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模型大鼠

2024-08-15

帕金森模型大鼠(精选3篇)

帕金森模型大鼠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取体重200~250 g成年SD大鼠100只,雌雄各半,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医动字第00018516号)。

1.2 仪器、主要药物与试剂

脑立体定位仪、疲劳转棒仪、HANS LY257恒流电针仪、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执笔式牙科钻(上海江湾医疗器械厂),XHF-1高速分散器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上海金达生化仪器厂),日立850 model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产),-70℃超低温冰箱,温箱及烤箱,光学显微镜(日本岛津);6-羟基多巴胺(6-OHDA,美国Sigma公司)、戊巴比妥钠、阿朴吗啡溶液(5 mg/2 mL/kg体重),PBS试剂,DAB,TH抗体,ABC试剂盒,MDA、SOD、NO试剂盒,二甲苯,树脂,硫酸锌等均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造模方法与分组

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或Sham组,每组10只)和模型组(9只)。造模方法:将拟造模大鼠以1%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常规备皮消毒,切开皮肤,将大鼠颅腹卧位居中固定于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上。根据包新民等[7]著大鼠脑立体定向图谱确定右侧黑质定位坐标为:前囟后3.5 mm,矢状线右侧旁开2.5 mm,硬膜下深7.5 mm。标记点坐标,用执笔式牙科钻钻透颅骨,牙科探针穿透硬膜。用微量注射器将4μL(4μg/μL)6-OHDA(溶于含0.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中)注入上述位点各2μL,缓慢进针,注射速度0.5μL/min,注射完毕留针10 min后,以1 mm/min的速度退针,明胶海绵填塞颅骨孔,颅骨表面局部洒少量青霉素粉剂,缝合皮肤,碘酒擦拭缝合处。假手术组立体定位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内含0.2%维生素C)。术后抗炎3 d。术后2周,给造模大鼠腹腔注射APO(0.5 mg/kg),诱导旋转行为,以每分钟旋转不低于7次者为成功模型。造模前后死亡和不合格31只。除(1)Sham组外,共将合格模型大鼠59只再次随机分为(2)模型组(MFB组)、(3)只扎针不通电组(0 Hz组)、(4)120 Hz电针治疗组(120 Hz组)、(5)120 Hz+锌组和(6)锌组。除了MFB组9只,其余每组均为10只。

1.3.2 治疗方法

动物在同等条件下(室温20℃,相对湿度45%)普通饲养。参照华兴邦[8]制订的实验动物穴位图谱,120 Hz组、120 Hz+锌组取百会、命门穴,用13 mm的毫针针刺,接HANSLY 257恒流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为120 Hz,刺激强度以大鼠腿部轻微抽动为度(2~6 mA)。每次30 min,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120 Hz+锌组和锌组的饲料中含小剂量硫酸锌[9](120 mg锌/kg饲粮,即在基础饲料[9](经原子吸收光度计检测,含锌量为20.0 mg/kg)的基础上以硫酸锌的形式(100 mg锌/kg饲粮)添加锌到饲料中,每只大鼠每天的饲粮量按25 g供给。饲粮一次性配好。Sham组和MFB组不给予治疗。

1.3.3 检测指标及方法

1.3.3.1 各组大鼠行为学检测

转棒试验:治疗观察2周后,每隔1周,进行行为学观察。将大鼠放在转棒上,启动转棒,开始计时(由计算机完成),大鼠为保持平衡而跟随转棒运动,逐渐增加转棒转速,观察大鼠运动,直至大鼠从转棒上掉落,结束计时。从计时开始,到大鼠落地计时结束的时间愈长,大鼠行为学的改善愈好。

1.3.3.2 各组大鼠右侧黑质丙二醛、一氧化氮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最后1次行为检测后迅速处死动物,断头取脑,置于冰盘上分离右侧黑质,置于-70℃冰箱保存备用。取一半黑质采用手工匀浆法制成100 g/L组织匀浆,MDA、NO含量和SOD活性的测定均按北京中杉金桥试剂盒说明书步骤,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另一半用10%的多聚甲醛固定,进行黑质形态学观察。

1.3.3.3 取材、切片,光镜观察黑质TH阳性细胞形态学变化

用10%的多聚甲醛固定黑质,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后,TH免疫组化染色步骤按北京中杉金桥ABC试剂盒的说明进行。在光镜下观察黑质TH阳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并拍片。结果判定:经染色后TH阳性细胞胞浆为棕褐色。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行为学测试

