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特征范文

2024-08-07

周期性特征范文(精选11篇)

周期性特征 第1篇

周期性瘫痪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发作时多伴有血清钾含量的改变。我国以散发性、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多见。低钾型周期性瘫痪(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PP)以伴血清钾降低的发作性肌无力为特征,补钾后能迅速缓解。有研究表明,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致病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长臂(1q3)[1]。近年来,人们对于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临床特征,特别是它与肌酶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本文旨在探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血清钾、肌酶与肌力3者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9月~2007年1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病例。本组60例均为男性,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34.9岁。本组病例均符合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诊断标准[2],并除外继发性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正常对照组为6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6.7岁。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表现为反复发作或首次发作的双下肢或四肢无力,肌力减退多以近端为主,下肢症状多较上肢重,无客观感觉障碍。就诊时间为起病后1小时至2 d。经补钾治疗后数小时至2 d症状完全缓解。诱发因素:暴饮暴食6例,静脉输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6例,受凉感冒4例,劳累2例,无明显诱因42例。心电图表现:36例可见U波及T波低平,6例偶发室性早搏,2例频发室性早搏,16例正常。

1.3 方法

所有病例接诊后常规采用电极法测定血清钠(Na)及血清钾(K),采用速率法测定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检查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接诊时肌力(肌力按Ⅰ、Ⅱ、Ⅲ级记录:Ⅰ级:0~1级肌力,Ⅱ级:2~3级肌力,Ⅲ级:4~5级肌力)。接诊后即给予静脉及口服补钾治疗。治疗后嘱患者门诊定期复查,第2,3天复查血清钾并记录肌力;第2,3,7和14天复查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追踪记录结果。对照组记录年龄、性别,检查血清钠、血清钾、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

1.4 统计学处理

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钾、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病例组血清钾1.45~3.4 5mmol/L,平均2.62mmol/L,其中<2 mmol/L 4例,2~3 mmol/L 40例,3~3.5 mmol/L 16例。对照组血清钾3.58~4.39mmol/L,平均3.95 mmol/L。病例组CK及CK-MB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CK升高36例(60%),CK-MB升高30例(50%);CK 87.6~1 239.6 U/L,平均327.6U/L;CK-MB 9~77.6 U/L,平均24.3 U/L。对照组CK及CK-MB均正常,CK 68.9~156.3 U/L,平均110.3U/L;CK-MB 8.2~13.2 U/L,平均10.3 U/L,见表1。

2.2 血清钾与肌酶、肌力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重度低钾组(血清钾<2 mmol/L)CK(544±149.9)U/L,CK-MB(35.5±10.6)U/L,肌力Ⅰ级4例;中度低钾组(血清钾2~3 mmol/L)CK(253.6±182.1)U/L,CK-MB(20.8±12.6)U/L,肌力Ⅰ级8例,Ⅱ级22例,Ⅲ级10例;轻度低钾组(血清钾3~3.5 mmol/L)CK(458.4±397.8)U/L,CK-MB(30.5±22.3)U/L,肌力Ⅰ级6例,Ⅱ级10例,见表2。血清钾降低与肌酶升高及肌力降低均不成比例。经过治疗,血清钾、肌力在第2、3天逐渐恢复正常;肌酶在第3天左右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7~14 d恢复正常。

2.3 肌力与血清钾、肌酶的关系

病例组中肌力Ⅰ级18例,肌力Ⅱ级32例,肌力Ⅲ级10例。不同肌力组血清钾及肌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HOPP是一组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代谢性疾病,我国以散发性多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或无力,持续数小时至1周,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有研究认为[3],其发病与骨骼肌Ca2+、Na+和K+通道的编码基因突变有关,其中超过50%的病例由Ca2+通道编码基因CACNA1S突变所致,在亚洲及西方的患者中均证实了同样的突变,无明显种族差异。以往多认为HOPP患者血清肌酶不升高,肌酶升高是炎症性肌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均发现血清肌酶升高亦是HOPP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4]。本研究中观察到,HOPP组血清肌酶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肌酶升高可能的机制为:(1)低钾造成肌细胞代谢障碍,导致大量自由脂肪酸在肌细胞内堆积,从而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细胞内CK等释放入血,导致肌酶增高[5]。(2)HOPP患者的骨骼肌钙通道有关位点突变后,间接改变了细胞的其他膜通道功能,导致膜通透性增加,肌酶释放入血[6,7]。(3)发作期的肌肉病理及电生理检查均提示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肌细胞损害,骨骼肌肌纤维受损也是导致肌酶升高的原因[8]。国内有的研究者发现,血清肌酶升高程度与血钾降低及肌力下降的程度呈负相关性;但笔者发现,血清钾降低与肌酶升高及肌力降低均不成比例,这与邱里等发现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缺钾的程度并不是平行”结论相一致[9];也可能与本研究观察的样本量较小有关。笔者还观察到,在HOPP患者中,血钾降低先于肌酶升高;经过治疗后,患者一般先出现肌力好转,然后出现血钾恢复,最后出现肌酶恢复正常。肌酶升高常在发病后1~3 d达到高峰,经过治疗后,即使肌力开始恢复,血钾升高,肌酶仍可能进一步升高,多在发病5~7 d后完全恢复正常。肌酶的改变迟于血钾的改变,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低钾造成细胞膜功能状态发生改变需要一定时间;低钾使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导致肌酶渗出细胞而使血清肌酶含量增加,同时也使钾离子渗出细胞而使血清钾含量增加,因此引起低钾及肌酶学指标的改变不同步。笔者还注意到,静脉输注葡萄糖特别是高浓度葡萄糖是诱发低钾的重要诱因,因为葡萄糖可促进血清钾向细胞内转移从而降低血清钾浓度。这在临床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并且在静脉补钾时应慎用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液补钾。

肌酶升高是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重要临床特征,并且呈一定规律变化,临床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低钾型周期性瘫痪临床特征的认识。血清肌酶升高不应作为排除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依据。积极补钾可使患者肌力完全恢复,同时应进一步排除甲亢及肾小管性酸中毒等可能继发低钾的疾病,注意避免诱因防止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血清钾、肌酶与肌力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方法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各60例分别用电极法和速率法测定血清钾、肌酶,评估肌力;比较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血清钾明显降低,肌酶升高,血清钾降低与肌酶升高及肌力降低均不成比例。结论肌酶升高是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重要临床特征,并且呈一定规律变化。

关键词:低钾型周期性瘫痪,血清钾,肌酸激酶

参考文献

[1]AOKI T,SUGIURA Y,SUGIYAAMA Y,et al.A family with heat-sensitive myotonia alternating with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J].Rinsho Shinkeigaku,2000,40:347.

[2]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7-309.[2]WANG WZ.Neurology[M].5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307-309.Chinese

[3]DAVIS NP,HANNG MG.The skeletal muscle channelopathies:basic science,clinical genetics and treatment[J].Curr Opin,2001,14(4):539.

[4]姜彩霞,高丽.低钾型周期性瘫痪伴血清肌酶改变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2):206-208.[4]JIANG CX,GAO L.Clinical analysis on changes of serum creatinase of patients with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J].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s),2007,22(2):206-208.Chinese

[5]DE KEYSER J,SMITZ J,MALFAIT R,et al.Rhabdomyolysis in hypokalaemic periodic paralysis:a clue to the mechanism that terminates the paralytic attack[J].J Neurol,1987,234:119.

[6]RUFF RL.Insulin acts in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 by reducing inward rectifier K+current[J].Neurology,1999,53:1556.

[7]CHEN F,YI M,YANG JB.Clinical analysis of hyperthyreosis with periodic paralysis[J].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2008,16(2):153-155.Chinese

[8]张卫清,吕强,张英谦,等.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临床及病理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3):203-205.[8]ZHANG WQ,LV Q,ZHANG YQ,et al.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study on 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2004,37(3):203-205.Chinese

周期性特征 第2篇

内容提要:我国电能表行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电能表产销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外销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10%。

1、周期性特征不明显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改变和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人们对能源、环保的重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快速实施,政府强制性安装计量仪表的落实,电能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持续增长,行业周期性特征不明显。

2、生产区域性特征明显

我国电能表行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电能表产销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外销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10%。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工制造能力的影响,我国电工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电工仪器仪表分会统计,目前我国电能表一半左右的产量集中在浙江、江苏,生产区域性特征明显。

