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因素评价论文

2024-07-21

风险因素评价论文(精选12篇)

风险因素评价论文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某浅海石油作业平台进行工程分析,识别工作任务、流程、场所中存在的化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的暴露人群以及暴露的途径、方式、持续时间和采取的控制措施,综合分析平台员工承受的健康风险。

1.2方法

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分析对劳动者承受的健康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1.2.1 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风险评价的首要环节和关键[1],只有识别了危险源,才能考虑采取何种控制措施。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观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2,3]。在此阶段应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危害级别、可能遭受危害暴露的员工或群体以及潜在的危害暴露任务、场所和工作过程。健康危害级别根据对健康的危害作用分为4级,分别为无危害、非影响生命的可逆损害、永久性的但不影响生命或生活质量的损害及永久性的影响生命或生活质量的损害。

1.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的严格程度和问题的复杂性及风险的程度成比例。在满足评价目的、能提供所需的评价结果的前提下,选择计算过程最简单所需基础数据最少和最容易获取的方法。风险评估应按照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定量评价的步骤实施[4]。

1.2.2. 1 定性分析

根据健康危害程度结合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已采取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及暴露的不确定性分析化学因素健康风险及针对此风险应该进一步采取的风险补偿措施。

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在采取控制措施的情况下的暴露分为低、中、高3级,与健康危害级别组成风险矩阵,分别确定不同健康危害可能性下的健康风险和不同暴露下的健康风险。风险级别为无或非常低、低、中及马上整改的风险。

根据对风险评估中相关资料掌握的详细程度及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健康危害、应急救援等知识的认识将不确定性分为确定、不确定和高度不确定,与健康危害级别组成风险矩阵,以明确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分类。控制措施分为不需采取行动、采取控制措施、收集信息及收集信息并采取控制措施。

1.2.2. 2 定量分析

参考定性分析、生产现场资料及危害因素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化学因素导致的健康损害及暴露发生的可能性、暴露频率及不确定性,根据公式RR=C×PrE×PeE×U(RR,风险级别;C,接触后果;PrE,暴露可能性;PeE,暴露频率;U,不确定性)计算出该场所的健康风险级别,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选择不同的行动策略,见表1。接触后果即健康危害级别,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别赋值1,15,50,100。暴露的可能性分为低、中、高3级,分别赋值3,6,10;暴露的频率分为很少、少、短期、每班持续2~4h和每班持续8h,分别赋值0.5,1,2,6,10。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分为确定,不确定、高度不确定,分别赋值1、2、3。

1.2.3 不确定性分析

风险评价受到评价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包括变异引起的不确定性和信息受限引起的不确定性两种。变异引起的不确定性是事物的内在多样性和固有差异,无法通过改进测量手段或进一步的研究消除。信息受限引起的不确定性是忽视识别的危害因素的危害特征或缺乏选用的评估模型的信息造成的,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或研究消除[5]。

2 结果

2.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该海洋平台作业任务是为海洋原油生产提供维修和增产措施,内容为检泵、防砂除砂、清蜡等。平台定员75人,每班工人工作20天休息10天。生产过程中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化学危害因素有硫化氢、烷烃类(戊烷、正己烷、正庚烷)及少量的芳香烃类物质。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性毒气,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毒气。毒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吸入高浓度的硫化氢,可引起闪电型死亡。烷烃(戊烷、正庚烷、正己烷)属低毒和微毒,吸入高浓度烷烃可引起麻醉作用,长期低浓度接触,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石油中的芳香烃含量很少,不引起造血系统明显的损害[6,7]。硫化氢、戊烷、正己烷、正庚烷危害级别分别为4、2、2、2。

2.2 定性、定量风险分析

硫化氢是工业生产中仅次于一氧化碳的有害性气体,石油生产中多次发生致死性职业危害[6];石油中烷烃成分的职业健康危害以神经系统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为主要表现,未见法定职业病案例。因此,硫化氢和烷烃类职业病发生的可能性分别为高和低,结合各因素的健康危害分级,确定接触上述因素的健康危害风险分别为“需要马上整改的风险”和“无或低风险”。对生产现场进行监测采样,采样结果均低于接触限值,该平台硫化氢、烷烃类暴露级别为低,采取控制措施后的健康风险为低。该平台风险分析不确定性影响,硫化氢为“高度不确定”,烷烃类为“不确定”。定性风险分析结果见表2。

注:a—包括戊烷、正庚烷、正己烷。

硫化氢定量风险分析各因素取值:接触后果C,1;暴露可能性(超过职业接触限值)PrE,10;暴露频率PeE,2;不确定性U,3。由公式RR=C×PrE×PeE×U计算取值,确定硫化氢的健康风险是潜在的,需“收集信息和(或)实施监控”,如明确作业井位地质资料,严格核对技术交底资料,查询该井位以往作业硫化氢监测资料等;作业过程中加强井口、振动筛、废液储罐等处硫化氢定点监测和巡检监测。

3 讨论

(1)该方法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者对生产现场职业危害风险的初步判定,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或识别出紧迫、重大的职业危害因素,并进一步进行更加复杂、精度更高的定量风险分析。(2)职业卫生风险评价是判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减低或控制后是否对工人的健康造成损害的水平。如果无法将其控制在公认的健康损害风险之下,就应确定需优先控制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3)风险评价需要安全理论和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技术知识的支持,职业卫生工作者在运用风险评价理论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系统工程知识,站在职业安全的角度来审视职业卫生工作,才能使职业卫生风险评价工作更全面、有效。(4)我国的风险评价工作开展较晚,尚未制定定量风险和可接受风险的标准,基础数据库也很不完善,欧美当前较成熟的一些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职业卫生工作者在追踪当今国际主流的风险评价动态的同时应在我国风险评价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方面进行益的探索。

摘要:目的 为浅海海洋石油作业实践探索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方法 分析浅海石油作业过程中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级别,定性定量分析不同职业病危害发生可能性和不同暴露级别下工人的健康风险。结果 定性分析,不采取防护措施时硫化氢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为高,健康风险为马上整改;采取防护措施后,暴露级别为低,健康风险降为低。烷烃类职业病危害发生可能性为低,健康风险为无或非常低;暴露级别为低,健康风险为低。硫化氢定量风险值为30,健康风险是潜在的,需收集信息和/(或)加强监控。讨论该方法适用于现场健康风险的初步判定,需一定的职业安全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浅海石油作业,化学因素,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石砚秀,李琴,潘-,等.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危险源辨识的异同[J].环境保护科学,2009,35(2):94-97.

[2]王福成,陈宝智.安全工程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37.

[3]李美庆.安全评价员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84-85.

[4]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Guidance on Risk Assessment for Offshore Installation[DB/OL].[2010/7/22].http://www.hse.gov.uk/off-shore/sheet32006.pdf

[5]ICMM.MERAG:Uncertaity Analysis[DB/OL].[2010/7/20].http://www.icmm.com/document/259

[6]王秋建,林波,周德才,等.硫化氢防护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石油化工出版社,2009:1-6.

