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认知范文

2024-07-16

改变认知范文(精选5篇)

改变认知 第1篇

通过对各种书籍、期刊以及网站的学习研究,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是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消费行为, 以及在消费者行为与服务市场的这种转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消费者发型改变来探索这个过程中对消费者的感情、反应和思想的形象的分析。

当一个人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新发型, 挑染了新的颜色或者得到一些美丽的头发配饰时总会感觉到心情很愉快。头发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 它的改变很多时候可以理解成为个体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等观念不同因素的结晶 (Yiyi, 2009) 。在现今社会当中, 发型已经不仅仅是人们日常交际的一种表现, 同时也是消费者想要达到某种变得独特的并能展现出个人魅力及品味的不同标准的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 发型的主要功能还是倾向于能够展现出每个人的个性, 人们总是想要通过改变自己发型来展示出他们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与审美。

(一) 发型的功能

个体众多的功能当中审美功能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一个好的发型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时尚感和美感。头发通常是女性审美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可以显示出她的品味、思想等。当然, 发型也是社会趋势变化的缩影。

(二) 发型的解释功能

从不同的发型可以了解到一个人不同方面的信息, 如婚姻、年龄、职业和事业等, 发型也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区分不同的角色、身份和地位。发型和地位总是严格匹配, 人们总是用发型来加强或改变他们的身份。如在一些商业活动中, 双方都如此关注竞争对手的头发。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研究得出:“发型是在工作实习中给人第一印象最重要的”。一个发型带来的影响要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对他们的发型都会有一定的要求。从事与政治相关或者艺人及表演的工作在对发型的认知和选择上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时候, 从一个人的发型也可以确定他们的内心世界。通常, 如果一个人没有发线这意味着很自信、活跃, 并且把焦点及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情绪上会有一定程度上不稳定。

(三) 消费者行为和发型

挑染和剪发统称为头发的样式。一个人头发造型可以受个人的梳理方面、时尚方面和化妆品的使用方面很多因素的影响。现实对消费者在选择发型时会产生一些导向作用, 同时发型也受到各种次文化/亚文化所影响 (Johnson and Dale, 1997) 。

发型, 在传统视角里呈现为民间多彩的风格。发型的发展由风格上向颜色的转变经历了深刻的过程, 同时更是体现出对追求美和文化亲和力的一种倾向。如今, 更是基于视角的不同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因素的不断演化, 在现实生活中扮演复杂的生活角色等。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并越来越意识到消费行为对个人与所生存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无意中的行为同时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与做法。

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人们想要改变发型的原因很多, 它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人类的社会行为。消费者在采用这种相关服务或产品的同时有许多因素发挥作用。总的来说, 上述因素不能被定义为在消费者做剪头发或者染头发的决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控制因素, 但这些因素在消费者进行消费时还是很重要, 消费者在做这种决定时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因素、个人和心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 社会因素

如果把这个世界想象成一个社会,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的社区。他们的行为都会很强烈的被一些社会因素影响, 如参照群体、家庭角色和地位 (Kotler and Armstrong, 2000) 。

一是家庭。纵观这个社会组织, 家庭是最重要的消费购买团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导师, 每个孩子都被他们的父母教育。有研究指出, 一个人对自己的发型进行新的改变或者对头发的发型进行了改变, 其家庭成员的评价及反馈在整个家庭活动当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角色和地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可以理解为通过他参与不同的社会组织而体现的, 例如, 家庭、俱乐部、社团等。每个角色都有一个固定的社会状态, 不同的发型会发出不同的社会信息,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认同感的体现, 也属于一个其所在的社会组织和团体的认同感。通过这种方式, 个体消费的衣服、发型、鞋子、汽车和其他产品, 有助于象征手段的自我认同, 通过这种方式来分享自己的情感与生活方式。

(二) 个人因素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很多时候也受个人特征的影响。包括买方的年龄阶段生命周期、职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个性和自我概念等。

一是年龄阶段生命周期。年龄的差异在这个领域当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稍微年长一些的消费群体, 他们选择对发型的改变是想给其他社会群体传达一种年轻的感觉及效果;而一些年轻的消费者更多的是想传达一种时尚感。不同的年龄段的消费者在进行发型的选择时他们的会把自己的年龄以及职业作为非常重要的考量标准。

