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知识范文

2024-07-17

程序知识范文(精选11篇)

程序知识 第1篇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它属于认识的范畴, 是人类第二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后, 现代心理学受信息论、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的影响, 对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 形成了新的知识观。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个体从世界中所习得的知识性质是不同的, 根据知识解决问题的功能, 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 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

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也叫描述性知识;所谓程序性知识适用于回答“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 也叫操作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就其性质而言, 有明显区别。

1.从输入输出看, 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 其输入与输出的内容相同;而程序性知识是活动的, 是用于操作的程序或规则, 其操作的对象输入与输出不同。

2.从储存来看, 前者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及图示的形式来储存;后者则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储存。

3.从激活与提取来看, 前者提取速度慢, 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 能相互激活。

4.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 前者学得快, 但也忘得快;后者学得慢, 但遗忘也慢。

5.从测量角度看, 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一般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1.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奥苏伯尔根据其研究把知识的学习区分为三类, 即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及命题学习。表征是人之心理学里信息在人脑记载和储存的方式;命题是逻辑学中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奥苏伯尔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 从而形成新的意义的建构;第二阶段是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与长时记忆中;第三阶段是意义的提取和运用阶段。

2.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按程序性知识的性质和特点, 程序性知识分为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三类。其中智慧技能的产生式系统理论认为智慧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模式识别学习阶段与动作步骤学习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认知 (接受) 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 (有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 、自动化阶段 (效应器阶段) ;认知策略学习的过程划分为早期归纳与选择、巩固与转化的过渡、与后期提取与应用三个阶段。

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 因而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 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性, 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迁移的特性。

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学习迁移的具体体现。根据学习内容来分, 可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迁移;按其效果来看, 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前者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后者是指两种学习间的干扰作用;按迁移的顺序来分, 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依据迁移的水平, 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是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知识间的相互影响, 也称水平迁移, 纵向迁移又称垂直迁移, 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产生式的形成过程, 产生式迁移理论将迁移划分为四种。

1.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迁移。

它指已有的的陈述性知识结构促进或阻碍了新的陈述性知识结构的获取。如早期的语言与联想学习的迁移研究及后来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研究。

2.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迁移。

当训练阶段所获得的产生式能直接用于完成迁移任务时,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迁移就产生了。其先决条件是在现阶段要接受大量的练习。

3. 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迁移。

指获得的认知技能促进了陈述性知识的获取。如果没有读、写、算等基本技能, 我们就不可能汲取大量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

4.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迁移。

训练阶段获得的陈述性知识结构有助于前一阶段产生式的获取, 这就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迁移。任何技能的学习总是从陈述性阶段开始, 然后进入程序阶段, 所以每一种技能的学习都反映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因此, 这种类型的迁移是普遍又极其重要的。

四、迁移理论的发展

1. 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早期的迁移理论, 它认为各种心灵的官能, 可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了训练而整体发展起来, 由此被称为形式训练说。其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其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认为, 迁移是通过某种科目或题材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 以提高各种能力自动实现, 从而转移到其它学习上去。

2. 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说主要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一种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了相同要素说, 在他看来, 学习上的迁移, 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 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作用。武德沃斯后来将“相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要素”说。根据共同要素说, 如果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 则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这种成分的共同性, 都有迁移现象发生, 学习就会更容易。只有两种学习中存在着联结, 一种学习上的进步才能转移到另一种学习上去, 才能发生正迁移效果。

3. 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

经验泛化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贾德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化的迁移。这个理论认为, 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 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倾向于把两个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限度, 而突出强调经验概括的重要性。

4. 格式塔学派的关系理论

关系理论又称关系转换说, 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认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他们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 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 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 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原理的迁移, 其实质也在于领悟事物之间的关系, 基本概念或原理掌握得越深入透彻, 则越能实现迁移。

5. 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认知结构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迁移理论。奥苏伯尔认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有意义的学习中, 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奥苏伯尔认为对新学习产生影响的不只是两个学习之间的相似性, 更重要的是贮存在个人长时记忆中的认知结构变量。

6. 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观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这种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与应用范围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而知识的应用范围总是与一定的物体、内容、活动及社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五、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的条件

1. 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可以促进迁移的。

知识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同类或类似问题的过程, 如果人们能够顺利使问题得到解决, 那么实际上就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当人们习得陈述性知识, 将陈述性知识应用于实践, 使其为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做好基础, 人们通过练习可以使有关知识得到熟练, 从而形成技能。在此过程中,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得到提高, 从而影响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2. 根据迁移理论, 如果要达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人们必须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共同要素、相互联系。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 只有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才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要注意知识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内在联系, 揭示知识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沟通。为了理清联系, 我们注意总结构建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方法, 揭示思想方法对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知识结构, 把握知识的运用,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等等。

3. 自我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提高自我对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在不断巩固已习得知识的前提下, 增加练习, 将不同层次的知识结合起来, 在科学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下, 提高认知水平, 以达到“技术性知识”转化为“实践的知识”的目的。

摘要:学习是新旧知识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普遍存在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中, 迁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对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以及迁移理论介绍的基础上, 从迁移角度阐述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 第2版.

[2]张二虎.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3, Vol.4, (1) .

[3]唐卫海, 刘希平.教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12, 第1版.

[4]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9, 第2版.

[5]王晓云.知识分类的教学意义.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 Vol.23, (10) .

[6]范晓小, 王平.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评述.法制与社会 (教育文化) , 2008.9.

9-组织知识控制程序 第2篇

1目的

通过构建知识管理体系,推行知识管理,形成共享且安全的知识发布、浏览、应用体系,以实现全公司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目标。

2范围

适用于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产品的产生、知识产品的评定、知识产品开发项目、知识产品的使用。

3职责

3.1办公室负责组织公司知识库的开发及维护,并负责知识库的保密与安全。

3.2各部门利用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参加具体知识产品的开发,保证知识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性。

4工作程序

4.1公司的每一位员工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公司知识产品的创造和积累活动。4.2知识产品的产生途径:

项目档案:公司各项目在研发阶段结束及实施各阶段确认后,应提交研发项目档案和实施项目档案,作为公司知识产品的来源。

信息收集与整理:公司员工通过从各种媒体、媒介、杂志、期刊、项目等中获取的与公司发展、业务运作、员工培训有关的各类资料、经验,经加工整理后,可作为公司知识产品的来源。

公司员工自行开发的其它知识产品,如在内外部发表的文章等。4.3形式类型

知识从形式上分为指南、模板、资料、文章、报告、教材、程序、档案八类。4.4提交

员工可以随时将其创造的知识产品邮件给办公室知识主管。员工提交的知识产品应该是编辑完整的电子文本。4.5知识产品的评定

员工提交的知识产品经办公室评审,确认为有效的知识产品,登记进入知识管理清单。4.6奖励

4.6.1公司从每年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知识管理基金。年度知识管理基金总额由 总经理确定。组织知识控制程序

4.6.2研发总监根据知识产品项目的价值、质量、进度等情况,决定知识的津贴总额。4.7知识产品的使用

4.7.1全部知识产品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储在办公室知识库中。

4.7.2知识库由办公室直接管理。对登记的知识产品,由办公室组织录入员加入到知识库中。

熟悉美国知识产权诉讼程序 第3篇

从市场反馈来看,现在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诉讼案越来越多,并且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那么,了解美国知识产权诉讼体系和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需要专业律师的指导,特别是熟悉美国市场规则的律师。飞翰律师事务所是美国最大的、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的事务所,近些年帮助不少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知识产权维权。在此,本刊专访了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管理合伙人王宁玲律师,由她为中国企业提出专业意见。

专利诉讼机构有哪些?

据王宁玲介绍,在美国有3个地方可进行无效专利诉讼,分别是美国联邦地区法院、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和美国专利审理与上诉委员会(PTAB)。当然,知识产权还包括商标、版权和商业机密等,其中商业机密审理一般在美国州法院,与专利诉讼受理有所不同。

在中国进行专利诉讼,专利权人的举证责任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专利权人基本上要在交诉讼状之前,就把所有的证据都拿到,同时还要把所有的赔偿都弄清楚。

而在美国,启动诉讼程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在美国诉讼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搜集程序,进入这个程序后,法院要求双方就相关的问题提交证据。所以,其实有很多案子在证据收集过程中,双方对事实的了解才能够达到一个比较详细的地步。可以说,在美国,原告只要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拿到一些证据之后就可以交诉讼申请,举证责任在最开始的时候要比在国内小很多。

现在,知识产权是很多企业用来打击竞争对手的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武器。王宁玲认为,对于那些已经进入或正准备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知识产权风险控制非常关键。“中国企业越出色,在国际市场遭遇知识产权被告的可能性就越大。”她说。

王宁玲建议企业首先去做检索和分析,确定自己的产品或技术在美国是否侵犯第三方专利权,特别是竞争对手的专利权。如果发现可能存在侵权,企业就要考虑提前进行规避设计。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有一个利好,那就是2013年《美国发明法案》实施后,企业可以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的PTAB向竞争对手的专利发起挑战,最终可能无效掉对方专利。

知识产权法规最新趋势如何?

