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为本职业能力培养

2024-05-23

能力为本职业能力培养(精选12篇)

能力为本职业能力培养 第1篇

(一) 以学习成果为指导, 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所谓学习成果就是指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而以学习成果为指导的职业教育, 则是从预期的学习成果出发, 而学生在明确了自己以后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后, 在接下来的职业教育过程中, 学生可以更加自发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 从而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 职业院校应该建立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 并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进行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时, 首先应该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分析, 以岗位需要的知识结构以及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为基础设置教学课程, 设置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体现未来岗位对技能的要求, 并从岗位和行业的标准来进行职业教育大纲的设置;其次, 职业院校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精品专业、课程以及教材。职业院校应该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更新, 从而使职业教育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最后, 职业院校应该实行“双证书”制度, 从而实现“岗证互通”。也就是说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各种相应职业教学计划任务后, 学生除了可以得到毕业证书外, 还可以获得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可以为学生将来工作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二) 以职业需求为发展目标, 构建职业教育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对接的模式

职业教育应该以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 因此, 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应该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作为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职业院校首先要对企业的职业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 并得到最终的调查报告。然后从企业的真实职业需求出发, 来确定各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 并制定相应的学生职业能力标准, 最后, 制定出各个专业相应的职业能力发展木块体系。职业院校在明确自己职业需求发展目标的前提下, 还应该将自身的职业教育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对接发展, 职业院校应该充分重视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 并根据这些变化对自身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充分对接, 帮助职业院校形成自身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础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生产、管理以及服务一线的初级或中级技能实用性人才。所以, 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应该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基础, 重点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培养, 尤其是对专业的核心技能要进行充分的优化衔接、定向选择以及有机整合。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充分结合相应专业的发展特点, 将一些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新方法等充分的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 从而避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出现陈旧、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现象,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中。此外,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相一致, 从而实现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 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二、深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

(一) 通过校内实践环境、实践教学、实践管理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首先, 要想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改善职业院校校内的实践环境。职业院校应该开展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活动, 从而使职业院校的相关合作企业不断增加资金投入, 进一步提升校内的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建设水平。其次, 改革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内容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最重要的方法。职业院校应该尽量减少那些效果不大的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内容, 不断增加那些与学生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项目。此外, 职业院校的理论课时间与实践课时间之间应该保持相同的水平, 一些特定的专业实践课时间可以适当高出理论课时间, 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最后,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作为职业院校应该不断更新自我的实践教学理念, 在职业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各种实验、实训过程进行严格的制度管理, 将各种教学内容的性质、目的、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充分实现与企业的结合, 从而帮助学生在学校中充分感受职业生活的氛围。

(二) 通过产业学院、顶岗实习、企业研究所等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首先,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创建产业学院。职业院校应该充分解放自身的思想, 积极主动的引进企业, 创建产业学院。由职业院校来提供场地和管理, 而企业来提供相关的设备、技术和人员, 并由企业来负责主要的实训教学, 从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其次, 顶岗实习。职业院校应该将学生的校内成绩与企业实践考核成绩充分的结合起来, 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导师”制度, 不断拓展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将阶段性的顶岗实习机制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 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 建立企业研究所。职业院校应该充分研究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设立自己的企业研究所, 并将各种与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研究课题作为重要的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的研究相关课题内容,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

(三) 以产学研结合建立功能实训基地

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学研结合建立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的各专业首先应成立专门负责专业实训的队伍, 具体进行校企合作交流事务, 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 便于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学生的实习和实训。然后要积极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通过相互的配合和支持来获得共赢的效果。最后是在资金投入上面要多侧重于实习实训的环节, 用产学研相互结合来建立多功能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既可以培养职业院校的专业的学生, 也可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职业培训, 这样才能实行功能实训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总之, 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应用性技能人才, 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的基本定位。因此,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跳出“技术型”套路, 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律和基本特征,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 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 它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和规律, 职业教育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直接关系着学生将来的工作, 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表现。本文主要从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出发, 探讨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及职业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能力,职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卫.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2011, (7) .

[2]王树斌.论职业能力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11) .

培养通用职业能力 第2篇

大学生从校园步入职场,都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呢?职场上通用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什么呢?成功的职业人士身上都有什么共同的职业能力呢?

