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质范文

2024-07-22

化学品质范文(精选12篇)

化学品质 第1篇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 今年的化学高考较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 双基为本, 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在关注双基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思维品质、学习策略、创新能力等全方位的考核。Ⅰ卷和Ⅱ卷的功能进一步明确Ⅰ卷依旧以客观题为主, 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 学生得分相对容易;Ⅱ卷以主观性命题为主, 注意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的有机结合, 难度较大, 能很好的拉开考生的成绩档次。

一、夯实双基是体现能力的前提

今年的化学高考试卷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重点内容, 基本上也都是我们平时重点强调的, 反复训练的, 这体现了出题的意图, 不管教材怎样变, 教学理念怎样改,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用于指导生活、生产、科技等的作用不会改变, 需要学生作为知识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会变, 体现高考平稳发展的思想。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常抓不懈, 才能在高考中创造佳绩。化学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元素化合物, 化学实验等基础知识内容多, 杂, 乱。大部分学生在复习时常觉得抓不住重点, 容易遗忘。光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各自的功能。所以在复习时必须以考纲为基本框架, 以课本为基础, 以老师的讲解和点拨为重点, 对课本知识进行再认识, 力争形成对知识理解上的升华。要注意将各部分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 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细节决定成败”, 对基础知识复习需要做得更细更实。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 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强化训练, 不断消除“疑点”, “盲点”, 最终达到“毛病痊愈顽症根除”的境界。

二、锤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

化学思维品质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审题能力, 自我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与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今年的化学高考试题的设计背景新、信息广, 加强了对学生自我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与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能力的考核, 使学生的平时化学学习状态与默会知识通过高考得以展现。就目前的高三教学来看, 不少考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反复做题上面, 但是决不能够为了做题而做题, 忽视了对一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最基本原理的掌握, 考生应该在做题时加强对题目的反思, 从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教师应变“教学生做题”为“教学生思考”。教师应多让学生讲解各种思路, 暴露其思维过程, 可带领学生走一些弯路, 然后通过讨论辨析以达到促进思维方式的效果。学生做题要经历“品、做、悟”三步曲, 所谓“品”, 就是从不同角度欣赏化学的美感, 去热爱它, 即认真审题的过程。审题时要区分背景材料与有用性。对新颖的生题审查要耐心, 推敲关键字句, 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做”就是多做不背, 老师讲了范例, 学生重新做题, 同时学会变化应用。如我们分析一下高考化学实验题, 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认真复习课本实验, 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 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弄清原理, 反复拆开重组, 以达“做一题能会做一类题”的境界。“悟”, 就是归纳、发现、提升再应用的过程。对教师的讲授和教材内容以及所做试题提出质疑, 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获取。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提升综合能力, 以使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高考中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化学品质 第2篇

多解指一题多解,包括一个问题有多种可能的正确答案以及一个问题有多种正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两种情况。在解题指导中,选择多解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自觉地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特别是一些有别于常规解法的新思路、新方法,又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学生对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佳方法,将其中的规律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又是思维批判性的表现。可见,一题多解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价值应予以充分重视和运用。

オザ啾洌指一题多变,即将一个问题进行变化和改造,深入挖掘这个问题的内涵和价值,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深入地思考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及敏捷性。一题多变的形式有:

オパ由煊胪卣埂<次绕原问题中的知识点在深度上进行延伸与拓展,要求学生全面深入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オニ诚虮淠嫦颉=原问题再从逆向命题,逆向发问,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的实质是克服思维定势,变换思维角度和方向,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的较好方式。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将其加工改造成一个抽象问题,训练学生敏锐地抓住问题实质,发现其中规律性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

化学教学中学生品质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 学生观 自主学习品质 创新思维品质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素质教育的观念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质、创新思维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其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该是我们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本出发点。学生是教师的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了解他们是怎样学习的,了解他们的已知和未知,沉得住气,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说,尊重学生的智慧,把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看作是一个宝库,想尽办法去激活它、开采它,就会使我们的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互惠”。

2.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3.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已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让他们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二、加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品质