3、收入呈现一定的季节性

大众消费股下跌乃周期底部特征 第3篇

根据美国中国商会的数据,今年前9个月全国百大零售企业销售总额按年增长仅0.1%,而联合利华、棕榄高露洁及宝洁三大外企第三季度销售大幅下跌,除去中国人转用国货因素,销售疲弱是不争之事实。看看上海家化销售收入数据,2011年营业收入增长15.5%,2012年增长11.8%,2013年增长11.7%,但今年头9个月营业收入仅增长3.8%。国庆假期我曾到临近的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游玩。纪念堂附近的一段商业街,街道狭窄,两旁都是小商铺,各行各业的经营者均有。5年前曾经来过,当时此商业街热闹非凡,生意兴隆;如今旧地重游,竟然发现有不少商铺是关门不做生意的。可能有网购兴起、城市变迁等原因,但我相信经济周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经济周期的高峰阶段,通常是投资最先下跌,结果是上游产业首当其冲,接着是中游行业,最后才是下游行业,而普罗大众的消费下降表明经济周期已经到达底部。虽然2009年中国有四万亿刺激经济,但未能改变经济周期的规律,只是改变了经济运行的轨迹而已。以10年经济周期而言,目前正处于衰退阶段;而以3-4年的短经济周期而言,亦正进入衰退期,两者重叠令经济下行压力大增,因此央行开始出手“放水”。

上个月初,股神巴菲特接受采访时表示,投资英国零售商乐购(Tesco)是个“巨大的错误”。 巴菲特是在2007年买入乐购的,不久股市见顶,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乐购股价跟随下跌。虽然2009年股价反弹,但2010-2013年乐购股价停滞不前,今年以来更是大幅下跌。走势图上,形成一个中继三角形向下突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缓慢,资金都留在股市投资,因此对零售商不利,再者,乐购经营不善,又爆出丑闻,股价自然“插水”。今年较早时,乐购曾两次发出盈利预警,并更换了CEO。上个月初,乐购宣布其上半财年盈利预测被夸大了2.5亿英镑,要求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彻查账目,并暂停四名高管职务,同时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宣布对乐购的会计问题展开全面调查。

有消息称乐购正考虑分拆亚洲业务,借此成立独立公司筹资以缓解财务压力。业界认为拆分亚洲业务融资后可保乐购“国际帝国”基本完整。乐购在亚洲5个国家拥有1000多家门店,包括中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和泰国,且其已将业务拓展到了印度。乐购中国自2009年全面收购顶新集团拥有的股份,成为乐购全资子公司。两年前亦在本地开设一家超市,但经营手法令人觉得厌烦。进入超市前需要穿过长长的商业街,商品价格相当贵,后来用于包装蔬果的胶袋竟然打孔,防止顾客带走用于装垃圾。今年5月,华润收购乐购中国获批,135家乐购门店将改名为华润万家,乐购中国将寿终正寝,本地门店发通知要求会员到门店将积分兑换成商品。收购方华润万家连续几个季度业绩倒退,相信与大肆收购有关,以及经济不景气蔓延至最底层。

与消费股的表现相反,今年以来资源股、商品股、基建股等表现不俗,例如马钢股份(600808)升68.8%,招商轮船(601872)升63.5%,振华重工(600320)升61.9%,鞍钢股份(000989)升36.3%,即使是武钢股份(600005)都有10.8%的升幅。通常,股市领先经济6-9个月见底,这些股票多数在年中见底的,可见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有望见底,从而结束10年周期,这与我的预期完全一致。

周期性特征 第4篇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剧烈的波动过程。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 8% ,增速创近七年新低,此后经济增速开始回升,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了11. 9% ,但是随后经济增速又出现了逐步下滑,特别是进入2012年后,更是进一步回落,2014年下滑到7. 4% 。来自国际和国内终端需求的冲击,无疑是导致我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那么,这些终端冲击又是如何引起产出更大幅度的波动?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存货在引致产出波动中的作用,更是需要深入研究。

尽管国际上关于存货因素在引起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的著述颇丰,但迄今仍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完整地予以阐述。经济学家在对企业存货行为进行考察后,认为存在三个最主要的存货行为假说: “平滑生产”假说、 “避免存货脱销”假说和 “( S,s) 策略”假说; 不同的 “冲击”会使企业的存货行为发生不同方式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引起经济波动。许多研究者在这些假说的基础上对这些 “冲击”影响存货调整的传导机制和效应进行了研究。West ( 1990) 论证了成本的暂时上升将导致存货和产出减少,而消费由于主要受持久收入影 响而减少 幅度较小。不过,Miron和Zeldes ( 1988) 却发现真实工资与原料价格的变化对于存货的影响不明显。而Eichenbaum ( 1989) 发现货币行为对真实 “技术冲击”是敏感的,但 “技术冲击”却不是频繁和暂时的。需求冲击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引起存货顺周期变化的主要源泉。 Blinder ( 1986 ) 、 Flood和Lawn ( 1995 ) 、 Kahn ( 1987) 分别以自己的工作论证了在需求冲击可以被预期以及厂商延迟交货条件下,需求的波动会导致生产的更大波动。Hall ( 1999) 则进一步认为需求跨期替代率的变化才是导致存货变化的最重要因素,这种跨期替代率主要表现为真实利率,从而将存货调整和经济波动最终主要归因于金融冲击。然而,Blinder ( 1991) 的回归结果却显示真实利率与存货之间的经验关系并不显著。不过Kashyap和Wilcox ( 1993) 以替代的方法验证了银行信贷萎缩会引起存货的下降,Maccini和Moore ( 2004) 的分析则表明,尽管存货对利率的短期波动并不敏感,但是对利率的长期变化却较为敏感。

国内的学者更多地从经验分析的角度,对中国存货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易纲和吴任昊 ( 2000) 指出,由于市场化进程,1978 - 1998年间存货投资占GDP比例的趋势值是稳步下降的。古明清和操志霞 ( 2003) 对1978 - 2000年中国存货投资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二者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微观机制市场化程度滞后。纪敏和王月 ( 2009) 认为2008年至2009年经济增速特别是工业生产增速的急剧下降伴随着剧烈的存货调整因素,需求变化和原材料价格过度涨跌增大了存货调整幅度,从而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程度。王珂英和张鸿武 ( 2010) 分析了中国的存货与销售额比率及存货投资与中国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存货与销售额比率的逆周期性特征比较明显, 并体现出一定的持久性,特别是长期内存货投资的顺周期性特征比较明显,而短期内存货投资与经济波动的规律性并不存在。吕风勇 ( 2014) 研究发现以绝对量衡量的存货投资与营业收入在当期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以相对值衡量的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则在短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综观上述文献,它们在研究视角上要么偏重厂商存货调整行为发生原因的研究,要么偏重厂商存货调整与产出的周期性关系的研究,而从跨部门数据出发研究厂商存货调整行为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 此外,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上,或者采用校准的方法,或者采用传统计量方法将离散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无法对存货调整的动态路径准确描述。由于所处产业链的位置不同以及产业性质不同,不同行业面临外生冲击时存货投资调整的时间和程度也会不一致,并继而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所以研究行业存货投资波动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以上存货理论或经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试图采用跨部门存货数据,通过运用函数性数据方法,探讨中国不同部门厂商存货变化的特征,以及存货与产出波动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厂商存货调整对经济波动所产生的作用。

二、方法说明与数据分析

( 一) 函数性数据方法及应用

函数性数据 分析 ( functional data analysis, FDA) 这一概念,最初见于加拿大统计学家Ramsay和Dalzell在1991年发表的论文 《函数性数据分析的一些工具》。函数性数据分析以函数性数据为研究对象,基本原理是把观察到的数据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离散的独立的个体观察值的顺序排列。这一分析方法假定在给定的数据背后都存在着相应的函数关系,从而在理论上可以估计任意t上的函数值x ( t) 及其各阶导数值Dmx ( t) 。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函数性数据分析依赖较少的假设条件和较弱的结构约束,可以实现对无限维度数据 ( 即所谓的函数性数据) 的模式挖掘,并且可以求出导数曲线或微分曲线,通过对它们的分析能够挖掘出更多的重要信息等。

本文将在对各行业厂商存货和营业收入等数据进行函数化的基础上,测算各行业存货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并通过相平面图分析各行业厂商存货函数性序列的动态变化情况,然后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广义可加模型估计厂商存货变动与营业收入的关系,试图以此分析比较不同行业存货变动规律的异同。

(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全部来源于同花顺Fin D提供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有关数据。样本数据的时间频率为季度,时间跨度为2002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共计48个样本期。

本文在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属性相关或相近的行业进一步归纳分类, 重新整理出12个行业,新分类行业所包含的行业及上市公司数见表1。经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我们最终形成了横截面个数N = 12,时间跨度T = 48季度的时间序列数据。

本文主要分析的 “存货占比”这一变量是指厂商季末存货与当季营业收入的比重。其中,存货是指厂商季度末的存货总额,属于存量概念,文中使用的各行业存货数据是对各行业包含的样本上市公司季末存货进行简单平均计算而得; 营业收入是指厂商本季度的营业收入,属于流量概念,文中使用的各行业营业收入数据是对各行业包含的样本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进行简单平均计算而得。本文中样本上市公司的总家数为511家,各行业包含的样本上市公司家数见表1。

