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文化范文

2024-09-23

森林文化范文(精选12篇)

森林文化 第1篇

在进行森林旅游文化的论述过程中, 首先要对森林的概念进行分析, 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 森林哺育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由古代开始, 人们就与森林频繁的接触, 这就建立了人与自然及其森林文化之间的联系。森林文化诞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正是人这种对于森林的崇拜及其认识, 才更好的建立了对森林的朴质感情, 这就是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

从古到今, 人与森林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依赖关系。以前的时候, 人们的生存主要依赖森林中的动物及其植物, 其是人类生存的摇篮及其栖息地。在文明的现代化社会, 人们也没有忘却自己的发源地森林, 这些形形色色的森林, 更多的是一种游览欣赏对象。我国历朝各代, 都有许多的军事家、文学家, 他们喜欢进行不同类型的森林旅游活动, 将其所见及其所感, 记录到诗篇中, 让我们感悟到其自然之美, 其所见所闻, 无不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魅力, 大自然的文化。

这些文化大家, 陶醉、纵情于山水之间, 品风景名胜, 游山玩水, 或者怡然自得, 或者修身养性, 他们在森林旅游过程中描述了形色各丽的自然风光, 其里面是丰富的文化遗产及其人文景观。在我国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过程中, 森林及其自然景观构成了旅游活动的重要文化现象。

2 森林文化与森林旅游的必然联系

通过对森林旅游内涵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 森林旅游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其或者是自然景观, 或者是雄伟壮观, 或者是妩媚多姿, 让人向往, 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让人心旷神怡, 将这种自然美和人类的文化历史相结合, 使其自身内涵更加的丰富多彩, 令人神往, 让人陶醉。通过对我国名山大川的分析, 可以知道经过现代人几千年的文明熏陶, 其与人文积淀已经深深的连接在一起, 自然景观及其自然文化是相关联的, 是密不可分的。

在现实生活中, 有很多例子都可以证明, 中华森林旅游文化的瑰丽, 比如中华五岳的帝王封禅, 文人墨客的登临赋诗。又如我国四大佛山的华丽的佛殿建筑, 其里面充满了一系列的神秘的传奇故事。又如我国的天目山、武夷山、庐山等, 其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及其文化底蕴, 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在这些相当多的景观旅游点中, 有的是悠久的历史遗迹, 这些瑰丽的文化让人膜拜, 有的景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及其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让人叹为观止。有的景观宗教气息非常强烈, 可能不显山、不露水, 但是其里面蕴含着诸多的名人贤士的文化事实。

山不在高, 有人则灵, 这说明文化景观因为人才更加瑰丽。这句话的论证,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比如天下名山记钞序很符合当下的辩证法, 其有效的阐述了山水和文章之间的关系, 解析了自然景观及其人文景观的内涵, 这些古人的伟大见解, 对于我国今天发展旅游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从本质上说, 森林文化是源远流长的, 其博大精深, 需要人不断的进行森林的认识, 更好的进行人及其自然、森林关系的调整, 从而保证森林人格化的体现, 从而满足我国当下森林生态建设的需要, 更好的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说, 森林旅游包含着人们对于森林文化、文明等的理解,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了解, 更加有利于开展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工作, 这是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部分, 通过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 更有利于我国森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森林旅游工作的良好开展, 保证森林文化的良好交流, 保证森林文化旅游工作的开展, 保证森林旅游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活动, 这就需要进行森林旅游文化的引导。

通过对森林文化的引导, 更有利于保证现阶段森林旅游方向的发展, 森林旅游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其包含着天然或者人工森林环境, 森林旅游活动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这里面结合了参与性、观赏性及其知识普及性, 甚至是责任感, 这些内在因素的发挥, 需要进行生态理论学的引导, 进行森林资源的良好应用, 进行森林生态环境的优化, 保证其文化范畴的开拓, 森林文化是森林旅游的灵魂, 森林文化的独特性, 是森林旅游资源必要的呈现, 这需要我们认真做好森林旅游形象的设计工作, 积极做好森林旅游开发理念的优化。

目前来说, 世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途经是非常广泛的, 我国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满足当下人的生活需要, 又要满足后代人的生活需要。这里面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涉及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比如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其核心的内容是进行旅游环境的平衡保护, 更好的进行旅游资源极其经济增长关系的协调。可持续旅游方式不单单是一种旅游方式, 也是一种必要的发展理念, 其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目标, 也是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工作准则。

通过对森林旅游的开展, 更有利于为游客进行植物特色及其生物资源特色的提供, 保证其满足生态及其文化的需要, 进行森林生态讯息及其整体观念的传递, 进行森林及其人类发展关系的展现, 进行森林价值的体现, 森林文化也意味着一种文化责任, 引导着旅游人群进行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更好的进行当下生态环境的改善, 更有利于进行森林文化的人文关怀的落实, 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的保护及其改善, 保证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森林文化的应用, 更有利于进行森林旅游方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引导, 保证其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功能及其作用的发挥, 保护作用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特征, 人们必须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转变其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效益发展方式, 保证环境教育功能的优化, 保证森林文化功能的强化, 更好的提升当下森林旅游的功能效益。教育对象也不仅是游客, 而是包括所有旅游受益者, 如开发者、决策者、管理者等。对于广大旅游者来说, 走进森林参观、体验和享受自然与文化资源, 充分认识它们的价值, 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上述的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旅游者的数量是非常多的, 进行普及性的教育恐怕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这就需要进行森林旅游的广泛开展, 以旅游带动森林旅游, 以森林旅游带到森林文化教育, 使其成为游客接受环境教育的有效课堂, 更好的进行环境教育的开展, 对于成长于城镇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讲, 森林旅游可以使他们获得关于植物、动物、生态、文化和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直观知识, 特别是有助于使他们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出路在于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3 结束语

在森林旅游文化的应用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进行可持续文化概念的分析, 其涉及到森林可再生资源的应用策略, 也就是持续发展策略, 做到青山常在, 永远循环利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发.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全力推动森林旅游大发展大繁荣——在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热带林业, 2011 (4) .

[2]刘焱.重庆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5) .

森林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 第2篇

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长盛不衰、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家新型的林业企业,森林公司六年来已经在基础功能、资产规模、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经营机制、运作方式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质的飞跃。在此过程中,公司一直致力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品质不断提升。面临中国林权体制改革和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历史新局面,挑战与机遇并存,公司唯有加快现代企业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弘扬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依法合规稳健经营,有效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人心,团结奋进,实现共同愿景,构建和谐企业。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遵循林业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建设森林公司企业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体系,构建以科学发展为宗旨、合规经营为基石、人本管理为核心、学习创新为动力的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为促进公司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经过三年(2008-2010)左右的努力,使企业的核心理念被广大员工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使企业价值不断提升,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把森林公司打造成品质精良、服务一流的林业资源管理专业运营商。

一 经验与启示

(一)经验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指导

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时代精神引领思想,力求兼收并蓄,积极汲取民族传统文化和行业文化精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努力遵循林业行业改革发展的共性要求,又注重彰显源于农村、贴近农民两大特色,不断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2.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发展相辅相成公司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2-2006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萌动初创、探索实践阶段;2007年引进国际资本,优化公司治理,在此阶段公司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已上升到战略高度;2008-2010年的企业文化建设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的颁行为标志,将进入整合提升阶段。

3.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融为一体

企业文化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六年来,公司坚持不懈加快发展、推进变革、提升管理、建设文化,在经营中积极贯彻“客户为根、开拓创新、发展特色”的理念,创立了模式超前的办司方向,不断深化市场定位,力求形成经营特色,打造公司品牌;在管理上按照“依法治司、从严治司、制度建司”的理念,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积极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内控文化;在工作推进中努力把握好变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倡“速度、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股东价值的不断增加。

4.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公司积极倡导“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不断深化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的认识和实践,积极培养人才,注重道德建设,鼓励学习实践,努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的文化环境。

5.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

公司创始人的率先垂范造就了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六年的发展历程彰显了“齐心协力、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努力争做排头兵”的创业精神;“积极变革、勇于创新、引资引智、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立足农村、贴近农民、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服务精神;“注重

责任、热心公益、关爱他人、反哺社会”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是公司企业文化进一步成长的肥沃土壤,也是公司全体员工要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

