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膀胱癌范文

2024-05-25

浸润性膀胱癌范文(精选7篇)

浸润性膀胱癌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76例, ,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诊断标准, 多表现为无痛性全程血尿, 均为膀胱初发性肿瘤。所有76例患者中, 男63例, 女14例;年龄41~82岁, 平均 (67.5±9.5) 岁;肿瘤单发病例56例, 多发病例20例;根据2002年UICC推荐的TNM临床分期:T2a患者43例, T2b患者30例, T3患者3例;病理分级G1患者20例, G2患者49例, G3患者7例, 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68例, 尿路上皮、鳞状上皮癌混合癌8例。所有患者术前排除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 术中不施行常规淋巴结清扫术, 术中发现肿大淋巴结者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均显示为阴性。所有患者均不能耐受或者自身 (或家属) 因某些原因不愿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 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 头稍低, 术前留置导尿管, 注入内含噻哌60mg蒸馏水100mL填充膀胱, 并用钳夹住导尿管, 切口位于耻骨上正中, 用纱布推开腹膜后, 将膀胱壁四角用4把组织钳夹住, 切开膀胱显露肿瘤, 用高频高刀或手术剪在距肿瘤边缘2cm处, 将以肿瘤为核心的膀胱壁作部分切除。粘连的腹膜一并切除。如果肿瘤位于输尿管口, 将输尿管口连同下端输尿管一并切除, 将输尿管重新吻合于膀胱壁无肿瘤部位。病变部膀胱壁切除后, 将缺损膀胱边缘用2-0肠线连续缝合, 内层缝线缝合黏膜下肌层, 不得穿过黏膜层;外层用4-0号丝线间断缝合肌层;切口用生理盐水300mL加氮芥6mg或用蒸馏水冲洗5min后即吸去, 以破坏残存肿瘤细胞[3]。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所有适合电切的膀胱肿瘤将基底部切开, 直达肌层。切除的技术, 根据肿瘤的大小、肿瘤是否为乳头状、带蒂、或广基和实体以及根据其位置而略有不同。小而有蒂乳头状瘤, 1cm直径者, 经膀胱电灼和经膀胱电切均易将其破坏, 电切时, 膀胱需以冲洗液充满, 将电切镜的电切襻置于肿瘤之后, 电切不仅切除基底部, 还包括基底部周围的一圈正常组织, 电切襻刮到下面肌层的表面, 然后仔细观察电切区的切缘, 并进一步切除残余肿瘤。对于3~4cm直径中等大小的带蒂肿瘤, 先切断其蒂部。首先找到肿瘤的一侧, 可见肿瘤绒毛悬垂于正常膀胱黏膜之上。将电切镜的电切襻置于绒毛之后, 然后朝术者的方向电切, 显露蒂一侧。当蒂被切得较细时, 肿瘤漂摆;当蒂被切断时, 肿瘤漂离视野, 检查蒂的切缘, 用反手的电切手法, 即将电切襻向术者的相反方面推动, 切除残余肿瘤。同样大小的宽基乳头状瘤可用长条块的电切手法从肿瘤的一侧切到另一侧。保持膀胱膨胀, 使肿瘤之下的膀胱肌层伸长内凹, 不易被电切襻损伤。电凝由肌层而来的动脉出血。然后继续电切, 直到肌层显露平坦基底为止[4]。术后对两组患者定期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和膀胱镜检, 以便及早发现复发的肿瘤。膀胱灌注化疗操作方法:将吡柔比星30mg溶于5mL注射用水中, 充分溶解后再以注射用水稀释至50mL, 无菌操作下置入一次性导尿管, 放尽残余尿液, 经导尿管缓慢注入灌注液, 再注入5mL注射用水冲洗导尿管后拔出[5]。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 术后肿瘤复发率以及首次肿瘤中位复发时间, 比较探讨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和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处理,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见下表。观察组患者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2% (32/38) 和55.3% (21/38) , 对照组患者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9% (30/38) 和52.6% (20/38) ,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为31.6% (12/38) , 首次肿瘤中位复发时间为9.0月, 对照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为34.2% (13/38) , 首次肿瘤中位复发时间为8.5月,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膀胱癌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混合、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形成的过程, 异常基因型的积累加上外在环境的作用最终导致恶性表型的出现, 世界范围内, 膀胱癌位列男性最常见实体瘤的第四位, 在女性位列第七位, 每年新诊断的膀胱癌患者超过350000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 其中主要包括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保留膀胱手术两种。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医学学者正致力于应用保留膀胱手术治疗一些特殊情况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尽管施行保留膀胱手术的患者需经过细致选择, 对肿瘤性质、浸润深度进行评估, 正确选择保留膀胱的手术方式, 并辅以术后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且术后需进行密切随访[6]。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保留膀胱手术, 无论是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者是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 降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 进而在一定范围内延长膀胱癌患者寿命,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综上所述, 对于身体条件不能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或不愿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可以考虑行保留膀胱的手术。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7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2% (32/38) 和55.3% (21/38) , 对照组患者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9% (30/38) 和52.6% (20/38) ,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为31.6% (12/38) , 首次肿瘤中位复发时间为9.0月, 对照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为34.2% (13/38) , 首次肿瘤中位复发时间为8.5月,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身体条件不能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或不愿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可以考虑行保留膀胱的手术。

