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服务范文

2024-09-12

空间信息服务范文(精选12篇)

空间信息服务 第1篇

关键词:WebGis,空间信息,应用

Web Gis即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技术热点, 是实现GIS互操作的一条最佳解决途径, 它具有客户端/服务器、交互性、分布式、动态、跨平台等特点, 还具有开放的、在Internet环境下运行、支持数据分布和计算分布、直接存取和查询数据等要求。Web Gis克服了GIS只能在局域网内部使用的局限, 实现了在Web平台上实现地理信息发布和空间应用的解决方案[1]。基于以上背景本项目采用如下研发路线:平台原型系统使用Oracle和Autodesk公司的Map Guide产品, 新一代的Web Gis平台, 它提供PHP和JSP的API, 服务器选用RHEL6.4 (LINUX) 来实现海量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式应用, 整个平台原型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 (C/S) 和浏览器/服务器 (B/S) 的混合型系统架构, 充分吸纳C/S和B/S两种运行模式的优点。可根据具体应用目的, 以不同的模式与之对应:对于空间数据交互较为频繁和GIS空间分析要求较强的功能采用C/S模式, 对于地理信息发布和日常业务类的应用要求采用B/S模式。根据实际使用的要求, 整个平台原型系统主要开发了3个模块, 下面分别详细论述。

1 空间信息服务模块

空间信息服务模块的设计思想是从技术层面实现空间数据的管理和部署、深入分析空间信息服务的相关技术、终端无线定位技术和空间信息移动表现技术等。快速搭建实现空间信息服务要求平台, 实现各种资源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共享, 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种资源发布的同步性和一致性。空间信息服务模块的结构如图1所示。

空间信息服务模块可以实现公交查询服务、电子地图服务、综合信息服务、交通常识服务、实时路况服务等功能[2]。

2 后台数据库模块

高效的后台数据库管理是实现空间信息服务的关键和核心。结合Web Gis本身的特点和公众对空间信息服务的要求, 将后台数据库的数据划分为基础地理数据、道路网及交通规则数据、城市公交网数据和专题GIS数据。专题GIS数据库中存储的是专题性的地理信息数据[3]。

数据库使用数据库软件Oracle进行开发, 数据库中有若干个表格, 表格的结构设计模式如表1和表2所示。

3 导航搜索设计模块

导航搜索从公交搜索引擎和自驾导航搜索引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3.1 公交搜索引擎设计

公交搜索引擎的设计主要考虑乘客想要到达什么地方, 给出他们的建议乘车路线, 或者给出几条针对性的乘车路线, 当乘客选择乘车路线有错误时, 也可以给出纠错信息并给出正确的建议乘车路线。

3.2 自驾导航搜索引擎设计

自驾导航搜索引擎设计考虑的是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最佳行驶路线, 路线的选择原则不要求是最短路线, 同时还要考虑行驶的时间、花费和是否要走高速。自驾导航搜索的结果以图文并茂的行驶显示路线的名称、拐弯情况和长度[4]。

4 空间信息服务原型系统设计

基于Web Gis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设计的总体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5]。

5 结束语

本项目开发的基于Web Gis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公众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的维护和管理, 满足公众的各种信息需求。同时扩充了空间信息的共享服务范围, 提高了空间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对“数字城市”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华, 张江旺.WebGis技术在公共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测控自动化) , 2009, 25 (10-1) :20-22.

[2]杨浩, 童丽闺.基于WebGis的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33 (1) :167-169.

[3]曹先密, 杨金玲, 黄声享, 等.基于WebGIS的城市交通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工程, 2011, 20 (2) :46-48.

[4]付仲良, 张文元, 刘卫国, 等.WebGIS在114电话导航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 2010, 36 (8) :281-283.

空间信息服务 第2篇

一、LBS历史

基于空间位置信息服务(LBS)技术是一种整合Internet、无线通信移动定位与GIS的技术。LBS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服务。众所周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向用户提供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基于GIS的信息服务都属于基于位置服务的范畴,我们可称之为广义的LBS服务。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定位技术(Positioning), Internet技术及移动计算(Mobile Computing)技术的飞速发展,由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而形成的移动环球网(Mobile Web)使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问都能通过移动终端中获取各种信息服务,其中包括与移动终端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相关的服务,我们可以称之为狭义的LBS服务,也是本文主要关注的内容。

最早LBS源于北美,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约40%的911紧急呼叫来自移动电话。在实际情况中,绝大多数911呼叫者往往由于对当地环境的不熟悉或特殊限制而无法告知急救中心其确切位置,从而耽误了急救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了进一步改善公众安全系统,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ttee)于1996年6月正式将移动电话定位列为其增强型应急救急系统(E911)实施的强制规范。FCC规定,到2001年10月,所有的移动网络运营商必须以67%的概率和125米的精度,定位所有的911呼叫。本世纪初,欧洲的E112也提出了同样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要求。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110和目前正悄然兴起的社会应急联动系统也都会把位置信息列入报警的服务标准之中。而在日本和韩国,由于丰富多彩的业务创新,移动定位服务才真正的市场化并融入市场主流。2000年1月,日本最大的无线运营商NTT DoKoMo公司率先在全球开通了基于PDC 网络和个人数字助理(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LBS应用。此外,美国的斯普林特公司(Sprint PCS),韩国的KTF等世界著名的电信运营商从2001年底开始,也陆续推出了基于手机的LBS应用。

在中国,福建移动早在2001年4月2日成功完成第一套位置服务系统的试验,并于同年7月27日开始面向福州市的手机用户推出试运行服务,采用了东软诺基亚的mPosition解决方案,其SP则为北京国都信业实业集团(移动梦网的服务代码为5588),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自我定位服务、都市小精灵定位服务、周边信息查询服务。随后中国移动兼顾大众市场和行业市场的移动定位服务试点工作,始终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中国联通也及时地推出了主要面对大众市场的定位之星服务。

LBS业务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按照如下不同的分类方式划分:(1)按业务请求方式划分

·PULL类LBS业务:移动终端采用短消息、WAP接入等方式请求LBS;

·PUSH类LBS业务:网络根据特定的条件,主动向移动终端推送信息。

(2)按是否与用户位置相关划分

·与用户位置有关的LBS,需要进行定位; ·与用户位置无关的LBS,无需定位。

(3)按照面向的用户划分 ·水平市场——大众应用; ·垂直市场——行业应用。

(4)GIS系统中对定位服务功能的划分 ·地图服务,包括栅格地图和矢量地图;

·路径搜索,包括最短路径查询、公交线路查询等; ·地理编码/逆地理编码; ·测算。

二、LBS的市场前景分析

就无线定位服务而言,在传统第二代无线通信网络上发展位置服务,由于二代系统数据传输能力较低,因此所能提供的定位服务类型也受到限制。而3G系统的数据传输能力比2G系统有很大提高,为向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提供了网络带宽的保证,使一些信息量较大的定位业务通过无线网络实现成为可能,如地图显示、实时导航,甚至3D地图服务。

从2001年12月到2003年3月,gpsOne定位手机的销量在日、韩、美超过1000万台。据美国一家战略咨询公司预测,到2008年AGPS手机的销量将达到1.591亿台,将占世界手机总量的22.8%。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则明确规定,到2005年12月31日,所有手机厂商和销售公司的入市手机都必须带有定位功能。虽然是强制性措施,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美国定位手机用户数量明显急剧增长。在中国,中国联通公司推出以“定位之星”命名的定位服务基于CDMA-1X网络,采用带有gpsOne辅助全球定位系统(AGPS)定位特性的手机和终端。具有gpsOne技术的移动平台,可以同时从GPS卫星和蜂窝网络收集测量数据,然后通过组合这些数据生成精确的三维定位。在GPS卫星信号和无线网络信号都无法单独完成定位的情形下,gpsOne系统会组合这两种信息源来完成定位,解决了传统方案无法解决的问题。目前gpsOne的定位精度达到了5~50米,完全可以让用户知道他们的确切位置,并可以同时上传和下传定位地点的数据,无论是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中,还是在会议中心、购物商场或是高楼林立的城市街道等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下,均能提供强大稳定的位置数据可用性。中国移动则直接利用Cell ID方法初步开始了移动位置服务业务,并计划对其网络稍许进行改造,提供AGPS的移动位置服务模式。其中北京移动已经正式推动位置服务业务,随着国内一些地区LBS业务的开通,LBS已经从概念开始转向实用。

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大体分为三大块:行业应用、专业应用和大众化应用。所谓大众化应用就是大批量市场,其中包括车辆监控和导航应用、定位手机、与PDA结合的导航应用等。位置服务因为它独有的特质推动了大众化、大批量市场的发展,并将在今后5~10年内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加上中国人口众多,位置服务大众化应用的推广潜力巨大,最终它将通过各种移动定位终端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2003年8月份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量已超过2.5亿户,近些年来一直以每月平均500万新增用户的高速度蓬勃发展。欧洲许多国家的移动电话数量通常占人口百分比的70%~80%,而我国还不足总人口的20%的持有量。这样巨大的潜在持有量如果与定位功能结合起来,其市场规模一定十分惊人。据权威部门预测,至2010年我国的手机用户将达5亿户,其中有50%应用定位手机。因此在今后数年间,平均每年定位手机的市场需求量能达到4000万~5000万台。若每个用户的位置服务费按每月10元人民币计算,年服务收入则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市场前景相当可观。经过近几年的预热和市场培育,中国移动定位服务市场已经进入了市场培育后期,即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三、LBS的技术手段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位置服务要打开局面肯定困难重重。自从1996年美国FCC发出E911报警必须带有位置信息的规定以后,移动位置服务的概念一直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但实际进展在头几年却不太大。问题出在定位技术上,因为要达到规定的定位精度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从而需要大量的网络改造投资。

一般情况下,LBS系统由以下几个功能部分组成:(1)空间位置获取(定位平台);(2)LBS管理;(3)信急传送;(4)地理信息系统(GIS);(5)移动终端;(6)业务服务提供。

空间位置获取系统主要是通过定位技术获取移动客户的准确地理位置,这里的地理位置数据是LBS系统的基础。

LBS管理系统一般由移动运营商负责运营和维护,是整个位置服务系统的核心,其将移动终端和业务服务提供系统联系起来,使移动客户能够从业务服务提供商那里获取他所需要的服务,如客户需要通过定位服务查询附近有哪些著名的花店、酒家信急。或者是业务服务提供商根据移动客户的位置信息主动将信急推向客户,如通过定位服务系统发布广告等。同时,LBS管理系统还负责隐私管理、用户认证管理、业务管理和计费管理等功能。

信息传送系统是指移动客户和运营商之间、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的信息传送平台,日前比较成熟的传送平台是SMS,当然还包括如CDMA2000 1X、GPRS等。GIS系统,完成将移动终端的地理数据信急转换成地图中可视化位置的功能。一般情况下,我们从定位系统中只能获取到终端的一维地理数据,这种数据只有通过GIS的处理,才能为业务服务提供商所用。得到客户的地理位置信息,也就相当具备了锁定特定客户的手段,只有具备了锁定特定客户的功能,才能向这些特定客户提供相应的LBS服务。GIS系统可以由运营商提供,也可以由业务服务提供商提供。

业务服务提供系统是为移动客户提供的服务信急的源泉。根据不同的市场细分,业务服务提供商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如为时尚青年提供基于位置的游戏、聊天、交友服务,为家庭客户、商务人士提供的移动保姆、交通导航、商业广告服务,为行业用户提供车辆调度、紧急救援、物流配送服务等。

此外,还需大量网络改造,网络改造不仅涉及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还涉及到卫星导航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支持。因为信息服务最终是多个产业的融合,所以木桶效应会相当明显。在移动通信、卫星导航、Internet、地理信息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等多个产业中,若有一个跟不上,位置服务整个产业便会被拖住上不去。

