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起点教学

2024-06-26

小学英语起点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英语起点教学 第1篇

掌握语言结构知识, 可以造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仅仅拥有语言结构知识, 而不具备一定的语用知识, 则会因为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致使在交际中出现词不达意、误解等现象。可见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现交际的目的。

然而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过于关注语言结构知识, 而忽略语用知识, 学生只是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 很少理解“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我何时、何地、与何人、为何目的选用何种知识”, 结果只能是学生记住了知识却不会用。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立运用之心

修订版课标要求:“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 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由此可知, 语言运用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应围绕运用设计教学, 为了运用而教知识,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我们不能只强调知识技能目标, 更应关注语用目标的设计。

【案例1】《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6 Doing the housework课文呈现的是Su Hai和Nancy在电话里谈论正在发生的事情, 是现在进行时的运用,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语用目标:运用现在进行时把现场正在发生的事情告诉不在现场的人, 或者向不了解画面含义的人解释画面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这一语用目标可以看出, 运用现在进行时的关键在于说话人之间要有信息差, 其中一方或者看不见描述对象在做什么, 或者不理解描述对象在做什么。而基于这一语用目标设计教学, 就不会出现让一生做动作, 然后问Whatis he doing这种无信息差、明知故问的情况。

语言运用目标的设计把教学直接指向了运用能力的培养, 突出了语言的语用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探运用之形

所有语言知识都是为了运用而存在的, 我们应找到这些语言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形态, 基于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真实的运用活动中学习和训练。

【案例2】句型This is /That’s…的语用形态分析:

向不认识某物品或没有辨出某物品、或不能说出某物品名称的人说明这一物品。如This is a silk book. That’s a bamboo book.

向不熟悉某地的人介绍某地。如Thisis my classroom. That’s my desk.

向不认识某人的人介绍某人。如Thisis my teacher, Ms Wang. That’s Wang Li.She’s my sister.

如果教师把握了这一语用形态, 课堂上就不会出现指着书介绍This is a book.这种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语言使用形态。当然要学会分析语言的语用形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 认真观察、多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 多思考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并据此展开教学。

设运用之境

修订版课标教学建议二提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知识教学, 避免无语境的教学, 确保语言学习情境即真实生活中语言运用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为了真实的语用目的而学习知识。

【案例3】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Unit8 At the weekends时, 主要句型为How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为了让句型操练合乎情理地进行,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境:本周日, 我班将举行班级集体活动, 为了确定活动项目, 现在展开班级调查, 了解大家周末的活动内容。

【案例4】为操练对话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s on…What would you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时, 可以设计如下活动:事先为全班学生每人制作一张友情备忘录, 为了能在某学生生日之际及时送上祝福, 我们要将同伴的生日及其希望的礼物记下来, 请大家以此目的展开调查, 并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友情备忘录上。

这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化语境中为了真实的语用目的而进行的学习和训练,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在语言技能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态度,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目标语的真实意义和用法, 可直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行运用之实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只有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才能使语言知识得以巩固与发展, 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所以每节课最后的环节, 教师都应设计一些应用活动,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中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5】同样是《牛津小学英语》6AUnit 6 Holidays, 以句型When’s…? Whatdo people usually do on/in…来问答各节日日期以及人们的节日活动, 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来拓展应用:请同学们为电视节目配英语解说, 以便让外国友人了解我们的节日活动。

【案例6】在学习This is…句型后, 我们可以将最后的延伸活动设计为: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 为了让他尽快熟悉新的伙伴, 适应新的环境, 请大家为他介绍班上的同学和校园环境。学生有了现实任务, 产生了与同伴交流的动机, 在贴近真实生活的实践中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 达到教学的语用目的。

小学零起点教学相关规定 第2篇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计划从2014起至2016年将全国幼儿入园率抬高至75%左右,发展惠民的公办园是3年计划的重点。另外,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

2011年以来,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全国在园幼儿3年增加918万人,比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还多,“入园难”得到初步缓解。但普惠性资源依然不足,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困难群体“入园难”比较突出。

经过一期行动计划,全国公办园增加1.7万所,但总体占比仅33%,难以满足老百姓接受公益普惠学前教育的需求。二期行动计划继续把发展公办园作为扩大普惠性资源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快建设一批城乡公办园;二是增强各类公办性质幼儿园的服务能力;三是落实好小区配套园建设,确保公益普惠。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

2015年城镇小区须配足幼儿园

教育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同意,决定2014年—2016年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75%左右。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此外,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毛入园率目标75%

2011年-2013年,各地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在园幼儿三年增加91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7.5%,“入园难”得到初步缓解。但是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为此,国家启动实施二期行动计划。按照目标,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其他农村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有较大增长。初步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小区要配齐幼儿园

教育部的意见要求,以区县为单位制定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公办园的布局,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2015年底前,城镇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

模仿: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起点 第3篇

一、注重语言的模仿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习作中表达不畅,病句多的现象相当普遍,每次改作文,学生语不成句的表达总是让人头疼。究其原因,这些学生身处农村,受方言土语的耳闻目染,在交往中用方言表达利索顺畅。但本地方言与书面语表达之间还有较大距离,因此,书面语表达艰涩,难以驾驭。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觉得有效的方法便是模仿范文语言。这些作品的语言都是作者经过字斟句酌,反复锤炼的结果,语句符合语法规范,精练准确,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诗意,模仿这样的语言,肯定收获不小。那么,如何模仿呢?途径便是多朗读、多背诵。“口不绝吟”是我国千百年来遗传下来的读书法宝之一,其所以行之有效,就在于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殊规律和人们对语言感知过程,出声地朗读是使书面语和感官联结起来的重要途径,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书面语的语感,表达也会自然地流畅起来,音韵也会和谐起来。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即道出了熟读成诵后的不自觉的模仿的妙处。