MFB组和0 Hz组与Sham组相比大鼠的运动平衡能力明显减弱(P<0.05),说明6-OHDA对MFB组和0 Hz组的大鼠黑质造成损害从而影响行为学;120 Hz组、锌组和120 Hz+锌组与MFB组相比,在棒上停留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和P<0.01),说明一定频率的电针与锌均对行为学有改善作用,而120 Hz+锌组在前4周对行为学的改善比120 Hz组、锌组效果更显著。说明电针与小剂量锌合用在明显增强PD模型大鼠的运动平衡能力方面有协同作用。见表1。

2.2 各实验组大鼠黑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一氧化氮和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

模型组大鼠黑质SOD活性、NO和MDA含量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20 Hz+锌组的以上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120 Hz+锌组与120 Hz组以及锌组相比,以上指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和小剂量锌对帕金森病患者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具有调整作用和协同调整作用。见表2。

2.3 光镜下各实验组大鼠右侧黑质细胞形态学变化

MFB组和0 Hz组与Sham组比较,黑质TH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细胞结构不清,核固缩,细胞内出现多个空泡呈现细胞早期凋亡的特征;120 Hz组、锌组和120 Hz+锌组与MFB组相比,黑质TH阳性神经元形态学明显改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但与Sham组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中120 Hz+锌组的黑质TH阳性神经元形态学改善比MFB组和0 Hz组更加明显(图1~6在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完成)。见图1~6。

注:与MFB组比较,●P<0.05,●●P<0.01;与Sham组比较,▲P<0.05

注:与Sham组比较,▲P<0.05,▲▲P<0.01;与MFB组比较,●P<0.05,●●P<0.01;与120 Hz组比较,★P<0.05

3 讨论

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病,随着年龄的增高,MDA的含量增加、SOD活性下降,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防御功能日趋衰退,导致自由基增多,过多的自由基可使神经细胞老化和数量大量减少而导致PD的发病[2,3]。本实验造模后,帕金森病大鼠因缺血缺氧,引起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发生脂质过氧化,释放大量的自由基,消耗大量的NO,导致SOD活性降低,产生大量的MDA。与模型组比,120 Hz组、锌组以及120 Hz+锌组治疗后,SOD活性明显增强,NO显著增加,MDA明显减少。120 Hz+锌组与120 Hz组、锌组比较,抗氧化作用明显增强(P<0.05)。SOD能清除多巴胺经氧化代谢产生的H2O2,使多巴胺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对机体预防和阻碍PD的发生和发展起到积极的神经保护和治疗作用[2,3]。脑和神经原产生的NO可能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起细胞间信使作用和神经递质作用。脑内NO具有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减轻细胞毒的作用[2,10]。本实验中,120 Hz组、锌组、以及120 Hz+锌组经治疗均能明显改善PD动物的行为,尤以120 Hz+锌组更为明显。电针对PD大鼠黑质细胞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系统的作用,调动机体自身的各种内在保护机制[2,3,11]。抗氧化微量元素锌参与抗氧化酶的重要构成,同时本身也具有抗氧化功能。锌具有稳定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结构,锌可与过渡金属离子(Fe2+等)竞争,使H2O2不能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羟自由基,减少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增加机体消除自由基的能力,保护生物膜[12]。锌还可通过保护巯基抗氧化和抑制活性氧产生而发挥抗氧化作用[5]。由本实验结果可知,电针以及饲料中加锌后,机体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强,且电针与小剂量锌联合应用比各自单独用的效果更好,说明锌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电针的抗氧化作用。同时电针和锌均可调节脑内递质,使黑质纹状体内兴奋性和抑制性的两种递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维持正常运动机能,改善行为学[13,14,15]。120 Hz+锌组黑质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与模型组比有显著改善,大量的坏死细胞和萎缩神经元得到修复,与电针和锌的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

帕金森模型大鼠 第2篇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同前文。

1.2 试剂与药品

同前文。

1.3 主要仪器

安迪牌针灸针: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G6805-2型电针治疗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ZJ-12H音乐电针治疗仪:华宇北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莱卡2135型切片机:德国产;moticam3000显微摄影成像系统:美国产;Motic Med6.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美国产;脑立体定位仪:美国Stoelting公司;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上海禾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模型制作方法

