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课程

2024-07-30

大学生心理课程(精选12篇)

大学生心理课程 第1篇

如何改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心理学认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把激发学生内心和积极力量作为一个目标, 从而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最终形成稳定的积极人格[2]。因此,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阈下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补充。

1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依据

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因此, 只有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 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模式, 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 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 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健康。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也是有其心理依据的。

首先, 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年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 本身蕴藏着巨大的心理潜能, 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认同人类所具有的潜能, 并把它作为其逻辑起点, 把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作为其重要任务;其次, 大学生积极向上, 有着成功、求知、快乐、幸福等多种需要, 这些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内驱力, 是他们追求健康、成功、快乐、幸福的主要动机, 是积极性产生的源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承认并重视人的基本需要, 在满足大学生基本需要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激发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 使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第三, 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他们渴望准确地认识自我和客观地评价自我, 渴望独立自主并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积极心理教育承认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愿望和能力, 并把它作为心理教育的前提, 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等方式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积极心理教育有充分的心理依据。

2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内容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及学习内容,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可以主要强调以下四方面内容:积极人格培养、情绪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耐挫能力养成。

2.1 积极人格的培养

积极人格作为人格中的动力, 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 还能够促进人们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 维护人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我国一些学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本身的积极品质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温娟娟[3]的研究显示:高乐观和低悲观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低乐观和高悲观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这些类似的研究都有力地证明了作为人格动力的积极人格品质,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以帮助人们消除问题、问题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极方面, 那么即使他的所有问题都消除了, 他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也不会得到增长。只有以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作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育内容, 才能使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 促进他们适应能力的发展, 维护心理健康。

2.2 情绪教育

过去心理学所注重研究的是负向情绪及它所引发的心理疾病, 现在正向的、积极的情绪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埃普斯顿[4]的研究表明, 当体验到积极情绪时大学生的行为目标也往往是积极的、生动的。情绪教育就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 他们有着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情绪体验快而强烈。他们的情绪一旦触发, 容易引起共鸣, 而情绪受挫, 则马上低落消沉、悲观失望。因而情绪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情绪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 学会保持平和的心境, 避免消极激情的出现。其次要注意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体验。这是对自我价值充分认识和高度评价而形成的情绪体验, 是人格发展的内在源泉。第三, 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因为社会性情感反映着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条件和社会文化特点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2.3 人际关系指导

人际交往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要培养他们认同他人、保持积极人际交往的态度。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原发性心理需求。追求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是人的最根本的原发性去了。乐观的情绪是身心和谐的象征,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现代科学也进一步证明, 乐观情绪可以使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 也有利于促进人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而负向情绪如愤怒、恐惧、焦虑的出现会使人体抑制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使得人体免疫力降低, 若负向情绪长期无法缓解, 还会引发各种神经官能症, 导致日常生活无序, 破坏正常社会功能。

2.4 耐挫能力养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伴随而来的高教体制的改革, 部分学生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脱节而造成挫折。挫折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消极行为, 如退缩、敏感、攻击等, 长此下去, 他们的人格就会偏向发展。对于大学生遇到的挫折, 首先要正确地看待, 因为挫折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挫折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的有益作用。挫折是一种内驱力, 它能推动个体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更大的努力, 花费更多的精力。其次挫折能增强大学生的容忍力。个体对挫折容忍力的大小, 与其过去生活中的挫折经验有关。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一帆风顺, 畅通无阻, 从未遇到失败与不幸, 或一遇挫折就逃避, 则其容忍力极小, 这类人极少会取得成就。个体经受挫折的锻炼多了, 对挫折的容忍力就会增强。第三, 挫折能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当一个人面对挫折和失败时, 往往会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改变策略, 最终实现目标, 所谓“吃一堑, 长一智”。

3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当个体有了更多的体验之后, 他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由于这种要求来自于个体的内部, 所以更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因此, 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教学手段, 以增进大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 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要实施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 就要注重营造积极的课堂, 即在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 能够营造课堂积极的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足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收获和成功,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主体的情感愉悦。

同时, 教师本身也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 注意自己的精神面貌和言行,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只要所有的教师都能把积极心理教育作为一项自己的使命, 处处留心, 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发展自己的能力, 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 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反过来又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 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 使其常处于积极的状况, 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这样师生之间就能做到有效地沟通与互动, 形成良性循环。在这过程中, 课程主要在于为学生寻找或创造一个环境, 使学生的那些最好的品质能在这个环境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总之, 融入积极心理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辅导为内容, 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素养的教育工作者设计和组织的专门课程, 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理念出发, 探讨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依据, 并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参考文献

[1]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3.

[2]向静芳.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 2009.

[3]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0 (11) :15-16..

