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空间范文

2024-08-01

物质空间范文(精选5篇)

物质空间 第1篇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发展经济忽视文化的发展。在政府得影响下,人民也重视发展经济忽视文化发展。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一心扑在赚钱。却忽视了丰富精神生活。导致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很多,精神财富很少。物质和精神不平等。非物资文化遗产就是在这种现象下长生的。因为没有人传承,成为遗产。国家也是在文化即将消失才重视文化的发展。这是错误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如果连精神支柱都没有了,这个民族该怎么发展?父母都认为,读书才是最好的路,希望子女得到很好的教育然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好好生活。就算父母送孩子去学习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很多小孩都坚持不下来。因为学好这些东西是非常费时、很困难的。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得在相关环境里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现在,很多小孩都被家人宠坏了,根本吃不了苦。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巨大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少

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很多人都不知道。一是大家忽视文化发展;二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小。只有在某种文化将要消失被入为文化遗产时才会做下宣传。所以很多人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是大学生也很少有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大学生不是集中注意力学习就是玩手机干其它的事很少去了解时事,对课外的东西了解很少。如今,越来越多新颖有趣的娱乐方式出现,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减少甚至不再关注。

(二)无人或少人传承

我国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或即将失传进而消失的局面。但是,很多人对这个一点也不关心。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通过登上大舞台表演的方式希望能得到人们的认可然后吸引父母送孩子去学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然而,许多观众在表演中惊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但是过后,很多人就会忘了这表演。父母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认为读书是一条捷径。所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都很重视,他们不会让子女做无关教育的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对孩子的高考没帮助,而且很可能耽误孩子的读书时间。所以,没有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一些是为了传承祖辈留传下来的文化和生活较苦不得已学习文化遗产的有关东西。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问题

我国有些非物质遗产文化是能够得到传承,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在“遗产”。学好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困难的,不到发这不仅费时而且得有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兴趣。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学到半路就不学了。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有些人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就招收大量的学生,却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不高。所以,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却得不到发展。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一)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可以把一些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课文编入中小学生的课本里或者开设相关的课程,使中小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也可以集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民间甚至国外进行巡演,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可以通过去中小学校里进行表演,使中小学生近距离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通过一些商演或者在农村进行一些免费表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也得到宣传。

(二)鼓励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奖励来鼓励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把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高考的加分项里;在春晚里添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项目;适当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演经费等等。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少不了传承人,传承人可以通过去中小学校里进行表演,使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产生兴趣。当然,也可以去大学校园进行表演,使大学生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可以建立相关社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除此之外,传承人可以在农村进行商演或者在农村免费演出,因为农村有许多小孩上不了学,他们希望学到一些东西。而且,农村的小孩对新鲜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这样可以吸引一些人学习,使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通过文化空间保护文化遗产

我们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空间入手。我们了解遗产的文化空间,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遗产。我们要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要首先了解这种文化遗产是什么。它包含的文化有什么,它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是什么,它的精华是什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展。如果我们一点都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它表演的形式和所要表达的东西都不知道,我们怎样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要从遗产本身的文化空间入手,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束语

能被物质填满的空间,总是有限 第2篇

每当空虚、失意、低落的时候,用物质把这块空出来的部分填上,似乎已经是我们进化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本能反应:譬如一餐美食、譬如一件可能穿过即弃衣服、以及往往会导致迅速后悔的奢侈品。所以,各种铺天盖地的宣传就是为了时时刻刻捕捉你空虚而生的:房子填补安全感、钞票填补自尊、学历填补智慧……我们努力追求这样或那样的一切,并按照指引填进其实是产生于内心的空虚,以换来或长或短时间的满足感。仿佛单凭这些东西,我们就已经能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开始的时候,物质带来的充实感的确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带来新的问题——你很快会发现,物质带来的快乐在逐渐递减,第一个一千块所带来快乐,现在需要赚十万才有,你于是匆忙投入下一轮赚钱和下一轮消费。因为你用了那么多物质填满黑洞,就好像补牙一样,你开始把这些物质当成“自我”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那部分。用物质来填充空虚的人最大的悲剧是:没有人的能力能跑赢欲望,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东西,却无力地发现,那些空虚如黑洞般依然存在。

这真是一个并不让人愉快的话题,你所消费的东西,同时也在消费你。于是,稍微扼制一下自己冲出门的欲望,翻翻那本流行且有些俗气的小书《人生中最美妙的事都是免费的》:想想刚到车站时,等的那路车正好缓缓驶来;在旧衣服的口袋里发现钱;长途飞行后,自己的行李第一个从传送带出来;弥漫着面包香气的空气……