化学以实验作为学科基础,实验操作与设计可培养学生大胆耐心的实践品质。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品质,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挖掘实验素材,创设情境,有的放矢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时经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达不到1/5的原因是什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争辩而得到的结论,学生难以忘却:水的体积达不到1/5的可能原因是装置不气密;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的温度未冷却到室温等。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应用实物投影仪,使一般难以观察的细微变化清晰地展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演示实验既生动、直观、有趣,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实践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细心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这是向我国传统教育提出的最严峻的挑战,也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摆在化学教学的重要位置,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是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是:具有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喜欢质疑,爱独立钻研,敢于创新;想象力丰富,新颖独特,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发展较好,特别是具有较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是基础。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即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期,为发展思维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善于诱导。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主动创设适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开创化学课堂教学的新开地。

化学教学中学生品质的培养 第4篇

一、以人为本,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实施“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 激励竞争, 形成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求教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 从而发展思维。

三、善于运用言行表情, 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四、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 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化学品质 第5篇

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现代化学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数据统计在化学学不好的`学生中,有85%的学生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是意志品质薄弱,如缺乏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下面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作 者:郭淼  作者单位:兴义市高级职业中学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创新品质;自主性;创新

中国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接受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且学习压力很大,学生缺乏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养成科学态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材料,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的结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知识教育及有关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我国古代在化学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我国丰富的地产资源和矿藏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内容的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物质的结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空气、水等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应通过科学发展、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等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帮助他们树立科学世界观。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化学科学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二是化学科学方法与思维。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应熟悉教学大纲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难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一定数量的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练就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观察化学现象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思维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其智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常规,根据不同的材料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能力。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良好氛围。对化学实验的教学更应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现象,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其观察能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例如,让学生讨论“合金”的定义,讨论钢铁的腐蚀,讨论现实生活中哪些方面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等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去发现问题,能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養;通过探究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基础,取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逐步具备多方面的良好品质。

化学品质 第7篇

一、分步设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对问题能够由浅入深地研究, 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深刻地理解概念、原理等。我在化学情境教学中发现, 教师若能注意问题的有序性,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拾阶而上、步步登高, 可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情境状态”。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难点时, 教师应将难点转化成一个个逐渐深入的小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层层深入直至把难点问题轻松解决。

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 我把去掉纽扣电池的音乐贺卡与插着铜片和锌片的西红柿用导线相连接后, 贺卡发出音乐声, 以此来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创设问题情境作好了充分准备, 然后由浅入深地进入问题情境。

问题: (1) 为什么音乐贺卡会响? (2) 这个装置既然形成了电流, 究竟谁得到电子, 谁失去电子呢?

然后再把原装置中的铜片和锌片都插入稀硫酸中, 发现音乐贺卡同样会响, 并且在铜片上产生氢气。

问题: (3) 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为什么铜片上会产生氢气? (4) 电子移动的方向和途径是怎么样的? (5) 要形成这样一个放电装置,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为更好地突破难点,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电池原理, 还可利用多媒体软件模拟原电池的工作情况和电子转移情况进行讲解。这样一层层地递进问题, 每进一步都会使学生对整个知识难点更加清晰。整个过程使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 调动学生的内在认知动力, 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二、重置多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集中表现为:研究问题的形式多样、新颖、标新立异。目前, 在化学教学特别是复习过程中, 存在着多次重复讲解的现象, 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甚至越听越迷糊。许多教师抱怨学生怎么“越教越傻”, 其实是教师的教法没有激起学生的激情, 没有使他们达到“活学活用”, 反而使他们“走火入魔”了。如果在复习课上, 教师不是把知识点重复一遍, 而是创设原有知识的变式情境, 唤起学生对旧有知识的记忆并综合运用。势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活他们的化学思维创造性, 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实验中, 我通过课本中的一个装置图 (如图1) 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 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装置中应盛放的物质是_____。

除去CO中的CO2气体, 装置内应盛放的物质是_____气体从_______端通入。

(2) 检验CO气体中含有CO2气体, 装置内应盛放__________。

(3)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 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若用排水法收集O2, 瓶内先装满水, 气体应从________端通入。

(4) 若要用此装置来测量气体体积, 瓶内装满水, 气体从_______端通入, 还需要用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

(5) 若要用此装置做安全瓶, 将它连接在气体发生装置之后以防止气体倒吸, 此时瓶中无液体, 气体从_________端通入。

通过类似题目的讨论, 学生很快得出装置的许多用途, 如:洗气、贮气、检验气体、测量气体体积等等。如此由点到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使之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发挥。