随着市场的推进,现在美国知识产权法规出现一些新趋势。对此,王宁玲律师做了一些解释。

第一,对于权力要求的解释有所变化。在PTAB无效专利,用的是最宽的合理的解释。在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对权力要求的解释,是根据2005年“Philips起诉AWH Corp.”案来进行的。该案对美国专利权利要求解释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是一件具有重大影响的判决。

第二,现在有很多商业方法的专利被无效。商业方法涉及银行、投资公司等,它们希望软件操作方面获得专利,目前在美国很难实现。

第三,关于可专利主题的问题。在美国,如果专利主题跟自然产物相关,比如DNA,那么很难得到授权。之前在美国最高法院有过此种案例,判定的结果是与自然产物相关专利主题无法获得保护。这些案例直接影响了审查员的审查,因此相关专利很难在美国专利局获得授权。

第四,美国对“专利蟑螂”(Patent Troll)开始有所限制,这对诉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谓“专利蟑螂”,是指那些本身并不制造专利产品或者提供专利服务,而是从其他公司、研究机构或个体发明人手中购买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然后专门通过专利诉讼赚取巨额利润的公司或团体。现在企业遇到“专利蟑螂”,可通过在PTAB无效其专利的方式对它造成打击。

遭起诉第一反应是什么?

如果中国企业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起诉,第一时间该作何反应?“我认为,企业应考虑如何有效地去应诉。”王宁玲告诉记者,如果企业选择不应诉,那么,应有非常明显的原因,比如选择退出美国市场。对于那些看重美国市场的企业来说,应诉是第一正确反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可通过熟知美国市场的专业律师来分析自身和对方的优劣势,然后看胜算有多大。

“赢”的标准并不是将诉讼进行到底,最后非要分出胜负,而是用尽可能少的花费,获得对企业未来商业运作影响最小的一个结果。“如果企业能够在早期就和对方达成和解,那么,可能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很多诉讼费用,同时也能够保证商业运作正常进行。”王宁玲表示。

当然,和对方谈判并最终胜利和解,企业必然要有能拿出手的“筹码”。这些“筹码”包括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积累及对其强有力的保护。一些中国企业遇到诉讼时,手中缺少有效“筹码”,唯一的“筹码”可能是与对方谈判赔偿费用。“不过,当企业只有金钱上的‘筹码’时,往往就会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王宁玲说。

那些专利保护做得比较到位的被诉企业,如果发现对方确实侵权,则可以在中国或美国提交反诉的诉讼。据王宁玲介绍,这种反诉对对方来说是非常有威慑力的。这其实就是一个与对方谈和解非常有效的“筹码”。

除此之外,王宁玲建议中国企业重视专利组合。企业知识产权团队人员要与技术团队人员,甚至市场团队人员,一起来做专利组合规划。专利组合最好能覆盖竞争对手的产品,对其形成制衡作用,从而避免被起诉。

目前,在美国应诉的中国企业多是大企业,但也不是说小企业就要被动挨打。根据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的经验,王宁玲认为,如果小企业拥有抗衡对方的专利,或者之前做了规避设计,其实还是有希望获胜的。“关键是自己的技术或产品有核心竞争力,并且对知识产权进行高质量的保护。”她说。

浅谈知识资产会计的程序问题 第4篇

1 知识资产概述

1.1 知识资产的含义

知识资产, 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价值、发挥作用、能够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以资产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源。因为知识资产和物质资产有着本质方面的一致性, 因此, 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原理, 知识资产可分为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同时又因为知识与劳动联系紧密, 因此知识资产直接关联着劳动本身, 也就是说, 知识劳动者以及劳动者本身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也属于知识资产的组成部分。

1.2 知识资产的性质

“知识资产”的性质在某些地方与“知识”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知识”所具有的某些特性也是“知识资产”所具有的。一般知识资产具有以下特质:

(1) 可重复使用性、无限增值性。该特性可以让知识在扩展与再生产过程中实现价值的递增与无限增值。

(2) 可共享性。该特性让知识资产具有外部特性, 即有可能导致知识资产出现价值溢出的情况, 进而导致知识价值的贬值或者流失。

(3) 不可分性。该特性主要是指知识资产具有完整性, 不完整的、局部的或者残缺的知识片段不具有知识资产本应具有的价值。

(4) 不可加性。该特性主要是强调知识价值的整体性, 因为知识资产价值不是单纯存在于单个资产中, 而是更密切关联企业整体价值。

2 知识资产会计的程序问题

依据知识资产会计的处理顺序, 可以将知识资产会计的一般程序分为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

2.1 会计确认

首先, 目标确认。知识资产确认目标应当是尽可能广泛和详细地辨认出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知识, 并将其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或会计报告系统, 从知识的角度扩大资产的认定范围、金额, 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另外, 根据复式记账的一般原理, 对于能够以货币进行计量的知识资产, 在确认一项资产的同时, 还应当确认另外的对应项目。这个项目可能是所有者权益, 也可能是负债, 还有可能是收益。所以, 知识资产的确认目标还包括确定相关知识资产的权益主体。

其次, 标准确认。作为一种特殊资产, 如果采用传统的资产确认标准很难对知识资产进行确认。根据笔者的经验, 将长期性和盈利性看作确认知识资产的基本条件是比较恰当的。总之, 一切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并在创造经济效益过程中长久发挥作用的资源均可以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由于知识资产符合上述标准, 因此企业资产也包括知识资产。

2.2 会计计量

首先, 计量目标。会计计量包括表内计量与表外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认为, “计量就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内确认和列示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在整个需要报告的会计信息中, 应当尽可能增加表内信息所占的比重, 表内会计信息占整个会计信息的比重是衡量会计实务水平的重要标准;表外计量可以是货币计量, 也可以是非货币计量。货币计量的原理与表内计量的原理相同, 非货币计量可以采用货币以外的其他计量标准对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事项进行恰当的计量, 并将计量的结果纳入会计报告的表外项目之中。

其次, 计量模式。不同的会计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所构成的不同组合形式便会形成相应的会计计量模式。会计计量单位主要是指计量尺度的度量单位, 主要用来解决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还是名义货币单位的问题。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是指计量对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相关特征, 也就是将被计量对象数量化之后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相关特征, SFAC No.5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五号) 列举了5种可能的计量属性, 主要包括:现行成本、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2.3 会计记录

知识资产的会计记录主要包括表内记录和表外记录。表内记录主要是指依照会计报表的相关编制要求, 认真记录已经确认与计量的经济业务, 记录形式主要包括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 其中表内记录的核心内容是编制记账凭证。表外记录主要是指设置专门的账簿, 并利用该账簿来详细登记知识资产的存在状态尤其是价值的增减变化。

2.4 会计报告

知识资产会计报告主要包括表内报告与表外报告。表内报告通常具有固定的格式, 并要求遵照会计记录结果来进行编写, 但是表外报告通常没有具体和固定的格式要求。依照会计系统的总体设计精神, 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之后的必然结果与自然延伸便是会计报告, 尽管如此, 会计报告也不只是以上3个环节的单向延伸, 这是因为会计报告本身可以对知识资产会计进行有效的检验。

总之, 知识资产会计的一般程序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等4个环节, 每个环节均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做, 需要进一步完善。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 在部分领域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传统投资。当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要素时, 研究知识资产会计处理问题则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知识资产会计的程序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知识资产,会计处理,程序

参考文献

[1]聂顺江, 陈鹏, 周晓惠.论知识资产会计的一般程序[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2) :130-134.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2[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43.

谈高中生物程序性知识的有效教学 第5篇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了解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一般方法或一般途径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二、高中生物程序性知识的主要类型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程序性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哪些是程序性知识,才能针对程序性知识的特点有效组织教学。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程序性知识的内容主要有:实验操作步骤或程序,如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制片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探究性学习过程(或调查活动的基本程序),如人类遗传病的调查需要经过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分组调查、获得足够的调查数据—汇总结果、统计分析等步骤;科学史类知识的认知顺序,如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发现实验现象—做出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假设—测交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等;事物发展的顺序性,如减数分裂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又分为联会—四分体—中期—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子细胞的过程等;科学方法的一般步骤,如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类比推理法等。由于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探索和发现过程一般都是按照程序性的基本历程进行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程序性的知识体现的就比较多,我们需要在这一类知识的讲解时采取恰当的方法,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这一类知识的教学效率。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

要有效地组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深入研究这一类型知识的共同点,理清思路,找到规律,才能有序组织。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问卷、评价,形成了这一类知识教学的基本思路。

1.理清各种知识类型的基本程序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程序性知识,既然称之为程序性知识,就要理清其基本认知程序或操作程序,然后将认知程序或操作程序介绍给学生,有规可循的知识,学生掌握和运用起来会更容易。如假设—演绎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理清这样的程序后,我们可以将这种知识延伸到其他类似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比如我们在分离定律讲解过程中,给学生理清假设—演绎的基本程序,然后将假设—演绎的方法运用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起来就能够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认识其他类似的知识或探究活动时,也能够加以运用,提高效率。

2.明确每一步骤的教学关键

理清每种知识类型的基本程序后,要理清每一环节的基本要点及原理,对每一环节的基本点要给学生强调清楚。如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制片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操作程序中,解离步骤中解离针对的材料,解离所用的药剂,解离的时间及目的等;漂洗的目的是什么,使用的材料及漂洗的时间等;染色所用的染色剂,染色的时间等;制片的过程,包括制片注意事项,如何放盖玻片,制片后的压片及压片的目的等。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解离和压片的作用的差别;漂洗为什么是为染色服务的等知识关键点。

