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竞争力范文

2024-07-26

产业链竞争力范文(精选12篇)

产业链竞争力 第1篇

1. 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是居巴西、印度、欧盟之后的第四大产糖国 (或地区) , 仅次于印度与欧盟的第三大消费地。甘蔗和甜菜是目前世界两种主要的糖料作物, 甘蔗约占世界糖料总产量的70%。由于原糖便于贮藏、运输等特性, 国际贸易中主要是以蔗糖原糖贸易为主, 蔗糖原糖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糖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尽管中国劳动力禀赋充裕, 但受制于自然环境、产业发展规模等因素, 中国的原糖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逆差, 降低了中国糖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研究对象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 可以把糖业生产分为原料种植和制糖两个阶段, 而制糖业是链接原料种植与加工业的重要产业。糖业生产大致可分为粗加工的原糖生产、精加工提炼糖蜜及枫浆等中间品的生产、以糖为主要原材料的糖果类深加工。

注:该表格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资料和中国海关HS编码整理而来

3. 研究假设

基于生产迂回理论可知, 糖业涉及价值增值迥然不同的生产加工阶段, 故需要从各不同的产业链环节来解析中国糖业国际竞争力低的现状, 不能盲目得出应该大力提升原糖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结论。因为, 从产品的增值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看, 粗加工的原糖贸易的竞争力缺失并非问题关键所在;而精加工和高增值的糖果类制品的生产才应是中国糖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二、竞争力测算

在此选取了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 、国际市场占有率 (MS) 、显示性比较比较优势指数 (RCA) 者三大指标并结合进出口价格比对中国、巴西糖业进行测算分析。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值在-1到1之间, 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某国该产品处于贸易的竞争优势地位;而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数值越大, 则分别表明该产品的国际占有率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本文选取甘蔗制糖的不同阶段加工制品作具体测算, 因为甘蔗是中国也是世界糖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 且中国的甜菜制糖多为国内消费, 国际竞争力缺乏。故而, 用蔗糖不同产业链环节进行竞争力测算解读, 将不至于低估中国糖业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货物贸易数据库;“——”表示原始数据缺失造成的测算结果的缺失、遗漏

三、竞争力解读

从产业组织经济学视角看, 影响竞争力的要素有:价格、成本、规模、产品差异、企业市场地位、企业间关系、信息等。以下将结合以上因素和表2的数值, 对中国、巴西的蔗糖、甘蔗糖蜜和口香糖各竞争力测算指数进行比较分析:

1. 蔗糖原糖——价格、成本、规模

以2011年看, 中国蔗糖原糖的贸易竞争指数约为-1, 处于绝对的竞争劣势;而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接近与0, 这表明中国蔗糖原糖比较劣势明显。由于蔗糖是原料型的产品, 其附加值并不高, 故其成本竞争就成了影响其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中国蔗糖原糖的制糖成本占到其生产总成本的7成左右, 制糖企业规模偏小, 劳动生产率不高是中国糖厂的普遍现状。国内现有甘蔗糖厂240余家, 平均日榨能力6000t左右, 而巴西在2000年就达到了日榨9000t。中国糖厂的人均产糖量在10吨年~29吨/年, 而国际上主要的产糖国的人均产量大概在每年200吨;此外, 巴西的糖酒互动机制的建立有效分散了其产量波动对价格的影响, 加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要素禀赋优势, 中国在这些方面都是远远不及的。

2. 糖蜜——企业间关系、信息

就糖蜜此类中间型投入品的生产而言, 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微弱的降幅。企业间的关系、市场信息的可获得性如何将是制约其生产投入和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 而实行统一的糖业管理与协调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巴西的糖业管理部门在需求预测、政策咨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目前中国的糖业协会对市场的宏观调查、预测与调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没承担起为企业信息交流, 为政府制定政策时提供相应的建议、咨询等责任。不过广西的许多大型糖厂已经开始探索利用糖渣造纸板, 并试图建立糖酒联动机制。随着企业的兼并、联合, 国内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壮大加上政府政策的配合, 高效、联合的糖业产业链将逐步建立, 打破分散孤立的企业关系格局。

3. 以口香糖为代表的糖果类制品——需求、产品差异、企业市场地位

糖果类作为休闲类的消费品, 其国际竞争力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与巴西这类世界制糖强国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此类产品直面消费市场, 其产品差异性和品牌效应将影响该产品的市场份额和营利空间等参与竞争的关键因素。中国糖果行业的需求广阔, 应该有助于形成该行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并且为国际竞争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尽管从数值来看中国的糖果类制品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升, 但是中国糖果行业的自有品牌明显发展不足。据相关调查, 按零售额统计, 2010年中国糖果市场规模92亿美元, 但排名前5位中只有一家是中国自有品牌。在利润最高的高端产品中, 德芙、吉百利、好时和金帝四个外资品牌占据了中国糖果巧克力市场70%以上的份额。从纵向的产业链来看, 糖果制造业是较蔗糖和糖蜜等生产迂回度更高、更具附加值。但是由于中国的糖果类企业的产品产异化的研发不够、自有的名族名牌又缺乏其核心竞争力和足够的资本积累, 故而其竞争力并不强, 应着力提升这一极具附加增值空间的产业链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说, 中国糖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呈现持续的低迷下降态势, 不具备竞争优势, 但是通过对不过产业链环节的解读可知, 笼统批判、担忧糖业过低国际竞争力是不可取的, 有的方矢地优化糖业产业结构, 针对不同产业链环节进行相应的政策发展扶植才是中国糖业国际竞争力的高效提升之道。

摘要:鉴于糖业产业链的跨度大, 本文主要运用了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比较优势指数、进出口价格比这四大指标对中国和巴西糖业的不同产业链环节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比较, 并指出高级加工类的糖果制品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才应是中国糖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方向所在。

关键词:糖业,国际竞争力,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司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糖业.《价格、成本与技术效率》[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5月, P1-P3

[2]郑明身, 田兰章, 王俊杰具体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参见.中国IT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5年第2期

[3]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年

[4]徐欣, 郑传芳, 陈如凯.中国、泰国、澳大利亚糖业竞争力比较与政策启示[J].甘蔗糖业, 2010年第06期

[5]梁戈夫等.蔗糖产业价值链分析及创新价值导向研究[J].广西蔗糖, 2010年06月 (02期)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研究 第2篇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研究

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逐,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塑造了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促进了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并引起了一次新的.企业购并浪潮.产业竞争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联系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纽带.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动态一致性,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作 者:何立胜 李世新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刊 名:产业与科技论坛英文刊名:ESTATE AND SCIENCE TRIBUNE年,卷(期):“”(1)分类号:F2关键词:产业融合 产业竞争力 企业战略 融合产业

央企打造产业链竞争力 第3篇

7月22日,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控股的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配股申请,航天机电拟募集18.37亿元资金,其中的10亿元用于增资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产业,8.37亿元用于增资下游的太阳能电池片项目。

产业链条的疏通和完善越来越成为央企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凭借资金和体量上的优势,央企并未在金融危机中缩手缩脚。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出的央企要在金融危机中完成“冬训”,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强化产业链条应是“冬训”的主旨之一。

航天科技打造光伏产业链

金融危机肆虐,多晶硅价格下降85%、太阳能光伏企业停产或缓建87%,这两个数据说明,全球性危机对我国光伏产业冲击的严重程度。但危机同时带来机遇。“最大的机遇是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有了重新洗牌的机会,有实力的企业有了打造完整产业链的可能。”航天机电董事长姜文正表示。

据了解,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两头在外,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不均衡。上游比下游薄弱,各个环节都需要从国外引进。由于国内光伏市场小,无法消化现有产能,电站的建设和维护都存在主体缺位的弊端。

按照相关规划,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所属10家单位将成为该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承担战略规划、经营管理、资金运作、生产制造、市场开拓、系统工程、电站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基本涵盖了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航天机电还通过参股其他企业,弥补自身在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力争最充分地利用整个社会资源,打造最完整的航天光伏产业链。

据介绍,产业链布局完成后,航天机电将具有从硅材料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的所有能力,大大降低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风险,而且具有整体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航天机电通过打造光伏产业链,拉动了集团公司内部其他产业项目,产生了产业拉动效应。例如,神舟硅业项目在多晶硅装置压力容器、氢化炉等设备采购中,选用了六院124台安全阀和4台粗馏、精馏塔及8台循环水泵产品,还购买了四院10套复合材料产品。

由于光伏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外,航天科技集团正抓紧建立海外营销体系,依托申航进出口贸易平台,积极在海外设立营销点,同时通过兼并收购海外光伏系统公司,直接为国外市场提供配套。另外就是主打中国航天品牌,借助航天品牌的成功使航天光伏产业的形象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竞争进入产业链时代

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30%以上。其内部及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50%~60%,控制全球技术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已占全球直接投资总额的80%~90%。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通过它们的90万家国外子公司,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各个产业领域,进行跨越国界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组合,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国际生产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体现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竞争的格局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大行其道,管理职能与实物资产的分离已成常态,收购兼并、合资合作此起彼伏,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广泛应用。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点”竞争,演化为价值链与价值链、供应链与供应链乃至产业链与产业链的“链”竞争。

以美国铝业公司为例,在其国内铝土矿资源贫乏的情况下,目前却在全球拥有40多亿吨的铝土矿资源量,利用国外铝矿石生产的氧化铝来源包括澳大利亚、巴西、牙买加、苏里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个氧化铝厂,储备的铝土矿资源可维持100年以上。反之,澳大利亚虽然是世界上铝土矿大国,但资源的开采权、铝土矿的生产能力和铝土矿,均由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跨国矿业公司所控制。巴西、牙买加的铝土矿也有40%以上由跨国公司所控制。国际跨国铝业公司对全球铝土矿资源的控制权,在行业内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这些跨国铝业公司的氧化铝首先满足自己电解铝生产的需要。其次是通过长期供货协议的方式供应国际跨国矿产品经销商和需求量大的电解铝生产企业,真正能够在国际现货市场销售的氧化铝仅占全球氧化铝产量的10%左右,即每年在600万吨上下,主要供给世界电解铝产量居第一位的中国和居第二位的俄罗斯,造成中国和俄罗斯电解铝生产企业进口氧化铝原料供应极不稳定,国际市场氧化铝现货价格剧烈波动。这样,国际跨国铝业公司依靠氧化铝供应渠道和原料价格稳定的条件,形成了未来三四年里对中国、俄罗斯电解铝工业的竞争优势。

美国铝业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步骤表现为,其一是平果铝厂的合资项目,正在抓紧开展与中铝的合资协议签订,并准备参与管理。该项目氧化铝产能已扩建到85万吨,并有进一步的扩建计划。电解铝产能将从13.53万吨扩建至38万吨,并正在寻求发电项目的合作以确保电力供应。平果铝厂地处广西,拥有优质的铝土矿山、采用中国最先进的电解铝技术,厂区布局合理,管理先进。

