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2024-06-07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精选11篇)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第1篇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阅读说明文 (包括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要首先从整体入手, 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 即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一般出现在题目和开头。例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这些文章的说明对象就是文章的题目。

如何确定说明对象的特征呢?笔者认为, 要从文中关键语句中找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 而且结构坚固, 能几十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发挥交通作用。”这句话就概括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苏州园林》开头部分写道:“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一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引用、摹状貌等等。在平时教学中, 不仅要求学生指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还要能说明这些说明方法对表达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这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如下:

1. 举例子。

这是说明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说明道理, 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 它本身不是‘视而不见, 触而可知’的事物, 有时不很容易领会, 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 说明了道理之后, 最好指出一起实例来。”从中, 我们可以概括,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列举了……例子, 准确地说明了……事物 (事理) 的特征, 从而使说明的事物 (事理) 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例如: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形的三个特点, 文中就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2. 列数字。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用具体数字准确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事理) 的特征, 从而是说明的事物 (事理) 更具体直观。需要强调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要和年代区别开来。

3. 打比方和作比较, 理解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时, 可以结合我们熟悉的修辞手法来记忆。

4. 分类别。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事物 (事理) 的……特征, 从而是说明的事物条理清晰, 脉络分明。

5. 引用。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 用 (古诗词、名言、俗语、谚语、故事) 说明……事物 (事理) 的……特征, 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并且, 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 还起到了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例如《说“屏”》, 开头部分引用了杜牧的《秋夕》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 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更主要的是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屏”。

6. 摹状貌。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通过具体生动的描摹, 说明了……事物 (事理) 的……特征。

7. 下定义。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给……下了定义,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三、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顺序是说明文的要点之一, 是教学的重点。一篇说明文使用什么说明顺序, 这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 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用时间顺序, 例如《奇妙的克隆》, 说明建筑物的, 用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核舟记》, 介绍高科技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 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四、说明语言及其特点

在阅读说明文时, 通过对选文中确数与概数、表范围与表程度、修饰与限制等字词语句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分析, 学生从具体的语境中获取了说明的信息, 领悟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文体特征, 懂得了阅读说明文也要走近文本语言中去的道理。可见, 说明文教学也需要咬文嚼字, 重语感, 品语言。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

1. 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针对这点有以下考查形式:

(1) 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2) 加点词能否删掉 (或替换成其他词语) ?

2. 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说明文又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生动形象的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等。例如《中国石拱桥》中对卢沟桥头石狮子的描绘:“这些石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 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 惟妙惟肖。”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并且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再如《苏州园林》中第五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建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可是, 没法说出来。”这些方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接受说明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优美语言文字的熏陶。

中考指导:说明文阅读解题技巧 第2篇

一、信息链接

1 中考信息:

说明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2、对说明方法的认识及作用的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理解。

4、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相关内容的概括。

6、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科技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运用和前景。

考点及在中考中所占比例:

说明文一般出现在A卷,分值在12分左右。

题型:

命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2 基础信息:

1、关于说明文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说明文的特点就是科学性知识性。

2、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类。事物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功能等特征的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中考以事物说明文为主。

二、解题程序

说明文的阅读步骤:

1、整体阅读

说明文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也就是说,三大文体中,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因此,阅读说明文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2、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层次

理清文章思路就是理解文章各个部分分别是从什么角度阐释说明对象、讲解相关知识的。

3、理解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1・1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应考策略:

1、如何分清说明的对象

(1)区分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对象往往可以从题目中找出来。事理说明文中,它的对象不能仅看题目上,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其次,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文章说明对象。

2、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

(1)能区分说明文的类型,准确把握说明对象。

(2)从文章说明事物的内容扩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性词语。作者为了要在文章中清楚、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把有关事物特征的句子放在文中显著的位置。

(4)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第3篇

【关键词】 说明文 阅读题 解题思路

说明文是初中阶段学习的文体之一,也是语文科测试必考的一种文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所占比例很大。透视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绝大多数是课外的,而且内容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性说明文,涉及环保、病毒、生态保护、科技发明,网络、前沿科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技法,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我们无论阅读何类文章,都需要先通读全文,能从全面把握文章的大意,这样才不会有偏差。阅读说明文时,也依然需要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后,我们就可以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答题作好铺垫。因为试卷所选的文段,大多都是最新的科普文,知识性较强,同学们未必了解,文中的一些术语也会令大家感到头昏脑涨。在阅读时就很吃力,通读一遍后仍感觉“一无所获”,不知所云,同学们就会从头再读,既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阅读效率。因此,在阅读时就要掌握一些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譬如,给文章标上段号、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标出段落的重点信息等。再如,可以先把题目浏览一遍,然后再回头读文章,这样阅读的目的性就增强了,答题效率也会提高。这样可以为答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源,节省答题时间。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

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同学们就可以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如2011年济南市中考卷《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的第4题:“文中列举了三处‘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请选择其中的一处简要说明它的表达作用。”从题干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如下信息:①范围是分散在全文的三处;②只能选一处,不能多答;③回答的内容是“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的表达作用。如果不审清题干信息,就会徒劳无功;再如2012年西安市中考卷《运动的新发现》的第1题:“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此题干告诉考生,答题范围是全文,角度是科学的说明,另外,语言还需简练精要。

三、准确辨析,深入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说不清的事物变得更加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前后对应,在文中寻找答案

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如2005年安徽省中考卷《南极无雪地区》的第3题:“第⑦段画线句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看法?”题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上文中的什么看法”,同学们只要溯文而上,和原文仔细对应一番,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就直接可以在第⑥段中找到。再如2006年甘肃省中考卷《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第2题:“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此题已经标明“用原文回答”,那同学们只要利用自己在通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即可作出答案。

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同学们就应该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同学们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或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五、发散创新,巧妙应对开放性试题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开放性试题难以回答,面太广,不够具体,无处落笔。其实,开放性试题也是最容易回答的题型。说它容易回答,也就是因为它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形式大多也是自由的,只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均可。但关键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思维要灵活,要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

解答开放性试题要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解答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是: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就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再次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同时还要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第4篇

一、新课改高考阅读理解题的题型及解题要点

1.细节判断题。以原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短语为入手点, 考查学生对细节的理解。很多同学在做这种题目时比较喜欢在选项中寻找原文中的句子, 但往往照抄原文的句子并不一定是正确选项。做这类题目时, 应关注选项和原句的细微差别, 选择与原文意思和所问问题都相符的答案。