整个产业的总体集成和市场开发,需要大企业集团用大手笔策划来规划运作,需要系统集成、组织协调、集结整合和总体推进,只有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规模,拥有大批量用户群,才能大有作为。事实上,无论从产品或服务角度来说,位置服务都是个大市场,不是一家公司或几家公司就能做得了的,甚至也不是一个国家能做得了的,因此必须在技术、产品、市场、服务上开展国内外的大联合和大合作。

四、LBS业务的相关标准化工作

LBS业务实现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即位置的获取和信息的提供。相应地,标准化工作也对应不同的标准组织。

(1)对于位置的获取也就是定位技术的标准,目前主要在3GPP和3GPP2中进行标准化工作。相关的用户在业务层面的认证授权、业务漫游以及隐私管理等内容的标准工作,目前主要是在OMA中进行,但由于3GPP和3GPP2在OMA中对LBS的流程、网络结构等方面存在分歧,所以标准化的进度可能会放慢。同时,也应注意到,在3GPP2中实际上也在做与OMA相同的工作。

(2)对于地理信息提供层面上的标准工作,目前主要由OGC(Open GIS Consortium)负责制订,并且已经基本完成了除导航服务之外的其他业务。

在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Le/L1接口(客户端与定位服务器之间的接口)的行业标准,以及WCDMA和cdma2000系统中的定位技术行业标准。与GIS相关的标准,目前也有了SP访问接口的企业标准。对应于OMA的基于IP层面的定位技术标准也将要启动。

五、LBS业务在我国的应用

1、应用前景 LBS业务是移动网络的一个特色业务,尤其是随着今后3G系统的使用,为LBS的应用提供了网络带宽的保障。由于LBS业务在我国也刚刚开始发展,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也非常多,因此本文也只是就目前可以遇到的有发展潜力的LBS业务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1)手持终端的LBS应用

手持终端的LBS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基于话音,短信,WAP,Java/BREW和多媒体短信/邮件向大众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包括信息查询、地图服务、手持终端的导航、弱势群体的跟踪和区域告警(如老人和儿童)等。

(2)个人汽车的LBS应用

导航是LBS应用在汽车中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已经有汽车导航的实际应用,这种应用是GPS接收机+简化版的GIS引擎+地图数据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成本较高(对车载台的要求较高,如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地图资源不能共享(如需要存储大量的地图数据,对于驾车者偶尔经过的地区也需要存储),不能做到动态的地图更新,业务组织灵活性也受限。而这些问题通过与移动网络结合可以解决。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增加,汽车导航业务是需要移动运营商关注的一个业务增长点,可以结合运营商目前已经有的话音、短信等业务,向用户提供更丰富多样的LBS业务,如汽车防盗、跟踪、求救等。(3)行业应用

行业应用的范例很多,包括汽车调度(如出租车的调度)、物流管理、员工的跟踪(如邮递员的跟踪)等,这里不再一一描述。实现LBS业务面临的问题

LBS业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但与其他基于移动网络的增值业务相比,其业务实现涉及的方面更多,难度更大,因此LBS业务要真正达到广泛应用,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定位的精度

目前,LBS应用所能用到的精度最高的定位技术是GPS定位技术,但GPS定位存在局限性,如在深度室内环境下将无法进行GPS定位。如果采用基于网络的定位,精度则大大降低,目前还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因此,比较实际可行的作法是,对业务进行划分,将各种不同业务对定位精度的要求进行分类。对于精度要求高的业务,由网络侧判断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当然,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能提出一种更先进和受地理环境限制小的定位技术,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在室内实现高精度定位的技术。

(2)位置信息的收集和组织

LBS最终向用户提供与位置有关的内容,位置信息主要包括各个层面电子地图和POI信息。在电子地图方面,我国的各个部门都有某些层面的数据,但这些数据没有整合在一起,地图的现势性在各个地域也参差不齐,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运营商和地图数据提供商单方所能够办到的,需要国家统一进行组织,将各种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为各个行业使用。对于POI信息,其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业务的满意度,因此需要内容提供商提供丰富的POI信息。但信息搜集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需要实地去一一采集。因此,需要运营商将各种CP提供的POI信息进行整合,统一提供给用户,这部分工作需要运营商和各个内容提供商协调统一来做。

(3)矢量地图浏览器

导航业务,尤其是实时导航业务,如果通过网络来实现地图的实时下载,那么数据不能太大,否则用户使用的成本会很高,不利于推广。矢量地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但矢量地图与各个GIS厂商系统内容矢量数据的格式密切相关,目前无法统一成相同的格式。因此,如果存在多种GIS系统共存时,业务的覆盖范围将存在局限性,这可以通过终端支持多个矢量地图浏览器来解决,但对终端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这一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

六、结束语

空间信息服务 第3篇

关键词:科技博物馆;信息服务;信息需求;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gb.1003-6938.2015051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emand for Cultural Service of the Users of Public Culture Space

Abstract Investigation was made to the visitors of 10 scientific museums about their interest, channels to get information, demand for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new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it was found that outreach programs such as micro-letter spreading should be based on multimedia and channels for public culture space; mobile terminal dispaly and LBS should be done to satisfy the users and make the space more valuable.

Key words scientific museum; information service; demand for 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

1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逐渐普及,人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和变化,这些服务需求的变化既影响到了以其为盈利点的新兴科技企业等社会信息服务组织的盈利杠杆等盈利模式,如以微信为载体的微营销模式和以电商资讯为服务内容的移动终端信息推送等,也影响到了传统的以信息组织和加工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如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服务空间导航、以APP为实现途径的掌上图书馆等。掌握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用户的信息需求,对于其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其服务体系、延伸其服务途径将有着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同时,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推动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在文化与服务领域,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对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用户服务需求调查广泛存在于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与政策调研之中,一些学者如我国南开大学商学院的徐建华教授等加大了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推广与研究,实证调查研究方法成为了近年来图书馆等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科技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是社会知识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但随着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其原有的信息服务模式难以满足新情境下用户对其信息服务的需求。因此,改革科技博物馆的信息服务模式,积极寻求依托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移动本地加社交的互联网大趋势下显得格外迫切。研究用户的信息行为特点及信息服务需求,是科技博物馆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的基础。

基于以上背景与研究需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用户参观兴趣、用户展品信息查询渠道、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痛点以及用户对新型信息服务需求的态度等方面,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所科技博物馆的用户进行实证调查,以图对调查结果分析来掌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博物馆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和信息行为,进而为科技博物馆更加有效和具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议。

2 问卷设计与研究实施

2.1 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分为科技博物馆用户的基本信息、信息服务使用信息、新型信息服务需求态度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于调查用户的基本特征,包含用户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等信息,以了解调查用户的基本群体分布以及调查是否具有代表性;第二部分主要用于了解用户对科技博物馆信息服务的使用情况,包括参观兴趣、参观科技博物馆的目的、信息查询渠道、用户信息服务痛点、社交软件及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应用等,以了解调查用户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信息行为与特征;第三部分旨在调查用户对科技博物馆新型信息服务的需求态度,并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从1-5将题项设置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无所谓”,“重要”,“非常重要”五个评分等级,以此反映用户对科技博物馆新型服务的需求态度。

调查问卷初稿完成后,在中国科技馆现场邀请了50名用户进行与测试。根据反馈情况,并结合多位专家的建议,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了正式问卷。

2.2 研究实施

在调查问卷完成后,研究于2015年2月1日到2015年2月10日期间实施,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发放回收的形式,在全国各地10个科技博物馆1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最终回收调查问卷231份,在剔除全是相同答案或存在大量缺失的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2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6%。

2.3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收回问卷后,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即问卷的第一部分用户基本信息数据进行了统计(见表1),发现参与调查的用户具有以下特征:涉及学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教师科研人员、农民等不同职业和群体;学生用户比例最高;调查对象年龄跨度比较大,集中分布在40岁以下;70%的用户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等等。这说明问卷调查用户分布与科技博物馆的用户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且对所涉及的问题能够有较好的理解。因此该问卷调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信度,对其调查结果分析能为科技博物馆的信息服务等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

nlc202309040952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参观兴趣

通过统计用户到科技博物馆最感兴趣的参观内容和参观目的(见表2和表3),发现86.29%的被调查用户每年参观科技博物馆的次数在三次以下,这说明多数用户参观科技博物馆的频率都比较低;被调查用户中事先有明确参观内容的只有11.35%,62.01%的被调查用户是到科技博物馆参观过程中逐渐发现感兴趣的参观内容;用户最感兴趣的参观内容是展览展品,其次是围绕展览展品相关的科学表演,再次是培训实验和特效电影。可以发现其与目前科技博物馆提供的主要服务资源基本一致,也是科技博物馆发挥科学传播与普及作用的主要信息资源载体。

用户的参观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充实知识、休闲娱乐或者教育孩子,可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们更加重视对自身知识的充实,注重精神层次的休闲娱乐,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也更加重视。所以,科技博物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时应该重视对展览展品相关知识的提供,让用户更快更容易地获取相关展览展品的知识。而大多数人参观科技博物馆事先都没有明确的参观目的,说明用户参观前并不了解要参观的展品,针对性不强,科技博物馆对展品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也从侧面说明了如果用户参观科技博物馆前为用户推荐参观路线,必然会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个性化的提供信息服务。

3.2 信息查询渠道

从用户寻找想要参观内容的渠道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到科技博物馆参观的用户主要通过展厅公共导览图寻找自己想要参观的内容,其次是宣传介绍的折页或者直接咨询工作人员,只有15%的用户使用馆内的自助导览机寻找想要参观的内容(见表4)。经访谈得知,造成用户很少使用自助导览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用户不清楚科技博物馆存在自助导览机这种服务,另一方面,用户不知如何使用自助导览机,相比公共导览图、宣传折页和咨询工作人员等方式使用自助导览机过程复杂,学习时间成本高,最终导致很少用户使用自助导览机。因此,科技博物馆在提供新型的信息服务时要简化新型服务的学习流程,做到容易上手,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用户了解新型服务,必要时开展一些新型信息服务使用的培训讲座。

对用户获取更多展品相关知识的渠道调查结果发现,当用户想要了解展品更多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手机上网来查询获取,其次是与志愿者或同伴交流(见表5)。经访谈得知,用户想要获取展品更多知识时会首先考虑使用手机查询信息,使用手机不能找到或者很难找到所需信息的时候再尝试与志愿者或者同伴进行交流,年纪比较大的用户不使用智能手机,与志愿者或工作人员沟通效果不好,往往会采取比较消极的办法如自己放弃,这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行为习惯。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博物馆在提供信息服务上应该重视与移动端的结合,对于志愿者或工作人员要加强展览展品相关知识以及服务方式的培训。

3.3 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痛点

对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痛点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用户服务需求的痛点主要表现在找不到展品位置、难以获取和下载与展品相关的知识扩展,以及没有专门交流的区域(见表6)。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上述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的痛点,科技博物馆可以做自己的App给参观用户提供展品位置导航以及展品相关知识拓展的下载。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端社交软件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占73.37%,说明调查用户偏向于在移动端上进行社交活动和信息交流的,所以可以使用流行的社交软件或者在博物馆自己的App上集成社交功能为参观用户提供专门交流的空间。

3.4 移动端社交软件功能与LBS

从用户经常使用的移动端社交软件功能与应用LBS统计来看,使用移动端最主要功能是分享新鲜事,其次是发表评论;用户的LBS使用频率比较高,LBS服务已经成为用户的使用移动终端的主要习惯(见表7和表8)。

3.5 信息服务需求

根据用户对新型信息服务的需求态度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总体上用户对新型信息服务都持有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的态度,表现比较积极,尤其是在提供专用的APP软件、基于LBS提供导航服务、获取展品相关拓展知识三个方面(见表9)。因此,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用户对这三个方面有比较强烈的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SOLOMO情境下,科技博物馆可以重点从这三个方面为用户提供新型信息服务,也就是说科技博物馆可以做自己的App,同时集成基于位置的导航服务和相关知识下载等功能。

