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时代感的书画艺术

2024-07-18

具有时代感的书画艺术(精选10篇)

具有时代感的书画艺术 第1篇

一、教学方式的时代感

时代在进步, 教师教学的方式当然也要符合时代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 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如果你具有幽默感, 那么, 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长时间气愤的局面, 就可以得到缓和。孩子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 是因为孩子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个举动中、每一件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而当今学生学习压力和课务都比较重, 所以具有幽默感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最能符合学生的需求, 也充分符合了教学方式的时代感。而作为音乐教师, 更是如此。从外表上看, 大部分小学里的孩子们都喜欢漂亮的老师, 那你便成功了一半。因为爱屋及乌, 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才喜欢某个科目, 也因为讨厌某个老师而从此厌恶他上的课。

然而, 如果光凭出色的外表和时尚的打扮, 没有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枉然。曾听过苏州职业大学张翔教授的一个讲座, 讲的好多内容包括细节我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是因为他讲话方式非常生动而且幽默, 不但内容切合我们一线老师的实际, 还时不时地给我们带来欢笑。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说我有成为莫扎特的潜力, 谁能肯定说不能?只是尚未开发。”这句话让全场爆笑了好久, 而且笑过之后也让我受益非浅。是啊, 我们的学生不都是有待开发的种子吗?谁能认定他们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认定他是颗宝石, 他就是;你认定他是颗顽石, 他也就是。就看你如何去看待, 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作为老师, 我们更应该用我们有限的力量去培养、鼓励这些个可能成为音乐家的种子。

音乐本来就是个美好的东西。是让人享受、让人愉悦的艺术。因此, 音乐老师的教学方式必定不是一味严厉的、面无表情的、枯燥的。微笑、快乐、幽默才是与音乐课想融合的表情和情绪,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中感受“真”的世界, 学习“善”的精神, 体验“美”的旋律。因为只有你快乐了你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差异,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你快乐了你才会以宽容的胸襟包容后进生的表现, 做到注重个性发展;你快乐了你才会尊重孩子那无限遐想给你带来教学上的小麻烦, 做到鼓励音乐创造……这样的老师才能上出科学的、时代感的学生需求的音乐课。

二、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音乐课堂要讲究时代感, 以紧随潮流的形式, 将快乐的体验带给学生。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注意学生们近期起唱的歌, 爱听的音乐, 充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书本上的知识一般都是几年以前编写的, 所以势必很多现在学生喜欢的内容没有, 这就使得课堂的“需”不等于“求”。学生学习的内容比较不贴近学生的生活,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减少了。相反如今的流行乐更受学生们的追捧。随便叫哪个学生唱首歌, 估计大部分都会随便叫哪个学生唱首歌, 估计大部分都会有模有样的唱起流行歌, 但往往书本上的则抛于脑后。因此, 我尝试在教学中将同学们喜欢的流行音乐结合书本内容教学, 这样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让学生更能体会作品的内涵。例如:在教授《浏阳河》那课时, 在介绍创作背景和地域的同时, 先把快乐女生周笔畅的《2008浏阳河》推荐给大家, 利用明星效应, 学生们学习兴趣一下子都提高了。另外从这首《浏阳河》本身来讲是首民歌, 要大部分同学都能模仿或唱好这首歌也很难, 所以学习兴趣也不会高, 而相反, 《2008浏阳河》这首流行歌曲, 则是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唱的, 而且演唱形式也比较受学生们喜欢。因此类似的这种情况, 实践下来我觉得流行歌曲进课堂既体现了教学时代感, 有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氛围的时代感

你是否发现, 低段和高段学生对待音乐课的态度是不一样, 记得一年级新生刚上第一节音乐课时便抱着音乐书蹦蹦跳跳地跟在我的后面, 他们似乎觉得音乐课, 那就是很有意思的课, 总带着轻松的心情迎我而来;但到了五、六年级, 我们就会发现不少学生开始散漫地、应付性地来到音乐教室, 给面子的在那张张嘴巴, 不给面子便是捣乱和唱反调, 他们似乎觉得音乐课, 不就这么回事——唱唱歌、听听音乐、哼哼谱。“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 而且教学总目标的首要目标中也包含了“培养音乐兴趣, 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由此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没错的。由此得知, 我们音乐教师幸运的是不用花太多力气在“激发兴趣”上, 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似乎与生俱来, 只要费些心思“保持兴趣”、“放大兴趣”……但不幸的是, 由于主副课偏见的意识, 不少教师、家长影响着孩子随意性地对待音乐课, 认不认真几乎不影响他们的评优、升学, 因此, 一旦教师不重视每一节课的重要性, 孩子们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 渐渐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支持建立时代感的音乐课堂, 并致力于将时代感和趣味性融入学习过程。一我个人来看, 完全可以将当今最有时代感的选秀形式融入课堂。新课标指出课堂并不是赋予某个人的, 而是全体学生的。在低年级中, 更可以想出诸多融合教学内容与流行的元素融为一体的时代感课堂, 让学生在学中感受时代的进步, 在进步中学习知识。

具有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习题及答案 第2篇

1.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的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崇祯帝

2.明朝时,北京城的城中心是()

A.宫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3.明长城的.东端起于()

A.鸭绿江 B.黑龙江 C.嘉峪关 D.山海关

4.《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宋应星 B.徐光启 C.李时珍 D.王夫之

5.国外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6.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是()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千金方》

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管理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教学管理;师生关系;人际交往

一、有科学的管理理论和体系

新时代的教育不再是以前的“私塾”,需要用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加以引导。在很多学校,甚至是一些名校也存在以个人经验或是传统习惯为指导的教学管理,认为传统的管理办法才是最正确的,是学校不能够丢失的灵魂。我们不能否认古老的东西有它存在和被保护的价值,但是时代在进步,教學管理手段怎么能够停滞不前。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是这个学校的灵魂,但是不代表它不能够“穿新衣”。我们要把握学校的中心理念不改变,但是要突破传统,融入时代精神,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

二、宣传“我的校园我的家”的思想,共同建设美好校园

学校里面有老师,有学生,还有其他的工作人员,他们是校园的一分子,也是校园管理工作的一分子。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教师工作的地方,是管理人员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只有这些人共同努力,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学校管理中,令人头痛的往往就是学生对学校设施不爱护、浪费等现象,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主人翁的思想。学校应该加大这个方面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学校的关系,增加他们的责任感。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学校必定会从管理学生的地方,变为学生积极求学的圣地。

三、实现以人为本,大胆实施创新校园管理政策

现在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社会的动力。高中校园管理要想具有时代特色,就必须秉承时代精神,大胆创新。目前很多校园管理的方法过于陈旧,还是老一套的“规矩”。可能因为学校是学习的圣地,所以没有人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校园改革。可是如果想要让校园管理不落于时代之后,这是必经的步骤。目前的中国要求“以人为本”,各种政策都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那么校园的管理为什么就不能够民主一些呢?

学生是校园的一部分,所以学生也可以参加到校园的管理工作当中。但是学生的经验毕竟少,考虑问题也不全面,所以我们要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政策的实施。例如,在一些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多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另外,在学校要多设置一些意见箱,学生的意见对于校园管理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的话,也可以让学生去体会校园管理工作,发起“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的活动。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对事物也有了很强的认知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和相信他们的判断,将他们的意见采纳于校园管理办法之中。

四、学校应该发展自己的校园文化,弘扬校园之魂

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都应该有自己的灵魂。生活在一个领域中的人,往往会很容易受同一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如果想要一个和谐的校园,高效的管理办法就要从学生的思想开始着手。传统的学校管理是靠“校规”“班规”“社规”等等,这一系列枯燥的规矩反而成了学生叛逆的催化剂。新时代的校园不该是一个靠死规矩管理,靠强行命令和制止来维持纪律。而是让学生自觉地,从内而外地去遵守,甚至去维护校园。灵魂是精神支柱,校园的灵魂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体现。不管这个学校有没有名人,或是以前有没有什么校规校训,都可以从现在开始,树立自己的价值理念。

校园文化也是学生共同维护的宝藏,所以构建校园之魂也应当征求学生的意见。可以通过学生调查的方式,来推选出最能够代表学校的词语,最能够象征学校的精神标语。通过思想来管理学生,才是最长久,最有效,最具时代特征的管理办法。

五、学校的管理要放眼未来,以开放的态度管理事务

面对高中学校的管理问题,我们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按照学习型的组织观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不可能十全十美,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不能为了顾及面子而一再遮掩。目前的教育改革是一场“绿色的革命”,它不只是对以往教学制度的改变,还是一种有继承的改革,是在目前的管理办法之上的一种升华、提高和发展。

时代在不断改变,校园管理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要在不断求知的精神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新旧改革的有机联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之,弘扬校园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老师教学专业水平,实现校园管理的有机发展将是校园管理长久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唐悦,凤才弟.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J].现代校长高参:吉林教育:B版,2005(01).

[2]庞玉才.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学校目标管理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6(02).

