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范文

2024-07-23

人工繁育范文(精选10篇)

人工繁育 第1篇

1 基本条件

1.1 育苗设施

育苗场位于文登市南海岸,利用扇贝育苗室及其配套设施,育苗车间光照调至800 lx。7 m×4m×1.3 m水泥池40个;6.5 m×4.2 m×1.2 m水泥池124个。水源为天然海水在10×667 m2土池沉淀,经砂滤池过滤后进入车间。充气、供电等配套设备齐全。饵料培育6 m×2 m×1 m水泥池120个;6 m×3.1 m×1 m水泥池86个。

1.2 亲贝来源

亲贝采自文登市市五垒岛湾滩涂自然生长的3~4龄、完整无损伤、健康活力强的个体。

2 主要技术

2.1 亲贝暂养

亲贝收集到室外土池中暂养。土池条件为20×667 m2,水深1.5 m,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泥砂底质(泥占70%~80%)。冬季土池进行池底清淤、曝晒、消毒处理,放养亲贝前施肥肥水,池水清新、肥嫩,每旬换水1/3个全量。暂养至6月份每隔2~3d检查一次性腺发育情况,接近排放时每天取样检查,抓住最佳时机亲贝入池防止卵流失。

2.2 催产孵化

当亲贝性腺覆盖整个消化腺,卵粒、排放管清晰可见,肥满度达到6.5以上,结合显微镜观察精、卵成熟度,确认性腺已成熟,起捕亲贝入池。洗刷后用20×10-6的高锰酸钾液浸泡10~15 min,再用砂滤水冲洗干净进行催产。催产方法:阴干6~10h,流水1~2 h,流速20~25 cm/s,然后移到产卵池待产。一般1~2 h开始排放,短时间达到排放高峰,控制卵密度在30~40粒/mL。亲贝移走后大充气、充分搅动池水,及时捞除精液和产卵付产物直至孵化池水清澈为止。孵化期间每小时用搅水板上下搅动池水一次,连续微量充气,施加2×10-6青霉素和3×10-6 EDTA二钠。在25.8~26.4℃的水温条件下14~15 h孵化到D形幼虫。

2.3 幼虫培养

D形幼虫个体(66~70)μm×(40~42)μm,使用300目筛绢网箱虹吸选优,幼虫培育密度5个/mL。

日换水2~4次,每次1/3~1/2个全量。日换饵2~4次,前期投喂金藻,日投饵0.5~2万cell/mL;中期金藻、角毛藻混合投喂,日投饵2~3万cell/mL;后期金藻、角毛藻、扁藻混合投喂,日投饵3~4万cell/mL;每天施加(5-10)×10-6的光合细菌。投饵量根据残饵、水色及镜检胃含物的多少随时调整,一般以2/3的幼虫达到半胃即可。24 h连续微量充气。在25.6~27.7℃的水温条件下,16 d投放附着基,日均生长7.5μm。

2.4 投放附着基

选择无污染海区,挖取杂质较少的滩泥,用120目筛绢在池水中筛去杂质,沉淀6 h排出上清液,挖取泥浆煮沸30 min。把煮沸好的泥浆用200目筛绢过滤到加满水的附着池中,过滤泥浆时大充气使之均匀,停气沉淀2 h,连续2次放干池水再缓慢加水,把水中的悬浮物及不易沉淀的细水颗粒随水排出。附着池底泥厚0.5~1 mm。

眼点幼虫平均个体 (185~188) μm× (135~137) μm,当眼点幼虫比例达到40%~50%时,将幼虫倒入附着池,投放密度3~4个/mL。一般经过3~4 d水中幼虫可附着60%~70%,把水中浮游的幼虫收集到新的附着池中重新布池附着,已附着的幼虫进入稚贝培养阶段。

2.5 稚贝培养

换水:前期日换水4次,每次1/2个全量。当水中浮游的幼虫移走后降低至40 cm水位培养,日换水2~3次,每次放干池水再加入新水,放干池水时用筛网袋接住被水流带出来的稚贝。

饵料:前期以金藻、扁藻、角毛藻混合投喂,日投饵3~5万cell/mL,分4次投喂;中、后期加大扁藻比例,扁藻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日投饵4~8万cell/mL,分4~6次投喂;每天投喂(10~20)×10-6的光合细菌。

更换附着基:稚贝附着后每隔3~4 d用小水泵把池底的泥和稚贝全部冲出来,用适宜的网具进行分离,稚贝集中到水桶中用砂滤水冲刷干净再均匀泼撒于新的附着池中。

2.6 稚贝出池

稚贝室内培养15~18 d壳长可达到500μm左右,将稚贝全部收集移到室外土池进行中间培育。

3 结果与讨论

共催产亲贝280 kg,获D形幼虫82亿粒,平均孵化率73.2%;3个车间共出稚贝13.61亿粒,每平方米出平均壳长500μm的稚贝31.15万粒。

亲贝肥育是整个育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优质的D形幼虫主要取决于亲贝培育的好坏。虾池培养亲贝,自然水温高、饵料品种多、营养全面,性腺发育速度和产卵量均好于室内人工培养的亲贝。在性腺成熟期每天取样检查,严密注视亲贝的成熟度,准确抓好亲贝的入池催产时间。

孵化期间水温较高,孵化池有大量的精液存在,极易败坏水质,引起D形幼虫的死亡,所以催产孵化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采卵前尽量挑出雄蚶,减少精液; (2) 采卵结束及时捞除多余的精液,直到孵化池水质清澈为止; (3) 选优速度越快越好,有50%的担轮幼虫孵化到D形幼虫就开始选优。

经试验附着池不铺任何附着基,匍匐幼虫直接附着于池底,变态率较高。但随着稚贝的生长,壳长达到300μm以后,其摄食和行动受到影响,生长速度慢于辅泥的附着池,稚贝死亡率也较高,且稚贝直接暴露于池底海水中,易遭受到原生动物的干扰。在无附着基的池底附着6~7 d后,再移到铺泥的附着池中培育,稚贝生长发育正常。

在稚贝培养期间保持池底环境非常重要。随着稚贝培养时间的延长,池底的残饵、粪便、稚贝代谢产物积累增多,在高温条件下底质极易变坏,造成稚贝大量死亡,即使大量换水对池底环境的改变也很轻微,更换附着基可以彻底改善底池环境。倒池次数增多,稚贝的机械损伤程度也增高,从表1中可以看出4 d更换1次附着基较好。

注:稚贝出池时间是指投附着基后18 d

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 第2篇

1黄颡鱼生物学特性

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通常栖息在水流较慢或者静止的水体中,它们喜好在水草较多的浅水区域内生活。黄颡鱼口腔内有颌齿,是有胃鱼类,因此在摄食节律方面较为显著,单次的进食量偏大。黄颡鱼是杂食性鱼类,水生昆虫、淡水虾类、浮游动物都是它们的主要摄食对象,偶尔也会摄食一些小型鱼类,但是不属于凶猛鱼类。黄颡鱼属于温水性鱼类,在0~38 ℃范围内均可生存,25~28 ℃是黄颡鱼生长最适宜的温度,22~26 ℃是黄颡鱼繁殖最适宜的温度[2]。黄颡鱼适合在pH值为6~9的水里生长,并且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不强,在溶氧<1.0 mg/L的水里会窒息死亡。黄颡鱼生性比较胆小,在和其他鱼类进行混养的时候,通常会群体一同躲在水底或者躲藏在隐蔽物下方。

黄颡鱼不属于大型鱼类,生长速度也不快,天然种群的未满一周的鱼体重大约4 g左右,最重的可以达到50 g,两年多的鱼一般体重在50~100 g左右。雄雌的黄颡鱼在生长时体重差异明显,两年的雄鱼体重可以达到150~300 g。

在繁殖习性方面,人工饲养的黄颡鱼达到性成熟只需要1冬龄。黄颡鱼产卵繁殖的时间在春末夏初,产卵最合适的温度是22~26 ℃。黄颡鱼在性成熟之后雄雌的性状显著,雌鱼的生殖孔呈圆形,没有生殖突。雄鱼在肛门后有一个生殖突,生殖突的顶部是生殖孔的开口处。筑巢守巢护幼的通常都是雄性黄颡鱼。

2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

2.1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选用良种场的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亲鱼要选择3~4龄的雌鱼,体重控制在100~200 g范围内,雌亲鱼的怀卵量要高,体型要大;雄亲鱼应该在2~3龄,体重控制在150~400 g范围内。亲鱼产前培育最好用专门的池子喂养,并且雄雌分开,密度不能大于4 500 kg/hm2,饵料要选用亲鱼专用的,保证雌鱼的性腺可以快速发育。

2.2人工孵化

不同的孵化方法要求不同的放卵密度,采用孵化环道流水孵化时,放卵密度应该控制在15万~20万粒/m3;采用网箱微流水孵化时,放卵密度应该控制在1万~2万粒/m3;采用水泥池充气和定期换水孵化时,放卵密度应该控制在3万~5万粒/m3;采用脱粘流水孵化时,放卵密度应该控制在30万~50万粒/m3。

人工孵化时,要特别注意水的质量调控和孵化管理,水质必须优良,水源必须充足,溶氧量不得小于5 mg/L,COD含量不得超过20 mg/L,氨氮含量不得超过1 mg/L,调控孵化水的质量还可以用充气、换水、微流水等措施。可以采用中草药预防水霉滋生,用漂洗和倒池的方法清除死卵,水温一般控制在25 ℃左右,必要时可以借助能源或者温室大棚确保孵化的水温满足要求。

