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文化范文

2024-08-16

老年文化范文(精选12篇)

老年文化 第1篇

关键词:老年文化活动,教育,传承,凝聚

宝鸡市现有人口370多万, 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60万, 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5.7%。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随着身体的衰老, 应该说, 绝大部分已退出社会主流, 进入家庭, 颐养天年。但颐养天年绝不可理解为有吃有穿有住有医而已。人作为高等动物, 更有精神要求, 只有具备了健康乐观的心理, 觉得活得有意义、很美好、才可能有信心克服困难, 战胜不快, 还可以老有所为。老年人无论在家庭、在社会都发挥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 正可以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活动把老年人群组织起来, 凝聚起来, 为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增砖添瓦, 广泛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老年文化活动,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具有教育引领作用

各类健康向上的老年文化活动, 首选学术研究著述、诗词创作、调查研究、参与者多为学有所长的知识型老人。宝鸡市一直坚持创作的老作家、老画家、老诗人等300多人, 其中市作家协会、市朗诵艺术学会, 就有200余人, 72岁的郭应文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的诗集200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诗集沿用了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生前为他题写的书名《大树的热恋》, 该诗集荣获中华《新国风》诗刊文学创作金奖。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张同吾评价该书:“作者用质朴纯情的文字, 表现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和情感的积淀, 其诗意象明确, 意旨明确, 感情凝重, 在国内颇有影响”。2010年他创作的长诗《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获世界华语诗人创作奖。散文《北坡纪事》获《中国作家》金秋笔会一等奖。游离闹市, 独享宁静, 蜗居书斋, 入定忘我, 一心笔耕, 每有所获, 怡然自得。这是郭应文老师当下创作和生活真实的写照。他的作品教育和感染着读者, 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周围人。说到宝鸡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 不得不提的还有今年67岁的霍彦儒老师, 他现任宝鸡炎帝研究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近20多年来, 先后著、编著、主编出版了《孺子文集》 (上下) 、《宝鸡旅游文化大观》等20余部著作。共约1000万字。在《光明日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炎黄文化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 (文章) 130余篇。他主持筹备、召开了“炎帝与汉民族”“炎帝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国际、国内大型学术研讨会7次, 应邀参加国际、国内有关学术研讨会近50次。近年来, 先后向宝鸡文理学院、市电台、电视台等单位职工、干部、学生讲座宝鸡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和宝鸡精神等10余场, 听众达3000余人。霍彦儒的好学、用心、传道, 让他收获了今天的成就和尊敬, 在广泛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 这是他对祖先文化和智慧的最好继承。另外, 对所有老年人来说, 他们经历过两种社会两种体制的变迁, 有丰富人生经验, 通过家庭对子女引导教育, 他们教育和传授给我们的除了生活理念, 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液里的勤劳和坚守。

二、具有传承保护的作用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 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 相比都市中国乡村更能感受到手工技艺的温度。截止2014年宝鸡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0余人, 他们个个身怀绝技, 并利用传习所、培训、亲自带徒等方法授艺。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翔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胡深已83岁高龄, 为了传承技艺, 还坚持举办泥塑培训班, 培训授艺了50多名学员。2008年, 西安美院将他的家作为校外培训基地, 每年有近300多名学生前来学习实践。此外, 他的子女也继承了他的精湛技艺, 都已成为泥塑高手。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样子, 同一双手在不同时间创作的作品也不相同, 凤翔泥塑无比神秘难以复制, 技艺的传授遵循着口手相传, 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再如朱雪慧就是宝鸡剪纸的优秀代表。她在长期艺术生活中, 深入民间, 发掘素材, 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关中民俗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作品。并利用传帮带, 传承剪纸艺术, 2008年-2013年期间, 利用节假日, 在宝鸡市各个学校举办剪纸艺术初级班, 集中培训8-12岁学员500多名, 经过集中讲课培训和个别耐心辅导, 使这些学生基本掌握了剪纸艺术基本功, 学生们剪出的形态各异的动物、植物、花卉等作品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如果离开了这些传承者传承就是一句空话。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是唐诗、宋词、京剧, 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从这个角度来说非遗传承人是文化的传承者, 也是社会文明的伟大书写者。

三、具有凝聚娱乐的作用

这类的老年文化活动包括书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活动参与的人群最多, 最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宝鸡市老年大学是宝鸡市设立的公益性老年教学、科普机构。学校开设有:书法、摄影、舞蹈、模特等23个专业。注册学员2300多名。现已成为宝鸡市老年人求知、养生、交友的幸福乐园。学校2012年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授予“全国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学校下设的老年模特班, 每期学员有60多人, 他们当中最大的已有八十多岁。完全是一支爷爷奶奶级的队伍。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 基本上没有丝毫的动作基础, 王桂清老师就教他们从背靠墙练站姿开始,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 经过艰苦的训练, 原来佝偻的身躯变挺拔了, 举手投足也变得优雅了。他们一起学习, 一起训练, 时间长了都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模特队参加过很多表演和比赛, 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各大老年才艺比赛的一、二、三等奖。2011年他们走进人民大会堂演出, 一举夺得三个金奖, 是大赛获奖最多的业余模特队。2014年4月他们被中国老年协会文化委员会邀请参加《七彩夕阳》走进台湾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成了宝鸡文化的形象大使。

老年文化艺术节主持词 第2篇

2012全国服饰大赛第一轮串词

A:辉煌南山,龙腾活跃呈现盛世气象。B:魅力南山,莺歌燕舞谱写文化乐章。A: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B:亲爱的老年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A:这里是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南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南山老年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2012全国服饰大赛的第一轮选拔赛的现场。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出席本次比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评委和参加大赛的老年朋友们,以及现场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B欢迎各位评委的到来,也让我们|对他们接下来辛苦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A:今夜,朗朗星空闪耀灿烂的光彩,美丽的南山绽放出甜蜜的微笑。B:今晚,翩跹起舞共迎文化的盛会,和谐的南山欢唱着幸福的歌谣。A:第三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2012全国服饰大赛

合:现在开始。

首先上场的第一支代表队是来自xxx团的朋友们,他们带来的参赛节目是《xxxx》

结束语:

A:让我们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奋然前行,谱写老年事业更加壮丽的诗篇; B:让我们踏着时代前进的节奏,乘风破浪,迎接老年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A: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第三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2012全国服饰大赛第一轮选拔赛到此就结束了,明晚我们将进行第二轮选拔赛的比赛,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参赛队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B:朋友们,今天的比赛到此结束,祝大家

合: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A:朋友们,明天晚上见

2012全国服饰大赛第二轮选拔串词

A: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B:亲爱的老年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A:这里是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南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南山老年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2012全国服饰大赛的第二轮选拔赛的现场。在昨天晚上我们进行了本次大赛的第一轮选拔,今天晚上为大家呈现的是本次比赛的第二轮选拔。首先让我们认识参与今晚比赛的各位评委,他们是

B:王伟:本届………………衷心的感谢!

A:今晚参加比赛的共有x支代表队,首先上场的是:xxxx

结束语:

A:今夜,豪迈的情怀激动着我们奋发的步履;

B:今夜,艺术的花蕾编织着我们多彩的希冀。

A:第三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2012全国服饰大赛选拔赛到此到此结束。让我们对各参赛队的精彩表演致以热烈的掌声!并对今晚付出辛苦劳动的各位评委表示衷心的感谢!

B:朋友们,我们将于明天xx(时间)进行本次服饰大赛的决赛比赛,让我们期待进入决赛组的各个代表队有更精彩的表演呈现给我们。A:朋友们,明天见!

2012全国服饰大赛决赛串词

A:南山热土,福天福地,呈现歌舞升平的盛世华章;

B:东海明珠,钟灵毓秀,孕育璀璨耀眼的文化奇葩。

A: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B:亲爱的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A:这里是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南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南山老年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2012全国服饰大赛的决赛现场。在经过两轮的激烈角逐后,来自全国的46支代表队中,有xx支代表队脱颖而出,他们经过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将产生优秀x名、三等奖x名、二等奖x名、一等奖x名。究竟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首先我们来认识参与今晚比赛的各位评委,他们是: B:本届大赛评委会主任、亚洲模特协会中国委员会荣誉主席、北京模特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赵清

欢迎各位评委的到来,也让我们对他们接下来辛苦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A:谢谢!第三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2012全国服饰大赛的决赛 合:现在开始

首先上场的第一支代表对是xxx,他们带来的是xxxx

(颁发奖项)

A:各位领导,观众朋友们,本届老年文化艺术节服饰大赛是艺术的盛会,是我们老年朋友的节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年朋友们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精湛的表演技艺,让老年朋友们真正成为舞台的主角,让我们切身感受了老年文化事业所带来的魅力和乐趣。

B:现在,我们将颁发本次大赛获奖名单,获得xxxx奖的是xxx,掌声有请颁奖领导xxxx为他们颁奖!

