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学改革范文

2024-07-25

技术教学改革范文(精选12篇)

技术教学改革 第1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在提升。实验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的附庸,而是承担着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以及协调发展的作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构建发挥着重要意义。时代要求表明,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要面向学生未来发展,并且采用全新的教学思路进行引导。

1.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意义所在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是工科院校实验的基础,但受到我国高校教学整体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的影响,实验教学的改革发展缓慢。基于这种情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不仅显得步履维艰,还充满探索,承担着重要意义。首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改革,能够推进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越发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了,单纯的拥有知识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是要拥有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技术、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本身就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至少与理论教学相比如此,因此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实验教学是走向实践的基础,也是促成实践发展的基础,因此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实验教学所能带来的不仅能带来知识掌握的升华,更是学生知识吸收、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以及协调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得到的更多的应该是这些综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发展,能够促成学校实验建设的提高,为教学投入的增加、水平的提升做出准备。

2.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发展思路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发展,必须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个实验教学绝不能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那么简单,并且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建设做出贡献。在此整体思路指导下,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发展也必将是分层展开的。主要包括基础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特色实验教学以及创新性实验教学几个方面:

基础性实验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根据理解展开教材中安排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在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改变传统上“大包大揽”的教学习惯,而是在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基础上更多的锻炼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毕竟基础性实验,是学生展开实验教学的基础,也是锻炼能力的初级阶段。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新的问题,面对新的情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启发与很入。在高校学习阶段,尽管学生的学习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展开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必然要学会如何进一步的、自主的学习,如何探究教材以外,哪怕只是生活常识的内容,这也是探究性实验教学展开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更多的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与鼓励。

特色实验教学,是将电工电子和电子技术实验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过程。前文已述,电工电子实验以及电子技术实验并非电子电工专业的专利。在当今社会,电子电工的运用以及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学科,因此,学生在参与电工电子类实验的时候,要有意识将这些实验与自身所学专业相结合进行探究,以期推动教学的发展[1]。

创新性实验,是指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创新性探究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出超脱教材的实验。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也要能够通过一些创新性课题启发学生,此时的实验已经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启发、空间、鼓励。对学生进行创新引导,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对学生的思路与观点进行鼓励,并且给他们开放的空间[2]。

3.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3.1加强对高校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资源的建设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资源建设成为推动改革的基础。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原本的实验室建设已经显现出单薄,需要随之进行加强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不仅在于引进设备、规范制度等方面,更在于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的同时完善教育教学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引进完备的基础实验器材,创建创新性实验室,都是高校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

3.2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性引导

作为工科教学内容,在社会建设中需求量大,导致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在发展应用中变化极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放眼国际前沿进行实践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观察某些学术杂志,并且进行思考,根据自己的心得进行实验,或者将实验原理告知学生,尤其自主探究。工科教学涉及到的竞赛等较多,这些竞赛内容不仅新颖,还会提供许多的现实案例,教师可以借此交由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3.3根据不同实验层次提出要求

前文已经论述实验的四种分层类型,教师在组织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进行基础实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脱离书本,根据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展开实验,这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实验可以要求学生在基础实验展开后自行拟定探究主题,特色实验则由学生寻找到所学知识与电工电子的联系,并且进行自主设计探究。创新性实验是在学生进行一定积累之后提出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前沿学科的探索,逐渐分配给学生一些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整体而言,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而非设定的教学任务[3]。

4.结论

实验是实践的基础,高校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实验教学是高校实验发展的基础,教师需要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教学改革的中心是学生,发展也要做到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的教学工作,才能切实的得到提高。实验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实验,以及培养学生发现新知、探索新知的意识。

摘要: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不仅关系到电子电工相关专业教学,同时也影响到工科院校众多专业,因此其改革与发展也关系到工科专业的整体发展。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电子电工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容,是高校实验教学发展的基础。本文针对电工技术与电子实验教学的发展改革做出探讨,以期推进实际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马东.关于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9,31(11):198.

[2]吴丽娇.民办院校《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信息,2010,36(5):163.

