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肿瘤范文

2024-07-02

心脏肿瘤范文(精选5篇)

心脏肿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3例心脏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研究, 年龄38~71岁, 平均年龄 (61.34±7.38) 岁, 18例女性, 15例男性, 所有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对患者诊断中选择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 将探头频率设置为2.5~4.0 MHz, 让有经验的医师给予初步定为, 并给予定性诊断, 若患者肿瘤的回声光团均匀一致, 表面较为光滑, 内部的回声不均匀, 在心脏收缩的过程中瘤体随之规律运动, 蒂长的患者在舒张期, 瘤体会脱入左室, 则判断为良性肿瘤。而恶性肿瘤在诊断中, 标准有两方面, 一种为手术后的病理证实, 或者先看到心包腔内或者心腔中的肿块, 并在随访中发现身体有其他部位的肿瘤, 且通过手术证实, 分析其心包肿块和心脏肿块为原发性的恶性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图示见图1。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采用χ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33例心脏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研究, 22例患者为原发性的心脏肿瘤, 其中黏液瘤有18例, 所占比例为81.8%。5例患者为原发性的恶性肿瘤, 所占比例为15.2%。6例患者为继发性的心脏恶性肿瘤。患者中, 因为乏力、胸闷者而住院的有25例, 所占比例为75.8%, 8例患者因为心悸住院, 所占比例为24.2%。通过查体发现, 25例患者在收缩期有杂音, 3例患者在舒张期有杂音, 5例患者没有杂音。在超声诊断中, 发现19例黏液瘤, 而病理证实有18例患者为黏液瘤, 准确率为94.7%。在原发性的恶性肿瘤中, 1例患者在左室的流出道, 1例患者在右室, 1例患者在肺静脉的入口处, 1例患者在二尖瓣的前叶, 1例患者在左房和左室之间。继发性的恶性肿瘤患者, 3例在右室, 2例患者在左心腔, 1例患者在右房腔。

2.2 发病部位和肿瘤性质:原发性的恶性肿瘤的发病部位不典型, 在二尖瓣的前叶患者所占比例为33.3%, 在右室的所占比例为33.3%。良性肿瘤在右房间隔的所占比例为18.2% (4) , 在左房面的所占比例为72.7% (16) , 二尖瓣前叶的所占比例为9.1% (2) 。原发性良性肿瘤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在二尖瓣前叶这一部位发病的所占比例差异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发病部位比较见表1。

3 讨论

心脏原发性的肿瘤主要为心房的黏液瘤, 且女性患者较多, 而继发性的肿瘤发病率不高[3]。黏液瘤患者会有栓塞症状, 这是因为黏液表面存在的栓子碎屑或者肿瘤碎片导致的。心腔内的肿瘤回声与临床症状有密切关系, 如果边缘有分叶状或者凹凸不平的症状, 且内部的回声较为稀疏, 则容易出现脱落, 造成动脉栓塞。心脏的原发良性肿瘤没有年龄限制, 只有部分患者会有心脏杂音, 且在早期很难给予临床诊断, 当肿瘤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造成一定影响后, 才可有相对明显的症状[4]。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必须采用超声诊断, 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在临床方面差异较为明显, 因为良性患者的黏液瘤生长较快, 且瘤体较大, 所以症状明显, 而且在听诊时杂音较强, 良性肿瘤患者在早期一般会有胸闷气急的现象[5]。而恶性肿瘤患者的发展过程较慢, 但是发现后就会迅速到达终末期, 因为恶性肿瘤的发病部位多在心室腔, 或者对心包组织和心肌组织造成侵犯, 会造成心肌收缩的受限和无力。在对患者进行超声诊断的过程中, 若肿瘤为良性, 则回声光团均匀一致, 表面较为光滑。而恶性肿瘤的回声并不均匀, 无蒂且活动性较差。超声的心动图可对肿瘤的生长情况清楚的反应出来。该疾病患者有严重的临床损害, 年龄不同的损害程度也不同, 但因为大部分为良性肿瘤, 所以在疾病早期给予良好的诊断以及切除, 可使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必须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若因为误诊而延误治疗, 则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超声诊断不仅安全无创, 且敏感程度高, 价格低廉, 而且诊断的准确性高, 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其诊断的准确度为94.7%, 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心脏肿瘤患者在早期采用超声诊断进行诊断, 可清楚了解肿瘤的良性恶性, 发病部位, 肿瘤大小等, 准确度高, 操作方面, 值得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心脏肿瘤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3例心脏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研究, 22例患者为原发性的良性肿瘤, 5例患者为原发性的恶性肿瘤, 6例患者为继发性的心脏恶性肿瘤, 对上述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和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分析和对比。结果 原发性良性肿瘤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在二尖瓣前叶这一部位发病的所占比例差异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诊断的准确度为94.7%, 效果显著。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准确判断心脏肿瘤患者的具体病情, 分析肿瘤的情况, 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心脏肿瘤,超声诊断,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维新, 杨浣宜, 王浩, 等.心脏原发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3, 24 (19) :152-153.