风险因素评价论文 第2篇

按照《S采油厂2014年HSE专项审核计划表》的安排,结合D作业区工作实际,为有效控制作业风险,6月16-20日,安全组组织在全作业区范围内开展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专项审核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成立专项审核小组

为统一指挥指导此次专项审核,成立专项审核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组,小组成员由各部门基层站队负责人组成。

组长:

成员:

2、组织指导各办公组、基层站队,对本部门管理职责或业务、管理区域发生变化后,可能存在的新的风险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并统一汇总到审核小组进行审核评估,对不合理部分进行了指导修订;完成对新增42项单井、集输站含硫化氢环境危害因素清单的评估、修订。

3、组织对作业区的中、高度风险进行评审,修订风险识别不到位、风险定级不准、防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23项,确保风险清单风险识别齐全到位、防范措施充分、有效,并保了留评审记录。

4、安全组组织对基层班组的人员进行评价方法(LEC法)的培训2次,累计62人次,确保每位员工熟知本岗位存在的常见及中、高度危害因素和防范控制措施。

5、安全组组织对作业申请人(作业现场负责人)、批准人、监护人、监督人进行能力培训2次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考核。应培训人数56人,实培训人数56人,考核合格人数56人,培训率100%、考核合格率100%。

6、根据风险辨识及风险评价内容,组织对危险危害场所标示、标牌,评价安全标示检查梳理,发现并修改不规范表示3处,新制定标志牌2块。

D作业区

风险因素评价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来源;风险因素

建筑施工项目是指某项建筑工程从招投标到保修期结束的这段时间内施工单位需要完成的所有项目,具有设备多、材料多、周期长等特点,施工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争取建筑施工项目时存在激烈的利益竞争,而众多风险因素的存在使得建筑施工项目成为比较艰难的项目,分析风险来源,识别风险因素,做好风险管理对施工单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样本概述

本文的样本是我国的80个典型建筑施工项目,其中东部地区有30个,西部地区有23个,中部地区有27个。从施工总包单位的资质上来看,特级单位有33个,一级单位有21个,二级单位有19个,三级单位有7个。从建筑施工项目的类别上来说,其中有15个政府项目,有26个企事业单位项目,剩余39个是房地产开发项目。

2 结果分析

2.1 风险来源

2.1.1 勘查设计

我国大部分勘查单位的员工素质不高,加上建筑行业又没有明确的规范,勘查设计人员还要迎合开发商的想法,这样就导致勘查不全面,设计方案不够深入、专业。因此,在项目施工阶段,就有可能因为勘查设计的原因而存在设计变更频繁、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不仅增加了施工风险,也不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2.1.2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往往希望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成本完成某建筑施工项目,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施工阶段,建设单位会因为各种各样有理或无理原因干扰施工单位的施工计划,要求施工单位缩短工期,不准时拨工程款给施工单位,进而导致施工单位的正常施工无法顺利进行,施工单位无法如期完成建筑项目,严重的还会导致建筑项目质量不合格、稳定性差、成本高等经营风险。

2.1.3 监理单位

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监理行业的发展,但建筑项目监理市场还不规范,监理人才少,许多监理单位通过低价获得标书,这种现象导致许多监理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约定的内容,监理服务水平逐渐降低。而监理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工资低,导致许多高素质人才并不愿从事监理工作,这也是监理行业人员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监理单位无法履行职责,无法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发挥监理作用。

2.1.4 分包商

大型建筑项目越来越多,总承包商往往会将一些可以承包给其他施工单位的项目承包出去,因此也就有了分包商,而分包商的资质、施工水平、管理能力都影响到整体建筑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

2.1.5 材料供应商

建筑材料是建筑项目施工的一项关键要素,其质量关系到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关系到施工的顺利进行。所以说,材料供货商能否按时交货以及供给材料的质量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成本和进度。如果材料供应商无法按时供给材料,有些关键材料一旦缺失施工就會无法顺利开展下去,只能停工,进而造成工期的延误,造成经营风险。

2.1.6 总承包商

总承包商是建筑项目的管理主体,其决策能力、施工组织水平、技术能力、项目管理水平、资金状况等是项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除了以上的六个风险来源之外,还有一些不可控的风险来源,如:市场变化(材料)、施工自然环境变化。分析这80个典型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来源时,总结出41个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分别来源于前文所提的几种来源,其中,来自于勘查设计的因素有5个,建设单位的有7个,监理单位的有5个,施工单位的有15个,材料供应商有4个,其他的有5个。从概率角度来说,其中发生概率高的因素集中于施工单位、勘查设计和建设单位,前文所提的六个方面来源中都有一些较高的因素,而低概率的因素主要集中于材料供应商和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恶劣天气、材料供应商不能如时履约、材料质量不合格等。

2.2 风险因素

2.2.1 勘查设计的风险因素

列举来说,勘查设计的风险因素有5个:项目勘查不彻底,取样不合理,导致获得的地质资料不准确;设计深度不够,某些需要深化设计的内容没有深化,导致实际施工难以顺利进行;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中的设计变更不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和各个工种配合度低也是风险因素之一。在这5个风险因素中,各个工种配合度低发生概率非常高,会影响到建筑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其中,不按规定流程进行的设计变更发生概率较低。

2.2.2 建设单位的风险因素

建设单位的风险因素有7个,无理要求施工单位压缩施工周期因素发生概率高,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建筑项目质量低。未及时给施工单位拨工程款的发生概率较高,影响到施工的顺利进行。过多干预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发生概率较低。没有给施工单位提供正常的施工环境、招投标中设置一些陷阱这两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较高。而质量问题带来的恶意索赔、未能如期给施工单位安排进场施工条件这两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较低。

2.2.3 施工单位的风险因素

来自施工单位的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1、现场组织管理混乱。2、施工组织安排不合理。3、流动资金不足、4、安全操作章程存在漏洞,许多工人忽略安全操作规程。5、基层施工人员技能水平低、6、某些时期(春节、农忙)施工人员少。7、施工工艺、技术落后,甚少采用新技术工艺。8、无法正常履约,这来自于分包商。9、施工准备不充分,其中就包括了材料、机械设备、人员的安排。10、投标失误,以低价获得标书。11、市场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分包价格上涨。12、未安排严谨的施工工序,无法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安排施工工序。13、施工安全技术管理措施不到位。14、不熟悉新技术,尤其是不熟悉新结构的关键技术。15、某些细部构造不合规范。

2.2.4 材料供应商的风险因素

1、材料质量不合格。2、无法及时供货。3、供货价格随着市场形势浮动。4、无法正常履约。

2.2.5 监理单位的风险因素

1、低价获得标书的监理单位因自身资质原因无法发挥监理作用。2、建设单位拖欠监理费,导致监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3、监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不认真履行职责。4、监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5、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政治素养、法律修养不高。

2.2.6其他风险因素

1、恶劣天气:暴雨。2、自然灾害:台风、地震、泥石流。3、市场变化:关键材料、劳动力价格大幅度上涨。4、地质条件复杂:实际地质条件与勘查报告相差甚远。5、有夜间施工环境的被限制夜间施工。

结束语

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风险管理其实就是风险的预测、识别、控制过程。本文从80个典型案例中分析出了建设施工项目的41个风险因素,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供有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应江涛.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来源与风险因素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2]蔡傅金.浅谈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来源及风险因素的实证[J].建筑遗产,2013(7).

[3]戚威.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研究[J].世界家苑,2011(6).

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4篇

蔗糖业供应链是指甘蔗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它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来执行农农资品的采购、甘蔗的加工品生产、销售,进而把农资供应商、蔗农、收购批发商、加工商、分销商、最终消费者连接在一起。而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1]。我国蔗糖业供应链存在一系列问题:缺乏龙头企业,签约蔗农和蔗糖加工企业关系不稳定,信息共享不充分,运输技术落后,蔗价和糖价受世界市场影响较大,供应链内部利润分配不均衡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对蔗糖业供应链安全造成威胁。

1 文献述评及问题提出

供应链的概念是在1982年由管理大师Oliver和Webber[2]提出来,但到2001年的“911”事件后才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国内外关于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价的研究较少,蔗糖属于农产品的一种,在研究思想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文主要借鉴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识别和评价的研究。Kraljic(1998)[3]提出一个将外部因素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和供应中断问题纳入考虑范围内的采购组合管理框架。赵瑞莹和贾卫丽(2004)[4]以供求理论为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的理论基础,分析讨论了农产品的亏损预警和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的警兆问题。王侃(2006)[5]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风险评价方法。游军和郑锦荣(2009)[6]提出根据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利用期权来来协调农产品供应链降低其风险。尤月(2010)[7]认为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协调性很重要,提出了系统协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供应链风险因素识别方面,较多的文献都是从供应链某个零散环节进行分析,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的较少,而且几乎没有关于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识别的研究。在供应链风险因素评价方面,定性评价的方法较多,定量评价的方法较少,而且没有体现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关系。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提出了对供应链稳定性具有影响的6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进行风险评价时首先利用专家评分对一级指标进行评价,然后从二级指标与它所属的一级指标的关联度来计算二级指标与供应链风险的关系。