2.单词释义或句意解释题。要求考生以上下文内容为参考, 尝试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或句子。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在于其上下文, 因为在考查点前后出现的内容往往是对这个词的解释、说明、举例等。

3.主旨大意题。如果是考查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 可以把文中每段的首句串起来考虑。若是仅考查某一段落的中心思想, 则可将该段的首、尾句综合起来考虑。

4.标题选择题。标题的选择要遵循“精、准、全”三原则。“精”是指要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准”是指标题的选择要注意文章的外延和内涵, 不能扩大或缩小文章的内容;“全”是指标题的选择应该排除掉那些片面的选项, 而正确地选取能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的选项。

5.推理判断题。题目中常含有infer, conclude, know/learn from the passage, imply等类似的词。这类题目的选项特点是:第一, 有些错误的干扰选项只是对原文的简单重复, 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第二, 有些选项根据我们已有的常识是正确的, 但却不是基于文章;第三, 一些选项因果倒置, 看似从原文中推导出来的结论, 实际却与原文不符。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最难的一类问题。我们必须以原文为依据去合理推测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遇到一些很难在原文中找到明确的解题线索的题目, 可以根据词句隐含的意义和作者的语气去分析推导答案。

二、正确掌握高考英语阅读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在做英语阅读理解题时, 有些考生往往拿不定主意.是先读文章还是先看问题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因而应试时采用不同的解题步骤。

1.掌握适当的阅读技巧。常见的阅读方法有三种: (1) 先文后题。即先把全文读懂, 然后做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阅读的目的性不明确, 记住的细节内容未必有用, 有用的内容未必记住。答题时仍需到短文中去寻找, 实际上等于降低了读速, 降低了效率。 (2) 先题后文。即先读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读文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目的明确, 在阅读时有所侧重, 能节省时间。该法比较适合类似广告性质的阅读理解题。缺点在于由于没有读过短文, 不了解文章的主题、细节分布情况, 因而不可能很快找到所需信息, 有时很有可能断章取义, 不利于做推理题和主旨大意题。 (3) 文——题——文。即先快速通读全文, 对文章形成总体印象, 了解全文的题材、主要结构、中心思想、主题段、主题句, 然后读问题, 明白该文章的考查点, 最后, 再带着问题跳读文章, 寻找与答题内容有关的词句, 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准确性, 又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因此, 文——题——文阅读理解方法是多数人采用的, 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

2.进行合理推断。对文章有了详细而全面的理解之后, 就要按照文章内容、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作出推理判断。阅读理解涉及词汇、语法、句型、段落结构、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知识。答题时, 领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特别是相邻句子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理解全文。表示逻辑关系的标志词是连接词、副词、代词、介词短语、关系词、插入语等, 通读时应特别注意。

3.注重长难句的理解。近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十分注重借助复杂语境考查考生对语言语法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所选阅读材料中常有大量复杂单句和复合句, 以此来增强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和语境理解难度。所以, 理解长句、复杂句成了考生顺利理解阅读材料, 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一般地说, 造成长难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修饰语过多; (2) 并列成份多; (3) 语言结构层次多。在分析长难句时应采用“先缩后扩”的方法。先缩, 即首先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 这样就抓住了句子的主干, 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句子的结构。后扩, 分析句子主干以外的从句或短语的功能以及和主干的相互关系。例如:非谓语动词的成分是什么, 其逻辑主语是哪个, 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先行词是哪一个, 介词短语修饰哪个词, and连接的是哪些并列成分等等。

4.采用直接确定法或排除法。阅读理解部分的解题方法与其他测试项目的解题方法一样.主要采用直接确定法或排除法。直接确定法适用于考生能在原文中直接找到或推出问题的答案, 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排除法适用于考生仅靠问题无法解题, 必须结合问题及原文.将四个选择项一一检验, 排除各个干扰项, 最后得出正确信息。解阅读理解题的另一个常用方法是进行句型或句意转换。命题人在出题时避免使用与短文中相同的词语或句子, 以此来提高试题难度。学会这种转换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及命中率。

阅读理解题是新课改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引导考生通过平时掌握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水平, 多了解、钻研一些命题、解题技巧, 这样就会拥有一双慧眼, 临阵不慌, 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摘要: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阅读理解题是英语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考备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水平, 钻研解题技巧, 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第5篇

说明文主要考察学生们做题速度题,它是所有语文阅读理解题中做容易做的一类题型。

把握说明对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第6篇

关键词:阅读理解题;题型分析;解题技巧

纵观历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简称CET)的试题,阅读理解题的题型在日益多样化,分值居高不下。毋庸置疑,阅读理解题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重头戏。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四、六级考试中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效率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探讨的课题。

一、题型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阅读理解题题材丰富, 文章难懂:考试题材以科技、社会、文化、经济为主,而经济和科技题材考生因平时接触较少,加上其领域特有的一些专业术语,大大增加了阅读难度。其次,题型变化很大,问题设计新颖,概括面广,答案难选,其变化具体体现在:强调应用,注重能力;阅读的词汇量增大,不超纲的“生词”(如:熟词新意)增多;句子结构复杂,文脉难抓;语篇理解(即主旨、深层含义、推理推测、猜测词义等)的份量加重等。要答好阅读理解题、提高正确率及做题效率,就必须理解其题型特点及测试要求。阅读理解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1、直接解答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可以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找到,通常考查考生基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在阅读理解题中这类题属于较低档次,但却是其它题型的基础。

2、词句理解题。这类题通过同义转换的方式考查考生的构词法知识及对短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考生必须理解题意,从短文中找到相关词句,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才能排除干扰,选对答案。

3、归纳概括题。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抓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命题方式主要有归纳某个段落的大意、抓文章的要点或者选择短文的标题等。这类题属于中上档次。

4、推理判断题。这类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阅读中根据已知信息、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获取新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在阅读理解题中属于较高档次。

5、分析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全篇的逻辑关系。考生要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能对全篇文章的脉络有全面的把握和准确的分析。

6、假设性问题。这类题是根据短文内容,通过合理的假设考查考生准确理解、灵活运用的能力。

另外,从答题方式上说,阅读理解题还可以是:细节理解题、计算理解题、图示理解题、正误判断题等,所有题型的问题都构思新颖、设疑巧妙,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的考查,以求引导学生挖掘学习语言的潜在能力、自觉养成思辨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语言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