技术教学改革 第2篇

信息技术课,旁人看来总是冷硬无趣的一门学科,而我走上信息技术的讲台这几年,却深深感到,这门学科同样需要有语言艺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着重在课堂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探索和提炼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就来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课堂教学用语严谨规范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储存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再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如在Word 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 “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等。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还要严谨、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 1 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要清晰,读句应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

二、富有情感和激励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例如在讲初二年级“网页制作”一节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通过Internet知识的学习,我们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坐看世界风云变幻,尽揽祖国气象万千。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网上的浏览,纷纷制作出自己的网页,并在Internet上发布。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你,难道还能任凭风浪起、我自不开船吗?你是否也想在Internet 上一展自己的风采?是否也想在互联网上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家园......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网页制作的殿堂!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同学们的不懈追求,你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三、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 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在机房上课时,经常有个别学生在偷偷地玩游戏,教师走到他跟前时,他便把窗口最小化,当然教师还是很容易从任务栏中发现。但在学习了任务栏的隐藏操作后学生再如法炮制,教师就不那么容易发现了。针对这一情况,我用了一句调侃性的话教育学生:“咱们班有个别同学真的变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了!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呀!”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不仅能够使那些玩游戏的学生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

技术教学改革 第3篇

关键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教学改革方案 技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6-01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是一门具有发展性和前沿性的学科,作为一项在原理和技术上均采用当今最先进的科技发展起来的分析手段,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材料、医疗、刑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已然成为了高职高专教育中生物、粮食、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1]。吉林工程职业学院自开设此课程以来,不断借鉴各方的改革经验,着手从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及实践技术等方面制定了改革计划,并编写了相应的辅助教学任务书,帮助学生进行项目化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至今,针对《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这门课程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进展,现具体分析如下。

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以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作为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一般是按照章节划分来进行讲解。这种模式比较传统,虽能使学生掌握课程每一部分的基本知识,但却要束缚于教材上的条条框框,难免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乏味,如同嚼蜡,大大降低了其学习动力,常常出现为了考试而死记知识点,往往事倍功半。

因此,为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依据生物工程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生物类人才今年来的就业方向,学院不再墨守成规,紧密结合实践,确定了全新的教学内容[2]。即将该门课程设计的理论讲授部分融入在相关的应用型项目之中,通过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某项问题,引导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储备。把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机地与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并为此量身定做了包含功能材料合成表征、相关仪器的测试等个性化项目。

1.1 理论教学

根据分析的方法和测定方向不同将所讲授的理论内容分为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以及热分析等模块。在每个模块中的学习中引入一个实践项目,引导学生为了完成该项检测任务来进行知识储备,即所涉及仪器的原理、内部结构和定性、定量检测的方法等。例如,光谱分析中的分子光谱法,主要涉及到的分析仪器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等[3]。可以在教学中首先引入环境监测中的水污染治理项目,设计关于水中难降解染料含量的测试任务,可结合几个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借助多媒体等条件来营造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内部结构和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等理论知识。

1.2 技能培养

在技能培养方面,除了生产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院特别设计了包含材料的设计合成、材料的结构表征以及其性能测试等相关的多元化实践项目。如,首先营造一个虚拟身份,学生在此次教学环境中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主要负责新型光催化剂材料的研究工作。那么,除了要求同学会使用仪器,分析数据之外,一些相关的材料设计、合成也被增添到这次的项目中。即要求学生熟练利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仪器对自己合成的催化剂材料进行组成结构表征,以用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试催化剂的性能指标。以求完整地模拟了科技项目中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流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4]。

2 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其思维和创造能力,配合课程内容改革方向,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2.1 “角色互换”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由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设计了“教学角色互换”的模式,即选择仪器应用领域、仪器的发展史等易学的章节让学生课下自学,借助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走上讲台,扮演“教”的角色。而教师扮演“学”的角色,针对学生讲授的内容进行评价、小组讨论。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更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交换观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其学习热情,教学相长。

2.2 “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中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结合个性化的实践项目,将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任务分配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引导,即先由教师描述项目任务、并根据任务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6~7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知识储备进行讨论,选择出合适的仪器和方法,协作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中的任务。最后,由教师介绍根据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的表现以及小组的检测结果进行评定。

3 评价方法的完善

教学评价既是检验教学计划实施效果的唯一标准,又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判断依据,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的评价方法只是单一的以笔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分标准,过于注重理论,导致学生以死记硬背应付了事。因此,该课程的评价方法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

3.1 理论知识的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即包括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平时作业等占总成绩55%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占总成绩45%的采取闭卷方式考核的理论知识考试。

3.2 项目技能的评价

实项目技能的评价即针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时的熟练程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设计项目的合理性以及材料功能的可用性进行评分。

总之,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作为生物工程专业一门理论性严密、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减弱了学习的“强制性”,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改善了教学效果,全方位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赞忠.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新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23):69-70.

[2] 李永峰,余林,郝志峰,等.《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0(9):167.

[3] 高洪潮.仪器分析[M].科学出版社,2013.