[2]谢后蓉, 孙冬梅, 张吉浩,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肿瘤19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25 (18) :166-167.

[3]麦海珊, 郭少萍, 阮英卯, 等.心脏横纹肌瘤的诊断及治疗[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12, 34 (10) :129-130.

[4]于坤, 龙村, 黑飞龙, 等.242例外科治疗的心脏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2, 19 (12) :134-135.

人的心脏也会长肿瘤吗? 第2篇

心脏粘液瘤占了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半数以上。是最常见的原发心脏肿瘤,多发生于30—60岁,女性略多。可发生于各心房或心室,以左心房最多见,其次为右心房等,常常从心房间隔处长出一根蒂与粘液瘤相连,它好像葫芦一样挂在心脏腔里,随着血流漂移活动。外观极似“果冻”,如熟透剥了皮的“弥猴桃”,很容易碎。什么样的人心脏会容易生长粘液瘤呢?目前还不甚明了。

粘液瘤病情的轻重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肿瘤毒性反应。心脏粘液瘤多见于30-60岁人群,病程一般进展较快,通常被描述为三大主征:

早期左心粘液瘤若体积尚小,单纯细小的心脏粘液瘤患者可无全身反应,对血流可不起阻塞作用;如肿瘤发展至可移向二尖瓣口,并经瓣口出入左房、室时,常有不同程度的肺淤血和一些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心慌97%、气短96%)。

中期肿瘤体若一部分守在二尖瓣环或瓣叶处,阻塞二尖瓣活动,即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则血液倒流,引起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这样可有类似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的双期心脏杂音和症状:心悸,气促,晕厥等,且症状多与体位有关;肿瘤可引起的全身症状,如反复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乏力、肌肉疼痛、关节痛、贫血、血沉增快、血清球蛋白增高等。

晚期随着瘤体的增大,其阻塞血流动力学作用将逐渐明显。若瘤体过大,充满心腔,则血液只能在肿瘤组织的间隙中流过,对血流严重阻碍。出现机械性心脏血流堵塞,收缩期粘液瘤不能全部回入左房而卡在二尖瓣口,可突然出现昏厥,甚至猝死。全身反应严重、病情发展快且有凶险征象。

我国粘液瘤的动脉栓塞发生率约为15%,低于国外报道的30%~40%。心脏粘液瘤的组织疏松、脆弱、易有碎片脱落。粘液瘤是否有碎片脱落,与病程长短或瘤体大小无关,而与粘液瘤的形状结构关系密切。息肉状或葡萄状者,其表面部分大小不等的小块,易成碎片脱落构成瘤栓。瘤组织脱落造成的栓塞,可导致脑、动脉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栓塞。

当你有早期不适时要及时到医院看心脏科。目前医学科技技术发展很快,有非常好的诊治方法和服务。粘液瘤因有阻塞心脏大门“二尖瓣”、易成碎片脱落构成瘤栓的可能,任何医院都将其列入“急诊”范围诊治。有上述症状的任何阶段的患者经过临床医生仔细体格检查,听听心脏杂音、照片、一般的血常规、血沉,做一个二维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完全提供心脏粘液瘤诊断依据并确诊。

心脏粘液瘤做二维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的首选方法,它如同人照镜子一样,一目了然。轮廓、瘤体大小、肿瘤的蒂生长的部位及宽度、长度;肿瘤的边缘回声是否清楚,有否包膜;鉴别心腔内、心肌、心壁及心外肿瘤;有无浸润及范围;肿瘤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异程度;瘤体数目;瘤体回声程度及分布特征;继发性改变如:心脏扩大变形、瓣膜功能影响程度,心脏功能状况、心包积液等。

