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保障管理范文

2024-07-14

维修保障管理范文(精选11篇)

维修保障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接口,传输表结构

在装备维修保障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由于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需要装备保障工作与时俱进,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调整,以适应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因此,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系统中传输的业务表结构时常会发生变化。接口是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传输端口,系统内各子系统是通过接口实现数据传输的,要使得整个系统运转顺畅,接口的稳定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传输表结构的变化会导致接口结构的变化。如果接口结构始终处于变化,那么势必会造成整个系统的不稳定。因此,需要想办法解决传输表结构多变条件下的接口问题。

1 统一接口技术的概述

统一接口是一个稳定的接口结构,传输表中的数据通过转换程序导入该接口结构实施传输。而最高级用户控制传输表的变化时,本级用户从上一级用户读取变化后的表结构,存入数据库中即可,接口不用发生变化,即能实施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因此,该技术能够解决传输表结构多变条件下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

统一接口由六个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数据标志要素、数据内容要素和数据时间要素、数据传输要素、数据管理要素和数据结构要素。其中,数据标志要素、数据内容要素和数据时间要素用于传输业务数据表中数据的存储;数据传输要素用于数据的传输;数据管理要素用于传输表的管理;数据结构要素用于发生变化的传输表的建立。统一接口中每一个构成要素对应着一组字段,该字段组的确定要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行业而定。

2 统一接口技术的要素分析

在装备维修保障中,我们通过对大量需要传输的业务表进行分析,寻找其稳定数据结构。

2.1 数据标志要素的字段组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传输的数据信息可以分为六类信息,它们分别是需要保障的装备信息、维修力量信息、维修器材信息、维修设备信息、维修设施信息和维修经费信息,其中,需要保障的装备信息是保障对象信息、维修力量信息、维修器材信息、维修设备信息、维修设施信息和维修经费信息是保障资源信息。而在实际工作中保障对象和资源又属于某一单位,所以,要说明某一数据的具体标志,需要回答该数据是哪个单位的哪种保障对象的哪类保障资源。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数据标志要素的字段组为单位代码+装备代码+资源代码。

2.2 数据时间要素的字段组

数据时间要素字段组的设计的目标是建立稳定的数据时间标识结构。也就是说,当传输表发生变化时,该时间标志结构是稳定不变的,而且能够满足变化后传输表时间部分的要求。通过对传输表集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数据时间要素字段组为时标类别+阶段或任务编码+时间编码+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备注说明,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2.3 数据内容要素的字段组

一张数据表除了标志和时间部分外,其他的字段都属于数据内容部分,数据内容要素的字段组要将数据表中数据内容部分的所有字段和数据都作为的数据整合到数据内容字段组中。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设计数据内容属性为字段为=字段代码+字段内容。其中,“字段代码”字段填写数据内容部分字段的名称,“字段内容”填写数据内容部分字段的内容。

2.4 数据传输要素的字段组

通常情况下,接口的数据传输是要包含三类传输信息的,它们分别是数据传输方、数据传输的时间、传输表的代码。数据传输方的信息说明该数据是谁传的,传输表代码说明传的是哪张表的数据,数据传输的时间说明该数据是什么时候传的。因此,数据传输要素包含的字段组为数据传输方代码+数据传输时间+传输表代码。

2.5 数据管理要素的字段组

通过对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存在类别,即需要保障的装备信息、维修力量信息、维修器材信息、维修设备信息、维修设施信息和维修经费信息;不同层次的单位使用的数据粒度不同,例如:装备可以逐型号管理,也可以按照类别管理;每种对象和资源的管理方法不同。例如:器材可以按个数来管理,也可以按基数来管理。所以,数据管理要素的字段组为管理对象+管理方法+单位层次+数据粒度。

2.6 数据结构要素的字段组

数据结构的具体信息是由系统使用数据库的类型来确定的,不同的数据库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数据结构信息。所以,数据结构信息传输的前提是各子系统使用的数据库是一致的。因此,这一点在系统开发前是要统一规划的。但无论系统使用什么数据库,其数据结构都需要以下五个字段,即“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描述”、“是否为主键”和“是否为空”,所以这五个字段就构成了数据结构要素字段组。

3 统一接口的逻辑结构

统一接口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表结构的传输,另一个是数据的传输。由此可以得到两个逻辑结构。一个是由数据结构要素的字段组构成的逻辑结构,该结构用于表结构的传输,另一个是由其他五要素的字段组构成的逻辑结构,该结构用于数据的传输。考虑到数据传输逻辑结构在实际应用时中会出现大量重复字段,影响传输的速度,所以把其分为三个逻辑结构,数据管理要素和数据传输要素的字段组构成一个逻辑结构,称为统一接口(数据管理与传输)逻辑结构,该结构中的一条记录描述的是一个传输表中数据的管理和传输信息;数据标志要素和数据时间要素的字段组构成一个逻辑结构,称为统一接口(数据标志与时间)逻辑结构,该结构的一条记录描述的是传输表一个记录中数据的标志和时间信息;数据内容要素的字段组构成一个逻辑结构,称为统一接口(数据内容)逻辑结构,该结构的多条记录描述的是传输表一个记录中数据的内容信息。综上所述,统一接口的逻辑结构由四个结构构成,它们是统一接口(数据管理与传输)逻辑结构、统一接口(数据标志与时间)逻辑结构、统一接口(数据内容)逻辑结构和统一接口(数据结构)逻辑结构。分别由表2—表5所示。

4 举例说明统一接口的应用

假设在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中任意存在A子系统和B子系统,其中A子系统是B子系统的上一级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的接口设计都采用了统一接口技术。并且,在某一时刻系统中需要传输的装备损坏情况统计表的结构若发生了变化,这时,需要A子系统向B子系统先传输表结构,然后再传输具体的数据。数据的传输过程与表结构传输的过程相类似,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传输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提取阶段。数据的传输过程,如图1所示。

首先是数据传输的准备阶段。发送端操作员先在业务数据库中选择准备传输的装备损坏统计表。然后通过格式转换程序,将装备损坏统计表中的数据转化成统一接口中数据标志信息、数据内容信息和数据时间信息,分别存入统一接口数据库的统一接口(数据标志与时间)表和统一接口(数据内容)表中。然后设置其数据传输和管理信息,将其存入统一接口数据库的统一接口(数据传输和管理)表中。至此,数据传输准备完毕。

接下来是数据传输的实施阶段。发送端操作员在发送端统一接口数据库中选择统一接口格式的原装备损坏统计表中的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到传输通道的存储设备中,接收端操作员通过设置读取条件,从传输通道的存储设备中读取统一接口格式的原装备损坏统计表中的全部数据或部分数据,并保存在接收端统一接口数据库中,两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完毕。

最后是数据的提取阶段。接收端操作员先在统一接口数据库中选择需要提取的统一接口格式的原装备损坏统计表中的数据,然后将数据通过格式转换程序,将统一接口(数据标志与时间)表和统一接口(数据内容)表中的数据格式转换装备损坏统计表中数据的格式,并且存储在B子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中,此时,数据的提取完毕。

结束语

统一接口技术在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中运用,通过研究,证明了统一接口技术是能够解决装备维修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中接口不稳定问题。其中,统一接口六要素包含字段组的确定是通过对装备维修保障信息研究得出的,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有些研究只给出了结论,对其结论过程的得到论述的不够充分,同时,其数据管理要素、数据时间要素和数据标识要素的字段组还有待继续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龚传信.装备勤务指挥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2]陈松林.装备管理学.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维修保障管理 第2篇

1、设备备件管理(备件入库、出库、备件维护、物资质量控制管理、全公司物资仓储管理)

2、设备检查管理(设备专业检查)

3、设备维护管理(设备保养管理、设备日常维修管理、设备故障维修管理、设备事故管理、技术改造和大型维修管理)

4、设备维护安全管理(维修实施过程管控)

5、设备维护计划管理(计划编制、分解与实施)