2 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识别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影响因素。通过对以往大量有关资料的研究,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对供应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8,9],主要从计划流程、采购流程、制造流程、配送流程和退货流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基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10,11],即把风险因素的来源分为供应链内部和供应链外部。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从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整体主要是指供应链外部风险影响因素和供应链稳定性、协调性风险因素,部分主要是指由供应链的各个参与者引发的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影响因素。根据科学合理性、代表性、可验证原则,从中选取了6个一级影响因素和20个二级影响因素对蔗糖业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具体的风险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3 蔗糖业供应链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建立

3.1 数据来源

定量指标利用公司数据资料和国家官方统计数据,定性指标利用专家和蔗糖业从业人员的评分。定性数据评分主要参照Hallikas(2004)[12]提出的角度半定量化研究方法。从风险发生概率大小和风险影响大小来两方面进行评判。根据Hallikas理论将风险因素影响和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分为五个等级,如表2、表3所示。

3.2 模型建立

关联分析法是灰色系统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是系统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这种因素分析的比较,实质上是系统诸多统计数据列所构成的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分析比较,几何形状越接近,发展变化态势越接近,关联程度也就越大。

(1)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采用AHP方法,结合专家对供应链一级指标的重要判断,得出n个一级指标相对于整条供应链风险的权重W=(ω1,ω2,…ωn)。

(2)确定参考数据列。

在作灰色关联分析时,首先必须确定可供分析比较的参考数据列,本模型中的二级指标是与所属的一级指标作比较,故设一级指标的数据列X1=(X1(1),X1(2),…,X1(l)),X2=(X2(1),X2(2),…X2(l)),…,Xn(1),Xn(2),…Xn(l), 其中X1,X2,…,Xn表示n个一级指标的参考据数列。

(3)确定二级指标数据列。

二级指标的数据列与参考数据列即一级指标数据列进行比较。二级指标的数据列记为:

undefined

其中Xij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中的第j个二级指标的数据列。

(4)计算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的关联系数。

关联性实质上是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因此可以曲线间差值的大小,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尽度。可由下述关系表示各比较曲线与参考曲线在各点的差[13]。

undefined

式中,εij(k)是被比较数列Xij的第k个元素k与参考数列Xij(k)相对应元素Xi的相对差,这种形式的相对差值称为Xij对应Xi在地k个元素上的关联系数。式中的ξ为分辨系数,一般在0~1之间取值;undefined称为两级(两个层次)的最小差,其计算方法是:先分别计算各个被比较数据列Xij中的各个元素与参考数据列Xi对应元素的差值中的最小值Δj(min),再求得Δj(min)中的最小值即为两级最小差;同样undefined称之为两级的最大差,计算方法与求两级最小差相对应。

(5)计算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的关联度。

关联度系数εij(k)的数目很多,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比较,为此有必要将各个数据序列对应的关联系数序列取平均值rij,rij定义为比较数据列Xij对参考数据列Xi的关联度,即:undefined

(6)计算二级指标的权重:

ωij=ωi×rij

4 实例分析

供应链A是一条关于蔗糖生产、加工、销售的供应链,它以蔗糖加工企业为核心企业。供应链上游是签约蔗农,加工企业为蔗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保证蔗糖加工的原材料供应。下游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和经销商、零售商,在此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发展还不成熟,在物流网络的建设、运输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另外经销商、零售商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太准确,即使掌握了较为准确的信息也不能进行很好的传递,加大了整条供应链的牛鞭效应。采用AHP方法,结合10位专家对指标的重要判断,得到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如下:W=(ω1,ω2,…ω6)=(0.250,0.080,0.098,0.227,0.235,0.110)。供应链的影响因素以及原始数据如表4所示。其中定量数据根据国家调查资料和公司的历史数据,定性数据为本公司和本行业的专家评分得出。

按照3.2建立的模型对供应链A进行分析,得到20个二级指标和整条供应链风险的相关联程度:ω11=0.1959;ω12=0.17025;ω13=0.16585;ω14=0.18115;ω21=0.05064;ω22=0.063856;ω23=0.051824;ω24=0.053136;ω31=0.0684432;ω32=0.0732452;ω33=0.0644056;ω41=0.1810098;ω42=0.126336;ω43=0.145606;ω51=0.141799;ω52=0.126336;ω53=0.145606;ω61=0.079156;ω62=0.05863;ω63=0.065736。由结果可以看出蔗糖品种优良度、甘蔗种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蔗糖需求的波动这三个因素对这条供应链的影响最大,应对这三个指标进行重点关注。而其它次重要的二级指标大部分都集中于原材料供应、销售风险和供应链协调稳定性这三个一级指标下,因此蔗糖业供应链A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防范这三个方面的风险。

5 结论

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第5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有: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

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

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房地产开发风险因素分析 第6篇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事先预测未来住房需求而进行的建筑产品开发的过程,这其中由于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就导致风险因素贯彻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房地产开发主要分为确立投资项目、获得土地资源、建设开发项目和销售管理房源这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由于工作任务目标不同,所存在的风险也不尽相同。房地产开发风险评估小组只有把握住每个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才能够在开发过程中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确立投资项目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确立投资项目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 经济政策风险。经济政策风险主要指开发商因政策的变更而可能受到影响的风险,我国对房地产市场作出的政策规定较多,例如土地管理政策、住房政策、税收政策、城市规划政策等等,国家通过这些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房地产开发也因此存在风险。

2. 确定项目风险。开发商对投资项目的准确定位是保证房地产开发顺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很多开发商由于对市场需求的认识存在纰漏,对供求信息分析得不到位,这就直接导致投资项目定位失误,造成许多房源空置,不仅没有获利而且投入的资金得不到顺利回收,许多房地产开发到一半便因缺少资金而中断,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也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获得土地资源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

获得土地资源阶段是指选择土地资源、进行住户拆迁安置,直至筹资购买土地这一阶段,这一阶段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 土地资源风险。土地资源风险不仅受到土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城市规划的影响。自然属性所带来的风险是由土地资源的地质土壤条件、地下状况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社会属性带来的风险是由土地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规划所带来的风险是由城市土地规划部门对土地资源的规划设计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

2. 拆迁安置风险。土地开发就牵涉到一个拆迁安置的问题,拆迁安置往往会引起法律与社会问题。我国对于拆迁安置的法律条例还不够细致详细,没有地区针对性;而且很多原住民并不愿意拆迁,在拆迁时往往会提出高价补贴。这些问题使开发商面临两难的境地:高价购买土地或者错过开发时机再或者放弃开发项目,这些决定都给开发项目带来风险。

建设开发项目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

建设开发项目阶段是指开发项目从开工到竣工验收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是由施工管理不当、设计不当、进度安排不当而引起的,具体的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 具体设计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整体规划、建筑面积、户型结构以及各种专业设计。如果这些设计不当、选择的方案不当、结构位置安排不合理,就会直接造成建筑物的外观、安全出现问题。这些具体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实用性,给开发商带来项目风险。

2. 工期延误风险。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安排不合理,就会导致施工时期的延长。工期延长的时候,市场需求可能发生变化,建筑工程也会消耗更多的资金投入与管理费用,从而带来间接损失。

3. 建筑质量风险。房地产开发的结果好坏直接由房地产建筑物的质量所决定,质量才是最吸引顾客的地方。建筑物质量所带来的风险由很多因素决定,例如施工方案、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建材的质量、工程进度安排等等,这些因素都会给房地产开发项目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销售管理房源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

1. 销售时机风险。在预售阶段,开发商可以提前回收一部分资金,减少开发成本,但如果此时市场经济发展好,则会减少后期开发商的收益;房地产正常销售是指房屋建成之后再进行的销售,这种时期销售价格受到影响的程度较大,往往由建成的时期的市场经济状况所决定;滞后销售是指在市场需求较大时,开发商等到需求达到巅峰时在进行销售。但是这种销售方式不能让开发商及时回收资金,存在的不确定风险也较多。

2. 交易合同风险。由于房地产商品具有特殊性,一旦被不法分子所骗取或侵占,就会给开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房地产的出租、销售交易合同必须要将条例列举清楚,对交易双方的行为都要做出详细的条约规定,切忌模糊不清。