A:获得xxxx奖的是xxxx,掌声有请颁奖领导xxxx为他们颁奖!B:获得xxxx奖的是xxxx,掌声有请颁奖领导xxxx为他们颁奖!A:获得xxxx奖的是xxxx,掌声有请颁奖领导xxxx为他们颁奖!B:获得xxxx奖的是xxxx,掌声有请颁奖领导xxxx为他们颁奖!A: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获奖代表队表示祝贺。

结束语:

A:描绘盛世之美,构建和谐社会。

B:弘扬传统美德,促进文化发展。

A:让我们祝愿所有的老年朋友身体健康,精神愉快,B:祝愿我们祖国的老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再创辉煌。

老年人家具中怀旧文化探析 第3篇

关键词:老年人家具;文化关怀;怀旧元素

1 概述

由于物质丰裕、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以及人们对人的终极意义的多元性认知,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世界人口虽然在局部有增加的趋势,但在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现象。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执行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便使得1950年和1960年出生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21世纪初就先后进入老年人的行列。这种人口分层化的后果值得关注。从21世纪初至今,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日益凸显,而专门为老年设计的家具则远不及儿童用具受人关注。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老龄化时代到来后家具产业、家具市场以及老年人居家理念的新景象,并从怀旧学的角度探讨家具的色彩、规制、品类等元素对老年人精神抚慰的多维度的价值。

2 学界与媒介机构率先流露出对老年人家具市场空缺的忧虑

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开始,家具界对老年人市场已经展开了急切的探索欲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老年家具市场并未出现人们预期的购销两旺的喜人局面。中国老年人的家具市场的开拓问题始终停留在媒介干预、学界探索的阶段,而未形成真正成熟的市场链。一些学术论文和报纸文章值得关注。

耿丽娟在《中国老年家具市场分析》一文中对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中国的家具市场前景作出了分析,认为中国的老年家具设计的课题还是空白,而针对老年家具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有利于推动老年家具的开发。[1]

罗德宇《人体工程学在老年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认为,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后,老年家具市场将成为具新崛起的巨大消费市场。学术界与企业界应该系统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出功能齐全的老年家具。[2]

刘玉寒的《老年家具的人性化设计》,认为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于青年和中年,老年家具设计应当考虑到安全性、尺度性和家具的外观设计三方面。[3]

许晓东在《消费日报》发表《具有特别需求缺乏针对产品隐藏细节问题 老年家具“推敲”市场门》一文,文章提出了“养老产业”的概念,进而对未来的老年家具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乐观的估价。[4]

宋博在《中国联合商报》刊发《老年家具尚属空白有望成为市场新蓝海》,文章明确认为“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五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提速,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例高达14.8%,经济社会各方面将第一次迎来老龄化冲击波。而人口老龄化的提速对于整个家具行业来说,可谓是又一市场新蓝海,面对这一市场新蓝海,家具企业又该如何出牌。”[5]

宋博以充满危机感的的笔法呼吁开拓老年人家具市场的紧迫性。王建在《中国质量报》刊登《老年家具蕴藏市场新蓝海 函待企业进入以填补空白》一文,认为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对整个家具业而言可谓是又一市场挑战。[6]

刘怡涵《由老年家具引起的反思到设计本质的探索》认为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家具须从家具行业中分化出来,并形成新的市场。[7]

李雪莲《智能化老年家具设计系统研究》认为智能化老年人具有非常广泛的价值和意义,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可以开展更为详细的产品设计。[8]

王海霞在《中国质量报》上刊发《家居卖场“嫌老爱幼”——老年家具无处可寻》一文,文章认为中国老年家具市场仅仅是初现前景,依然存在市场单调、起步艰难的状况。“事实上,目前家具卖场中风格各异的多类产品,如法式宫廷风格、英式田园风格、美式乡村风格等产品,瞄准的客户基本上都是中青年。尽管如美式乡村风格家具,多为实木设计,环保耐用,但对于中国老人来说设计上显得过于高大,并不方便老人使用。而法式宫廷和英式田园,也并未在家具规格和尺码上,针对老年人市场作出特别的尺寸设计。”[9]

罗德宇在《老年家具市场消费现状及前景探析》一文中认为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也提高很快,但中国的老年人家具研发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老年家具市场仍未完全建立起来。[10]

曾俊、朱婕的《老年家具市场研究》同样认为中国的老年人家具市场却几近空白,市场开拓和产品研发都不成熟,文章调查了2013上海国际家具展和北京家具卖场的情况,认为老年家具将是中国家具企业的新的业绩增长点。[11]

阎建芳《老年家具政采蓝海大有可为》一文也关注到了一些家具企业对老年人家具市场的巨大增长点现象的认同,并具体列举出老年医院、养老院、老年福利院和敬老院等相关单位的老年家具项目采购和定制问题。[12]

老年人家具市场的不完善现象一直延续到2015年。“记者在各大家居建材市场发现,时尚典雅的简欧式家居和儿童家具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家居市场着实成了年轻群体和儿童的天下,而老年专用家居却少而又少。不少消费者都感慨道:‘想给老年人买个称心如意的家居用品太难了。”[13]

就目前的情况看,21世纪的中国成为老龄化国家已成事实。不仅如此,随着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的人逐渐老去,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将越来越庞大,这种现象必然引发老龄化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怎样对待老年群体,并爱使其不至于拖累整个社会的同时,还使其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享受,则是摆在各类人士眼前的现实问题。具体到家具产业而言,则将遇到如何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理想家具的问题。

3 老年人家具理应实现系统性规划

应当注意,中国文化中一种保留着尊老敬老的传统,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老年人尚不能完全适应到养老院安度晚年的方式。迄今为止,大多数中国老年人保持着居家养老的形式,这就意味着家庭生活始终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家庭生活离不开家具。于是,家具就变成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的辅助性器具。

老年人有差异很大的需求项目,但其根本的心理需求是怀旧性文化需求。于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老年人的怀旧情怀,探究其文化需求,就成为老年家具设计的突破口。而引导老年人群体在积极关注居家文化的同时,也会在客观上刺激现代家具企业的市场走向。

所谓人口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或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递减的现象,两者都可以称作人口老化现象。从上述的论文和报刊文章中的具体情况可知,人口老龄化现如今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就中国而论,其涉及范围几乎遍及每个家庭,老龄化问题事关家庭、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甚至会成为影响民族前途的大事情。

一般而言,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图显示的是1950—2050年世界和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情况,它反映现代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趋势。[14]

表1中显示的数据表明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全球性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老年产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老年人消费市场。可以预计,在未来的50年里,老年消费者会成为家具消费的主体,他们有着相对宽松的经济状况和更多的闲暇时间在家里休息,对家具的品质将有更高的要求。

一般而言,老年人和青年人一样,具有独特的消费需求。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引发了女性产品、儿童产品、时尚产品的发展,但老年人需求似乎很难成为商业亮点。然而,老年人一直有自己的独特生活需求。人们未曾关注老年存在感,主要和中国老年人独特的心理状态有关,他们普遍坚守低调化的生活态度,存在有担心连累子女以及过度依赖政府的心理负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品质的普遍提高,老年人不仅需要消费必要的物质产品,还有精神与文化层面的需求。中国老年人大多希望老有所为,并借此获得他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他们较为普遍地希望在家庭生活中不用过多依赖他人,不大愿意承认自己的体力与精力的衰退。老年人的主要心理状况表现为对尊重的需求,而获得尊严看似容易,但在全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生存压力的情况下,老年人的尊重需求的获得并非易事,子女可以为长辈奉献出一定的爱,那里寄托着中国的传统美德,但老年人毕竟尤其专属的文化,这样的需求理应受到包括家具业在内的工业界的关注。

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老年人极易产生孤独、压抑和自卑感,现如今的空巢老年人也存在类似的心理,他们更容易产生孤独和被遗弃的心理。目前中国60岁和70岁的老年人出生在中国大变革的时代,对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民族文化非常有感情,由于当今社会的青年人和这些老人的生活方式相差较大,这便在客观上驱使这些老人只能留恋过去,而留存在他们大脑中的过去的镜像则更容易刺激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脱离之境。他们往往沉缅于对往事的回忆过程,并在追忆过去美好时光的同时加剧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感。

