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2024-08-20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精选12篇)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舞蹈教学,创新能力,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艺术, 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提炼加工的有节奏、规范化的动作。新中国的舞蹈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在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通过舞蹈学习, 学生能够在模仿、表演、欣赏等活动中体会和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积累理解和鉴赏舞蹈的经验。但是, 在收获成就的同时, 舞蹈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之一, 高校舞蹈教学也不例外, 作为高校舞蹈教师, 我们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中, 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并探究有效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一能力, 进而教育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舞蹈人才。

一、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 创新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 知识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是退活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 而知识和科技的都需要相应的人才, 因此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成为了当今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为了适应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增强国家竞争力, 教育事业必须要改革, 并且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要将其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创新能力的标志和核心要素是创新思维。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而且要渗透得合情合理、适时适当。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从开始创作到舞台表演, 是创造的过程, 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参与, 舞蹈训练能够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非常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因此,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 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是教师, 会成为知识的传播者, 会成为学习者的领路人, 他们具备创新意识, 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 才能带来更先进的教学理念, 更具创新特性的教学模式, 才能促进创新教育的深入和蓬勃发展, 才能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 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早日实现。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 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现和学习知识的过程, 舞蹈教学也是一样, 是师生共同发现、体验, 以及欣赏动作之美、节奏之美的过程, 是享受舞蹈魅力的过程。以往的舞蹈教学中, 基本上是老师示范或者教给学生舞蹈动作, 剩余的时间便让学生自己练习, 虽然反复训练是学生掌握舞蹈技能的主要途径, 但是让学生掌握舞蹈技术和技巧并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当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体验美、享受快乐, 进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舞蹈学习的乐趣, 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使他们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进而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因此, 我们教师要摒弃传统舞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 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舞蹈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同时,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大胆尝试, 给他们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和实践, 使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创新舞蹈动作, 创编舞蹈作品, 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以往的高校舞蹈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只有被动接受, 这样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 课堂气氛也比较单调、沉闷。而教师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的成功, 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中,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 并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融洽关系。具体来说,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要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 如个性、学习能力、兴趣爱好, 特长等方面的差别, 要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 要鼓励他们质疑, 有不同的疑问。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 教师先不要评价, 而要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让他们发表新观点、新想法,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环境。关注学生的差异, 不仅能使学生敢于展现自我, 发表独特的见解, 还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使他们在自由、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大胆想象, 自由翱翔。

其次,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要加强互动。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质量如何, 将会对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以及教学效率是否高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舞蹈教师要在把握好教学节奏的基础上,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其实, 自从舞蹈教师进入课堂, 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上课时面无表情、缺乏教学热情, 舞蹈教学语言贫乏, 学生自然不愿意亲近老师, 他们也缺乏与老师互动的兴趣;如果教师上课激情四射、热情洋溢, 并实时地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语言, 以及恰当的体态语, 则会引发学生的共鸣, 这样师生互动局面就形成了。因此,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 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舞蹈作品, 将舞蹈动作与情感充分结合, 使他们与丰富的舞蹈世界进行对话交流, 产生共鸣。总之, 学生和教师、舞蹈之间的交流沟通越多, 情感的互动就越频繁, 就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营造这种民主平等、敢想敢思敢为的优良学习氛围, 从而大大激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实践创新欲望, 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能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又可以开发储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能源和潜力。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学习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时, 才能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由机械模仿转为思维型的学习, 由此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 通过即兴舞蹈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让他们在即兴舞蹈中自我发现、自我检验, 在检验中调整自我表现, 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 真正成为创作主体, 从而引导学生走上艺术创造的道路。

(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这种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的特点, 要求人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思考和探究某个问题, 进而在某个时间段内产生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类似于我们通常说的“一题多解”。在高校舞蹈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培养他们发散思维入手, 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 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 而自己只在关键出给予指导。比如,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的舞蹈表演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舞蹈作品的构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重点不同, 得出的观点就大不相同, 有的学生可能会从舞蹈动作方面来谈作品的构思, 有的学生会从服装方面来谈作品构思, 有的学生会从意境方面来谈作品构思, 还有的学生会从舞美设计方面来谈作品的构思……多开展类似的训练,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舞蹈作品, 还能够拓展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五) 改进教学方式

1.舞蹈创编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中, 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旋律, 待他们熟悉后, 就要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根据旋律创编舞蹈。在小组中, 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相互得到启发和指点, 提高了认识、分析、理解和鉴赏舞蹈美的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小组学习中, 优秀生可以为困难生提供极好的智力启示和帮助, 同时在对困难生的辅导帮助中也可以巩固其自身知识与技能, 提高动作表演的能力。因此, 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 可以集体思维促进个体思维的发展, 让每个成员都能大胆地想象、构思与创造, 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从而创造出一些新颖、独特的舞蹈小品来。

2.课堂评价中的组际竞争

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还注意变学生个人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际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纪律常规、动作姿态、配合程度等多方面的评比, 培养学生合作共处和勇于竞争的意识, 促进了舞蹈教学实践的水平。这样使课堂气氛愈加热烈, 学生能够激情参与。通过合作, 成员之间气氛和谐, 相互信任, 相互支持, 在愉快的气氛中, 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竞争, 使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与自强的精神,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 培养求异创新的精神, 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与成就感。

(六) 让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 便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而且应尽量做到多表扬少批评, 要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比如, 恰恰舞的节奏比较欢快, 身体扭动较多, 舞步干净利落, 如果学生在练习时能展现出轻快、俏皮的特点, 教师应当及时表扬他们, 使他们在喜悦中收获成果, 树立自信。有时即使是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赞语, 对学生来说也会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 会使学生觉得“我能行”。因此, 舞蹈教师要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创设了许多次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以此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激励其学习动机, 点燃他们自信的火焰, 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舞蹈训练中去。

综上所述, 高校舞蹈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创新型的误导人才。我坚信, 每一位高校蹈教育者都会为艺术的创造性教育而奋斗, 这是提高全民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振兴教育事业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志红.高校舞蹈教育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 2013 (6) .

