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音乐院校范文

2024-07-14

普通音乐院校范文(精选10篇)

普通音乐院校 第1篇

一、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各个高等院校和广大师生对非音乐专业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

虽然有中央文件, 有教育部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以及两年一次的艺术教育评估, 但大多数院校都停留在“应付”这个层面上, 没有从思想认识上根本转变, 这就决定了音乐欣赏课的不正当。

2. 全国尚没有统一的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学习内容和阅历, 随意性很大。

3. 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教学手段滞后。

在音乐欣赏课的教授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俗称灌输式的。教师站在主动位置, 一堂课滔滔不绝, 口干舌燥, 学生被动地去接受, 去聆听, 很难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教学效果。

4. 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 严重影响欣赏效果以及教师的积极性。

大多数院校在开设艺术教育课初期, 都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投入一定的设备购置费和科研经费, 完成艺术课开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而随后的几年中, 就很少再考虑这方面的投入, 以致中途有些设备坏了, 需要维修, 结果却没有钱, 而教师的教研经费更是少得可怜。

5. 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音乐欣赏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 特别是综合素质, 而当前在普通高校从事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相关的业务学习, 大部分教师在上大学期间学的是声乐或器乐演奏等专业, 而音乐欣赏课的授课内容相当宽泛, 要涉及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 音乐史方面的知识, 各种乐器的构造原理、演奏技巧、音域, 作品分析, 和声、调式、调性、对位法等音乐理论都得通晓, 甚至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也得知道, 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建议

1. 进一步明确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重大意义。

开设艺术教育课是高等院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而音乐欣赏课是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这是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的音乐普及教育。通过这门课程, 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 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它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音乐欣赏课通过音乐审美活动, 以它多姿多彩的旋律, 千变万化的节奏, 和谐动人的声色, 色彩多异的调性, 来激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 因此, 它的必要性不可忽视。普通高校广大师生要增强这方面的认识, 全校形成一种重视艺术教育的氛围, 不能只停留在“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这个层面上, 特别是学校的领导和教务部门, 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规范的教学文件, 来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规范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在没有全国音乐欣赏课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情况下, 学校应组织教师组成专家组, 和学生共同商讨教学内容, 也可同时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的经验及做法,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其中, 作品的选择尤为重要,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所面对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 他们对音乐而言, 喜欢什么样的作品, 想要知道哪些音乐知识, 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 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在选择过程中必须注意适宜的尺度:一是选择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经典音乐作品;二是要选择古今中外比较著名的声乐、器乐作品, 面要广, 但还要兼顾精;三是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做到既突出音乐精品, 又讲求体裁、题材、形式、风格方面的多样化;四是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 做到既符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又能使他们的艺术修养通过欣赏有所提高。

3. 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 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当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 普遍缺乏创新, 模式单一、方法简单。教师始终处在主动位置, 而学生则始终处在被动位置, 这样的结果就使同学们缺乏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音响从左耳进, 右耳就出来了, 处在一个非常浅显的感知阶段。如何引领学生由感知到感受, 再到感悟, 授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变, 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的主动性, 趣味性, 从而激发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 把欣赏的主体交还给同学们, 这是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一环。以下的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可供大家参考。

(1) 教学形式多样化。将讲授课、观摩课、讨论课结合起来, 比如可以先把音乐作品提供给几个同学, 让他们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根据所提供的作品查资料, 下堂课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讲台上给同学们讲;又比如, 可以带同学们观看各种音乐会的演出等等。通过观摩、讨论, 加上教师的讲授, 自然而然中就开阔了同学们的艺术视野,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 达到了教学目的与要求。 (2)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今是一个信息时代,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用powerpoint, 方正奥思和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同时, 电脑课件可以是“声”“像”“图”“文”的综合体, 同学们可以边听音乐边看现场演奏或音乐描绘的画面, 还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解说, 诗、词、散文等文字内容, 帮助同学们理解,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需要提醒大家, 课件的制作要注意欣赏音乐是主体、是根本, 其他都是为之服务的, 听才是最主要的。 (3) 其他的辅助教学方法, 在采用讲授课、观摩课、讨论课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之外, 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辅助方法, 以作为对音乐欣赏课的有益补充。比如, 课后撰写听后感;观摩音乐会后, 写乐评文章;带同学们到音乐排练现场去观看排练;参观音乐家故居等手段, 进一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来扩大同学们的眼界, 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求知欲。

4.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鼓励教师继续取得更高学历。

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艺术教育课的教学, 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模式的不断创新, 都需要欣赏课教师去贯彻、实施。因此, 对音乐欣赏课教师的要求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 即所谓的“通才”。学校在这方面要支持从事音乐欣赏课的教师多参加有关的培训班, 无论长期脱产, 还是短期培训。学校还应该支持教师学习有关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外国历史, 它和外国作曲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联系非常紧密, 音乐欣赏课教师还要学习有关各种乐器的制造原理, 发音特点, 各个乐器的音域、音色。

学校应制定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及评估制度, 激励音乐欣赏教师取得更高学历。对那些长期不注重自我知识积累、提高, 业务进步较慢, 不思进取, 教学质量平平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处理或淘汰, 以此来督促教师本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5. 学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音乐欣赏课教学提供物质上强有力的保障。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艺术教育要有专门经费, 专款专用。音乐欣赏课所用的音像资料作品, 首先从质量上要保证正品, 而且课堂上给同学们欣赏的作品, 教师还要准备3~5个版本, 要从演出效果、音响效果、现场氛围、演出团体层次、学生接受程度等因素考虑。再次, 时代进步很快, 作品更新快, 音乐制作技术发展快, 学生的欣赏要求标准变化快, 现在教师再用2000年的作品版本, 满足不了同学们的欣赏要求, 这些音像制品, 全靠经费的专项支持;同时, 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 及时维修损坏的设备;学校还应有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经费等。因此, 普通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加大经费投入, 为艺术教育解除后顾之忧。