4 启示与建议

基于上述对我国10所科技博物馆用户相关信息行为与信息服务需求的调查与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包括科技博物馆等在内的公共文化空间用户对其所享受的文化服务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用户自身需求与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对手机移动终端有着较高的依赖性与应用广泛性、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LBS等新型服务有着较强的需求感等。笔者基于以上特征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开展实际情况,认为此次调查研究将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组织的服务宣传与营销、服务延伸与创新、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提供一定的启示。

4.1 建立基于多种媒介与渠道的微信推广等宣传方案

用户对参观科技博物馆感兴趣的内容特征与博物馆馆藏设置特征基本相符,一方面说明博物馆馆藏设置基本能满足用户的文化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馆藏吸引了对其有兴趣的用户,这就启示科技博物馆乃至其它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如何将其具有的服务条件和提供的服务告知用户,以此吸引用户,其不仅关乎到文化服务空间的利用率问题,也关系到基于满足公众基本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间社会价值与长远发展问题。而传统的宣传方式主要局限于海报、网页、讲座等形式,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和用户的发展需求,如早在10年前,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就通过对用户(在校师生)的图书馆应用调查和对图书馆传统的网页宣传、论坛与专题讲座宣传方式分析,发现其宣传已跟不上当时的用户需求,于是创新的采取了成立“学生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和开展游戏等宣传形式[1]。如今,多媒体、自媒体及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发展,则为解决这个困惑即开展基于多种媒介与渠道的宣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机会,如据国际图联大都市图书馆委员会在2012年对四大洲25个国家的46个都市图书馆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5%的图书馆利用社会媒体如Twitter、Facebook等提供信息服务与宣传[2],而微信等社交工具在企业营销推广等领域的成功应用也为公共文化空间做出了榜样,值得借鉴与引进。在实践中,一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也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等开拓出了独具特色但效果良好的宣传渠道,如大英博物馆于2000年底开放的新大厅以公共空间为中心,用各种配套休闲服务设施如餐厅、咖啡厅、阅览室和纪念品销售部巧妙的连接起周边各个展览空间[3],这些配套设施不但吸引了更多的用户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这些嵌入在展览区间的便民服务点还巧妙的通过与博物馆合作开展活动、销售博物馆的纪念品等方式开展博物馆的宣传工作。

nlc202309040952

4.2 开展基于用户潜在需求的移动终端展示、LBS等创新与延伸服务

从本次实证调查的信息行为可以看出公共文化空间用户查询信息时更多的使用手机上网查询,对新型信息服务的需求态度表现积极,这一方面说明公共文化空间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使用手机移动智能终端来获取所需的信息服务,但对相关服务的需求强烈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公共文化空间所提供的相关创新型服务还非常有限,依赖现代新型技术、可以满足用户潜在需求的创新与延伸服务增长空间非常巨大。这些都启发以科技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空间需重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增值服务开发,通过APP等途径开展基于服务导航、空间展示、信息推送和社交空间构建等功能的LBS等服务。如科技博物馆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设计自己的App,用户下载App即可获取室内定位、位置导航功能帮助用户查询想要参观内容,同时通过App还可以获取到与相关参观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针对用户没有专门交流区域的痛点,App上还可以针对相关展览展品开通评论功能为用户提供交流的虚拟空间。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用户的信息需求,科技博物馆App还可以推荐相关参观路线,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4]。对于咨询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不能得到满意回答的痛点,可以在App上开一个类似百度知道的咨询板块功能,用户提出问题,工作人员或者普通用户都有权限在最短时间内给出问题答案,而科技博物馆可以针对这一咨询板块成立专门的咨询部门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5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基于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服务策略改进、运营决策等成为了社会组织管理层和决策层无法忽视的途径,本文基于全国10余所科技博物馆的用户信息行为调查与潜在文化服务需求实证调查尽管样本数据少、调查水平低,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科技博物馆乃至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水平及未来的服务改进途径,本文所提出的扩大宣传、延伸服务也只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服务水平与存在价值的两条基本措施,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延长服务时间、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也均是可行和科学的发展道路。总而言之,科技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只有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服务工具和社交平台,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开发创新服务,强化宣传效果,建立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提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芳,徐璟,顾江.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宣传模式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宣传案例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6(12):36-37.

[2]Libraries in Changing Times:A Global[EB/OL].[2015-01-12]. http://www.ifla.org/files/assets/metropolitan-libra

ries/publications/annual-statistics/annual-statistics_2010

/libraries-in-changing-times-2010_2012-05-22.pdf.

[3]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旅游管理博士论文,2010:35-36.

[4]黄炜宇,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浅谈[J].现代情报,2007,27(10):81-83.

作者简介:胡滨(1979-),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情报学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馆高级工程师。

空间信息服务 第4篇

1 IC的概念界定和特征及优点[1]

1.1 IC概念

IC在图情界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但公认的基本观点是: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 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 (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 , 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写作指导专家以及各专业的教师的共同支持下, 为读者 (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 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 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 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1.2 IC特征

IC是一个经特意设计的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环境, 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公共性等四个基本特征。普遍性, 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软件和检索电子资源的途径, 以及提供相关帮助学习和使用信息工具;适应性, 即能满足各种用户的现实需求, 为他们提供服务;灵活性, 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开放性, 即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的场所, 在一个公共的交流空间中, 用户可以很开放地交流并得到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服务支持。

1.3 IC优点

在图书馆IC是一部分规划空间, 在这里, 信息存储、处理、输出与通讯设施、资源、信息分析工具、文件管理工具及提供全程服务的咨询人员被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为用户提供从获取信息到形成最终产品的持续性的一站式服务, 并为图书馆提供了一种以服务创新辅助知识创新的解决方案, 其优点如下:一是方便, 即用户可以享受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的一站式服务;二是专业, 即用户可以获得由图书馆员、计算机咨询人员、多媒体专家等在一个平台上的联合咨询服务;三是合作, 即是小组研究和相互学习合作的最佳空间;四是知识管理, 即提供学会使用信息的工具和帮助;五是提供获得最新技术的途径, 包括硬件、软件、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等;六是能够培养用户学会寻找、评价和使用信息, 提高用户的信息和计算机素质。

2 构建高校图书馆特色IC服务模式[2,3]

由于IC是通过重新配置图书馆的物理空间, 整合资源、技术和服务, 为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提供一站式服务, 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此, 图书馆应在现有基础上, 结合本校特点及实际情况, 建立符合本校读者需要的IC服务模式。

1) 从涵义上IC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服务模式: (1) 一个独特的在线环境, 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界面尽可能多地获取多种资源和服务; (2) 一种新型的物理空间, 该空间有足够的工作站满足用户的需求, 各服务区的设计也要符合用户学习及研究的方式, 有利于资源的存取和使用, 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个楼层或一个专门的建筑。

2) 从服务方式上IC服务模式可以分为: (1) 独立服务模式。由于IC是为了满足用户自由地学习和讨论问题, 所以, 在图书馆一定要规划出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或区域, 并配套各类设施, 由图书馆独立负责管理、运行, 并由来自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组成员各司其责, 独立工作。 (2) 集成服务模式。图书馆与相关部门互相协作, 或者与信息中心等其他部门重新组合为一个实体, 来自学校多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服务台 (即IC综合服务站点) 。同时, 设置IC服务咨询台和帮助台, 为用户使用图书馆提供帮助, 帮助用户解决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立IC教室和讨论研究室, 为各种各样的学习形式 (课堂教学、小群体教练、个别谈话、临时帮助) 提供场所, 包括功能灵活的网络教室、为小群体使用的研究室、学习室, 供个人访问的信息台以及咨询讨论室等;文献传递服务台, 帮助用户向其它图书馆借用本馆所没有的书和期刊杂志;设备服务台, 提供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 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面对面集成服务。

3) 从功能布局上IC服务模式可以分为: (1) 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 这是整个IC建设最基本的内容, (2) 协作学习室, 是为小组团队共同完成作业、讨论研究课题的地方空间, 一般要配有电脑、多个显示器、投影仪、黑板和移动设备接入点等。 (3) 数字化教室, 可以举办用户信息教育的讲座, 也可以供其他专家学者作报告用。 (4) 多媒体工作站, 配有可完成各种视频、音频、图像、动画等任务的多媒体计算机, 彩色打印机、扫描仪、DVD刻录机、数码相机、数码录像机等, 可供教师带团队完成项目。 (5) 会议研讨室, 大屏幕、投影设备与室内设备布置, 应从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与信息共享空间核心理念相一致。 (6) 休闲区, 其环境优雅温馨, 供读者在学习、讨论期间休息和放松, 让读者在休闲内可随时补充能量, 继续工作学习。

4) 从资源及合作方面上, IC服务中要有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的集成, 同时集设计、软件、高端工作站、打印、多媒体设备于一体, 而且图书馆员及其他信息人员必须不断地充实完善其中的电子资源, 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 也才能保证IC成为知识管理及提高用户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场所。要加强与其它图书馆在信息、技术和知识利用方面的合作, 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完善的集中和协作的服务。

5) 从人员配备上, 建设一个成功的IC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和因素, IC的人员配置及其服务能力是最终决定性因素。IC提供一种协作服务环境, 需要计算机人员的技巧、参考咨询人员的信息检索技术与媒体人员的制作技术间的合作。在IC环境里, 要求专业人员了解整个信息技术系列, 熟悉用户使用的方式, 善于与个人和群体合作。为了便于联系应提供工作人员的e-mail、联系电话以及他们各自的工作地点、服务范围和擅长的领域, 以方便用户与适合的工作人员联系, 获得帮助。另外, 在图书馆IC的网站上, 还应专门设置用户提问或提建议的表单, 直接发送到IC服务台, 这有利于用户在不能到馆的情况下, 方便快捷地提出问题并获得答案。

IC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一种创新服务, 其模式多种多样且不断的发展, 但笔者认为, 服务模式主要是为服务目标而设立的, 只要是实现了服务目标的模式, 就是理想的服务模式。因此, 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学校特色、读者需求以及图书馆资金、人力与建筑等诸方面因素, 确定合适的IC服务目标, 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造, 选择适合本馆需求的灵活多变的服务模式, 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 将“以读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好地融合到图书馆的整体环境中。

摘要:本文从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特征和优点入手, 探讨建立具有我国高校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刘琼, 任树怀.论Web3.0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图书馆, 2011 (2) .

[2]金松根, 张小梅.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 (9) .

