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方向范文

2024-09-23

贸易方向范文(精选5篇)

贸易方向 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服务贸易,专业,创新

一、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的趋势与依据

20世纪末以来,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向不断拓展, 服务贸易研究成果日新月异, 对国际服务贸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国外服务贸易研究与学科的发展

在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 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表现出经济服务化趋势, 服务贸易不仅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自1977年霍尔 (T.P.Hill) 提出服务概念后, 巴格瓦蒂 (J.N.Bhagwatti, 1984) 及桑普森 (G.Sampson, 1985) 和斯内普 (R.Snape, 1985) 相继扩展了霍尔的“服务”概念, 并同传统的货物贸易概念区别开来, 为服务贸易研究奠定了基础。巴格瓦蒂等人提出把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区分为暂时流动和永久流动, 服务贸易属于前者, 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属于后者, 人力在国际间的永久流动则是国际移民。1988年的蒙特利尔会议明确将国际直接投资和移民排除在服务贸易的范畴之外, 使服务贸易研究对象更为明确, 学科特性显现。

GATT乌拉圭回合协议把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 (1) 从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 (2) 在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消费者提供服务; (3) 一缔约方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商业存在而提供服务; (4) 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使国际服务贸易的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个定义得以广泛传播, 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为各国服务贸易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虽然与迅猛发展的国际货物贸易理论相比,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研究仍然显得十分落后, 制约了国际服务贸易学科的发展, 但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具体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 促进了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2.国内服务贸易研究与学科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 我国不少学者引进和介绍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和内容, 如汪尧田、周汉民教授等在20世纪90年代曾指出广义与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 并被高校《国际贸易》教材普遍采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前后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与开放, 更多的学者采用更新的经济统计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 依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权威定义, 对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国际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的结论, 并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21世纪以来, 我国学者将服务贸易与服务经济、服务业和服务科学联系起来研究, 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服务经济”概念。它是“从产业角度对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的把握, 指的是基于服务业的经济发展形态。它在历史逻辑上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在实际范围上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在基本内容上主要包括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 (张祥, 2010)

“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发展具有互动效应,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 发展服务贸易将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贸易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服务业之间的竞争, 服务业发展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构成具有根本性决定作用。” (裴长洪, 2011)

“服务科学是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高度发展为背景, 融合了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经济学、产业工程、商务战略、管理科学、社会认可和认知科学以及法律等诸多科学, 研究发展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所需理论和技术的一门新兴科学。” (张润彤、朱晓敏, 2009) 。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 国内服务贸易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众多高校开设《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中国商务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金融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国际服务贸易》教材, 不少教材已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一些学校的《国际服务贸易》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虽然目前高校服务贸易理论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还有待发展, 但其重要性已为更多的高校所重视和关注, 这是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高校培养国际服务贸易人才的实践

在“十一五”规划末期, 教育部、商务部提出到2013年培养120万服务外包人才目标。为解决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我国先后兴起以“服务外包学院”为特色的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实践, 并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形成了全国性热潮, 涌现了诸如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福建服务外包学院、洛阳市服务外包学院和洛阳市金融服务外包学院、宁波服务外包学院等专业性、智能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办学模式。

2011年6月, 中国职业教育与服务贸易行业对话暨全国服务贸易 (服务外包) 人才培养国际峰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就中国服务外包形势预测、人才培养问题、校企合作、项目洽谈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特别就“如何解决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荒, 高校、高职、社会培训机构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高校和企业可以采取哪种方式进行合作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服务贸易学科发展形成新的平台并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的意义

专业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学科发展、市场需求、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上述一批服务外包学院和专业兴起, 为独立学院拓展服务贸易方向提供了借鉴和向导。

1.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机制改革的需要

独立学院除具有教育部规定的“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的属性之外, 还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使用经费, 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力量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设置学科和专业。独立学院通过强调办学特色, 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具有实现教育创新的巨大潜力。早在21世纪初, 教育部就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 并明确提出“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2009年《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不仅说明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与我国教育机制改革与调整的要求是一致的, 也为独立学院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 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指明了方向。

2.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制度安排

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010年6月, 国家公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在第三部分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等内容, 强调“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 避免千校一面、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 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说明鼓励创新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为国家中长期战略,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更具有政策依据与制度安排。

3.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中国加入WTO已经10年, 服务业根据加入WTO承诺实现了全面的开放, 同时也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 我国服务贸易连续10年逆差, 其出口竞争力与发达经济体存在明显差距。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新型模式正在成为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2006年, 商务部启动了发展服务贸易的“千百十工程”, 2009年以后国务院又陆续批准了21个中心城市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服务贸易人才需求缺口极大, 为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服务贸易涉及的领域大、行业多, 是我国未来重点开拓的领域, 只有适应我国服务贸易人才市场的需求,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持续的发展。