3.总结一般规律,形成基本模式

无论是哪一类知识的教学,最终要总结规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程序性知识也不例外,且这一类知识更有规律可循,只是不同的程序性知识的规律不同而已。如假设演绎法是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即发现现象—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分裂过程则都是根据染色体(或DNA)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的。认识到这些规律,一是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到位,二是学生也更容易记忆。

4.按照程序有序组织教学,并理清每一程序之间的因果关系

理清和总结好规律后,在教学时就要按照预定程序进行教学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告知学生每一程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什么要强调前后关系,如果倒置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如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制作和观察的基本程序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的目的是切断细胞之间的联系,让细胞分离,漂洗的目的则是洗去解离液,为染色做准备。因为解离液为酸性物质,而染色使用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如不洗去解离液就不容易染色。染色之后才能制片,因为染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因此染色必须在制片之前。制片的过程需要压片,压片的目的是让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由此可见,这些预定程序的前后顺序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理清之后,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5.构建概念图,便于理解

程序性知识在总结分析后,要构建出概念图,这个概念图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同学们来构建,一是让同学们熟悉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二是概念图构建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概念图可以体现出程序性知识的关联性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有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对同学们在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认识及将来的复习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解离(让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着色)→染色(碱性染色剂染色)→制片(其中压片目的是让细胞分散开)。

6.知识运用举例

对某一知识学习后最为重要的是运用。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就要不断地运用并加以强化。如“假说—演绎法”是在学习“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知识时总结得出的,在我们日常解题时也要学会运用。如:现有世代连续的两试管果蝇,甲管中全部是长翅果蝇,乙管中既有长翅(V)果蝇又有残翅(v)果蝇。为确定两试管果蝇的世代关系,可用一次交配实验鉴别,最佳交配组合是()

A.甲管中长翅果蝇自交繁殖

B.乙管中长翅果蝇与异性残翅果蝇交配

C.乙管中全部长翅果蝇互交

D.甲管中长翅与乙管中长翅交配

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习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很难得出正确答案。对于这种类型题,我们就可以采用假设演绎的方法。

提出问题: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尤其要关注一次交配。

作出假设:(1)如甲管为亲本,乙管为子代,则甲管的基因型为Vv,乙管的基因型为VV、Vv、vv;(2)如甲管为子代,乙管为亲本,则乙管的基因型为VV、vv,甲管的基因型为Vv。

实验验证:哪一种推论正确呢?看上述两种假设,我们会发现,主要差别在乙管的长翅究竟是VV、Vv还是vv,这个判断其实比较简单,我们只要让乙管长翅果蝇与乙管异性残翅果蝇交配。

得出结论:如后代出现残翅果蝇(vv),就说明假设(1)是正确的,如不出现残翅果蝇,则说明假设(2)是正确的。因此这一题的正确答案是B。

一、概念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了解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一般方法或一般途径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二、高中生物程序性知识的主要类型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程序性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哪些是程序性知识,才能针对程序性知识的特点有效组织教学。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程序性知识的内容主要有:实验操作步骤或程序,如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制片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探究性学习过程(或调查活动的基本程序),如人类遗传病的调查需要经过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分组调查、获得足够的调查数据—汇总结果、统计分析等步骤;科学史类知识的认知顺序,如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发现实验现象—做出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假设—测交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等;事物发展的顺序性,如减数分裂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又分为联会—四分体—中期—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子细胞的过程等;科学方法的一般步骤,如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类比推理法等。由于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探索和发现过程一般都是按照程序性的基本历程进行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程序性的知识体现的就比较多,我们需要在这一类知识的讲解时采取恰当的方法,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这一类知识的教学效率。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

要有效地组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深入研究这一类型知识的共同点,理清思路,找到规律,才能有序组织。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问卷、评价,形成了这一类知识教学的基本思路。

1.理清各种知识类型的基本程序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程序性知识,既然称之为程序性知识,就要理清其基本认知程序或操作程序,然后将认知程序或操作程序介绍给学生,有规可循的知识,学生掌握和运用起来会更容易。如假设—演绎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理清这样的程序后,我们可以将这种知识延伸到其他类似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比如我们在分离定律讲解过程中,给学生理清假设—演绎的基本程序,然后将假设—演绎的方法运用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起来就能够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认识其他类似的知识或探究活动时,也能够加以运用,提高效率。

2.明确每一步骤的教学关键

理清每种知识类型的基本程序后,要理清每一环节的基本要点及原理,对每一环节的基本点要给学生强调清楚。如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制片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操作程序中,解离步骤中解离针对的材料,解离所用的药剂,解离的时间及目的等;漂洗的目的是什么,使用的材料及漂洗的时间等;染色所用的染色剂,染色的时间等;制片的过程,包括制片注意事项,如何放盖玻片,制片后的压片及压片的目的等。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解离和压片的作用的差别;漂洗为什么是为染色服务的等知识关键点。

3.总结一般规律,形成基本模式

无论是哪一类知识的教学,最终要总结规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程序性知识也不例外,且这一类知识更有规律可循,只是不同的程序性知识的规律不同而已。如假设演绎法是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即发现现象—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分裂过程则都是根据染色体(或DNA)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的。认识到这些规律,一是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到位,二是学生也更容易记忆。

4.按照程序有序组织教学,并理清每一程序之间的因果关系

理清和总结好规律后,在教学时就要按照预定程序进行教学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告知学生每一程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什么要强调前后关系,如果倒置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如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制作和观察的基本程序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的目的是切断细胞之间的联系,让细胞分离,漂洗的目的则是洗去解离液,为染色做准备。因为解离液为酸性物质,而染色使用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如不洗去解离液就不容易染色。染色之后才能制片,因为染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因此染色必须在制片之前。制片的过程需要压片,压片的目的是让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由此可见,这些预定程序的前后顺序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理清之后,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5.构建概念图,便于理解

程序性知识在总结分析后,要构建出概念图,这个概念图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同学们来构建,一是让同学们熟悉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二是概念图构建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概念图可以体现出程序性知识的关联性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有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对同学们在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认识及将来的复习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解离(让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着色)→染色(碱性染色剂染色)→制片(其中压片目的是让细胞分散开)。

6.知识运用举例

对某一知识学习后最为重要的是运用。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就要不断地运用并加以强化。如“假说—演绎法”是在学习“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知识时总结得出的,在我们日常解题时也要学会运用。如:现有世代连续的两试管果蝇,甲管中全部是长翅果蝇,乙管中既有长翅(V)果蝇又有残翅(v)果蝇。为确定两试管果蝇的世代关系,可用一次交配实验鉴别,最佳交配组合是()

A.甲管中长翅果蝇自交繁殖

B.乙管中长翅果蝇与异性残翅果蝇交配

C.乙管中全部长翅果蝇互交

D.甲管中长翅与乙管中长翅交配

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习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很难得出正确答案。对于这种类型题,我们就可以采用假设演绎的方法。

提出问题: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尤其要关注一次交配。

作出假设:(1)如甲管为亲本,乙管为子代,则甲管的基因型为Vv,乙管的基因型为VV、Vv、vv;(2)如甲管为子代,乙管为亲本,则乙管的基因型为VV、vv,甲管的基因型为Vv。

实验验证:哪一种推论正确呢?看上述两种假设,我们会发现,主要差别在乙管的长翅究竟是VV、Vv还是vv,这个判断其实比较简单,我们只要让乙管长翅果蝇与乙管异性残翅果蝇交配。

得出结论:如后代出现残翅果蝇(vv),就说明假设(1)是正确的,如不出现残翅果蝇,则说明假设(2)是正确的。因此这一题的正确答案是B。

一、概念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了解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一般方法或一般途径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二、高中生物程序性知识的主要类型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程序性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哪些是程序性知识,才能针对程序性知识的特点有效组织教学。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程序性知识的内容主要有:实验操作步骤或程序,如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制片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探究性学习过程(或调查活动的基本程序),如人类遗传病的调查需要经过确定要调查的遗传病,掌握其症状及表现—设计记录表格及调查要点—分组调查、获得足够的调查数据—汇总结果、统计分析等步骤;科学史类知识的认知顺序,如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发现实验现象—做出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假设—测交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等;事物发展的顺序性,如减数分裂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又分为联会—四分体—中期—后期—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子细胞的过程等;科学方法的一般步骤,如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类比推理法等。由于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探索和发现过程一般都是按照程序性的基本历程进行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程序性的知识体现的就比较多,我们需要在这一类知识的讲解时采取恰当的方法,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这一类知识的教学效率。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

要有效地组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深入研究这一类型知识的共同点,理清思路,找到规律,才能有序组织。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问卷、评价,形成了这一类知识教学的基本思路。

1.理清各种知识类型的基本程序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程序性知识,既然称之为程序性知识,就要理清其基本认知程序或操作程序,然后将认知程序或操作程序介绍给学生,有规可循的知识,学生掌握和运用起来会更容易。如假设—演绎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理清这样的程序后,我们可以将这种知识延伸到其他类似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比如我们在分离定律讲解过程中,给学生理清假设—演绎的基本程序,然后将假设—演绎的方法运用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起来就能够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认识其他类似的知识或探究活动时,也能够加以运用,提高效率。