关键词:膀胱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手术

参考文献

[1]林云侨, 李惠长.膀胱癌分子标志物诊断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20 (12) :132-133.

[2]潘铁军, 田雨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 3 (1) :111-113.

[3]田军, 温力, 李长岭.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放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研究[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0, 6 (22) :217-219.

[4]张俊新.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疗效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2, 8 (28) :299-201.

[5]赵永军, 赵磊, 王永纯.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现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11 (10) :302-304.

浸润性膀胱癌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2007年确诊的浸润性膀胱癌78例, 男48例, 女30例, 年龄34~78 (52.4±3.29)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膀胱镜活检、CT检查确诊为浸润性膀胱癌。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心肺肝疾病, 膀胱癌细胞未发生转移现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调查, 患者均同意在手术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保留膀胱。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均进行心血管数字剪影监视, 在局麻下采取Seldinger技术在肿瘤侧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 并进行动脉造影对肿瘤的位置、形态和供血情况进行了解。导管要尽可能远离血管。医师首先进行内动脉选择性插管, 将插管置入动脉中, 对患者进行动脉灌注化疗, 药物使用卡铂 (300~400mg) 、长春新碱 (0.5~1mg) 、丝裂霉素 (5~10mg) 。化疗之后, 使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塞, 待明胶海绵溶解吸收之后进行CT和膀胱镜检查。了解观察患者膀胱内肿瘤的大小, 并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式。对照组进行常规性开放手术。医师对患者进行动脉造影, 寻找膀胱肿瘤位置, 并暴露瘤体, 在肿瘤附近2~2.5cm处将病灶切除, 在切除之后, 对患者注射丝裂霉素 (18~20mg) +0.9%氯化钠注射液 (20ml) , 并进行创口缝合。医师在进行手术过程中, 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决定是否进行膀胱部分切除手术或膀胱全切除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膀胱保留率

观察组行膀胱部分切除21例, 占53.8%;行膀胱全切术8例, 占20.5%;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0例, 占25.6%, 膀胱保留率为79.5%。对照组中行膀胱部分切除11例, 占28.2%;行膀胱全切术26例, 占66.7%;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例, 占5.1%, 膀胱保留率为33.3%。观察组膀胱保留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生存率

观察组5年生存34例, 占87.18%;对照组5年生存24例, 占61.52%。观察组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传统的膀胱切除方法具有严重的缺点, 其中包括: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 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 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生存率低等。因此, 在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 要尽量采取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法, 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寿命。

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 在进行手术之后, 患者5年内的生存率只有60%左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目前我院逐渐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对膀胱内的肿瘤进行抑制, 破坏肿瘤内的新生血管, 从而抑制甚至杀死肿瘤细胞, 从而为治疗膀胱癌创造新的契机。

由于骼内动脉是膀胱癌的主要供血动脉, 对患者进行灌注化疗, 能够直接对癌细胞酶系统进行破坏, 从而减少肿瘤间质血管, 影响肿瘤供血, 导致细胞坏死,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中, 对观察组进行内动脉灌注化疗, 大部分患者的膀胱肿瘤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和脱落现象[2]。因此可以对患者进行局部切除, 切除时患者出血量较少, 预后情况良好。

综上所述, 术前新辅助化疗技术对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该化疗方法必将会呈现出更多的应用价值, 这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2005-2007年确诊的浸润性膀胱癌7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 对照组直接进行手术治疗。观察2组膀胱保留率和5年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膀胱保留率为79.5%高于对照组的33.3%, 5年生存率为87.18%高于对照组的61.52%。结论 对浸润性膀胱癌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并尽量避免膀胱全切除,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癌, 浸润性,术前,新辅助化疗,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永光, 刘庆.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10, (20) :65-68.