4.符合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

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 但不是贸易强国, 仍存在着发展基础较为脆弱、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贸易环境日趋严峻等问题。转变我国贸易增长方式需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国际化水平高的新型产业, 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就是一条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讲, 我国与发达经济体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是人才方面的差距。目前开设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独立学院很少, 许多院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上甚至是空白, 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因此,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 对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适应我国服务贸易人才紧迫需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的思路与对策

目前独立学院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尚无现成的模式可借鉴, 专业方向拓展任重道远, 为加快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建设, 提出以下思路及对策: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长期以来, 普通高校国贸专业教学多局限于“货物贸易”单一人才培养模式, 并对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有很大影响。在创办服务贸易专业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可以先在国贸专业设置服务贸易方向。在确定培养目标时, 不能照搬传统模式。要处理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技术贸易知识体系的关系, 体现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同时要重视服务贸易知识体系的通识基础与专业基础的区别, 立足于贸易角度, 体现人才培养特色。设定的能力和素质定位, 不应是单一型的, 而应是应用型和高级复合型目标。

2.知识体系创建

独立学院应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导向, 以外语、计算机和服务贸易知识为基础内容, 构建服务贸易核心知识体系, 必须紧密围绕国际服务贸易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教学, 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服务贸易方向的各种教材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做到服务贸易内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协调。鉴于目前教材的缺乏, 独立学院教材建设应成为当务之急。教材编写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 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其中包括国际服务贸易外语、理论、管理、法律、政策、流程等知识技能模块。

3.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当前普遍缺乏服务贸易教学队伍;原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服务贸易发展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 尤其缺乏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独立学院要创造条件,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一是校企合作, 物色重点服务贸易 (如有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 企业与学校一起成为办学主体, 建立起结构性伙伴关系, 校企之间师资可互补和有计划流动。二是重视培养青年教师, 鼓励教师开展与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的研究与教学, 鼓励教师进修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培养新一代服务贸易学术带头人, 形成一支具有学术底蕴和广阔视野的服务贸易师资队伍。三是积极引进人才, 为服务贸易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有力保证。

4.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 也是有效解决服务贸易教学与实践脱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发挥产学研结合积极作用的主要途径。独立学院在创办实习基地过程中, 一是可以成立由行业协会、知名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组成的服务贸易教学与实习指导委员会, 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习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二是利用学院实训室和教学软件, 进行仿真实训;三是利用校外基地促进实习。如与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其服务型中外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作为服务贸易教学的重要保障。

5.就业渠道建设

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 (如服务外包产业) 通过承接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 依托国内资源, 在境内实现人力资源出口, 是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点, 也是独立学院服务贸易方向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当前全球1000强企业中98%都在制定服务外包计划, 而且大多看好中国的人力资源, 加快向服务外包业输送“白领”, 是独立学院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独立学院要加强调研, 为市场培养输出新型合格的服务贸易人才, 打造学生就业的“接口”, 担当起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的时机已经成熟, 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大力培养应用型服务贸易人才, 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战略的重要举措, 也是独立学院发挥优势, 打造特色, 推进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新途径,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袁永友.“高位嫁接”-国贸专业建设创新和方向定位[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 (1) .

[2]潘爱民.中国服务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2) .

[3]张润彤, 朱晓敏.服务科学概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方向 第2篇

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积极的进取心、坚持不懈的态度、与其他人良好沟通的技巧。

对外贸易人员

外语能力是做外贸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有六级证书固然好,最好要注意一下口语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如果事先有打算进入某个行业,可以先熟悉一下专业英语。在网络教育方面,北外网院有着极大的教学优势。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二级院校,北外网院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报考北外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语言能力上都是具有很强就业竞争力的。

市场/公关

随着公关人才的需求看涨,原本从事市场、媒体、新闻、中文、企业公关的部分人才将眼光投向了公关行业。这个行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员工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想要加入该行业,需要积累经验,晋升到总监级更需几年的奋斗。

营销人员

优秀的销售人员需要的素质包括:积极的进取心、坚持不懈的态度、与其他人良好沟通的技巧、给人信任度以及在商谈中营造舒适氛围的能力。没有什么销售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如果看好一个公司的销售职位,就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这个公司的情况,这样可以增加应聘成功的机会。不论所受教育水平如何,销售人员对他们销售产品和服务应该有综合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应该能够有效地把产品和服务信息与客户进行沟通。建议同学们多看介绍销售技巧的书籍,参加一些公司组织的促销活动(在学校招聘兼职业务员或促销员),去一些专业网站、论坛和那些高手交流。

行政/后勤

贸易方向 第3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发展方向

一、加工贸易的概念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是国际分工的产物和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