6、设备标准管理(维修标准化、维修数据分析、设备状态分析、定额管理)

7、维修车间管理(维修车间装配和生产、维修吊车、工属具、维修工装等维修资源管理)

8、设备创新管理(负责具体技术创新的实施)

浅谈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 第3篇

【摘要】装甲装备日新月异的发展,战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装备战伤率增大,如何快速高效的使战伤装备继续投入战斗,就是装甲装备应急维修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从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特点、维修方法以及提高维修质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部队日常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战场抢修;应急维修;装备保障

装甲装备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不但使装备性能日趋高效,而且其可靠性、维修性等固有特性也进一步提高,使得装备结构更加复杂,由过去的单一机械产品发展为机、电、光以及软件等综合于一体;“精确制导、远程遥控、自动寻的、感应作用”武器的出现,使得其终点毁伤效能大大提高,装备受威胁程度空前增大,装备维修保障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新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能力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特点

(一)时间紧,难度大

现代局部战争具有作战空间大、战场变化大、装备战损率高等特点,这就要求对战损装备实施快速有效的抢救抢修,使装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再次投入战场。“快”即是现代战争对战场装备抢修的基本要求,要求修复工作必须在战术合理的期限之内完成。

(二)环境恶劣

战场环境中抢救战损装备,因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对于抢救人员身体、心理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战争状态下,由于敌人的封锁,后勤供应线可能被切断;加之维修资源消耗多,同时器材很难运到阵地上,容易造成器材缺乏,未必都能采用换件修理;另外,战场环境下维修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大,容易造成维修中的差错增多;再则,现代战场由于大量高新武器的投入使用,导致战场环境不仅对装备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而且对战场中的人员同样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三)恢复状态的多样性

战争状态态势下,装备修复具有多样性,不要求恢复装备的本来面目,战损装备恢复到下例状态之一:能够完成全部作战任务、能进行战斗、能应急作战、能够自救。

(四)修理方法的灵活性

平时装备修理是依托其使用技术标准和修理手册来开展的,以恢复装备固有性能为目标;而战场应急维修不同于平时维修,它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非常规的修理,以尽量短的时间恢复作战能力或自救是最重要的要求。经常采用一些非规范的修理工艺,甚至是一些“临时凑合”的方法,以保证战损装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基本功能,迅速投入到战斗中。

二、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常用方法

战场应急维修是指在战场条件下,利用搭载式应急维修方舱、机动便携式维修设备,对装备实施原位、原件的应急抢修,主要依靠单兵或设备操作人员完成,使用手动维修工具对损伤部位进行不解体的快速维修,经常采用的修理方法有:

(一)堵漏法

对于两栖装备,针对老式钢制两栖装备可以使用胶塞堵漏和磁堵漏技术为主的堵漏保障手段,而新型两栖装备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这就要求研制具有针对性的保障手段。对于一些油路、气路可采用快速粘接堵漏技术,利用粘接堵漏材料及简单工艺,快速止住泄漏。箱体或管道裂缝会引起渗漏,轻微渗漏不影响装备完成基本功能,可不予修理,严重时可以使用肥皂或黏性较大的泥土堵塞裂缝,作为应急修理措施。现在新材料比较多,如水箱止漏剂、易修补胶泥等。

(二)换位修理法

即用自身零部件换位安装或将其改变安装位置和方向,以恢复原装备功能。比如:当装甲车辆一侧负重轮损坏达到2个,而另一侧无损伤时,即可将完好一侧的第三负重轮拆下,安装在受损一侧;发动机飞轮齿圈因单边磨损而影响正常启动时,也可将齿圈翻面安装再用。

(四)切换修理法

通过转换开关脱开受损部分,接通备用部分,或者将原理担负非基本功能的完好部分改换到基本功能中,这类方法在电路、油路、气压等系统中常用。机械装备中如果电动操作失灵,可改用人工操作代替;火炮瞄准具表尺装定器损坏,可用炮目高低角装定器代替表尺装定射角。

(五)短接修理法

将装备的液压系统、气路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和电器设备中的油管、气管或电路进行短接,越过已经产生故障的零件而将管路或电路直接连接起来,以维持某些功能。

(六)拆换修理法

将暂时无法修复或报废装备的可以使用或有修复价值的部分总成或零部件拆卸下来,更换其它装备上损坏的相应总成及零部件,从而利用故障损坏或报废装备重新组配完好装备的修理方法。此法又分为备件更换、拆次保重、同型拆换以及异型拆换等方法,拆换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应急需要,使装备尽快恢复一定战斗力。

三、提升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措施

装甲装备应急维修具有很大的难度和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战损装备恢复到能再次投入战斗的能力,维修人员在紧张的作战环境下,仅凭人力、简单工具、设备和备件就能使装备恢复战斗力。因此,针对我军装备特点,如何对装备进行及时、经济而有效的应急维修,在最短时间内使被损坏的装备得到恢复,最大限度的提高损坏装备的原位再生能力,提高装备的使用效能,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形成、保持和提高的关键。

(一)健全应急维修机制,提高战场抢修水平

加强对装备战场应急维修理论和维修技术的深入研究,建立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制定相关种类齐全、操作性强的条令及电子手册,研制先进的具有针对性的战场抢修装备、修理方舱、野战的维修设备及专用工具箱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战场抢修水平。

(二)加强战场抢修培训,提高应急抢修能力

适应战争环境,加强恶劣环境下的战场抢修训练内容。应急培训中应加强战场抢修能力训练,实现平时训练向战时战斗能力的转化,以适应恶劣的战争环境,满足应急作战部队需要。在理论培训中,利用网络、多媒体施舍等开展教学,在训练中,引入高科技技术进入培训,如虚拟维修终端、平台等。战场抢修是战斗力的倍增因子,有效的战场快速抢修可以弥补装备的战场损耗,加强恶劣环境下的装备维修技能,使部队战斗力得以持续,其重要性已通过多次战争事实得以证明。

(三)提高装备设计水平,增强装备维修性

提高装备设计水平的目的,就是在研发和设计阶段要对装备系统中各子系统和零部件的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充分考虑维修难易问题,设法使装备发生故障后,便于查找、易于修复。目前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装备在设计生产中通用化、标准化程度较低。要增强装备修复使用性,就必须提高装备的设计水平、规范设计指标,达到通用化、标准化等设计,这些措施具有便于人工替代、便于截断切换或跨接、便于置代、便于临时配用、便于拆拼修理的特点,将使装备具有抢修的先天优势。

(四)加强新技术在应急维修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装备及零部件的快速修复能力,一方面应用快速拆拼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实现装备及零部件的原位快速修复;另一方面发展应急维修技术,如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纳米固体润滑干膜技术、划伤快速填补技术、无电焊接技术、结构贴片修复技术、耐磨修复技术、贴体封存技术等。

参考文献:

[1]张景臣.战时装备技术保障[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余高达等.战役装备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维修保障管理 第4篇

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维修保障系统是国外装备维修保障的先进技术,具有较好的维修保障效果,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设备磨损、未来寿命都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并能够检测系统的健康状态。因此,研究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维修保障系统的技术、功能、组成、结构以及工作流程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

1 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维修保障技术

数控设备故障检测和健康管理维修系统简称为PHM系统,是美国军方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技术,具备设备健康管理以及故障检测的功能与作用。目前,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具有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军事装备,具有较好的效果[1]。它不仅可以作为健康管理与使用的监控系统,还可以用来预测与评估管理系统自身的健康状态。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测系统以及零件的功能状态,如部件的使用寿命、部件的正常工作时间长度、资源的可用性等问题。通过预测这些问题,了解系统的健康状态,为系统的维修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提升对维修活动的决策能力。通过借助各种智能算法预测系统的状态,能够准确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为系统的维修提供参考依据,提升对维修活动的决策能力。当前,数控设备故障检测和健康管理维修系统在我国也具有科学研究。我国对PHM系统的方法、技术以及应用方面都具有较早研究,但在数控设备故障检测和健康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片面,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无法实现工业的推广。因此,分析PHM系统结构的特点,研究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维修保障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在军事装备、企业生产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2 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维修保障系统(PHM)的体系结构