3. 销售税收风险。在房地产销售过程中,纳税人需要履行缴纳义务,这就是房地产销售税收。在这一过程中,税收风险也是多样的,有故意违法风险、过失性违法风险、逃税漏税的风险。这些风险都发生在纳税人计算税收和缴纳税收的过程中。

风险因素评价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大位移井,钻井技术,风险,综合评价

1 概述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定向井、水平井的快速发展, 逐渐兴起了一种高新钻井技术, 也就是大位移井钻井技术, 现已成为世界上各方面最先进钻井技术研究的前沿课题,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但是目前并没有明确大位移井钻井的定义, 现在流行的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测量井深与垂直井深之比不小于2;另一种是认为水平移位与垂直井深之比不小于2。当前的大位移井技术综合了定向井、水平井、深井、超深井乃至多目标三维大位移井等复杂技术, 是现阶段最先进钻井技术的全面集成。

所谓风险综合评价, 是指组织相关专业人员, 根据现有的专业知识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 在进行移钻井作业前识别出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影响、隐患或危害, 并做出科学的评价分析, 通过量化有关风险因素, 计算出项目的风险值、风险概率和风险后果, 然后判断该项目的风险是否可被接受。

2 风险的多因素作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 可以量化模糊性语言描述, 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评价结果可精确地定量的表示。大位移井钻井技术风险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 主要也是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相关专业问题, 用量化的方式明确评价结果, 使得结果更加直观、方便, 最终也易于确定风险值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

2.1确立风险的层次结构

通过对风险的识别, 将移钻井技术中存在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分层, 确定目标层、中间层。大位移钻井技术风险主要是由钻井风险和后勤保障风险两项组成, 钻井风险有水平垂深比, 井眼净化, 下套管斜深, 扭矩与摩阻, 井壁稳定性, 钻井液性能, 中靶能

响程度

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是高新钻井技术, 所依托的不仅仅是各种先进的工具, 更有各种更为先进的科学处理方法。首先需要相关专家对这项技术中存在的多种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对各因素存在的风险值大小以及风险影响程度, 在施工作业前都必须要有明确的了解。

相关专家对大位移井钻井可能产生的风险做详细的评价, 内容包括评价指标和不同程度的风险等级。风险评价指标是指井壁稳定性、井眼净化、扭矩和摩阻、中靶能力、钻井液性能、完井技术对钻井产生的风险, 以及钻机更新、钻机失效对后勤保障产生的风险。风险等级又分为五等, 从重到轻依次为:灾难风险 (系统功能发生严重失效, 导致设备损害与人员死亡或多人受伤) 、致命风险 (系统发生功能失效, 并使设备严重损害和造成人员的生命危险, 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以挽救人员生命和保护设备) 、较大风险 (系统性能明显下降, 但不产生设备损害和人员伤亡) 、中等风险 (系统性能降低, 但不产生设备损害和人员伤亡) 、轻微风险 (包括无风险、无严重失效) 。专家可以根据风险评价指标和风险评价等级对大位移钻井的风险进行评定, 确定风险的范围, 以及大位移井钻井的成功率、可行性。

相关专家对大位移钻井风险影响程度做评价, 具体包括权重评价指标和影响程度。权重评价指标又包括钻井风险、井眼净化、井壁稳定性、水平垂深比、下套管斜深、扭矩和摩阻、钻井液性能、中靶能力、完井技术对钻井产生的影响, 以及钻机更新、钻机失效对后勤保障产生的影响。而影响程度分为五等, 即极端重要 (对防止系统功能严重失效, 起重要作用) , 重要 (对防止系统功能失效起重要作用) , 较重要 (使系统性能不产生明显下降) , 次要 (对防止系统性能

模型据实际情况的不同, 专家在进行大位移井钻井技术风险因素分析时可以采用不同或多种综合评价方法。

用因素成功率、风险系数、权重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 则具体的运算是把水平垂深比, 井眼净化, 下套管斜深, 扭矩与摩阻, 井壁稳定性, 钻井液性能, 中靶能力, 完井风险, 钻机更新, 钻机失效等因素的成功率、风险系数、权重组成一个矩阵, 这是一个综合评价的模型。然后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就可以得出一定的结果, 这样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的风险系数、成功率, 最终确定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的可行性。

3 结语

大位移井钻井技术风险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会根据实际的情况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大位移井钻井是现代社会一种先进的技术, 但是仍然存在着各种风险, 对于技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 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对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评价, 要综合、全面, 结合有关数据, 把模糊的语言描述进行具体的量化, 运用有关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对评价结果有更为客观、精确的表示。

参考文献

[1]王金亮, 曹红雨.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研究[J].勘探开发, 2011 (7) .[1]王金亮, 曹红雨.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研究[J].勘探开发, 2011 (7) .

[2]雍歧卫, 肖芳淳.大位移井钻井技术风险程度灰元价值综合评价[J].石油矿场机械, 2006 (1) .[2]雍歧卫, 肖芳淳.大位移井钻井技术风险程度灰元价值综合评价[J].石油矿场机械, 2006 (1) .

[3]杨运辉.浅析大位移井钻井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06.[3]杨运辉.浅析大位移井钻井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06.

[4]蒋世全, 姜伟.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海上汽油, 2007 (6) .王金亮, 曹红雨.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研究[J].勘探开发, 2011 (7) .[4]蒋世全, 姜伟.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海上汽油, 2007 (6) .王金亮, 曹红雨.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研究[J].勘探开发, 2011 (7) .

风险因素评价论文 第8篇

现代企业管理中, 风险早已不只是损失这一单纯含义, 更意味着一种不确定性, 一种获利的机会,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没有选择把资金存放在风险近乎于零的银行, 而是进行债务投资或是股权投资, 这一选择使得投资者不得不承担市场上的风险, 作为回报, 投资者理应得到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 而且当风险增大时, 这种风险收益率也理应增大。因此, 高风险能否获得高收益是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理应考虑的一个问题, 这也正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风险评估技术的限制, 很难明确辨别上市公司存在的所有风险, 非专业人士更难将风险量化, 唯有财务风险可供我们揭示上市公司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财务风险是公司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收益下降的风险, 企业一旦进行债务融资, 股东就必须承担因负债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而且随着负债比率的增加, 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会增大, 倘若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丧失了信用, 甚至进入破产程序进行清算, 那么投资于该企业的股东就会遭受重大损失。根据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普遍共识,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同一行业下, 企业负债率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就越大, 在不考虑其他风险因素的情况下, 股东要求的报酬率也应提高。

二、研究设计

1. 数据选择。

本文采用的是2006~2009年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 剔除了以下样本:ST类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95%的公司 (因为此类公司明显风险高, 收益不理想, 且其利润指标有更大的可能性被用于进行盈余调控, 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说缺乏投资价值, 而且其较为极端的指标值会影响分析结果, 带来偏差) , 剩下2 479个样本。

2. 模型运用。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是由美国学者夏普、林特尔等建立起来的用于衡量风险大小的模型, 来帮助投资者决定所得到的额外回报是否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 公式为:

其中:Rf为无风险收益率, 在本次分析中, 我们用当年一年期银行存款利息率的加权平均数来代替;β× (Km-Rf) 为风险报酬率;Ki为股东在当前β风险系数下应得的报酬率。

杠杆卸载/加载公式:

其中:β权益是在当前债务水平及企业所得税水平下, 企业的风险系数, 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 D为企业债务规模, E为企业权益规模;β资产为卸载掉债务融资带来的财务风险之后股东应该承担的风险。

该公式是对有税条件下MM理论的运用, 企业债务融资比例越高, 由于所得税的影响, 企业的价值越大, 由于债务带来的风险因素的影响, 股东要求的权益净利率也会较高。

3. 杠杆卸载及计算结果分析。

结合式 (1) 和式 (2) , 首先通过Ki-Rf求得当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风险报酬率, 其次通过杠杆卸载模型, 求得每一制造业企业在剔除财务风险因素即考虑各自经营风险因素后的风险报酬率水平, 最后根据当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数, 估定整个行业在不进行债务融资前提下的平均风险报酬率。可得到下式:

从制造业2006~2009年整体数据 (见表1) 可以看出, 制造业是一个较为成熟稳定的行业, 其资产负债比率并不会随着年份的变动产生太大变化。同时制造业是一个微利行业, 而且近两年制造业剔除财务风险因素后的行业平均风险收益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由以下原因造成: (1) 2008年处于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之前, 我国处于加息周期的末端, 无风险收益率较高, 这对于微利行业的制造业来说, 从融资和发展方面带来不小的冲击; (2) 作为微利行业的制造业, 由贷款产生的财务费用较大影响行业收益水平, 行业当年卸载财务风险后平均风险收益率与行业财务费用总和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34, 利息费用越高, 行业整体收益能力越差; (3) 2008年开始逐渐显现的金融危机对制造业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降低了制造业企业整体的获利水平。

可以看出, 一方面, 与新兴产业相比, 较为成熟的制造业面临的行业系统风险较为有限, 发生概率也较低, 但另一方面, 其微薄利润的行业特征也没有赋予制造业企业更强的对抗风险的能力, 一旦爆发诸如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环境风险等系统风险, 则整个行业也会承担更为沉重的压力和较大的财务风险。

4. 杠杆加载及计算结果分析。

制造业的微利现状使得该行业的投资者更应该研究个别投资对象的非系统风险, 其中财务风险应是投资者重点关注的一项风险因素, 尽管从行业整体来看, 每年的资产负债率波动微小, 但其中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差异却较大。股东不能只是狭隘地以各企业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为衡量指标, 更应该看到其背后的财务风险因素。

以上文计算出的卸载了财务风险后的行业平均风险收益率 (HYFXXS) 为当年常数, 将模型中式 (1) 和式 (3) 相结合, 首先计算出所有企业在其债务融资水平及当年企业所得税水平下, 应该为股东带来的风险报酬率, 其次加上当年的无风险报酬率, 就是企业投资者在当年财务风险水平下应该取得的权益净利率, 公式如下:

根据式 (5) 计算出的数据与公司实际的权益净利率进行比较可以分析高水平负债企业的股东是否收获与其风险相匹配的收益。

从图1~图4可以看出, 低负债水平下, 企业获利能力比较乐观, 而当资产负债率达到较高水平后, 上市公司取得的收益率均没有达到考虑财务风险因素后股东应得的权益净利率。除2007年上市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权益净利率以外, 其他年份股东权益净利率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呈现减少的趋势。

从图5可以看到, 低资产负债率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实际取得的权益净利率高于考虑了财务风险因素的理论权益净利率, 而当资产负债率逐步提高达55%以上时, 企业实际权益净利率有明显的下滑过程, 说明投资于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的投资者不但要承受更高的财务风险, 而且收获的权益净利率更低, 这显然与高风险高收益的基本财务管理原则相违背。

将4年合计对比图中的实际权益净利率均值 (A) 减去考虑财务风险因素后的理论权益净利率均值 (B) 后得到图6, 更加能够明显地看出, 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越不能为股东提供与其承担风险相对等的回报, 结合制造业企业本身具有的微利特征, 在未来仍希望投资于制造业企业的投资者必须对高资产负债率的制造业企业予以回避。

从表2可以看出, 资产负债率与销售净利率相关系数为-0.219, 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而减弱, 而资产负债率与单位资产产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0.152的相关系数说明负债比率越高, 企业不但需要承担更多的债务偿还压力, 而且其使用资本进行经营活动产生现金的能力在减弱。这也说明制造业公司的负债越高时, 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不但未随风险增加而提高, 反而呈反方向变化。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 (l2-tailed) 。

三、结论

债权融资对公司业绩缺乏激励效用, 这是多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诸如《公司法》、《破产法》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不足, 会计信息失真使得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作为重要债权人无论在放贷过程还是在贷款监督方面都没有履行足够的权利和义务等, 这使得债务激励成为空谈。

我国上市公司将“做大”摆在“做强”前面, 喜好利用融资盲目扩大企业规模, 这使得提高销售收入、提高利润绝对数的项目受到青睐, 而对由此带来的股东权益报酬率的降低及高风险并不在意。这是典型的忽视股权融资成本、漠视股东利益的行为, 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或是股利微少是普遍现象。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 债务融资到期还本付息是必须履行的责任, 根据计算2006~2009年所有制造业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占净利润的25%, 这说明了本身微利的制造业不但不能从债务融资中获得效益方面的激励, 而且还需要为负债承担沉重的还款压力, 这也是高资产负债率的制造业企业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权益报酬率的重要原因。

摘要:根据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基本财务管理原则, 同一行业的上市公司每年给予其股东的回报应该与公司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在评价上市公司每年业绩时, 不能只单纯考虑其权益净利率的大小, 更应结合上市公司的风险因素综合衡量公司是否给予了股东与其所承担风险相匹配的回报。为验证上述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是否有效, 本文以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作为切入点, 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财务杠杆卸载/加载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业绩评价

参考文献

[1].谢桦.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评述.财务与会计, 2011;1

风险因素评价论文 第9篇

食品供应链管理则以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由相关部门对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地分析与整合, 实现既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又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和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利益与整体均衡, 保证整个供应链一直处于高效运转状态。食品供应链尤其是生鲜食品供应链与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和供应关系密切, 生鲜食品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家禽肉蛋类类, 乳类, 粮食种植类等等, 这些原材料的供给对于自然条件及动植物本身的生长特征有很强的依赖性, 使得食品的加工与生产有着周期性, 季节性, 地域性等特点。

生鲜食品是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其质量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解决食品安全尤其是生鲜食品安全问题, 要从食品的供应链全过程加以分析, 包括食品供应链的原材料采集阶段, 包装与运输阶段, 加工制造阶段以及分级销售阶段等, 每个环节的操作过程都会影响到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性, 在生鲜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大都出现在上述各环节中。[2]具体说来, 生鲜食品供应链的风险主要有:原料供应风险、运输储存风险及市场需求风险。

一、食品供应链风险影响因素

生鲜食品供应链的这三大风险由供应链内部或外部的诸多因素影响着, 各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决定着供应链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下文将总结出最主要的影响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因素, 它们存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对供应链的各节点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信息因素

信息因素是导致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的一大重要因素, 包括原材料供应信息、企业生产能力及状况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等等。各个节点的协调运转少不了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输, 它是相关部门做出有效决策, 资源配置, 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但是在实际的供应链流通环节中, 总会出现信息的传播滞后或信息不对称。如果整个生鲜食品供应链的规模很大, 环节众多,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会自发的产生信息不完整和延误, 以上这些都导致了信息不对称, 使得各方在信息的获取上出现了差异, 从而对于同一种情形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供应链来说就会形成采购、价格、产品质量以及销量等方面的风险。

2、物流技术及设备

物流技术达标与否与设备水平的高低是供应链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对于生鲜食品供应链来说, 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显得尤为重要。生鲜食品属于易腐易烂产品, 对供应链及其相关配套设施与物流服务有着很高的要求。要加快生鲜食品供应链的运输效率, 提高物流运输的安全性, 离不开先进而完善的物流系统。生产技术, 物流运输设备, 物流仓储设备, 交通基础设施设备是生鲜食品供应链运行的基础条件,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技术设备不符合标准, 就会对整条供应链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都要求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相关的物流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冷链物流技术及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货物要求。[3]

3、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会对生鲜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产生影响, 从原材料的采集到加工制造以及分级销售无不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然条件对生鲜食品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天气变化, 地形条件, 突发自然灾害等方面。在供应链运行的过程中, 如果发生自然灾害, 将会对整个供应链都带来风险, 在原料采集阶段, 自然灾害引起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会导致原料供应短缺风险, 在加工制造阶段, 自然灾害导致加工不能正常运作, 设备损坏, 生产受到影响, 在分级销售阶段, 自然灾害阻碍了生鲜食品的及时有效送达, 延误时间, 不能保证食品的新鲜度。所以, 自然条件是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生鲜食品供应链各环节能否及时高效运行, 是生鲜食品能够顺利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的重要条件, 在客观上为整个供应链的进行提供了外部保障。