时代好教师应具有的品质探讨 第4篇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也是教育过程的引领者和组织者, 在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常言道:“好笋出好竹, 好师出好徒”。只有教师自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合格人才。

具体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该如何践行总书记对我们期望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品质才能具有好教师的风采与魅力。

一、对学生平等、尊重

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和学生平等相处, 以诚相待, 理解他们, 尊重他们。

理解学生表现在我们应该具备与学生心心相印的能力, 能与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当他们心情低落时, 我们要会同情他们;当他们情绪高涨时, 我们要能和他们一起欢呼庆祝。当学生需要依靠的时候, 你是肩膀, 当学生需要倾诉时, 你是听众。我们要心怀仁爱之心, 把心交给学生, 以心换心。没有爱的教学, 宛如无水池塘, 终将群鲜枯竭。

我们不能总是高高在上, 昂头视人, 看不起比我们学历低、比我们经验少的他们。殊不知, 年轻人思维活跃,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看问题往往有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视角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要学会放下身段, 从他们的视角和水平来与他们沟通, 甚至向他们学习。孔子云“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三人行必有吾师”。我们教师不仅要向先哲、同辈学习, 也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才是老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尊重学生体现在尊重学生的隐私、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生理特点等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默默地观察学生, 只在需要的时候伸出手, 挖掘并实现其潜能, 帮助他们成长。教师的尊重是可以改变一个年轻人的生活的。同时, 只有尊重别人,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其他人更重要。“以人为本”、“依法执教”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有积极的心态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具有积极的心态, 多想一些积极的东西, 少一些消极的态度, 多去挖掘别人的亮点, 少去盯着他人的缺点。当看到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时, 有些教师往往会唉声叹气, 断言“这一代完了”或“一代不如一代”。可是你有没有发觉他们身上各种优点呢?

在我们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才, 有些能歌善舞, 有的能编曲作词, 有的精于研究让四五十岁的教师听都没听过的电子游戏, 有的善于服装珠宝设计, 有的是电脑专家, 有的是书画行家, 有的善于收藏……教师要学会欣赏, 去看年轻人的好。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 有的温柔有的固执, 有的火爆有的宽容, 有的活泼有的内向, 有的善解人意有的刚愎自用……教师要坦然接受这些不同。宽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 不等同于纵容, 不意味着妥协, 它能够化解许多矛盾。

三、具有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

我们要承认, 在生活中唯一真正持续不变的就是变化。传统的延续固然有它的道理, 新方法、新思想、新系统也有它们存在的必然性。作为教师, 尤其不能被思想僵化所困住, 不能在新生事物发展的路上设置障碍。我们的学生是新时代的成员, 思想和行为都打着时代发展的烙印。我们要一直抱有开放的心态, 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 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

如果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所谓的规则条例来衡量和约束学生, 势必给学生的创造力造成客观上的阻滞甚至扼杀。接受不同, 允许学生犯“错误”, 才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树立榜样、为人师表

《论语·子路》中,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也就是说, 当领导者自身端正、以身作则时, 不用下命令, 被领导者也会自动效仿, 跟着行动起来;相反, 如果领导者自身不端正, 却要求被领导者端正, 即使三令五申, 被领导者也不会服从的。因此, 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杜绝的, 自己决不能涉足。例如要求学生不迟到, 预备铃响的时候, 教师就应该提早在教室内等待;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培养自学精神, 我们自己就应该不断学习, 从思想、学识、素养和教学教法上不断提高自己, 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一个标杆。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此, 为人师表是当好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是一面窗口, 通过它年轻人可以看到未来的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角色模型, 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这个阶段效仿的对象, 我们可能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道德素养、学识学风上全面作出表率, 自觉率先垂范, 真正为人师表。

五、有创新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 教师的知识越深厚, 视野越宽广, 科学素养越全面, 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 而且是一位教育者。”

一个好教师在获取知识时, 要思想开放, 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观点;在课堂上, 要能够用创造性和鼓舞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如果一名教师既能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 又拥有独特引人的教学方法, 这会让他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学生也会喜欢他的课程, 会追随他来获取新的思想和技能。

学高为师。一个好教师应该总是知识丰富、业务精湛、有创造力的, 能够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

但是, 创新教育不是一时之举。创新教育是一个需要持久不懈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难免会有一些挫折和困难, 但我们一定要保持恒心, 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六、有幽默感

众所周知, 在气氛凝重的时候, 一个人的幽默感可以消除障碍, 活跃气氛。在枯燥的课堂上, 如果你拥有让学生笑的能力,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更可以让教师赢得尊敬, 增加人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讲他们能听懂的笑话, 聊聊有趣的故事, 甚至是自嘲一下, 都会拉近我们和学生的距离。

培养幽默感, 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识、思想修养为底蕴, 否则我们讲的笑话将成为真“笑话”贻笑大方。教师应该有乐观的心态, 广泛的爱好, 博览群书, 有意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元素, 把幽默逐渐内化为自身素质, 在课堂上以一种幽默的姿态出现, 从而使教学活动保持幽默和谐的状态。

七、具有坚韧的性格

一个班级如同一个小社会, 在这个小社会中, 教师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处理事情时, 教师必须具有坚韧的性格, 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比如, 纠正学生懒散的不良习惯就绝非易事。教师一旦决心迎难而进, 就不能半途而废, 看学生改不了就放弃。否则, 学生的坏毛病将永远改不了, 他们的心中会对改正缺点一事失去信心, 心想“连我的老师都没办法, 我一定是改不了了”。所以教师一定要采取各种方法, 要以旺盛的精力去和学生的恶习作斗争, 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

做决断时, 要当机立断, 不能优柔寡断。同时, 决断也要深思熟虑, 不要草率从事。学生都喜欢干事利落、不拖泥带水、办事精明的教师。

八、有条理性

通常,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做事的严谨程度判断出这个人是否有条理性。做事没有条理的人,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没有功效可言。作为教师, 工作安排必须掌握先后次序, 明了哪些事是必须首先处理的, 哪些事可以缓一缓。如果没有工作秩序, 即使你很努力, 也势必会把工作弄得一团糟。

只有教师时间上安排合理, 服装上整洁优雅, 办公环境收拾得清爽整洁, 才能作为学生的榜样, 才能教育学生从生活和学生上管理好自己。宿舍卫生方面, 不能容忍臭鞋烂袜满天飞, 不能容忍垃圾遍地、被褥随意一堆。要求学生将内务做好, 卫生搞好, 创造一个整洁温馨的宿舍环境。在学习方面, 做好时间管理, 这样不但能从容完成学习任务, 更有时间掌握自己的生活, 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去安排其他文体活动、社会活动或学习内容, 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又可锻炼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些看似都是区区小事, 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

总之,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 是一项育人工程。我们教师要热爱我们的事业, 关爱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进步;要和学生诚挚沟通,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以自己的坚毅性格, 高雅的谈吐, 富有魅力的人格以及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他们的尊重和效仿, 获得教育的成功。最后, 我们还要对学生怀有敬畏之心。最终谁成就我们成为一名好老师呢?是他们, 我们的学生。正是从他们对我们言行思想、行为举止的反应中, 我们才知道我们是否行进在正确的方向, 我们是否具有“为师、为人、为学”的风采和魅力, 是否能成功地担负起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我们的重任, 因此, 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学生共同成长, 共同提高。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领导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即“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为了践行这一要求, 本文探讨了一名时代的好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教师应该“以人为本”, 平等地对待学生, 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 具有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 学会欣赏学生的“不同”;要为人师表, 行为世范;有创新性、幽默感和演说家的风采;工作和生活有条理性;有坚毅的性格;等等。具有了这些品质, 教师才能担负起新时期历史给我们的重任。

关键词:为人师表,平等,创新,积极心态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学为人师行为世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1.

[2]曹艺, 孙晓灵.论素质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J].教书育人, 2000.

[3]焦会生.论素质教育中高校教师的角色素质[J].教育与职业, 2005.