心脏粘液瘤一旦确诊后即应尽早手术。目前,心脏外科的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粘液瘤的手术变得较为安全,绝大多数患者手术后可恢复健康,重新走向美好生活。但无论您是患有早期还是晚期的心脏粘液瘤者,及时手术治疗是唯一的、首选的办法;所谓吃草药、秘方可以消除“心脏肿瘤”是不可能的,那只是“江湖郎中”骗人的把戏,切不可有侥幸心理,那只会人财两空。

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彩超诊断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利用彩超诊断的40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40例患者中,女患者15例,男患者25例;年龄在10-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2±3.4)岁。这些患者普遍伴有心悸气促、心脏杂音,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利用飞利浦IE-33、日立GE-730等彩超诊断仪对患者进行诊断,其探头频率要求为2.5-3.5MHz、3.0-5.0MHz[2]。对患者心肌实施常规切面检查,包括对心包腔的检查,然而不需要对四个心腔、四组瓣膜进行检查。通过对心脏病变部位的大小、形态、血流量、边界、回声等进行探查,注意是否存在心脏浸润、心包积液、压迫等情况。除此之外,对患者的心肌运动与心脏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

2 结果

4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32例,恶性肿瘤8例。肿瘤出现部位与病理变化:40例患者中,左室黏液瘤23例,占有比例为57.5%;右室黏液瘤7例,占有比例为17.5%;心脏横纹肌肉瘤3例,占有比例为7.5%;左室纤维肉瘤1例,占有比例为2.5%;右室血管肉瘤2例,占有比例为5.0%;右室脂肪瘤1例,占有比例为2.5%;左室憩室合并血栓1例,占有比例为2.5%;皮瘤1例,占有比例为2.5%;心包囊肿1例,占有比例为2.5%;。

彩超图片大小是10mm×12mm×13mm-25mm×55mm×70mm。通过二维超声对患者心腔内膜表面肿瘤组织及心房高回声进行显示,表面粗糙,没有包膜,并且内部回声较为混乱,瘤体处为的心内膜面和有蒂组织相连,瘤体比较大,并且蒂较长,随着心脏舒张与收缩运动的进行,心腔也在随时运动,造成流入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梗阻现象。通过二维超声可以对舒张期的瘤体血流进行清晰显示,明确血流入左室、右室的情况,并且对尖瓣瓣口的堵塞情况进行反映,体现收缩期的血流回流情况。

3 讨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具有很高的临床误诊率。超声对心脏肿瘤的诊断率非常高,并且十分敏感,在心脏肿瘤诊断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有效提高了心脏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利用彩超对心脏肿瘤进行诊断,不仅可以明确肿瘤位置,还可以对心脏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体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3]。

对于原发性心脏肿瘤而言,大多是良性肿瘤,并且以黏液瘤为主,基本可以达到35-60%,最常发生在左室[4]。此种肿瘤一般为单发有蒂,随着心脏舒张与收缩运动的展开,瘤体也会随之变化,进而便于彩超观察;针对左室血栓与不典型黏液瘤的鉴别,前者主要集中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狭窄或者心功能不全上,具有形态不规则、团块基底部位比较宽、活动程度较低的特点。部分黏液瘤与血栓的鉴别难度较大,特别是一些游离或者钙化的血栓,在进行诊断的时候,需要将彩超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可以正确判定患者病情。在本组研究中,40例患者中,左室黏液瘤23例,与有关文献资料一致。除此之外,黏液瘤碎片的脱落,可以引发肺循环栓塞,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悸、胸闷、劳累后气急等,一般和二尖瓣狭窄症状相似,此种病症发展快速,能够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为此,一定要重视彩超诊断,及时发现心脏肿瘤,进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出现黏液瘤脱落的现象,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

对于原发性心脏肿瘤而言,恶性肿瘤比较罕见,主要为肉瘤,发病率非常低,集中于右室,包括横纹肌肉瘤、血管肉瘤,在彩超检查中,出现了显示肿瘤瘤体的一些特征之外,还可以对周围心肌侵袭、心包积液情况进行观察。在原发性心脏肿瘤彩超诊断中,可以在早期发现心脏肿瘤,并且可以对肿瘤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一旦确诊,就可以给予及时的治疗。在本组研究中,40例患者中,心脏横纹肌肉瘤3例,左室纤维肉瘤1例,右室血管肉瘤2例,皮瘤1例,心包囊肿1例。

总而言之,利用彩超可以检查出心脏肿瘤,并且判断肿瘤性质,同时还可以对肿瘤引发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聂红莲,廖翕和.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彩超诊断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9):212-213.