[2]胡金霞.舞蹈实践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3]周莉.论幼师舞蹈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音乐大观, 2014 (2) .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第2篇

摘要: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学生个体发展、高等艺术教育改革、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以及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四个角度阐述了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舞蹈教学;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菁,(1979—),女,湖南桂阳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

我国在舞蹈教育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随之暴露了一些问题:相比较八十年代初期,经典作品越来越少,无论是舞剧还是舞蹈作品都在逐渐流于表面化和动作化,失去了舞蹈艺术的文化品格和深层内涵;古典舞和中国“现代舞”都越来越具有相似的艺术气质,失去了不同舞种的独立特征;精湛的舞技似乎已经成为度量卓越舞蹈人才的唯一尺度;“泛舞蹈化”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舞蹈人才上打上烙印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究其本质,在于舞者缺乏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舞更多地关注表象,忽略了内在精髓。在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创新能力将严重影响人才质量。因此,高校应着重于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都将走向社会,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显然,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扮演好这些角色,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得以尊崇。现阶段如果仍然继续强调以教师为活动主体,忽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代表真理,学生应带着质疑和批判的眼光在实践中去检验、提炼、吸收或摒弃。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舞蹈是一个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风格的定位、姿态的调整、动作的编创、作品的构思、空间的布局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这也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二、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舞蹈专业所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功底、精湛的舞蹈技艺以及高超的舞蹈编创才能。而这些都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锻炼。

三、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

与艺校不同,高校舞蹈专业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舞蹈人才,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以及表演等工作。这就要求高校的舞蹈教育不但要紧抓舞蹈技术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舞蹈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走一条有利于舞蹈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只有通过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得以实现,这也是舞蹈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舞蹈作为表现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具有一般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现今,舞蹈教育的美育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中小学增设舞蹈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小学舞蹈教育更多应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不仅限于舞蹈技巧的简单传授。通过对一些中小学的调查,他们需要的是具有较全面知识和技能的舞蹈教师,即要求教师既要有示范能力,又要有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打通中小学舞蹈人才的“需”与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供”之间的障碍,以符合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高校舞蹈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舞蹈人才,这些人才走上社会之后都将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要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应当全面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朽之作的问世、深刻思想的表述、创见的发表———这一切,都将依靠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才能做到。离开了创新能力,舞蹈领域的一切活动都将失去它生命的灵性。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如何培养幼师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第3篇

究其原因,一是与幼师生的基本素质相关。近年来,随着高中不断扩招,幼师生的文化素养急剧下降,其中包括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在幼儿园的幼儿舞蹈教学中显得很重要。二是在幼师的舞蹈教学中存在不少的误区,如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参加相关的比赛进而拿奖,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就只注重舞蹈动作的教学,满足于把“组合”教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指导的能力,缺乏引

导学生对动作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上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从分析舞蹈主题入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理解,因为只有读懂了作品,才能为更好地表达舞蹈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我要求学生要把动作表达得清楚到位,注重教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幼师生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且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唤醒幼儿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就必须注意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养成边做动作边数节奏的习惯。从学生进校的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注重教学生学会自己数节奏。如练习单一动作时,要学生模仿教师边做动作边数节奏,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方便记忆动作,又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锻炼胆量。

2. 记住舞蹈动作的术语,学会复述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课堂上,我常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训练学生对舞蹈技术与艺术的讲解能力,做到尽量将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要求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表述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将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下来。如:跪下腰动作,准备双膝与肩同宽,上身直立,双手由下前平位抬起,抬至上位,注意肩、手、膝是一样的宽度,抬头、走手、下胸腰,一截截往下,双手抓脚腕,注意不要往前顶,臀部、肚子往天上顶,头去找臀部,双手从头往前还原,等等。

3. 通过情景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把每个舞蹈组合都编成一个小故事,如:《指的练习》组合,第一段是数蝴蝶:漫天的蝴蝶太美了,单手数完又双手数,激动又好奇;眼睛要亮起来,指尖要有停顿。第二段是追蝴蝶:蝴蝶飞了追着它,小碎步要快、密、小;最后蝴蝶飞走了,飞到天上去了;看,那边还有,再追……通过形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使她们做出的动作能表现内在的感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自编的情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只有尽量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才能使她们具备

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心灵内积淀美、在气质上提升美、在形体里展现美的能力,才能使她们能真正理解作品,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学生。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呢?我认为,要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电视电影作品,尤其是加大中外舞蹈经典作品欣赏课程的投入力度,使学生们逐步接受和感悟舞蹈美的特有韵味。这种赏析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入发现美、了解美、诠释美的审美意识的升华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悟美”能力和舞蹈美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提高学生舞蹈的创作和教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位毕业生组织了一台幼儿园的毕业晚会,她设计的主题是“我们长大了”。整台晚会以绿色为基调,从幼苗到小树成林,寓意我们的幼儿茁壮成长。但是,她不知道如何表现小树。这时,我介绍她观看舞蹈《红扇》。在《红扇》的启发下,她运用绿色扇子上下摆动、一张一合,表现出春意盎然、勃勃生机的景象,简单有力的开合动作发出的唰唰的响声,把晚会推向高潮,孩子们也在唰唰的响声中绽放出天真烂漫的笑脸。结果,这台晚会成为她所在幼儿园办园以来最出色的一台毕业晚会。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幼师的职业特点,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内容,以引起她们自觉的职业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幼儿舞蹈的基础知识与方法,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有意识地记忆教师对动作过程、方法要求的分析和表述,培养耐心地讲解示范舞蹈动作和组织幼儿舞蹈活动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幼儿舞蹈的常用术语,具备阅读和再现幼儿舞蹈教材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教幼儿跳舞,可根据其年龄特点来制定动作的难度,循序渐进地教授。如教授抬腿动作时,可先让幼儿坐着抬,等幼儿腰背腿脚具备一定能力时,再让幼儿躺在地面上,单腿尽量往高往远处抬,直到幼儿可以自己站着稳稳地抬腿为止。我校有一个毕业生,初到幼儿园教“错步”时,不管她如何引导幼儿,幼儿总是左右不分,一会这个做错,一会那个又做错,总是不整齐。我提醒她:幼儿对色彩很敏感,可以从颜色上找缺口。经我一提醒,她在全体幼儿的右脚别上红色的小花,左脚别上黄色的小花,让幼儿嘴里念叨:红花追黄花,黄花找红花。这样一来,分别别着红花和黄花的小脚很快就整齐地律动起来。这个例子说明,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来制定。

四、幼师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方面,课后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如:

1. 以小组为单位,每月就刚学过的课堂教学内容在班上进行比赛。比赛方式由学生自定,或照搬课堂上学的组合动作,或自选音乐改动作变队型,或设计如何教幼儿,等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当顾问。

2. 每学期进行一次舞蹈大赛,以班为单位,每班排两个集体成品舞蹈,其中一个是成人舞,一个是幼儿舞。三年级的幼儿舞要求要是自己创编的。从选题材、选人到排练,全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做顾问。

幼师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两节教学法课就能够实现,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灌输,潜移默化地影响。只要我们坚持有步骤、有计划地去做,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创编能力培养分析 第4篇

一、注重舞蹈基础的培养

好的舞蹈创编者对于舞蹈的动作、姿态的掌握都是相当到位的,只有自身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掌握各个动作的要领以及表达的感情,才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再复杂的舞蹈也是由一个个的基本动作组成的,只有学好基础动作和知识,才能够学精、学细,从中体会感受舞蹈动作的千姿百态,掌握好基础动作,才能够更具对动作的理解,进行新的改变的创作,以基础动作为母体,发展新的动作,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舞蹈基础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创编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于舞蹈的创编能力除了学生的一部分感性认识之外,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没有进行实践操作之前,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对舞蹈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创编理论知识后,在进行实际创编的过程中就能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培养学生由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对舞蹈动作进行逐步的整编,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舞蹈动作。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舞蹈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编积极性,让学生去感受到舞蹈创编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可以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一些创编舞蹈的展示,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让学生将创编的思路,灵感来源还有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行展示,然后根据学生的创编进行中肯的点评指导。在教学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创编舞蹈感兴趣,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舞蹈创编比赛,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编舞蹈的展示,从舞蹈的创作灵感、思路以及整体呈现出来的美感,表现的意境等多方面进行比拼,可以设置奖项的形式,颁发奖品,或者是以擂台赛的形式来举行,通过奖项设置这种激励式,或是擂台赛这种竞争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舞蹈创编当中来,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舞蹈素材