不同的测试题型决定了不同的阅读目的,近些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阅读理解题的上述题型决定了我们要通过阅读短文,达到这些目的:确认事实或情节;归纳中心思想或论点;选定语篇篇名或标题;确定词义或句意;识别作者态度或观点;预测上下文;分析结论或推论;锁定特定的细节等。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因题量大,时间紧,题目类型众多,要求多样化,考生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运用恰当娴熟的阅读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做到又快又准。常用的阅读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快速阅读,掌握大意。采取快速閱读的方法,灵活运用阅读技巧,通过文章的首尾句及主要信息,捕捉文章主旨大意。

2、粗读考题,明确重点。通过粗读考题,明确所要考查的重点,跳过与考题无关的内容,缩小复读范围,扣住解题关键,捕捉关键信息。

3、复读材料,初选答案。对于整篇阅读材料而言,复读是一种跳读,目的是按照考题的考查要求,有针对性地从阅读材料中找出每题的答案,以达到理解全篇的目的。

4、理解考题,确定答案。一般说来,试题的先后顺序与短文叙述的情节先后是一致的。因而,答题一般应按考题的顺序去做,答题的原则应该是先易后难。

5、通观全篇,核对答案。做完阅读理解题后,要立足整体,把全文再通读一遍,逐一校对各题的答案,注意各题的答案是否前后照应。做阅读理解题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利用各个题目之间的相互启示,往往短文后的四五个测试题中有一个是关键题,关键题答对了,则势如破竹,关键题答错了,则会引起连锁反应。

总而言之,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法有很多,但面对近些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阅读理解题阅读量大、信息量大、时间紧迫的鲜明特点,学生们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各种阅读技巧、进行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等,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因此,恰当的阅读技巧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提高理解的准确率。

三、结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改革中不断前行, 阅读理解题的题型也会随之不断改变,但不变的是阅读理解部分对考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测试考生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测试考生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测试考生对主旨要义的归纳概括能力等。总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阅读理解题的题型的变化及难度的增加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课堂教学中死啃语法、死记词句、只进行呆板的、一成不变的应试训练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把英语阅读作为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指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词汇、常用的固定搭配及各项语法知识外,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加大阅读训练量,灵活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英语语感水平。这样一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不再是难题,而只是学习过程中对我们学习成果的一次检测罢了。

参考文献:

[1]孙艳.大学英语阅读理解高分技巧[J].海外英语,2010,(6):59-60.

[2]于莹.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能力[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365.

[3]谢启.大学英语四六级篇章阅读理解应试技巧[J].考试周刊,2012(51):4-5.

图表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第7篇

(一)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例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也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下图中的A、B、C、D是4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和D都可进行光合作用, 因为它们都含叶绿体

B.B和C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将A和C细胞的细胞壁去除

D.四种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都是染色体

【解析】A是植物细胞, B是动物细胞, C是细菌, D是蓝藻。A和D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 是因为它们都含有能吸收利用光能的色素, 蓝藻属于原核细胞,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A项错误;动物细胞是真核细胞, 细菌细胞是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项正确;植物细胞和细菌都具有细胞壁, 但二者的成分不同,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含有纤维素和果胶, 但细菌的细胞壁不含, 所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不能去除细菌的细胞壁, C项错误;只有真核细胞才具有染色体, D项错误。

【答案】B

【技巧点拨】 (1) 熟记教材中的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和蓝藻的细胞结构模式图, 并能在试题中准确识别它们。

(2) 解题时要注意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和“区别”:“主要区别”仅指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区别”除了包括有无细胞核外, 还包括细胞器的种类 (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真核细胞有多种细胞器) 和有无染色体等。再进一步拓展, 还会涉及细胞的分裂方式 (真核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而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 等。

(二) 各种细胞器的比较

例2下图为细胞的各种结构示意图 (各结构放大比例不同)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含核酸的细胞器是a、b、d

B.与能量转换有关的是a和d

C.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的是b、d、e、f

D.植物细胞不可能具有c

【解析】a~f分别是叶绿体、核糖体、中心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核糖体中含有RNA, A项正确;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而线粒体可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热能和ATP中的能量, B项正确;核糖体是分泌蛋白合成的场所, 内质网、高尔基体是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C项正确;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都含有中心体, D项错误。

【答案】D

【技巧点拨】细胞器的识别方法:

一看有无生物膜:中心体和核糖体无生物膜, 其他细胞器均有生物膜。

二看是否具有双层生物膜: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双层生物膜, 但这两种细胞器内膜的形态特点不同, 线粒体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但基质中没有由类囊体薄膜构成的基粒;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形成嵴, 但基质中含有由类囊体薄膜构成的基粒。

三看膜周围是否存在囊泡:高尔基体的周围存在囊泡, 内质网的周围一般不存在囊泡。

(三) 几种生物膜的比较

例3下图为真核细胞中4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可发生①

B.高尔基体膜上可发生②

C.叶绿体内膜上可发生③

D.线粒体内膜上可发生④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主动运输、纤维素的形成、水的光解、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K+;高尔基体膜上可以合成纤维素, 合成的纤维素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水的光解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而非叶绿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答案】C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题眼是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 尤其是在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 它们是识别生物膜种类的主要依据。

二、示意图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一) 细胞呼吸

例1下图为有氧呼吸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②③均可产生ATP

B.②过程产生的CO2中的氧均来自甲

C.乙来自C6H12O6、甲和丁

D.丙和丁属于同一种物质

【解析】过程①②③是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都可产生ATP, A项正确;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CO2中的氧一部分来自丁 (H2O) , 一部分来自甲 (丙酮酸) , B项错误;乙是[H], 一部分来自葡萄糖, 一部分来自甲和丁, C项正确;丙和丁都是H2O, D项正确。

【答案】B

【技巧点拨】识别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主要根据每个过程起点和终点的物质名称。例如, 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一定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消耗水产生CO2的过程一定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有O2参与并产生水的过程一定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二) 光合作用

例2下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示意图 (图中a~g表示物质, ①~⑥表示反应过程, 物质转换用实线表示, 能量传递用虚线表示) 。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表示水分的吸收, ③表示水的光解