空间信息服务 第5篇

务平台应用的通知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数字中国”、“数字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组成部分,为“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环境,以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和电子政务工作等,都需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其提供基础支撑。为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提升我省城市信息化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地理信息服务和交换共享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水平为宗旨,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切实发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市、县(市、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构建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一)加快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步伐,建成全省陆海统一、三维、动态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推进城市建成区、规划区以及平原、丘陵地区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必要覆盖和持续更新,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名地址、地下空间设施、遥感影像、城市三维精细模型等数据库建设。开展多种类、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一致性处理与同步更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二)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将城市现有的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需要的专题信息资源按统一标准进行信息数据集成、整合和有效管理,丰富地理信息资源。

(三)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按照国家和省级标准,采用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构建纵向贯通省、市、县(市、区),横向联通各有关部门,面向电子政务和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

(一)加强需求调研与分析,选择城市管理最迫切、群众最关注的领域开展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着力开发并维护好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按照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网站(以下简称国家“天地图”网站)建设要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要同步完成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天地图”网站市、县(市、区)节点建设,实现与国家“天地图”网站主节点的互联互通与服务聚合。

(三)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市、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时,应当统一使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发布的地理信息数据,避免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已建成的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应通过改造,实现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四)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地理信息及技术服务,并为其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管理、应用、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应用培训。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数据成果为“智慧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四、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建设

(一)各级政府要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纳入基础测绘规划、计划,加强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建设和平台应用工作机制。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完成后,要建立和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服务、运行管理、数据更新以及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维护机构和人员力量,结合应用需求及时升级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确保稳定、安全、有效运行。根据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共享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遵照“权威数据来自权威部门、权威部门负责更新维护”的原则,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专题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分工、持续更新和维护工作。

(三)建立公共财政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省财政通过适当增加省级基础测绘经费,支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工作。

公共服务尚有大空间 第6篇

改善的民生:公共服务大作为

减轻百姓负担是各项公共服务的落脚点。近年来北京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减轻百姓生活负担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和居住等方面。教育方面,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两免一补”、普通公办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的取消、各项助学政策的完善;医疗方面,如“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的推出、基本药品目录的调整、医疗报销和救助比例的提高、公费医疗改革的推进;居住方面,如廉租房、公租房、两限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的投放。这些都是近年来在公共服务领域最为掷地有声的政策。

上述政策效果如何?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针对全市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费用(包括学杂费、托幼费、家教费、培训班费等)、医疗支出(包括药品费和医疗费)、居住支出(包括房租、房屋装修维修费用、水电燃料和居住服务费等,不含购建房支出)分别比2006年增长34.8%、25.5%和57.9%,增幅均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89.0%的增幅。如果以各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计算负担率,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教育费用、医疗支出、居住支出的总负担率比2006年下降了25.4%,各项负担率也都低于2006年的水平(见下图)。

然而,不同群体对于生活负担的感受是有差异的。当前,教育、医疗和居住已经成为多数居民家庭刚性支出的重头戏,收入较低的居民家庭往往需要将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支付教育、居住、医疗等费用,这使低收入群体对于生存压力的感知较高收入群体更为强烈。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20%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将19.75%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支付居住、医疗和教育费用,而20%高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仅将9.49%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支付上述几项消费。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是锦上添花,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则是雪中送炭。

教育费用透射出的反差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项致力于教育公平的政策有效地缓解了入学难、就学成本高的问题,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义务教育学杂费支出和非义务教育学杂费支出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87.1%和56.2%,负担率显著下降。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托幼费、培训班费、家教费等其他类型的教育费用支出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明显上升,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从学杂费减免中获得的收益。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20%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托幼费、培训班费、家教费支出的负担率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31.2%、148.3%和253.7%,增幅远高于20%高收入居民家庭。

上述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升学择校困局短期难破,另一方面则不得不归结于学龄前阶段公共教育资源的匮乏。由于“僧多粥少”,入园紧张和费用偏高依然是许多中低收入家庭学前教育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市有学龄前儿童的城镇居民家庭中,2012年托幼费和培训班费支出占到家庭教育费用支出的76.5%,其中亲子班、早教班等培训班支出占比达43.5%,成为比托幼费还高的第一位支出。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一个学龄前儿童的培养费甚至超过一个本科生,这对于许多低收入居民家庭来说已经成为难以承受之重。起点公平是最大、最重要的教育公平,我们致力于从起点公平到结果公平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步子还需要迈得更大一些。

减而不轻的医疗负担

减轻居民的医疗负担,意味着将百姓从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窘迫中解放出来,更意味着实质上的分配公平。近年来医保范围的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新医改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减轻了居民家庭看病就医的不少负担。调查数据显示,2006~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支出负担率降幅超过30%。尽管如此,医疗负担水平远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理想状态。

目前,低收入居民家庭医疗支出负担率依然偏高,尤其是药品费负担降而不轻。总体上看,近几年北京市在医疗公共服务上的投入对于降低低收入群体医疗费负担作用较为明显,而在降低低收入群体药品费负担上的作用相对较弱。分析起来,原因有二:其一,虽然取消“以药补医”始终是新医改的最直接目标,但要根除其背后潜藏的诸如看病贵、看病难、大处方等顽疾难度大,药品费支出的虚高依然使中低收入居民家庭感受到巨大的经济压力。其二,受医保报销范围所限,药店被排除在医保之外而成为公共医疗服务的死角,不利于药品费负担的下降。

此外,北京市存在大量的外来人口,这其中有多数已经成为本地常住居民。受户籍及社保体系分割所限,这部分人难以在本地充分享受到医疗公共服务,而异地报销又受当地政策和交通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难以实现,导致看病就医负担较高。因此,改变社保体系分割状态,让居者享其医,将是公立医院改革之外加强医疗公共服务的又一块重地。

居住公共服务的新航道

伴随着住房价格的“一路高歌”,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支出压力增大。于是,以保障性住房的投放为起点,居住公共服务驶入新航道。然而要从根本上扭转百姓居住负担上升的局面,依然任重道远。以房租支出为例,近年来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的租赁房房租支出迅速增加,其中低收入群体由于自有住房拥有量低、租赁住房比例较高,在房租价格较快上涨的情况下,2012年人均租赁房房租支出比2006年增长了2.5倍,房租负担率提高了90.6%。

实际上,改善居住公共服务不应仅停留在政策性住房上。例如,水、电、气、暖就是当前城镇居民家庭居住支出的几个大项。最近几年,水、电、气、暖等民用价格上升幅度较小,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能源支出负担有所减轻,但是由于低收入群体未享受到明显的政策倾斜,生活能源负担下降幅度较小(2006~2012年下降6.1%)。此外,随着越来越多原先住房条件较差的居民搬入规模化的社区居住,物业费支出发生频率提高,居民家庭物业管理费负担快速上升。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20%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物业管理费支出比2006年增长了5.3倍,负担率提高了2.4倍。因此,在生活能源上给予低收入群体一定的政策倾斜,同时在居住设施的配套使用上及时跟进相关补贴政策,是提升居住公共服务水平的应有之义。

以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为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老百姓来说意味着更为公平、更有保障的生活,而对政府来说则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百姓生活中教育、医疗和居住负担的积极变化体现了近年来公共服务投入效果初显,但改善民生的努力应不止于此。在当前基层医疗服务高覆盖与低水准并存、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住房租购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教育、医疗、居住上的大额必需开支依然是普通居民家庭躲不过的坎。一面是日渐高涨的公众呼声,一面是不断增加的政府投入,医疗、教育、住房领域的改革正承载着百姓的期许,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已步入体制调整的深水区。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编辑:王许松 / 邮箱:wxs@bjstats.gov.cn

空间信息服务 第7篇

天津市电力公司1999年开始建设的“全天津市大集中”模式的电网GIS平台已经在公司本部及其下属的高压、滨海、城东、城南、城西等11个供电单位全面应用,范围覆盖输、变、配电网络,实现了从0.4~500 k V全电压等级电网图形数据的集中存放和统一管理。

平台在数据结构上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电力行业模型构建,符合公共信息模型(CIM)标准,具有结构先进、面向电力行业应用、可扩展等特点;在业务应用上,平台结合生产管理系统,基于图形和台账编辑、审核的流程化管理模式,构建了闭环的电力业务可视化流程管理体系,提升了电网图形信息的管理水平。以此为基础,天津市电力公司还逐步以松耦合的模式进行了电力管道管理、客户服务支持系统、抢修及调度公务车辆管理、污区雷区冰区管理、配网供电能力评估、应急指挥等一系列专业应用研究与实践,实现了在GIS平台上搭建一整套针对专业业务的图形化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天津市电力公司的电网图形化管理水平。

1 技术思路

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是构建在SG186工程一体化平台之内,实现电网资源的结构化管理和图形化展现,以面向服务的架构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电网图形和分析服务的企业级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见图1)。

1.1 构建面向对象的电网空间数据模型

天津市电力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模型设计》,创新地以面向对象理念设计改造电网空间数据模型。平台采用了全新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替换原数据模型,使平台中每种设备都具有专业特征和基于规则的操作特性,并且符合CIM(公共信息模型)标准,使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和实用化。

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够以多种方式和格式为其他应用系统提供电网图形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1.2 图形台账紧密结合,构建坚强的电网图形基础平台

电网GIS平台作为电网图形数据的来源,基础数据必须得到保证。天津市电力公司深入分析企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生产管理系统与电网GIS平台的应用集成项目,形成电网图形数据与资产台账数据的一致性维护管理流程,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

PMS(生产管理系统)与电网GIS在基础数据维护集成部分的技术实现架构,有以下3种方式。

1)采用企业服务总线(ESB)方式。在该应用集成方式中,PMS系统与GIS应用集成通过基于SOA架构的企业服务总线实现。服务提供方按照接口集成规范将业务功能封装成Web Service注册到企业服务总线;服务调用方在服务总线上获取相关主题,通过总线的代理服务调用相关服务实现应用集成。该集成方式主要用于GIS调用PMS设备台账维护、设备状态变更、设备台账批量更新等服务在PMS中完成设备台账的创建及修改。例如,GIS在维护电网图形的同时,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调用PMS提供的设备台账维护服务创建设备台账。企业服务总线方式集成模式如图2所示。

2)数据中心结合企业服务总线方式。考虑到PMS系统与电网GIS平台交换数据较为频繁,为了确保数据交互更加稳定可靠,采用数据中心结合应用集成的方式实现PMS系统与电网GIS平台基础数据维护的集成。这种方式以数据中心共享区模型(SG_CIM模型)为基础,数据中心是设备台账、电网图形、设备变更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媒介。PMS系统或电网GIS平台在完成相应设备信息的创建、更新和删除操作后,将变化的数据同步到数据中心,并由数据中心通过服务总线给接收方发送数据变化消息,接收方在收到消息后从数据中心获取相应的数据。

3)业务应用服务集成方式。PMS系统与电网GIS平台的业务应用集成主要指PMS系统通过调用电网GIS平台提供的各类电网空间信息服务(电网图形服务、电网分析服务等)来实现相关业务应用。

业务应用服务集成采用GIS典型应用框架结合服务集成的方式,即GIS不仅提供服务,还提供一个GIS典型应用框架,将大多数GIS集成应用功能封装起来,PMS系统通过调用该GIS典型应用框架,即可完成大多数应用集成功能。对于GIS典型应用框架尚未提供的集成功能,通过直接调用GIS服务来实现应用集成。

2 基于电网GIS平台,建设各类专业应用

在电网图形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地下电力管道建设管理、客户服务支持系统、抢修及调度公务车辆管理、电网规划与供电能力评估、污区雷区冰区管理、电力故障抢修、虚拟现实、应急指挥等专业应用,在企业服务总线上进行分布式服务、分布式应用,共享公共服务,互调通用功能,形成更大型的企业级应用平台,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2.1 地下电力管道建设管理系统

1)地下电力管道建设管理系统搭建了以GIS和空间数据库技术为基础,采用电网GIS平台对地下电力管道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平台架构,结合国际先进的行业应用管理理念、经验和天津电力公司的电力管道管理实践,实现了电力管道规划、建设的闭环业务流程管理(见图3)。

2)地下电力管道建设管理系统提出了一种利用电网GIS平台的电力管道网络拓扑结构寻求最优管道资源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网络拓扑分析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得出管道资源最优配置方案,能够减少电力管道的重复建设,节约建设资金,为电力管道规划、建设提供决策支持信息。

依据地下电力管道建设管理系统,天津市电力公司编制了电力管道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规定,规范电力管道的管理,促进了管道管理模式创新。

2.2 客户服务支持系统

1)基于电网GIS平台,开发了客户服务支持系统。该系统能够提供直观的图形信息支持,在真实地理背景下显示用户、服务网点以及故障的位置,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网点信息。

2)客户服务支持系统有效整合了营业网点实时监控系统、售电网点监控系统、故障抢修系统、抢修车辆管理系统、停电计划管理系统、公务车辆管理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实现信息充分共享,满足客服人员的应用需要。

3)客户服务支持系统建立了客服中心的停电、报修管理流程,促进了管理模式的优化,并形成了一套符合客服中心应用需求的管理方法。

4)客户服务支持系统加入了公交换乘查询和模拟导航功能,提升了客服人员对客户出行咨询的服务质量。

2.3 抢修及调度公务车辆管理系统

1)抢修及调度公务车辆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力公司抢修及调度派车管理中的派车工单发布、工单审批、工单审核、工单归档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实现了公务派车的电子化管理。