以及,上班的时间,老板出差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 第3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但是我们却忽视了文化的发展, 导致越来越多的文化被遗失。一些文化慢慢演变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其实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积淀中很有价值的部分, 需要我们将其展开保护和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需要采取正确的办法保护, 如果能够从文化空间保护做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才能够更有效的执行, 这部分珍贵的文化资源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一、非物质文化异常保护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重视发展经济忽视文化的发展。在政府得影响下, 人民也重视发展经济忽视文化发展。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 一心扑在赚钱。却忽视了丰富精神生活。导致一种现象, 物质财富很多, 精神财富很少。物质和精神不平等。非物资文化遗产就是在这种现象下长生的。因为没有人传承, 成为遗产。国家也是在文化即将消失才重视文化的发展。这是错误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如果连精神支柱都没有了, 这个民族该怎么发展?父母都认为, 读书才是最好的路, 希望子女得到很好的教育然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好好生活。就算父母送孩子去学习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 很多小孩都坚持不下来。因为学好这些东西是非常费时、很困难的。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得在相关环境里生活, 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现在, 很多小孩都被家人宠坏了, 根本吃不了苦。所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巨大的问题。

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有的问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应有的社会认知

我国很多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点点消除, 很多值得保护的资源都没有起到预期的保护效果, 这首先和整个社会缺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认知有直接关联。市场经济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 各行各业、来自各个领域的人们最为关注的还是经济发展和效益问题, 对于这些值得我们去回味、纪念, 用实际行为加以保护的文化元素, 民众普遍缺乏认知, 也缺乏对于这个领域应有的关注。整个社会层面都没有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应有的重视, 这使得很多具体的保护工作都难以得到实践。

2. 很多项目缺乏继承与传承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逐渐消失, 这和缺乏有效的继承人, 没有人去传承发扬有直接关联。由于整个社会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较为淡漠, 这使得大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部分文化资源的价值, 真正愿意去继承与发扬这些东西的人也越来越少。不少父母关注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工作后能否有好的收益, 是否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很少有父母会支持自己的子女去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工作。这使得很多珍贵的文化资源慢慢被遗失。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文化保护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需要一定的文化保护空间, 要在较好的氛围和环境下才能够实现, 但是, 当前我国的社会中却缺少这样的整体环境。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习过程非常漫长, 不仅需要学习者发自内心的喜爱, 也需要他们在前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真正全身心投入到一门技艺的学习中来。但是, 当前我国整体的社会环境十分浮躁, 人们都追求在更快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益, 真正能够沉下心静静领会与感受这些文化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由于缺少良好的整体社会环境, 缺少这些文化要素继承与发扬的文化空间, 这也造成了很多传统技艺的失传, 使得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遗失。

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策略

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首先需要整个社会提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 并且透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来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 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提供良好的整体社会环境与氛围。政府可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更大的投入与支撑, 比如, 可以由政府部门出资制作相应的公益广告, 在电视或者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播放, 让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知能够更加充分。同时, 也可以不断给民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内在价值, 让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非常好的文化保护空间。

2. 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承

整个社会层面要不断鼓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承, 鼓励那些真正对于某项传统技艺感兴趣的青年人积极投身于相应的行业, 让这些年轻人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中流砥柱。还有, 可以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更好的展开对于青少年的积极引导, 可以在中小学课本中多引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本素材, 让学生们从小就接受到相应的影响与熏陶, 这会逐渐从整个社会层面提升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 通过文化空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需要想要的文化保护空间, 整个社会应当加强对于这种文化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更频繁的出现。很多时候, 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技艺没有机会和广大群众接触, 人们才会逐渐忘却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状况应当有相应的改善。政府要有意识的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文化空间, 比如, 可以在春节联欢晚会中多融入一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 还可以在各种媒介与平台中加大对于非遗的宣传, 这些都会带给民众积极正面的影响, 也是非遗保护的一股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亚茹, 李雨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 (20)

[2]景蕾蕾.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J].艺术科技.2016 (09)

[3]张雪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艺术科技.2016 (09)

物质空间 第4篇

工业化与城镇化改变了传统村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口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的活动空间和表现场所加速消失,危及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当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多是关注文化本体的内涵,而对承载空间的关注度不够。非物质文化的承载空间是非物质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的关键要素。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承载空间,可以继承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活动空间,传承非物质文化,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学习与接收,产生良性互动,从而有效地保护日益脆弱的非物质文化;也可以延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因此,对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的保护,刻不容缓!

1 非物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一词在《辞海》中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1)。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中都有特定的定义[1,2]。它们是从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中经过评审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量的非物质文化,虽还未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具有博深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影响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支撑人们的精神世界,见证传统村落的孕育、发展、形成与演变。非物质文化所涵盖内容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广泛,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非物质文化,而不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承载空间的组成与形态

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与承载空间存在互为对应的关系,根据不同的非物质文化揭示其所承载的物质空间,分析其组成与形态,使得传统村落中的承载空间更加清晰。承载空间组成了传统村落文化肌理,承载空间是传统村落形态的灵魂。

2.1 承载空间的组成

非物质文化包含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和传统手工艺等内容,其传统表现场所均有相应的承载空间与之对应。按功能属性可分为仪式空间、教育空间、表演空间、商业空间、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六类。

