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常见病害

2024-05-31

马铃薯常见病害(精选6篇)

马铃薯常见病害 第1篇

1.1 症状

马铃薯的叶、茎、块茎均能受害。病害首先发生在植株的下部或中部叶片, 然后逐渐向上发展。叶片发病时, 开始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 病斑边缘不明显。气候潮湿时, 病斑迅速扩大, 叶背病斑边缘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 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和叶柄, 叶片萎蔫下垂。天气干燥时, 病斑干枯变褐, 边缘不产生白霉。茎部受害, 初呈稍凹陷的条斑, 气候潮湿时, 表面也生白霉, 薯块感病, 表面稍凹陷, 病部形成淡褐色或灰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切开可见薯肉变成褐色, 潮湿时亦可长出白霉。

1.2 侵染循环

此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带病种薯播种后, 因已受菌丝侵染, 除一部分薯芽失去发芽能力或未出土即死亡外, 个别受侵的薯芽出土后, 在茎上形成条斑, 成为田间中心病株。一般在7月中旬以后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当环境潮湿多雨时, 中心病株的病斑上所产生的孢子囊, 通过气流、雨溅传播, 病菌喜高湿条件, 相对湿度95%以上, 气温12~18℃条件下产生孢子囊。当低温多雨、空气潮湿时, 或温暖多雾及结露条件下, 气温在10~15℃, 发病严重;天气晴燥, 空气湿度在75%以下, 病害发生轻或不发生。马铃薯以芽期最易感病, 以后抗病力逐渐加强, 直到现蕾期抗病力开始下降, 开花期最易感病, 田间病害流行多从开花期开始。

1.3 防治方法

改进栽培技术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选高燥沙性强的地块种植, 结合中耕, 在植株周围高培土, 防止病菌渗入土内侵染薯块。灌水要采用起垄沟灌, 低洼田注意排水, 降低土壤湿度。在大田马铃薯植株开始现蕾封垄时, 定点检查, 当发现中心病株时, 立即拔除深埋, 并喷药防治。可使用的药剂有1∶1∶200倍波尔多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交替轮换使用。根据天气预报和发病情况, 每隔7~10d喷1次, 共喷2~3次。病害严重田块, 收获前10d左右, 先将地上茎叶全部割除, 以免传染块茎。

2 马铃薯病毒病

2.1 发病原因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一种严重病害, 种植带毒种薯, 栽培管理粗放, 缺肥、缺水均会加重病情。

2.2 症状表现

发病后植株畸形、矮小, 产量降低, 还可引起马铃薯种薯性能退化。马铃薯受侵染后, 主要表现为皱缩花叶病和卷叶病2种。皱缩花叶病:叶片上深绿和浅绿相间, 叶片缩小, 叶尖向下弯曲, 皱缩, 全株矮化, 由病毒引起。卷叶病:叶片的叶缘向上卷曲, 严重时呈圆筒状, 病叶比健康叶稍小, 叶色较淡, 有时叶背呈红色或紫红色, 是由蚜虫传播造成的。

2.3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 加大行距, 缩小株距, 高垄深沟栽培, 施足基肥, 增施磷、钾肥, 合理灌水, 及时拔除病株, 减轻发病。马铃薯出苗后, 立即喷药, 防止蚜虫传毒。药剂防治可用1.5%的植病灵1 000倍液加20%的病毒A 600倍液喷施, 隔7d喷1次, 连喷3~4次, 防病效果较好。

3 马铃薯早疫病

3.1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也可侵染块茎。叶片病斑黑褐色, 圆形或近圆形, 具同心轮纹, 大小3~4mm。湿度大时, 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 田间一片枯黄。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边缘分明, 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3.2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 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 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时, 该病易发生和流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 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 温度适宜, 分生孢子经35~45min即萌发, 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 潜育期2~3d。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

3.3 防治方法

选用早熟耐病品种, 适当提早收获。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 增施有机肥, 推行配方施肥, 提高寄主抗病力。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1∶1∶200倍波尔多液, 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 隔7~10d喷1次, 连续防治2~3次。

摘要:介绍了七台河市马铃薯主要病害晚疫病、病毒病和早疫病的危害特点和发生条件, 提出防治方法, 以供马铃薯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李如华.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0) :76, 81.