二、注重思想条理性的模仿

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文章,有的文思混乱,条理不清,有文而无章,有的思维阻塞,思路狭窄,……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开拓思路,不会有条理地去展开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就会对作文失去兴趣,产生畏惧感。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条理性的训练,训练可采用模仿范文的方法。一篇优秀的作品,无论它的结构组织、层次顺序、详略安排上都应称得上典范,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范文就是教材。因此,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可采用范文仿写。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每篇课文行文思路的探讨评析,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结合教材的学习,模仿文章写作,不仅能掌握了课文的条理,而且也使自己的文章会有比较好的思路。

三、注重写作技巧的模仿

虽然文无定法,但大体规则和方法还是有的:如选材方面的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内容方面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方面的“凤头、猪肚、豹尾”;语言方面的准确、鲜明、生动;表现手法方面的想象、夸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等等,有了这些技巧的运用,文章才会有血有肉。这些技巧都零星分布在教材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找出来,体味它的妙处,然后让学生模仿写作,使这些技巧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写作技巧中最重要的,还是求真。要模仿别人,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素材,这样的思想,才是活的,才是源源不断的。

要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去积累,用一颗敏感的心去触摸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一方面,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的要求只有一个字──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谱真意。不一定长篇大论,但抒发的必须是最真的情感;不一定精妙绝伦,但记录的必须是最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时间长了,学生的日记成了一本很好的《五彩生活》手册,里面记录了许许多多生活的素材,写作时也就信手拈来。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写随笔。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这些丰富多彩的瞬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备一本笔记本,自己给笔记本起一个喜欢的名字,随心所欲地用它去记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真善美丑;用它去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

小学英语起点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把握,运用,有效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水平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教学实践中来, 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以下就是笔者对如何有效把握和运用学生学习起点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一、思考:缘于学习起点把握的不容忽视

1. 缘于自身教学实践的思考

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 常常出现让人纳闷的现象:同样是经过准备的课, 有的课上得顺畅,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效率自然就高;而有的课老师讲得累, 学生却无精打采, 提不起学习的劲头, 效果可想而知. 教两个班数学, 同样的内容, 同样的设计, 有时觉得两个班学习情况相差无几, 可有时出现的学习效果分析却大不相同.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习起点的差异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2. 缘于听课后的分析与思考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新课刚开始, 例题一出示, 学生好像就会了, 就懂了. 但教师觉得这不是按自己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的教案流程走, 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 让学生“懂装不懂”. 有时教师认为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而学生却回答不出.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预设时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估计不足. 例如: 一位教师在上二年级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组合) 公开课时, 新课一开始就出示三个小朋友排队拍照, 问有几种不同的排队方法? 接着让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代表三个小朋友把不同的排队方法摆出来……新课教学用了三十多分钟才结束, 还有部分同学不是很清晰. 显然, 这位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教学预案, 这样的起点对二年级同学来说过高,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也累, 且不易接受.

3. 缘于师生今后发展的思考

由于社会迅速发展的信息化与学习化, 学生的学习渠道不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 他们从父母长辈、课外读物、媒体、网络等多种学习渠道中接受了许多的数学信息. 所以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 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很多了, 但这样的学习是不系统的、模糊的、浅层次的. 如果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只是把他们当作一张白纸看, 或认为他们的起点很高, 都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 起点过低, 学生不感兴趣;起点过高, 学生不易接受. 这样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否得到有效利用, 应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寻找和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不断地学习, 及时地给自己充电, 为我们课堂的有效教学得到保障, 也是教师合理寻找、灵活运用学习起点的前提.

看来, 只有真正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才能让学生们有效发展.

二、明确:基于剖析关于学习起点的矛盾

1. 明确学习起点的概念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及能力储备, 它可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与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 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 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已经具备的, 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

教师对教学环节作出精心预设时, 最关键的是要对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预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找准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为学生设置最佳的学习起点, 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2. 剖析学习起点的矛盾

矛盾一:寻找学习起点说容易做较难

每名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同, 所接触的人和事物也不尽相同, 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 要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进行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调查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抽样调查、谈话交流、作业分析等. 可是在一线任教的教师都知道, 这是说得容易做得难的事情. 比如说问卷调查、抽样调查, 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改作业, 基本是没时间进行这两样调查, 如果说偶尔为之, 还有可能. 因此, 平常教学中, 经常用到的方式有课前的谈话交流、课后的作业分析等,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还是凭以往教学中的经验积累为依据.

矛盾二:运用学习起点时间少反应快

课前预设中, 寻找学生学习起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预设. 在课堂中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现实学习水平. 课开始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让他们充分展示已有的知识状况. 这种知识的展现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 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流程.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还想知道什么, 方便教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 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有效而实在的、充满童趣的问题. 并通过及时捕捉反馈的信息, 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再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来做问题的调整、教学环节的重组等, 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可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在这过程中既要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 又要对学习起点快速作出准确、有效的反应, 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从以上的矛盾中, 我们可以看到找寻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容易, 要用好学习起点同样不是易事.