3黄颡鱼种苗培育技术

3.1鱼苗培育池

黄颡鱼的鱼苗培育池要选用专门的池子,面积0.2~0.33 hm2为宜,池底淤泥不能过多,且池底应该平坦。轮虫休眠卵的密度不小于100万/m2。培育池应靠近水源,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排水方便。培育池进行鱼苗培育时要对池子进行彻底清理,使用的生石灰不能低于1 500 kg/hm2,或者使用的漂白粉不能低于300 kg/hm2。培育池要进行轮虫培养,用肥水素或者粪肥对浮游植物或者细菌进行培养。搅动培育池的底泥,让休眠卵进行萌发。严格控制天敌和竞争者以及鱼苗种群的密度[3]。鱼苗在合适的时候选择下塘,即仔鱼孵出大约60 h后,上浮至水面即可进行放养。在进行鱼苗放养时,要重点观察水质的肥度,避免气泡病发生。放养的适宜密度应该是225万~300万尾/hm2。在培育池边每间距2~3 m的位置在水里插入一个草把,这样可以为鱼苗提供足够的栖息环境,也能够避免鱼苗过度集中,使鱼苗的分布更加均匀。适时注入新水,可以让水保持一定的深度,浮游植物也保证一定的数量,达到水质调控的目的,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增氧机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和调节水质。鱼苗培育时要及时进行投喂,将鱼糜磨细,冷冻后进行泼洒,傍晚时,可以借助灯光引诱鱼苗进食。防治鱼病可以使用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组合溶液,放养时严格控制水质肥度可以有效预防气泡病,保证水质清瘦,控制枝角类,坚持喂养人工饵料可以避免黄颡鱼“大肚子”的发生。

3.2鱼种培育技术

黄颡鱼密度控制在60万~120万尾/hm2,进行训食饲养,投喂饵料的颗粒大小应该合适于鱼体大小,粗脂肪控制在8%~10%,粗蛋白控制在40%~50%,并且可以适当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严格控制池中水的深度,保证培育池排出旧水注入新水的频率,不要施肥过度,保证浮游植物的良好生理状态和浮游植物的数量,适当时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增氧机。

3.3疾病防治

使用抗生素或者氯制剂防治细菌性肠炎和腹水,使用硫酸和专用杀虫剂防治纤毛虫类寄生虫,使用水霉净防治真菌—水霉病,控制培育池水温不超过28 ℃,同时保证水质清新可以防治黄颡鱼的“红头病”。

参考文献:

[1] 印宝林.黄颡鱼的日常捕捞与病虫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04):35

[2] 苏雪红.黄颡鱼病害种类调查及其常见疾病的控制技术[J].中国水产,2005(03):48-49

小黄鱼人工繁育试验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精卵来源和孵化

1.1.1 受精卵来源

小黄鱼受精卵为春汛期间吕四近海定置网捕获的小黄鱼亲本采用人工受精法获得。受精卵采用聚乙烯袋包装运输。

1.1.2 孵化

将受精卵放入200 L塑料水槽中孵化,孵化水温19.5~22.5℃,海水盐度25。

1.2 培育条件

塑料育苗箱1个,规格:50 cm×70 cm×60 cm。塑料育苗桶3个,规格:直径50 cm,高100 cm。水泥育苗池,规格:250 cm×250 cm×120 cm,育苗海水经250目筛绢过滤。

1.3 培育管理

1.3.1 饵料系列与投喂

根据仔稚幼鱼不同发育阶段对饵料营养及适口性的要求,采用不同饵料品种配合交叉投喂,见表1。

轮虫每天购买,桡足类由室外土池培养。轮虫暂养在含有一定藻类的海水中,早期仔鱼日投喂2次,后逐渐增加到3~5次,视鱼苗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饵料品种和数量。

1.3.2 日常管理

仔鱼开口前每日添加水5 cm,开口后日换水量1/6~1/5,中期日换水量1/5~1/3,到鱼苗后期日换水量1/2以上。仔鱼开口10 d后由育苗箱移入塑料育苗桶内培育,3 d吸污1次,采用虹吸法吸污,尽量避免对鱼苗干扰。培育期间水质调节至关重要。

2 试验结果

2012年4月21日、4月23日、4月26日、4月29日、5月3日、5月5日前后6次共获得人工授精卵约1 kg,鱼卵受精率很低。2012年5月6—7日共孵出仔鱼308尾。培育至16日龄,仔鱼有部分损耗,后逐渐稳定,至孵化后50 d培育出平均全长3.2~4.8 cm的鱼苗86尾。育苗成活率27.9%。

3 仔、稚、幼鱼生长、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3.1 前期仔鱼

初孵仔鱼:在水中倒垂悬浮、作间隙性窜动,在水中均匀分布。4日龄仔鱼开始开口摄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化外源性营养阶段。

3.2 后期仔鱼

6~15日龄仔鱼:仔鱼游泳能力增强,对光敏感,趋光逐渐下沉,仔鱼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后腹部呈现淡红色。15日龄时能摄食小型枝角类,摄食旺盛,有追逐和自残的现象发生,此时苗种损耗较大。16日龄后将仔鱼移入蓝色塑料园桶内培育。

3.3 稚鱼期

20~30日龄,鱼体前半部为黑色,尾柄及尾鳍白色透明。鱼体体长增长明显,生长速度加快,大部份鱼苗可以摄食桡足类。鱼苗部分开始集群游动,夜间紧贴桶壁,可观察到假死状态。

3.4 幼鱼期

30日龄后鱼苗移入水泥池内培育,鱼苗开始集群游动。鱼背转为灰褐色,腹部开始逐渐转化为金黄色,受外界刺激反应十分敏捷,幼鱼摄食积极,50日龄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4 讨论与分析

一般认为小黄鱼有3个种群:第一个种群在黄海南部越冬,每年春季进入渤海产卵。第二个种群的越冬场黄海南部和东海之间,主要产卵场在江苏吕四洋。第三个种群主要分布在东海,在温州外海越冬,产卵场在长江口外佘山东北海域。吕四种群较大,季节性洄游距离较短,主要在黄海南部作深浅上的东西移动。小黄鱼3月份自越冬场开始生殖洄游,于4—5月在沿岸浅水区出产卵。小黄鱼人工受精是可行的。

小黄鱼仔稚幼鱼对理化因子及其稳定性要求较高,较强的光照及惊动对仔稚幼鱼的活动及摄食习性影响较大。

如能注重亲鱼的培育,选择恰当的人工授精方法,调整室内适合的光照度,及时投喂适口的饵料,适时对仔稚幼鱼进行分池培育能提高小黄鱼鱼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对海水鱼类来说饵料系列中的品种虽大致相似,但在粒径和营养方面是否适合,对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饵料的大小要随仔鱼体长的增长而及时转换相应的优质饵料生物(如卤虫、桡足类)等。小黄鱼仔鱼开口口裂相对较大,投喂轮虫仔鱼可以顺利渡过开口期。早期仔鱼生长缓慢,要投喂较长时间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以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求。20龄后,随着仔鱼口径的增大,饵料需求量快速增加,应增投经过滤的桡足类。

棘胸蛙的人工繁育技术(一) 第4篇

一、亲蛙的培育与选择

1.亲蛙池的场地选择与结构。养殖棘胸蛙应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源、排灌容易、交通方便、环境安静、荫蔽凉爽的高山地带(海拔在600米以上)建池,以涌泉水、山涧水和地下水最为理想。蛙池一般为水泥池,池壁高1米左右,面积3—5平方米,最大不要超过10平方米。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内设限水孔,孔离池底10~20厘米,可自由调节水位,进水管安装在池上方一例,排水孔设在最低处。池内设陆地、石穴、苹丛、食台等,池上方设遮荫棚和防逃网。新建池应多次用水浸洗(约1个月)消除碱性,再进行常规消毒后方可使用、

2.亲蛙放养及培育。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只,雌雄比例1:1。饲养亲蛙的鲜活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等。每天于天黑前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亲蛙总体重的5%左右,具体应视当天的气候、水温和蛙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以第2天略有剩余为原则。

3.亲蛙的选择。在冬眠结束至繁殖之前,应对亲蛙进行1次检查筛选,选择个体大(雌蛙体重应在150克以上,雄蛙在200克以上)、左-育良好、无伤无病的个体。

二、繁殖方法

1.产卵与受精。棘胸蛙的产卵适温为18—26℃,4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棘胸蛙的繁殖季节,5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产卵高峰期。在繁殖季节,成熟的雄蛙发出求偶的“咕、咕”鸣叫声,以招引雌蛙,双方接触后即抱合成对,数小时后,雌蛙产卵,雄蛙排精。精、卵在水中结合完成受精。每年交配产卵3次,年产卵量随个体大小、年龄而异,一般400—600粒,最多可达1000粒。

棘胸蛙的卵较大,呈圆球形,动物极为黑色,植物极为白色.外包有胶质膜,黏性强,刚产出时卵径3~4毫克,吸水膨胀可增大2—3倍:卵粒间由卵膜相互粘连成块状黏附于池壁、石块或人工设置的附卵物上(在池内设置尼龙网袋等)。卵刚产出时.有的动物极向上,有的植物极向上,正常的受精卵在产出数小时后动物极向上,不能自动转位的是未受精卵。一般情况下,自然繁殖的受精率可达90%以上。

乌苏里拟鲿人工繁育技术 第5篇

1 亲鱼培育

1.1 亲鱼来源

亲鱼从淮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选购,挑选鱼体健壮、体表无伤,尾重在300 g以上的雌性个体,尾重在400 g以上的雄性个体。