技术教学改革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虚拟仪器技术,教学改革

1. 引言

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诸多方面。众多高校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同时,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设备投入大,而资源共享性、扩展性差、设备完好率低,使得实验教学实施力度明显削弱,教学质量有所下降,这些矛盾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日益显现。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电子、电气、通信、计算机、机械、控制等多学科多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技术性强、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应用领域广等特点。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影响其实践工作能力和知识再生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引入虚拟仪器技术已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2. 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 简称VI)是仪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层次结合的产物。它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它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测试平台,可代替传统的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可集成于自动控制、工业控制系统;可自由构建成专有仪器系统。用户可以方便地对仪器进行维护和扩展,大大节约成本和研究、调试时间。虚拟仪器技术已成为现代测试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虚拟仪器不同于其他EDA软件,如Protel、EWB等。Prote主要作为印刷板自动布线工具使用, 还具有电原理图绘制、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混合信号仿真、多层印刷电路板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图表生成等功能;EWB主要是对设计好的原理电路进行参数和波形的测试,实现计算机仿真。[1]而虚拟仪器则是利用PC机的显示器显示模拟传统仪器的控制面板,通过对虚拟面板的操作以多种形式表达输出检测结果,利用软件功能实现信号数据的运算、分析、处理,[2]从而代替实际实验中的各种仪器仪表,可直接对实际电路进行测量、测试、控制和处理。

3. 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传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3]

3.1 传统仪器和实验箱的功能固定,扩展性差,只能开设某些固定的实验,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2 做一个实验所需设备繁多,操作和管理不易,且维修和检查不方便,返修率较高,设备完好率低,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3.3 学生做实验时完全是被动操作,缺乏主动性,兴趣不高。

3.4 实验设备主要满足于课程相关的实验,对于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电子科技制作等创新设计环节无法兼顾。

3.5 很难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从目前情况看,如要建立开放性实验室,牵涉的实验室很多,师资力量有限,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很难到位。

3.6 由于众多高校资金缺乏,设备的更新换代缓慢,很难跟跟上上科科技技发发展展的的脚脚步步。。

4.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引入虚拟仪器技术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4.1 虚拟仪器技术用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及优势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信息量大,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模式和方法。虚拟仪器设计已成为测试和仪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代表着世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虚拟仪器的实验教学平台,在以培养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大学是势在必行的。

将虚拟仪器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相结合,可改善实验条件、降低实验成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其扩展性强,可根据课程的需要开设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4.2 构建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平台方案

将虚拟仪器用于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4.2.1 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如EDA机房),购买必备的软件和硬件接口,建立虚拟仪器实验室的软硬件平台。

4.2.2 开设虚拟仪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编程方法和技术。

4.2.3 教师利用虚拟仪器软件进行编程,实现信号源、示波器、电压表、频谱仪、计数器及逻辑分析仪等多种仪器的功能,另外这些软件功能模块必须能够共享。

4.2.4 以部分实验课程为试点,如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技术实验等。将传统的实验课逐步转化为虚拟仪器实验课程教学,可省去多种复杂设备,节约空间和时间,降低成本,有效地解决实验室管理和维护的难题,同时能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弥补设备不足、资金短缺等缺点,从而切实改善实验条件。

4.2.5 鼓励学生自己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计开发,将所学各门专业知识与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设计大赛等环节相结合,构建综合性虚拟实验平台。学生还可根据工程实践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这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学习兴趣,提高设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6 如有条件,教师可建立开放性虚拟实验室,通过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4]实现远程实验教学。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完成实验项目,开展学生创新设计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新一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5. 结语

把虚拟仪器技术引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对现行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革,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能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降低运行成本,可更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有效地解决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间的矛盾,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雨, 李茜.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EDA教学相结合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 :42-43.

[2]刘君华.虚拟仪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教程.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 2003.

[3]田贵超, 黎明, 罗更生.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仪器仪表用户, 2006, (3) :148-149.

技术教学改革 第5篇

扶风高中韩玉玲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我们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体验,就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共创生动盎然的理想课堂,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知识的技能和本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比如对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二、创设主体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得学习兴趣得以延伸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

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

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此法进行教学,保证每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都不少于25分钟。事实证明,采用此法进行教学,收效甚好,学生学习热情高且知识掌握、吸收快。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中,我就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任务驱动形式、自主探索形式、小组讨论形式、小组竞赛形式及自我评议等形式。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所进行的。并且,这些组织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这节课也得以成功。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式教学不拘于一种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民主、活跃的气氛中自主探索,敢于质疑,乐于争辩,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使学生多层次、多维向地思考,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气氛中,师生之间的情谊得到加深,学习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学习的兴趣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合理安排开放题,积极组织活动课,实施课堂开放。这样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为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创造条件。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扶风高中

韩玉玲

技术教学改革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  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1-01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今时代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影响着社会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因此产生了将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教学融合起来的教学理念。