大学心理课程心得 第2篇

很高兴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一个学期在大学心理的课题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了解自己。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门课程最关注的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一定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从各方面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积极向上的心起了一个推动作用。

上课的老师非常有经验,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好。首先,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甚至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专题一一为我们解答。这些所设置的专题都是我们大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老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多个专题也都曾提到了。老师会精心挑选出一两套的心理测验给我们做,而这些心理测验都是十分专业准确的,老师会一一讲解分析,结合性格特点,生动的加上具体的典型的任务形象,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十分鼓励我们交流讨论,这样不仅能取得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心理能力的训练,在交流过程中也能交到许多朋友,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可贵的是,课程的设置也给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我就是非常严重的拖延症,做事不到关键时刻不会有意识去做。而我也在这门课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可以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把拖延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最后开始做事。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教我正视了自己问题,一直以来或许我不敢面对,想改正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老师课堂上的小小指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首先,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老师展开的活动和课堂互动中,我积极的参与到了,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

其实这个学期的心理健康课令我收益匪浅,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共处,如何接受爱,报答爱,如何谈恋爱,如何去爱别人。我也懂得了怎么样尊敬父母,怎么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我们做人要真诚,因为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做真诚的事。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这些道理是我看了其他的一些心理书本学会的,博大的深渊的心理知识让我懂得了: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也是什么。

在老师的讲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的一面,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的喜悦,有时会让人感觉到人性的柔情的一面,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心理课程是实现心理素质的有效形式,是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我学习心理知识的激情,活跃大家上课的气氛,我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交流中受到教益和启迪,解决了很多以前困惑的心理问题。并且在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念,把许多错误的心里想法都一一解决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充实自己。

总的来说,通过这学期的心理课,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心理方面有了更好的理解。虽然本学期的心理课结束了,但心理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一生的。

上心理课的老师讲课有很多的特点,给我留下里深刻的印象。我希望学校多开展这样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解决生活的困惑,真正的确立人生的目标。

阳光心理课程:成就学生美好未来 第3篇

关键词:心理;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12-1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心理教育课程管理机制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我校适性教育发展的需要,2013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统领学校心理教育课程建设。服务中心由校长任主任,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任副主任,德育处、教务处和教研组、年级组有关领导和教师任组员。

服务中心下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发与管理小组,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任组长,德育处分管主任和专职心理老师担任副组长,兼职心理老师和有关班主任担任组员。每月心理教育课程管理小组正常召开研讨会,扎实做好学校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创设各项条件,确保心理教育课程顺利实施

1.校长高度重视。我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自上班级心理辅导课,亲自开展个别咨询工作。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各类活动,都渗透了校长的心血。在学校师资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一位专职心理老师,承担心理教育工作。在开齐上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全校各年级班级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在制度上得到保证。

2.加强课程阵地建设。每年按照生均不少于10元的标准,加强心理教育经费投入。2014年在原有基础上建设了比较完备的心理辅导场所,建成个别心理辅导室、团体心理辅导室、沙盘游戏心理辅导室、树木人格测试工作室和档案资料室等功能室,总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这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提供物质保证。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提高专兼职心理老师的业务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创造教师成长的条件。近几年学校曾邀请吴江心理协会会长陈维麟、秘书长薛晟、杭州心易种子培训师马新波老师、苏州名师工作室陈铮等多名专家来校为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做心理专题辅导,并积极选派老师参加北京、苏州、吴江举办的各类心理培训。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1名,4名兼职心理教师,3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学校将心理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内容,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每学期积极承办心理教研活动,为学校青年教师创设学习锻炼的机会。

三、重视阳光心理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我校积极开展阳光心理课程建设,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各类心理教育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1.全面开设班级心理辅导课。学校在各个年级开设班级心理辅导课,每两周一节,由4位专兼职心理老师和部分班主任执教。每学期心理教育工作小组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低中高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性任务。帮助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尽快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与适应,培养他们在入学之初的良好行为习惯。抓住三四年级学生“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开展学习辅导,促进智力的发展,并根据孩子扩大交友和被同伴接受的社会性需求,帮助他们处理好微妙变化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获得成长中不可少的亲密感与安全感。培养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和归类记忆的能力,以便为今后适应初中学习做好平稳过渡的准备,高度关注学生这个年段的性格发展,让他们面临这样一个非常矛盾,变化无常和易失衡的性格发展关键期,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以促进他们的性格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为提高班级心理辅导课的实效,我校每月至少有一次年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有2次年级或校级公开课或观摩课。心理教育课在借鉴他校教材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心理辅导教材。