2.明确每一步骤的教学关键

理清每种知识类型的基本程序后,要理清每一环节的基本要点及原理,对每一环节的基本点要给学生强调清楚。如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制片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操作程序中,解离步骤中解离针对的材料,解离所用的药剂,解离的时间及目的等;漂洗的目的是什么,使用的材料及漂洗的时间等;染色所用的染色剂,染色的时间等;制片的过程,包括制片注意事项,如何放盖玻片,制片后的压片及压片的目的等。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解离和压片的作用的差别;漂洗为什么是为染色服务的等知识关键点。

3.总结一般规律,形成基本模式

无论是哪一类知识的教学,最终要总结规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程序性知识也不例外,且这一类知识更有规律可循,只是不同的程序性知识的规律不同而已。如假设演绎法是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即发现现象—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分裂过程则都是根据染色体(或DNA)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的。认识到这些规律,一是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到位,二是学生也更容易记忆。

4.按照程序有序组织教学,并理清每一程序之间的因果关系

理清和总结好规律后,在教学时就要按照预定程序进行教学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告知学生每一程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什么要强调前后关系,如果倒置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如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制作和观察的基本程序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的目的是切断细胞之间的联系,让细胞分离,漂洗的目的则是洗去解离液,为染色做准备。因为解离液为酸性物质,而染色使用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如不洗去解离液就不容易染色。染色之后才能制片,因为染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因此染色必须在制片之前。制片的过程需要压片,压片的目的是让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由此可见,这些预定程序的前后顺序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理清之后,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5.构建概念图,便于理解

程序性知识在总结分析后,要构建出概念图,这个概念图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同学们来构建,一是让同学们熟悉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二是概念图构建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概念图可以体现出程序性知识的关联性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有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对同学们在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认识及将来的复习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解离(让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着色)→染色(碱性染色剂染色)→制片(其中压片目的是让细胞分散开)。

6.知识运用举例

对某一知识学习后最为重要的是运用。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就要不断地运用并加以强化。如“假说—演绎法”是在学习“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知识时总结得出的,在我们日常解题时也要学会运用。如:现有世代连续的两试管果蝇,甲管中全部是长翅果蝇,乙管中既有长翅(V)果蝇又有残翅(v)果蝇。为确定两试管果蝇的世代关系,可用一次交配实验鉴别,最佳交配组合是()

A.甲管中长翅果蝇自交繁殖

B.乙管中长翅果蝇与异性残翅果蝇交配

C.乙管中全部长翅果蝇互交

D.甲管中长翅与乙管中长翅交配

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习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很难得出正确答案。对于这种类型题,我们就可以采用假设演绎的方法。

提出问题: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尤其要关注一次交配。

作出假设:(1)如甲管为亲本,乙管为子代,则甲管的基因型为Vv,乙管的基因型为VV、Vv、vv;(2)如甲管为子代,乙管为亲本,则乙管的基因型为VV、vv,甲管的基因型为Vv。

实验验证:哪一种推论正确呢?看上述两种假设,我们会发现,主要差别在乙管的长翅究竟是VV、Vv还是vv,这个判断其实比较简单,我们只要让乙管长翅果蝇与乙管异性残翅果蝇交配。

经济学视角下程序员的知识结构研究 第6篇

关键词:软件程序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结构

一、知识结构对程序员工作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程序运行在我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家里做饭的电饭煲到电视机、电冰箱、家用洗衣机、空调、电脑都离不开计算机程序。在社会经济方面更加依赖于计算机程序,银行的自动提款机、各种客户服务终端,医院的账务处理系统和医药费报销系统都是靠计算机程序支持的,工业生产和航天方面更是离不开计算机程序。因此,程序员的工作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但是,在程序员的培养中没有给他们足够多的知识储备,他们在大学所学习的课程仅仅限于计算机语言和硬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难免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知识贫乏。例如,一般大学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如下:

1.文化基础课程,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及应用。

2.社会科学类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西方经济学(英语的)、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证券投资分析、会计原理及会计电算化。

3. 专业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系统(英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综合应用与实践、信息管理(英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课程涉及、数据库、计算机组成结构、网页设计与制作、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JSP、JAVA等等。下面是某大学计算机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上述课程设置除了计算机知识以外,主要是经济类的知识。经济管理和会计学、统计学的知识储备对写与经济有关的程序非常有用处。由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了有关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统计课程,因此该专业毕业生很容易接受设计经济管理业务的程序设计,而且设计出的管理软件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需要。如果不设置这些课程,他们就很难胜任管理软件的程序设计工作。当然,程序设计是存在于各行各业的,程序员在学校学习阶段不能都学习到位,比如以上教学方案培养的学生,就很难承担航天飞行器的程序设计。因此可见,程序员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这程序设计的质量和速度。为此,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国民经济基本的管理问题或者一般的技术问题。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应该偏重于自然科学;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来说,应该偏重于经济管理方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往往不被学生重视,但是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学分,按时听课学习就会有收获的,这个收获在以后遇到经济类或管理类的软件开发时就会显示出来。比如,笔者在大学时期也不太重视财务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但是为了完成学分,还按时听课学习,也算有一些收获。毕业后的前几年也没有接触财务管理方面的东西,自己也以为早已忘记了。可是有个偶然的机会,有朋友希望笔者帮忙开发一个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方面的软件。笔者看了用户的意见需求,一些所学过的财务管理知识就好像被唤醒了一样,使得笔者突发灵感,很快就完成了这个软件的开发工作,经过调试和测评,顺利地运行起来了。这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程序员应该储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

二、知识结构对程序员创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在IT行业的创业者当中有许多曾经做过程序员,经过几年的历练,程序员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结构都会积累起来,他们可能成为写程序的高手。但是要进一步发展为企业领导者,或者自己独立创业,就会面临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起码要懂得筹集资金、投资,要会看会计报表,要能够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学会成本管理等等。如果是计算机技术专业毕业的程序员要转行做管理工作,那么他就将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必须要重新开始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但是,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都有很多工作和应酬需要花费时间,根本没有大块的时间可以补充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往往在处理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时,受到知识结构的限制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比如有个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一年中多次为朋友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但由于朋友的企业破产无法偿还银行的贷款,他只好拍卖资产为朋友偿债,最后导致在盈利的情况下宣布自己企业破产。其实,这就是财务管理学中提到的“或有负债”问题,如果这个创业者有点理财知识,就不会这样做了。

再比如,我国规定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两种,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我们知道一般纳税人是以增值额作为计算增值税的依据的;小规模纳税人是以全部销售收入作为计算增值税的依据的。在这种情况下税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增值率的高低。而增值率达到一定数值时,两种纳税人的税负是相等的。此时的增值率就是无差别平衡点,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增值率 = 征收率÷增值税税率

这就意味着当增值税率为17%而征收率为3%的时候,增值率平衡点 =3%÷17%=17.65%,这就是说,此时两种纳税人的税负相同。当增值率低于17.65%的时候,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比较重;当增值率高于17.65%的时候,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比较轻。这就给小微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思路,小微企业在短期内要变成一般纳税人是比较困难的,要想减轻企业的税负只有提高增值率。提高企业增值率不仅可以少缴纳增值税,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

李某是一个程序员创业者,其公司每月销售额是26000元左右,假设1至3月份销售额分别是26050元、26100元和26120元。当地规定的起征点是26000元,征收率3%,按照规定应缴纳增值税2348.1元。

如果进行税务筹划,可以在每月末搞一次降价活动,结果三个月的销售额分别是25999元、25980元、25990元,低于增值税的起征点,所以不用缴纳增值税。可见进行税务筹划不但可以节税,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上述知识属于财务管理中纳税筹划问题,但是很多程序员创业者和程序员出身的经理人不了解这个问题,经常失去为企业的利润增加而进行税务筹划的机会。就是财务人员提出来也不被重视。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程序员在自行创业和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懂得一些经济知识。即便是一个程序员要上升为项目经理,也需要懂得项目成本的计算,而项目成本的计算就是财务管理问题。可见程序员的职业发展绕不开经济管理的问题。

三、知识结构对软件开发项目成败的影响

所谓软件开发项目失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软件开发的任务目标没有按照事先预定的要求完成,比如一个要进行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软件开发项目做出来以后,不能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二是软件开发的任务目标完成了,却因为软件开发中自身的开发成本太高而不能给开发企业带来盈利。这两种情况在经济学家的眼睛里都是失败。而对于高技术研发的人来说,则可能认为第二种情况不算失败。从技术上讲,第二种情况下软件开发企业做的软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软件开发企业也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不赚钱的项目即使开发出来也没有商业价值。有人给这种失败的项目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死亡之旅”。中国的软件开发也已经30年了,在各式各样的统计资料中,到处都有进度延期、预算超支、充满错误的软件、不满意的客户和完全失败的项目。这就是被称为软件开发的“死亡之旅”。那么,造成软件开发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投入开发的时候就存在着不合实际的幻想。比如,一个不足10人的小型开发团队,却要争取在3~6个月当中完成一个由20个人干一年也完不成的项目。这项目注定要失败的;或者一个由20~30人组成的中等团队,却要努力完成一个历时两年的由50人也不能保证完成的项目。这项目也是注定要失败的。总之,许多失败的项目往往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2. 软件开发项目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和规模效益。在我们的软件开发中,存在着只凭个人兴趣就进行研发的问题。作为计算机软件开发发烧友,为了个人兴趣而写程序,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物力、财力、人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软件开发企业不能不计成本地进行软件开发。应该事先对市场需求和规模经济效益进行考虑。例如,作为一家初创的小型软件企业,往往是实行合同项目盈利模式的。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一些条件要求软件公司开发一个项目,那么作为软件公司,首先要考虑的是客户给我们的报酬够不够开支的,有没有盈利空间,有多少盈利空间;其次还要考虑,在软件市场上,需要这一类软件的客户多不多。如果这两个方面的回到都是肯定的,那么这个项目就值得开发,否则,就没有开发的必要,一旦投入开发可能会给软件开发企业带来失败。当然,不同的盈利模式下企业的风险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是通用产品模式,还是运营商模式都应该重视市场需求和规模效益。