三、厂商存货序列的函数化与修匀曲线

上市公司存货占比这一数据是2002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离散数据,需要将这些离散数据转化为函数性数据,以便观察这些行业厂商存货占比的趋势性规律,并通过导数运算比较存货占比变化的速度甚至加速度。由于厂商存货占比含有观测性误差,不能使用插值法使之函数化,必须对数据进行修匀,对其进行光滑处理。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选定一组基函数 фk( t) ,k = 1,…,K ,并且用基函数的线性组合给出函数x( t) 的估计即。因此,我们选取B - 样条基 ( B - spline basis) 函数的线性组合对数据进行修匀,阶数为4阶,并以各个季度为原节点,共48个原节点,加之有6个边界节点, 总节点为54个。由于基函数等于总节点与阶数之差,因此基函数共有50个。图1即是12个行业经基函数修匀后得到的修匀曲线。

就图1直观来看,B行业和I行业修匀曲线与原离散数据的拟合程度最高,A行业、E行业和F行业等行业修匀曲线的拟合程度相对较差。不过,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厂商存货占比的一般波动规律,尽管拟合程度较差的行业存货占比原始离散数据的分散程度较高,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而修匀曲线基本反映了这一趋势,故而利用它们的拟合函数或修匀曲线对存货占比变化进行分析仍然是有效的。

四、厂商存货函数性序列的均值和标准差

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不同行业厂商持有的原材料及产成品存货水平也相差甚大。表2是根据不同行业函数性数据计算的厂商存货占比的均值。 表中数据显示,L行业、D行业、A行业、E行业和C行业厂商存货占比都相对较高,均在1倍以上,J行业和B行业厂商存货占比则相对较低,分别只有0. 3179和0. 3808。L行业存货占比高主要是由于房地产项目建设周期和销售周期都较长; D行业主要是由于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人稳定就业的问题突出,存货平滑生产的作用也就非常重要; A行业存货占比高是由于农林牧渔类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持有和销售周期相对较长; E行业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需求又呈现多样化特征,从而对原材料存货和产成品存货的需求都较高; J行业存货占比较低是由于水电暖燃气等产品限于产品形式,难以长期储存; B行业存货占比低是由于产品生产具有便利性,完全可以根据需求和订单情况灵活调整生产,存货平滑生产的作用下降。

表3描述了不同行业存货占比函数性数据的波动情况。数据显示,D行业、L行业、F行业、G行业和K行业存货占比的标准差较大,H行业、B行业、E行业和A行业存货占比的标准差较小。D行业和L行业存货占比变动的标准差较大,既源于其变动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又因其变动具有较大的周期性; F行业、G行业和K行业主要是存货占比的周期性波动扩大了标准差; H行业和B行业存货占比变动的标准差较小是由于其变动的趋势性和周期性都不明显; E行业和A行业主要是由于周期性波动不明显。

注: 为了能够比较各行业存货占比的变动程度,表中 先对各行业存货占比的函数性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然后在 此基础上测算其标准差。

五、厂商存货函数性序列的相平面图

在函数性数据分析中,习惯将变量序列的动态变化分解为水平方向的相变化和垂直方向的幅变化,具体做法是以函数性序列拟合函数的一阶导数作为横坐标,以二阶导数作为纵坐标,绘制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之间的变化关系,此即相平面图分析方法。由于函数的一阶导数反映的是速度, 二阶导数反映的是加速度,变量的相平面图反映了变量运行变化的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就图1对应的各行业修匀曲线函数求其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然后分别以一阶导数为横坐标、二阶导数为纵坐标,绘制反映各行业存货占比动态变化的相平面图,如图2所示。图2中1至11的数据标志分别对应各行业2002年至2013年存货占比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组合。

从图2中不难看出,C行业、J行业和K行业存货占比相平面曲线都大体呈现出两个相互嵌套的圆状,表明行业存货占比周期性波动特征较明显。C行业存货占比从2002年第三季度至2010年第三季度呈现一个完整的周期,2006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则呈现出另一个周期,此后开始加速上升。J行业存货占比则从2002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呈现一个完整的周期,2006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则呈现出一个未封闭的不完整周期。K行业存货占比从2002年第三季度至2008年第四季度形成一个小幅波动的周期, 从2005年第三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形成一个较大幅度的周期。

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D行业和L行业存货占比序列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绝对值都较大,同时相平面曲线还呈现出一个大圆圈的形状,说明二者存货占比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而且只主要经历了一个周期。此外,D行业和L行业存货占比序列大多数季度的一阶导数都大于零,表明二者存货占比上升的时期较多。A行业存货占比序列大多数时期的相平面曲线在绝对零点 ( 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都为零的点) 附近也构成了一个圆形,表明A行业存货占比也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只是波动幅度较小,不过2011年第三季度后存货占比开始加速上升。I行业存货占比序列的一阶导数逐渐增加、二阶导数逐渐由负转正,表明行业存货占比下降趋势逐渐减弱,不过在2004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期间却构成了一个圆形,表明在此期间行业存货占比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图2还显示,B行业、E行业和H行业存货占比序列都先经历了一个一阶导数上升转为正值、 二阶导数下降转为负值的过程,然后在绝对零点波动,并且尾部呈现圆形,表明三行业存货占比下降趋势逐渐减缓,并逐渐演变为小幅的周期波动。 不过,由于B行业和H行业存货占比序列的二阶导数绝对值都非常小,所以它们的变化趋势非常平缓。

图2还表明,G行业和F行业存货占比都先是经历了一个下降速度趋缓、继而加速上升的过程, 然后又经历了一个上升速度趋缓、继而稳定下降的过程。不过,F行业存货占比在2004年第三季度至2007年第三季度还形成了一个在绝对零点附近的圆圈,即此期间经历了一个小幅波动的周期。

通过以上各行业的分析,除了B行业、E行业和H行业存货占比具有较明显的趋势变化特征外, 其他行业存货占比都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 特别是C行业、J行业和K行业,周期波动特征尤其突出。不过,B行业、C行业、G行业、H行业、I行业、J行业和K行业存货占比序列的二阶导数绝对值都较小,表明这些行业存货占比变化速度都较小; 此外,J行业存货占比序列不仅二阶导数较小,而且一阶导数也较小,表明J行业存货占比周期波动的幅度很小,拟合曲线的变化很平缓。

六、厂商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变动的非参数 检验

研究厂商存货与营业收入变动的关系,对于把握存货变动规律及其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将存货占比和营业收入环比增速这两个变量转化为函数性数据,然后采用非参数回归的拟合方法,研究分析各行业厂商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关系。同前文一样,我们选取B - 样条基 ( B - spline basis) 函数的线性组合对营业收入环比增速数据进行拟合修匀,得到各行业厂商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函数性数据。

由于参数回归方程不能很好地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中的广义可加模型,使用SAS软件的GAM程序模块,以行业厂商营业收入环比增速作为自变量、 行业厂商存货占比作为因变量,研究二者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表4和表5是估计结果,其中AX、BX、CX、DX、EX、FX、GX、HX、IX、JX、 KX和LX分别表示A - L行业厂商营业收入环比增速这一变量。

表4描述了各行业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情况, 为了简介,表中省略了截距项估计情况,只列出了自变量系数的估计结果。从表4中的伴随概率P值可以看出,A行业、B行业、E行业、F行业、G行业、H行业和I行业回归模型自变量系数估计值都至少在5% 的水平上显著,D行业回归模型自变量系数估计值在10% 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相应行业厂商营业收入环比增速与存货占比呈现线性相关关系,其中A行业、D行业、E行业、F行业和H行业呈现负相关关系,B行业、G行业和I行业呈现正相关关系; C行业、J行业、K行业和L行业回归模型自变量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不显著。

表5描述了各行业回归模型的非参数估计情况,包括光滑参数选择情况和离差分析。表中光滑参数的大小影响模型估计结果的拟合程度和光滑程度,光滑参数越大,表明模型估计结果具有越好的光滑度,但拟合度相对较差,反之则反是。如果光滑参数为0,表明模型估计只考虑到拟合度; 如果光滑参数趋向于无穷大,模型估计只考虑到光滑度,模型变为线性模型。光滑参数是采用广义交叉确认方法 ( generalized cross validation,GCV) 来估计得到的。表5表明,除了F行业模型估计的光滑参数较小,只有0. 001972,更注重拟合优度外, 其他行业模型估计的光滑参数都接近1,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光滑度。表5中离差分析部分的P值表明,除了J行业模型非参数估计结果在10% 的水平上显著外,其他各行业模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都至少在5% 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行业厂商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具有较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图3则直观描述了12类行业厂商平均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回归关系。图中直线部分描述了参数回归下线性拟合的情况,散点则是考虑了非参数回归调整项后的存货占比预测值, 而且散点只是函数性数据序列各原节点对应的预测值。

在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具有线性负相关关系的行业中,根据非参数回归预测值的散点图,可以观察到如下特征: A行业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在约小于5% 或约大于20% 时,存货占比随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呈现加速下降趋势,而当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在约5% 至20% 区间时,存货占比表现得较为稳定; D行业和E行业存货占比的非参数回归预测值,与线性拟合值的偏离程度非常小,两变量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负相关性; F行业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在小于5% 时,存货占比会随着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而加速回落,营业收入环比增速超过5% 以后,存货占比会随着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缓慢增加,但节点营业收入环比增速主要集中在5% 以下; H行业存货占比的变化与F行业基本相反,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在小于5% 时,存货占比的变化较为平稳,营业收入环比增速超过5% 以后,存货占比会随着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而加速下降。