(1)仪式空间

仪式空间是指以信仰习俗、红白事习俗、节庆习俗、生命崇拜习俗等民俗活动为承载主体的独特礼俗表现场所。这些民俗活动呈现了传统秩序、宗族观念以及宗教文化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文化特征,是人们精神寄托的非物质文化。例如,客家人祭祖习俗,展现了强烈的宗族意识,是敬祖崇宗的表现。再比如,客家人“上灯”习俗(图1),“灯”通“丁”,意为添丁[3]。仪式在家族祠堂举行,庆祝新生儿的诞生,反映的是对家族不断繁衍的愿望和对生命崇拜的重视。这类文化的承载空间涉及到祠堂、寺庙、街巷、广场、水系河流等室内外空间。他们影响着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教育空间

教育空间是指以崇文重教文化为承载主体的活动场所。中国在重视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崇文重教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譬如,非常崇尚教育的客家人,以读书为重,相信通过读书能够获得“出路”。他们在村落里兴建公塾、私塾等建筑物(图2),提供给大家学习的机会。而经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者,会在家族祠堂或者祖屋前竖旗杆石(图3),表示一种家族荣耀,也是崇文重教文化的标志性构筑物。公塾、私塾等建筑物,旗杆石等构筑物及其场所是重教兴学文化的承载空间,通过这些场所,传播知识,旌表贤达,激励后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促进了家族、村落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表演空间

传统表演空间是指以口头传说、戏剧、曲艺、木偶戏、皮影戏、舞蹈、民乐等为承载主体的场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它们是非物质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村落中公共建筑的戏台(图4)、作为私人宅第内部空间的戏台(图5)以及街巷广场等室内外观赏性空间是这些艺术形式的原创表现场所。这些空间影响了传统村落、开放空间及建筑的格局。

(4)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是指以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制作等传统制作工艺为承载主体的传统表现场所。剪纸、雕刻、刺绣、陶瓷、服饰、编织等种类繁多的传统手工艺以及传统美食中体现的传统制作手艺都是非物质文化中重要的部分。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商业街巷是承载这些文化的载体空间,它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4]。例如,历史上曾经作为区域中心的村落,在当时形成了热闹的商业街,集中了服饰铺、竹器铺、茶铺、豆腐铺等各种商业功能,体现了传统工艺制作技能。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大部分现存状况十分堪忧,传统功能所剩无几,街巷两旁的传统建筑岌岌可危。

(5)生产空间

生产空间是指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承载主体的活动空间。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蕴含着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丰厚的智慧结晶。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制度、理念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桑基鱼塘、宅旁菜地、晒谷场等传统活动场所是传统农业的承载空间。这些空间影响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构成。例如,广西龙脊梯田(图6),是人们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在山区创造的一种传统农业生产空间形式[5,6]。又如,广西客家传统民居门前的禾坪,用来晒稻米等农作物,是传统生产环节中承载空间的一部分[7]。

(6)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是指以传统社会生活方式、传统邻里关系和宗族结构等传统生活方式为承载主体的活动空间。传统的邻里交往形式、宗族网络结构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与人们生活的建筑、街巷、聚落的空间布局、形态、尺度等密切相关,其承载空间直接影响着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例如,徽州地区传统村落以天井式民居为主要的传统居住空间形式,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灵活布置、不规则的街巷空间,徽州地区以宗祠为中心的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式[8]。

2.2 承载空间的形态

承载空间具有“空”的特性,在传统村落中表现出一种向心性,在整个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中起纽带作用。这些空间形成肌理,变成了传统村落空间的一种灵魂,可看见,可理解,它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交往,共生共荣。

承载空间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中表现出微观、中观、宏观三层次以及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形态的空间特性。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微观层面来讲,包括单栋建筑、构筑物、广场、水塘等点状形式的空间。这些点状空间赋予了仪式空间、教育空间、表演空间、商业空间、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六种功能内涵,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空间场景。从中观层面来讲,包括街巷、水系等线状形式的空间,是传统村落的肌理和骨架。这些线状空间赋予了仪式空间、商业空间、生活空间等功能内涵。从宏观层次来讲,包括农田、风水林、山等面状形式的空间。这些面状空间赋予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等功能内涵,主要体现的是传统村落整体空间景观和衬托景观的特征。

3 承载空间的重要性

目前,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偏重对物质文化的保护,而弱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承载空间具有物质的倾向,是影响传统村落的肌理、街巷等空间形态的关键要素;又是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媒介,这种物质形态与非物质文化联系紧密,两者密不可分。这类承载空间的保护应与有形的物质空间的保护并重,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部分。保护好这些承载空间,才能更好地弘扬、延续非物质文化。

3.1 承载空间是非物质文化赖以存续的根本

承载空间是非物质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非物质文化是在特有的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背景因素下,依托人所产生。由此可见,传承人与承载空间都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传承人固然重要,但仅靠对文化本身技艺的保护,依托传承人的保护是不能达到完全保护的目的。而承载空间是非物质文化的创造之地,包容着特定的非物质文化。例如,把客家围龙屋前的风水塘填掉,在上面建房子;利用客家围龙屋门前的禾坪修路;民居与民居之间见缝插针,见空就建房子。风水塘、禾坪是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等的承载空间,街巷是祭祖习俗、商业文化等的承载空间。这些做法损坏了传统习俗的活动场所。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物质空间环境也受到破坏。这些物质载体空间与非物质文化的存续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倘若非物质文化脱离了承载它的传统生存空间而存在,便失去了其所具备的真正内涵与核心价值。

