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哌啶醇论文范文

2024-07-22

氟哌啶醇论文范文(精选7篇)

氟哌啶醇论文 第1篇

讨论急性静坐不能是常见且痛苦的药物不良反应。急性静坐不能多发生在用药后数小时或数日、药量增加或变更药物时, 其发生率8%~76%不等[1]。抗精神病药致静坐不能, 其临床特点为主观上想活动和客观上不停息的运动状态。严重时易误诊为精神症状恶化, 加大抗精神病药用量则可使患者更加痛苦难忍, 甚至导致自杀意外[2]。

抗精神病药 (APD) 引起的静坐不能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结果证明, 其发生与APD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D2受体, 引起多巴胺能系统功能降低和乙酰胆碱能系统功能相对增强有关[3]。也有学者认为静坐不能发生可能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 (NE) 机制或DA/NE功能失衡有关[4]。本例患者肌内注射氟哌啶醇20min内出现急性静坐不能, 较罕见。处理通常比较困难, 目前一般方法为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 使用抗胆碱能药 (盐酸苯海索) 和抗组胺类药物异丙嗪或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 必要时可加用苯二氮艹卓类药如地西泮、氯硝西泮。

关键词:氟哌啶醇,静坐不能,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李光辉.普萘洛尔与苯海索治疗静坐不能双盲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 15 (1) :37.

[2] 张伟, 王晓红.抗精神病药所致静坐不能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2013, 5:649-650.

氟哌啶醇论文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4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104例, 男女比例为45:59, 年龄在24~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7±5.26) 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为单侧或双侧, 面部某一肌肉或肌群不自主发生痉挛性抽动。患者在入院治疗前, 多有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或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史, 且多是以上方式治疗复发或无效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氟哌啶醇治疗:初始用药为小剂量, 给予患者口服氟哌啶醇1mg Po Bid, 1次/d, 根据患者的症状情况, 每隔2—3d增加1mg, 于2周内增加至2~6mg/d为止。待患者病情有明显缓解后, 继续巩固治疗2~6w。之后, 根据患者病情将剂量逐渐减少, 并维持治疗半年以上。

1.3 评价指标

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为:显效:患者面肌无抽动, 或有偶尔抽动1次的现象;有效:患者的面肌抽动频率较治疗前相比减少了50%及以上;无效:患者面肌抽动频率较治疗前比较, 变化无显著性。注: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104×100%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后疗效分析

本次研究的104例面肌痉挛患者均给予氟哌啶醇治疗, 所有患者均在服药2周后有明显的效果, 之后巩固维持治疗中, 7例患者因不良反应症状较严重而放弃治疗, 视作无效。其余97例患者在治疗半年后的疗效分析中, 治疗显效者63例, 占总人数60.58%, 治疗有效者31例, 占总人数29.81%, 治疗无效者共有3例 (维持治疗无效者) +7例 (因不良反应放弃治疗者) =10例, 占9.61%。本次接受治疗的104例患者中, 治疗总有效率为90.38%。

2.2 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通过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发现, 出现头昏者11例 (10.58%) , 流涎者5例 (4.81%) , 嗜睡者34例 (32.69%) , 口干者6例 (5.77%) , 锥体外系副反应者3例 (2.88%) 。在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中, 除过7例 (6.73) 因不良反应症状较严重而放弃治疗外, 其余患者不良反应均能耐受, 在持续治疗后适当干预后, 不良反应情况消失或有明显缓解。

3 讨论

面肌痉挛主要是指患者单侧面部肌肉发生非自主性、反复发作性、阵发性的一种抽搐、抽动现象。目前, 临床上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诸多, 例如中医针灸治疗方法、西医药物治疗方法、物理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方法等等。但长期的临床实践资料也表明, 有很多的临床治疗方法虽能在短期内暂时缓解患者的疾病发作现象, 但却很容易出现复杂, 难以有效、彻底地治愈面肌痉挛[1]。

在治疗面肌痉挛中, 被临床医学上较肯定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以及微血管减压术三种方法, 但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以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也有30~60%左右的治疗失败或治疗复发率, 且采取这两种治疗方法, 其治疗费用也比较昂贵。而在诸多种药物的治疗中, 譬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丙戊酸钠等, 其治疗有效率也仅有50—80%左右, 且副作用较大, 也容易在停药后复发, 因此临床医生大多不推荐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面肌痉挛[2,3]。

而在药物治疗面肌痉挛当中, 氟哌啶醇的临床治疗效果被得了广泛的肯定, 其应用于面肌痉挛治疗中时, 治疗总有效率高, 且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少, 多数患者在用药后仅会出现嗜睡、头昏等现象, 对持续治疗不会有太显著的影响。而本次所研究的104例患者均给予氟哌啶醇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38%, 且在治疗中仅有7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较严重而放弃治疗。

综上所述, 采用氟派啶醇治疗面肌痉挛患者, 其治疗效果显著, 且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我国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世亭, 王旭辉.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 12 (09) :178~179.