(二)启示

6.与时俱进是先进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先进的企业文化必须顺应时代进步、行业改革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汲取新的精神养料,实现自我扬弃、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

7.统一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是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

结合传统和变革,进一步提炼和树立统一、清晰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体系;与此同时,更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全体公司员工的普遍认同。

8.完善的工作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抓得紧、措施实、效果好,公司就发展顺利、人才辈出;反之则适得其反。今后公司应加快建立统一领导、协调推进的长效机制,做到管理层大力倡导,各部门共同推进,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持久性。

二.愿景与使命

9.森林公司愿景:成为品质精良、服务一流的林业资源管理专业运营商。

立足上海、区域发展、服务全国、接轨国际,把森林公司打造成为队伍精干、结构完善、内控严密、运营安全、资本充足、服务一流、科技进步、创新领先、效益优良、社会认同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林业企业。

10.森林公司使命:让客户满意、为股东增值、使员工快乐、尽社会责任。

诚实守信,以诚恳的服务态度、娴熟的服务技能、灵活的服务方式、先进的服务手段、满意的服务效果来赢得客户。

诚实守信,以提高股东增加值为核心,实现质量、效益、规模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办司育人、关爱员工,使员工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与公司共同成长。

立足本职、胸怀广大,为农民富裕、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作贡献。

三.企业核心理念

11.核心理念:尚德务实,和谐奋进。

尚德:坚持以德育人、以德精业、以德生财、以德兴司。

务实: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真才实学、注重实绩。

和谐:与客户和谐共赢,与员工和谐共乐,与环境和谐共建,与社会和谐共进。奋进:锐意进取,奋发向上,创新求是,永不言败。

12.价值观体系:

(1)人才观:以人为本,人才兴司。

以人为本: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共享发展成果,与企业共成长。

人才兴司:海纳百川、广聚人才,德才并重、育用并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道德观:弘扬社会公德,恪守职业操守。

社会公德:坚持“八荣八耻”。

职业操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诚实守信,服务优良;守法合规,尽责自律;相互尊重,团队精神;勤勉奉献,回报社会。

(3)经营观:以义生利,融智成全。

以义生利: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合规审慎,合作共赢。

融智成全:集体智慧,科技进步,注重实效,创新品牌。

(4)服务观:点滴用心,相伴成长。

点滴用心:心系客户,臻于至善,精益求精,满意服务。相伴成长:相互尊重,相互

帮助,团结协作,成就你我。(5)利益观:利人利己,共建和谐。

利人利己:先利人后利己,讲贡献求回报。

共建和谐:营造和谐,人人有责,身体力行,从我做起。

四.原则与途径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3.领导垂范,全员参与。

反对、纠正违背公司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言论及行为。

14.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不断推进企业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向物质、行为、精神等三个层面深入,融入经营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员工行为中。

15.全面渗透,机制保障。

在战略定位、经营管理活动各领域,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和考核制度。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16.全员培训,广泛宣传。

有针对性开展全员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公司上下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学习和教育氛围。

17.完善制度,强化执行。

将员工执行力评价与绩效考核挂钩,实行部门主管负责制。

18.外塑形象,内强素质。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公司视觉形象建设,开展“技术练兵”、“服务明星”的评比,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19.深化内涵,铸造品牌。

融合公司战略、经营理念和品牌战略,打造森林公司品牌和特色,塑造品牌个性形象。

20.规范行为,育才用才。

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用人机制和环境,探索实施差异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创新机制。

21.营造氛围,崇尚创新。

按照“流程公司”、“矩阵管理”的要求,深入开展流程和组织架构的再造工作。

22.服务客户,回报社会。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注重环保,崇尚节能,回报社会。

23.关爱员工,共建和谐。

营造和顺融洽的人际氛围,扶助困难员工,关注员工职业发展的指导和规划。

五.组织与保障

24.分工负责,齐抓共建。

公司层面,在总经理统一领导下,规划、部署、管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各部门主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组织落实;全体员工上下联动,互动共建。

25.制定评价标准和评测方法,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员工述职报告中必须体现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26.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真正的大学是一片“文化森林” 第3篇

一、美国大学代表着先进生产力

北卡州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由传统的烟草、纺织及家具业,逐步转型为资讯科技、软件、生物科技、医疗及制药等工业,北卡已成为一个以高科技为主的州。如IBM、微软、戴尔、思科网络、北方电讯、索尼爱立信等都以北卡为家。北卡中部由罗利、达勒姆和教堂山(Releigh-TringIe-Chapel Hill)三座城镇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已成为举世闻名的高科技研究开发区——北卡科研三角园(Research TriangIe Park)。RTP建于1959年,占地约3674英亩,是美国最大,最成功的科学研究基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RTP已发展成为与斯坦福工业园的“硅谷”及得克萨斯研究园齐名的美国三大科研中心。

RTP把三所大学(北卡州大、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和杜克大学)的人才集中起来,利用“地利人和”的优势吸引政府、财团、公司、企业来此投资创办研究开发机构,以科技研发为龙头,促进北卡州自60年代起迅速由原来的传统农业州发展成为全美数一数二的高科技州。70年代起,RTP逐渐将重点转移到环境科学,目前,共计有超过2000名联邦职员及近千名博士后、访问学者和大学生在RTP从事环境保护、健康与环保、污染测定与控制研究。80年代起,微电子科学研究成为RTP另一研究重点,使得北卡在这一领域始终保持着尖端地位。90年代起,随着网络工程和生物技术蓬勃兴起,RTP建立了几十家网络研究院和近百家大大小小的生物科学研究院。

北卡州立大学是北卡州规模最大的大学。有学生33000人。其中有来自106个国家的2000多名国际学生。Centennial Campus是美国第一个由政府、企业和大学共同合办的样板校区,拥有1100公顷土地,目前已有超过100家企业、政府研究机构进驻校区。在北卡州立大学,我们听到,这儿百分之七十的教授从事开创性研究,许多教授在“致力于影响人类生活方式领域里不断创新”。北卡州大之所以能够名列全美50所最佳公立大学,不仅因为它的学术价值,还在于它致力于在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众多领域内的不断创新。

二、校园文化奠定了精神文化

私立普林斯顿占地仅二平方公里,有学生7千多,本科生5千多人,尽管学杂费高昂,每年达6万美元,但录取难度仍然极大,仅次于麻省理工。李红博士介绍,学校非常注重本科教学,新生入学均需签署“诚实宪章”,一二年级学生必须住校,新生入学时随机分入不同的学院住宿,让学生有广泛的专业交流,半数学生会参加各种运动队,为了保证学生全心投入学习,学校设立各种奖学金,普林斯顿承诺,没有学生会带着贷款离开。人们常说,大学的教授与图书馆是最重要的两大资源。陪同的教授告诉我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在该校任教授。

私立乔治敦大学成立于1789年,占地仅0.4平方公里,有学生16000人,本科生7千人。

李红博士告诉我们:在美国的一些名校,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她说,在美国大学学习,学生的自我时间管理非常重要,每个人必须在忙碌的“五S”(Study,Sport,Sleep,信仰,社交)生活中寻找平衡。

走进占地有86个天安门广场大的杜克大学,随处可见的是读书的学生。椅子上坐着的,草坪上躺着的,大树下靠着的,边走边阅读的都是在看书的学生。在杜克如此,普林斯顿如此,北卡也如此,我由衷地感叹,以前我们道听途说,完全误解了美国大学的情况,中国很多孩子以为美国的大学“学习轻松,到处是娱乐,到处是自由”,看着与国内众多大学完全不同的校园氛围,我真的晕了,我甚至想,美国大学不准谈恋爱?美国大学生不会娱乐?因为在几所大学,我都没有看到国内校园内触目可及的那种卿卿我我的休闲景象,我更没有看到花花绿绿的娱乐性活动广告。原因是,高水平大学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浸润在这种文化中,学生就有了追求,有了专注,有了学习与探索的自觉。

杜克大学招办主任ChristophGuttentag告诉我们,杜克大学面向全球招收最优秀的学生,去年报名学生有3万多人,最后录取了1700名,其中有中国学生40名。教授骄傲地告诉我们,杜克大学学生前三年必须住校,学生中百分之九十的人会选择两个专业方向学习……听着教授的介绍,我在想,什么叫优秀?应如教授所述:很有抱负,知道如何利用大学的机会,与老师一起发展自己,成为人才,今后反馈社会……