1.2 亲鱼培育

采用专用池塘,为便于管理与投喂,池塘面积以667~2 000 m2为宜,水深1.5 m左右。池边可移植一些水草,投放适量的花白鲢以调节水质。

投饲管理和水质调节是培育的重点环节。将鱼快打碎拌在鳗鱼料中制成团状投喂。投喂方法按“四定”原则,投喂量以30 min内摄食完为宜。每天测量水温,水温太高时,要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防止鱼池缺氧造成亲鱼“泛池”,适时开增氧机,定期用生石灰对水泼洒进行消毒,以改善水体,达到鱼病预防的效果。

2 人工繁殖

2.1 性别鉴别

雌雄亲鱼在繁殖季节很容易区别开来。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仰腹可见卵巢轮廓,生殖突较短,生殖孔扩张,手摸鱼腹,松软且富有弹性;雄鱼腹部不膨大、生殖突尖出而长,通常可达1 cm左右。

2.2 人工催产

当催产水温20℃以上(最好水温稳定在22~24℃范围内)时,对乌苏里拟鲿亲鱼进行催产。将雌雄亲鱼分开,催产剂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系列(LRH-A2),绒毛膜促性激素(HCG),配用地欧铜(DOM)等催情药物。LRH-A2和HCG两者的合剂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亲鱼注射方法采用胸鳍基部或背部肌肉注射法,注射深度以0.5~0.8 cm为宜。雌亲鱼两次注射,第1次注射总注射剂量的30%,第2次间隔12 h后注射余量。雄鱼一次注射于雌鱼进行第2针注射时进行,剂量为雌鱼注射剂量的一半。水温20~24℃时,效应时间为22~30 h。水温达不到理想温度时可用加热棒加温进行调节。

2.3 人工授精

由于乌苏里拟鲿亲鱼发情行为不明显,在催产15~18 h以后,每隔2~3 h适时地对亲鱼进行检查。待轻挤雌亲鱼腹部有卵粒流出(卵为橘黄色、卵径平均2 mm),流出的卵粒色泽均一、颜色较深且呈游离状态。即可进行人工授精,要求精子活力在85%以上(可通过显微镜检查),按雌雄比例(1∶1~1.5∶1配组,先杀死雄鱼,取出精巢,放入研钵内用剪刀剪碎,同时人工将成熟卵挤到盛卵盆内,用7‰的盐水将精巢稀释并冲入盛卵容器内,立即搅拌、摇晃,使精卵充分接触,静止1 min后,即可将受精卵用吸管均匀的布置到已准备好的聚乙烯网片上。人工受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擦干净鱼体表和各种器具表面的水分。

2.4 孵化

将受精卵网片经过消毒后放入已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水温要保持在20℃,最好保持在22~24℃。孵化时要保持孵化池水清洁,避免阳光直射,24 h不间断充气,溶氧控制在6 mg/L以上,孵化20~24 h后,受精后的好卵粘附在网片上,未受精的死卵开始发白并失去黏性。通过抖动使粘附的未受精的死卵脱离网片,为避免水质败坏影响好卵,将抖动后的好卵网片放入预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这样可大大提高其孵化率。在水温22~24℃间每隔10~12 h消毒1次,用50~100 mg/L的甲醛溶液浸泡消毒5~10 min,防止水霉菌发生。

2.5 出苗

当仔鱼全部出膜后把网片移出,刚孵化出膜的仔鱼聚集在孵化池的四个角落里,以自身的卵黄囊为营养,体质弱嫩,卵黄囊较大,不能自由游泳,沉于孵化池角落底部集群,待3~5 d后卵黄囊消失,可适当在孵化池内投喂一些开口饵料如:投喂蛋黄和小型枝角类、桡足类幼体等。待体长到1.0 cm即可出池。因孵化池水体小,水流交换少,鱼苗摄食转为外源性营养且达到出池规格,应及时出池。

3 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主要是将水花培育成2.5~3.5 cm的夏花鱼苗,可选择在水泥池、池塘、网箱中进行,本文以池塘培育作介绍。

3.1 池塘消毒

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无污染的鱼池,面积667~2 000 m2,消毒须选择晴天进行,放养前10~15天,每667 m2用生石灰50~75 kg或漂白粉7~10 kg溶解化浆全池泼洒。鱼塘消毒5 d后,将水加至60~70 cm,每667 m2施基肥150~200 kg腐熟的人畜粪,以培肥水质,增加水中生物饵料。

3.2 放养密度

乌苏里拟鲿池塘投放密度为2万~3万尾/667m2的水花,投放一定数量的鲢、鳙鱼的夏花或鱼种,鲢、鳙比例为3∶1,以调节水质。

3.3 投喂

采用肥水(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下塘与人工投喂饲料相结合的饲养技术。鱼苗下塘后以人工培养的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量可维持鱼苗3~4 d的摄食量。从第5天开始进行人工投喂,将鳗鱼粉料揉成团状放在池边搭建的食台上,每天投喂2次,上午、傍晚各投喂1次,以傍晚投喂为主,占总投喂量的60%~70%。开始投喂量要小,约占鱼体重的3%~5%为宜,无剩料则要适当加大投喂量。若有剩料则需及时清出,并适当减少投喂量,防止水质变坏。具体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饵料蛋白含量在38%~45%之间为好。

3.4 防病

此鱼抗病能力强,但仍需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内用定期投喂药物拌饵料作为预防,每月使用土霉素0.1%~0.4%添加量投喂4~6 d。外用以强氯精、阿维菌素每半月泼洒一次加以预防。加强培育期间的水质管理,定期加注新水。

3.5 分池

人工繁育 第6篇

1 池塘准备及网箱的制作与设置

1.1 池塘准备

2012 年池塘1 口, 面积0.5×667 m2;2013 年池塘1 口面积10×667 m2, 进排水口设置100 目的过滤筛绢网。放养前15~20 d用块状生石灰150~200g/m2对水清塘消毒, 待安装网箱后注入新水至30cm。

1.2 网箱制作用

用100 目的纱网制作网箱, 其规格为1 m3, 顶部空置, 2012 年网箱100 只, 2013 年网箱1 180只。

1.3 网箱的设置

清塘1 周后, 用钢丝拉直固定于池埂两端, 将网箱上端固定在钢丝上, 每隔2~3 口网箱用3 根木桩 (或竹竿) 组成“Ⅲ”形 (顶部间距1 m) , 插入池底, 顶部交叉点固定网箱两侧钢丝, 网箱底部贴近池底。每个网箱里加入10~20 cm厚的泥土, 网箱挂好后进水20 cm左右。在网箱内种 (移) 植水葫芦, 覆盖面积占30%~50%, 待网衣上着生一层藻类后即可将亲鳝放入箱中。

2 亲鳝来源、选择与培育

2.1 亲鳝来源和选择

品种为深黄大斑鳝, 2012 年选取姜堰本地天然捕捞黄鳝, 2013 年为泰州市日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工养成的黄鳝, 要求亲鳝无伤无病、无畸形, 活动能力强, 规格为雌鳝50~100 g/尾、雄鳝100~150 g/尾。

2.2 亲鳝的培育

2.2.1 放养情况放养时间为5 月中下旬的连续晴天, 每个网箱内投放黄鳝亲本6 尾, 雌雄比例为2 ∶ 1。

2.2.2 驯食与驱虫野生鳝种入箱采取驯化处理, 先用蚯蚓、小鱼、小虾和蚌肉等投喂, 摄食正常一周后每100 kg黄鳝用0.2~0.3 g左旋咪唑或甲苯咪唑拌饲驱虫1 次, 3 d后再驱虫1 次, 然后开始驯食配合饲料。驯食开始时, 将鱼浆、蚯蚓或蚌肉与10%粉状配合饲料揉成团状投喂, 然后逐渐减少动物饵料的比例。

2.2.3 投饵方法按照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进行饵料投喂, 饵料为鱼、虾、蚯蚓肉糜与配合饲料混合。定时:水温20~28 ℃时, 上下午各投1 次, 水温20 ℃以下少投或不投;定量:日投量为黄鳝体质量的6%~10%;定质:饵料鲜活不变质;定位:选择阴凉处固定投喂。

2.2.4 水质管理勤换水, 保持水中溶氧量不低于4 mg/L, 换水时水温差控制在2 ℃以内, 保持水温20~28 ℃, 水温高于30 ℃时采取加注新水、搭建遮阳棚、提高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等措施。

3 受精卵收集和孵化

3.1 受精卵收集

亲鳝在产卵之前, 于网箱中的水葫芦间吐泡沫筑巢, 随即产卵、受精。将受精卵随泡沫一起收集起来, 放入室内孵化池的网箱中进行微流水孵化。

3.2 孵化

在循环水系统中于木框架中铺平筛网, 浮于水面上。把鳝卵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 拣出杂质、污物。以筛网上均匀附有薄薄一层卵块为宜, 筛网浮于循环水系统中的水面上, 即可孵化。将鳝卵的1/3表面露出水面, 并保持微流水, 循环水系统上边进水, 下边出水。在孵化期间及时拣出死卵, 冲洗掉碎卵膜等。一般情况下, 水温在28~30 ℃, 经过4~5 d即可出苗;水温在23~28 ℃, 需6~8 d出苗;水温在20 ℃左右时, 需要10 d左右出苗。

4 苗种培育

4.1 苗种培育池及网箱准备

选用14×667 m2的池塘, 放入面积1 m3左右的网箱1 200 只, 网身由网目为100 目的网片制成, 网箱上沿高出水面20 cm以上, 整个水塘设进、排水口, 用塑料网布罩住, 另外还要设一溢水口以防雨水满池造成逃苗, 网箱底铺土5 cm左右, 在放苗前15 d左右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用量为l00~150 g/m2, 池中水深保持在15 cm左右。