PHM系统主要功能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分析机械的性能与寿命、性能的退化状况、机械的磨损状况以及部件的受力情况等内容。通过分析预测设备的健康状态,为维修部门提供维修依据,促进维修活动的顺利实施。PHM体系结构主要由七部分构成,下面针对这七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第一,采集传输数据。通过各传感器收集数据信息,为PHM系统提供最基本数据信息,保证数据信息的有效性,为下面的数据处理奠定基础,并通过信息传输将数据传输到下一功能模块。

第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PHM系统结构的重要内容,通过处理来自传感器以及其他模块的数据信息,将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整合,形成健康管理以及故障预测所需要的内容,为健康管理以及故障预测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PHM系统具有预测故障的功能。

第三,状态监测。状态监测是指对数据收集、传输、处理而获得的数据信息与原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是判断当前设备的健康状态的一种结构内容。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析原数据所提供的阈限值,以预测故障,在可能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提供警报。

第四,健康评估。健康评估是指根据各模块收集的信息,对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的结构内容。健康评估在PHM系统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分析故障发生的机率,记录故障诊断数据,还能够记录维修历史数据、工作状态以及以前检测的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故障预测。对上述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评估系统的健康状态、使用寿命以及机械磨损程度等内容,依据评估的结果对系统是否存在故障进行预测。故障预测是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维修保障系统的显著特征[2]。

第六,自动决策推理。自动决策推理是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维修保障系统的另一显著特征。实现自动决策管理能够提高PHM系统的管理能力,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析故障预测以及健康评估方面的数据,自动推理生成维修的建议措施,为维修活动的实施提供决策。

第七,接口。接口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分别是机机接口以及人机接口,其功能分别如下,机机接口能够将PHM系统中的数据信息与其他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传递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人机接口能够显示故障预测,警示信息,健康评估状态以及维修建议等多种信息,通过信息的显示体现出PHM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 PHM的功能与组成

PHM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较好的发展前景。第一,监测功能。PHM系统能够监测数据设备的润滑系统、主轴系统、数控系统等各子系统。第二,信号采集功能。通过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收集信息信号,为PHM数据处理提供准确的数据。第三,故障预测功能。通过对收集数据进行合理分析,能够有效判断系统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做出准确预测。第四,健康评估。PHM的主要功能是对系统的状态进行评估,分析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在系统存在隐患时生成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由此可见,PHM具有重要的功能。PHM主要由十大部分组成,分别为信号采集系统、监测对象、退化模型、预测模型、故障预测预报系统、专家数据库、子系统健康评估、管理用户层、管理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等十部分内容,缺一不可,密不可分[3]。

4 PHM的工作流程

PHM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采集故障预测流程,二是维修管理流程。此两大流程能够总结为四个阶段。一是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以及信息采集阶段。此阶段是实施PHM系统管理的基础,通过信息收集以及状态监控,获得系统运行的准确信息,充分了解系统准确情况,为后面的数据处理、故障预测等环节提供准确信息,保证PHM系统顺利工作。二是对运行设备以及系统进行故障分析,在收集信息后,会通过专门的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信息进行准确处理,获得一份准确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出所得数据与原预留数据的不同,以此为依据实施故障诊断。一旦数据信息超出预留数据的参考阈限值,则表明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较大,可以依此做出并输出故障诊断。如果诊断结果为存在故障,则发出警报,输出故障信息,并进入第四阶段——维修管理阶段;如果未检测出故障,则进入第三阶段——故障预测阶段。三是故障预测阶段。PHM系统在数据分析中也可能存在失误,故障预测阶段就是进行重复检测的阶段。在前面的判定中,虽然故障诊断结果表现为未发生故障,但依旧存在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因而不能完全定论不会发生故障。通过第三阶段故障预测能够准确分析出发生故障可能性的大小,做出进一步是否需要维修的判断。经过测验后,能够给予较为准确结果;若需要维修,进入阶段四;若不需要维修,返回阶段一。四是维修管理。维修管理较为简单,就是对判定为存在故障需要维修的内容进行维修,生成有效的维修建议。

5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维修保障系统的相关内容十分重要,通过研究PHM系统的技术、结构、组成功能以及工作流程等内容,能够加深对PHM系统的了解,为研究PHM系统提供依据,推进PHM系统的发展以及应用。

摘要: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维修保障系统能够提升数控设备的使用寿命。该系统不仅对数控设备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还能够生成具有针对性的维修建议,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的维修保障系统至关重要。

关键词:数控设备,故障预测,健康管理,维修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中敏,张圣文.大型数控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自主式保障系统[J].机床电器,2012,39(3):52-55.

[2]曾声奎,Michael G.Pecht,吴际.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航空学报,2005,(5):626-632.

美军车辆维修保障的特点及启示 第5篇

1、美军车辆维修保障的主要特点

1.1、车辆保障装备机动能力强

机动是部队夺取和保持主动的主要方式.实现“靠前保障”必须通过机动来实现。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提高保障装备的机动性.车辆装备维修保障一体性和不间断性趋向融合,也就随之成为美军装备维修保障发展的必然选择。伊拉克战争中.参战的美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装备的轮式修理车普遍使用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轴间差速器等装置,能满足空投、航载的要求;5t和10t抢救车与“艾布拉姆斯”抢救车都具有与被抢救装备相同的工效指标、机动性、越野性和灵活性:重型车 (HltV)和新型高机动的重型前方修理车FtlS-H.主要用于战损装备的修理.并可在旅支援地域和部队维修收集站作业。

1.2、信息化技术广泛运用于车辆维修保障

在现代战场上.信息化装备成为主战装备.装备战斗力的恢复依靠科学的维修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维修体系的建设同样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美军车辆维修信息化建设是以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为依托.也是军队指挥系统在维修工作中的延伸,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美军着眼技术装备发展。大力加强车辆维修的信息化建设,比如故障诊断与预测自动化、单兵远程支援数字化等。据美国《陆军后勤》杂志3-4月报道,宾夕法尼亚州托比汉那陆军仓库成功地演示了远程维修系统样品,美国士兵自己难以诊断或修复的故障.可借助数字化通信网向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请教,通过专家指导实现远程维修,使仓库技术人员、后勤援助代表以及部队士兵之间更便于协调.同时减少车辆排障和修理的时间。

1.3、注重依靠社会力量

美军认为,在某些领域.民用部门的研发能力大大超过军队.主张通过大力鼓励利用合同商完成保障工作.以满足军事需求。在保障物资和技术方面.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民用技术和现成的民品.凡军民通用的物资器材.主要从民间获取:在技术投入方面,坚持不重复地方已有项目的原则,军队主要负责地方没有替代品和民间物资的项目。可以从市场采购的物资器材.军队就少生产或不生产.少储备或不储备.主要通过商业渠道供应。减少专用物资种类,扩大军民通用物资范围,实现物资器材的标准化和通用化.或使部分民间商品按照军用规格制造生产,

为了消除民用和军用两个工业体系的“壁垒”,美国近年来对它的采办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法和程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军用规范和标准.促进高技术产业民转军,允许更多地采用军民两用产品、技术和工业操作规程。

2、对我军车辆维修保障的建议

2.1、优化车辆维修保障组织机构

(1)各级车辆维修机构编制规模要适度,要与本级的任务相适应.既不能过小,也不能庞大臃肿。特别是集团军及以下的车辆维修机构.要经常进行机动.庞大的机构不仅会过多地占用兵力,带来人力、物力上的浪费。而且会造成机动不便.跟不上部队。当然也就不可能实施快速机动保障。