2.举办阳光心理节。我校每年举办一届阳光心理节,至今已经举办三届,每届一个主题,“与爱同行”、“坚持就是胜利”、“责任与担当”等不同主题,形成了全校上下参与心理教育的浓厚氛围。如“与爱同行”阳光心理节,活动丰富多彩,通过“蓝丝带传递”、“爱的拥抱”等活动让孩子学习分享与感恩;通过开展心理辅导个案、学生成长小故事、小小心理剧等评比,推动心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参与到阳光心理的活动中;通过心理专题黑板报、队角、手抄报的制作评比在校园内形成了阳光心理活动的良好氛围。

3.开设心理社团课程。我校成立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社团成员心理拓展训练、同伴心理互助、观看心理电影等多种形式的心理社团活动,提高团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心理剧编排、心理小报采编、心理小知识宣传、心理小课题研究等的工作,提高团员心理素养和服务能力。

4.推行全员个别心理辅导制。2014年6月我校教代会上出台了全员“适性辅导”考核办法,这是我校深入实施适性教育和推行心理教育全员个别辅导的有力举措。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确定一名学生作为辅导对象,从解决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出发,运用心理辅导的原理,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每学期学校安排学生成长故事交流活动,共享辅导成果。个别心理辅导制的推行,让有心理阴霾的学生逐步走向阳光,走向成熟。

5.开展同质儿童团体心理辅导。成立“阳光儿童成长乐园”,对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行为矫治。阳光儿童班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在班中处于被拒绝儿或被忽视的孩子”,心理老师,采取教导法、移情能力培养、正强化等训练方式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把握学生心理 实现新课程理念 第4篇

一、把握“同体效应”, 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同体效应”亦称“自己人效应”, 就是说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你就要同对方保持同体的关系, 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传统的师道尊严, 已使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单纯的命令、灌输, 过分注重师生角色的差别, 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

要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首先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 换位思考, 理解教学中的“同体效应”。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 教师如果能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尊重学生, 宽严相济, 可以逐渐形成师生“同体”的教学氛围,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心理时, 尽管学生日常消费多种多样, 但对消费未必了解, 由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前指导学生对高一学生家庭收入、穿着、使用手机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就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因为别人有于是自己也想有;有的说因为价格贵显得自己特别, 自己有优越感;有的说名牌售后服务好;也有的说名牌没什么特别, 不如选经济实惠的……将学生的回答稍加总结, 课本中的知识点一下便被学生理解接受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气氛融洽, 师生间配合默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课堂教学效果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好得多。

二、把握“期待效应”, 把学生看做是“发展的人”

“期待效应”即要鼓励孩子, 培养他们的自信, 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成才, 这是教学的规律。教师的期望, 能使学生感到一种莫大的信任, 并从中得到信心和力量。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相信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 也要相信他, 耐心启发, 同时不要吝啬激励的话语。任何时候, 都应及时鼓励学生, 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 也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 你已经努力了。”“相信你能够做得更好!”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 教师的体态语言也影响着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距离, 进而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 具有不可忽视的信息沟通功能。教师微笑的眼神, 可使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 可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 可使学生感到鼓舞。

三、把握“瓦拉赫效应”, 把学生看做是“独特的人”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的成长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读中学时, 开始他选择文学, 一个学期下来, 教师下了这样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 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后, 他选学油画, 可他既不善于构图, 也不会调色, 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他成才无望, 只有化学教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 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 建议他试学化学。这回, 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 这就是“瓦拉赫效应”。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 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 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这也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完整的人, 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者, 教学中要给学生全面展示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 在兴趣、爱好、特长和智能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我们应该珍视这种差异,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要做到这点, 教师首先就要尊重、了解学生, 灵活借鉴“瓦拉赫效应”。教师只有学会给学生松绑,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报告 第5篇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1.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还可陶冶他们的情操。

1.3、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3、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1、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3.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3.3、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4、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析 第6篇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健康成长。从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一系列伤亡事件来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在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阐述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旨在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其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基本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实际配备了专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能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工作。高校也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学年教学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一是适应能力问题。特别是大一新生,第一次远离家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面临的就是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对生活的规划问题;其次,面临学习的问题。有的学生高中的成绩优势不存在,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会规划学习生活,导致学习和生活一团糟等等。二是人际交往困扰问题。比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懂得也不敢去主动与他人交流,有的同学感觉与同学、与室友相处不融洽等等,这些问题造成学生的心理不适。三是情感问题困扰。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感情的困扰,比如在校期间是谈还是不谈恋爱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恋爱的问题,如何把握交往分寸的问题等等。四是就业压力问题。面对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学生在一入校就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以上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在大学生入校起就通过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认识大学生活,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好学业。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矛盾,合理宣泄情绪,主动参与咨询和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为顺利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根据要求,各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都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但由于受编制、场地等因素限制,一般专业从业人员较少,工作职责和任务不明确,工作内容与形式单一。另外,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工作的规划性不强,常常处于为了开展活动而搞活动的情况。由于宣传不到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咨询和活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专业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学校的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比较少,一般校级心理健康中心有几位专业教师,而院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一般都是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管人员组成,专职人员较少,基本都是兼职。这些学管人员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方面比较缺乏,仅能宣传一些心理健康常识,对于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心理矛盾等问题无法解答,专业水平不足。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而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高校仅仅在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给学生订购教材,课程内容由辅导员下载一些心理学基本知识的课件宣讲,与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相差甚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学针对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选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偏重于知识性、理论性的陈述,侧重于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更像是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老师教授内容枯燥乏味,而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具体心理问题涉及不多,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课程的考核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试,也缺少相应的实践环节。