总之, 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 从长远考虑, 从细微处入手, 通过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为培养出21世纪中国合格的大学生而奋斗!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开设的现状,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随后从艺术教育的意义、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创新、教师素质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朝霞.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 2005 (5) .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第2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1.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开端始于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偕夫人于1878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即今山东蓬莱),相当于大学程度,设有以唱歌、识谱、编写歌曲为主的“乐法”课 。2.我国普通高校早期的美育思想1903年,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国维将美育列入普通学校教育宗旨。1908年建立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校长经亨颐重人格的培养,提出“德、智、体、美、群”五育教育,设有音乐课程。1912年,蔡元培先生担任教育总长的就职演讲《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宗旨之一,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①的著名主张,强调通过美感教育来陶冶人的品质。3.我国普通高校最早颁布的艺术教育法律法规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在其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预科开设课程共8门,乐歌被列为必修科目之一,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主要为声乐练习及音乐理论。本科将乐歌列为随意科。1927年,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出席第一次会议的有蔡元培、林风眠、杨杏佛、王代之、高鲁、周俊、李金发、吕彦直,提出“整理全国艺术教育”等主张。4.我国早期的艺术教育机构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他担任教育总长期间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并聘请鲁迅先生主管艺术教育委员会工作。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是1931年,清华大学成立西乐部。有通过唱片听赏音乐的教学和演奏西洋名曲等实践活动。5.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关于学校艺术实践的第一个文件1940年,教育部颁发《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办法》。主要内容有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应由专门音乐教师负责学校音乐活动,要求各校要在学生中组织多种艺术团体,经常举办音乐比赛或演出活动。每位学生要至少应参加一项与艺术有关的活动,各校应从学校经费中酌拨音乐事业费等②。6.我国普通高校较早开设的音乐课程:⑴ 音乐选修课 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为“求是书院”)由日籍教师武桥敦义主讲音乐选修课,后来由丰子恺先生兼授音乐课程。⑵ 音乐必修课 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预科课程中设置“乐歌”为必修课,共开设3个学期,每周2课时。7.我国普通高校较早译著的音乐教科书1904年,美国亚克斯福大学的音乐理论教科书被曾志忞译著,定名《乐典教科书》,以供当时中国师范学堂及中学堂、女子学堂之用。8.我国普通高校较早成立的音乐社团191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课外练习军乐的活动,由学生自愿参加,每周3课时。9.我国普通高校较早创作的歌曲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现上海交通大学)由学生张惕铭、姚立人和沈心工作曲的校歌《警醒歌》(张焕纶词)。10.我国普通高校早期培养的音乐人才仅以清华大学为例,有赵元任、黄自、张肖虎等。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普通高校师资队伍:李叔同、萧友梅、刘天华、赵元任、丰子恺、姚锦新、柯政和等。外籍教师有范天祥(美)、嘉祉(俄)、托诺夫(俄)、库普克(德)、武桥敦义(日)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从总体发展看,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1949年建国至1965年,在全国只有极少数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2.1966年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各方面遭到严重破坏。不少乐器、唱片被毁掉,音乐社团停止了活动,音乐机构解散。3.1976年至1985年,1976年至1978年是一个徘徊期。从1978年至1985年,呼唤健康艺术、提倡高雅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艺术教育的工作重点,在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从培养人才出发,受到各级领导普遍重视。4.1986年至今是发展的良好时期,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轨,艺术教育机构逐步健全,艺术课程的改革深化更加符合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艺术对人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艺术与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科的称谓是在1986年确立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在1986年8月发起并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瞿维、方堃等任首届会长、副会长。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教办[1988]025文件);1989年至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家教育总体规划》的通知([89]教社科字003号),在《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后颁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教体[1996]5号)、《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的通知(教办1997]32号)和《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1999]7号)等文件,表明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③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学副修专业

普通音乐院校 第3篇

音乐艺术教育不仅在专业院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提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今天, 对于非艺术高校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而且从理念上突出教育创新、感情熏陶的特点。但是, 笔者以音乐教育者的身份走访了一些学校, 并与部分学生进行交谈后深深感到, 我国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需要提高和加强。

近年来, 我国多次邀请外国青年学生来我国访问交流, 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法国等。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中外青年各方面的表现各有千秋, 但就音乐素质而言, 外国学生明显比中国学生高出一筹, 其演唱、演奏, 特别是在音乐欣赏领悟方面, 都有较高的水准;而我国的青年学生, 大多除了能唱一些流行歌曲, 个别学生会一两件乐器外, 其音乐方面的修养基本上可算作是一张白纸。

当前, 没有人会怀疑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要走向世界, 音乐是桥梁。近几年来, 我国多次派中央交响乐团、中国民族乐团、中国民族歌舞团到世界各国演出交流, 他们每到一个国家, 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他们每一场成功的演出, 都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从而也使中国通过音乐走向了世界。洛杉矶演奏厅深沉的《江河水》二胡声, 让外国人民了解到中国人在封建社会中的痛苦的呻吟;美妙动听的《梁祝》也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人的感情与爱情;宋祖英在奥地利高亢的歌声, 更让外国人民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因为音乐语言是世界语言, 他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沟通人们的感情。

实质上, 音乐的魅力和作用远不止于此。音乐是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从中可以看出, 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时歌唱、在婚礼上歌唱、在祭祀时歌唱。就是现在, 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 无论婚丧嫁娶或重大节日, 总有音乐相伴、歌声相随。

音乐还具有鼓舞人战斗, 激励人奋进的力量。一首《义勇军进行曲》, 曾鼓舞过无数中国人为抗击侵略而前赴后继, 英勇牺牲;一首《大刀进行曲》曾激励过多少抗日军民冲锋陷阵, 勇敢杀敌;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曾震撼了无数人的灵魂!

音乐同时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在我国, 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老年人的心声使多少家庭又充满了笑声和亲情;一曲《铁窗泪》使多少罪犯改过自新, 又使多少浪子回头。

音乐艺术教育是我党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 因为他是对青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工作,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 忽视音乐教育, 必然导致人才综合素质的缺陷, 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为此, 我国非艺术院校的学生应当补上音乐艺术教育这一课。

二、非艺术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 根据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 合理制定教育目标。

学校应遵循全面教育的思想, 合理制定教育目标, 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美育教育。只有明确了教育对象, 才能在充分、客观论证的基础上, 找到非艺术高校音乐教育的侧重点, 从而达到所期盼的教学深度和效果。

(二) 更新丰富课程内容。

美育应抛开门户之见, 客观全面地介绍当代最新的美育成果。在保持美育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鲜活性的同时, 把中国和世界的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 合理安排音乐艺术课程时间, 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校园文化。

开设艺术选修课、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开展内容丰富的音乐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大型文艺演出等, 树立美育教育无处不在的思想。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 通过耳濡目染, 增强学生的审美需求, 提高审美能力。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艺术课程, 并进行考查给予学分。通过开设艺术课程, 组织文化艺术活动, 以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四)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而没有音乐艺术教育的美育同样是不完全的教育。

笔者认为, 非艺术院校的学生要补上音乐艺术教育课, 使学生从谈吐举止到专业知识能力, 从精神形象到创新热情等方面都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要求, 理应成为题中之义。