3.2 承载空间是影响传统村落形态的关键因素

在对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肌理、街巷格局,跟非物质文化有很多对应与承载关系,这种互为对应和承载的关系影响着传统村落整个空间形态的布局。

例如,广东省梅县侨乡村(中国传统村落)潘姓祭祖仪式,每年由村里辈分、威望均较高的族长组织宗族一起开展。从祭祖仪式(庚辰年)的承载空间和路线(表1、图7)可以得出:首先,在祭祖仪式过程中经过的节点空间,是村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间。祖屋、祖屋门前禾坪除了作为祭祖仪式的承载空间外,还是舞狮、“上灯”、红白事等习俗的重要场所。其次,祭祖仪式的主要行走路线是侨乡村的主要道路。祭祖仪式与物质空间道路有了直接的对应关系。再次,可以看出安仁学校的重要地位。学校是崇文重教这一习俗的承载空间,但在祭祖仪式里也出现了,说明侨乡村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学校在村落形态中的重要性。最后,祭祖仪式路线反映了侨乡村宗族发展的脉络,并影响着村落形态演变进程。处世公老祖屋(秋官第)是侨乡村的开基祖屋,在宗族中处于绝对重心地位,侨乡村以老祖屋为核心,沿山势向两侧发展,即由点状向线性布局发展,村落形态逐渐形成。

4 保护对策

非物质文化通过各种传统表现场所转化为能被我们看得到的一种物质形式,例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个祭祀的空间,一个表演的戏台,一口水塘,一条巷道等,这些承载空间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物质与非物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承载空间不仅具有物质性,而且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对承载空间的保护首先要延续其文化内涵。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发掘传统村落社会结构的力量,提升传统村落的活力,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承,有利于承载空间的保护。

其次,从整个传统村落来看,这些承载空间是一个有机系统。承载的空间要整体保护,通过梳理传统村落中承载空间的组成,构建一个完善的承载空间体系,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及其承载空间的有效保护。

最后,对承载空间的形态,要采取原真性保护的方式。修缮、维护原有承载空间,恢复、复原原来的空间尺度等形态特征。针对不同形态的承载空间,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1 社区营造,延续承载空间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是人对特定环境的感知与所产生的互动,其承载空间蕴藏着与之相关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对承载空间的保护,涵盖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物质实体层面的,即非物质文化所需要的传统活动场所;二是精神层面的,即承载空间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与传统制度、传统观念、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环境状况一脉相连。承载空间与传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连,才形成了物质的非物质文化活动场所。因此,承载空间保护的前提与基础是其文化内涵的延续。

当前,传统村落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例如,邻里关系的松散、文化意识的淡薄、聚落特色的缺乏、公共空间的缺失、生产方式的改变等等,承载空间背后的传统环境生存状况岌岌可危。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承载空间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与延续。社区营造从人的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生产资源五个方面[9],以秉承传统文化为方向,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社区营造,把原住民组织起来,提高社区的参与度,加强村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传统村落凝聚力,延续传统社会网络结构,恢复传统村落内部的活力,这样承载空间才能够持续保护下去。

4.2 整体性保护,梳理承载空间的组成

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对应不同的承载空间,各承载空间在传统村落中无可替代,呈现出多样化与唯一性的特点,以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存在于传统村落中。例如,宗族文化背景下人们祭祖活动所需的仪式空间,农耕文化背景下耕作所需的生产空间,崇文重教背景下读书所需的教育空间,传统商业文化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所需的商业空间,传统价值、思想背景下传统表演艺术所需的表演空间,传统宗族结构背景下传统生活方式所需的生活空间。每一类承载空间在传统村落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共同形成了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影响与制约着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剖析传统村落承载空间的组成,以防承载空间受到破坏,要对这些承载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

首先应充分挖掘整个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对其进行详尽的整理与分析,理清不同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村落的关系;然后确定不同非物质文化与之对应的承载空间,并解读各承载空间之间的关系,梳理整个传统村落承载空间的组成;最后构建完整有机的承载空间保护体系,有效促使非物质文化及其承载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4.3 原真性保护,维护承载空间的形态

对一个空间的原真性保护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内涵。从时间上看,一个空间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所留下的印迹;从空间上看,一个空间所呈现的原有肌理的形态。对承载空间的原真性保护是修缮、整治原有非物质文化的传统表现场所,恢复、还原历史的记忆与原有的空间形态。

