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心血管超声

2024-06-02

无创心血管超声(精选3篇)

无创心血管超声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来该院治疗的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3.7811.38)岁;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53.81±11.52)岁。两组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1.2 方 法

1.2.1 PWV及ABI测定采用日本生产的多普勒检测仪 ,患者采取平卧位,测量双侧上臂肱动脉血压,再测量双侧胫侧后动脉血压,取其最高值为踝动脉压。根据仪器自动计算踝动脉的ABI。而PWV的测定是通过脉搏传导以及测量的2个记录点的距离求得。

1.2.2血管彩超采用美国的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 , 频率为8~12MHz。患者采用仰卧位 ,沿血管方向纵横扫描 ,通过检查股总动脉,股浅动脉,下肢动脉管壁,管径,内膜等以及有无斑块,血流变化来判断血管狭窄程度。

1.3 统 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 for windows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资料(±s)表示,组间差距采用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中,PWV与血管彩超结果呈现正相关。ABI与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动脉僵硬程度越高 ,血管壁顺应性越差,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快;相反,动脉僵硬程度越低,血管的顺应性越好,脉搏波传导速度越慢。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糖尿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糖尿病的周围血管病变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伤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传导速度由动脉壁的弹性以及几何性质决定[2]。根据较早时候的相关报道 ,下肢PWV比对照组、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更高。表明PWV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3]。少数外国的研究结果显示,动脉僵硬程度越高,血管壁顺应性越差,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快;相反,动脉僵硬程度越低,血管的顺应性越好,脉搏波传导速度越慢。对多种动脉弹性功能参数进行分析后发现 ,PWV是敏感反 映大动脉 弹性功能 指标。各 类研究显 示 ,PWV,ABI等与血糖等有明显相关性。

该研究中,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来该院治疗的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血管彩超和无创动脉检测联合血管彩超进行检查。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中,PWV与血管彩超结果呈现正相关,ABI与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周围血管病变的防治具有较大的意义。通过对糖尿病的早期检测, 能够大大减少其糖尿病引发的周围血管病变使得糖尿病的住院以及医疗费用。根据该研究显示,两种检查均对早期糖尿病具有诊断意义,但无创伤动脉检测更具重要价值。但其检测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对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尚需较大规模以及较长时间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无创动脉检测联合血管彩超在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来该院治疗的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的血管彩超,实验组36例则采用无创动脉检测联合血管彩超(包括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踝臂指数(ABI))的治疗手段。对两组患者的周围血管的弹性,功能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检查并比较两组检查的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中,PWV与血管彩超结果呈现正相关,ABI与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检查均对早期糖尿病具有诊断意义,但无创伤动脉检测更具重要价值。

血管超声的诊断思路2(共) 第2篇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陆恩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四肢血管病变中较为常见的,但在对多数病例行血管超声检查时忽略了对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的追查,超声诊断仅能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延误治疗。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超声工作者对血管病临床及病理知识的了解和临床经验的增加,发现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是由腹部疾病引起。因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在发现先天性血管畸形及其他疾病(肿瘤压迫、癌栓侵入、组织粘连)方面有重要价值,且对帮助临床确定治疗方案也有重要意义。

由于静脉血栓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如发展成慢性则疗效不佳。研究表明,大部分急性病例经溶栓治疗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因此,对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或对静脉血栓尚未形成之前一些潜在病因的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下肢肿胀和乏力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随着病程延长,静脉内压升高而使下肢肿胀等症状加重。使下肢静脉压进一步升高,导致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及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出现下肢肿胀和乏力等早期症状时,就要注意发现引起潜在下肢肿胀和乏力的病因。怎样才能早期发现这些原因呢? 在外周静脉疾病的超声检查中,首先要掌握各部位外周静脉正常多普勒频谱的特点。远心端静脉多普勒频谱是随呼吸起伏、连续低速及与伴行动脉频谱主波方向相反的单相波,并呈问断样;近心端静脉多普勒频谱除随呼吸起伏外同时也随心搏呈脉动样。