[4]李游, 李光荣.论素质教育中高等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的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具有时代感的书画艺术 第5篇

同志们:

根据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总公司党委、总公司领导的部署,召开这次企业文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把企业文化落实到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为重点,认真贯彻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总结交流经验,进行现场观摩,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部署,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中国铁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必将对全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从战略高度提升文化自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作为崭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今国际大公司企业管理的主导趋势,以文化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以文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以提升人的素质带动企业发展,已成为中外成功企业共同的经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竞争国际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现。中外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的优劣,决定企业的成败,而企业文化建设抓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决策层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在于全体员工有无高度的文化自觉。当前,推进全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更深的层面上进一步解决好企业领导人和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问题。

1、把握企业文化定位,从战略高度提升文化自觉。我们必须明确,企业文化属于管理科学,是自管理科学产生以来,当代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有效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是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面对企业竞争国际化和物质资源的有限性而做出的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的必然选择。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以先进文化再造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是管理科学的飞跃和升华。在相同的物质资源条件下,甚至实力对比悬殊的企业,由于企业文化优劣的不同,小企业可以吃掉大企业,实力弱的企业可以打败貌似强大的企业,落后的可以后来居上。世界知名企业如此,中国的企业也是如此,我们中国铁建所属企业的实践也说明这一点。德国克莱斯曼公司曾排在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前列,但在前年倒闭,其总裁喟叹其理念陈旧;上海建工集团吞并日本两家大型建筑承包商,根本经验在于文化强企,而我们中国铁建有的集团之所以后来居上,也恰恰得益于先进文化引导了理念的更新和思路的创新。纵观中外企业兴衰成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文化决定经营理念、决定发展战略、决定工作思路、决定市场定位、决定竞争实力、决定自主创新能力、决定员工素质,而最终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企业领导人一定要认真研究一下企业文化是怎么回事,一定要明白不抓企业文化,短期看没有什么,照样有饭吃,有市场,但长远看,没文化和没有优质文化的企业不可能做强做大,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我们一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列入企业发展战略。

2、适应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新实践,以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视野增强紧迫感。加入WTO后,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也为了构筑新的竞争平台,我们中国铁建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集团的战略,但在国际竞争的格局中,一方面我们处在国际承包商的层层包围之中,另一方面我们与国际一流大企业在管理水平、经营规模、创新能力等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深层差距则是理念和思路的差距,其实,这就是企业文化问题。参与国际竞争是全新的实践,要适应新的游戏规则,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首先要更新经营理念,而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国有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机制体制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有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就可以培育出优秀人才,创造出先进科技成果和好的机制体制,否则就难以立足国际市场。国际化竞争已经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企业文化滞后而失去机遇、丢掉市场甚至被打垮的教训不胜枚举。我们一定要通过文化的转型,再造、融合、提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强做大,以卓越的业绩实现产业报国。

3、发挥我们这支队伍的文化资源优势,推进中国铁建企业文化进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这支兵改工队伍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铸就了彪炳史册的物质文明的丰碑,同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奠定了奉献报国、造福人民的共同理想,打造了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养成了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培育了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形成了诚信至上、情系用户的良好信誉,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文明的先进理念,造就了一大批引领时代潮流的英雄人物和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我们中国铁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得天独厚的企业文化资源,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基础。

为推进把中国铁建建设成为建筑业排头兵和国际化大集团的进程,以2003年上半年启动的建设规范、统一、覆盖全系统的企业文化工程为标志,总公司不断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在广泛征集意见、认真归纳提炼的基础上确立了企业识别系统,统一了企业标识,确立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企业管理方针。向全系统印发了《企业识别系统规范手册》,出台了《关于启用总公司新标识的决定》和《关于颁布实施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决定》。所属各单位也普遍进行了识别系统策划,在整合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构建中国铁建的文化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距离新形势的要求,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各单位之间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二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应有的力度;三是追求表面与形式,与企业管理实践结合不紧,甚至脱节;四是只停留在机关层面,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项目、落实到员工实践上有很大差距;五是贯彻总公司的主体文化不够规范和严格,有的单位过分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贯彻总公司文件要求不力,缺乏检查考核评价体系和常抓不懈的机制,存在短期行为;六是对企业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资金保证有差距。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二、围绕做强做大企业的战略目标,构建中国铁建文化管理体系

国务院国资委从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中央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培育和发展30到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部署。这对中国铁建来说,是又一次历史转折的关口。是面对新形势,加速做强做大,使中国铁建成为建筑业排头兵和国际化大集团,还是满足现状,随遇而安,将再次面临前途与命运的选择。目前,总公司正在组织制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鼓舞人心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要实现总公司发展目标,必须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更新理念,加强战略思维,创新发展思路,提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经过整合物质生产要素所形成的拓展市场的能力。整合,必须由具有先进理念和优越素质的人去整合,不同的思想理念、不同素质的人去整合同样的生产要素,所形成的竞争实力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企业文化在培育先进生产力和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竞争同质化时代,任何品牌都是可以模仿的,唯有企业文化特质不能模仿,正是这种文化特质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发展道路。我们要把建设中国铁建文化,打造中国铁建文化品牌,作为团结全体员工,为实现总公司发展目标而奋斗的灵魂工程。

要围绕总公司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中国铁建的企业文化体系。根据国资委《意见》的要求,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中国铁建的企业文化体系主要包括:

1、指导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立足于文化强企、文化育人,努力建设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铁建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把中国铁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做出贡献。

2、总体目标。按照指导思想的要求,用2到3年时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符合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员工根本利益,具有中国铁建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和谐、企业文化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相促进,为实现总公司中长期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3、工作方针。为了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下方针: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企业文化的精髓即以人为本。企业即人,文化是魂。人是振兴企业的关键,组织中的人的活力,决定群体的成败。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核心,一切为了员工、一切尊重员工、一切依靠员工,努力开发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员工素质,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国铁建。

二是坚持统一性的方针。企业主体文化必须统一,必须纠正在主体文化上各行其是的分散主义,必须强力推行总公司的主体文化。要认真贯彻总公司两个决定精神,强化主体文化的统一性和规范化,增强中国铁建的集团凝聚力和品牌影响力。

三是坚持重在创新的方针。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在继承中国铁建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整合和创新,以理念创新带动内容、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鲜活的文化在基层,真正的创新在员工的岗位实践。要注重加强基层企业文化创新,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文化创新引导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

四是坚持融入管理的方针。企业文化的特点,在于以先进文化主导管理活动。要发挥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必须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实现优秀文化与科学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管理与物化管理的和谐统一,把企业管理提升到更高境界,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五是坚持突出特色的方针。企业文化贵在特色。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坚持统一性的前提下,在总公司企业文化框架内,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和方案,推进本单位的制度文化创新,丰富文化要素和内容,防止上下一般粗,抹杀各单位特点的倾向。力求家家有建树、有特色、有亮点。在全系统创造企业文化建设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是坚持广泛参与的方针。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家的文化,更是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不仅仅是机关的文化,更是根植于广大员工生产经营实践的文化。企业文化越到基层越丰富、越到项目越精彩。要以广大员工为主体,依靠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形成为广大员工普遍认同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用员工创造的企业文化成果指导企业员工的实践。

4、主要内容。中国铁建企业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以总公司主体文化为基本框架,在全系统规范使用统一的企业标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歌曲;二是以二级公司和三级公司各具特色的制度文化创新为丰富内涵,举纲带目,在全系统形成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的行之有效又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三是以把企业文化落实到重点工程项目为重要依托,推进企业文化落地,使之融入到建筑产品生产过程,落实到一线员工岗位实践,成为打造优质产品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巨大力量。根据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容结构,中国铁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三大步骤,即:以建设规范统一的企业文化为目标,在全系统深入贯彻总公司主体文化,为构建总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奠定基础;以发挥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为目标,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全方位结合,从生产经营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方方面面的文化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总公司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以推进企业文化落地为目标,使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过程紧密结合,真正落实到项目建设实践中去,把文化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三、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努力完成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任务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同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同培育专业竞争优势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增强凝聚力的灵魂工程、提升管理水平的固本工程、打造品牌的塑形工程和培育高素质员工队伍的育人工程。建筑企业的特点是对用户长期负责,建筑产品关系到用户根本大计和消费者的终身利益,建筑业所追求的文化是一种过程文化,即必须将先进的文化理念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实践和服务过程,以体现人本精神的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奉献用户,同时在实践中培育高素质员工队伍。目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已在总公司系统全面铺开,根据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和企业文化建设内在要求,总公司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即:推进三项工程,抓好八项工作。

三项工程就是铸中国铁建精神、树中国铁建品牌、建中国铁建团队。

1、铸中国铁建精神。在继承和弘扬铁道兵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确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新的文化理念。把 “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核心价值观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精神,贯穿于做强做大企业的实践,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自觉实践,铸造新时期中国铁建精神。

2、树中国铁建品牌。品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以目前形成的企业品牌为基础,强化各级品牌意识,通过思想的凝聚、气质的养成、业绩的积累、竞争力的提升等全方位的建设,打造中国铁建的国际品牌。

3、建中国铁建团队。以先进的文化育人,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人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保证和促进员工的发展。坚持用科学理论和中国铁建的企业精神武装职工思想,用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提升职工能力,以高效的竞争机制和培训体系提升职工素质,以可靠的物质保证和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满足员工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做强做大企业的实践平台,在国际竞争中建设无往不胜的员工队伍,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人才兴企战略实施。

推进三项工程,其本质就是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丰富的资源、精良的设备等硬件上,不仅体现在先进理念、关键技术等软件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硬件与软件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竞争对手难以获得和模仿的竞争优势上,这正是企业文化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1、树立核心价值观,为做强做大企业奠定坚实基础。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基,是企业和员工行为选择的思想指南,是企业文化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树立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追求的思想保证。要把培育先进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力培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所需要的思想观念。总公司提出的“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核心理念,是在概括总结中国铁建逐鹿市场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根本理念的高度回答了在国际竞争中如何使我们这支队伍长盛不衰,永立不败之地的重大问题,即: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推进企业发展,以诚信为最大智慧赢得天下用户,诚信、创新二位一体,以人品保精品,精品、人品缺一不可。体现了时代要求和中国铁建的最高价值取向。要紧密联系实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创新文化和诚信文化为核心,深入开展统一的价值观教育,使价值观真正成为员工评判是非、检验成败的标准,使诚信和创新成为广大员工的共同行为准则,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岗位实践,使之成为中国铁建人特有的价值追求和思想行为方式。