现代社会发展之迅速早已超越了许多人的想象。技术进步导致观念的革命,技术革命几乎疏离并淘汰了两代人。它犹如一个加速推动器,牵引着所有事物在瞬间改变,并使得已经丢失的东西变成一种纯然的记忆。如烟的往事被迫成为老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尤其是对于出生于20世纪30至50年代的人,他们的青春记忆已经和现实世界相差过大,对于那些将大多半记忆投射到旧时代的老年群体,历史就成为他们值得记忆的唯一本钱。怀旧情结是每一个跨入中老年阶段的个体必然萌生的心理,换言之,怀旧是人类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怀旧性几乎可以成为包括家具设计在内的老年类商品的基本主题。

当今中国的老年人实现自我安慰手段有许多种,如看怀旧电影、听老歌、看老照片等,但信息时代的种种变革都在不断挤压这些老年人的文化空间。社会变化其实激活了复古热,而以怀旧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几乎成为一种大热的新型消费品。

在家具领域里,已经有人强烈地关注到其产业价值。从关心老年人健康的角度上看,人们完全将老年人的居家健康和家具的关系问题做出综合性论证。“有专家提出,老年人家居产品在设计上应尽量减少一些不安全因素”[15]在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下,家具设计领域理应为老年人的倾注更多的爱,它也可以成为当今国内家具业奉行的基本理念。

4 老年人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怀旧类家具

先进的家具设计理念指的是在家具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调动家具的人文内涵,并将设计转化为一种对人性产生敬意的行为。先进的家具设计理应容纳多种文化元素,它是一种兼具提炼、完善、解构、重组等艺术手法的设计艺术,体现出高远的思想境界和温暖的情感内涵。文化与设计始终存在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设计是一种将形式化的美感赋予生活日常实用性的再创造的工作。换言之,文化设计是一种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再创造过程,它把人文精神作出了普化性延展,并在精神的层面上使美好的希望得以物化。

文化不可能无条件地转化为物质。文化成为消费品也需要具备足够的先决条件。从根本上说,任何理念或概念都是形而上的,具有不易把握的特性,它构成了产品设计的内在动能,而文化元素也具有可感知性,它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出来,比如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剪纸艺术、雕刻艺术、编织艺术等都有相应的物质呈现方式。产品设计与文化观念的融合正是新型文化和产品重新解构、组合厚度产物,它不仅融合了具体的设计符号,还可以承载丰富的设计情感。

文化宣传或宣导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种是内在的、自发的传导形态,它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拓展性和宣传效应。另一种是外在的、人为强加的存在形态,它们具有文化普及的作用,而工业设计理念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文化性和实用性的双重功能,其直观、简洁、实用的功能对产品的推广具有独特的作用。

尊重老年人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商机,当商业机遇和道德操守统一在一起时,便会形成一种成熟的社会性工业。具体而言,在家具业领域为老年人设计出极具怀旧理念的系列产品,则是考量新一代设计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首先须承认,怀旧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命存在与展示的独有方式。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浓郁尊老传统的国度里,青年人对老年人怀旧情怀的尊重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而为老年人设计出理想的家具产品则是一种以工业产品形态展示社会关怀力的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怀旧是一种极具想象含量的文化品类,更是一种情感化的生命体验方式,而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怀旧类家具既有可能成为一种抽象化的生活艺术品。在大众审美的角度看,怀旧现象融合更多的是怀旧者对逝去生活和情感的记忆过程,怀旧是一种将既有的记忆做出审美再造和艺术重构的程序。

怀旧风一度是一种弥漫到各个文化品类中的普遍的精神选择。广义而言,中西方艺术史上无以数计的绘画、音乐、文学作品中都承载过怀旧风。在家具设计领域理应体现出容纳更为丰富的当代性的怀旧元素,用以接受老年人的审美和实用需求。当怀旧成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元素之时,媒体的巨大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工业性的广告传播使得怀旧文化消费贯穿整个消费市场,并随时激发出一种潜在的怀旧文化市场。

质而言之,老年人的家具设计理念的基本主题即为怀旧,它是一种寄寓着人类在其不断进化过程中对独特记忆的尊崇情结。当今社会中的老年人群的怀旧心理释放在很多方面,比如怀念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摒弃激烈的娱乐生活,追求休闲生活的朴实性,对家具设计而言,他们更喜爱喜庆化、吉祥化、团圆化、和美化的元素,更青睐家具的木质化品质。复古艺术、黑白艺术的流行看似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却忽略到了中国人追求吉祥和内在和谐的传统心理。

心理学家把那种喜欢炫耀当年之勇、乐于诉说过去事情的现象看作一种回归心理现象,而所谓的回归心理现象实质上即为一种怀旧心理。一般来说,在生活中不得志者和老年人最易产生怀旧心理,因为他们只有在对历史的迷恋过程中才可以找到某种成就感和优越感,于是,这样的人喜欢沉浸在回忆中,并认为过去好大于现在。

家具设计用色是设计造型的基本要素,色彩的运用取决于设计师对于受众需求的理解,色彩搭配同时也可以体现出既有的文化内涵,并有效地提升设计家具的文化附加值。一般而言,年老总会让人联想到灰色,这种现象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灰色更容易为老年人认可。在建筑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老建筑的水泥墙面,就更易于为老年人留连。从心理学上说,灰色与经验、威望、智慧具有类似的联想点。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苏州更适合养老,历史上的苏州一直是一座极具隐者风范的城市,其白墙皂瓦的色彩搭配更适应老年人的心态。心理学的实验证明,老年人大多偏爱白色及较浅的颜色,并喜欢将其作为墙体的主色,因为这类型颜色使人心情放松,并有缓解内心压力的功能。老年人所用的家具也应当参考这一因素,采用暖色调为主的色彩,如大量采用黄色或棕色,多用一些带有自然纹理的图案,或借用一些木制或藤制的颜色,原因是此类型颜色更具亲和力,符合老年人的用眼习惯,同时也可以承载其怀旧情怀。调查证明,超过2/3的受访老年人喜欢上述色系的家具。基于色彩对人类心理具有独特影响的原则,老年人的居家环境的色彩也应当和家具的色彩相匹配,为老年人设计的家具应当多运用温暖化、人性化和自然化的元素,而代表朴实意向的黑白色理应成为老年家具的主色调。

5 结语

家具是工业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自然或人工材质和艺术理念的结合品。现代社会普遍性的社会压力促使人们更易于怀念自然物品,而现阶段中国的老年人普遍性地更为渴望一种原始、自由、随意的田园生活。

因此,木、竹、藤等天然材料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其原始、朴实、柔和的色彩能够使老年人的心境更加平和、温馨,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具体而言,在家具材质处理上,笔者建议厂家直接采用原木清漆的配置,在制作老年人家具时不遮盖木材的原始纹理,天然的藤草编织及白色原麻纱更容易展示田园风格。

怀旧心理本就是一种人性自然性的显现方式,因此,自然材质本身就会透露出暖暖温情,而素雅大气的家具更可以通畅地展示使用者的自然情怀。

建议家具企业不妨采用当下流行的可再生木材作为设计基料,放弃工业化的板式家具和螺丝结构,传承以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工艺,以传统工艺为载体,结合可再生木材的创新开发,呈现一种自然、纯粹的怀旧文化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耿丽娟.中国老年家具市场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247.

[2]罗德宇.人体工程学在老年家具设计中的应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51-53.

[3]刘玉寒.老年家具的人性化设计[J].考试周刊,2008(8):239-240.

[4]许晓东.具有特别需求缺乏针对产品隐藏细节问题 老年家具“推敲”市场门[N].消费日报,2011.3.30.

[5]宋博.老年家具尚属空白有望成为市场新蓝海[N].中国联合商报,2012.5.21.

[6]赵鹏宗,明明.浅谈基于人性化的老年家具设计[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190.

[7]李雪莲.智能化老年家具设计系统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9):126-128.

[8][15]胡玉萍.老年家具:蓝海OR鸡肋?[N].广东建设报,2013.7.2.

[9]王海霞.家居卖场“嫌老爱幼”——老年家具无处可寻[N].中国质量报,2013.10.25.

[10]罗德宇.老年家具市场消费现状及前景探析[J]:118-120.

[11]曾俊,朱婕.老年家具市场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3):56-57.

[12]阎建芳.老年家具政采蓝海大有可为[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4.8.25.

[13]佚名.老年家具市场发展潜力巨大[J].家具,2015(1):107.