4.2鳝苗放养

孵出后的仔鱼经5~7 d卵黄囊基本消失, 投喂煮熟的蛋黄粒或小型浮游动物, 数日后, 转入幼苗培育网箱中培育, 放养密度1 000 尾/m2左右。

4.3 饲养管理

4.3.1 投饲和驯饲以水蚯蚓和浮游动物作为鳝苗的开口饲料, 按体质量的10%左右投喂, 1 d投喂2 次, 早晚各1 次。当鳝苗长至5 cm以上时可开始驯饲配合饲料。驯饲时, 将粉状饲料加水揉成团状定点投放池边, 经1~2 d, 鳝苗会自行摄食团状饲料。15 cm以上苗种则需在鲜鱼浆或蚌肉中加入10%配合饲料, 并逐渐增加配合饲料的比例到30%~40%, 经5~7 d驯饲完成。

4.3.2 分级饲养根据鳝苗的生长和个体差异, 鳝苗规格达到10 cm左右, 应及时分级饲养, 同一培育池的鳝苗规格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分级后放养密度500 尾/m2左右, 此时日投饵量占网箱鳝鱼总体质量的6%~8%。当苗种长到个体质量20 g时转入商品鳝的饲养。

4.3.3 水质管理做到水质清爽, 勤换水, 保持水中溶氧量不低于4 mg/L, 换水时水温差应控制在3℃以内, 注意避免高温和寒潮, 及时清理网箱中的残饵和污染物。

5 繁殖结果

2012 年、2013 年两年共投入亲鳝3 840 组, 获得受精卵134 万粒, 受精率82.1%, 出苗119.3 万尾, 孵化率89%, 具体繁苗情况见表1。2013 年7月—2014 年10 月, 共培育幼鳝49.68 万尾。试验表明, 黄鳝人工仿生态繁殖是一种成功的苗种繁育方式, 是解决黄鳝养殖苗种供给的有效途径, 同时整个繁殖过程中不使用激素和其他化学药物, 亲本可回收作为食用鳝供给市场。

2013 年采用人工养成的亲鳝与2012 年天然捕捞的亲鳝相比, 其在性腺成熟度、发育同步率、筑巢产卵率、受精率、产苗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图1) 。

2013 年, 由于水葫芦不足, 部分繁殖网箱中采用水花生代替, 抽样20 个网箱对比发现, 水葫芦网箱中, 黄鳝的筑巢产卵率、受精率明显高于水花生网箱, 这应该是由于水葫芦发达的根系有利于黄鳝筑巢、产卵和受精所致 (图2) 。

从泡沫巢形成到产卵受精时间在3 d左右, 繁殖期要加强对泡沫巢受精卵的观察和收集, 动作要轻细, 防止惊扰亲鳝, 收集受精卵要随泡沫一起收集。2013 年受精卵孵化时, 在孵化网箱底部铺一层细沙, 孵化率由2012 年的78%提升到89.9%, 效果明显, 其作用是不仅可防水霉病, 还可帮助胚体快速出膜。黄鳝有自相残食的习性, 要注意区分不同的规格, 切忌大小混养。放苗选择同一批次孵化的鳝苗放入同一个培育箱中, 并在随后的养殖过程中及时分级饲养, 分级的时候一定要带水操作。

试验开展了水蚯蚓人工繁殖并使用水蚯蚓做稚鳝开口料, 结果表明有较好的成活率, 可以很好地解决苗种生产的饵料供给问题, 适宜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邴旭文, 徐跑.黄鳝生态繁殖技术的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 2003, 7 (3) :46-48.

[2]尹绍武, 周工健, 刘筠.不同生态因子对黄鳝受精率孵化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 (4) :734-736.

[3]邴旭文.模仿自然繁殖条件下的黄鳝人工繁殖试验[J].水产学报, 2005, 29 (2) :285-288.

虎舌红人工繁育栽培技术总结 第7篇

1 虎舌红的主要性状

虎舌红属紫金牛科紫金牛属多年生常绿小灌木, 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 忌干燥、曝晒, 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忌碱性板结土壤。植株高10~30cm, 茎杆紫褐色, 叶长6~13cm, 宽3~5cm, 互生或近于对生, 通常3~4片集生于茎梢, 形成轮生状, 叶柄短, 倒卵形, 叶端渐尖或钝尖, 基部楔形, 叶缘有细锯齿, 正面颜色红润, 叶脉不显, 背面淡红色, 叶脉明显。正背两面均匀密披淡白色茸毛, 布满凸起淡红色圆形腺点, 其上对光线起折射作用而呈现出七彩斑斓的色彩变幻。夏季开花, 伞形花序, 花萼、花冠均5裂, 雄蕊5枚, 花白色或粉红色, 簇生于茎梢或顶端叶脉;核果直径5~8mm, 黄豆大小, 有宿存花萼和花柱, 5~12颗成一簇, 挂果多者达20簇;成熟后果鲜红色, 常年挂果, 红果期长达9个多月。

2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 光照

通过人工遮阳控光, 进行全日照、50%、75%、85%和95%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 在50%遮光率的环境下虎舌红最适宜生长, 苗生长迅速, 叶片光合作用强, 叶绿素增多;在全日照环境下, 苗生长缓慢、叶片焦黄;随着苗的生长发育, 遮光率应逐渐加大, 开花结果期应控制在50%以内遮光率, 挂果后逐渐加大遮光率并控制在95%以内, 逐渐减少叶片中叶绿素, 使红色素增多, 叶片肉厚转红后即可成为商品花卉。

2.2 温度

虎舌红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5~25℃。5℃以下或超过35℃时停止生长, 0℃时冻伤, 40℃时叶片灼伤, 不能忍受40℃以上的高温。

2.3 湿度

虎舌红要求土壤疏松, 性喜温暖湿润, 为网状细根, 自然生长在土壤表层, 且叶片薄而大, 所需水分较多。因此, 一般要保持在30%~40%的土壤湿度, 75%~80%的空气湿度为宜。

2.4 土壤

虎舌红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p H值5.5~7.0, 切忌碱性板结土壤。

3 苗木繁育

3.1 种子繁育

3.1.1 采种时间

虎舌红常年有果, 有两个集中采种期, 为了减轻不作为商品苗出售的种苗植株营养负荷, 利于植株的茎、根继续生长和越冬, 宜在10月中旬前后, 集中采摘一批红熟的种子。在未售的商品苗中于翌年4月底采摘一批种子, 进一步提高植株的生长速度和商品苗的质量。

3.1.2 种子处理

种子采集后可采用湿沙贮藏法贮藏, 即果实成熟后集中采收, 去掉果皮、果肉, 洗净后按1︰3比例用种子与中小粒湿沙混合在室内贮藏 (中小粒湿沙的湿度掌握用手握成团、松散落) ;或采用种子去皮保温催芽法, 在播种前搓磨掉种子坚硬的种皮, 用25~30℃的温水浸种1d, 保温催芽3~4d后进行播种。实践证明:采用去皮保温催芽法和去皮沙藏法的出苗率分别为84.6%和85.4%, 可作推广使用。

3.1.3 播种方法

3.1.3. 1 采取穴盘基质育苗

播种前用绿亨1号300倍液淋盘消毒, 基质选用农友牌壮苗1号或壮苗2号, 穴盘装满基质, 稍压后播种, 播种时种子平放, 芽尖朝下, 用基质覆盖后浇透水, 然后拱棚覆盖薄膜保持湿度, 3~5d揭膜洒水1次。

3.1.3. 2 直播育苗

播种前土壤用五氯硝基苯消毒处理, 精细整地, 耙平起畦, 畦宽1.2m, 均匀播种, 使用混肥沙土薄土覆盖, 覆土要松细且深浅一致, 盖后要稍加压实。再用小拱棚覆盖薄膜保持湿度, 5~7d揭膜洒水1次, 2个月左右出苗, 保持苗床无杂草。

3.2 扦插繁育

3.2.1 时间选择

一般选择在芒种或秋分前后, 气温在25~30℃, 此时最适宜虎舌红生长, 扦插成活率较高。

3.2.2 插枝选择

插枝应选择下部枝叶已脱落、茎杆比较健壮、无病虫的植株。

3.2.3 插枝处理

虎舌红的茎杆可作为插枝进行扦插繁殖, 长度以4~5cm为宜, 一般上半部有叶插枝, 留2~3片顶部叶就可以, 不宜多留;下半部无叶插枝留5个芽节, 插枝削法在下端两边各削一刀, 成斧头形, 削好后沾生根素, 因削口面皮层、形成层、木质部还是一个整体, 伤口处理简单, 不易腐烂, 削口面积大, 易吸水、生根愈合。

3.2.4 基质和苗床选择

扦插基质采用塘泥︰沙质土︰腐熟禽畜肥︰饼肥︰过磷酸钙为65︰15︰14︰5︰l, 配制的培养基生根快、成活率高;苗床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扦插前要精细整地, 方法与播种前的整地方法一致。

3.2.5 扦插管理

插枝扦插宜浅不宜深, 以长度的1/3~1/2为宜, 确保削口与培养基良好接触;扦插密度:有叶插枝以叶片能自然伸展, 俯视能看到插枝的基部且插枝之间互不挤压为好;无叶插枝株行距3~4cm为宜。扦插完后浇透水1次, 拱棚盖膜保湿遮荫, 保持培养基湿润不渍水, 前期每天浇水1次, 一般30 d后伤口愈合生根, 生根后可两天浇水1次, 一般45~60d后即可移栽。

扦插繁育的苗木第2年即可开花挂果, 比种子繁育方式可提早1a成为商品花, 但插穗资源有限, 不利于产业化繁育;种子繁育种苗整齐且后代变异大, 有利于选种和产业化繁育。