浸润性膀胱癌 第3篇

1膀胱癌的致病因素

总体来说, 年龄、性别、种族、环境和化学因素的影响, 均能够导致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其中吸烟是导致膀胱癌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证实, 吸烟人群膀胱癌发病率要较不吸烟人群高2~4倍[2]。Brennan等[3]通过2 600例吸烟患者和5 542例对照组人群的对比研究发现, 吸烟患者的OR值远远大于1 (OR值即odd ratio, 比值比, 即对照研究中OR指病例组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a/b) 除以对照组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c/d) , 即ad/bc, OR>1, 表示该暴露因素与该疾病呈正相关) , 进一步研究发现吸烟患者在戒烟数十年之后其OR值明显小于1, 结论证实吸烟和膀胱癌的发病之间呈正相关。吸烟不仅是膀胱癌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 而且极大地影响膀胱癌患者的预后, 研究也证实较非吸烟人群相比, 吸烟人群膀胱癌的复发率显著升高。

尿路感染也是膀胱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有国外学者通过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下身瘫痪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 极易患膀胱癌, 尤其是移性上皮细胞癌。并且这种发病率在移除导尿管以后大大降低。此外, 埃及血吸虫、HPV等病毒和寄生虫也被证实能促进膀胱癌的发生。他们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因此感染也是膀胱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4,5]。

职业因素与环境因素也是近年来膀胱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接触辐射以及工业化学产品, 是导致膀胱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含有苯胺的工业染料是移性上皮细胞癌的致癌物, 此外, 汽车尾气和粉尘, 工业废水中所含的氯仿脂肪族碳氢化合物, 还有橡胶和纺织业中大量应用的醛类化学品, 以及工业用亚硝酸盐, 均证实能够诱发膀胱癌[1]。

2膀胱癌发病的分子机制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膀胱癌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已知的与膀胱癌有关的分子机制有:①原癌基因的激活造成细胞的无序性生长是肿瘤生长的最主要原因, 如:HER-2、H-Ras、BcL-2、C-myc、INK4等原癌基因;②相关抑癌基因如:P53、RB的失活也是膀胱癌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抑癌基因P53、RB能够造成INK4原癌基因突变从而导致膀胱癌的发生, 而且还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③细胞内的各种生长因子, 如:EGF-R、TGF、HGF等的突变也对膀胱癌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已经证明, EGF-R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繁殖、生长和转移, 因此EGF-R导膀胱癌的恶性程度较高。研究证实EGF-R mRNA能在外周血液中被检测到, 这对于肿瘤的筛查和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让人们看到了肿瘤治愈的希望。研究人员试图将EGF-R mRNA作为膀胱癌的肿瘤标记物应用到临床。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一种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应用于临床, 主要还是由于目前还缺乏一种特异的诊断标记分子。研究人员通过28例健康患者, 46例未转移的膀胱癌患者, 以及117例转移的膀胱癌患者的研究发现了一种细胞内广泛存在的蛋白———生存素在不同的组间存在差异性表达。由此推断尿生存素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膀胱癌生物标记分子。但相关临床试剂还在进一步研究中;④整合素和跨膜蛋白受体在细胞生长和分化方面也有一定影响[6,7,8,9]。

3膀胱癌的治疗

3.1膀胱癌的西医治疗

按照病理学分型, 可以将膀胱癌分为非肌层浸润型和肌层浸润型。其类型不同, 治疗方法也不一样。以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为例, 其最佳的治疗措施是手术+化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UR-BT) 既是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重要诊断方法, 也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TUR-BT的目的有:①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②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分级和分期。经过TUR-BT的患者约有70%在术后2年内复发。非肌层浸润膀胱癌术后复发有2个高峰期, 分别是术后100天和术后600天[1]。因此术后常规化疗就显得非常必要。常用的化疗药物有表柔吡星、丝裂霉素等。但是术后常规灌注治疗会产生膀胱挛缩、化学性膀胱炎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患者难以耐受, 不得不终止化疗, 因此化疗效果常常不明显。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将治疗膀胱癌的目光转移到了中西医结合上,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药在提升正气、解决化疗带来的副作用方面疗效显著。