2)系统结合GIS平台图形展示实现了公务车辆车载GPS的实时监控定位,可满足抢修车辆的实时调度,选择最优调度方式,指导抢修工作人员工作,降低车辆消耗成本。

3)系统具有车辆违规使用自动报警功能,加强了车辆使用管理,减少车辆违规使用,降低车辆运营费用;车辆行驶轨迹、出发到达时间、里程数、油耗等资料统一形成历史资料档案,允许随时查询,加大车辆监管力度。依托系统,形成一套电力公司抢修及调度公务车辆管理制度,实现对全公司车辆的综合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

抢修及调度公务车辆管理系统如图4所示。

2.4 地下电力管线三维可视化应用

1)该应用通过对地下电力管线综合数据采集可以获取地下管线三维空间坐标、埋深、管径、材质、工井内构等信息,实现全数据采集,快速构建地下电力管线实景仿真模型,实现地下电力管线全方位可视化管理。通过该应用的建设改变了传统数据采集不全、繁琐的方式,解决了二维CAD图纸管理效率低下、信息不直观、难以进行一系列分析、辅助审批难的问题。通过实景仿真技术的研究实现地下电力管线的空间分布、交叉排列、走向、空间位置、周边环境、工井内构以及管道占用等信息的管理。

2)地下电力管线三维可视化应用可以做到无需开挖即可真实地再现地下电力管线的空间位置、排列和走向等信息,以全数据集和实景仿真的手段把“深藏不露”的地下电力管线真实呈现给管理人员,解决了地下电力管线难以管理的问题(见图5)。

3 实施方法

天津市电力公司对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与维护工作采用以下管理制度和流程。

1)建立并下发了完善的数据维护规范与要求,包括《电网图形数据维护规范》、《输变电设备命名规范》、《配电设备命名规范》等一系列文件。

2)根据实际工作内容编写实施工作与数据维护进度计划。计划中包含关键节点与里程碑,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进度,保证按照进度安排完成计划内的任务。

3)明确各供电单位负责人,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总体控制。项目负责人同时负责保证数据质量的监控与实施成果汇报。

4)建立月度考核制度。由业务部门派专人进行数据质量的考核与评比,使用同业对标的模式进行管理。

5)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考核细则,严格按照图形台账数据的审核流程进行日常工作,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

6)平台的维护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电网公司和天津市电力公司的相关规范与制度。

4 应用成果

天津市电力公司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实际应用,已经管理了天津市电力公司下属的11个供电单位从10~500 k V的所有电网空间数据,其中包括输电架空线路783条,共8 579.47 km,输电电缆2 389段,共3 184.3 km,变电站403座,主变压器870台,总容量45 801.3 MVA,10 k V配电线路13 430条,10 k V杆塔143 313基,配电站30 744座。

平台共包含电力设备77大类,平台空间数据库中矢量数据共22.847 GB,其中电网图形数据1.3 GB,其余为矢量地形数据,包括覆盖天津市区和市域的多种比例尺地形图共计13 400多幅;航拍影像数据201.03 GB,覆盖天津全市地域。

通过该平台可以使天津电力电网空间数据与电网资产数据有效对应,使工作人员可以直观地查看到电网的地理分布和准确位置、连接关系、设备状态及设备属性,方便了管理人员直观、有效地掌握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同时,利用所开发的图形化工作流程管理模块,促进了电网管理模式创新,优化了工作流程,缩短了整体工作周期。

5 结语

天津市电力公司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电网GIS平台与PMS系统的应用集成工作,同时电网GIS平台向新生态城智电网配网自动化项目提供电网空间图形服务,将逐步实现电网GIS平台基础图形服务的全面应用,实现全电网统一图形来源。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指导意见[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9.

[2]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典型设计[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0.

空间信息服务 第8篇

1 ANNS服务语义描述及匹配算法

1.1 服务语义

空间信息服务的描述是确保用户所需服务能够被精确查找的关键,故本次研究过程中以地理本体四元组对本体进行构建。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实例化描述主要包括3 方面,分别为模型分类、I/O输出和服务操作前提与后效。实例化服务梯状信息描述为:功能专题=[ 名称]+[ 功能]+[ 分类]+[ 功能细化]+[ 响应时间]+[ 描述]+[ 相关服务];服务=[I/O数据]+[功能专题];I/O数据=[参数个数]+[参数信息]+[描述]。其中,ANNS实例的功能专题涵盖了功能、描述以及名称等相关模块,而功能细化则主要对GP的服务功能的体壮分类进行标识,以Kriging插值为例,其向上以此所述服务为表面分析、数据分析和基础模型[1]。而在I/O数据中,参数个数则主要由服务入口与出口的参数个数共同组成,其中,数据值是以网络的最佳响应时间为依据获得的最优数据分配量,I/O数据的空间坐标则由空间参考予以描述。

1.2 匹配算法

ANNS中查找服务的一个关键方式便是以本体概念间的匹配度为依据,对可能符合条件的服务予以查找和发现。通常,不同服务间的匹配关系为网络服务各接口概念的关系,匹配关系主要包括了插入匹配、精确匹配以及包含/ 非包含匹配等,在进行实例运算时可通过借助相关服务的综合加权匹配度对网络中的最优服务链进行选择,从而为用户所发出的各类服务的查找提供参考指标[2]。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服务接口匹配和功能语义的接口匹配算法,以达到确定服务搜寻范围并将其锁定在更小范围的目的。

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空间信息服务智能集成算法

2.1 算法的基本思想

ANNS空间信息服务智能集成算法的思想如下:根据用户所提出的相关请求,借助lingpipe语言处理软件对用户发出的语义描述请求进行解析,而用户请求与服务映射则以其请求的文本描述和GIS语义对应表为主要依据加以解析。同时,利用突触原理,以综合加权匹配算法将筛选条件确定为核心服务语义描述,对所需的前序与后序服务进行检索,并借助网络所提供的服务智能集成索引函数完成前序与后序服务的索引,生成满足用户请求的网络空间信息服务链。

2.2 算法的处理流程

ANNS空间信息对服务智能集成算法进行处理的流程如下。(1)提取用户需求语义。语义描述工作完成后,对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进行提取,其中,初始状态包括了完成该任务(用户请求)的数据以及数据处理的语义描述,而目标状态则为用户所期望的请求结果显示方法的相关语义描述。(2)核心服务的查找。在目标任务集合信息(处于ANNS初始状态构建模块内)中找出若干服务链抑或是原子服务,以ANNS初始状态下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对当前网络中的最佳原子服务或最优服务链予以选择和确定。(3)前、后序服务的确定。选取“功能+ 接口匹配”算法,根据任务所对应服务的I/O语义特征和网络中其他语意描述进行循环匹配。对前序服务的退出条件进行查找,即判断其是否同ANNS的初始状态信息和服务输入信息相吻合,若吻合,则判定此服务为前序服务。而后,查找后续服务退出条件,即判断目标任务集合当中的各类数据信息是否同服务的输出信息相吻合,若吻合,则进行判定此服务为后序服务。在确定前、后序服务之后,利用ACI对索引进行标注[3]。(4)最优服务链的选择与数据源的绑定。以综合加权匹配算法为依据,从ANNS中的众多服务链当中选出最优的服务链。在数据源的绑定方面,由于数据流大都是作为独立的对象存在的,故而可以赋值的方法把网络中服务的数据输入同数据源绑定起来,确保ANNS智能集成算法的顺利完成。基于ANNS基础之上实现对智能集成方法具体流程见图1。

2.3 前序与后序服务查找

在对前序与后序服务进行查找时,尤其是在ANNS存有多个核心服务的情况下,服务的查找过程是并行且无序的。为确保发现的服务链能够有序串行或并行执行,故而选取服务智能集成索引函数对服务的查找次序进行标识。函数ACI由H、IO和S共同组成,表示为ACI=<H、IP、Si>,其中,H为核心服务执行顺序(1-n),IO为核心服务前后序服务,IO=0 时,表示核心服务;IO=1 时,其为前序服务;IO=2 时,表示后序服务。Si则为ANNS中开始的第i个服务。若当前网络中的核心服务个数为1,则服务的查找则选取规则1,即IO=1 时的前序查找;若核心服务的个数为2 个及以上,则服务的查找选取规则2,即IO=2 时的后续查找,确保用户请求能够得到及时回应。

3 结论

空间信息服务 第9篇

1 系统建设要求

华北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该旨在构建统一的数字电网模型、建设一体化电网GIS服务支撑平台, 为电网生产、管理、经营各方面统一提供高效、准确、及时的空间信息服务支持, 真正实现全区电网空间信息的高度共享。该项目的实施必将有效推动全区电力GIS的应用水平的提升, 同时将为华北智能化电网建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技术及数据支撑。

1) 电网GIS空间信息平台的定位。

电网GIS平台是开放式的、面向企业级应用的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 以开放的架构, 通用的技术, 构建电网GIS平台, 以标准的方式提供电网空间信息服务, 为生产、营销基础业务应用提供图形服务支撑。通过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对智能电网中各类电网资源及网架结构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展现;通过电网GIS平台与业务应用集成后提供的运行分析、线损分析和故障定位等高级应用功能, 为智能电网的经济、高效运行提供辅助决策;通过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完成电网空间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实现和总部的纵向贯通[1]。

2) 电网GIS空间信息平台建设目标。

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在一体化信息平台之内, 建设开放、遵行SOA标准、面向企业级应用的GIS平台, 实现各类电网资源的统一结构化管理, 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电网空间信息及分析服务;通过与各业务应用的集成, 有效提升电网的精益化管理水平。

2 总体设计

1) 总体架构。电网GIS平台的总体架构由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物理架构、安全架构和应用集成等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既独立地支撑电网GIS平台的某个部分, 相互之间又协调配合, 整体构成电网GIS平台体系架构。电网GIS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2) 应用架构。应用架构描述电网GIS平台的所有应用的功能范围及各应用之间的关系, 按照电网GIS平台的平台定位及各业务应用的需求进行抽象和设计, 将电网GIS平台的应用架构划分为:电网资源图形维护、空间信息服务、典型应用框架、高级应用及平台支撑应用五部分。3) 物理架构。系统采用大集中的部署模式, 根据华北电网公司电网规模及信息化建设具体情况, 硬件配置如图2所示。

3 系统技术路线

3.1 基于ArcGIS的企业级应用平台

所谓企业级GIS (Enterprise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 是指能够最大化地减少和消除作为单一实体的政府机构组织或企业内部各种信息流转和共享的障碍, 服务于整个机构组织或企业而非孤立于部门内部的综合地理信息系统[2]。

ESRI推出的企业级GIS解决方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ArcGIS企业级GIS的主要特征[3]:

1) 产品体系全面覆盖从桌面工具到服务器平台, 并具有选择、组合和部署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具有超大规模 (TB级、PB级) 空间数据集中、分布管理能力;2) 全面支持SOA架构, 具有构建、发布、提供符合工业标准的空间信息及分析处理功能服务 (Web Services) 的能力;3) 具有空间信息服务、GIS功能服务以及服务聚合与再提供能力。

ArcGIS企业级GIS的目标是借助和综合其他IT技术提供的功能和数据, 将空间信息及其相关联的业务信息和GIS的空间信息处理和分析功能贯穿、融合到整个组织机构或企业。

3.2 基于ArcGIS Flex富客户端解决方案

富互联网应用程序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 缩写为RIA) 是下一代的将桌面应用程序的交互式用户体验与传统的WEB应用的部署灵活性和成本分析结合起来的网络应用程序。富互联网应用程序中的富客户技术通过提供可承载已编译客户端应用程序 (以文件形式, 用HTTP传递) 的运行环境, 客户端应用程序使用异步客户/服务器架构连接现有的后端应用服务器, 这是一种安全、可升级、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新的面向服务模型, 这种模型由采用的WEB服务所驱动。结合了声音、视频和实时对话的综合通信技术, 使富互联网应用程序 (RIA) 具有前所未有的网上用户体验。为了让GIS用户也能充分享受最新Web技术, 系统使用ArcGIS的基于Flex的富客户端解决方案ArcGIS Server Flex API, 通过Flex使用GIS地图与功能, 创建出功能丰富、操作便利并具备极强视觉冲击力的Web GIS应用。

4 结语

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必须基于完善的电网企业级GIS平台, 随着华北电网GIS空间服务平台建设的深入, GIS将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可互操作的公共应用平台, 为智能电网的经济、高效运行提供辅助决策[3]。

摘要:结合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及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建设要求, 阐述了该平台总体设计思路及相关技术路线, 指出ArcGIS由于其开发性, 可扩展性以及对企业级应用的支持, 能够有效促进和加快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空间信息服务平台,ArcGIS,总体架构,富客户端

参考文献

[1]沐连顺, 杨宁.企业级GIS在智能电网中的核心支持作用[J].电力信息化, 2009, 7 (6) :60-62.