(2)车辆维修机构的编制要尽可能与战时编组相一致或便于进行战时编组.尤其是师以下的车辆维修机构的编制要适应这一要求.以提高车辆维修机构的快速反应和快速部署能力。可将维修部(分)队采取积木组合式的编制形式,在战时进行必要的重组和搭配.形成具有一定保障能力的综合保障分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建立快速的车辆维修保障动员制度。高技术战争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快速动员是组织快速保障.保证车辆维修机构迅速扩编、迅速展开.以保障军队初战胜利的重要条件。

2.2、加强车辆维修保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1)建立车辆保障指挥系统。通过统一的接口。建立包括车辆维修指挥机构、维修人员、指挥人员、后方仓库、生产厂家等在内的维修网络.以求简化组织指挥、器材筹措等工作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指挥和保障效率。

(2)建立车辆维修信息系统。按照维修信息类别和业务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车辆维修信息数据库.包括车辆基本信息库、维修器材信息库、维修作业机构信息库、维修专家信息库、维修科研信息库、战场抢修信息库等基本数据库。与此同时,还要设计开发功能齐全.使用效率较高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2.3、合理使用地方维修力量

(1)逐步在新装备采购和维修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探索实施新型车辆装备招标采购和军民通用车辆维修招标选厂的办法。通过招标。择优选定战、技术性能全面、可维修性好、质量过硬的装备生产厂家.为部队车辆维修工作从列装起就打好基础;适度借助地方修理力量.利用其现成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承担部分通用车辆的修理任务.把维修费用较低、质量可靠、信誉较高的厂家纳入部队车辆修理体系,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保障新路。

维修保障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四个结合;后勤;装备;保障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126—02

后勤保障是部队保障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依托。在形成保障能力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操作使用骨干培养,也要加强维修保障力量的建设,努力克服重使用、轻管理的问题,确保后勤装备始终处于良好战术、技术状态。

一、坚持“后勤与装备”结合,充分挖潜提高维修效能

要敢于打破传统的编制体制的限制,充分挖潜部队内部的保障潜力,借鉴部队装备部门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解决后勤装备维修困难问题,实现“大后勤”保障,提高后勤装备维修效能。一是要借鉴装备部门管理经验。加强后勤保障的组织指挥建设,统一后勤装备维修力量建设管理,按照装备平战维修保障要求,进行优化资源整合,建立后勤装备集修、供、管于一体的技术保障机构,形成集约化的作战平台综合保障机制。二是要运用装备部门维修设施。融合装备部门维修保障机构,在师、团级单位增设后勤装备维修设施,在没有固定后勤装备维修场地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部队装备部门现有的设施场地、器材和库室,运用装备部门技术保障平台,解决好后勤装备维修、保养问题。三是要利用装备部门技术力量。各支队要整合维修技术人才,调整使用现有力量,拓宽后勤装备技术保障人才的培训渠道,提高后勤装备技术保障人才的整体素质,担负部队后勤装备维修小修任务、保持后勤装备的良好的技术状态。

二、坚持“部队与社会”结合,努力提升维修保障层次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强调要构建复合发展的后勤装备体系,对“军技民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后勤装备生产厂家、特别是军民通用车辆生产厂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开设有定点维修服务站,服务保障网络广,为实现军民融合、寓军于民保障提供了可能。一是要利用社会机构维修。在当前部队缺乏专业维修力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后勤装备军地兼容的特点,与部队驻地维修力量签订协议,综合运用驻地人力、财力、物力、科技力量,建立军地维修后勤装备长效机制,确保后勤装备有效运行;二是要搞好配件保障供应。满足配件供给是后勤装备保持良好性能的重要保证。对各类装备零配件的需求情况,要有适当的生产储备,进口装备的配件国内要能生产替代产品,专用装备的配件地方要能生产替代产品,确保转杯配件供应的连续性。三是要提供共信息技术支撑。要着眼维修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适应后勤装备保障特点的信息沟通渠道,定期向通过资质认证的民间组织发布装备维修信息,建立完整的军民维修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军民互动信息平台,组织人员到民间机构进行技术考察和交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三、坚持“部队与厂家”结合,搞好后续服务保障

不论平时还是战时,与装备生产厂家保持密切而稳定的联系,建立后勤装备系统管理与全寿命管理,协调有关单位和厂家加强对部队后勤装备进行跟踪问效,都是提升后勤装备保障效能的重要支撑。一是要搞好情况反馈。随着后勤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配备数量逐渐增多,部队要结合实践操作,积极向生产厂家通报装备运行情况;厂家要及时向部队提供与装备相关的各种资源和信息,认真答复部队提出的技术问题。二是要组织上门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后勤装备的技术性能,适时进行中修、大修和技术改造,在部队遇到难以解决的故障时,生产厂家要提供应急性维修服务对战地装备抢修和后勤装备维修,要伴随保障提高后勤装备再生能力。三是要建立联系机制。后勤装备的维修服务,对生产厂家有很大的依(下转158页)(上接126页)赖性,部队和生产厂家不是一般的商家与客户关系,关注和支持厂家搞科研、技术引进和改造工艺,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络机制,才能最终实现“双赢”。

四、坚持“基层与机关”结合,建设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后勤装备维修人材队伍“数量缺”和“能力弱”的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后勤装备保障能力提升的瓶颈。必须把加强人才建设作为推动后勤装备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上下结合、部门协作的方式,紧抓不放,务求实效。一是要加强维修人才培养。在部队接收后勤装备时或配发后,要加强对部队装备维修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切实掌握装备使用管理、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的技能和有关知识。要突出后勤装备战地抢修人才生的培养,切实提高部队后勤装备的自我维修技能和水平。二是要注重岗位锻炼实践。着眼复合发展,立足现有编制,采取以工代训、边训边学等方法,加强不同岗位维修人员的锻炼,突出重要岗位、重点时段、重要环节的实践,拓展单兵专业技术,实现“一人多岗、一专多能”要求。三是要搞好技术骨干保留。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完善激励机制,解决实际问题,引导装备维修人员安心本职,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加大技术骨干保留力度,适当提高技术士官的改选等级,保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和良性循环。

舰船维修商业保障模式探讨 第7篇

一、舰船维修商业保障的提出

舰船维修保障包括装备制造、设备维护保养和修理等多方面系统工程, 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按舰船维修策略分为预防性和故障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又称事前维修, 是舰员根据检查标准, 对不同部位进行压力测试和检查, 对有问题的部件及时进行修复, 排除故障。故障性维修又称事后维修, 是舰船部件发生损坏后或舰船出现故障后进行维修, 并恢复到正常使用状态。在上述维修过程中必然涉及资金需求问题, 财务保障是舰船维修的关键。随着舰船装备使用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维修保障模式难以满足舰船维修的需要, 显现出一些问题, 如压缩资金需求等难以调节供小于需的现状。

实施财务保障模式, 可以为舰船维修提供充足的资金, 在舰船经费不足, 舰船维修过程中资金供应紧张的环境下, 可以对现有资金进行合理配置, 加大预算调控和资金的合理分配, 缓解财务资金紧张问题, 为舰船正常出海提供了财务保障。

财务保障分为有效财务资金保障和无效财务资金保障, 有效财务资金保障是指财务资金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舰船的维修, 而无效财务资金保障是在舰船维修方面支出更多的资金进行维修, 且维修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即没有效率或太大用处的保障能力。如过多的支出用于某个部件的购买, 而这种部件出现故障或失效的概率偏低, 而对容易出现故障的部件往往购买不足, 从而容易造成资源闲置或短缺问题;另外在维修过程中安置了质量差的部件, 加速了舰船维修的频率, 导致人工维修和新部件的购买次数增多, 造成舰船维修成本不断增加, 从而引起财务资金的浪费。

二、舰船维修商业保障的必要性

1. 有利于缓解财务资金压力

舰船使用成本高, 易于发生折旧, 在维修费用上不同部件的维修成本存在差异, 存在无效保障和不相关保障, 占用了维修费用, 维修费用高, 容易造成财务资金紧张。对舰船维修进行有效的财务保障, 可以把握舰船维修具体的资金流向, 整合各个部件的维修需求, 统筹现有资金, 增强了资金预算能力, 缓解了财务资金压力, 为舰船航行提供了财务保障。