三、实践:探寻学习起点寻找结合的方法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主要是为什么服务呢? 学习起点的准确把握, 可以使我们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 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和选择教学方式, 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那如何将寻找到的学习起点和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结合呢?

方法一:有效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如: 教学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时 , 在课开始回顾了用三角板检验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关系后, 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如果在这组平行线上再画2条直线, 你能组成一个四边形吗? (在学具纸上画一画, 画出尽可能多的各种形状的四边形. 说说你画上了怎样的两条直线, 围成了怎样的四边形? )

学生的现实起点一定是存在差异的, 但在这样一个任务驱动下, 每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 教师了解到的情况比较真实、全面. 同时通过反馈同学们互相补充、互相学习, 其实教师在这过程已有效地将学习起点寻用结合了.

方法二:弹性教学方案

综合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我们应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 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 形成“着眼于整体, 立足于个体, 致力于主体”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时重在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使学习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 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弹性教学方案.

在教学方案预设时, 教师把本堂课的教学分为这样五个问题, 即五个粗的教学环节, 每个教学环节之间互相关联, 但又存在着弹性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的现实情况适度伸缩, 达到学习起点的寻用结合,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方法三:调整教学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课前没有预想到的“可能”, 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中的情况有所偏差, 这时教师就不能死搬硬套教材中的学习材料, 不能按照自己事先预设好的方案进行教学, 而必须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加工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教师按照教学预设先复习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并问:有没有好办法能够知道圆锥的体积?

生1:把圆锥浸没在水中, 测出水面升高的体积就等于圆锥的体积. (学习迁移)

生2:可以把圆锥铸造成圆柱、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已学过的立体求体积. (转化思想)

生3: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师:对于这个公式, 有什么疑问吗?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进行验证一下吗?

师:好, 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看, 是不是像刚才这名同学所说的, 圆锥的体积是否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实验用水倒, 用沙倒……

以上案例中, 这位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反馈的信息, 并能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 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当学生说到可以用公式计算圆 锥的体积时, 可能已超乎老师的意料之外了, 而老师并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 是以学生的回答作为一个教学切入点, 及时调整了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让学生从验证的角度去进行学习和活动,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正如著名教育家罗伯特所提出的“为学生设计教学”. 这样, 既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 还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已有知识, 并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方法四:强化意义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交流, 这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动作, 专心倾听学生的表述, 在适当的时候追问, 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争论, 通过及时捕捉信息, 了解学习起点, 再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来强化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例如: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一课中, 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后, 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明确等式和方程间的关系, 把结论强加于他们, 肯定不行. 怎样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 自主建构知识, 发现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呢? 于是我安排了一道练习小游戏, 判断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是等式的男生举手, 是方程的女生举手.

师出示第一题:36 - 7 = 29. (男生迅速地举手, 女生无人举手)

师出示第二题:60 + x > 70. (在经过一阵短暂的杂乱后, 无人举手) 我问了缘由, 这一题两边不相等, 所以既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 刚才是因为没看清楚符号.

师出示第三题:6 + x = 14. (女生迅速举手, 男生两人举手, 其余男生有的观望别人, 有的在偷笑, 看到这种情况, 刚才举手的其中一位男生觉得错了, 连忙把手放下) 只听见举手的那位男生自言自语:这是等式. (语气坚定) 这时又有一位男生也同意这是等式. 于是我顺势引导, 你们都同意这是方程吗? (同意) 你们同意这是等式吗? (意见不一致) 把你的意见和同桌交流一下, 再通过全班交流, 使学生自主揭示了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从而深刻理解了是方程的一定是等式, 是等式的不一定是方程的内涵.

试想如果一开始教师不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 直接教给学生这两句话, 收到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差很多. 在课堂中再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从而在理解和内化知识的基础上, 实现意义建构.

方法五:抓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课堂中教师必须时刻反思课堂生成的处理、学生的状态, 以及每个环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 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使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过程中, 从中找出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如何、师生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不足和败笔等. 这样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后继教学, 从而提高教师运用学习起点的意识.

综上所述, 学习起点的把握和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 只有真正做到关注与了解每一名学生, 精心地进行预案设计, 并在教学过程中, 随时了解学生反馈信息, 及时进行分析判断, 大胆进行教学调整, 使学习起点的寻找和运用有机结合, 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师生间的配合更加默契, 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福喜, 朱桂琴.教师的新视野[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小学教学点零起点自查报告 第5篇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有关减负规定的要求,切实减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业负担,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开展了抓好常规,落实零起点的教育活动,陈湾教育支部根据有关通知要求,组织教师从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问卷分析、发放家长一封信、教学检查等实质性的调查活动,下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这次的自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一、学习跟进,强化观念

在这次活动中,在支部郭明杰书记领导下,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18〕57号)、《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鄂教基[2018]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了解“零起点”教学的理念与表征。通过学习从总体上,厘清了“零起点”教学的概念,转变了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主要进行了一、二年级的座谈会,保证了一、二年级学科教师对“零起点”的认同、内化与外显。

二、问卷调查,梳理存在问题

下发了《致家长一封信》、《小学零起点教学学生问卷》,从问卷反馈来看,:绝大多数的一年级新生在入学之前,进行拼音、识字、数学(加减法)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零起点”教学遭遇了“非零起点生源,这是其一;“一年级不能留书面家庭作业”这是硬性的规定,教师就布置口头作业--读、口答等形式,但是也加重了学生、家长的负担,以至于在问卷调查中存在着“偶尔有家庭作业”的现象,这是其二。