谈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 第4篇

一、加强老年人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宜居环境的要求, 将老年文化建设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城乡规划。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按照城市文化活动设施用地和老年人设施规划标准, 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加快老年文化设施建设。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 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增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适老功能, 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可及性。新建或改造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 要符合涉老工程建设标准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和特殊需求, 配备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用品和用具, 为老年人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便利。进一步加强参观游览场所、宾馆饭店、餐饮企业、公共交通的老年服务设施、设备建设。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要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务内容和参与条件。

二、加大对老年文体活动的宣传力度, 扩大社会影响力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加大对老年文体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老年文化社团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努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和关心老年文化体育事业的浓厚氛围。各老年文化社团要积极组织会员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展示老年人良好的精神风貌, 进一步增强老年文化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知名度, 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

三、加大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优惠票价;减免老年人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的门票。老年人免费享有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科技宣传等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 免费享有健身技能指导、参加健身活动、获取科学健身知识等全民健康服务。有条件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可以根据服务区域老年人口规模和需要, 开辟适宜老年人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 适当增加面向老年人的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有关部门的内部老年活动场所要创造条件, 争取向社会开放, 吸引更多老年人参加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因地制宜为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四、加快城乡老年文化建设一体化发展

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 公共文化资源要更多向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供给,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扩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工程在农村老年人中的覆盖率, 支持和帮助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和网点服务, 扶持文化企业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 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农村举行演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要关注农村老年人文化需求, 适当安排面向农村老年人的专题专场。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广泛开展志愿文化服务活动, 为农村空巢、失能、留守老年人和老年妇女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文化服务, 进行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

五、抓好老年文化社团建设, 不断提高老年文化社团管理和服务水平

配备好老年文化社团领导班子, 把那些政治素质高, 热爱老年文化体育工作, 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 群众基础好且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同志选拔到各级老年文化社团领导班子中来。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文化社团活动的指导和领导班子人员业务培训, 使之能够胜任领导工作, 不断地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增强老年文化社团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各老年文化社团都能够积极组织本社团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促进我市老年文化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开创老年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各级文化部门要会同老龄工作部门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文联各协会及社会文化团体, 根据各自工作特点, 积极开展具有较高质量的老年文化活动。要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老年文化活动, 要大力倡导并组织志愿者队伍, 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精神慰藉、文化生活在内的各项服务。大中城市缺少广场活动点的地区, 可商当地园林部门本着就近就地原则, 安排老年人定期优惠进入公园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可根据当地季节和风俗习惯, 集中组织老年人就近参观自然、人文景观。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使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使老人们更多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自身在社会的地位、价值。

总之, 我们的老年文化活动相对来说还算是一项新的工作, 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探讨, 在探讨中实践和再学习。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仅仅是我们看到和想到的内容, 有些东西还浮在表面, 我们还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内涵, 有些内容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特别加以关注。

摘要: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 并在群众中进行的, 以自娱自教为主导, 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群众文化的优势在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参与。群众说身边的事, 演身边的人, 自始至终都是文化活动的主体, 在自娱自乐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原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而当今的人们, 不仅讲究物质生活上的“量”, 同时也开始在精神上追求生活的“质”。在许多大城市的公园里、广场上、社区里、大街小巷, 到处都有人民群众进行文艺活动的身影。群众文化活动包括各种形式, 如唱歌、跳舞、器乐演奏、戏曲表演、书法、美术、摄影等等, 老年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 总能找到自己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实现的的兴趣爱好, 所谓“活到老, 学到老”, 这个时侯没有了工作家庭的压力, 又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能够更好的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兴趣。

关键词:群众文化,老年文化,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敏.创建社区文化,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9) .

[2]任兰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老年文化观的六大转变[J].学术论坛, 2009 (11) .

[3]张恺悌.构建和谐社会:关注老年文化需求[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5 (S1)

[4]吴茶香, 邵晓寅.积极促进社区老年文化建设[J].前沿, 2003 (10) .

[5]高天星.论老年文化的价值与功能[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1 (01) .

XX社区老年文化活动简况 第5篇

XX社区目前有60岁以上老年朋友XX人,占总人口数的XX%。社区直接担负着组织和引导广大老年朋友开展经常性、普及性、的文化娱乐文体活动。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创建了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社区老年活动之家。

社区老年活动之家内设有X处室内活动室: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供老年朋友们学习、娱乐、锻炼身体。20XX年在XX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又在阅览室内又增设了电子图书阅览系统,极大地丰富了社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XX社区室外设有健身场所X处,健身器材XX件。每天前往健身器材处锻炼身体者络绎不绝。形成了“健身器成行,健身人成影”的亮丽风景线。

社区组建老年朋友成立了舞蹈、健身操、秧歌、锣鼓、太极拳等表演队,曾多次参加XX市、XX市组织的各项演出比赛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开展社区文体健身活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点带面,寓教于乐。组织了一支约有X人组成的文体骨干队伍,专门负责指导教练中老年健身活动。并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走出去参加社会培训,如:XX市广播体操培训班。请优秀的文体人才进社区指导工作。邀请XX市老年舞蹈队老师、XX太极协会老师言传身教、传经送宝。并且经常和外社区、单位相互交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娱乐水平。

为了普及社区中老年人文艺活动,社区领导组织文艺骨干到XX广场进行观摩,在网上积极搜索相关资料认真学习。并组织了XX人的基本队伍,从20XX年起在体育场带领大家学跳广场舞。由于广场舞动作简单、易学易练、科学健身,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积极响应和赞许。从刚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目前的XX人左右参与,并吸引了附近的农村和社区人员都来参与。此项活动自20XX年起先后组织XX多场次、约X万余人次参加活动。每天坚持不间断至今。

社区老年之家的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老年朋友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了老年朋友的身心健康、营造了社区融洽祥和、和谐稳定的氛围。老年朋友们也享受到了有生之年的天伦之乐。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 第6篇

——大力加强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改进我国老年研究工作。 我国的农村老龄化率高于城镇且持续到2040年才会改变。因此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将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以文化为纽带联结在一起,有利于改进我国老年研究工作,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二、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引导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拥有一颗健康的心态,生活质量无疑也会得到提高。

三、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通过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通过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化,促进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更好地保障包括农村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通过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村老年人在保护地方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五、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够使农村老年人学到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这在当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成为主要劳动力的情况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影响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一、 对农村老年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老龄化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然而无论是地方政府、农村老年人本身还是他们的家人对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都还存在偏差。一些家庭视老年人为负担,认为让他们吃饱穿暖不生病,看看电视解解闷就很孝顺了,对于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并不热心支持,甚至对老人抛头露面,登台演出感到很丢脸,极力阻挠。有的老年人认为参加文化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这些观念已成为制约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严重障碍。

二、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总体上城市好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据统计全国一半左右的村老年协会没有活动室。(笔者所在的定远县炉桥镇没有老年协会场所,镇上老年人成立的艺术协会所需的场地和道具都是由镇文化站提供。)在此情况下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只能在家里看电视,或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村庄路口关系要好的村民家或附近商店闲聊打牌,甚至从事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如我们这里老人大多星期三六到自己的耶稣教堂,所谓的教堂就是老人的住处。)对于他们来说每年只能够观看几场政府送上门来的文艺表演或电影,结合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参加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三、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低参与意识弱参与水平低 。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享受文化权益的多少。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不仅导致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淡漠积极性不高,还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观念保守参与时患得患失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满足于简单俗套的文体活动。

四、农村老年人收入低,无参与文化活动的经济保障 。农村老年人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其前提是衣食无忧病有所医。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这些地区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也相对偏低,生活质量不高。在此情况下,许多农村老年人对于参加剧团、歌舞队等需要投入一定经费的文化娱乐活动可谓是有心无力。

——加强我国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思考方案

一、改变观念扫除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观念障碍 。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必须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才能健康发展,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同样如此。只有摒弃了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各种陈旧观念,才可能切实采取行动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

二、提供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地方各级政府要本着坚持村镇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三个同步”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兼顾”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老年文化场所、设施的建设步伐并加强管理,避免出现有名无实或华而不实的现象。

三、解决农村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是增加农村老年文化投入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如在我们定远县城,有的企业每年邀请老年腰鼓队演出扩大宣传作用,老年也可达到一笔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服务工作,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文化生活、医疗护理等服务。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实现了“老有所养”从而解除了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的后顾之忧,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才可能真正落实

四、老有所学提高农村老年人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和水平 。地方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终身教育的观念,通过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成立老年协会等形式。。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实现了老有所学,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能力才能提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参与老年文化建设的益处,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文化建设中来

五、老有所乐提升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水平 。要加强对农村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文体娱乐活动的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农村老年文化建设,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工作的新进展。