在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的行业中,根据非参数回归预测值的散点图,可以观察到如下特征: B行业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节点数据大都分布在 - 20% 至20% ,在其小于0时,存货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在其位于0至20% 之间时,存货占比 呈现上升趋势,在其大于20% 时,尽管节点数据数目较少,但是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G行业与I行业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之间的关系大致相同,当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约小于4% 时,存货占比会随着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而增加,当G行业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大于5% 、I行业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大于6% 时,存货占比也会随着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而增加,而在G行业和I行业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分别在4% 至5% 、4% 至6% 的区间时,存货占比会随着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而缓慢下降。

在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没有明显线性相关关系的行业中,根据非参数回归预测值的散点图,可以观察到如下特征: C行业和L行业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变化关系大致相同, C行业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在约小于4. 5% 、L行业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在约小于15% 时,存货占比会随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而迅速增加,此后,存货占比会随着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较迅速地下降; J行业则和K行业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变化关系大致相反,K行业存货占比随着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先是较迅速地下降,然后较快地增加,最后再次出现较迅速地下降,J行业存货占比则是随着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上升先增加,然后较迅速地下降,最后再次较迅速地上升。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12类行业中有的行业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环比增速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但是相对而言,二者的非线性关系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对应不同区间营业收入环比增速的变动,存货占比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对于那些两变量不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的行业,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见,对不同行业函数性数据序列进行非参数估计,更有利于把握不同行业存货占比与营业收入之间的变动关系。

七、结论

周期性特征 第5篇

带周期边界条件的一维Dirac问题特征值的渐近估计

研究了一维Dirac方程的.周期边值问题,获得了特征值的基本性质.将特征值的存在性问题转化为一个整函数的零点问题,并用复分析的方法获得了该整函数零点的渐近性态,从而获得了特征值的渐近估计和迹公式.

作 者:李镇 石琴春 LI Zhen SHI Qin-chun  作者单位:李镇,LI Zhen(郑州大学数学系,郑州,450001)

石琴春,SHI Qin-chun(中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郑州,450052)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40(3) 分类号:O175.3 关键词:Dirac方程   周期边界条件   特征值   迹公式  

周期性特征 第6篇

关键词 胶园 ;疣柄魔芋 ;间作

分类号 S794.1

Analysis of Benefits and Leaf Characteristics of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Intercropped in the Whole

Production Cycle Intercropping System of Rubber Tree

ZHOU Lijun PAN Jian CHEN Junming

ZHEN Dinghua PAN Denglang HUANG Jianxiong LIN Weifu

(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 / Tropical Crops Investigation & Experiment Danzhou Station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daptability of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the economic benefits, yield and leaf characteristics of A. paeoniifolius of the different sites intercropped in the wide row of whole production cycle intercropping system of rubber tree wa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except for chlorophyll relative content (SPAD value) of leaf, other trai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mong the different sites in the all of six traits: number of leaves, petiole length, foliole length, diameter of petiole base, SPAD value and weight of tuber of A. paeoniifolius, and the value of these traits in the east side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west side. Economic benefits per mu of A. paeoniifolius had higher than that of rubber, and net income of A. paeoniifolius and rubber were $255 and $1501, respectively. Conclusively, A. paeoniifolius was adapted to intercrop in the whole production cycle intercropping system of rubber tree, and the growth of A. paeoniifolius in the east side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west side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rubber plantation was significently increased.

Keywords rubber plantation ;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 intercropping

中国现有胶园面积约120万hm2,是面积最大的热带作物种植园。由于近几年来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已接近或低于生产成本,胶园间作已得到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成龄胶园因林下光照不足,可间作时间短、可间作耐荫作物少等原因导致林下土地利用率低。针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种植模式,或筛选培育出合适的作物,以提高热区土地利用率,增加胶园收入,实现中国天然橡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疣柄魔芋(A. paeoniifolius)属天南星科天然草本植物,地下块茎是其主要的经济产物,属于淀粉型魔芋[1],主要作为蔬菜食用和天然药物的来源,经过加工还可制成泡菜、魔芋干、魔芋粉等食品,也是淀粉和工业增稠剂的新来源[2]。疣柄魔芋在印度被誉为“最有潜在价值的热带作物”[3],广泛应用于阿育吠陀医学和生活的各方面。疣柄魔芋在印度尼西亚种植和民间食用历史悠久,一直是土著人食用的主要淀粉农作物之一,用以弥补稻米的不足[4]。

疣柄魔芋起源于热带雨林底层植被,喜弱光、忌强光,喜炎热、潮湿的环境,属于半阴性植物[5]。海南作为中国重要的热区,是中国魔芋最适种植区之一[1]。疣柄魔芋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地,目前鲜有人工引种栽培,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6-9]。有学者已开展了海南野生疣柄魔芋的传粉生物学特性[10]、幼龄胶园间作红魔芋[11]的初步研究。海南有少量农民自发种植疣柄魔芋外,尚无规模化种植。全周期间作模式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研发出的一种胶园间作新技术,具有可间作物种多,胶园土地利用率高等特点[12]。本研究旨在全周期间作模式成龄胶园林下开展疣柄魔芋试种,探讨其在成龄胶园中适应性,为胶园林下规模化种植疣柄魔芋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一年生疣柄魔芋块茎,每个块茎平均重量为2.3 g。

1.2 方法

1.2.1 试验概况及种植管理

试验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三队试验基地进行,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橡胶树树龄为12 a,割龄5 a,橡胶树品种为热研7-20-59,采用南北行向种植,宽窄行方式种植,株距为2 m,窄行为4 m,宽行为20 m。疣柄魔芋在宽行中种植,于2014年3月定植,2014年11月收获。采用一年生魔芋块茎作种芋,株行距为20 cm×60 cm,每667 m2种植5 556株,间作面积占胶园总面积的50%。

在大行间两侧距离橡胶树各4 m处种植魔芋,共21畦,每60 cm起一畦,畦面宽30 cm,畦高为30 cm。在畦上对土壤进行深翻,翻土深度为20 cm,晾晒5~7 d。每667 m2施2 000 kg腐熟农家肥和30 kg的复合肥作底肥。每畦上播种1行,株距20 cm。

1.2.2 指标观测

每个位置观测采样10株,重复4次。从东侧开始5个观测位置分别为第1~2行、第5~6行、第10~12行、第16~17行、第20~21行,依次标记为E1、E2、M、W2、W1。

1.2.2.1 叶片数

自抽芽开始至倒苗,每月观测1次,统计全生育期每株的总叶片数。

1.2.2.2 叶柄长、小叶长、叶柄基部直径、SPAD值、相对湿度

观测叶片为第二片叶,用钢卷尺测量叶柄和小叶长,用游标卡尺测定叶柄基部直径。用美国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SPAD值,选取植株小叶顶部叶片中间最宽位置处测定,每株测定3个小叶顶部的3片叶,计算3片叶的平均值,共测量10株,取平均值进行分析。相对湿度采用国产温湿度自动记录仪Elitech RC-4HC测定,测定日期为2014年7月,测量离地50 cm处的相对湿度,每20 min记录1次,有效测量时间为早上6:00~20:00,每个位置重复放置3个,连续测量5 d,每天的相对湿度为当天所有记录值的平均值,最终值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

1.2.2.3 产量测定和效益分析

在魔芋倒苗10 d以后,选晴天挖收块茎或根状茎,挖后晒于田间,1 d后将魔芋块茎收回,用电子称逐个称重。魔芋的膨大倍率计算公式:膨大倍率=当年收获的魔芋块茎重量/定植前魔芋块茎重量。

1.2.2.4 干胶产量测定

采用S/2 d3不刺激割制,每月上中下旬各测产1刀,全年共计测产24刀,新鲜胶乳用电子钩秤称量,干胶含量用醋酸沉淀烘干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性状比较分析

由图1可知,在叶片数、叶柄长、小叶长、叶柄基部直径、SPAD值5个指标中,除SPAD值在不同位置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4个指标均存在差异显著性。叶片数与小叶长的变化趋势一致,中间位置M的叶片数和小叶长均显著大于西侧第一行;叶柄基部直径以M、E2显著大于W2、W1,E1显著大于W1;而叶柄长以E2最高,显著大于W2、W1。除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外,其余4个性状值均以东侧明显大于西侧。

2.2 块茎性状分析

由表1可知,不同位置的单株块茎重量差异达极显著性,以E2、M最高,极显著高于W2、W1,E1显著高于W1,且东侧明显大于西侧;E2和M块茎膨胀倍率较大,分别为126和120倍;东侧的块茎膨大倍率和相对湿度都大于西侧。