其二是渤海铝业公司,将进口热轧设备,使铝轧制产能从5万吨提高到22万吨,将主要生产目前中国尚需进口的高附加值板带产品。目前,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于2004年2月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的批准。

其三是进一步扩大上海美铝公司铝箔产量,从2.1万吨增产到3.5万吨。

其四是进一步扩大从中国的原辅材料采购。

据此,美铝在中国铝工业的发展思路即是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作为重点,通过合作提高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包括铝土矿开发一氧化铝生产一电解铝生产一长期的低成本电力保证一多样化的铝加工产品,谋求在中国市场的更大份额。而中国拥有充足的原料来源和庞大的消费市场,铝工业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长期以来的市场分割和分散经营,使跨国铝业公司有了各个击破的突破口。美铝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选择最优的资产进行一体化,同时将其先进的铝加工技术移植过来,而这又恰恰是中国铝工业的薄弱环节。这样就控制了中国市场产业链的两端:低成本的原料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

三聚氰胺暴露产业链脱节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不同场合表示,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竞争时代。

很显然,对央企而言,产业链的重要性并非纸上谈兵。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即是实实在在的殷鉴,奶源建设与市场的脱节成为导致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

1999年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99年2月,蒙牛收编了哈尔滨一家经营不善的液体奶公司,并陆续盘活几个困难企业,将别人的工厂迅速转化为通向自己市场的桥梁。1999年4月13日,蒙牛纯牛奶问世,7月3日蒙牛全脂甜奶粉上市,值得关注的是蒙牛第一个自己的生产基地1999年6月10日才动工。企业建设的正常轨迹是先建工厂再建市场,蒙牛创始阶段乾坤大挪移的一系列举措更像是借花献佛。

在乳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环节投入占75%,加工环节占15%,流通环节约为10%,而利润分配则完全颠倒了过来。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由53平方米小民居、6张桌子、一张茶几、一条沙发、一张单人床起家的蒙牛逆势而上,先开发市场,占领市场,产生效益,继而融资,最后再建立自己控制的奶源牧场的做法。

2004年12月2日,蒙牛位于呼和浩特的澳亚示范牧场正式成立。这是蒙牛第一个现代化牧场,此时距蒙牛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不到6个月,距蒙牛第一代乳产品上市已有5年。这5年里,蒙牛所做的事情主要就是不断开发市场,营销扩张,保持高增长和丰厚的赢利吸引资本的注意力。

2002年12月,摩根士丹利、香港鼎辉以及英国英联联合一起向蒙牛投资2600万美元。第二年,三家机构再度向蒙牛增资扩股3500万美元。资金的进入是有代价的,三家机构同时与蒙牛签订了2004—2006三年内必须保证每股赢利复合年增长率超过50%的对赌协议。压力之下,蒙牛陷入了缺钱—开发市场、赢利—吸引资金—还缺钱—再开发市场、保增长—再吸引并留住资金的循环之中,而奶源建设则被边缘化了。

2007年,蒙牛的建设重心开始放到了奶源牧场的投资上。2007年2月开始到2008年9月,蒙牛先后在河北石家庄、四川眉山、陕西宝鸡投资20余亿元建设现代牧场以及相关的加工基地。正是产业链条的失衡,蒙牛以及其他更多的乳业企业的奶源都严重依赖于散户奶农,加之相关监测检疫体系的懈怠,在2008年年中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蒙牛也未能独善其身。

蒙牛应该庆幸的是,他们并未成为三鹿“第二”,他们还有二次创业的机会。从去年至今,蒙牛电视上的宣传广告无不是尽其所能地宣传自己拥有的优质奶源基地,希望能借此消除三聚氰胺在市场上的负面影响。不过去年仅从经销商那里回收牛奶并销毁带来的数十亿元损失,也让蒙牛在今年的8月同意了中粮和厚朴基金的入股,蒙牛迎来了中粮时代。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完身而退的伊利和光明恰是国内产业链建设最为完善的乳业企业。

伊利一直在国内践行“奶联社”模式,改变国内盛行的“公司+奶站+农户”模式,吸纳奶农入股,企业托管经营。光明乳业则是国内拒收散奶最彻底的企业。据悉,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光明乳业在全国的奶源结构由规模牧场、承包租赁的养殖小区和散农组成,其中自营规模牧场210个、合作规模牧场近500个,占据奶源结构的绝大部分,散奶只占5%。

因此,入股蒙牛之后,中粮高层多次向外界表示,将从奶源基地建设开始。十年轮回,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央企频频出手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日前在唐山京唐港举行了“北疆”号轮的首航仪式。“北疆”号的首航,拉开了国投海运船队建设的新序幕,同时也实现了国投集团产业链的首次贯通。

中石油于2002年已经开始涉足金融业,迈上产融结合的平台,试图打造一条更为纵深的产业发展链条。2002年,中石油参与组建了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中意人寿保险公司,并参与设立中银国际证券公司。2007年,中石油与忠利保险成立中意财产保险公司。2009年,中石油控股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改称昆仑银行。昆仑银行将在全国布局,并在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建分行,打造国际化的商业银行。

对于类似中石油这样大型企业的发展,国资委已经逐渐放开政策上的一些羁绊。尤其是2009年以来,国资委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对产融结合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出了肯定。国资委对央企的要求是在国内有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达到这样效果的最佳途径即是重组整合内外资源,打通上下游,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条。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显示了央企做大做强的一种全新模式。全产业链是指以服务消费者为最终目的,包括种植与采购、贸易与物流、食品原料与饲料原料生产、养殖与屠宰、食品加工、分销与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八个环节构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原有的几十个业务单元也随之减少到目前的九大板块:中国粮油、中粮粮油、中国视频、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粮发展以及金融。今年以来,中粮的“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在全国进一步扩张延伸。30万吨水稻工厂计划在黑龙江绥化市已经上马;耗资177亿元建设生猪产业链;最为轰动的大概就是中粮入股蒙牛。

在其他一些重要行业领域,央企开始延伸产业链条,扩张上下游,保证原料和市场,控制成本。如宝钢集团与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合资组建的河南平宝煤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可采煤炭储量3.08亿吨的首山一矿,年产原煤240万吨。

产业链竞争力 第4篇

(一) 涵义:

产业链, 是指具有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一种逐级关联的链条式关联关系, 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 以若干个企业为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态系统。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 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产业链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产业之内, 更不会局限于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环节之中, 而是可以涉及某一特定产业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四个基本环节之中, 也可能涉及某几个产业。产业链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垂直的供应链, 另一种是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 一般把垂直分工划分为产业上、中、下游关系, 横向协作关系则是产业的服务与配套。

(二) 产业链与产业群:

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关联产业部门可能具有共同的优区位指向而产生地理空间聚集, 形成产业群;更可能的是, 各个关联产业部门各自具有独立的优区位指向而导致产业链在空间上散布于相关区域内, 于是, 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短链、断链甚至孤环。产业群是一类具有某种共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产业部门在一定空间范围上的聚集, 也就是具有共同的优区位指向的产业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状态。产业集群集中表述的是一组产业部门的地理空间集中状态, 至于这些产业部门间有什么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 或者更准确的表示, 是否具有前向、后向或者旁侧关联关系并不特别注重。

(三) 产业链演进过程:

产业链不是静态的, 它随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等而动态演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伴随分工会出现产业协作和产业融合, 并带来产业横向扩张与纵向延伸, 引起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组织、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产业链延伸度越长和延展范围越宽, 产业关联就越密集, 资源配置效率越高, 市场空间就越宽泛, 产业链上的企业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

二、我国纺织产业链运行问题与障碍分析

尽管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行业发展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以数量增长型为主要特征的粗放模式,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 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日渐突出。

(一) 产业链条不稳定, 棉业基础亟待加强

一是棉花的供应不稳定。2008年我国棉花面积减少10%, 为7 680万亩, 总产量576万吨, 总用棉量885万吨, 用棉缺口占国内棉花年产量的50%以上。目前, 许多纺织企业的库存仅够维持生产1个月左右, 如果这一预测属实, 多数纺织企业明年将失去原料来源, 新一轮“棉花大战”迫在眉捷。

二是棉花质量失控。目前, 全国各棉花主产区所产棉花异型纤维含量普遍超标, 部分新疆兵团棉的异型纤维也有回潮, 使得纱布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客户要求。无锡第一棉纺织厂现在雇佣了400—500个临时工拣棉, 许多纺织企业大量招工拣棉, 但异型纤维问题还是不能根本解决。更有甚者, 目前对异型纤维的质量标准也没有判定依据, 由此产生质量问题, 退货、赔款、退单屡见不鲜, 令不少纺织企业一筹莫展。

三是棉纱产量快速增长带来棉花价格失控。2008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当月的棉纱产量为115万吨, 而2007年同期为90万吨。新一轮高新设备的投产还在延续, 预计棉纱产量将继续增加, 今后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棉花价格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 2008年新棉的价格将不会低于2007年的水平, 企业都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当棉花供不应求时, 很可能出现众多企业抢购造成哄抬棉价的局面。

(二) 纵向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从纵向产业链条来看, 目前, 我国纺织服装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 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 而在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在现阶段国际分工体系中, 发达国家日益专注于纺织产业链的两端, 即前端的原材料生产和产品研发以及末端的深加工和市场渠道。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利润附加值、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部, 受到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目前, 我国纺织服装业更多的是用OEM生产方式, 生产商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占到10%的利润, 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 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口国垄断, 都落入位于产业链两端的发达国家手中。此种产业优势结构的可替代程度很高, 市场竞争激烈, 很容易为其他国家取代, 引起“微笑曲线”的下移, 也就是利润率呈现下降。

(三) 目前产业链创造的附加值低

纺织产业链主要有纺、织、印染、加工及出口等环节, 目前整个纺织产业链都面临压力。该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印染、加工及出口主要集中于国内沿海地区, 而“织”这一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度最高但附加值最低的环节。经过测算, 印染、加工企业一个职工平均每月增加的劳动力成本为每人274.5元, 劳动力成本一下子增加了20%~30%。据悉, 纺织企业承受的多重压力, 一是受人民币升值影响, 沿海地区的纺织企业出口压力大, 不得不对上游企业压价;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特别是石油价格暴涨导致化纤产品暴涨;三是从事“织”这一劳动高密集型环节的纺织企业基本一旦人力成本提升, 难以应对。

(四) 产业链上的服务与配套不完备

纺织产业链缺少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以及其他配套服务。有关信息传递、公共咨询、培训等服务平台尚未搭建。专业分工、协作、配套功能不强, 部分企业尚处在做产品状态, 还未向做品牌、做文化的方向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和终端建设重视不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等方面成为产业发展的发展的瓶颈。

