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探究范文

2024-08-20

实例探究范文(精选11篇)

实例探究 第1篇

结合“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教学, 按三条线索进行探究性学习, 即:

1.教师主导——师生合作——学生自主;

2.知识的发现——知识的应用与拓展——解决问题;

3.单学科的研究——以单学科为主适当跨学科的研究——综合研究。

一、引导探索型“探究性学习”

引导探索型“探究性学习”指的是, 教师或提供素材, 或创设情境, 或点拨诱导, 向学生提供有关信息, 学生自主考察现象, 独立处理信息, 探索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规律, 建立数学模型, 提出新问题。这是在学科内 (特别是理科)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例如, 在垂径定理的教学中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发现 (十个关系) (即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

(一) 实验引导

全体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实验:将圆纸片沿一直径对折, 观察其特点 (重合) 。再沿另一直径对折, 观察其特点 (重合)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圆是轴对称图形, 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二) 作圆引导

教师在黑板上作一圆O, 过O作直线l交圆于C、D两点, 在圆上任取一点A, 过A作l的垂线交l于E, 交圆O于B. (此时学生在纸上作图)

提问:A和B的位置关系如何? (对称)

在这一过程中已知什么? (l过圆心O, ⊥AB)

结论是什么? (A、B对称)

一边提问一边板书:

是A的关于l的对称点。l

在图1中还有哪些结论?在教师的提问下, 学生从图形中获得即时信息, 从而发现:

这时, 学生很可能连接AD、BD、AC、BC等等, 从而得到更多的结论。但在不改变图1的情况下只涉及直线的五种性质。

(三) 问题引导

垂径定理得出后, 提问:如果我们把条件和结论进行适当的互换, 上述关系仍成立吗?为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的?还有其他的情况吗?

学生个体的回答往往是不完整的, 但可以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作用, 从而凑成以下九个关系, 得到完整的定理。 (说明, 找出一个容易, 把十个都找出来就难。适合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回答) :

(l平分AB, AB不能是直径)

即, 一条直线如果是具有 (1) 过圆心, (2) 垂直于弦, (3) 平分弦, (4) 平分弦所对的优弧, (5) 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中的两个性质, 就具有另外三个性质 (“弦”不能是直径) 。

以上探索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完善的认识规律。

二、问题研讨型“探究性学习”

问题研讨型“探究性学习”指的是, 教师首先精心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布置解决问题的任务和要求, 再由学生个体查阅资料, 独立钻研, 各自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部分结果, 接着小组研究讨论, 基本统一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初步得到结果, 然后各组推出代表, 在全班交流汇报。这种“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已开始从单学科放射到多学科, 从课堂走向课外, 老师是组织或指导者, 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自主权更大。

例如, 垂直于弦的直径的“十个关系”得出后, 教师可直接布置具有启发性和一定梯度的习题由学生课后分组练习 (书本中的例题作为资料供学习查阅) , 然后全班交流。

习题:如图2, 过圆心O, AB是弦, ⊥AB于E, 设半径为R, AB=a, OE=r, ED=h.

1. (1) 已知R=5, r=3, 求a和h; (2) 用R, r表示a, h.

2. (1) 已知R=5, a=8, 求r和h; (2) 用R, a表示h, r.

3. (1) 已知R=5, h=2, 求a和r; (2) 用R, h表示a, r.

4. (1) 已知a=8, h=2, 求R和r; (2) 用a, h表示R, r.

5. (1) 已知a=8, r=3, 求R和h; (2) 用a, r表示R, h.

6. (1) 已知h=2, r=3, 求R和a; (2) 用h, r表示R, a.

以上六题分别由六个小组完成, 并且, 每一小组再安排一个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其他学科问题联系的应用方面的习题。要求学生从练习中总结出规律, 并推荐一人在全班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凭直觉、凭观察、凭测量计算, 无拘无束发表自己的见解, 虽然学生似懂非懂还难以说出之所以然, 但个个跃跃欲试, 都能说上几句, 还可以有效防止抄袭作业。

全班交流:

1.各小组选一位同学交流作业情况。主要阐述怎样解的, 为什么这样解, 解的依据是什么, 有何新发现。

2.同组可再由一生补充。

3.其他小组学生 (根据作业和前面的学生的阐述) 提出质疑和补充。

4.根据学生交流, 教师随时疏导、矫正、完善。

通过交流和教师的疏导, 学生不但掌握了垂径定理的应用而且能进一步发现:

1.a=4h (r+R) 即相交弦定理的推论。

2.R、a、r、h四个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3.进一步可以求出其他的角和其他的线段。

4.得到其他的等量关系。如角相等、线段相等。

5.改变条件中的“过圆心O, OD⊥AB” (共有九种改法, 根据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结论保持不变。

6.化归到直角三角形中解决问题, 拓展了所学知识, 生成并达到了新的目标。

三、综合实践型“探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型“探究性学习”指的是,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自身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自主研究, 写出报告或完成作品, 最后交流评比。是学生自主的综合探究。

例如, 学习了垂径定理后, 结合我地有多座圆弧形石拱桥 (这些石拱桥有的对当地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而有的因设计和地质条件等原因, 要么阻塞河道, 造成水灾;要么出现倾斜, 成为废桥) 的情况, 指导学生选择以“石拱桥”为题的课题进行研究, 要求写出研究报告, 并设计制作圆弧拱桥模型。 (这些可以在课外兴趣活动中完成)

完成此项研究课题必须实地考察石拱桥, 必须考虑影响建桥的因素, 如, 地质情况、地形情况、水文情况等;必须调研建桥后对交通、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 包含了自然、社会、科学内容, 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科学性。