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第2篇

一、病毒性疾病

兑淡养殖中主要病毒性疾病有桃拉病毒综合征(TSV)、白斑病(WSSV)。

1.桃拉病毒综合征

病原:为 TSV 病毒,是兑淡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疾病。

症状:急性感染病虾体色变红、透明,甲壳上色素点扩散,变粗、变疏;触须、尾扇边缘鲜红,甲壳变软,空肠,空胃,肝胰腺肿大呈淡黄色。病虾靠岸或池中漫游;此症发病急,传染性强,病虾常在发病4~5天内大量死亡。病后存活的.对虾甲壳上常出现多重损坏性不规则黑斑,病虾能少量摄食,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

(1)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只能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2)使用0.3毫克/升聚维酮碘或0.3~0.4毫克/升碘三氧全池泼洒,同时结合抛洒粒粒氧。

(3)用大黄粉、穿心莲、保肝泰、聚维酮碘粉按等量比例混匀后,在饲料中添加2%,用鱼肝油、蜂蜜作黏合剂,连续投喂一周。

(4)上述防治措施还不能控制疾病时,不能再持续泼洒其他刺激性消毒剂或随意加大消毒剂量,宜在消毒过后三天,泼洒1毫克/升枯草芽孢杆菌,改良养殖环境,同时停食一周,减轻对虾肝脏负担,有利病情好转。

2.病毒性白斑病

病原:为白斑杆状病毒(WSSV)

症状:病虾行动迟缓,漫游于水面或靠岸。空肠,肝胰腺灰白色,体色稍为变红,体表常黏附污物。头胸甲易剥离,不粘肌肉,肉眼可见大小相近圆形白斑,白斑的数量、大小与病情程度有关。

防治方法:同桃拉病毒综合征防治方法。

二、细菌性疾病

1.红腿病

病原:为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

症状:病虾也有“红体”现象,病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肢关节处最明显。头胸甲鳃部呈淡黄色,甲壳变硬,无黑斑;病虾不摄食,在水面漫游或旋转。亚急性发病,发病死亡率较高,多发生于养殖中后期或暴雨过后。

防治方法:

(1)用0.3毫克/升聚维酮碘全池泼洒一次。

(2)用0.2%氟苯尼考、0.5%维生素C拌饵投喂,每天两次,连续5天。

(3)消毒3天后,全池泼洒0.6~1.0毫克/升微生物制剂“噬菌王”,以吞噬、裂解池水中残余有害致病菌,改良水体环境。

2.黑鳃病

病原为屈挠杆菌。底质恶化,水质富营养化,纤毛虫寄生时也会

出现黑鳃症状,病虾浮于池边水面,反应迟钝,常在水体缺氧时死亡。

防治方法:

(1)用0.4毫克/升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消毒。

(2)用生物底净、高效底净或沸石粉等改良虾池底质。

(3)全池泼洒0.8~1.0毫克/升净水复合菌,改良水体环境。

3.烂眼病

病原为霍乱弧菌,病虾行动呆滞,常匍匐于池边水草上,有时在水面翻滚,肌肉变白不透明,病虾眼球肿胀,呈黑褐色,进而溃烂成只剩下眼柄。

防治方法:

(1)放养密度要合理;科学投饵,减少残饵污染水体,保持良好水质和底质。

(2)用1.0毫克/升净水复合菌全池泼洒,改良虾池水质和底质环境;养殖中后期每10~15天用 2~3毫克/升高效底净泼洒水体1次。

(3)用0.3毫克/升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每10~15天1次。

(4)用 0.1%诺氟沙星、0.5%维生素C拌饵投喂,连续5天。

4.痉挛病

是对虾肌肉功能失调,行为无法自律的一种常见官能症。盛夏高温、环境突变、密度过高容易引发此病。

症状:病虾身体极度弯曲,僵硬不能伸直,侧卧,肌肉白浊不透明,环境转好能逐渐恢复正常。

防治方法:①高温天气尽量不要拉网捕捞,以免惊吓对虾。②在饲料中添加0.5%维生素C,全池泼洒0.7~1.0毫克/升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增强对虾抗逆能力。③发现病虾应适量换水,同时泼洒0.8毫克/升硬壳素,改善水环境。

5.黑斑病

高密度养殖中、后期和高温季节,因排泄物、残饵增加,池水有机物沉积,常引起对虾身体上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病虾甲壳较软,虾体粗糙不光滑。慢性红体过后也会出现黑斑症状。

防治方法:①换水1/3(最好使用经蓄水池沉淀、消毒数天后水温、水色与虾池接近的水),同时全池泼洒0.5~1.0毫克/升硬壳素;以利于虾脱壳后钙、镁、磷等营养元素吸收,迅速恢复体质。②使用 0.8~1.0毫克/升净水复合菌全池泼洒,改善池水环境。

6.软壳病

养殖中、后期,投饵过量或排泄物增加引发池水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当含量超过0.3毫克/升,对虾常患软壳症死亡,由于不易察觉,有些地方也称“偷死病”。投喂劣质饲料也可能引起软壳病。

防治方法:①排水40~50厘米,有条件的可结合中央排污。使用1毫克/升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净水复合菌,激活4~5小时后全池泼洒,傍晚在池塘四周抛洒一些颗粒增氧剂。不能用消毒剂。②活菌使用1~2天后,慢慢添加新鲜水,进水量控制在每天不超过10厘米,同时全池泼洒0.5%~1.0%硬壳素。③若是因使用劣质饲料引起“软壳”,改投喂优质饲料,同时适量投喂鲜活淡水贝类,如:蚬、福寿螺。连续4~5天。

7.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为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

症状:病虾体表、附肢、鳃部附着一层灰黄色绒毛状黏稠物,严重时常引起脱壳困难。多发生于养殖中、后期和高温季节。

防治方法:

(1)使用 0.5毫克/升纤虫净全池泼洒一次,同时泼洒0.5毫克/升硬壳素。

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第3篇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也是一种流行性极强、极具毁灭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凡是种植马铃薯的地区均有发生。在多雨,气候冷湿的年份,可导致马铃薯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40%。马铃薯晚疫病可发生于叶、茎及块茎等部位。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退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萎垂,发黑,全株枯死。病斑扩展后为暗褐色,边缘不明顯。空气潮湿时,病斑边缘处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严重时引起块茎腐烂。

防治方法如下:

1.选择抗病品种。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在栽培中,应选择抗病品种。

2.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土壤肥沃地块应减少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抗病性。低洼积水地块要深挖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将其集中烧毁。

4.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施第一次药,以后每隔7~10d喷1次。发病前可用保护剂,发病后应用内吸治疗剂或内吸治疗剂与保护剂的复配制剂。为减少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二、早疫病

主要发生在马铃薯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

2.配方施肥。对土壤瘠薄的田块要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d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是危害马铃薯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该病是一种侵染维管束的病害,发病植株死亡率很高。除在田间发病外,还可在温度高的薯窖内引起严重烂薯。防治方法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收获时单收、单藏或选用从无病区调入种薯。播种前提前出窖,堆放在室内晾种或催芽晒种,淘汰病薯。

2.切刀消毒。黑胫病主要通过切刀进行传染,所以在切薯时要做好切刀消毒。消毒药水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