我想,一所大学,就是一片“文化森林”,弥散的“校园文化”每天潜移默化,塑造着人的气质,奠定着人内心的价值,深刻影响着一代代青年学生的生命与精神成长。高水平大学,更在产生着影响社会进步的“精神文化”,一流的大学,更产生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生产力。不同的大学不仅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时也塑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本质意义,这也就是教育工作者总想膜拜世界名校的心灵向往。

三、大学应营造一种宁静

走在北卡的大学,我常驻步仰视那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大树,心中莫名的感动。如果说,大树与绿色给予了感官的强烈刺激,但更深的感受,则是弥散在校园的“文化气息”,慢慢地行走在几所大学,细细地聆听一些学者的介绍,丝丝缕缕,有一种不可名状,但无处不在的“大学气息”直沁心脾。

几次外访,曾走进剑桥、牛津、洪堡、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著名大学,这次又走进了杜克等几所大学,在这样一些世界顶尖大学,走进去,更会有一种感动,一种感染,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喷涌。走在这样的校园里,我一直在想,大学应该是这样安详、宁静的地方,应该是有大树成荫、有大师感召的圣园,应该是有众多实验室、图书馆散发知识光芒的殿堂,应该是充满探究、开发未知的学术论坛,应该让走进校园的每一个人,感到神圣与崇敬,感受高尚文化扑面而来。

自然而然,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想,这种内心为之神往,为之留恋,为之梦萦魂牵的名校情结,一定是诗人在深吸了弥散在剑桥大学的文化气息之后,浸润在特定的情景中,才会触景生情,才会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感慨,才会内心咏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走在杜克大学的图书馆,看着埋头读书的学生,看着上网查阅资料的学生,看着在进行各种研讨的学生,看着在小组授课的教授,我想,这样的图书馆,真是学生吸收知识,探索未知,幸福成长的天堂。我又想,倘如我们认同孩子们应该像猴子般调皮、灵动,那我们不仅要多在学校内栽种植物意义的大树,更应着力建设更多知识、文化、精神意义的大树——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

这些大学都没有校门,汽车就在教学楼、图书馆门前停靠,但这里决没有我走过的国内某些大学的嘈杂、松散、浮躁,所有的人似乎都专注在学习、探究之中,我由衷地感慨,我的学生倘如踏进这样的地方,一定会有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纯粹,一定会内心宁静安详,年轻的心决不会躁动彷徨。我相信这样一句话,“千里马不是伯乐发现的,而是自己跑出来的”。学校最重要的是提供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我在这儿说的课程,意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全部学习生活的总和”。

每到一处图书馆,我总是久久地不愿离去。在这些著名大学,我只是一个短暂的过路客,但似乎在这样的地方,因终日匆匆而感疲乏的心田,似乎能找到一些修复,有一种远航回到港湾的感觉。我在想,保护这种校园的自然宁和,让孩子们有一个心灵的家园,当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培养青年学生人生成长的态度,努力使青年人把“追求知识,探索真理”作为一种内心的信仰,仅靠知识传授是不可能实现的,生活态度与人生信仰的确立,必须有良好文化的长期熏陶、有种子发芽的肥沃土壤和幼苗健康成长的温润气候,才能逐步达到人格的文化自觉。

走进这种高水平的大学,我在想,当我们呼唤诺贝尔奖,当我们期盼拔尖创新人才成批涌现,教育应该重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着力?我无法回答。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日益喧嚣的现代化进程中,高水平大学,不仅需要有巨资投入,有气派的现代大学城,不仅需要高薪引进高端人才,最基础、最重要的,可能更应该是:营造一种宁静,每一个人,尤其是大学的精英们,应有宁心静气的品质和发现、探究的学术坚持。

陪同我们的学者讲,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就有近百个,这些图书馆散布在学校之中,教授说,有这100座图书馆存在,哈佛就会一直存在。我想,他这儿说的哈佛,一定是指的哈佛的文化,哈佛的精神,哈佛的生产力。

走在一流大学的校园里,我一直在想,文化究竟是什么?是否可以这样说,文化是复数,当所有人都具有这样特色的时候,文化就出现了。

(沈茂德,江苏省天一中学,214001)

新常态下繁荣森林文化 第4篇

新常态下为森林文化建设鼓舞和欢呼, 首先要弄清新时期森林文化的内涵。那么, 新时期林区森林文化的内涵应该有哪些新东西呢?我认为, 择其要可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 即大兴安岭精神。林区开发建设以来, 各族人民群众从实践中, 从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中提炼创造出大兴安岭精神, 这就是“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这一精神曾经鼓舞、鞭策几代人在林区“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 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为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总结林区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创新大兴安岭精神。在这里, 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落实到对脚下这方热土、身边这片森林的热爱;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体现为奋斗进取的激情和宽厚开放的胸怀。它和“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一脉相承又有发展创新。报纸和网站有责任与林区各族人民群众一道, 在建设社会主义森林文化的实践中, 提炼、培育、宣传、践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兴安岭精神。

第二, 有浓厚森林气息, 这就是生态理念、生态智慧。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里的原居民, 本有朴素的生态意识。但随着林区的开发和大规模经济建设, 人们滋生了一种征服自然、向大森林索取以获得最大利益的错误观念, 曾经一度破坏大森林的良好生态环境, 破坏了森林资源, 喝下了自酿的苦酒。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 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 形成了以营林为基础, 采育结合, 永续利用的理念。但即使如此, 也是人与自然两分, 以利益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 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今天的森林意识, 应该是人与大森林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大森林有兄弟般的感情, 对大森林呵护人类的生态效应有很高的认识, 对大森林的生养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这些对大森林的尊敬感、亲密感责任感都必须融化在每个人的血液中, 落实在与之相应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等上。

第三, 有建立在继承传统和新的道德实践基础上的道德创新。首先, 由于人们社会交往日益频繁, 规范这些交往的局规民约和商德、官德、行业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等, 都应该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要突出诚信奉公道德建设。大力倡导待人处事诚实守信, 公道公正, 反对失信耍滑, 损人利己, “假公济私, 不仗义”。其次, 又由于家庭承包、家庭多种经营的发展, 不少家庭既是生产基层单位又是生活基层单位, 具有浓厚“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不但不应该像有些人说的“弱化”而应适度强化。

第四, 有更多洋溢森林气息的文化园地、文学艺术作品和工艺作品, 有丰富生态文化内涵的文化活动, 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如何在新常态下繁荣森林文化, 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第一, 要宣传好党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等。要把党中央精神和林区森林文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 认识森林文化建设在天然保护林工程中、在林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创新森林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 采取更加具体有效的措施, 迎接林区文化改革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

第二, 理论是报纸的旗帜。森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林区各地在创新森林文化的进程中积累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经验, 需要阐释、需要总结, 需要林区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互动参与。例如, 大家关心的“大兴安岭精神”如何根据新情况新经验做新提炼、新概括?林业企业如何抓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森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世纪80年代, 林海日报针对改革开放中的各种新问题, 在报纸上开展过多次大讨论, 效果都很好。今天, 我们推进林区森林文化改革创新、发展繁荣, 可以利用报纸的深度报道和权威性, 加之网站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有机融合, 更好地在新常态下繁荣森林文化。

第三, 处理好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关系。正确进行舆论监督, 不仅仅表现在揭露阴暗面时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彰显正义的力量, 也表现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上, 表现在及时引导社会热点问题, 疏导公众情绪, 推动解决实际问题上。在林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报纸和网站正确坚持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辩证统一关系, 通达社情民意, 沟通上下左右关系, 疏导热点难点, 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道德素质, 促进森林文化改革创新繁荣发展十分重要。

第四, 进一步在扩大报道面、准确贴近性上下功夫。我们的宣传报道必须深入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 必须贴近到生产经营、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和男女老少每个人的心里去。过去, 我们在扩大报道面、增强贴近性上下了不少力气, 今后更需加强。坚持群众办报办网方针对于扩大报道面, 增强贴近性很有作用。