3.软件开发企业没有完善的项目成本核算。作为一款软件,其在开发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一些费用,这些费用就构成了软件开发成本。作为软件公司应该对企业的软件开发成本进行严格的核算和控制。而目前许多软件开发企业不重视这项工作,没有成本核算制度,对开发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都没有核算、监督和控制。

4.软件开发企业高层及其项目经理对软件的经济效益考虑不够。目前软件企业经理人特别是项目经理,比较关注项目的技术性问题,想方设法解决软件存在的技术问题,对技术参数十分看重。但是对项目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却没有那么关注。1986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已经进入我国的普通百姓家庭,软件企业经理人就以为,只要软件在技术上过硬,能够利用和联网传播和推广,那一定会赚钱的,只管开发就是了。因此,对经济效益的核算放松了。

以上四点都是由于程序员或者是企业负责人的知识结构中缺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所造成的。特别是有些程序员开发软件不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只考虑个人的技术兴趣。那么,怎么才能经济地开发软件呢?笔者以为:

1.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对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必要的估算。当一个项目从企业外部进入的时候,项目经理要考虑这样的一些问题:(1) 进度要求是否比企业技术水平高出了50%;(2) 员工是否被缩减了一半(按照正常情况估算);(3)预算和相关资源是否被缩减了一半;(4) 项目是否要求给出两倍于正常情况的功能、特性、性能或其他技术要求。如果以上四个方面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这个项目就是一个“死亡之旅”。我们搞企业是为了盈利的目的,不是为了非盈利的目的,因此必须放弃对“死亡之旅”的追求。

2.在软件开发中,要重视市场规模和需求的考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如果我们的软件能够放置在网上,客户可以从网上下载使用,那么市场规模和需求就是最重要的。比如,拟开发一款背英语单词的软件,那么你就要考虑大学、中学学生的需要情况,考虑他们使用方便快捷。这样设计出的软件肯定市场需求大,就是薄利多销,也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入。

3.在企业的整个运营中,要重视项目开发成本的核算。对于软件开发企业而言,项目开发成本主要分为物的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物的成本主要是房租、设备和原材料的费用,人力资源成本主要是劳动者的报酬。项目后期维护成本主要分为纠错成本和改善成本,纠错成本是可以节省的成本。只要我们雇佣技术高超的程序员,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纠错成本。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经理人或是项目经理,要舍得重金雇佣优秀的程序员,这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环。

4.软件企业高层在管理企业过程中,时刻牢记讲究经济效益。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经济效益就 是使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较多的经济收益。因此软件企业在项目开发中不但要讲究项目成本还要讲究经济收益,要尽量开发收益较高的项目。例如有A、B两个项目,开发成本都是5000元,但是其中A项目的市场规模比B项目大的多,其经济总收入是2500万元;而B项目的总收入只有50000元。那么我们应该首先安排A项目的开发工作。

5.在对项目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在不同时间点上,其价值是不同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越是接近现在的资金价值越高,越是接近未来的资金价值约低。比如,C、D两个项目的收益率都是30%,但是C项目的全部资金是在1年内全部收到的;而D项目同样的资金也等5年以后才收到,那么我们的选择是进行C项目的开发,放弃或推迟D项目的开发。

总之,软件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的时候,要像关注技术一样关注成本、利润等经济问题,这样企业才可能较少项目的“死亡之旅”,争取到更多的成功机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从知识结构对程序员的日常软件开发工作来说,还是从程序员职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角度出发,程序员的知识结构中都离不开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内容;就是从软件项目开发的成败而言,上自企业经理人、项目经理,下至普通程序员都应该具有经济头脑,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时刻考虑成本、税收、利润等等问题,才有利于软件项目的成功,有利于程序员的职业发展。这就是经济地开发软件,也是《软件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软件经济学和软件工程学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们都是针对软件生产过程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都是对软件开发和运营中出现问题的思考,试图多快好省地开发和运营计算机软件。但是它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软件工程学主要关注软件的开发,研究重点是软件开发中的技术管理问题。而软件经济学则是有关软件交付的技术经济问题,它是站在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待技术问题的。软件开发工作由来已久了,在世界各地和中国各地,软件开发都被称为软件产业。2009年中国软件业引人注目的是其创造的价值超过7500亿元。这时候,有业界人士提出了以下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的软件产业是否足够经济实用?它的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是必要的?上游和下游之间存在着哪些必要的关系?整个产业发展模式是否健康?其发展环境是否可持续?同时,在世界上IBM通过长期的软件开发最佳实践研究,认识到软件生产不仅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考虑成本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随着软件交付在企业的地位日趋提升,传统的软件工程原则上无法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软件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了。

程序性知识在英语听力中的应用 第7篇

关键词: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听力,技能

一.引言

众所周知, 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 “听懂”是最基础的要求, 不会听, 就谈不上会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听力的具体要求, 可见英语听力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虽然教授学生听音节, 听单词, 听句子, 但是学生还是听不懂, 其实原因何在呢?其实学生没能学会如何运用英语听力技能。本文旨在结合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 分析听力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程序性知识的分段学习理论论述如何应用英语听力技能, 使得教师的“教”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二.听力技能的形成与教学

听力技能训练是一个将通过记忆习得的语音、单词、语法等陈述性知识通过练习转化为对规则自觉运用的程序性知识的过程。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陈述性知识阶段、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阶段、程序性知识自动化阶段。

1. 陈述性知识阶段

听力教学的内容即音节、单词、句子、语法规则等等这些都属于陈述性知识。在此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陈述性知识。例如根据等级考试达到一定的词汇量, 会陈述一定的语法知识规则, 掌握语法知识的基本概况, 为了更好的巩固陈述性知识阶段的教与学,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它是信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主要有画线和复习策略。复习策略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复习形式多样化、尝试背诵等。例如在记忆单词时可以采取复述策略, 可以采取时间重复法, 所谓时间重复法就是定期对背诵单词进行重复记忆, 确保单词的准确记忆。

2.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阶段

熟练掌握陈述性知识后, 例如在英语听力教学上就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单词拼写、读音及语用法则。接下来就是把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其实这一转化过程就是学习陈述性知识的过程。

3. 程序性知识自动化阶段

此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就是学生能够真正运用听力技能去解决听力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教学中, 需要学生掌握许多程序性知识, 甚至要到相当熟练的程度。这些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今后学习的质量。如果教师仅仅以自己的讲解、演示、录像等形式来代替学生的动手练习和动脑思考, 学生就不可能获得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各自独立、截然分开的, 它们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和相互转化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悉心揣摩并不断实践。

三.结论

只有将陈述性知识很好地掌握才能使其内化为学生本身技能, 用于实际操作。这三个阶段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彼此缺一不可, 对于听力技能的练习我们不仅不能机械地接受, 反而要灵活运用, 结合教育心理学里的程序性知识理论提高英语听力技能。既不要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也不要成为基础不牢固, 徒有灵感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学金, 语言的词重音研究[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第1期, P:24-27.

[3]崔希智, 英语单词重音及词重音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 1995, 第3期, P:66-70.

[4]李采霞.浅谈英语意群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 :96-97.