三、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积极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成立自上而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要认真研究,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计划和内容,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年级情况对教学内容和安排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要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总结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利弊,通过评教、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及时改进课程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大学生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积极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和环境,遇到问题,积极调整心态,挑战自我,锻炼自我,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三)明确课程定位,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必修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视频、图片等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渗透到大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与课外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健康电影、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等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04)

[2]李根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第7篇

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给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也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便成为了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但是, 近些年来, 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也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和分析, 希望能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些许贡献。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现有问题

1. 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将该门课程设为选修课, 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以至于在实际教学当中, 相当多的学生以及任课老师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是应用型的实用科目, 是可有可无的, 忽略了课程本身的真正意义, 因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 教学目标大多都是以矫治性和预防性的为主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矫正。这样的教学效果从大学生成长角度来说, 其实是很偏面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在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 普及性不强。

3. 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存在这么一个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几个小班级组成一个大班上课, 人数较多, 所以很难贯彻灵活的教学方式, 授课形式基本上都是选择比较传统、单一的讲授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以致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没有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枯燥乏味, 学生易产生厌恶感。

4. 教学时间不够。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过程,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普遍高校对该课程设置的授课时间明显不够, 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其实不难发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推行素质教育, 维持校园和谐稳定的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现有问题, 笔者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加大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由于社会大环境、家庭教养方式、自身性格等因素, 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 心理承受能力更薄弱, 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在高校不难发现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的, 以及由于心理障碍的学生导致校园环境不和谐, 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事例, 并且类似事件有不断增多的区势。高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环境和谐稳定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管理, 并且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也应该提高其地位。引起师生们对该门课程的重视, 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对自身的重要性。

2.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矫治性和预防性上, 应转向预防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从针对个别问题学生的防御治疗转向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既要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帮助学生纠正不健康的心理, 也要有发展的眼光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使其具备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 促进大学生良好的自我实现, 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增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从实际出发, 考虑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活动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 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主要突出其实践性, 以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讲授法外, 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 比如案例分析、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心理训练等, 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创设出活跃、信任的课堂氛围。

4.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和性质更加不可预见, 健康状况的改善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在短期内能看到的。所以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时间上也应该相应延长。

总结

综上所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一门课程, 从而提升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今为止, 已经有很多高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但是该课程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索课程改革的对策, 以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 2009, (2) :93-94.

大学生心理课程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课程体系

2011年, 全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开设了一门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么课程的目的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预防并减少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对大学生自己或他人的危害行为。本文拟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构建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

大学生群体多数智力正常,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 其终极目的是使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 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应对能力、感受快乐的能力, 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为实现这个目标, 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比较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积极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是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因为要实现让学生幸福的目标, 需要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为叙述方便, 把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简称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下面主要就五个方面介绍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 课程目标。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大学生和谐发展、开发潜能、积极的人类经验的形成, 最终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具体分解开来,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 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感觉决定个体是否感觉幸福, 而这当中, 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又是最核心的。因此, 课程目标又可以分成三个子目标: (1) 能客观、全面认识自己, 然后悦纳自己; (2) 能对周围环境做出恰当评价, 积极应对自己遇到的事情; (3) 接受人类规范, 并能在规范中获得自由。

2. 课程内容。

为实现上述课程目标,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悦纳自我。自我包括生理、个性及社会自我。通过各种知识、活动, 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 包括优点和缺点。 (2) 积极应对。积极应对包括对事情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理念。帮助学生全面看到问题, 不走极端;真实的生活是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 事情的发展和变化有多种可能, 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3) 感受快乐。快乐是幸福感最核心的要素。让学生养成不论何时何地、与何人、身处何种境地, 都能够快乐, 不无聊。这涉及到认知、情绪管理、自我管理等。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心理辅导法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其中讲授法主要介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占学时的1/5左右;案例教学法, 主要根据学生提供的发生在他们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来探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问题解决、情绪管理、快乐寻求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主要用于学会共情、体验、感受;团体心理辅导主要让学生在群体中学习问题解决、心理素质提升、合作、分享、感恩等主题。