3.药剂浸泡种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0~6000倍液浸种1h,控干后播种。

4.加强田间管理。生长前期促进秧苗健壮生长,雨水多年份要注意及时排水,提高植株抗病性。

四、环腐病

一般在开花前后开始表现症状,病株枝、茎缩短,叶色褪黄凋萎,叶脉变黄,并出现黑褐色斑块,叶缘略向上卷曲。发病较轻的薯块外部无明显症状,发病重的薯块病部变成黑褐色,出现环状空洞,有时并发软腐病,以致全部腐烂。防治方法如下:

1.严格选种。选用无病薯留种,播种前进行室内晾种,切薯前彻底淘汰病薯。将刀具消毒,可用可杀得干悬浮剂400倍液浸洗灭菌。

2.利用实生苗。由于环腐病菌不侵入种子,可以利用自交实生苗所结的薯块获得无病种薯。

3.实行轮作。

4.合理施肥。每亩施用过磷酸钙25kg,随播种穴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生长期管理。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出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五、干腐病

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瘤,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防治方法如下:

1.生长后期注意排水。收获时避免造成伤口,收获后充分晾干再入窖,严防碰伤。

2.窖内保持通风干燥。窖温控制在1~4℃,发现病烂薯要及时清除。

六、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一种严重病害。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发生和迁飞,增加传毒机会。高温条件下马铃薯生长不良,植株体内病毒浓度增高,有利于接触传毒。防治方法如下:

1.加强栽培管理

加大播种行距,缩小株距,采取高垄深沟栽培,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及时拔除病株。

2.治蚜防病

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方法 第4篇

全县2014年马铃薯播种面积18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为45%左右;平均亩产量2100kg,总产量4亿多kg,占全县粮食总产的45%左右;年总产值6.4亿多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42.8%。主栽品种有合作88、会-2号、大西洋、宣薯2号、昆薯4号、云薯301、青薯9号、丽薯6号、彩云1号、紫云1号、紫云2号等优良品种。

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亩产量逐年提高,但因种薯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种薯更新慢;施用的氮、磷、钾肥配比不合理;病害严重等问题影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其中病害已成严重制约该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笔者将多年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禄劝马铃薯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禄劝县马铃薯生产中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癌肿病、病毒病、环腐病、疮痂病等病害。

1晚疫病

俗称“瘟病”或“疫病”,是一种具有毁灭性、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和产业发展的重大流行性病害。是马铃薯的第一大病害。

1.1症状

大面积的马铃薯植株在短期内相继出现类似于“霜害”引起的症状,并在随后的一至二周内迅速枯死。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尖或叶缘处,初为水浸壮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不明显,边缘有白色稀疏的霉层,在潮湿的环境下,病斑迅速扩大,还有明显的界限,天气干燥时病斑扩展慢,干燥变褐色。茎部受害,可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斑;潮湿时,也可产生白色霉层。块茎发病,形成淡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病斑,稍凹陷。

1.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会-2号、紫云1号、紫云2号、青薯9号。2种植无病种薯。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不断剔除病薯,用消毒刀切除带病的部位。3药剂拌种。用克路、春雷霉素、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进行拌种。4药剂防治。从植株开始现蕾时起进行调查。发现中心病株要立即拔除,病穴用石灰消毒,同时整个田块要立即喷药,尤其在中心病株附近。每7~10天喷一次波尔多液(或代森锌、百菌清、克路、甲霜灵等)。连喷3~5次。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建议几种药剂轮换使用。

2早疫病

2.1症状

早疫病又称夏疫病、轮纹病,俗称黄梢、黑疯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块茎。1叶片受害,叶上出现褐黑色的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限,多为卵圆形或多角形,病斑为干枯斑点,不呈现水浸状,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整个叶片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黑色绒毛状霉层。植株下部的叶片先发病,再向上部蔓延。2叶柄和茎秆受害,多发生于分枝处,病斑长圆形、黑褐色、有轮纹。3块茎很少发病,一旦受侵后,薯皮上出现略下凹,边缘清楚的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下的薯肉呈现褐色、干腐;潮湿时,病斑上均可生黑色霉层。