参照前文2.1。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动物随机分成6组, 每组12只。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右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法建立帕金森模型;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的注射方法和部位相同, 仅注射等量的含0.2%维生素C的生理盐水;美多芭组:在造模成功后给予美多芭片 (50mg/kg) 溶于生理盐水灌胃, 每日1次, 7天为1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脉冲组:在造模成功后给予头部电针透穴治疗。大鼠取俯卧位固定于大鼠固定板上, 参照全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中提供的百会、太阳腧穴定位, 用0.25mm×25mm毫针针刺于大鼠百会穴并且沿皮向双侧太阳透刺, 刺毕, 连接G-6805脉冲电针治疗仪, 电刺激频率为100Hz的连续波, 强度约1m A, 针刺强度以大鼠头部微颤为宜, 使动物不挣扎嘶叫保持安静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 每天1次, 7天为1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音乐组:处理方法均同脉冲组, 只是连接ZJ-12H音乐电针治疗仪, 选择相应的音乐处方, 强度以大鼠头部微颤为宜, 使动物不挣扎嘶叫保持安静为度。

模型组、假手术组均给予与电针治疗组相同的捆绑固定, 以及与美多芭治疗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美多芭组同时给予与电针组相同的捆绑固定。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

2.3.1纹状体DA含量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2黑质细胞凋亡检测

原位末端标记 (Tunel) 法。同前文。

2.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 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ANOVA) 统计,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见表1。

与空白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与美多芭组比较#P<0.05, ##P<0.01;与脉冲组比较▲P<0.05

光镜下可见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黑质神经元呈淡蓝色, 圆形且形态饱满;模型组、美多芭组、电针组大鼠黑质神经元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 其形态不完整, 大多呈破碎状;TUNEL染色阳性细胞呈棕黄色, 形态不规则, 染色不均匀, 部分神野可见呈点状的增生胶质细胞。

4 讨论

PD属祖国医学“颤证”范畴, 近年来针灸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疗效可靠, 无明显毒副作用, 且可以减少多巴胺用药量和毒副反应, 充分体现了针灸治疗本病的特点和优势[1,2]。各项实验研究结果提示针灸治疗可以提高PD动物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及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纤维密度, 能够增强黑质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水平, 显著降低黑质细胞凋亡率, 对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3,4]。

音乐电针是在电针的基础上结合音乐治疗, 并吸取了电针治疗的特点发展起来的, 具有刺激经穴和音乐治疗的双重作用。它与传统的针刺穴位 (包括电针治疗或以电极代替毫针导入脉冲电流) 一样, 通过穴位的刺激, 可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补虚泻实, 提高免疫功能;同时, 它又充分发挥音乐的生理、心理功能。音乐电针治疗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机体接受电信息的刺激, 同时兼听音乐, 这样能大量接受声电流的能量, 充分汲取音乐的“营养”, 用以调节人的各种生理功能趋向平衡而得以康复[5]。

PD的主要神经生化病理即是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黑质-纹状体系统DA通路神经纤维变性, 导致纹状体中DA显著减少, DA及其代谢产物减少的程度与黑质细胞丧失的程度成正比。黑质细胞凋亡在PD发病的全过程中都可能存在, 并与PD症状的进行性加重有关。本研究利用6-OHDA单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 从行为学 (APO诱发旋转试验) 验证复制了PD大鼠模型, 在此基础上发现DA含量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假手术组 (P<0.01) , 而细胞凋亡指数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 (P<0.01) 。百会透太阳穴区有百会、正营、悬厘、太阳等穴, 具有一穴透多穴的特点, 这一穴区横跨顶、额、颞3区, 并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3条阳经贯穿, 又具有多经、多区的特点。因此, 本研究选取百会透刺太阳达到扶正固本、通调脑络、熄风止颤的目的。脉冲电针以及音乐电针百会、太阳穴不仅能够增加纹状体DA的含量, 而且可以减轻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指数, 二者比较, 音乐电针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而美多芭对于增加DA的含量具有显著作用, 但对于减轻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则几乎没有作用, 进一步证实多巴胺替代药物确实无法从根本上阻止黑质DA能神经元凋亡这一病理进程, 初步验证了音乐电针方法的采用能够发挥比普通电针更好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电针 (音乐电针、脉冲电针) 百会、太阳穴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单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6-OHDA建立大鼠帕金森病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脉冲电针组和音乐电针组, 分别给予相应处理4周。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纹状体多巴胺 (DA) 含量和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 检测黑质细胞凋亡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纹状体DA含量下降, 黑质神经元细胞凋亡显著, 不同电针百会、太阳穴可使DA含量升高, 使神经元细胞凋亡程度减轻, 且音乐电针组作用优于脉冲电针组。结论:不同电针百会、太阳穴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DA的含量, 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减少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来实现的;同时音乐电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穴/百会,穴/太阳,帕金森病/针灸疗法,DA/针灸效应,细胞凋亡,大鼠

参考文献

[1]王顺, 蒋花, 曲龙.头部电针透穴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国针灸, 2009, 29 (4) :309.