摘要:普通高等院校的美育教育往往忽略素质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 忽略了全面发展的道理。而美育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几点措施供参考。

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探究 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音乐课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但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音乐的美育功能,这已經成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共同面对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我国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并不让人乐观,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观念的落后与陈旧,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枯燥。音乐教学不太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总是把学生放在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上,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亟待我们的重视和改进。

在此,我通过对声乐学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一些论述,客观地表达最适合用于我国高校声乐学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情感体验型教学模式

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知道,19世纪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思维与情感。心理学从这个时期开始转成热门学科。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在声乐艺术领域,很多人对单纯地追求技巧的声乐艺术提出了质疑,开始了情感在声乐艺术中表达的探索。

其实,情感体验声乐教学模式是现代声乐教学的基本模式。因为音乐是人们情感的声音表达方式,歌唱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不过,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主要是情感环境的构建原则和审美情趣教学原则。

1.情感环境的构建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和现场环境,为学生创造出一种与声乐课程格调一致的极为动人的教学环境。这样,音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进入到声乐的美感体验中。

2.教学原则——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我们不能仅让学生学习复杂的声乐技巧为教学目的,而是要让他们去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创造力。

二、行为控制型教学模式

这种形式主要是以人的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声学物理学为理论依据,突出了音乐学习的发声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它有两个特点,即稳定性和发散性。不过,这种通过训练建立起来的发声技巧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是:定向学习——稳定性练习——迁移性练习。音乐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声乐教学的大纲要求,让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模拟、体验和改进等,逐步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与学习技能。等到学生在熟练掌握歌唱技巧的之后,并能灵活运用时,他们便可以创造声乐作品和一些艺术加工,准确地表达自己演唱的声乐作品。

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现象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每种情景中都有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受自己的意识控制。具体到高校的音乐教学领域中,我们发现,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中,教师主动教,而学生是被动地学的单一型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的反应来自于教师所传达的信息。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少主动思维和自由的行为能力,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降低。

所以,笔者认为,开放式的音乐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主要是指要建立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提高和自我教育。这种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使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并不采取特定的教法。

四、兴趣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主动、兴趣、合作是新型教育的三大特征。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比如,演唱、演奏、创作等活动。声乐教师还要改变传统音乐教学体系对高校音乐的影响,改变只强调学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的陈旧认识。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寻求音乐教育的兴趣性和多元化,彻底改变沿袭多年的传承式音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的时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通过丰富音乐艺术形式,讲一些生动有趣的音乐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去。

五、总结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教学理论和教学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框架。但是,真正的教学需要因人、因地和因教材而宜。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可以生搬硬套,而是要采取教学模式的基本精神,并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灵活运用。

上述几种音乐教学模式,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他们注意力、观察力、兴趣和爱好等各个方面的能力的。所以,只有把各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并综合运用,才能真正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课堂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不过,我们也应该对音乐教学模式开放态度。由于音乐教学模式本来是为了克服陈旧的教学理念和原则的约束,但任何教条化的做法都可以走回头路。所以,以上所讲述的音乐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具有其优点,但它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要结合音乐教学实际情况,对它们进行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探究。

同时,高校的声乐教师还应该适时适地的调整和改进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英奎.音乐教育新课程教学指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2]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吴也显.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周宏.教学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普通音乐院校 第5篇

一、教学目标的思考

很多从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学的老师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以下相同的经历:当他们面对绝大多数不识谱的学生时通常不知如何下手去引导, 越是要把他们当成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去按部就班地授课, 效果越是不好, 他们不是反映“乐理”太难听不懂, 就是反映“交响乐”听起来太冗长太深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平时的专业课任务较重, 他们学习音乐的目的首先是放松身心, 让疲惫的大脑来个彻底的休息, 同时加强对艺术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并通过学习音乐来对音乐文化进行思考。因此,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不能像音乐艺术院校那样从培养专业音乐工作者的目标出发, 而应是让他们通过音乐学习, 开拓自身的文化视野, 从而为他们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中建立一个较高的立足点。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加强教学。比如, 让学生领会学习音乐作品, 了解音乐家的创作及其美学风格对当代的文化、艺术、生活有什么积极意义;了解音乐中的相关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认识音乐做为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 在表现形式和思想精神上给人们留下的人文启迪。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 可以引领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结构及其作品的深层次意蕴, 从而为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操, 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而提供认知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中, 我们会涉及到音乐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在平时上课中应兼顾音乐的自律和他律的二个方面。一方面要讲音乐的基本要素、组织手段、内容结构、发展手法、音乐语言有哪些特点, 作曲家有哪些独特的创新 (形式上, 手法上) ;另一方面, 也要讲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和精神内涵。一部好的作品会让人们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 会久久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选择那些精品中的精品, 要用这些“经典”引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克服音乐作品艰深过于专业化的倾向, 把音乐的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 真正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之美, 这也是公共音乐选修课的一个突出难题。

三、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般来讲, 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选修课只开设一个学期, 时间短任务重, 在教学中应侧重音乐学习方法的传授, 而不是让学生只掌握老师讲解的部分作品。具体方法为: (1) 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入手, 借助于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 使学生了解作曲家怎样组织音乐材料和利用音乐要素表达音乐语言。 (2) 了解音乐语言的表情性、写意性、模仿性、象征性、暗示性等特征。 (3) 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关系;音乐的风格, 精神特征以及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的联系等方面讲解。 (4) 老师示范演唱或演奏, 让学生从身临其境中真实感受音乐的“真、善、美”。 (5) 借助多媒体技术, 并综合运用类比的方法, 对同一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演绎, 和多方位的剖析。

结语

总而言之, 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选修课不能较多的以专业音乐教育为蓝本来选定讲授内容和深度, 而应该结合院校自身和各个学科、专业的特点去实施教学。既达到知识性又结合了娱乐性;既提高了学生的美育水平又让他们学会了聆听音乐, 学习音乐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既注重了艺术素养的专业性, 又让同学们循序渐进, 学有所成, 学有所乐, 不自觉地提高了审美境界和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审美特征与美育原则[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

[2]孙丹.非音乐院校开设音乐课程的问题探讨[J]艺术教育.2010.7

普通音乐院校 第6篇

关键词:普通高等院校,民族音乐,普及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结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在音乐形态和美学等诸多方面均体现出自身的特征, 反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社会心理特征和审美倾向。普及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 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应当自觉承担的使命, 这不仅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加强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求。