2. 有利于规范维修资金使用秩序

随着我国舰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与舰船维修相关的其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资金使用渠道多, 存在不规范问题。通过实行有效的财务资金保障, 可以积极主动开展财务工作, 面对新增需求, 能够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财务保障规范, 确保财务工作的有序运行。此外, 根据现有舰船相关改革的实行, 要合理分配财务资金和加大财务资金规范力度, 保障舰船维修及相关改革的顺利进行。

3. 有利于维修资金的最优配置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 舰船维修对财务保障模式的要求更高。现阶段面对舰船维修实行有效的财务资金保障模式, 借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 逐步实现财务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提高财务资金舰船维修保障的效率性和定位准确性, 为舰船维修提供快捷、及时、定位准备的财务资金保障, 为真正需要维修的舰船进行有效保障, 利于维修费用达到最大使用价值, 确保舰船维修工作的开展。

三、舰船维修商业保障模式的几点建议

1. 做好舰船维修资金预算工作,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对资金进行预算, 是财务资金管理的提前。当前, 舰船维修过程中普遍存在维修资金监管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强和预算不科学问题, 不利于舰船维修保障工作的开展。因此, 要结合往年舰船维修费用支出情况和今年舰船新增装备和设备使用情况, 及时对维修资金的预算进行调整。要对每笔维修支出按不同类别进行归类, 通过归类可以清晰地了解维修资金的具体去向, 增强了舰船维修资金预算的科学性, 为下一步资金预算提供了依据。

2. 整合舰船维修资金需求, 优化维修资金配置

当前舰船维修资金使用过程中需求多, 投入分散, 使用效率低, 很难发挥聚焦效益。在舰船维修中, 要统筹舰船维修过程中涉及的各项需求, 根据需求制定规划, 要对重复申请、分散的维修需求提出规划目标, 制定维修标准, 避免维修资金重复浪费问题。在舰船维修保障范围内, 要依据财务情况和维修部位的重要性确保维修资金的使用分配, 要理清舰船不同部位维修资金投入量及部件重要性问题, 提高维修资金的调控力度, 将限有的财务资金最大程度地保障舰船维修工作的运行。此外, 要依据维修资金预算规划对维修资金进行有效地配置, 使规划落于实处, 建立舰船维修资金评估体系, 综合考虑舰船新增设备和维修资金拨付情况, 若预算存在缺口及时向部门上报, 审批部门审核通过后, 要对维修资金的去向进行跟踪, 确保维修资金得到有效的配置。

3. 加快舰船维修财务保障的信息化建设

时代在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 技术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 传统的舰船维修财务保障难以适应现代舰船维修的需要。要加快舰船维修财务保障信息化建设, 提高财务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首选通过网络与舰船维修各部件的维修部门进行联网, 实现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提高舰船维修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效率性;其次根据舰船新增的设备和高科技系统及时在维修财务管理系统中进行备注, 根据设备和系统价值预估其维修费用, 通过财务管理创新和系统升级来确保各项舰船维修正常运行;最后要增进财务人员对新增舰船设备和高技术系统的认识了解能力, 通过建立网络数据库, 实现数据共享, 通过调取网络数据资源库熟悉新增设备用途和价值。通过信息化提高了舰船维修财务保障的效率, 利于及时对突发的舰船维修事件做出快速反应能力。

4. 强化维修部门与维修财务部门协调合作能力

舰船维修部门和舰船维修财务部门虽然具有不同的职能, 但其目标存在一致性, 都为了保证舰船的正常航行使用。部门不同职能存在不同, 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从舰船维修部门看, 舰船维修部门要有大局意识, 协调好与舰船维修财务管理部门的关系;从舰船维修财务部门看, 要强化管理职能, 加强对舰船维修费用的监督检查, 财务监督落实到舰船维修费用发生的各个角落, 监督并不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要拉近与维修工作人员的关系, 在监督过程中要与维修部门共同合作, 加强沟通交流, 对维修部门反映的财务问题及时备注并寻求有效的处理方法, 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尽快上报, 对超预算、维修重复高的支出要做出具体分析, 并予以纠正。

四、结语

舰船维修保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仅仅强化舰船维修的财务保障能力是不够的, 财务保障是舰船众多维修保障工作之一。在舰船维修保障方面必须动员各种维修力量, 本文从商业保障模式对舰船维修进行探讨, 目的在于为从不同角度发掘舰船维修保障模式提供启示。在舰船维修保障工作中, 要调动社会的维修保障力量, 在进行有效的财务保障基础上, 确保舰船维护任务的实现。

摘要:我国舰船业发展迅速, 新设备和新高技术系统在舰船上的应用对舰船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舰船维修各种保障模式中, 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主的商业保障模式是舰船维修保障的关键, 有效的财务保障可以为舰船维修提供充足维修费用。本文以舰船维修的商业保障模式为突破口, 重点对舰船维修财务保障模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做好财务资金预算、整合舰船维修需求、加快舰船维修财务信息化建设和加强舰船维修财务部门和维修部门协作等模式, 为从商业保障方面为舰船维修提供了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梁峰.关于舰船装备保障的几点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 2013, (4) .

浅谈敏捷化维修保障 第8篇

1. 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维修保障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门分散, 资源利用率偏低;二是设施硬件不先进;三是不够专精, 专业能力不高;四是维修保障系统僵化, 不能很好的适应不同的工作;五是修理的周期太长, 不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六是维修人员的能力素质满足不了新的需求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维修部门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适应不了现代维修保障的发展和需求。

2. 现有维修管理模式

维修管理模式一般是修理部门以不同的形式来设置各修理分厂或车间来区分的。第一种是以工艺为主, 充分的发挥各部门的维修能力, 但管理复杂, 成本较高。第二种是以任务为主, 维修比较集中, 内部管理比较紧凑, 维修系统的可靠性较高, 但柔性较差, 对新产品的适应能力不够。

现有的维修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可靠、灵敏、迅速”的新服务要求。因此, 如何使维修管理系统既高效又不僵化, 既迅速又能与质量、效益并存在, 就成为了现在要解决的问题。

二、敏捷维修

1. 敏捷维修的定义

借鉴敏捷制造等现金技术的理念及现代优秀管理理论, 结合信息化技术, 可形成一种全新的维修保障模式——敏捷维修。敏捷维修是指维修保障系统在满足低成本和高质量的同时, 维修保障部门通过现代化的各种手段, 有效的调配各种资源和技术, 实现“可靠、灵敏、迅速”的敏捷性维修保障。

2. 敏捷维修的特点

敏捷维修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与方法支撑,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敏捷虚拟修理所的组织方式和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而要实现这些目标, 就应当做到维修保障系统的可重构性, 可重用性和可扩充性。因此, 敏捷维修保障的修理部门, 其敏捷能力应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快速。主要体现在对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判断和预见装备维修保障需求并对其快速地做出反应的能力。

(2) 生长。主要指的是技术生长力, 修理部门获得一定硬件资源、和有益提高保障战斗力的技术能力。

(3) 柔性。是以同样的设备与人员维修不同装备或实现不同目标的能力。

(4) 迅捷。指能以最短的时间执行任务 (如装备改进、维修、供货等) 的能力。

三、敏捷化改造

为了尽快的实现敏捷化维修保障, 就应对现有系统进行敏捷化改造。修理部门应进行改革和调整, 甚至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 寻找到自身的核心优势, 以适应新的敏捷化维修保障的需要。针对现有的维修保障系统, 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核心能力

根据敏捷化维修保障思想的需要, 无论想在这个系统内处于何种位置, 都需要拥有自身特色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 这是各个部门或者单位的王牌, 应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有了这个核心, 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这个系统, 然后在不断的合作磨合中, 进一步的精简各自的业务领域, 最后不断进化, 达到专精的程度。这是敏捷化改造需要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