针对上述问题,作为小学只能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一是做好“幼小衔接”,既要在教学形态上做好过渡,也应该在教学机制上做好统一,这需要镇教办的统一督导;二是继续强调“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要求,同时检查口头作业的合理性。

三、家校互动,了解政策变化

我校地处农村,历来对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是“情有独钟”。有些家长甚至以家庭作业的多少来衡量一位教师的敬业程度,为此,要想“零起点”落地生根,必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10月10日,学校借助一年级家长会契机,向家长发放了致家长一封信分析了教育形式,宣讲了“零起点”的政策文件,多数家长表示理解与支持;学校还要求一、二年级的家长通过信息平台等方式多与家长进行联系,争取把家校的互动。

四、常规检查

教育支部组织专班对教师的教学计划的检查。主要检查一年级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是否与实际教学进度相符。

小学英语起点教学 第6篇

关键词:乡镇中学;英语学习;教学衔接;有效教学

乡镇初中学生学习素质与能力不够良好是不争的事实,在衔接中小学教学中,我们必须低起点,重基础的开展;不能让学生在中学起始阶段就掉队。

一、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上如果脱节,会导致学生间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差距加大,会使得很多乡镇学生失去升入高中学习的机会。

1.小学英语重视程度低

农村小学,在英语教学中因师资、教学资源不足,致使教学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小学英语往往处在“高级副科”地位,受重视和关注程度普遍偏低;课时不足,教学要求不高。而家长因自身知识水平、家庭条件限制也多在学生英语学习上力不从心。

2.中小学英语难度跨越大

小学英语学习只是一些英语常见单词、句型的学习,只要求学生记住四会单词和词组,往往学生会读就行,重点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而非能力的提高。初中英语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全面提高,词汇量、语法知识学习的数量和复杂性加大。缺失良好衔接,初一学生就可能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

另外,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也不一样,小学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重在学习情感的培养。而初中英语教学任务重,难度相对加大,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掌握及运用;“任务型”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

二、优化衔接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既要营造和谐、活泼的学生氛围,又要加强教师的指导、组织,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任务的完成。

1.夯实基础,做好教材教法衔接

我们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首先要摸清楚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可以组织摸底考试,掌握学生小学英语学习状况。然后,结合初中英语教材编写的思路,寻找能够夯实学生基础,弥补小学英语学习不足的地方,双管齐下,让学生获得基础、能力共同提高。如,初中英语的“话题”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找小学与之相关的内容,在高效复习中让学生进行交际交流,温故知新,获得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适应任务型教学,潜移默化地加强语言运用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2.提高认知,加强学法评价衔接

在对学生初始成绩研究之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观察、和学生座谈交流,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如,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更多的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读读单词,看看课文。这就表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足,自我提高的意识欠缺。因此,我引导他们如何预习,如何去记单词、协调多种感官参与预习活动,并在预习中发现学习的重、难点等等。评价方式不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能力产生影响不同。我们英語评价可以有非测试性评价、测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等,对于衔接中的学生来说,我们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学习过程加大关注,采用赏识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注重效果,良性衔接助推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多是机械模仿、形象感知和被动接受式的获得英语技能,听说多于读写的训练。因此,我们在衔接中要注意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发挥自主性的读写,让他们意识到积累、扩展语言必要和学会利用情境交流、运用英语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能力。

另外,在衔接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加强情感教学的运用,还有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补偿训练。如,让学生提高正确书写能力,能够学会有效预习质疑;会做笔记与整理错题,能发现、归纳语法等等。

总之,在乡镇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中小学教材、教法、学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衔接;让学生难度平稳螺旋式上升,让学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和监控,突出赏识与肯定;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秦小玲.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手段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2012(03).

[2]张菊英.新课改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探究[J].中学生英语,2013(14).

小学英语起点教学 第7篇

一、找准学生的逻辑起点, 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教材学习的进度, 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数学知识的一大特点是各学段知识呈螺旋上升形式, 大多数知识前后联系较为紧密, 因此,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 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确定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并充分利用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 在教学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一课时, 为使学生体会简便计算的优点及正确运用运算定律使运算简便, 课始, 我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设计了复习竞赛环节, 通过课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

比赛的规则是, 学生从以上数字中任意选取两个分数组成三道加减算式进行计算, 计算正确且速度较快者获胜。结果, 全班学生所选数据基本全为同分母分数, 谈起原因学生的意见也很统一:因为同分母分数加减较为简便。如此一来, 在已有知识的带动下, 学生深切体会了为何要进行简便运算及怎样进行简便运算的难点问题。

在探究新知环节, 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手中的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 并将它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描上颜色, 例如, 四条长都描成红色的, 宽和高分别描成蓝色和黑色等。这样一来, 学生在把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后, 学生通过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以及颜色的对比能够非常清楚地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转化为长方形的长、宽, 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中各面的计算方法。

之后, 我没有按惯例继续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而是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若干面面积之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试着计算已知长方体的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及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由于有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 学生掌握此知识较为熟练。当学生交流出6个面的面积之和的计算方法时, 我及时点拨:同学们, 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有个专门的名字, 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如此设计, 学生的计算思路更加清晰, 学习效果也更好了。