作为一个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林区大众传媒, 我们有信息渠道多、联系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协助林区各部门各单位建设森林文化, 我们应该做能够做的事情很多。例如, 配合各部门各单位挖掘森林文化资源;通讯员、专业或业余作家、画家、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采访、体验生活、实地创作;配合有关部门在报纸和网站上开展森林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人物以及各种形式的森林文化优秀作品的征集、评选、表彰、推广工作等。

森林文化 第5篇

兰州市九州森林文化公园景观资源调查评价

通过对九州森林文化公园的.森林景观资源的调查,从风景资源质量条件、环境质量条件、开发利用条件3方面对其景观资源进行评价,从而为公园今后的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石占海 作者单位:兰州市生态林业试验总场,甘肃,兰州,730080刊 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5(14)分类号:S685.21关键词:森林文化公园 景观资源 评价

浅谈汉阴龙岗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 第6篇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101-02

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人文道德观念,进而使人们真实地了解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强化生态文化是森林公园建设的核心之所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

一、基本情况

龙岗森林公园位于汉阴县城北坡,面积1350亩。文物古迹有菩萨泉、卧龙岗、祖师庙。公园内地形地貌变化丰富,整个山地状似卧龙、山谷、山脊、山坡突出明显,最大高差约有110米,形成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现有各类森林植物100余种,森林覆盖率90%左右,公园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资源丰富,鸟语花香。建有1.5公里千步梯,4公里人行步道,4.5米宽通厨水泥路3公里。为人们休闲、散步、晨练提供了方便。

二、建设规划

龙岗森林公园是自然造化和人工智慧的结合体,无论您是在北城街仰视龙岗森林公园,还是站在龙岗阁府瞰月河大地。目之所及就感叹和谐自然,完美无暇,意味深长。以菩萨泉为核心的古树名木群落,使龙岗层林叠起,郁郁葱葱,充分体现了汉阴人爱护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一)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森林公园的目的和出发点

在建设中,把生态文化作为总体规划的原则,依据公园的实情,明确生态文化建设方向、重点和功能布局,边建设边补充、完善。2001年,编制了《汉阴县龙岗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02年,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汉阴县龙岗森林公园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充实了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二)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规划,一期建设,使林草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给树木挂牌铭志,介绍树木生物学特性、用途、绿化效果等。开设“状元林”、“青年林”邀请文化名人写诗植树;建设“陕南坑日第一军”纪念碑,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点;完善菩萨泉、祖师庙道观景点,发扬光大宗教文化。龙岗阁、凉亭、观景长廊的兴建,体现人性化思维;环境舒适优美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品尝汉阴特产美味的乐园。

(三)开展科普教育,培训科技人才

充分挖掘森林公园各类自然文化资源,培训提升导游解说水平,增强其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拓展游客对自然的认识,从中感受,自然的博大,以达知性之目的。

(四)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

龙岗森林公园,深入挖掘人文、自然、森林、宗教、民间等方化内涵,将其延伸,为人们提供具有教育意义生态文化产品,从而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建设,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五)强化未成年人生态文化教育

利用该公园优势,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结合假期或春游,接受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爱国文化等的熏陶,让城市生态文化得到升华。

(六)让环境感染人,使教育感化人

人的心情受环境影响很大,一个清新舒适的自然环境,对人是一种陶冶。龙岗森林公园之所以能受到全县人民喜爱,关键在于它有自然美景、清新空气。公园始终以良好的环境感染人,以文化教育感化人,达到生态文化教育佳境。

三、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措施

森林公园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精髓。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是大力提升森林公园建设内涵的本质需求。充分认识森林公园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龙岗森林公园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森林公园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化的重点,成为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为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一)完善规划,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深层生态旅游是提高层次的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追求对自然知识、历史文化、生态体验的深度获取,把菩萨泉绿化起来,结合名胜古迹作为城区的小游园,使人地关系的和谐融洽上升为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和谐“共赢”。在实践层面上,深层生态旅游对应着学习型社会和体验旅游,强调了景观生态文化的挖掘展示、游客的生态感知与生态体验,尽量做到以人为本,重点突出和充分展示园林的生态文化的内涵,满足人们对于生态文化和生态体验的需求。休闲方式也由单纯的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的自然观光向生态文化的体验与感受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完善龙岗生态旅游规划,借鉴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生态科技的广泛使用,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优美生态环境,用生态科技为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操作平台。

(二)开展环境教育。培育生态文化

今天,在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环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教育是终身教育,它要求每一个公民从儿童开始就接受环境教育,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环境教育,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人类的“自觉文化”。

(三)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龙岗森林公园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必须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包括林地资源以及林地上的动植物资源。结合龙岗的实际,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乡等项目建设中,要充分分析对龙岗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效能、林业发展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与水土保持、防灾减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把龙岗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另一方面,要加大龙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全森林管护网络体系。

(四)加大投入,改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

森林生态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机制,加大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投入,招商引资投入龙岗园林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步伐。

经过近10年开发建设,龙岗森林公园得到省、市领导好评,为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增砖添瓦,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龙岗游,带动了城关镇龙岭、赵家河、麒麟等村农家乐的发展壮大,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解放思想,接受更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关于上饶市森林文化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7篇

关键词:上饶,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1 森林文化的概念

郑小贤认为“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 (自然) 的敬畏、崇拜、认识与创造, 是建立在对森林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的, 反映在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 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两大部分。”[1]蔡谷登认为“城市森林文化是关于城市中保护和建设森林以满足城市和谐发展和市民健康需要的文化。其内涵包括物质、行为、制度、精神4个层面, 即城市森林物质文化、城市森林行为文化、城市森林制度文化和城市森林精神文化。[2]”

森林文化尤其是城市森林文化对于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与精神满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森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为居民带来愉悦和舒适的心理体验。

2 上饶市的森林建设现状

上饶市位于江西东北部, 居于闽、浙、皖、赣四省结合部而成为江西的“东大门”。境内东、南、北部三面环山, 西部临水, 中部丘陵广布, 山水得天独厚, 自古就有“钟灵毓秀、上乘富饶”的美誉。市境多山、气候适中和雨量充沛, 孕育了上饶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生物种属。一直以来, 上饶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1年, 上饶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通过省级创建活动, 开展了城市植树造林, 增加了城市森林面积, 一个“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山水交融、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基本形成。2013年, 为了响应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 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的意见》, 上饶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同时, 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认可和批复。

3 上饶市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森林文化体系建设是“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上饶市森林文化体系建设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打造:

3.1 森林生态科普教育

森林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体现, 具有极高的生态科普教育作用。通过森林文化建设将专业深奥的森林生态知识转变为大众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森林科普常识, 使市民可以直观地了解生命的起源, 森林的物种、构成、发生发展规律, 森林的地位和意义, 增强对森林的感性认识。

3.1.1 建设目标。

以森林文化科普场馆为重点, 构建森林文化科普基地、生态 (森林) 文化企业、森林文化示范县 (乡) 的三大森林生态科普教育体系。

3.1.2 建设内容。

(1) 森林文化科普基地。①上饶森林世界:作为森林文化科普基地的龙头工程, 规划在上饶市区进行建设, 共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和“魔幻森林”三大部分。建设自然式生态景观林带, 采用乡土树种为建群树种, 以实景展示上饶市乡土森林景观。利用高科技声光电技术营造森林主题博物馆。②“华东屋脊”植物园:黄岗山位于上饶市铅山县, 是武夷山的最高峰, 号称“华东屋脊”。由于黄岗山山势陡峭, 群峰林立, 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 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 使这个地区常年云雾缭绕, 雨量充沛, 气候温湿, 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黄岗山也是我国中亚热带中心森林景观保存较为完整、较原始的地区, 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托黄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华东屋脊”植物园, 将其作为我国中亚热带植物基因库, 采用实景和开放的方式, 配以科学的讲解与导游, 展示中亚热带典型植物物种与生态系统。③大型科普场所:在上饶市范围内建设4个不同类型的大型生态文化科普场馆, 展示上饶市典型的生态文化系统。分别为微缩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的鄱阳湖湿地博物馆, 展示三清山众多独特植物物种的三清山濒危物种科普馆, 结合独特的丹霞地貌与茂密的森林的龟峰森林科普基地, 以及科普野生稻作知识, 保护珍贵的野生稻种的万年野生稻作科普基地。