二是个性和自我概念。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性格特征, 并且这种独特个性会影响他的购买行为。人格可用于分析消费者行为, 不同的性格类型可以非常精确并且关联性较强的影响着消费者在进行一个产品或品牌的选择。

(三) 心理因素

一个人的购买选择被以下四个心理因素所影响。

一是动机。人在任何时间都是有需求的。当对需求的渴望达到足够的强烈时就会引起动力。消费者对发型的需求有不同的动机, 一些动机是内在的, 而另一些是外在的。大多数的消费者想要发自内心的改变大家对其的看法, 而选择对发型进行改变可以理解为内部动机;一些消费者剪头发, 或者染发是基于他们的职业要求而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外部动机。

二是学习、经验。当人们把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放到现实生活当中的时候, 学习会因为个体的经验而产生变化。头发是身体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他们的头发上。从心理的角度来看, 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如今, 消费者通过在时尚杂志以及电视节目上学习关于时尚发型有关系的信息, 并能从信息中选择出他们所钟情的发型以及颜色, 这充分说明学习对消费者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 消费者还会重新审视他们在发型上的这种经验, 这种经历将对消费者的行为有强烈的影响。

三是感知。知觉的过程是一个人通过选择、组织和解释信息输入创建一个有意义的蓝图的过程。一些消费者喜欢把其认知为好看的颜色染到自己的头发上。选择不同的发型还会被所从属的特定团体所影响, 而产生拒绝尝试某类型的发型或者不想被“牵连”的想法。

四是信念和态度。信仰是一种描述性的认为一直持续的坚持一件事。通过参与学习, 人们获得的信念和态度。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 (Kotler, 1997) 。

(四) 自我意识

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 当人们寻求改变的时候身体就会成为一个消费的平台。同时, 也是一种传达消费者的反应、情感和思想的体现的方式。头发是一种身体的可再生资源, 所以大多数人愿意通过对他们的头发修饰改变来强调自己的想要传达的信息。

得到一个新发型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消费, 人们通过消费来实现和维持自己想要展现出来的意识。通常消费者也使用它作为一个工具来构建和表达自我概念和转变过程, 并以此来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与联系。消费者专注于消费产品, 服务和自身效果并以此来匹配他们的自我概念, 这也是发型设计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

改变自我形象可以提高自信。关键是要放松自己, 内部比外观更重要, 一旦人们学会关爱和接受自己, 外表和经验会效仿他们的内在感觉 (Sebek, 2010) 。

(五) 转换

对不同产品及服务消费动机和决策策略充分说明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重要性以及需求程度。需要在心理上了解消费者的想法、感觉、原因, 并做出不同的选择。发型是一个能够灵活转换内部和外部的好方法, 一个好的发型可以给人一种积极的外观美感。

当女性改变了她的发型, 她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些实质性的改变来改变她的生活。这些变化有时对女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深深扎根于女性的心理。有时一个漂亮的发型会让人由内而外的感觉到非常的舒心, 这是一个事实, 一个人在发廊工作必须让自己的头发看起来专业, 那么消费者才会有理由、有信心相信理发师是专业的能给自己做出完美的发型。

(六) 头发服务的本质

服务区别于产品的三大特征可以理解为:相比较有形的产业无形性展现的更明显;更有可能同时涉及生产和消费;规范性和统一性标准较低。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高度依赖于他们如何看待头发产品, 包括价格、质量和风格等因素。

有统计研究女人平均每天花费41分钟在打理头发上, 女人在一生当中在发型上的花费是相当惊人的。唯一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消费者愿意花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关注他们的头发是基于理发师可以提供另她们满意而出色的服务。

与其他风格的行业相比, 美发行业提供不同类型服务, 他们会更加细致的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当你走进一家美发沙龙, 员工总会跟顾客有一个简短的交流过程, 通过温暖和友好的身体语言以及语言交流来给顾客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并给顾客推荐出适合的发型。消费者可以根据其以往的消费经验及其现在的需求来要求他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质量。如今, 相比较传统的生产产品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这种带有服务性质的产品。

改变认知 第2篇

这个奖励计划的官方站点是getsearchperks.com,目前这个计划只在美国地区进行,并且要求13岁以上的live id用户可参加。现在官方给予刚注册者500积分的奖金,确认参加计划后,会提示你安装一个小的浏览器插件(用来检测你的live搜索),然后每天用live.com搜索,插件bar上会显示,不过开始每天最多奖励20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来换书籍、机票等,也可以换现金或是捐助给基金会。