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融合的意义和内涵

“融合”表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的整体发展过程和结果”。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代表,不仅包括多媒体技术还涵盖网络技术等,高密度的信息、高速度的传递、高强度的交互和高效率的反馈是其特点。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思想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它紧密联系着生产、生活,但是它概念广泛、原理抽象,因此学习的时候非常难以理解和学习。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的融合就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的课程与电子技术的课程的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的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电子技术课程中,使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的课程组合转变成合理、清晰的课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融合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能完善电子技术实验

学习电子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实验实践,而常规的电子实验难度大,不仅花费大量实践更耗费大量材料,在加上课堂时间的限制导致实验效果有时很不理想。课堂实验之前往往需要老师详细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时老师还需分别辅导,这样不仅学生不能充分融入实验中,老师的教学难度也很大。信息技术中的仿真技术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仿真技术不仅能高效率地、完整地构造出实验原理图,还能完美地模拟实验过程,并显示出实时的实验结果,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鉴于学校资金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有些贵重的实验设备常常有所保留,另外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这些课程实验往往被保留而学生也不敢大胆尝试。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而仿真技术可以用电脑设置故障和困难,在分析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尝试、积极探索,不仅不用担心危险的发生也不怕损坏实验器材。

(二)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判断一堂课教学是否成功,多取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有声有色的特点去引导课堂,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让一些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利用动画、图片等的形式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制作和选择合适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融合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让枯燥无谓的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习积极性高涨。对于电子技术教学中的重难点,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变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明,在提高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在轻松的氛围中遵循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得到开发,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融合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辅助者,为学生提供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及时改正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有效融合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丰富的网络优质资源,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老师通过布置任务或提出问题,驱动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探索答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扩充自己的知识库,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要结合其他教学媒体进行融合教学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方法还是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点才能顺利地实现融合教学。在融合中的动态模拟能创造出优美、引人入胜的电子课程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扩大学生的感知范围,使学生充分的融入教学课堂。电子技术教学中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很多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实现的,但计算机多媒体不可替代其他所有的教学媒体,因为比如教学图片、实物模型、录像等是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无法做到的。因此老师既要看到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也要明确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融合适当的教学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融合教学,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中选取融合内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受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的实验,二是无法使用常规手段解决的问题。这样能优化教学结构,构建、更新新的知识,将抽象变成直观才能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才能够实现融合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但不能只追求形式,滥用信息技术,要在恰当的时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潘云泽,王以宁.《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

技术教学改革 第7篇

1 存在问题

1.1 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 且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忽视了电工电子技术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 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难以理解课程目的和意义, 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1.2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的灌输式方法, 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 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 缺乏新意, 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 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 导致其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1.3 考核方式单一, 内容片面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 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又不符合高职生学习特点。

2 改进措施

2.1 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 改革课程设置, 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精简教学内容, 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 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 实现做中学, 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 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 优化知识技能结构, 形成与职业岗位需要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 将课程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 删去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内容。例如, 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 然而在实践中, 只有专门从事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 对于高职生而言, 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 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 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 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内容 (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 , 而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应予以删减。

2.2 加强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电工电子技术是专业基础课, 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此时, 学生对专业还不够了解, 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 又要兼顾同后续课程的联系。教学内容应满足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2.3 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 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 使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树立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教师要耐心讲解, 引入各种案例, 多讲多练, 反复强化, 务必使学生掌握。

2.4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丰富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 如电容的充放电等, 若合理巧妙地使用辅助教具,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实物模型、幻灯片、投影以及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视野, 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学改革形势,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自学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理论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 使理论得以验证。比如, 对于一些较抽象的内容, 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 学生也难以理解, 还有许多概念需要通过实验阐述和验证。在讲授需要实验演示的电路时, 可利用事先建立的仿真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 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 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 具有3 个优点: (1) 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 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到, 借助仿真技术可以方便观察; (2) 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 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 再到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 (3) 进行虚拟仿真实验, 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 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 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 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 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2.5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但是, 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 无法了解具体工作流程。为此, 教学中, 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 由实际问题入手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 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首先, 教师提出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学生自主学习, 再通过自己动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训练相关技能。这种在教师指导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交互,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相关, 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外, 实践教学场所应按照职业环境来布置, 突出职业特点。同时, 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 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促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2.6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 强调学生能力考核, 实现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 与之相对应的考核也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考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闭卷形式, 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方式, 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不同内容采用不同考核形式, 如基本理论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实训技能考核采用项目任务形式, 根据学生态度和操作情况, 综合评定实验实训成绩;平时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 (试卷) 组成。为使学生全程参与, 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上来, 可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比例, 具体为:平时成绩占20%, 课程测验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40%。另外, 改革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记分方式, 实行实质性评价, 部分考核可按照A、B、C、D级评分, 淡化分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考核反馈, 通过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 使教师调整教学方式。