[2]3S新闻周刊.全国地理信息公告服务平台建设白皮书[Z].2010.

[3]ESRI技术白皮书.面向政府的企业级GIS[Z].2008.

空间信息服务 第10篇

生态环境监测的传统方法通常是依赖地面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数据的存储管理主要是简单的数据库或表格记载[1]。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地面采样的密度不可能太大,时间间隔也不可能太短,故采集的数据缺乏时空上的连续性,同时,记录的信息难以体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分布状况[2]。此外,不管是数据还是分析结果都难以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很好的直观地可视化与模拟预测, 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带来诸多不便[1]。当前,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广泛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正在从微观监测向宏观监测发展,从静态监测向动态监测发展,从定时监测向连续监测发展[3]。传统的监测和评价方法已不能够满足上述的这些要求,需要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实现相应的功能[4]。遥感等手段虽然已经用于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中,但尚未与相关部门的业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存在研究与应用脱节的现象[5]。

空间信息服务是指利用“数字地球”理论,基于遥感、GIS、虚拟仿真、网络、数据库及多媒体等关键技术,深度开发和利用空间信息,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对政府、企业、公众;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服务[6,7]。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是有机连接空间信息获取系统、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决策支持模型系统以及业务服务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它有利于海量空间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标准化存储,统一更新和维护;增强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三维辅助决策,以及减少重复投资,共享数据,降低信息化建设总体成本[8]。

目前,虽然空间观测、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信息发布、服务平台与网络传输等技术已较为成熟,但空间信息综合应用业务运行系统仍未真正建立和得到实际应用,未能在区域和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利用[9]。系统开发和应用主要是面向“数字城市”和“电子政务”方向。遥感、GIS、GNSS等空间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综合应用尚未与行业部门业务管理结合起来,各个部门之间的空间信息共享也存在不足,呈现信息孤岛和发展不平衡现象[8]。

本文旨在设计并实现基于空间信息服务理念,综合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的技术路线,研发可初步业务运行的生态环境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并选择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新疆石河子地区为示范区,来展示空间信息共享与综合应用关键技术,为我国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1系统分析与设计

1.1需求分析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广, 监测的对象包括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 对其数据收集和处理难度大。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应用技术,具有宏观、综合、动态和快速的特点。遥感参数反演是遥感研究的应用的前沿和热点领域,是对各种地表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反演计算出诸如植被指数、反照率、陆面温度等敏感生态环境参数。通过对这些重要参数的反演结果计算和分析,可以快速得到较大范围内生态环境指标的分布情况,为评价与模拟预测模型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输入数据,可以获得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的了解与认识[10,11]。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将GIS技术应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给行业应用提供了便利的分析与可视化工具以及建模平台[12]。

新疆石河子位于中国新疆自治区的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北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其地理位置80′58″-86′24″E,44′01″-45′20″N,面积7529km,平均海拔300m-500m,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分别为山地,平原和沙漠,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 干燥少雨。该区域是典型的干旱气候环境,生态景观类型齐全,包括了高山雪盖、高山草甸、高山森林等山地生态系统,山前丘陵草地生态系统,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以及位于盆地中心的荒漠生态系统。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少雨,非常适合遥感技术的应用,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有利区域(如图1所示)。此外,该区域是集约化农业高度发展的地区,对于研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关键技术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石河子市示范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区,对于研究各业务部门(农业、环保、水利、土地、公共安全等)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1.2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根据需求分析与研究目标,生态环境空间信息服务系统采用Client/Server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数据层、专业逻辑层和显示层,服务器部署Oracle数据库。其中数据层由数据库组成,主要用于存储和管理空间数据及模型参数;专业逻辑层主要由遥感影像处理模块、遥感参数反演模块、GIS空间分析模块以及专业产品生成和发布模块组成,提供遥感影像的反演计算、专题制图和专业产品制作功能;显示层由相应的可视化界面构成,包含图像的显示控件和用户交互控件,能够提供图像显示,对比浏览以及用户交互功能。

1.3系统信息流程

系统信息流程如图3所示。信息流主要是指区域生态环境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中信息流向,即:信息采集、存储、应用及产品发布和共享的流动方向。从采集层的数据采集开始,通过数据层(各类型数据库)、应用层(各专业逻辑层模块)、信息产品,最后到信息面向用户的发布。

根据相关遥感信息对生态环境因子进行采集与提取,包括区域地形、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土地利用图、地貌类型以及实测的生态环境数据;进入到系统的数据库平台,按照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规范进行管理和存储;再通过遥感反演、GIS空间分析模块、专业产品生成和发布模块以及可视化分析模块进行加工;最后形成各类专题图件、统计信息等终端产品信息,提供给各类用户。

1.4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在Oracle和ArcSDE的基础上建立的关系型数据库,能够将空间数据和其属性数据集成地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实现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的有机融合并对数据进行高效管理。

根据数据的来源和用途的差异,又细分为如下几个子数据库:遥感影像库、地面调查库、专题数据库和产品数据库。通过对野外调查数据、专题空间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统计资料数据以及产品数据进行相应处理,根据数据分类,将数据存储在各个子数据库中,利用开发的客户端软件可以访问各个子数据库,存储、调用和更新数据。数据库与客户端的访问关系如图4所示。

1.5系统功能设计

生态环境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主要由文件输入/输出及参数设置模块、图像处理与空间查询模块、符号化和数据编辑模块、空间数据库管理和可视化模块、生态环境关键参数遥感反演模块、生态环境空间信息产品生成模块和产品发布模块。系统模块功能如图5所示。

生态环境关键参数遥感反演模块实现的是一个遥感参数反演系统的功能。能够提供各种与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密切相关的遥感参数的反演,主要包括表观反射率、植被指数、反照率、亮度温度、比辐射率、陆面温度、土壤水分以及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反演。参数反演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变量是默认设置,并能够提供用户自定义设置变量。

生态环境空间信息产品生成模块主要生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产品。植被动态监测:植被面积变化监测、生物量变化监测、植被覆盖度变化监测和草场退化监测;荒漠化监测:荒漠化面积监测、荒漠化程度评价以及荒漠化趋势分析;生态资产测量:年度生态资产估算、区域内生态资产估算、两时期生态资产比较和生态资产趋势分析。

2系统开发与实现

2.1开发方案

ESISS系统开发是在Microsoft公司的.NET平台上开发实现,开发工具选择Visual Studio C# 2005,并将ERSI公司的ArcEngine组件嵌入到系统中,数据库部分采用的是甲骨文公司的Oracle数据库,同时为了实现生态与环境参数的遥感反演,利用IDL语言实现了反演模块。

ESISS利用ArcEngine中的Display、Framwork、Carto等控件实现多个图层地图的显示、地图的漫游和缩放、点击查看地图要素、查询和搜索要素、通过字段标注文本、显示影像、编辑显示图形要素(点、线、圆和多边形等)、绘制描述性文本、通过SQL表达式选择和查找要素、通过专题图方法渲染要素,比如按值渲染、分类渲染以及点密度渲染等、空间运算生成缓冲区、计算差异,或者查找相交部分、联合或反选相交部分和编辑地理要素和属性数据等各种功能[14]。

ArcSDE是本系统访问Oracle数据库的通道[15]。本系统利用ArcSDE组件实现了数据库中栅格、矢量等类型数据的浏览,数据文件的远程上传和下载功能,并实现了属性数据的编辑功能,根据空间数据的元数据特点并结合ADO.NET组件利用Datagrid控件实现了数据库文件的条件搜索功能[16]。

本系统作为面向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应用的系统,加入了生态环境敏感参数的反演功能,为了在.NET环境下实现其功能,利用IDL语言在图像处理上的优势完成了算法的编写工作,在C#语言了通过COM接口来调用算法实现了如表观反射率、植被指数、反照率、亮度温度、比辐射率、陆面温度、净初级生产力、生物量以及土壤水分的遥感反演[17]。图6为本系统主界面示意图。

2.2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的实现

(1) 遥感影像的管理与可视化技术

系统在反演生态环境参数和生态环境信息产品的过程中,应用到了大量的遥感影像,对这类数据的管理和可视化成为了系统开发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利用ARCSDE中间组件,将遥感影像数据存储在ORACLE数据库中。影像的可视化主要是通过ArcEngine的IMapcontrol控件,既可以加载本地硬盘上的数据还可以直接调用数据库中的影像数据。

本地加载影像数据的代码如下:

将数据库中的影像文件加载到主界面显示的代码如下:

对数据库中影像文件的管理通过IRasterWorkSpaceEx控件的Create和Delete方法来进行文件的添加和删除数据。同时ARCSDE提供的版本管理功能实现了多用户同时编辑的问题,针对不同用户有每个用户对应的版本。

(2) 异构代码集成技术(IDL)接口与集成技术

在.NET环境下利用ArcEngine组件可以实现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可视化并进行相应的空间查询等功能。但是空间本身对于栅格数据的计算功能是比较薄弱的。而IDL在矩阵和数据计算方面功能很全面,能够快速进行栅格数据的计算,用IDL来进行遥感参数的反演能够保证系统运行的速度。本系统实现IDL接口来与.NET环境平台进行集成对接,利用动态链接库调用接口的方法来实现数据的计算[18,19]。

在IDL环境下编译如下:

我们定义了一个IDLInterface的类,利用IDL自带的Export Bridge Assistant可以生成对应的动态链接库IDLInterface.dll, 利用regsvr32命令在系统中注册该动态链接库,完成了IDL接口的设计。接下来在.NET环境中添加该动态链接库的引用,则可以在系统中调用类IDLInterface的方法,代码示意如下:

通过以上方法实现了IDL接口与开发系统环境的集成。

(3) 遥感反演算法

本系统集成了大部分对于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的敏感参数的遥感反演计算功能,各个参数的计算功能实现是通过IDL语言接口进行数据的读取、计算并最后输出计算结果的。对于某种模型的计算,我们提供了模型参数的详细设置,为了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应用的方便,对于每种模型,不但给出了模型的默认参数设置,还提供给用户模型参数修改的功能,由于在区域应用上可能会对某些参数进行调整,这样大大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参数模型设置和修改界面如图7所示。

下面利用计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CASA模型功能的实现,示例说明遥感反演算法的系统实现过程。首先CASA模型的定义如下[20]:

式中,PAR表示光和有效辐射(单位:MJ/m2/年),通过太阳总辐射(SQL)得到,计算公式为:PAR = SQL×0.5; FPAR表示光和有效辐射的吸收率(无单位),通过植被NDVI计算得到:FPAR=1.67×NDVI-0.07; ε表示实际光能利用率(单位:gC/MJ)。光能利用率受温度、水分、植被类型影响,计算模型为:ε= TTW×ε′ ,T1和T2表示低温和高温对光能利用率的胁迫作用(无单位),W是水分胁迫(无单位),ε′是理想条件下的光能利用率,其值受植被类型的影响,由于全球植被类型的变化对它影响不大,新疆半干旱地区植被类型对其影响更小,根据CASA模型的月最大光能利用率取该值为0.389gC/MJ。