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遇到的问题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遇到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层次低、国内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削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资源环境日益得到重视的挑战,给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遇到了诸多问题,诸如: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利益格局难破、转型升级成本高企和基层干部群对转型升级存在诸多误区等。

(一)转型升级动力和能力不足

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加工贸易企业收益下降,再加上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频繁调整、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实施等系列因素影响,企业利润空间逐渐缩小,许多企业迫于生计无暇顾及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长期习惯于传统贴牌代工生产,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基础薄弱,转型升级力不从心。

(二)利益格局阻碍了转型升级的顺利展开

长期以来,珠三角等地区的镇村基层通过发展加工贸易获利颇丰,因而对于需要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要素支撑,难度大、风险高且见效慢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持抵触情绪。因此过去发展所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极大地影响了加工贸易业的转型升级。

(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劳动力成本提高,加上诸如东南亚、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高素质、廉价劳动力的冲击,我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维持的加工贸易成本优势将会逐步削弱。

(四)转型升级成本高

加工贸易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则必须面对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品牌等生产要素重组配置的重重压力,付出制度内税费成本,制度外隐性成本等昂贵的转型成本,且必须独立完成产品设计和生产、市场开拓、品牌营销等工作。相较于驾轻就熟的加工贸易运作模式来说,向制造和创造方向转型甚为困难。

(五)基层干部群众对转型升级机理存在误区

一方面,基层干部群众认为转型升级是市场的事,政府没必要介入;另一方面,认为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会引发“多米诺效应”,导致大量企业撤离、集体经济滑坡、产业空心化、群众收入下降。同时,部分干部认为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会影响地方的产业配套优势,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引起劳资纠纷和激化社会矛盾等。由于上述认识误区,严重影响了干部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六)目前加工贸易政策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对加工贸易企业样品管理无明确扶持措施,附加值高的售后服务环节受政策规定只能在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开展等。

三、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来料加工企业转三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着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强化加工贸易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

(一)鼓励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三资企业

此次金融危机,来料加工企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而转型为三资企业后,可以拥有自己的产权,在合作、加工、研发、品牌等经营方式上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更大获得政府的支持空间。

(二)着力内外销市场并举

要着眼于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的长效机制,如:发展会展经济,鼓励和扶持加工贸易企业积极参展,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建立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和流通体系;开放政府采购,对加工贸易企业开发的符合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目录的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实施政府首购政策和订购制度;开发新兴市场,组织企业积极开拓包括中南美、东欧、中东、印度、东盟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发掘更多商机,规避贸易风险,降低原材料成本;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使其成为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中坚力量。

(三)鼓励和支持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自主品牌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很低,而品牌所带来的利润升值空间是无限的,国际品牌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应鼓励和支持研发,发展自主品牌,扩大利润空间。

(四)强化加工贸易的集群发展

以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根据各园区发展重点规划、发布推荐一批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名单,规划、引导与之配套的关联协作企业在其周边集聚,进一步降低企业营销成本。

(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要大力发展产业支援性服务业,承接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业务,重点发展会展、质量检测、法律会计、技术支持、营销策划、管理咨询等业务,更好地为加工贸易业转型升级提供配套服务。

(六)实现加工贸易从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促进内陆地区的发展

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不仅可以缓解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土地、资源、环境和农民工问题等多方面的压力,且可有效削减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提升产业优势。

参考文献:

[1]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张伟奎.浅析我国加工贸易存在问题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6).

供应链融资——贸易金融的新方向 第4篇

关键词:融资,供应链,核心,现金流

囿于传统审贷理念和准入条件的限制, 主体资质偏低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获得的银行金融支持严重不足。由于过于强调了贸易融资作为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共性要求以及主体以资产和财务状况为表现的偿债能力, 而低估了自偿性这一贸易融资基本特性在决定偿债能力和风险控制上的作用。

一、供应链融资的市场需求和意义

1、对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

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 原本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 与核心企业的谈判能力无法相比, 因此在价格、付款/交货方式、帐期等方面只能“任人摆布”, 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存在困难。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 可抵押资产少, 财务不健全, 使得银行很少考虑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2、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可以借助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为供应商或经销商提供增值服务, 使资金流比较有规律, 减少支付压力。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生产和销售, 而且可以压缩自身融资, 增加资金管理效率。核心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融资从上下游企业获得更加优惠的价格、交付款方式、帐期, 或者获取更大销量, 从而得到更多的金融资产。可以说更大的金融利益, 会向核心企业进行集中。

3、对于商业银行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不仅可以通过原有的优质客户开发新的优质客户群体, 还提供了一个切入和稳定高端客户的新渠道。通过提供供应链融资, 银行改变了过于依赖大客户的局面, 从而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 为中小企业融资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另外, 从趋势上看, 赊销是一种替代, 而这种结算方式使传统的贸易融资迅速失去市场, 使银行对客户贸易活动的参与日益边缘化。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结合, 能促使新金融工具的需求产生, 新的融资方式的达成, 使得银行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因此, 供应链融资的成功运营将带来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三方共赢。