2、营造新时期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精神是企业之“魂”。我们秉承“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拓展两个市场、做强做大企业的实践中,铁道兵精神仍具有不朽的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不畏艰险、永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新时期的企业精神,体现了继承优良传统与创新发展的统一、时代精神与企业精神的统一,展示了新时期中国铁建人努力把中国铁建建设成为行业排头兵和国际化大公司的奋斗目标和奋斗精神。它是我们迎接新挑战、实现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要用新时期企业精神教育干部、武装职工,打造钢铁团队;要用新时期企业精神攻坚克难,解决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要用新时期企业精神,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专业竞争优势,在关键领域突破竞争对手和国际大公司的包围,占领市场制高点;要用新时期企业精神建班子、带队伍、创佳绩,推进做强做大企业的进程;要用新时期企业精神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在国际竞争中把握市场先机,永立不败之地。要把新时期企业精神教育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相结合,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重点工程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作为培育新时期企业精神的课堂,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员工为建设国家、振兴国企建功立业。

3、创新制度文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而企业文化也必须以制度来支撑,企业文化只有化为制度和规范体系,才能融入生产经营实践、融入管理过程,实现文化管理功能。要以创新制度文化为载体,在管理体系中赋予文化的灵魂和内涵。建立起文化与制度水乳交融的文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建立健全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有效地规范、引导员工行为和企业行为,从而把管理提升到新的水平。要在推进系列文化制度创新上下功夫,深入抓好诚信文化、创新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环保文化、营销文化、廉洁文化、礼仪文化、涉外文化、品牌文化等系列文化制度构建和完善,使企业文化真正“固化于制”,使企业管理制度体现企业文化,实现提升员工素质、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企业品牌的目的,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中国铁建的竞争优势。

4、搞好整合重组中的文化融合,努力构建和谐企业。为推进把中国铁建做强做大进程,近年来全系统先后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涉及近200亿元资产、6万余名员工的整合重组。企业重组过程中和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事关重组单位改革发展大局,对全系统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要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把重组中和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切实抓好,抓出成效。要辩证地认识重组中的企业文化建设,既看到由于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带来的困难,同时又看到不同的优秀文化相融具有的优势。要以统一性、先进性、创新性为指导抓好文化融合,采用情感凝聚、激励凝聚、目标凝聚等方式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解决好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企业决策、生产经营、市场定位和人际关系上出现的文化碰撞甚至摩擦和矛盾,努力构建和谐企业。要强调统一性,以中国铁建的主体文化规范、统一和主导全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大公司、大集团的文化体系,同时又要体现丰富性和多样性,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级各类企业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聚合文化优势,建设具有各单位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处理好主体文化与子文化的同时,要慎之又慎地处理调整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确保企业稳定。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环境,以文化融合促稳定,在稳定中提升文化建设质量。

5、创建学习型企业,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建设学习型企业是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要大力倡导做学习型员工、学习型党员、学习型管理者,广泛开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树立新观念、争做新贡献的活动。要创新学习机制,鼓励岗位成才,在全系统形成“人人崇尚学习、处处讲究学习、时时不忘学习”的文化氛围。通过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把经营管理者倡导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同广大员工的个人愿景、共同智慧融合在一起,提升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感召力,形成企业的持久竞争力。以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6、抓好塑形工程,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企业良好形象建设承担着为企业塑形的重要功能。只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要以贯彻总公司主体文化为动力,高起点、大力度地启动塑形工程。要依照规定,在全系统重点工程建设现场、驻地和一切能够展示企业形象的场所,统一、规范使用企业标识,培育大集团意识,扩大中国铁建品牌影响;要深入贯彻、大力弘扬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企业精神,建精品工程,塑高尚品格,使产品人格化、品牌人格化、企业形象人格化;要适应“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实践,在海外经营和国外工程建设实践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优秀的文化推进海外经营;要重视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载体的塑形作用;针对近年在国内外工程建设中突发事件增多的新情况,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充分准备,快速反应,弄清真相,主导舆论,维护企业形象;要增强国内宣传和海外宣传力度,强化舆论攻势,继续办好企业经营业绩国际展览和大路画展等宣传活动。近几年,总公司连续多次举办境外展览和大路画展,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总之,要通过抓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中国铁建建造精品、讲求信誉的市场形象,塑造奉献人民、报效国家的社会形象,塑造德报天下、造福人类的国际形象。

7、培育“四有”新人,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要使企业能够持久成功,必须关注员工队伍建设、发掘人才潜力。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创新用人观念相结合,同贯彻党管人才方针、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相结合,同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和培训机制相结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中国铁建的企业精神武装员工思想,用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提升员工能力,以建设高效的竞争机制和培训体系提高员工素质,以做强做大企业的实践平台,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人才兴企战略实施。总之,要用先进的文化培养一支能打硬仗、勇于奉献的“四有”职工队伍,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8、打造项目文化,推进企业文化落地。项目是建筑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先进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经济效益的源头和企业形象的窗口,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项目文化是直接触摸到市场脉搏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化,是集中展示企业内涵与良好形象的文化,是我们建筑企业文化体系中的第一文化。抓好项目文化建设,就奠定了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就能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打造项目文化,要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规范贯彻中国铁建主体文化,推进项目建设理念更新,坚持建一流工程与创一流效益和谐一致,工程建设与维护生态和谐一致,建精品工程与促进员工发展和谐一致。要以先进文化为灵魂,完善和提升项目的管理体系,推进项目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使企业文化与项目管理全方位结合,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创造条件。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推进生产过程的科学化、生活方式的文明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化,确保安全、质量和效益,有力地推进文化强企。要在工程项目实践中,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培育“四有”新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推进人才兴企战略的实施。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打造项目品牌,建设一大批以先进科技、文明管理、优质高效和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创誉市场的,在国内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名牌工程项目,为中国铁建塑造良好形象。打造项目文化,还要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项目法施工体制相结合,充分发挥项目法施工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和作用。要从战略高度研究解决做优做强项目和项目的文化建设问题。2006年二、三季度,总公司拟就项目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对项目文化建设制定具体标准,在此基础上,开展项目文化建设达标活动。

四、加强组织领导,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论性、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都很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不断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体制机制。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管理科学,企业文化建设亦属于管理行为。因此,企业主要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负有主要责任,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定位。同时要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部门的职责。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立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门机构。要形成党政主管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执行、牵头部门抓落实,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行动的大格局。所属各单位都要根据总公司的总体部署,着手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推进计划,逐步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考评体系,既要有质的规定,又要有量化标准,要建立起考核体系的数学模型。总公司将本着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项目的原则,制定相应标准,并开展项目文化建设达标活动,从而形成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的长效机制。

2、加强企业文化队伍建设。要以各层面的政工干部队伍和经营管理者队伍为骨干,以广大员工为实践主体。政工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要增强抓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像抓思想政治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一样抓企业文化建设,并带头把先进文化落实到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实践中。各单位党委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骨干队伍的培训,做到真正懂得企业文化,能够有的放矢抓企业文化、身体力行落实企业文化,做先进企业文化的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要对班组长和职工,特别是对民工队伍进行企业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力军作用。要重视、爱护和培养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组织保证。

3、要与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管理,只有渗透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必须与方方面面的工作相结合。要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互为条件、互为载体、互相促进,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正确方向和目标,以“春雨润物”的企业文化建设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境界;要同“三线建设”紧密结合,以人性化管理理念为指导,从建筑企业艰苦流动的实际出发,构建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的工地生活方式,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要同企业的公关活动紧密结合,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良好的思想行为方式、良好的素质和良好的风范,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要同完成好生产经营任务紧密结合,把员工企业文化建设中激发出的忠诚感、责任感、积极性、创造性和勇超强手、勇创一流的奋斗精神,投入到生产经营和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内增凝聚力,外强竞争力,创造骄人的业绩。

4、要以典型推动工作。要充分重视典型示范作用,总公司和各集团公司、设计院都要抓好不同层面的典型,围绕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实到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为重点,认真总结经验,解决落实中的具体问题,企业文化建设切勿忙在机关、浮在上头。各单位也要在适当时候,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用典型指导和推进工作。

5、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年活动。最近三到五年是中国铁建做强做大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主动适应总公司做强做大的战略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构建中国铁建文化管理体系为目标,以实施“三大工程”,抓好“八项工作”为重要任务,以抓好在基层的落实为重心,2006年在全系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年活动。

艺术具有特殊的话语方式和魅力 第6篇

《颂雅风?艺术月刊》(以下简称《颂雅风》):你怎么看待“宝马-古根海姆实验室”所面临的问题?