程序知识 第8篇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而获得的信息及对其的组织。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普遍原则,广义上的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在基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及认知架构方面,影响相对较大的是J. R. Anderson所提出的ACT认知模型理论。根据ACT认知模型理论,任何知识的学习均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二者相结合的有机统一连续体,但在分属不同知识体系的知识的习得或学习过程中,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所占比重和所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1,2]。对于外语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样遵从不同知识分类原则下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区分不同教学背景下不同语言能力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联,有益于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比照知识的分类原则,相较于其他能力的教学而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陈述性知识较少,以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为主。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促进学生相关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以及程序性知识的合理构建,是大学英语听力课程的重点核心问题。

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包括概念、命题、理论等,是能够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类型,具有抽象的转化方式,一般表现为言语符号,表征方式为命题表征[3]。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语音特征、词汇的背诵、语法规则的学习等,都可以被认为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如,在最初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动词过去式规则以及不规则形式的记忆,对于清辅音[f]和浊辅音[v]的发音规律的最初学习等。这一系列知识,在英语初学者的学习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相对来说是语言中比较固定的部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这一学习阶段,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知识点的记忆为主,尚不具备程序性知识大规模运用的主客观条件。

程序性知识包括一系列行为或有组织的操作过程,是能够回答怎么做的知识,其表征的最小单位是产生式 ( production system) ,产生式通过控制流而相互形成复杂的联系[3],并包括其产生的上下文或背景,由目标、情境和行为之间的关联组成[4]。它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激活速度极快,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作为知识的组成成分,程序性知识可以产生其他的知识或导致外部行为,如,对于英语语法规则的内在习得及外在应用。

纵观整个英语学习过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很多情况中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过程中,最初都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在随后的陈述性知识的积累过程中,英语学习者逐渐形成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复杂连接结构。同时,英语学习者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识也会促进新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产生的背景相一致或相似的前提下,所运用的主要是语言学习中的程序性知识,个体会产生与产生规则相符合的一系列行为。程序性知识具有更高的抽象水平,能够推广到新语境中,在解决复杂语言任务方面意义重大。可以说,大学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交织网络下, 时刻进行着动态变化的量变过程,并以陈述性知识的程序化乃至自动化为最终目标。

二、听力陈述性知识的程序化和自动化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技能的习得依次经过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自动化知识三个阶段。学习者的技能习得初始阶段通常为陈述性阶段或“认知”阶段( cognitive stage) ,继而进入知识编辑阶段或“联络”阶段( liaison / associative stage) ,在经过信息的整合和系统化之后,最后为产生过程 的调整阶 段或“自动化 ”阶段 ( autonomous stage)[2,5]。大多数大学英语学习者虽然在程序性知识的储备量上有所差别,但都已有一定的程序性知识运用能力。换句话说,大多数大学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听力技能的习得方面大多已经经过了陈述性阶段,正经历着程序性阶段并向着自动化阶段迈进。

在目前大学英语听力的课堂训练中可能涉及主客观等多种题型,但其目的均为听力技能的培养,都必然经历技能培养所经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自动性三个阶段。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一些特定训练手法的运用,如适当地重复能够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并导致陈述性知识的丢失,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乃至自动化的转变。相对于陈述性知识来说,程序性知识的激活速度要快得多,这也就是一些大学英语学习者在听力学习过程中所反映的“悟”“语感”,也就是说在无意识的程序性知识状态下或在对其有意的监控下,学生可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感知、解析和理解,运用语言正确率明显提高,处理信息的时间缩短,这标志着陈述性知识的程序化。当程序性听力知识在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中的比重相对较高时,信息已达到系统化程度,会内化为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具有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性,达到接近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外语学习者相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无法完全达到整体听力能力的自动化,只能无限接近,但在单词处理( word—processing) 方面,具有高度规律性和一致性单词的识别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化的[6—8]。但在处理具有高度变化性的语篇时则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和努力。

三、听力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表征方式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教师常常扮演了听力材料播放者和练习题答案的提供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听力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回避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自动化三阶段的特点。事实上,教师完全可以考虑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陈述性知识的程序化。

1.练习

练习( 也称为重复或训练) 在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9,10]。首先,练习有利于降低学习者的信息遗忘率。反复练习能够将陈述性知识重构为较大的模块而减少工作记忆的负担。

根据Anderson关于程序性知识的理论,程序性知识与一定的情境相关,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应了解怎样在特定环境下以if. . . then的产生式加以表征。因此,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材料的应用环境,并进行恰当的变式练习,促进相似规则下产生式的生成。同时,教学内容、时长及内容安排要考虑科学的方法。选材应具有趣味性,避免干瘪枯燥,并根据材料对工作记忆的难易差别,采取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方式,还应避免过度集中练习的方式进行技能的训练,分散练习( spaced practice) 的教学效果要优于集中练习( massed practice)[10]。在进行有组织的课堂练习的同时,教师可采取课后作业、学习者互查和课上抽查等多种方式提高课后练习的质量。

2.输出

作为以输入为标准形式的听力技能习得,输出过程往往因不易被察觉而处于边缘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知识的存储仍属于陈述性知识,只有信息的迅速激活与应用,才能加速知识的程序化。在听力教学中,可采取一定的检验学生程序性知识输出的方式,如听写而非简单的判断对错或选择,避免学生因猜测而出现的误导性表现。也可采用诱导式模仿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观察、模仿、实际操作和形体上的沟通[11],而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语言流利性检测学生的知识程序化程度。

3.作为“指导者”的教师

在听力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正确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指令。教师借助于语言进行的概念化活动属于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听力技能的掌握。同时在听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可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交织方式进行,掌握句子的分解与合并,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音分析练习,总结听力练习中的高频词汇。

4.整体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听力技能训练的同时应兼顾学生大学英语除听之外的其他能力的训练。知识本质上通过个体的习得所表现,具有主观性特征。作为知识的一部分,程序性知识亦具有个体主观性。英语学习者通过个人经验获得相关的语言知识,并通过习惯化而内化,同时其最初识记信息的准确性会极大影响知识的内化。因此,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听力技能的培养应在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框架下,有针对性地进行。

结语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陈述性知识的程序化以及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应列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通过练习、输出等方式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指导学生大学英语听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语言能力。

摘要: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程序性知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特点以及ACT认知模型相关理论,通过揭示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听力能力习得过程,提供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有效方法,以期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听力能力。

程序知识 第9篇

一、程序性知识及其认知特点

1.程序性知识

《P I S A2015科学框架草案》将程序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 定义为:Knowledge ofhow such ideas are produced, 有关观点、原理、概念等科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知识被称为“程序性知识”。这是一种实践的知识和基于实证的概念知识, 重复测量以减少误差和避免偶然性, 控制变量以标准程序来描述和传送数据。最近这些被阐述为一组“概念的证据”。此外, 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理解为“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我们将初中科学的程序性知识分为实验 (设计、操作、数据处理、评价) 和计算应用两类 (见表1) 。

2.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特点

知识如何在头脑中表征一直是认知与教学心理研究的焦点, 产生式系统是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 [1]。安德森用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说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遵循“条件—活动”的规则, 具有从条件向活动的单方向激活自动反应性。所谓产生式, 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满足A条件, 那么执行B动作”。1983年, 安德森进一步强调, 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活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向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转化。通过把学习转换成问题解决, 教师能比通过其他教学方法给学生提出更多的挑战, 拥有这些体验的学生能通过应用这些策略本身而解决新式问题。因此, 我们指出, 教师导学程序性知识的核心任务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炼出他们解决该问题的产生式。

二、自主学习背景下程序性知识的导学策略

经过2年的实践和研究, 我们总结出自主学习背景下程序性知识的导学策略 (见表2) 。

由表2所知, 程序性知识的导学策略主要有:一是小组合作学习。程序性知识的习得, 特别是学生实验更多地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 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产生式, 有助于他们在同伴的启迪下自主建构正确的产生式。二是学案导学。我们发现学案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在计算应用题中, 通过学案, 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演练, 将解决某一问题的习题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变式, 归纳出产生式;在学生实验中, 学案便于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 通过学案的设计可以方便学生发现产生式。三是多元评价前置。将多元评价环节放在第三环节, 评价的重点放在“交流分享”之后, 目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辨析初步形成产生式, 通过教师主导的多元评价建立正确的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让实证练习发挥真正的价值。四是实证练习断后。让前三个流程形成的产生式得到巩固, 通过实证练习将“如果满足A条件, 那么执行B动作”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当然, 这四个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课堂中, 由于教学任务的复杂性, 我们会根据需要重复某一或某几个环节, 而且假如需要解决前一问题后才能解决后一问题, 我们会分阶段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分享。

三、程序性知识导学课例

1.计算应用题的导学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 (上) “变化电路的分析与计算”一直是教学难点, 我们基于程序性知识导学策略展开教学, 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课堂导学流程实录。

自主学习 (1) :学生需独立完成导学案例题1,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2人小组讨论解决。如图1所示, 电源电压为6V, 保持不变, 当S1、S2闭合, S3断开时, 电流表示数为0.5A;当S1、S3断开, S2闭合时, 电压表示数为4V;求R1、R2的电阻值。如果电路中只闭合S1、S3, 那么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交流分享 (1) :学生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练习, 说明解题路径。教师组织分享、点评解题的规范性, 一边点评一边引导全班学生对开关引起电路元件连接方式变化的电路分析计算程序进行建模:画—标—找—解, 即根据题意画出变化前后的等效电路, 在等效电路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逆向分析、正向求解, 求出未知量。

自主学习 (2) :教师应要求学生运用刚才的解题程序:画—标—找—解, 独立完成导学案例题2,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2人小组讨论解决。如图2所示, 定值R1=5Ω, R2为滑动变阻器, 当滑片在a端时, 电流表数0.6A, 滑片在b端时, 表数2V, 求电源电压与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

通过这一例题, 学生会体验到滑动变阻器变阻引起电路电流变化和电压的重新分配。基于此, 我们可以将问题情景化, 滑动触头的移动分别由身高、油面高来控制, 用气敏电阻、热敏电阻替代滑动变阻器, 引导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技术联系起来, 引导他们认识敏感电阻的实质是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依靠接入电路的导体长度改变电阻, 敏感电阻依靠电阻敏感条件改变电阻, 为学生分析敏感电阻引起的电路变化搭建脚手架, 切实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证练习:学生要完成导学案中的巩固练习。