2.3 亩产和效益分析

由表2可知,在橡胶生产成本中,割胶占比最大,超过50%;而在魔芋间作成本中,种芋的成本所占比例达40%。

由表3可知,每亩干胶产量达94.03 kg,扣除当年投入成本后,每亩纯收入为255元;而魔芋的产值为2 741元,扣除所有成本后纯收入达1 501元,显著高于橡胶的收益。由此可见,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种植魔芋可以大幅度提高胶园产值,增加收入。

3 讨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间作疣柄魔芋,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胶园产值,增加收入。疣柄魔芋在胶园中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抗旱耐涝,整个生育期未发生病虫害,膨大倍率较大,产量较高,效益较好。

梁艳丽等[11]在3龄、4龄和5龄的常规幼龄胶园(株行距为3 m×7 m)中开展了红魔芋间作,结果发现,3龄胶园间作红魔芋的产量和光合效率最高,效果最好,4龄和5龄胶园可能因遮阴度过大影响了红魔芋的光合效率和产量,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全周期间作模式12龄的成龄胶园中种植疣柄魔芋,获得了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其原因可能是不同魔芋品种之间的耐荫性存在差异。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常规成龄胶园中开展疣柄魔芋间作研究,以进一步验证疣柄魔芋的耐荫性和适应性。

在农林复合间作系统中,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在不同作物之间竞争激烈。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的5个位置中,以东侧疣柄魔芋的形态指标和产量明显优于西侧,与相对湿度的分布一致。黄坚雄等[13]研究发现,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的光照时间呈现对称分布,以中间位置光照时间较长,而东西两侧光照时间相等,且较短。这些结果表明,在南北行向的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中,光照时长不是影响疣柄魔芋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子。野生疣柄魔芋为热带雨林底层作物,要求水分充足,空气湿度大,本研究中东侧魔芋生长优于西侧,其相对湿度也高于西侧,因此疣柄魔芋的生长可能与空气湿度有关。究竟何种因子是胶园中间作疣柄魔芋产量的主导因子,且这种因子如何影响疣柄魔芋的生长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佩瑛主编. 魔芋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5,77

[2] Singh A, Wadhwa N. Osmotic dehydration of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slices & it is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life Sciences, 2012, 3(7): 1 797-1 801.

[3] Anuradha S, Neeraj W. A review on multiple potential of aroid: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Review and Research, 2014, 24(1): 55-60.

[4] 张东华,汪庆平,马晋林. 印度尼西亚食用魔芋资源分布及产业发展[J]. 长江蔬菜,2011(14):9-13.

[5] Jayaraman A, Kunga M R, Ulaganathan P, et al.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in relation to their phenolic content[J]. Pharmaceutical biology, 2010, 48(6): 659-665.

[6] Das S S, Sen M, Dey Y N,et al. Effects of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of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tuber on central nervous nystem in mice[J]. 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9, 71: 651-655.

[7] Padmavathi M, Srinivas K P , Hema M, et al. First report of Konjac mosaic virus in elephant foot yam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from India[J]. Australasian Plant Disease Note, 2013, 8: 27-29.

[8] Dey Y N, Ghosh A K. Evaluation of anthelmintic activity of the methanolic extract of Amorphophallus paeoniifolius tub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nd Research, 2009, 1: 117-121.

[9] 杨代明,刘佩瑛. 中国魔芋种植区划[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1):5-11.

[10] 潘登浪,曾宪海,李 文,等. 海南野生疣柄魔芋传粉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 中国热带农业,2013(6):49-52.

[11]梁艳丽,李 建,岩 对,等. 橡胶树与魔芋间作对魔芋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J]. 长江蔬菜,2010(24):35-38.

[12]林位夫,曾宪海,谢贵水,等. 关于橡胶园间作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热带农业,2011(4):11-15.

艺术体操训练周期特征解析 第7篇

1 艺术体操的训练阶段

艺术体操是一项培养训练周期长的项目, 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 需经历启蒙训练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深化阶段、高水平训练阶段的严格训练, 在这期间必须严格地按周期循序渐进进行系统训练。

1.1 启蒙阶段

启蒙训练阶段 (6~8岁) 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对艺术体操的兴趣, 了解一般常识。发展和培养动作的协调性、柔韧性、音乐感受力、舞蹈能力以及灵敏、速度等素质的能力, 初步掌握艺术体操的基本技能, 在此阶段, 多采用运动负荷小、强度小的教学训练课。

1.2 基础训练阶段

在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阶段 (9~1 2岁) , 首要训练任务之一是使艺术体操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全面的身体素质, 二是牢固地掌握各项基本技术, 完善基本技术训练, 提高完成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此阶段单训练周期运用用尤为突出, 在一般身体训练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专项身体素质、舞蹈素质、音乐感和表现力, 以及运动能力。

1.3 专项深化阶段

提高深化阶段 (1 3~1 5岁) 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艺术体操的技术水平, 深化专业训练, 逐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技术上达到运动健将的水平。此阶段应继续发展和完善身体的各项素质, 提高专项素质和一般身体训练水平, 尤其是继续提高柔韧、灵巧、平衡能力、弹跳力和专项耐力, 提高音乐感受力和表演能力。

1.4 高水平阶段

高水平训练阶段 (1 6岁以上) 在此阶段的任务是继续保持已获得的柔韧、灵巧、速度、等身体素质水平, 提高身体的整体技能水平。在技术上要加强独创性的编排, 开发新的技术途径, 熟练掌握成套自选动作, 达到最高技术水平, 在表演上突出个性和风格, 提高成套动作的艺术感染力为各种竞赛做好准备。

在艺术体操训练的各个阶段中, 对于专项提高阶段和有着较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则基于当年的赛事安排转入多训练周期安排模式, 根据比赛日期和数量制定训练计划。其特点是保持专项体能和技能的训练水平, 重点保持运动员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丰富比赛经验。

2 艺术体操训练周期特征

2.1 艺术体操训练周期类型

艺术体操作为典型的奥运项目, 和大多数奥运项目一样, 训练周期的安排通常以奥运、世锦赛、全运会等重大比赛的时间以及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参照的超大周期。

超大周期多年训练是以奥运为周期的总体安排, 然后分为年度或半年度的大周期, 周期内分为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周期的划分更加明细, 将训练、比赛、考核、恢复和素质训练、基本训练、难新发展多种因素结合起来, 既互相联系又各有重点, 保证了全年成套训练和保持良好的技能水平。

2.2 艺术体操训练大周期结构特点

在大周期的划分中注重计划性和长远性的发展, 按照全年按参加比赛的次数和日程。一般来说, 一年参加一次主要比赛就采用一年一个大周期的训练方法, 如有两次的比赛才用双周期的训练方法。如我国有上半年的全国邀请赛和下半年的全国锦标赛, 则多采用双周期的训练。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 除全国性的比赛外还有世界锦标赛或四大洲锦标赛等其他重大比赛, 则要采用大、小周期结合的多周期训练周期划分。

2.3 艺术体操训练中周期结构特点

艺术体操的中周期安排置身于大周期的一般准备阶段、专项准备阶段、赛前准备阶段和主要比赛阶段的训练过程, 主要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为竞赛服务。

在艺术体操的一般准备阶段主要全面发展身体的素质和运动素质, 提高身体技术和器械技术, 注重机能训练, 为专项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训练的负荷逐渐加大, 结合艺术体操项目的身体能力训练, 如快速反应、灵敏性、耐力、协调性、柔韧和各关节力量训练等方面。同时注重舞蹈训练以及音乐训练。

专项准备阶段重点试学新动作, 发展或者创造新的难度或连接, 适应新的成套动作。重点发展艺术体操的器械技术和身体技术, 提高专项运动素质的水平, 对平衡、转体、波浪以及跳跃等难度技术的完成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对于各项器械的难度动作的练习以及成套动作的质量不断提高。

赛前准备阶段重点发展艺术体操的专项素质, 提高成套动作的完成的准确性以及优美性。促使竞技水平得到最佳化, 使人与器械、人与人之间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 在保持必要负荷量的前提下, 持续逐渐加大练习的符合, 尤其逐渐增加心理负荷, 提高运动员的竞赛状态。

主要比赛阶段的周期训练任务为促使运动员最佳状态的形成, 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在此阶段以成套训练为主, 并采用要求成功率的方法, 完成成套动作, 提高成套动作的完成准确性与优美性。在此阶段训练时间和强度降低, 为比赛做好积极准备。

2.4 艺术体操训练小周期结构特点

由若干训练课和调整课构成的训练周的有机连接构成中周期和大周期的训练过程。艺术体操的基本技术技能的提高必须靠周而复始的训练积累。对于训练周的不同类型特点以及各个阶段的任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训练结构。

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准备期和比赛前的成套体能训练计划不同, 针对训练周期不同任务的特点, 结合引导性训练周、适应性训练周、强化性训练周、检查性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训练周的特点, 在训练周期中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安排, 有针对性的侧重练习与训练。