4 栽培管理

4.1 搭盖大棚遮荫

在选择好的种植基地上搭盖塑料大棚遮荫, 以降低阳光照射和棚内温度, 即要求大棚能够防止阳光直射造成棚内温度过高灼伤叶片, 又能够防止大雨冲涮造成土壤渍水板结, 因此在大棚上面需遮盖1层遮光率95%活动式遮光网, 棚内也覆盖1层避光率95%活动式遮光网。在早、晚气温不高、不下大雨时拉开, 光照强气温高和下大雨时遮盖。另外, 还要根据苗木的大小和花期、挂果期等控制好遮阳率, 以适应虎舌红的生长需求。

4.2 培养土配制

理想的培养土是通过模拟虎舌红野外生长的自然土壤进行调配而成, 可选用肥沃田园土、塘泥、沙质土、针 (阔) 叶林腐殖质、腐熟禽畜肥、饼肥、过磷酸钙等进行配制。配制方法:播种育苗培养土可用塘泥:沙质土:腐熟禽畜肥:饼肥:过磷酸钙为65︰15︰14︰5︰l, 混合均匀, 保持湿润, 封密堆沤1个月以上;中大苗培养土配制以肥沃田园土︰针 (阔) 叶林腐殖质︰沙质土︰腐熟禽畜肥︰饼肥︰过磷酸钙为50︰10︰15︰15︰8︰2, 混合均匀, 保持湿润, 封密堆沤1个月以上。以此配制的培养土偏酸性, 质地疏松肥沃, 肥力持久, 栽培的虎舌红根系发达, 病虫减少, 长势旺盛。

4.3 移栽上盆

当种子繁育的小苗长出5片真叶、扦插繁育有叶插穗小苗根系长到3cm左右和无叶插穗小苗长出3~5片真叶时, 可从苗床挖取并移栽上盆。选用直径8~12cm的塑料盆 (袋) 作为移栽盆, 上盆时先将盆底的排水孔用瓦片盖好, 垫上1层厚约3cm的小碎砖块或小石、粗砂等, 以利于排水;接着将配置好的营养土填至盆高的2/3处;然后将移栽的小苗放入盆中央使根系舒展, 培土稍压让根系与培养土充分接触;栽稳后摆放1层青苔或碎石等, 不宜超过盆面, 以防浇水或雨淋时造成盆土渍水板结, 以及弄脏叶面降低盆花的观赏价值;然后集中摆放到大棚内, 浇透水1次, 以盆底排出水为宜, 10~15d后转入正常管理。

4.4 换盆

当移栽小苗或多年生商品苗生长冠径超过盆面1/2时, 说明根系已经长满花盆, 土少养分已供应不足, 影响生长发育, 同时影响根系舒展, 需进行换盆。换盆以冬春季节为宜, 选择大一点的花盆, 增加一些营养土以促进花苗正常生长, 换盆同时对虎舌红进行修剪, 摘除一些影响美观的老叶、病虫危害叶片, 剪掉一部分生长过长的匍匐根茎, 剪下来的匍匐根茎可用于扦插繁殖。

4.5 肥水管理

4.5.1 浇水选择

浇水水质要清洁, 无污染。根据季节、天气、摆放地理位置、花盆及花盆大小的不同和盆土排水性能进行浇水, 保持盆土既不干燥又不渍水。在春季水分消耗量不大, 宜在白天浇水, 可3~4d浇水1次;在夏秋季节处于生长盛期, 又因气温较高, 需从盆土吸收大量水分, 加上叶片水分蒸腾量大, 宜在早晚时间浇水, 需每天浇水1次。秋末冬季气温下降, 生长渐缓, 叶片水分的蒸腾量减少, 进入休眠状态, 宜在中午浇水, 可2~3d浇水1次。

4.5.2 施肥选择

施肥通过对野生虎舌红栽培驯化, 得出如下施肥原则:虎舌红在夏秋季节处于生长盛期, 消耗养分多, 应薄肥勤施, 以满足其生长需要;在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的冬春季节, 可少施肥。小苗生长期以氮肥为主, 可薄施勤浇, 每隔15d施肥1次;中苗生长期仍以氮肥为主, 可增大用肥量, 20 d施肥1次;花期和挂果期应增施磷、钾肥, 适量施用氮肥, 促进果实增大, 提高结果率。

4.6 病虫害防治

4.6.1 病害防治

4.6.1. 1 病害原因

虎舌红病害主要是茎腐病, 症状为根茎腐烂坏死, 叶片萎蔫。其病因可能是土壤板结, 透水透气性能差;浇水不当致使盆土过湿渍水;施肥过量过浓灼伤根系引起。

4.6.1. 2 防治方法

配制好透水透气性能良好的营养土并加以消毒处理, 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 在梅雨、高温季节喷施800~1000倍液的托布津等农药以防病害发生。

4.6.2 虫害防治

4.6.2. 1 虫害原因

虫害主要有介壳虫和蛀果虫, 介壳虫常群集于枝、叶、果上, 吸取枝叶汁液, 严重时会造成枝条凋萎或全株死亡。蛀果虫多喜上午取食, 羽化后雌虫以产卵管剌伤果实吸取分泌物, 并产卵在果皮与果肉之间, 在果皮下留下产卵痕, 卵于果实内孵化成幼虫, 幼虫孵化后即潜居果瓤取食, 使果实腐烂、落果, 严重影响结果率。

4.6.2. 2 防治方法

加强大棚管理, 及时中耕松土、施肥和灌水, 满足虎舌红对水肥的需要, 提高其抗虫能力。同时, 结合整形修剪, 把带虫的枝叶剪掉集中烧毁, 可大大减少虫口数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实施生物防治是控制介壳虫种群数量的有效途径。

此外, 在采用其他防治措施, 特别是进行化学防治时, 尽可能避免杀伤天敌。在介壳虫孵化盛期的6~7月和开花挂果期喷药预防, 一般每隔1周用40%氧化乐果乳剂喷药1次, 连续喷3~4次, 可以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矛尾复虾虎鱼室内人工繁育试验 第8篇

随着江苏沿海的大开发,滩涂、池塘、盐田、苇塘、近海的河沟等都被大面积抛填,导致野生资源不断减少、供需矛盾突出、市场价格逐渐上升。为了保护野生矛尾复虾虎鱼的资源,增加市场供应,2009年起,连云港金海地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紫金海藻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就对矛尾复虾虎鱼的人工繁育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2011年2月开始实施矛尾复虾虎鱼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育苗设施与条件

在连云港市连云区板桥镇租用一个闲置的水产育苗场进行繁育研究工作。育苗车间为砖混结构,面积1 200 m2;门窗均为塑钢材料,密闭性较好;屋面为钢架拱形结构,覆盖双层透明大棚膜,间断覆盖草帘,室内水池上方有遮阳网,有很好的保温和透光性。配套海水沉淀池水体1 500 m3;育苗池是6 m×5 m×1.5 m的水泥池,共36个,水体1 000 m3,其中20个为亲鱼培育池,其余作为养水池、孵化池、培育单细胞藻类、培育轮虫、卤虫使用。

育苗场有完善的给排水、增氧、供电、加热等配套设施。有显微镜、解剖镜、折射盐度计、pH计、水质测试试剂盒、温度计、照度计等仪器设备。

当地自然海水的盐度是28~31,养殖用水是海水水库里的海水,海水水库到育苗场取水点是十几公里长曲折的河沟,取水点和育苗场海水沉淀池只有十几米的距离。可能是由于2010—2011年的冬春季节少雨干旱、海水水库存放、径流量小、流动距离长等原因,取水点的海水盐度是32~35, pH值为7.8~8.9。

1.2时间

矛尾复虾虎鱼的人工繁育工作, 从2011年的2月份开始实施, 到6月份结束, 共历时100余天。

1.3亲鱼选择与来源

2011年2月中旬开始,在高公岛、连云镇渔码头、连岛等地联系购买亲鱼。期间捕获的鱼大多体长较小(全长小于24 cm),雄性居多,体长大(全长大于24 cm)的鱼,雌性空腹较多、体表受伤较重,可能和捕捞及运输方式有关。直到3月12日在上述地点仍然没有购买到一条合格的亲鱼。

3月15日到临洪口、青口盐场、青口渔码头周边联系购买亲鱼,到3月20日、21日四批共购买到海里地笼捕获的、海水虾塘洞穴中手工捕获的、咸淡水交汇的河沟洞穴中手工捕获和地笼捕获的矛尾复虾虎鱼600 kg,初步挑选出受伤的、全长小于24 cm的,剩余400 kg集中暂养等待运输。3月22日再次挑选出全长小于24 cm的、身体有损伤、精神不佳、弹跳无力的,剩余350 kg矛尾复虾虎鱼作为亲鱼。

所选亲鱼的雌雄比例为1∶1、体表无伤、色泽鲜艳、弹跳有力。雌鱼的腹部膨大、轻轻触摸有弹性、尿殖乳突突出、肥厚,有些雌鱼的尿殖孔有发红的现象;雄鱼的鱼体肥满,尿殖乳突突出,但乳突比雌鱼的要长一些瘦一些。

运输采用的是采用夜间运输、分层装笼、供纯氧的方法,但由于运输距离较远、时间较长、道路颠簸,仍然损失了45 kg,剩余305 kg作为亲鱼。

1.4亲鱼培育

培育亲鱼的水泥池6 m×5 m×1.5 m,常规消毒,进水90~100 cm,水体27 m3,上方吊200 W白炽灯。脊瓦每2片首尾搭接、垂直于池壁、距离池壁1cm摆放,每池沿池壁摆放25组作为亲鱼的人工洞穴。