首先要在IDL环境下定义一个类CalculateNPP,再根据模型的设计定义类的方法:PAR,FPAR,E,NPP,利用刚才的接口开始计算,代码如下:

(4) 生态环境空间信息产品生成模型

生态环境空间信息产品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生态环境敏感参数的反演,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品模型生成的产品能够得到区域内生态环境评价指数的分布示意图,并统计相关指数的分布情况,影像和统计数据结合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给出分析结果。模型的实现主要是利用系统反演生成的生态环境敏感参数数据,作为模型计算的输入数据,根据模型设计好的算法计算,得到最后具有指示意义的生态环境敏感参数示意图。下面以荒漠化程度评价模型的实现过程为例,说明产品的生成过程。

模型的算法定义为:

其中,系数ai, i=1,2,…,7满足a1+a2+…+a7=1,且均为非负数。而相应的输入参数植被NDVI、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地表反射率、地表温度和其他因子均为正向或逆向归一化的结果,通过对各个敏感参数权重赋值,可以得到最后计算的荒漠化程度结果。

对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的产品也是十分重要,它可以反映研究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情况,进而对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下面以生态资产的变化趋势实现系统实现的这部分功能。

如图8所示,图中表示的是研究区2000年到2009年总体生产资产的变化情况。首先利用函数CalculateNPP计算每年区域内的总生态资产,将得到的十年的生态资产的数据赋给绘图函数DrawChart,得到变化趋势结果示意图。

3结语

利用ArcEngine组件库来完成遥感影像数据与矢量数据的读取和显示,以及制图功能,利用IDL语言编写算法进行生态环境敏感参数的反演计算;结合空间信息服务理念,搭建综合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空间数据的上传/下载以及数据库记录的增删修改等管理功能。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相应的空间信息产品生成功能模块,生成的产品能够满足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的要求。此外,EISS系统还提供了空间信息产品发布功能。最终利用Microsoft的.NET平台将这些功能整合,集成构建了基于C/S结构区域生态环境空间信息服务系统ESISS。该系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范围内进行了应用示范,得到了反映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的相应产品,为相关部门的监测和管理调控提供了决策支持。今后将进一步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逐渐完善ESISS系统。

空间信息服务 第11篇

地处塞北赤峰的《红山晚报》创刊也有20多年了,就像“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里有愿望的石头一样,也是报业天地里有愿望的一块石头,一代又一代的编采人员正努力着每一天,积攒着每一天,期盼着走得更远,期盼搭建一个美丽的媒体城堡。用《红山晚报》编采人员刻在心里的话来说就是:小报要努力才有大作为。

创刊于1988年5月1日的《红山晚报》,是当时全国晚报中惟一一家县级晚报,7名编采人员擎起了创刊的大旗。2003年12月,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报刊整顿的相关政策,上划到赤峰日报社,成为一张市级晚报,开始了全新的发展之路。

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为着报纸承载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敢有一丝松懈和停歇。我们所在的城市——赤峰市是位于内蒙古东部有460万人口的城市,中心城区正在打造超百万人口的区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发行量,广告收入、报纸的厚度与地处发达地区的大报、强报没法相比,但我们不甘落后,而是明确办报理念,重视办报质量,提升服务功能,强化市场意识,努力提高报纸的办报质量,扩大社会影响,拓展生存空间,在网络媒体、同城报纸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强势地位。特别是在近几年报业竞争日益加剧,一线、二线城市都市报向地市级大举扩张之际,我们把压力变成动力,探索并寻找到了符合晚报特色,适应报业发展的道路。

首先我们通过提升服务理念,增强服务功能来扩大报纸影响。在这方面主要是坚持以“咱老百姓自己的报纸”为办报宗旨,以强化新闻策划为服务手段,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大众生活,贴近大众情感,以朴素的平民视角和浓郁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平民化”媒体所特有的新闻取向。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依托新闻事件搞策划,立体开掘服务受众。

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资讯,满足受众的读报诉求,应是一张报纸的应有之义。但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彰显大众传媒的社会价值?红山晚报所恪守的就是以读者需求为第一要义,以新闻人的责任感和严谨作风,经过精心策划,将第一要义转化为文字和图片的精美组合,如一道道精美的精神大餐奉献于读者的面前。

近年来,《红山晚报》倾心服务受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充分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并为百姓生活的和谐顺畅倾心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帮助。如物业问题的报道、冬季取暖问题的报道、关注食品安全等等,同时及时报道公交、铁路、民航等交通新闻,为市民出行提供信息服务和出行指南。新设的《今日天气》栏目以及《气象·服务》专版,为公众提供了详细周到的天气资讯,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助手和参谋,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主要领导称,《红山晚报》开创自治区媒体气象宣传一心为百姓的先河。

二是通过一系列专题报道和策划,实施针对性服务。例如,在引导百姓合理消费,增强维权意识上,除了作好常规性报道以外,2007年和2009年3·15期间分别推出了《3·15维权手册》和《消协秘书长听您诉说消费事儿》专题策划报道。《3·15维权手册》以赤峰十大消费案例、日常生活必备技能、专家志愿者指点迷津、依法维权如何人手等8个版面精心构成,成为普及消费知识、增强维权本领的良师益友。《消协秘书长听您诉说消费事儿》专题策划报道中,特别邀请市区三位消协秘书长做客晚报,并开通消费民生热线。在前后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40多位市民或是直接投诉、或是消费咨询、或是维权建议,媒体直接搭建起了消费维权的平台,促动了全社会和谐消费环境的建设。在服务教育、服务考生上,2007年4月7日以高考政策、經验之谈、家长必读、排解压力、倾诉心声、名师解读、高校扫描等8个版面刊出了高考攻略服务手册,内容实用翔实,深得考生及家长好评。近几年来,每当高考学子填报志愿时,红山晚报都及时邀请赤峰市知名教育人士,面向社会推出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咨询会,并将现场咨询内容及填报注意事项以专题的形式刊登出去,服务于广大考生。今年5月22日,推出8个版面的应急避险手册,详尽推介公众在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交通出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应急常识和应对措施,服务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三是加大经济新闻报道力度,关注市民投资理财。以新闻人特有的敏感审视身边发生的一切经济现象,捕捉记录经济领域内一切有价值的新闻,并试图为市民投资理财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及时报道每一次利率调整,报道居民投资的趋向,报道股市的涨跌。通过对相关专家和专业人士的经常性访谈,引导市民合理投资。

二针对热点问题搞策划。“两会”报道求新求变。

作为重大报道的“两会”,已成为各级媒体报道的重点,可以说,“两会”报道不仅是媒体之间的同题竞争和新闻大战,也是一次新闻内力的比拼。如果按照惯有的思维模式和既定的报道套路报道“两会”,受众就会形成审美疲劳,甚至不买帐,进而报道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媒体的新闻竞争力下降。要使“两会”报道年年有变化,就得岁岁出新招。在这方面红山晚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给人以眼前一亮。可以说,从2007年以来,红山晚报已经连续三年对市级“两会”进行了创新性的报道。

以2008年赤峰“两会”报道为例,“两会”召开前一周,晚报刊出了《征集您的建议,本报带给“两会”》文章,开通四大通道期待读者的声音,同时搜集了10个方面民生热点问题期待读者回答。这种面向大众的互动形式,形式新颖,吸引受众。会中报纸推出了《本报特别策划——民生热线》,邀请4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中午前后做客报社,就环境保护、老龄化社会、城市建设、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与市民电话连线,相互交流,为平面媒体下情上达反映社情民意搭建了新的平台。这种创新性的报道形式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民主气氛浓。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与普通市民通过电话进行平等的讨论,提出的相关问题和见解一起在报上刊出,同时刊出的还有政府主管部门的回应及举措。第二,反映的问题信息量大,既具体又实在。开通“民生热线”期间,有100多位市民打进热线,反映问题开门见山。第三,渠道畅通。一是市民与代表委员联系渠道畅通。除本次连线外,代表、委员还留下了联系电话,以后可继续沟通;二是代表、委员以提案或议案的形式把市民的意见提交大会,促进问题的解决;三是各相关部门也积极回应,同时刊出部门举措,公布投诉电话,受理市民投诉。第四,文风朴实。专版以“市民声音”、“代表(委员)观点”、“部门举措”、“代表(委员)声音”四部分刊出,单刀直入,没有官话,主题突出。专版刊出后,收

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专题报道之一《市民期盼人居环境更相宜》刊发当日,时任市环保局局长的王国联局长阅后作出了相应批示——请党组成员及相关科室认真阅读本报,就市民反映的环境民生问题,要引起各科室的高度重视,并请支队会同三区认真解决市民提出的问题,给市民一个答复,也请江红委员继续关注此事。

2009年2月的赤峰市“两会”期间,红山晚报相继推出了两会视点《增加就业岗位有些啥良策》、《整治衙门作风咋样来点真格的》、《遏止在职教师课外乱办班咋就这么难》、《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需要啥机制》。通过新闻背景、视点文章、代表(委员)观点、百姓心声、外地经验等内容有机组合,形成了较强的新闻冲击力,体现了媒体在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的应有的责任感和勇气。

三关注弱势群体,尽显人文关怀。

作为平民化的报纸,红山晚报十分重视关注普通人的生存情态,在新闻报道中极力倡导“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打工者、出租车司机、农民等经常成为报道的对象,一方面揭示和报道这些底层人群的为难事,另一方面也极力弘扬他们身上的真、善、美,表现出较强的人情味,体现出营造和谐社会的深层次意义。

2007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记者一行“兵分两路”远离了城区,远离了欢声笑语欢度“六·一”的场景,向着农村和牧区而行。把新闻的笔触倾注于偏远乡村的小学,把报道的视角定格于偏远乡村的孩子。“走进乡村牧区读书娃”两个版面的专题报道中,整个版面运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孩子们放假回家等车时的身影,教室里依墙粉刷而成的黑板,那间陈旧的草原书屋,那个重复使用多年而且依然出力的油印机,宿舍里并排睡下六七个孩子的木板床铺以及孩子‘六·一’节日看书和做家务的情景。揭示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之间经济上的差异,在城乡之间的教学条件上还存有一定的差距,消除这种差距还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指出也许这些孩子多了一本书的帮助,他们的视野就会越过大山,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一體验式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一时间举世震惊,举国同悲。怀着沉痛的心情,我们特地派出两名记者赶赴灾区什邡市九里埂村,把晚报全体采编人员和爱心人士募集的4000元捐款送到10个孩子手里和一名大学生。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我们派记者再次奔赴日夜牵挂的地方。2009年5月10日,记者来到四川省什邡市师古镇九里埂村,又看望了去年地震期间晚报和慈善总会共同救助的10名特困儿童和就读于成都美术学院的贫困大学生黄欢,为这些孩子们送去了赤峰爱心市民和企业捐助的6000元钱以及1000元的学习用品。红山晚报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全国晚报协会领导的高度赞赏。

对于身体严重残疾、在生存环境中明显处于弱势的个体生命,红山晚报进行报道时,给予了充分的人格尊重。在保护每一位公民人格尊严的基础上,致力于引起社会情感的广泛关注,想方设法让弱势个体生命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轨道上来。比如在“大头娃子”8岁男童范珊奇的报道处理上,对“大头娃子”的身体畸型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更多的笔触放在了孩子的不幸际遇上。报道刊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小珊奇终于走出了小山村,来到城里就医。在此基础上,红山晚报又举办了一场专项募捐活动,众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筹得善款3万元,促成了小珊奇进京就医。再如对人称“河马人”的王金良的报道中,同样体现了一个媒体所恪守的人文情怀。在《小山村惊现“河马人”》这篇报道结尾的记者手记里,记者写到:“我们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的珍贵。即便是上帝让他拥有了一个并不美丽甚至是丑陋的外壳,但他的生命仍然是鲜活的,仍然值得尊重。这一点,记者从一个乡下汉子的身上已经读到。”在晚报发动社会力量促成王金良沈阳就医时,又刊出了《“河马人”王金良:想当一天正常人》的报道。但是王金良辗转沈阳却医治无望,正当他几近绝望时,又是在红山晚报的建议下进京治疗。手术成功后,红山晚报“以‘河马人’的称号从此不再存在”而收束,前后的报道尽显人文关怀。