二十世纪初, 西方音乐被较为系统地引进中国, 一批近现代中国音乐家积极将西方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 使得原本对应于中国传统乐学理论的中国民族音乐形态特征逐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声、复调、配器理论以及西方音乐纵向织体思维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运用, 一方面拓展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力, 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另一方面, 由于西方音乐理论的系统性、复杂性和专业性, 客观上也促进民族音乐教育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以萧友梅推动创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标志, 一大批音乐院校纷纷建立。今天, 不仅各专业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音乐相关专业, 很多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也设置有民族音乐类专业。在这种情况下, 引领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重任更多地赋予了专业音乐院校、研究机构和演出团体。近几十年的实践证明, 正是在专业界积极有意义的探索下, 中国民族音乐正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在保持民族特征的同时, 不断与国际接轨, 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然而,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相对于充分运用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前沿研究成果推动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 普及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更具有迫切性。前者的主体是专业音乐院校、研究机构和演出团体, 由具备专业音乐素养与能力的人士组成, 而后者的主体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广大群众, 是普及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主体目标人群。没有后者强大的群众基础, 前者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发展则是无本之木。同时, 我们不得不看到, 尽管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社会音乐普及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包括普通高等院校中的青年学生而言, 仍然不具备与专业音乐工作者相近的音乐理论功底和素质。如何在这个群体中开展民族音乐的普及和传承工作, 使其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和学习任务之余认识中国民族音乐、喜爱中国民族音乐并自觉传承中国民族音乐, 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关注。笔者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例, 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普通高等院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历来都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得到世界各民族的广泛认可, 其作用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开拓人的精神视界、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发展人的综合素质。艺术的特点和功用决定了艺术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全民教育, 而绝不是某个阶段的教育或者是针对某部分特定人群 (如专业艺术院校学生) 的教育。1

正如前文所述, 在诸多艺术类别中, 中国民族音乐反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社会心理特征和审美倾向, 因而普及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 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加强民族认同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求。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栋梁, 是社会的未来, 而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 也是其最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和思想影响的关键阶段, 因此, 在大学阶段大力开展民族音乐教育, 既是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普及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修养和生活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自觉抵制低俗/庸俗文化侵扰的重要手段。

鉴于此, 从学生自身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 普通高等院校应重视中国民族音乐的普及与传承工作, 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应设置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机构, 明确责任主体, 统筹相关教学资源, 使得民族音乐的普及和传承工作具备制度上和条件上的保障。

二、合理设置民族音乐类公共艺术课程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正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针与措施。近十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作为大学美育的主要承载体, 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高校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0—2010) 》的具体指导下, 纷纷加大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公共艺术教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2014年1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体艺〔2014〕1号) , 进一步明确了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指导思想及建设要求。2

在上述文件精神的指导下, 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类课程, 着眼于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激发学生了解艺术、学习艺术的热情, 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在学分设置上, 一般将公共艺术类课程纳入通识课程模块, 一些学校还做了必修 (2至4学分) 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上, 各个学校依据师资配备情况各有不同, 但一般可大致分为艺术理论类、艺术欣赏类和艺术实践类。如何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模式中合理有效地安排民族音乐类课程, 使得广大不具备专业音乐素质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1至2门课程来了解民族音乐, 培养其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直至终身受用, 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般而言, 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相比, 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尽管总体上缺乏专业音乐素质与能力, 但对于文史哲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 再加之我们不可能奢望通过让学生选修一到两门艺术课程即可使之熟练掌握某一项音乐技能 (如民族乐器演奏) , 因此, 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民族音乐类课程, 应侧重于理论与欣赏相结合, 而不应以实践型为主。在授课内容上, 除较为系统地将中国民族音乐各个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地方乐种、古琴与词调音乐等) 展示给学生外, 还应重点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特点, 更多地从音乐学理论的角度出发, 将中国民族音乐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与中国历史、哲学的发展脉络紧密相关, 从中提炼出中国民族音乐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 使学生对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有深入的了解和感悟。比如在讲授古琴与词调音乐时, 应侧重将其与历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特征相关联, 重点阐述儒、道、禅的美学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而对于学生可能不具备知识基础的音乐形态方面的内容 (如宫调、律制等) , 则仅做一般性的阐述。

在师资的配备上, 结合上述课程开设的建议, 普通高等院校应主要引进音乐学理论方向的师资 (如中国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方向) , 而非民族乐器演奏或民歌演唱专业。此外, 校内外非艺术专业的师资, 特别是文史哲专业的, 如其在艺术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修养, 也不妨将其聘任为兼职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 或许能够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调整学生民族乐团定位, 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为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传播高雅艺术和民族文化, 近年来, 各高校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学生民族乐团。作为高校普及和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平台, 学生民族乐团一般归口学校公共教育机构或团委管理, 其成员大多为来自校内各非艺术类专业的在校学生, 其中包括一部分艺术特长生。区别于一般的学生社团, 学生民族乐团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训练场地、排练时间和演出安排, 并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乐团指挥及各声部辅导教师, 在乐器设备、演出服装和资金投入上也得到学校官方的支持。一些高校的学生民族乐团, 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其规模编制已符合现代民族管弦乐的标准, 与很多职业民族乐团相当。

学生民族乐团的设立, 对于传承和普及中国民族音乐有着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一方面, 乐团的日常训练和演出活动为乐团团员提供了进一步提高的机会, 使之能够系统地掌握合奏技巧, 加深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 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准。另一方面, 学生民族乐团在校内举办的各类音乐会, 也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不出校门即可以聆听与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机会, 促进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 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然而, 根据笔者的观察, 近年来各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民族乐团在发展定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集中体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民族乐团以模仿和学习职业民族乐团为潜在发展思路。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民族乐团的指挥或辅导教师一般来自专业艺术院校或演出团体, 在实际指导工作中, 这些专家不可避免地将专业音乐界引领和发展民族音乐的模式、方法和思想带到普通高等院校。以民族管弦乐为例, 为在校际比赛中取得优势地位, 或在更高标准下提升乐团成员的合奏水平, 很多乐团选用专业艺术院校学生乐团或职业民族乐团排演的曲目。尽管这些曲目在创作过程中多少选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 但更多是体现了现代作曲技法在民族管弦乐创作中的运用, 作品多呈现织体复杂、追求特殊音响或锐意观念的特征, 很大程度上是作曲家本人意图的集中体现。不可否认此类作品对于探索民族音乐的新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但此类作品的大量排演, 远远超出了普通观众的欣赏能力, 实际上拉开了与他们的审美距离, 对于在普通高等院校内普及民族音乐而言, 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鉴于此, 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民族乐团应立足“非职业”来调整自身发展定位, 以普及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 而非“引领”和“实验”。具体表现在排演作品上, 应更多地选择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色、易于为广大学生接受的“通俗”曲目, 如《瑶族舞曲》、《春江花月夜》、《月儿高》、《丰收锣鼓》等传统民族管弦乐作品。在演出形式上, 也不可一味以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为表现形式, 应积极发展传统中小型民乐合奏及民族室内乐, 包括一些大家易于接受的地方乐种, 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河北吹歌等, 使得受众能够清晰准确地把握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传统音乐的形态特点和美学特征。