颈静脉、锁骨下静脉及下腔静脉等距离心脏较近的大静脉受心脏收缩、舒张影响较大而出现规律的脉动样波群。如静脉血流频谱形态正常随呼吸起伏或规律性波动的特点消失或减弱,静脉频谱呈连续样改变,可以间接反映在检查的静脉血管近心端存在狭窄或阻塞。正常工作中应该沿着该线索向近心端追踪可以帮助确定病变所在,对判断近心端存在狭窄或阻塞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受检静脉多普勒频谱规律性波动的特点消失或减弱,静脉频谱呈高速连续样改变,可以间接反映受检静脉存在严重狭窄,但其近心端是通畅的。

对单侧下肢肿胀、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如果在检查部位出现多普勒频谱随呼吸起伏的特点消失或减弱,静脉频谱呈低速连续样改变,应该沿着该线索向近心端追踪,直至追踪到同侧髂静脉。同样对双侧下肢肿胀、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要对下腔静脉进行追踪扫查。对颈静脉扩张的病例,如果血流频谱形态随心脏收缩、舒张而出现规律性波动的波群呈脉动样,说明扩张的颈静脉近心端血管是通畅的,不需要向近心端追踪;如果规律性波动的特点消失或减弱,呈低速连续样静脉频谱,应该沿着该线索向近心端追踪帮助确定病变所在;对单侧颈静脉扩张的病例要对同侧颈静脉近心端进行追踪扫查;对双侧颈静脉扩张的病例要对上腔静脉进行追踪扫查。

总之,血管超声的诊断思路有以下几点:(1)根据临床表现和临床需要确定检查方案;(2)根据被检查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确定追踪检查方向及重点;(3)对已经确定追踪检查的部位进行认真细致和反复扫查;(4)在确定病变部位之后,通过分析病变处血流动力学改变判断病变程度;(5)通过对病变处血管结构、周围组织及相关血管回声特点分析确定病因。在此仅举几例,可以举一反三,在血管超声诊断中采用以上思路进行检查,会有所发现 随着超声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血管超声已经普及到了基层医院。要想对血管疾病的病变部位、病变程度及病因进行判断,只了解血管超声的诊断思路是不够的,还需要血管超声诊断医师熟悉并掌握有关血管的解剖、各种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基础、正常与异常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特点等。作为超声工作者都非常清楚,超声诊断水平的高低不但要有精良的设备,更要有高水平及敬业精神,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作出高水平的超声诊断。超声是集

无创心血管超声 第3篇

1 形态学参数的评价方法及技术

形态学方面评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指标为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 其发生早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2]。目前颈动脉IMT作为评估早期动脉硬化指标已得到广泛认可, 但该指标的局限性在于易受多种因素的干扰, 如检测者的技术水平及检测颈总动脉的具体部位等, 所以测量的标准化及规范化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 自动化测量IMT技术是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可以采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 (RF-data) 进行血管IMT定量检测 (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 QIMT) , 经数字化分析软件处理, 自动准确定量测量IMT。Freire等[3]对比了RF-data技术自动测量和手动测量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QIMT, 得出自动测量平均用时2.52 s, 显著低于人工测量57.30 s, 而且自动测量较手工测量变异度小, 结果可重复性高。Bianchini等[4]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Dan等[5,6]将RF-data技术用于评估高脂血症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IMT及动脉弹性, 均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

测量IMT值不仅能用于评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还可以预测并追踪其进展, 评估治疗效果。自动化测量的实现则解决了IMT测量人为因素干扰的不足, 有利于测量标准化,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 功能学参数的评价方法及技术