3 结语

技术教学改革 第8篇

1 为创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

通过调研大中型设施农业生产企业与毕业生, 我们了解到,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而使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因此我们依据对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 在课程设计时融入了企业的技术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的经验, 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典型工作为载体, 以真实工作环境为依托,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 以够用+实用+职业资格为原则,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根据设施蔬菜生产职业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 同时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选取的每个任务都来自于农业企业, 每个任务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拓展性。按照不同的生产任务即不同种类蔬菜的生产创设七个学习情境包括:茄果类蔬菜设施生产、瓜类蔬菜设施生产、豆类蔬菜设施生产、白菜类蔬菜设施生产、绿叶类蔬菜设施生产葱蒜类蔬菜设施生产、芽苗菜菜设施生产, 在各学习情境中把目前黑龙江省设施生产上主栽蔬菜种类的生产做为教学重点, 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覆盖面。设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即课堂设在实训室和基地棚室, 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操作为主, 在做中学, 学中做, 使学生置身真实工作环境, 体会职业氛围, 培养职业能力。

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有序的教学组织, 确保生产任务完成及学生知识点的掌握

在《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法、互动教学法、鼓励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 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学会“独立地信息收集分析, 独立地制定实施计划和独立地检查、评价计划”这三个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的关键能力。

教学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6个工作步骤进行安排和组织, 以学生为主体, 每6~7人为一组, 分工明确, 团结协作, 根据教师提出任务, 以蔬菜种类为载体, 根据资讯单中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 自己去收集和处理蔬菜生产的相关信息, 自己去设计和实施计划, 自己去检查和评价效果, 进行工作总结, 采用“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独立获取知识, 制定任务实施计划———教师任务分解、讲解———学生修订计划——投入实施操作《完成设施蔬菜生产任务》———学生完成记录工作、任务训练———学生展示产品, 教师与学生检查评估———教师和学生互动、汇报总结———问题反馈”的步骤, 分层次逐步消化知识点, 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授课与实训相融合。

以学习情境1茄果类蔬菜设施生产技术中的生产任务1番茄春提早大棚生产为例 (见表1) 介绍课程实施步骤。

3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拓展,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蔬菜的生长周期长, 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 在有限的学时中, 我们不可能把每类蔬菜中各种蔬菜的生产都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选取典型的代表性蔬菜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蔬菜生产基本技能的同时, 对于其它种类蔬菜的生产采用结合同类蔬菜, 教师引导讲解, 学生自学, 教师答疑, 关键技术进行生产性实训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 用大量图片、音像等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蔬菜生长和农事操作存在不确定因素, 很难完全和我们的教学进度相匹配, 可适当灵活调整课程进度和内容。例如:瓜类蔬菜设施生产中, 病害初期症状的识别对于病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尤其是黄瓜霜霉病、角斑病等, 发病快, 如果防治不及时, 会造成大幅度减产, 严重时甚至绝产。当有病害发生时, 就应调课或在课外及时组织学生学会识别病害, 防治病害。

4 采用全面、多样、综合、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考核遵循评价范围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综合性的原则, 使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小组间互评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答辩等方法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每一名学生。这样的评价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不仅对自己组的工作任务能够按任务单完成, 同时利用工作之余对其他组的工作任务也能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 并依据考核后的成绩, 学生在个人评价单上总结自己的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 利于学生的进步与提高。

我们把蔬菜的生产过程考核分为苗期、整地定植、田间管理、采收及采后处理四个阶段, 每一阶段进行一次考核, 采用学生自评、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小组间互评相结合;现场考核, 现场操作及口试等形式。如苗期考核项目包括:态度考核 (学习方法多样, 积极主动, 出勤情况;听从指挥, 服从安排, 积极与小组成员合作, 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 组间、小组成员互评及自评;技能考核 (种子处理、浸种催芽、播种、床土配制、苗期管理) 分操作及口试;工作规范考核 (生产工具使用、管理规范;棚室环境整洁、工作记录全面) 为现场检查。

通过过程考核及总结, 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 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总结以前学过的旧知识, 巩固新知识。学生在完成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注重的不再是结果, 而是完成任务的过程。

5 结束语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水平及实训基地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但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但具备良好的蔬菜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安全环保意识, 在专业能力上达到会制定设施蔬菜生产计划, 并能组织实施, 同时在创新、自主学习和敬业等方法和社会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从而培养出懂技术、会生产、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依据社会岗位需求, 突出综合能力培养, 是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课程是按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 依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 依生产过程设计教学进程, 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施, 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化,“六步”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1) .