老年文化 第7篇

墨家, 以“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为宗旨, 主张“非攻”, 反对当时的诸侯兼并战争, 提出“兼相爱, 交相利”的观念, 并以唯才是举的“尚贤”、消弥社会等级的“尚同”、反对奢侈享乐的“节用”作为治国方针。

法家, 主张制定法律, 加强国家权力, 注重发展经济, 实现富国强兵。

名家, 虽然夸夸其谈, 但是开辟了逻辑领域, 建立了逻辑学的理论体系。

纵横家, 通过从事政治、外交活动, 主张“合纵”———连六国抗秦, 或“连横”———拆散六国联盟, 为以后的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阴阳家, 提倡阴阳五行学说, 用以解说社会人事。

杂家, 博采各家之说, “兼儒墨, 合名法”, 保存了各家的思想资料。

兵家,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优秀军事著作, 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农家, 坚信农为衣食之本, 主张推行耕战政策, 发展农业生产技术。

医家, 行医治病, 中医中药疗法至今有益于民, 在世界上也得到盛赞。

此外, 还有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隆礼”、“重法”、“使天下皆出于治”的观念。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 在汉初对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社会元气,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即使不入流的小说家, 其作品也大多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侧面。当然, 各家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浅议老年文化标志设计的特点 第8篇

老年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老年人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里是指适合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或为老年人提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各种文化行为与活动。而老龄产业则是指涉及生产老年食品、老年营养保健品、老年服装、老年用品和为老年人提供其他养老服务的企业和市场。

老年文化事业和老龄产业都同属于老龄事业的范畴, 他们各是老龄事业的一部分。

标志设计是以象征性图形等视觉语言来表达理念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从我国老龄事业起步以来, 老年文化标志设计作为伴生的、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传播老年文化信息的载体, 也随着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而遍布于我国老年文化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各个领域。

纵观20多年来我国老年文化标志设计的发展, 在众多繁花似锦的作品创作中, 运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做为作品的主体视觉语言, 已经成为老年文化标志设计的一个“艺术流派”, 成为老年文化标志设计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5000年文明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内容浩瀚而辉煌。各类文章典籍、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和民俗等等, 都有几千年的积累, 都有伟大的创造, 都渗透着5000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的多民族智慧和美好的祈望。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艺术设计工作者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宝库。

由于工作关系, 近年来, 笔者对我国老年文化标志设计进行了一些涉猎, 下面就以笔者个人的一孔之见, 仅就笔者涉猎到的部分老年文化标志设计中的特点, 进行归纳、简述与浅析:

1.老年文化标志设计具有简洁、直白、易识、易懂、易记的特点

老年文化标志设计受众的主要群体是老年人。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 整体文化程度、社会信息来源渠道和对社会信息量的掌握程度, 相对而言, 较其他年龄段的成年人群体要低, 再加上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因此老年文化标志设计相对于其他标志设计在视觉要素的构成上应更具有简洁、直白、易识、易懂、易记的特点。这一特点已得到众多设计师约定俗成的共识。例如山东淄博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的标志, 直观上看只是一个中间由八根拐杖对组成四个心形的四叶草的红色圆形图案, 非常的简洁、直观、易识、易懂、易记。分析一下其主要元素构成, 却又寓意深刻。标志由拐杖、爱心、四叶草和夕阳四个元素组成, 拐杖体现了老年人的特征, 同时拐杖对集到一起汇聚成爱心, 体现了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人们对老年人的关爱, 四叶草代表着幸运和幸福, 夕阳体现了老年人的生活像夕阳一样美好。标志整体上采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印章形式表现出来, 颜色采用古典的中国红, 整体构图既传统, 又不失大气, 代表了老年文化标志设计简洁、直观的一大特点。再比如快乐老年人网的标志只是一个简单的桔红色枫叶的造型, 以唐朝诗人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来寓意老年人的快乐生活, 整体画面则更为简洁、直观。

2.老年文化标志设计具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构图主体的特点

中国平面设计真正意义上步入规模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后, 至今只有二三十年。早期由于国门初开, 学习模仿西方成为潮流, 中国平面设计作品中也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应当说学习和模仿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中国设计界的发展和设计师的成长, 中国设计师走向了世界, 在国际设计大赛中也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但近年来随着中国设计师的日益成熟, 随着国学及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发掘、传承和发展, 在设计作品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已成为中国设计师多元化发展的选择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在老年文化标志设计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做为作品的主体视觉语言, 做为作品构图的主体已经成为一大特点。如四川成都杂粮老店生产的老年食品, 粥品系列“糊道”的标志就是一“道”字的变形, 上边的草字头代表五谷杂粮, 寓意人体养生“五谷为养”, 中间的“自”字变形为道家标志太极图阴阳鱼图案, 寓意养生之道在于“阴阳平衡”, 下边的“走之”则变形成一盛粥的碗状的容器, 寓意为人体养生, 以粥为长。整体创意和构图全部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富有文化内涵, 并且标志的寓意非常贴切。色彩的运用也只采用了黑、白两色, 整体感觉素淡、雅致, 富有国画水墨丹青的意蕴, 颇有大家风范。再比如专门生产老年药品的北京安汀医药公司的标志图案, 标志图案左侧是一颗绿色大树, 为迎客松造型, 传统文化长青寓意长寿, 在大树延伸至右边的树梢上挂一红色的药葫芦, 上刻一白文篆书“药”字、凸显了传统中医“悬壶济世, 治病救人”的寓意, 整个标志设计全部采用的是传统文化元素, 具有通俗易懂的视觉冲击力。

3.老年文化标志设计在总体视觉传达效果上具有适应老年人趋吉、祈福、健康、长寿、平安、和谐、快乐等心理需求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 任何一个作品的设计过程和结果, 都是基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代社会形势、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及人们生活形态和心理状态与期望的反映。做为标志的设计师, 就是要通过作品去适应社会上主体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从而达到迎合、吸引和影响受众心理的目的, 进而促使受众购买标志的产品与服务, 或者认同标志所传达的视觉语言的主题。

老年文化标志的主体受众是老年人, 每个老年人的身上都承载了社会和时代的印记, 因此在设计老年文化标志作品时, 要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心理需求。近年来在老年标志设计中, 较普遍地在作品创意、构图、图形与语言结合及色彩的运用上都考虑了适应老年人群体趋吉、祈福、健康、长寿、平安、快乐等心理需求的特点。例如吉林金秋老年文体服务中心的标志, 为一变形简化的桔红色金桔造型, 金桔中间的金秋两字, 金字的第一划和秋字的最后一划设计成了两个如意的造型, 标志图案中金秋两字代表老年, 金桔和如意合起来寓意吉祥如意, 整个画面的含义是祝福老年人吉祥如意, 其寓意表达了适应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特点。再比如重庆市长寿区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标志是一支毛笔和舞动的红绸带组成的书法体的“寿”字, 整个画面挥洒飘逸, 动感十足, 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一个飘舞的“寿”字既是区域名称的代表, 同时又巧妙地迎合了老年人追求健康长寿的心理特

农作物景观导入现代都市中的可行性与价值探析

杨朕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一直以来, 农作物都被当做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对象, 而几乎不会有人将其当做审美对象来看待。当前, 生态农业不再仅仅对生产效益加以重视, 而比较看重其审美功能和生态功能。笔者在此结合自己多年实践, 对农作物景观在现代都市中的导入价值和可行性加以分析, 以期确保农作物景观能够在现代都市中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作物景观;导入;现代化大都市;可行性;价值

自古以来, 农业就是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为人类衣食之母, 而几乎没有人将农业景观当做审美对象。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因为处于城市的喧嚣和枯燥中, 导致其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情感厌倦, 在他们看到田园风光和自然现象的和谐组合、以黄金和绿色为基础的自然色调时, 在心绪安宁和生理舒适之间达到交融统一, 从而不自觉地出现远离城市的美感。所以, 生态农业观光、山水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业在本质上属于物质资料的具体生产方式, 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 它的美并不是指农业的本身, 而是农业景观, 即农业本身所展示出现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

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导入农作物景观

当前, 中国所面临的耕地和城市之间的紧张程度越来越大,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导入农作物景观就是实质而言是确保城市土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城市范围在通常情况下为几百公里, 其大大覆盖了农用土地,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农田转化为了住宅, 这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进行农作物景观积极导入可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居住、并且能够实现食物持续化生产的模式。在农作物景观的导入过程中应确保其色彩统一、排列整齐, 使其与城市设计以及建设保持一致。同时, 很多温室可以生产食物, 其产生的能量通过加热能够给市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 方便人们进行享用和体验。