2.1 血流及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出现血管内皮依赖性功能障碍, 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础。内皮舒张功能评价方法包括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 (flow-mediated dilation, FMD) 及硝酸甘油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 (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 NMD) , 目前对于FMD研究较多, 其方法和原理为袖带阻断肱动脉5 min后, 释放袖带气体引起动脉内反应性血流增加, 随之导致切应力作用于血管壁, 促使NO释放, 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计算公式:FMD= (反应后管腔内径-管腔基础内径) /反应后管腔内径, 正常为10%~20%。杨蓓蓓等[7]研究表明, 长期饮酒、吸烟、高血脂等因素存在时, FMD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Yeboah等[8]对多种族普通人群进行大样本队列研究, 随访的3026例患者中, 5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者182例, 进而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得出相对危险比为0.79, 95%可信区间为0.65~0.97, 表明FMD值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影响, 从而证实了FMD法无论在高危人群还是普通人群中均具有可靠的评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肱动脉FMD法具有无创、价廉等优势, 而且适用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全病程, 但该方法存在局限性, 如由于袖带位置的不同会影响FMD的检测结果, 袖带减压后峰值血流量的达峰时间不统一等[9]。因此, 内皮舒张功能检测标准化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

2.2 脉搏波传导速度

脉搏波传导速度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是评价动脉弹性较为灵敏的指标, 通过测量2个动脉记录部位之间的脉搏波传导时间和距离计算出PWV。目前已有商品化的PWV自动检测装置, 并可以进行波形分析。Liu等[10]研究了654例患者的PWV, 其中127例患者至少有1支冠脉病变, 其PWV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者[ (15.94±3.07) m/s对 (14.39±0.98) m/s, P<0.001]。Xu等[11]研究也证实了PWV增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能预测心脑血管疾病, PWV值越大, 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性越高。PWV是功能学上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可靠指标, 并可以用于评估干预效果。然而PWV受患者年龄、血压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且在合并代谢综合征[12]、晚期肾功能衰竭时不能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理想指标。

2.3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E-tracking, ET) 是通过检测分析收缩期、舒张期血管壁运动产生的相位偏移信号, 并结合血压变化来定量评估动脉弹性。利用ET技术评价动脉弹性的指标包括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 (Eρ) 、硬化指数 (β) 、顺应性 (AC) 、扩张指数 (AI) 、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 等。目前, 应用ET技术对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人群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弹性研究较多。Yu等[13]采用ET技术及传统PWV测量技术对比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的颈动脉弹性, 得出Eρ和β与PWV呈显著相关性 (P=0.000) , 继而认为ET技术也是一种评估动脉弹性功能的新技术。乞艳华等[14]应用ET技术研究了吸烟对动脉弹性的影响, 得出吸烟组Eρ和β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但两组颈动脉IM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从而得出ET技术发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较IMT更为敏感。ET技术的优点在于实时跟踪血管壁的位置变化, 提高了测量准确度。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王建华等[15]指出年龄是正常人血管弹性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40岁者血管弹性参数不再随年龄增长而改变。而ET技术的原理假设血管为弹性血管, 所以原则上仅适用于年轻人。Niki等[16]进一步指出IMT存在明显增厚时, IMT与β指标之间无相关性, 血管弹性参数改变不能准确评估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

2.4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及二维应变技术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velocity vector imaging, VVI) 以超声斑点跟踪为主要成像原理, 定量分析血管壁在各个方向及各个平面的运动力学变化, 从而反映血管壁的形变和运动功能的改变。VVI技术的检测指标为运动速度 (Vmax) 、最大应变 (Smax) 及最大应变率 (SRmax) 。该技术目前在评价心肌运动方面应用较多, 而动脉应用方面报道较少。王丹军等[17]应用VVI技术研究大鼠腹主动脉硬化管壁运动, 得出高脂喂养8周后腹主动脉内膜欠光滑, Smax、SRmax与高脂喂养前比较明显降低 (P<0.05) 。高脂喂养12周后IMT增厚, Vmax、Smax、SRmax与高脂喂养前后比较均明显降低 (P<0.05) 。汪奇等[18]应用VVI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弹性, 结果显示病例组SRmax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以上研究均表明VVI技术能够反映早期动脉弹性改变。岳文胜等[19]进一步研究指出VVI技术可能为判断斑块不稳定性的量化指标。此外, 超声二维应变技术[20]也是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检查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管壁短轴方向的圆周应变及圆周应变率, 进而评价颈动脉弹性变化。