三、国外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跨国转移

美欧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经常提出反倾销指控, 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发达国家的恐慌,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织业在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已经失去。同时, 发达国家也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技术优势、研发设计优势、营销管理优势的发挥继续控制发展中国家。制造环节的跨国转移只是发达国家采取的一种最优资源配置策略。

以比利时为例, 比利时西北部城市根特周围是纺织业比较集中的地方, 共约有4万人从事纺织业, 产品主要集中在室内纺织品和专业纺织品。但四十多年以前, 这里主要生产亚麻制品, 后来随着人造纤维的出现, 大规模的亚麻制品织造难以为继, 他们纷纷进行结构调整, 几十年后, 形成了目前的格局。专业纺织品生产大约占纺织品总产量的1/4, 所谓专业纺织品生产指的是为汽车制造、宇宙航空、食品加工、建筑、农业、医疗、制药、体育运动等行业生产具有专业要求的纺织品。专业纺织品生产商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 相互之间有着长期的合作, 彼此关系相对比较稳定, 不像服装制品那样存在诸多的中间环节, 根特附近地区有8家生产弹簧床垫面布的企业, 其销售量占了世界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 其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生产商与客户之间的短距离。

在德国, 纺织业中约有50%的企业从事专业纺织品生产, 而20年前, 这一比例只有25%。总体来说, 专业纺织品围绕不同产业转, 像德国制造业发达, 围绕这一产业的专业纺织品生产也比较发达。比利时的建筑业比较发达, 为建筑业供货的专业纺织品生产就比较发达。但是从事专业纺织品生产, 其专业要求很高, 顾客群比较单一, 供应链比较脆弱, 不过一旦能稳定合作关系, 其前途非常光明。

总之欧洲纺织行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 一方面, 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 全球资讯业高度发达, 市场信息实现了零距离交流,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 一些欧洲企业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增加从中国进口, 他们销售的产品中有30%来自中国, 今后这一比例会进一步提高。欧洲纺织产业外包是流行趋势, 他们通过外包发挥自己的设计优势、品牌优势、语言优势、地理位置优势。而目前这可以说构成中国纺织企业加入国际供应链的契机。所以, 需要推进产业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产品检测、品牌、电子商务、金融、市场、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产业发展情况、工业集中区建设情况、通用厂房需求和入驻情况、工业企业原辅材料和产品供需信息的收集和更新, 促进企业产品配套, 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鼓励企业在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环节应用合适的信息技术, 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和优化, 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纺织产业链上的综合配套能力, 积极加入国际供应链。

四、我国纺织产业链的创新整合建议

(一) 加强产业链整合中的国际合作

纺织集团围绕“科技与时尚”、走高端的发展主战略, 大力推进产业链的培育、整合和提升。一是以品牌运作为抓手, 推动产业链一条龙开发, 确立核心品牌和品牌的核心价值, 推进品牌的国际合作, 加强从OEM (贴牌加工) 到ODM (国外品牌国内设计制造) 、OBM (国内品牌通过国际买手进入国际通路) 建设。二是以高档面料为切入点, 抓好新纤维、新面料的一条龙开发合作, 形成从纤维到纱线, 从纱线到面料, 从面料到成衣、成品的产业链, 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新产业链核心。三是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科研、生产与外贸的联动。搭建产业链信息交流、新产品研发平台, 加强交流互动, 使新产品直接出口, 形成协同开发, 互利共赢的新格局。2008年4月22日, “第九届国际流行面辅料交易会”将携“第六届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亮相上海世贸商城。这是在中国地区首次举办的中韩两国纺织产业双展, 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跨国盛会。此次中韩产业的开创之举, 率先在中国上海搭建了中韩两国高端纺织品“深化合作、双赢互动”的展会平台。

中国设计、韩流文化;中式面辅料、韩国时装———以这四大板块为核心理念的中韩双展, 将依托双展平台构筑完整的中韩纺织服装产业链, 并通过展贸交流、时装大秀、贸易洽谈、峰会论坛等不同的展会形态, 在完美呈现两国高端纺织文化的同时, 精彩解读两大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契机。中韩双展的成功举办, 对促进两国产业双赢合作、积极推动亚洲纺织经济规模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亚洲最大的纺织服装常年展贸中心, 上海世贸商城亦旨在以此次双展合作为开端, 依托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平台, 构筑两国纺织服装产业链, 大力促进中韩文化及产业间的合作与贸易。

(二) 加入国际供应链, 甩开中间商

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 这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国际供应链。这些跨国公司每年的采购额十分可观, 而且一旦选定供应商就轻易不会变动。客户不稳定、订单不稳定是中国许多出口企业面临的难题, 这些企业不得不按照中间商的指令进行生产, 企业成了中间商的“打工仔”, 如果能够进入国际供应链,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跨国公司为了保证品牌与质量, 对其国际供应链有严格的要求, 并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外贸专家介绍, 成为跨国公司供应商要过四道关:第一, 要有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质量认证是进入国际供应链的“资格证, 通行证”, 否则, 一切免谈, 中国软件开发已具备相当水平, 但持有CMM证书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中国软件在国际市场上难成气候, 便是一个证明。第二, 要符合采购上的管理要求。外商反映, 质量不稳定和忽视交货期是中国企业通病。第三, 产品价格和折扣, 这通常是中国企业表现最出色的环节, 但许多跨国公司表示, 价格是他们最后考虑的因素。第四, 服务和信誉。家乐福全球采购总裁利高先生介绍, 家乐福会指定专门机构对供应商生产采购各环节进行质量测试和监督, 审核合格才能成为供应商, 在以后随时会亲自或委托监测机构上门调查, 以此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持良好的商务沟通也很重要, 流利的外语、掌握电子商务应用, 能够准时提供报价但是其中的三个要素。还有一点, 在许多国家, 人权标准逐渐得到重视, 欧洲的纺织企业对生产中的劳动安全、员工待遇都有严格要求。翠丰亚洲有限公司在确定供应商时, 也将环境影响、职工工资和福利、安全生产、不能有损客户的广告宣传、废次品管理等作为考虑因素。

开阔视野, 加深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也是中国企业急需补上的功课。加入国际供应链既孕育着极大商机, 也意味着严格的规则和程序, 中国企业必须尽快提升自我, 否则很快会被其他发展中国家超越。

(三) 开拓销售渠道, 推行品牌战略

要提高品牌竞争力, 通过培育自主品牌来增强企业的品牌资产, 把品牌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资源。提高品牌贡献率对提高产业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及行业的形象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研究品牌, 创造创新价值的同时, 不能忽略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结合这一重要因素, 集成创新不仅仅是产业链高低端的整合, 或相关产业的横向结合, 更重要的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要注重产业内, 特别是产业外文化元素的引入和融合, 追求产业链中创意组合的价值。这个产业链已经不完全是物质过程的产业链, 而是品牌价值形成的相关产业最佳配置的价值链, 这种创意组合的价值将产生倍增的效应。

(四) 产业链集成创新———产业发展的目标

获得200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的优秀企业是纺织产业集成创新的领头羊, 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提供了可学习的创新理念与管理模式。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既在横向上完善自己的产业覆盖面, 同时在纵向上进行了产业上中下游的产品集成创新。此外, 企业正在向零售终端延伸, 不仅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生产型企业, 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为消费者直接提供产品、提供服务、提供生活方式导向的服务型企业 (ITAT项目) 。江苏金太阳卧室用品有限公司实施“品牌家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 通过创新设计和整合营销, 确立了企业在外销市场的服务导向性质, 其核心是设计创新能力。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游产业紧密配合, 整合上游资源, 强强联合的开发模式使企业的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鲁泰与陶氏化学的成功合作, 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江苏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专业化市场与企业集群互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创新典范, 其在规模上名列专业市场前茅, 并通过对流行趋势的研究与发布、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并取得了优秀业绩。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 构建无缝供应链运营体系, 同时企业内部也围绕产品开发建立了相应的配套研发体系。

(五)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主动应对绿色壁垒

绿色环保是近年来行业关注的重点, 其不仅要求企业在产品定位和产品生产阶段注重环保概念, 在管理与营销层面也要求企业同样贯彻绿色理念, 为企业自身、纺织行业, 乃至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主打绿色产品, 在生产过程和经营理念上强调环保概念。南通大东有限公司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终端治理, 倡导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 在行业内都有突出表现。

参考文献

[1]史途停, 陈建勇.中国纺织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纺织学报, 2005, (3) .

[2]朱秀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路径与机理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2) :66-76.

[3]唐浩, 蒋永穆.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地产业链动态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5) :14-24.

[4]刘刚, 李峰.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演变驱动力及实现路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6) :99-108.

产业链竞争力 第5篇

谢小荣

世纪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温州广大农村迅速兴起,并对温州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取得的成效是相当明显的。最近,我们就温州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感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市发展变化很快,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政策上再作相应的调整充实。只有这样,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农业产业竞争力才会有新提高,并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开辟新的实现途径。

一、温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分析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为依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经营形式。这些年来,我市各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由点及面全面推开,并取得明显的绩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依托力量。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年市委、市政府着手实施农业“百龙工程”,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农。

欠发达山区农民的增收。

四是涌现了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秀农业企业家,农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近几年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农业的名牌效应。目前,全市已涌现各类优质农产品名牌近个,其中有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获优质农产品品牌称号的多个,获省优质农产品称号的多个,年省首届农展会我市个农产品品牌获奖,其中个为省名牌产品,年市产生首批个农业名牌产品。年我市家农业龙头企业参加浙江农博会,个农产品获奖,签订投资项目项,金额亿多元。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一批农业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他们中有全国劳模丁国聪、蔡日省、朱明春、南士木等,也有省、市劳模和优秀农业企业家。这些农业企业家的成长将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是有效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元,比上年增长%。在文成县南田镇通过镇农产品营销协会的中介作用,~年,全镇蔬菜产值翻了一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的增长速度,%以上增收来于农业增效。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是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这也是国家支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

二、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龙头企业发展看,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大龙”、“强龙”不多,年产值或销售额在亿元以上仍属凤毛麟角(仅家)。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由此导致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档次提高难、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市场拓展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从产品结构看,目前初加工、粗加工农产品比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农产品比较少,一次、二次增值比较多,多次增值比较少;大众化产品比较多,高科技含量、名牌产品比较少,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无明显优势。、从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看,农业产业一体化组织内部结构普遍比较松散,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关系大多是松散型或半紧密型,二者之间利益关系的纽带还比较脆弱,订单农业兑现难,真正实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的比较少,像虹丰集团那样与粮农有二次利益分配的较为鲜见。、从产业化布局的地区分布来看,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仍比较普遍,区域布局比较零乱,真正带动一个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很少,优势农产品的优势不明显,主导产业的支柱作用也不突出。、宏观体制、政府行为以及社会化服务与蓬勃发展的农业化经营不相适应。管理体制上的产加销分割、贸工农各自为政,政府行为不够规范,越位、错位、虚位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力度偏弱。如温州市用于“百龙工程”的资金投入每年不过万元。企业融资环境亟待改善,农业信息化水平偏低,标准化生产滞后,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