二、找准学生的逻辑起点,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充斥着种种数学知识, 这是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 因此, 教师在备课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中提炼和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一知识基础进行教学。引领学生扩展知识领域, 提升知识水平。

如我在教学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一课时, 学生对平面图中为何要规定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来绘制提出了疑问。为解答学生的疑惑,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我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较为熟练的“在实际生活中辨别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这一知识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首先, 我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说出教室的四个方位的班级。学生的反馈效果不错, 说出了教室的东面是2.2班, 西面是3.2班, 南面是5.2班, 北面是1.1班。

之后, 我以此为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操作, 让学生试画本班与这四个班级的平面图。在已有知识的作用下, 学生面朝不同方向画出了不同形式的四幅平面图, 即,

最后, 我引导学生观察平面图, 让学生体会到该平面图按不同方位绘制出了四种不同的平面图, 感觉较为杂乱, 需要统一绘制方法。为此, 人们规定:平面图、地图都要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这样一来,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带动下, 准确理解了较为抽象的知识, 达到了对知识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 在课堂教学中, 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对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效果显著,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备课过程中要采取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并在此基础上联系新知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设计, 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27期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

小学英语起点教学 第8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及《3~6岁幼儿学习发展指南》的颁布,我们幼儿园多次组织教师就小学的“零起点”教学与幼儿园活动设置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大家一致认为幼儿入小学后的“零起点”并不等于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零素养”,幼儿在学龄前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等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此,我园确立了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围绕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开展教学的方针,多元地开展生活化和地域化的游戏活动,注重活动过程中的记录和评价则成为提高幼儿学习素养的载体。

一、合理规划活动区,主题鲜明而有童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基于此,我们幼儿园除在各班开设常规活动区域外,还清理出全部的可以利用的空间,整体规划、重新布局,在幼儿园的操场及一楼走廊设置了幼儿自然和生活活动系列区角:种植园、艺术沙坑、涂鸦墙、饲养区等。二楼设置了亲子系列活动区角:操作游戏区、亲子阅读区。三楼以民族特色的生活活动区为主,创设了“余干美食餐厅”“足浴城”“研磨坊”等极富地域特色的区角。三楼的“科学探索室”“绘本馆”“美术创意室”也成为幼儿及家长共度亲子时间的好去处。这些区角的设置为幼儿多元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注重幼儿兴趣,开放式管理活动材料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等。为孩子设立好情境,孩子也明确了各区域的活动内容后,操作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幼儿园,孩子选择操作材料有两大特色:

1.材料的互通性

如有的班级开设的区域“T台秀”中的材料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后,孩子还可以进入美工坊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成品可以在作品展示区进行展示,也可以到表演区去表演。这样不仅实现了各区域之间的互通,还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2.废旧材料的高利用性

幼儿园的各个班级都设了一个废旧物品收集区,该区的废旧物品有的按组整理、有的按类整理,并标记好,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补充自己所在活动区的材料,用完后要按标志整理到指定区域。

完全开放式的材料管理,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孩子活动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注重幼儿自主创新,实行多龄混合

在我们幼儿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我们开设的生活活动区。如我们操场东面的“种植园”最初是以班为单位,各班的孩子在自己班上的责任田中种植蔬菜、黄豆、玉米等农作物,从播种、发芽、除草到收获,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让孩子们自己观察或参与操作。最初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能力弱,完全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但他们对大自然又有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于是认真研究后,我们决定把这个活动做成混龄活动,让全园大、中、小班的孩子自由结对组成友好班级,再在结对成功的班级之间实行小家庭式的组合,让大带小,共同合作完成整个种植过程,有时孩子们还会突发奇想地把收获的蔬菜拿到班级的“小超市”去卖。孩子在游戏中的创新能力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了前期的活动经验后,我们的“余干美食餐厅”“麻子果制作间”“豆磨坊”,也吸纳小班和中班的孩子来参与,在活动中让大班的哥哥、姐姐来安排小弟弟、小妹妹的角色,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慢慢地小班的孩子对一些以前只能观看而不能参与的游戏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玩起游戏来也像模像样。在游戏中提高孩子的学习素养,渐渐成为我们幼儿园最基本的课程模式。

四、及时观察记录及评价游戏活动

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一直是游戏伙伴。在游戏中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再作出适当的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为。我们幼儿园刚开始实行混龄不限区域的游戏活动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困惑,让小班和中班的孩子参与到以前认为不适合这些孩子的游戏中,是不是与“指南”的精神相违背?后来,经过我们一段时间收集、整理、讨论教师的观察与评价发现:幼儿对于自己班级从没开展过的游戏存在着极大的好奇心及探索欲,而且有了年龄小的孩子加入,大班孩子游戏更认真、更有表现欲。而小班的孩子也会在游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参与,并乐于被大哥哥、大姐姐照顾,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低龄幼儿在游戏中增强了以前所没有的价值经验。我想这不正和“指南”中提出的“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相吻合吗?