[2]叶飞, 余艳, 席刚明.肌电图导引下面神经毁损治疗Meige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1 (11) :134~135.

氟哌啶醇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2年6月间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TS患者112例, 男86例, 女26例;年龄最小5岁, 最大18岁, 其中5岁~8岁54例, 9岁~12岁48例, 12岁以上10例;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7年;多发抽动67例, 发声秽语抽动29例, 抽动伴多动16例;接受过治疗92例, 首次就诊20例。

1.2 诊断标准

秽语、秽亵行为、模仿言行、重复言语等症状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临床可见眨眼、耸肩、摇头、面部出怪相或跳动、摸鼻、触摸别人、秽言秽语等) ;有家族史;症状出现1年以上;MRI、CT、EEG及血清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该症状[1]。

1.3 方法

将门诊就诊的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56例, 治疗组采用氟哌啶醇配合盐酸苯海索治疗:氟哌啶醇0.25~0.5 mg/次, 2~3次/d, 逐渐加量至有效控制量, 症状控制后逐渐减少剂量到维持剂量10 mg/d以下;盐酸苯海索4 mg/d, 分2~3次服用, 根据临床控制锥体外系的程度逐渐加量至5~10 mg/d。观察组采用氟哌啶醇与黛力新联合治疗:氟哌啶醇用法同治疗组;黛力新1片/次, 1~2次/d, 控制后1次/d维持。

比较2组临床效果, 治疗后每6个月复查1次或电话随访, 观察2组在1年后哪种治疗方法更具优越性、远期疗效更好。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控制, 即临床症状消失80%以上或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减少5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1年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1.1%, 显著高于治疗组的76.8%,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病情波动及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1年后观察组在病情波动方面明显少于治疗组, 且临床出现药物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也明显少于治疗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经大规模的临床实践证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纹状体多巴胺 (DA) 递质活动过度或DA受体超敏有关, 临床实践证明应用D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在神经支配下的肌肉活动机制中, 神经突触前膜内含有储存乙酰胆碱 (ACh) 的囊泡, 当神经信息以电冲动的形式传递至突触前膜时引起Ca++内流, 囊泡按全或无的定律将ACh释放入突触间隙, 其中约1/3的ACh分子弥散到突触后膜与乙酰胆碱受体 (ACh R) 结合, 产生终板电位而兴奋性引起肌肉收缩[2]。DA与ACh是纹状体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系统, 功能相互拮抗而维持平衡, 其中DA属抑制性递质, 而ACh属兴奋性递质。同样突触末梢受到兴奋, DA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DA受体结合, 使离子通道开放, 提高膜对钾离子、氯离子的通透性, 尤其是对氯离子的通透性, 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突触后膜超极化, 而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兴奋, 出现后神经元抑制。TS患者多表现为大脑基底核及边缘系统的皮质DA活动过度或突触后DA受体超敏, 以及DA更新率降低而致功能过盛[3]。我们将对两种递质受体的平衡作为治疗的切入点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氟哌啶醇属于抗精神病药物, 作用主要是阻断脑内DA受体, 并可促进脑内DA的转化, 有很好的抗幻觉、抗兴奋躁动作用, 阻断锥体外系DA的作用及镇吐效果较强。口服吸收快, 血浆蛋白结合率在90%以上, 生物利用度在40%~70%, 口服后3 h~6 h血药浓度可达高峰, 半衰期 (T1/2) 21 h, 是一个较好的治疗TS药物。黛力新是一种有神经阻滞作用的复合制剂药物, 其中的三氟噻吨大剂量时可拮抗突触后膜的DA受体, 降低DA活性;而小剂量时作用于突触前膜DA自身调节受体, 而促进DA的合成与释放, 使突触间隙DA含量增加发挥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四甲蒽丙胺则是一种双相抗抑郁剂, 可以抑制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五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 使突触间隙中的单胺类递质增加。两种药合剂共同起到抗抑郁、抗焦虑、抗兴奋作用, 四甲蒽丙胺还可对抗三氟噻吨产生的锥体外系症状。本资料显示观察组显效率达到60.7%, 总有效率达到91.1%, 明显优于治疗组的39.3%与7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远期效果方面, 观察组病情波动率较低仅16.1%, 药物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仅10.7%, 明显低于治疗组的37.5%与3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践证明氟哌啶醇联合黛力新在治疗效果方面、病情改善方面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方面均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具有远期效果稳定, 副作用少, 显效率高的特点, 是目前治疗TS较为理想的配方组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彦.腕踝针为主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J].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2011, 15 (6) :564.