三、找准切入点,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立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长远基础。

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主要是指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有优势,能够抵御国内外市场外来农产品冲击,或能够进一步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尽快提高我市农业产业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这就要求尽快选择若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要采取一个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明确主要目标市场,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实施项目带动的办法,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要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创建产地品牌,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优势农产品安全水平;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年初农业部已颁布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年)》,温州应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制订《温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规划》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真正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高度重视农业企业家的培育。要把促进农业企业家的成长,当作建立农业产业经营内在运行机制的中心,作为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产业链竞争力 第6篇

关键词: 产业链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机制;农产品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323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454-03

生猪养殖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其发展状况关乎国计民生。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着养殖成本居高不下、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疫病防治能力较差、供需不平衡等问题,致使竞争力低下。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产业链组织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各类产业链组织的发展,截至2014年2月底,我国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3 88万户,在“量”上发展飞快。然而,当前我国各类产业链组织的整体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多数产业链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治理机制都比较薄弱。分析产业链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治理机制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作用方向和程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猪肉产业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链组织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以其为载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农业公共服务部门和私人部门所没有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不足 [2]。在国际社会上,美国的农场合作社、日本的农协以及台湾的农会等不同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均通过为其成员服务,使参加者从合作经营中获得了最大收益。因此,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2月底我国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3 88万户,各地区相继发展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质量并不如人意 [3]。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还比较松散,仍停留在提供一般性技术服务的层面,难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4]。合作社服务水平不高、紧密程度较低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水平提高的瓶颈,也是我国农业诸多问题产生以及难以克服的根本原因 [5-6]。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主要有产前生产物资的供给服务、产中农业技术服务以及产后销售服务等 [7-9],农户在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的同时,在违禁药物使用、生猪检验等方面也要受到合作社的监管。已有研究在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以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水平方面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多以农户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链组织形式为切入点,主要考察是否加入产业链组织对农户绩效、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忽略了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和治理机制的作用和局限性。本研究以产业链组织中的主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以其服务功能和治理机制为切入点,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其服务功能和治理机制在农产品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江苏省269个生猪养殖户的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和治理机制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证的综合分析,找出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竞争力提升中的理论分析

1 1 理论框架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通过影响农户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行为来降低农户的养殖成本、监督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农户的销售收入进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10-14]。因此,本研究将合作社服务功能分为产前农资服务、产中农技服务以及产后销售服务三部分,而合作社治理机制主要为质量安全监控以及标准化管理(图1)。

1 2 产前农资服务

产前农资服务主要包括引进猪种、采购饲料和兽药、提供资金服务等,生猪品种是决定其养殖成本和销售价格的重要因素,优良的猪种具有出栏期短、瘦肉率高、价格水平高等特点,目前市场对于优质猪肉的需求日益强烈,而常见的大约克夏猪、长白猪以及杜洛克猪等猪种由于养殖的普遍性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合作社向厂家集体采购饲料和兽药时,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同时还可保证产品质量。

1 3 产中农技服务

产中农技服务主要包括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合作社聘请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就生猪饲养管理、防疫知识、用药规范等进行培训与交流,帮助农户制定详细科学的疫病防治制度,最大程度降低疫病风险,减少农户损失。

1 4 产后销售服务

产后销售服务主要包括统一销售、提供最低收购价、品牌建设等,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利润增收,同时可以逐步培育猪肉产品品牌,追求整体利润最大化。而最低收购价可以在猪肉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时将养殖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1 5 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管理

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养殖标准化管理、违禁药物监管、生猪检验检疫以及违规惩罚等,合作社通过对养殖流程的标准化管理,严格控制违禁药物、添加剂的使用,从而保证生猪质量,有利于猪肉品牌建设,同时通过对养殖设施的标准化管理,降低养殖成本和疫病风险,从而增加养殖户的收益。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2 1 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笔者所在课题组对江苏省269个生猪养殖户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户个人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与治理机制等。在当地有关农业部门的协助下,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9份,总体回收率为89 7%(表1)。

nlc202309041718

2 2 模型选择

本研究将农产品竞争力设为因变量y,为0-1型变量。从收入对比感知和质量安全对比感知2个角度来衡量竞争力水平,参照相关研究对竞争力的赋值 [16],将竞争力综合评价为一般及以下(变量加总≤6)的视为竞争力弱,即y=0;将竞争力综合评价为一般以上(变量加总>6)的视为竞争力强,即y=1。由于被解释变量是非连续有序变量,而解释变量也多为非连续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治理机制对生猪竞争力水平的影响。

2 3 模型估计结果

对总体样本进行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拟合优度为90 2%,卡方值为296 768,远高于临界值,并在001水平上显著,因此整体模型通过检验。

由表2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中的是否引进新品种、技术培训次数以及销售服务对生猪竞争力有显著影响。是否引进新品种在0 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引进新品种可以显著提升生猪竞争力;技术培训次数在0 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养殖户参加技术培训的次数越多,生猪竞争力越越高;销售服务满意度在0 0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养殖户对销售服务越满意,生猪竞争力越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中的标准化管理力度和检验检疫力度对生猪竞争力有显著影响。标准化管理力度在0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养殖户的标准化管理力度越强,生猪竞争力越高;检验检疫力度在0 05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养殖户的检验检疫力度越高,生猪竞争力越高。

养殖户的养殖年数、养猪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以及养殖规模(年出栏数)对生猪竞争力有显著影响。养殖年数在0 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养殖年数越长,生猪竞争力越高;养猪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0 0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养殖户对养猪收入的依赖性越强,其农产品竞争力水平越高;养殖规模在00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养殖规模越大,生猪竞争力越高。

资金服务、饲料采购、兽药采购、防疫服务、违禁药物监管次数、违规惩罚等对生猪竞争力水平提升的效果不显著,说明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服务功能和治理机制上还存在许多不足。资金服务能力不足,使得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的能力受限;饲料和兽药采购上难以通过直接从厂家采购的方式来降低养殖成本;防疫服务能力不足更使养殖户面临的疫病风险较大;违禁药物监管和违规惩罚力度的不足使得当前猪肉质量安全问题频发。

3 启示

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269个生猪养殖户的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综合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治理机制对生猪竞争力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首先,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来提高生猪竞争力水平,引进新品种提高价格水平,组织技术培训降低养殖风险,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统一饲料并严把饲料质量源头,统一兽药并做好兽药使用的指导与服务,切实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强化治理机制,加大标准化管理力度以及检验检疫力度,从源头上加强对饲料添加剂、兽药的监控与质量检查,提升质量竞争力水平。最后,根据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扶持,提高苏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不同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升生猪竞争力,提高养殖户收益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 昆 生猪养殖户垂直协作形式选择对其生产绩效影响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2]苑 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 农村经济,2011(1):3-5

[3]郭红东,楼 栋,胡卓红,等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 中国农村经济,2009(8):24-31

[4]应瑞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路径——以江苏省泰兴市七贤家禽产销合作社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06(6):18-23

[5]周应恒,耿献辉 培育产业组织是提高我国畜牧业竞争力的关键[J] 产业经济研究,2003(1):64-70

[6]龙 方,任木荣 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7,28(4):34-38

[7]陈新建,谭砚文 基于食品安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水果生产合作社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13(1):120-128

[8]黄季焜,邓衡山,徐志刚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 管理世界,2010(5):75-81

[9]黄祖辉,高钰玲 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村经济,2012(7):4-16

[10] 胡定寰,陈志刚,孙庆珍,等 合同生产模式对农户收入和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山东省苹果产业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06(11):17-24,41

[11]韩纪琴,王 凯 猪肉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垂直协作与企业营运绩效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8(5):33-43

[12]田 露,张越杰 肉牛产业链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等14个省份341个养殖户(场)的调查[J] 中国农村经济,2010(5):56-64

[13]钟 真,孔祥智 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来自奶业的例证[J] 管理世界,2012(1):79-92

[14]郭红东,蒋文华 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04(63):29-31

[15]柯炳生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2003,24(2):34-39

[16]楼 栋,高 强,孔祥智 价值链整合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提升——基于1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2(3):12-21

产业链竞争力 第7篇

1 农业产业链发展特征

1.1 农业产业链内涵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我国专家学者对农业产业链内涵表述上着重从功能服务、构成环节、具体产业内容3个角度进行研究。

1.1.1 体现功能服务的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的功能服务体现在农业产业链组织构成方面。张利痒、张喜才(2010)提出,由农业产业前期产业部门、中间产业部门和后期产业部门的供给和需求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即为农业产业链的功能服务[1]。翟慧卿,吕萍(2010)也认为,由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不同功能环节结合构成农业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和农业组织链等要素所组成的有机组网络链条状结构即农业产业链[2]。

1.1.2 体现构成环节的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的构成环节体现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环节。李杰义(2010)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条技术经济联系的特殊链条,其特殊之处则就在于构成链条的农业产业或农产品环节和要素,通过经济技术结合其它部门和环节相互作用发展组成[3]。王玉珂,门玉英(2014)认为,技术经济联系的特殊链条即从农产品种子或幼崽的培育研发开始,再到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市场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逐步增值的过程[4]。陈静等(2015)则认为技术经济联系的特殊链条就是依据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将农业生产原始材料从采购、生产供应、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链接成一个整体[5]。

1.1.3 体现具体产业内容的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的具体产业内容体现在农业产业链发展内容中。丁家云,周正平(2015)认为,农业产业链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多个产业部门[6]。薛风雷(2010)通过对棉花产业链、大豆产业链、生猪产业链等产业链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得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是通过不同种类的农产品链发展来体现的[7]。王瑜(2013)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种网络构造型产业链,密切关系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物以及流销售等各部门的发展[8]。

1.2 农业产业链发展特征

依据上述农业产业链的内涵,我国专家学者以体现功能服务、体现构成环节和体现具体产业内容这3个方面为基础,阐述农业产业链发展特征。

1.2.1 网络结构的发展组织

体现功能服务的农业产业链需要构建具有一定网络结构的组织,其组织是由产业(企业)、农户等众多主体构建具有一定网络结构的组织。胡卫华(2016)认为,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即成千上万家农户独立生产农产品,要将他们有效组织到产业链中[9]。肖小虹(2013)指出,依据龙头相关准则与要求和所带动的参与者能力的不同,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分为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中介组织带动模式、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等[10]。张喜才,张利庠(2010)根据构成产业链中主体功能的不同,将农业产业链的组织模式分为合同契约组织模式、混合组织模式、纵向一体化组织模式以及混合纵向一体化组织模式,其中每一大类组织模式根据其具体发展方向下还可以延伸出若干不同的模式[11]。