针对微观层面的单栋建筑、构筑物、广场、水塘等点状空间的修缮、整治,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单栋建筑、构筑物按照传统方法,运用传统结构、传统材料、传统工艺进行修缮、维修,传统的广场、水塘用传统工艺材料进行恢复、维修,恢复点状空间的原本形制。针对中观层面的街巷、水系等线状空间的修缮、整治,应尊重原有空间肌理、尺度等空间特征。用传统手法、传统材料进行维护与维修,还原线状空间的传统特征。针对宏观层面的农田、风水林、山等面状空间的修缮、整治,应遵从原有山、田等传统空间格局,维持传统村落风水格局,严格保护好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

结语

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在传统村落中起到向心和纽带的作用。承载空间的保护与物质空间保护同样重要,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的关键部分。它和非物质文化紧密联系,两者应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保护。本文对承载空间的组成与形态进行分类与解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图、表来源

表1:乔硕.梅县侨乡村村落形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79.

其余图表均由作者及所在课题组拍摄或绘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9-10.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4-45.

[3]金鹰达.中国客家人文化[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25.

[4]苏汉钦.传统聚落中的商业文化精神——解读诸葛村[J].南方建筑,2006(3):53-55.

[5]尹璐,罗德胤.试论农业因素在传统村落形成中的作用[J].南方建筑,2010(6):28-31.

[6]王云才,吕东.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网络图式的嵌套特征分析[J].南方建筑,2014(3):60-66.

[7]熊伟,张继均.广西传统客家民居类型及特点研究[J].南方建筑,2013(1):78-82.

[8]倪琪,王玉.中国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03.

[9]余向洋.古村落社区旅游的另一种思路——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J].黄山学院学报,2005(5):42-44.

[10]郭谦,颜政纲.广东沙湾古镇原真山水格局的辨识与延续[J].华中建筑,2015(12):140-144.

[11]张东,马运超.基于保护和发展思路的传统村落街坊更新研究——以河南裴城核心街坊为例[J].华中建筑,2015(4):90-95.

物质空间 第5篇

当下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其重视程度急剧升温。一些历史悠久且保护尚好的小城镇, 无论是对历史的考证、建筑空间的研究, 还是及人类行为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对一些古镇的修复, 一些重树的所谓“古镇”空间, 也在当今的利益驱使下应运而生。虽然它们的物质空间犹存, 但精气神却早已魂飞魄散。原住民的迁徙改变使得生活性、文化性、人文性均渐消失, 留下的只是历史上的物质形态仅供观赏。

然而, 历史上大多的古镇, 其空间构架往往是根据外环境的山水格局来加以确定, 充分利用了优美的自然山水和景观借景手法;而内环境的塑造, 则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 空间曲折转换, 步移景异。特别是人的行为展示, 生活、交往、集体文化等表达的空间更是注入了各种人文情怀于其中, 使精神和物质集合交融, 空间尺度适宜, 物质文化表达细腻, 非物质性行为和谐, 人文风情十足。因此, 我们认为对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不可只是对一些古建筑的修复和仿建, 更不能盲目开发, 而应该深入研究古镇历史环境, 研究古镇的内外环境空间和街巷格局, 在修复传统建筑和街区的同时, 还要重视对历史环境空间的保护, 更要挖掘和保护漫长历史演进中融合这些空间一起生长的人的行为活动和精神文化。对物质和实体空间的修缮, 应配合和重视还原原住性行为才更为合理。我们保护古镇的真正目标, 应该是同时注重空间的历史还原性, 注重与空间相关联的人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复原保护, 既让历史外观风貌犹存, 又同时具有原生态的人的行为活动表达。这也是我们提倡保护历史小城镇应该同时注重保护物质空间及其非物质性共存的意义所在。

2 古镇环境空间及其特征

2.1 古镇的环境空间构成

众多历史古城镇的空间格局及其构成, 无论是外部环境或内部空间的展现, 都具有潜在的、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其空间发展与演化, 明显地遵循一种逆向空间序列组合规律。逆向空间即是一种古城镇历史过程中环境空间形成和演化的秩序形式。认为空间的形成, 同时依赖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依就自然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巧妙结合来逐渐生长完成的空间结构。他们首先依赖于外部自然地域生存环境, 巧“借”、“引”优美的自然和景观资源, 形成独特的外空间格局;其次则依赖外空间的存在, 在内部充分融入内与外的组景关系, 逐步生长其自身的生活、交往、行为等内部空间单元, 最终完成古城镇特有的宜人空间尺度和格局。空间生长过程遵循由外部空间影响内部空间, 由表及里的景观空间生成序列和次序。

2.2 郪江古镇概况与环境空间特征

郪江古镇为春秋战国时诸侯国郪国王城所在地, 西汉以此地为治所设置郪县, 经西晋到南宋, 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镇为郪王国首都, 山环水绕, 虎踞龙蟠, 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豪杰名流聚会之所。