B.c为ATP, f为[H]

C.将b物质用18O标记, 最终在 (CH2O) 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D.图中a物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绿色植物能利用它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解析】图中a~g分别代表光合色素、O2、ATP、ADP、NADPH ([H]) 、NADP+、CO2, (1) ~ (6) 分别代表水分的吸收、ATP的合成、水的光解、CO2的固定、C3的还原、有机物的合成;;光合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

【答案】B

【技巧点拨】考查光合作用过程的角度很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这些题目总是围绕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过程进行考查, 可能考查放射性物质的去向, 或外界条件改变后C3和C5含量的变化等。识别光合作用的过程比较简单, 但深入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

例3下图表示芍药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CO2和[H]的变化,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过程④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B.过程⑦发生在线粒体中

C.过程⑤⑥均需要[H]和ATP提供还原剂和能量

D.过程①③产生的[H]是相同的物质, 过程⑧在线粒体中进行

【解析】过程①为水的光解, 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A项正确;过程⑦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B项错误;过程⑤不需要ATP供能, 也不需要还原剂, C项错误;过程①产生的[H]为NADPH, 过程③产生的[H]为NADH, 二者不同, D项错误。

【答案】A

【技巧点拨】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的示意图比较复杂, 难点在于如何判断某个过程的名称。判断的依据也是物质变化, 如能产生O2的过程一定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能产生C6H12O6的过程一定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消耗水的过程是光反应或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产生CO2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或无氧呼吸, 消耗CO2的过程一定是暗反应阶段。

(四) 渗透作用及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例4图甲是渗透装置示意图, 图乙是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开始时甲装置中漏斗和烧杯的液面齐平, 一段时间后漏斗中的液面会升高

B.甲装置中漏斗中的液面不再变化时, 漏斗中和烧杯中溶液的浓度大小不相同

C.乙图中的⑥是原生质层, 其具有选择透过性

D.如果将乙图所示的植物细胞置于3 g/L的蔗糖溶液中, 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速度会更快

【解析】由于漏斗中溶液的浓度大于清水且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 所以漏斗中的溶液会吸水, 从而导致漏斗中液面升高, A项正确;由于甲图中渗透装置的渗透压达到平衡后, 既有溶液浓度差的因素又有液体压强的因素, 且漏斗中的蔗糖分子不会通过半透膜, 所以漏斗中的溶液即使达到平衡状态, 其浓度也大于清水, B项正确;⑥由细胞膜、液泡膜和两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 且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 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所以原生质层也具有选择透过性, C项正确;蔗糖溶液的浓度过高, 会导致细胞因失水过多而死亡, 此时只能发生质壁分离而不会复原, D项错误。

【答案】D

【技巧点拨】 (1) 分析渗透装置中液面的变化时, 不仅要考虑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差, 还要考虑液体压强; (2) 分析质壁分离发生的原因时, 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进行, 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外因是细胞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导致细胞失水。

(五)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例5图1表示内环境的模式图, 图2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⑤④②

B.如果图1中的③是肝细胞, 则血浆流经肝组织后血糖浓度降低

C.据图2可知,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淋巴循环可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平衡

【解析】图1中⑤和④分别位于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所以它们分别是血浆和淋巴, ②位于组织细胞间, 所以为组织液。根据图2中甲、乙、丙之间的关系可判断, 它们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A项正确;肝细胞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血糖浓度较低时, 流经肝组织时, 由于肝糖原可分解补充血糖, 所以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B项错误;据图2可知,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项正确;淋巴循环可将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运回血浆, 有利于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平衡, D项正确。

【答案】B

【技巧点拨】 (1) 判断三种细胞外液的方法:只用单向箭头与其他两种细胞外液相连的是淋巴, 淋巴来自组织液并流回血浆; (2) 肝脏在血糖调节中比较特殊, 当血糖浓度较高时, 经过肝脏后血糖浓度会降低, 因为过剩的葡萄糖可转化为肝糖原;当血糖浓度较低时, 血浆流经肝组织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因为部分肝糖原可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补充血糖。

(六) 神经调节过程

例6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 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图2所示的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 阻碍Na+内流, 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

D.局麻药在使用过程中, 突触后膜上存在辣椒素受体

【解析】由题图可知,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 Cl-通道打开, Cl-内流, 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 阻碍Na+内流, 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都是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阻碍神经冲动的传递;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图示过程。

【答案】A

【技巧点拨】有关兴奋的传递是神经调节中的重要考点, 该考点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 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换:在整个突触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但在突触前膜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在突触后膜处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2) 神经递质无论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 其释放方式都是胞吐, 因为其之前是储存在突触小泡中的, 释放时突触小泡要与突触后膜融合, 所以释放方式是胞吐。

(3) 神经递质只有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从离子流动的角度分析, 兴奋是阳离子 (主要是Na+) 内流引起的, 抑制是阴离子 (主要是Cl-) 内流引起的。

(4) 神经递质作用后一般要被分解或运走, 否则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

(七) 以下丘脑为中心的多种调节过程

例7经研究发现, 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下图中甲、乙表示结构, a~d表示物质, 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 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 则c的含量不变

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由下丘脑合成并由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到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解析】分析图中信息可得, 结构乙为神经垂体, 结构甲为腺垂体;a为蛋白质类激素, 在饲喂情况下会被动物的消化酶分解而失去作用, 因此物质c的含量不发生改变;据图分析可知, 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 若其分泌增多, 则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物质d为抗利尿激素, 由垂体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 到达肾脏后,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因此, 该激素在全身的血液中都存在, 只不过特异性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D

【技巧点拨】下丘脑是体液调节的枢纽, 既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功能, 也有调节血糖、体温和渗透压的功能, 还能分泌多种激素 (如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 。解答此类题目时, 首先要从图解中识别出下丘脑参与的是哪种调节过程, 再根据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八)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例8图甲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乙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食物链是a→d→e→f

B.图甲c中的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

C.图乙中的a是用于第二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图乙中分解者呼吸散失的能量都来自第二营养级

【解析】图甲中c是大气中的CO2库, a是生产者, b是分解者, d、e、f是消费者, 所以图甲中的食物链是a→d→e→f, A项正确;图甲c中的碳元素是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的, B项错误;图乙中的a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量, 减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项错误;图乙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 D项错误。