[2]刁连伟.硫必利与氟哌啶醇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对比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 (2) :196.

氟哌啶醇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12月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86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15~60岁,平均(35.9±8.3)岁;精神分裂症59例,躁狂症8例,偏执性精神病1 1例,反应性精神病8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经我院精神科专家诊断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有严重中毒性中枢神经抑制患者,对氟哌啶醇过敏的患者,心律不齐、骨髓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及短期内接受过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6]。

1.2 方法

氟哌啶醇治疗方案:口服氟哌啶醇片(江苏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256,2 mg/片),口服剂量4~12 mg/d;肌内注射氟哌啶醇注射液(山东鲁抗东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4042,5 mg/mL),注射剂量5~20 mg/d。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针对个体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护理分析,护理方法如下。①治疗前护理: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全身检查和精神状况了解并做记录,对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如营养不良患者给予营养补充等。②治疗中护理:患者服药开始后对其进行护理分析,督促患者及时服用氟哌啶醇片,观察口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出现不良反应时间并做记录;注射氟哌啶醇注射液需注意患者接受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如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可更换注射部位或对注射部位进行热敷,若不良反应严重应避免肌内注射[7]。③针对性护理:针对患者采用氟哌啶醇治疗后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做出不同的护理。若患者出现口干、乏力、头痛、视物模糊、便秘、出汗等,情况不严重者无需特殊处理,严重者可建议患者多饮水、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增加活动量等缓解患者便秘、乏力、口干等状况;若患者出现类帕金森病,患者表现为手足震颤、肌张力增高,情况严重者丧失协调运动能力、流涎和皮脂溢出,应适当减少用药剂量或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减轻症状;患者若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患者表现为斜颈、颈后倾、眼上翻、扭转性痉挛,同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烦躁,咽部痉挛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应按医嘱减少用药剂量并给予肌内注射氢溴酸东崀菪碱0.3 mg或苯甲托品2 mg以减轻症状;患者若出现静坐不能现象,轻者表现为烦躁不能静坐等,严重者会有自杀倾向,此时应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抚慰,缓解患者心理压力,鼓励患者同时遵照医嘱给予口服地西泮、普萘洛尔缓解症状;若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咽喉肌肉共济失调,应谨慎管理患者的饮食,尽量避免干硬食物,患者的食物主要以流质半流质为主,若患者进食流食也困难则可选择静脉注射或鼻饲供应患者所需必要能量;若患者产生现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为口唇舌出现不自主的异常震颤,此类不良反应与患者睡眠质量和情绪有关,应给予适当减少药物用量的护理;过敏性皮疹即患者面部、四肢、躯干出现点状红色斑丘疹,严重时伴有发热、黏膜红肿、皮肤糜烂脱屑渗出等症状,应嘱托患者避免曝晒,避免搔抓皮疹,若发现皮疹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患者衣物和皮肤接触的用品应作消毒灭菌处理,渗出的上面可用2%硼酸水或0.5%雷夫努尔液湿敷[8]。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护理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中患者出现的多种不良反应,其中17例出现口干、乏力、便秘等不良反应,所占全部不良反应比例19.77%;2例患者出现类帕金森病,占2.33%;5例患者有急性肌张力障碍,占5.81%;6例患者静坐不能,占6.98%,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占12.79%;1例患者出现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占1.16%;6例患者发生过敏性皮疹,占6.98%。患者产生不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时间