舞蹈的创编是需要灵感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量的舞蹈材料。学生在课上学习到的舞蹈形式和资料是有限的,这些不能满足学生的创编需求。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舞蹈材料,通过观看舞蹈录像,书籍资料,碟片等形式来开启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找寻灵感,舞蹈是生活的体现,所以舞蹈的创编也要回归生活,在生活找寻舞蹈的影子,帮助学生搜集舞动素材。对于动作性较强的活动都可以进行借鉴吸收,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儿童做游戏的场景,注意观察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身体的协调配合,儿童快速的奔跑、跳跃看似杂乱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注意观察儿童脚下的动作,蹲起、跳跃等灵活的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学生会从中得到启发,通过观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表现儿童活泼、童稚的神情和体态的动作能够在学生编舞的过程中加强舞蹈的表现力。另外,幼儿舞蹈中有许多模拟动物进行的,所以在表现的时候就要对动物特点有深刻的把握,注意观察动物的形态,掌握动物的动态特点。这些在舞蹈的创编过程中都提供了重要的题材,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舞蹈素材,才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舞蹈创编的能力。

五、扩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独特创新能力

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舞蹈的创编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将想象运用到舞蹈创作当中,能够编排出具有创新性的舞蹈。想象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让学生想象成一匹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天空是蔚蓝的,在整个草原上自由的奔跑。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想象,想象是一个盲人,如果自己看不见了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想象是一只自由的小鸟,想象是一片孤独的落叶,根据教师的设定的题目进行扩展想象,对每个题材进行故事想象,然后根据想象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根据不同的音乐想象表现的意境,然后进行舞蹈创编。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能够形成独特的表演形式,而且每个人的想象是不同的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表演,最大限度的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总之,舞蹈教学中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学好舞蹈还要有进行创编能力,培养综合型的舞蹈人才。舞蹈创编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学生要扎实基本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搜寻舞蹈素材,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璐.浅谈中职舞蹈教育创编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3):23-24.

[2]伍艳.大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美与时代·城市,2014(15):32-33.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第5篇

论文题目:论中专学校—幼师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姓 名: 韩

性 别: 女

专 业:

艺 术 幼 师

工作单位:

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

舞蹈课是中等专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之一。对于幼师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舞蹈艺术素质尤其是儿童舞蹈创编能力是其未来适应社会、胜任幼儿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舞蹈课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大纲学习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有舞蹈教学能力的幼儿教师,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因此教师如何运用有限的学习时数,即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编排舞蹈小节目的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与发展。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舞蹈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艺术实践几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进行了一个系列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主要做法下面展开论述。

一、根据培养目标,精选好相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要强,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会跳,还要会编,因此,我们在幼师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用舞蹈风格种类丰富多样,技能技巧难度适中即可。幼师专业学生必须进行形体基训,学习芭蕾手位和中国古典舞手位,中华民族民间舞,除此之外,还应学习幼儿舞蹈及编舞技巧,只有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舞蹈,并对其有所了解和掌握,积累一定的舞蹈语汇的基础上,想象力才会丰富,创编起来才能融会贯通。

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如在第一学年基础训练中,除了基本功训练外,同时要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要把握好教学容量的增加与有限的教学课时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合实际地精选好教材,在舞蹈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直、立、灵活、协调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在训练腿的软度时,选择压腿和大踢腿,基本功把杆上部分选用,“蹲”“擦地”“小踢腿”的练习。这样安排在一个学年余下的二分之一课时中来进行各种风格不同的舞蹈组合练习,如芭蕾手位与脚位组合、中国古典舞蹈的手位与脚位组合、幼儿舞蹈组合及幼儿舞“动作变化等发展”编舞技法。同时,为适当锻炼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可要求同学们便排儿童舞蹈结尾的造型和简单的队形,定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用成功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舞蹈的信心。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生不仅进行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第一块基础。

在第二学年教授中华民族民间舞,选择最具民族风格代表性的,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以学内容重新进行编排、组合,加入丰富的队形变化,改变成新的舞蹈。为将来编、教舞蹈做好能力准备。

二、达到舞蹈教学能力培养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

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往我们对学生这种能力培养过多地流于口头形式,或将单一的技能传授等同于全方位的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造成一些学生自己会舞蹈,却不会教舞蹈,不会编排舞蹈小节目,因此我们在教授舞蹈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以及组织编排舞蹈组合和节目的能力。

(一)基本教学能力培养

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这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习思考,反复实践,臻至成熟。教学课堂提问内容主要是舞蹈基本动作的要领、作用、目的、舞蹈术语等,加强学生对舞蹈技术与艺术的讲解能力。教师把表述技术动作,规格动作要领的技巧语言传授给学生,懂得让学生在不照搬教科书上内容的情形下,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将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下来。如在提问“踏步翻身”这个动作的做法分几个步骤时,如果学生表达说出第一步骤为“双山膀看地”,第二步骤为“下旁腰双手指天指地”,第三步骤为“双山膀看天”,第四步骤为“下旁腰双手指天指地”这样形象的比喻表达出来,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同时让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纠正错误的动作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中可选择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实例分析比较,辨别异同。通过进行比较,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不同的风格认识得更清晰。动作要领掌握更准确。这样也就提高了自我纠错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

(二)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

编舞实际就是音乐旋律下的人体动作编排。结合课堂教学狠抓动作的创编是引导学生迈进编舞大门的根本,在此基础上通过乐感的培养,动作的训练和理论的提高,鼓励和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尝试改进发展已掌握的技能,使自己的舞蹈基本能力向舞蹈编排能力方面发展。

如在教东北秧歌手巾花动作时,学生学会了“里绕花”这一主要绕花后,不要按一般规律那样接着就教“双绕花”“交替花”等动作。而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编舞发展技法去延伸想象去进行空间节奏、力度等变化的想象,结果产生出比教材中更新颖、更独特的绕花动作,如“上下绕、左右绕、前后绕,站、跑、跳、坐绕”等,然后再将即兴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评议总结,与教材中的手位动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能力。起初,学生们的创编结果并不理想,但无论怎样,以显示出了创造性的萌芽,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后,学生就能有显著的进步,不仅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组合上更加趋于合理,而且思维也更加灵活。