三、主体探索———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集中体现为:善于思维多向发散, 多种途径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化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强调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积累。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来吸收营养物质一样, 每个学生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来吸收知识营养, 这是教师所不能代替的。但教师可以创造各种条件, 把知识变得诱人, 提高他们的“食欲”,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 把整个学习过程内化为学生的认知过程。当然不同的学生, 思维的动向、途径, 思考问题的角度、层次, 都有不同之处。把这些不同之处放在一起, 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综合, 无形中会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从而使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复习铝这一节时, 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 (1) 以铝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铝,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分别写出化学方程式。 (2) 从反应物的种类、操作要求和节约原料的角度出发, 哪种方法更佳?

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纷纷说出自己的方法。有的从“用铝屑和稀硫酸反应后再与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反应”的角度考虑;有的从“用铝屑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再滴入稀硫酸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角度考虑;有的从“铝屑分别和稀硫酸及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然后将得到的盐混合”的角度考虑;还有的从“先将铝屑燃烧, 通入稀硫酸后再与氨水反应或者铝屑燃烧后, 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角度考虑。学生对几条具体的解决途径相互交流、相互讨论, 形成良好的氛围, 同时为问题 (2) 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从题目来看, 问题 (2) 对问题 (1) 的开放性结论从三方面作了限制, 通过写化学方程式以及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学生就很容易在比较中得出:“用铝屑分别和稀硫酸及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然后将得到的盐混合”为符合问题 (2) 条件的最佳方案。

教师创设情境, 促动学生主动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探索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达到新的学习境界。

四、自我反思———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集中表现为: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能明辨是非, 找出问题的漏洞, 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熟视无睹的设疑之处, 但是由于学生对这些问题没有做出深入的思考, 想当然就过去了。自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错误。针对这种问题, 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也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实际问题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 对“通过实验检验淀粉是否已经水解产生葡萄糖”这一问题, 不少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认为往其中加入银氨溶液看它是否产生银镜就可以了。这种说法当然是有漏洞的, 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 (1) 这个方案同学是怎样想到的? (2) 这样做银镜反应能成功吗?有什么漏洞? (3) 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案?

这时, 学生就会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一些学生会想到银镜反应必须在弱碱性环境下进行, 而淀粉水解得到的溶液由于有20%的稀硫酸而呈酸性, 必须先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然后再进行银镜反应。有些同学会想到:碱化溶液后的溶液滴在新制Cu (OH) 2中加热, 发现沉淀变红 (其实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更加容易操作) 。有的同学还会想到:为什么在检验CH3CH2Br水解后含有溴离子时, 要先用稀HNO3酸化然后再加入Ag NO3溶液。这样学生就会发现, 在解决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 自己还能有意外的收获, 从而愿意养成好批判接受、去粗求精的好习惯。如此, 将有利于他们健全知识结构, 完善化学思维, 发展认知能力。

五、逻辑推理———培养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集中表现为:学习过程中能应用自身的知识积累, 在新的知识环境中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思维品质在化学学习中很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基础知识学得很好, 化学性质说得头头是道, 但是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不能对知识做出正确的迁移, 往往到后来连原先搞懂的东西都不知道所以然了。针对此, 教师要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他们思维的整体性。

例如在复习“氯水的漂白性”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在少许的酚酞溶液中逐滴加入氯水, 当加入一定量氯水后溶液褪色。再提问: (1) 溶液为什么褪色? (2) 有几种可能?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3) 从中你还得出什么结论?

化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第8篇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 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时代的主潮流, 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首先, 要以人为本,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 教师要以人为本, 相信学生的潜能, 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 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实施“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做到尖子生吃饱, 中差生吃好, 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 激励竞争, 形成一个能使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第二,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 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甘愿做人梯, 做幕后“导演”, 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第三, 要善于运用言行表情, 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善意的眼神, 一句赞许的话语, 一番精彩的开场白, 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在平时的课堂中, 还要善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 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 但你很勇敢”等等, 增进与学生的感情, 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最后, 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笔者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 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 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多让学生各抒己见, 多听学生意见, 与学生配合, 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呢?