与传统超声相比, VVI技术及二维超声应变技术的优势在于应用斑点追踪成像, 与组织多普勒频移无关, 不受角度的影响, 故能更准确地反映血管壁的运动。另外, VVI技术根据描记点跟踪颈总动脉内膜, 自动确定向心运动的中心, 不受动脉搏动的影响, 提高了检测的可重复性。但斑点追踪技术要求有清晰的图像, 故在因肥胖等因素导致图像不清晰者中应用受到限制。

2.5 超声弹性成像

超声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各种不同组织的弹性系数不同, 在加外力或交变振动后其应变 (主要为形态改变) 也不同, 应用相关技术计算出形变程度。无创血管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non-invasive vascular elastography, NIVE) 最早于2004年提出, Maurice等[21]应用NIVE技术初步研究了16例无动脉粥样硬化史健康者的颈动脉壁弹性, 得出男性颈动脉弹性平均弹性值为 (58±17) k Pa (33~106k Pa) , 女性颈动脉弹性平均弹性值为 (44±17) k Pa (25~67k Pa) , 结果显示正常女性颈动脉比男性更富有弹性, 肯定了NIVE技术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此外, 弹性成像技术也可以用于评估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Naim等[22]采用NIVE技术对50%以上动脉狭窄的患者研究其斑块的组成及稳定性, 得出NIVE技术检测脂质核心的敏感性为77%~100%, 特异性为57%~79%, 由此, NIVE技术可以较准确、敏感地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并指导治疗。弹性成像技术操作简单无创, 可以对血管壁弹性进行定量分析, 且不受呼吸、心率等因素的影响, 是一种早期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较可靠的新方法, 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

2.6 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动脉僵硬度定量检测

射频数据处理技术可以进行自动化测量动脉IMT值外, 还可以通过动脉僵硬度定量检测 (quantitative artery stiffness, QAS) 技术评价动脉弹性, 其测量指标包括PWV、动脉管壁的扩张性系数 (distention coefficient, DC) 和顺应性系数 (compliance coefficient, CC) 、硬化参数 (α) 和硬化指数 (β) 。Dong等[23]应用QAS技术分析124例习惯性睡眠打鼾者的动脉弹性, 发现患病组的DC、PWV、α、β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 , 而IMT值无明显差异, 由此, QAS技术检测动脉弹性改变可以较QIMT更早地发现动脉病变。Dan等[5,6]也应用QAS技术实现了动脉弹性检测, 并结合QIMT技术从形态学和动脉弹性功能综合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RF-data技术的突出优点在于操作简便, 测量的准确性与成像无关, 测量结果统一性好, 重复性高, 并通过QIMT及QAS实现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的综合评估。

2.7 超声分子成像

超声分子成像利用特异性的靶向造影剂进行功能特异性成像, 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所表达的白细胞黏附分子增加, 故可以利用该黏附分子为分子标志进行成像, 探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时发生的炎症性改变。Kaufmann等[24]建立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以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为靶点成像, 可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探及有病变倾向的血管表型。该技术发展前景良好, 但目前尚不成熟, 应用到临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如何克服血管壁的壁面切应力, 从而靶向显示血管特异位点及造影剂微泡的选择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无创心血管超声】相关文章:

老年心血管06-05

复合心血管疾病05-13

心血管动脉栓塞05-16

心血管介入手术06-19

危重心血管疾病07-06

心血管冠脉介入07-18

心血管系统药物08-07

女性心血管疾病08-17

心血管面试范文05-25

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05-22

上一篇:蓄能材料下一篇:良好作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