4、市场需求

生鲜食品供应链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偏好来决定供给与生产的规模。市场需求风险主要影响因素有产品价格波动, 科技的进步, 突然流行的趋势等等, 生鲜食品受市场需求环境的影响较大, 某种原因导致消费者的喜好发生改变就会在短时间内给产品销量带来重大影响, 并马上反馈给上下游供应链。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市场需求环境进行准确判断与预测。因此, 市场需求的变化从生鲜食品供应链的源头直到末端都起着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直观的反映了市场中某类产品的空缺, 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企业的采购生产计划, 是影响供应链上库存风险的一大因素。[4]

二、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以上是目前我国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的4大主要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确定各影响因素在供应链上影响力的大小, 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下文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这4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排序。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已有分析, 将目标层定为生鲜食品供应链的顺利高效安全运行, 准则层是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面临的风险, 如上文所述, 本文主要从生鲜食品供应链的三个主要阶段入手分析其风险, 具体风险有:原料供应风险, 运输储存风险, 市场需求风险。方案层定为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的4个影响因素, 即信息因素、物流技术及设备、自然条件、需求环境。构建的层次结构模型如下:

图中, 将目标层记为A, 准则层分别记为B1, B2, B3, 方案层分别记为C1, C2, C3, C4。

2、建立判断矩阵

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与上一层次中每个元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出判断矩阵。向有关专家、生鲜食品供应链工作人员以及消费者等群体进行调查, 汇总, 再调查, 由德尔菲法得出重要性打分, 表2中的4个矩阵是根据德尔菲法调查结果得出的判断矩阵:

3、一致性检验

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 (λmax-n) / (n-1)

计算得出, λ1=3.086λ2=4.124λ3=4.208λ4=4.201

相应求出, C.R.1=0.083 C.R.2=0.046 C.R.3=0.078 C.R.4=0.075

均小于0.1, 一致性程度在容许范围内, 通过了检验。

4、

求各要素相对于上层某要素的归一化相对重要度向量Wi, 计算结果如上表1所示。

5、求各方案的总重要性标度, 如表2所示:

由表2结果表明, 四个影响因素对于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影响力排序为:C2、C1、C4、C3, 即物流技术及设备、信息因素、需求环境、自然条件。所以, 要控制和减少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 应首先重视物流技术的提高和物流设备的升级, 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食品的运输提供硬件支撑, 才能保证在食品的加工运输与储存过程中质量的稳定。

三、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规避措施

安全卫生、及时有效地将食品送达顾客是生鲜食品供应链实现自身价值, 创造自身利益的唯一途径, 因此, 谋求风险最小的生产供应方式是每个供应链上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生鲜食品供应链的风险来自于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 对每个环节加以风险分析, 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顺利规避风险的前提。上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案例中所总结出的4个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影响力大小排序, 依次为:物流技术和设备, 信息因素, 需求因素, 自然条件。为更加有效的规避供应链风险, 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改进物流技术, 更新物流设备

先进的物流技术是生鲜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顺畅运行的保障, 根据我国实际, 需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首先, 大力发展冷链保鲜技术, 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 采用冷链进行原材料的温度和清洁度控制, 全程采用严格的卫生管理机制运送到加工与配送中心, 整个供应链实行流程管理与设备配置, 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能将产品从采集, 储藏与运输, 加工制造, 分销的全过程都保持在所需的温度范围内, 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新鲜度, 使产品变质的损失大大降低。[5]其次, 根据食品种类更新物流设备。完善的物流设备是生鲜食品供应链从源头到销售顺利进行的支撑。不同的食品种类对于储藏的物流设备要求也不同, 结合生鲜食品的具体种类, 发展小规模的冷藏箱, 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鲜食品分类保存, 采用分箱单独制冷, 可以根据各品种各自调节温度, 使原来个别种类易腐货物依靠大型冷藏车的情况得到改变, 因品种制宜进行温度控制, 便捷灵活, 可提高生鲜食品的运送效率。

2、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生鲜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各节点企业间良好畅通的信息平台, 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供应链上企业间进行信息共享对于企业预测和及时掌控供应链风险并采用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提供了依据, 提高抗风险能力, 还能保持供应链之间的协同性, 提高整体运营效率。[6]建设生鲜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物流信息平台,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的信用体系中, 通过信用平台, 提升信息在各阶段企业间的传输速度, 减少和完善生鲜食品在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交易成本, 使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共享交货计划, 客户的需求量, 库存量等信息, 当市场出现变动如客户需求量变化时, 上下游企业能迅速做出反应, 调整计划, 避免信息不对称, 减小“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的影响。

3、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

优化生鲜食品供应链体系, 依据市场最新动态和企业实际条件对供应链实行战略管理, 加强供应链企业的一体化, 达到资源在供应链中的优化配置, 以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基础有效组织供应链的内外部资源。加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合作, 协调各企业间的利益, 虽然企业的共同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 具体到各个企业又会有利益分配多少的区别, 各企业由于资金、技术、设备、信息、人员、客户等方面的差异, 在供应链中所担当的角色不尽相同, 实际得到的利益也会有差异, 为了协调这种利益不均与差异, 激励企业, 要有一套明确的相关准则来促使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利益的合理让渡, 充分发挥各企业的最大积极性, 提高整体效率。

4、加强市场调查, 掌握市场动态,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于生鲜食品的生产和库存都是很大的挑战, 需要供应链上各企业快速准确的做出反应。如果生产量少于市场需求量, 则市场仍有需求未被满足, 企业损失了部分利润空间, 如果生产量大于市场需求量, 则会造成产品积压, 无法售出造成浪费, 给企业带来成本损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获得最大利润, 就要掌握市场需求动态, 了解市场偏好及预测其发展方向。对市场进行多方面的调研, 收集相关数据, 解读已有的销售资料, 多渠道获取并研究新的市场信号, 是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这就需要从采购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企业都保持高度的市场敏锐度, 准确把握所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从材料采购, 储存, 运输, 加工制造到销售, 补货的各个环节都及时调整, 以适应市场的变动, 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市场有变化时, 能快速有效做出反应。[7]

对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影响力最大的物流技术与设备因素, 本文认为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冷链, 满足顾客对食物新鲜度越来越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根据食品的具体属性创造性的使用新型食品储存与运输设备。信息化建设方面, 要进一步提高企业间的信息透明度, 防止上下游企业间信息不畅造成的牛鞭效应, 提高信息流通效率。要防范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 企业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各企业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 因此企业间的协调一致对于供应链整体的利益最大化、规避供应链风险意义重大。同时, 与其他食品供应链一样, 生鲜食品供应链的最终环节是市场和消费者, 企业的各项生产计划都应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时时关注市场动态, 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取最大收益。

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来看, 生鲜食品供应链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 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本章就是在分析目前我国生鲜食品供应链所处的状况的前提下而提出的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 为生鲜食品供应链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波.浅论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J].供应链, 2008, (10) :120-121.

[2]许福才, 蒙少东.浅析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1) :82-85.

[3]刘永胜, 杜红平.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 2006, (8) :15-18.

[4]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15-17.

[5]易海燕, 叶怀珍, 于洋.供应链风险因素与防范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34) :130-132.

[7]王铬.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9, (2) :72-74.