1.启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 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 先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 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 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 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教师不可抑制孩子的提问, 应鼓励学生多疑多问, 激活思维, 培养学生兴趣, 诱发创新意识。

2.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 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散性思维, 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在化学教学中,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活化”和发展。如, 在《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关于原电池的教学中, 笔者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把2mol/LHCl溶液分装在两个试管中, 然后分别投入纯铝片和表面沉积有铜的铝片各一片, 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后者产生气泡速率比前前者快, 在这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 这是学生熟知的。所以问题一提出, 马上有学生认为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原电池。但也有学生联系教材中的实验展开了联想, 联想中创造性思维火花产生了, 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镁、铝作电极, 浸入NaOH溶液中, 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 但镁不跟NaOH溶液反应, 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还有学生联想到铝遇冷浓HNO3钝化, 又设计出另一种方案:铝、铜作电极, 浸入浓HNO3溶液中, 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 但铝被浓HNO3钝化作正极, 铜作负极。用电流计验证, 果然符合。化学实验诱发学生突破常规, 跳出原有知识的框框, 能使学生的思维激活到最佳状态, 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思维品质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第9篇

1 精心设计问题, 营造思考的氛围

教师要根据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了解并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积极挖掘化学教材及相关教育资源中的问题生长点, 创设好问题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思维环境, 提出启发性或质疑性问题, 制造思维上的矛盾, 使学生意识到新旧知识的碰撞,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思考、推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1 问题情境的设计途经

差的问题设计恰似“一潭死水, 微波不现”, 而好的问题设计却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要挖掘一切教育资源,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途经大体可分为:面临新知识难点寻求解决引出问题情境;实验操作和现象中营造问题情境;与日常生产、生活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引发问题情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中产生问题情境;完成作业或课题时产生问题情境;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制造问题情境等。

1.2 问题的设计注意事项

第一, 问题要有吸引力。尽量做到“新”、“奇”, 有悬念, 刺激学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 使学生主动进入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第二, 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适中, 有梯度, 尽量贴近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 即能摘到桃子”。既要给学生“跳”的机会, 也要能“摘到桃子”, 都能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就感。

第三, 问题要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性, 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 分配不同的任务。同时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增删, 做到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

第四, 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的内容应关注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不是孤立的几个问题的简单罗列, 而是以“问题系列”为主线或带分支的主线, 环环相扣,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2 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和现成答案或结论, 大胆质疑, 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可关注以下几方面:

2.1 分析比较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 与原有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常将易混淆的知识有意识地找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 注意抓住异同进行比较, 使学生掌握它们的精髓, 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譬如:量筒、量杯、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 都可以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及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

2.2 迁移联系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化学知识具有系统性, 前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技能, 进行追问和提升, 帮助学生爬坡, 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效果。譬如:对多元弱酸和多元弱碱溶液p H的近似计算可联系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的pH近似计算。在介绍完氯气的化学性质后, 要求学生思考卤素化学性质的共性。

2.3 归纳演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归纳演绎是推理的两种形式。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 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通过钠钾性质的学习, 知道钠钾的性质非常活泼, 推出碱金属都是活泼的金属。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 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同周期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和“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这两个原理推出“氟是最活泼非金属”的结论。

2.4 逆向探究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思维会陷于死胡同, 在泥泞中不能自拔, 必要时调节一下思维的角度, 往往灯火阑珊处却在眼前。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探索, 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如在讲分子的极性时, 可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判断题:极性分子一定具有极性键, 那么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那么非极性分子一定具有非极性键。

2.5 精益求精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都有待提高的必要性, 需要精益求精, 化学学科也不例外。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 由表面追求实质、由不成熟理论过渡到较成熟理论、由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发展。思维也是如此, 对问题需要做出周密细致的分析, 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理解, 注意思维的完整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如人们对氧化还原理论和酸碱理论等化学理论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这些对学生加以引导, 树立追求完美的信念。当遇到学生思考问题有缺陷或错误时, 可让学生进行补充质疑, 取长补短, 尽量使思维完善。复习当中也可鼓励学生查漏补缺, 全面地巩固所学知识。