现存的郪江古镇为清末所建, 尚存古建筑较为集中, 保存较为完整。现有典型的清代建筑和一条主要街巷, 街面宽3~5m, 两旁为一层传统民居临街廊柱排列, 旧时为主要交往、商业活动空间, 整体空间形态自由随意。古镇北有金钟山, 西北有天台山, 两山巍峨耸峙, 犹如两条蜿蜒起伏、昂首长吟、凌空欲飞的巨龙;东南有两座狮子山, 蹲于江畔, 含情对望;东带锦江, 南临郪江, 明洁如镜。郪江古镇历代为重要的商贸基地, 因此民间文化与戏曲活动也十分兴盛, 一条长约500米的古街区, 曾经分布有六座庙宇, 即观音殿、关帝庙、王爷庙、黑神庙、帝祖庙、将军庙 (江西会馆) 以及广东会馆等, 其中有四庙山门和会馆对应五座古戏台, 目前保护完好的戏台仍有两座 (见图1) 。

郪江古镇的逆向空间由外环境空间、内环境空间、内生活空间以及行为空间构成。内外环境空间均属于三维物质空间, 行为空间则表现为非物质性占据物质空间。行为空间指行为文化与人际交往表现空间, 以非物质性依附于相关联的物质空间之中, 主要展示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各种外展行为。如劳作、买卖、交往、庙会、文化娱乐、群体活动等。

3 古镇环境空间的非物质性特征

3.1 古镇物质空间的非物质性

自从人类居有定所以来, 人的行为活动就从没有脱离过物质空间环境。但是, 我们生存的环境作为一个具生态、文化多层次复杂系统, 既非单纯的自然环境, 也非纯粹的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而是由三者共同组成。

所谓空间的非物质性, 是指古镇构成的原住物质实体空间与环境所决定而自觉绑定的人所表达出来的生活、劳作、交往、娱乐等一种原住性的人的行为文化活动表现。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则是整个环境中物质实体空间与非物质形式的综合特征。空间与环境景观是人对静态物质形式效果的反映, 其性质是物质的, 可见的。而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才显示出来那部分社会性质的文化价值内涵却是无形的 (非物质性) , 不会轻易被感知, 必须通过体验和思考才能被领会和掌握。

因此, 任何一个物质性的环境空间, 都会包含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他们除具有实用功能之外, 还具有一定的精神功能, 没有精神功能的环境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 这些物质空间离不开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 这些行为的表现是动态变化的, 是非物质性的。而这种非物质性依赖于物质空间而存在, 但却赋予了物质空间以精神内涵和灵魂, 成为城镇历史文化与空间结合演绎的基础。然而, 物质空间下的非物质性有其自身的特定性, 他是空间的功能所决定的。古镇的各类物质空间所孕育的非物质性行为显而易见。其相互之间的秩序关系显现出一个古老空间和行为的生命力, 给人以和谐自然而美好的印象, 也展示了古老中国空间和行为文化的魅力。古镇的街巷空间除其交通基本功能外, 也是民众进行民俗行为活动和赶集交易行为活动的环境空间;寺庙与会馆结合的古戏楼等环境空间, 其非物质性则表现为交往与观演的社会文化行为;乃至原住民的生活住宅空间都常兼作为劳作空间形式, 它们都被赋予了各自的人的生活与行为活动, 从而使得古镇充满了古朴、真实、浓厚的生活气息 (见图2) 。

正是这些演绎了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逐渐成为现代国家和地方保护与传承的非物质文化财产。他们大都是中国古老的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精神。这种同时包含物质空间构架和人的行为活动的原生组合, 共同构成了一个古镇空间的整体, 一个具有真正精神实质和生命力的综合体。

对于城镇任何一个原生的物质空间总有其自身特有的非物质性。如商场空间的非物质性表达即为销售与购买行为;剧院舞台空间的非物质性为观演行为;饭馆空间非物质性表现餐饮行为等。古镇空间形成伊始的大多环境都对应着一种特有的非物质性行为文化。这些空间环境的支撑实质, 都是原住民长期生活行为、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灵魂。这就是古城镇物质空间的非物质性特征。一个物质空间, 一旦失去了本身空间特有的非物质性, 特别是本身固有的一种人的行为文化, 也就黯淡了古镇环境人文活动的兴旺景象。当下一些古镇开发、修缮和打造无不充满了过分的商业气息。古镇的环境空间不是遭受拆除变更的结局, 就是荡然无存;即使原始空间结构依然存在, 也失去原本的物质与非物质双重整合性的空间联系, 失去了灵魂和精神的行为实质。

3.2 郪江古镇环境空间非物质性的关系表现

一个物质空间的塑造, 其依据便是人居行为所具有某种功能, 而这种功能又是依据人的某种非物质性行为的本质对应产生 (见表1) 。当人群的某种有价值的行为活动 (非物质性) , 决定了一种空间的功能需要, 从而最后决定一个物质实体空间的存在与形态 (物质性) 。物质空间的功能越多, 反映出来的非物质文化行为越丰富。反之, 一个古镇, 人的行为活动越丰富, 那么外环境空间与内环境空间以及建筑空间的功能也就越复杂。这也反映了一个城镇的生活和文化是否繁荣。