【答案】A

【技巧点拨】 (1)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中各种成分的识别方法:先找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 它们分别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 如果剩余的其他成分 (消费者和分解者) 都有箭头指向, 则其是大气中的CO2库, 那么另一个就是生产者;在剩余的消费者和分解者中, 如果都有箭头指向, 则其是分解者, 那么剩余的就是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 消费者在碳循环图解中可能有多个。

(2) 理解生态系统中某个营养级的能量可结合“1、3、4”:“1”指的是一个来源;“3”指的是三个流向 (最高营养级除外) ;“4”指的是该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 即参与流动的三个部分+未被利用的能量, 其中未被利用的能量常常容易被忽略。

三、坐标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一) 曲线图

1.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例1下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 除各图中所示因素外, 其他因素均控制在最适范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对于高浓度CO2来说, a点后限制因素可能主要是温度

B.图乙中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温度

C.从图丙中可以看出, 温度较低时光照强度不同但光合速率相同

D.图乙中光照强度从c增大到d后,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H]、ATP和C3的含量均增加

【解析】图甲中对于高浓度CO2来说, a点后的限制因素不可能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所以限制因素可能主要是温度, A项正确;图乙中温度和横坐标表示的光照强度都是自变量, B项正确;从图丙中可以看出, 温度较低时, 强光和弱光的两条曲线重合, 说明此时光照强度不同但光合速率相同, C项正确;光照强度增大后, [H]和ATP的含量增加, 但C3的含量减少, D项错误。

【答案】D

【技巧点拨】 (1) 实际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判断:若曲线起点在原点, 则表示实际光合速率;若起点在原点之下, 则表示净光合速率。 (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常考查的有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 (3) 限制因素的分析方法:在达到曲线的饱和点之前, 限制因素就是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在饱和点之后的限制因素是除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题干中给予“温度适宜”或“CO2浓度适宜”等条件, 则适宜的条件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

2. 细胞增殖过程中物质或结构的含量变化

例2下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 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M点细胞中的DNA数正好是L点细胞中的2倍

B.二倍体生物细胞中OP段含有4个染色体组

C.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图中BC段、FG段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细胞中的DNA包括核DNA和细胞质DNA, 分裂间期核DNA加倍, 但细胞质DNA并未加倍;OP段为有丝分裂后期, 染色体加倍, 应含4个染色体组;L→M表示受精作用, 精卵细胞的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时期 (BC段、FG段) 。

【答案】A

【技巧点拨】该曲线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过程, 判断某区间具体属于哪个过程, 可以比较每个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如果起点和终点处DNA含量或染色体含量相等, 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如果终点处DNA或染色体数量是起点的1/2, 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如果终点处DNA或染色体数量是起点的二倍, 则表示受精作用。

3. 种群数量的变化

例3图甲、图乙、图丙是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绘制的图像, 其中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 通过投放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种群数量

B.图甲中调查该林场松鼠的种群密度时, 应选择标志重捕法, 若第20年调查时标志物脱落, 则计算出的λ值会偏大

C.图乙中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曲线可以描述图甲中第8~20年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第12年时对应图乙中的B点

D.图甲中第20~24年λ值保持不变, 这期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不能用图丙表示

【解析】根据题意, 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 由此可推知, 当λ>1时, 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 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 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图甲中0~4年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4~10年种群数量一直减少, 其中第1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少, 食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外源因素, 所以通过投放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种群数量, A项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 若标志物脱落, 则会使计算出的种群数量偏大, 根据计算公式得出的λ值也偏大, B项正确;图甲中第8~20年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 而根据图乙中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曲线可推出, 其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 C项错误;图甲中第20~24年λ值保持不变, 但λ仍然大于1, 即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 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 而图丙显示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稳定型, D项正确。

【答案】C

【技巧点拨】该类坐标曲线的横坐标一般是时间, 但纵坐标的含义较多, 如本题中图甲是λ, 图乙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更多的是种群数量。图乙中纵坐标的含义还可转化为增长率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 这样就可将增长率、λ和种群数量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若λ>1, 增长率>0, 则种群数量增长;若λ=1, 增长率=0, 则种群数量不再增长, 种群数量可能达到K值;若λ<1, 增长率<0, 则种群数量减少。

(二) 柱形图

1. 细胞增殖过程中物质或结构的含量变化

例1下列对细胞周期四个示意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中a+b和图乙中B→B都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B.图丙中处于图丁中S段的细胞是②

C.核膜重现发生在图甲中的b或d、图乙中的A→B、图丙中的③和图丁中的G2或M

D.四个图都说明间期时长大于分裂期

【解析】细胞周期由间期和分裂期组成, 其中间期时长大于分裂期, 且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所以图甲中a+b和图乙中B→B都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A项正确;图丙中的②细胞中DNA的含量是2C~4C, 说明正在进行DNA的复制, 对应图丁中的S段, B项正确;核膜重现发生在分裂后期, 四个图中的分裂期没有表示出具体时期, 但图丁中的G2期还属于间期, C项错误;由图甲、图乙和图丁可直接看出, 间期时长大于分裂期, 图丙中处于间期的细胞为①和②, 其数量明显多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③, 细胞数量与其所处阶段的时长成正比, 所以间期时长大于分裂期, D项正确。

【答案】C

【技巧点拨】细胞增殖中柱形图的分析方法:

在此类柱形图中, 纵坐标一般表示染色体数量、DNA含量或染色单体数量等, 如下图所示:

分析时首先确定哪个是染色单体, 在直方图中, 染色体和DNA的含量不可能是0, 但染色单体会因着丝点的分裂而消失, 所以直方图中表示的某结构若出现0, 则其一定表示染色单体;DNA含量可能与染色体数量相等, 也可能是染色体数量的二倍, 据此可确定DNA和染色体的数量。

2. 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例2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 (IAA) 和赤霉素 (GA) 分别处理豌豆黄化苗茎切段一段时间后, 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对茎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B.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高于赤霉素最适浓度

C.对照组中茎切段的长度在实验前后无变化

D.如果同时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 茎切段的长度可能比单独使用时更长

【解析】浓度为0的一组为对照组, 与该组相比, 长度变长则说明起促进作用。从柱形图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浓度下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对茎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 赤霉素的最适浓度应低于250μmol·L-1, 而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低于250μmol·L-1, B项正确;对照组中虽然没有植物激素, 但茎本身也会生长, 所以其长度也会增加, C项错误;图中实验结果可说明, 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茎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 所以二者具有协同关系, 如果同时使用可能会比单独使用时促进作用更强, D项正确。