3月22日的白天为阴转多云天气、西北风4~5级、气温1~9℃。育苗车间内中午气温18~21℃,育苗池水温13~16℃,晚上育苗车间内气温10~13℃,育苗池水温15~18℃。3月22日晚上,亲鱼入池,有18个育苗池分别放入亲鱼46尾,计828尾,一个育苗池放入亲鱼40尾,一个育苗池放入亲鱼42尾,20个育苗池共计放入亲鱼910尾。平均放养密度为1.7尾/m3 (0.57 kg/m3)。

3月25日晴到多云、西北-西南风4~5级、气温1~14℃,育苗车间内中午气温24℃,育苗池水温17℃,晚上育苗车间内气温9~14℃,育苗池水温15~18℃;18:00左右一次性投喂饵料,饵料是冰鲜的海杂鱼和冰鲜的小鱿鱼,海水洗净切成1~2 cm的块状,每池1 kg, 26日4:00左右,观察每池的饵料都食用干净,基本没有残留。27日后,将每池的饵料量增加到2 kg。经观察,基本没有残留。由于此鱼的食量比较大,曾经购买对虾颗粒料掺在小杂鱼和冰鲜的小鱿鱼中,但对虾颗粒料都剩了下来。到产卵前后亲鱼的摄食量就明显减少了,甚至不进食了。

亲鱼培育池内基本是连续增氧,自然光照周期,白天照度控制在400 lx以下,晚上揭开双层遮阳网采用自然天光。每2 d用自吸泵吸污一次,每2 d换水一次,每次换1/2的量。产卵后期每天还要捞出死亡的亲鱼。

3月31日起每4个育苗池为一组,放入功率200 W的小水泵制造水流,4 h左右轮换下一组。以期达到刺激亲鱼,促进排卵的目的。

4月2日,多云到小雨,东南风4~5级,气温1~11℃;6:00,室内气温10℃,水温15℃,选定4个池子184对亲鱼注射催产素,作对比试验。雌鱼和雄鱼的平均体重340 g左右,HCG配置成800 IU/mL,雌鱼每条注射1 mL,雄鱼每条注射0.5 mL,胸鳍处向腹腔内注射,雌鱼注射时针头的插入深度不超过5 mm,此时的雌鱼腹部都很饱满,相对讲肚皮就显得很薄了,雄鱼针头插入深度5~10 mm。

3月27日起,风向以西南风为主,白天育苗室内中午气温大都达到24℃左右,水温基本都在18~21℃;亲鱼培育期间水温都为自然水温,白天育苗车间内气温要高于育苗池水温,晚上水温要高于育苗车间内气温。

发现亲鱼在繁育期间有清洁巢穴的行为,人工巢穴是由脊瓦每2片首尾搭接、垂直于池壁、距离池壁1 cm左右摆放构成,脊瓦直接摆放在水泥地面上,形成一个半圆形的洞穴。剩余的食物、粪便等都被亲鱼用尾部向左右两侧,从距离池壁1 cm左右的空隙处扫到脊瓦外面。在换水、清洗时可以明显看到。

池内的矛尾复虾虎鱼游动迅速,对声音、震动、光照十分敏感,白天不吃投喂的食物,均在夜间觅食,不吃配合饲料(至少是很少吃)多次想观察其进食行为,未果。

1.5仔、幼鱼培育

1.5.1孵化

孵化用水泥池6.0 m×5.0 m×1.5 m,常规消毒,进水90~100 cm,水体27 m3左右,上方吊200 W白炽灯。预先从藻类培养池和轮虫培育池中引入了一些单细胞藻类和轮虫到孵化池内,作为仔鱼的饵料。

4月4日,晴到多云,东南风3~4级,气温2~15℃;育苗车间内中午气温22~26℃,育苗池水温18℃左右。早上换水时(非催产素试验池)发现有多个粘接在一起或成小团的鱼卵,用60目的绢网捞起,简单漂洗后放进孵化池,水快换完时,看到池内脊瓦凹面上也有成片附着的鱼卵,简单漂洗后放进孵化池,数量太多无法计数。

4月5日、4月6日及以后每天都将鱼卵移入孵化池。随着鱼卵越来越多,死亡的亲鱼也越来越多,空出的亲鱼培育池,经过清洗消毒、干晒后作为孵化池和培育池。

4月20日,多云,西南风4~5级,气温9~22℃;育苗车间内中午气温达30℃,开窗通风、加盖屋面草帘,控制在25℃左右,孵化池水温26~28℃左右。早上巡视发现池内有仔鱼活动,捞起测量全长8~15 mm,白天用绢网转移一部分仔鱼到培养池中, 18:00—20:00, 用灯光诱捕的方式将大部分仔鱼转移至培养池中,诱捕仔鱼时大量的浮游生物也被转移了。通过搅匀水体,用1 L烧杯,抽样计数的方法估算,一个孵化池内仔鱼数量在70多万尾左右,繁育工作期间共使用10个孵化池。

孵化池内基本是连续微增氧,自然光照周期,白天使用单层遮阳网,光照控制在800~1500 lx左右,晚上揭开遮阳网采用自然天光。孵化池水温控制在25~28℃,加温不是用池内直接加热的方法,而是将10个1.5 kW的加热器放在一个水池中,集中加热后用水泵分别送到各个池内。这样不仅容易控制,而且还制造了一定的微水流,更有利于孵化和幼鱼的生长、觅食。

1.5.2仔、幼鱼培育

仔鱼培育用水泥池6 m×5m×1.5 m,常规消毒,进水100~120 cm,水体30 m3左右,上方吊200 W白炽灯。仔鱼转移至培养池中后,水温控制在25~28℃,池底铺一些消毒过的牡蛎壳和文蛤壳供其底栖。仔鱼培养池内基本是连续增氧,自然光照周期,11:00—14:00光照特别强时使用单层遮阳网,光照控制在1 500~2 500 lx,其他时间采用自然光。

仔鱼饵料是活轮虫,一部分培育,一部分在青口盐场购买;淡水红虫是在育苗场附近的大河中每天8:00—10:00用绢网捞的,量比较大;卤虫在附近的盐场购买;糠虾是在育苗场附近的阴阳水中每天4:00—5:00时用绢网捞的,量比较大,6:00左右糠虾就潜入水底,不好再捞了。

仔鱼大都是在孵化池中生长到8~15 mm时,用灯光诱捕的方式转移至培养池中的。转移至培养池后,每天8:00—10:00投喂饵料,投喂量1~2 kg,随鱼体增长不断增加投喂量,饵料中有部分是活的有部分是死的,原则是先喂死饵料后喂活饵料。20:00至次日4:00,打开培养池上方的白炽灯,活轮虫、卤虫、水蚤等趋光聚集,仔鱼就会趋光捕食。仔鱼培育期间每隔7~10 d就按规格进行分池培育,以控制饲养密度。矛尾复虾虎鱼性情凶猛,有同类相食的现象,及时分池培育也可以减少同类相食。

仔鱼食量大、生长较快,全长30~40 mm时,用紫菜磨成浆添加在饵料中,量约10%,仔鱼摄食正常,没有不良反应。后期活饵料量少时,补充冰鲜小鱿鱼制成的鱿鱼糜,整个培育期间未添加人工颗粒料。5月下旬起,幼鱼普遍全长45~60 mm,用聚乙烯充气袋充纯氧运至塘口饲养。6月上旬,幼鱼普遍全长65~80 mm,运至塘口饲养。

2结果

2.1亲鱼与产卵

2.1.1亲鱼

在挑选亲鱼时按体长和体重选择,表1、表2分别按体长和体重来说明其分布比例。

由表1可以看出,体长30~41 cm范围内的亲鱼总尾数为697尾,所占比例最大,达到76.6%,体长48 cm以上的亲鱼所占比例最小,为2.63%。

由表2可以看出,体重251~350 g范围内的亲鱼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3.41%,其次为体重200~250 g范围内的亲鱼,所占比例达到30.99%。

亲鱼体长和体重数据分布如此集中,只是收购亲鱼过程中筛选的结果。自然环境下,即使同一生长地点同一时间捕获的鱼,数据分布也不会如此集中,这一点在收购筛选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但2—3月份的矛尾复虾虎鱼体长基本都在24~35 cm左右,体重都在200~350 g,这个时期的矛尾复虾虎鱼无论是雌鱼还是雄鱼确实都相当肥满。亲鱼中最大的一条全长57 cm,体重达560 g,雌性。据当地渔民讲,2月份前后800~850 g的矛尾复虾虎鱼也是有的。

4月2日选定4个池子184对亲鱼注射催产素,作对比试验。通过与其他未注射催产素亲鱼所在池中产出仔鱼的对比,结果差别很小,未能取得像其他大型淡水鱼类实施催产的效果。

2.1.2产卵

4月2日,选定4个池子184对亲鱼注射催产素,作对比试验。雌鱼和雄鱼的平均体重340 g左右,HCG配置成800 IU/mL,雌鱼每条注射1 mL,雄鱼每条注射0.5 m L,胸鳍处向腹腔内注射。通过观察,注射了催产素的184对亲鱼与其他亲鱼对比,产卵量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4月4日,早上换水时(非催产素试验池)发现有多个粘接在一起或成小团的鱼卵,颜色透明、圆球状。用60目的绢网捞起,简单漂洗后放进孵化池,水快换完时,看到池内脊瓦凹面上也有成片附着的鱼卵,简单漂洗后放进孵化池,数量太多无法计数。

通过对未产卵死亲鱼的解剖得知,矛尾复虾虎鱼卵的近于圆球状,呈黄色———明黄色———浅明黄色——近于透明。成熟度越高,颜色越浅,形状越近于圆球状。成熟度越高的卵,刺破卵巢外膜后卵呈单个游离状态,这样的卵是成熟的卵,平均长轴长1.5~1.8 mm,平均短轴长1.3~1.6 mm。颜色呈明黄色成熟度不高的卵,平均长轴长0.8~1.3 mm,平均短轴长0.7~1.1 mm。

