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板年画

2024-05-19

朱仙镇木板年画(精选8篇)

朱仙镇木板年画 第1篇

兴起于宋代的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 是中国民间年画最早的发源地,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其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色, 在民间年画中独树一帜、影响广泛。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劳动人民自娱自乐、寓教于乐一种表达形式, 人们在精神上、观念上趋利避害、乞祥求福……。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作为厚重的中原文化的生动载体, 体现着北方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与善恶判断。

一、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旅游价值

(一) 理想化的精神诉求

神荼、郁垒是中国最早的传说中的门神, 人们画神荼、郁垒及虎于门户, 以驱邪防鬼。《后汉书·礼仪志》说, 神荼、郁垒居东海的度朔山上, “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 以苇索将恶鬼缚起来以饲喂老虎。神荼、郁垒在汉时犹如怪神形象, 后来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则演变为守门武士。过年张贴驱兽、驱灾、驱病、祈福、迎喜等题材的年画以表达美好愿望。天灾、人祸、尊卑、贵贱、美丑、善恶, 甚至大自然的不可预见性等都困扰着人们, 无法解脱和难以解答的问题羁绊着人们渴求幸福的心灵, 为了表达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 用一些不符合自然规律、非现实的物象和符号语言有机组合的构成画面, 使人们通过幻想进入一种超现实的美好境界。如《天地全神》、《财神沈万三》、《莲生贵子》等。有一些美好的组合随时间的推移已变为一种象征 (如龙、凤、麒麟等的造型) 。年画里这些理想化的画面构成语言元素来自生活, 又不同于自然的真实, 是虚幻的、寄托灵魂的家园。

(二) 吉祥祈福的寓意

在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里, 对吉祥、如意的祈求, 对生殖、生命的渴望无处不在, 老百姓总是用善意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求生、趋利、避害的功利意愿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审美理想当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吉祥祈福的形式很多, 人们把自然界里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如莲蓬、莲藕、鱼、葫芦、石榴等寓意子孙荣昌的抽象意念, 把花瓶、古钱、官帽、荷花等用来寓意平安、金钱、升官、生子、富贵、增福添寿等, 成为人们意念中的抽象符号。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 人们把一切造型都赋予生命和活力。

文字良好的装饰功能, 是人们直接将吉祥文字设计装饰在年画中的直接原因所在。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字题材的年画是由文字与符合文字含义的人物和动物组合而成的, 具有吉祥寓意的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如《大福寿》就是福字底纹, 一梅花鹿和一个肩扛鸠杖的寿星组合。“福”字具有雍容大度之美、内容丰富, 诸仙神也情态各异, 寓意吉祥、喜庆、富贵荣华, 福寿康宁。朱仙镇木版年画中, 还有用较为直接的应用方式, 把具有一定含义的符号形式来寓意吉祥喜庆的。如盘长”、“方胜”等符号, 作为一种文化标记, 被人们所世代延续, 给人最为直观的祈福印象。

(三) 天人合一的哲学文化意会

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造型观念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理想, 这种造型观念高度地肯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将自然认定为内在于人的存在, 而将人认定为内在于自然的存在, 使主、客体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比如葫芦、莲子、石榴等自然物被寓意为多子多孙的内涵;鱼、鹤、松等自然物被作为重生利命的象征……在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造型理念中, 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似乎都关联着某种特定的寓意, 并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某些利害关系。这种物我化一的心灵状态, 堪称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二、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开发现状

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 朱仙镇木板年画自然也受到冲击, 其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方式不可避免地面临严峻考验。

第一, 朱仙镇木板年画印制规模很小, 基本上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模式上。

第二, 它面临着技艺失传, 新产品开发不足, 徒弟来源短缺, 后继无人的境地。由于朱仙镇木板年画制作工序复杂, 要求工匠技能颇高, 掌握雕刻印刷木版年画的艺人已寥寥无几, 创作力量薄弱, 几乎没有创作新形式的年画, 特别是传统的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品种单一, 做工粗糙, 像洒金、印金等多种传统工艺早已不复存在, 传统颜料也因成分残缺, 像铜绿、葵花紫开始用化工颜料代替。

第三, 珍贵的雕版仍在不断流失中。

第四, 发展后劲不足, 缺乏发展资金。要想让朱仙镇木版年画做大、做好、做强, 政府就必须进行宏观调控, 注入一定的发展资金。而这些资金往往又很难落实。因此, 如不及时加以保护,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很可能会彻底消亡, 使朱仙镇木板年画这个“世界绝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消失。

三、朱仙镇木板年画旅游开发的构想

朱仙镇木板年画要摆脱困境、走出危机, 当务之急就是要让朱仙镇木板年画“活”起来, 真正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它可以原型原貌、原汁原味地出场, 也可以顺应变化了的习俗、形式、审美情趣而“适应性”地进入。对于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开发必须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 保护性开发

当务之急是要对朱仙镇木板年画进行抢救、挖掘、整理。2002年, 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大力呼吁“广泛搜集抢救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才对于朱仙镇木板年画有了一定的资料积累, 但是现有的搜集资料还很匮乏, 宣传力度仍远远不够, 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保护人员应该通过录像, 摄影, 照片, 文字等形式录制下他们制作年画的整个工序。此外可以利用传统的纸质媒体运用文字进行梳理记载;或者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 (电视, 互联网等媒介平台) 进行记录。其次, 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发展, 需要走产业化的道路,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由目前局部、零散, 自发的工作状态, 转变为全面、规范, 有序的轨道。再次, 培养一批热爱年画艺术的年轻人, 让他们把朱仙镇数百年的年画艺术传承下去。并且, 有必要在当地艺术学院中的美术学科, 增设年画方向的专业, 将年画艺术与现代高等教育相衔接, 让朱仙镇木板年画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 创新和推广