四、重视发展文艺类学生社团,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文艺类社团一般由爱好某一类别艺术的学生自发组成, 与学生民族乐团相比, 管理相对松散, 形式相对灵活, 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学生在组织或申请加入社团时, 一般以兴趣为主导, 并不一定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或实践基础。社团主要以普及艺术知识、提高欣赏能力为目的, 一些社团也具备实践训练甚至演出的职能。

学生文艺类社团因其低门槛、灵活性和“民间”性,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十分活跃。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校内各类文艺类社团有23个, 参与学生人数达到1500余人, 其中以民族乐器学习和推广为主旨的社团则汇聚超过300名学生参与其中。一些高校文艺类社团如“北京大学中乐学社”甚至具备了专业的规模和编制水平, 并拥有成熟的社团运作机制, 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 在音乐界、戏曲界人士的关爱下, 很多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起的以欣赏、学习和传承古琴及昆曲艺术的学生社团十分活跃, 彼此之间也交流频繁。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组织的、北京各主要高校学生古琴社团参与的“北京大学生古琴音乐会”迄今已经组织八届, 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有力推动了中国“非遗”音乐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与传承。

因此, 普通高等院校应重视学生文艺类社团的建设,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其成为普及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完善社团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 激励社团成长, 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 还应进一步加大对文艺类社团发展的硬件投入, 如场地、乐器、资金等, 并充分利用学生民族乐团及校内相关院系的各项资源, 为社团的业务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和支持。

五、提倡开展民歌小曲传唱活动

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源泉, 是数千年来经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改编、提炼和筛选出来的精华。特别是汉族传统民歌一般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 以“起、承、转、合”为结构特点, 短小精致、旋律流畅、情感细腻、易于传唱, 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特征。民歌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发生得较早的音乐形式, 为其后发展起来的许多民间音乐体裁和艺术形式提供了素材来源。一些民歌曲调, 特别是明清以来在民歌小曲基础上形成的时调, 如《孟姜女调》、《叠断桥调》、《剪靛花调》、《鲜花调》、《无锡景调》、《绣荷包调》等, 广为人们所熟知, 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符号。今天, 尽管传统民歌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已逐步发生变化, 但经历久远的传承后, 其曲调已深深植入中国民众的内心,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审美特质显现的载体。

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当中, 尽管多数人不具备专业艺术院校学生所具备的理论功底和音乐素质, 但就民歌的接受而言, 并不存在能力上的困难。因此,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大力开展民歌传唱活动, 是迅速有效地实现中国民族音乐在青年学生中普及和传承的有效手段。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主管机构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选取一部分广泛流传并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传统民歌, 通过必修课程设置、专项学生活动组织、广播台网站传播等方式在学生中予以传唱和推广, 使得学生能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曲调特征和色彩特点有潜移默化的认识, 培养其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亲切感。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2]田青《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和未来——田青研究员讲座实录》, 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张若愚《浅论民族管弦乐的改革与发展》, 载《北方音乐》2014年第14期。

[4]卞婧婧《走出“学院派”音乐的疆界——从青年作曲家罗麦朔、王珏新作品音乐会谈当代音乐创作与评价》, 载《人民音乐》2016年第10期。

[5]孙丽倩《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模式》, 载《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普通音乐院校 第7篇

一、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运用现代化音乐教学设备的优势

现代化音乐教学设备主要指电脑音乐创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音响系统、音像教学资料等。运用现代化音乐教学设备的教学模式同以往“老师、学生、放音机、磁带”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相比, 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教学手段更为先进,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创设了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

(一) 优化音乐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学是以欣赏课为主要教学方式, 涉及到的教学设备主要以放音机或CD机为主。目前, 这些设备已经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脱轨, 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但为老师提供了多元的教学手段, 而且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和刺激,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例如, 通过电脑音乐创作系统模拟某些现象 (如交响音乐) 时, 其表达的信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能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接近自然,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将大大提高。

(二) 扩展音乐教学容量, 提高学习效率。

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恰当的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音乐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节约教学时间, 增加教学密度和容量。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减少了教师课上写板书的时间;MIDI创作软件的运作能够让学生看到乐谱与音乐的同步进行, 更好的分析和理解乐谱。但需要注意的是, 教学中不能片面考虑所教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速度, 不能一味追求教学信息的大容量。

(三) 开阔视野, 培养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技术能为医学生构建更广阔的想像空间。课件能将静止的画面动态化, 抽象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 使学生充分集中注意力, 激发主动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 通过讲解、提问、设疑, 启迪和激发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观察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可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思维, 塑造健全人格等各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音乐教育中运用现代化音乐教学设备, 为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了有益平台。如:合唱教学一直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 如果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合唱实践活动中, 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使现代化资源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必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如训练过程中运用MIDI设备, 教师可以事先把各声部输入, 在演唱中可以关闭某个声部, 让被关闭声部的演唱者跟着其他声部完成作品等;也可以把某一声部做出修改要求演唱者辨别等, 这些都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灵敏的反应辨别能力和对音乐敏锐的感知能力, 提升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

三、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需注意的问题

(一) 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中还不能真正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我国音乐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 但大部分音乐教师对于新出现的教学设备不够了解, 不会操作运用, 不能充分的开发和掌握, 造成了资源闲置, 使课堂教学滞后于现有资源。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必然在教学领域里提出很多新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 作为教师必须保持积极的态度, 迎接挑战, 重塑自我, 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 提高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 在教学领域里发挥主导作用。

(二) 正确认识教师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关系。

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是课堂进行的主导者, 教学设备要依靠教师的精心设计才能发挥其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情感教育是现代化教学设备不能替代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辨清主体与辅助的关系。著名教育家刘德昌先生曾说过:“教师应当把握住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多媒体只作为音乐课堂的辅助工具, 不要过分依赖。”像多媒体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对于音乐教学来说, 就象一把双刃剑, 如果运用得当, 便能提高教学效益,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之, 则喧宾夺主, 甚至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盲目依赖于多媒体技术, 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 教师上课则不停地按键边放边讲, 成了“解说员”, 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和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 人成了机器的奴隶, 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 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更有甚者, 在欣赏课中整堂课播放音乐视频, 不做任何讲解, 完全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新时代人才需求对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质量和它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视听已与现代信息接轨的时代, 医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磁带、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 也不愿再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与传统模式教学手段相比较, 实效性更强、更省时、省力, 且灵活、生动、直观。教师可以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 让学生体验情境,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 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社会发展需要的, 既有广博知识又具有艺术、人文及社会科学广博修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21世纪是素质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时代, 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音乐教学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的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应该如何正确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新问题。本文从现代化音乐教学设备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主观分析, 并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学设备,现代化,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运用

参考文献

[1]孙伟斐芳宁左良著《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普通音乐课堂导入设计 第8篇

一、情境导入

1. 让我们来先看一个案例:

【案例6-1】欣赏《春江花月夜》(人音版教材《音乐》17册第五单元)[1]

校园无名湖畔,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师生围绕一堆篝火呈圆形围坐在一起。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大自然里上一节音乐课,课题写在天上,请同学们抬头仰望天空,同学们知道了今天的课题了吗?