3.2膀胱癌的中医药治疗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中药运用到膀胱癌术后患者的恢复中, 取得了明显效果, 已经有一部分抗癌中成药运用到临床之中。

虽然中医对膀胱癌没有专门的研究, 但对其相应临床症状有较多治疗经验。膀胱癌属中医“尿血”“癃闭”“血淋”等范畴。中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可追溯到2 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 后世医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均有相关记载。目前对于膀胱癌不易手术者及手术后恢复阶段的患者, 常规推荐运用中药治疗, 能够减轻临床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汤剂在膀胱癌中的应用比较多, 刘兵等[10]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运用消癥汤联合膀胱灌注羟喜树碱, 来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通过对120例患者的观察发现, 消癥汤联合膀胱灌注羟喜树碱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减少膀胱灌注后尿频、尿急、肉眼血尿、发热、恶心及尿常规异常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中药联合膀胱灌注的研究层出不穷, 其疗效比单用化疗药物要好, 而且副作用也更小。此外不少医家从理、法、方、药方面对膀胱癌进行了完整的分析与研究。其中张亚强[11]教授从膀胱癌正气不足, 气郁血瘀痰凝及脏腑蕴毒的病机入手, 将其分为湿毒热毒蕴结证、气郁血瘀证、脾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四型, 通过健脾和胃益肾、清热解毒利湿等方法逐步祛除患者脏腑蕴毒以祛邪, 并联合膀胱灌注化疗药物。通过长期的追踪随访显示, 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在改善患者灌注副作用方面效果显著。

目前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寻找中药的抗癌机制进行研究, 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台湾的研究人员在对桂枝茯苓丸的研究中发现, 桂枝茯苓丸能够明显抑制人膀胱移行细胞癌BFTC 905以及TSGH8301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比目前临床应用的表柔比新、丝裂霉素、顺铂等常规化疗药物, 桂枝茯苓丸对正常的细胞毒副作用极小, 病人耐受力强, 是比较理想的抗肿瘤药物[12]。此外韩国学者Ko WS等[13]在研究柴胡时发现其有很强的抗癌作用, 并揭示了柴胡的抗癌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的表达以及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水平最终使得肿瘤细胞凋亡。另外芍药也被证实能够使细胞内cdc2蛋白 (它是一种蛋白激酶, 在与周期蛋白结合后被激活, 促使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产生细胞分裂) 的水平下降, 导致膀胱癌细胞TSGH-8301细胞周期G2-M阻滞, 并最终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同时芍药还能调节细胞内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抗体 (ch2) 的水平, 最终抑制细胞生长[14]。目前已经明确了肿瘤坏死因子 (TNF) 相关细胞凋亡诱导配体 (TRAIL) 单独或是与其它抗肿瘤蛋白联合产生抗癌作用, 是一种被公认的新的抗肿瘤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在吴茱萸果实中分离出一种喹诺酮类生物碱———吴茱萸碱中发现, 它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增强TRAIL诱导膀胱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其作用机制是降低膀胱癌细胞253J和T24中McI-1蛋白的水平 (Mcl-1蛋白是细胞内重要的凋亡因子, 已经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 。另外吴茱萸碱能抑制mTOR/S6K1分子途径 (mTOR/S6K1是蛋白转录的重要途径) , 也被认为具有抗癌潜能。因此可以预见吴茱萸碱对治疗膀胱癌有着巨大潜力[15]。此外, 研究人员发现, 芫花有明显的抗肿瘤效用, 芫花会导致膀胱肿瘤细胞内p21蛋白活性上升以及造成细胞在G2/M期阻滞, 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分化, 研究人员还发现木樨草素联合卡介苗 (BCG) 能有效抑制膀胱癌BIU-87细胞。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 发现木樨草素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应, 较之单纯应用BCG对比显示, BCG和木樨草素联合使用后效果更加明显[16,17]。