1.运用知识的能力

擅长用逆向思维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清楚具体业务执行者比上司更容易找出问题的节点,是人为的,还是客观的;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漏洞。采用逆向思维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会更容易从问题中解脱出来。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很多,而知识更新的周期也更短,有许多我们好不容易才学到的知识,等大学毕业时也可能就没什么用了,或者需要进一步更新了。所以,我们在大学里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一种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雇主非常看重的一点,仅仅死记硬背记了一大堆知识是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工作任务的。这也是给一些死读书的同学的一个提醒,读书的真谛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社会、单位、个人创造财富和价值。

2.自我推销能力

学生的素质再好,能力再强,不会推销自己,雇主怎么知道你是他们最合适的人选呢?招聘面试关都过不了,又怎么能施展你的才华

呢?善于自我推销实际上表现为两种能力,一种是沟通能力,一种是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力。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团队作战,沟通和人际关系能力差往往会对工作绩效有很大影响。在苦读书的过程中,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己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恰如其份地向别人推销自己,这也是一门学问,也是可以培养的。但这种能力一般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你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和培养。

3.专业能力

就工作与专业的关系而言,当前大学生寻找工作时,有专业对口型、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专业对口型是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这类大学生在技术类专业中约占70%,且以工科大学生居多;专业相关型是从事与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工作,这类大学生在非技术类专业中约占80%,以文、史、哲、经济、管理、语言居多;专业无关型是指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几乎毫无联系,这类大学生在各类专业中均存在,如技术类专业从事非技术类职业,非技术类专业从事技术类工作。

可见,雇主在选聘人才时,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对于技术要求较强的岗位,雇主一般要求专业对口,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非技术类岗位对专业的要求没有这么严格,但还是要求与专业相关联,重点在于考查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等。

总的来说,多数雇主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比较看重的,招聘

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岗位的雇主,往往是通过你的专业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能力来判断你的价值观和潜能。所以,即使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要尽力把自己的专业学好,这也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体现。

4.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

(1)语言沟通能力。所有的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内部雇员如何相处的问题。一个公司的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全体职员能否团结协作。

(2)书面沟通能力。当发现与领导面对面的沟通效果不佳时,你可以采用迂回的办法,如电子邮件,或书面信函、报告的形式尝试沟通一番。因为,书面沟通有时可以达到面对面语言沟通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较为全面地阐述想要表达的观点、建议和方法,达到让领导听你把话讲完,而不是打断你的讲话,或被其台上的电话打断你的思路的效果。

5.应变能力

企业需要那种具有高度灵活应变能力的人,听得认真,写得明白,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叙述准确将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另外,企业是一个活生生地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实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员工具有应变能力,能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反映在面试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考官给你一个模拟的场景,让

你做出一些判断和决策,以考查应聘者的灵活应变能力。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顾问邹加认为:考官有时也会故意用一些很诡异的问题来刁难应聘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慌乱,停顿五到十秒钟整理一下思路,然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压力面试题,答案是其次的,考官主要考查的还是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面试的过程中要注意面试官的神情和感受,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以及与考官的眼神交流,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受到尊重。

6.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并不等同于毕业生在学校里所取得的专业成绩。只有不断吸收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成为有潜力可挖有发展前途的员工。

某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我们公司不苛求名校和专业对口,即使是比较冷僻的专业,只要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遇到问题能及时看到症结所在,并能及时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同样会受到欢迎。”

“渣打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不仅仅看重他们金融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更看重他们的学习能力。”英国渣打银行中国区人力资源部总监劳坤仪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总有一天会落伍过时,但不变的是他的学习愿望和能力。想学习、会学习的毕业生才最有发展潜力。”

7.信息搜集能力

收集各类信息资料,包括各种政策、报告、计划、方案、统计报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等,尤其要重视竞争对手的信息。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这在任何教科书上是无法找到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够传授的。

8.抗挫折能力

能力为本职业能力培养 第3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英语;实践教学

在当今这样一个以人才为主导的社会中,复合型人才所占据的优势是更加明显的,英语专业也是这样,无论经过多长时间的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最终都要面对社会的检验,所以英语实践性教学也成为了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与应用能力的提升,所以对职业英语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加强也成为了职业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它对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能力,获得更大的职业竞争优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英语实践教学的现状

1.1缺乏或者是弱化实践教学

在职业英语教学当中,教学大纲明确的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要具备很好的专业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听说读写和应用文协作的能力,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一效果,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应用一些新的方式去组织教学,其中,实践性教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在职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通常是教师都比较忽视的部分,根本就无法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践性教学的课时安排要占教学总课时的一半以上,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这样就会使得很多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非常基础的词汇,但是在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上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1.2具有职业英语教育实践能力的教师数量较少

在职业英语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实践和应用能力上本身就比较的匮乏,在工作中对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探讨还不是非常的充分,所以教师在指导能力上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在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方面也存在着非常大的不足,还有很多实践课程只是一种必须要执行的仪式。

1.3职业英语实践知识教材

在职业英语教育方面,应该逐渐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让学生逐渐掌握英语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通常都处在一个教材相对较为缺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增加一部分实践性的内容来对书面教材中比较忽视的环节做一定的补充,这种教学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所以也无法提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