[2]孙红梅, 和欣, 王媛媛, 等.针刺百会、大椎穴对帕金森病小鼠脑线粒体复合物活性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4 (4) :250.

[3]马骏, 梁少荣, 王述菊, 等.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GDNFmRNA表达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0) :3946.

[4]王彦春, 程宇核, 马骏, 等.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细胞形态及凋亡的影响.针刺研究, 2010, 35 (6) :415.

帕金森模型大鼠 第3篇

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 NF-κB) 是一种多功能核转录因子, 在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处于重要的枢纽地位, 它通过基因的表达产物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的过程[2]。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导致了细胞毒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 IL-1) 和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等水平增高, 而这些信号汇聚到NF-κB信息通路中, 导致疾病发生。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MPTP)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可模拟人PD发病中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表现,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本课题通过制备慢性MPTP帕金森病小鼠模型, 观察小鼠的中脑黑质中NF-κB、TNF-α的表达及其与DA能神经元损伤关系, 并使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 (PDTC) 进行干预, 观察PDTC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制备模型

1.1.1 材料

C57/BL健康雄性小鼠, 10~12周龄, 体重22~26 g由北京医科大学提供。饲养条件:光照14 h/d, 黑暗10 h/d, 室温 (20±2) ℃, 小鼠自由进食和饮水。实验过程中对所有动物的饲养以及标本的取材, 均严格遵守实验动物的管理与保护规定。实验用试剂购自Sigma公司。

1.1.2 方法及动物分组

经过1周的环境适应, 将小鼠严格按照随机的数值表分组, 分为实验组20只和PDTC组20只。实验组模型的制备:腹腔注射MPTP (25 mg/kg) , 2次/周, 共注射5周。PDTC组:先腹腔注射PDTC (40 mg/kg) , 0.5 h后腹腔注射MPTP (25 mg/kg) , 共5周, 2次/周。分别在造模完毕的第1 d、7 d、14 d、21 d四个时间点各随机处死5只小鼠。

1.2 行为学观察

经过环境适应后, 训练小鼠爬杆, 测定爬杆时间 (min) , 测5次, 取其平均值。造模后, 分别于第1 d、7 d、14 d和21 d进行爬杆测试, 每只小鼠测试2次, 每次间隔1 h, 测定爬杆时间, 取平均值。

1.3 形态学检测

1.3.1 检测小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的表达

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 结果观察与判定: (1) TH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浆, 呈粗大的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 (2) 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测定TH阳性细胞数 (CPC) , 记录结果。

1.3.2 检测NF-κB在中脑黑质部位的表达

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切片, 胞浆棕染者可判定为NF-κB阳性细胞。高倍镜下 (×200) , 随机选择3个视野, 计数阳性细胞数, 取平均值。

1.3.3 中脑黑质组织匀浆TNF-α测定

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 用酶标仪在450 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光密度 (OD值) 。在加终止液后2~4 min内进行检测, 结果以pg/m L表示。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 (±s) 表示, 使用SPSS 14.0统计软件。多组间比较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方差齐性资料的多组间及组内之间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方差不齐者进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行为学改变

实验组小鼠第2周末出现了行为学改变, 如旋转、震颤、前腿抬高、流涎、弓背等表现, 部分小鼠出现癫痫样抽动, 持续时间约1 h;注射第5周结束后, 小鼠运动明显减少, 伴随有明显的肢体强直和木僵表现, 持续不恢复, 爬杆时间明显延长。PDTC组小鼠在末次注射后各时间点与实验组小鼠相比, 活动较多, 可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且未出现肢体强直和木僵, 见表1。

a与同组内各时间点比较P<0.05;b与组间各时间点比较P<0.05

2.2 小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 (TH) 表达

对照组:小鼠脑组织切片中分布着较多的呈圆型、饱满、深染的TH染色阳性细胞, 其染色表现为细胞质中分布有棕黄或棕褐色颗粒, 这些细胞形态完整, 胞浆染色均匀, 突起细长、清晰;实验组:小鼠脑组织切片中TH染色阳性神经元形态多表现为细胞萎缩, 多形性改变, 胞质染色不均匀, 突起消失, 呈现出受损伤状态。同时, TH阳性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 显著减少 (P<0.05) ;PDTC治疗组:小鼠TH染色阳性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在末次注射MPTP后第1 d、7 d、14 d、21 d,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TH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相应时间点, PDTC组与实验组相比, TH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各组小鼠NF-κB表达