2.6 发散收敛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是辩证统一的,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发散性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 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放射性发散, 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加以论证。例如, 化学知识应用的“举一反三”和计算题的“一题多解”。发散性思维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 容易变成幻想空想瞎想。因此, 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 就要适当收敛。例如, 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多种方案设计后,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 从而筛选出较好的方案。“多题一解”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问题中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也会日趋增强。它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学习成绩, 养成科学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单位, 在不同的岗位上, 以良好的应变能力去正确处理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 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之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茅树国等著.化学教学与能力培养[M].济南:济南教育出版社.1994.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品质 第10篇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 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 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 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 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品质

一个实验设计方案优劣的标准是什么?高中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方案的科学性, 是否符合化学原理, 接着便是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能否成功。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中, 对一个探究课题不同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不同的方案, 同一个学生也会提出几套不同的方案, 面对众多的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实验方案评价标准, 从而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理念出发, 我们和学生共同讨论, 最后确定一个好的实验方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原理清晰, 安全可靠;操作简单, 现象明显;节省时间, 节省药品;绿色一体, 创意完美。

由于以上实验设计的评价标准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同, 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重新审视和对他人的实验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价。

二、自主性学习的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呢?

1.树立人本思想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 教师要以人为本, 相信学生的潜能, 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 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 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马克思) 。”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实施“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做到尖子生吃饱, 中差生吃好, 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 激励竞争, 形成一个“兵教兵, 兵教官, 官教兵”, 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 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 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 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 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 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甘愿做人梯, 做幕后“导演”, 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 一个善意的眼神, 一句赞许的话语, 一番精彩的开场白, 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 在平时的课堂中, 笔者还时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 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 但你很勇敢”等等, 增进与学生的感情, 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4.课堂上给学生提高自主参与的机会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 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 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多让学生各抒已见, 多听学生意见, 与学生配合, 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 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 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尝试自学。化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一门新鲜而神奇的课程, 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 借此让他们寻找自己身边的有趣的化学现象,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教会他们自己从各种渠道查阅资料,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化学概念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11篇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又称为思维的发散性,即善于全面地看问题,不仅善于抓住某个问题最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的思维品质。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能区分不同的概念,广泛进行对比、联想,从而理解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例如,在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教学中,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用提问的形式请学生列举熟悉的化学物质(老师有意识地按混合物、纯净物两大类排列),并在黑板上画圈显示。②在纯净物这个大圈中,根据物质所含元素的种类,又可以分出两个中圈(单质和化合物)。③在化合物中圈中,根据所含元素的种类及特征,又可分出一个个小圈,如氧化物等。④再提供一些陌生物质的化学式,请学生将之一一“对号入座”,激发他们对身边物质的初步感知。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训练学生掌握概念特点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这是发展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例如,氧化反应的教学。在学习了氧化反应定义后,学生很容易被激发起“供氧物质”的联想:除了一开始反复出现的氧气这种常见的单质氧化剂外,化合物是否有此性质?当对比学习还原反应后,马上又可以联想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定是同时发生的。通过后面对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并不仅限于氧气中的氧,从而整体把握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过程同样是培养思维广阔性的又一机会。

二、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称思维的变通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地改变和调整已有的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主要表现在运用概念,灵活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复分解反应概念教学中,在学生通过书本实例总结出了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后,请学生观察判断其他一些属于或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由此让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互相交换离子这一特征。又如,在学习溶液的概念后,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空气是不是一种溶液?由此对溶液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得更加透彻: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显然这种思维的灵活性是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实质基础上产生的。当然,逆向思维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有效途径。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严谨性,是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探求所研究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它主要体现在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善于探索事物间的联系和差异。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要在复杂的问题中,体会到问题的背景,体会到其中迁移变换的过程。例如,江苏省无锡市近几年流行的中考流程题和综合题,普通学生往往感到很困惑、甚至无从下手。因为有些化学工艺流程、科学探究过程很复杂,题目篇幅较长,呈现的新信息又很多,需要学生全面、仔细阅读后,完整理解生产目的和背景等,筛选并抓住有效信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由表及里,顺藤摸瓜,将其他问题一一化解。在陌生的化学情境中,如何选择利用有效的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化学新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掌握利用背景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一个好机会。