在当代社会, 我们要继承传统就是要“取其精华, 取其糟粕”。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将本时代的特色融入创作中, 使传统年画艺术透出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大众的喜好与现代时尚的流行趋势, 在年画的呈现内容上做文章, 突出复古与时尚相结合的艺术风格。让它不仅仅再是只能贴在大门或墙上的吉祥纳福画, 而且可以在服饰上烫印或针织出传统的年画图案;被精致巧妙地装裱在画轴中和相框内;或者在常年陈列的居家装饰中 (灯具, 屏风, 纺织面料) 巧妙地运用传统年画元素。目前在天津、上海, 年画的这种趋势十分明显, 市民主题在年画中浮现, 年画与时尚美女、广告捆绑在一起, 构图方式和符号系统发生显著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 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创新应处理好与传统的关系, 不能失去其特有的艺术风格, 若一味的“媚俗”, 反而弄巧成拙。推广, 即通过广泛宣传的方式, 将朱仙镇木板年画推向现代市场。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杨柳青、桃花坞等地已经开始市场细分, 传统年画销农村, 创新年画销城镇。即使在当今社会, 中国人过年贴年画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年俗。

(三) 满足外来游客体验式参与

一方面, 当地居民可以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兼制作具有地方特色, 民间风格和淳朴意志的民俗工艺品, 不仅满足游客旅游时购买纪念品的愿望, 还能提升民间艺术文化的价值,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游客们还可以亲自进入民间作坊, 现场参与制作, 体验木板年画的制作工艺, 感受朱仙镇这种原创性, 传承性, 近乎天然的“生态美”, 增加对地方特色的认识, 还可以使木板年画这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在民间得以进一步地推广。既唤起了游客的兴趣, 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一个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往往蕴藏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 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 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成为情感凝聚力和认知自身与文化创造力的依托等。不过, 它们又是脆弱的, 任何对文化的忽视或保护不当行为, 都有可能造成濒临危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没落。因此, 兼具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然选择。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可为非物质文化文化的保护传承注入新的血液与生命力, 更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吕品田.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J].文艺研究, 2000 (2) .

朱仙镇木版年画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美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工艺制作、艺术特点。

2、学会用美术语言从不同方面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3、在欣赏、体验、拓展等教学环节中,感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民间美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及艺术特点。感受朱仙镇木版年画其独特的美。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用美术语言从不同方面去欣赏评述作品。教学方法

传授法、感知质疑法、对比欣赏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实践体验法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课件展示:过年放鞭炮、挂灯笼、贴对联的喜庆场景。教师提问:这是要干什么? 学生回答:过年

教师提问:门上还少些什么? 学生回答:“门神”、“年画”。

教师说:门神就是贴在门上的年画,是年画最早的形式。大家对年画了解多少呢?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几幅画中,哪一幅是年画吗? 学生回答:“第二幅”、“第三幅”。

教师总结:第三幅也是年画,是传统的木版年画,这年画已有近千年历史了,产地就在我们开封朱仙镇!出示课题:《朱仙镇木版年画》。

[设计意图] 以多媒体课件形式揭示教学内容——朱仙镇木版年画。课件以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提问,调查学生对年画了解的情况。

二、感知质疑

1、欣赏感受:初步欣赏朱仙镇木版年画,让学生门谈一谈对这些年画的第一印象和感受。学生自由谈论,交流自己真实的感受。

2、质疑:引导学生谈一谈对朱仙镇木版年画方面,还想了解或知道些什么?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老师提出的问题:(1)木版年画起源哪个朝代,发源地在哪里?(2)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年画?

(3)制作一张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4)制作一张朱仙镇木版年画,需要雕刻几块版?印几遍完成?(5)朱仙镇木版年画,用了哪几中颜色?

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就要养成一个不断给自己提问提的好习惯,有目的的去欣赏才有意义。

[学设计意图] 感知——整体感受自由谈论。对艺术作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里是把学生鲜活的个人感受放在优先的位置,激发儿童的表现欲。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疑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有目的的去欣赏。

三、探求新知、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

课件播放《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和制作过程》的短片。学生带着问题全神贯注的欣赏短片。欣赏短片时学生边思考边感受着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魅力。

2、欣赏完短片后,请先前提出问题的同学,说一说找到的答案。

3、强答游戏:强答屏幕中提出的问题。这种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学生们都能积极踊跃的答题。

通过欣赏短片和答题游戏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和制作工艺(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设计意图] 带着问题欣赏短片,学生一边直观的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和制作过程,一边思考寻找着答案。通过短片直观、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强答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对短片中了解到的知识做初步的巩固,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四、深入探究

1、课件出示多幅年画—— 尉迟恭、秦琼、吉祥如意、三娘教子、钟馗、刘海戏金蟾、赵公明、燃灯道人。

(1)让学生说一说年画中的人物都是谁。

(2)老师适时点拨并总结朱仙镇木版年画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2.老师提问:欣赏一幅画除了要知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还要从哪些方面欣赏。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适时点拨并总结色彩、线条、人物形象、构图是构成一幅画的基本要素。3.对比欣赏:

课件显示——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对比图。并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造型、构图几方面欣赏

(1)构图:首先老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的特点。学生谈看法,老师点拨、补充并总结构图的特点是:饱满、对称。(2)线条:课件出示——线条对比图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引导对比分析,之后提供两组描绘线条的美术语言——粗犷简练与精细柔和让学生分析、判断并说说选择粗犷简练的理由。老师总结板书线条的特点。(3)色彩和造型: 课件显示——色彩对比图

分小组讨论、分析。一二小组讨论、分析色彩的特点,三四小组讨论分析造型的特点。讨论后小组汇报、交流看法。老师适时点拨并总结板书色彩、造型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大量欣赏朱仙镇木版年画,通过教师的点拨及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对比观察、讨论、分析,合作、自主找出两者的区别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并用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学会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五、再次整体感受:

学生交流:通过欣赏短片,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工艺制作,又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现在大家对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通过又一次较深入的讨论作品给人的感受与第一次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的.六、实践体验:

以小组为单位,分发工具、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印画的乐趣,感受民间艺人的勤劳、智慧和艺术才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践,拉进孩子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他们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七、拓展新知:

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民间美术。

课后每个小组各选一种民间美术进行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下节美术课从不同方面用美术语言向大家介绍、讲解一种民间美术。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我国还有许多乡土气息浓厚、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知道怎样去欣赏这些民间美术。朱仙镇木版年画 欣赏 艺术特点

朱仙镇木板年画 第3篇

杨家埠和朱仙镇两地均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主要产地, 前者在山东潍坊, 后者位于河南开封, 它们在用色方面它们秉承了中国民间年画共有的特点:艳丽明快的色调, 强烈鲜明的对比, 追求吉祥如意, 祈福禳灾。然而同在北方的两地, 在年画色彩方面却各有特色, 它们在遵照各自历史传统的同时, 又结合当地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和地域环境, 形成了两种特色鲜明的年画赋色体系, 使之既具有色彩讲究的视觉审美效果, 又包含了色彩的寓意性和象征性作用。

首先在主要色调的运用上, 杨家埠年画的色调主要是以红、蓝、黄、绿、紫为主。在精细的颜色分类中, 杨家埠又有“硬色”和“软色”的分类, “硬色”是指大红、深绿、深蓝、黑这些浓重的颜色;“软色”则和硬色相反, 它包括粉红、粉蓝、粉黄、淡蓝等颜色浅淡的色彩。在杨家埠年画的用色中, 硬色和软色必须搭配起来使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这就是民谚所说“软靠硬, 色不楞”。“红间黄, 喜煞娘”也是说红的硬色和黄的软色搭配, “喜煞娘”当然是民谚中夸张的说法, 只是缘其色彩搭配的热烈喜庆。杨家埠年画除了讲究用色的软硬外还讲求色彩的阴阳搭配, 因此又有“阳色”和“阴色”的区分, “阳色”是指红色、黄色等温暖的色调, “阴色”是指蓝色、绿色体系的冷色系。阴阳的搭配、软硬的组合使得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在热闹红火之余, 更显得和谐统一。在画面的色彩面积安排上, 大面积的红、黄、绿的使用, 大胆而奔放, 它和画面内容的气氛往往能很好的协调一致。厚重醒目的效果, 鲜艳柔和的装饰性特征, 充满了浓郁的齐鲁特色。

朱仙镇年画则秉承了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 在色调上是红、青、黄、白、黑这五大“正色“为主, 所以朱仙镇年画受到五色审美的影响比较深刻。它虽然没有杨家埠年画的软硬之分, 却有着另外的配色方法。色彩以红色和棕色、黄色和紫色的对比为主。在朱仙镇年画中, 我们几乎很少看见蓝色, 取而代之的是紫色和绿色, 也就是在本来需要用到蓝色的地方用紫色和绿色代替。实际上紫色也取代了黑色, 尽量避免黑色的使用, 因为年画艺坛、画坛带来了一股生气。画家满腔的激情和领异标新的个性, 慷慨激昂宣泄, 对传统花鸟画的变革和发展, 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也为近代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蓬勃发展开了先河, 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郑板桥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去年9月海峡两岸举行的郑板桥研讨会便是两岸文化合作交流的一个缩影,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郑板桥作品中体现出的为民造福和不断创新精神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备有的精神品格。以郑板桥为媒, 深入广泛地从精神层面探求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播, 进一步增强两岸同胞休戚与共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向更深层次、更是讲求喜庆的, 如果加入黑色就会显得沉闷、压抑, 阴气太重, 所以在黑色和紫色较为接近的情况下, 紫色也可以起到黑色的作用。在朱仙镇年画中, 还注重补色的运用, 使得画面效果对比及其强。朱仙镇年画还有一大特色是在人物的头部、脸面的颜色多用白色, 眼皮通常为红色, 眼睑下面一般会有一撇代表性的橙色或黄色。

在对两地配色进行比较之后发现, 红配黄是它们都极为推崇的搭配, 富贵吉祥的颜色也是年画的基本要求, 这种文化心理的色彩也就成为了光明、希望、喜庆、生命、繁荣、蒸蒸日上的代名词, 是民间意趣的体现。

分析了众多的年画作品发现, 在两地年画的用色中都有各自钟爱的颜色, 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但是在这种偏爱后面隐藏的又是它们不同的文化差异。由于杨家埠年画相对直接地反映了中国民间传统的审美观念, 因此也就沿用了红黄的喜庆色。“紫色发恶红主新, 黄色多了多主淡, 绿色大了也不新, 上样三色均可用, 唯有紫少画真实”这几句民谚很好地道出了杨家埠年画用色的喜好。紫、绿这类偏冷的色调是较为难看的颜色, 单独使用是犯忌讳的, 只有配上红黄使用, 才符合群众的审美口味。杨家埠年画里厌恶的紫色和绿色却成了朱仙镇的宠爱。杨家埠位于山东半岛中部, 人口相对比较集中, 民间生活的简约质朴以及贫苦落后的经济状况, 对幸福美满的生活追求变得十分迫切。

朱仙镇的情况就较为特殊, 深刻的历史因素使得这种赋色方式有着不得以的选择。朱仙镇年画起源于唐代, 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繁盛, 而河南开封又是当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这个时期的审美文化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服饰方面就有紫色是高贵颜色的说法, 史料记载宋代“三品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朱, 七品以上服绿, 九品以上服寿”, 后在元丰年间改为“四品以上服紫, 六品以上服绯, 九品以上服绿”, 可见紫绿在当时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地处中原地区的朱仙镇, 在以后相对封闭的时间中一直沿用着这种用色习惯, 以至后来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被广大的民间艺术家们所遵循, 朱仙镇的特色也就由此而来。