王春辰(以下简称王):这是个很有创意的项目,超越了传统美术馆的行为方式,将美术馆作为公共平台的视野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在纽约受到积极响应和欢迎,是因为这个实验室空间安放在一处已经被废弃多年的街区里,从而临时性地改变了这个区域的空间,增加了社区的参与度。在柏林,受到部分人和团体的反对,也仅仅是说这个实验室体型巨大,放在公共环境里有点扎眼碍事,所探讨的问题似乎离当地社区的人很遥远,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反对,最后活动还是在7月30日完成,目前整个实验室正在前往下一站孟买的途中。纽约和柏林两地的反响不太一样,也是因为不同环境下的人群对问题的紧迫感不同,這也正说明它的超前性和介入社会的及时性。事实上,这个实验室所讨论、所涉及的话题都和我们当下的生活、当下的城市建设有关。

《颂雅风》:艺术项目介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王:它可以有效地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态度,也充分让人们意识到、参与到我们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冠之以艺术的名义,是因为这是超越性的活动,它结合了多个领域的人士参与、集合课题来讨论。在今天,艺术家、美术馆也在积极转变自己的身份属性和提高公共平台的价值,所以才会有艺术家参与、美术馆组织的“艺术介入社会”的现象的出现。

《颂雅风》:艺术项目应该以何种姿态介入社会生活?

王:改变思考方式、关心社会发展,将艺术自身的独立价值予以更加丰富的拓展,成为积极研究问题的思考者和表现者。这样,艺术项目即可以介入到社会生活中来,成为公民社会有效参与的力量。

《颂雅风》:此类艺术活动在推行过程中有哪些短板和不足?

王:根据不同区域和城市,在提出问题的设计上需要更具体。如在美国,有参与者提到“城市与民主”的问题,就很好。城市由谁来建设、怎么建设、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公共活动区域如何界定和完善等,都是密切与人的生活相关的。在柏林,受到部分反对,也是因为当地人认为实验室讨论的大问题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颂雅风》:通常项目结束,活动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消失,这个现象似乎普遍存在。

王:其实,活动能够开展和传播,并有效地促进参与者思考,这就够了。项目结束后,一般有出版物和后续的相关讨论以及学术研究。

《颂雅风》:作为介入大众生活的项目,如何吸引大众的参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似乎是许多项目所忽视的。

王:关键是项目的实施和定位,如何将参与度提高,与一个特定社会区域的习惯有关。所以,这类项目要得到社会支持,需要做很多深入细致的沟通与说服工作,这本身也是项目介入社会的开始。

《颂雅风》:项目的成功与否该如何界定,目前,许多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王:只要将项目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其影响力自然会逐渐呈现。如广而告之,有不同媒体发布,网站、微博、短信、广告、广播、电视、出版小册子等等,都是手段。影响力数据的统计需要时间,以上工作的量化能加速直观判断。

《颂雅风》:艺术项目介入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

具有时代感的书画艺术 第7篇

信息时代是为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新型的学习时代,为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技能:

1 利用信息工具的技能。

(1)掌握因特网浏览方法、学会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图书查寻、期刊检索等电子资源的技能,及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能利用FTP信息库下载—上传数据、文件,为学好自己的功课提供丰富的课外信息资源。

(3)熟练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及重要信息汇总起来并存储好这些知识信息,以备将来更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充分利用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中心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这里有丰富的图书,随你选择。进入图书馆先要了解图书馆的功能,怎样查询所需的图书目录,进而找到所要的文献信息。笔者几次发现,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来到图书馆后,不知道怎样去使用图书馆目录,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源所在位置,但是我们工作人员都会耐心地给他们指导,以克服大学生来图书馆所面临的困难。

2 获得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和选择各种学习信息,能通过阅读、讨论、实验、检索等手段来获取信息,并且大量占有信息,为自己所用。在这方面,关键的能力是信息的收集能力和选择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集信息能力,有的接收信息的能力特别强,所以学习起来不费力气,而有的大学生则不然,接受信息能力特别慢,甚至对周围的信息无任何反映。所以掌握好收集信息的方法,对学习及以后的工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的信息可用不同的收集方法,一种信息可使用多种收集方法,一种收集方法也可以为多种信息的收集服务,信息与收集方法是多对多的关系。此外,信息必须经过选择才有使用价值。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必须遵循目的性、效率性和网络学习技能等三大原则。

大学生要掌握有效的信息检索方法,方能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检索有四个阶段:

(1)分析阶段。首先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特别给以重视,及时淘汰无用的信息;其次要明确范围和对象,对要检索的信息做到目标明确。

(2)准备阶段。确定检索步骤,选择检索工具,如利用图书目录、索引、文摘或其他检索工具等等,由近及远检索信息,并充分结合使用学校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信息资源查询、查准所需的有用信息。

(3)检索阶段。检索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书名(或刊名)检索--根据书名(或刊名)查找信息;著者检索—根据作者查找信息;分类检索—根据图书分类号检索信息;主题词检索—通过反映信息内容的主题词查找。

(4)筛选阶段。该阶段是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选出对自己学习及研究内容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检索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大学生只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准确、快速、完整地收集到信息,就能达到检索信息的目的,为学习及研究内容作好基础工作。

3 处理与加工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在这方面,比较重要的是信息理解能力和信息判断能力。信息理解能力是指能明白信息的本来意图,了解信息的本质性意义。信息判断能力是指通过客观地了解信息生成过程,探讨其效果,制作意图,制作技术。信息加工地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剔除假信息,去掉过时的、重复的信息,而对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对于收集和选择的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推敲,形成自己的观点,为自己所利用。

4 创新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在信息搜集、选择、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所需要的信息,能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从而创造新的信息,达到理解信息的目的。一切新生事物来源于创新,创造性的本质是,将几个旧思想用新方式结合起来。创新的信息培养出来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的人,只有这种人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需要创新,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活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灵魂。众所周知,信息创新是科研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论文写作就是创新过程的系统总结。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条件下提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创新的过程可分几个阶段:

(1)提出问题。

(2)查找信息资源。

(3)弄清问题。

(4)生成方案。

(5)实施方案。

(6)回顾总结。

以上几个过程都与信息有关,大学生充分占有了信息资源并应用于实际学习中,才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断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信息方面占有主动权。

5 信息协作的技能。

现代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将对社会各个方面发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会发现自己无知。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已经缩短到2~3年,人类探知的领域越来越大。在这种时代,仅靠某个人是无法完成某项科研活动或某项社会工作的,而必须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这有赖于大学生具备信息的传递技能,特别是网络传播手段,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及时明了地传递给他人,达到信息共享、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互利双赢的目的。

6 充分利用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要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质量,让信息充分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能力的强弱,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成败的关键。信息尽管不是唯一的资源,但确实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谁在信息资源方面开发得成功,谁就能在未来社会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此,大学生应充分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获取更多更快的信息方法和技能,为将来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7 接受终身教育的技能。

终身教育也就是一个人教育不能仅限于人生的某一个时期,而必须终身接受教育。在知识变化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以前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导致知识更新与老化的速度加快和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那种指望“在学校充电几年,到社会放电一辈子”的想法已经不现实了。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如不想落伍于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接纳新知识,掌握检索新知识的能力与技巧。“人生处处是课堂,留心处处是学问”,要知道,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踏着知识经济的节拍,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终身教育势必成为大学生一生的必然选择。

总之,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当主动阅读参考文献,拓宽知识面,充分占有信息。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培养从事科研的创新能力,运用已知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加强信息素养,以适应这个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马费成.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2]石同生.谈图书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 (3) .

太极拳:一种具有哲学意趣的艺术 第8篇

1 太极拳取名释意

据武术界普遍认可的、有据可查的史料,清代王宗岳是第一个用“太极”一词来论说和命名太极拳的:“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事实上,在王宗岳之前武术中早就有“太极拳”这一称谓。但现有资料均无法明确证实究竟是何人于何时命名和使用“太极拳”这一称谓的。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王宗岳是历史上第一位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思想来论说太极拳术的。

在王宗岳之后约一百年的时间里,太极拳练家们似乎一直醉心于太极拳技术体系的细枝末节,不可不谓精益求精。这期间,太极拳理论的提炼亦与技术密切相关。然而,对于太极拳得名的由来这一看似过于理论化的问题,始终没有客观、具体而深入的探讨,仅仅停留在传说甚或臆说的主观层面。究其根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清后期的中国在学术上还十分保守,根本没有可以把太极拳这种为士大夫所不齿的“雕虫小技视”为学问的氛围;其二,当时的太极拳代表人物,大多务农为生,又偏居乡野,虽功夫卓绝,但文化水平底下,根本达不到我手写我心的程度。