(2) 生态文化企业。依托弋阳县的雷竹基地和现有雷竹生产加工企业, 通过现场参观雷竹种植、收割、加工过程, 进行雷竹文化展示。依托万年县红豆杉精品生态园, 进行实验室精细提炼加工, 提炼紫杉醇、紫杉酚, 制成相关红豆杉产品, 如红豆杉保健茶具、红豆杉盆栽、红豆杉木雕等。

(3) 生态文化示范县 (乡) 。以现有森林资源情况为基础, 将婺源县、德兴市、横峰县及鄱阳县作为上饶市首批生态文化示范县, 并进一步提升广丰县、弋阳县和余干县的森林覆盖率;并在创建生态文化示范县的基础上, 创建10个生态文化示范乡 (镇) 。

3.2 森林文化遗产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将人与自然生态紧密相融, 而森林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尤甚。在商业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 森林生态文化在传承上饶乡土文化遗产、彰显本土历史文脉体现出更加深远的意义, 可以说森林文化就是上饶乡土文化遗产的载体, 进一步发挥森林文化的遗产传承功能, 保护上饶的自然和历史文化。3.2.1建设目标。以上饶市现有古村落为基础, 结合地方乡土文化, 建设森林古村落遗产地, 积极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进一步创建森林村庄, 展示上饶清雅秀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厚古朴的人文气息。

3.2.2 建设内容。

(1) 森林古村落遗产地。森林的生命周期可达千年或几千年, 依托上饶所拥有的众多古森林及古树, 形成了许多的古村落, 尤其在婺源这样的古村落更具代表性。上饶古村落的坟冢也颇具自然之味。上饶古村落的坟冢并不像其他地区占用良田, 而是采取生态埋葬的方式, 与森林和高山融为一体, 体现出上饶古村落居民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心态, 也是自然生态与乡村文化结合的典范。在上饶市域范围内选取5个的森林古村落, 作为传承历史价值的森林古村落遗产地, 并将其进行捆绑, 积极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提升上饶森林古村落遗产地的知名度。 (2) 森林乡镇 (村庄) 。根据上饶市出台的《关于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的意见》, 按照“城镇森林化、社区园林化、庭院花园化、村庄林果化、道路林荫化、山上全绿化”的要求, 以“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安居乐业”的发展模式, 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乡镇与森林村庄。 (3)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大会根据某区域的自然生态或历史文化基础, 对其价值进行的判断。上饶市生态环境优越, 可以采取单独申报或捆绑申报的方式, 积极申报世界遗产, 提高上饶世界遗产数量, 扩大上饶知名度。

3.3 森林休闲活动承载

森林自古就是人们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承载体, 自古以来我国重要的风景区、名山大川、宗教圣地等, 无不依托森林建造而成;在国外, 森林更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德国人认为只有在森林里才能找到心灵的故乡, 才能找到最纯澈的宁静, 也只有在自然森林漫游的人才能称为自由人, 森林已经成为德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加强上饶市森林文化的进一步建设, 培养人们热爱森林、依赖森林、进而保护森林的“森林情结”, 让森林变成上饶市民休闲的重要载体, 使森林文化、森林精神成为上饶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3.3.1 建设目标。

搭建结合森林公园、一般性公园、休闲绿道系统、休闲绿地和森林休闲综合体的森林文化休闲系统。

3.3.2 建设内容。

(1) 森林公园。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 提升森林公园在上饶市全部公园中所占比重, 将森林公园作为上饶市民及游客进行森林休闲活动的主要区域, 开展森林骑行、森林漫步、森林运动等活动。 (2) 一般性公园。在每个区、县、市, 除森林公园外, 利用城市公园或郊野公园, 作为地方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的空间, 提供观赏游览、安静休息、儿童游戏、文娱活动、文化科学普及、服务设施、园务管理等内容。 (3) 休闲绿道。绿道是提供给行人、骑车者休闲健身的道路, 也被认为是慢行之道。绿道内包含自行车道、步行道、绿色休闲环境、标识系统以及休憩驿站。在信州区、婺源县、德兴市、玉山县规划6条休闲绿道, 满足居民及游客的需要。市区内的休闲绿道以城市公园为节点, 其他县市的休闲绿道以重要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服务设施完善的镇中心为节点。 (4) 休闲绿地。休闲绿地主要集中在城市、县城中心, 在人口密集地区进行建设, 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成为可供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开放空间。 (5) 森林休闲综合体。将森林生态建设、著名的旅游景点和休闲度假设施、商业服务等结合, 既强调森林的自然感受, 又将完善的服务融入在内, 形成与众不同的森林休闲综合体。预计规划婺源、三清山和龟峰三处森林休闲综合体, 根据森林休闲综合体的经营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建设。

3.4 森林艺术美学创作

森林文化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结合的产物, 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森林是文学、音乐、绘画、摄影、造园等艺术创作重要的背景与源泉[3]。森林以其多样性、丰富性、富于变化而能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 成为文艺作品重要的背景和素材来源, 从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发挥森林文化的美学作用, 将艺术活动融入森林当中, 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基地, 为居民及游客提供欣赏平台, 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行为。

3.4.1 建设目标。

形成以森林艺术创作基地、森林艺术活动场馆和生态文化创意园区的森林文化艺术美学创作体系。

3.4.2 建设内容。

(1) 森林艺术创作基地。选取上饶市信州区、婺源县及鄱阳县, 分别依托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李坑和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建设3个森林艺术创作基地, 以写生、采风、创作为重点, 为艺术家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务。 (2) 森林艺术活动场馆。露天森林剧场:选择低洼且森林茂密的地势, 借助天然地形, 打造露天森林剧场, 人在森林之中欣赏艺术, 得到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享受。森林画廊:将画作布置在森林之中, 将大自然作为展室, 绿色的森林作为展墙, 独具新意。 (3) 生态文化创意园区。依托广丰红木文化创意产业园, 建设上饶生态文化创意园区, 由红木文化街、广丰木雕城、红木家具基地三大板块组成。园区是以生态林业为基础, 以森林产业、艺术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支撑的综合性产业园, 着力打造红木产业、创意设计和艺术休闲三大名片, 形成江西省首个大型的生态文化创意园区。

参考文献

[1]郑小贤.森林文化、森林美学与森林经营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3) :93-95.

[2]蔡谷登.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森林文化 第8篇

1 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 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概括地讲, 森林文化应是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与认知, 是建立在对森林认识及其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 反映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不仅包括森林物质产品、森林技术、森林文化理论和有关森林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制度, 还包括反映人们对森林的情感、感性认识的森林艺术、森林美学等内容。推进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建设, 只有把握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 才能找准切入点、着力点, 从而在更高境界、更宽领域挖掘森林文化内涵, 逐步构建起先进、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1.1 生态性

生态性是森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气候变暖、酸雨危害、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危机, 还是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地区性生态危机,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森林的破坏。在山西,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都是森林植被最为稀少的地区。森林本身是一种生态、一种生命、一种生机。森林文化在物质层面上, 能提供清洁的空气、无公害的食物, 还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在精神层面上, 能培养人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和生态文化模式, 从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1.2 民族性

西方的传统文化, 把树木视为一种不可理解的超越自然的物体, 认为树木的根系深达地狱, 绿色的树冠伸入天堂, 因此, 树木把天堂、人间和地狱联结在一起。我国的传统文化, 亦有树木敬畏和树木崇拜现象, 但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人文色彩。“问我老家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道出了国人深深的根祖文化观念。

1.3 地域性

不同区域森林类型的差异性, 决定了森林文化的地域性。北方和南方, 干旱和润湿, 山地和平原, 各有不同类型森林分布, 从而显示出不同地域森林文化的特征。从全国看, 近年来兴起了各种名优经济林之乡、花木之乡命名活动。山西地处内陆, 广种杨、柳、槐、松、柏, 因此, 把国槐定为省树、褐马鸡定为省鸟, 太原市把菊花定为市花等, 这些都体现了森林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

1.4 人文性

森林文化既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又可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 会从森林中得到不同的感悟。传统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些森林中的群体或个体, 都能通过人的情感寄托与艺术的加工而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的象征物。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讲的“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 就是对森林文化人文特征的诠释。