2.2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3合理贮运。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3青枯病

3.1症状

表现为整个植株急性萎蔫、叶片浅绿或苍绿,开始时早晚恢复,以后逐渐加重,经4~5天或更短时间全株茎叶萎蔫枯死,但病株在短期内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脱落,随后叶脉逐渐变褐,茎部出现褐色条纹,也有时一个主茎或一个分枝萎蔫,其它茎叶生长正常。块茎染病,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蕾块,维管束变褐色,挤压时可溢出乳白色粘液,但马铃薯肉和内皮组织不分离。病重的薯块,芽眼被侵害,不能发芽,全薯腐烂。

3.2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或小整薯播种。2实行轮作。3选用抗病品种。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可杀得或绿乳铜灌根,隔10天喷灌一次,连续喷灌2~3次。

4癌肿病

4.1症状

又名轮腐病。俗称转圈烂,是一种检疫性病害苗期发病,病株生长停滞、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分枝少、叶片变小,叶上产生褐色斑块、皱缩,叶缘焦枯上卷,严重时可导致死苗。开花后发病,叶片自下往上由叶尖、叶缘向中心发展。

4.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严格检疫制度。3实行长期的轮作。4要及早施药防治,在薯田70%植株出苗至齐苗期,用三唑酮喷灌。

5病毒病

5.1症状

常见的有三种类型。1花叶型:叶面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2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3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叶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5.2防治方法

1生产或采用无毒种薯。病毒病能通过种薯传播,是马铃薯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2采取防蚜虫或避蚜虫措施。发病早期用吡虫琳粉剂喷雾防治蚜虫,防止蚜虫传播病毒病。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出现中心病株喷植菌灵、菌毒青,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3次。

6环腐病

6.1症状

一般在开花期前后开始表现症状,有萎蔫型和斑枯型。萎蔫型植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下垂、上叶片沿中脉向内弯曲、呈失水状萎蔫、叶片变灰色、部分株茎或整株枯死,但叶片不脱落,剖视,维管束变为淡黄色至黄褐色;枯斑型从植株基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初期叶尖、叶缘呈褐色,叶肉呈黄绿色或灰绿色而叶脉仍为绿色,成斑驳状,叶片向内纵卷,重病植株生长矮小,叶片上呈现枯斑后随即整株枯死。

6.2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薯,留种和切薯前彻底淘汰病薯,切块时要注意刀的消毒。发现病株时及时消除。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

7疮痂病

7.1症状

疮痂病菌从薯块皮孔及伤口侵入,初期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因病部细胞大量木栓化致使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

7.2防治方法

1使用无病种薯。2选择保水性好的土地种植,保持土壤湿润,可减轻发病。3适当施用酸性肥料和增施绿肥,调节土壤p H,可抑制发病。4药剂防治。可选有农用链霉素、代森铵喷淋,每隔7~10天一次,连喷2~3次。

摘要:马铃薯已成为禄劝县粮食生产的一项主导产业,但因种薯更新慢,施用的氮、磷、钾肥配比不合理,导致病害越来越严重,因此,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禄劝马铃薯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阐述,以供种植农户借鉴、参考。

北方春播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 第5篇

一、栽培技术

1.深耕整地

马铃薯适合砂壤土种植,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并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为马铃薯的根系充分发育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差,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根系在土壤中发育得愈好,植株生长势愈强,产量愈高,特别是对前期生长比较缓慢的品种尤为重要。

2.肥料准备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尤喜有机肥。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和肥料施用准则,有机肥既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又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一般施有机肥15~30t/hm2(或农家肥75t/hm2左右),过磷酸钙750kg./hm2、硫酸钾600kg/hm、尿素150kg/hm。