在这一节课中, 我们通过例题1引导学生自主建立解决变化电路分析计算问题的产生式, 即画—标—找—解, 通过例题2应用这个产生式解决滑动变阻器引起的电路变化问题, 通过变式训练掌握敏感电阻引起的变化电路的分析计算。值得一提的是, 经过2个例题的学习, 没有任何提示, 有几名学生会概括出变化电路的解题规律是利用变化前的条件计算出电路的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 把计算得出的电路的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作为变化后电路的已知量, 这是因为在电路变化前后, 这两个物理量保持不变。也就是说, 我们的学生已经自主发现了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发现电路变化前后的不变量, 这通常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设的。程序性知识导学策略的应用,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这一模块的学习效果。

2.学生探究实验的导学

对于学生实验, 我们既爱又恨,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看着学生欢欣雀跃的样子, 我们会由衷地感到高兴。然而, 在实际实验过程中, 尤其是探究性实验中, 例如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如果我们告知学生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领, 让他们严格按照我们给出的指令完成实验, 他们会感觉兴趣索然。但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他们往往会不清楚探索的程序而乱做一气, 很少会达成实验目的。现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为例给出学生实验的导学流程与策略。

自主探究 (1) :学生2人一组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进行实验与记录, 将小凸透镜和小凹透镜分别放置在特定方位, 如图3、图4所示, 让小激光器发出的3束红光沿着图示的光路入射透镜, 在透镜右侧记录这3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的传播方向 (备注:透镜形状是学生实验用的透镜实物拓印图) 。

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作用。

结论: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交流评价 (1) :学生要寻找一组与自己实验记录不一样的小组, 发现不同的实验结果, 4人要重做实验, 修正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验记录。同时, 学生要实物投影展示实验记录与报告, 得出实验结论, 即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我们会在学生交流与展示过程中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能汇聚一点, 在经过凹透镜后的反向延长线也能交于一点, 进而引出焦点概念, 引导学生反向操作发现凸透镜有两个焦点且两焦距相等。

自主探究 (2) :学生2人一组按照导学案要求进行实验与记录, 再次将小凸透镜和小凹透镜分别放置在之前的位置, 让小激光器发出的单束红光逐一沿着前面实验射出的3条光路入射透镜, 在透镜左侧用色笔画出这3条光线通过透镜后的传播方向。

交流评价 (2) :我们会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报告, 即光路可逆。

实证练习:我们会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探究不平行主光轴的光束经过凸透镜之后是否汇聚, 进一步理解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即光线在经过凸透镜后更靠近主光轴;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即光线在经过凹透镜后更远离主光轴。在拓展提高练习中, 我们提供了点光源发出的2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光路, 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排时, “透镜对光的作用”这一实验是教师演示实验, 但我们考虑到这个实验在光学中具有基石的作用, 鉴于教师演示直观性不强, 可以将其变成学生探究实验。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探究, 我们采用“学案导学”的策略, 把探究程序部分“固定”在导学案, 通过小组合作、实证练习等策略的共同使用提高学生探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程序知识 第10篇

关键词:化学课程;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1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回答事实、定义、程序、规则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如何行动的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反省认知知识)。中学化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也不例外。在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传统知识观的影响,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重陈述性知识、轻程序性知识的倾向。研究并加强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

1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程序性知识

1.1 程序性知识的特征和类型

程序性知识不同于陈述性知识。后者以命题、表象、线形序列和图式表征,程序性知识则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如果…那么就”的形式是其结构特点。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程序性知识,既有跨越不同学习领域的一般性程序性知识,如有效推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有化学科学领域特有的程序性知识,如化学反应基本规律的应用能力。后者在化学学习中尤其常见,也尤为重要。

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按其复杂水平,可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

辨别:对作用于个体的感觉器官的两个事物或物体进行对比,找出其不同之处。如化学学习中能识别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具体概念:能概括出以具体对象来表示的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如形成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概念:反应物中元素原子(离子)间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反应。

定义性概念:能概括出一些包含抽象关系的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性概念:凡是反应中有电子得失或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规则:包括事物分类的标准和指导人们如何办事的规则。规则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人们能够在某种刺激情境下作出相适应举动的能力,来自于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能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性概念,建立判断某种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则,并能依此判断原电池反应的两个电极间(通过外电路)有电子转移发生,是氧化还原反应。

高级规则:规则一般指运用单一规则办事的能力,高级规则特指同时运用几条规则来处理问题。例如,能运用电化学腐蚀的原理,调用若干条有关规则理解为什么可以用牺牲阳极的电化学保护法防止河道上钢铁闸门的电化学腐蚀。即能从钢铁的组成特点、河水中溶有氧气或带有微酸性的情景中,运用相关规则,判断在该条件下浸在河水中的钢铁闸门中的铁原子能把电子转移给碳,被氧化腐蚀,而溶液中的氢离子或者溶解氧的分子则从碳上结合电子。再利用电化学腐蚀中发生腐蚀的金属的规则作出推断,把钢铁闸门和一块浸在河水中(或埋在湿地中)的锌板用导线连接,锌板将替代钢铁失去电子被氧化腐蚀,从而保护钢铁闸门不被腐蚀。

1.2 化学课程中程序性知识的形式

程序性知识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是可以用语言明确阐述的解决问题的程序、规则,能以命题网络形式保持在脑中。一是需要以实际操作的方式通过演示、练习来传授、学习的知识。概念和规则并不能自动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把以命题网络形式呈现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为表征的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需要两种知识的融合。

化学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及其适用的范围,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条件,知道如果某个条件符合就可以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让他们熟知规则适用的各种不同情境,并能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表现出受规则支配的行为,在脑中建立起产生式,习得程序性知识。

中学化学课程中,有许多辨别和概念形态的程序性知识。上面谈到学生要习得判断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序性知识,需要先认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改变,本质上是反应物间有电子转移发生),并以命题形式表征。而后,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练习,把这一命题转变为规则和产生式,能判断反应物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会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元素原子间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必要的练习和适时、适当的反馈,协调程序各部分间的联系,达到熟练程度,形成自动化的产生式系统——能自动地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并正确地描述。真正实现理解深刻、应用灵活。

1.3 三维学习目标与化学程序性知识

中学化学课程的三维学习目标圆融了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要求。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指化学学科最基础的核心知识、化学学习和研究必备的基本技能,而“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的达成,则要求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体会化学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并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科学中最基础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既要掌握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典型事实、理解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各种基本的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了解、体会学习研究化学科学的方法,同时要在头脑中建立并贮存各种分析、说明、解决各种化学问题的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才可能解决和解答化学实际问题。

2 化学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程序性知识是化学核心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促进那些可以转化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作出解决问题的反应或行为。这是学习者能把所学习的陈述性知识迁移应用达到举一反三,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根本。

学生化学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障碍,往往和程序性知识掌握不好有关。例如,一些学生听得懂老师讲解的习题范例,还可能会说明应该用什么方法作解答。但遇到实际问题,自己就无法解决。他们能通过言语信息,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陈述规则,却未必能运用规则于实践,未必能作出受规则支配的行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一些学生能解答曾经解答过的同类型习题,遇到新情景中的或不同类型的问题,却难于解答。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获得了一些解题经验,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保存在记忆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作出受规则支配的一系列行为。但他们不能运用外部语言表述出这些规则,没有意识到完成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方法是基于何种原理。他们只会机械照搬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上述两种学习障碍都说明他们没有真正习得程序性知识。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些学生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中存在问题,往往认为问题出在练习太少、题型见得不多。他们一味强调要学生多练、苦练,愿意花许多精力给学生总结、让学生记忆各种题型的解答模式和技巧。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让学生不堪重负。

3 强化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建议

强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一要增强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意识;二要认识并掌握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基本程序;三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并体验如何把以命题网络形式呈现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为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3.1 增强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意识

一些教师缺乏程序性知识的观念,忽视程序性知识的教和学。因而产生“化学知识掌握不少,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不多”的弊病。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既包含了陈述性知识,也包含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目标。有些教师把“过程和方法”仅仅看作为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工具。有些教师把程序性知识简单等同于实验基本技能、化学计算基本技能,以为学生能表述实验步骤、方法,能记住依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程序和方法,会模仿解答有关化学计算问题,就算是掌握了化学科学的程序性知识。

化学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要求学生在遇到需要解决的化学实际问题时,要知道怎样做、会做、能做。能依据实际的问题情景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计划或方案,并动手解决。可见,化学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就是习得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包括掌握“怎么办”的知识,也包括获得依据实际条件有效和及时地运用存贮于头脑中的一系列产生式知识,作出反映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这种能力包括动作技能(通过机体或器官的运动完成任务)、认知技能(智慧技能,通过思维活动完成任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而且更多表现为智慧技能。

3.2 了解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基本程序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阶段),要求学习者对某个有关怎么办的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对技能的各项条件及行动能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以命题网络的方式保持下来。在化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看待化学事物的观念、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方法加以归纳说明,并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建立命题网络。

认知阶段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前提。以言传的陈述性形式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以产生式贮存并支配他的行为。规则的掌握能帮助个体用某种适当类别的行为对某类刺激作出反应。教师要努力寻找用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呈现程序性知识的方法,明确地陈述一系列技术规则。例如,在习题教学中要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解答过程,梳理、归纳解答思路及其思维过程,用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做解释说明。