郪江古镇作为先秦时期兴起的一座古代王城, 又经汉唐宋等各个朝代郡县制规模的繁荣演化, 也就具备了功能较齐全的外内环境空间格局, 而且环境景观空间之间的秩序和关系清晰, 各类空间的功能必然与亲密滋生的非物质性的活动行为相关联。这些活动行为既有个体, 也有群体;有生活型的, 也有社交型的。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技能、传统工艺、传统习俗等文化活动, 在这些空间中不断地演绎传承, 构成了古镇特有的文化行为, 造就了一个古镇物质空间与非物质性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灵魂, 有些还成为至今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郪江古镇环境空间的非物质性保护

4.1 古镇空间非物质性留存现状

郪江古镇一直以来保持着朴实而原生态的古镇形象, 尽管2003年前后进行了多次多部门规划设计, 并受古镇开发热的影响和冲击, 但是基本没有遭受过度的开发。2012年, 进行了古镇明清建筑街巷立面的保护性修缮, 也基本保持了原始的建筑街巷风貌形态。仅仅是在旧街区外, 建起了新的仿古街区和标志牌坊, 目前还没有对历史街巷空间格局造成大的影响。但必须要注意在今后不断的古镇旅游开发中注重保护和开发的关系研究与管理。

由于郪江古镇空间一直保存较完好, 近百年来, 从郪江古镇的整体空间演化来看, 山水外环境空间与内部街巷空间格局保存较好, 物质空间的非物质性关联秩序总体留存良好。古郪国遗址依然呈现一角;中国四大汉墓群保存完好;古街巷空间以及明清院落建筑风貌犹存;原住民生活空间的宅作性质基本保持古朴传统文化。只是上世纪中后期一些公共空间受到破坏, 改变了空间的行为性质, 从而丧失了一些特有的非物质性。如古戏台的观演环境空间被反复改造为仓库和食堂;寺庙被改造为衙门和礼堂;书院被重新翻新为现代小学和博物馆;古郪王城城墙推倒建立了住宅楼;会馆改作卫生院;一些原住民劳作空间也改作了超市商店等 (见图3) 。

郪江的古环境空间构架的良好性, 以及上百年来街巷建筑尺寸与形态的较好保存, 特别是紧密分布的两座古寺庙连体古戏楼 (文革以前为七座, 后改造。八十年代又拆除改造两座, 其空间形态还三座尚存) 、会馆所映射的繁荣民间文化空间格局尤为完好, 实属难得。可喜的是, 迄今保存完好两座古戏楼环境空间还在发挥着其非物质性作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 均要举行盛大的城隍庙会, 也是四川地区最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除了十里八乡赶庙会外, 还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友人前来观光。庙会数天, 旌旗招展, 鼓乐喧天, 鞭炮不绝。村民们装扮成牛头、马面、判官、鸡叫神、阎王出面“巡视”人间, 惩恶扬善, 教化信众;善男信女打着“阴阳界”的招幡、彩旗、金龙、叶符、龙幡, 抬着王爷“祈雨祈福”。期间还会有戏班到古镇的古戏楼演唱川剧三天。此种民俗活动一直坚持了数十年, 在这里, 民间的川剧文化延续也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的发展 (见图4) 。

4.2 古镇空间非物质性的保护思考

在古镇的改造发展以及旅游经济开发中, 如何保护古镇完好的物质空间结构以及相关联的非物质行为文化的繁荣?我们根据郪江古镇的具体情况, 提出以下保护思路:

(1) 保护好古镇的内外环境空间格局, 保护好逆向空间景观序列不受破坏。

(2) 在重点保护好明清建筑形态风貌的同时, 也要注重历史街巷空间、历史文化活动空间的保留。

(3) 要尽可能的采取一些措施, 留住原住民, 尽量保留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与活动行为。为了解决古镇开发过程中原住民生活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可以采取政府奖励的办法来保护古镇的历史生活氛围和具非物质文化意义的劳作空间和行为。同时为原住民在新的区域集中开辟商业空间发展旅游经济, 为原住民自觉历史街区保存生活空间和劳作行为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4) 要在国家对历史街区保护区范围外建立镇乡新街区, 不要破坏古镇的历史街区风貌和空间环境。同时对建筑的修建要尽量与历史建筑形态一致。为了避免仿古街区对历史街区的景观影响, 要采用景观分隔空间的办法来加强新老区的联系过渡。

(5) 保护环境空间与物质文化的同时, 必须同时重视保护物质空间对应的非物质性。要杜绝原住民生活与劳作空间的改变和房屋出租经商;更要防止历史街区内对公共行为空间的改造改性, 并继续挖掘与弘扬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行为不断繁荣。

通过一系列对物质—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的有利措施, 也许会对古镇开发中出现的街巷物质空间转让且整街行为全盘商业化, 物质的非物质性严重错位的弊病起到一个有效地抑制作用。