学生:月亮。

教师:对,就是“月”。今晚月明星稀,在这宁静的月夜,我们还缺少点什么?

学生:音乐

教师:对,音乐。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中国传统乐曲,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

2. 情境导入分析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由课堂的主角,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创设情境,营造一种直观的、感性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布朗等人在《情境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情境认知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才是有效的[2]。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传递较知识学习更具有情境性。只有在情境中呈现的知识、情感,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情感诉求,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这也是情境教学的一个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任务导入

1. 案例介绍:

【案例6-4】《电影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第13册第六单元《荧屏乐声》)[3]

导入:(教师)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文学、美术、音乐之间是密切融合,不可分割的。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电影音乐”这个话题。首先让我们看一段电影《英雄儿女》片段,思考音乐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

师: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渲染剧情、激发想象等,现在我们可以闭上眼睛聆听一段音乐,在音乐中尽情地想象。

......

2. 任务导入分析

任务导入是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交代本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程序和对学生要求。任务导入的优点是目标明确、开门见山,能很快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使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学习。但缺点是有点呆板,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方法是最传统的一种,特别使用于学龄较高的学生的课堂教学。

此外,在设计这两种导入方式时,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情感性原则。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要具有情感性,只有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情感,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持续性,整堂课都乐于学习。2.兴趣性原则。音乐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能吸引学生长期乃至终身关注音乐、喜爱音乐就已经足够了。因此,作为音乐的导入素材更要具有趣味性。3.合理性原则。音乐也有自身的逻辑性,在强调兴趣的同时,也要把握学科的基本逻辑。应根据新课题的内容、题材、情绪、风格等诸多因素来构思导人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以达到尽量合理。

摘要:文章论述了普通音乐课堂常用的两种导入方式:“情境导入”、“任务导入”, 介绍案例, 分析几轮基础, 剖析设计原则。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技能,导入

参考文献

[1]范晓君.创设情景人人参与[M].中国音乐教育.2006 (4)

[2]杨重云.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J].中学生物学.2006 (10)

继续强化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学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瓶颈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的地域界线越来越模糊,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员共事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因此,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教学,这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需策略。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着认识不足、基础不实、方法不当等瓶颈。对此,高职院校师生要在不断提高普通话教学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强化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理由

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无障碍的沟通,需要普及普通话;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在毕业后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学会普通话;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力,需要强化普通话教学。因此,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这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需策略。

(一)社会进步之必然

社会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普通话依然是目前人际交往中最为便捷的方式。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处于相对封闭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人们交际范围狭小,各地形成的方言就成为一个小范围内的交流语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交流区域越来越大,原先所掌握的方言就无法与其他区域的人员进行交流。因此,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普及共同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流动空前广泛、频繁。于是,普及普通话就成为一种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直至今天,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语言文字仍是一个重要主题。从1998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每年9月的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11年9月11~17日举行的是第14个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主题是“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在新世纪之初,我国范围内能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人群有51.04%左右,2010年对部分省市进行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国内能够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比例大概是70%左右。[1]这一结果既说明了推广普通话所取得的成就,也说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越来越成为人们交流的通用语言。

(二)学生成才所必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毕业后就业去向是“四面八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无论是与就业单位的同事之间的交流,还是与就业地方的社会公众进行交流都会变得困难。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毕业后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尽快地成才,就要学好普通话。

就业首先要通过面试。“普通话不普及,求职面试成问题”。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使人力资源跨区域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普通话也成了来自不同语言区域员工顺畅沟通的必然工具。为了员工交流的方便,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高职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要能顺利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具备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工作要交流。越来越多的单位员工来自全国各地,工作时必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而普通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工作沟通的顺畅与否和工作的高效率。因此,目前,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发展所必须

从社会地位看,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造福全社会的基础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关心、参与和支持。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使其与教育和文化唇齿相依、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教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元素,语言文字的传承和规范也必须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过程来实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感的培养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任务,这是法律赋予教育部门的职责,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2]高职院校自然包含在“各级各类学校”之中,推广普通话是高职院校应该承担的社会任务。

从高职院校的职能来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3]无论是为了“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还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都应该加强普通话教学以迅速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从而促进高职院样稳步生存和发展。

二、强化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瓶颈

目前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仍存在着不少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

从学校角度来说,不少学校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重在动手,而非动口,对普通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事实上,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且不说师范类学生,就是传媒、文秘、旅游、酒店管理、汽车营销等专业,也大都是“靠嘴吃饭”的,要求学生取得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等级是最低的语言能力要求。在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之下,很难想象,一个不能与他人顺畅进行口语沟通的人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如鱼得水。如今各行各业的各种职位都在强调着团体的协作,人际沟通是必须的,没有过硬的普通话技能,很难体现出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4]

nlc202309020359

从学生角度说,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在平时可以正常交流,就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标准的普通话。他们觉得,普通话口语课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有少数学生甚至认为,普通话只是一门简单的口耳之学,无需登上大学讲台的大雅之堂。有的学生则将其体现在行动中,把能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普通话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二乙或者以上等级证书之后,许多学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普通话要求,口语交际过程仍然方音不改,所学的普通话知识退化明显,甚至放弃殆尽。

(二)基础不实

近年来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地也随之扩大,学生来自更多的方言区,语言状况复杂。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经过标准普通话的熏陶,也缺乏良好的汉语拼音基础。譬如,在普通话学习中出现的发音错误、缺陷(尤其是缺陷)大多表现在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差异的音节上,典型的表现如h/f、n/l、r/l、c/ch、s/sh、z/zh不分,ao/□、ai/ê、an/ai混淆,上声与阳平不标准或者错误现象严重,没有出字、立字、归音的良好吐字归音习惯,诸如此类的发音错误与缺陷,严重影响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三)方法不当