圆弧拱桥的设计要用到所学的几何知识, 这样学科知识在探究实践中得到了综合和延伸。

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探究性实践, 在“考察”、“调查”、“做”、“思考”中体验、经历、感受, 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发挥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潜能的学生的作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和发展。

摘要:通过一个教学实例阐述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方式。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实例探究 第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微课的出现,引领了小学语文教学微时代的到来。在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应注重的问题。

一、微课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体性

微课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地看作知识的灌输对象,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授予的学习内容。由于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功底。所以,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前笔者就安排了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地球的相关资料,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在课堂上,设计好导语,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随之播放有关宇宙、地球的短视频,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积极开动大脑,主动思考,探寻短视频中包含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播放完视频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再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们逐步靠近文章的主旨大意,明白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是目前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地球,守卫我们的家园。

此外,由于微课教学既指记录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精彩的教与学的相关活动视频,又指为了使学生更了解某个知识点或实现某个教学环节而播放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所以,它不仅仅是在线视频教学,还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利用这些视频资源,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在反复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更易于突破疑难点,牢记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

微课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式,多是以5~8分钟的短视频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前,笔者就上网查找了大量相关资料,搜索大量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借鉴网络平台中优秀的微课教学视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了《地球妈妈》这首歌,然后将搜集的影像资料放映出来,将地球的形象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冲破时空的局限,变想象为形象,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得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地球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浩瀚的宇宙不再虚无缥缈,生态破坏不再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问题。它们都变得具体可感,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在转动着的蓝白相交的球体,可以看到星辰璀璨的星际,可以看到生态失衡后河水泛滥、大地龟裂的情景。视频将文章的主题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深深地刻进学生们的脑海中。

三、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思维的发散性

微课教学是属于点拨式的教学,它的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思维是科学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思维类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方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微课教学过程中,在播放视频的前后,笔者紧扣一个教学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例如,“地球的外表是怎样的?”“文章用哪些说明方法描写地球?”“地球贡献出自己的资源后得到的是怎样的回报?”学生们结合观影后的感受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了回答。笔者再从学生答案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观点进行阐述,巩固文章的知识点。这样的点拨式教学抛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微课教学也很讲究培养教师的发散性思维。由于教师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而微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学习新鲜事物。在与他人交流、借鉴优秀微课视频的同时,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视频和点拨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

四、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氛围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充分的互动性,只有在相互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精神、情感得到相互的交融,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传递。由于微课教学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更使得这种互动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互动范围包括了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

第一,师与师。微课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指的就是记录了教学的实际情景。当下微课教学的盛行,在各大教学网络平台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微课教学视频。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借鉴这些优秀成果。例如,在制作《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视频的过程中,笔者就上网查看了很多有关这篇文章的优秀教学视频,借鉴了里面一些教学方式。此外,由于微课教学的内容只有5~8分钟,内容短小却主题明确。所以在课堂之余,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对各自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进行探讨和评论。这种相互切磋的方式能够快速地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第二,师与生。微课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点拨式的启发。传统教学中的“正确答案”“唯一答案”消失了,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发言中,看到各种各样的闪光点,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样就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第三,生与生。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点拨式的教学促进了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补充自己知识点的缺失。此外,微课教学视频的流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之间可以在课余时间里观看视频自主学习,交换心得体会。

总之,因为微课堂具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的特点,占据了有利的教学优势,所以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和喜爱。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微课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它并不能真正取代现场教学的作用。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究、了解微课教学以及知道运用它所要注重的问题,才能最大地发挥出微课作用,实现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例探究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存在的问题;教学实例;方法指导

现实中,很多高中生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往往缺少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指导,刻板、机械地背单词,很快地遗忘,降低词汇学习的有效性,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因此而放弃学习英语。

一、高中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死记硬背,机械呆板

学生背单词时,往往只习惯一个单词记一个汉语意思。而事实上有的英语单词词义很丰富,学生一般只记单词的概念意义,忽略其他意思。这样的记忆方式枯燥无味、费时费力,且效果也是很局限的。

2.音形脫离,学用分离

有些学生背单词就像背公式一样,将字母一一拼读出来,或只是机械地抄写单词,不懂把字母和音标相结合记忆。还有的学生脱离句子、文章,导致无法学以致用。

二、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利用多渠道优化词汇教学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词汇量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1.利用多媒体的效应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更直观形象地展示英语单词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单词更形象地记忆。

2.创设情景语境教学

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语境是词汇自然习得的主要途径,要使单词显示出其生命力和交际功能,必须把单词放入情景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动口、练习实践的机会。

实例:谜语猜词

(1)What day of the week is the best for having fried foods?

(2)What month do soldiers hate?

答案:(1)Friday(星期五) (2)March(三月)[march(行军)]

这些设置语境的课堂小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了解了英语单词的一词多义,和合成词的意义。

3.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进行词汇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加强记忆的策略指导,使其掌握词汇记忆的规律方法,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记忆效果。

(1)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相结合

机械记忆就是机械重复、反复记忆。理解记忆就是利用所学的语音拼读规则、构词法、逻辑思维、归类、串联、对比等方式进行记忆。

(2)联想记忆

根据构词法,创意联想,利用英语构成中的词根或词缀与单词进行组合,从而得知组合后单词的意思。

(3)辨析和分类记忆

分类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学习英语,通过比较、分类等逻辑思维活动促进理解能力、记忆力的潜在发挥,实际效果往往比“死记硬背”好得多。

4.复习词汇,巩固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应用多种复习、练习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并能够灵活运用。

(1)设计英语歌曲歌词听写和单词拼写比赛等多种竞赛形式,在充满趣味活动中巩固词汇

(2)组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词汇量

(3)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合作编对话:根据课文编写情景对话,然后再通过组员表演来加以巩固。

②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绘本:把单词进行分类,并配上图画,备注上汉语意思,然后装订成册。