民间年画的色彩是感性的, 是写意的, 是心象色彩, 是打破时空的色彩, 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符号化的特征。它从本质上来说是补充人们生活的空虚, 传达人们的生活愿望, 装饰枯燥的空间。淳朴的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质朴纯真的民族心理的结晶, 体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颂扬和信念的追求以及华夏民族追求圆满、完美的心性。民间美术的色彩不是“形神兼备”的色彩, 是“以貌取神”的色彩, 是直接绑定于民间艺术的色彩。通过对民间艺术色彩的解析, 我们更加透析地看到了隐藏在色彩背后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色彩寓意, 它不仅仅是供人们欣赏或使用的物品, 而是漫长悠久的华夏文化的一个侧面。

参考文献

[1]陈池瑜主编.唐家路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与保护 第4篇

清末之前,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因其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作为人们精神依托的载体, 一直以来销量都非常可观。可是随着清末封建社会的衰落与他国的侵略, 年画经历了它的第一个劫难, 尤其体现在日本对华的八年侵略战争中。“1938 年农历四月十三日, 国民党开封是政府设在城内鼓楼顶上的防空警报器发出凄厉的声音不久, ……铭记着日本军国主义野兽般的狰狞和凶残。”[1]这是王继文先生在《开封沦陷时期古书遭劫目睹记》中陈述的。就这样, 掠夺和焚毁造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第一次大损失。由于年画与民俗紧紧相连, 是人民精神的依托, 需求量很大, 所以在日军撤离后木版年画作坊仍继续生产。真正的毁灭性的灾难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清”和“文革”。1964 年刮起了“四清”的风暴, 天成老店木板年画第四代传人尹辅礼家中堆放的满屋的年画木版被焚毁。冒着“右倾”“反动”的罪名, 尹辅礼挑选了部分珍贵的年画木版偷偷藏了起来。原以为逃过一劫, 却不知在此后的“文革”中这种毁灭性的劫难再次发生, 尹辅礼作为“四旧”的代表人物被揪出来批斗, 跪在烂砖头上, 头顶数块年画木版 (年画木版均是木丝密度较高的梨木, 二码的版每块约重一公斤) , 每次都被整得死去活来。在摧残中, 尹辅礼还是冒着危险将二十块年画版用油布和塑料布裹好埋在院中的粪坑里, 并在上面堆放一些生活垃圾来掩饰。在之后的30年间尹老先生曾偷偷看过几次, 而这一切连他的女儿都不知道。最大的灾难过去了, 但是木板年画也停产了, 年画艺人们或死或散或改行, 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也濒临消失。

二、传承与发展问题

民间艺术在历史中历来不受重视, 没有社会地位, 再加之后来的被侵略迫害以及“四清”、“文革”的重创, 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 随后又确定朱仙镇木版年画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河北武强、四川绵竹等地年画为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版年画才如枯木逢春。但是, “只怪我们的现代化是从‘文革’进入改革, 是一种急转弯, 没有任何文化准备, 甚至还没来得及把自己身边极具遗产价值的民间文化当作文化就已濒危、瓦解、剧变, 甚至成为社会转型与生活更迭的牺牲品。”[2]当我们必须用政策来提倡和保护一种文化的时候, 可以想见它所面临的现实的严峻和不可逆转性。“文革”中历经苦难的年画传承人尹辅礼先生在回忆到多年前的情形仍不禁落泪:“没人敢做了, 那种非人的痛苦谁都不敢再去惹了。”直到2002 年, 尹老先生在家人和政府的鼓励下才重拾木版年画事业。天成老店木版年画第五代传人尹国法面对年画艺术的传承问题仍旧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说:“会将这门手艺传授给下一代, 但是不会强迫他干这一行。毕竟, 我们也希望他的将来比我们好得多。”尹国法是文革遗留问题的受害者, 由于成分问题失去了许多机会, 只能务农, 闲时做年画来出售。虽然朱仙镇木版年画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审美生活方式以及信仰观念等的改变, 年画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已逐渐淡化,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存受到冲击。传统意义上的对年画的收藏、整理等方法也只是消极的保护, 只有深一层的开发这种艺术并作出完善保护方法才能让年画艺术得到发展。

三、探索解决方法

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并且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 最终年画艺人已经没有任何资金可用。另外, 朱仙镇木版年画生产基地已被作为旅游景地, 这也是政府保护和提倡年画艺术的方法之一, 但是虽然有游客购买却也不能给年画艺人带来持续的收入。所以我们应该寻找一种既能保护年画艺术同时又能促使它发展的方法。一种艺术想要传承并发展就要被世人所接收和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年画艺术才能体味它的珍贵之处。而传播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的最佳途径就是教育, 也就是将年画艺术引入到当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去, 使年画艺术作为一种知识技能来教授, 这样文化遗产的传承既能借助高校教育这一载体, 高校艺术教育也能得到文化遗产的滋养, 从而完善教育体系。将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融入到当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精神, 对大学生的成长发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建议是在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后才提出的, 学校可以根据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特点来调整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关教学计划, 开设有地域特色的相关课程, 由年画艺人亲自教授课程。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并没有以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教学大纲, 这也就促使民间艺人自觉的深入研究自身文化的特点。单这方面来讲就已经促进了木版年画艺术的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作为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其的保护和发展应该在现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保护和发展, 而不只是对其的膜拜。

参考文献

[1]《河南文史资料》 (第15辑) 《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政协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5年版第76页.

[2]冯骥才《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1年版第8页.

[3]《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著《河南文史资料》 (第15辑) 政协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5年第76页.

[4]秦杨 (广西艺术学院) 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选自《艺术探索》2012年26卷第81—82页.