在末次MPTP注射后1d、7d、14 d、21 d, 光镜下可见NF-κB阳性神经元分布于纹状体区, 其形态为多角形或锥形, 胞浆棕染。PDTC组小鼠各时间点NF-κB阳性神经元数目比实验组减少,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小鼠脑黑质匀浆中TNF-α表达实验组TNF-α水平较

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 , PDTC组TNF-α较实验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0.05) , 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MPTP制备PD模型, 观察小鼠的行为学改变, 包括震颤、前腿抬高、活动减少等现象, 随着注射MPTP次数的增加, 上述表现逐渐加重, 表现为运动减少和启动困难, 同时伴随失调样蹒跚步态, 症状持续时间长, 但下次注射前仍能恢复。末次注射后第1 d, 小鼠运动明显少, 甚至出现运动不能, 伴随肢体强直和木僵, 部分小鼠表现为后肢张开、僵直, 不能恢复, 爬杆时间明显延长。对照组小鼠无明显异常行为。这与目前研究报道结果相一致, 提示注射MPTP可以成功建立PD模型[3]。

实验中NF-κB的表达变化说明NF-κB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与文献报道一致。NF-κB的异常激活可导致胶质细胞内一氧化氮 (nitrogen monoxide, NO) 浓度升高, NO能通过损伤线粒体功能而引起DA能神经细胞死亡[4]。关于PD动物模型与NF-κB异常激活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方面的进展, 研究发现, MPTP制备的PD模型中, NF-κB的激活可造成黑质DA能神经元损伤并进一步启动细胞调亡信号的瀑布式级联反应[5], 造成DA能神经元死亡。

小鼠脑黑质匀浆中TNF-α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 TNF-α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病。TN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 可以调节细胞的增殖、凋亡, 参与免疫反应、病毒复制等过程[6]。大量试验研究证实, 帕金森病黑质纹状体小胶质细胞激活后, 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可导致DA能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 而TNF-α又是损伤DA能神经元重要的细胞毒性因子[7]。小胶质细胞在TNF-α的刺激作用下, 合成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 CSF通过白细胞趋化因子使血液循环中的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破坏细胞内钙离子平衡, 细胞发生变性坏死。TNF-α通过其受体TNFR1和TNFR2, 激发细胞内的信号级联反应[8]。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caspase家族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核转录因子NF-κB激活的信号转导途径和Jun氨基末端激酶 (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活化途径等。

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 (PDTC) 组的治疗作用显示, 在帕金森病小鼠中脑黑质区, 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反应, 经过特异性地抑制NF-κB的活性, 阻断细胞进行核转位、转录进而抑制了黑质小胶质细胞的活性, 降低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数量及速度, 起到保护和延缓帕金森病发病的作用[9]。但是采用何种剂量范围内的PDTC能够最有效地抑制黑质NF-κB的作用还不十分明了, PDTC阻断NF-κB激活是否还有其它作用途径, PDTC是否能够对临床帕金森病的治疗起重要作用, 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开辟对帕金森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裴正斌, 彭国光.MPTP帕金森病小鼠黑质的NF-κB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6, 32 (3) :279.

[2]郑仲谨, 李磊.核转录因子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J].免疫学杂志, 2011, 17 (4) :314-317.

[3]张江伟, 彭国光.PDTC对慢性MPTP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黑质Bcl-x L表达的影响[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

[4]Gao HM, Liu B, Zhang W, et al.Novel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for Parkinson&apos;s disease[J].Trends Pharmacol Sci, 2003, 24 (8) :395-401.

[5]李贤, 周长忍, 聂胜利.核因子κB及其与其它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 26 (1) :98-100.

[6]Nagatsu T, Mogi M, Ichinose H, et al.Changes in cytokines and neurotrophins in Parkinson&apos;s disease[J].Neural Transm, 2000, 60:277-290.

[7]陈生弟, 汪锡金.调控小胶质细胞-帕金森病药物研发的新方向[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07, 14 (4) :181-183.

[8]Malek R, Borowicz KK, Jargietto M, et al.Role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Pharmacol Rep, 2007, 59 (1) :25-33.

上一篇: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下一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新论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