词汇教与学效果的优劣,不仅在于教师教的教学态度、教学思维和教学手段,更在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练习。教师更应不断充实自我,开拓思维,去研究、探索与发现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改进词汇教学,进而切实提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士法.词汇选择标准浅析.国外外语教学,1999(02).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百科实例的分类算法探究 第4篇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 人类所面临的信息就呈现着爆炸式的增长。然而, 面对着浩如烟海的海量信息, 人类反而显得不知所从。搜索引擎出现了, 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提取及信息检索技术, 帮助互联网用户迅速地找到信息。然而, 这并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用户的需求, 因为互联网信息常常是非结构化的———用户想获取的信息常常以不同的方式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而为了获取这些完整的信息, 用户不得不翻阅很多网页,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知识。如何有效、规范地定义并描述互联网的实体, 以结构化的方式组织互联网上的知识, 使得互联网上的知识能够有效地融合, 就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百科作为互联网知识的经典表现形式, 借助其开放性, 互联网的百科文档成为了众多互联网用户获取知识的首选路径。然而, 正是由于其开放性, 互联网百科文档呈现出了诸多不规范性:如概念体系的不完整, 分类体系的不健全, 实际上, 目前互联网百科文档中有相当一大部分并没有得到合适的分类, 而这造成的结果是, 一方面, 对实例本身的描述不全面, 另一方面, 形成知识的孤岛, 无法将实例文档融入现有的知识体系, 也难以基于该实例文档推导出新的知识。因此, 如何在现有百科的开放体系下, 解决百科文档概念体系不完整的问题, 进而构造富有活力的知识生态, 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文章将以国内最大的中文知识库———百度百科为例, 探究如何为未恰当标注类别的百科文档添加类别标签, 以健全现有百科文档的知识体系。

1 问题定义

百科文档通常呈现半结构化的形式, 百科文档通常由若干个相对规范的部分组成, 即标题、类别、信息框、摘要、相关实体、正文等。因此可以用如下的六元组来表征百科文档。

受实验数据限制, 在本实验中, 正文项缺失, 因此, 文章所探讨的百科文档可以仅表示为如下的五元组。

其中, 信息框通常为一系列“键-值”对所构成, 即信息框可以表示为<键, 值>对的集合:

不妨将其中的键所构成的集合称为。

此外, 由于百科分类体系的不规范, 同一个百科文档通常会被归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因此, 类别字段通常也是一个组合, 即由若干类标签构成的组合。

同样, 同一个百科文档通常会与多个实体相关联, 因此, 相关实体字段也可以表示为一个集合, 其中的每一个元素为一个百科文档中的实体, 即:

文章将探讨如何将百度百科中未分类的实例归到12个根类别中, 即艺术、技术、文化、生活、地理、社会、人物、经济、科学、历史、自然、体育。因此, 将百科的文档的根类别定义为label, 其取值在上述的十二个根类别当中。标注的百科文档为“文档-标签”对, 即:

因此, 可以将文章研究的百科文档分类问题定义为, 寻找函数映射关系f, 使得给定一个已标注的百科文档集合Ld Set以及另一未标注的百科文档d, 输出文档的类别属性l;

也可以将该分类过程形式化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给定一个已标注的百科文档集合, 训练出一个模型;第二阶段, 给定一个未分类的百科文档, 基于训练出来的模型即输入文档, 输出该文档的类别属性, 即:

下面, 我们将对本章形式化的问题进行求解, 并对求解的方法进行评测。

2 方法描述

实际上, 在本实验中, 初始的数据并不是在上一章中所描述的标注文档集以及未标注文档, 而是一个混合的文档集合--即该文档包含有类别属性的文档和没有类别属性的文档。其中, 有类别属性的文档通常其类别集合不包含根类别, 而这些文档中有一部分包含根分类的子孙类别属性, 因此, 基于百科的概念体系可以挂靠到根类别下, 另外一部分文档则没有类别属性, 或者是其类别属性不在现有的百科的概念体系中, 因此无法挂靠到根类别下, 而这正是文章需要分类的目标文档。因此, 下面将首先介绍数据的预处理过程, 即将输入文档转化为已标注的文档集及未标注的文档集, 然后介绍基于该数据集定义的两个分类算法———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 以及基于相关实体的分类算法。

2.1 数据的预处理

本实验的数据输入为一个混合的百科文档集, 包括标注 (但标注不规范) 的百科文档和未标注的百科文档, 并将文档规范化为<标题、类别、信息框、摘要、相关实体>五元组。

为了获取文档的根类属性首先必须构建百科文档的概念知识体系, 百科的类别关系树, 输入<父类, 子类集合>构建一棵分类树, 分类树中的每一条边表征一个类别的直接父子关系。

输入如下所示:

“Root艺术;技术;文化;生活;地理;社会;人物;经济;科学;历史;自然;体育

体育体操Mid;棋牌运动;田径运动;体育周边;...”

输出为如图1所示的分类树。

其中中心节点即概念体系的Root节点。

构建了如上的概念树之后, 输入一个百科文档及其类别属性集Catogories, 我们就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获取其根属性。

基于上述的方法, 我们可以获取一个输入文档的根类别属性 (或者找不到根类别属性) , 若能为输入的文档找到根类别属性, 则将其加入<文档, 标签>集, 若无法找到对应的根类别属性, 则将其加入未分类的文档集, 作为分类的目标对象。

2.2 基于信息框的分类算法

不同类别的百科文档通常具有不同的属性:如人物通常有“职业”, “毕业院系”等属性;生活相关的通常有“主要食材”, “功效”等属性等等。因此, 一个文档所具有的信息框属性通常能够标识这个文档所属的类别。此外, 相比文档的摘要、正文, 信息框属性的维度更低、噪声也更小, 因此, 比文档的摘要和正文通常更具备有标识意义, 也能够获得更高的分类准确度。因此, 下面将基于文档的信息框属性给出百科文档的一个分类算法。