二、现代城市中农作物景观的主要价值和作用

1.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农作物景观的积极效果

城市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进行压缩, 导致耕地大幅减少, 因此, 在都市发展过程是否可以将农业发展与城市景观进行有效结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进行农业景观的导入能够采取有机耕作的方法, 对害虫整体控制, 对作物进行轮作、堆肥施用、覆盖栽培, 其能够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同时, 还可以把城市中废弃物当做肥料来使用到农作物中, 确保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在导入过程中, 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代替能源, 但是应注意的是对先进技术依赖不能阻碍农作物景观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而实现城市空气的洁净, 防止出现热岛效应, 以确保生态城市的有效建设。

确保食物的本土化生产, 从而减少农作物因为长距离运输而带来的严重负担。确保环保农作物与食品店社区饭店之间保持密切联系, 以确保城市人口的供给, 和更多的提高农作物, 这样能够使得公众参与劳动积极性、监督力度大大增强。在导入过程中还应实现文化资源的营造、发展农作物经济、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因为农作物具有一定季节性, 所以应确保人们对季节性农作点。

结论:老年文化标志设计要注意受众的主要群体——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整体构图要简洁、直观;注意在创意、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上要兼顾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经历与经验;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以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利用、传承和弘扬, 从而促进我国老年文化事业和老龄事业的发展。

物的掌握和了解程度, 此外还应减少农作物景观的单调性, 实现植物景观种类的丰富和多样。

2. 农作物景观导入现代都市的主要价值

第一, 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也就是所谓的生产性价值。

在城市中我们能够发现利用率很低的空间, 比如阳台、屋顶, 这些区域实质上都能通过重新利用而获得新功能和价值, 在对缝隙空间以及土地加大利用率的过程中增加了经济收入, 同时, 还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 其在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因为农业景观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如果确保景观色彩绚丽、成片, 那么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 其在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吸引市民积极参与到农作物的生产创造过程中去, 通过市民对植物不断了解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增强, 让那些在都市中长期生活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接触到乡土气息, 以感受大自然的泥土芬芳, 这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此外, 其还能加强人们在景观保护和节约方面的意识, 为景观的可持续、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 其在美学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农作物景观的重要作用就是对其美进行展示, 这种景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持续性以及生产性的审美实体化方面, 此外, 还体现在其受欢迎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形成了审美的完整模式。

第五, 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也就是所谓的观赏价值。

因为农作物是规律性的生长, 所以能够使得城市活力不断增加。如果农作物景观得到妥善照顾, 那么其就能精细的、优雅的的进行不断变化, 并体现出现色彩上的洁净, 通过有意义形式进行美的发现, 在采用“色彩和线条所组合的纯粹形式”来进行美的欣赏时, 线条的粗犷和颜色的精致与其范围和尺寸进行有机结合, 呈现出现令人惊艳的形式美, 以此来更好的带动未来景观发展, 确保景观能够呈现出现比较强烈的视觉效果。

第六, 其在食用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通过农作物景观的塑造, 可以使得其收获季节加以食用, 并且生产出种子, 方便下次的种植, 以此来确保绿化价值观的养成。

三、结语

现代农业景观, 是自然和人工有机创造而得出的, 这就决定了农作物景观和自然景观在审美构成上具有相同的质域, 但是其又体现不同的哲学原理。所谓农作物景观在构成上呈现出多样性, 是农业生产、农业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等元素的有机结合, 具有一定的审美潜能。总而言之, 在现代都市中进行农作物景观的导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价值, 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仰辟.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 1998 (2) .[2]王仰辟.农业的持续性及其实现的景观途径[J].国土开发与整治,

[3]周正芳媛.农作物景观导入现代都市中的可行性与价值探析[J].现代园艺.2011 (7) .

参考文献

[1]《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6

[2]浅谈标志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徐庆军《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01期.

老年文化 第9篇

一、文化馆在城市老年人文化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老龄化现象严重,因此,老年人文化活动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文化馆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1. 几乎在我国所有的大中小城市,都可以发现文化馆的踪影。

就我国文化服务体系来说,其基本的架构为省一级的群众艺术馆-地市一级群众艺术馆-县市级文化馆-乡镇一级文化站-社区一级文化室。通过这五级服务网络,基本可以覆盖到大多数老年人群体,有利于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 文化馆直接面向所有老年人群体,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文化活动,他们享有着平等的文化活动参与权。

在文化馆中,可以采用多种文化活动的形式,比如,展演、培训等,从而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文化活动需求。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活动几乎可以覆盖到全体的老年人,而且,文化馆也在无形中拓展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另外,文化馆在给老年人带来娱乐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契合我国主流文化价值。

二、文化馆组织老年人文化活动的实现方式

为了向广大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文化馆应该强化自身的公益性和服务型,保证老年人可以在文化活动中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建立文化团体,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可以建立老年文化团体,挑选一些政治素质高、热爱老年文化活动、群众基础好的同志。同时,还要对老年文化团体活动的指导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可以胜任领导工作,促进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建立老年文化团体,可以更好地组织文化、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老年文化事业的开展。

2. 加大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文化馆要向老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同时,老年人还享有影视放映、文艺演出等公益性流动的文化服务。免费获得建设指导、参加健身活动、获得科学建设知识等服务。若有条件,则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规模和要求,并适当增加一些面向老年人的特色文化服务项目。

3. 文化馆应做好对民间老艺人作品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对于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有人说:“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失”,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最需要保护的是民间文化传人。文化馆当务之急就是普查和认定民间老艺人和他们的民间文化,在对当地民间老艺人和他们的文化技艺进行普查时,及时收集和整理他们的作品,并可以加工成文字资料及光盘,以便进行保存和研究。

4. 文化馆应重视老年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

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开展积极向上的老年文化活动,不既可以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文化馆中,拥有各类创作型的文艺人才,有着组织、策划老年文化活动的丰富经验,文化馆要积极创作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文艺作品,并进行一些优秀老年题材的文化、文艺作品的评选。

重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大力开展老年文化活动需要全社会的行动,各级文化馆更应结合自身优势为丰富老年文化活动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三、文化馆组织老年人文化活动需要遵循的原则

1. 根本原则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文化馆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开展一切符合老年人特征的文化活动,同时,这些文化活动应该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的要求。所以,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将先进文化作为思想的主阵地,从而可以促进老年人文化活动的质量的提高,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还要积极倡导健康的文化生活,淘汰或舍弃一些不适合宣传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文化活动。

2. 重视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当文化馆在组织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时,要强调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比如,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开展一些他们比较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以近几年来广为流行的广场舞为切入点,抓住老年人感兴趣的文化活动,文化馆重视健身秧歌、广场舞的理论学习,举办民间民俗广场健身秧歌舞蹈大赛;在相关的老年艺术节舞台展演中纳入了说、唱、跳等各个类型节目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老年人更好地锻炼身体,并实现了充分的人际关系交流,有利于愉悦身心,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3. 坚持文化活动的覆盖性

文化馆为老年人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要确保能够惠及更多的老年人人群。在我国群众活动中,老年人文化活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最大的特征就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要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使更多的老年人可以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愉悦他们的身心。

随着新时期的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也有了一些变化,文化馆要积极转变职能,转变传统的单独完成上级工作的被动状态,要积极进行创新,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四、结语

在城市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中,文化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文化馆开展的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增多,为了可以保证群众工作的开展,我国在很多地区建立了文化馆等机构,群众可以在文化馆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文化馆需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要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为根本原则、重视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原则、坚持文化活动的覆盖性,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老年人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愉悦他们的身心,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参考文献

[1]胡志强,肖瑞泽.中老年舞蹈教学培训探究--以广东省文化馆中老年免费舞蹈培训班为例[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2).