技术教学改革 第9篇

关键词:无线网技术,信息技术工具,教学质量

随着芯片及嵌入式技术的发展, 无线设备运算能力不断增强, 存储能力持续扩大, 各类无线设备 (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广泛普及, 无线网技术日益得到学术界、产业界的强烈重视。针对这一发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自2008年起即开设了《无线网技术》课程, 在最初的培养方案中该课程被确定为专业选修课, 在2012、2014级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均被确定为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参考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撰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 (试行) 》[1]。该课程定位于使学生掌握主要无线通信领域的主流标准和关键技术, 熟悉典型无线网络中的代表性协议, 了解无线网络技术的前沿进展, 为从事无线网方面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选用教材为汪涛老师主编的《无线网络技术导论 (第二版) 》[2], 选用参考书为金光、江先亮老师编著的《无线网络技术教程———原理、应用与仿真实验》[3], 以及William Stallings编著的《无线通信与网络 (第二版) 》[4]。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无线通信基本原理、无线局域网、 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移动自组织网络、无线网状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在以往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由于无线通信基本原理比较抽象、通信协议的内容较为固化, 加之无线城域网、移动自组织网、无线网状网等技术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 学生对部分课程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传统的单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其次, 无线网技术发展迅速, 尽管在授课过程中已经选用了较新的教材, 部分内容还需根据当前技术的最新进展及时更新, 因此, 在课堂学习之外需要激励学生课下主动学习,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 增进对技术前沿的了解;再者, 之前该课程的设置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2008级培养方案中32学时均为理论教学, 2012、2014培养方案中24学时为理论教学、 8学时为实验教学) , 而课程相关的很多技术与实际应用相关, 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需要结合典型应用场景进行实验案例设计, 激励学生参与其中, 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先进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技术的发展, 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之外, 老师可以方便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线上的学习活动中去, 如课前预习、课下讨论、作业的同行评审 (Peer Review) 等, 增强学习的协作性。根据教育心理学家Biggs和Collis提出的SOLO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模型[5],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掌握由低到高可分为前结构、单一结构、多元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五个层级。先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组织,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生质变。

Wiki是Web 2.0中的代表性技术。在集成了该技术的教学平台上, 访问者可以合作式的创建和修订内容, 并对他人发布的内容进行评论。在《无线网技术》 课程教学中, 经任课教师认真梳理, 针对无线通信中比较难懂的扩频、调制等知识点, 在教学平台上增加了相关的条目, 由学生自己对其内容进行补充, 并展开讨论, 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在课下的主动预习、复习。 针对移动自组织网络、无线网状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学术界、产业界比较关注的领域, 经任课教师精心准备, 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或能反映各个领域技术发展脉络的参考文献, 放在了平台上, 在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访问这些资源的同时, 支持他们就文献中的内容展开讨论, 既促进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又加深了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技术前沿的了解, 同时, 还可以锻炼并强化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深他们对无线网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程设置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利用Cisco的Packet Tracer进行无线局域网部署实验, 另一个是利用NS3进行隐藏终端的实验, 均为四个学时。第一个实验基于Windows平台, 相对简单;第二个实验基于Linux平台, 相对复杂。任课老师利用教学平台, 发布了实验要求及相关材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到这些内容, 同时展开相应的讨论。

根据任课老师提供的课程资料, 学生可就无线网络技术中的某一专题撰写读书报告或就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完成课程小论文;学生完成课程实验之后, 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为开展学生间的协作式学习, 可在peer Scholar、Turnitin等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下, 开展学生间的同行评议 (Peer Review) 。任课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发布相关报告的评价要点及评议注意事项, 为每位学生的报告指定一名评议人;担任评议人的学生针对各项评议要点打分, 并写出给分依据、总体意见、修改建议。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既需要自己撰写报告, 又需要评议他人报告, 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和互相学习, 从而实现共同的提高。

在《无线网技术》课程学习结束之后, 学生可通过教学平台上提供的e Portfolio功能, 总结并反思自己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并给出建议。通过这种方式, 既可以使学生再次回顾课程的所学所得, 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学习中的经验与不足, 为今后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改进的可能, 同时, 还可给任课教师提供第一手的教学效果反馈资料, 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改进奠定基础。