1.4缺乏职业英语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在职业英语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学体系的评价标准十分的模糊,对实践教学在质量上的相关规定就更少,在当前的很多职业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忽视,所以也没有制定出一个非常全面和具体的管理细则,这样就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没有对相应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这样也就使得教学水平和质量很难通过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教师在职业英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以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这样也就使得实践性教学受到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无法很好的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实际上在教学当中还要注意的是要观察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当今对英语人才的新要求设置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实践性教学和社会需求相对接,给学生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职业英语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整体设计职业英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进行统一规划;其次,遵循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注意在职业英语理论教学中适当安排实践,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构建职业英语知识与能力;再者,应独立设置适当的教学实训和技能强化训练,加深学生对职业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1职业英语课程凸显实践教学主体地位

首先改革其现有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其中关键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英语能力标准和要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注重与职业特征的统一,与应用型的统一;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组职业英语课程和教学环节,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2.2强化职业英语实践教学内容

丰富职业英语实践内容和形式,加大职业英语语言技能训练的比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职业英语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职业英语学习效果。

2.3职业英语教学与社会企业挂钩

坚持走“工学”结合之路,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职业英语实践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职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实行“订单培养”,又可极大調动学生职业英语学习积极性。

2.4探索“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探索“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实现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的有序流动,建设专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加强英语语言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探索语言教师、专业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同时,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从事兼职工作。改善职业英语师资结构,实现专兼结合,满足职业英语实践教学要求。

2.5依据专业的不同选择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职业英语教学方法选择核心原则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如,《饭店英语》、《导游英语》以听说为主要学习技能,采用情景教学法;《外贸函电》主要训练学生书写商务信函的能力,采用体裁分析法。

2.6丰富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第一,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开卷考试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资料的翻译,学生可以通过辅助工具完成任务,考查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真正体现出语言的交际性原则,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如《饭店英语》、《导游英语》等。

3.结语

在职业英语教育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及日后就业中的市场竞争力都有着关键性的意义,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在职业英语的实践性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当前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真正的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科]

【参考文献】

[1]周刚,徐振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06).

以读为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第4篇

一、备课要以备读为主

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必须从教师的备课开始,这蕴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复训练,自己首先熟读、读通、读好课文,进而掌握课文朗读和默读的基本要求及具体的技能指标,如语言、语调、情感、停顿、重音、轻声和有效速度的掌握等;二是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避免教学中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即要达到三种境界:“我是作者”、“我身临其境”、“我是学生”。

二、教给读的基本方法

阅读教学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来训练、培养和锻炼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讲读是手段,培养独立阅读是目的。教给学生自读方法,也就是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要使学生读懂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突出三个基本点:一是理解课文词语;二是读懂句子;三是弄清文章结构,掌握内容和写作方法。而且在落实三个基本要求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条理清晰、层次深入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自读的基本程度和方法:初读,一问写了什么;细读,二问怎样写的;精读,三问为什么写的;评读,四问写得怎么样。通过这样“以问促读”,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读,有程序地读,有思考地读,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时,教师要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也为了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教师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勾画。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使其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小声自由地读。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性强或对话较多的课文,教师可进行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容联系紧密、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教师要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句段,教师可采用齐读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教师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教师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从而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和想的空间。一般来说,在一节阅读课中,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应占一半以上的课时(不宜一次性集中)。当然,强调学生读书,并不是让教师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要由老师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或者说是有目的地读课文,通过读达到解决问题或实现某种训练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把握、调控学生读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以防止少数学生“滥竽充数”混时间。教师还应该关心和爱护学生,多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让每个学生都有认真读书的时间和兴趣。如果学生长期坚持下去,阅读能力就会获得提高,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终生受益。

实践证明:以读为中心组织教学,改革了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课堂上以读书为主,以学生为主,把阅读课真正上成读书课,上成语言及能力训练课,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

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这种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优化了阅读教学的过程,排解了课堂上繁琐的串讲串问,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读书,避免了由个别优等生包揽整个课堂的局面,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极为必要的保证。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字词,自学读书思考,自由讨论,自学自悟。这样便把课堂学习的主动移交给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由教学生读书到让学生会读书,并初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3.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第5篇

一、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特别是在长期以考试考核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下,简单地认为将学生招进来、再毕业就是整个教育过程,然而却大大忽视了学生是否有能力胜任职位,以及对于学生自身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缺乏较高的关注,也就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二)不合理的课程设置由于受到传统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陈旧观念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教育至今都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化课程体系。而课程的合理开设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如果高校缺乏职业化课程,那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则是一张空头支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也就毫无任何意义。

(三)形式化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应用技术类型大学中,实践教学处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但是,由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实践型教师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不规范,导致高校实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实践教学脱离内容、止于形式,进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对策

(一)教学教材注重更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

应用技术类型大学的教材内容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合理科学的调整。教材内容应该着重凸显实践应用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尤其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将社会实践与职业化教学过程紧密连结在一起,进而建立健全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应用知识深厚、职业能力较高的.应用技术类型教材体系。另一方面,在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内容系统性的把握,依据各个学科发展规律,将学科内容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再者,高校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保持一定的针对性,摆脱过去盲目、被动的教学模式,教材应该注重满足各个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和教学效果的要求,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更好地将教材中的基础、重难点凸显出来,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高校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化水平