中药不仅仅在实验室中被证明对抗癌有效, 现在有一部分抗癌中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华蟾素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华蟾素是干蟾皮的提取物, 目前广泛应用于中、晚期肿瘤。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干扰癌细胞DNA和RNA合成、诱导其凋亡、干扰癌基因的表达、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18]。华蟾素注射液能够抑制HepG-2细胞增殖, 影响DNA拓扑异构酶Ⅰ酶的mRNA表达及活性, 从而有效抑制肝癌[19]。华蟾素可诱导膀胱癌细胞BIU87凋亡, 使细胞周期停滞在S和G2期, 并且使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减少, Caspase-3表达及活性增高。结论表明:华蟾素在体外有较强的抗膀胱癌作用, 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发生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 并影响基因表达及活性变化有关[20]。吕静等[21]研究发现了华蟾素抗肿瘤效应具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 表现为:高浓度 (25mg/mL) 作用于细胞时, 对细胞表现为直接杀死作用;而在较低浓度范围内 (0.001~2.5mg/mL) , 表现为对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 并且发现配伍丝裂霉素应用时, 对T24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明显增强, 两药有协同作用。这对于治疗膀胱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4结语

浸润性膀胱癌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252例, 男150例, 女102例;年龄40~69 (42.5±1.6) 岁;其中Ta、Tis、T1患者各84例, 将该三类患者分别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3类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治疗和密切护理, 试验组患者均采用根治性膀胱癌全切除术。根据目前主流治疗方案, Ta、Tis对照组患者给予卡介苗膀胱内灌注治疗, T1对照组患者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密切随访, 观察其治疗效果, 统计复发率、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a患者治疗效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而复发率、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Tis治疗效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而复发率、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T1治疗效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而复发率、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膀胱癌最常见的类型, 其治疗研究对于膀胱癌的治疗具有显著意义。既往研究认为Ta、Tis患者适合卡介苗膀胱内灌注治疗, T1患者适合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但由于对复发、转移及高度侵袭性类别的忽视常导致该部分患者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 耽误病情并最终死亡[3]。毫无疑问, 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对于该部分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重要的治疗价值。由于该手术对泌尿系的损害性, 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盲目开展该手术, 常导致不必要的过度损害, 因此对其治疗时机的探讨尤为重要[4]。

针对良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侵袭性较低患者, 采用卡介苗膀胱内灌注或微创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既治疗了肿瘤, 又保留了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 使患者具有良好的生活质量。此时若开展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毫无疑问是不合时宜的。但根据本研究治疗组疗效不佳患者改用手术治疗后统计可知,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存在常规疗法无效、复发、转移及恶变倾向, 高度侵袭性。上述疗法显然难以满足治疗目的, 治疗不及时甚至可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唯有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存在根治的可能性。故结合患者病情进展, 根据最佳时机选择合适疗法, 方可实现患者治疗效果的最优化[5]。

参考文献

[1] 王章才.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手术时机的探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1, 15 (6) :283.

[2] Tanaka N, Kikuchi E, Matsumoto K, et al.Frequency of tumor recurrence:a strong predictor of stage progression in initially diagnosed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J].J Urol, 2011, 185 (2) :450-455.

[3] 陈永绛.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手术时机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8) :158-159.

[4] Fritsche HM, Burger M, Svaek S, 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T1 Grade3 Urothelia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Radical Cystectomy:Resul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hort[J].Eur Urol, 2010, 57 (2) :300-309.

浸润性膀胱癌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2005年2月-2010年3月105例经过一次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男61例, 女44例, 年龄38~73岁, 平均 (65.2±2.3) 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膀胱镜检, 术后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对以上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随访时间36~157个月, 平均 (102.8±1.7) 个月。按如下标准决定患者是否需行二次电切: (1) 全部T1期患者; (2) TaG2~G3期患者; (3) 原位癌患者; (4) 多发肿瘤 (膀胱镜下可见肿瘤病灶≥2处) 。

1.2 方法

二次电切范围包括原肿瘤基底部位膀胱黏膜红肿或任何可疑肿瘤部位, 术中特别注意切除至肌层。结局指标:肿瘤复发率指在术后进行随访期间, 经病理组织学活检确诊再次出现复发性膀胱癌的病例数与该组病例总数的比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年内复发率高于1年内复发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 1年内复发情况

对105例膀胱癌患者进行随访, 发现1年内复发率为23.81%, 其中Ta期复发率为17.86%, Tis期复发率为26.47%, T1期复发率为25.58%。Ta期复发率与Tis期复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is期复发率与T1期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5年内复发情况