4.3 郪江古镇主要环境空间非物质性保护与开发

4.3.1 对古镇原住民生活空间的非物质性保护

迄今的郪江古镇, 历史街巷空间与对应的行为活动保护相对完整。大多数原住民的生活和劳作功能一体的非物质性行为活动留存完好, 沿街基本仍以原住民的宅居与劳作相结合的空间关系为主 (见图5) 。目前开发中的郪江古镇, 已经对面街的建筑立面以及内部破旧的结构做了修旧如旧的适度保护性修复。适度改造后的原住民并没有将生活居住与劳作的房屋出租或者“弃屋经商”去改变空间的非物质性, 而是基本保持了原住民有秩序的原始商贸行为活动。相反, 川西地区某些古镇过度商业化后, 街巷大多不再是原住民的生活兼劳作活动空间, 古镇原有的物质空间几乎都成为了专用商业经营活动行为场所, 空间的原始非物质性发生了改变 (见图6) 。给古镇留下的仅是一个被商业买卖行为充斥的行为空间长廊, 没有了昔日的精气神, 丧失了历史人文化的神韵。这种对古镇的保护开发除了发展经济活动, 则毫无其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4.3.2 古镇环境空间行为功能消失的再利用

古代的城镇大都临水而建, 码头是其重要的交通节点。郪江古镇古码头的环境空间属于历史古城镇逆向空间组合中的空间外交换性质, 称之为边缘交换空间。作为郪江历史时期的古码头, 从春秋时期开始就起着重要的对外交通功能作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现代交通形式和水域环境规模的改变, 郪江码头的功能半个世纪以来已逐步消失, 而今主要用作古镇原住民衣物洗涤平台。这种环境尚存的物质空间, 我们可以根据古镇的经济开发与发展加以合理利用, 在不破坏与其他环境空间景观视线联系的前提下, 可以结合旅游观光的开发, 恢复码头相似功能的非物质性行为特性 (见图7) 。

4.3.3 古镇公共环境空间与文化行为活动的保护与开发

民间川剧文化, 数百年来一直是郪江古镇行为文化活动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郪江古镇长约不足5000米的街巷, 却分布有大小寺庙会馆7座;五庙中皆有古戏台实属罕见, 戏台设计精美, 类型各异。在小规模的古镇中众多的寺庙连戏台, 民间戏曲文化如此兴旺发达, 无不说明古代郪江的经济文化繁荣景象, 也可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川剧繁荣地之一。在郪江古镇, 寺庙连戏台的物质空间所对应的非物质性观演行为尤为突出, 而且其繁荣景象百年来经久不衰, 值得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加之古老的川剧目连戏种, 具有特殊的渗透民间行为生活化特点, 这就给物质空间的非物质性的紧密结合和延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发展机会。因此, 根据郪江古镇的这一优势, 可以利用古戏台继续弘扬传统川剧的文化表达形式, 并结合古镇建筑文化与环境空间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来规划打造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古镇的旅游文化 (见图8) 。

5 结语

对于一座古镇, 不能只是盲目的修复和仿建, 更多的应该是实质性地保护。按照国家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要求和国外的经验, 采取围合与修缮的布局, 在有隔离空间的前提下, 附近另辟新径的规划商业活动才是可取的。同时, 在保护古镇形态空间和传统建筑的同时, 还应该保护古镇周边的外环境, 更应该保护的是古镇物质空间所具有的有着景观秩序关联的一些有价值的非物质性行为传承。这样才能真正使得古镇整体活起来, 火起来, 才能既保持了古镇的形式风貌, 又保存了古镇的人文精神和灵魂;既能吸引地域的观光游览, 又能拓展国际的文化旅游;既有本地生活情结价值, 又有世界的文化遗产价值, 才能吸引更多的观光对象, 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和传承文化。

摘要:在我国, 一些经历千百年来演绎且保护尚好的历史小城镇, 无论是在历史的考证、建筑空间的研究, 还是在人类行为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当今经济利益驱使下兴起的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使得仅有华丽躯壳的“古镇”不断被打造涌现, 他们大都失去了真正的行为文化和精神内涵, 失去了本该属于它们演绎秩序和物质与非物质特性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认为, 对古镇的保护, 不仅仅是一些古建筑的修复和仿建, 更不该盲目地另辟新径, 而是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古镇历史及其演化环境, 注重建筑形态修复的同时, 还需重视对其所依存的环境空间的保护, 更要寻找和保护历史长河中遗失或即将遗失的那些非物质性的原住居民的行为文化和精神内涵。本文以四川郪江古镇为例, 探讨古镇环境空间的非物质性保护及其意义。这才是我们真正保护古镇环境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镇,空间,非物质性保护

参考文献

[1]袁犁, 姚萍.历史小城镇多维空间整合研究及其意义.小城镇建设, 2009 (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物质空间】相关文章:

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04-12

物质与非物质09-20

分析企业与员工关于物质与非物质激励的博弈09-11

生物物质05-06

物质材料05-12

代谢物质05-22

物质循环06-14

物质微粒06-29

不同物质07-08

物质成功07-19

上一篇:私募基金的购买流程下一篇:错误原来也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