[2]苏福斌.彩超诊断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并放射治疗体表定位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2):3009-3009.

[3]王英丹.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彩超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1(14):83-84.

心脏肿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990 年1 月-2014 年9 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0 例。其中男性54 例,女性86 例,年龄3~80 岁,平均(48.6±13.8)岁。其中,<20 岁6 例,20~39 岁22 例,40~59 岁81 例,≥60岁31 例。病程平均7.2 年,最短10 d。所有患者均有心悸、气促、咳嗽及下肢水肿,查体:91 例患者心尖部可闻及随体位变化的2/6~3/6 级收缩期和/ 或舒张期杂音,不同程度贫血81 例,血沉增快74 例。心电图示:均为窦性心律,有部分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 例,ST-T改变或频发性房性早搏21 例。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96 例,Ⅲ级38 例,Ⅳ级6例。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确诊,手术及病理确诊。术后病理诊断为:黏液瘤121 例,黏液瘤伴出血9 例,黏液瘤伴坏死2 例,恶性肉瘤6 例,B淋巴母细胞瘤1 例,纤维瘤1 例。见表1。

1.2 手术方式

手术在浅、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其中急诊手术37 例,择期手术103 例。全组病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并于升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插管,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在主动脉阻断前不放左心引流管以减少对心脏刺激;上腔静脉插管尽量靠近其开口,避免触碰房间隔致瘤体损伤引起碎片脱落发生栓塞。术中体外循环,静脉端加滤网防止脱落的肿瘤碎片阻塞管道。左心房或左心室黏液瘤手术采用右心房- 房间隔入路,右心房黏液瘤手术直接切开右心房摘除;右心房和左心房壁无明显根蒂(宽基)的黏液瘤手术部分采取双心房联合切口径路。左心室肿瘤经主动脉根部切口和主动脉瓣口手术。右心房恶性肿瘤在保留窦房结等重要组织下行右心房全切术。切除后房间隔和房壁缺损,应用自体心包补片或直接缝合修补。肿瘤累及房室瓣时,行瓣膜成形术或人工瓣替换术。侵犯胸腺,肺叶等胸腔内组织时,一并切除。

本组病例黏液瘤累及左心房33 例,左心房及房间隔73 例,左心房、房间隔及卵圆孔3 例,左心房、卵圆孔2 例,左心房、卵圆孔及左房顶1 例,右心房5 例,左室心尖部1 例;黏液瘤伴出血累及左心房7例,黏液瘤伴坏死累及左心房1 例、右心房1 例、左房顶与房室交界1 例、房间隔近卵圆窝1 例,黏液瘤伴基底部局灶性腺体化生累计左心房1 例;B淋巴母细胞瘤累及右心房、房间隔1 例,低分化血管肉瘤累及右心房1 例、累及右心房、右心室1 例,恶性肉瘤累及左心房1 例、累及右心室1 例、累及右心室肺动脉1 例,平滑肌肉瘤累及右心房1 例,心肌纤维瘤累及左心室1 例。所有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后接受放、化疗辅助治疗。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 个月~25 年,平均(9.3±4.5)年,以电话或门诊复查等方式了解患者预后及转归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效果及生存期之间的多重比较用One-way ANOVA(LSD法),计数资料用%表示,治疗效果及生存期之间的多重比较用秩和检验;各影响因素与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组病例术中死亡2 例,术后早期死亡3 例,其中3 例为良性黏液瘤合并恶液质患者,2 例为恶性肉瘤患者,5 例患者均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或/ 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病例均痊愈出院,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1 例左心室纤维瘤患者于术后3 年复发,再次手术摘除效果良好;1 例左心房恶性肉瘤患者于术后半年复发死亡。对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酗酒史、既往心血管病史以及肿瘤家族史对原发性C-T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而肿瘤的病理类型、瘤体大小和患者术前心功能状况对手术疗效影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进一步将此3 项与疗效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病理类型、瘤体大小和患者术前心功能状况与疗效呈显著正相关,即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肿瘤体积越大、患者术前心功能越差,疗效越差,见表4。