结束语:针对《无线网技术》这样一门专业性较强、同技术前沿结合较紧密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将Wiki、Peer Review Tools、e-Portfolio等信息化技术工具集成到教学平台中,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的线上预习、课程讨论、同行评议等活动,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锻炼批判性思维;同时, 任课教师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工具, 可以增进同学生的交互, 更好的监控并指导学生的课下学习, 及时获取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手反馈, 持续性地反思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和不足, 逐步实现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汪涛.无线网技术导论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金光, 江先亮.无线网络技术教程——原理、应用与仿真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4]William Stallings.无线通信与网络 (第二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技术教学改革 第10篇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是我院获得中央财政立项而建设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等各方面的教学,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科学的“量”概念。通过综合训练, 使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化验室中的实际问题。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实验教学课时逐步增加, 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但是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一、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实验教学人员配备不足, 实验教师

兼任实验员导致权责不清, 教学内容僵化, 不能紧贴企业化验室生产实际, 教学质量不高。

学院为了节约办学成本, 不设置专职的实验员, 由实验老师兼任, 致使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充分备课和上课, 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实验, 又要准备试剂、仪器, 检修设备, 忙得晕头转向, 根本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企业化验室的技术革新, 导致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节。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节必将使学生就业时不能很快地融入新的岗位。

2.“照方抓药”现象普遍, 对化学基本理论掌握不深。

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 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不高, 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够, 主要表现为:纪律涣散, 实验准备不足, 实验时不认真观察现象, 不动脑筋思考问题。

多数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预习实验, 相互抄袭预习报告, 甚至上课忘记带教材、笔和笔记本, 上课前不知道要做什么。做实验就是按照教材上详尽的实验步骤“照方抓药”进行, 不动脑筋, 不观察现象, 胡乱记录数据, 逐渐养成对教材的依赖性。实验中遇到问题即报告教师, 自己不动脑筋思考问题。

3. 成绩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实验成绩评价方式不科学。期末考试时一个考场内有15个学生同时进行考核, 一些学生照着别人做, 也能获得好成绩, 容易使学生产生“平时不努力, 考试侥幸过”的想法。平时的成绩主要按照实验报告来给出, 更加容易出现抄袭现象, 造成学生实验不认真, 课后抄袭得高分的情况, 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对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起到了明显的制约作用,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化学分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1. 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配置, 分清权责, 定期派遣实验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化验室参观学习。

配备专职的实验员, 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试剂准备、仪器检修等工作。实验教师专门负责实验课的设计和执行教学工作。专职的实验课教师能够充分备课, 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提高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可以由整个化学类教学团队的配合与帮助, 对于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可以实行集体教学, 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2. 改革预习检查制度, 确保学生充分预习。

要杜绝学生“照方抓药”现象, 做好预习是最有效的途径。实验课预习任务要提前一周布置, 要求学生写出规范的实验预习报告。上课之前对预习情况进行抽检式的提问, 要求学生脱稿回答问题。

3. 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加强实验课成绩的考核, 既能即时反馈实验教学状况, 又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综合能力,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化整为零, 重在平时, 全面考核”的原则, 将实验课成绩分为平时成绩 (占50%) 和期末考核 (50%) 两个方面。平时成绩一是通过实验报告之类的书面材料去考核;二是在学生做实验时进行现场观察和考核。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笔试和指定实验考核。期末考试实验部分由整个化学类教学团队共同完成, 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对实验数据记录进行严格管理, 杜绝修改数据的情况发生。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改革,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摘要:针对高职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化学分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可强化教学团队的合作, 提高教学质量, 找到深化其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化学分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继全、盘永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中国科技信息[J].2008 (.1) .190~191

[2]丁芳林.高职院校化学“模块课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3]滕英岩.关于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7 (2) .106~107

[4]田志茗、张文治、陈国良等.工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3.23 (3) .88~90

[5]吴江丽、方晖、孙敏等.高职环境类化学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教育创新.2008.15 (2) .226~230

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23-02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系统科学方法论为方法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和手段,以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目标,以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为研究和工作内容。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和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鲜明的特点,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达到高等教育的预期目的提供功能强大的技术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运用: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资源;二是优化教学过程,即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五个操作: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由此可见,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即利用计算机把包含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多媒体的特点是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与其他技术相比,它有五方面的优点:(1)多重感官刺激;(2)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3)信息传输质量高;(4)使用方便,易于操作;(5)交互性强。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应用是教学现代化的需要和趋势,是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应当看到,传统的媒体手段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黑板粉笔,最为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投影片,易学易用,经济高效。这些教学媒体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使用,是目前主要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并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或方法。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比如,如果我们仅仅把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势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学模式的手段,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技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地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1,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倘佯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2,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为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为有效。

3,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能过自己的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5,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时间跳接技术”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微波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第12篇