审计风险中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10篇

2006年2月, 由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财政部批准执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的《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第七章、五节、四十条中规定鉴证业务风险通常体现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即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如下式所示。鉴证业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这个审计风险模型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审计行业标准进行国际趋同的重要成果之一。早在1978年D.H.Roberts就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 (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 。1981年, 美国AICPA发布的第39号准则公告《审计抽样》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等四个子风险组成。1983年, 美国AICPA在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对审计风险模型又做出了修改, 提出的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我国内控导向审计阶段即引用了这个风险模型。1987年, 英国ACCA提出了一个审计风险模型, 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抽样风险。2003年, 修订后的国际审计准则提出了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即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加紧了审计行业标准国际趋同的步伐, 2006年, 由财政部批准执行的审计准则引用了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风险模型变化过程总结为下表所示。

二、审计风险模型中检查风险的演变

1978年, D.H.Roberts认为检查风险主要是指分析性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是审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能够使审计主体在对客体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范围以及工作重点, 进一步部署后续审计工作。因此分析性复核中所带来的风险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中出现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但在此期间, D.H.Roberts又无法忽视审计抽样方法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因此这种审计方法所带来的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也成为了审计风险构成要素之一。

1981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将审计风险模型中的检查风险分为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两个部分。由此, 我们看到了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工作, 即分析性复核和细节测试。这两个重要工作都是进一步审计程序中实质性程序的工作内容, 因此我们发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已经存在这样的意识———实质性程序是审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审计工作。

1983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将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进行合并, 成为了最终的检查风险。在审计工作实践中, 很难区分最终导致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有多大程度来自于分析性复核或是细节测试, 实质性程序的这两个重要工作内容是相互依存的, 它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将二者融会贯通, 因此综合的检查风险指标最能代表总体上未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继1987年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CCA) 将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抽样风险四个影响因素之后, 2003年国际审计准则出台了最具影响力也是最权威的审计风险模型。从中我们看到检查风险仍然是审计风险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6年, 我国审计准则中对检查风险的定义为“某一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错报, 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 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三、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模型中的演变过程来看, 它始终是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之一, 但对于其所应涵盖的内容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考虑到风险模型建立的基础。从审计风险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类风险, 即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从审计客体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风险, 也即被审计单位本身所存在的影响财务报表使用的各种风险, 而检查风险是从审计主体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风险, 也即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原因导致重大错报未能被发现的风险。因此, 笔者认为从审计主体方面考虑检查风险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工作态度方面

从审计人员思想观念意识方面体现出来的内容就是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 主要是指独立、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独立性是影响审计工作的关键, 也是调节检查风险可控性的关键。独立性强, 检查风险的可控性就强;独立性弱, 检查风险的可控性就弱。

(二) 工作能力方面

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胜任能力, 还应该包括管理、协调、沟通能力。专业胜任能力是控制检查风险的保证, 专业胜任能力强, 检查风险降低的可能性就大;专业胜任能力弱, 检查风险降低的可能性就小。在审计工作实践中, 审计服务就是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协调沟通过程;审计程序的实现就是审计项目负责人与审计工作人员的协调沟通过程。管理、协调、沟通能力越强, 审计工作进行得越顺利, 检查风险降低的可能性越大;管理、协调、沟通能力越弱, 审计工作进行得越困难, 检查风险降低的可能性越小。

(三) 工作方法方面

审计工作方法是与控制检查风险的关系最为直接的一个方面。从审计循环的划分, 到证据的选取, 每一个步骤都会对降低检查风险做出或多或少的贡献, 尤其抽样方法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更是构成检查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划分审计循环能够使审计工作有条不紊, 把握工作的主要方面, 有利于快速查找问题的实质, 提高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降低检查风险。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能够使审计结论更具合理性, 选取正确的审计抽样方法能够使审计工作事半功倍, 使审计结论更具科学性, 提高审计结论的有用性和有效性, 使得是否发现重大错报更有据可循, 降低检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第三章第十条提出“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可能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检查风险的确定。”综合检查风险的演变过程, 我们发现审计抽样方法本身所具有风险永远是影响检查风险的因素之一。

根据上述对检查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 检查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下图所示。

独立性影响检查风险的可控性, 因此它是检查风险的外围影响因素。工作能力与工作方法是直接影响发现重大错报风险可能性, 是降低检查风险的途径, 因此它们是检查风险的内在影响因素。把握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所在, 才能将降低检查风险的工作有效进行, 使审计人员降低审计风险, 远离危险。

摘要:分析审计风险模型演变过程及审计风险中检查风险演变过程, 并研究国内外有关检查风险内容, 得出审计风险中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应包含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三个方面。

关键词: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影响

参考文献

外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和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 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9-02

外科护理大致可以分成外科类型护理与外科病况护理,前者如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外科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外科营养患者的护理等;后者诸如颅脑、颈、胸、腹、血管疾病等各科系疾病患者的护理。在外科护理中,护理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专业知识技能含量高,因此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于未然是外科护理的根本要求。

1 外科护理中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1.1 维护患者与医院的双向利益 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是杜绝医疗纠纷,维护患者与医院双向利益的主要手段。一是外科护理的牵扯面极大,护理人员随时准备着应对紧急抢救,此类急诊患者与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外科纠纷比重较大;二是外科护理的对象多为手术病人,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强度大,病人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也较高;三是在外科护理中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病人隐私权、知情权,医院的管理权、病况监控权等等。

1.2 保障外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 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是保障外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的基本前提。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意味着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狠抓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要求护理人员在外科护理的各个环节体现护士的责任感与纪律性,高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与满足外科病人的各项权利,从而保障外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

1.3 促进外科护理的规范与标准 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是促进外科护理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核心要求。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一方面致力于规范外科护理的操作标准,严肃规章制度,建立奖惩机制,促使外科护理工作运转的有序化,为外科护理的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另一方面,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强调护理文书书写的法律化,外科护理记录是外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在文书书写中对护理情况进行符合法律要求的原始记载,是处理医患纠纷的最好凭证。

2 外科护理的护理风险诱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外科护理的风险诱因之一是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重结果轻过程,即重视完成护理工作的应尽事宜,忽略了在工作中对病人权利的保护,比如对病患隐私的窥探与泄露,因为监护过度导致病患丧失自主权等等;二是外科护理重做轻记,即重视护理技术操作的到位,忽略对护理观察的原始记录,普遍表现为缺乏法律效力的文书书写,记录的不及时,以及相关事实的不符;三是因为护理过失引发违反犯罪行为,比如外科护理中的传染病患者,护理人员如果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要求,造成疾病傳播则需追究刑事责任。

2.2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也是诱发外科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外科护理需要应对高强度的紧急抢救工作,突发事件是考量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最佳时机,如果护理人员在平时缺乏定期培训与严格考核,面对突发事件很容易忙中出乱,比如点错医疗器械与用品、造成病人体内残留手术异物,或者忘记药物过敏测试,违反用药禁忌等等,严重侵害病人生病健康安全。缺乏护理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不利于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2.3 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 另外,外科护理的风险诱因还表现在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医患沟通是外科护理中的重要课题,许多不必要的医患纠纷都是因为不当的沟通造成的,比如护理人员没有针对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科学的解释与必要的心理护理,患者基于不安全感,无法适应医院环境与角色,造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配合,从而诱发患者的对立情绪,为外科护理的风险埋下了隐患。

3 外科护理风险控制的相应策略

3.1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 针对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应从法律责任的高度,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等,通过医疗纠纷案例促使护理人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外科护理实行符合法律要求的制度化管理,比如统一护理记录格式,体现护理记录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以及真实性,积极贯彻外科护理的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值班制度等强制措施。

3.2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 针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应重视外科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比如定期开展外科护理讲座活动与技术操作竞赛,基于外科护理的性质,加强护理人员对突发事件与紧急抢救工作的应对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培训与科室分类培训,同时提供护理人员进一步深造的机会,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

3.3 培养护理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 针对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应促使外科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从以下三方面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性。一是护理人员必须向患者解释各项护理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与功效,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二是耐心答疑,对患者问题做出科学的耐心的回答,增进患者的信赖感。三是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与愿望,重视心理与情感护理,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贾雪玲,贾雪琴.护理人员临床工作中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120-121.