4. 评价方式。

任何课程都要进行考核和评价, 最终检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最后一个环境, 也是事关整个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 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为辅, 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这门课程不以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为指标, 而以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最终心理水平提升的状况为依据。具体来说, 教师只是起组织评价、收集评价资料的作用, 而评价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自我评价, 具体包括贯穿课程始终的自我分析、学生自我评价 (课前自评) 、学生自我评价 (课后自评) 、量表测评 (课前、课后) 、课程总结与感想 (不记名) 。

5. 积极的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需要具有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能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开展课程教学、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最关键的是作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 人的因素比知识和方法更重要, 即自身是积极向上、心态阳光的, 特别要求教师开放、包容、自我悦纳、情绪管理能力强、充满激情、幽默风趣、充满亲和力、热爱学生、关心人的成长与进步, 热爱这门课程教学工作。

三、结语

以上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简要介绍, 具体的操作, 从内容、目标、方法、评价及主讲教师都会因学生的需求差异而不断调整, 没有一成不变的体系, 也没有统一的内容, 教学方法也是因学生特点而灵活使用, 评价方式更是只要达到目标, 不拘小节。

参考文献

[1]尚丽丽.在素质教育中应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J].山西教育, 2003 (11) .

大学生心理课程 第9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在上世纪90年代, 已见有高校开设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后, 全国大部分的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随机调查十个省市的20所高校, 尽管形式不一, 但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以怀化学院为例, 2004年开始开设公共任选课《心理健康教育》, 到2006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选课确定下来, 每一名学生入学之后都必须要选修此课程。目前,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在其中, 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比起心理咨询的受众面要广得多, 效率更高, 它比讲座更稳定、更系统等。比起相对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困境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笔者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与其他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交流, 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访谈, 以及结合与此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进行分析, 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造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偏离。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 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 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1]。由于受到心理学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 加上大众观念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最重要的一级教学目标的教学, 即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转变为以关注学生问题行为为主, 注重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改正的教学。

2. 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一般采用大班制教学, 学生人数比较多, 因此教师大多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 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论证, 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离, 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的不感兴趣, 必然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无法引起学生共鸣。

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它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深入地体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缺乏直接经验, 教师常常采用的教学案例大多来自其参考书中他高校的例子, 比如选用来自“清华”“北大”等这些学校的学生案例, 这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案例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4. 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 影响教学质量。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已经普及, 但是由于一些外界客观的条件限制, 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将政策向重点学科、专业学科倾斜, 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调查的20所高校中, 有17所高校是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的, 只有1所为公共必修课, 还有两所为讲座, 没有开设正式的课程。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此课程大多抱着不重视态度, 当成“副科”来对待, 学生不听课、缺课的现象常常发生。而且在所有开设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中, 往往采用大班上课, 每个班学生人数过多, 不利于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 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此外, 教学器具、辅助资料缺乏, 师资队伍不稳定, 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都是兼职任课, 或者跨专业任课, 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 很少开展教研活动, 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这些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三、建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来适应这种新的要求。

1. 落实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 协调心理发展与预防、干预目标之间的关系, 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教学目标不忽视消极情绪和消极问题, 但它更注重关注学生已有的积极心理, 发掘学生自身的优势;主张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不单纯强调知识的获取, 而是强调应对方式的转变, 借助于兴趣、快乐与挑战等积极体验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动力。这种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育方式认为“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积极因素是人所固有的力量, 当其得到培育和增长, 消极方面的力量就能被消除或抑制”[3]。

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 通过积极心理品质介绍——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真正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 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案例和课堂活动应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达到积极的心理案例和活动“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 通过心理咨询、和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 收集来自本校大学生中关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经过笔者教学实践, 教学的效果确有明显提升。

3. 将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衔接。

一方面, 根据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要求, 统筹安排已有的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活动, 对学生提出参与的要求和指导, 让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同时让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让校园文化活动进课堂。设计能提升心理品质的课堂活动和体验, 确保能让所有学生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 2008, (5) .

[2]王博, 吴飞.积极心理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11, (1) .