2. 构建虚拟修理厂

这是完成敏捷维修保障的最为核心的部分。虚拟修理厂的各个部门都应具有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 但如何进行整合, 使其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就是虚拟修理厂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虚拟修理厂, 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 使其变成一个具有动态和柔性特质, 并能进行开放性建设的一个新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就大大的降低了维修保障成本, 建立了高效的敏捷保障网络, 形成敏捷化维修保障。虚拟修理厂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动态。这个修理厂内部的单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业务需要而进行选择, 针对各单位或部门的核心能力及运输管理等具体情况, 进行必要的优化整合, 最后形成的一个部门。

(2) 柔性。当业务或修理单位或部门出现一些变化时, 能根据需要进行及时的变更, 使整个工作能顺利的继续开展, 保证维修保障的敏捷性。

(3) 开放。其他的单位或部门在掌握了新的关键资源和技术后, 能立刻加入这个系统, 系统通过开放, 具有足够的成长性和适应性, 可以更好的满足现代维修保障的需求。

3. 建立高柔性的敏捷信息网络

为了保证虚拟修理厂的各种资源和技术的充分应用, 应建立高柔性的敏捷信息网络, 利用网络的快速、准确、互动等特性, 使各修理单位或部门能对具体修理任务高效、快速、优质的精确保障。

4. 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在整个敏捷化维修保障过程中, 其最后的实施还是需要人, 人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现代的维修保障对人员的各方面能力要求都较高, 而敏捷维修保障则对人员的素质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新型敏捷维修保障人才, 充分发挥敏捷保障维修的优势, 也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在现有基础上, 构建学习型维修保障系统, 让人员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进化, 才能满足敏捷维修保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钱凤娟.敏捷制造极其实现.企业经济, 2005 (12) .

[2]周巍, 何七荣, 韦红星.我国修船企业实施敏捷制造模式的必要性分析及对策.中国修船, 2007 (8) .

装甲武器系统维修保障体制分析 第9篇

武器装备维修保障性归于装备的可靠性范畴, 是评价装备优劣的重要标准, 谈到现场维修性, 就会涉及到现场可更换单元 (Line Replaceable Unit) 也称为“现场可更换部件”, 是一种易于更换的模块化设备, 具有一个或多个功能, 并被封装为一个整体。这种设备在日常维护过程中就可以被迅速更换并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此类设备常见于复杂的电子系统中。在武器装备领域, 很多电子设备都是按照这种概念设计的, 这样可以大大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不需要装备停止运营, 在常规的日常维护 (Line Maintenance) 中就可迅速完成维修工作, 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装备的出勤率。

现阶段, 由于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地区局势的不稳定性, 作为我国的主力重型装备, 总装备部大力发展装甲装备, 比如:四代坦克、装甲侦察车、两栖车、装甲指挥车等, 主要用于火力支援、侦查校射等, 在战场快速反应的今天, 现场维修保障体制尤为重要。

1 现场维修保障体制现状

1.1 国外现状

国外武器系统现场维修起源于一战期间, 但没有统一的规范, 以美国空军为例, 美国空军的航空维修作业体制, 在1958年以前的50多年间, 围绕着地勤机组制和专业分工制两种思想, 来回摇摆。1959年, 美国空军颁发AFM66—1教范, 规定整个空军推行联队范围的专业分工制—POMO体制, 航空维修作业体制才相对稳定下来。

目前, 美国空军同时实行POMO和COMO两种航空维修作业体制。战略空军司令部和军事空运司令部所属飞机联队实行POMO体制。联队设一名维修副联队长专门负责维修工作, 下辖维修管理机构和外勤保障、电子、野战修理、武器弹药保障4个维修中队。采用这种体制不仅从事本专业范围内的野战级维修, 也进行外场级维修, 打破了两级维修的界限, 按职能组织维修工作。这种专业化的维修作业体制, 其优点是可以实行集中控制, 便于调配人力, 提高人员利用率;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快, 有利于保证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 适应航空技术装备日益先进复杂的情况。但这种组织可分性差, 不利于机动;人与飞机的关系比较松散;调度工作比较复杂, 容易造成工作延误, 对紧急情况反应不够灵敏等。

战术空军司令部所属飞机联队实行COMO体制。联队的维修管理机构与POMO体制相同, 只是维修中队由4个变为3个, 设飞行保障、部件修理和设备维护3个中队。联队的维修专业人员分散组合在这三个中队内。不同机种实行不同的维修作业体制, 是美国空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

1.2 国内现状

中国现场可更换单元主要参照GJB3385-98《出故障后可在工作现场从系统或装置上拆卸或更换的单元》和GJB/Z91-97《在使用环境中即处于外场或战斗环境中可更换的产品及其组成部分》执行。在执行过程中, 多采用三级维修, 即基层级、中继级和基地级三个级别, 分别承担保障的小、中、大维修。基层级维修, 通常由坦克乘员和修理工在坦克内进行, 大部分测试工作要靠计算机的自检功能完成。中继级维修需要有专门的测试设备, 用来查找和排除基层级送修的有故障及受到怀疑部件中的一般故障, 或确认新的部件性能是否完好, 以为装车或换件修理做好准备。基地级维修, 能够对计算机系统所有部件和内部的板卡、总成进行测试, 可以把故障定位到部件内部的某个板卡, 以便判断板卡中哪个器件损毁, 快速完成修复。这种三级维修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 比如人力物力消耗大、维修周期长、费用高等。

2 解决问题方案

2.1 三级维修改二级维修

造成维修周期长以及费用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维修层级过多, 在我国某些领域, 已经开始试行减少维修层级, 这对我国其他装备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具体方法是, 取消中继维修的任务, 分散到基地级和基层级, 由于电子装备的快速发展, 可靠性和模块化设计的增强, 维修保障大部分可在基地级进行。为了提高二级维修的响应速度, 有几个重要的前提, 一是要有可靠性高、虚警率低的检测设备, 二是要进行模块化设计, 要求设计师将设备尽量模块化, 连接方式也由电缆连接改为接插件连接, 这样就增强了电子设备的更换性, 三是部队人员素质要高, 对专业知识和产品非常了解,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维修瓶颈。

2.2 增强自检功能

两级维修体制对设备的ATE检测设备的要求提高, 自检功能是当今武器装备必不可少的功能, 但现在国内的ATE虚警率太高, 特别是航空产品, 虚警率高直接导致飞行员的误判, 导致重大事故发生。如果ATE先进, 一旦发生故障, 设备甚至还可以进行自启动消除软件BUG带来的危险。对于陆地产品, 虽然不会导致机毁人亡, 但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 报警后人为要进行排故, 增加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所以, 降低虚警率, 增强其准确性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2.3 加强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要求设计师不但具有专业功底, 更要具备系统经验, 能系统的从散热、强度、结构布局考虑。模块化设计是未来装备发展的趋势, 即所有功能性模块都变成即插即拔型, 不但能够减少设备内部的电缆数量, 确保各设备的电磁兼容, 并且可实现傻瓜式管理, 即使外行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搞明白。在装备实际使用中, 对于易损件均需进行备份, 在基地级维修过程中, 自检故障单元可以进行快速更换。

2.4 加强标准化、通用性设计

标准化、通用性设计是指在不同的产品间实现同功能模块或部件互换, 这要求标准化、系列化程度高, 小至螺钉螺母, 大到功能模块, 比如供电单元、终端等。在接口硬件和协议进行标准化、通用化设计后, 供电单元可以用于各个型号的装甲车载电源, 终端在通用型设计后, 在产品发生故障, 在没有备用产品的情况下, 可以将不重要的终端替换紧要终端, 灌入相关的软件后即可使用。在实际战争中, 恶劣条件下现场就地取材, 对战争态势至关重要。标准化、通用性设计大大加强了武器系统维修保障性。