这种奖励机制做法,中国雅虎去年也做过,不过没有基于客户端,同时奖励机制设计不够完善,不过随着一姐张忆芬的换岗,中国雅虎的搜索不再受到业界的关注,

我在2007年9月的博文里建议谷歌采用奖励机制,不过谷歌没用实行网友奖励计划,而是今年推行了adsense搜索联盟行销计划。

品牌认知是第一因素,搜索市场营销是第二位的,微软live搜索奖励计划主要是通过激励网友去用live搜索,来加强“live是搜索,而不是pc机操作系统”,来告诉网民微软做搜索也能够做好,也想让网民知道不仅仅谷歌是搜索引擎。当然,这对于一些没有深入研究品牌的人来说可能是可笑的,一看搜索框就是搜索嘛,呵呵,认知是很复杂的东西,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大家还记得脑白金吗?史玉柱强悍的 式营销就是利用了重复播放能加强记忆并改变潜意识里对产品分类的归属感认知,一提到健康品立刻映射到脑白金,当很多人都这个样子的时候,买脑白金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潮流和时尚。

微软的搜索奖励计划是必须的,但是仅仅有搜索奖励计划而没有完美的产品,奖励会变成负面的奖励。不仅仅不会增加多少用户,反而让一些专心去用产品的人失望了,也就是让病毒式营销的第一批类专家级用户在奖励中失望,进而让细胞分裂式的病毒传播成为泡沫。

抛弃“水波心态”需改变认知 第3篇

广东武警医院心理治疗科林颖解释,在心理学上,老刘的情况属于消极心态的“泛化”,也就是心理问题的扩大化。人们因为一件事或某人的一句话而产生了某些想法或认识,然后把这种情绪扩大到其他类似问题也会导致同样的情绪反应。

水波心态是消极心态的泛化

就如上述案例中的老刘,他由最初对单位领导不满,推及整个生活空间,由小到大逐渐扩散,就像向平静的水面扔下一颗石子,激发的水波会向四周扩散,影响范围远比一颗石子要大得多。这种“水波心态”在生活中很常见,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非常大。

首先,是对个人的一种心理上的打击,甚至是人生信念的动摇。其次,患者对生活方面的满意度也会逐步下降,导致对生活上的好多方面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再次,该心态还会影响家人。如老刘一直把怨恨的情绪向家人亲友倾诉,而他人此时也会感受到压力,从而减少与其交流,结果更让老刘备感失落。

林颖表示,如果老刘长期处在“水波心态”的状态中,除生理上表现出的各种不适,心理上也会变得病态,抑郁、失眠随之而来。

转变需要改变认知与观念

林颖坦言,要改变该行为,必须改变的是人的认知和想法。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一个S-O-R的过程。S代表所受到的外界刺激,O代表自身的认知想法,R代表作出的行为反应。当人受到刺激(S)时,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及观念想法(O),再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R)。换言之,人们做出个性化的反应是因为经过了自身认知和观念想法的影响。因此,林颖表示,想要改变不好的行为反应,就要从改变人的认知及观念开始。

防治须从4个方面进行调节

1.做到就事论事。不要将消极的心情蔓延、渲染到其他事情上。

2.尝试反问自己。当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尝试提问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想法不合理,试着对自己的想法做出反驳。想想生活中有多少事情值得庆幸,这才是属于你的快乐源泉。

3.跳出受害者的角色。很多退休干部都会遇到类似的状况,无论当时位于哪个职位都可能会遇到这个情况。应换个角度,作为旁观者去看待自身遇到的每个问题,再想想当下已经拥有的。

4.寻求帮助。发现自己有该类情况时,不要闷在心中,可以与家人、亲戚朋友沟通,也可以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编者注:从个人来说,“水波心态”应注意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情况,否则对自己的健康、对家人、对社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从社会来说,应该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社会环境,让公民活得轻松和舒坦,这样才能减少或杜绝“水波心态”的产生。

(摘自《健康养生周刊》)