1.2.2 契约关系的发展环节

体现构成环节的农业产业链需要构建具有一定契约关系的环节,其契约关系体现在农业产前、产中及产后部门各环节之间能满足彼此供应和需求。詹瑜,崔嵬(2012)认为,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并存在着一定的契约关系。即农产品从育苗、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都是按照契约所规定进行。[12]。

1.2.3 产业融合的发展内容

农业产业链的构建需要体现具有一定产业融合的内容。王瑜(2013)指出国外大型的农业产业链主要涉及到农业产业化、农工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方面的融合式发展[8]。因此,本文认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是指以农业资源基础依托一定经济技术,由农业产前、产中及产后等各不同功能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并根据一定的契约关系和空间布局关系所形成的,能够使农业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链条式结构。农业产业链是也是一个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体。

2 制约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竞争力的因素

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特征,进一步剖析了制约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竞争力的因素。

2.1 网络结构的发展组织

提升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在由产业(企业)、农户等众多主体构建体现功能服务的农业产业链上。

缺乏完善的网络结构的发展组织。薛风雷(2010)羊玉婷(2016)[7][13]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仍然以提供初级农产品为主要任务,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尚未形成非常完善的网络结构的发展组织,即没有完全直接形成以其为原材料的加工产业群。

缺乏有效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李鹏鹏(2012)指出,由于企业和农户各自对组织化和市场信息化掌握的程度不一致,使企业和农户之间产生信任危机和沟通的障碍。这会严重影响到主要以企业、农户为运营模式的农业产业链发展,即给大企业生产经营增添困难,给农户的种养带来风险[14]。

2.2 契约关系的发展环节

构建具有一定契约关系的农业产业链环节是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缺乏完善的契约关系的发展环节。羊玉婷(2016)以华北地区为例,分析棉花种植十分广泛,形成的棉花农业产业链发展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表现为从事棉花加工企业数量过多,龙头企业和农户却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契约关系[13]。而在养殖农业产业链发展长期滞后,很难形成规模,防疫工作跟不上,很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市场形势变化和动物疫病的双重风险。所以,产业链如果缺乏完善的契约关系必将会导致农业产业链发展各环节的不均衡。阳敏、张宇蕊(2013)分别从农业产业链发展从数量上看,农业产业链是两头大、中间小的沙漏型,即首端的生产者和处于农业产业链另一端消费者数量庞大从能量上看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子型,即中间企业整合程度较高,较易支配和操纵市场。由于连接整个链条的契约关系弱化,首末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被动接受议价(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售给消费者),最终导致整个农业产业链发展失衡的现象[15]。

构建的具有一定契约关系的农业产业链环节缺乏可持续深层次的价值开发。戴孝悌(2016)认为,我国大多数农业产业链表现为产业链的价值链窄,即农业产业价值链横向拓宽程度不够高,最多只能延伸1~2条生产链,很难进行可持续深层次的价值开发[16]。胡卫华(2016)也指出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农业产业链以初级加工为主,加工程度低,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弱,深度开发项目较少,使得产业链短,品牌价值含量低,产业链增值效应发挥不充分[9]。唐琴琴(2012)则指出由于色产业链短缺,品牌产业链不够长,龙头农产品企业数量不足,从而导致农产品无法适应市场日益多元化、高质化需求,后续发展能力减弱[17]。贾夏红,刘秋艳(2014)指出,我国当前生产的农产品大多数较为低端,附加值低。例如,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域,由于农业产业链短、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也只是停留在初级加工程度、再加上企业品牌价值战略意识不强,使得其在国内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及贸易市场上处于劣势,可持续发展能力弱[18]。

2.3 产业融合的发展内容

构建具有一定产业融合的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在目前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中,由于农业产业链发展缺乏一定的产业融能力合,尚未完全形成专业的农工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产业融合式农业产业链。陈宏、伟郭鹏(2009)指出,由于农产品市场特有的属性,必然会导致农业产业链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其中,最要的矛盾即农户与经销商的矛盾。众多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了获取利润几乎是以完全竞争的形式将农产品销售给批发商或零售商,破坏了农业产业链运作机制,并且使农业产业链所带来的整体效益大打折扣,农民在其中看不到发展的利益从事参与的积极性下降,阻碍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19]。缺乏有效的服务社会化。李鹏鹏(2012)从外部环境监管力角度出发,提出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外部环境监管力量薄弱,从而导致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增加,这无疑给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造成潜在的影响[14]。从投资、融资方面看。贾夏红,刘秋艳(2014)指出,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投入力度不够大。加上社会上支持产业化建设的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相关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数量少,企业融资困难等,这些都使得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度缓慢[18]。

3 有效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竞争力策略

3.1 完善网络结构的发展组织策略

通常,延伸农业产业链可以分为前向、后向延伸和横向、纵向延伸。大多数学者着重对如何向后延伸产业链,即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以提高的农产品附加值进行研究。晓阳、姜会明(2016)指出对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不仅能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且可以扩大市场空间,提高产业链的发展高度[20]。薛风雷(2010)认为通过寻找农产品流通销售的区内外市场,甚至国外市场,着力开发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使农产品的产、供、销3个环节与市场紧密链接,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长[7]。

3.2 完善契约关系的发展环节策略

产业链整合是指依据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和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要素,完善契约关系并协调各环节之间利益分配问题,促使整个农业产业链实现价效益最大化。唐琴琴(2012)认为在发展农业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应通过一定的契约关系将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经营主体的进行整合,协调各方主体利益机制,使其真正达到产供销一体化[17]。李建军(2015)认为,可以以多个企业以一定的契约形式为基础,共同开发某类农产品。通过合理的分工机制即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都能遵守契约要求,明确各自分工,当然也需要合作,最终成功完成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农实现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21]。

3.3 完善产业融合的发展内容策略

应加快构建完善的专业的农工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方面的产业融合式农业产业链以及加快由政府推动的专业的农工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融合式农业产业链发展。毛蕴诗等(2014)认为,可以通过结合旅游业、酒店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对原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推动整个产业的融合式发展[22]。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科联合,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产品的具体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陈宏伟,郭鹏(2009)认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实质上是产业链自身的研发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投入力度,有针对性的提升产业链各环节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融合其他产业的能力[18]。谷永芬,吴倩(2011)指出可以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取其精华,结合本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入创新元素,逐步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23]。唐敏,赵晋芳(2015)认为应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深加工技术试验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着重加强对基础性、前瞻性农业科研的重视,加大并对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补贴力度,建立技术队伍一提高产业链的竞争能力[24]。

4 结语

产业链竞争力 第8篇

一、积极完善配套物流区, 形成产业集群

我国的跨国公司迎来了蓬勃发展, 经过优化内部产业结构, 称为了具有强力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实现了加工贸易的创收格局, 最终使其发展程度发生了本质转变。产业集群即根据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指标, 仅仅围绕工业园区和产业大本营对自身进行结构优化和资源重组, 进而实现吸引外资的目的并与之形成长期稳定和合作关系, 并将加工、装配、制造、运输、储存、贸易等集为一体。它不但能使企业实现节约成本与创收的目的, 同时还能让外商加大投资, 在信息、资源、技术、管理上提供支持, 确保产业的有序稳定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集群产业的成长。产业集群的出现让我国彻底扭转了以往单一的加工装配和局, 从而步入了产品的深加工环节, 增强我国产业的配套完善水平和发展速度, 使加工贸易形成一个系统的发展流程, 将我国的制造业带入一个现代化发展领域争取到市场份额。所以, 我国要高度关注产业集群的发展, 并辅以完善的配套系统, 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

二、推行电子商务模式, 改善企业营销战略

为了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保持良好的发展速度, 扩大其发展空间, 国内加工贸易要尽量成立以个营销链条, 掌握研发设计营销链条的主动权, 以免在这个环节中又再次陷入竞争局面, 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促使来节约成本, 提升竞争力。以电子商务的方式来形成加工贸易的营销链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力, 要通过电子商务来准去的把握产业的产销现状, 根据市场需求理清运营思路, 利用科技力量来武装加工贸易产业, 提升服务质量, 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并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获得市场的第一手资料, 加工出客户满意的产品, 以此形成一个完善的加工连体, 实现专业化生产。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控制成本, 提成加工质量。所以,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通过网络与合作对象深化合作, 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同时, 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掌握信息的主动权, 这样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确保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注重人才、技术的培养, 提升产品竞争力

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是实现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目前, 人才但缺乏依旧是大多加工贸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之中的遇到的最大阻碍, 因为受人才与观念的约束, 大量的企业家对管理以及发展自己的企业、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相关问题感到如履薄冰、手足无措。所以, 我国加工贸易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为自己培养一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尤其是那些技术型人才。要严把加工贸易人才筛选的关口, 挑选出最拔尖、最优秀的贸易人才, 必要的时候可以将人才招聘计划报告提交给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 让他们为加工贸易的人才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强调建设我国专业人才队伍的同时, 也要统筹兼顾到加工贸易产业, 可以针对加工贸易出台相关的人才措施, 确保加工贸易产业的人才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首先, 要提高加工贸易技术型人才的比例, 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比例。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是企业进行技术方面创新的中坚力量以及宝贵的财富, 政府要再度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力度, 同时还要引导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形成合作关系, 共同培养加工贸易人才, 为加工贸易产业输入大量的优秀人才。其次, 要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 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比例。我国的企业在研发相关能力上显得不足, 主要有投入资金不足以及不足的相关研发人员两方面的表现。高校能够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 来使得加工贸易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上面得以加强, 让加工贸易企业的所有环节都环环相扣, 无一遗漏。最后, 还要提升专业管理人才的比例。这一方面需要加工贸易企业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 在活动里灌输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让管理人员即使掌握企业的管理动向, 尽快投入到管理工作里, 制定出相关的人才规划, 协调处理好加工贸易企业的所有环节, 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

四、结论

总之, 对于转型和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的相关战略应该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来摸清楚我国在国际加工贸易行列中所处的位置和水平, 并为跻身国际行列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 通过控制成本, 优化产业结构, 调节分配好产业资源和提升管理水平来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创收目的, 争取拓宽加工贸易产业的空间, 最终使得整调价值链的延伸以及国民经济的质量全面高速增长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 2010 (4) :82-90.