四、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品质。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实事求是、周到、缜密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概念过程中,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等形式。例如,在酸碱盐的概念教学中,教材没有明确的酸和碱的定义,盐的定义也仅仅是通过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等一些典型的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例得出的,那么,硝酸铵、氯化铵等不含金属离子的化合物是否属于盐?从而产生了对盐的定义的严密性的质疑,由此也进一步认识了究竟什么是盐。总之,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创造条件,利用相关的概念作研究背景,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不仅对充分理解概念,把握概念的实质有好处,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好处。

五、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不受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表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直觉性。例如,在溶解度曲线教学中,借助列表法,尝试绘制溶解度曲线,通过曲线走势等,直观地告诉学生,溶解度曲线可以清楚地表达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从而有助于对曲线上不同点的含义的分析和理解。

六、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的结果相对于已有的认识成果来说,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这是思维活动中最宝贵的品质,它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独立地思考、分析问题。例如,验证某物质能否作为催化剂?通过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到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与评价等,创造性思维在每一个环节中一一体现。

总之,化学概念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同时也应把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重要一环抓好。因为好的思维品质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其他教学环节(如解题教学)中也有很多好的机会,只要教师心中有了这个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处处都可进行。

李红,无锡市后宅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无锡市化学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自2000年担任校级领导以来,每年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任教初三化学,且每年中考成绩优秀,深受学生、家长、同行好评。近年来,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先后曾主持多个省、市教科院、教研室规划课题,并得到专家高度认可。

浅谈初中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思维品质,能力培养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可以让学生的化学学习事半功倍,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笔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克服思维的离散性, 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 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 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 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 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 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 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 忽视其来龙去脉, 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 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克服思维的离散性, 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 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 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 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 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 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二、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

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以引入新课、教学过程、知识小结、学生练习这几个环节进行的, 长期沿用, 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紧张而又兴奋的状态下接受知识。如新课的导入可从某一问题的提出开始, 也可从某个结论的引入开始, 可从某个科学家的重大贡献、逸闻趣事开始, 也可从某段教学录像开始等, 让学生以接受知识和解决问题为目的, 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兴趣。而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则要由易而难, 面向全体学生,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

三、重视实验教学, 通过化学实验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化学实验是学生认知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同时化学实验也有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学生通过葡萄糖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从而得知在生活中可用此方法检验是否患有糖尿病, 也在“新奇”中接受了新知识。在学生认识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为达到某一实验目的, 试题中提供某些可供选择的实验药品、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案, 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总结、比较和论证, 评价出各种方案的优劣和成败, 从而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然后提出如果将此方案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 方案是否可行, 能否为企业产生效益, 还需要哪些改进等等, 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重视化学习题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化学习题是建立在化学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的进行归类, 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通过对好的习题的分析、讲解, 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首先要一题多解, 拓宽思路,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性。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可以训练学生应用多种方法, 采取多种角度去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一题多变, 同中求异,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一题多变, 指改变同一问题的条件, 或改变求解目标, 或加深题目的难度。

五、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通过设置陷阱, 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此外也可通过创设新的题境, 深化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化学与生活越来越近, 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平时还必须重视新信息, 根据新信息创设新的情境, 深化知识, 促使学生能在新的环境下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六、注意非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开发

非逻辑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当人们运用步步推进的逻辑思维难以解决问题时, 运用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等具有跳跃性的非逻辑思维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想出新点子。直觉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无清晰的逻辑通道, 常以“假设”与“猜想”开道。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直觉思维, 大胆提出“假设”与“猜想”。“假设”与“猜想”并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往往大多从“假设”与“猜想”开始。直觉思维不等同于主观臆想, 它以学生大脑中沉积的大量表象所诱发, 以分析思维 (逻辑思维) 而告终。因此, 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还是应该以充实学生的“双基”,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为基础。曾有一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得出:碳酸氢钠与氯化钙有可能产生碳酸钙沉淀。我赞赏他的这种直觉思维, 热情为他查找资料, 帮助他设计实验方案, 为他准备实验条件, 鼓励他通过动手实验, 通过分析思维来寻求答案。结果该学生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写出了化学小论文《碳酸氢钠与氯化钙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文章中有理论阐述, 有推理计算, 有实验现象、数据证明。该文章当年被评为县级中学生论文一等奖。

上一篇:家电市场下一篇:听力技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