这里所说的方法不当,是指教学方法不当。

由于学校的普通话教学课时安排、师资力量等不到位,教学方法研究不足,教授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适合,教学效果不理想。

学生对普通话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学习效果不好,特别是实际应用普通话能力不强。

三、强化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对策

强化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高职院校师生就要在不断提高普通话教学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一)改善条件

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保证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正常进行。做到政策保证、师资保证、课时保证、设备保证和平台保证。

1.应对各专业学生所要达到的普通话水平有一个政策规定,以政策来指导、落实普通话教学。

2.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为教学过程提供基本保证。应该选择或编写体现各专业特点的教材。例如旅游专业普通话口语的合适教材就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一是标准发音规范。二是方言辨正和语感训练。三是在教材的内容上要更多地选择旅游方面的素材。

3.普通话课师资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培训的质量。要对普通话教学的师资力量给予保证,使其能满足学校普通话教学的人员需要,满足普通话教学的能力需要。

4.要保证课时数,保证各专业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时间。只有教学时间充足,才能保证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5.要为普通话教学提供优质的语音室或多媒体电教室,高质量的音像资料等条件,加装多媒体教学系统,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普通话教学提供优良的技术条件。

6.要根据需要创设多种平台,多开展与普通话和口语表达相关的比赛,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经常有观摩、学习、提高的场合和机会。

(二)优化课程结构

普通话课程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语音基础知识,二是职业口语实训教学。语音基础知识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标准普通话发音能力。职业口语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1.强化普通话发音基础。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了解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韵母发音时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唇形的圆展,声调的变化和语流音变的规律,要重视方音的纠正工作,努力让学生掌握普通话标准音,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

2.增加职业口语应用能力。普通话教学应秉承“以训练为中心,以职业应用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口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说普通话,更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知识的基础上,大力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职业修养。特别是教育、旅游、文秘、法律等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的专业,更是如此。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传道、授业、解惑,旅游专业的学生要介绍山川地理,文秘专业的学生要迎来送往、主持会议,法律专业的学生要做法庭辩护。可以这么说,能用标准普通话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是这些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的集中体现。

(三)创新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略举几种典型实用的教学方法:

1.强化示范与模仿。示范和模仿都是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学习语言,听辨能力很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讲解发音要领,反复示范,让学生观察、模仿,掌握要领,形成技能。学生模仿的过程,是与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比的过程,模仿者能够较容易发现自身语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语音进行有意识的纠正和改进,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标准程度和口语表达技巧。

2.创设开放的练习语境。让学生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口语训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耐受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信心。除了创设良好的朗诵、讲故事、解说、演讲的情境之外,更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结合“职业口语”特点,以职业活动的口语要求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职场氛围,体验职业角色,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例如旅游专业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描述性、说明性短文的朗读训练,导游词讲解训练,旅游业务情景模拟训练。护理专业可以更多地对学生进行护理知识解说能力、医患对话交流情境训练等。

3.多媒体的课内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媒介来传授教学内容,不仅能把单纯使用语言难以清楚表达的内容形象、生动地传达给学生,同时在课堂上实现师生良好互动,而且还能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指导,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师要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与水平,使多媒体在普通话教学中得到更有效的运用。

注释:

[1]吴晶.第14个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1日举行[EB/OL].新华网北京电,2011-09-06.

[2]李卫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9-18(2).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新华社北京电,2010-07-29.

[4]黄健.论高职院校普通话技能类课程的职业性诉求[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普通音乐院校 第10篇

一、音乐剧纳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可行性分析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真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重点大学中率先开设了音乐公共选修课, 拓开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先河。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我国2/3以上的普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公共选修课, 课程设置也由原来的一、二门增设到五、六门甚至十几门, 以供大学生选择。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在这些课程设置当中大多以赏析类和乐理视唱为主, 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普通高校中增设有关音乐剧方面的课程, 注重演唱与表演实践为教学特色的充分发挥, 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1. 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 这些大学生虽然文化层次较高, 但他们的音乐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据调查, 目前我国在校理工科院校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不会识五线谱, 不会视唱, 70%以上的学生不会演奏乐器。[1]因此造成一些大学生反映“听不懂交响乐”“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等现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 笔者认为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该既要考虑知识性还要考虑趣味性, 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音乐教育, 得到美的熏陶。

基于目前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现状, 笔者认为音乐剧以其多样性、灵活性、通俗性等特点较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其原因在于:首先它不只局限于用传统的美声唱法来演唱, 而是灵活的运用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来演唱, 其中通俗唱法的运用较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另外, 音乐剧是用通俗的现代语汇将戏剧性赋予音乐化, 其表现手段并不是只用音乐来表现, 而是将音乐、戏剧、表演、舞蹈等融为一体来表现。大多数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虽然音乐素养不高, 但他们的文化素养较高, 在欣赏音乐剧时可以通过音乐剧中的人物表演更好地去理解音乐, 提高他们感悟音乐剧中的美的能力。

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开展音乐剧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 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必将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音乐剧不仅知识面涵盖广泛, 而且易于实践。教师可以将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学习, 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 组织学生创编自己的音乐剧到课堂上来表演。在创编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自己挑选题材、自己创编对白、音乐、舞蹈等等。在排练中, 大学生还需要相互合作分工, 才能将一部音乐剧作品完成。因此开展音乐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有助于促进音乐剧的发展

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剧教学还可以促进我国音乐剧的发展。音乐剧虽然是外来艺术,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日趋频繁。时至今日, 音乐剧已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己的文化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 如日本的《李香兰》、香港地区的《雪狼湖》、澳大利亚的《巧巧桑》等。我国近年来也推出了一批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剧作品如《日出》《秧歌浪漫曲》等, 音乐剧已逐步进入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市场。

但是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目前固定观众群尚未形成、市场也有待于规范, 这些都会对中国音乐剧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上海音乐学院的金复载曾经道出这样的忧思:“交响乐观众不多, 但是毕竟有一批核心观众群, 而我们的音乐剧还没有。”[2]

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剧教学, 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 引导他们关注音乐剧的发展, 扩大音乐剧的欣赏群体, 为音乐剧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观众群体。另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专业覆盖面较广, 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促进音乐剧的健康发展, 比如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参与音乐剧的创作, 市场营销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参与音乐剧的市场运作等。

二、音乐剧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开展

音乐剧在普通高校具体开展必须要考虑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和非音乐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剧, 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 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开拓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1. 授课形式要灵活