小学英语起点教学 第9篇

关键词:低起点,多层次,高中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据江西省现行的初升高招生政策, 即使是重点高中, 每届学生的入学成绩也是参差不齐, 且成绩差异较大。即对高一新生而言, 原有基础不等, 又由于初升高试题不够重视考查学生能力, 使得有些靠初中用功学习而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 因高中学习理性要求较初中强或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不适应, 这样就产生一些入学成绩较高不适应高中学习的“差生”, 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那么, 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才能真正体现这一点呢?对此, 我做了“低起点、多层次”教学试验,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低起点、多层次”及其做法

所谓“低起点”, 就是在分析教学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适当放低教学过程的起点, 使全班学生从教学过程开始, 都能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所谓“多层次”, 就是在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将教学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由低到高的梯度较小而又层次分明的问题, 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 一步一个台阶上到本节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同时又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能上到尽可能高的层次, 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 “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思想是:适当放低教学起点, 适当增多教学层次, 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益。这种做法, 尤其适用于专题教学和拓宽引用方面的教学。

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 分析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有哪些, 了解“差生”对这

些旧知识掌握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 确定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起点, 一般说来, 这个起点要比传统教学过程起点低, 使“差生”都能接受。上课时, 从这个适当放低了的起点出发, 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 剖析教学内容及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层次和学生

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结构, 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 安排教学层次, 包括教师讲课的层次和学生活动的层次。

(三) 根据教学层次安排, 设计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

例题和练习题, 使之形成梯度较小、层次分明的台阶。上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沿着这些台阶逐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

(四) 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较高层次的问题, 在备

课时要准备补充性问题, 以便使学生“启而不发”时, 再上一个台阶, 让学生能借助这个台阶攀上教学的较高层次。

(五) 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发

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某些不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层次, 同时注意掌握各教学层次的节奏使其与大多数学生相适应。

(六) 每节课都要安排尽可能高的层次问题, 作为机动内

容, 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研究,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 就留给学生课外研究。

三、收获与体会

通过开展“低起点、多层次”教学实践, 已取得较好效果。首先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促进了“差生”学习成功, 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自尊心、胜任感、成功欲,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为提高整体水平扫清了障碍;其次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再次是使教师摸索到了备课和上课的规律, 能分层次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教和学密切配合, 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一)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有以下好

处:1.由于起点低, 学生学有所得, 逐渐对本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为实现“差生”学习上的转化创造了条件;2.由于增多了教学层次, 减缓了坡度, 从而减少了“差生”学习上的困难, 使他们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3.由于教学层次分明, 一步一个台阶, 便于启发学生思考,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4.由于实行多层次安排教学, 避免了简单重复, 增大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课堂效益;5.由于教学层次的科学安排, 随着教学活动由低到高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相应地得到提高;6.由于每节都安排了尽可能高的层次问题, 优生也受益匪浅;7.实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 促进了教师专研教材、了解学生, 有利于教师掌握备课和上课的规律, 对培养和提高教师有促进作用;8.实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 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寓于教学的层次安排之中, 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科学方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二)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

教, 贯彻启发式原则, 实施素质教育等教学思想的具体化, 解决课堂教学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 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还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地协调配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实施。

参考文献

[1]《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基本功.

小学英语起点教学 第10篇

一、高中英语教学提问中出现的问题

1、浅——问题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

目前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占所提问题的大多数。这种问题主要包括:个别的具体的事实、文字的符号意义、回忆表述、“是”或“否”的选择等。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多出现在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环节上。

2、泛——问题的指向不明。

问题的指向不明具体表现在:有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句式, 包含了很多小的问题。教师也没有很清楚地表现出实质的问题是什么;有时一次接连提出多个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是不同认知方面的问题, 由于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 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问答这么多的问题。

3、散——对课堂产生的自发性问题有过度依赖感。

在一些比较成功的课堂讨论和交流中, 一些问题由于学生的评论或在课堂上自发产生, 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有积极的作用。但是, 教师对这些自发性的问题不可能进行课前有准确的预测。为了保证自发性的问题提得恰当合理, 备课时准备关键性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师过分依赖于自发产生的问题, 可能很容易偏离目标, 或对某一方面提得太多而忽略其他方面。

4、急——候答时间过短。

研究表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等待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秒钟, 如果学生在短暂的1秒内不能足够快地思考以形成一个答案, 那么教师会变换问题或重述、或点答另外一个学生。而如果学生没法回答问题, 教师会在平均9、10秒的时间里进行反馈或提另一个问题。如此短的时间使学生根本无法思考高水平问题, 而对于那些英语口语弱者更是没有时间思考并回答。这种现象在赶进度的高年级教学中更是屡见不鲜。

二、提高教师提问的策略

1、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因此, 课堂提问, 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 改变提问角度, 使问题提的巧, 发人深思, 要力求新奇, 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 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 老调重弹。例如, 在学习牛津英语第五模块Unit3 The perfect copy时, 可以用这个问题导入新课:Would you like to have another“you”in the world?或Do you want to watch all Yao Mings playing basketball?

2、分层设计。

课堂提问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但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 教师应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 提出不同的问题, 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认知水平、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因此, 分层设计问题不仅要在内容上并且在形式上都要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 引导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

3、明确目的。

教师提问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不能随意发问。首先, 根据教材的难易, 问题的提出方式应呈现不同, 具有一定难度, 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可以给出某些提示或关键字等, 或者降低问题难度, 改变成一般疑问句。

4、有效评价。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需要考虑到不同的问题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 程度较差的学生, 可以提问基础知识, 当其回答完毕时, 给予热情的表扬, 增强其自信。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 可以加大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锻炼他们的深层次思考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 课堂是一个灵动的环境, 学生受到环境、心理因素的影响, 有时候会不能按照教师期望回答出问题, 这时候需要灵活变换回答主体, 对回答不出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 不要让其产生对教师的对立情绪。或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恐惧感, 伤害其自尊, 得不偿失。