我们可以抓住幼师专业优势,以音乐特有的形式与内涵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音乐所展示的特定内容进行编舞。让学生随着音乐即兴编舞,学会确立主题动作,进而变化和发展主题变化动作,并注意音乐色彩结构及音程关系,知道如何开头,如何使动作体现高潮,动作与音乐吻合或体现不同,如何设置结局等。通过舞蹈短句和舞蹈小品的习作,再编成相对稳定的舞蹈组合,最后发展成为舞蹈小节目,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编舞方法。为进一步挖掘潜能可让学生在完成创编后进行互教互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顺自己的创编思路,充实和完善自己所编排的舞蹈动作,同时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舞蹈知识和编排策略方面的启发,有效开发自身的潜能。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设想,提倡个性差别与审美的多样性,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全方位地提高舞蹈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切合实际地精选教材,是达到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舞蹈教学基本技能的具备是取得成效的桥梁;艺术实践是舞蹈教学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舞蹈教师在教学中,须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波的内容和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要我们有步骤地坚持这样做,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在创作及各种活动中更好的感悟舞蹈,并最终成为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的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幼师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幼儿师范学校舞蹈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舞蹈实验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 键 字:舞蹈 教学能力 编排能力 创造能力 多样性 学习兴趣

摘 要:舞蹈课是中等专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之一。对于幼师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舞蹈艺术素质尤其是儿童舞蹈创编能力是其未来适应社会、胜任幼儿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舞蹈课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学大纲学习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有舞蹈教学能力的幼儿教师,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切合实际地精选教材,是达到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根据培养目标,精选好相应教学内容是达到舞蹈教学能力培养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舞蹈教学基本技能的具备是取得成效的桥梁;艺术实践是舞蹈教学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第6篇

关键字:舞蹈 教学能力 编排能力 创造能力 多样性 学习兴趣

【分类号】J70-4;G652

舞蹈课是幼师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之一。对于幼师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舞蹈艺术素质尤其是儿童舞蹈创编能力是其未来适应社会、胜任幼儿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认识浅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既不同于舞蹈专业院校和文艺团体,又有别于舞蹈爱好者的训练,它是一种独特的综合性教学。在学前教育舞蹈技能课中,教学、表演、编导是三位一体的。但中职学生对舞蹈课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基本功和一系列的舞蹈组合及成品舞的层面上,课堂上走过场和应付差事的心态比较严重,课后也很少自行练习、思考,这势必对教学埋下很大的隐患。 (二)课时少 目前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一般是每周2节,一学年的总课时不超过72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系统掌握一种民族舞蹈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其他舞蹈门类了。这样一来,学生的舞蹈素养只能是浅尝辄止,对将来要从事的幼教工作也不能做到得心应手。 (三)基础差 中职学生生源差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生之前不仅没跳过舞,有的甚至连成形的舞蹈节目都没看过。各方面都需要从启蒙入手,难度可想而知。舞蹈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很多学校却没有实习基地。学生不能把课堂所学与实践相结合,舞蹈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如何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一)根据培养目标,精选好相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要强,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会跳,还要会编,因此,我们在幼师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用舞蹈风格种类丰富多样,技能技巧难度适中即可。幼师专业学生必须进行形体基训,学习芭蕾手位和中国古典舞手位,中国民族民间舞,除此之外,还应学习幼儿舞蹈及编舞技巧,只有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舞蹈,并对其有所了解和掌握,积累一定的舞蹈语汇的基础上,想象力才会丰富,创编起来才能融会贯通。

(二)教学内容要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在舞蹈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直、立、灵活、协调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在训练腿的软度时,选择压腿和大踢腿,基本功把杆上部分选用,“蹲”“擦地”“小踢腿”的练习。这样安排在一个学年余下的二分之一课时中来进行各种风格不同的舞蹈组合练习,如芭蕾手位与脚位组合、中国古典舞蹈的手位与脚位组合、幼儿舞蹈组合及幼儿舞“动作变化等发展”编舞技法。教授中国民族民间舞,选择最具民族风格代表性的,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以学内容重新进行编排、组合,加入丰富的队形变化,改变成新的舞蹈。为将来编、教舞蹈做好能力准备。

三、舞蹈教学能力培养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

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在教授舞蹈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以及组织编排舞蹈组合和节目的能力。

(一)基本教学能力培养

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这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习思考,反复实践,臻至成熟。教学课堂提问内容主要是舞蹈基本动作的要领、作用、目的、舞蹈术语等,加强学生对舞蹈技术与艺术的讲解能力。教师把表述技术动作,规格动作要领的技巧语言传授给学生,懂得让学生在不照搬教科书上内容的情形下,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将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下来。

(二)纠正错误的动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可选择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实例分析比较,辨别异同。通过进行比较,培养了学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不同的风格认识得更清晰。动作要领掌握更准确。这样也就提高了自我纠错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

四、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

编舞实际就是音乐旋律下的人体动作编排。结合课堂教学狠抓动作的创编是引导学生迈进编舞大门的根本,在此基础上通过乐感的培养,动作的训练和理论的提高,鼓励和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尝试改进发展已掌握的技能,使自己的舞蹈基本能力向舞蹈编排能力方面发展。

(一)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舞蹈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及时赞许和鼓励学生的成就,是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的,这种平等与和谐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和帮助的融洽关系,不再是那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教学关系,学生应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立、自主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又可以开发储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能源和潜力。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舞蹈作品创造的源泉,只有具备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敏锐能力,才能不断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才能创作出时代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从观察中找出对比,从对比中找出窍门、找出本质,这样才能把握时代,反映社会与生活,创造社会与生活。

综上所述,切合实际地精选教材,是达到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条件;舞蹈教学基本技能的具备是取得成效的桥梁;艺术实践是舞蹈教学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舞蹈教师在教学中,须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波的内容和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要我们有步骤地坚持这样做,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在创作及各种活动中更好的感悟舞蹈,并最终成为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的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幼师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幼儿师范学校舞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第7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现存问题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 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的目标导向不明确

目前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大多数学校过于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舞蹈能力的培养, 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舞蹈修养和舞蹈水平相对较高, 但忽视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工作中会感受到很大的阻碍, 很难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说明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出现严重偏离的问题, 高校应该明确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结合其将来的职业要求, 注重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以及努力增多学生的教学实习机会, 要求学生在实习中仔细观察总结幼儿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创编出适合幼儿的舞蹈教学方法, 以提高准教师们的教学能力。

因此,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 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育儿童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在对学前教育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将教学目标转向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时, 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方面的教育能力。

(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学能力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招生时不会考虑学生的舞蹈基础问题, 因此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学生没有舞蹈基础。但是, 在舞蹈教学中, 基本功是基础问题, 在基本功都不过关的情况下, 学生们的艺术感觉更是极其不到位, 而艺术教学能力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气质熏陶, 因此, 这是教师教学能力是否合格是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舞蹈训练, 自己本身都没有相应的艺术感觉, 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舞蹈教师。学习舞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练习, 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基本功的训练, 这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同时, 幼儿的舞蹈基础更是零基础的, 学生学习舞蹈基础的过程, 其心得、感受将是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 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活动中。学前教育的学生应该通过自己平日的舞蹈学习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 同时结合幼儿舞蹈教学的特点, 将自己感受到的舞蹈魅力在言传身教中传授给幼儿。