产业链竞争力 第9篇

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产业的成熟期阶段, 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黑龙江省是我国率先发展绿色食品并且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省份之一, 全国最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基地, 绿色食品种植规模、经济总量、基地面积和实物总量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之首。2000年以来,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 在组织领导、政策导向、法规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大绿色食品支持力度,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从2000年到2011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产品总数、实物总量、销售额、出口额、产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2%、35%、31.3%、31.7%、21.3%、26.6%。截止至2011年底, 黑龙江省绿色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552个 (占全国8.3%) 、产品总数1650个 (占全国9.8%) 、年销售额1020亿元 (占全国32.5%) 、产地监测面积6430万亩 (占全国26.8%) 。

绿色食品产业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黑龙江省一些原有的显著竞争优势, 如资源配置优势、规模优势已经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渐弱化, 而新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完全确立。而且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化过程中, 绿色食品的专业销售机构少且不具规模, 并且因其产品特性会受到自然环境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而使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出极大地波动性。政府部门、技术研发部门、金融机构等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和动摇性。由于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各主体自身发展不协调, 主体意识不统一,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稳定的网络系统, 难以实现协同效应, 这也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提升其竞争力的一个难题。另外,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经营方式粗放、集群内企业间不完全竞争和过度竞争并存、流通环节不顺畅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 在当前我国其他省份的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并且注重培育竞争优势的局面下, 如何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基于产业链视角, 结合绿色食品的产业集群构成结构, 描述了绿色食品产业链的三个基本环节, 并对各环节进行分析, 旨在寻找到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二、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分析

结合中国台湾学者施正荣的研究, 以及吴金明对产业链的分析, 同时依据王德章教授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构成研究, 笔者对绿色食品产业链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她是一条微笑的翘嘴线 (图1) , 两个微笑的翘角一个是“产业龙头”所处的环节, 另一个是“产业关键”环节, 而中间微笑的“嘴唇线”正是产业核心的环节。由图1可见,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构成是以基地、农户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为核心, 包括农户、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直至消费者的整个生产链环节上的各要素组成。同时, 政府、相关组织机构及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援的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图1中的A-B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即原料储备、采集及生产环节。这通常是拥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或是掌握关键资源的环节。因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 如五常大米、北大荒、完达山奶业等, 拥有较强的地域属性, 所以一个地区是否控制着“产业核心”环节, 直接影响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B-C是产业的配套环节, 围绕着生产与加工创新展开。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基地和农户, 以及绿色食品加工流通企业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重心所在。生产和加工这个环节中决定着绿色食品品质优劣, 也是整个绿色食品价值链的关键。D是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等环节。其中A与D分别是BC的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 前向产业的创新驱动以及后向产业的需求拉动都是产业集群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 也是产业增值的突破口。此外, 其他相关支持性产业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辅助作用。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时期, 他们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创新的重要环节。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1.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 完善产业链, 增强产业整体实力。

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形成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引领的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标杆, 会推动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产业机构调整, 大力实施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的举措, 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完善产业链。二是提升龙头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知名度, 极力避免产品间的同质化竞争, 各龙头企业要及时掌握当前的市场动态和政策形势, 立足于实际需求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以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三是龙头企业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 增强产业凝聚力。其中特别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 尤其是加大企业技术研发能力, 只有核心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产业链条才能更加顺畅和完整, 产业集群才有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 就需要特别加快以“完达山乳业、五常大米、九三油脂、北大荒以及黑森山特产品”为代表的乳业、米业、大豆等龙头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鼓励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龙头企业。

2. 加快产业核心环节产品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原始性创新。

原始性创新主要指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一般来讲, 随着竞争的加剧, 产业的竞争已由生产阶段前移至原材料和产前工作的准备阶段。现今, 其他省份均根据自身的优势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优势一直以来表现在产品数、企业数、产地检测面积等的规模和要素指标上的领先优势目前已逐步削弱。因此现阶段应加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原始性创新, 体现为原料和技术工艺创新。由于绿色食品的自身特性, 其对于产前的原材料及工艺设备的要求极其严格, 包括种子的培育环境及最终品质, 肥料原料的使用标准, 储存技术、设备的工艺、灌溉技术等的研发和创新。

3. 加快产业配套环节的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产业配套环节是由基地及农户种植生产和绿色食品加工及流通共同组成, 其对于产前联系的核心环节和产后联系的龙头环节起到了供需传导的作用。一是建立相对平稳的产前联系网络。优势适合的原材料是绿色食品产业能够进行生产加工的基础保障, 所以要求企业、农户和基地三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对诚信稳定的关系。因此, 要在上述三者关系上不断谋求创新, 处理好相关支持性产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的扶持作用。也就是与当地政府部门、绿色食品办公室、高校、科研机构、各类协会、金融和中介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与其他形式的各类组织建立纵横交错的竞合关系, 了解国内外市场态势, 及时掌握供需变化, 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断的取长补短、优化产品结构, 保持自身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 不断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拓展多渠道的产后联系网络。所谓产后联系是指绿色食品加工流通企业与现代物流业、各种类别的营销机构、中介机构等的关系。因此, 必须加快配套环节中的社会网络建设, 依托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同时还要大力扶持各种行业协会、商会、融资担保机构等中介服务组织,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开发中心、创新中心以及科研组织。例如, 哈尔滨南极批发市场创建的全省绿色食品展销中心,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研究办公室, 哈洽会的绿色食品展销, 搭建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加强企业之间的对话, 增强企业之间的互信, 加强行业自律, 促使集群内各企业的行为规范化、自律化, 形成诚信的氛围。通过网站建设, 完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4. 加快管理和政策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管理创新要以确保绿色食品安全、健康发展为前提, 原有管理制度和监管基础上, 引导企业优化产品质量, 扩大产品规模, 协调好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关系网络, 同时发挥好行业协会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作用。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政策创新要遵循我国的市场机制, 一是政府扶持体系的创新。国家政府制定一般性的普遍适用的发展政策, 各级地方政府依据各方现实条件灵活机动的制定适合于本省的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的拓宽。这就需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 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各政府服务部门间分工和协作效率;完善税收和金融政策的导向机制以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大小企业建立相互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发挥好大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鼓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 不断培育绿色产品的知名品牌。四是加强“政产学研”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教育资源优势, 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 创造条件在产业集群中形成高素质的专精型人才队伍, 发挥综合优势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摘要:当前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进入了产业的成熟期阶段, 黑龙江省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大省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文章基于产业链视角, 结合绿色食品的产业集群的构成, 构建了绿色食品产业链的三个基本环节, 并对各环节进行分析, 探讨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以期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 进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产业集群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德章, 李龙, 李翠霞.我国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竞争优势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2007 (5)

[2].王德章, 贾俊杰.科技创新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 (7)

[3].杨水根.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竞争力探讨.改革与战略, 2011 (3)

产业链竞争力 第10篇

1.1 我国茧丝绸现状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 丝绸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与精髓, 有着传承已久的历史。作为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 目前, 我国涉及种桑养蚕农民达2 000多万户, 拥有丝绸工人100多万;中国的茧、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0%、70%和45%以上, 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90%和60%左右,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我国能主导国际市场的极少数优势产业之一。

1.2 我省茧丝绸现状

广东发展蚕桑丝绸产业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有着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 不仅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也是中国民族资本兴办机器缫丝的首创地、中国著名的四大蚕茧产区之一、中国丝绸商品出口的重要口岸, 已发展成为广东省惠农就业、振兴边远山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绿色产业。

广东温暖的气候十分适宜栽桑养蚕, 相对其他省份地缘优势明显。全省现有桑园面积60万亩, 蚕桑生产县33个, 年产蚕茧170多万担, 占全国总产量10%, 是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基地之一, 涉及150万蚕农和数十万产业工人就业, 年丝绸及其相关产品出口量均据全国同行业第一, 在全国茧丝行业中历来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近年来, 广东省茧丝绸业更是经过调整、充实和提升, 产业链年蚕桑产值20多亿元, 工业总产值140多亿元, 出口创汇20多亿美元, 极大地带动了我省粤北、粤西、西江流域等山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丝丽国际集团在我省茧丝绸的重要地位

广东省丝丽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丝丽国际集团”) 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 广东省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公司旗下控股企业, 成立于2001年, 注册资本6880万元, 是以生产经营茧、丝、绸和纺织服装为主业, 以贸易为龙头, 集农、工、贸、科研、品牌运营为一体的企业集团。丝丽国际集团下属有8家分公司, 5家缫丝厂, 1家服装厂, 1个服装研发中心和1个技术中心。在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中, 丝丽国际集团处于龙头领先地位。拥有“SILIQUE”品牌生丝、绸缎和服装, 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尤其在东南亚、南亚、日韩等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并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开通了12家SILIQUE (丝丽) 品牌连锁专营店, 使营销市场由出口为主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转变。丝丽国际集团历年来丝类出口居全国同行首位, 2011年进出口总额超11.34亿美元, 其中出口11.02亿美元, SILIQUE品牌产品出口6 000万美元。在广东省茧丝绸企业里乃至全国同行业之中, 已经拥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2 茧丝绸产业链的构成

从产业链的基本内涵上来说, 茧丝绸产业链是供应链理论在茧丝绸产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只不过产业链是静态的, 它是从原料到成品的一系列产业的表述;而供应链是动态的, 是由终端需求所推动的。茧丝绸产业链将茧丝绸生产资料供应和茧丝绸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并对其中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 以期获得茧丝绸产品价值的增值。在茧、丝、绸、服装等产品链形成的同时, 它们还共同形成了茧丝绸产业链。这个链条不仅包括茧、丝、绸、服装等产品间的物质联系, 比如从桑苗培植、蚕种生产, 到栽桑、养蚕, 再到鲜茧的收烘、缫丝、制绵、丝绸织造和茧蛹副食品加工, 以及相关终端产品 (服装、家纺等) 深加工、储存、运输、批发、零售, 直至最终产品的消费等各个环节, 同时还包括产业间的组织联系, 这涉及蚕农 (养蚕户) 、蚕种公司、茧丝绸合作的经济组织、收烘企业、缫丝企业以及终端产品的批发零售厂商、配送中心等各种经济实体和组织机构的相互联系。

丝丽国际集团从成立之日起, 就着手打造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作为一家主营茧丝绸产品的传统公司, 目前集团产业化分工较为明确, 从蚕种选定到厂丝生产到服装设计实现整体产业链贯通, 形成从生丝到服装等一系列产品, 拥有自己的仓储公司、专业的检测中心、独立运作的品牌运营中心, 已具备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特点, 逐步形成集农、工、贸、商于一体的丝绸行业产业链。