【答案】C

【技巧点拨】柱形图还常用于表示实验结果, 如本题中有关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实验。分析时要学会比较, 即同一种浓度下将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作用进行比较, 还要将每种浓度下两种激素的作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得出相应结论。

四、表格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一)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相关计算

例1将某种大小相同的绿色植物叶片放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 测其重量变化, 之后立即光照1 h, 再测其重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判定 ()

A.光照的1 h时间内, 第4组合成葡萄糖的总量为2 mg

B.光照的1 h时间内, 第1、2、3组释放的氧气量相等

C.光照的1 h时间内, 四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呼吸强度

D.呼吸酶的最适温度是29℃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知, 光照1 h, 质量变化分别为4 mg、5 mg、6 mg、2 mg, 可知光合速率均大于呼吸速率, 每组释放的氧气量均不相等, 每组合成的葡萄糖总量分别为5 mg、7 mg、9 mg、3 mg, A、B两项错误, C项正确;暗处理1 h, 其质量变化反映了呼吸强度, 可知四组温度中29℃是适宜温度, 但由于实验组别少, 不能确定最适温度, D项错误。

【答案】C

【技巧点拨】分析表格要首先看“表头”, 即第一行和第一列, 如本题中第一行表示实验分组, 第一列表示处理方法, 在处理方法中, 要特别注意第三种处理方法是“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还是“光照后与暗处理后的质量变化”;然后再结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 有关酶的实验

例2下表是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据表分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

B.该实验检测的因变量是还原糖的生成量

C.纤维素被水解成了还原糖

D.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40℃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 温度是人为改变的变量, 称为自变量。还原糖的生成量可通过颜色的深浅表现出来, 这与温度有关, 称为因变量。溶液中出现砖红色沉淀是因为纤维素被水解成了还原糖。②与①③组的温度相比, 40℃较适宜, 但实际上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可能低于或高于40℃, 通过本实验只能说明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在40℃左右。

【答案】D

【技巧点拨】在有关酶的表格中, 大多表示的是实验处理方法或结果, 与分析细胞代谢的表格一样, 也要首先明确“表头”的含义, 即要么是实验步骤及处理方法, 要么是分组。此类题型常考查实验操作步骤中的顺序问题, 需要结合酶的特性进行解答。

(三) 对多种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探究

例3某学习小组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对沙枣插条生根的影响, 统计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表中数据可知, 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吲哚丁酸的作用均表现出两重性

B.浓度为0.05 mg/L和0.1 mg/L的赤霉素对沙枣插条生根不起作用

C.促进沙枣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05 mg/L和0.1 mg/L之间

D.由该实验可以得出, 植物激素的浓度不同, 对植物的作用也一定不同

【解析】和0.05 mg/L相比, 浓度为0.1 mg/L的细胞分裂素和吲哚丁酸的促进作用都明显减弱, 但和浓度为0的对照组相比仍然促进生根, 故没有表现出两重性。在浓度为0.05 mg/L和0.1 mg/L的赤霉素作用下插条没有生根, 和浓度为0的对照组生根相比可推知, 赤霉素起抑制生根的作用。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在最适浓度时最佳, 低于最适浓度时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高于最适浓度时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弱甚至出现抑制作用, 故推知促进沙枣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05 mg/L和0.1 mg/L之间。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 植物激素的浓度不同, 对植物的作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答案】C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技巧 第8篇

如果所研究的问题中有多个力做功,其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的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巧用动能定理就可以灵活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例1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坐标原点处的小物块,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x轴方向运动,拉力F随物块所在位置坐标x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图线为半圆.则小物块运动到x0处时的动能为()

(A) 0

(B)

(C)

(D)

解析:由于水平面光滑,所以拉力F即为合外力,F随位移x的变化图象包围的面积即为F做的功,设x0处的动能为EK由动能定理得:

所以选项(C)正确.

点评:此题是变力问题,不能由功的定义式求解,但可以由动能定理求解,所以动能定理是一种很重要的求变力功的工具.

二、巧求研究对象是系统问题

动能定理的适用对象是单个质点,但对于研究对象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问题时,应先隔离物体,再运用动能定理列式.而不能将动能定理对系统直接列式.

例2如图2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平板小车M正以速度v向右运动,现将一质量为m的木块无初速度地放上小车,由于木块和小车间的摩擦力作用,小车的速度将发生变化.为使小车保持原来的运动速度不变,必须及时对小车施加一向右的水平恒力,当该恒力作用一段时间后把它撤去时,木块恰能随车一起以速度v共同向右运动,设木块和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在上述过程中水平恒力对小车做多少功?

解析:此题若以小车和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动能定理列式,求得水平恒力对小车做功为两动能之和,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实际上,要用“隔离法”分别对各物体列式.

对车:s车=vt①

对木块:②

对木块,由运用动能定理得:

对车,由动能定理得:

由①②③④得:WF=mv2

点评: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或可当单一物体的物体系;当系统内的各物体运动速率(或运动过程)不相同时,不宜用“整体法”对系统列动能定理方程式,要用“隔离法”分别对各物体列式.

三、巧求多过程问题

在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如果物体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包含有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分过程(如加速、减速的过程),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全程考虑,如能对整个过程列式则可能使问题简化.

例3从离地面H高处落下一只小球,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是它重力的k倍(k<1),而小球与地面相碰后,能以相同大小的速率反弹,求小球从释放开始,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所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解析:这题若分段列式,要用到数列求和,但对全过程求解,就可避免这一点.小球从离地面H高处落下,初速度为零;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末动能也为零,而全过程,重力做功mgH,设总路程为s,则阻力做功为kmgs,根据动能定理得mgH-kmgs=0所以.

例4如图3所示,AB与CD为两个对称斜面,其上部都足够长,下部分分别与一个光滑的圆弧面的两端相切,圆弧圆心角为120°,半径R=2.0 m,一个物体在离弧底E高度为h=3.0 m处,以初速度v0=4 m/s沿斜面运动,若物体与两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02,则物体在两斜面上(不包括圆弧部分)一共能走多少路程?(g=10 m/s2)

解析:由于滑块在斜面上受到摩擦阻力作用,所以物体的机械能将逐渐减少,最后物体在BEC圆弧上作永不停息的往复运动.由于物体只在BEC圆弧上作永不停息的往复运动之前的运动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为,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f=-μmgscos60°,由动能定理得:

所以s=280 m.