3 结论

从三级维修保障体制改为二级维修保障体制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 牵扯基础工业、现代管理思想、流程优化等方面, 是一个在实践中摸索的创新过程, 一旦成功, 将会在效率、效益、效能上跨越式提高。可以看出, 装甲武器系统维修保障体制不但涉及到技术体制, 更涉及到管理体制, 只有双管齐下, 才能确实提高系统维修保障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 武器系统维修保障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专家们发现, 武器装备维修保障性不但是科技进步的表现, 更是先进管理体制的体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优化流程、简化层级是改善维修保障性的关键。作为装甲装备的试用者和管理者, 承担着我国装甲装备的维修、保障、培训和管理, 本文针对装甲武器装备的特点, 提出新的维修保障体制, 以供参考。

关键词:装甲,维修保障,体制

参考文献

[1]《美国空军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现状及启示》李晓峰2010.2航空维修与工程

直升机寿命后期维修保障对策 第10篇

寿命后期直升机良好率的影响因素

锈蚀

直升机、发动机结构及其部附件等大多是金属材质的, 在长期的使用、储存过程中, 受到大气、雨水、海水或酸、碱等物质的作用, 就会产生锈蚀, 如铁系金属部附件表面的“铁锈”, 锌和锌镀层、镁和镁合金表面的“白霜”, 铜和铜合金表面的“铜绿”等。从机身结构分析, 多数寿命后期直升机蒙皮铆接是上压下、前压后, 很容易被潮湿空气和雨水侵入。另外, 主减速器舱、发动机舱、各检查口盖处等部位也容易发生锈蚀, 这些部位的锈蚀将引发直升机的故障隐患。

磨损

磨损主要产生于处于动态工作下的零部件, 如轴承、倾斜器万向接头和传动齿轮等活动部件和留有间隙的结合面处, 极易产生磨损。因为直升机结构比较紧凑, 用于安装导管的空间有限, 加上部分导管布局不合理、拆装时变形、卡箍松紧度不恰当等原因, 使导管与机件或其他导管之间的间隙过小, 导致导管产生磨损;此外, 操纵系统各操纵连杆、脚操纵钢索、旋翼刹车盘、摇臂相互连接部分、旋翼轴向、纵向各活动关节等部位也容易受到磨损。

老化

金属材料易锈蚀, 而非金属材料则易老化, 比如橡胶、塑料、油漆、皮革织物等易老化。在温度较高时, 或在一些溶剂中非金属材料很容易老化。比如, 温度骤变时, 有机玻璃容易产生银纹, 出现折光现象, 降低透光率, 日光会加速其氧化变质;在遭受溶剂侵蚀后, 会“发雾”。此外, 液压油、滑油软导管, 各通电导线, 防火布套, 密封胶圈等经长时间使用后, 都会出现老化。元器件老化后会造成设备灵敏度下降;导线老化后易发生短路、断路;油液软管老化, 会造成油液渗漏。

裂纹

直升机机身及其部附件在工作过程中, 会承受不同的载荷, 比如在直升机起飞和降落时, 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使机身及其部附件受到拉力、压力、弯曲力和剪力的作用。高速旋转的升力系统, 会致使桨毂、倾斜器等部位产生应力集中, 导致裂纹的产生;发动机在工作时, 压气机、涡轮、自由涡轮等运动部件及轴承在高温环境中, 会产生很大的热应力, 容易产生疲劳, 进而裂纹。此外, 直升机工作时不可避免会引起较大的振动, 进而会使主要受力部件产生疲劳, 同样会导致裂纹甚至断裂。

维修保障对策

加强针对性检查

(1) 检查方法要灵活有效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为主要指导思想, 兼顾经验维修, 对直升机重要部位、关键机件加强检查, 可以增加检查频率或缩短检查周期, 定期对直升机进行技术状态检查, 摸清真实技术状况, 逐架确定使用建议, 确保部队训练任务完成、飞行安全和及时发现故障。

(2) 检查面可适当扩大

在进行直接机务准备、再次出动机务准备等工作, 在做好手册规定的检查内容时, 还应加强发动机进气道、着陆装置等部附件的检查;利用预先机务准备、机械日、大检查等时机, 在做好对重要机件、关键系统检查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对管 (线) 路的检查, 保证检查间隔期不长于一个季度;另外, 还要定期进行直升机质量评估, 保证直升机具有高的可靠性。

(3) 加强结构件的探伤检查

利用装备质量大检査、季节转换等时机, 加强对直升机易产生裂纹的部位进行探伤检查, 如发动机支架、周期变距拉杆、起落架承力部件、尾操纵轴、旋翼包铁等。

加强预防性措施

(1) 防油液污染

认真落实油液防污染措施, 加大力度监控检查油液质量, 油液检验要派专职人员进行, 对加油各环节, 如油车、油枪、油滤、加油口进行严格检查把关, 防止油液污染。

(2) 防水

直升机处于寿命后期时, 防水性能较差, 应配齐各种堵盖、管套和布套等防水设备;采取统一规范包扎、涂密封胶等措施防止易进水部位进水;雨后要及时做好通风晾晒工作, 防止直升机因进水而造成的线路或设备短路等。

(3) 采取整治措施

针对频发性、危险性故障, 为确保重要部位、关键系统的可靠性, 防止突发性、危险性故障出现, 可每飞行3~5天对直升机进行一次定期全面检查。

探索研究故障规律

(1) 加强检査与维修的针对性

在日常维修工作中, 应重点检查和维修容易产生磨损、腐蚀、应力集中的部附件。

(2) 加强预防性维护

提前做好除锈、防潮等防护工作, 防止部附件腐蚀加重;加强机件表面、部附件间隙、机件内部无损探伤等检查, 提前做好检査、维修工作, 防止部附件产生严重磨损, 消灭故障与萌芽。

(3) 开展单机性能普査和质量鉴定

对处于寿命后期的直升机出现的故障进行研讨、分析, 以此为依据, 制定出直升机的飞行强度限制和退役或报废梯次。

(4) 制定合适的管理与维修措施

从机务大队和修理厂挑选从事寿命后期直升机维修工作的骨干人员, 认真总结这些直升机的特点和故障规律, 整理所遵循和执行的维修法规和技术措施, 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维修措施。

加强维修组织管理

(1) 优化工作程序

对大项维修工作进行程序优化, 如主减速器更换、直升机定期检修工作, 合理分配维修人员, 充分利用维修装 (设) 备, 提高维修效率, 保证维修工作质量。

(2) 制定专项检査制度

按专业梳理直升机专项检查工作, 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和具体责任人, 对每项工作编制相应的工作卡片, 落实专项检查“卡片式”管理。

(3) 实施量化评比检查制度

为规范机务大队、修理厂工作等维修单位工作, 实施量化评比制度, 定期公布评比结果, 提高工作质量。

(4) 执行照相监控

为把第一把手工作质量, 对重要工作、重点部位进行照相监控, 有效预防维修差错。

加强维修保障管理

(1) 严控直升机的使用率

直升机的寿命受到飞行间隔时间、起落次数、连续飞行时间、装载重量等因素的影响, 飞行间隔时间越短, 起落次数越多, 潜在威胁就越大。一是适当延长直升机飞行的间隔时间。飞行间隔时间过短, 会熬制直升机故障率上升, 不利于直升机的维修保养。在飞行计划制定时, 应充分考虑到直升机的实际技术状态, 不能为了完成飞行训练任务而置直升机安全于不顾。二是适当减少连续飞行时间。连续飞行时间越长, 直升机机件的动力负荷、热负荷就越大, 就容易出现变形、裂纹, 甚至断裂。适当减少连续飞行时间, 可大大减少部附件的故障率, 相对延长直升机寿命。

(2) 提高维修工作质量

较高的直升机维修工作质量, 是保证直升机良好率的前提。机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 还得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维护作用。在日常维护时, 要及时进行防锈蚀, 最大限度的保持直升机的固有可靠性;在定期检查工作时, 要认真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