[5]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6]袁汝波《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衰以及抢救价值》2003年2月.

朱仙镇木版年画品牌建设思考 第5篇

民间木版年画发端于远古的门神习俗,随着唐代雕版印刷术的流行而发展,至明清时代达到空前兴盛的辉煌时期,它以悠久的历史和古朴的风采著称于世。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被公认为中国民间年画的鼻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发达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便利的水陆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在宋代时已广为传播。由于战争、河流改道等原因导致经济地位的丧失,至新中国成立初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已销声匿迹,无人问津。

新中国成立后,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工作。1984年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成立,1987年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成立,先后恢复了一些年画作坊。拯救朱仙镇木版年画正式提上日程,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在开封开幕,朱仙镇被授予“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称号,确立朱仙镇木版年画鼻祖之位,被确立为世界2004年非物质文化代表,还批准经费114万元打造中国木版年画博物馆。张继中出版《朱仙镇木版年画》,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图片资料。朱仙镇木版年画被指定为“国礼”,进行国际赠送。

最近几年,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师生中也出现了一批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整理资料和论文,还包括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朱仙镇进行了几次实地考察,除了国家扶持的年画作坊外,根本没有史料记载的繁华迹象,年画经销店也很少,除了为研究或者年画爱好者收藏等原因购买外,基本无人问津。令人可喜的是,2016年春节期间朱仙镇木版年画由淘宝阿里巴巴策划了大型网络活动,效果显著,这是当今最为流行的网络力量为其服务的成功案例,也是朱仙镇木版年画走向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希望。

二、重拾品牌,包装自身,轻装上阵

品牌的概念源自于古挪威文Brandr,意即“烧灼”的意思。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标记自家的家畜等需要与其他人家的相区别。在中世纪的欧洲,工匠们在做好手工艺品后都会留下自己的标志,用于识别不同的生产者之间的产品,以区别优劣,这就是最初的品牌。不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为生产者提供法律保护。在牛津字典中,“所有权的证明,作为质量或其他用途的标志”作为品牌的释义,以区分和证明品牌的质量。

作为品牌首先是商品。朱仙镇木版年画曾经在宋明清到民国初年每逢过年都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宋朝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其中记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及财门、钝驴、回头马、天行帖子”和冬至后卖“纸画”的记述。明代刘若愚著《酌中志》里说: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贴,司礼兼刷印《九九消寒图》”。其次,作为品牌要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或者区别于不同所有者的标志。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不但拥有自己的独特的制作工艺,而且承载了很多传统文化的涵义。朱仙镇木版年画用色十分讲究,以矿物、植物作原料,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年画题材多取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等,种类繁多,形象生动。朱仙镇木版年画已经具备了作为品牌的条件,但并未意识到在当前的全球商业化背景下,保护自己形象和制作手段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作为品牌对自身商业利益和文化继承的促进作用。

品牌是企业本身的一种属性,是企业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企业凭借品牌的力量可以获得较高的知名度,较高的销售额。那么品牌到底由什么组成的?首先,品牌外在表现形式是文字、图案和符号。其次,品牌的隐形资产主要有产品的质量、服务、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当然,品牌没有物质的实际使用价值,企业的品牌效应就实现不了,更不可能达到品牌的整体传播效果。优秀的品牌不仅仅在企业的整体宣传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在单个商品包装及广告宣传的细节处也表现得较为突出,比如“可口可乐”的文字,让人们产生它被饮后的饮料感受,其红色图案及相应包装能起到独特的效果,再如“麦当劳”其黄色以拱形“M”会给人们多大的视觉效果?如果将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品牌的形象定位下来,我们就要进行一系列的CI设计,比如市场定位、响亮的名字、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标志,规范化的视觉应用系统。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迎合需求

朱仙镇木版年画发端于民间,我们就要从民间寻找年画的根。民间流传的是民俗,但这种民俗随着人们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会跟着变化,所以年画的形象也要跟着大众的审美而变化。调研市场确定购买群体,然后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来定位年画的风格、产品类别以及价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提高,尤其对儿童的教育投入。针对这一变化,我们可以开发针对儿童益智的商品,比如年画拼图、填色游戏、玩具、故事会等等。人们生活的另一变化就是走出去,除了享受自然给我们的美景外,了解更多的历史和当地的民风民俗也成为需求,所以可以开发针对游客感兴趣的纪念品和艺术品。

互联网和APP的广泛使用,促使我们开发专门的网页宣传成为必要,编制跟年画有关的免费公众游戏平台,在淘宝等专门售卖的网站出售年画等相关创意产品,这些活动其实不在于获得多少利益价值,而在于聚集人气,着力于宣传。

让年画走进青少年的生活。可以先在郑州比较临近的地市开设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体验吧,在博物馆、少儿图书馆等开设年画公益课堂,在中小学开设年画课堂,与高职院校链接,建立实习基地,培养我们后继的年画艺人。定期召开高级别的民间木版年画研讨会或论坛,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例如纪念画册、小礼品、信函、手提袋、会议用水、会议用具、会议用车等媒介,强化朱仙镇木版年画品牌形象,让专家学者能够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品牌的代言人和传播者。

四、小结

本论文虽然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进行研究,但其出发点不是着眼于固定的年画模式,而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变化其形式,寻求与当代人的生活相契合的年画表现形式,使年画的文化走进当代生活,成为活的艺术。这是一种大胆的设想,也不知道年画老艺人是否接受,但我想使年画成为热销商品,促进年画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也是所有年画艺人的期望吧。

参考文献

[1]张生英.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设计意识及其现代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8