[2]谢岩珂.浅谈文化馆在城市老年人文化活动中的职能定位[J].群文天地,2012(17).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研究 第10篇

1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1.1 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在社区共随机发放问卷123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调查有效率93.5%。在调查的对象中,男性52人,占45.2%,女性63人,占54.8%。年龄60—64岁占43.5%,65—69岁占32.1%,70—79岁占20.9%,80岁以上占3.5%。退休前为国家公职人员占17.4%,企业职工占26.1%,自由职业占18.3%,无职业者占38.2%。月收入3000元以上占7.8%,2000-3000元占22.6%,1000-2000元占29.6%,1000元以下占40%。

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感觉精神文化生活满意的占40%,比较满意的占38.3%,一般的占17.4%,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4.3%(图1)。总的来说,老年人有将近八成对社区精神文化生活还是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家庭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以社区为依托,打造安全的居住环境,配套的基础设施,实用的公共服务。三亚市吉阳镇某社区建设了两栋社区服务中心,搭建了综合性、多功能、一站式的服务平台,提供了以家政服务、老年用品、医疗健康、休闲娱乐、法律咨询等300多项便民服务,使老年人居住舒心、生活顺心、家庭开心。

(2)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增进生活的情趣,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三亚市吉阳镇某社区开辟了两个活动广场和九个户外健身区,每天早饭前占27%的老年人会在广场上打太极拳、保健操,每天晚饭后占46.1%的老年人又会来到广场又扭又跳。此外,每周末为社区居民放映一场露天电影,每半年会组织一场广场晚会,让老年人活力充盈、欢歌笑语。

(3)以居家为主体,通过观看电视、读书看报自娱自乐,充实精神文化生活。调查发现,占83.5%的老年人认为看电视是自我娱乐、了解世界和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长为7个小时,最短也有1个小时,平均3.1小时。有53.9%的老年人喜欢看中央台各个频道,对时事、新闻、娱乐、养生等栏目感兴趣。还有13%的老年人能在子女的帮助下在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书阅读。

2 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迫切需求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倡导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三亚市吉阳镇某社区通过建立养老服务设施、打造一体化社区服务平台做了很多的工作,但通过此次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延伸、扩展和优化还有相当强烈的需求。

(1)老年人需要社会尊重关心。调查发现10.4%的老年人受到年龄的歧视,主要体现在旅游出行购买保险难,购置房产养老贷款难。7%的老年人受到社会的漠视,主要体现在乘坐公交车时年轻人不予让座。19.1%的老年人希望完善老年优待政策,提高优待标准,扩大优待范围,主要体现在旅游景点门票针对60至69岁老年人应半价处理。

(2)老年人需要子女精神关爱。调查发现32.2%的老年人认为子女感情交流较少,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竞争激烈,子女工作繁忙,无暇或者无能力照顾父母,老年人的精神关爱需求难以满足;二是受代际关系影响,价值取向有所转移,存在“重幼轻老”现象,与父母感情交流较少,造成了老年人“沉默寡言”的无奈。

(3)老年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调查发现24.3%的老年人表达了与时俱进的强烈愿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主要体现在他们不愿意成为现代社会的落伍者,不愿意因为角色的转变造成社会地位的下降,特别是60-69岁老年人中占34.8%希望通过自己的特长经验继续发挥余热或者创业就业,进一步充实业余生活,实现精神追求。

(4)老年人需要参与人际交往。调查发现43.5%的老年人非常愿意与人交往,主要体现在老年人退休后从原有的社会圈子脱离出来,人际交往关系主要集中在家庭、亲戚、邻里等简单关系,这种变化常常会使人感到孤独,使人感到被社会遗忘,所以老年人非常希望通过人际关系的交往排解心中的苦闷,希望通过倾诉来实现人际交往中的精神愉悦。

3 解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对策

(1)政府发挥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作用。充分利用传统纸质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不断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善待老年人、尊重老年人,并积极发挥道德在谴责辱骂、虐待等不公义行为的作用。广泛开展银龄行动,宣传积极老龄化观念,提升老年人自信自爱自强心理素养,推动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完善优抚政策,扩大优抚范围,提升优抚质量,以便更好服务老年人。

(2)社区发挥搭建平台和老年驿站作用。社区在注重文体设施配备完善的同时,进一步培训工作人员,拓展服务老年人能力。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人档案,了解老年人兴趣爱好及经验特长,有的放矢组织各项文体活动,帮助老年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感情的交流。积极利用老年人的经验特长,搭建老年大学性质的小培训、小发明、小服务平台,促进老年人在发挥余热的同时,实现精神价值追求。创建智慧型社区网络,关心关注鳏寡孤独老年人,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愉快度过晚年生活。

(3)家庭发挥精神关爱和感情慰藉作用。积极营造充满亲情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在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作用。关心体贴父母生活,了解父母的心理和需求,尊重父母的人格和意愿,以恰当的方式与父母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积极参加或组织老年人“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与父母的感情交流,促进父母身心健康,感受天伦之乐。引导父母正确认识身体衰老,鼓励父母接触新鲜事物,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并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老年人是家庭的后方力量,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老年人拥有愉悦的晚年生活,既能祛病强身,又能延年益寿,子女可以更加安心的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可以说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爱中,探讨解决老年人群体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具体措施最终需以政策为引导,可操作的制度加以落实以及相关法律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李纤滢,龚春.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社区模式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4,(05).

老年文化 第11篇

一、研究方法

调查近年来东湖街道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情况和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对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采取主观抽样的方法,每个社区选取参与文体活动的居民8-9人,不参与文体活动的居民1-2人。通过这种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居民参与文体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组织5次座谈会,每次座谈会7-10人,通过这种方式倾听群众心声,向群众学习、请教,同时调查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基本队伍及活动的状况。

二、结果

1、受访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73份,其中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为98.63%,其中男性占27.78%(20人),女性占72.22%(52人)。在年龄分布上,40岁至50岁的居民有10人,占13.89%,50岁以上有62人,占86.11%。女性多与男性的原因是女性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比男性更多。

本次调查具有受访者学历较高的特点,这与东湖街道地处望京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特别吻合。虽然本次调查群体年龄偏大,但除13位受访者(占18.05%)外,均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其中23人(占31.94%)具有大学以上学历。65.28%(47人)的受访者来自中等收入家庭,占受访者中的大多数;有32%(32人)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来自低收入家庭;来自高收入家庭的仅有2人,占2.78%。调查显示,中低收入者更愿意参与到社区文体活动中。

2、群众对文体活动的需求

本次调查问卷列出了14类文体活动供居民选择,希望得出最受居民欢迎的文体活动项目。但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除了田径类和交通类的体育项目选择居民相对较少以外,其余12个项目选择人次相差不多(见图1),可见居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是广泛、多元的。其中女性更喜爱娱乐类活动,男性更喜爱体育和读书类活动。

3、街道文体队伍的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走访,2013年东湖街道文体队伍共有41支,而今年东湖街道增加了26支文体队伍,现队伍总量已达到了67支,其中社区文体队伍62支,街道队伍5支。这62支队伍中,既有传统的国学班、书法班、刮痧班、太极拳队、手工队、京剧及戏曲队等,也有大众性质的广场舞队、合唱队、晨练队、摄影队和乒乓球队等,还有新潮的仪杖走队、电脑学习班、英语提高班等。队伍类型可谓多种多样,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以文艺和体育队伍为最多。每支队伍最少4人,最多百人,平均一支队伍30人左右,最早的队伍建立已超过5年。

可见,东湖街道的文体队伍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群众的文化的需求也比较高,虽然各队伍间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所有队伍的队员都抱有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活动当中。

4、社区文体活动的组织情况

东湖街道上半年共组织各种文化体育的活动43场,除2场主要针对假期学生外,其余41场的参与者均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其中文艺类占34.1%,包括群众性舞蹈、唱歌、艺术团体活动、联欢会和周末大舞台等;文化类占36.6%,包括读书、书法、绘画、剪纸、电影、摄影、灯谜、社区大讲堂等;体育类占22.0%,包括健步走、乒乓球和气功;其他占7.3%,主要为美食和厨艺。

从这些活动可以看出,文艺、文化活动组织的内容较丰富,而体育类活动开展的比较单一。

三、讨论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文化体育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越发突出。它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快乐幸福,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强调:“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社区中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区域,费孝通曾对社区给出过这样的解释:“社区,它的含义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共同的、一起的、共享的,就是一群人有共同的感受,有共同关心的事情,也常常有共同的命运”。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是链接社区人群的重要桥梁,是把社区人群凝聚到一起粘附剂,对社区的文明、和谐和团结有重要的意义。中老年人群是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可以更有效地开展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调查显示,东湖社区女性中老年人更愿意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其原因除了与男性退休年龄较大有关外,还可能与我们组织的活动适合女性的类型较多有关,例如我们组织的体育活动类型比较单一。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中老年人的爱好十分广泛,文化体育需求是多元、多层次的。这与学校和工作单位的文化体育活动需求有明显不同。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只是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进行文化体育活动,活动的时间有限,需求较少。但社区中老年人大多数已经退休,或者事业有成,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而且,社区中老年人中祖籍、文化背景、家庭收入、社会经历和健康状况比学校和工作单位的人员更加复杂,因此其需求也更加多元化。

根据本次调查,我们认为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应以小型、多元为宜,类型广泛,适合于不同的人群。因此,需要政府组织和群众自发组织相结合,加强宣传,增加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的沟通,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才能开展更多、更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积极、健康、良好的社区文化的形成,维护地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立政,陈阳波,魏爱云.习近平文化战略思想[J].人民论坛.2014.(24):14-15.