3 打造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的有效途径

3.1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茧丝绸业的扶持力度

在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国际、国内市场较前几年有明显的回落, 茧丝绸企业更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对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有极大的帮助。政府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扩大金融支持、扶持规模化发展及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方面。一是种桑养蚕农户补贴。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农业税的减免使农户得到实在的优惠, 种桑养蚕农户应该享有相同的补助, 树立支持茧丝绸产业就是支持农业的观念。二是对缫丝等实体企业实行税收的减、缓、免。对企业收茧等资金需求加大授信额度, 解决好融资问题。三是对企业技术改造和蚕桑业良种推广等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四是鼓励企业走出去, 对企业开设国外加工厂, 办事处, 参加展览和品牌推广给予一定财政补助。政府对企业的各项扶持, 可以最大幅度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可以更加沉着应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才能实现产业链的升级。丝丽国际集团是广东省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二级子集团,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 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历届广东省政府对茧丝绸产业的发展都十分关心, 多次来到我公司和下面的蚕桑基地、丝厂视察, 做出重要的指示。

3.2 抓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完善蚕茧收购体制

在茧丝绸产业链,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件。第一部分是农户种桑, 蚕种场销售蚕种, 农户养蚕, 最后生成鲜茧;第二部分是鲜茧的收购、运输及烘干, 形成干茧;第三部分是干茧缫丝、织造至成品的阶段。当然对产业链的划分, 不同的从业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上面的划分来看, 鲜茧的收烘是产业链的关键所在。鲜茧流通承工启农, 是茧丝绸产业链发展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个是价格因素, 蚕茧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后面生丝、绸缎到各种成品的价格, 从而导致了整体市场的需求的高低。第二是质量因素, 蚕茧的质量决定了成本的高低, 只有优质的蚕茧才能生产出优质的生丝, 做出精美耐用的丝绸产品。所以蚕茧收烘非常重要, 但是组织难度也很大。如果由一家企业来操作, 容易产生压价伤农的局面, 最后种桑的积极性降低;而放开收购, 又会造成哄抢, 而且使蚕茧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对企业来说, 完善茧丝绸产业链从蚕茧收烘开始。丝丽国际集团实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思维, 在始兴、连南等地建立桑树种植基地, 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和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 建立小蚕共育中心, 由过去的供蚕种给农户, 改为供小蚕给农户, 为农户养蚕有效化解了从蚕种到小蚕技术要求高, 风险大的矛盾。

3.3 加强信息化在茧丝绸产业链的应用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 传统的茧丝绸产业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往靠天吃饭的观念应该加以改变, 加强信息化在茧丝绸产业链的应用也是大势所趋。借助现代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 通过商务平台运作, 及时为农户、商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提供生产技术与市场信息的服务, 服务信息网络由传统的WAN进一步扩展应用PANLAN网络, 更加能够满足大众、多样需求需求;丝绸生产基于RFID无线射频技术, 使整个丝绸生产、物流、仓储、营销等建立一体化网络跟踪体系。现代高端的茧丝绸产业链应该是一头连着种桑养蚕千家万户的产业链条, 可以对分散的种桑养蚕的广大农户提供一个获取生产技术与市场信息的有效途径, 而另一头连着国际市场, 扩展电子商务平台应用, 使整个营销网络扩展至全部各个区域;公司通过产业化、信息化应用与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管理决策方面可以实时掌握每一阶段的种养技术及售茧动态状况, 直接知道合同执行情况。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与信息服务方面, 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及气候以及种养技术状况, 以网络、手机等形式对蚕农进行提醒或者给予种养技术信息、市场行情信息、政策和科普信息, 以及须注意的事项, 加强种养户的抗风险能力;建立广东省丝绸产业链电子商务平台, 拓展丝绸产业电子商贸应用。

3.4 商业模式的改良是实现完整丝绸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根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11年中国丝类出口量为1.67万吨, 出口额为6.87亿美元;真丝绸缎出口数量为2.19亿米, 出口额为10.68亿美元;丝绸制成品出口4.38亿件 (套) , 出口额为17.79亿美元。目前在世界丝绸市场上, 生丝的主要供应国是中国, 占世界出口量的70%以上, 绸缎的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左右;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织物和服饰出口国, 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西欧、中东地区和香港, 丝绸服装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60%左右。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 丝绸的消费市场是真实存在的, 而中国的茧丝绸行业拥有很大的资源性优势, 市场的竞争往往是在国内企业中产生。国内生产企业往往只注重生产, 对终端客户的需求重视不够, 所以造成生产企业产品单一, 市场单一, 家用纺织品、服装等成品设计力量薄弱等缺点。这样的商业模式在初级产品还体现不出缺陷, 但是在后道企业却是涉及企业竞争力优劣的关键所在, 必须认识到企业生产出产品, 最终还是要给消费者去消费的, 只有深入学习供应链理论, 从客户的需求出发, 反推产业的发展, 是企业应当思考的。因此, 引进先进的商业模式是茧丝绸产业链里重要的一环。

4 完整的丝绸产业链的建立, 明显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1 定位明确

根据美国贝恩管理咨询公司给出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征:该能力能为公司争取到尽可能多的盈利客户;有最与众不同和具有战略性的能力;集中体现在有最重要的产品或服务等。比对这些特征, 茧丝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体现在茧丝绸产品和其销售客户上。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的建立, 对该类企业能否保持业内的领先地位, 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丝丽国际集团的定位就是通过上述途径, 构建较为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 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逐步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

4.2 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广东省有优越的适宜种桑养蚕的自然环境,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20-26度之间, 属南亚热带气候, 气候温和, 冬季短, 雨量足, 非常适合桑树的生长。丝丽国际集团又和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直属的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 培育了一大批优质蚕种。这两样给集团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而且目前丝丽国际集团下属的缫丝厂全部都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的自动缫丝设备, 使生丝的商检等级普遍达到了3A以上, 5A、6A等高品位的生丝也能批量生产。后面还将在丝绸面料抗皱、抗缩、固色等技术、创新缫丝技术、CAD/CAM服装数字化设计、服装生丝自动化生产控制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制造出高质量、多品种、高附加值、低成本、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可以看到, 完整地茧丝绸产业链, 使企业的产品成本明显降低, 但是产品的品质却不降反升, 企业的竞争力体现了出来。下一步集团还将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品的含金量, 采用先进的、自动化制造技术,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色丝绸产品, 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有效提升国内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4.3 品牌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形象和无形资产, 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在国内的丝绸行业里, 真正的高端民族丝绸品牌尚为空白。而丝丽国际集团依托自身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所提供的优质新颖竞争力强的产品, 创立高端民族丝绸品牌SILIQUE。目前SILIQUE牌生丝, 已经在国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年出口额接近6 000万美元。而在国内, 经过集团品牌高端化的多年探索, 也已经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在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共开设12家SILIQUE (丝丽) 品牌连锁专营店, 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门店框架布局, 推动营销市场由出口为主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转变。下一步集团还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大力度布点设店, 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通过完成集团门户网站、协同办公平台, 建设俄罗斯商贸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网络平台, 开展网上招商、产品推介和信息发布, 把品牌杠杆效应进一步发挥出来, 掌控市场的制高点, 扩大在同类商品中的市场份额。

4.4 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夯实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在过去的几年里, 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从打造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的战略考量出发, 先后收购和设立了湖南、广西、海南等丝绸集团公司, 旨在于拉长加粗产业链, 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 构建华南地区产销一体化链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打造出较具影响力的南中国丝绸产业带。依托这个富有创意和充满活力的丝绸产业带, 尤其是广西是我国茧丝产量的第一大省, 原材料资源十分丰富, 与丝丽集团的主营业务形成互补, 达到双赢的效果,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还将在云南设立云南丝绸集团公司, 进一步发挥这个由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主导的横跨五省的南中国丝绸产业带, 丝丽国际集团将借力这条产业带夯实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础。

5 结语

产业链竞争力 第11篇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集群竞争力

一、我国区域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个区域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业竞争力方面,而这种产业竞争力是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构筑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关键是要通过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培育其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一个区域中诸多企业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了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21 世纪,在信息技术进步和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有的国际分工已被新的国际分工所取代,新的国际分工按产业链条上不同环节的技术含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地理区段,企业的组织形式也由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向垂直分离的中小企业转变。随着工业布局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作为我国走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传统工业正面临着发展机遇,这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需要企业组织形式的相应变化,选择并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存在着先天的劣势,如果它们集结起来,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既竞争又合作,不仅可以拥有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以其灵活性、灵敏性、适应性强的特点,克服大型企业管理层级多、管理效率差、管理费用高、信息渠道不通畅、缺乏企业家精神等缺陷,即集结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优势,获得竞争力。近年来,以地方产业集群为特点的地方发展模式正成为有别于传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以地理集中、专业化、开放性、创新性及合作竞争等特点为基础的产业集群,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刺激创新,在形成集群竞争力的同时提升了区域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网络化的形势下,竞争将更加激烈,与20 世纪90 年代以前不同的是,任何地区、企业要想获得财富和利润,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而加入全球竞争的地区和企业只有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和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流动的过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具有制定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跨国企业掌握和控制着财富的创造和分配。如何参与到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中,如何进入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体系,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财富和利润呢?也就如同马库森(Markusen)指出:生产的本地化特征并没有消失,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并没有因为生产过程的分散而下降,在光滑的产业空间内存在着一些粘滞的地点,吸引生产活动在这里集聚。这里的粘性即是区域,如何具有粘性并是持久的粘性呢?产业集群是有效的组织形式。我国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的联系可使我国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分享全球经济的增长和财富,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因此,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会成为构筑我国区域竞争力,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组织载体。

二、我国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

1.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落后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尽管已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计划体制惯性的影响犹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进程慢,市场意识落后,“等、靠、要”和“官本位”思想严重,歧视中小企业,缺乏创业精神,企业家多数倾向孤军作战,企业间联系交流很少,地域文化氛围不利于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2.技术进步乏力

由于区位、体制、环境等因素难以吸引外来资本,我国地区资金来源匮乏,投资约束下的技术进步乏力和由此导致的创新能力差、技术来源少,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工业基础设施落后,技改资金投入不足,国有大中型企业平均45%的设备超期服役或接近报废,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平均增长19.6%。

3.跟不上市场环境的变化

改革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并发展壮大。当我国意识到发展差距时,国内市场环境已发生改变,短缺经济变为经济过剩,卖方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加入WTO 后,又面临跨国企业的竞争,要想在市场饱和、竞争激烈、消费者日趋成熟的环境里,寻找空隙、拓展市场非常艰难。而且我国区内市场有限,居民收入低,购买力差,产品没有强大的市场支持,企业难以发展。

4.国有企业改革滞后

我国国有企业体制僵化,技术落后,效率低下,负债率高,企业融资能力差,社会负担重,企业富余人员和退休职工多,发展困难大,这对我国发展产业集群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大型企业,而我国大型企业改革成败则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三、我国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的对策