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的基本流程如下:

(1) 初始化信息框属性集合Key Set=覫

(2) 对输入的100万个百科文档 (本实验仅研究实验数据中的前100个百科文档) , 提取其信息框属性 (即键) , 若该属性不在集合Key Set中, 则将其加入到Key Set中, 并置其词频为1, 否则, 将相应键的词频加1。

(3) 按照词频从高到低, 选取前2000个信息框属性作为特征 (第2000个信息框属性的出现次数已经不足100次) 。

(4) 初始化12个类别的特征向量0) , 其中每一个维度对应 (3) 中选取的一个信息框属性。

(5) 对于已标注文档集合中的每个文档, 若其信息框属性在 (3) 中选取的2000个属性中, 则将其对应类别的特征的相应维度加1。

执行完上面五个步骤之后, 我们可以得到12个类别的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的每一个维度对应一个信息框属性, 特征向量表征该类别通常与那些信息框属性相关联。

有了12个类别的特征向量之后, 就可以基于这12个特征向量对这未分类的文档进行分类了, 其方法是:

(1) 对于输入的文档, 若其没有信息框属性, 则直接返回, 因为基于此方法无法给出分类。

(2) 提取输入文档的信息框属性, 并将其转换为特征向量, 每一维度对应上面选取的一个信息框属性 (共2000个) 。

(3) 计算输入的文档的特征向量与12个类别的特征向量之间的夹角的余弦, 并以此表征输入文档与各类别之间的相关性:

(4) 将输入文档归入与之相似性最大的类别中, 返回类别标签。

2.3 基于相关实体的分类算法

尽管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已经能够获取不错的分类准确度, 由于未分类文档中仍有相当大部分的比例没有信息框属性 (100万文档约有30万文档没有信息框属性) , 上面的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无法对这类文档进行分类, 因此, 需要提出新的分类算法, 对没有信息框属性的文档进行分类。

对30万没有信息框属性的文档统计发现, 其中约有13万实例只有标题, 没有其他信息, 由于这类文档的信息量太少, 分类对于没有常识的计算机而言难度太大, 在本实验中不予考虑;有约16万文档有相关实体属性, 有约5万实例有摘要属性, 考虑到摘要属性的词频信息更稀疏, 噪声更大, 而相关实体属性基本上能覆盖除了13万只有标题的文档外的绝大部分文档, 噪声也更小, 因此, 本实验选取相关实体属性对剩下的实例进行分类。

为了基于相关实体进行分类, 首先我们必须获取<实体, 根类别>库, 即2.1中得到的标注文档集合, 仅取其标题 (实体名) 和根类别标签构成<实体、根类别>库。

对于输入的每一个文档, 若其包含相关实体属性, 对其中的每一个实体, 若其属于根类别Ci, 认为该实例通过相关实体和根类别之间有一条边。最后, 将文档实例归入与其连边最多的根类别。即认为, 该文档与哪一个类别中的最多实例相关联, 则该文档属于该类别———基于同一个类别内的实体之间的关联大于类别间的实体的关联的假设。

3 方法评测

在上文中, 我们给出了基于信息框属性以及基于相关实体的两个分类算法。下面, 将对这两个算法进行评测。

表1为经过2.1数据预处理后 (即根据实例的类别信息标注其根类别) 后, 各个类别的实例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现有的百科概念体系下, 有约31.5%的实例无法挂靠到任意一个根类别下。因此, 给出一个百科实例的分类算法是必要而且重要的。

因此, 文章提出了基于信息框属性和基于相关实体的分类算法。

表2为运行文章提出的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之后, 各个类别中的实例个数 (仅针对在步骤1中无法区分根类别的314527个实体) 。

表2可以看出, 由于未分类文档中大部分文档没有类别属性, 因此, 大部分未分类实体无法在这一步中给出根类别属性。

那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的准确率如何呢?

表3是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得到的文化实例的前10个实例:

可以看出前十个实例都是属于文化类的, 其中除了“民间叙述诗”之外, 其他都是书籍或者书籍相关的简介。

表4是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给出的人物实例的前10个实例:

从表4可以看出, 算法给出的10个实例都是属于人物类别的。由此可以, 基于信息框的属性虽然召回率较低 (受多数百科文档没有信息框属性限制) , 但是其准确率还是很高的。

针对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无法完成分类的299940个文档, 我们使用了基于关联实体的分类算法进行分类, 在2.2中已经提到, 针对约30万未分类的文档, 除去约13万仅有标题的文档之后, 其余有16万文档包含相关实体属性, 因此基于相关属性的分类算法基本上能覆盖计算机所能分类的实体的大部分, 由此, 可以弥补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方法召回率较低的劣势。

表5是基于相关实体的分类算法给出的经济类的前10个实例:

可以看出, 给出的十个实例中, 有两个分错的实例, 即“王铎 (北京大学教授) ”以及“沙鸥 (鸟类) ”, 其中王铎 (北京大学教授) 是一位在北大教金融的老师, 所以也是在经济圈的人物, 所以从广义上讲, 尽管将该实例分为人物更恰当, 但将其归为经济类的一个实例也未尝不可。因此, 整体上来说, 基于相关实体的分类算法的准确度还是比较高的。

综上可知, 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但受限于大部分未分类的百科文档没有信息框属性, 召回率较低, 而基于相关实体的分类算法能覆盖绝大部分计算机“能分” (除去13万只有标题的实例) , 其精确度虽然比基于信息框属性的方法略低一点, 但是还是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结合两者的优点, 基本上能够对百科文档中的未分类实例进行较为准确的分类。