大学生心理课程 第10篇

一、教学内容设计从突出以问题为主转变为以积极心理为引导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 (Seligman M.E.) 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塞里格曼认为, 心理学应有三个任务:治疗心理疾病, 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以及识别和培养人才, 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心理问题和疾病, 还应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面, 如, 勇气, 乐观, 人际交往能力, 工作伦理, 希望, 诚实和毅力, 这些特征可能对心理问题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1]。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保护伞, 研究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性格特征和能力, 它重视心理健康中的积极心理特征, 即重视健康的心灵、平衡的情感以及坚强的人格, 并认为幸福感、韧性和乐观等作为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是可培养的, 这些特质可以驱使人们充实的生活, 让人们感知到幸福和快乐[2]。现今积极心理学视角越来越被广大学者重视和应用, 例如, Bazo-Alvarez等通过积极心理学视角对烟草消费和积极心理健康进行了相关研究[3];Vernberg等研究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儿童和青少年灾难心理健康的工作策略[4];Kobau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与策略, 研究了公共卫生的心理健康促进等。[5]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 应用积极心理学视角, 转变以问题为主的教学设计, 主要在于:1.尽管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 但各高校的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的。如果我们仅以各种心理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 即仅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普及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疾病知识的学科, 可以说, 这种教学设计是片面的, 它可能仅适合少数学生的心理需求。2.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促进其积极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更有意义。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格、人际关系以及意志力等的全面发展期, 重视以上方面的积极因素, 将更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预防以及促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上, 为了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应转变该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 即从突出以问题为主转变为以积极心理为引导, 体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不仅达到让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解决心理问题, 更能达到激发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 培养其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最终获得良好的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 表现为, 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塑造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 并注重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从单向模式转变为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6]朋辈心理咨询 (peer counseling) 又称辅助性咨询, 是在朋辈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助式的心理辅导活动, 是经过心理培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向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的心理辅导活动[7]。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由经过心理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主持大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有研究认为, 由朋辈主持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大学生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不失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新途径[8]。朋辈之间由于年龄相近, 价值观相似, 又长期生活学习在一起, 易于沟通, 因此由朋辈主持的团体心理活动更容易调动气氛, 打破组员的心理防御, 为组员提供良好的行为示范。

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方法相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有如下作用:1.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9,10,11]。通过设置活动情境、让朋辈辅导员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感知、体验和分享可以营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2.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提高了课程教育的感染力[9,12]。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实际, 把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引导其主动探索自我内心世界,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团体情境下,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 并就某个问题共同探寻解决办法, 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感染力。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结合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教学实践

笔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教与学的单向模式结合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把具体的操作方式介绍如下:

1.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具体操作。

在班级中, 按照学号顺序10-12人组成一组, 并按自愿原则及心理测试分数每组推选1-2名朋辈心理辅导员, 朋辈心理辅导员由心理学老师辅导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每个专题中组织1-2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 在应用朋辈团体心理辅导之前, 应先给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 使其事先掌握本次课程的活动目标、方法等。另外, 课程教学老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参照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建议和意见, 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学生的需求。

2. 教学实践举例。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自我意识章节中, 笔者首先让同学们分组做了20个我是谁活动, 以及对20个我是谁的资料按下列方法分类: (1) 这些句子中哪几个是资料性的?哪几个是描述性的? (2) 在描述性句子中, 哪几个是正面的、积极的?哪几个是负面的消极的? (3) 这些句子中有多少是关于自己过去的?多少关于自己现在的?有没有关于自己未来的? (4) 这些句子中有多少是个人化的, 有多少是与他人有关的?各组朋辈心理辅导员组织组员作团体讨论及4F分享 (FACT:你写了什么?你的分类是什么?FEELING:写完这些句子, 你有何感受?FIND:你对自己有什么新发现?FUTURE:你的以上感受或发现对未来有影响吗?是什么?) 。最后, 每组推选出1-2位学生在班级分享。在以上活动中, 积极心理学视角主要体现在注重正面的、积极的心理特点, 如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正面的积极的自我描述、引导其积极的思考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影响等;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教学方法体现在围绕“自我认识主题”由朋辈心理辅导员组织讨论与分享。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挖掘自我的积极面, 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总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加入积极心理学思想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结合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进行,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其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高幸福感水平;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主动学习,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 共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E.Building human strength:psychology’s forgotten mission[J].APA monitor, 1998, 29 (1) :12-18.

[2]Seligman ME, Steen TA, Park N, Peterson C.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J].Am Psychol.2005, 60 (5) :410–421.

[3]Bazo-Alvarez JC, Peralta-Alvarez F, Bernabé-Ortiz A, et al.Tobacco consumption and positive mental health: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from a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J].BMC Psychology, 2016, 4:22-32.

[4]Vernberg EM, Hambrick EP, Bridget C, et al.Positive Psychology and Disaster Mental Health:Strategies for Working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ersion of Record online:28 MAR 2016.

[5]Kobau R, Seligman ME, Peterson C, et al.Mental Health Promotion in Public Health: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es From Positive Psychology[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1, 101 (8) :e1-e9.

[6]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姚斌, 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9) :126-127.

[8]黄雪梅.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11) :1368-1369.

[9]许新赞, 吴丽月.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3 (5) :70-72.

[10]李丹.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 2011, (8) :15-16.

[11]欧阳丹.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 2009, (2) :127-129.