浅谈朱仙镇年画的兴衰与现状 第6篇

中国年画艺术发源并兴盛于河南开封, 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北宋初年,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 促进了都市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抬头。开封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 居民超过百万。加之唐时实行的宵禁被取消, 进一步促进了开封集市贸易的发展, 为民间娱乐业的兴起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条件。而宋太祖赵匡胤为巩固中央集权而做出的“杯酒释兵权”和优赐功臣宿将、降王降将并鼓励其“歌儿舞女以终天年”等措施, 使得失去实权的达官贵族沉溺于歌舞升平的寻欢作乐之中, 极大地刺激了以勾栏瓦舍为中心舞台的世俗文化生活, 这样就为年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名人画大量地流入市井, 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艺术基础。宋太祖不爱好私储文物, 主张将收藏的蜀宫图画挂到茶肆、熟食店, 给大众欣赏, 以致宋代开封城内卖画市场到处可见。这一文化举措直接影响了年画艺术在开封的兴起与发展。而历代名人画和宋代画家献艺民间, 则为年画艺术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民间画工艺匠正是在学习和临摹名人画的过程中, 继承了民族传统绘画的技艺, 使自身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名人画与宋代画家之作普遍为民间大众所欣赏, 逐渐为年画艺术组织起新的、庞大的观赏阶层——民间大众, 使年画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 成为千百万民众装点岁时节令、祈福吉祥生活的必需品。同时, “勾栏瓦舍”也为年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环境, 这就为年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一种契机。因而, 泛称纸画的宋代年画作品便开始出现于市井坊间。

印刷术的发明为年画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而宋代开封木版年画的产生与当时发达的雕版刻书、交子印刷等诸多因素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空前繁荣的雕版印刷业不仅促进了北宋文化的蓬勃发展, 也导致了木版画的产生。当时市场贸易中流行的“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 实即雕刻有木屋、人物等各类图像的木刻版画。在官办交子务设立之前, 民间已经出现了雕版印行交子。木版画形式的“交子”始由民间雕版艺人刻印, 且在民间盛行一时, 而在京师设置便钱务后, “交子”使用也就更为广泛。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盛与衰落

1127年, 开封被金兵攻破, 盛极一时的雕版印刷行业也蒙受浩劫, 大批画工和雕板工人或被金兵掳去北方, 或被迫南下, 只有少部分匠人流散到朱仙镇, 重操旧业。自此, 开封木版年画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沉寂时期之后, 逐渐以其新产地——朱仙镇闻名于世。1344年, 黄河决口, 河道逐渐北移, 影响了南粮北运、供应元大都的“漕运”粮船。元顺帝令工部郎中贾鲁治河, 贾鲁疏、塞并举, 恢复了黄河故道, 并开凿了密县到颖水的“贾鲁河”, 使货运先集中于开封西南的朱仙镇, 再由陆运转到开封。从此, 开封远离了黄河水患, 而朱仙镇也便成了四大名镇之一。日渐衰微的开封木版年画艺术, 才南移到朱仙镇并逐渐兴盛起来。

朱仙镇年画的兴盛与朱仙镇作为水陆码头的交通枢纽是分不开的。朱仙镇自贾鲁河通航后便进入兴盛时期, 从明末至清初, 到康熙时期达到鼎盛, 朱仙镇也一举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而朱仙镇年画也随着朱仙镇的发展, 依靠便利的交通而流传于天下。据朱仙镇镇志记载:“明、清盛时, 该镇分东西两镇, 有民商四万余户, 人口30余万。”朱仙镇又名“聚仙镇”, 镇内有“仙人庄”, 传说是七十二路神仙聚会之处。朱仙镇优越的地理环境, 突出的文化背景, 给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朱仙镇经营木版年画的商家中, 著名的老字号有“万通”、“天义德”、“晋泰永”、“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等等。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产量, 高峰时可达到三百万至四百万张, 除充分满足本省内农民的需求外, 还远销山东、江苏、湖北以及福建、甘肃等地, 几乎辐射了大半个中国, 甚至飘洋过海, 远销到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华人聚集区, 足见其影响之深远。明清时朱仙镇的木版行业有许多行会, 雕版艺人有“门神会”, 供奉鲁班和财神;红纸业有“红纸会”, 供奉葛仙。每年农历九月九, 是经营木版年画业和红纸业各行会的纪念日, 艺人都聚会在关帝庙前隆重庆祝。艺人们饮酒聚餐, 夜晚要在“悬鉴戏楼”、“关帝庙”、“岳飞庙”以及“天后宫”等处唱大戏三天, 以犒劳行会艺人, 并招待各地前来订货的客商。

但由于黄河多次决口, 造成了运河河道的淤塞, 朱仙镇交通枢纽的作用逐渐消失。传播渠道的中断使得朱仙镇年画逐步走向衰退, 艺术创新方面也受到严重打击。尤其是1938年6月“花园口事件”, 朱仙镇因其地理位置而陷入“黄泛区”之中, 成为重灾区。艺人们纷纷外出逃荒, 朱仙镇年画行业自此一蹶不振, 只能依靠刷印灶马、门神、天地三界众神等勉强维持生存。

新中国建立之后, 随着新风俗、新思想的传播, 传统旧版门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朱仙镇传统木版年画, 随着“开封市朱仙镇年画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而逐渐成为文物以及画家的参考资料。与此同时, 朱仙镇新年画也开始出现。1961年, 开封市政府拨款在开封东大街建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合作社”, 合作社内既有许多老艺人, 也有很多专业美术工作者, 如当时河南大学的教授刘铁华、王威等。这些“新年画”既有传统特色, 又有时代气息, 如《大办农业五谷丰登》、《婚姻自由》、《干群一家》、《连年有余》、《工农联盟》等, 构图饱满、线条粗犷, 色彩鲜艳明快。最早开始收集、整理朱仙镇新年画的王树村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所说:“这些新作品的内容……有的反映了城乡互助, 有的反映了农村人勤畜壮, 有的反映丰收年人民的喜悦, 还有的描绘了民兵的英雄形象”。王树村所收集到的“新年画”, 体裁有单幅、双幅, 还有贴在窗棂上的小画。“风格依然保留着朱仙镇年画的传统风貌, 尤其是色彩方面, 仍以漳丹、浓绿、深黄三色为主调, 鲜美典丽, 悦目爽心。这些‘新年画’中的人物形象俊美朴健, 神态清秀动人, 颇似当地劳动人民的风貌……”。朱仙镇新年画呈现出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特有的古朴而淳厚的气质, 洋溢着中原文化所赋予的阳刚之美。但这些“新年画”题材已不再是取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人物, 主人公也不再是神仙鬼怪, 而是来自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火热的生活, 来自于朴素的劳动人民。在这些“新年画”中, 人们看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火红的生活和时代风貌。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状