(3) 提高维护人员素质

一是提高认识, 避免重视新型直升机维修, 轻视老旧直升机维修的思想。虽然目前有很多新型直升机已经装备部队, 但必须承认老旧直升机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针对寿命后期直升机, 做好培训工作。要针对寿命后期直升机的特点和故障规律, 对机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将部队多年积累的维修经验进行共享, 提高维修的针对性。

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激励机务人员干劲。很多人认为维护寿命后期直升机的机务人员没有前途, 这是完全错误的。老旧直升机故障率偏高, 更能考验机务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如果老旧直升机都能维护保障很好, 维护新型直升机更不成问题。

结束语

处于寿命后期的直升机在陆航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虽然新型直升机在陆续装备部队, 但我们必须要清楚, 寿命后期是任何装备发展过程中不可跳跃的阶段, 而且直升机新老并存是会一直存在。作为从事直升机维修保障人员, 要从思想上重视寿命后期直升机, 研究其特有的故障规律, 总结其维护特点, 不断积累经验, 保证具有较高的良好率, 使其能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维修保障管理 第11篇

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是由一系列保障业务活动组合而成的, 包括保障筹措、储备、供应等各个环节。装备维修器材 (以下称器材) 的军民融合保障模式使地方保障资源、技术、能力等要素嵌入器材保障各个环节的业务活动中, 把一些非核心保障业务交给地方去做, 确保自身保障核心能力业务的完成, 通过整合优化军民双方的保障资源, 最大限度的满足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的需要以及满足部队军事和经济效益要求。

器材保障业务区分

可靠性依据。可靠性是军事效益的具体体现。一方面, 将某项、某类器材保障业务交给地方完成, 要看其依靠地方或与部队合作能否保证我军器材保障具体要求, 即能否在指定的时间、地点、经费、安全等限制条件下完成;另一方面, 器材保障过程中能否达到保密的要求, 即对相关军事技术、军事活动计划、军事活动流程、组织管理体系等的保密性是否符合要求。也就是说, 器材保障核心能力业务是保障难度大、战略地位高、保密性强的业务。

保障资源支配能力的依据。保障资源支配能力的是指在分工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 比如生产环节, 器材生产标准制定是核心 (只要掌握具体标准, 凡是具有同等生产能力的厂家都能够生产出完全符合要求的产品) , 然后依次为生产器材机器设备的制造能力、器材的生产、粗加工产品、原材料的生产等。在这些环节中, 未被地方掌握的为部队的核心能力业务。

经济性依据。经济性依据主要考虑融合前后的效益、代价问题, 即器材保障过程中的经费消耗是否受到供求关系协调、控制, 而不是由单一的卖方控制, 军民融合保障后经费消耗是否比融合前保障消耗少, 以及军民融合保障后是否保持军方主导地位等问题。也就是说, 器材保障核心能力业务是军民融合后支配能力强、经济效益高、保障代价低的业务。

结合以上判断依据分析, 可以得出, 器材保障核心能力业务就是具备可靠性要求高、保障难度大、战略地位高、不确定性高、支配能力强等特征的保障业务。通过确定需要由部队器材保障部门自身保障的核心能力业务, 自然可以将非核心能力业务从器材保障业务环节中剥离出来。

器材保障业务融合决策因素分析

军民保障资源可流通性。军民保障资源可流通性是指可以参与市场流通的可行性, 其表现为在实际器材保障活动中该资源供给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使其在许可范围内流通追求经济效益时不影响保障活动军事效益的特性。这个维度直接反映了军民融合保障选择业务范围的广度。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资源丰富性, 反映了军民保障的供求关系状况, 即市场来源广泛、且数量、质量能够完全满足部队整体需求的状况, 资源的丰富性扩大了部队器材保障资源的可选择性、可利用性和可塑造性;资源非战略性, 反映了保障资源中保密性低、价值低、对保障整体活动完成影响小的特性;资源可再生性, 反映了器材保障活动资源的可持续性, 也就是生成速度远大于消耗速度的特性;资源不易破坏性, 反映了生产、生成、开发、供应等活动处在持续稳定的状态, 且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涉的特性;资源可替代性, 反映了该资源在具体保障活动中所起作用的通用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也就是说该类资源的性质可能差别很大, 但是可以在具体活动中起到相同的作用。

军民保障技术通用性。军民保障技术通用性是指部队所需要保障的活动内容在地方保障领域是否具有广泛的应用, 而不是部队自身专有的保障活动。这个维度直接反映了军民融合保障选择业务的深度。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工艺通用性, 是指军民融合保障的产品或服务在一定时间内技术层面是相对稳定的, 或者说是部队所需服务的保障业务标准与地方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相吻合或相适应的特性;技术人员通用性, 是指部队所需要的技术保障人员容易在地方市场招聘或其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展开相应的器材保障业务的特性;设施设备通用性, 是指地方保障部门的设施设备与部队需求相匹配的特性;保障流程通用性, 是指地方企业某些保障环节的流程与部队相关保障环节相同或相似, 可以在地方企业直接开展的特性。

军民保障市场成熟度。军民保障市场成熟度作为衡量军民保障市场阶段发展水平或程度的指标, 这个维度直接决定其军民保障市场的发展阶段军民融合保障的效率, 其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部队资源规划能力, 是指对军民融合资源进行统筹、协调, 使其能够提出适合地方资源完成的保障需求, 能够诊断现有保障资源状况, 能够组织、动员地方可利用资源, 能够对军民保障业务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估等能力;部队标准化建设程度, 是针对军民双方通用的器材保障技术、器材保障管理进行标准体系制定的完善程度;部队法律法规建设程度, 是有效实施军民融合保障的政策、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等的完善程度;部队信息化建设程度, 是在信息化环境平台上, 对器材保障需求信息、保障过程信息、保障结果信息等实现军民间有效互通的程度;企业规模, 是指企业在社会该领域中的地位、经营运行状况、发展潜力;企业数量, 是指保障业务部门的数量涉及同行业的保障业务部门数量和不同行业的保障业务部门数量多少;企业服务能力, 是参与部队保障业务服务质量的衡量依据, 如果地方保障部门具备很强的服务能力, 不仅可以保质保量完成保障任务, 同时还可以为部队提供一些辅助性的改进、保障方法决定方案的优化, 对部队器材保障能力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企业创新能力, 是指企业技术创新、保障创新的能力, 随着部队器材保障需求的变化发展带来的器材保障模式、器材技术性能指标等的变化, 需要地方保障部门具备进行相应的改良、改进、变革来适应这此些变化。

器材保障业务融合保障方式的选择

器材保障业务融合方式的选择, 是在对决策维度评判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维度的评判均分为“好、一般、差”三个等级。通过对决策维度进行专家评判, 确定出军民融合保障的具体方式。其融合保障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适合融合保障。对于评判结果为“没有维度被评为差, 且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评为好”的具体业务或流程是适合融合保障的, 因为其各方面因素都具备了一定的军民融合保障条件;同时, 对于评判结果中“没有维度评为差, 且只有一个或没有维度评为好”的具体业务和流程是趋向适合融合的, 即使该业务或流程遇到一些不确定性情况也会得到各方面因素的支持, 或能够采用一定拆解融合的保障方法使得在去掉融合保障不利方面后能够成为较为适合融合保障的业务或流程。

不适合融合保障。对于评判结果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评为差”的具体业务或流程并且该项业务或流程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具体影响因素要求的, 就认为该项业务或流程是不适合军民融合保障, 应在选择决策中将其排除;对于评判结果为“一个维度评为差, 且只有一个或者没有维度评为好”的业务或流程, 原则上是趋向不适合军民融合保障的, 因为维度评判为差的影响因素所占比例较大, 会给融合保障带来很大的风险, 有可能导致在融合过程中部队器材保障任务不能够按时完成。

上一篇:根尖乳头干细胞下一篇:中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