2 正确认识森林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煤长水短, 山多林少,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山西的一个基本省情。为了彻底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 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生态兴省”战略的重大决策。生态兴省, 林业先行。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 山西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持续提速,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也已现雏形, 相比之下, 森林文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逐步成为现代林业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短板”。没有文化底蕴的林区, 是一个不完整的林区, 可以说, 森林文化是现代林区之魂。国有林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美的大森林环境、悠久的经营历史、多样化的园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发展森林文化、倡树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推进森林文化建设, 是国有林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切入点, 更是凸显国有林区的引领作用, 带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可以说, 森林文化建设关系国有林区的社会形象, 关系国有林区的转型跨越发展。

2.1 消除认识误区

森林文化建设既是上层建筑的构建和完善, 又是经济基础的延伸和发展, 两者是互动的。有的人认为, 森林文化建设是文化部门的事情, 林区是个经营单位, 没有必要来抓;还有的认为, 现在主要应该抓经济发展, 没有精力去建设森林文化。由于认识上的简单化、片面化和肤浅化, 造成推动森林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强, 办法不多, 效果不明显。这些认识误区, 是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建设中必须克服、努力避免的。

2.2 坚持统筹兼顾

森林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是“以林为根,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和谐共生”。推进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就在于重塑林区精神, 传播和谐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全面发展。建设森林文化, 不能单打一, 而是应和林区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相互促进, 良性互动。推进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建设, 应坚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硬任务落实与软实力建设, 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创建, 内提素质与外树形象, 传承创新与弘扬光大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面上推进与点上突破的关系, 努力构建完整的森林文化体系。用先进的森林文化更新我们的观念, 构铸生态价值观, 进而指导建设、引领发展, 最终实现国有林区美丽与发展的双赢。

2.3 注重特色塑造

国有林区经营范围纵跨全省南北, 横跨吕梁山、太行山, 地理条件、人文风俗、资源禀赋、机构布设各不相同, 每个林区的森林文化建设既有很多的共性, 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 中条山林区的园区文化, 吕梁山林区的白皮松文化, 五台山林区的台蘑文化, 杨树林区的樟子松文化, 就带有各自的地域特点。另外, 森林文化本身虽然归属于文化领域, 但又与其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所不同。森林文化鲜明的生态性特征和生态教益功能是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所以, 国有林区推进森林文化建设, 一定要打好资源这张牌, 树立“资源为王、生态优势”的理念, 依托资源基础、探寻历史脉搏、挖掘人文内涵、丰富建设项目, 走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3 努力推动国有林区森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国有林区的森林文化建设过去有基础, 近年有突破, “十二五”期间还应大推动, 最终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森林文化建设, 应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导向,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为根本, 大力实施文化兴局工程, 统筹规划、系统整合、合理布局、整体推进, 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 努力构建起先进的、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3.1 领导高度重视是推动森林文化建设的关键

领导率先垂范, 对建设先进森林文化起着指导、引路作用。林区生态、经济越发展, 越需要先进森林文化支撑, 应定期专题研究森林文化建设的布局和推进问题, 坚持正确发展方向, 以不断创新的森林文化建设成果增强凝聚力, 激发创造力, 推动大发展。

3.2 发展森林文化产业是推动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立植物园和教育基地, 是森林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 更应注重推陈出新, 拓展森林文化产业项目, 让森林文化产业成为林区的新亮点。

3.2.1 增加森林生态旅游的文化底蕴

森林旅游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国有林区又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应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出版特色书籍、增设解说碑牌、增加参与式旅游项目、增强生态疗养功能、开发旅游特色产品等多种形式, 挖掘林区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生态文化价值并赋予其灵性, 让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森林旅游, 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增收增效。

3.2.2 增加特色生态经济园区的文化底蕴

栽上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抓森林文化, 也是抓林业产业。国有林区在推进生态经济园区建设中, 应注重与生态知识普及、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统一规划, 使之能吸引人、留住客, 成为国有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3.3 弘扬生态文明是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实践表明, 在林区开展节庆文化、文艺展演、体育竞赛, 既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 又明显地提升了林区文化品位和对外形象。国有林区应注重构建森林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 面向社会, 通过修史编志、创作影像作品、编写科普书籍, 举办各种节庆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 借助影视传媒、专题网站、报刊杂志等各种手段, 广泛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知识,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道德意识, 营造全民热爱森林、保护森林、培育森林、分享森林的精神文化氛围, 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发挥有力的推进作用。

3.4 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是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离不开必要的财力支持。应坚持多条腿走路, 多渠道筹集资金, 积极寻找文化投入的新渠道, 逐步建立有利于林业生态文化发展的投入体系。如加大森林旅游道路、特色产业园区、生态教育基地、古树名木保护等项目投入, 科学布局林业科技馆、标本馆、植物园建设等。

摘要:森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森林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最早的文化形态, 有着古老的历史, 对森林管理单位来讲, 作为独立文化体系还是崭新的课题。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历史与文化 第9篇

1 净月潭的历史

净月潭森林公园的历史可追朔到1934年, 日本侵略者攻陷东北, 为了解决城市用水, 在原腰站屯一带的山谷北部, 修建了一条550米长的大坝, 截断伊通河的支流小河台, 在三山之间蓄水,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 净月潭水域面积400多万平方米。日本人考虑与台湾的日月潭相呼应, 为这个人造湖取名曰“净月潭”。由于不间断改造, 勤劳的吉林人民把整片荒山建成了8000多公顷的人造森林, 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9年被林业部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 到2000年净月潭已经被评为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

2 都市森林风光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长春都市森林”, 公园的地势南北各异。北部地势起伏较大, 海拔220~290米;南部地势相对平坦而开阔。该园是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 以亚洲第一人工森林景观和观光旅游为特色, 伴以潭水群山自然风光, 融关东风情、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国家森林公园。

净月潭东西长7千米, 南北宽1千米, 呈新月形, 由于没有污染源、加上大面积的水源涵养林、潭水清澈碧透, 岸边游动的小鱼清晰可见, 是游泳、划船、垂钓及冬泳、滑冰和进行风帆等活动的极好场所。

净月潭四周生长着8000公顷距现在已有50多年历史的人工林海, 是我国目前较大的人工林场。树种以樟子松、落叶松、红松、油松、赤松、云杉、冷杉及天然次生林、山杨、桦树、蒙古栎、糠椴和少量的杨、榆、胡桃楸等、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 是旅游、度假、野营、登山、观花、赏月的理想环境。植物园内的植物格局是模拟长白山植物垂地分布特征栽植的。现有各种植物千余种, 是座活的植物标本库。

净月潭景区分为潭北山色、潭南林海、月潭水光和潭东村舍四个分景区。

3 历史文化遗迹

北普陀寺, 该寺庙占地约9 200平方米, 已建成山门、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大雄宝殿占地约700平方米, 高15米, 双层歇山屋顶, 黄瓦灰墙, 花岗岩石阶, 基座汉白玉栏杆, 殿堂雄伟, 规模巨大, 气宇非凡, 每次可容纳千人做法会。

仙女擎月雕塑, 它是净月潭的象征。关于净月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 王母娘娘不同意七仙女留在人间嫁董永为妻, 就派天神强行把七仙女召回天宫。七仙女喜欢人间, 留恋董永, 走时好不伤心, 两目垂泪, 一步三回头, 其中有两滴泪被风吹落, 一滴掉在台湾, 一滴掉在长春, 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的日月潭和净月潭两个姊妹潭。这个传说也表达了人们期盼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和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心愿。

金代古墓, 古墓位于石羊石虎山, 墓道两侧有石人石虎石羊。据考证, 该墓所葬可能是金代官爵在三品以上的带兵武官, 其墓尚待发掘。1981年被列为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现代人文景观

钟亭是为纪念吉林省1981年至1990年10年无森林火灾建立的丰碑。钟亭上的大钟重4吨高2.5米, 直径1.8米。登钟亭的台阶刚好是365个, 象征一年365天, 保护绿色家园, 不可一日松懈。