二、供应链融资的特点

1、不再受单个企业信用水平和财务状况的制约

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看重的是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财务状况, 而供应链融资则从另一个角度考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信用支持。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成员的融资需求主要是由于核心企业转移流动资金压力造成的, 因此供应链融资的需求主要是流动资金的需求。供应链成员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形成一个“虚拟的企业联合体”进行整体风险管理。

2、需要结合供应链的特点进行担保方式的创新

一般贷款或融资都往往要求企业提供足够的抵质押品或有实力企业的担保, 而期望运营资本不足的中小企业或贸易企业首先沉淀资金去购置供抵押的房产土地, 或请求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从此陷入互保圈, 都是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与此同时, 有许多实在的有价值的物品和权利未被银行所接受。供应链融资, 必须扩大第二还款来源的范围, 甚至在自偿性充足的前提下免除第二还款来源要求。

3、对物流、资金流的监管要求高

对第二还款保障范围的扩大旨在拓宽贸易融资的准入门槛, 将其从原来的严核宽用变为更贴近贸易融资特点的宽核严管方式, 对授信管理的要求将高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用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提供的资产支持或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来提升授信的信用等级, 其操作的复杂程度远高于统贷款。通过结构化的产品设计和封闭化的操作, 使中小企业所固有的高“信用风险”转移到银行的“操作风险”, 对银行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

4、参与方众多操作复杂

供应链融资的参与方, 除了传统的银企双方外, 还包括衍生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如: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等, 以及物流等第三方企业。各个参与主体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互协调、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 从而实现供应链融资的高效和多赢模式。但同时, 操作也远比一般的贷款或单一的贸易融资复杂, 需要在平衡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同时把握融资的风险。

三、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1、加强现金流管理

现金流的管理目的在于保障银行授信资金进入供应链的经营循环后, 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抵偿到期债务。这里的现金流管理, 除了传统的现金流预测, 还必须区分资金性质后, 对资金的出发点、流量、流向、循环周期等方面的全面管理。控制了现金流也就控制了还款来源, 增强了还款来源的可预见性、操控性和稳定性。现金是供应链融资真正的还款来源, 只有牢牢把握了现金流, 才能降低资金风险, 保障第一还款来源, 实现贸易融资的自偿性。

2、结构性融资安排

在结构融资的安排下, 供应链上下游交易方关系围绕银行信用和银行主导的交易方式得到巩固并日益加强对银行的依赖, 也使得银行真正从技术层面捆绑客户群体, 实现网络性占有, 提高客户忠诚度和竞争对手的进入门槛。

3、建设信息监控平台

充分利用TSU为代表贸易服务电子平台, 加强对供应链信息的监控。TSU即S W I F T N E T T R A D E S E R V I C E S UTILITY, 是由SWIFT提供的一个协作式中央数据匹配公共系统, 自2007年4月推出以来, 在全球已有53家贸易银行部署了该系统, 其中包括4家中国国内银行, 其主要的思路是希望贸易的买卖方及各自相关的银行将包括商品信息、物流信息等的贸易信息全部输入或是导入到SWIFT的这个TSU平台中, 之后TSU进行内容的匹配、校验、分析等工作, 最终达到买卖双方银行能透过TSU共享经过认证的信息, 达到控制风险等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俐 鲁丹萍 国际贸易实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

[2]、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J].财贸经济, 2004.8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方向 第5篇

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外语听说读写,熟悉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富有现代市场意识和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又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并能承担企业的财务核算及日常管理工作.熟悉有关国际惯例和国际公约,能从事国际营销、外贸管理与对外交流工作.比较具体的工作或职位

(1)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2)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3)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5)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6)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策划及国际贸易纠纷调解的辅助性工作;

进外企需要哪些证书接受哪些培训?

证书:

(1)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

(2)英语四级合格证书;

(3)商务英语初级证书;

(4)外销员合格证书;

(5)书法相关等级证书;

(6)报关员资格证书;

(7)商务英语二级证书。

培训:

(1)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进出口业务操作。

(2)掌握网络使用技能,具备网上贸易的能力。

(3)具备初步识货验货的能力。

(4)熟练掌握外贸单证的制作。

(5)熟悉进出口货物报关、运输、检验、结算等各项流程,并能熟练操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贸易方向】相关文章:

国际贸易专业考研方向01-25

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05-31

改革方向05-12

方向指引05-20

参考方向05-21

学习方向05-24

改变方向06-02

方向探讨06-08

知识方向06-09

安装方向06-20

上一篇:矿山机电设备创新设计下一篇:电力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