5年内复发病例总数为80例, 复发率为76.19%, 其中Ta期复发率为46.43%, Tis期复发率为76.47%, T1期复发率为95.35%。Ta期复发率与Tis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a期复发率与T1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is期复发率与T1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讨论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的100~200 d和600 d是两个复发高峰期。一般术后第一年复发的最多。单纯TUR-BT术不能解决术后高复发和进展问题[6], 因此所有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应成为常规治疗方案。TUR-BT术后24 h内完成丝裂霉素等膀胱灌注化疗可以使肿瘤复发率降低39%[7], 推荐所有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24 h内均进行膀胱灌注化疗, 但对于术中有膀胱穿孔或术后明显血尿的患者不应膀胱采用。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灌注后, 肿瘤复发的概率很低, 因此即刻灌注后可以不再进行膀胱灌注治疗[4]。对于中危和高危的非肌层清润性膀胱癌, 术后24 h内即刻膀胱灌注治疗后, 建议继续膀胱灌注化疗, 1次/周, 共4~8周, 随后进行膀胱维持灌注化疗, 1次/月, 共6~12个月[4,5,6,7,8]。肿瘤复发后, 一般建议再次TUR-BT治疗。依照TUR-BT术后分级及分期, 按常规方案重新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建议加用卡介苗治疗[4]。

本研究对105例复发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二次电切后进行了长期随访, 随访发现1年内复发率为23.81%, 其中Ta期复发率为17.86%, Tis期复发率为26.47%, T1期复发率为25.58%, Ta期复发率较低。随访发现5年内复发病例总数为80例, 复发率为76.19%, 其中Ta期复发率为46.43%、Tis期复发率为76.47%, T1期复发率为95.35%。T1期复发率高于Ta期和Tis期, Tis期复发率高于Ta期。二次电切后膀胱癌的复发率与第一电切后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Parkin D M, Bray F, Ferlay J, 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02[J].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05, 55 (2) :74-108.

[2]Ro J Y, Staerkel G A, Ayala A G.Cytologic and histologic features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The Ur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92, 19 (3) :435-453.

[3]Heney N M, Ahmed S, Flanagan M J, et al.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progression and recurrence[J].The Journal of Urology, 1983, 130 (6) :1083-1086.

[4]Babjuk M, Oosterlinck W, Sylvester R, et al.EAU guidelines on nonmuscle-invasive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the 2011 update[J].European Urology, 2011, 59 (6) :997-1008.

[5]Shelley M D, Jones G, Cleves A, et al.Intravesical gemcitabine therapy for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 :a systematic review[J].BJU International, 2012, 109 (4) :496-505.

[6]Brausi M, Collette L, Kurth K, et al.Variability in the recurrence rate at first follow-up cystoscopy after TUR in stage Ta T1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a combined analysis of seven EORTC studies[J].European Urology, 2002, 41 (5) :523-531.

[7]Sylvester R J, Oosterlinck W, van der Meijden A P.A singl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instillation of chemotherapy decreases the risk of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stage Ta T1 bladder cancer:a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resul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The Journal of Urology, 2004, 171 (6 Pt 1) :2186-2190, quiz 2435.

浸润性膀胱癌 第6篇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浅表性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