教师的职业培训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培训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整体上提高职业化教学能力和素质;另外,应该依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高校可以进行校企联合,通过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壮大教师队伍,建构专职和兼职二者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充分发挥当前教育科技与网络途径,给教师开展实践型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和教学环境,从根本上做到将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的发展要求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给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应用技术型教学的考核体系

能力为本职业能力培养 第6篇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教师还应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_______?”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兔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教师的任何提示,学生就积极主动地提出了6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让学生想说就说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不同步性,分析问题时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大家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后,我问学生:“一根16厘米长的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5/6米就是把1米分成6份,取其中5份的长”,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让学生画线段比较。大家通过讨论,得出了结论:“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或等分),这句话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

五、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要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他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六、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教会知识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小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并提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

以学生为本分层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第7篇

一、科学划分学生阅读能力层次, 确定各层阶段阅读能力目标

我充分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英语基础、阅读能力、自信心、合作探究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发展潜力等, 特别是词汇量, 把学生分三层:A层英语“尖子生”, 包括掌握的词汇量大, 阅读能力强, 学习兴趣浓, 英语基础良好, 成绩优秀, 参与意识强, 善于合作能吃苦有毅力的学生。B层是英语词汇量一般、阅读成绩中等,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阅读技能、上进心、恒心和自信心, 只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大幅提高的“潜力股”学生。C层是英语基础薄弱, 词汇量有限、上进心、恒心和自信心不足, 阅读效果暂时不佳的“学困生”。

以“不跳得不到, 跳一跳够得到”为原则, 确定阶段性任务及阅读能力目标: (1) 阅读技巧和习惯, A层, 能准确掌握和运用各类题型的阅读技巧, 无不良阅读习惯, 注重提高准确度;B层, 基本掌握各类题型的阅读技巧并能初步运用, 读懂且准确做好细节题, 基本会做猜词、归纳、推理主旨大意和作者态度等题型, 克服不良阅读习惯。C层, 争取做好阅读细节题, 尝试猜词、归纳、推理主旨大意和作者意图等题型。逐步增加词汇量, 积累阅读技巧。 (2) 目标要求:A层, 阅读先稳定在32分以上, 争取≥36分;B层, 保证26分, 逐步提高到≥30分;C层先从稳得22分, 逐步提高到≥26分。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梦”“有所做”“有所获”。

二、有的放矢, 实施分层备课、授课与训练, 重视共同体验与提高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我充分研究《新课标》和《考纲》, 钻研教材, 以落实“三基”为根本, 确定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技能训练, 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做到让各层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让优等生吃饱, 中等生吃好, 学困生有进步。把阅读材料按数量和速度和难度, 把课堂设计的阅读问题按难易分层, 重点突出A、B两层的标准, C层注重基础知识和最基本阅读技能。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 设计对应的解决方案。

分层授课是分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我在课堂上引导A层学生注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英美文章的结构及表达习惯, 按主流思维的模式思考, 注重语篇语境及深层理解, 完善其解题的技能技巧, 引导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引导B层学生重视语篇语境并尝试深层理解, 总结提高解题技巧;引导C层学生提高准确度, 积累做题方法与技巧。利用层次性的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各层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注重共同参与和团结合作。创造并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环境, 做好师生情感交流, 让学生只要努力都能体验到成功,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结合分层巩固练习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把精选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分为适合学生的三层, 并标识清楚, 让学生明白各自的任务和努力方向, 让每层都能体验成功并都有发展空间, 确保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分层评价, 动态管理, 加强分层学法指导和辅导

分层评价的重要部分是分层阅读达标检测。测验时阅读部分一定要分三个层次, 真实反映每层学生的阅读能力, 并为学生的发展留出空间。使学生看到成绩又不易满足, 激发其更强的求知欲, 增强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使其有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找到进步和自信, 发现不足和动力。老师以表扬鼓励为主, 肯定成绩, 并指出不足、解决办法及奋斗目标。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 及时调整, 确保学生一直都有适当的要求、目标和更高层次追求。

分层辅导包括学法和心理辅导, 是有效的课堂补充。我引导A层学生注意知识网络的系统性、深度和广度, 注重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对B、C层的学法指导, 逐步掌握各种题型的做题技巧, 培养猜词能力和以意群和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的习惯, 重视句、段、篇的整体理解。课外时间, 对A层进行培优保优, 查漏补缺;对B层检查督促, 重在提高;对C层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另外, 注重分层自信心的培养和心理辅导, 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阶梯型渐进性的特点, 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引导学生面对困难不是逃避而是积极参与, 敢于挑战, 不怕失败;注重过程与付出, 多渠道消除学生的英语恐惧症。

通过分层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动力更足, 合作精神、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更强, 学习效率和自信心得到提高, 阅读成绩乃至英语整体成绩显著提升。特别在2010年高考中平均英语成绩比分班考试提高16.1分!其中杨兰从102提升到130分, 闫文雅从101提升到126分, 张珍珍从93提升到123分……但仍有些困惑:班级太大, 分层后仍有“心有余力不足”之感;个别学生英语基础和动力实在太弱, 效果不明显……

分层进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真正实现了师生双赢。可让尖子生“吃饱”, 中等生“提高”, 学困生“消化”, 增加了体验成功的机会, 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 创造了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实现了共同进步;同时, 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 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摘要:在新课标对英语阅读能力要求凸显和教育个性化发展的今天, 突破共性教学模式, 多维度、多层次、动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共同进步成了教改和尝试的重点。本文主要对利用分层教学培养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这一尝试进行总结和反思, 旨在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分层,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坤.英语分层教学法初探.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 (2) .