2.2 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组140 例患者中,118 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4.29%,随访时间为1 个月~25 年,平均(9.3±4.5)年。以术后生存时间作为指标来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3 例患者于术后1 年内死亡,14 例患者于术后1~3 年内死亡,22 例患者于术后3~5 年内死亡,其余79 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好,生存期最长者已达25年。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心血管病史、肿瘤的病理类型、患者术前及术后心功能状况对预后影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性别、吸烟酗酒史、肿瘤家族史、术前病变部位及瘤体大小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P >0.05),见表5、6。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5 项指标与术后生存时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心血管病史和术后心功能两项指标与术后生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即既往有心血管病史和术后心功能较差者术后生存时间较短,见表7。

(n=140)

3 讨论

原发性C-T临床上比较少见,每100 例心脏外科手术中约有1 例[5]。有研究报道,原发性C-T患者以女性多见[6],且40~60 岁为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高发年龄段[7]。在本研究分析的140 例临床病例中女性患者86 例(61.43%),40~49 岁患者42 例(30%),50~59 岁患者39 例(27.86%),与以往研究相一致。临床资料显示,原发性C-T多为良性,其中以黏液瘤最为常见,约50.10%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多为肉瘤,约75.10%,且以血管肉瘤最常见[8]。本组资料中黏液瘤占所有C-T 86.43%,肉瘤占4.29%,血管肉瘤占恶性的33.3%,与国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纳入的病例良好的反映了原发性C-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目前,临床关于原发性C-T的报道并不少见,但多为对手术方式的探讨[10],总结外科诊断治疗经验[11],或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12,13]等,而对原发性C-T术后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综合分析的报道较少见,李沅敏等[9]对C-T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分析,但纳入病例数较少,且并未对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和分析本院24 年来手术治疗的140 例原发性C-T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人口学指标和病变相关指标两个方面对有可能影响到原发性C-T术后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病理类型、瘤体大小对手术疗效具有重要影响,罹患良性黏液瘤、肿瘤体积<100 cm3的患者更易获得治愈,而罹患恶性肿瘤、肿瘤体积≥300 cm3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这与郑颖等[1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笔者还发现术前心功能较好(II级)的患者较之心功能较差(IV级)的患者更易获得治愈。肿瘤的病理类型、瘤体大小、术前心功能与临床疗效呈显著正相关,恶性肿瘤、较大的肿瘤体积、术前较差的心功能状况为影响原发性C-T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

临床资料显示,黏液瘤和非黏液性良性C-T手术效果颇佳,预后良好,而心脏恶性肿瘤手术效果较差,预后欠佳[15]。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因素,结果显示,除肿瘤类型之外,年龄、既往心血管病史、术前及术后心功能状况均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年龄较小、既往无心血管病史、罹患良性黏液瘤、术前及术后心功能较好的患者术后生存期较年长、罹患恶性肿瘤、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无心血管病史和良好的术后心功能为延长术后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为,既往心血管病史反映的是患者既往心脏功能是否异常或是否受过损伤等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术后心脏功能的恢复,而术后心功能则反映手术后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到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

心脏肿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 年1 月~2013 年8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住院的胸部肿瘤患者100 例,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 均排除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 通过与患者协商确定治疗方案, 分为IMRT组及CRT组。 IMRT组患者50 例, 其中男30 例, 女20 例, 年龄22~85 岁, 平均 (55.72±18.89) 岁;其中左肺癌18 例, 左乳腺癌16例, 食管癌16 例。 CRT组患者50 例, 其中男28例, 女22 例; 年龄21~84 岁, 平均 (56.17±17.72) 岁; 其中左肺癌17 例, 左乳腺癌14 例, 食管癌18 例。 两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IMRT方案

患者放疗前经西门子螺旋CT (sensation open) 全胸部4 mm层厚连续扫描定位, 行图像重建。 采用Synergy型直线加速器及飞利普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Pinnacle3) 和CMS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XIO) 进行计划设计与治疗, 按照ICRU50 号和62 号报告规定进行靶区勾画, 肿瘤体积 (GTV) 为临床和影像检查所能确定的肿瘤范围, 包括原发肿瘤 (GTV-P) 和局部淋巴结 (GTV-N, 在定位CT下大于或等于10 mm判断为阳性淋巴结) 。 GTV-P在肿瘤窗勾画, GTV-N在纵膈窗勾画。 临床靶体积 (CTV) 为GTV外放5~8 mm (原发灶鳞癌GTV外放6 mm, 腺癌GTV外放8 mm以及纵隔转移淋巴结GTV外放5 mm) 。计划靶体积 (PTV) 根据摆位误差和患者呼吸动度决定。 放疗剂量50~60 Gy。 记录患者心脏剂量-体积直方图 (dose volume histogram, DVH) 相关参数, 包括V10、V20、V30、V40、V50、V60, 分别代表受到20、30、40、50、60 Gy剂量照射的心脏体积占心脏总体积的百分比。