通过赏识、鼓励性语言及诚恳的态度, 就能够使学生消除紧张心理, 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思考回答问题。现在提倡赏识教育、情感教育, 作为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友情及亲情, 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思维环境, 让学生乐于开口, 心情舒畅, 无拘无束地参加教学活动。

三、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精心设计提问难度, 灵活运用提问方法

1、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根据提问的时间与作用, 提问分为以下几种:导入式提问——在导入新课时提问, 目的是吸引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讲解式提问——在讲解过程中提问, 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深入思考;复习式提问——在讲完课文后提问, 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 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过于盲目, 应随时注意学生注意力和情绪的变化, 正确把握提问时机, 及时提问, 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全面的培养。针对班级大, 学生程度不齐的实际, 英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 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 启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 从易到难。

3、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 驾驭学生思维,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 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 各抒己见, 最终得出统一答案。

例如, 在讲授牛津英语第五模块Unit 2 The environment时, 在导入部分就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一个小组讨论Which one do you choose, 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Why?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引入主题, 活跃气氛。然后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个别回答, 如:

1.What side does Mr.Lin Shuiqing and Mr.Qian Liwei each represent?2.By how many times has the world’s population increased since 1800?

3.According to Mr.Qian Liwei, what should be done to factories that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在文章理解结束后, 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让全体学生讨论, 如: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每个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课堂的节奏而活跃起来, 每个答案会不尽相同, 这无关紧要, 关键的是每个学生都要动脑筋想, 开口说。同时, 学生对全文的主题会有一个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 无以致疑;非问, 无以广识。”提问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课堂上的学习任务, 符合教学规律, 值得大力提倡。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辞, 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正面肯定或否定, 否定时应给出正确答案, 以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才仁.中学英语教学面面观[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2.

[2]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

[3]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4]丁丁.陶行知教育思想12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

小学英语起点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共同体;分层教学;个体差异

随着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零起点教学”这一改革意见的提出,“零起点”教学立即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成为热议的焦点。究竟何谓“零起点”教学?它对孩子的成长有何意义?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本文拟从小学数学学科的视角切入讨论。

一、何为数学“零起点”教学

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就是指学习对象是零基础,教学之前没有接触过以数学运算等为代表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学校则要科学地编制数学课程计划,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零起点”教学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与教育规律,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的现实之困与挑战

1.“起跑线”上的竞争引起的家庭之困

【案例一】我咋老记不住

前不久,一段父母让4岁女儿背“5的乘法口诀”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整整一上午,父母二人轮番检查女儿“5的乘法口诀”的背诵情况,女儿屡背屡错,屡错屡背,哭诉着:“我永远都记不住3×5,这太难了,一点也不简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评选出“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一共10句,其中第一句就是——“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而我们的现状是不仅放得“多”,而且放得“快”。揠苗助长式的提前开发,除了可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外,也极有可能因为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儿童厌学情绪的产生,为儿童将来的成长埋下隐患。

2.“择优录取”导致的学校之困

【案例二】河边共有几只鸭

市区某知名小学一年级招生面试时,让孩子独自一人面对好几位“如狼似虎”的教师。“你能从20数到40吗?倒过来呢?”“你会做数学题吗?6+7=?15-7=?河边有8只鸭子在玩游戏,又游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几只鸭?”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大背景下,优质学校无奈地选择了“择优录取”,为了“择”出优来,面试题就这样变本加厉,越出越深。有的变成了智力测验、脑筋急转弯,甚至出现了形形色色所谓的“变态题”。

三、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的应对策略

1.“幼小”形成共同体,顺利度过衔接期

为了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要积极向对方靠拢,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形成教育的共同体,通过双方的合力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科学编排课程,旨在培养“全人”

“零起点”教学,要想凸显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敢于对现有的数学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使之适于孩子们在轻松的玩乐中主动建构。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教材是由校长、老师亲自参与编写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绘本、游戏、操作……因为孩子在概念化之前,要通过运动和体验来学习,来确认自己在这个空间里并找到自我。

3.直面“零起点”,共享“零起点”的快乐

数学“零起点”教学,遭遇“非零起点”的生源,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很多孩子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和不同程度的实践收获。我们要小心呵护孩子对校园的新鲜感,竭力做到课堂对于每个孩子都是“零起点”。也许有些数学知识不需要教学,他们已对答案了然于心,但是这样的答案是怎么获得的,有多少思维训练的过程,往往常被我们忽略,而恰恰这又是最重要的。所以数学“零起点”教学更要关注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实施分层教学,重视个体差异

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零起点”的“起点”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零起点”教学并不等于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而是在不同的起点上同时展开。正如毕淑敏所说,每个人都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教师要寻找到每个孩子成长的密码。首先,目标设定要分层次,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学习过程的指导要分层次。对学困生要直观形象,对优等生可抽象思维。再次,作业的布置要分层次。学困生能掌握基础知识,中等生能灵活运用,优等生则重在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评价标准也要分层次。针对各自目标的达成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促进共同发展。