3.催芽

春播需种薯1800kg/hm2左右。要挑选出符合品种特征、完整、无病虫害、无伤冻、表皮光滑、颜色好的薯块作为种薯。播前催芽可以淘汰病薯,幼芽发根快,出苗早而齐,发棵早,结薯早,有利于高产。北方地区一般采用室外催芽,选择背风向阳处挖宽1m、深50cm的催芽沟,按室内催芽方法将切块摆放在沟内催芽,沟上搭小拱棚以提高温度,17:00盖上草苫保温,8:00揭去草苫提高温度。切块要求:每千克种薯切50块左右,每块以25g左右为宜,切块大小要一致,至少每块上要有1个芽眼。换块时切刀用酒精或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切口离芽眼要近,可刺激早发芽,利于早出苗。

4.播种

适时播种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是取得高产的关键环节。(1)土壤10cm深处地温达到8~10℃时播种;(2)马铃薯春播出苗时要避免霜冻,一般根据当地终霜日前推20~30d为适播期;北方一般在4月20日左右播种;(3)应把薯块形成期安排在适于块茎形成、膨大的季节,平均气温不超过23℃,日照时数不超过14h,有适量降雨。多雨地区要实行小整薯播种,避免田间烂薯,造成减产。

5.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综合的农业技术,为马铃薯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是促早熟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环节。

(1)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应突出一个“早”字,总的要求是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晚衰。

(2)管理的重点是,前期及时中耕除草、追肥、培土,后期注意排、灌,防止病虫害。马铃薯齐苗后应及时人工除草。

(3)追肥宜早不宜晚,苗出齐80%后,进行第1次追肥,施碳酸氢铵600~750kg/hm2(或尿素225kg/hm2)左右,追肥后要及时灌水,现蕾期进行培土、浇水。开花初期薯块进入迅速膨大期,结合除草进行第2次培土、浇水,植株封垄前培完土,防止块茎外露变绿,可视植株长势决定第2次追肥,一般不追肥,若需要,可少量追施尿素,约150kg/hm2。

二、病害防治

1.病毒病

主要靠块茎一代代传下去,实生种子带毒率很低,但也可成为初侵染来源。病害在田间的传播方式因病毒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如PVX在田间是通过汁液接触传播的,如叶子相互摩擦,切刀、农机具等均可传播;PVY则通过蚜虫非持久性传播,蚜虫的传毒率很高;PLRV是以蚜虫持久性传毒,在虫体内经一定的潜育期后,即可传毒,可保持传毒力2周。当年感染的植株往往只有一部分块茎带毒,对已形成的块茎,病毒可能已来不及侵入。

2.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通常在植株处于逆境时期易发生,而这些逆境经常来自于缺肥(如缺氮及其他营养)、气温偏高、植株缺水、生长衰弱。

马鈴薯封垄后,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每隔1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d喷1次,共喷3次。

3.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在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初的症状是暗绿色圆形浸水的小斑点,经常出现在较底层的植株叶片上以及围绕在叶尖和叶缘上,然后再向整个叶面扩散。在潮湿的环境中,叶片的背面可能会有白色绒毛出现在病斑的边缘。受侵染的块茎表面会呈现出不正常的、凹陷的、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的区域。

防治措施:

(1)播种健康种子,种薯最好单收、单存、单藏。

(2)监控天气状况,尤其是8月,以便在需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三、收获

浅谈马铃薯栽培与病害防治 第6篇

马铃薯又称洋芋、山药、土豆, 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 马铃薯营养丰富, 深受人民喜爱, 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一般新鲜薯中所含成分:淀粉9~20%, 蛋白质1.5~2.3%, 脂肪0.1~1.1%, 粗纤维0.6~0.8%。100g马铃薯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热量66~113J, 钙11~60mg, 磷15~68mg, 铁0.4mg~4.8mg, 硫胺素0.03~0.07mg, 核黄素0.03~0.11mg, 尼克酸0.4~1.1mg。马铃薯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马铃薯它适应性广, 产量高, 经济效益可观。