[2]王健.应用分层教学法搞好英语课堂教学.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2) .

项目主题引领教学以人为本培养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项目主题,以人为本,教学

通过实践,学生对主题项目学习的方式是认可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弗瑞所指出的:“在项目教学法中, 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在某个内容范围内进行工作,实施一个项目。”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这是实践这三个中心转变的一次尝试,可以说是实践学生自主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的是人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能够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技巧,是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些要求说明,课程改革并不是教材的简单替换,转变观念才是根本所在。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材更新、教法更新的前提和关键,否则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强调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相对于“教材为本”而言。 过去过分崇拜教材,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把学生看成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无情感需求的生物人。“以人为本”要求挖掘学生这一教材,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根本上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学生本位观。

一、教育内容情感化

情感是指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心、自主性、意志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个人因素,即非智力因素。 成功的英语学习,除了一定的智力基础外,更为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人的交际是在内容和情感两个层面上进行的,不联系生活实际、照本宣科的英语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找寻语言材料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就是以教材为框架,以学生面临的实际为内容,以课堂为舞台,使师生进入交际状态,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二、教学要求的层次化

“以人为本”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 不同学生的智力、能力、性格各不相同,要以学生的特点出发,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对more able students要创造发展条件注意信息补充,如教食品名词时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学生喜爱的词,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对less able students要先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不同要求才能让所有学生各有所得,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形式的愉快化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学习应当是一种自发的和有目的的塑造自我的愉快学习过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情景活动任务,如唱唱画画、做做猜猜、表演演讲、采访调查,利用学生好奇爱玩及对成功与自尊的渴望等设计task和project,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四、学习过程的自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智者的教学,教师轻松、学生开心,效果显著。原因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策略,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就像是导游,通过介绍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感受和领悟。 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去当导演而不是演员。

五、能力素养的创新化

学生要立足于未来的竞争社会,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善于质疑、富有幻想、乐于表达,提倡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如学习colors一课时,可以问学生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 ? Why? 通过回答不仅可巩固新授单词,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的双重化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在指导思想、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和调整,扩大了评价的内涵和范围, 形成了集人文性、主题性、民主性、全面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一体的新型评价体系。首次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思想,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改变了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标准。教师可采用考查、观察、 交谈和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从课堂That’s great! I can’t believe my ears.Excellent! Well done! Good job! 到作业,从平时到阶段性考试,从口语到听力、笔试,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馈、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能力为本职业能力培养 第9篇

(一) 澳洲国家培训框架 (ANTF)

CBT评估体系参照的标准是依据澳洲国家培训框架 (ANTF) 的相关要求制定的。ANTF是一个全国统一的, 以行业为主导的体系, 其宗旨在于为就业人员提供高质素技能的训练, 以提高个人就业及个人生产率, 并提供全国认可的各行业资格证书, 从而提高企业及国家竞争力。ANTF下设各联邦政府的教育、科学和培训司, 负责管理各州的公立和私立注册培训机构 (RTO) (这些机构包括各类职业院校, 是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直接提供者) 这一大框架下有三大组成部分:澳洲素质培训框架 (AQTF) , 澳洲资格证书框架 (AQF) , 以及培训包 (能力标准) 。AQTF负责制定标准, 登记国家和地区的培训机构, 稽核RTO, 并且批准和认可培训课程。而澳洲资格证书框架 (AQF) 则负责审核全国范围内认可的资格证书, 它规定可通过灵活的学习途径如:RPL (认可以前的学习) , RCC (认可目前的能力) 以及通过各种水平的教育和培训以鼓励受培训者取得进步, 并促使澳洲提供的资格证书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得到认可。表1列出这一证书框架下所提供的所有证书:

澳洲国家培训框架 (ANTF) 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培训包, 定义为“一套用于培训和评估的被国家认可的行业标准。”它是由行业技能委员会 (ISC’s) 经全国咨询后开发而成。全国共有70多种培训包, 每一个培训包对应某一特定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培训包里详细列举了有效工作所必需的能力, 技能和知识;制定与工作相关的能力单元的标准;确定评估方针;描述所取得的资格证书。每一个培训包规定了必修的核心能力单元和选修的能力单元, 而每个能力单元有标准的格式, 包括单元代码和单元名称;单元的描述;要素;能力标准;范围描述;证据;主要能力。如要获取某一证书, 一般要完成十多个能力单元的学习。