共解剖了未产卵死亲鱼9尾,未采取用固定重量卵块求克卵量的方法,采用随机取3 g左右卵块,清点总数,求克卵量的方法。两个卵巢的重量不是一样的,未单个测量。由于人工饲养一段时间后,个体差异比较大,又是死鱼,所以单个体重数据未采集。测量使用的是1/100的天平。表3的数据和表1、表2没有联系。

从表3可以看出,全长29 cm的亲鱼,绝对卵量26 562粒,全长42 cm的亲鱼,绝对卵量95 627粒,平均卵量为54 000粒左右,接近6万粒。随着体长的增大,卵量呈线性增大关系。

本次繁育研究工作,有亲鱼910尾,雌鱼455尾,雄鱼455尾。根据对死亡亲鱼解剖结果统计,雌鱼的产卵率70%左右。产卵后,亲鱼不再进食、形体消瘦、逐渐死亡,雌鱼先于雄鱼死亡,5月7日最后十几条亲鱼(全部为雄鱼)死亡,全长在45~50 cm,体重为100~150 g。前期调查与大量的走访发现,野生环境中矛尾复虾虎鱼的产卵期从一月上旬开始,到5月下旬还可以见到,产卵期分布较长,这与生长环境、食物充沛情况、个体发育有很大的关系。

2.2仔、幼鱼培育

2.2.1孵化

孵化用水泥池6 m×5 m×1.5 m,常规消毒,进水90~100 cm,水体27 m3左右,上方吊200 W白炽灯。4月4日首批鱼卵简单漂洗后放进孵化池。根据雌鱼的产卵率和全长8~15 mm之间仔鱼数量计数得出,育成率是44.3%。

2.2.2仔、幼鱼培育

仔鱼培育阶段,共育成8~15mm仔鱼770多万尾,如果不是搞繁育研究工作,这种规格的仔鱼完全可以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放入大田塘口饲养。到5月下旬,幼鱼普遍全长45~60mm左右,这种规格的幼鱼共计有300万尾以上,到这个阶段的幼鱼育成率是38.96%,其间200万尾放入大田塘口饲养。剩余的100多万尾全长45~60mm左右的幼鱼,到6月上旬,普遍全长65~80 mm,这时剩余20万尾以上,这个阶段的幼鱼育成率是20%左右。

3问题与讨论

3.1亲鱼培育阶段

亲鱼培育阶段时,亲鱼的死亡率较高,病害和水质方面的因素基本排除。通过对死亡亲鱼的观察发现,亲鱼的上下颚前端,特别是上颚最前端,大都有红肿的现象,占到死亡亲鱼的60%左右,更有甚者上下颚最前端都有“V”形的破损,严重的破损已达到鼻孔前端,占到有红肿现象的50%左右,雄鱼多于雌鱼。经分析,可能是撞击脊瓦造成。

野生环境下,矛尾复虾虎鱼的产卵场所是其在淤泥中作的巢穴,巢穴大都直立,洞口直径10 cm左右,浅的70 cm左右,深的120 cm左右,多数有两个洞口,少数一个洞口,两个洞口的巢穴呈“Y”形。卵都成片粘连在距离洞口20 cm左右的洞壁上。由此判断野生亲鱼的产卵和受精是身体基本直立、腹部向下进行的。

3.2产卵阶段

鳡鱼的亲鱼驯养及人工繁育技术 第9篇

1生殖习性

鳡鱼一般5~7冬龄可达性成熟,雄鱼成熟比雌鱼略早些,繁殖季节为5-6月,繁殖水温为18~30 ℃,最适水温22~28 ℃,鳡鱼卵呈漂浮性,卵粒较大,一般每公斤怀卵量为10万~12万粒。

2亲鱼培育

2.1池塘选择

亲鱼培育池以0.27~0.33 hm2为宜,过大不好驯食操作,过小对亲鱼性腺发育有影响,水深要求1.5~2 m;在放养亲鱼前10 d,用1 500 kg/hm2生石灰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亲鱼池病源及敌害生物。

2.2饲养管理

鳡亲鱼一般放1 500~1 875 kg/hm2,另需搭养10%左右的鲢、鳙鱼用来改善池塘水质。若以活饵料鱼为主食,则要投放一定数量适口的鲤、鲫鱼种或鲴鱼种,也可驯化吃适口的鱼块或野杂小鱼虾。在产前两个月要定期冲水,以刺激亲鱼的性腺发育。

3人工催产

3.1亲鱼选择

成熟的雌鱼腹部柔软、轮廓明显、松弛而有弹性;雄鱼体表有粗糙感,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亲鱼的雌雄比例为1∶1或1∶1.2,雄鱼过少对受精率有影响。

3.2药物注射

催产药物选用PG和LHRH-A2合剂,用量为PG 2.5~3 mg+LHRH-A2 5~8 μg,雄鱼的剂量为雌鱼的一半;注射部位选择胸鳍基部或背鳍基部均可。注射药物后放入直径5~6 m的催产池,辅以微流水刺激,一般水温22~24 ℃,效应时间约为12 h左右,等鳡鱼亲鱼发情追逐产卵完毕后即可收卵孵化。

3.3孵化管理

孵化采用环道和孵化槽均可,孵化管理同家鱼,不同的是鳡鱼卵径比较大,脱膜前的流速要略大些,以受精卵能均匀翻滚为准,放卵密度比家鱼略小些,一般为50万~60万粒/m2水体;孵化用水要求水质清新,pH值7.5~8.5,溶解氧5 mg/L,并用80目网绢过滤;一般水温22~24 ℃,40~48 h可脱膜,待鱼苗出膜2~3 d后,可投喂蛋黄或60目网绢过滤的轮虫开口;待鱼苗腰点长齐后,即可出苗下池或出售。

4鱼苗培育

4.1育苗池准备

培育池一般以0.13~0.2 hm2为宜,在鱼苗下池前7~10 d,将鱼池用生石灰1 200~1 500 kg/hm2干法消毒,以杀灭病原,在放苗前3~5 d,加水至70 cm左右,施放艾草2 250~3 000 kg/hm2,分别堆放于池塘四角或施放鸡粪750~900 kg/hm2,使鱼苗在下池后有充足适口的天然饵料。

4.2鱼苗放养

鱼苗下池在晴天的上午进行,下池温差要控制在2 ℃以内,放苗150万~180万尾/hm2。

4.3肥度掌握

在鱼苗下塘后视池水肥瘦,每隔2~3 d施追肥一次,每次施艾草1 500 kg/hm2或鸡粪450~750 kg/hm2,使池水保持肥度适中,透明度30~40 cm。

4.4水质控制

每隔2~3 d补水一次,每次20~30 cm;鱼苗饲养至20 d后,每3 d换水一次,每次换去池水的五分之一;待饲养25 d后,鱼苗长至5~6 cm时,即可分塘饲养或出售。

5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一般放养45万~60万尾/hm2,当鱼苗长至6~8 cm时,即可开始驯食鱼虾肉浆、水蚯蚓、人工合成饲料或微型颗粒料等,每天投喂两次,投喂量占体重的15%~20%,具体根椐水温和鱼种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池水交换根椐水质情况进行确定。每天坚持巡塘,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17)

兰科植物盘龙参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第10篇

1 盘龙参的药用价值

盘龙参 (Spiranthes sinensis) 含香豆精苷和生物碱, 全草入药。具有益阴清热、润肺止咳、消炎解毒之功效, 用于病后虚弱、阴虚内热、头晕、腰酸、淋浊带下、扁桃体炎、咽喉炎、咳嗽吐血、疮疡肿毒、毒蛇咬伤和带状疱疹等治疗。因此盘龙参具有极高的药用疗效和保健作用。

2 盘龙参生物学特性与地理分布特征

2.1 生物学特性

(1) 形态特征:盘龙参 (Spiranthes sinensis) 多年生草本, 高13-50cm。根数条, 指状, 肉质, 簇生于茎基部。茎较短, 近基部生2-5枚叶。叶片宽线形或宽线状披针形, 极罕为狭长圆形, 直立伸展, 长3-10cm, 常宽5-10mm, 先端急尖或渐尖, 基部收狭具柄状抱茎的鞘。花茎直立, 长10-25cm, 上部被腺状柔毛至无毛;总状花絮具多数密生的花, 长4-10cm, 呈螺旋状扭转;花苞片卵状披针形, 先端长渐尖, 下部的长于子房;子房纺锤形, 扭转, 被腺状柔毛, 连花梗长4-5mm;花小, 紫红色、粉红色或白色, 在花序轴上乘螺旋状排生;萼片的下部靠合呈兜状;侧萼片偏斜, 披针形, 长5mm, 宽约2mm, 先端渐尖;花瓣斜菱状长圆形, 先端钝, 与中萼片等长但较薄;唇瓣宽长圆形, 凹陷, 长4mm, 宽2.5mm, 先端极钝, 前半部上面具长硬毛且边缘具强烈皱波状, 唇瓣基部凹陷呈浅囊状啮齿, 囊内具2枚胼胝体。蒴果椭圆形, 有细毛。花、果期6-8月。由于本种植物分布很广, 其植株的大小、叶形、花的颜色和花茎上部被毛的有无等可能因地区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2) 物候学及生殖特性:每年秋末 (大兴安岭地区在8月下旬) , 盘龙参暴露于地上的营养叶和花柄部分枯萎死亡。次年春季 (大兴安岭地区在5月上旬) , 肉质根的顶芽萌动后, 营养叶和花首先穿出地表。在花和叶展开以后, 当年苗顶端继续向前生长, 形成新的茎部, 并不断形成鳞片。到了6月下旬开始结果, 7月中下旬果实开始成熟, 8月下旬果实脱落。到了每年的生长季末期, 当年苗前端即具有一个着生许多鳞片的茎部, 而其顶端又形成了新的更新芽。盘龙参具有肉质根, 种群的扩展主要由种子繁殖来完成。盘龙参的根系主要着生在肉质根上, 一般为须根系。植物体吸收营养主要靠须根系完成。