1 深耕整地

马铃薯以地下块茎为收获产品, 欲促进高产, 就要为块茎在地下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马铃薯适合沙壤土种植, 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 并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为马铃薯的根系充分发育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差, 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根系在土壤中发育得愈好, 植株生长势愈强, 产量愈高, 特别是前期生长比较缓慢的品种尤为重要。

2 肥料准备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 尤喜有机肥。因为有机肥既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 又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所以播前要准备好肥料。根据生产经验, 一般亩施有机肥1000~2000kg (或农家肥5000kg左右) 、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40kg、尿素10kg。播种前最好一次施足底肥, 特别是有机肥和磷钾肥在播种前施入效果更好。因为磷钾肥与有机肥混施有利于提高磷、钾肥的肥效, 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 以便马铃薯根系充分发育后, 土壤能不断提供植株所需的养分。氮肥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入, 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情况下, 为避免植株徒长, 可将全部氮肥的三分之二作为基肥施入, 留三分之一做追肥用。

3 选用良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 是高产的关键。没有优良的品种, 不可能达到高产的目的。选用良种要坚持3个原则:

3.1 根据不同的种植区域选用良种:

二季作区宜选用结薯早、块茎前期膨大快、休眠期短的早熟或中熟品种。同时要针对各地主要病害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3.2 根据不同种植方式选用良种:如间作套种要选用株型直立、植株较矮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

3.3 根据不同用途选用品种:

出口产品要求薯形椭圆、表皮光滑、芽眼极浅、红皮或黄皮黄肉的品种;炸条、炸片加工要求淀粉含量不低于14%、还原糖不超过0.3%、芽眼浅、顶部和脐部不凹陷的品种;淀粉加工要求含淀粉高的品种等。省内主栽品种有:郑薯六号、郑薯五号、费乌瑞它、中薯三号、东农303等。

4 播前催芽和切块

春播每亩需种薯120kg左右。要挑选出符合品种特征、完整、无病虫害、无伤冻、表皮光滑、颜色好的薯块作为种薯。由于早春温度低, 马铃薯不能播种或播种后出苗慢, 而播前催芽可以淘汰病薯, 幼芽发根也快, 出苗早而齐, 发棵早、结薯早, 有利于高产。催芽的具体方法有:

4.1 整薯催芽:

播前20天左右, 将种薯放在保温性好的温室内暖种处理, 催芽约1cm左右时, 于播前1-2天切块。郑州地区多采用此法。

4.2 切块催芽

4.2.1室内催芽:播前30天左右, 将种薯放到温度15~18℃的室内处理10-15天。种薯开始发芽时切块, 按1:1比例与湿沙 (或湿土) 混合均匀, 摊成宽1m、厚30cm, 上面及四周用湿沙 (或湿土) 覆盖7~8cm。另一方法是将湿沙 (或湿土) 摊成1m宽、7cm厚, 长度不限的催芽床, 然后摊放一层马铃薯块覆一层湿沙 (或湿土) , 厚度以看不见切块为准, 可摊放3~4层, 然后在上面及四周盖湿沙 (或湿土) 7~8cm。温度保持在15~18℃, 最高不超过20℃。待芽长到1~2cm左右时扒出, 放在散射光下凉种 (保持15℃低温) , 使芽变绿, 变粗壮后即可播种。4.2.2室外催芽:选择背风向阳处挖宽1米、深50厘米的催芽沟, 按室内催芽方法将切块摆放在沟内催芽, 沟上搭小拱棚以提高温度, 下午5点盖上草苫保温, 上午8点揭去草苫提高温度。切块要求:每公斤种薯切50块左右, 每块以25克左右为宜, 切块大小要一致, 至少每块上要有一个芽眼。换块时切刀用酒精或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切口离芽眼要近, 可刺激早发芽, 利于早出苗。15克左右的小薯, 在脐部用刀削一下即可。