直到清末民初,陈氏太极拳第十六世陈鑫对于世传拳法没有文字记载甚为悲愤,于是耗费13个寒暑写成洋洋数十万言的《陈式太极拳图说》,旨在阐释陈氏太极拳理法,归纳和总结祖传练拳经验。《陈氏太极拳图说》是太极拳史上借易理阐发太极拳理法的宏篇巨著。陈鑫在书中对太极拳的取名问题有专门的论说:“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蕴釀而生。天地固此理,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人之一身,心为主而宰乎肉。心者,谓之道心,即理心也。然理中能运动着,谓之气。其气,即阴阳五行也。然气非理无以宰,而理非气无以行,故理与气不相离而相附,此太极根无极者然也。”

清代杨氏拳谱中“大小太极解”写道:“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本有之灵而重修之,良有以也。”由此可见,当时已有人把太极由“天地”而推衍到了人体,给出了大小太极的说法。

太极拳名家陈微明(清史馆纂修)在其《太极拳答问》一书中把太极拳取名的含义问题说得最为透彻:“问取名太极,究系何意?答太极本一圆形,为阴阳混合之一体。太极拳处处求圆满,分阴阳虚实,故以为名。然此尚是形容其外之体用也。不知人身中间有一穴,为立命之处,名为大中极。大者,太也。此穴及人身之太极中点。立炉安鼎,坎离交媾,即在此处。太极拳运转先天之炁,凝神入气穴,不久则丹生焉。故太极拳能通小周天之气,较之但枯坐者更为速焉。”然而,太极拳名称中的“太极”一词又源自何处呢?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以“太极”作为一种最高的理念范畴,认为“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易学理论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不断得到阐释和发展,其中较为重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唐代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则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金土木。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这些不断丰富和成熟的太极理论逐渐奠定了其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对后世太极拳理论和技术的衍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极图是一个研究易学原理的重要图形,包含了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中国古代流传的太极图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宋明理学本体论的精粹。关于太极图,哲学家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小史》中说道:“周濂溪概取道士所用以修炼之图,而与之以新解释,新意义。此图说为宋明道家中有系统著作之一。宋明道家讲宇宙发生论者,多就此推衍。”周敦颐在前人太极学说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写下了著名的《太极拳图说》。《太极拳图说》论述了太极本身是阴阳、动静、刚柔的对立统一体,阴阳、五行、八卦理论是易学的最高原则,而这些原则又都尽藏于太极图之中,太极图就是易学的代表图。太极拳取名于太极,太极图也就相应地成了太极拳的图徽。某种程度上,太极拳的众妙法门尽在此一图中。

由以上的论述和引证,我们可以把太极拳之所以取名于“太极”做以下解释:首先,表达了太极拳研习者对宇宙的认知,即“无极而太极”、“太极者,天地之根荄,万物之原始也”,人得太极之秀而最灵;其次,揭示了太极拳研习者对外部事物自身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天下事事物物,只是一理无有二理”。人身正如一个小太极,其动静变化与宇宙间的大太极同理。

2 太极拳与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在中国经典哲学中最“玄”,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技艺文化方面影响最深。之所以说其“玄”,是因为老庄哲学最强调“无”。老子说:“为无为,而无不治。”庄子也说:“万物出乎无有”、“物各由其自然,不待人为;顺其自然而为,则非我为。”老庄这种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的思想高深莫测,最让人难以捕捉。这里我们暂且不说老庄哲学中“无”的虚无缥渺,只把重点放在老庄哲学中的一些与太极拳相关的思想上。《老子》一书,涉及养生的观点至少见于十三个章节。《庄子》涉及养生的思想和言论较多,内、外、杂各篇中处处可见,其中《庄子·养生主》和《庄子·达生》两篇是最为著名的专论。以下仅就老庄养生哲学中与太极拳关系较为密切的若干主要观点进行阐释。

首先是“阴阳”。《老子·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讲的是阴阳相互变化和运动的规律。庄子对阴阳较老子更为重视,“阴阳”一词在《庄子》全书中共出现了二十多次。简而言之,老庄认为阴阳是相对、相生的一个和谐的整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

老庄阴阳思想表现在太极拳上就是:刚柔相济、开合相寓、快慢相间、虚实相换、动静相宜等等;“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其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其次是“致柔”。《老子·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以上说的都是养生贵在致柔。在老子看来,能像婴儿一样天真活泼、应天而动就能够养生保命。

老子“专气致柔”思想体现在太极拳中就是“用意不用力”和“柔”。“用意”和“柔”都旨在脱去后天的僵力、拙力,像婴儿一样应天而动。太极拳在练习时只有做到了“用意不用力”和“柔”才能百炼钢成绕指柔;在技击时才能“因敌变化”、“意在人先”、“柔化而刚发”。

再次是“守神”。《老子·三章》、《老子·十二章》、《老子·十九章》、《老子·五十六章》等章均讲到了精神内守。《老子·十二章》则通篇都是在告诫世人应该注意神不外弛,只不过老子才用了反说法:“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访。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看来,“五色”、“五音”、“五味”都会使人心神外驰,以至于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所看到的东西、听到的声音、吃到的事物。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圣人为腹不为目”,向来为养生家们所倚重。为腹,意指要下守丹田。眼为心之苗,神藏于心,开眼外视,就会心神迷乱,精神无法内守。庄子在老子“守神”的观点上,作了更细致的补充和拓展。如庄子在守神之外还讲到了用神和藏神。

“守神”思想在练习太极拳时有诸多体现。如“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腹内松静气腾然”、“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等等。

最后是“虚静”。《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现代哲学家牟宗三在其《现象与物自身》一书中更认为,“致虚极,守静笃”不仅是道家思想的总纲,也是养生和修炼的重要指南。我们知道,老庄哲学最讲究“无”这个概念。这使得常人在认识上很难找到“无”的准确定位。但是,老子很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问题: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即道家的养生方法就可以找到“无”。在修炼中进入“致虚极,守静笃”就找到了“无”。

“虚静”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身虽动,心贵静”、“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心不静则不专”、“心静神舒”、“身虽动,心贵静,气需敛,神宜舒”,等等。

此外还有“曲则全”。《老子·二十三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孔子在《系辞传》上也说“曲成万物而不遗”。显然,在老子、孔子看来,宇宙是由曲线构成的,是圆的。

“曲则全”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显而易见。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一是太极拳运动非圆即弧,要“处处成圆”;二是太极拳发劲要“力以曲蓄而有余”。“曲则全,枉则直,是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示之以曲,则后可以化之为全,顺敌之势,待机而走之、化之、拿之与发之,也就是以曲求全,先蓄而后发”,说的都是一个“曲”字。

3 太极拳不是一门哲学

通过以上的阐释,我们是否可以因为太极拳取名于“太极”,同时又和老庄哲学思想存在一些“密切”的联系,就可以把太极拳称作为一种哲学呢?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一门学问能否称之为哲学,当然要看其是否具备构成哲学的基本要素。构成哲学的基本要素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太极拳是否具备构成一门哲学的基本要素。太极拳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的确在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提炼和总结,并取得了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成果。但由于太极拳讲究由心而发,心有所悟,这就使得太极拳前辈们在提炼和总结自己的所感所悟时难免会陷于一隅之见,可谓各有各的妙招,各有各的门道,却又各守己见。太极拳传习历来讲究耳提面命、口传心授,一些核心的技术环节和练习方法,向来秘而不宣,仅仅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方可一窥堂奥。而这些为数极少的人,遵照师命,严守核心“机密”,是不会写在任何书上的。这也就意味着那些核心“机密”是不能被理论化、系统化的。没有开诚布公的相互交流、相互印证,就很难让人真正信孚。显然,这种个人色彩浓厚的方法论是不科学、不严谨、不理性的。太极拳也就无法做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况且,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一门学问在其核心理论缺失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之为哲学的。

太极拳虽经数代文人雅士的阐释,在理论构建方面吸取了一些古典哲学的精华,但要说太极拳已是哲学,却未免过于牵强。太极拳理论中所涉猎到的为数不多的一些古典哲学节点,大多都是直接照搬过来,并做想当然的理解,几乎没有进一步的深入阐释和探讨,即这些古典哲学的节点和似乎能联系上的太极拳理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遗憾的是,数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此类的专门著述或研究。事实上,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造成了太极拳理论和古典哲学之间相互衔接的不自然、不顺畅、不理所应当。太极拳理论绝大多数讲的是具体的技术操作方法。更确切地说,作为一种身心兼修的运动形式,太极拳是一种技术、技巧或方法。我们不必因为太极拳取名于“太极”,同时又和老庄哲学具有一些关联,就加以玄而又玄的想入非非,以至于将其牵强附会到哲学上来。

毋庸置疑,上面所提到的老庄养生思想的的确确对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产生了一些影响。由于老庄养生思想被道家尊为修炼养生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把太极拳视为道家养生术的一种更为恰当。这是由于:太极拳和其他拳术大异其趣,尤其注重内心的修炼,讲究“悟”和“气沉丹田”,而这完全是道家术语。尤为重要的是“气沉丹田”一句,更是道家养生术的精华所在。道家养生术强调要以丹田运化为修炼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顺畅为宗旨,通过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以达到性命双修。此外,太极拳“以心行气”、“用意不用力”、“由静至动”、“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等诸多练习要求均合乎道家修炼的基本规范。况且,陈王廷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给太极拳健身养生的性质作了终极定论:“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4 太极拳是一门艺术