例如, 以我们2008年2月在墨尔本某一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参加的证书四培训为例, 要获得该证书, 我们需完成12个核心单元以及2个选修单元共14个单元的学习, 具体培训内容见表2:

二、对以能力为本的培训的评估

(一) 评估原则

有效性、充分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有效性指评估按照培训包所规定的能力标准进行;充分性指的是所采用的工具能收集足够多的证据证明申请人在一定时期内的不同场合具备相应能力;时效性是指对现有能力的承认;真实性要求所展示的能力是申请人本人具备的, 并由其完成的。

(二) 评估方式

每一个单元的评估是以能力为标准。评估方式多种多样, 既可是展示, 提问, 工作表现, 角色扮演, 模拟工作环境, 产品 (服务) 图解演示, 作业, 视听演示, 工作为本的研究作业, 也可以是书面测试, 对某个技能的演示以及第三方报告 (例如由工作现场指导者所作的报告) 。这些方面都要求展示申请人已达到每学习单元的能力要求。每一单元通常要求至少以两种方式来展示你的能力。培训人会对申请人完成的书面任务提出意见;而工作现场的评估人也会对你在工作中展示的能力提出建议。

(三) 承认现有能力 (RCC)

承认现有能力 (RCC) 或对前期学习的认可 (RPL) 。这里所认可的能力, 是指通过前期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 或者通过工作、生活经验所获得的, 包括:由澳洲及海外企业或教育机构进行的正规培训;工作经验;生活经验, 或后两者的结合。

(四) 学习的模式和持续时间

无论培训还是评估都可是业余时间, 通过灵活教学 (工作中及工作后的学习) 来完成。课程在设置上, 按企业要求进行企业现场教学, 或在学院内以班为本的环境下现场教学。课程长度取决于企业及受训人的需求, 从一系列的全天“培训和评估” (企业或学院的现场教学) 到整一学期的夜校或网上学习。

还是以上文所举的证书四的培训为例。在我们出发之前, 培训机构已和我们进行充分的沟通, 了解我们的教育背景, 教学经历和教学能力, 并考核了我们的英语水平。在承认我们原有能力的基础上, 按照我们的需求经协商提出四周课程的方案。我们到墨尔本后, 在四周内共完成了证书四——培训和评估内的六门课程和培训和评估文凭的一门课程, 也就是说完成了所有十四门课一半的培训。我们这次培训的重点是学习如何设计和开发学习课程。每完成一个单元能力的学习, 培训老师均根据我们完成的大量作业和展示的能力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证据”) 评估我们是否具备能力, 而当所有单元能力都打上“CO” (Competent具备能力的缩写) 时, 接受培训者就“Pass” (通过) 这一证书四的培训了。以下以培训老师如何评估我们是否具备设计和开发学习课程这一单元能力的为例, 说明澳洲职教体系以能力为本的评估的具体操作。

首先, 培训机构给评估人 (可与培训人为同一人, 也可以是不同人。这里是同一人) 一张清单, 列出评估要求和评估要素, 详见表3:

接着, 评估人收集三份证据来判断受培训者是否具备评估要素里所要求的能力。第一份证据是按照给出的三个步骤在课堂内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学习课程计划 (见表4) 。

第二份证据由受培训者从培训包里自行选择一项能力单元, 然后围绕该能力单元开发学习课程, 并准备课程教学计划, 然后根据计划在班上进行45 min的授课。授课过程要充分体现课程设计方案里的各方面内容, 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制作演示文稿。授课完毕把学习课程计划、课程教学计划、演示文稿、课堂教学材料如彩色卡片, 游戏文本, 以及受训者作业等收集成套交给培训人。

注:其余阶段的设计相同, 不再赘述。

第三份证据由培训人对课程效果做出反馈并由其中一位受训者进行同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课程是否满足我的需求;培训是否与我的工作相关;我能否有信心把我所学的应用到我的工作中;授课者是否表达清晰, 指令明确;授课者是否倾听并考虑到我的需求;授课者是否对任务完成情况提供充分的反馈意见;培训方式是否恰当;所提供的资源是否支持我的学习;小组讨论是否有趣和有效;培训场所是否合适。

收集完三份证据后, 培训人让受培训者在所有材料的首页签名, 连同评估人清单一起归档, 注明“具备能力”后放入个人档案袋, 待所有单元能力都培训完毕, 收集好证据并评估完后, 就把档案袋交还培训结构备查。随后培训结构发给受培训者相应的合格证书, 完成培训。

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的启示

我们四周的学习充实而又收获良多。在细细品味以能力为本的澳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评估体系所带给我们的理念冲击和改变的同时, 我们思考得更多的是这一体系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 是否能得到恰当的运用。