5 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是取得高产的关键环节。正确确定播种期有三个原则:a.土壤10cm深处地温达到7~8℃时播种;b.马铃薯春播出苗时要避免霜冻, 一般根据当地终霜日前推20~30天为适播期;c.应把薯块形成期安排在适于块茎形成、膨大的季节, 平均气温不超过23℃, 日照时数不超过14小时, 有适量降雨。多雨地区要实行小整薯播种, 避免田间烂薯, 造成减产。

6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的、综合的农业技术, 为马铃薯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 是促早熟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环节。马铃薯的田间管理, 应突出一个“早”字, 总的要求是前期早发, 中期稳长, 后期晚衰。管理的重点是, 前期及时中耕除草、追肥、培土, 后期注意排、灌、防止病虫害。马铃薯从播种到出苗一般30天左右, 播种后因温度逐渐上升, 杂草丛生, 马铃薯齐苗后应及时除草。追肥宜早不宜晚, 苗子出齐80%后, 进行第一次追肥, 施碳酸氢铵40-50kg (或尿素15kg) 左右, 追肥后要及时灌水, 否则肥料不能溶解, 根部不能吸收利用。现蕾期进行培土, 浇水。开花初期薯块进入迅速膨大期, 进行第二次培土、浇水, 应结合除草进行, 植株封垄前培完土, 防止块茎外露变绿。此时可视植株长势情况决定第二次追肥, 一般不追肥, 若需要, 可少量施些尿素, 约10kg左右。马铃薯比较抗旱, 但要获得高产就不能缺水,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 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比较合适。尤其在夏季高温阶段, 土壤温度达30℃左右时, 对高温敏感的品种会产生畸形块茎, 及时灌溉, 降低土壤温度, 有利于块茎正常生长。雨后积水应及时防涝, 否则将造成田间烂薯。收获前10天停止浇水, 利于收获贮藏。

7 病虫害防治

危害马铃薯的主要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蝼蛄、蛴螬等。

7.1 地老虎 (土蚕) 地老虎种类很多, 为害马

铃薯的主要是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等, 幼虫危害叶片, 成虫危害根和块茎, 造成严重减产, 块茎失去商品价值。主要的防治方法有:a.清除田间杂草, 减少地老虎产卵场所, 减轻幼虫危害。b.药剂防治。每亩用750克敌百虫先用温水溶解配成母液, 浇水时顺水冲入土壤, 进行防治。c.糖醋诱杀。红糖6份, 白酒1份, 醋3份, 水10份, 90%敌百虫1份, 调配均匀, 做成诱液装入盆中, 放在田间, 夜间诱杀成虫, 白天取回, 2-3天添一次诱杀液。d.毒饵诱杀。将炒黄的麦麸或嫩草、菜叶5千克加敌百虫100克, 拌均匀, 傍晚洒入田间进行诱杀。

7.2 蝼蛄

蝼蛄在3~4月开始行动, 潜伏地表, 昼伏夜出, 咬食马铃薯的根和嫩茎, 造成植株枯死。防治方法可参考地老虎的防治。

7.3 蛴螬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 在地下活动, 为害马铃薯的根、茎和块茎。防治方法:a.有机肥实用前, 要经过高温充分发酵, 杀死幼虫及虫卵, 减轻为害。使用未成熟的农家肥, 易发生蛴螬, 使用前应拌敌百虫或锌硫磷乳油。b.合理使用化肥。碳酸氢铵、腐殖酸铵、氨水、铵化过磷酸钙等化肥, 散出的氨气对蛴螬等地下虫有一定驱避作用。c.药剂防治。可选用30%敌百虫乳油加水500倍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加水1000倍喷洒或灌杀。

结语:第四大粮食作物之一的马铃薯, 营养丰富, 深受人民喜爱, 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马铃薯具有适应性广, 产量高, 经济效益可观。

责任编辑:王宇

摘要:马铃薯又称洋芋、山药、土豆, 其营养丰富,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深受人民喜爱, 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马铃薯适应性广, 产量高, 经济效益可观。

上一篇:初中体育生成性教学下一篇:主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