既然太极拳不是一门哲学,那太极拳又是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太极拳作为一项运动形式的本质属性入手来审视这一问题。太极拳尤为强调“以心形气”、“拳由心发”、“以意为先”,由此可见太极拳是“心性之学”;而太极拳技术套路则是根据演练者的主观想象,将其在实战中应该做出的种种反应动作进行了有机组合。这种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应世界,表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以及太极拳作为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强健体魄、愉悦心智),则完全属于艺术的范畴。然而,太极拳的基本美学特征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太极拳所具有的基本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动作名称美。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不仅独具特色、生动形象,而且富有诗意和张力,常常使人浮想联翩,唤起美感。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太极拳的动作特点以及技击内涵相契合,加深了人们对太极拳动作的形象化理解。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玉女穿梭、云手、风扫梅花、海底捞月等等。

其二,气势美。太极拳练习者在立身中正、虚实分明、神静体舒的基础上,可以表现出太极拳所特有的神韵:动静相宜、舒缓柔和、轻灵圆滑、连绵不绝似行云流水,展现出一种宽宏、大气之美,颇有一番神态自若、从容不迫、泰然迎敌的大将风度。

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要求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动如江河,静如山岳”,动作如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这不但可以使演练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融于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同时,也使观看者受到自然之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正所谓“形美感目,神美感心”。这也是其他拳种所无法比拟的美学特征。

其三,意境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讲究阴阳和谐、虚实相生、明暗相衬、形神兼备之外,尤为重视神韵之美。神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太极拳之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形美与神美的和谐统一。太极拳动作潇洒飘逸、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对称和谐,给人一种造型之美、情景交融之美。

清末著名太极拳家陈鑫在其《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是这样生动地描述太极拳之意境的:“一片神行之为景,景不离情,尤情之不离乎理也。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问何以打出好景致?始则循乎规矩,渐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得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警奇。里感有情,外感有景,真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柳花娇,招招则水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往神驰,真好景致,拳景如此,可以观矣。”陈鑫的论述精辟独到,把太极拳理、法、形、神、情、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美阐释的入木三分。太极拳演练者正是在不断的操练中,一遍遍求索太极拳之妙趣,一次次感悟太极拳之美境。

通过对太极拳基本美学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演练太极拳实际上就是对美的体悟、探索和追求的过程。开始时,只是学会了,随着演练的不断深入,慢慢地熟识了。在练习正确的姿势及动作的基础上,一步步力求圆满和完美。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演练者的技术动作越来越纯熟,姿势变得越来越柔美,身体仪态越来越从容,而这些都恰恰正是一个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和风度。

虽然演练太极拳在外形上不过是眼法的流转、手法的盘旋、步法的移换、身法的开合俯仰,但是在内心却是凝神息虑、专心一意。就是在这种内外相合、形神一致的状态下,太极拳家一举手一投足周身轻灵贯串,柔软舒松,动作如行云流水般绵绵不绝。太极拳家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演练,常常使观者无不与之俱化。太极拳家和观者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之感。这难道还不能将太极拳称之为一种艺术吗?

5 结语

如同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太极拳在老庄哲学的长期浸润下,渐渐具有了拳术之外的哲学意趣。正是有了这种令研习者能够不断有所思、有所悟的哲学意趣,太极拳才越来越能够禁得起研习者终其一生乐此不彼地朝夕把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太极拳虽具有一定的哲学意趣,但却并不能在哲学上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不能因为太极拳取名于古典哲学中的“太极”一词,就加以玄而又玄的想入非非。将太极拳视为一种颐养身心的道家养生之术,更能够反映和解释其本质属性。演练太极拳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鉴于此,与其把太极拳拔高为一种哲学,倒不如实事求是说:“太极拳是一种具有哲学意趣的艺术”,来得更为贴切和恰当。

参考文献

[1]徐培兴.武术的修身性文化牲与学校德育[J].宁波大学学报,1999(6).

具有时代感的书画艺术 第9篇

摄影技术是将每一个瞬间记录下来, 是把人们的美好回忆与瞩望变为永恒而不再是凭空的遐想。而这种技术逐渐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行为。因此摄影技术成为了现代造型艺术。

一、摄影艺术所具备的要素

不论何种艺术, 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摄影艺术是靠构图、光线和色彩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艺术同样是借助这些造型语言来构筑自己独特的摄影艺术美。

(一) 构图

构图是指在摄影创作中, 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与美感效果, 而在一定的空间里, 安排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和位置, 并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的整体。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规律和原理, 摄影构图具有“均衡与对比”的原则。所谓“均衡”是指作品中的各部分物象在比例安排上要相对均匀平衡;而“对比”是指照片上各部分物象的相互比较, 突出其中较主要的部分。例如, 在摄影画面中, 把体积大的物体与体积小的物体进行对比, 通过大的衬托小的, 或者用小的来突显大的, 按照这种规律延伸的话, 摄影作品中的高低、远近、疏密、明暗、动静、善恶等等, 都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 均衡与对比只有互相结合, 就是在对比的变化中就得作品的构图与内容的效果做到完美统一。

摄影艺术所具有的多样艺术性形式, 能使摄影作品产生不同的艺术感觉。例如:平衡式构图法, 能给人以画面的满足感;垂直式构图法, 能够充分突显物体的高度与深度;对角线构图法, 使画面富于动感, 突显活泼, 而且更加吸引眼球;水平线式构图法具有着平静、安宁、舒适等特点;交叉线式构图法, 具有着舒展含蓄, 轻松活泼等特点。

(二) 色彩

所谓“色彩”, 又称为“色调”或“影调”。“影调”又指黑白照片上所表现的明暗层次;“色调”则指彩色照片上色彩的对比与和谐。通过对影调与色调的艺术处理, 可以产生影调层次、影调对比、影调变化与色彩反差、色彩变化, 色彩和谐等艺术效果。因此, 色彩的运用, 是决定摄影作品优劣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被赋予了感情, 成为代表某种事物和思想情绪的象征来源。如, 红色代表热情、温暖;绿色代表生机、凉爽;蓝色代表广阔、清新;黄色代表庄重、光明;紫色代表深沉、神密;白色代表神圣、纯洁;黑色代表稳重、死亡;灰色代表浑厚、温存;褐色代表淳厚、严密, 等等。而不同色彩的组合, 也同样会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三) 光线

摄影的光线运用简称“用光”, 是指在拍摄过程中运用各种光源对被拍摄的物象进行照明, 来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光线被称为摄影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因此, 摄影对光线的依赖就如同人类对空气与水的依赖。

摄影通过光线的运用可以加强照片的空间感、立体感, 又可以营造氛围、渲染环境、突出主题、烘托形象, 以达到摄影作品的艺术魅力。光线一般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 自然光指太阳光及月亮的反射光, 而人造光指电子闪光灯、白炽灯、霓虹灯与聚光灯等。无论任何的光源都必须根据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几种方向来对景物进行拍摄。

二、从多视角分析摄影艺术在大众文化中的普及程度

(一) 从审美角度分析

摄影艺术的普及带动着审美角度的普及。照片不仅是摄影艺术的最直接产物, 也是群众自身兴趣爱好所作用的结构。在摄影艺术作用下的照片不仅可以激发欣赏受众的创作主动性, 同时也能够深化照片的内涵。而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摄影设备也随之逐步的普及, 照片已经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思想与无限意境。我们把照片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与人物, 通过大众的欣赏、评价以及想象, 而充分表达出来。而这个审美的过程, 没有审美角度的限定, 也没有过高的艺术要求, 因此, 会使得摄影艺术变得通俗化、群众化。

(二) 从摄影工的角度进行分析

当今数码产品逐渐普及, 而且常见的一些智能手机上也具备摄像功能, 这样就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群对摄影的需求。作为奢侈品的摄影设备也逐渐的转变为大众的必需品,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 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纪念日、聚会等的大小日常事情都必不可少的设备。

三、科学技术对于摄影艺术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 摄影技艺的逐步简化

如今科技的不断发展, 摄影技艺中的自动曝光、自动聚焦、自动白平衡、数字包围式等自动功能、数字化功能的不断完善, 摄影技术的神秘面纱逐渐被解开, 这样使得大众更容易的成为“摄影高手”, 也使得摄影传统的过程状态被改变, 同时也简化了以往比较花时花力技术, 简化后的技术更便于把握与应用。

(二) 摄影效率的逐渐提高

传统照片冲洗的方式过于繁琐, 且对于冲洗的环境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阻碍、延缓了摄影的社会化普及进程。而在计算机软件的充分利用后, 无论是从图像照片的效果上, 还是加工处理上, 都可以实现几乎完美的效果。因此这一技术不仅给摄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同时也拓宽了大众对摄影的视角, 还吸引了大众的参与热情, 更加推进了摄影艺术的普及推广。