4 结束语

文章以百度百科作为研究对象, 力图给出一个分类算法, 能对百科中未分类的文档进行合理的归类, 以此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基于信息框属性具有较强的标识意义, 噪声较小, 实验表明,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但首先于大部分文档没有信息框属性, 无法解决所有文档的分类问题。因此, 文章提出了基于相关实体的分类算法, 该算法能覆盖除只有标题的文档外的绝大部分未分类文档, 并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结合这两个方法, 基本能解决百科文档的分类问题。当然, 我们也意识到在分类结果中, 仍然存在少数分错的实例, 因此, 算法仍然存在提升的空间, 一方面,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除了信息框属性和相关实体属性外的其他属性 (如标题属性) 。此外,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们的算法以获得更高的准确率及召回率。

文章通过对国内最大的中文知识库———百度百科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改进让我们初步体会到了人可阅读的知识与对机器可阅读的知识之间的鸿沟。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临, 知识越来越需要能被机器理解, 相信知识工程将会有更多的工具和更好的方法出现。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 百科成为了互联网用户获取可信结构化信息的首选途径, 然而, 现有的百科文档的不规范、概念体系的不健全, 造成了相当一大部分百科文档没能归入现有概念体系, 影响了知识体系的构造和再生。文章以百度百科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基于信息框属性的分类算法, 以及基于相关实体的分类算法对百度百科中的未分类文档进行分类, 实验表明, 两种算法都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结合两种算法能覆盖除部分只有标题信息的绝大部分未分类文档, 因此, 能对百科实例的分类问题给出较好的解答。

实例探究 第5篇

关键词:生产实例 技能培养 任务教学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职校学生的底子薄,学习意识不强。教师可以将理论课程简单化,将课本教学转化为任务化、实例化的教学,提前将企业生产一线的实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该学到怎样的程度,同时还可以将学生学习的重点从书面的抽象的理论转移到具体、现实的动手操作中。根据专业学习内容主要是工作岗位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的特点,教师可以到企业收集具体、完整的生产实例改编成独立的任务,应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比如影楼的婚纱照的设计、淘宝网页的模板设计等。

在专业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生产实例渗透专业教学的模式。该模式就是在就业导向的引领下,让学生虚拟地进入企业生产状态,然后再结合理论理解实践操作,也就是教学内容以经过改编的生产实例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展开教学。该模式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将企业的生产实例改编成教学任务,学生如何在生产实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从而让学生达到在上岗后,能成为企业需要的“拿来即用型人才”。

一、从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上谈渗透

1.构建生产实例系统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组织实施的实例教学要与职业岗位、生产过程一致,利用多媒体仿真模拟技术实训工厂、企业实习等手段来营造实际工作的职业氛围。

2.形成实例渗透的教学实践过程

将各种职业能力转化成独立典型的生产任务,并对生产任务进行整合,把生产过程的操作步骤整合到课程学习过程中,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比如计算机平面設计教学,教师可以采集一些广告公司、影楼、个人写真等领域的实例进行整合。以制作一本梦幻写真集为例,首先要收集一些人物肖像、场景照片作为原始素材,其次结合PS教程的知识编辑四个任务:一是处理人物肖像,抠图为后续的任务做好准备;二是选择合适的场景图片利用画笔、蒙版工具进行修饰使场景有朦胧的感觉;三是将前面两部分的处理结果合成,使其有自然融合的效果;四是给合成的照片加上特效,其中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如给人物加一对天使的翅膀,给图片增加光束、水滴等使图片具有梦幻的感觉。最后将素材和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传达给学生。

3.体现生本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实例为中心,以学生操作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一本写真集不只是一两张照片,教师可以将原始材料分成8套,每套有不同的风格,每一种风格要求制作3张系列图以体现主人公的一种个性或者一项特长。由此可以将全班分成8大组分别完成8套写真集制作,每大组里面又分成3小组分别完成1套里面的3张。教师还可以采用导生制的方法,将小组内动手能力强的作为组长,帮助其他同学解决一些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作为组长的学生也会从帮助中受到激励,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这样,在整个课堂教育中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任务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升任务分析能力。

最后,教师及时进行评价、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学生的能力和意识培养上谈渗透

1.从主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一项具体的任务,企业不会对采用什么方式完成作具体的安排,所以很多学生上岗后会感到无所适从。生产实例化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教师只提供素材和具体的任务,具体怎么完成由学生组内自行商量决定。这样既可以在课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就不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了。

2.从责任和压力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质量过关的,企业关于质量的要求也有相应的制度,产品的合格率和工资直接挂钩。因此要求员工必须在操作上百分百地正确和仔细,必须具有牢固的“零瑕疵”意识。虽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教师应努力消除学生学习“及格过关”的错误思想,为学生就业岗位打下基础。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力。

总之,生产实例渗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典型的生产实例为载体,对完成现实生产任务所必备的知识、经验和工作情境进行教学化处理。教师成为一名生产中的师傅和顾问,引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学生通过生产任务的完成,不仅提高了实践和合作探究等综合职业技能,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实例和思考 第6篇

1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实例,以传统工业区的学习为例进行说明

1.1 学生探究,梳理传统工业区概况

(1)分布地区: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2)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3)主要工业: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1.2 学生探究,分析鲁尔区区位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是在鲁尔煤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2)离铁矿区近。鲁尔区铁矿资源较贫乏,但离法国东北著名的铁矿区——洛林铁矿较近,后来,德国又通过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从瑞典、荷兰等国进口铁矿,来满足其生产。(3)充沛的水源。鲁尔区位于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淡水河流之间,淡水资源充足。(4)便捷的水陆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联系了东欧与西欧、北欧与南欧地区,地理位置既优越也重要。(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