口服氟哌啶醇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在服药后第2~70天,发生不良反应的平均时间为治疗后(45.34±8.65) d;肌内注射氟哌啶醇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在注射后2~72 h,发生不良反应的平均时间为治疗后(49.39±9.29) h;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比较,肌内注射氟哌啶醇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较口服氟哌啶醇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病是由于多基因缺失、重叠从而引起的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的一种疾病[9]。精神病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行为怪异、出现幻觉幻听等、意志减退、患者认知能力下降,同时患者不自知难以自主寻求医生帮助。常见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等。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发病人群各异,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种,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患者伴有敌对情绪及攻击行动[10];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为儿童,表现为不自主地运动或发声等[11]。氟哌啶醇是治疗精神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其作用与氯丙嗪相似,有较强的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在等剂量的情况下,药效作用强于氯丙嗪,其抗焦虑症、抗精神病作用强而久[12]。本研究通过分析氟哌啶醇在治疗精神病患者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发应及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做护理分析。

患者在进行氟哌啶醇治疗过程中产生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主要出现了7种类型的不良反应,针对不良反应做出的护理分析:①不良反应表现为口干、乏力、头痛、视物模糊、便秘、出汗等,此类症状患者出现了17例,发生率为19.77%,症状轻者无特殊处理,严重者患者在医师建议下多饮水、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不良反应有所缓解;②类帕金森病2例,占全部患者的2.33%,患者出现手足震颤、肌张力增高的症状,其中1例情况较严重,患者已出现丧失协调运动能力、流涎的症状,针对这种不良反应2例患者均应适当减少用药剂量,严重者在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后恢复自主运动能力;③急性肌张力障碍5例,占全部患者的5.81%,患者出现斜颈、扭转性痉挛,同时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烦躁,按医嘱减少用药剂量后症状减轻;④静坐不能6例,发生率为6.98%,患者出现不能静坐的症状,其中1例患者出现自杀倾向,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患者心理压力得到缓解,遵照医嘱给予严重患者口服地西泮、普萘洛尔,其情绪有一定改善;⑤吞咽困难11例,发生率为12.79%,1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难以咽下问题,出现不良反应后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管理,全部避开干硬食物,其中9例患者将食物改为以流质半流质为主,2例患者进食流食存在一定困难,给予患者部分流食供给同时配以静脉注射供给所需能量;⑥1例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发生率为1.16%,该患者出现口唇不自主轻微震颤,适当减少氟哌啶醇的用量后无异常;⑦过敏性皮疹6例,发生率为6.98%,6例患者均出现轻微过敏性皮疹,4例出现在四肢,1例出现在面部,1例出现在躯干,其中有1例症状严重,给予该患者患处0.5%雷夫努尔液湿敷,全部患者的衣物及经常接触的用品均给予消毒灭菌处理,护理后患者症状均得到好转。对患者不同类型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服用氟哌啶醇的方式不同产生不良发应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显示,口服氟哌啶醇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在服药后第2~70天,肌内注射氟哌啶醇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在注射后2~72 h,表明氟哌啶醇口服吸收快,氟哌啶醇口服3~6 h血药浓度达峰值[13]。

综上所述,在氟哌啶醇治疗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出现口干、乏力、头痛、视物模糊、便秘、出汗、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出现概率大,在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做出针对性护理后,患者不良反应均有所缓解,同时治疗前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等护理对减少患者不良发应的发生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4]。研究中,在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努力下,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因此建议在临床治疗住院精神病患者过程中,应大力推广和应用加强护理的方式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15]。

摘要:目的 探讨氟哌啶醇应用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不良反应与护理分析。方法 对201 1年5月2012年12月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接受氟哌啶醇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对患者的护理分析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接受氟哌啶醇治疗过程中出现7类不良反应:①口干、乏力、便秘、出汗等症状17例,发生率为19.77%;②类帕金森病2例,占全部患者的2.33%;③急性肌张力障碍5例,占全部患者的5.81%;④静坐不能6例,发生率为6.98%;⑤吞咽困难11例,发生率为12.79%;⑥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发生率为1.16%;⑦过敏性皮疹6例,发生率为6.98%。患者在接受针对性护理后,不良反应均有所缓解。结论 氟哌啶醇在住院精神病患者过程中产生较多不良反应,在接受护理后可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加强药效吸收,提高药物疗效。