(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不足

基础形体训练主要针对身体柔韧性、灵活性以及稳定性训练。通过完整的基础形体训练, 才有提高舞蹈创编能力的可能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舞蹈基础能力的训练, 可以获得相应的舞蹈教学能力。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几乎没有接受过艺术训练, 所以音乐、舞蹈素养普遍比较差, 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舞蹈专业素养有直接的联系, 仅仅通过四年大学课堂的学习, 不足以提高学生舞蹈的创编能力。

(四)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评价体制没有与时俱进

对于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模式, 其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 依旧是相对较为陈旧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总之,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时期评价的主动性相对较大, 但是存在的问题是评价的不够全面。这种模式势必会导致一种情况, 即学生对于自己的导师会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赖性, 自我参与意识单淡薄, 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 不能很好的认识和了解幼儿舞蹈教学工作。

二、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问题的的相应措施

目前, 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在舞蹈教学方面的进步和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寻求解决措施,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一) 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对于舞蹈教学, 其具有自身的特定, 需要在进行动作讲解的同时, 示范舞蹈动作, 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一项课程。对于舞蹈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我们分为两部分内容, 即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内容, 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面向的教导对象是幼儿, 因此在表达方面, 需要以幼儿的思维模式为标准, 说话时具有亲和力, 表达通俗易懂、用词简单、准确, 这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一点点进行积累和总结。

口语表达的第一准则即是准确, 防止由于表达不准确, 导致幼儿产生理解上的错误, 同时, 准确的语言表达可以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速度和进程;其次, 在进行口语表达时, 需要表达生动、形象, 表达具有吸引力, 这样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提高幼儿对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对于舞蹈学习的热情;最后一点,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工作时, 在表达上要和蔼可亲, 语气委婉、自然, 避免引起幼儿对舞蹈的反感情绪, 在幼儿出现错误时, 也应该耐心、温柔的不断进行引导。

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 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提升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幼儿教师对舞蹈动作进行演示, 幼儿进行模仿。幼儿舞蹈教师的舞蹈动作需要优美、规范, 从而使得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幼儿心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 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对于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需要学生将多方面的专业素质进行综合, 并灵活的进行应用。这就需要学生一方面准确把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另一方面自身具备渊博的课外知识和扎实的舞蹈素养。

对于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个性, 并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 时刻了解幼儿心理的想法, 积极、热情的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 保有爱心和充分的责任感。对于幼儿来说, 舞蹈是很优美的事物, 而舞蹈本身也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 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幼儿在这个年龄段, 学习能力强, 思想状态灵活多变, 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 创编合适的舞蹈, 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提高幼儿的舞蹈素养。

幼儿教师需要拥有渊博的课外知识, 丰富的课外知识可以给创编舞蹈带来大量的素材和灵感, 赋予舞蹈动作一定的灵感。幼儿教师需要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高尚的思想品德, 掌握丰富的课外知识和精湛的专业舞蹈知识, 这是幼儿教师创编舞蹈的基础。了解我国舞蹈的历史发展情况, 了解我国各个舞种的特点和区别, 了解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舞蹈种类和结构。整体的了解并认知舞蹈的艺术性质, 帮助学生掌握在创编舞蹈时的规律以及技巧。

(三) 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培养目标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他们将会是幼儿园舞蹈老师, 而对于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 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悉心的指导和恰当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灌输自己即将成为的角色的属性以及特征, 具体的方式是我们可以通过分组的方法, 帮助学生体验和领会不同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同时, 我们应该进一步注重对学生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技能的训练,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提高自身的角色意识。

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提升其在舞蹈方面的修养, 在熟练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之后, 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舞蹈的理论知识, 学会欣赏和鉴别舞蹈, 体会舞蹈带给我们的美,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成为一个更加完美、全面的幼儿舞蹈教师, 在成为一个舞者的同时, 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和内涵。在对幼儿进行教导时, 选择从人性这个角度对学生施以影响, 使幼儿在无形中形成自身的舞蹈气质。

(四) 制定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评价体制

如果幼儿舞蹈课堂教学想不断的进行提高, 则需要不断进行客观、合理、全面的课堂评价, 通过这种方法, 一方面可以评定学前教育幼儿舞蹈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另一方面可以清楚地发现幼儿舞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足, 寻找解决办法, 进而提高幼儿舞蹈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实现幼儿教师教学和幼儿舞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同时入手, 改进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的评价体制, 在原有评价条件的基础之上, 增加更多的评判条件, 例如把学生平时的训练自主性、自我评定、舞蹈创新和审美能力等等均作为舞蹈教学的评判标准。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学前教育成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社会各界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对于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 有着显著的自身特点, 在教学方式上与其他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于区别。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的现存问题, 同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接下来主要分析了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这两方面的内容, 从而帮助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 对该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9) :71-73.

[2]韩文瑛.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 2014, (12) :18-20.

[3]杨艳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58-61.

[4]李娟, 涂远娜.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本教学能力[J].音乐时空, 2013, (13) :124-125.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幼师舞蹈教学,发散性思维,创新

由于幼师舞蹈教学是按照幼儿舞蹈编程以及幼儿舞蹈模拟表演为主要原则的教学科目, 因此对与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但要掌握大众和民族的舞蹈技能, 还要具备创新舞蹈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幼儿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舞蹈天分, 缺乏自信心, 因此对舞蹈缺乏兴趣。因此, 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 发挥创新舞蹈的能力是现代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和其他学科相比, 舞蹈对与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它在创新能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舞蹈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欣赏、模仿和表演的一个教学过程,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体现的就是学生对自己所欣赏的舞蹈的一个消化、吸收以及再现的过程。每个人的思维和内心世界都不同, 因此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幼师专业的学生, 她们将来担当的是培养幼儿的重担, 因此在培养幼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侧重于培养她们的创新能力, 只有她们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 在以后的幼儿教学中她们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更好的培养幼儿。而舞蹈教学最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要从舞蹈教学入手,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在幼师舞蹈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学识基础上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理论。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舞蹈教学经验总结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舞蹈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掌握4个八拍, 五个动作的内容, 然后当学生掌握熟练以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要求学生自己编排两个八拍的动作组合。在学生编排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大胆创新和尝试不同的想法, 然后进行表演,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及时评价和改正, 在评价时应该一激励为主, 凡是和艺术相符的, 教师都应该欣然肯定, 以此鼓励学生多多创新, 给学生创新的勇气。另外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时教师应该注重教法的灵活性, 让舞蹈课堂变得活泼、生动, 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产生, 能够提高学生创新的激情。最后教师还应该现场演示创新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例如当学生表演结束之后, 教师可以从中挑出二到三组动作重新组合成一组优美的动作, 给学生现场演示创新方法,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产生, 实现再教学的目的。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 活跃的课堂气氛, 同时又实现了再教学的目的。

2. 多样化训练, 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实际舞蹈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 一些学生在训练中表现不积极, 主动性很差。询问原因时她们会说自己没有舞蹈天分, 练不好。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认为, 这部分学生很多并非没有舞蹈天分, 只是她们不适应某种教学方式, 以及训练过程枯燥等影响她们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使舞蹈训练多样化, 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现代和古典这两种舞种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现代和古典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摆脱枯燥心理, 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肢体语言的能力。另外, 现代和古典结合的训练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让学生爱上舞蹈, 体现积极的学习心态。由于学生大多是十六七的青少年, 他们更喜欢具有现代气息的舞蹈, 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将芭蕾舞和现代舞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 引起她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思维保持在积极的状态。