塔楼是一棵树的造型, 高50.2米, 共11层, 是集观光、购物于一身, 文化品位极浓的综合性景点。改建后钟亭与塔楼有机结合, 浑然一体, 成为关东第一楼。

避暑山庄是由南国情调的竹楼、亭阁组成的建筑群, 以六角龙亭为中心, 此外还包括太白亭、东坡亭、居易亭、杜甫亭等别具一格的亭子。

5 休闲娱乐的天堂

净月潭冰雪运动乐园是全国冰雪旅游胜地, 是瓦萨国际滑雪节的主要活动场地, 净月潭瓦萨冰雪运动乐园位于景区滑雪场景点核心周围, 主要由雪雕观赏区、滑雪健身区和冰上娱乐区三大区域构成。整体建设遵循“冰雪结合, 以雪为主;动静结合, 以动为主”的原则, 规划设计集观赏性、娱乐性、地域特色性和可参与性于一身, 除举办国际滑雪赛事外, 还向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雪雕艺术欣赏、“瓦萨”赛事观看、滑雪健身和体验关东民俗风情等冰雪旅游产品。在雪雕观赏区, 名为“净月女神”的主雪雕以净月潭风光为背景, 以吹笛子的少女为形像, 采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雕成, 该雪雕长100米、高14米、厚6.5米, 用雪量2.3万立方米。在滑雪健身区, 推出了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单板滑雪等项目, 倡导热身滑雪新理念。冰上游乐区主要由雪地摩托、雪地跑马、冰上自行车等13项趣味性户外项目构成。从2003年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走入中国, 长春作为国内唯一指定城市, 每年都将在净月潭举办瓦萨国际滑雪节。这项运动在长春的成功举办, 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长春, 关注净月潭。

净月潭沙滩浴场是省内最大的人工沙滩浴场, 占地近万米, 同时可容纳3000人。娇阳细沙, 帐篷木屋, 乘船嬉水, 沙滩排球, 足不出省便可感受到浪漫的海岸风情。沐浴着充足的阳光, 呼吸着清新的来风, 脚板感受着松软的细沙, 心中惬意油然而生。人们可在乘船戏水之后小憩于韩式帐篷, 品尝美味的净月鱼宴。十八条锁链怪桥风格迥异, 条条纵横交错。飞渡锁链桥有惊无险, 挑战自我, 战胜自我, 这已成为一个勇敢者的乐园。

净月潭森林高尔夫球场也是长春市唯一一家18洞国际标准森林高尔夫球场, 距离长春市中心15公里, 由美国著名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JMP精心设计规划, 球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 18洞72杆, 球道总长7500余码, 有6个共计90 000平方米的人工湖, 球场草坪选用进口名贵草种, 并配有美国雨鸟自动喷淋系统, 能保证不同季节草坪的维护标准。高尔夫球场球道依山林地势而建, 山水相间、古木参天、森林环抱、自然起伏、空气清新、风景独特, 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是球场的珍贵所在;当人们步入球场, 即可远离喧哗, 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体验标准球道的自然流畅、起伏有致, 沉醉于球场与自然的浑然天成。它所营造出来的“人在球场走, 球逐森林飞”的极致感觉, 使得来此挥杆的球友无不称叹。

圣诞乐园是洋溢着欧陆风情的圣诞乐园, 是世界第二座以“圣诞老人故乡”为主题的公园, 风格独特的西式建筑, 童趣盎然的卡通人物, 让您全身心地感受到欧洲圣诞“狂欢之夜”纯正格调和氛围, 置身其中, 仿佛走进了童话的王国, 从中细细品味这原汁原味的圣诞文化。

6 未来园区设计构想

早在2005年, 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就有净月园区绿化工程设计理念, 即以植物造景为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不同的植物群落为纽带, 把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植物的色彩、花期、叶色来体现四个园、八个景点, 代表一年四季的植物景观, 再加上园林小品等硬质景观点缀其间, 不失轻松怡人的休闲气氛。为游人制造具有高质量的活动场所建成春花、夏绿、秋叶、冬枝, 形成富有诗情画意和具有净月特色的森林风光园。

森林文化 第10篇

1 发挥生态效益, 保障生态安全

铜陵森林覆盖率不高, 2012年市区森林覆盖率达33. 64% , 2013年铜陵县森林覆盖率达32. 3% , 分别与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相差1.36%、2.7%; 绿化布局不尽合理, 狮子山区、开发区公园绿地较少, 部分地段服务半径远未达到标准要求; 强调绿量的多, 有针对的绿化防污、防噪以及森林文化创意打造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效益的发挥。

1. 1 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 提高补偿标准

把生态公益林建设放在铜陵林业建设首位继续抓好, 建立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增长机制, 将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森林、林地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范畴, 形成以江河湖库为重点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防护型公益林, 城市城镇环境型公益林,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型和景观型公益林等。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扩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的受益面, 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1. 2 提高造林绿化质量, 优化后备资源

按照分类保护、分区管理的原则, 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等级, 制定分区域的林地主导用途和利用方向, 实施林地用途管制; 对树种林龄林层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较低的重点林, 通过抚育、间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技术措施, 改造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混交异龄林, 增加物种多样性, 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1. 3 由重景观效应为主向重生态效益转型

城市森林建设绿化是基础, 美化是补充, 生态化则是根本。铜陵森林城市建设, 应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目标, 一方面要提倡自然经营。大力发展节约型绿化, 推广香樟、泡桐等成本低、适应性强的特色乡土树种、及抗病虫害强的树种, 乡土树种比例不低于80%; 另一方面要考虑树种的抗污染效果。有关研究发现, 树种、林种、结构等城市森林特征不同, 其生态功能与效益不同, 落叶树吸硫能力最强, 常绿阔叶树次之, 针叶树最弱, 落叶树吸收氟化氢、氮化物等有毒气体的能力是常绿树的2 ~ 3倍, 银杏和国槐滞尘能力强, 树龄大于40年的老树产生的生态效益远高于树龄小于20年的树木, 根据铜陵环境情况应适当增加落叶树等种植率, 提高森林吸硫、滞尘能力。

2 发挥经济效益, 实现兴林富民

2013年铜陵实现林业产值1. 78亿元, 在农林牧渔中产值最小, 仅占全部农业产值的8.7%, 林业产业化、林产品加工、林下种养殖等林业经济均不够发达; 森林旅游较滞后, 推出的旅游项目大都停留在观光层面和传统单一层次上, 主要为“采摘农产品, 品尝土菜, 春天看花, 秋天收果”, 如何通过参与性、娱乐性把生态文化做到旅游者的生活体验当中去十分不够; 农民涉林收入逐年增加, 但占比不高。建设森林城市必须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以经济林产业、森林休闲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及花卉种苗为重点, 构筑具有较强国内外竞争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实现兴林富民。

2. 1 大力培植特色林产基地

钟鸣、顺安、天门镇等山丘区宜以竹林、山核桃等为发展重点, 建成经济林基地, 以杉木、泡桐、枫香、檫木等为重点, 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 老洲、东联、西联、胥坝乡等洲圩区宜以意杨林为发展重点, 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 以顺安镇和钟鸣镇为核心, 合理布局牡丹种植区域, 将其发展成中国油用牡丹良种基地和安徽油用牡丹精深加工基地; 铜陵市郊宜以园林绿化苗木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基地。

2. 2 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

以铜陵安林木业、星火农业科技、鑫百晟等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 加大林业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开展林业自主创新研究, 对林业重点新产品研发给予补助;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进产业重组, 培育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 形成规模效应; 继续培植一批市级林业龙头企业。

2. 3 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业

在森林植被良好、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 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开发。如开发建设天门镇天目湖渔业休闲带、西联乡梦里水乡休闲带、老洲乡与胥坝乡洲岛风情观光休闲带、凤凰山景区山区休闲带、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带等精品旅游线路, 满足城乡居民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 加快“森林人家”旅游品牌建设, 引导林农、景区周边农民充分利用森林、湿地生态资源, 发展“森林人家”旅游品牌, “森林人家”实行授牌经营, 着重开发休闲健康类旅游产品, 如养生康体、生态疗养、运动体验类旅游产品, 拓展野外生存体验与科考探险类旅游产品, 将“森林人家”旅游培养成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同时满足城乡居民观光、休闲、文化、体验、健身和养生等多样化需求; 加强森林旅游景区与文化、宣传、招商、会展等相关部门的宣传联动机制, 扩大铜陵森林、湿地旅游宣传推介力度。