第二阶段(联系阶段),通过针对性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弄清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条件,并在练习中领悟、体会,能自觉地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共同过程”,把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方法的命题网络转化为以产生式为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增强程序性知识中各部分产生式间的联结。这个学习阶段是程序性学习非常关键的一步,而又往往易被忽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知道练习(包括模仿和变式练习)在学会灵活运用知识中的重要性,但没有意识到它之所以重要,在于能帮助学习者在练习中领悟、体会,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共同过程”,把握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通过适当的练习和适时、适当的反馈,进一步协调程序各部分间的联系,使学习者能熟练、灵活地运用所贮存的以产生式系统为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联系阶段到自动化阶段的发展,是自动化的产生式系统形成所必不可少的。因为个体的程序性知识总是从未能达到熟练化的、不能自动激活的产生式系统构成的知识,经过充分练习逐步向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此外,一项高级规则应用技能的习得,需要把它逐级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子技能。在教学中需要正确地确定所需分解的子技能的层级,让学生按自己所能接受的进度学习,给学生提供将小程序组合成大程序的机会,逐步形成小产生式,再帮助学生练习整个程序中所含的一系列产生式步骤,实现程序化,成为能够在解决问题中连续处于激活状态的组合式的产生式知识系统。

例如,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辨别两种物质是否为同分异构体,需要教师按以下层级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有关的产生式,通过适当练习,形成自动化的产生式系统,能灵活地解决同分异构体的辨别和判断的问题。

(1)帮助学生在学习什么是“同分异构体”的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建立有关辨别和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命题和命题网络。例如,辨别某两种有机化合物是否是“同分异构体”的命题;判断以某个分子式表示的有机化合物可能有几种同分异构体的命题网络。

(2)认识辨认分子组成是否相同的规则。知道如何判断这些分子的组成元素、各元素的原子数是否相同。

(3)认识分子式(分子组成)相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形成不同结构的规则。知道组成分子的各元素原子的连接方式、连接顺序和所处的空间位置可以发生怎样的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结构。知道有机化合物形成不同结构的规则,如碳结构改变的规则(直链改变为带一个或若干个支链或成环状碳链的可能性,改变分子中碳碳双键或叁键位置的可能性等等)、含不同类型官能团结构的可能性、官能团在碳链中位置变化的可能性。在头脑中建立一系列判断结构差异的产生式。

(4)通过练习,掌握依据实际情景综合考虑,形成并能灵活运用一系列的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作出相应的反应,解答问题。

例如,已知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在不考虑立体异构的前提下,要求判断若这些酸和醇重新组合可形成几种酯。

问题的解答,需要先依据C5H10O2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酸和醇的命题,判断它属于酯类,进而依据酯的结构特点(由羧酸的酰基和醇的氧烃基以酯键结合而成),考虑符合题设组成的酯有几种同分异构体,分析这些酯水解后可得到哪几种羧酸和醇,最后判断这些羧酸和醇一共可以形成几种酯。学生解答问题首先必须运用的是从酯化反应或酯的水解反应命题中转化形成的一个简单的产生式:“如果酸和醇酯化,就可以得到酯,酯分子所含碳原子数是生成它的酸、醇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之和”,或“酯发生水解就可以得到酸和醇,它们分子中碳原子数的总和与该酯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相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解答问题的一系列产生式:

“碳原子数是5的酯水解,生成的酸的原子数可以是1、2、3、4,相应的醇分子中碳原子数对应可以是4、3、2、1”;

“碳原子数为1、2、3、4的羧酸,有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5种”;

“碳原子数为1、2、3、4的饱和一元醇,可以是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1-丁醇、2-丁醇、2-甲基丙醇、2-甲基2-丙醇,共8种”;

“如果这5种羧酸和8种醇,分别发生酯化得到的酯会有8×5种”。

这一解答过程所运用的一系列产生式,是由相应的陈述性知识(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羧酸、酯的组成、结构特点,酯化、酯的水解等概念和命题)转化而来的。

3.3 研究促成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策略

如何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并贮存一系列规则和产生式,经过练习,将一系列简单产生式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适当的产生式,顺畅地解决问题,是程序性知识教学的难点。

化学教学中,练习和练习的批改、评析,往往占用了许多教学时间,但效果却不理想。教师要把握典型例题的分析、讨论的目的,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解答问题所涉及的陈述性知识(事实、定义、程序、规则等),帮助学生学会用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对解答过程进行说明和解释。组织学生作适当的变式练习,目的在于从中体会、领悟如何依据习题提供的条件,把陈述性知识形态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并作出解决问题的行为。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积累了不少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经验。通过反思、总结、提升,获得自觉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倡导探究学习的方式、用问题链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开展教学。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的情境,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通过问题引发学习兴趣,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结论,获取知识。学生了解了知识是在什么背景下、在解决何种问题中,通过什么途径、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抽象、归纳、论证建立概念、概念网络和命题,能有效地理解、掌握陈述性知识,并习得程序性知识。

有强烈的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意识,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掌握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策略,就一定能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R. 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周志平.论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50~53.

程序知识 第11篇

知识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 (declarative knowledge) , 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 。陈述性知识是指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 包括符号表征、概念、命题;程序性知识意即概念和规则的运用, 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 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 是关于如何实现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 包括传统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是一种动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表现在一个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操作, 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在人的知识结构中, 程序性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

口腔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是培养学生学习制作各种口腔可摘义齿的技术性专业。对于学生而言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心理学知识分类的具体解析, 结合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 可以得出, 本学科知识就是各种义齿制作的方法及规则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在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交互性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所以程序性知识教学在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3 程序性知识在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口腔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 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实际的可摘义齿制作技能, 并用于具体的操作中, 最终获得程序性知识。因此, 本学科的教学可以通过程序性知识的分段学习理论进行设计和展开操作。

程序性知识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陈述性知识、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规则支配人的行为。

3.1 学习陈述性知识

学习知识的目的应该是应用, 而知识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知识的理解之上, 也就是说程性知识要依赖于陈述性知识。只有将陈述性知识很好地掌握才能使其内化为本身技能, 用于实际操作。

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中既包含印模的制取、卡环的弯制、基托的制作和人工牙的排列等基本操作的训练, 也包含综合运用这些操作方法去完成的具体的各种局部义齿及全口义齿的训练, 不论是表基本操作还是综合运用, 都有基本的规则或步骤的要求, 这也是教材上所呈现的陈述性知识。于是帮助学生去掌握这些陈述性知识, 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检查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陈述学到的知识。但这不等于说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就够了。因为, 学习陈述的知识时要掌握的是符号或语句表达的意义, 而不是词句本身。而意义的获得必然经过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的理解过程, 既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如在“卡环的弯制”教学中, 要让学生更好地记忆掌握卡环的弯制方法,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制作。演示一些错误的卡环弯制方法, 然后模拟患者在用到这些卡环会遇到的种种问题,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改良这些卡环从而去解决患者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出卡环弯制需注意的问题, 以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弯制的原因。以便学生理解掌握卡环的制作方法, 也就是掌握该部分的陈述性知识。

3.2 由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的教学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这些怎么操作的规则性知识加以运用, 在相似和变化的情境任务要求下反复练习、改进提高, 逐步形成根据要求执行一系列操作的能力, 即形成产生式的知识表征。因此, 在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过程中, 关键是要结合知识训练点给学生提供和规范例子相似的练习情境选好可以直接模仿操作, 明确要求, 让学生直接模仿练习;然后提供变化条件, 让学生认真思考变化给规则运用带来哪些新要求在新条件下如何改变, 想清楚操作行为步骤, 建立起新的条件-规则产生式, 然后依次执行。

还是以“卡环的弯制”为例, 在学生掌握了卡环弯制的陈述性知识后, 先由教师在标准模型试教最基础的正常三臂卡环的弯制, 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然后可以提供变量, 如真实患者的临床模型, 这些模型的牙的形状及牙槽嵴的丰满程度都和标准模型有一定的差别, 让学生就不同模型的特征练习卡环的弯制。通过模仿练习、变化练习促进了学生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当然, 一两次的操作练习获得的程序性知识还不够牢固, 需要在更多的相似练习和变化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深化。因此, 这一阶段, 教师需要设计大量相关的练习, 以便学生能够在掌握所授规则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运用规则的技能, 为第三阶段做好准备。

3.3 规则支配人的行为

该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 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在前两阶段的教学中, 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如果某个条件适合, 就可以采取某个行动。让学生初步形成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在此基础上教学还应再往前走一步, 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在评和改中认识规则运用得适当与否, 思考怎样修改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提供更多的变式, 提高他们运用技能的灵活性。

如在“全口义齿排牙”的教学中, 学生在排牙之前已经牢记排牙规律表, 在排牙时按照心中熟记的排牙表进行排牙, 这也就完成了程序性知识的前两个阶段。为了达到技能的自动化, 教师安排学生五人一组, 拿出自己的排牙作品, 互相评价修改, 通过别人对自己作品的点评修改以及自己去发现他人作品中的不足之处, 能促进学生更高的掌握排牙规律, 提高排牙技巧。同时教师可以从美观性、功能性方面以及排牙的效率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学生使学生熟知排牙规则适用的各种不同情境, 并能在符合老师要求的情况下, 完成排牙操作。使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技能并使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摘要:现代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两大类。本文结合这两大类知识理论分析口腔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的特点, 并根据程序性知识的分段学习理论论述如何进行口腔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的教学。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 (第三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一篇:管理与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