1.3 CRT方案

患者放疗前同样经CT定位, 同样经计划系统进行计划设计, 采用前后两野对穿照射, 2 Gy/次, 放疗剂量50~60 Gy。 同样记录心脏DVH的相关参数。

1.4 DCG检查

采用美国世纪3000 十二导同步全息24 h DCG记录仪, 分别于治疗前、受照30、60 Gy时进行24 h DCG监测, DCG诊断标准为《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6 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 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脏不同剂量线比较

IMRT组心脏V30、V40、V50均明显低于CRT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两组间心脏V10、V20、V60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注:CRT:常规放射治疗;IMRT:调强放射治疗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受照30 Gy、受照60 Gy DCG异常发生率比较

IMRT组及CRT组治疗前、 受照30 Gy、 受照60Gy时DCG异常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治疗前两组DCG异常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受照30、60 Gy时IMRT组DCG异常发生率均低于CRT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3 讨论

CRT即二维放射治疗技术, 是通过X线模拟机获得患者二维层面的解剖信息, 然后将相关信息输入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完成放射治疗计划。 放射治疗计划的完成速度较快, 是一种简单、初级的放射治疗方式。IMRT是肿瘤放射治疗的一项新技术, 在三维适形放疗的基础上, 采用计算机三维逆向治疗计划和CT模拟定位, 通过改变靶区内射线强度, 使靶区内任何一点都能得到理想的剂量, 同时可将要害器官所受剂量限制在可耐受范围内, 令靶区外紧邻的正常组织受量降到最低。 IMRT能够克服CRT设野困难、剂量分布不均匀等问题, 特别有利于位置较深、与周围重要正常组织器官联系紧密、 形状不规则的肿瘤的放射治疗[5]。 常兴华等[6]对IMRT及CRT进行对比, 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较好地覆盖计划靶区, 但调强放射疗法在适形度和剂量分布上更占优势, 且对心肺的伤害更小。 孙力立等[7]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IMRT与CRT靶区及相关器官放射线受量亦得出与常兴华等相似结论。 本研究显示IMRT组心脏V30、V40、V50均显著低于CRT组 (均P < 0.05) , 提示IMRT作为精确放疗技术, 在同等照射剂量时, 对心脏的照射体积显著低于CRT, 减少了心脏受量, 能显著减少大体积、高剂量照射对心脏的影响, 比CRT能更好地保护心脏, 而心脏V10、V20、V60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低剂量照射时, 由于CRT采用前后野对穿照射技术, 使射野内照射剂量高, 而射野外心脏所受剂量急剧下降, 而IMRT采用多角度射野技术, 不可避免引起靶区周边低剂量区受照体积增大, 常使位于靶区旁的心脏受照体积增大。 高剂量照射时, 两组的高剂量区均落在靶区而非心脏, 故无统计学差异, 符合制定合格放疗计划要求。

国内外研究表明, 在放疗中、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达28.7%~61.5%, 而放疗前存在异常的心电图也会在放疗后加重[8,9,10,11]。 CRT后心电图改变发生率高达56.6%~68.9%[4,10]。 Anney等[12]研究发现在CRT中, 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均值达 (7.4±5.6) %, 在采用精确放疗后下降为 (0.3±0.6) %, 精确放疗晚期心脏并发症发生率比CRT减少23 倍。 本研究显示, IMRT组及CRT组治疗前、V30、V60时DCG异常发生率比较存在高度统计学差异 (P < 0.01) , 受照30、60 Gy时IMRT组DCG异常发生率均低于CRT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引起心脏损伤, 但影响程度不同, CRT组DCG改变明显高于IMRT组, 因此认为, IMRT对心脏损伤较CRT轻, DCG异常改变亦轻, 此与黄志松等[4]观点相一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脏肿瘤】相关文章:

心脏超声对预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09-11

心脏检查05-13

心脏活动05-20

心脏手术06-19

心脏运动07-09

心脏瓣膜07-13

心脏复苏07-20

心脏毒性研究05-17

心脏射频消融05-28

心脏超声检查06-03

上一篇:军校人文精神下一篇:错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