我们目前的评估体系更多的是采用分数制。从小学开始的各项考试到高中毕业的高考, 以及高等教育里的各科目的评价大部分都以分数衡量。分数有合格、不合格之分, 还有高、低之分, 学生为了分数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但到头来发现高分低能的人不少。特别是英语教育, 考了无数的试, 到大学毕业了还是不会张口说英语。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的评估体系是否能真正反应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可喜的是, 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 并对相应的高校评估标准里进行了修订, 推行评估体系的改革与多样化。作为具体的任课老师, 当我们决定要采用以能力为本的评估体系时, 我们则需寻求统一的、科学的、客观的能力评价标准 (类似于澳洲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培训包) , 以及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我们亟待我国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能协同各级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尽快完善职业教育的评估体系, 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参考文献

[1]Brookfield, S.D..Understanding and facilitating adult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86.

[2]Wisker, G. (Ed.) .Making the Most of the External Ex-aminer[M].Birmingham, England:Staff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1998.

[3]Tovey, Michael D., Lawlor, Diane R.Training in Aus-tralia.NSW[M]:Pearson Education, Frenchs Forest, 2008.

[4]Bloch, B&Thomson, P., Working towards best practicein assessment[DB/OL], NCVER, Adelaide, Australia.1994

[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Australian Quality Training Framework[DB/OL].http://www.training.com.au/, , 2007-11-01/2008-09-10.

能力为本职业能力培养 第10篇

一、以人为本,就必须破除学科本位主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或职业教育,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该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可知,过于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甚至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以人为本,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类的宝贵财产。在学校中,人的差异在诸多方面都有表现。不少教师以学习成绩的差异来区分“好学生”与“坏学生”,其实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关,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就没有注意这些差异。

1. 对后进生

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些学生可能对操作性实践或某方面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对基础知识不一定掌握得很好。教师对他们不应采取削长补短、遏制兴趣的方法来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而应爱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动手动脑学好物理。其次,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2. 对中等生

这些学生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问题。如在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山舰”和“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吗?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此时我进一步设问: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出了简单可行的方法,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主人。

3. 对尖子生

这些学生由于能在课堂上很好地掌握知识,并且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往往会有“吃不饱”的感觉。教师应培养这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特长,成为物理学习的尖子。对尖子生的培养不是拔苗助长,它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学习成绩优秀而又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教师针对他们的特点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能在学科知识、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习惯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人的发展能力

1. 学会学习的方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中学物理学法体系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如:观察、实验、预习、听课、作笔记、思考、作业、考试的方法等。二是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三是学生记忆的方法。四是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如等效法、联想法、类比法、化归法、外推法等一般科学方法。五是学生选择合适学法的方法。如学生如何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的记忆方法、作笔记的方法等。学生应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具有个人风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素质教育。

2. 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丰富的、大胆的想象,诱发创新思维的发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有的物体的振动是明显的,有的则不然(如用手击打墙壁等)。学生提出:“是否所有物体产生的声音都振动呢?”为解决学生的疑问,我做了“鼓皮振动”的实验,放在鼓皮上的米粒在“咚咚”声中纷纷“跳起舞”来,这一夸张的动作使原来表现不明显的现象变为明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纷纷效仿,验证其他不易察觉的振动,来研究声音是否由于振动产生的。这既是引导学生探讨、深化中心的过程,又是帮助学生思考,作出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2)实验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3)归纳法

要归纳科学规律,就要寻找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在初中物理中,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之和、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因此在归纳时,教师就要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这些特征并归纳出结论。一些简单关系的规律,如“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等结论,只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简单比较就可以归纳出来,而“杠杆的平衡条件”、“同一电阻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等,需要把有关数据的乘积或者比值拿来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和归纳出它们的规律。

要归纳科学规律,还要关注物理条件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例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在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时学生应具有关注反射光线变化的意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在改变频率时学生应具有关注音调的变化的意识;关注条件变化对现象的影响,同时比较两者数据的数学关系,就可能归纳出所探究的科学规律。

四、以人为本,就必须注重人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如在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以及爱科学、爱祖国,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浅析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第11篇

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指从业者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指从业者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水平、程度,强调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也许一个人最初并不具备某种职业能力,但只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对方法、认真学习、加强锻炼,职业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甚至还能挖掘出更大的潜能。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大力度,从多方面、多渠道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心态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使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有闪光点。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人生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经常用格言和名人事迹激励自己;树立“试一试”的自我意识;遇到困难,决不轻易放弃;相信自己有无限潜力;主动与人交流,克服自我封闭;等等。恰当运用这些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自觉地塑造、健全自己的人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能为他们培养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技能大赛,培养职业兴趣