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多方位、多层次思考舞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 并让她们积极探讨, 针对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应当正确分析, 将可行的意见用到实际教学中来,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通过这些方法, 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索、创新能力必定会大大提高。

三、启发式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我们知道, 启发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启发式教学在普通教学中十分常见, 在以欣赏、模拟和表演为主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参照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变式研究。笔者认为应该在舞蹈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 通过相互之间的点评和比较, 让学生认识到其他人的思想和自身思想的不同之处, 让他们在对比中发现问题, 激发他们探索的激情。例如在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进行单一舞姿的训练, 然后在训练过程中进行评比,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或者优势;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应从编创舞蹈和表演组合训练中进行比较, 并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观摩, 相互点评对方表演的优缺点, 在比较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课堂中形成讨论小组, 引发学生探讨、学习的激情, 通过比对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就达到了启发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 创新是教育的核心。在舞蹈教学中, 着重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入手,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具备自主探讨和研究的能力, 逐渐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璐娜.谈幼师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2 (6) :153.

[2]周莉.幼师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J].时代报告, 2012, 16 (11) :147.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第9篇

舞蹈作为一门实践类学科,其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甚至许多人都有唯经验主义论的错误观点。但实际上,编舞技法理论知识对于编导的创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基础。

许多没有编舞技法理论知识的人所编创出的舞蹈作品,常常给人以凌乱、没有章法和粗制滥造之感,而且不容易将舞蹈捏合成为一个艺术体——一个完整的文艺作品,而常常成为舞蹈动作的聚合体。这样的作品虽然聚合了众多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如跳转翻等,但并没有集中的思想主题,也不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老师曾经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

事实上,编导的编创虽然是一个想象的过程,编导需要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对动作、结构进行大范围的构思和想象,但是这样的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要在系统掌握编舞技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指导思想的想象。

编导需要在想象和创作的过程中,以编舞技法理论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动作元素编舞法(最基本的编舞法)、造型贯彻法、动律与律动的连接法、动作、动势编舞法、动作部位限制法、交响编舞法、本体元素法、音乐编舞法、即兴编舞法、独舞编舞技法、双人舞编舞技法、三人舞编舞技法、群舞编舞技法等众多门类的编舞技法理论来指导自己,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并将分散的舞蹈动作捏合成一个整体,来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主旨思想。

所以我们在编导教学中,一定要防止唯实践论的错误观点,重视编舞技法相关理论的教学,为学生打牢作为编导基础的编舞技法理论知识。

但正如我们反对唯实践论一样,舞蹈学科毕竟与传统的哲学、文学等纯理论学科不同,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所以我们不仅要打牢编舞技法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些未来的专业编导在练功房将这些编舞技法知识进行应用,以理论指导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结出艺术的硕果。

我们重视编舞技法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反对舞蹈创作中的“本本主义”。

在创作中对他人剧目、他人动作和思想的借鉴和学习是每一个初级编导的必然过程,每个编导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从模仿到尝试编排,再到开创自身个性的过程。

但我们要注意,学习和模仿是有尺度的,不能够文必称某某作品、言必称某某名家。任何的经验、作品都不是灵丹妙药,如果拘泥于现有作品和动作,那么就永远难以成为一名有个性的编导。

要创作出有个性、有新意的作品,那我们就需要在编舞技法的指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

而谈及想象,许多人会觉得那就是天马行空的思维跳跃,其实不然。舞蹈的想象力来源于舞蹈家对周边事物细致的观察,来源于用编舞技法的知识将周围抽象的、个体的事物具体化、动作化,给自然界和社会物体赋予生命力和人格化。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编舞技法理论知识能够让年轻的编导将周边抽象化的人和物具体化、动作化,赋予他们生命和活力,也能够赋予整个舞蹈以艺术的灵魂,将这些动作捏合为一个完成的艺术体。所以我们在编导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编舞技法理论知识的教育,要为这些未来的编导们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正如古人所说,不积跬步无以千里,只有将每一步打牢打扎实,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有个性的编导。

二、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就如同一坛悠久陈年的美酒,能够不断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真正能够流传于世,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并铭记于心的,并不是那些花哨的动作、高难的技巧,而往往是作品中那让人久久回味的文化元素。

以近年来屡获大奖的蒙古族群舞《东归英雄》来看,作品并没有加入大量花哨的动作和高难的技巧,而是充分挖掘了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残暴统治,历尽千难万险返回祖国怀抱的故事。在这个作品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地地道道的蒙古族舞蹈风韵,看到了传统蒙古族舞蹈的诸多经典元素,我们也通过作品的音乐、动作和结构感受到了编导所希望让观众所感知的,那种急迫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爱国之心、顽强不屈的坚韧之心以及蒙古民族那种彪悍、洒脱的豪迈性格。这些多种文化元素的结合,让人们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通过这个短短几分钟的舞蹈作品,被带入了那个茫茫无边的大草原和艰苦卓绝的回乡之途。

作为自《奔腾》以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又一力作,《东归英雄》的成功实际上也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编舞技法的高超水平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积淀。

我们在编舞技法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文化修养的形成,因为文化修养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根基,我们的编导不仅要能够对舞蹈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技巧透彻地掌握,还要有广博地涉猎,要能够在作品中融入众多的文化元素。因为编导是纯粹的舞蹈人,但是观众却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地域来源都各不相同,如何能够赢得这些群体的共鸣呢?那么就需要我们的编导能够在使用编舞技法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各种文化元素。

其实如同开篇所讲的,舞蹈的创作和编排实质上与写作文学作品、创作曲目一样,都需要深厚的积淀,无论是表现情节还是人物情绪,舞蹈作品都需要编导能够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化的、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的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出的编导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而且也只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够使舞蹈编导将生活的积累升华为艺术的构思,使舞蹈编导的形象思维插上翅膀,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贾作光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

舞蹈作为人文艺术,并非单纯的技艺和娱乐,而是通过舞蹈表情进行沟通与传播。舞蹈艺术以人为载体,具有人格性、人文性、观赏性、传递性、情感性、陶冶性。情感动态的表达和传递,会直入他人的视觉感官,抵达心灵世界。文化修养差,知识缺乏,便难理解舞蹈“语汇”、动作内涵以及舞蹈文化作品的意义,难以达到“手舞有物”、“脚蹈有理”、“表之有情”、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文化是舞蹈本性的需求,文化是舞蹈的底蕴。借助多元化的文化知识进行舞蹈教学事在必行。文化促进表情教学,文化孕育着舞蹈,舞蹈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事实也告诉我们,也只有那些具有身后文学积淀、融入众多文化元素的作品才能够如醇厚甘甜的美酒一般久久醇香。

三、要教会编导发现生活、体现生活

“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是生活的艺术再现”。这些名言无疑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来源,从舞蹈创作的规律和历史来看,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优秀的舞蹈作品,而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切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说明舞蹈在人类艺术生命中的地位和价值。