(三) 摄影表达方式的改变

强大的网络技术, 可以把我们的摄影图片进行整编、集成, 从而比传统方式更加深刻了强化受众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推动摄影走下精英文化的“艺术圣坛”、披上了大众文化的盛装。网络让摄影瞬间性与文学历时性相互补, 大众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 去寻觅生活中的点滴瞬间, 使摄影图像信息的传播更准确, 更具亲和力, 使大众获得更多对单纯摄影图片的深刻理解与感触, 让观众既能获得视觉的、感性的信息, 又能获得情感的、理性的信息。

浅谈具有“动态性”的舞台艺术语言 第10篇

(一)动态性的舞台语言必然包含着复杂的人物内心感受

舞台语言的“动态性”,就是语言表现力要“灵动”。在创作中语言想要“动起来”,创作者势必要紧紧抓住规定情境,势必要有强烈的内心依托。演员对规定情境进行分析和感受,挖掘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脉络,通过有对比性的语言,充分抒发内心情感,形成“峰峦相连”、“此消彼长”的语言感觉。生动地传达人物激烈的内心活动。这样一来纵使话语不多,依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著名表演艺术家董行估在《蔡文姬》的排演中,谈到了他创造曹丕这一角色时,专门提到了一场戏:曹操要让董祀自裁,而曹丕希望通过自己的提醒,让父亲回心转意。

曹丕是乖巧的,颇识体统,但不狡黠。出于对父亲、文姬和董祀的爱护,他当然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要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用比较妥帖的方法来提醒父亲。他先让周近下场,观察一下父亲,然后轻轻走在父亲身旁,说出了这句关键的台词:“父亲,文姬夫人何时召见?”态度上,既有对丞相的恭敬之礼,又有君臣之间的商榷之规,也包含着父子之间的私情,语气上,既轻又缓,特别强调了“文姬夫人”几个字,意思是“您是不是再听听蔡文姬的另面之辞?”短短的十几个字,表明了曹丕积极参与这一矛盾的决心,而参与得又是这样得体。父亲听后,稍候片刻,说:“我再做考虑。”我想,“噢,他采纳了我的提醒,但他是否马上就能行动呢?这是我所担心的。”曹丕带着这种心情,接着说了三个“是”字。三个字有间隔,第一个“是”比较兴奋,第二个“是”比较担心,第三个“是”甚至有些沮丧。随着三个“是”字,后退了三步。刚一转身,父亲叫了一声“子桓”,我很快把身转回来,又升起了希望。当然,这也许是一个使我失望的回答,但这也有可能是个有希望的兆头,我很快回应“在!”“关于文姬夫人的情形……”为了能清楚地表达急切等待的心情,我把脸转向观众,眼睛闪闪发光。曹操接着说:“……你可以好好查询一下。”啊!父亲毕竟是纳谏的明君,事情是有挽回余地的。他的话音刚一落地,我兴奋地说:“我一定留意!一定留意!”……(《蔡文姬的舞台艺术》-69页,苏民等编著)

在这场戏中,董行估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却在短短的时间内,利用寥寥的几句话,就将曹丕这个人物跃然于台上。这不能不说是在台词处理上很下了一番功夫。“文姬夫人何时召见?”,将“文姬夫人”点出,恰恰就是在婉转地提醒曹操,同时又在表明自己的态度,确实做到了“突出重音”。这种重音的突出并不是煞有介事地重读,而是在不动声色之间。显现了自己的态度,这恰恰就揭示了曹丕这个角色的行事方式,人物性格——谨慎、不乏智慧。后面的三个“是”字,则是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对比,富有动态。就像董行估所表述的那样,在这三个“是”之间,包含着角色大量的思想活动以及此时此刻对现场的感受。三个“是”字,中间有两个语言上的停顿,完全是揭示了此时此刻人物的心理活动,对待事物的态度。同时,也就曹丕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给观众最直观的印象。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只有曹丕才是如此,换作别人未必会这样周密细致。通过这番语言,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于台上。

(二)动态性舞台语言在创造过程中必然结合着艺术构思和设计

话剧表演艺术需要演员的感性,但也少不了对角色的理性构思和设计。这些构思和设计,要从最大限度上调动和梳理演员的感性创造能力,使其服务于创作。一块好钢如果没有外力的挤压、锻造、塑型,那么永远只是一块钢而已,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演员对待角色,在富有创作热情、情感饱满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设计,把这如同钢水一般的热情、创作天性和能力,注入到角色的身体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完成和深化角色的创造。

在中央戏剧学院台词课中《荒原与人》的独白、对白教学阶段,我深刻体会到了构思和设计的重要性。创作中的构思不是凭空想象,必然要结合脚踏实地的理性分析。这种工作其一,是剧本准备过程中的案头工作,包括分析人物的前史、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人物的思想线、情感线、心理线,人物此时的行动、人物的贯穿行动……其二,是以上分析的深化,在之前基础上,能够调动自身肌体的一切创作可能性将分析的东西展现出来,并且在展现的过程中寻找灵感进发的瞬间。这种展现是演员在创作中一系列理性分析和感性分析的物化,在舞台艺术语言创作中,会对语言的形成起推动的作用。不论是在演员自身的形体上、声音上,还是在演员与舞台景物的相互关系上。都必然会反过来对演员的创作造成影响,从而在语言上有所改变,使演员能更快地融入规定情境中,找到属于角色的心理形体自我感觉。从这个角度讲,动态性的舞台艺术语言既是艺术构思和设计的目的,也是深化角色创造的必然要求。

在《荒原与人》“送细草”一场戏中,一对男女学生用“红绸”这一物件对戏进行诠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运用“红绸”编排了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在舞蹈中完成了对白。“送亲”中,红绸是显而易见的物件之一,这场戏运用红绸在逻辑上完全行得通,顺理成章:而用红绸来体现细草和马兆兴这一组人物关系。更是巧妙。两个演员在舞台上运用形体语言,充分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将两个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彼此的爱恨情仇生动地演绎出来。细草上场时,一条红绸横据台中,似乎揭示了她的命运——去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她要面对命运中的强大阻碍;随着马兆兴的上场,这条红绸又将两人远远隔开,隐隐如同一条激流,使两人相望却不能牵手;随着故事的进程,这条红绸又化为缰绳,既系在命运的马车上,又是两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绊。两个学生说出的语言相较于以往在张力上明显有所增强。所有的语言不仅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说出的,而且伴随着更加积极主动的形体动作,以舞蹈推动语言,以语言诠释身体的语汇……整个表演处于“动态”之中,使舞台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得到大大增强。

(三)“动”中寻“静”使舞台语言具有鲜明层次

任何戏都不可能一个节奏到底。即使是在矛盾冲突最尖锐的时刻,人物的内心斗争达到顶峰,人物的外在表现也不见得就会等同于这种内心节奏。在很多时候,这种内外的反差会使人物更加真实,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所谓“欲左先右”,“欲扬先抑”,在变化中寻求鲜活的生命力。

同理,舞台语言也是如此。在上述的“送细草”一段中,虽然情感激荡,但两个角色有好多独自并不是喊出来的。

演员说台词要有感受。首先,在表演中十分的感受未必就要用十分力说出来,可能用三分力效果能更好一些,举重若轻,点到为止。再一层,独白是自语,人之所以有自语,必然是因为有感受到的东西,也必然想要把它抒发出来。有谁会自己冲自己吼叫?至少在生活中我没见过。在舞台上,可能会因为艺术的夸张性会出现此类情况,但是这不是单纯的嘶吼,而要包含着深切的心理体验。

请看这两段独白:

马兆新一切都过去了,过去了!从一开始细草就不是我的,现在又终归还给了别人。我马兆新不过是一段插曲……两年前的夏天。是我马兆新开着拖拉机把她和垦荒队的伙计们拉到落马湖;两年后的冬天,又是我马兆新赶着爬犁把她送出垦荒队,送进从底窑迎来的吹吹打打的娶亲行列……一个小伙子亲自把自己热恋过的女人送到别人家去当老婆!不,不是热恋过,我至今还在爱着她,要不然我不会这么痛苦。那么,为什么不拦一拦她呢?她是失过身,她身上有个孩子,一个别的混蛋男人的孩子,可那怨她吗?她当时象我一样,我们都还年轻……可马兆新是个男人!男人!(更加凶狠地抽打着辕马)

细草男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可是,女孩子就不是人吗?哦,不去怪他吧!如果在他回来那天,我去向他倾诉他走后的一切,他会谅解的。小马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可是,我不但没讲。反而要嫁出去,这对小马就象是火上加油。我为什么这么干呢?也许,我也有自私的一面?我想用这种举动进一步激起小马的爱?我这样想过吗?没有吧?可是,他为什么不拦我一下呢?只要你马兆新说一句:“细草,你是我的!你不能走!”我就会毫不犹豫地留下来。可是,你没说,你这是在报复我!男孩子的心真就这样硬吗?(《荒原与人》,李龙云著)

上一篇: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下一篇:破解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