氟哌啶醇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徐州精神病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3]:(1)有药物禁忌证患者;(2)存在失访风险患者;(3)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患者,预计生存期<1年患者等。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相关科室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随机将患者分为氟哌啶醇组与奥氮平组,各36例。氟哌啶醇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36.7±5.0)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病程(2.9±0.6)年。奥氮平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7.2±5.9)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3.4±0.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氟哌啶醇组患者给予口服氟哌啶醇片(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0585)治疗,起始剂量2~4mg/次,2~3次/d,可根据病情增加剂量,维持4~20mg/d。奥氮平组给予口服奥氮平片(LILLY.S.A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0828)治疗,起始剂量10mg/次,1次/d,可根据病情增加剂量,维持10~20mg/d,疗程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症状情况: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4]进行评价,共包含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与一般精神病理三个维度,分数越高代表精神分裂症状越严重;(2)血脂指标: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生存质量:采用精神疾病生存质量表(WHOQOL-BREF)[5]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生存质量情况,共包括生理领域、心理状态、社会关系与环境因素四个维度,分数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高;(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ANSS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脂

治疗前两组患者TG、TC、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氟哌啶醇组TG、TC、LDL-C低于奥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WHOQOL-BREF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状态、社会关系与环境因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氟哌啶醇组生理领域、心理状态、社会关系与环境因素评分高于奥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

氟哌啶醇组患者出现嗜睡1例,失眠1例,胃肠道症状1例,氟哌啶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奥氮平组出现失眠2例,胃肠道症状2例,皮疹1例,奥氮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我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约为50/10万,患病率高达5.7‰,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而逐年升高,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家庭与社会的经济与心理负担,形势不容乐观[6]。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关,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缓解意义重大[7]。针对该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药物干预为主,包括典型抗精神药物与非典型药物两大类。典型抗精神药物主要包括氟哌啶醇、奋乃静与氯丙嗪等,对神经突触多巴胺受体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中氟哌啶醇的巴胺受体拮抗能力是其余两种的20~40倍,属于丁酰苯类药物,抗精神作用持久,服用剂量小,在临床上较受欢迎[8,9]。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主要包括奥氮平、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等,对多巴胺受体、5-羟基色胺与肾上腺素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其中奥氮平相对不良反应较少,效果明显,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非典型抗精神药物[10,11,12]。有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药物对血脂水平影响较大,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从而影响远期生存质量[1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s,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氟哌啶醇论文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患者,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5年;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总分≥35;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智力障碍;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足量治疗后行为异常未有明显改善。共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23~57岁, 平均 (34.3±7.3) ;病程8.0~31.2年, 平均 (18.5±9.3) 年。随机分为氯氮平组 (A组) 、氟哌啶醇 (B组) 两组, 每组3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1.2 方法

两组均口服治疗, A组口服氯氮平初始剂量为25 mg/d, 2~4周后加量至200 mg~500 mg/d, 显效后减至200 mg/d。B组口服氟哌啶醇初始剂量2~4 mg/d, 渐增至10~40 mg/d, , 显效后减量至4~12 mg/d。A组1例出现粒细胞缺乏, 故脱落。B组3例严重锥体外系反应, 合用苯海索。采用BPRS和副反应 (TESS) , 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各评定1次。以BPRS减分率≥75%为痊愈, ≥50%为显效, ≥20%为有效, <20%为无效。治疗前后同时进行血常规、心电图和肝功检查。

采用SPSS 19.0软件包做统计分析, 主要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 疗效比较, 氯氮平组痊愈1例, 显著进步5例, 进步7例, 无效16例;氟哌啶醇组分别为5、8、10和7例。氟哌啶醇组疗效较好, 有效率76.6%, 氯氮平组, 有效率44.8%。

2.2 BPRS评分比较 (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A组1例粒细胞缺乏, 流涎3例, 头晕2例, 便秘和心动过速各3例;B组锥体外系反应3例, 两组心电图和肝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TESS总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3讨论

从服药后患者BPRS的数据发现, 氯氮平与氟哌啶醇对治疗精神分裂症行为异常均有疗效, 但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行为异常明显优于氯氮平, 有效率76.6%, 提示氟哌啶醇不仅可显著控制各种精神运动兴奋的作用, 同时对慢性症状有疗效[2]。而氯氮平作为广谱抗精神病药, 对慢性患者也适用, 对情感淡漠和逻辑思维障碍的改善较差[3]。两组中氯氮平组出现1例粒细胞缺乏, 治疗中应监测血常规, 尽管氯氮平在国内使用广泛, 但国内外专家主张慎用[4]。而氟哌啶醇组多见锥体外系反应, 合并苯海索治疗后缓解, 对于精神分裂症行为异常的治疗疗效值得肯定, 临床应用度较高。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3:94.