1986年3月, 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成立。年画社成立后, 经过多方面努力挖掘、整理, 一共找到了53块画板, 除却重复的, 不重样的仅有23块。旧板子中明代的有2块, 清代的有23块, 多数都已经不能用了, 现在全部保存在开封县文化局。1987年6月成立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 负责年画的抢救、挖掘、整理和创新发展工作, 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著作和年画集。1993年, 开封市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节。而从1994年开始, 年画社自办了现代化的印刷厂, 以“以胶养木”的方针为指导, 同时印刷、售卖胶印年画, 拥有职工130多人, 使得这几年的年画市场非常红火, 甚至发展到东南亚等地。2002年10月, “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全国大联展”在开封开幕。2004年9月, 中国朱仙镇年画博物馆正式揭牌。年画社几经坎坷, 总算从风雨中走了出来, 还出版了《中国朱仙镇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书籍、画册。2006年3月, 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15日,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代表之作《步下鞭》、《三娘教子》、《满载而归》、《凤香兰》被作为特种邮票首发, 这也是继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河北武强、四川绵竹木版年画邮票之后, 我国发行的第六套年画邮票, 其图案设计精美, 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纵观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衰, 无不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21世纪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在经受着生存或毁灭的严峻考验。如何对朱仙镇木版年画注入新的活力并赋予其新的内容, 使其顺应历史的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 是我们应该正视的现实, 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摘要:河南开封朱仙镇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祥地。朱仙镇年画起源于唐, 兴于宋, 鼎盛于明清, 在中国四大年画中处于鼻祖地位。纵观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衰无不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树村.河南朱仙镇年画.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

[2]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2

[3]张继忠.朱仙镇木版年画.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2

[4]刘铁华.朱仙镇木版年画调查概述.河南大学学报, 1980 (1)

[5]袁汝波.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衰以及抢救价值.美术, 2003 (2)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存、传承和发展 第7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 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收集与整理。目前国内外所存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孤本史料已经全部复刻完工, 共300余种、1500余块雕版。然而, 木版年画的孤本复刻, 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再现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要更好地保存、传承和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 搜集资料

2002年, 民间文艺家冯骥才提出广泛搜集抢救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他的呼吁下, 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了一定的资料积累。但是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说, 现有的资料还是很匮乏的。笔者建议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人员, 应该更进一步地全面搜集。

搜集资料要全面展开, 通过文字、照片和录像完整地搜集和记录。一方面是搜集古版年画。在开封市各地县所搜集到的古版木版年画, 用文字记录搜集的过程以及年画的来历, 运用照片保留古版年画的样式, 录制搜集到的年画的现场。另一方面是调查现有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记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存在背景, 录制朱仙镇运粮河段朱仙镇木版年画小作坊“曹家”、“万同”、“天成”等七家的生产状况, 他们制作木版年画的整个工序, 以及各自作坊的创新木版年画产品, 还要录制下朱仙镇木版年画老艺人的音容笑貌, 记录他们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讲解和制作经验。

2. 整理出版

笔者建议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者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文化的出版, 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利用传统的纸质媒体运用文字进行梳理记载;二是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 动态地、立体地记录。

纸质媒体的运作, 包括史料类图书的编辑出版, 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史”、“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记录”、“朱仙镇木版年画生存环境”等;还有按照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的工序流程展示其技法类的图书出版, 制作出集粹性质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总领”。如:画稿技法、刻版技法、颜料配制技法、印制技法等, 每种技法里面包含全部朱仙镇木版年画老艺人的技能。此外尚有如“朱仙镇木版年画集成”的画册类图书出版, 内容涵盖现存的全部朱仙镇木版年画内容。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 能够图文并茂地记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调查概况, 对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好的资料。通过搜集到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料, 刻录光盘进行出版发行, 内容包括:“朱仙镇木版年画现存环境”、“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工序”、“老艺人讲朱仙镇木板年画制作”等。

3. 宣传营销

中国编辑学会原会长刘杲指出:“文化是目的, 经济是手段, 是由出版产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因而仅仅限于出版产业。” (2) 明确了在现代出版产业中, 出版物的文化性与出版物所体现的价值之间的关系。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经营, 也需要文化与经济并肩作战, 始终牢记文化是目的, 经济是手段。保护和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 提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质量, 不断提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涵养。

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文化全球化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传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得到升华, 逐渐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我们在提高朱仙镇木版年画自身质量的同时, 必须加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宣传力度, 扩大其知名度。2002年10月, 世人瞩目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古都开封、历史名镇朱仙镇举办。这项活动被称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的开端和发动。这些都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对外宣传起了很大的推动力。

当然, 目前的宣传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建议应该更好地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平台进行宣传。图书出版以后宣传力度要加大, 运用赠书打折等促销活动, 促进图书销售的同时也宣传了朱仙镇木版年画;视频编辑完成之后,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 在线观看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印刷过程, 进一步地宣传朱仙镇木版年画;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组织, 每年开办一次创新大会, 广泛邀请各地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商定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创新, 以使其源源不断地推出新型的适合新时代发展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定期召开朱仙镇木版年画展销会, 把新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更好更快地推出去, 再利用现代媒体广泛地传播出去。