现代教育目标的定位是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授课形式。笔者认为音乐剧的教学可以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授课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集体课:主要以介绍音乐剧的历史、特点、创作手法以及音乐剧作品的赏析为主, 使学生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并能根据其特点进行作品的辨别与欣赏, 了解音乐剧作品中音乐的运用与表现所起到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 运用“启发式”教学去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利用丰富的音像资料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让学生可以更直观、更真切、更富于震撼的感受音乐剧。让学生在课堂中, 学得高兴、愉悦, 最终喜欢上音乐剧者新兴的充满无穷魅力的表演艺术。最后,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和学校图书馆资源收集和查找有关音乐剧方面的各种资料, 带到课堂上相互交流, 为课堂快速学习知识节约时间, 并有充分时间去进行实践和创作。

小组课:无论是哪一种教学领域都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 音乐剧的教学也不例外。小组课就是针对学生的实践而制定的授课形式。每组的成员可以是由教师来分配, 也可以使学生自由结合, 人数一般在15人左右, 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音乐剧作品来定人数。授课的内容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剧的实践表演, 音乐剧目的选择可以是以往优秀音乐剧目的选段, 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音乐剧。这种授课形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音乐美感体验, 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提高音乐综合素养。

个别课:这种授课形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每节课的人数为1至4人。授课的内容是教师在演唱和表演上一对一的指导学生, 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错误加以纠正, 使学生少走弯路。这种授课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的演唱和表演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

普通高中新课标下“器乐学具”的选择及运用

田佳 (武威六中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下, “器乐学具”引入课堂教学中, 能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把学生的注意引导到对音乐的体验与表现中去, 最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实践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器乐学具;教学

新课标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有六个模块组成, 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在这六个模块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器乐学具”意义非常深远。

一、新课标下“器乐学具”的选择

当前, 全国在音乐课堂上选用的“器乐学具”有竖笛、口琴、口风琴等。首先从价格上看, 竖笛6元/只左右, 口琴16元/只左右, 口风琴120元/只左右。根据我市的实际, 竖笛价格便宜, 可以也一定能大面积使用。其次从教学的直观性看, 竖笛的直观性比口琴强, 竖笛的音空在演奏时都看的到, 正确与否一目了然, 适合集体教学, 尤其适合像我们这样班额较大的地区。第三用发展的眼光看, 学习竖笛还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如气息、口型、指法等, 都能为将来学习管乐 (如竹笛、箫、长笛等木管乐器) 打下坚实基础。第四, 从感官参与程度看, 竖笛能最大限度, 调动各种感官参与, 竖笛学习时不但要动口、动脑地还要动手, 多种感官的参与, 更能开发智力, 陶冶情操。第五, 竖笛和口琴、口风琴相比较更容易掌握, 这样能在最短时间内调动最广大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

总上所述, 音乐课引入“器乐学具”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竖笛是“器乐学具”中的最佳选择。

二、竖笛在模块教学中的运用

其它音乐模块教学活动与竖笛的学习有机结合进行,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收到最佳效果。

第一, 竖笛能激发学生全面学习音乐 (包括基本知识) 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器乐学具是除歌唱之外联系学生与音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纽带, 器乐演奏是学生体验音乐最有效的途径。教师有表情范奏能感染学生,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样在竖笛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视谱、演

2. 培养师资队伍

要想使音乐剧更好地在普通高校得到开展, 师资是关键。教授音乐剧的教师首先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渊博的知识, 其次是要会引导学生, 运用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还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当前我国音乐剧专业的人才并不是很多, 而高师也只有一部分学校目前才开设了有关音乐剧方面的课程, 所以普通高校应该鼓励现有的音乐教师到专业音乐学院去进修有关音乐剧方面的知识, 国家教育部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举办有关音乐剧方面的短期培训班, 以缓解目前普通高校音乐剧教师数量不足, 专业水平急需提高等问题。最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自身也要利用业余时间多看、多钻研有关音乐剧方面的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 定期组织观摩、讲座和汇报会

普通高校的音乐剧教学除了课堂学习外, 还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剧。具体方法为: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剧院现场观摩音乐剧的演出;也可以将一些研究音乐剧的专家和演员请到学校举办讲座, 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最后学校还要定期举办学生音乐剧作品汇报会, 这样做不仅是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现, 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普通高校进行音乐剧的教学探索, 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艺奏、乐理等方面的问题, 遇到这类问题, 学生都急于要求教师帮助解决, 以上说明学生已具有主动学习的特征,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征, 在备课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在演奏竖笛的过程中, 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时又能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第二, 竖笛在歌唱模块教学中的运用。尤其是在合唱教学中, 借助竖笛来引导学生把握音准和音程, 步骤如下, 先让学生分声部演奏旋律, 互相聆听, 接着合奏, 然后要求他们把合奏时的音程感觉和音准转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过程中, 每个声部可指定几个学生伴奏, 轮流交替进行, 合唱的音准和音程感觉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单旋律歌曲, 可先视奏乐谱, 再唱歌词。

第三, 竖笛在鉴赏模块教学中的运用。在鉴赏教学中, 先引导学生演奏曲目中的主题旋律, 有些还要求学生背奏, 这样学生熟悉了主旋律, 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全曲, 并且能在课后经常演奏这些旋律, 加深情感体验。

第四, 竖笛在创作模块教学中的运用。简单旋律的创作, 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音高概念, 没有辅助的乐器, 即使能哼唱出优美的旋律, 也无法将其写出来, 有了竖笛, 教师可提供一节奏, 教学生唱熟, 然后, 让学生据节奏试吹, 最后将自认为满意的旋律记下来。

第五, 竖笛在演奏模块中的运用。本身竖笛的学习和演奏就非常符合演奏模块的要求, 不但参与面广, 而且将演奏课渗透到了各个模块教学中。

第六, 竖笛在音乐其它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如视唱教学中的运用, 每条视唱练习要求学生视奏。据视唱曲的难易程度, 较易的先视唱再视奏, 较难的先视奏再视唱。这样唱奏结合, 学生很有兴趣, 教学效果也好。如竖笛在听音教学中的运用。听音教学要听唱与听奏相结合进行, 方法灵活多样。可采取个别应答, 集体应答, 分部应答等。另外, 由于竖笛音域宽, 听音的音域可大大拓宽。

总之, 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下, “器乐学具”引入课堂教学中, 能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把学生的注意引导到对音乐的体验与表现中去, 最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实践与创造的能力。

术欣赏视野, 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而且可以促进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音乐剧的发展, 在新时期将会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2]居其宏音乐剧, 我为你疯狂[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3]冯兰芳.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素质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第1期

[4]黄佳.论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上一篇:文化与情景背景下一篇:荷载板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