2.2 地理分布

根据对国内各大标本馆标本的查阅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 盘龙参分布于全国各省区。其他国家如俄罗斯、蒙古、朝鲜半岛、日本、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至不丹、印度、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也有分布。盘龙参在我国大兴安岭的分布目前发现于呼中、塔河、加格达奇等地。

2.3 生态学特性及群落特征

盘龙参常生于田畔或湿润草地, 喜阴湿、气候冷凉和肥沃、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据我们于2007年至2009年的野外调查, 盘龙参可以生长于林间草地、河谷、山坡、灌丛草甸, 分布海拔为200-3400m, 属寒温带。该带气候寒冷, ≥10℃的积温1500℃, 植物生长期100d左右, 土壤冻结期长达7~8个月, 年降水量400~550mm;土壤为山地暗棕壤和亚高山草甸森林土, 而盘龙参仅生长于该土壤10~30cm厚的腐殖质层中。盘龙参在大兴安岭地区生存的群落类型主要是落叶松林和扇叶桦林。灌木层的主要种类有越橘属 (Ericaceae) 的笃斯越桔 (Vaccinium uliginosum) 等;草本层主要种类有藜芦 (Veratrum nigrum) 、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龙牙草 (Agrimonia pilosa) 、二岐银莲花 (Anemone dichotoma) 、兴安乌头 (Aconitum ambiguum) 、沼兰 (Malaxis monophyllos) 、密花舌唇兰 (Platanthera hologlottis) 等。

盘龙参是一种生态指示性植物, 它的生长、繁殖都需要真菌、动物的帮忙, 形成一个小生物链, 所以盘龙参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敏感反应, 在植物研究上很有价值。合适的生境存在, 盘龙参种群就存在;生境消失, 盘龙参种群也会随之消失。盘龙参种群所在群落如果受到外界干扰, 盘龙参种群的生长状况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如生长不良, 块根腐烂等。如果所在群落受到严重破坏, 如挖掘、羊啃等, 盘龙参种群就会大批消失。

3 野生单株人工化培育

植物种群的特定生长环境是植物种群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野生单株能否人工化培育成功, 关键在于人工培养提供的环境条件能否满足植株的生长需要。本研究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盘龙参从野生到人工培育所需要的必要环境条件, 分析了驯化成活的原因, 旨在为盘龙参人工培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在盘龙参移栽之前要在选好的地段搭棚遮荫。参棚前檐立柱高90cm, 后檐立柱高70cm, 用水泥柱, 分立参畦两边。立柱上顺畦向固定好横杆, 横杆用拉紧的铁丝。上面覆盖1.2m宽的苇帘, 使雨水不能直接落到畦面上。雨季到来之前, 覆盖第二层苇帘。参棚平正, 防止高低不平。其上以苇帘覆盖, 透光率为25%~30%。

从野外挖回的盘龙参 (保留野外挖回时所带的土壤以及盘龙参周围的草本植物) 移栽入已经搭建好的遮阴蓬。根据表中数据, 对搭建好的遮阴棚以及棚下土壤进行适当的人工管理。

3.1 人工移栽管理中注意事项

移栽时不宜去除盘龙参根部的土壤以及参苗周围的植物, 在盘龙参苗成活以后, 土壤板结、土壤湿度过大、畦面杂草较多时, 应及时进行除草松土, 以保持土壤疏松, 减少杂草为害, 但宜浅松, 次数不宜太多, 清除杂草不宜全部清除, 采取只除大草, 保留较为矮小的草, 以利于保墒。移栽后, 若遇干旱, 适时喷灌或渗灌。雨水过多, 应挖好排水沟, 及时排出积水。

移栽当年一般不追肥, 第二年春苗出土前, 将覆盖畦面的秸去除, 撒一层腐熟的农家肥, 配施少量过磷酸钙, 通过松土, 与土拌匀, 土壤干旱时随即浇水。在生长期可于6-8月间用2%的过磷酸钙溶液进根外追肥。

因覆土过浅或受风摇动, 参根松动时, 要及时培土。靠近参畦前沿或参地边缘的参株, 由于趋光性, 茎叶向外生长, 夏季高温多雨易引起斑点病、疫病等多种病害, 因此应把向外生长的参株往畦里推压, 并培土压实, 使其向里生长。进入冬季, 盘龙参茎叶枯萎时, 应将枯叶及时清除地面, 深埋或烧毁。封冻前视畦面情况, 浇好越冬水, 并加盖畦面秸秆。

3.2 病虫害防治

(1) 立枯病5月始发, 6-7月严重危害幼苗。防治方法:适当增加光照, 疏松土壤;发现病株及时清除, 并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施或浇灌。 (2) 疫病6月始发, 危害全株。防治方法: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用1∶1∶120倍波尔多液喷施, 或用乙磷铝400倍液喷施。 (3) 锈腐病5月始发, 主要危害根部。防治方法:移栽时减少伤口, 并用药剂浸根;降低田间湿度;发病时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病区。 (4) 黑斑病5月下旬初至6月上旬始发, 危害全株。防治方法:选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 可用多抗霉素200国际单位, 浸泡24小时后取出阴干, 或按种子重量的0.2%-0.5%拌种;清除病残株;发病初期用多抗霉素100-200国际单位喷施, 进入雨季改用1∶1∶100-180倍波尔多液或敌菌灵500倍液, 或代森锌800-1000倍液交替喷施。

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 主要为害根部。防治方法可采用毒饵诱杀和人工捕杀等。

采取这种移栽管理方法可以使野外移栽的参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4 人工扩繁与采收

4.1 种子扩繁研究

从野外采回的盘龙参种子采用两种播种方式: (1) 趁鲜播种, 种子在土中经过后熟过程, 第二年春观察出苗情况。 (2) 趁新鲜将种子进行沙埋催芽。方法是选向阳高燥的地方, 挖15-20cm深的坑, 其长和宽视种子量而定, 坑底铺上一层小石子, 其上铺上一层过筛细沙。将鲜参籽搓去果皮, 或将于参籽用清水浸泡2小时后捞出, 用相等体积的湿细沙混合拌匀, 放人坑内, 覆盖细沙5-6cm, 再覆一层土, 其上覆盖一层杂草, 以利保持湿润, 雨天盖严, 防止雨水流入烂种。每隔半月检查翻动1次, 若水分不足, 适当喷水;若湿度过大, 筛出参种, 晾晒沙子。经自然变温, 种子即可完成胚的后熟过程。在4月下旬种子尚未萌动时进行播种, 在整好的畦面上, 按行距5cm、株距3cm条播, 覆土2cm, 再覆3-5cm厚的秸秆, 以利保湿。半个月以后观察出苗情况。

以上两种方法均能得到盘龙参实生幼苗。

4.2 分株扩繁研究

将从野外挖回的植株移栽成活后, 于秋季分株栽培。分株时选用根部健壮, 分根较多的植株, 无病虫害、芽胞肥大、根条长的壮苗。栽前可适当整形, 除去多余的须根, 分株时注意不要碰破根皮, 并用100-200倍液的代森锌浸根10分钟。次年春季观察分株成活率。分株田间管理措施同移栽苗。

结果发现:分根植株不能长成新的植株, 说明盘龙参不适合用分株扩繁。

4.3 种子及块根采收期的研究

盘龙参生长3年以后, 每年都能开花结籽, 因此收种和不收种的地块应分开管理。对不收种只收根的地块, 及时摘除花蕾。在用于收种的地块中, 选择无病害健壮植株进行采种, 为使种子饱满, 每个花序上部1/3要及时摘除, 待蒴果开裂前, 连果壳一起采回后, 去除果壳, 种子进行新鲜播种或者湿沙催芽处理。

盘龙参生长3-5年后, 于8-9月茎叶枯萎时即可采收块根。采收时, 先拆除参棚, 从畦的一端开始, 抖去泥土, 去净茎叶, 并按大小分等。将参根洗净, 剪去须根及侧根, 晒干或烘干, 即为生晒参。选择体形好、浆足、完整无损的大参根放在清水中冲洗干净, 刮去疤痕上的污物, 掐去须根和不定根, 沸水后蒸3-4h, 取出晒干或者在60℃的烘房内烘干, 即得红参。

5 小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 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疾病谱、医学模式和医疗模式也正发生重大转变, 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传统医药, 特别是中医药的健康理念、医疗实践与现代医学的互补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 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伟大创造, 是中国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世界医药领域独树一帜。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保障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野生药材资源是森林资源的宝贵财富, 也是我们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天然药材手掌参和盘龙参, 通过人工栽培、科学种植、掌握药用植物年限、活性成分积累动态和最适采集期方面的技术, 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药材资源, 实行家种、野生并重。大面积大规模种植这两种珍稀濒危药材, 不仅能增加林区药材后备资源的贮量, 维持生物多样性, 对发展林业生态优先的战略也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盘龙参,人工繁育技术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工繁育】相关文章:

岩虫人工繁育的初步探究01-06

繁育基地05-09

繁育系统05-31

繁育试验07-04

繁育母猪08-03

繁育对策08-05

杂交繁育论文05-07

畜禽繁育范文05-20

核桃苗木繁育技术07-30

种子繁育收购合同08-17

上一篇: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