膀胱瘤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发病率逐年增加, 膀胱癌超过70%的患者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1]。其易复发, 常需手术多次治疗, 之前多使用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 但反复手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也增加了腹壁种植率[2,3,4]。随着腔内泌尿外科的发展, 治疗膀胱肿瘤使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 术疗效显著。近年来, 本院主要使用膀胱部分切除术和TURBT术治疗T1T2膀胱肿瘤, 为了选择有效、安全术式, 本研究对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5月-2008年5月收入本院的T1T2膀胱肿瘤患者100例, 所有患者确诊为移行上皮细胞癌[5], 排除合并凝血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情感和认知障碍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治疗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36~73岁, 平均 (57.1±8.4) 岁, 肿瘤分期23例Ⅰ期, 27例Ⅱ期;病理分级33例G1级, 17例G2级;31例单发, 19例多发;肿瘤大小 (1.7±0.6) cm。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36~77岁, 平均 (56.5±7.4) 岁;肿瘤分期25例Ⅰ期, 25例Ⅱ期;病理分级29例G1级, 21例G2级;30例单发, 20例多发;肿瘤大小 (1.7±0.8) cm。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研究符合中国临床试验研究法规及赫尔辛基宣言, 且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组内所有患者于入选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的获取的过程符合相关要求。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腰麻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治疗组行TURBT术, 切除瘤体、基底部及蒂部, 保证切除深度达到浅肌层, 电切基底部1~2 cm正常组织, 电凝功率为60 W, 汽化功率为180 W。对照组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切除肿瘤和基底部周围2~4 cm正常组织, 若切除范围包括输尿管口, 同时进行输尿管再植。两组术后均将羟喜树碱20 mg溶于生理盐水40 m L中行膀胱灌注, 每隔0.5 h体位翻转, 2 h后排尿。开始时1次/周, 之后1次/2周, 各8次;1次/月, 共1年;1次/3个月, 共两年。定期进行膀胱镜检查, 如存在复发, 则重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 (52.0±11.4) m L, 手术时间 (42.6±5.9) min, 导尿管留置时间 (2.2±0.4) d;对照组为 (98.7±30.1) m L, (88.8±6.2) min, (4.7±1.0)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 发生率为2.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 (8例)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13例复发, 复发率为26.0%, 对照组14例复发, 复发率为28.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膀胱癌为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膀胱癌患者越来越多[6]。膀胱癌主要特点为易复发性和多发性, 常需多次手术治疗, 因此治疗膀胱癌选择安全有效的术式极其重要[7,8]。术式的选择取决于病理类型、分期分级、单发多发、初发复发, 合并症、患者意愿等[9]。膀胱肿瘤中约70%为膀胱浅表性肿瘤, 膀胱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最常用的术式[10]。膀胱部分切除术的适应证包括肿瘤Ⅱ、Ⅲ、Ⅳ级, T2或T3分期, 初发且单发;肿瘤位于膀胱顶部后壁;瘤体体积大, 但术后仍有足够的膀胱容量[11]。膀胱部分切除术具有损伤小, 生存率高, 复发率低等特点, 广泛用于治疗膀胱肿瘤[12]。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医院使用TURBT术治疗膀胱肿瘤, 有研究表明, 膀胱癌患者中80%均可使用该种方法治疗[13]。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均显著降低, 主要由于TURBT术均在膀胱腔内操作, 患者创伤小, 还能避免肿瘤组织扩散[14]。

由于创伤较小, 患者可反复进行手术, 患者膀胱功能不产生较大影响[15]。进行TURBT术的过程中需依据情况不同进行变化, 若患者瘤体大, 不易使基底部暴露, 应逐层切除瘤体, 基底部显露后, 可以在基底部整个切除瘤体, 尽量避免在瘤体的表面进行过多的操作, 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若患者肿瘤浸润广泛, 则需密切关注切割深度, 避免出现膀胱穿孔。若患者的瘤体在膀胱前壁, 不易使切除镜靠近, 则可在膀胱不完全充盈下加压下腹部, 使切除镜尽量的接近瘤体。若患者瘤体在膀胱侧壁, 切割要十分小心, 以免产生闭孔神经反射, 在切割时同时应适当减少电切功率, 以免高频电流进入膀胱外组织, 引起膀胱穿孔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若患者肿瘤位于输尿管口, 切割时切忌应用电凝, 以免出现瘢痕组织, 造成输尿管口狭窄。无论膀胱部分切除还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术后若未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肿瘤的复发率高达60%~70%, 术后行膀胱灌注是治疗浅表膀胱癌极其重要的步骤[16]。有研究表明, 术后对浅表膀胱癌患者常规膀胱灌注两年, 随访的患者中, 5年复发率显著低于未进行膀胱灌注的患者[17]。

浸润性膀胱癌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初次经尿道电切治疗后, 病理检查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患者50例, 全部患者于术后4~6周行二次电切术。其中, 男23例, 女27例, 年龄40~75岁, 平均57.5岁。初次肿瘤分期:Ta期15例, T1期35例;初次肿瘤分级:低分级29例, 高分级21例;初次手术后肿瘤大小:≤3 cm者36例, >3 cm者14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全部由一位高年资副高级泌尿外科医师进行主刀;患者取硬膜外或全身麻醉截石位;手术仪器为德国STORZ电切镜, 电凝功率为60~80 W, 电切功率为80 W, 用25%浓度的甘露醇溶液作灌洗液;对手术视野内进行仔细观察, 所有可见肿瘤, 对较大的肿瘤需要先切除突起部分, 再进行基地的切除, 肿瘤的切除需要包含膀胱壁肌层, 边缘至瘤体1.5 cm处, 对肿瘤组织、基底、肿瘤边缘组织、膀胱肌层组织等均进行采样送实验室病理检查;肿瘤切除后留置导管, 方便进行膀胱冲洗;术后4 h采用丝裂霉素20 mg进行膀胱灌注后术毕[1]。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于初次手术后4~6周内再次就诊, 进行经尿道二次电切术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相关性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二次电切术后病理分析