3 艺术体操训练周期特征影响因素

3.1 艺术体操的特点

现代艺术体操运动的竞争是多方位的全面竞争, 运动员要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必须具备完成一系列高难、超高难动作与组合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综合性的、全面发展的, 且取决于技术训练、舞蹈训练、身体训练、运动负荷、形态特征、智力、心理等多种因素。任何一个运动员, 单纯依赖某一种特定的竞技能力取得胜利的可能越来越少。运动员某一决定因素偏低, 就会限制总体竟技能力的提高和发挥, 使整体性下降, 因此, 运动员必须向“全面型”发展。现代艺术体操训练中必须大量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以调动运动员的最大潜能提高训练效果。

3.2 艺术体操的重大赛事

艺术体操的重大比赛对艺术体操训练周期的划分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各个赛事时间的安排直接影响到艺术体操竞赛周期的安排。

艺术体操的正式比赛分为个人锦标赛和集体锦标赛。目前, 在国际体操联合会认可的比赛主要有:奥林匹克运动会 (4年一次) 、世界锦标赛 (单数年是个人锦标赛, 双数年是集体锦标赛。如:1999年是个人锦标赛, 2000年是集体锦标赛) 、洲际赛分为四大洲 (美、亚、非及大洋洲) 和欧洲锦标赛。我国国内的比赛 (每年都有一次) 主要包括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全国少年组比赛以及4年一次的全运会。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发展, 各种赛事不断增多, 除全国正式比赛外, 各种辅助性的比赛, 如单项赛、素质赛、邀请赛、对抗赛、达标赛、等级测验赛等, 使得艺术体操训练周期趋于全年多训练周期的安排。

3.3 艺术体操竞赛规则

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是艺术体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是裁判员评分和教练员进行成套编排的依据。运动员及教练员必须根据规则的要求对身体难度、器械难度、身体难度与器械难度之间的配合、难度的连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

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的修改以及越来越多量化的评分趋势与技术的竞技级别化发展, 强调了评分的客观性, 规则的修改无疑对技术发展和成套编排以及训练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艺术体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将会给艺术体操训练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4 结语

艺术体操正向着高、难、准、美、新的方向发展, 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长远的训练周期规划。根据艺术体操的成才规律及其项目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进而在运动竞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法对艺术体操运动特点进行探讨, 从而对艺术体操训练周期作出阐述, 并归纳总结出艺术体操训练周期的特征, 同时对影响艺术体操训练周期的因素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艺术体操,训练周期,特征

参考文献

[1]沈芝萍.艺术体操[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10-12.

[2]彭启录.浅谈体术体操规则对艺术体操训练的影响[J].宜宾学院学报, 2007, 6:118-120.

[3]艺术体操技术委员会.2009~2012艺术体操评分规则[M].国际体操联合会, 2009.

周期性特征 第8篇

一、农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

奥地利经济学家蒂奇(G·Tichy,1998)从时间的纬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演进,将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或僵化阶段四个阶段,不同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以及所存在的各个阶段是有较大差异的,其中包括在生命周期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竞争状况、群体组成等。波特(1998)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诞生、发展和衰亡,并分析了集群解体的原因。他指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之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

笔者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始终处于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中,农业产业集群要经历产生、发展、成熟和灭亡的全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对集群的整体战略要求也不同。按照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集群竞争力等一系列标志可以将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农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是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动态因素。所有的农业产业集群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个生命周期,即:

1、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是有限的,始终处于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中。

2、在农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集群的竞争力有高有低,战略选择也不同。

3、在农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集群的结构、集群发展的动力等要素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农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标准

笔者认为,集群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应以集群的总体竞争力为依据,而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取决于集群中企业的数量和质量。

集聚本身就是一定数量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聚集,集群经济效应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数量的优势,所以集群内企业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预示集群的发展阶段。但是,依据量的积累又不足以完全划分集群的发展阶段,集群的成长与成熟也取决于集群的质量,而质量是由农业产业集群经济效应的大小、集群的组成结构、集群的创新能力、集群的竞争力等要素决定的。

本文选择农业产业集群的组成结构中核心系统、调控系统和支持系统的功能发育程度,同时考虑农业产业集群的总体销售收入总量和集群销售收入的增长率来衡量集群的数量和质量。

在萌芽期,集群的规模小,但是集群内企业呈现增加的态势,集群总销售收入在增长,但增长较为缓慢;集群结构的组成要素并不完整,集群的核心系统的发展是重点,而支持系统还没有出现,调控系统中仅有政府在发挥作用。

在成长期,集群内企业开始快速增加,集群总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其增长率达到了生命周期的最高峰;集群的核心系统已经形成并迅速壮大,集群调控系统中的中介组织开始形成并发挥作用,支持系统开始发挥功能。

成熟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成熟期的前期,集群内的企业数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集群的总销售收入也稳定在一定的区间,即使还保持着增长,但是增幅已经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这一阶段集群的支持系统和调控系统已经十分完善,调控系统的作用主要通过市场进行,集群已经具有自组织系统的特征,针对外部或内部的威胁,集群建立了自调整、自适应、自增强和自生长的机制,可以保持集群的平稳发展。成熟期的后期,集群的总销售收入开始减少,但是减幅不大,调控系统调控作用尤其是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集群的升级有明显作用。

在衰退期,集群的规模逐渐减小,集群的总销售收入急剧减少,集群开始解体。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集群由于自身的发展和外力的推动,一般会按一定顺序发展,但是不同类型的集群,不同地区与经济背景下的同类集群的发展轨迹并不是绝对的,随着集群的发展可能碰到各种特殊现象。

三、农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分析

(一)萌芽期

农业产业集群萌芽阶段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在相当集中的地区中存在个别或少数生产同类型的农产品或农业关联产品的企业,它们相互有一定关系和联系,集群的形态开始初步浮现,但是集群的经济竞争力较弱。其中,资源禀赋性的以原料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集群开始由简单的以户为单位各自为战的生产方式向联合经营的方式转变,农户和小型农业生产单位产生了建立销售或生产合作组织的意愿,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示范区的形式开始出现;龙头企业拉动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开始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赢利能力和凝聚力,开始带动关联商户的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的萌芽一般存在以下几种诱因:

1、农业产业集群与其它集群相

比,集群萌芽的诱因最主要表现为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由于气候、土壤、地域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各个地区在漫长的产业生产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地区的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行业,这些特色农业项目通过历史的长期积淀又形成了公认的品种及原产地效应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2、地方的农产品加工传统。

一些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会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加工生产的升级改造和现代化建设,最终会围绕这些特色产品形成产业集群。

3、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在农业产业集群的早期萌芽中,龙头企业往往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区域内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开始不断产生及迁入,最终催生出了集群。

4、地方政府的引导。

在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地方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集群催生剂。

在萌芽阶段,农户、企业等农业产业集群的成员往往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专业分工不明显,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很少发生,几乎不存在公共和私人机构,集群内虽然也存在一些基于家族、朋友关系的联系,但很少被用于促进经济组织的联系。这一阶段集群的集聚效应主要是共享自然资源和地方基础设施,而吸引企业进入集群的主要诱因是相对优越的区位因素以及原产地品牌等因素。

萌芽阶段的特征是集群内成员较少,集群发展速度缓慢,集群内产业链不完善,集群长远间的分工协作很少,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联合组织几乎不存在,由于集群的实力薄弱和经济效益不明显,通常不会引起政府和同行的注意、集群的知名度不高。

萌芽阶段的战略要点是集群产生诱因的强化。

(二)成长期

成长期是在集群生命周期中成长速度最快的一个阶段。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外部迁入的企业开始增多,农业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数目达到最初的关键多数,集群集聚的效应开始体现。农户、农业种植企业、农业加工企业之间形成了较发达的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在企业间自由劳动,形成了共享的劳动力市场;支持性机构已经形成,并随着集群的发展不断发展成熟,功能越来越完备;同时,集群的产出增加,市场知名度也增加,初步形成了区位品牌,获得了一定的营销优势,聚集的正面效应急剧增大。

成长期的最明显特征是集群规模增长速度非常快,成员数量和规模通常成倍增长,集群的价值链基本完善,成员间分工协作的网络发达,集群内存在着密集的产品、人员、资金和信息流动,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种协作组织作用明显,形成相互信任的集群氛围和各种隐含的行为准则。

成长时期的战略要点是保持集群的增长速度。

(三)成熟期

在成熟期,集群内部出现了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征,同时集聚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在成熟期的前期,负面效应的影响虽然在不断加强,但还是小于正面效应的影响,因此集群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已经明显减缓。拥挤带来的成本增加,侵蚀了聚集产生的成本降低;分包产生的协调成本增加,减少了专业化分工的优势;集群内竞争不断加剧,削弱了企业间的合作与信任;知识溢出带来的知识泄露,降低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从而减弱了集群所拥有的创新环境的优势。随着负效应的增加,集群对潜在的加入者失去了吸引力,集群的规模与产出以及集群的网络结构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而到了成熟期的后期,负面效应的影响超过了正面效应,集群的发展开始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但这种变化较为平缓,甚至不易察觉。