改变认知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3月本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 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6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研究人群符合下列条件: (1) 自愿参加; (2) 意识清楚, 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具备正常的交流能力, 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能够完成各种调查表格; (3) 糖尿病病情稳定, 无严重心、脑、肾等并发症; (4) 无精神疾病史; (5) 无肿瘤病史, 且近半年未接受放疗、化疗; (6) 未孕、未哺乳。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糖尿病患者分成试验组 (家属参与组) 和对照组 (非家属参与组) 各33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用药情况、文化程度及收入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期间因某些原因分别失访3例和2例, 最终试验组30例、对照组31例。

1.2 方法

分别对两组糖尿病患者及试验组家属每2周集中进行一次糖尿病饮食治疗相关教育, 共集中进行为期4个月的糖尿病教育管理, 即每组进行8次活动。糖尿病相关教育主要分两部分: (1) 饮食教育、试验教学, 由内分泌学专家和营养学专家, 讲授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基本知识、糖尿病各种治疗方法 (着重营养治疗方法) , 常见食物营养结构及人体所需要营养物质基本知识、饮食治疗原则、地中海饮食等;每次讲座后均由相关专业人士教会两组糖尿病患者及试验组家属如何使用饮食软件、食物磅秤、各种胰岛素注射器、体重计、微量血糖监测仪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并采用实训、竞赛等教学方法教会患者及试验组家属合理科学地选择、辨别各类常见食物的营养构成、重量, 糖尿病足护理等技能;免费发放食物磅秤、体重秤、自行设计的糖尿病饮食软件及自行打印的饮食处方[2], 可以指导患者及试验组家属利用这些工具, 更加直观地了解食物种类、分量等对血糖的影响。 (2) 知识回顾、案例讨论、布置作业, 通过知识回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除了对指定案例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及加深对学习内容理解外, 每次分别选取1~2名患者对进餐顺序对血糖影响、指定食谱对血糖影响、药物与血糖、水果与血糖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布置作业 (估算常见食物重量, 进食不同种类的水果、主食后血糖的变化, 记录一天饮食情况及血糖情况等) , 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及试验组家属对各类食物的印象更加深刻, 让患者切身体会不同食物、不同分量、不同进餐顺序、加餐对血糖的实际影响情况, 以及同一食物对不同个体的影响, 使患者及其家属更加直观的了解饮食与血糖的关系, 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糖尿病患者的饮食。 (3) 同时对家属参与组和非家属参与组进行管理后, 按其态度得分重新分成态度高、低分两组。

1.3 评价标准

1.3.1 调查问卷

(1) 糖尿病知识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知识问卷”, 共30道题, 内容涉及糖尿病一般常识、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6个方面, 答对一道得1分, 答错得0分, 总分30分, 得分≥25分为高分, 得分<25分为低分; (2) 糖尿病饮食习惯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饮食习惯调查表”, 该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水果、粗粮、豆制品、红肉、白肉的摄入情况和进食零食、夜宵及外出就餐等情况。

1.3.2 指标检测

(1) 患者参与态度的观察指标:根据每次活动的参与率、饮食行为登记表的填写率、饮食试验的参与率、家庭作业的完成率、主动咨询率五个方面进行打分, 最高分为20分, 得分≥16分为高分, <16分为低分; (2) 技能改变的观察指标:根据患者食物选择能力、食物种类估算能力、血糖指数应用能力、辨别糖尿病禁忌食物能力、自行配餐的能力等能力的改变情况, 综合判断患者的技能改变; (3) 血糖相关客观指标检测:通过饮食教育的干预方法, 分别对态度高低分两组糖尿病患者管理后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态度高、低分组认知、技能、习惯改变的比较

对家属参与组和非家属参与组管理后, 按态度得分重新分成态度高、低分两组, 每组15例, 两组在技能改变、监测血糖习惯、良好饮食习惯、其他健康生活习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管理后态度高、低分两组客观指标的比较

态度高、低分组的血糖相关的客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家属参与组与非家属参与组相关指标高态度得分率的比较