1.3 学生探究,剖析鲁尔区衰落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的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1.4 学生探究,提出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综合整治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经济结构多样化。(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交通建设历来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虽然这里路网稠密,河网密布,但运输量大,航运繁忙,有待于继续建设与维护,确保畅通无阻。(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科技手段的应用,发展科技成为维护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1.5 学生探究,建立工业区位答题思路

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认为,从分析鲁尔区区位条件,可以建立工业区位答题思路。

(1)自然因素。土地:有一定数量的、适合建筑的用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熊、核能、地热能;水源:有比较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环境:气候宜人,环境好,空气洁净。

(2)经济因素。农业经济基础:好坏(如上海工业的发展就利益于长江三角洲强大的农业经济基础);距离问题:是否接近原料产地、燃料产地或消费市场(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交通条件:沿海、沿河(运河)、沿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线;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或工资水平)和素质(知识和技术)、科学技术:接近高等教育区。

(3)社会因素。政策:支持、鼓励;国防需要:巩固国防;解决就业:将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地方;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工业惯性:某个工厂的区位为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社会协作条件:社会服务条件和生产协作;环境因素(大气污染:要结合当地气候考虑当地风向,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要使居民区不爱污染;水体污染:要考虑河流的流向,相对于居民区的位置布局自来水厂和对水有污染的企业;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老师总结: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时,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应该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分析;2.同时还应该将社会经济因素中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分别加以说明,体现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的多样性;3.由于工业带给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故在安排有污染企业布局时,要考虑污染的类型和影响程度。

2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思考

2.1 学生要有自主探究的时空保障

地理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进行充分的自主质疑和探究,针对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反复地推理和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些过程需要时空作保证,只有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空,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如果对问题的思考只是蜻蜓点水,对问题的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2.2 教师要多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并不断地提出一些地理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但也千万不可把教师的设问全部代替了学生的质疑,因为学生自主性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才是地理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如果学生能够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这对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探究性学习方式应该淡化形式,注重实效

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中,应该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真正地得到锻炼和培养,不能为了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限制和牵制,否则形似而非神似的探究是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的。

基于CSS技术的网页设计实例探究 第7篇

1 网页设计要素

任何网站中, 网页界面的视觉效果和操作便利性十分关键。以主页举例说明网页版面设计的相关问题。设计别具特 色主页, 需包括4个设计要素, 即文字、图片、排列方式和主色调。 以上4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文字及图片要素

文字要素是网页必备, 提示说明的作用在此不用多说。

而图片要素在网页设计中主要是为凸显版面的美观性, 实际上对于图片要素的要求和页面的内容并无多大关联, 比如部分股票或医疗网站, 进入网站的人们应该主要是为了解信息, 即便是设计版面十分花哨, 也未必会有几个人去认真观看, 很多时候过多的图片内容反倒会影响到浏览网页的速度。相反地, 比如一些游戏网站、影视网站或旅游网站等, 大量图片元素设计无疑会增添对上网者眼球的诱惑力, 而缺少合适的图片元素则导致网页板面黯然失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图像处理能力的技能, 从美术角度设计更具创意的网页。

(2) 排列方式要素

排列方式也叫网页布局, 是网页设计中又一个关键要素。网页的版面充斥的内容很多, 既要有文字, 也要有图片。而文字字体和大小的格式之分, 文字于整篇文章中又有标题和正分之分。图片则同样有大小和横竖的差别。不管是文字还 是图片都是为了给浏览网站的人展示网站的特色和内容, 不能将其一股脑罗列于网页版面上, 无条理即会显得杂乱。有关网页排列方式, 常用的型式有“国”字型、拐角型、 标题正文型、左右框架型、上下框架型、 综合框架型、封面型、Flash型和变化型等 , 这些型式可利用上网浏览各种网页直接观看, 不再详细介绍。

(3) 色彩要素

色彩要素于网页设计中占有的比例比较大。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 可使网页在浏览者眼前一亮, 一定程度上弥补主页设计吸引力的不足。网页的色彩搭配和相应网站所呈现的主题紧密联系。 一般来说, 一个网站的主题色可有一种或两种组成, 这样做简单明了, 不至于使浏览者迷失方向或枯燥乏味。为使浏览者更方便于快速浏览文字内容, 可将主体文字的颜色设计为深色, 相应的网页背景、按钮或条框等则设计为彩色。

2 基于 CSS 技术的网页设计实例

CSS技术是级联样式表 (Cascading Style Sheets) 的简称 , 也可称之为风格样式表单。CSS技术在很多网页设计中受用率极高, 应用CSS技术可使设计工作量减少, 同时也能有效对网页整体布局、色彩搭配、字体设计、 链接组成和背景分布等进行更为精确的设计控制。作为一项可快速设计网页的应用技术, CSS技术更易于控制网页布局、提升编程代码的重用率、简化HTML语言的标记频率、提高网页加载速度和系统维护与更新等。

以DIV+CSS网页设计为例, 共包括10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 规划网站。

第二步: 创建html模板及文件目录等。

第三步: 划分网站为5个div和网页基本布局的基础。

第四步: 网页布局与div浮动等。

第五步: 网页主要框架之外的附加结构的布局与表现。

第六步: 页面内的基本文本的样式 (css) 设置。

第七步: 网站头部图标与logo部分的设计。

第八步: 页脚信息 (版权等) 的表现设置。

第九步: 导航条的制作 (较难)。

第十步: 解决IE浏览器的显示BUG。

因篇幅所限, 仅详解其中的“第二步: 创建html模板及文件目录等”和“第七步: 网站头部图标与logo部分的设计”予以说明。

(1) 第二步: 创建html模板及文件目录等。

编程代码如下:

CompanyName - PageName

@import " css/master.css" ;

写入完毕, 即可保存为index.html,然后创建文件夹css, images。

设计版面的大框, 需在html文件中写入Hello world, 然后创建css文件, 并命名为master.css,保存在/css/文件夹下。同时写入:

#page-container {width: 760px;background: red;}

控制html的ID是page-container的盒子 , 且宽度为760px, 且背景色彩设计为红色。为使得盒子设计居中 , 可写入margin: auto;保存css文件为:

#page-container {width: 760px;margin: auto;background: red;}

这样一来, 盒子与浏览器顶部具有8px的间隙, 若需消除间隙可在css文件中写入:

html, body {margin: 0;padding: 0;}

(2) 第七步: 网站头部图标与logo部分的设计。

为了增加网页的整体效果, 可专门制作网页头部。首先, 本例需要采用两张网络图片 (如图1和图2)。

#header层设计背景图案, 可通过添加方式引用图1。写入:#header {height: 150px;background: #db6d16url (../images/head- ers/about.jpg) ;}

通常, 使用背景的属性可以是简写属性名, 这样可以规定好背景的颜色、图案、定位、 能否重复使用和如何重复使用等多方面问题。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图片的保存路径是相对css存放路径来定位的, 而不是很多人误解的html文件。

替换标签中的“spider-man”, 设计该图片 (如图2) 浮于顶部左上方, 写入属性值为:

h1 { margin: 0;padding: 0;float: right;margin -top: 57px;762014. 08

这样一来, 该图片可向右自由浮动, 且上边距为57px, 右间隙为31px。另外, 由于IE浏览者自身的原因, 进行css编程需尽量采用padding属性, 可有效避免IE浏览器的附加调试。

以上浅略分析结合工作中总结的网页设计经验, 在网页设计中应用CSS技术可将网页整体布局、色彩搭配、字体设计、 链接组成、背景分布以及其他效果的实现简化, 设计控制过程更为便捷, 只要通过对CSS代码进行局部修改便可实现基于同一版面而衍生出来页数不同、外观不同和格式不同的多个版面。CSS技术的应用范围宽泛且于网页设计的作用显著, 还体现在所有浏览器均可适用、可轻松实现图片转换功能和快速下载页面、网页内字体设计美观性更强且更便于页 面的文字排版工作和网页页面的布局设计更容易得到掌控等。此外, 基于第一次设计网页版面的编程内容可随时更改部分CSS代码来调整所有版面的风格, 不再需要依次对每个不同网页进行修改。究其原因则在于所有网页版面包括文字、图片、 排列方式和色彩等元素都采取一个CSS文件进行牵头控制, 只要改动这个CSS文件, 其他版面相应指令随之发生改变。

如果网页设计仍然没有应用到CCS技术将如何轻松控制网页整体布局、色彩搭配、字体设计、 链接组成、背景分布以及其他效果呢? 以前主要依靠HTML标签的方式来实现, 编码过程十分繁琐, 一个网页版面所需写入的代码就会显得极为臃肿。而CSS技术的引入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 当然所呈现出来的CSS应用技术也仅仅是其九牛之一毛, 实际应用中也绝非如想象中那么容易。

3 结语

阐述了网页设计中所涉及主要的文字元素、图片元素、色彩元素和排列方式元素, 同时稍有归纳有关网页设计方面的一些技巧。第二节内容中重点讨论基于CSS技术的网页设计实例探究。以DIV+CSS网页设计举例说明, 展开该设计所包括的10个关键步骤, 并以其中“第二步: 创建html模板及文件目录等”和“第七步: 网站头部图标与logo部分的设计”重点剖析和论述。实际上, 一个好的网站在其网页设计工作当中不仅仅只是拥有几个漂亮的版面就能称得上好, 网页设计所涉及的内容还有很多, 如视、音频链接等, 这也是共同关注的问题。

摘要:CSS技术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可促使网页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相互分离,编程代码的输入和修改更为简单。基于CSS技术的网页设计实例展开讨论,以促进CSS技术在网页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实例探究 第8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笔者在几所小学深入数学课堂调查研究后发现,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很多学生反映理论知识难懂、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轨, 缺少兴趣, 感觉乏味。深入分析之后,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国家对教育资金投入不均, 个别学校教学设施不全

由于教育政策、地域环境、城乡差异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投资力度不够, 尤其是在农村, 办学条件差, 影响到教育水平程度不高, 达不到课标的教学标准。生活中的事例模拟, 却无法将相关教具引入课堂。

2. 教师的学历有待提高, 功利心强

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即认为小学知识浅显, 任何一位高于小学学历的学者都能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而且相当部分教师因为阅历不足, 高层次知识底蕴缺乏, 使得他们目光狭隘, 思想境界不高, 讲课照本宣科, 不去寻找最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更谈不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而以学生分数的高低评判学生的能力, 也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判自己的教学水平, 因此造成教师为争取个别荣誉和功名, 如评职称、模范教师等存在严重的功利心理。

3.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尚未形成, 不能主动深入生活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 不善于观察生活, 对数学的理解是一知半解, 将其作为枯燥的纯理论学科去学习, 无学习兴趣;认为数学与生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更谈不上与实际生活存在联系。

4.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早期数学创新教育不够, 从而影响数学学科的学习

乡村家庭中, 大多家长勉强或无力供孩子上学, 因为他们只能为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奔波, 在孩子教育方面未倾注太多精力。

二、解决小学数学理论与实际脱轨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加以改进, 加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加强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中的知识相联系, 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 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 实验, 猜测, 验证, 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特点, 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加大对小学数学学科活学活用的力度

在多媒体教学方面不断完善, 实验课堂增添更多的数学教具;充分利用校史室 (如普通班级授课空间受限) 、宣传窗、黑板报, 让学生在玩中学, 贴近生活来学习数学;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利用。