[2]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8:162.

[3]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8:163.

氟哌啶醇论文 第7篇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期间, 我院相关科室所收治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38例患者资料。所有入选患者都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 即PANSS评分在60分以上, 年龄结构在18~65岁。并对有过敏史与躯体疾病以及药物严重依赖者予以排除。在38例患者中, 20例为男性患者, 18例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21~58岁, 平均年龄为 (36.8±14.2) 岁, 初次发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23.1±4.9) 岁, 病程在8~29年, 平均病程为 (12.9±4.9) 年。

1.2 治疗方法

采用阿立哌唑 (商品名:博思清,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 起始剂量5mg,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用药量增加到每天30~60mg, 并每天按时口服4~10mg的氟哌啶醇, 如有需要, 还应以苯二氮与抗组织胺以及抗胆碱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1.3 疗效及其安全性的评定

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以及副反应量表 (TESS) 对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评定。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过程中的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进行评定。在第8周的PANSS减分率超过75%时, 即为痊愈, 50%~74%为显着进步, 25%~49%即为进步, 而低于25%时无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功能等指标的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经过8周治疗, 10例患者痊愈, 18例显效, 6例好转, 4例无效, 有效率达到89.4%, 显效率73.7%。

2.2 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对比情况, 见表1。

注:治疗过程中的PANSSS评分和治疗前相比, 差异较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表1不难得出, 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 患者的PANSS评分、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分呈逐步降低的趋势。

2.3 不良反应症状

4例嗜睡, 肌紧张6例, 震颤5例, 静坐不能4例, 口干2例, 视物模糊1例, 便秘1例, 流涎1例, 失眠0例, 血压降低2例, 头晕2例, 心动过速2例, Q-T异常0例, 体质量增加1例, 粒细胞减少0例。阿立哌唑合并氟哌啶醇发生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通常在20%;而不良反应发生在锥体外的情况较多, 但症状较轻, 以苯海索片基本可以处理, 患者也能耐受。比较患者的检查结果, 没有发现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功能指标的异常现象。

3 讨论

目前, 在临床上, 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难度较大, 常常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还经常会因为治疗不善而更改治疗药物, 因此使患者遭受了不少痛苦。相关医学专家也正加大对该病的研究力度, 以获取更好的治疗方法。目前为止, 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效果相对突出的药物以氯氮平为首, 但氯氮平副作用太大, 副作用也比较多, 特别是对白细胞的影响比较大, 需对患者的白细胞分类及其总数进行长期监测[1]。再加上, 临床使用氯氮平会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 也使该药物的应用受到了限制。阿立哌唑是新一代的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是多巴胺-5羟色胺血系统稳定剂, 其抗精神病作用可能与D受体及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和5-HT2A受体拮抗作用有关, 它是D2受体的部分激活剂, D1受体部分阻滞剂, 阿立哌唑选择性拮抗5-HT受体, 调节5-HT与多巴胺间的相互作用, 可通过对高水平多巴胺能神经传递的阻断来达到改善阳性症状的目的;促进低水平多巴胺能神经的传递有助于阴性症状的改善以及认知功能的提高。是新一代的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这种受体结合方式为其与SSRIs类药物起到更好的协调作用创造了条件。另外, 阿立哌唑与a肾上腺素受体、H受体及M受体的低亲和力, 使其在同类药物中体质量增加、镇静和椎体外系反应最小。另外, 阿立哌唑对5-HT部分激动, 对5-HT部分拮抗, 可改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及认知功能。该药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是一种安全有效、依从性更好的抗精神分裂症新药[2]。以阿立哌唑治疗为主合并使用小剂量氟哌啶醇的治疗方法, 既能控制精神分裂症的兴奋激越症状, 改善行为异常, 又能减少单独使用大剂量氟哌啶醇引起的严重的椎体外系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 阿立哌唑合并氟哌啶醇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均有效, 比单独使用阿立哌唑或氟哌啶醇疗效好, 而且不良反应小, 患者依从性好,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合并氟哌啶醇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用阿立哌唑合并氟哌啶醇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38例。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以及副反应量表 (TESS) 对患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评定疗程8周。结果 阿立哌唑合并氟哌啶醇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效率为86%显效率为7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阿立哌唑合并氟哌啶醇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很好的疗效,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阿立哌唑,氟哌啶醇,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10-4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氟哌啶醇论文】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化在贸易发展下一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