对家属参与组知识得分、参与态度、饮食习惯改变及客观指标达标率进行综合分析, 其高态度得分率为60.0%, 高于非家属参与组的4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与其他疾病的治疗不同, 仅仅依靠医务人员、降糖药、胰岛素等外在因素不能理想控制血糖, 必须以患者为中心, 让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 意识到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从自身的每一口饭、每一步锻炼、每一次血糖监测做起, 才能真正更有效的控制好血糖。糖尿病教育是成功开展饮食、运动、治疗和自我监测血糖的基础, 教育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3]。有研究发现[4],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与管理, 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管理效果。糖尿病患者能够认识到持久高血糖的危害性, 掌握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方法, 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 自我病情监测, 按时正确服用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等, 这些都需要医务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本研究发现, 糖尿病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态度、认知、技能、饮食习惯等, 说明糖尿病教育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的控制。我国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距离理想的控制目标还差很多, 有必要建立和应用科学有效的疾病管理系统来改善和控制糖尿病现状[5]。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认识率、知晓率还非常低[6], 加大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与态度低分组比较, P<0.05

态度, 是一种激发自我的力量。糖尿病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教育的结果是通过患者行为改变而获得的, 要想通过教育改变患者的行为, 就必须先了解患者的态度, 并根据情况采取积极措施改变其态度, 以获得更好地教育效果[7]。从表1可以看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中, 参与态度得分高分组患者的饮食技能提高、监测血糖的习惯、良好饮食习惯建立、其他健康生活习惯的形成 (食物磅秤、体重秤、运动等) 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参与态度低分组, 糖尿病教育中态度与技能、习惯改变呈正相关。在糖尿病教育中, 积极地参与态度可以更好地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技能, 有助于患者的良好生活、饮食、监测病情习惯的建立和形成。国内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行为的改变能够减轻体重, 改善血糖、血脂, 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所产生的医疗费用,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参与态度高低分两组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客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析原因可能是试验时间问题。糖尿病本身是一种慢性病, 其各项指标的改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次管理前后进行4个月, 每组共进行8次集中管理, 患者一些生活、饮食等习惯已经有所改变, 但血液生化检查的结果还未出现明显的变化, 与预期结果有差别。理论上态度得分高分组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客观指标应该比态度得分低分组有所改善, 本次研究的结果只是一个开始, 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研究。

本次研究发现, 家属参与组糖尿病患者的参与态度改变更积极。家庭成员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支持者。在日常生活中, 家属对患者的实际饮食摄入量、饮食行为等情况等最为熟悉, 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有着促进作用。通过家属参与的健康教育, 患者从家庭方面得到良好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 从而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信心和遵医行为;提高家庭成员对糖尿病的认识, 充分发挥家庭支持体系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协助、监督、促进作用, 帮助患者以乐观的心态应对各方面的问题, 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反过来,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 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家庭成员的支持, 改善糖尿病患者家庭的功能, 最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家庭管理及自我管理能力[10,11]。因此, 家属参与的糖尿病教育更具实际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教育中态度与认知、技能、习惯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愿的原则在本院选择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家属参与组和非家属参与组, 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和参与的家属进行相同的糖尿病教育、饮食行为试验及团体治疗, 并对两组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参与态度、认知能力、技能、饮食习惯及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管理后, 按态度得分重新分成态度高、低分两组, 研究参与态度对认知能力、技能、习惯、客观指标等的影响。结果:态度高分组在技能改变、监测血糖习惯、良好饮食习惯、其他健康生活习惯等方面均优于态度低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管理后态度高低分两组的客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家属参与组高态度得分率均优于非家属参与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糖尿病教育中态度与技能、习惯改变呈正相关;态度与临床血糖各种控制指标可能存在正相关;家属参与的糖尿病患者态度改变更积极。

改变认知 第5篇

1 江西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概况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作为专业的启蒙基础课, 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分专题的练习, 培养学生掌握建筑技法的运用能力、空间的创造能力及建筑设计的方法。该课程原先的教学体系是将一系列的分专题练习安排在“建筑技法练习”、“建筑与空间”、“建筑与环境”三大教学模块中, 最后通过在该学年一个小型建筑的设计专题, 将前期各教学内容整合融汇并正确的表现出来, 以达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这种教学模式基本是国内早期学院派的延承, 其优势在于学生手绘功底较扎实, 磨砺了学生的韧性和毅力。该课程结束时, 基本能掌握利用图示语言和建筑模型表达建筑设计的能力。弊端在于练习相对枯燥乏味、重复性工作量较大。学生对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受限制, 容易陷入对于平面形式的追求中, 对于建筑三维空间的想象和创造力很薄弱。另外, 由于各专题内容设计之间的“各自为营”, 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总是“就专题做专题”, 各专题之间的关联性较薄弱, 即使在最后一个综合性设计课题时, 大多仍然表现得很迷茫, 很难将各专题的内容相互衔接, 有机结合。对于“建筑设计”也总感觉陌生, 课程结束时依然很难计入设计学习的状态。