编导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思索,全身心地投入,从不同角度去寻找和发现编导想要的东西,提炼、完善独具特色的队形、画面、语汇等,使创作的作品真正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以著名蒙古族群舞《奔腾》为例,作为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舞蹈界,尤其是民族民间舞领域的经典之作,《奔腾》的成功主要也是由于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所说的社会生活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奔腾》这个舞蹈集中了蒙古族舞蹈最为经典的动作,在举止间将蒙古民族那种豪迈、彪悍、纵横于茫茫草原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的积淀和编导那善于观察、善于思索,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在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素材和升华素材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以说,蒙古民族的生活和精神氛围是该精品舞蹈能够产生的第一个层次的生活因素。

第二个层面,该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刚刚从十年浩劫走出来的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每一位工人农民,都希望能够以百倍的努力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争分夺秒地将已经逝去的时光抢夺回来,以最快的速度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奔腾》中演员们握缰骑马的动作和不断跃动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那种孕育于人们心中喷薄而出的对建设新生活的激情与活力。而这种奔腾的动感和欢快的旋律也引起了台下广大观众的广泛共鸣,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奔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编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舞蹈创作素材。通过观察积累经验,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性,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善于观察社会、注重现实生活,如民生、环保、股票、经济等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甚至包括邻里、婆媳、父母、兄弟姐妹等琐碎的事情。通过观察,我们能够沉淀下众多的素材为我所用,这也是对今后的创作储存好必要的“物资材料”,准确把握住事物的核心部分。

编导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编舞技法理论将现实生活的题材转换成舞蹈,通过一个“选择、加工、提炼、组织”的创作过程使之升华。

其实,舞蹈创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必须引导我们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编导,深入生活,多积累生活的素材,用舞蹈思维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终身为之奋斗的舞蹈事业,多看、多听、多想、多练、多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才思永不枯竭。

要想成为超越时代的创新者,关键还要看自己的悟性和勤奋。“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让我们不断地从时代的火热生活中捕捉、提炼出鲜活的、充满表现力的、有意味的东西,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舞蹈艺术作品。

摘要:编导教学是舞蹈教学从基功向成品舞过渡的重要环节。优秀编导教学可以培养出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帮助他们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颖作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在编导教学中注意学生三个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编舞技法、编导理论知识、观察生活捕捉形象的能力。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幼师舞蹈教学

幼师舞蹈课程的专业性是保障幼师舞蹈教学质量的基础, 但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 除了要为学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 还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创新能力是各领域人才发展的关键, 对于幼师舞蹈教学而言, 创新能力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幼师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性

结合当前幼师舞蹈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 学生虽然在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在综合素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 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 价值观念不健全, 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责任感缺乏;其次, 学生文化素质不高, 只关注本专业的学习, 身心发展不够全面, 缺乏广泛的知识储备;最后, 学生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综上, 幼师舞蹈教学中急需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幼师舞蹈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首先, 舞蹈既是一种艺术, 也是一种文化, 针对传统幼师舞蹈教学重实践而忽视舞蹈本身文化价值的弊病, 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可以拓展学生视野, 使学生受到艺术文化熏陶, 提升文化艺术素质, 丰富综合知识能力。其次, 通过幼师舞蹈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可以使舞蹈教学本身散发活力, 使学生感受舞蹈的魅力, 提高学习兴趣。再次, 舞蹈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通过舞蹈教学中的创新, 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最后, 舞蹈是行为艺术与心灵艺术的结合, 通过舞蹈教学来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为学生渗透健康的心理教育, 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综合以上, 通过幼师舞蹈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三、在幼师舞蹈教学中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更新幼师舞蹈教学的目标与理念

作为幼师舞蹈教学的主体, 幼师自身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幼师在将来工作中, 能否通过舞蹈教学来为幼儿成长带来教育影响。为此在幼师舞蹈教学中, 需更新教学观念, 加强先进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学习, 改变知识结构, 调整课程计划,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打破固有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幼师整体课程计划, 将幼儿舞蹈实践作为教学主线, 为将来的幼儿园舞蹈教学服务。在教学方法上,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过去传统的讲授灌输模式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以此来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在幼师舞蹈教学目标方面, 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知识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另一方面, 要夯实学生幼儿舞蹈基础知识与流程, 为培养学生创新舞蹈意识打下基础。

首先, 要注重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教学内容质量,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道德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创新编排能力相结合。其次, 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热爱教育的理念, 使其对幼师工作充满感情, 还要丰富幼师舞蹈教学实践, 使学生了解幼儿特点。

2.着重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幼师培养的是幼儿园舞蹈老师, 创编能力自然也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 创编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二是在民间舞教学完成之后, 进行民间儿童舞创编及儿童舞创编培养。

在课堂拓展方面。教师可以在教授组合动作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例如, 动作在空间速度方位上的变化、队形及调度上的变化和利用道具或角色进行的变化等等,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民间儿童舞创编及儿童舞创编培养方面。教师在民间舞教学完成后, 会让学生每学一个民间舞就去主动创编民族儿童舞, 并进行评比表演;儿童舞教学也是先从儿童舞组合开始创编, 给一段音乐或一个主题让学生创编, 比如表现欢快的、悲伤的、自然灾害等不同情感, 或编一个小故事如小蜜蜂采花蜜、小兔子拔萝卜等等, 最后再指导创编儿童舞作品或儿童音乐舞剧。

3.创新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

首先, 可通过加强舞蹈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组合来提高学生基础, 使学生了解舞蹈教学并掌握其精髓, 再通过提升文化素质来拓展幼师舞蹈教学内容。例如, 在选择民族民间舞教学时, 应注意考虑幼儿舞蹈特点, 如藏族的踢踏组合、蒙族的马步组合等。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 与学生共同解析、评价, 使学生通过舞蹈作品的解析评价来拓展视野, 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及艺术特点, 在幼师内心深化对舞蹈的认识, 增强幼师创新意识。最后, 要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针对班级内学生间的差异, 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发展规律,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幼儿舞蹈活动设计, 一方面要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了解, 另一方面要把舞蹈知识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创新舞蹈编排, 通过舞蹈与主题内容的完美契合, 提升幼师的专业素质。

4.优化师资建设, 提高幼师舞蹈教师的创新能力

想要在幼师舞蹈教学中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幼师舞蹈教学的创新, 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及幼师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师舞蹈教学内容, 采取创新性的幼师舞蹈教学方法,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例如, 教师在课堂中先教学生4个八拍的组合 (含5个动作) , 然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此动作的基础上, 开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自己创编两个八拍的组合, 以此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通过教师自身创新素质的提升, 来带动学生发展。

综上所述, 幼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幼师舞蹈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幼师舞蹈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随着幼师舞蹈教学的不断创新发展, 幼师舞蹈教学水平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范文杰.浅谈高校舞蹈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 2015 (20) .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舞蹈编导;高职教学;创新能力;生活素材

舞蹈并不是一种单调的身体活动形式,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还是薄弱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学生编排出的作品往往缺乏灵动感,无法传递出艺术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分析。