学校应在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与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大赛,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兴趣。技能大赛不仅是促进中职生自觉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而且还是强化中职生“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观念的重要渠道。我校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每年4月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例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茶艺、插花比赛,财经专业的点钞、传票练兵,计算机专业的动漫制作展示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技能大赛的开展,不仅为中职生搭建了技能水平展示的平台,更引领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新动向,有效激发了中职生学习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三、加强实习实训,强化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整个教学过程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仿真实验实习场所,和各种技能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职业要求,提高职业能力。首先,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阶段组织学生参观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让学生先初步认识企业、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从而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其次,要利用寒暑假多让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认识性、体验性的见习或实习,让学生逐渐掌握企业的相关运作程序和管理要求,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为学习增添动力。最后,多利用毕业实习或招聘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走进企业,逐渐适应各岗位的管理要求,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职教界正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积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激发创新动力,加强创新培养。加强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形势,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缺少创新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来看,劳动就业的“双向选择”机制,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专业领域充分施展个性、发挥才能。这就要求学校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打造一个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以便学生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能够自主学习并有创新能力的人。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企业招聘从重学历变为才智和能力并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创造良好效益的特长。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嵌入国家职业标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第12篇

1 存在的问题

数控专业课程内容多, 理论与实践性均较强, 而原有的高职课程方案大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 不仅课程门类多, 课程内容深, 而且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在课堂上, 大多采用“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法, 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但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面对众多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去灌输系统的理论知识, 任课教师往往抱怨课时太紧, 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而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些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 而这些理论知识往往由于缺乏专业实践的支撑而很快被淡忘。所以, 一些高职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了课程的考试, 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现场岗位的要求尚有差距, 所以, 高职毕业生往往由于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掌握知识不扎实, 不能学以致用而失去好的就业机会。

2 原因

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现场岗位的要求尚有差距, 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一套完整衡量高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职业能力标准, 以及如何按照标准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的方法体系。

高职毕业的学生, 纵向和就业紧密衔接, 受市场制约;横向要便于适应专业岗位群的需要, 可以从一个岗位转向另一个岗位, 甚至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知识人”, 要转变为工作岗位上的“职业人”, 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娴熟的操作技能、敏锐的智力技能和优秀的职业品质。其中“操作技能”是对专业操作的要求, 包括操作的正确性、协调性、操作完成的速度、质量和技巧等。一般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国家职业标准对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作出客观的衡量和评价, 合格者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毕业生除了获得本专业必备的核心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外, 还应尽可能参加相关的多岗位考证以适应就业的需要。“智力技能”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品质”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等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性、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等职业品质。

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对教和学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按照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教学, 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对策

为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 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数控专业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 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3.1 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一主线、二论证、三阶段、四循环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通过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 在与本专业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现场, 通过观察劳动者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 调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 分析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 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编程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工艺员等, 从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 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形成本专业的“行动领域”;然后, 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遵循教育规律, 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 确定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 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 并根据认知及职业的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 构建“学习领域”;最后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

3.2 将国家职业标准嵌入到教学中

数控技术专业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课程框架, 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工作的相关性, 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 通过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过程, 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以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 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按照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加工准备;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基础;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机床等的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维护、故障诊断与精度检验等。摆脱了“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 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校内生产性实习的主要内容, 以加工产品作为评定实训成绩的依据之一。同时数控加工实训的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直接以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的成绩作为该实训课程的考试成绩。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 使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学生清晰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 怎样学, 怎样学得更好。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明显提高, 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3.3 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学、做合一”为原则

坚持以“教、学、做合一”为原则, 改变原来的“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理念, 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 从岗位需求出发, 构建任务引领型、项目化专业课程, 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实训项目, 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如在讲授《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等课程时,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 将教学场所安排在实验 (训) 室。将构成职业资格的核心技能编制成一个个的任务, 按任务驱动模式, 由浅入深, 突出实践操作和编程技能, 突出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执行,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 交替进行。

3.4 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

为了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对传统的笔试闭卷且“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加以大胆的改革, 形成了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和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采用了“6C”模式, 即6个方面相结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精神等进行考核,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技能与态度相结合。

(4) 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

(5) 开卷、闭卷相结合。

(6) 教师、企业、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

4 思考

4.1 加强校企合作, 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 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体现“三化”: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和“四个结合”:即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 教师本身必须先达到这些标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有一个职业能力的问题, 其中第一位的应该是本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 第二位才是教学能力。职业院校可通过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工作实践、鼓励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选送教师参加各种相关专业培训和学习、或聘请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 建设一支满足实际需要的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4.3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将知识和经验转化成能力, 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时, 从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 同时加强管理, 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 按“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把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教学中, 做到实训过程定人、定设备、定指导人员。

4.4 融教、学、做于一体, 提高实践能力

高职教学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融教、学、做于一体, 教学过程以做为中心, 寓教于做, 在学中做, 从做中学。教学效果、教学效率都得到提高, 因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还应提倡走出课堂, 把现场当课堂, 随练随学, 随学随讲, 讲练结合。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评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现代企业录用人才的标准, 对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嵌入国家职业标准, 制订专业职业能力标准, 对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操战.职业能力测试范本[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营业税法下一篇:商业服务类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