3 发挥文化效益,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

重点是开展以改善人居环境和丰富文化内涵为内容的林业、湿地文化建设, 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 1 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铜陵实际在市区、市郊、乡镇选取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增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生态林业博物馆、标本馆、科技馆、生态科普长廊、及生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如依托滨江岸线建设滨江生态文化走廊, 依托东湖、西湖湿地公园、凤凰山牡丹园建设自然科普、湿地文化、牡丹文化教育园区等, 为城乡居民了解森林、认知生态、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

3. 2 扩大生态科普宣传

组织生态科普宣讲, 广泛开展送环保知识、生态科普知识“进社区进乡进村进学校”活动, 在公共场所或单位举办生态科普展览、广场咨询活动等, 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5次以上。

3. 3 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彰显

将森林、湿地建设与生态文化展现相结合, 在绿地系统建设中要特别注意融入“铜文化”、“泡桐文化”、“牡丹之乡”等极具铜陵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 使人们在观光游憩的过程中饱览胜景, 品味文化, 增强生态意识。

总之, 森林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个城市只有具备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使森林和城市融为一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才能称得上是发达的、文明的、现代化的城市。铜陵森林城市建设是面向整个城市地域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 必须做到生态、经济、文化三大效益并重, 这样的森林城市才能惠泽百姓。

参考文献

[1]金志勇.丽水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实践与探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1.

[2]肖建武, 康文星, 尹少华.营造城市森林以促进“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J].生态经济, 2008 (2) .

[3]魏后凯, 袁晓勐.中国城市走绿色繁荣之路的战略路径[J].中国市场, 2012 (50) .

[4]朱晓林, 管永梅, 董煌.鞍山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市场, 2013 (40) .

森林文化 第11篇

别致展览传达环保理念

此次绿色生态文化展采用了极为别致的展出形式,在北京繁华的王府井步行街两侧,31个三角展示柱和多块展板、展示台整齐排列,展出了今年第三季“31座森林星之旅”中各站活动的记录照片、写生活动中画家和希望小学学生创作的优秀绘画作品、斯巴鲁历年公益行动和参与赞助支持的户外活动记录照片,以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这些精彩丰富的展品与全新Legacy力狮、Outback傲虎、Forester森林人、SUBARU XV等多辆精品车型一起,直观传达了斯巴鲁所倡导的自然、户外、远行、文化传承、森林生态保护等理念,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

多样互动贴近日常生活

森林文化 第12篇

1 城市森林公园与地域文化的解读

1) 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开始, 学术界普遍认为,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为主体, 具有地形、地貌特征和良好生态环境, 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开发, 为人民提供原野娱乐、科学考察及普及、度假、休疗养服务, 位于城市郊区的区域[1]。森林公园既不同于风景名胜区, 也有异于城市公园[2], 可按旅游班级大小分为城市型、近郊 (乡村) 型、郊野 (自然) 型和山野 (原野) 型森林公园[3,4]。2) 地域文化的诠释。在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土地上, 养育着我们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各式各样的地理环境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相当部分的地域范围内, 形成了具有代表性文化特点的物质和精神产物, 经过长时间的孕育, 环境与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便形成了地域文化。3) 城市森林公园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地域文化对城市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表达作了某种程度的限定。在自然地理环境景观营造的基础之上, 还应巧妙地将当地的特色资源融入进去。因此, 地域文化对森林公园的设计主题和设计形式有了一定的限制。如吴淞炮台湿地森林公园,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 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 这些都更好地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各类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源于地域文化的内涵。首先, 景观设计师通过对设计场地的现场勘查、调研, 充分挖掘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将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充分结合, 更好地打造出独具匠心的城市森林公园景观。

2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的表达

2.1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要素

地域文化淋漓尽致的表达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促进而成。地域文化景观物质构成要素, 包括自然的景观要素 (如地形地貌、地被植物、山川河流等) 和人工的景观要素 (如雕塑、人造水晶、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 [5]。

不同地域的代表生长植物更有特色, 当人们置身于城市森林公园中, 会被那清新的植物以及丰富的植物色彩所吸引。在植物的景观营造设计时, 设计师会根据地域特色, 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植物, 大量种植乡土树种, 达到更加独特的景观效果。通过天然植物群落的组合, 以及植物的季相变化, 同时唤起人们对乡土特色的共鸣。由于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以及景观特征的特殊性, 其景观设施小品也要合理地把握, 更加深入地表达地域文化景观的主题。在森林公园中, 适当地给人们提供游憩和休息的景观小品设施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对生态的景观格局的改变。如果没有特别的使用功能, 不要轻易地破坏森林公园的生态系统。为了更好的将地域特色表达, 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要将传承历史文脉的地域用景观小品表现, 同时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2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

首先, 挖掘内涵, 因地制宜。文化是特色的灵魂。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要特别注意, 通过对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进行调查, 对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研究, 充分挖掘所在地的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内涵。与此同时, 还要对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气温等自然特征进行充分、细致地考察, 因地制宜, 将施工中的质疑和后期的问题降到最小化。

其次, 空间整体, 突出特色。景观设计十分重视整体性, 不仅包括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还包括观光游览的人们活动的整体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营造时, 要将森林公园的整体塑造放在首位。在景观设计初期, 要充分了解所在地的地域文化, 将整个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 打破那种如出一辙的设计。将整个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主题更加明确, 创造出性质不一, 功能独特, 规模非凡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特色森林公园。

再次, 以人为本, 倡可持续。人们是森林公园的主要游览者, 那么对这个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评价, 也由人们进行主观评价。因此, 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 应将设计满足人们游览以及活动的需求, 将以人为本原则更加明确化。在进行前期规划时, 应该将景观设计的施工和后期维护的阻力降到最低化, 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塑造地域文化的同时, 又将成本最低化, 这才是成功的景观设计。

2.3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手法

城市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达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模拟、直接、借鉴、再现、象征等方式。景观模拟表达相比于其他表达手法, 则较为直观, 可以将具有地域性代表的植物以及建筑等类似物, 模拟成形态相似的构筑物, 添置在景观设计当中, 引导人们进行互动, 产生对地域文化的追忆。这样, 既达到了地域文化景观的塑造, 同时也产生了人与人的互动。直接表达, 不许通过其他外界元素, 仅仅将自然元素淋漓尽致地表达即可。人们对森林公园的依赖, 主要来源于它的原生态化, 所以运用直接手法, 巧妙地运用其微地形的变化, 将地域文化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来。借鉴表达, 与完全照搬和模仿复制不同。借鉴要发现事物的本质, 通过对传统的表达形式的提炼和继承, 将文化表达更具有特色。再现, 可以是根据历史文化的情形进行再现, 同时也可以通过景观设计师的加工创作, 将长久表达的更加细腻化。景观设计师, 往往在创作当中使用想象的表达方法。从初期的勘察分析中, 将所在地的文化特色抽取出来, 提取当中的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 用以加工、创造, 巧妙地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深刻地表达地域文化的内涵。

3 结语

城市森林公园成为了人们旅游休闲的热门去处, 是城市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综合。城市森林公园, 不单是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色, 更是地域文化特征的一种体现方式。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的地域文化设计是需要逐渐发展完善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改进。科技迅猛发展, 文化不断进步, 设计独具一格的城市森林公园体现的尤为重要。当代的景观设计师, 要将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期考察探索把握好, 抓住具有文化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要素, 立足于人们对其产生的真正需求, 针对现今城市森林公园出现的复制现象, 解决地域文化内涵表达不充分的问题。面对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本土文化的流失现象, 去其糟粕, 传承历史文脉, 把地域文化通过更加鲜明的方式融入到城市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当中。

参考文献

[1]许大为, 叶振启, 李继武, 等.森林公园概念的探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6, 24 (6) :90-93.

[2]高翅.森林公园刍议[J].中国园林, 1997, 13 (6) :7-8.

[3]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4]杨会娟, 李春友, 刘金川.中国森林公园游憩机会谱系 (CFROS) 构建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5) :407-410.

上一篇:福建模式下一篇: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