成熟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集群的结构完整,支持性机构和调控机构的作用以及集群竞争力相对稳定,但是集群内的竞争开始加剧,甚至有过度竞争的现象,在成熟期的后期集群竞争力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成熟期的战略要点是在集群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集群的改良,推迟衰退的出现。

(四)衰退期

农业产业集群的最终衰退一般归结于集群资源优势消失、应对衰退的措施不力、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迁等原因。到了衰退时期,集群老化明显,集群的集聚优势和竞争力不断减弱。伴随而来的结构风险(指集群老化或衰亡对区域经济的危害)、周期风险(一种突发的、不能人为控制的、由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原因造成的风险)和网络性风险(区域锁定、集群僵化、失去弹性、对外界动荡的反应变得迟纯)等都将对集群产生致命打击。要提防上述风险,关键要保持集群的开放性,保证集群内信息多元化,积极创新,解决集群由于过度专业化于狭隘的领域而倾向于保守和封闭,排斥新的信息和知识,导致集群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衰退等问题。

衰退期的战略要点包括集群的升级和更替。集群的更替是指由原来的产业集群向另一个产业集群的转变,产业集群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原有产业集群已没有发展空间,需要在逐渐淘汰原有的产业集群的同时发展全新的产业并形成新的集群。集群的升级是指集群由较低层次(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等)向较高层次产业集群转变,并保留和发展原有集群的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对于提高农业附加值、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正面临着由单纯的农业种植产业集群向农业加工型产业集群的升级,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简单初级加工产业集群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农业加工产业集群的升级的关键转折。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引用生命周期理论将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阐述了农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①Po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 ness,1998。

②王缉慈:“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4期。

③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④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⑤陈剑峰、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8期。

⑥张丽、韦光:“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政府的发展干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⑦宋一淼:“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分类研究”,《台湾农业探索》2005年第1期。

周期性特征 第9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一场高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技术时代, 随着高技术的日趋发展, 高技术企业不断涌现。

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 在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更大风险, 因此高技术企业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如葛宝山和姚梅芳从高技术产品产业化的角度提出高技术企业风险分为供给风险和需求风险两个方面;刘继海和陈晓剑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了高技术企业技术风险;张平和刘坷对高技术企业的市场风险进行研究后指出高技术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杨乃定和庄宇等从人心理和生理的复杂性出发, 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风险。

目前对于高技术企业风险研究, 往往针对高技术企业的某项活动中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人员风险等, 但是对于高技术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风险特征尚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 因此本文在对高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划分的基础上, 对高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特征进行了分析。

1 高技术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高技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特征、技术特征以及市场特征等, 将高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5个阶段, 各阶段的特征如下。

1.1 种子期

种子期, 亦称创业前期或研究期, 是指创业者提出新的技术构想, 通过创造性的研究, 形成新的理论成果的阶段。种子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技术研发, 其产出的是实验室成果如样品、专利、发明等, 并没有形成现实意义上的高技术产品。在这一阶段, 高技术企业还只是创业者头脑中的构想或设计方案, 其组织基本上由科研人员构成, 没有形成管理队伍, 科研人员的知识和研发能力是决定企业未来能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时期只能看做是高技术企业的一个铺垫或前身。

1.2 创业期

创业期, 高技术企业登记注册、开始营运后, 就由种子期进入了创业期, 创业期是高技术企业将种子期研究所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此时的高技术企业组织由原来较为松散的科研团体转化为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并且具有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在这一阶段, 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意识、管理才能、科技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知识、创业资金、生产制造设备对高技术企业的创业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因此高技术企业创业期是企业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并创立企业的过程。

1.3 成长期

成长期, 高技术企业成功地将高技术转化为产品, 并实现产品的市场化后, 高技术企业拥有的技术优势使其快速地成为一个获取高额利润的经济实体, 这一时期是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时期, 企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竞争能力日益加强。这一阶段的高技术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高速成长, 加强高技术产品的研发优势。高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由于其日益显现的广阔市场前景, 高技术企业债权融资难度会降低, 投资者也更乐于加入进来。此时的企业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筹资手段从各种资金来源渠道筹措资金, 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此时可以上市募集资金。

1.4 成熟期

成熟期, 成熟期是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顶峰, 此时的企业经营稳定, 其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其技术、产品以及生产工艺都已走向成熟。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1.5 衰退期

衰退期, 高技术企业在经历一段成熟期后会步入衰退期, 此时的高技术企业技术落后、产品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而导致企业销售额、利润、市场占有率的持续下降。

2 高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特征

处于种子期的高技术企业的其产品还在开发中, 尚未形成现实意义的产品, 种子期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创业者把有潜力的技术转换为一些样品, 验证高技术产品生产的可能性。此阶段的高技术企业面临着技术研发能否成功、技术选择是否正确等技术风险, 以及研发经费获得等进行技术研发的资金风险。

企业进入创业期后, 由于产品尚未被市场接受, 产品的销售增长是极其缓慢的, 又需支付市场推广费用, 因而几乎不存在利润, 高技术企业的产品此时正处于产品试销和技术完善的初创阶段。高技术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拥有的技术进行生产试验和销售推广, 这阶段企业面临技术产品化中的技术风险和不确定的市场风险。

度过了失败率较高的创业期, 高技术企业迅速迈入成长期, 此时企业的产品已经为市场所接受, 高技术产品拥有的技术优势给企业带来了超额利润。这一阶段高技术企业主要任务是扩大企业现有生产能力并不断开拓市场。企业主要面临的风险是现有技术大规模生产能力的风险, 以及技术被模仿的风险。

成熟期的高技术企业效益虽然较好, 但创新能力减退, 企业发展速度放缓, 而且企业内部矛盾突出, 常常由此造成人才流失, 另外这一时期的一些高技术企业可能会盲目地采用多元化的战略, 进入非高技术市场, 而使本身核心能力下降。这一阶段的高技术产品已被大多潜在用户所接受, 销售增长速度下降, 同时由于大量企业的进入, 产品利润率下降, 此时企业主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持续的技术改进以维持企业的技术优势提高获利水平。

成熟期是高技术企业生命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高技术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的转型使其重新获得生命力, 即通过持续的技术改进以及一系列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营销服务、管理能力的创新活动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转型的成功与否, 是高技术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还是走向衰亡的转折点。

并非所有的高技术企业都会完整地经历成熟期后才进入衰退期, 在高技术企业成长的过程中, 一旦高技术企业无法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出现产品被竞争对手所替代, 技术优势丧失等现象, 高技术企业就有可能直接进入衰退期, 乃至直接走向衰亡。这一阶段企业的产品由于技术优势的丧失已经无法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落后产品。

3 结论

通过对高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风险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 在高技术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中技术风险是高技术企业的核心风险。

(1) 技术的核心功能, 高技术企业所拥有的核心功能不仅是其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来源, 而且是其产品对于同领域的产品具有替代能力的保证。因此技术的核心功能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2) 技术的持续改进能力, 新产品投入市场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 高技术产品进入市场之后, 面临着不断出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等多方面的压力, 经验表明拥有持续技术改进能力的高技术企业将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3) 技术的可模仿性, 如果一项技术很容易被竞争者所模仿, 高技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时间就会缩短。例如, 生产我国第一台VCD的企业万燕, 由于其技术模仿性很强, 很快国内外数百家工厂模仿生产了各种品牌的VCD机, 使得万燕牌的VCD机的销售锐减, 企业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最终被其他企业所兼并。

(4)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高技术企业以智力资本为载体, 具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 其最为关键的核心能力就在于其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的唯一性, 因此高技术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技术企业的成败。

(5) 技术的操作难度, 技术实施的难易程度对高技术的可操作性起到制约的作用, 一项技术操作难度越高, 应用该技术的风险往往越高;难度越低, 风险往往越低。

为了应对以上的风险因素, 高技术企业在创业期的技术选择上要更多地关注技术的核心功能, 以保证其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在成长期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成熟期要保持其核心技术的领先程度。

摘要: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高技术企业的特点, 对高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风险特征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技术风险是高技术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风险。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高技术风险,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葛宝山, 姚梅芳.高技术产业化风险评价的AHP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 (9) :116-119.

[2]刘继海, 陈晓剑, 刘天卓.企业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26 (7) :178-181.

[3]张平, 刘坷.高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20 (9) :130-132.

[4]杨乃定, 庄宇, 张金锁.高新技术企业关键人物风险防范[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0, 5 (3) :10-14.