排列组合问题的解题技巧 第9篇

一、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法

解含有约束条件的排列组合问题, 应按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 按事件发生的连续过程分步, 做到分类标准明确, 分步层次清晰, 不重不漏。

例1用红、黄、蓝、绿、黑5种颜色给 (如图1) a、b、c、d的四个区域染色, 若相邻的区域不能用相同的颜色, 试问不同的染色方法有多少种?

解析1:整体分类, 局部分步。

(1) a、d不同色, 即用4种颜色给a、b、c、d四个区域染色有A54种方法; (2) a、d同色, 即用3种颜色给a、b、c、d四个区域染色有A53种方法。所以不同的染色方法共有A54+A53=180种。

解析2:整体分步, 局部分类。

按“a→b→c→d”的顺序给四个区域染色, 第一步给a区域染色有5种方法, 第二步给b区域染色有4种方法, 第三步给c区域染色有3种方法, 第四步给d区域染色应分两类: (1) a、d不同色时, d区域有2种染色方法; (2) a、d同色时, d区域有1种染色方法。

所以不同的染色方法共有5×4×3× (2+1) =180种。

二、特殊元素 (或位置) “优先安排法”

对于特殊元素的排列组合问题, 一般先考虑特殊元素, 再考虑其他元素的安排, 针对具体问题, 有时“元素优先”, 有时“位置优先”。

例2一生产过程有4道工序, 每道工序需要安排1人照看。现从甲、乙、丙等6名工人中安排4人分别照看一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只能从甲、乙2名工人中安排1人, 第四道工序只能从甲、丙2名工人中安排1人, 则不同的安排方案共有 () 。

A.24种B.36种

C.48种D.72种

解析1:“特殊位置优先”。

(1) 第一道工序是乙, 第四道工序是甲或丙, 则不同的安排方案有2A42种;

(2) 第一道工序是甲, 第四道工序是丙, 则不同的安排方案有A42种。

所以一共有2A42+A42=36种。

三、相邻元素“捆绑法”

解决某几个元素相邻问题时, 先“捆绑”再整体考虑, 即将相邻元素视作“一个”元素, 再与其他元素一起排列, 同时要注意“捆绑”元素内部的排列。

例3 8人排成一排, 甲、乙必须分别紧靠站在丙的两旁, 有多少种排法?

解析:先把这3个人 (相邻元素) “捆绑”在一起, 看做1个人, 有A22种排法, 再与其余5个人排成一排, 有A66种排法, 所以一共有A22A66=1 440种排法。

四、不相邻元素“插空法”

元素不相邻问题可先把没有位置要求的元素进行排列, 再把不相邻元素插入中间或两端。

例4排一张有8个节目的演出表, 其中有3个小品, 要求小品不能排在第一位, 也不能有两个小品排在一起, 有多少种排法?

解析:先排5个非小品 (无要求的元素) 的节目, 有A55种排法, 它们之间以及最后一个节目之后一共有5个空位, 将3个小品 (要求不相邻的元素) 插入这5个空位, 有A53种排法, 所以一共有A55A53=7 200种排法。

五、分排问题“直排法”

把元素排成几排的问题, 可按一排考虑, 再分段处理。

例5 8人排成前后两排, 每排4人, 甲、乙排在前排, 丙排在后排, 有多少种排法?

解析:前后两排可看成一排, 甲、乙排在前排有A42种排法, 丙排在后排有A41种排法, 其余5人排在剩余位置上有A55种排法, 故共有A42A41A55=5 760种排法。

六、“小团体”排列, “先团体后整体法”

对于某些排列问题中的某些元素要求组成“小团体”时, 可先按制约条件“组团”并视为一个元素, 再与其他元素排列。

例6用1、2、3、4、5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 其中恰有两个偶数在1、5之间, 这样的五位数有多少个?

解析:先把1、5、2、4当做一个小集团与3排列共有A22种排法, 再排小集团内部共有A22A22种排法, 由分步计数原理共有A22A22A22=8种排法。

七、平均分堆问题用“除法”

不同元素平均分成n堆, 不管它们的顺序如何, 都是一种情况, 所以分堆后一定要除以Ann (n为均分的堆数) , 避免重复计数。

例7现有不同的书A、B、C、D、E、F, (1) 平均分给甲、乙、丙3人, 有多少种分法? (2) 平均分3堆, 每堆2本, 有多少分法? (3) 分给甲1本、乙1本、丙4本, 有多少分法? (4) 分成3堆, 分别为1本、1本、4本, 有多少分法?

解析: (1) 平均分给甲、乙、丙3人, 用乘法原理知有C62C42C22种分法。

(2) “平均分给甲、乙、丙3人”与“平均分3堆, 每堆2本”的区别举特例说明 (如表1) :

前者有序, 后者无序, 故有种分法。

(3) 分给甲1本、乙1本、丙4本, 用乘法原理知有C61C51C44=30种分法。

(4) “分成3堆, 分别为1本、1本、4本”与“分给甲1本、乙2本、丙4本”的区别举特例说明 (如表2) :

故有种分法。

八、排列组合混合问题, “先分堆后排列法”

例8有5个不同的小球, 装入3个不同的盒内, 每盒至少装一个球, 共有多少不同的装法?

解析:5个不同的小球, 装入3个不同的盒内分两类:

(1) 先将5个球分成“1、1、3”三堆, 有C53种分法, 再将这3堆小球装入3个盒内, 有C53×A33=60种装法;

(2) 先将5个球分成“1、2、2”三堆, 有种分法, 再将这3堆小球装入3个盒内, 有种装法。

故共有60+90=150种装法。

九、“两类元素”的排列, 用“组合选位法”

例9 10级楼梯, 要求7步走完, 每步可跨一级, 也可跨两级, 问有几种不同的跨法?

解析:由题意知, 完成这件事需有4步跨一级, 3步跨两级, 所以只要在这7步中任意选3步跨两级即可, 故共有C73=35种跨法。

例10沿图2中的网格线从顶点A到顶点B, 最短的路线有几条?