2009年“六·一儿童节”,红山晚报为了让晚报曾经关注的孩子能过一个值得纪念的儿童节,同时进一步引起社会对这些有着特殊情况的孩子的进一步关注,晚报和中国财险赤峰分公司联合推出“儿童节,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活动,对六个家庭的八个特困孩子每人给予500元的经济资助,帮他们解决生活的实际困难。晚报领导和编采人员分别赶赴这些特殊儿童的家里,看望孩子们并表达了晚报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关注。

通过这些办报方式,红山晚报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办报质量不断提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信赖。去年内蒙古新闻出版局第2期报纸审读上,以大篇幅对《红山晚报》的做法予以肯定。赤峰市委、市政府先后授予《红山晚报》奥运宣传报道、文化思想宣传报道先进集体。一大批记者编辑在赵超构新闻评奖、地市报新闻评奖、内蒙古好新闻评奖中摘金夺银。

空间信息服务 第12篇

人类80%到90%的时间处于室内环境中, 而现有地图主要描述和服务于室外空间环境, 因此新型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应用焦点应从室外环境转向为室内环境, 并力求实现室内外信息描述和应用的一体化。另一方面, 在大数据时代, 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信息彼此间分散独立, 缺乏承载和综合利用泛在信息的途径。那么, 需要建立不同来源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关联关系, 并整合到一个可管理的环境中。由于数据显性或隐性的网络化存在, 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非常复杂且无所不在。大数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位置大数据 (location big data, LBD) , 据统计世界上80%的信息都与位置相关, 位置正逐渐成为一个组织各种定量和定性信息的核心概念。所以, 以位置为核心, 通过位置来组织、描述和理解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人、物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 实现多维时空动态信息的关联, 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目前,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 地图逐渐成为其重要入口, 手机用户的增加使得用户对地图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对服务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亟需一种智能化的新型地图实时地获取并整合泛在信息, 并基于时空关联分析、发现事物或对象之间的潜在关系, 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以适宜于用户特征和需求的表现方式向用户推送合适的信息。基于上述考虑, 本文进一步拓展了“全息位置地图”的概念, 将其从一种新型的数字地图提升为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位置及与位置相关的智能服务平台, 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全息位置地图的关键技术以及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初步应用。

1 全息位置地图概念内涵

1.1 全息位置地图概念

全息位置地图是指在泛在网环境下, 以位置为纽带动态关联事物或事件的多时态 (mu lt itemporal) 、多主题 (multi-thematic) 、多层次 (multi-hierarchical) 、多粒度 (multi-granular) 的信息, 提供个性化的位置及与位置相关的智能服务平台。其宗旨是以“人”为本, 根据用户的应用需求, 基于位置来集成和关联适宜的地理范围、内容类型、细节程度、时间点或间隔的泛在信息, 通过适应于特定用户的表达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其中, 泛在信息涵盖地球表面的基础地理信息、独立地理实体 (如建筑物) 的结构信息、地理实体间的关联信息、各行业的信息、人的自身及其喜好信息等。位置 (location) 是指现实世界和虚拟环境中特定目标所占用的空间。在现实世界中, 位置可以是用地理坐标表达的直接位置, 也可以是地名、地址、相对方位和距离关系等表达的相对位置, 用以描述地理实体或要素的所在地、社会事件发生地、移动目标的路径等;在虚拟环境下, 用IP地址、URL、社交网络账户等形式描述用户登录或发布信息的位置等。泛在信息通过位置进行关联, 根据特定应用与需求, 选择特定的时态、主题、层次和粒度来描述相关事物或事件的特征。

1.2 全息位置地图的组成

全息位置地图强调以位置为核心将泛在信息到多维地图上进行汇聚、关联、分析、传递、表达。其核心组成如图2所示。

泛在信息是全息位置地图最重要的数据源, 为全息位置地图提供数据支撑;语义位置作为泛在信息的核心元素, 为全息位置地图提供有效的关联手段;多维动态场景应满足泛在信息及空间信息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需求。因此, 泛在信息、语义位置和多维动态场景表达构成了全息位置地图的三大核心组成部分。

1.3 全息位置地图主要特征

通过对全息位置地图概念的理解, 归纳了全息位置地图的五大特征, 包括实时动态性, 语义位置关联, 室内外一体化, 多维时空表达和自适应性。

其中, 实时动态性是指实时、动态获取 (接入) 来源于互联网、传感网、行业网、通信网的泛在 (位置关联) 信息, 为大众和专业领域用户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支持;语义位置关联, 传统位置服务综合利用多源位置数据存在位置描述能力不足, 而语义位置内涵丰富, 基于语义位置建立人、事、物的关联关系, 形成位置关联网络,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位置服务;室内外一体化, 实现全方位、多尺度和多粒度的室内外地上下一体化综合表达和可视化, 促进室内外一体化导航 (如图3) 等应用发展;多维时空表达, 全息位置地图涵盖多个学科且跨领域, 向大众、政府、社会和私人企业等提供二、三维、四维地图 (三维空间+时间) 等多维表达形式, 如图4是三维场景与全景影像一体化融合表达结果;自适应性是指以人为本, 自适应地满足用户需求, 提供智能化的交互方式, 以访问某实验室为例, 当访问者进入大厅时, 综合用户位置、朝向和角色分析, 自动关联和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比如标志性的雕像、楼梯入口以及办公室方位等 (参见图5) , 这种关联和推送的内容随着位置以及用户角色的变化而不同。

2 全息位置地图关键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图服务平台, 全息位置地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关键技术框架如图6所示。语义位置关联以语义位置模型[11]为基础, 动态感知泛在信息中存在的位置信息, 并基于度量、方位、拓扑和语义等简单的位置关联和通过时空分布、聚类模型和趋势预测等方法形成深层次的位置关联网络, 实现全方位的语义位置关联。多维动态场景的技术框架则分别从场景模型与建模, 表达与可视化四个方面构建。

由于地图数据服务主要来源于专业测试部门和地图提供商, 提供信息相对单一;同时, 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 亟需一种新型的泛在信息汇集和融合技术。多维地图作为全息位置地图泛在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传统地图模型与建模方法基础上, 需研究室内外场景数据快速获取方法以及面向用户自适应构建地图表达模型;解决室内外一体化语义非一致性问题, 实现室内外一体化实时、快速可视化。语义位置关联技术则是将来源广泛、类型复杂、时空参考异构的泛在信息, 基于全息位置地图语义位置模型, 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透过位置进行深度感知关联, 实现目标对象的全方位发现。

3 信息化警务中的初步应用

以信息化警务建设为背景, 针对警务信息数据量大、类型丰富、复杂多变、实时性强等特点, 结合全息位置地图概念内涵和关键技术手段, 以警情位置为核心, 快速接入和动态关联与位置相关的泛在警务信息, 综合利用人员、警情、视频等信息进行分析研判, 在派出所指挥调度、关联研判、警情分析、日常巡控、社区警务和基础信息等业务模块展开应用。警务指挥研判系统架构如图7所示, 系统分为位置信息感知与接入层、位置服务关联层和应用层。感知与接入层负责快速接入分布式动态泛在警务信息, 关联服务层基于泛在警务信息提供智能分析服务, 应用层将服务进行封装并开放给用户。

公安系统中现有警务信息丰富而繁多, 与人相关的数据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境外旅客、网吧上网人员、旅店人员、民警信息等;与事相关的数据类型包括就诊记录、上网记录、自来水、用电量、煤气等;与物相关的数据包括POI数据、摄像头数据、消防栓数据、旅店数据、GPS数据;与案件有关的数据包括接警信息, 出警信息等。针对以上复杂多变的警务信息, 以“警情位置”为核心, 汇聚、关联、分析、传递、表达面向用户和应用需求的信息资源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组织方式。

在警务信息中, 与位置相关的信息描述形式主要包括标准地理坐标、标准地址以及非标准化的自然语言。口语化、非标准的自然语言地址描述是当前案件处理过程中最普遍的描述形式, 比如:“京汉大道919号农业银行大智路轻轨站旁”。基于自然语言位置提取关键技术, 将自然语言地址描述解析为标准地理空间坐标位置, 图8展示了将警情、摄像头、旅店、网吧等标准和非标准化地址转换后映射到地图上的效果。

在公安业务中, 通过对路网、警情位置、警力分布、嫌疑人逃逸速度以及逃逸时间等泛在警务信息进行时空分析, 挖掘时空关联特性, 采用路径规划算法, 以道路拓扑关系为基础, 采用红、蓝、紫三层拦截圈的应用模式, 分析嫌疑人在3, 5, 10分钟后所有可能逃逸路径和推荐拦截位置 (如图9) , 结合民警GPS坐标位置信息, 指挥最佳民警进行处警, 直观、高效地实现警力实时动态规划, 实现派出所警务指挥的智能化。

以警情位置为核心, 整合多种泛在警务信息, 实现位置信息关联, 能有效挖掘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 实现由案到人以及由人到案的人案关联和案案关联。比如分析同类案件或不同类案件是否为同一人或同一团伙作案, 以及警情周边一定范围内同时间段的重点人员, 通过比较重点人员历史轨迹点周边同类型警情, 实现多时空多尺度下的串并案分析 (如图10) 。另一方面, 以警情位置为核心, 针对警情信息进行分析, 研究系列案件的时空分布和时空关联方法, 能够实现案件热点探测、案件量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案件时空交互风险评估分析等。如按周、日、月对派出所案件量进行平均值分析, 根据历史案件分布情况计算显示案件热点区域, 统计各责任区内部发生警情量以及路网一定距离内发生警情量, 根据统计的警情量、警情类别, 以红绿蓝颜色渲染责任区、路网发生警情量, 确定高发责任区以及高发路段。

全息位置地图在信息化警务的初步应用中, 由于数据源主要以二维数据为主, 下一步将融合室内外三维信息, 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 为公安部门提供有效且可靠的智能化服务以及决策支持。

4 结束语

全息位置地图在泛在网环境下, 以位置为纽带动态关联事物或事件的多时态、多主题、多层次、多粒度的信息, 提供个性化的位置及与位置相关的智能服务平台。全息位置地图既克服了传统地图多是服务于室外空间, 难以满足室内活动需求的缺陷, 又实现了室内外一体化表达的应用要求。而且, 全息位置地图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各种信息的平台, 自适应地满足用户需求, 实现了泛在空间信息的智能服务, 促进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俊.换一个视角看地图.测绘通报[J], 2009, 1:1-5.

[2]Goodchild M F.Looking forward:five thoughts on the future of GIS[OL].http://www.esri.com/news/arcwatch/0211/future-of-gis.html, 2011.

[3]Kamal K S.Powering the next frontier of information revolution[J].Geospatial World, 2013:32-35.

[4]钱小聪.当泛在网真正泛在[J].中国电信业, 2010, 8:38-40.

[5]Williams R E.Sell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to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C]//URISA.1987, 3:150-156.

[6]刘经南、方媛、郭迟等.位置大数据的分析处理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4.39 (4) :379-384.

[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 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8]199IT[OL].http://www.199it.com/.

[9]周成虎、朱欣焰、王蒙等.全息位置地图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11) :1331-1335.

[10]Zhu X Y, Guo W, Huang L, et al.Pan-information Location Map[J].ISPRS, 2013, 1 (4) :57-62.

上一篇:网络服务器的选型下一篇:微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