大学生心理课程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伤害生命的事件,大大小小的生命危机事件使得人们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思考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事件催生了国内的生命教育并推动其发展。生命教育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变得非常的必要和迫切,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下探索生命教育的合理模式,而利用现今大学里普遍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和时代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腊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讲,学校“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主要有两大类实施形态,一类是渗透式实施,另一种是独立式实施。渗透式实施主要是在多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管理中进行渗透。独立式实施则包括独立设置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讲座式生命教育课、开展专题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安排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等几种形式。生命教育的知识信息容量大,涉猎的主题内容较多,专业性不强,学科分类不明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在大学现有的学制和专业学科设置下,开设一门独立的生命教育因为涉及的范围广、缺乏专业人员、教学内容不确定等原因而在短时间里难以实施,然而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又破在眉睫,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渗透式实施手段,搭借其他课程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避开大学生课程设置较满难以加入新课以及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过长导致过多的空洞说教等现实冲突。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基于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考虑,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渗透式实施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要协调和发挥好学科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生命教育可以渗透的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课等,而在诸多可渗透的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客上互相包涵,存在许多交叉地

从广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包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包涵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生命,关注学生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关注点,例如对于生活的兴趣和意义,生命教育将其上升为生命的意义,而心理学将其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和教育目标之一;对于自杀,生命教育从尊重生命,重视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呼吁人们珍惜生命,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则强调及时有效地处理自卑、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来避免自杀;对于死亡,生命教育中着眼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性看待生与死,而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心理应激来处理,着眼于心理创伤的处理及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门直达学生心灵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人本身,生命的个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它涉及到个体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客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和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同生命教育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一为发展性功能,即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点;二为预治性功能,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三为矫治性功能,即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矫正治疗。而生命教育具有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干预性功能。不同的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功能体现在发展生命认知、生命体验和生命实践上。而在预防、矫治或者干预的功能上,二者均体现在对某一时期某一阶段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重大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生存问题进行预见性处理,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出现生命困惑,人生挫折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与及时、有效的援助、救护和治疗。

同时,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基础和优势,生命教育追求的五个取向分别是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趋向、死亡取向,这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人们发现,当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的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无能为力。例如,在引发大学生自杀自伤的原因中,除了压力、抑郁、自卑、绝望等情绪心理问题之外,大学生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本身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对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追问。例如学业和求职就业问题,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价值等这些都会引发大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一旦关于这些问题的某些消极思考占了上风则必然会带来生活无目标、丧失价值感、网瘾、自杀自残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可以给人以心理和行为上的调试,但关及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方面的教育却是心理教育所达不到的,而这些内容却正是生命教育所涵盖的。

在这个信息量空前丰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大学生迫切需要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澄清和指点,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开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势必会带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新理念,使其突破心理专业的局限。然而在具体的运行和开展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阻力,为了让生命教育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下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的生命教育教材来看,生命教育的内容大体上包含欣赏生命的自然生命教育、悦纳自己悦纳他人的人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死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等涉及内容非常的广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需要抓住最主要和最精髓的部分,生命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及生命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认识生命的价值、探索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死观、直面死亡,同时将生命教育中的对抗生活挫折、驾驭生命的情绪情感可与心理健康中的挫折应对、情绪管理等相结合。

(二)师资力量的培养

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开展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素养。所以课程前的学习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现今大学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是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师,他们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有助于对于生命教育的把握。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生命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脱离单纯的理论说教,让学生结合内在心灵世界、心理状况来体验生命、感悟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可以采用的课程组织形式有开展有关生命议题的讨论,开展增加生命体验的生命实践活动,养动植物感受生命的存在等等,这些形式克服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同时也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曾伟玲,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浅析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汕头科技,2008,(1)

[2]王文伦,生命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实施形态[J],校长论坛,2010,(6)

大学生心理课程 第12篇

在我国,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起步较晚, 自20 世纪90年代起, 中国政府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开始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最早1995 年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 试行) 》要求中提出,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着到2004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 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重要部署。同时国内多位学者开始关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各高校也纷纷成立心理咨询部门组建研究团体, 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等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做到立德树人,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培养具备独立人格、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大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必然要求, 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入, 大学生面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竞争激烈, 就业严峻, 这种现状引发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对此, 各大高校响应国家号召,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多的关注, 比如确立5 月25 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各大高校每年会在5 月举行一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

在这种背景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公共课程在高校应运而生, 她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基础, 拥有健康的心理机能。目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章成斌在《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一文中, 就这一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五点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需要高校开设心理课程, 重视课程化建设, 同时对这一课程的建设和重视也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是实现高校育人根本目标的必经之路, 更是适应大学生自我发展趋势的有力举措。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