综合上述,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永久存活, 需要编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收集资料、整理出版、传播销售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它们环环相扣, 共同促进着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国编辑研究》编辑委员会.中国编辑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冯骥才.文化批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

朱仙镇木板年画 第8篇

关键词:朱仙镇年画,传统模式,礼品化,装饰品

河南朱仙镇是我国水印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 它继承汉唐壁画的传统, 具有线条粗犷豪放、形象夸张、色彩艳丽、讲究构图对称、久不褪色等特点。年画工艺为木版与镂版相结合, 水印套色, 颜料均由各种植物制成, 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乡土气息浓郁, 民间情趣强烈, 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古朴的乡土风格。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瑰宝之一, 被专家喻为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今年6月, 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榜上有名开封及朱仙镇现有的从事木版年画印制的民间艺人仅有20名, 并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后继乏人的状况压在他们心上, 也沉甸甸地压在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朱仙镇人的心上。

朱仙镇的木刻画, 经过千余年来民间艺人辛勤劳动创造发展, 形成了它的艺术特色, 综合起来, 可分为五大特点: (1) 构图饱满; (2) 线条粗犷豪放; (3) 形象夸张; (4) 色彩艳丽; (5) 人物无媚态。

一直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基本上停留在家庭作坊的模式上, 印制规模小, 掌握雕刻印刷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人也寥寥无几。这个蜚声海外的民间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一度令人担忧。对于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来说, “新年换年画”已经成为往昔的回忆。百年来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而去, 消亡得迅速而缄默, 随之发生的是深入中国社会生活每个层面的变迁。传统的民俗生活、居住环境、精神寄托改变了, 文化传播手段更是日新月异。这在根本上毁掉了朱仙镇木版年画赖以生长的传统社会基础, 使之成为越来越远的墙上“风景”。

朱仙镇木版年画如何走出困境?在这个问题上要想开张药方便能药到病除, 是不现实的。不管我们感情上如何难以接受,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必将占据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地位, 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现实。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让朱仙镇木版年画“活”起来, 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 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参与新的创造。笔者认为, 朱仙镇木版年画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发展, 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作为大工业生产的补充和补偿, 继续以传统方式进行年画生产

众所周知, 我国是农业大国, 这决定了装饰品

码:A文章编号:1672-3791即使在中国农村完全现代化以后, 一部分传统民艺仍有生命力, 久居城市的人们也会因厌倦工业产品的机械和千篇一律转而有对传统民艺的需求。同时, 当朱仙镇年画从手工时代单一的经济形态转入产业经济、信息经济并行不悖的多元状态时, 它也不得不对自身的生存价值和几乎完全处在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下的传承模式进行调整, 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1.1 乡村模式

对于传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手工技艺, 要使它生生不灭, 唯有根植于地方生活, 手工艺才能保存下去。因此朱仙镇木版年画应首先定位“乡村模式”, 通过对传统的年画艺术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扬光大, 恢复明清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鼎盛时期的村庄面貌, 形成一处有浓郁乡村氛围和民间工艺民俗特色的专业年画制作村镇, 开展“入户”。以村民参与, 旅游者“入户”为手段, 开发具有深刻体验感的参观和参与相结合的民俗产品。这种开发自始至终离不开“朱仙镇人”和“朱仙镇人的生活”。

1.2 节庆活动模式

传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大都是个体手工作坊, 我们将这些单兵作战的民间艺人通过组织, 相对集中起来, 利用民俗节日和传统的民俗活动, 进行大兵团作战, 通过宣传、包装, 产生轰动效应, 使民间传统木版年画得以发扬光大。

1.3 异地移植模式

是在一处为专门开发旅游或教育而创设的区域内, 通过仿造民俗环境、表演民艺生产过程、形成规模展示的一种民俗开发方式。从理论上说, 异地移植是“表演出来的”, 而不是真正源于生活的民俗, 或者说是民俗文化的“复制品”或“赝品”。但从实践的角度看, 这种模式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它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交流, 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了解, 是一种文化效益和市场效益双赢的开发模式。

2 接受现代生产工艺的改造, 成为适应现代生活并依然保持传统年画余香的产品

艺术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今日中国城乡传统的居住环境, 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房屋结构和居室装潢的变化, 使木版年画在家庭中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单门和现代室内装饰决定了人们不会再将一张普通的手印纸质木版年画随意粘贴在大门或墙上, 挂年画的习俗受到了新的文明元素和文明样式的挑战。

2.1 传统年画的礼品化

礼品化是指将精美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经过装饰设计, 制作成高档雅致的盒装书、册页、挂历、贺年卡、书签、扇子等, 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文化韵味的礼品。

2.2 成为现代居室和环境的装饰品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对传统文化回归意识的抬头, 使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有望再度成为现代居室装饰艺术的内容。它已不再仅仅是能贴在门上和墙上的新年装饰画, 而且可以被精致地装裱在画轴中和镜框内, 或者被应用在屏风、灯具、纺织面料等上面, 成为常年陈列的居室及环境的装饰品。整体沉浸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浪潮中, 传统朱仙镇木版年画处身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 既有冲击, 又有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的中国, 整体沉浸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浪潮中, 传统朱仙镇木版年画处身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 既有冲击, 又有新的发展机遇。2002年10月, 世人瞩目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古都开封、历史名镇朱仙镇举办。这项活动被称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的开端和发动。而木版年画抢救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工程。2004年6月,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省第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在开封启动。墨守成规显然已行不通, 唯有使朱仙镇年画在新时代中重新具备“造血机能”, 才能开创朱仙镇年画更为灿烂的未来。才能使朱仙镇年画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品田.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

[2]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上一篇:城乡高中生下一篇:文献收集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