1.下大力气完善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各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居民应抛弃传统的计划意识,抛弃“小富即安”、“三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保守意识,建立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向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学习。我国地区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待完善,我国地区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教育和培训,尤其要重视培育和发展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投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2.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两种力量,一是当地企业自下而上自我发展的力量,另一是政府自上而下营造区域良好制度化的集群发展环境。由于我国的产业集群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我国应以构筑我国竞争力、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为目标,重视发展产业集群,在现有基础上认真规划,培育、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产业集群。政府要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加入全国和全球经济竞争;举办我国特色产品和制造业产品博览会与商贸会,扩大我国区域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创建我国品牌;建立工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集聚创造地理条件;构建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创新和产品创新,促进技术升级,使产业集群良性发展。

3.组建行业协会,加强集群内中小企業的合作交流

我国目前处于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属于政府的职能将转移到行业协会和相关的中介组织,但由于我国

市场经济不成熟,民间还没有足够的凝聚力自发产生这些服务机构。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应主动出面,创建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官员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组织开展各项活动,随着协会自身功能的不断完善,逐渐摆脱其行政身份,使协会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自治组织。中小企业在协会中加强接触、交流、合作,使集群的发展具有根植性。

4.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市场

我国地区的一些产品价格低,产品有特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因此,我国地区应建立相应的特色产品专业市场或整合现有市场,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交易并促进其顺利发展。以湖南省为例,汽车及汽车配套零部件、现代农产品、医药产品等都是湖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能在整合现有资源和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性的汽车及零部件交易市场、现代农产品市场、特色医药产品市场,依靠这些专业市场来推销产品,使产品随着专业市场流通网络的扩展而扩展,把企业和国内乃至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带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5.加快我国大型企业改革,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托我国大型企业,因此,我国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加强大型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调整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通过对一些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将一些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就近分解为独立的法人公司,即将“大而全”的国有企业改革改组为“小而精”的网络组织,并结合招商引资与企业迁移的方式,从而快速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Poter. M.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90

[5]Rosenfeld,stuart.A. Bring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uropeanPlanning Studies 5(1).

产业链竞争力 第12篇

芭比娃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生产过程是这样的:生产芭比娃娃的塑料和头发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装配原来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 但是现在已经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中国内地。模具和装饰用的涂料来自美国, 中国则提供劳动和制造娃娃衣服用的棉布。芭比娃娃售价10美元, 其中35美分是中国劳动成本, 65美分是进口原材料成本, 1美元是中国香港的利润和运费, 余下的是美国的美泰公司的运费、营销费和利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实, 这就是国际产业链分工的真实面目。在管理领域, 大家都很熟悉“微笑曲线”, 该曲线似微笑的嘴巴:两端朝上, 在产业链中, 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研发和营销, 左边是研发, 属于全球性的竞争, 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贴牌加工, 赚一点辛苦钱;右边是营销, 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 没有市场能力, 再好的产品过了周期就只能当废品处理;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其实质是通过品牌、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附加价值, 也就是要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产业链分工下的我国玩具业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 企业间和国际间的分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削减成本, 跨国公司争相把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转向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潮流中, 我国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玩具巨头, 迅速成为委托加工的基地。

然而, 在全球产业链的视角下, 我们只不过是针对1美元来做文章, 在最不赚钱的领域不停压榨!这种死拼完全忽视了产业链战争的特点。实际上, 任何行业的产业链, 除了加工制造, 还有6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6大环节创造出了9美元的价值, 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最赚钱的部分。不过, 在现在的全球竞争格局下, 这些环节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

从芭比娃娃的例子可以看出, 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之下, 我国玩具工厂被分配到附加值最低、资源消耗最大、对环境破坏最大、对工人剥削最大的制造环节。所以, 这才是国际产业链分工的真实面目, 这才是我国玩具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我们企业抵挡不住金融危机冲击的根源所在。

近年来, 随着国内土地、劳动力、原材料价格等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 我国玩具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而在国际市场上, 人民币升值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 使我国玩具业雪上加霜。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玩具代工厂为了接到订单总是尽量把单价压到最低, 但是在要保证品质的情况下, 工厂不能节约材料的费用支出, 因此工厂常常把延长工作时间和压低工人工资作为提高利润的主要手段。

三、我国玩具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毫无疑问, 中国是玩具制造和出口大国, 既然这样, 我国玩具业应该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然而, 事实并不如此, 我国玩具出口业抵挡不住金融危机的冲击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么, 产业链分工之下的我国玩具产业国际竞争力又是如何的呢?

对一个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可以使用多个指标进行评价, 研究表明:用不同的指标来评测中国玩具业的产业竞争力时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 有些指标显示玩具行业国际竞争力在提升, 而另一些指标则显示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相对下降。这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复杂事物常常会发生的情况, 或者说是从一个复杂事物在不同的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1、国际市场占有率 (The internationalmarket share, MS)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出口某种产品总额占世界出口该种产品总额的比重, 该指标可以反映一国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MSij表示i国j种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表示i国j种产品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j种产品的出口额。MSij比例越高, 国际竞争力越强。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rade Com-petitive Index, TC)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也称贸易专业化系数, 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它同时考虑了进口与出口, 能够反映一国某一产业或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Xij为i国j种产品的出口额, Mij为i国j种产品的进口额。TC综合考虑了进口与出口两个因素, 能够反映一国某一产业部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当TC>0时, i国j种产品为净出口, 表示其生产效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具有贸易竞争优势;当TC<0时, i国j种产品为净进口, 表示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处于竞争劣势;当TC=0时, 表示i国j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当, 其进出口是为了在国际间进行品种、品牌交换。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例相对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种产品出口比例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Xij表示i国j种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Xwj表示世界j种产品的出口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一般而言, 当RCA≥2.5时, 表示i国出口j种产品国际竞争力极强;当1.25≤RCA<2.5时, 表示i国出口j种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当0.8≤RCA<1.25时, 表示i国出口j种产品国际竞争力中等;当RCA<0.8时, 表示i国出口j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我国玩具产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MS分析:从表1来看, 我国玩具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几乎每年都在递增, 从1999年的27.92%上升到2008年的33.46%, 说明我国玩具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不小, 外延式国际竞争力是逐年增强的, 事实上我国已是世界玩具出口第一大国。但是, 2008年比2007年大约下降了3.5个百分点, 说明金融危机给我国玩具出口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TC指数分析:从表1来看, 1999年到2007年, 我国玩具的TC指数都在0.95以上, 接近于1, 说明我国玩具产品为净出口, 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 具有贸易竞争优势, 是玩具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2003年以来, 我国TC指数有下降的趋势, 说明国际竞争力在逐年减弱。特别是到了2008年, TC指数骤降到0.85以下, 说明我国玩具出口的内涵式国际竞争力薄弱, 以致抵挡不住金融危机的冲击。

RCA指数分析:从表1来看, 1999年到2008年, 我国玩具的RCA指数达都远大于2.5, 说明我国玩具出口的外延式国际竞争力是极强的。但是从变化趋势来看, RCA指数却是逐年下降, 从1999年的8.19下降到2008年的3.76, 2007年略有上升, 说明我国玩具出口的内涵式国际竞争力在逐年下降。

分析结论:从国际市场占有率、TC指数、RCA指数的大小来看, 我国玩具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是极强的。从变化趋势来看, 虽然国际市场占有率在逐年上升 (2008年略有下降) , 但TC和RCA指数却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说明我国玩具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在逐年下降。这说明了我国是玩具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

四、增强我国玩具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玩具业进行国际竞争力分析可知, 我国玩具制造业以OEM为主要经营模式, 处于整条产业链的低端, 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国际竞争力薄弱。因此, 我国玩具企业转变产业模式、促进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芭比娃娃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我国玩具业是毫无竞争力科研的, 面对重重危机, 也许产业链升级才是我们玩具企业的根本出路。不过, 对产业链进行升级应注重理顺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 玩具制造业要理顺与国外玩具企业之间的关系, 毕竟代加工还是玩具企业赚取利润的主要方式, 减少对国外玩具企业的依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 玩具制造业要理顺与国内动漫企业之间的关系, 加强与动漫企业的合作。

因此。玩具产业链升级的过程是这样的:先由代工生产非动漫类玩具 (OEM) 升级为授权合作开发动漫类玩具 (ODM) , 再由授权合作开发动漫类玩具 (O D M) 升级为自主开发动漫类玩具 (O B M) 。

初级阶段:代工生产非动漫类玩具 (O E M)

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 只有生产在内, 这是东莞玩具行业目前的普遍现状, 虽然技术、资本、市场都被外商掌控, 但代工企业起步容易, 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 积累资金和市场经验, 为企业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奠定基础。

第一次升级:授权合作开发动漫类玩具 (O D M)

有了原始积累以后, 玩具企业要跟动漫公司合作, 以获取形象授权的方式, 将流行的动漫形象转化为多类型的玩具产品, 进而扩大市场空间, 巩固行业地位。动漫影视对玩具销售的带动和推广作用强大, 动漫产品的形象和剧情, 配合着强大的立体宣传攻势, 包括媒体的播出、短片广告的播放, 以及各种不同形式与消费者的互动, 给消费者的大量信息, 很大程度赢得了消费者的认知和喜好。

第二次升级:自主开发动漫类玩具 (O B M)

虽然取得动漫影视作品的授权, 开发动漫衍生玩具的模式被证明行之有效, 但是玩具企业应该从产业链的下游渗透到上游, 通过开展与玩具产品相配套的动漫内容的策划与制作, 赋予产品文化内涵;通过完善的营销体系, 利用动漫内容的影响力促进产品的销售, 实现盈利;再通过玩具产品的盈利反哺动漫的成长, 支持动漫的持续投入, 不断打造出深入人心的动漫形象, 并进一步带动新一轮产品的销售,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产业结构。

由于我国玩具业长期以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国际竞争力薄弱, 所以必须进行产业链升级, 而依托动漫实现转型升级早已是动漫产业强国成熟的盈利模式, 美国美泰、孩之宝, 日本万代都是典型的代表, 这些成功先例给中国玩具企业一个很好的启示:玩具业是动漫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把玩具业整合在动漫产业链中, 从技术研发、动画制作与授权、市场的推广等各方面, 打造一条完整的动漫玩具产业链, 中国的玩具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俞辰.东莞玩具业之升级转型[J].现代商业, 2009 (30) :50-51.

[2]、邓炜.从美泰事件看“中国制造”的困境和出路[J].国际经贸探索, 2008 (3) :76-79.

[3]、林春霞.工资低不是竞争力[J].招商周刊, 2003 (45) :14

[4]、吴宗书.我国玩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 2010 (2) :85-88.

[5]、唐西游.我国加入WTO后玩具行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地理, 2005 (4) :471-472.

[6]、郎咸平.产业链阴谋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 10-11.

上一篇:调控理论下一篇:当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