近些年随着学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国内外纷纷以各种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应用各种心理辅导技术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工作。单就课程体系建设国内外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 一)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美国, 在上世纪初, 戴维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其所管辖的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 预防问题学生出现异常行为。现如今西方发达国家, 高校基本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这类课程依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辅导师、专业课教师等开展个体与团体咨询、学生心理保健, 围绕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 注重学生素质塑造。形式多样化, 且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向来会吸引很多在校生选读, 它们开设的课程包括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类性行为、衰老和死亡、幸福课、成功学等。同时它们也很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主题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 在新生入学时, 邀请专业教授主讲临床心理学, 并重点向学生介绍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相关情况, 并会对学生讲授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在日本,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已覆盖小学, 甚至在幼儿园都有,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学生身心健康、技能培训, 心理游戏等等, 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中学到自我调节的知识和技能。

在法国,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心理体验和心理帮助两种形式开展。课程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和体验性, 通过多种活动课程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学会调节自我的技能, 以更好地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大致包括: 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卫生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以及心理异常行为的矫正、学校心理咨询、学习方法的指导、职业指导等。课程形式: 开放式教学, 学生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教材的编排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这些对于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值得借鉴的。

( 二) 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现

在国内, 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纳入必修课考试范围, 并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多数高校心理健康课已纳入必修课考试范围, 少量学校也以选修课形式存在, 课堂教学以讲授式为主, 辅以体验式教学讨论模式,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 其次面向部分学生解决少数群体身上出现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及操作为一体的课程, 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管理自我和承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 促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最终实现个人全面健康发展。

1. 教学模式: 本课程在大一新生中以公共必修课, 其他年级以辅修课或者选修课形式存在, 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辅以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报告讲座为手段的模式。如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头脑风暴、团体辅导、素质拓展、心理沙龙、心理剧排演以及话题辩论、演讲、征文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形式多样教师会充分运用各种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资源, 丰富教学手段, 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2. 课程目标: 樊富取、李卓宝认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更好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它从大学生实际需求和成长身心发展出发, 有目的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各个方面引导。该课程提高了学生认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应对的能力, 并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诊断能力。

3. 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 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自我意识驾驭、大学生压力管理、人际关系教育、爱情、情绪、挫折教育、职业指导等等; 在这些教学内容中, 既有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 还能帮助学生更好解决学生自我困惑如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恋爱选择、自我认识、生涯规划、人格培养、危机应对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此课程的内容安排往往从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防治等健康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 尽力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健康所涉及的基本内容, 懂得个体心理素养与维护心理健康的关系, 掌握大学生时代人际关系调适、情绪选择管理恋爱与性选择、求职与择业准备以及挫折应对方式等大学生活的基本方法。

4. 教学方法: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 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外, 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的还有实践教学, 比如运用调查问卷法, 先对学生的需求做些调查, 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 接着根据调查进行相关教学内容取舍。分小组案例讨论, 在课堂中进行原理讲解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 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利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对出现在学生中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分析。辩论演讲,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一些日常典型案例, 利用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有其他多样的方法, 包括运用心理测试工具进行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排编心理剧等。

5. 课程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带有选拔性质, 分数高低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实际教学中, 一方面会按照学生听课后自我心理是否得到成长、心智是否得到提高作为标准, 调查学生在学校、家庭、班级、宿舍的表现, 考察学生心理和行为变化程度, 组建小组排演以心理为主题的影视作品, 通过作品间接展现学生课后变化, 课程结束前设计专门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学习自评效果和针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在相互评价中促进该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途径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待改进, 现结合笔者参与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总结, 提出几条可行性措施以便于课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化。

( 一)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机制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高校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性课程;也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更是一门在具体教学中讲究心理体验为主的课程。这就要求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序开展。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门心理素质课紧靠几节课程很难达到教育目的, 所以需要学校明确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理素质教育, 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给予该课程在各个方面以重视,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方面依照具体情况加以改进通过课程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新鲜动力。

(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

教育部在2011 年2 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 试行) 》中规定: 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高校还应按照一定比例给学生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招纳兼职教师。[2]《标准》还提到, 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各高校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建议,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过程中需要从教师的选拔、输送、培养、管理等方面来加强。即选拔一批拥有积极人格、精湛技术的专兼职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科研; 定期加强业务交流和学习;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统一的培训体系, 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设置合理的教学课时和学分量, 课程属性, 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在大学阶段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选择适应受教群体的课程内容, 如针对目前的95 后大学生群体, 将网络心理健康、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放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以体现课程安排新颖性; 各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教学科研团体, 规范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指定专门的教学参考书、拟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新形势下教育对象关注度, 探索多种教学方式, 选择多样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步重视,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各大高校纷纷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此相呼应, 学术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确认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建立起真正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是目前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夏纪林.构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6) .

[2]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班) , 2011 (1) .

[3]王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1) .

[4]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2012.

上一篇:宋代法律体系下一篇:认知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