经二次治疗后, 50例患者中, 21例无肿瘤生存, 20例发现肿瘤残余病灶, 6例发现肿瘤遗漏病灶, 5例既存在残留病灶又存在遗漏病灶。

2.2 初次电切术与二次电切术后病理分期比较

初次电切术后, 50例患者中, Ta期15例, T1期35例;经二次电切术治疗后, 初次15例Ta期中, 9例 (60.0%) 无肿瘤生存, 3例 (20.0%) 仍是Ta期, 2例 (13.3%) 进展至T1期, 1例 (6.7%) 进展至T2期;初次35例T1期中, 12例 (34.3%) 无肿瘤生存, 7例 (20.0%) 下降至Ta期, 9例 (25.7%) 仍是T1期, 7例 (20.0%) 进展至T2期。

2.3 二次电切术病理分期升至T2期的相关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得出:与T1期、高分级及肿瘤直径>3 cm相关 (P<0.05) , 见表1。

例 (%)

2.4 影响二次电切术病理分期升至T2期的多元回归分析

经多元回归分析得出:T1期、高分级及肿瘤直径>3 cm均是二次电切术病理分期升至T2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2。

3 讨论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 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出现了热疗、激光手术以及术后早期膀胱灌注等治疗方法, 但经尿道电切术仍然是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的标准术式, 在临床应用广泛。经尿道电切术具有操作技术简单、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和对膀胱损伤小等优点, 受到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高度接受, 但也同时存在着手术视野小、肿瘤切除不完全和发现, 特别是对于侵入固有层的肿瘤, 经尿道电切手术很难对其进行彻底的清除[2]。因此, 为了降低经尿道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的复发率, 有学者提出了二次电切的方案, 认为在初次手术4~6周后进行二次经尿道电切治疗, 能够有效了解肿瘤残留情况、分期分级变化情况等实际情况, 对肿瘤较大、多发性和高分级等一次手术难以清除的肿瘤进行再次检测清除, 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整体手术效果[3]。

有相关文献研究显示, 经尿道电切初次治疗膀胱肿瘤之后, 肿瘤残存率一般为30%~65%, 影响初次经尿道电切术之后肿瘤残余情况的因素为肿瘤高分级、肿瘤多发数目较多、肿瘤形态较大难以完全切除以及肿瘤有无Tis等[4]。有研究表明, 是否进行经尿道二次电切, 是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预后效果和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Grimm等[5]通过研究发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二次电切之后, 5年内的存活率为66%, 明显高于未行二次治疗患者41%的存活率。因此,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对高危性的肿瘤膀胱肿瘤患者行初次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之后, 肿瘤仍具有较高的残留率和复发率, 需要进行再次手术治疗, 不但可以进一步对残留肿瘤进行彻底切除, 还可以对对肿瘤的病理分期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为后续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评价提供有效支持[6,7]。有研究表明, 低分化T1期的膀胱肿瘤, 二次术后发现肿瘤残留的概率约为30%, 其中约10%~15%为浸润肌层[8,9]。

本研究结果显示, 首次电切治疗之后, T1期、高分级、直径大于3 cm等特点的肿瘤容易在二次电切治疗中出现病理分期甚至T2, 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首次电切治疗之后, T1期、高分级、直径大于3 cm等因素是导致二次电切术后病理分期升至T2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中首次电切T1期患者二次电切病理分期升至T2的相对危险性最大 (OR=16.854) , 与相关研究结果近似。

关于二次手术时机的选择, 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全部为在初次手术后4~6周内进行了二次手术, 效果良好。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和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均建议将二次经尿道电切手术的时间设置为初次手术后4~6周, 因为间隔太短, 炎症反应会掩盖病情, 对于初次手术后炎症反应和肿瘤病变难以有效区分;间隔时间太长会延误灌注化疗等后续治疗。二次经尿道切除是范围包括可见的残余肿瘤、初次手术瘢痕、组织活检的水肿区域等, 对其切除要深达深肌层, 并对深肌层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有其对原肿瘤位置加强检测, 防止复发[10,11,12]。

上一篇:目标分解下一篇: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