1 高职舞蹈编导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形式较单一

以往高职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解、学生学习的形式,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基本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知识点,很少会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长此以往,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对其创新意识的养成造成了直接的不利影响。

1.2 教学内容缺少生活元素

高职院校都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为主,但是在对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并没有过多地将生活元素加入教学之中。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市场实际需要出现脱节的现象,而且学生长时间处于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没有得到较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出现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教学内容多元化不足

要想编排出一支好的舞蹈,编舞人员必须要拥有足够的素材资源,但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素材基本都是从课堂的学习内容,储备的资源非常有限。以往该专业的教学都是以动作模仿为主,并没有过多地讲解舞蹈方面的资料,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思路受到限制的局面,从而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 提高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将民间舞蹈加入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资源储备

高职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改对民间舞蹈,使其成为学生自己的资源,并运用到的编排舞蹈之中。

(1)收集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整合。高职老师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系统地调查当地的民间舞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来记录当地的民间舞的动作。之后再对这些舞蹈进行反复的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科学的整合,纳入自己的资源库中,以备以后编排舞蹈时使用。

(2)借鉴和改革整合的素材。在学生拥有一定量的资源储备之后,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方式。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参照民族舞蹈的肢体动作加入编的舞之中,组合完全不同的动作创作出新的舞蹈。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自主对舞蹈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这些舞蹈种类的形式与风格,这样不仅能够对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同时还能让其掌握足够的素材,增加自身作品的艺术感。

2.2 创新该专业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到成熟初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创造欲望,较喜欢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老师在教学时要将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到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要充分调查学生的喜好,并在教学时将这些元素融入编舞课程内。例如,笔者在调查之后,发现本班级的很多学生都喜欢韩国明星。首先,在教学之前,笔者先播放一段韩国著名组合“Big Bang”《谎言》中的一段歌舞视频,这段音乐节奏性较强,很快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这段编舞吗”,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之后,笔者继续抛出问题“同学们老师现在会再次播放这段舞蹈视频,请你们认真观察他们的舞蹈动作,并发表你对这段舞蹈编舞的见解”,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动作和技巧进行了适当的讲解。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讲解的分寸,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之后笔者再提出了“请同学们就这首歌曲编一段属于你们自己的舞蹈”这一拓展作业,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具有有效的互动,提升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机会,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舞蹈动作和技巧。

2.3 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巧之后,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巩固自身所学,从到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该专业的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实践其专业技能:

(1)视频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在高职院校得到了普及,编舞专业的老师要利用这一优势,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播放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并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影后的感受进行编舞。一位学生将芭蕾的舞蹈动作特点编入了自己的舞蹈之中,并把地震中人们的不安、恐惧以及绝望等情绪都融入舞蹈中完全表达了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了在平时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对学生的创作灵感具有极大的帮助。

(2)到自然中对培养学生。在教学时老师不要将教学地点固定在教室,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风、花以及动物等不同的事物的状态,让学生细心观察并得到新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让学生积累了舞蹈素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3 结语

舞蹈编导老师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舞蹈素材,使学生能够在编舞时从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灵感,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编导。

参考文献:

[1]李倩芸.高职舞蹈编导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教通讯,2012(09):23-25.

[2]孙进.谈舞蹈编导课程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神州,2012(08):138+141.

[3]孙晓芳.浅谈高职学生舞蹈编导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4(06):49-50.

[4]王秀红.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职教通讯,2015(11):18-21.

[5]闫青会.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经济师,2015(10):221-222.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 第12篇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是大势所趋

(一)舞蹈行业越来越重视舞者的表现力、感染力。

舞蹈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身体训练,同时,也要注重情感培养,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舞蹈教学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舞蹈技能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于关注身体的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重视不足。其实,要想提升舞蹈专业的教学水平,强调表现力和思想性,应该看作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舞蹈行业发展也在与时俱进,大型舞蹈比赛评判标准,也不只是看技巧、表演难度等方面,评委也开始重视表现力、感染力。如杨丽萍的成名作《雀之灵》,写意手法就比较浓郁,整个舞蹈极具表现力,舞蹈语汇挺拔、舒展、奔放,“象”“、情”“、意”“、境”浑然天成,将自然的造物之美,传统傣族的舞蹈语汇,呈现得淋漓尽致。

(二)“灵感”与“创意”已经成为艺术发展的主流。

《扇舞丹青》也是一个很好例子,舞蹈中表演者的身韵、表现力,以及舞蹈所体现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舞蹈如行云流水,使观众充分领略了超凡脱俗的、豪放与浪漫的中华文化。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舞蹈发展的大趋势。首先,这证明我国舞蹈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一个提升,舞蹈教学基础训练水平已经相对稳定,在这样一个稳固的基础之上,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必须从过去的“苦练”、“严练”,逐步过渡到“用心跳舞”,启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主流就是要解放思想,在艺术发展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灵感”与“创意”,对我国的舞蹈发展来说,开发人脑的潜力是大势所趋,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强调表现力和思想性是舞蹈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将舞蹈教学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

(一)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舞蹈作品,提升学生舞台表演效果。

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外部形态,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内部情态,学生只有充分体验了舞蹈的内容情绪,才能够在表演时,展现舞蹈的风格,把舞蹈的美感充分表现出来,提升学生舞台表演效果。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舞蹈作品,用心领悟舞蹈所要表达出的艺术真谛,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内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在舞台表演中,舞蹈的美感,不仅源于舞者动作的协调,还源于舞者对于舞蹈作品的深刻领悟。这就要求舞者不仅要技巧娴熟,还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要想领略舞蹈艺术的真谛,舞蹈表演技能的修炼是一方面,舞者艺术修养的修炼也非常重要,只有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舞蹈作品,领悟舞蹈表演所要表达出的艺术真谛,才能在舞蹈表演中表现出艺术的生命力。

(二)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

美的舞蹈动作,能够带给人瞬间的愉悦,只有舞蹈动作具备了情感,才能满足人们深度的审美需求。所以,在舞蹈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教师可以编排一些有情趣的表演小组合,让学生在掌握舞蹈基本技能基础上,自己上台表演,在舞台上发现自我,突破自我,培养学生舞台表现能力。在舞台表演上,要想更好的演绎一部作品,将舞蹈作品的情感与技巧准确的表达出来,学生不仅要技能娴熟,充分理解作品内涵,还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消除学生舞台紧张感。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小演出,其他学生当作观众,让学生上台表演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发掘学生的潜能。这种舞台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舞台紧张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

三、结语

在舞蹈艺术中,任何动作都是一种符号,是可以改变的,然而,舞台艺术表现力,是检验舞者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舞蹈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注重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将舞蹈教学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提升学生舞台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摘要:舞蹈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有规律的运动,向观众传递一种情感,传达一种美的感受,通过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技能训练,更要关注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将舞蹈教学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舞蹈人才。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表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杨福茹.重视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美感与表现力[J].内蒙古艺术,2008,(2):34-36.

上一篇:计算机日常使用和维护下一篇:住房财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