(一) 基本理论分析

从教材结构的安排来看, 波导结构的讲解在传输线之后。对传输线理论, 主要采用“路”的方法进行分析, 而对波导的分析主要利用“场”的方法。所以从理论方法上看, 这两部分的内容存在比较大的跳跃, 为了能够从传输线理论较好过渡到波导理论上来,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课前我们给学生展示一些波导结构实物 (如“矩形波导”和“圆波导”) 。通过实物的展示, 让学生感受波导这种微波传输结构与传输线结构之间的本质不同:传输线是双线系统, 而波导结构是一种中空的封闭结构。进而, 提出对波导结构的分析方法与传输线的分析方法也有很大差别, 对波导结构而言, 主要从“场”的角度进行分析。采用这循序渐进的方式, 在我们引入场的概念时, 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而不感到突然。

采用波导结构传输微波, 也就是将电磁波限制在波导结构中传播。而这些电磁波必然满足Maxwell方程组, 这是我们利用“场”方法分析波导结构的根本出发点, 只是在这种情况下电磁场要满足具体的边界条件 (即波导的金属壁) 。因此, 只要在合适的坐标系中 (矩形波导采用直角坐标系如图1所示) 结合具体的边界条件求解Maxwell方程组得到电场和磁场的各个分量, 便可得到波导结构的场分布。而对于有电磁场、电磁波以及数学物理方程课程基础的学生来讲, 在一定边界条件下求解Maxwell方程组以及在求解过程中用到的分立变量法并不陌生, 因此对此可以直接给出用纵向场表示横向场的表达式, 以及纵向场满足的亥姆霍兹方程而对求解过程视情况 (例如该课程授课时数的多少) 可以轻描淡写地讲一讲, 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

(二) 电磁仿真

在对Maxwell方程解的形式的讨论上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因为满足波导边界条件的解形式有无穷多个, 每一个满足边界条件的解叫做波导中的一种模式, 也就说波导中有无穷多个模式, 而每一个模式由于独立满足边界条件, 因此都能在波导中单独存在。对“模式”这一概念, 要从数学上讲清楚比较抽象、难懂, 而从物理上讲, 它在波导中又是实际存在的, 但是看不见也模不着, 大多数学生对此难以理解。

为了摆脱这种困难的局面, 笔者发现如果借助电磁模拟软件 (如HFSS、CST等) 对波导结构中不同模式的场进行现场仿真[4-5], 将波导中“无形”的场变成“有形”的线条, 化“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在一个形象直观的环境下理解波导中的模式, 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CST软件中按照图1的方式建立波导模型, 利用驱动模式求解方法, 模拟3种模式的场结构, 具体如图2-4所示。图2为波导中TE10模式电场空间分布, 图2为TE10模式的电场在yz平面的分布, 图3为TE10模式的电场在xy平面内的分布, 从图中线条箭头的方向还能够判断电场的方向, 在波导边界上切向场分量等于零等信息在图中都能清晰反应出来。另一方面, 如果采用软件中的动画效应, 还能够显示场只在传播方向 (z方向) 的信息。对于磁场, 也能通过模拟仿真进行直观显示。对于不同的模式, 我们只要在仿真软件中多设计几个模式, 便可以方便解决, 通过对不同模式之间电、磁场分布方式的比较, 学生便能够理解电磁波在波导中传播时是以不同模式进行传播, 也就是说以不同的电、磁场的分布结构形式, 这一点与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有很大的不同。

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来看, 学生对一些新生事物总是存在一种好奇的心态, 这样把他们原来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仿真软件带入课堂[5], 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生这种强烈求知欲下, 我们分析波导中电磁场的模式, 所取得的教学效果那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 电磁仿真软件是微波器件工程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软件, 提前向学生介绍这些软件,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 结束语

在微波技术这一课程中有许多繁琐的数学公式和枯燥的概念, 这往往让学生产生畏惧感,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HFSS及CST等电磁仿真软件能够对具体的微波器件进行有效模拟计算, 并且能够将器件中“无形”的场结构用“有形”的线条表示出来, 这样便能够将一些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物理概念用简单而形象的线条进行描绘。另一方面, 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今天, 与微波相关的软件都能够在个人电脑上运行, 而且随着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 各高校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室。基于此, 我们建议, 在微波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合理利用仿真软件对微波器件进行现场模拟, 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习, 既学好了书本知识, 又掌握了仿真软件的使用, 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学梅, 邬春明, 雷宇凌.浅谈《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No.24:164.

[2]刘玳珩, 张秀成.电磁场与微波课程改革与教学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18 (6) :73-76.

[3]钟玉云, 雷静.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6, Vol.6 Suppl.

[4]高喜, 曹卫平, 姜彦南.微波与射频电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N0.12.269-271.

上一篇:光化学烟雾下一篇:美术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