[2]左茜颖.河南省城市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大家.2011.(10):15.

[3]余纯璐.对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 77-80.

[4]习近平.文化是灵魂[M].西部大开发.2012. (12):120.

[5]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江海学刊.2002.(03):15-18+206.

老年文化 第12篇

一、影响移民文化适应的因素

研究者调查了陕西省商洛市某县三个集中安置点的147位老年移民,他们现在都居住在离其老家20公里以外的镇上或50公里外的县城。选取这样的研究对象,考虑的是这些老年移民离家较远,而且改原来分散居住、依靠农业生存为集中居住更具有研究的代表性。

(一)生存压力

从访谈和调查来看,各年龄段老年移民生存压力相对较小。五十来岁的老年移民大多身体依然较为健康,进城后有一定劳动能力,在维持自身生计的同时,还能为家庭有所贡献,进城后打工方便,也是三个年龄段中生存压力最小的。70岁以上的老年移民基本上丧失劳动能力依靠子女供养,政府每月给付的养老金加上子女扶助大致能够维持生活,生存压力居中。反倒是60来岁的人身体素质在下降,进城后脱离土地,打工因为年龄偏大找不着工作,感觉生存压力较大。

调查也发现有四分之一左右老年人感到生活成本在攀升而难以忍受。大多移民搬迁前住在山上,几亩薄田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由于从农村到城镇后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就业渠道窄,收入不稳定,生活成本增加,家人难以团聚,也有个别移民返回原居住地现象。[3]移民搬迁导致有些家庭背负了很多债务,甚至一些家庭为了搬迁而生活水平大不如前。

(二)生活习惯

陕南移民楼房化安置在2012年就已经达到四成,[4]近年来的上楼率更高。调查发现,住房不满意是老年移民在生活习惯上最大的一个因素。绝大多数老年人人觉得环境变化太大,无所适从,拘束感严重。从数据来看生活习惯满意度与年龄成反比,70岁以上移民的满意度不足四成。

除住房外,移民对城里的作息时间、人情冷陌、治安状况、处事方式也不习惯。山区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习惯了与人、事、物的交流方式,老年移民依然用自己熟知的方式处理事情,很难适应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方式。移民尚未从“村上人”变成“社区人”。陕南山区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翻过一道岭,跨过一条河,语言几乎完全不同。从居住在各个山沟里移居出来的移民操着浓重的家乡口音,多数老年移民与人交流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语言的差异影响其了对搬迁生活的满意度。

(三)乡土观念

目前移民搬迁的农户大多数为70后、80后的年轻人,老人在山上住惯了不愿意搬迁。在商洛市的调研中研究者曾多次听到有关老人搬迁难的描述。[5]老年移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自己的后事。移民先祖的坟墓几乎全部在老家;搬迁之前他们的墓地、棺材等大致已经预备妥当。很多人担心在新家会造成自己去世后不能在祖坟安葬。客死异乡是任何一个山里的老年人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另外,让老年移民割舍不下的是自己家乡的土地、果树、老房子还有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走访中大多移民表现出巨大的忧虑的心理,心疼自己大半辈子经营的土地荒芜,感到力不从心,身不由己。传统的劳动生产技能进城后却没有用武之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格尊严也在贬值。

身份困扰不但影响着中青年移民,对老年移民也是如此。同住一个社区却有两种身份,一些进入社区居住的移民形式上脱离土地变成了非农人口,但是与社区中其他户籍意义上的非农人口在权益享有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医疗、养老、受教育等权益保障方面与居民不同,身居同一空间待遇和权益大相径庭的现实更加刺激了移民对此前生活的怀念。

二、老年移民精神健康状况调查

为了了解老年移民的精神健康状况,研究者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对他们进行了测试。该量表是由Wat Son和Friend在1969年研制,广泛用来考量被试的焦虑程度。该量表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得分范围从0(最低的回避及苦恼程度)到28(最高的一级)。评分采用“是-否”方式来测试被试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反应。社交回避的含义不等于不能参与社交,它只包括主观的苦恼及行为上的回避。

从数据来看,老年移民的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其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社交回避指数越高。老年移民在心理上似乎更封闭,更多主动采用防御性的社交回避策略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尊严,因而导致其主观上不愿也不敢与陌生人深度接触。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高境文化,交际沟通的主要手段存在于环境之中。一旦脱离原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几乎寸步难行。他们尽量避免迫使自己参加交际应酬的情形,感觉社交场合令人心烦意乱,尽量避免与人讲话,除非特别熟。

通常与人在一起时感到焦虑,感到不自在想离开入群,经常想出一些借口以回避社交活动。研究还发现性别与婚姻状况与此也有关系,这与进城农民工有相似之处。[6]

老年移民心理苦闷主要来自融入群体的尴尬。搬迁打破了农村原有的居住格局,血缘、家族纽带几乎完全割裂,突然进入了陌生人社会。心理上的警惕导致彼此相互排斥。原有人际关系网的破坏打破了老年移民在原有的自然生存状态下凝聚成的知识和意识,造成了原有的社会团体分离、凝聚力消弱。

三、应对措施

(一)摆脱边缘化风险

研究表明移民面临边缘化的危险。[7]J.Berry根据文化参与者的不同态度,提出了一个整合、分离、同化和边缘化四型双维的跨文化适应模型。如果移民既不想或不能保持自己原来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同时也不想或不能和当地社会成员建立联系,便会遭到边缘化的厄运。在此基础上Berry提出了一个分析文化适应压力(acculturative stress)的理论框架,涉及移民的心理健康如困惑、焦虑、抑郁、疏离感、边缘感、认同混乱、身体精神症状增多等[9]。

新的生活变迁会给移民带来新的机遇,但也会造成心理压力。压力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第一,文化适应经历(acculturationnexperience)的多少,参与经历少的人会感到较大的压力;第二,压力来源的多少。一些人会遇到多方面的压力,而另一些人仅遇到较少的压力。文化适应成功最终取决于目的地社会的特点、移民群体的特征、文化适应的类型、个体的社会特征和个体的心理特征。

老年移民的边缘化风险是最高的,因为其本身的适应、学习能力和身体及心理状况都决定了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可能是最高的。其自身对文化适应的态度、进行社会接触的动机、对以往跨文化交往经历的评价、价值观、认知风格、自尊心、认知控制等都会影响文化适应过程以及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压力。此外,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到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他们的期望过高,即便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仍然可能会感到失望沮丧。

(二)老年移民心理调适

第一,长期心理关怀。移民社区应当像关注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一样来了解、干预老年移民的精神问题,特别是留守在新家的老年移民的心理健康,长时间跟踪了解其生活、心理适应状况,为其提供长期心理陪伴,尽可能缩短其文化适应过程,降低焦虑程度,让其少受精神折磨。

第二,重塑归属感和社会关系网络。不管是组织老年移民进行社区劳动还是各种文化健身活动,只要能让他们能够实际参与并忙禄起来就行。人是社会的动物,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的文化,大大小小的“圈子”是人生的基本结构。要让老年移民在新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圈子和归属感。同时,文化适应要在家庭、社区和街坊邻里的双向互动中发展,让移民在重构的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获得社会互动,从而最终代替旧有的社会网络,真正融入到新家园中去。

四、结论

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应单单把注意力在物质条件的改善上。移民搬迁既要实现“搬得出”“能致富”,更要实现“稳得住”。最大的“稳”是心思的稳。“人在曹营心在汉”或者心灵的“根据地”迷失,早晚会出问题。老年移民往往是一家的精神支柱,解决好老年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他们自身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至关重要,而且对其子女和亲属都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对整个陕南移民工程,甚至会社会稳定的大局都是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树勋.陕南移民文化适应干预新模式[J].商洛学院学报,2016(1):77-80.

[2]彭洁,冯明放.陕南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张国栋,李玲,谭静池.陕南移民搬迁稳步推进,百姓致富仍需配套措施——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J].陕西调查,2013:8.

[4]刘倩.陕西省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工程的调查研究与思考——以旬阳县为例[J].企业导报,2014(6).

[5]王莹.陕南移民搬迁现两难:穷人怎么办?老人怎么办?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2-08/16/content_7055836_3.htm.

[6]廖传景,张进辅.农民工社会支持与心理症状的关系: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3,6(4):70-75.

上一篇:海洋意识教育研究论文下一篇:公立医院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