代建制项目风险因素浅析 第12篇

代建制项目风险因素的确定,要结合代建制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度设置、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工程管理人员经验等方面进行考虑,如项目的客观环境方面、代建制法律法规设置方面、代建合同的管理方面等等,均是诱发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对于代建制模式下工程项目管理中较容易遇到的风险,或者可能引起较大损失的风险,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指因为国家政局动荡、政策变化及调整、政府不透明行为、法律法规环境等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项目的实施受到损害,成本上涨,工作量增加的风险。由于代建制下的项目具有建设成本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在整个项目的代建过程中,任何政策的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给项目的投资、建设周期、管理难度等带来负面的影响。

1.1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带来的风险

目前,代建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好多方面还处在认其疯长,摸索阶段。针对代建制度的各项法律法规、标准尚不完善。在代建管理工作中,代建单位履行职责的法律环境尚不健全,也没有完整统一的管理规范用于规范和指导市场代建行为的发生;同时,也没有任何规范和强制性法律条文来规范和指导业主单位的参与管理的行为和范围。因此,这就使得代建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和此相关的风险。

1.2 国家相关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

针对代建制从国家到地方的态度基本都是鼓励,部分省市针对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实行代建制的指导意见,除此以外的各种项目如果想实行代建制一般都是参考以上项目的操作办法来实行。而各个地方在出台的代建制指导性意见时也是没有统一的标准,都是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细则。这就使与代建制下的相关政策有着很大的随意性。任何相关政策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对代建活动产生影响。

1.3 业主决策的随意性带来的风险

项目业主单位的决策权力和范围在现有代建制管理模式下与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下的业主决策权力和范围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减少,除非业主单位出于特殊情况的考虑会按照代建制的设计来执行。这种代建管理模式下,业主的决策反而会比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下业主的决策更加的随意。因为此种模式下,代建单位实际是业主的“传令兵”,只要业主决定了的,代建单位就执行。其实,现在的业主也深知这种模式的漏洞之所在,之所以乐于推广代建制管理的原因。如此,代建制反而成了业主逃避决策失误责任和开展违法违规活动的外壳。在这种模式的掩盖下,业主决策会更加的随意,其不正当的活动会更加的是无忌惮,而这恰恰就会给代建管理工作带来风险。

2 环境风险

代建制项目管理始终是处于一定的具体环境之中,因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变化对项目带来的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对于代建制管理下的项目由于环境的变化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变化、施工场地环境的变化等。

2.1 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自然环境变化的风险是指工程所在地客观存在的恶劣自然条件。工程实施期间可能遇到的恶劣气候、自然灾害、天气的变化都会对工程施工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或多或少都会给项目的管理、投资的安全、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带来风险。如地震的发生,暂且不说给工程带来的实际破坏,就安全检查、安全设备的从新配置、工期的延误等给工程带来的人、料、机的额外投入对于工程管理来说都是很大的风险,而实际的破坏就更无法估计。

2.2 施工场地周边环境的变化带来的风险

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交付使用都越来越多的与邻里关系有着越来越多的联系。如在规划中被考虑到的楼间距、光线影响等都需要得到邻里的确认或直接被规划设计人员实际的考虑;施工中出现的噪音是否会影响到邻里的休息或工作;交付使用后,对于经营性的项目是否会影响到邻里的生活和工作等。如果以上这些情况对邻里产生了影响,那么就会引起邻里的反对,就需要做相应的协调工作,有时候还需要增加相应的投入,以减少对邻里的影响,而这就会给项目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

2.3 施工场地内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风险

施工场地内部环境的变化与外部环境一样会给项目管理带来风险。如场地内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古墓的发现、土质的不均匀现象等。(1)施工场地内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会给施工降水造成很大的麻烦。一些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化在不同季节之间会发生5—10米的变化。这种大幅度的变化会在基础开挖和施工时增加降水的难度和强度,从而增加人、材、机的投入。(2)在工程基础施工过程中,如果正好有一座古墓在基础土方开挖时被发现,不巧的是这座古墓还比较重要,那整个施工进度计划将被打乱。所以作业基本被文物部门通知暂停,至于何时开始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施工单位人员、机械、材料已经到场,每天的损失和开销已经实实在在的发生着,而这些均需要被计入成本。如此带来的风险也是值得重视的。

3 管理风险

3.1 行政管理风险

行政管理的风险虽然没有明确体现哪个环节或阶段,也没有被某个文件所描述,但是其产生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且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影响力。这种风险来自项目所在地政府层面、项目的业主层面、代建单位行政机构、施工单位的行政机构等等。其出现的形式多样,出现的频次不均匀,无法预料,但却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所以值得重视,必须考虑。

3.2 合同管理的风险

代建制管理模式下的合同包括代建公司与业主的代建管理合同、代建公司与分包商签订的合同两个主要方面的合同。以上合同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代建制本身的原因均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业主实际权力与合同约定不符,责任与权利不一致带来的风险;分包商与代建单位签订合同或者与业主签订合同由此带来的责权得不到法律有效保护的风险;合同主体与权责不一致而造成的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的风险等。

3.3 招标过程产生的风险招标过程中会产生各方面的风险,如招标管理风险、招标道德风险、评审过程风险等。

通常来说,代建制模式下的项目招标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招投标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并严格执行公开招投标程序的很少,大多数采用的是议标、邀请招标或者其他不规范的招标方式。很多项目不公开招标信息,在招标之前没有将与项目招标有关的信息及时、完全、广泛地公开和公布,或者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没有做到广泛的邀请潜在投标人,失去了招投标活动的竞争性。

4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指代建项目所在的地区和时期的外部金融、经济环境产生变化,从而对项目建设和经营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这里的外部环境主要指世界经济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行业经济指标等,如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的信贷危机、国家银行利率和准备金率的变化等的变化。代建项目一般面临的经济风险主要体现在包括利率、汇率、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方面。

4.1 利率的变化风险

利率风险指在项目运营过程中,由于利率的波动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项目收益受到损失的风险。代建项目的建设资金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尤其是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仅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也长。最近几年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银行利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忽高忽低的变动的可能性很大。不断变化的利率给建设周期长、贷款额度大的项目带来的不仅仅是由于利率变化而造成的利息增加和还款压力的增加,更重要的不利影响是由此带来的项目收益预期的不足以及政府经济实力的下滑是代建项目在利率无常变化下的间接却又是最可怕的风险。

4.2 通货膨胀风险

通货膨胀风险是指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英气本国货币贬值而产生的风险。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难免的,符合经济理论,且可控的通货膨胀是可以接受的,但一旦通胀的幅度过大就会给经济秩序造成混乱。由此造成的原材料、人工费的上涨导致工程造价大幅提高。一方面使合同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大幅增加的造价会给业主带来很多的财务成本和压力,使项目的预期收益受到影响。

4.3 财务的风险

代建项目的财务管理有很多的模式:(1)开设专用账户,规定资金在支付的手续审核上必须由业主和代建单位共同参与,只有在双方均确认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支付;(2)设立完全由业主控制的账户,规定资金支付代建单位只有简单的审核权,而最终是否支付完全由业主说了算;(3)业主要求代建单位在提供保证金的前提下将建设资金交由代建单位管理,主要包括建设资金的审核和支付。第一种模式下由于建设资金的支付需要业主和代建单位同时通过审核才行,而在实际工作中业主和代建单位由于不同利益点的考虑和所代表利益方的不同导致资金在实际支付中程序的增加,支付时间的延长,尤其是支付额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给工程实施带来风险;第二种模式下,由于建设资金的支付控制权完全由业主掌控,代建单位失去对建设投资控制的责任,就会站到施工方一边,在实际工作中与施工方一起,难免做出一些有害于业主利益的举动;第三种模式下由于代建费用的取费标准较低,代建单位也会想尽一切办法的为自己扣留建设资金,以弥补代建管理费的不足。

代建制下的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还有很多,如人的风险、设备的风险、材料的风险等等。本文是结合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参与代建项目管理的经验总结,综合代建公司的管理人员意见,结合代建制研究专家的成果提炼出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风险。作者认为,如何做好这四个方面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是代建制项目管理重要方面。作为代建项目的管理者,从理论角度对代建制项目在实施过程容易出现的主要风险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有利于今后代建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赵海“.代建制”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析[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6:11~13.[1]赵海“.代建制”模式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析[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6:11~13.

[2]翁谦.浅谈我国代建制的风险及控制模式[J].中国工程咨询,2005(4):28~29.[2]翁谦.浅谈我国代建制的风险及控制模式[J].中国工程咨询,2005(4):28~29.

上一篇:配置功能论文下一篇:酵母葡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