2 教学体系的整合和构建

设计组根据该课程“内容多, 课时少”的现状, 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 对教学内容按照“认知———改变———设计”三个环节,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客观到抽象的组织方式进行阶段性分类, 并将原单独设置的技能练习模块改为各练习专题的配合性训练, 并且贯穿各个专题始终。为了能增强各专题内容之间的明朗和衔接性, 我们将专题的研究对象限定为校园内某一既存的空间、环境和休闲建筑 (如传达室或食品亭) 。

第一阶段为认知体验练习:针对学生对校园的陌生和新鲜感, 对高校的建筑、空间、环境进行认知体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多角度体验校园内部环境、空间和建筑。尝试从纷杂的校园空间环境中, 感受建筑的异同、环境的变化、空间的形式, 并把这种体验用建筑语言表达出来。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发现和分析思考建筑问题的方法, 初涉建筑的表现。

第二阶段为改变训练:是在认知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对校园中某一既存的建筑、环境、空间进行改变 (如学传达室或小卖部) 。这一阶段是对后期设计阶段的铺垫, 起到引导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针对学生在初涉设计时的茫然不敢入手状态的一个针对性练习, 引导学生对于既存客观事物进行改变, 目标更直观, 入手更具象。在这一阶段, 要求学生对需要改变的校园节点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和表现。这一阶段分两个部分, 跨越两个学期。第一部分调研是对原有建筑和环境的测绘, 并分析图示且制作现状模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测绘和图示语言的表现,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第二部分是在调研成果的基础上, 进行改变设计, 并图示且制作模型;该部分重点是引导学生对既存建筑、环境的改变, 加强对改变事物现状的理解, 引入对造型艺术的要求, 同时将过程总结, 将成果正确的表现。

第三个阶段是设计训练分三部分。该阶段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延伸的设计阶段。第一部分是优秀案例的学习, 设在学生们改变训练总结之后, 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功能、空间、造型、环境等相互之间的综合性理解。该部分设在“改变”之后“设计”之前, 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建筑设计概念意识的成熟, 但避免因为模仿学习而造成的思维禁锢。第二部分是涉入小型建筑设计之前的一个空间创造训练, 重点是空间、功能与造型的相结合, 强调是空间的抽象而非具象的设计。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锻炼学生对于尺度与空间之间的理解和把握。第三部分是小型建筑设计, 要求在指定校园环境的某个地块上设计一单体休闲建筑。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 也是学生掌握建筑设计过程和方法的阶段。该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 建立建筑内外环境设计的概念, 强调的是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和把握。

3 教学过程的方法改革

首先改变了传统从技能练习入手的教学方法, 从开始就通过模型制作来培养学生从三维立体空间去观察和分析建筑,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 针对于图示语言的技能训练, 由原先的被动学习后再运用到实例中, 改为因为实例运用的需要而主动学习, 增强了学生对原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的主动性。第三, 基于没有设计经验的大一新生而言, 对于空间的认知度基本来源于现实的客观生活, 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以“认知—改变—设计”为主线, 从身处的校园生活出发, 通过观察、分析和改变去了解各种空间的客观存在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于空间抽象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完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空间认知的转变。第四, 团队组合的分组练习, 是对针对传统单人单做设计模式的一种调整。每一个练习按照任务强度的不同进行2~5人每组不等的分组。不仅可以培养团队意识, 相互合作, 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有助于促进“茫然生”更快的进入设计学习状态。

4 总结

经过近几年教改的摸索和调整, 设计组在借鉴其他院校教学体系的同时, 结合自身条件也在不断完善本校的教学模式。建筑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 从最初的重视表现技法和图面效果到现在注重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内、从空间、环境再到建筑, 每一步设计都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 最终为进入大二的建筑专业设计教学, 垫定了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基础。

摘要:以江西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以“认知——改变——设计”为主线, 在教学中将课程各教学内容和要点重新整合, 形成由浅入深、由具象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借以培养学生从整体入手的设计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环节,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申洁.环境·空间·建构——低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建筑与文化, 2011 (9) .

[2]张明皓, 刘茜, 王倩.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 .

上一篇:医院自助服务系统下一篇: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