[5][美]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周期性特征 第10篇

关键词:股权制衡,企业绩效,企业生命周期

经过“股权分置”改革, 原有的非流通股份经过限售期后开始具有流通性, “一股独大”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中小投资者开始重视自我权力的保护, 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开始显现, 很难从股权集中和股权分散之间找到平衡点。股权结构的“最优”, 是在集中与分散之间权衡后的结果。股权的集中将鼓励大股东的监督活动, 但是过度的集中将导致风险分担不足和市场流动性, 股权制衡的理念因此逐渐受到关注。徐莉莉等 (2006) 指出, 股权制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股东共同享有企业的控制权, 他们通过内部博弈和牵制, 最终形成大股东之间相互制约的权力模式。它能够帮助解决两种委托代理问题:可以通过制衡削弱经理层权力的过度滥用, 还可以维护其他小股东利益。

企业绩效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本文研究制衡的股权结构下企业经营绩效随股权份额变动如何变化, 同时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纳入研究范围, 从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来考虑股权结构应如何安排, 才能有助于企业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股权结构, 提高企业绩效。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企业发展会经历生命周期过程已经得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认同与确证, 对于生命周期的划分, 本文借鉴现金流组合方法。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投资支出较大, 需要大量的筹资给予支持, 企业采取扩张的策略, 因此成长期的投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 筹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负;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已收回部分投资, 开始大量归还借款并采用现金股利为主的股利政策, 企业生产经营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投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 筹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 现金流量净额为正。同时, 仅凭一个年度的现金流量尚不足以揭示所有问题, 应从较长期间的周期来考虑, 应使用三个完整年度的财务状况来判断。若三年的投资现金流量净额之和为负, 筹资现金流量净额之和为正,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之和为负, 则认为处于成长期;若三年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和为正,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和为负,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之和为正, 则认为处于成熟期。

随着企业进入发展期, 规模增加, 所需资金量加大, 市场环境较不稳定, 生产经营中不确定性加大。为了抓住重要战略机遇, 企业需要一个在竞争复杂的环境中认清形势, 迅速做出决策的领头者。这时公司治理要重视企业灵活决策, 发挥决策机制效用。所以, 成长期的企业采用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合适。从激励角度上来看, 分散的控制权力有可能会让各个股东只能得到有限的投资回报, 不能很好地鼓励其追求企业处在成长期可观的风险收益。成熟期的企业已经步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仅凭借少数投资者没有能力提供大规模社会化生产所需的大量资本, 出资人多元化成为趋势。成熟期企业在公司治理上应尽可能避免经理层无作为、资源使用效率过低以及大股东谋求控制权私利, 导致企业价值被攫取的行为, 控制权分散会形成多个大股东共存, 可以对管理层和股东之间有效的监督。这个阶段的企业, 比较合适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外部监控型公司模式。公司治理重点关注股权结构的提高带来的监督作用, 注重激励和制衡机制效用的发挥。

因此, 依据以上的理论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

H1:非绝对控股公司中, 成长期企业第二大股东持股份额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成熟期企业第二大股东持股份额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H2:非绝对控股公司中, 成长期企业股权制衡数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成熟期企业股权制衡数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 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ROA) 。由于我国具体证券环境导致资产净收益率作为经营业绩的衡量指标可信度不高, 而总资产收益率具有比较大的不可操作性, 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盈余管理所带来的效果扭曲。国外多采用托宾Q值、EVA来衡量经营绩效和价值, 但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过度投资、市场封闭等原因导致这两个指标的获取存在较大困难。本文实证分析选取会计报表中最常用的业绩指标———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有两个: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 (Share) 和股权制衡数 (Number) 。股权制衡结构的要求是:企业第一大股东的持股份额不超过50%, 且第二大股东持股份额高于10%, 因此股权制衡数应是除第一大股东外持股比例高于10%的股东数。

3.控制变量。本文注意控制以下变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规模 (Size) :选取企业账面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来代表公司规模, 企业的规模效应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财务杠杆 (Lev)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

(二) 样本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09-2011年挂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第一大股东和非控股股东存在清晰或者明显主从关系的企业;剔除2009-2011年三年现金流量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剔除ST公司和财务指标不全的上市公司;剔除企业生命周期特征不明显的金融类公司。最后筛选成长期有528个样本, 成熟期有157个样本。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WIND资讯数据库及国泰安数据库, 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17.0以及EXCEL。

(三) 研究模型。本文为了检验假设, 特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β0是回归方程的常数项;βi (其中i=1, 2, 3, 4) 是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待估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根据表2可以看出, 成长期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均值为0.537%, 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1年度的整体收益水平, 但是从极值看差异很大, 说明成长期企业绩效差距很大, 可能是由于样本没有对行业进一步划分, 存在行业的差距。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是18.6382%, 最小值则是制衡股东持股阀值。可以看出第二大股东发言权较弱于第一大股东。股权制衡数额1-3个, 平均值为1.3485, 1个偏多, 可能是一个制衡股东有利于减少大股东间利益侵占而相互争抢。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57.43%, 处在一个比较稳健的水平, 可能是因为成长时期的企业, 财务策略倾向于低风险。

根据表3, 可以得出成熟期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均值为0.26%, 体现了成熟期我国上市公司2009-2011年度的整体收益水平, 但是从极值上看绩效差距很大, 这可能是因为处在成熟期的企业正在面临转型和新的挑战。第二大股东持股份额均值是18.0732%, 持股水平与成长期差别不大, 第二大股东的发言权也比较弱, 在制衡数量上最多3个, 1个居多, 这也与成长期类似。资产负债率均值为64.83%, 与成长期相比较, 资产负债率略低, 这是由于成熟期的企业发展进入稳定期, 财务政策相对稳健。

表4、表5的F观察值分别为85.9989和11.201, Adjust R-squared分别是0.5498和0.287, 拟合度比较好。

本文假设1认为成长期企业第二大股东持股份额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成熟期企业第二大股东持股份额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从表4、表5可以看出,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 因此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成长期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呈反向变动关系, 而成熟期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向变动关系, 并且它们的t观察值比较显著, 说明解释变量的解释力较强。从企业生命周期划分角度来说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影响企业经营绩效效果是显著的。假设2认为成长期企业股权制衡数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成熟期企业股权制衡数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成长期, 股权制衡数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 这与假设相反, 但是t观察值是1.12, 正相关关系不显著, 解释力不强。在成熟期, 股权制衡数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但是t观察值是0.034, 线性关系非常不显著。

周期性特征 第11篇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七项全能运动员徐坤的赛前训练负荷作为研究对象。徐坤为解放军队运动员,运动健将,全国冠军。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类,吸取对该研究有价值的信息,为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2. 观察记录法

在每天训练后对训练的具体情况进行现场记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赛前小周期训练计划安排

徐坤赛前小周期大体可分为4个周期。其力量训练内容基本上保持不变,力量训练一般安排在周六。其中抓举一般分为3个重量等级进行训练,每个重量的等级一般相差5公斤;高翻一般是从50公斤到65公斤,每个重量做5次;卧推一般是从40公斤进行到55公斤,每个重量做4次;负重半蹲一般做80公斤的重量,6组。其中,赛前短距离的速度训练强度逐渐增大。到第四个周期时,短距离速度训练达到最大强度。此外,在四个周期的训练安排上,特别采用以多课次、多组次数、多项目的训练模式,以基础力量和改善专项技术动作为主,有针对性的发展各部分小肌群的力量。及时进行检查评定,防止负荷量的提高,给徐坤身体造成的伤害,导致其竞技能力下降。

(二)赛前小周期训练计划负荷动态图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坤第一周期的训练计划负荷量为1.694km,随着时间的推移负荷量逐渐降低,到达第二周期时,由于生理原因,训练计划负荷量下降到了1.392km。而从第二周期到第三周期的训练中,训练计划的负荷量又逐渐呈上升的趋势,到达第三周期时负荷量达到1.671km,但其训练计划负荷量仍低于第一周期的训练计划负荷量。从第三周期到第四周期的过程训练计划负荷量又开始逐渐降低,而且要低于第二周期的训练计划负荷量,到达第四周期时,其训练计划负荷量仅有1.028km。在训练中四个周期为一个循环,在第四周期时,由于比赛的临近,为了使徐坤在大运动量后能够适当的进行恢复,训练计划负荷量达到最低,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比赛节奏,也能够使其更加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训练,适应赛后下一周期的高强度训练。

由图2中可以看出,徐坤在第一周期的训练中训练计划的负荷强度最低,仅为90.9Min/km,到达第二周期时训练计划负荷强度为104.6Min/km,负荷强度波动幅度不大。从第二周期开始训练计划的负荷强度又开始逐渐下降,但波动幅度也并不大,第三周期时训练计划负荷强度又恢复到与第一周期训练计划负荷强度基本持平的程度,但略微高于第一周期为92.1Min/km,而由第三周期开始训练计划的负荷强度逐渐上升,且上升趋势幅度较大,在到达第四周期时达到最大值141.7Min/km。

三、结论

(一)徐坤的赛前训练手段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为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技能训练方法和手段等。

(二)徐坤赛前技术训练的强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力量训练的平均强度在90-95%之间。速度训练始终要求以最大速度进行训练。

(三)徐坤在赛前训练的专项训练整体负荷量安排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这种负荷量度安排趋势有利于运动员产生超量恢复,并且能够突出训练强度。

摘要:对解放军队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徐坤赛前训练的周期训练计划安排和负荷量和强度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七项全能,赛前,负荷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369-410.

[2]郑晓鸿.水平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J].体育与科学,2003,24(2):52.

[3]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284-249.

上一篇:钢骨混凝土柱下一篇:双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