分部积分公式的解题技巧 第10篇

当我们运用这个公式时,首先要选出u及v'来,即把被积函数视为两个函数之积,按“反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即“反对幂指三”的顺序,前者为u,后者为v',下面举例说明此技巧的应用.

解因x是幂函数,cosx是三角函数,故我们选u=x,v'=cosx,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可得

解因x是幂函数,ex是指数函数,故我们选u=x,v'=ex,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可得

例3∫xlnxdx幂·对数

解因x是幂函数,lnx是指数函数,故我们选u=lnx,v'=x,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可得

例4∫xarctanxdx幂·反三角

解因x是幂函数,arctanx是反三角函数,故我们选u=arctanx,v'=x,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可得

例5∫exsinxdx指数·三角

解因ex是指数函数,sinx是三角函数,故我们选u=ex,v'=sinx,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可得

对于∫excosxdx我们选u=ex,v'=cosx,再次使用分部积分公式可得

注:也可设u为三角函数,v'=ex,但两次分部积分所设类型必须一致.

对于∫excosxdx我们选u=cosx,v'=ex,再次使用分部积分公式可得

解我们选u=arctanex,v'=e-x,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可得

我们选u=ln(1+ex),v'=1ex,应用分部积分公式可得

摘要:在求函数的不定积分时常常要用到分部积分公式,本文就使用分布积分公式的常见函数和分布积分公式的使用技巧进行详细的阐述,并用具体的例子说明其用法.

关键词:分部积分

参考文献

[1]刘玉琏,傅沛仁.数学分析讲义[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范玉军.高等数学(上册)(工科类专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说明文的解题技巧 第11篇

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 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 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审题的关键也是多读。许多同学做错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读题太少, 不舍得在读题上下工夫, 而是草草一看就凭印象选择或答题, 结果“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在此我就如何审题提一些看法。

一、历史选择题的审题

解答历史选择题首先应遵循一些原则, 即先审题干、后审题肢, 肢干相连、以干求肢的原则。要贯彻这一原则, 在解题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审题干。

审题干时必须做到“四审”。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 还是集群式 (或称专题式、整合式) 选择题, 题干一般较短, 所以对于题干必须审清四个要素, 即时间、答题主体内容、条件限制、题目考查的核心。第一, 审清题目的时间限制。时间限制通常有四种情况, 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 如19世纪中期、唐代等;二是有下限、隐上限, 如1949年以前 (中国民族资本发展情况) ;三是有上限、隐下限, 如自孔子兴办私学以来 (教育的发展) ;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 如“蒸汽时代”、“法兰西第二帝国期间”等。遇到这里所讲的第二、三、四种情况, 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综试卷中出现的集群式选择题, 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 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 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 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 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第二, 审清答题主体。答题主体就是指思维对象, 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 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选择题考查的主体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第三, 审清条件限制。不仅问答题有条件限制, 选择题同样有条件限制, 这里指的条件是题设条件, 它涉及时间、角度、对象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 这些往往也是答题的切入点, 一定要充分利用。第四, 审题目的核心要求。要弄清楚命题人的意图, 即弄懂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只有把握题目的核心要求, 才算真正读懂题目审好题。

(二) 审题肢。

遵循以干求肢的原则。在审题肢时要注意确定四种不同的题肢:第一, 确定哪些是正确的题肢, 即符合题干规定性要求的题肢。第二, 确定哪些是错误题肢, 即存在明显知识性错误的题肢或题肢的观点本身错误和包含着部分错误的要排除, 但逆向选择题除外。第三, 确定哪些是干扰性题肢, 即题肢本身的知识内容正确, 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第四, 确定哪些是重复的题肢, 即题肢的观点不在于说明题干的规定性, 而是对题干规定性的变相重复。这就要求我们对干、肢进行反复的比较, 找出两者的相同相异点, 如果题肢的观点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是变相重复的, 应排除。第五, 确定哪些是大于或小于项, 即题肢的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 这样的选项也应排除。

(三) 审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关系。

从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来看, 题干与题肢之间的知识结构是陈述句结构, 题干是主谓结构, 题肢则是宾语。这一结构形式就决定了在解选择题时, 只能做到以干求肢。通过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最佳联系, 即题肢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肢干相连, 上下结构相通, 使句子完整语法无误, 那答案也就可以确定了。

二、材料阅读题的审题策略

(一) 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 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 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 所以, 一般来说, 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 首先要浏览材料。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 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 包括题头、摘引等, 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 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总之, 尽可能地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 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 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 集中思维, 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二) 阅读问题, 审准设问。

材料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 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说, 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 体现命题者的意图。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面对试题, 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 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 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 需要回答什么。设问表述→关键词→明确设问要求→清楚设问的主题层次。常用句式:“根据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 借助材料和已有知识搞清楚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 并借助问题的启发, 才能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进而仔细地阅读材料, 才能把每段材料的意思弄明白, 从而大致形成答题思路。

(三) 审问材料, 提炼信息。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 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 就谈不上理解题意。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 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材料构成通常包括“正文”和“出处”两部分, 因此要关注每一则材料的出处 (可帮助提示和确定答题方向) , 重视材料中的省略号 (往往隐去答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 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其一是时间。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而时间则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其二是人物或材料的出处。不同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因而把握人物的阶级属性, 有利于考生通过材料的表面意义分析出其真实含义。其三是总结性语句, 在材料较多的情况下, 材料中往往会有总结语句。点明材料中心, 就表格类材料而言, 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其四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通过上述四方面的推敲并借助从问题中得到的启示, 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 从而明确题意。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 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按照设问要求, 结合材料信息, 重组考点知识以备答。

(四) 审“书”题结合, 确立论点论据。

材料类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目在书外”, 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 也就是说, 对试题的分析离不开书本知识。只有将试题中的“信息点”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进一步明确题意, 即根据所学知识, 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列好提纲, 准备答题。

(五) 审题目分值。

一般而言分值是和答案的字数要点是成正比的, 一个2分的求答项, 不可能要你用很多话回答, 同理, 一个10分的求答项, 就不至只要你答一点。所以作答时除了规范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还得科学化, 即多角度, 短句式, 关键词, 一句话1—2分, 根据分值要求, 需要几句话答几句话, 争取句句能得分。

上一篇:税收体系绿色环保下一篇:未来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