健康成长是儿童生命成长本来应有的状态。倡导“零起点”教学,实现真正“减负”,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追求。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儿童能从这样的地方出发,成长为一个有尊严、有能力、有创造力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小学英语起点教学 第12篇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源于198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种智力发展理论,是一项心理研究成果,它认为每个人拥有至少八种以上智能,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由于智能的差异,每个人的学习兴趣、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和发展学生的最强智能和创造力,带动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将以笔者所在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大学一年级低起点学生为研究数据,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中国矿业大学自2008级新生开始实行深层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即“分层次”和“分课型”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生入学即参加大学英语分级考试,按照成绩(参照高考成绩)将学生分为1、2、3级,分在一级起点的学生属于低起点学生,主要由艺体生,民族生和基础薄弱理工科生构成。笔者任教了2012级四个班级的低起点学生,学生总数240人,第一学期就在班级以及同年级其他老师教授的低起点班开展了有关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学生生源地构成,专业背景,高考英语成绩,英语学习动机,是否有英语学习焦虑感,每周英语学习时间,理想中的英语课等内容,共发放问卷4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23份,48.5%的同学反应英语学习有明显的焦虑感,78.5%的同学每周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不足2小时(主要由于一年级社团活动,其他课业繁重),56.5%的同学理想中的英语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多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和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笔者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重新思考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低起点班中,艺术类学生(艺术设计和音乐学)占了25%左右,考虑到他们的专业背景和艺术特长,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课上,笔者将所在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5名同学为一组,设组长一名,管理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所用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一册第一单元主题为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为了打破传统的讲授单词和分析课文结构的方式,笔者尝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视觉空间智能,即让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用英语介绍各自学习英语的经历,然后小组投票选出表达最好的一位同学,通过让其和小组成员配合绘画的方式,呈现他的英语学习的经历,例如发生在和中学英语老师之间的故事或经历,经过10-15分钟的准备,每个小组的作品新鲜出炉,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经历,有的组同学画出了自己曾经被英语老师留在办公室背诵单词和课文的场景,然后每组代表在班级前用英语展示他们的图画以及英语学习的经历。然后笔者再结合课文内容,提炼课文中的核心词汇和写作技巧。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位同学都参与到了此次课堂活动中去,一方面锻炼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他们的专业,让他们重拾英语学习的兴趣。此外,在锻炼他们视觉空间能力的同时,也帮助他们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即多元智能中的人际智能。这种通过“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消除了他们的焦虑感,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在培养学生语言智能方面,笔者尝试在读写课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复述等方式并在小组内部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中,笔者都会使用到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异国文化,比如在讲授如何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个单元的时候,给同学们播放了四段短视频(每个1分钟左右),四名留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奥地利、英国和加拿大,他们分享了各自在不同场合如何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经历,然后笔者就按照小组让同学进行复述和讨论,达成一致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口头陈述,在这之前,笔者把一些比较生僻的词汇先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学生在适当输入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比较有效的输出,同学不仅可以锻炼口语而且可以了解非语言交际对于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的重要性。在理工类基础薄弱生班级,笔者经常给每个小组一篇200字左右的阅读材料(有时配有插图),让其中一个同学先阅读,然后依次将给其他同学听,既锻炼了他们的听力能力,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普遍反映非常好。

在肢体-运动智能方面,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在“A Test of True Love”这篇文章中,课文介绍了一个士兵经历爱情考验的浪漫故事,小组在分工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角色,分别是士兵,带着信物的中年妇女,年轻的女子和旁白,在熟悉了课文的情况下,笔者让同学通过录像的方式(空间视觉智能)展示给班级同学,并对故事的后续进行了一些改编和设想。每个小组成员在准备视频的时候都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对角色性格的把握也需要非常到位,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一方面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了个性化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更多是发挥了每位同学的潜能,寓教于乐。

在逻辑数理方面,由于中国矿业大学以理工科学生为主,在低起点班级相对薄弱生和民族生中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一些可以提高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演绎推理的活动,比如在阅读方面,会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用英文写出一个主题,比如minimiz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leadership等,分得特定主题的小组开始准备画出和该主题相关的画,然后让邻组同学来猜该主题,一方面使用了视觉空间智能,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了逻辑推断能力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之高,就算猜错他们认为也是非常受益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写作的技能。

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元智能理论”在低起点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卓有成效的。

1.课堂活动的设计更加多样性,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低起点学生,特别是艺体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专业和其他专业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由于他们在专业学习上花费了太多了时间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了他们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他们渴望学好英语,只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设计和他们专业相关的英语课堂活动,从空间视觉和肢体-运动智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消除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和焦虑。

2.团队式的语言技能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语言技能训练,使得个别内心胆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参与其中,在小组内部可以取长补短,“三人行必有我师”,5人小组的形式可以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基础较好的同学示范作用将会更加明显,在小组内部形成“赶学、超学、帮学”模式,基础较弱的同学因此受益很多,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学习到的不仅是语言技能,更多的是英语学习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打破终结性评估,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结合的方式,更有效地对学生语言技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得师生关心更加和谐。如问卷结果所示,更多的学生期待的是比较宽松活跃的英语学习氛围,语言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真实场景的语言学习对于提升语言技能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考虑了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考虑到他们所处时代的特殊性,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设计参与性高的课堂活动,在解放老师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师生都在小组中,老师有时能成为特定小组的组员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比如,分小组描述一个自己目击的犯罪现场时,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因为是他们自身的体验,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完成的非常出色,每个小组对各自的表现进行了现场打分,评出优秀组,优秀组代表用英语发表了获奖感言,在这样一个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一方面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英语技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课堂更加地和谐,最终受益的是师生双赢。

三、结语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下一篇:教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