2.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美国的波斯纳提出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样一个公式。肖川先生在《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一文中提到“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 他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 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 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 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 哪怕是一点点。”鉴于上述道理的阐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 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经历就要进行综合、总结、分析、提炼。要善于把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真实事例联系在一起。具体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式, 设计形象贴切的板书, 在课前准备道具中尽可能加入与数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教具的使用,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可以用活动的木棒教学。

(2) 启发式教学。包括问题的提出、内容的讲解和活动课的开展。如在讲“轴对称、中心对称、镜面对称等现象”的时候可以用真实的蜻蜓、蝴蝶、树叶等事物让学生真实理解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不断反思和自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例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会辨认直角、钝角和锐角”是以学生生活情境为背景, 从中概括出角的特征, 不需要用严密的概念定义来描述, 是以学生体验的感受进行描述。应总结经验, 更深入地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玩中学。

(4) 寻求学校和家长的协助, 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的良性发展。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学生创新学习, 有赖于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 不再是一个演讲者和灌输者, 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创设参与探究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创造的奇妙, 并做到数学知识概念的掌握、探究能力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生活实际是分不开的, 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从而引导他们更加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 勤思考, 养成善于发现的能力,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 家庭教育的标准从一点一滴做起, 循序渐进, 关注生活, 塑造思维, 轻松学习

家长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孩子。言传身教, 带孩子去超市购物, 可以学会事物的统计与分类, 方向与位置, 钱币的使用等, 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更多的实践教学, 我们更深地体会到, 运用生活实例来活化小学数学课堂能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改革需要, 适应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能更好地塑造小学数学“以学生为主体, 以生活实际的探究为核心”逻辑思维,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实质, 实施开放的数学教学。让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 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打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朱盘明

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 大多学生有一种不好的习惯, 那就是作文不打草稿, 不爱修改自己的文章, 老师每次布置作文时, 大都是闷头想, 一会儿就开始舞动大笔在作文本上写了。写好后又不修改就交给老师, 认为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 所以每次写的作文给老师留下了不少“作业”:生字不会写, 空着格让老师填空;为了凑满字数, 自己把握不准的词也照样用上, 让老师改去。应该说, 这种“一气呵成”的作文充其量也就是个“毛坯”, 离“成品”还有不小的差距。

很多人可能不知, 那些精美绝伦的根雕在成为精美绝伦之前, 它只是一个初具雏形的、粗糙的树根。如果不经过仔细的雕刻、打磨, 就不会成为光彩夺目的艺术品。同理, 作文的一个“毛坯”, 也需要认真雕琢, 仔细打磨, 使它成为“成品”。文学大师契诃夫说:“写作的艺术, 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 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因而有人说, 作文与其说是写出来的, 不如说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 能够改一篇作文, 要比盲目地写几篇作文收益大。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

精心修改出佳作

摘要:修改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本文从内容、形式上的修改以及方式上采用的“反复诵读、他人评论和修改、面批面改”等, 提出了相关的修改意见, 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作文教学;修改;内容;形式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小学阶段学生的新课程教育, 对此笔者就实际生活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展开了深刻的讨论。在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有待改进的地方做了深入的探究。为新一代小学生的数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生活实例,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马云鹏.小学数学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实例探究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英语故事教学

当前, 小学英语教学普遍重视听说, 淡化语法, 似乎只要学生通过听、说、读、写, 学会简单的英语对话或用英语进行简单描述日常生活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语法教学可有可无。结果是很多学生出口便是中国式英语, 很多高年级学生被零零总总、不断变换的动词、句式等语法知识弄得一头雾水。但是事实上, 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它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 是造句的规则的综合。尽管语法教学不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 但它却是语言教学必不可缺的内容。因此我认为, 即使在小学阶段, 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更恰当、更准确、更有意义地运用语言,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下面是我归纳的英语语法故事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现在进行时态”语法故事。

2013年4月某日, 本校五年级英语课。

今天开始进行了小学牛津英语5B第六单元的学习, 课文中初涉“现在进行时态”, 在处理这个时态的时候, 我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尽量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跟之前一样, 在初读文本之后, 我布置了三个问题,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再读文本: (1) What is Su Hai doing? (2) What is Su Yang doing? (3) What is Nancy doing?三个问题虽然全是现在进行时态, 但是学生仍然可以准确无误地找到答案, 并用现在进行时态回答: (1) Su Hai is sweeping the floor. (2) Su Yang is cleaning the windows. (3) Nancy is doing her homework.这个时候我再将疑问抛出:为什么三问三答中都有ing?这表示什么?什么时候要用到ing?在什么词的后面可以加ing?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 学生似乎领会了“现在进行时态”的基本含义, 但是对于“现在进行时态”的公式“be+动词ing”, 学生们虽然表示已经记住, 但是每每遇到题目, 还是会丢三落四, 不是少be就是缺ing。为了更好地记住这个公式, 我在备课的时候编了一个故事, 试图测试“以故事方式能否更好地掌握枯燥的语法知识”。

当我对学生们说“大家坐好了, 老师啊, 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的时候, 学生们纷纷停下了手里的事情, 全神贯注地盯着我看。这个时候我意识到, 我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尽管只是一小步。

故事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块美丽的地方, 有这么一座山, 山里住着一只年迈的老虎 (动词) , 他是这里的国王, 统治这座山头已经好些年。他一直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日子。可惜, 好景不长。这天, 不知道从哪里又跑来一只老虎, 这可是一只身强力壮、年轻的老虎 (动词)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 两只老虎不可能和平共存的。但是两只老虎又不想通过武力解决问题, 因为我们知道还有一句谚语叫做“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那怎么办?

由此, 引导学生想想办法, 经过一番引导, 学生终于想到, 两只公老虎不可能和平相处, 但是如果一公一母不就好相处了么?所以啊, 两只老虎有一只需要牺牲一下, 穿上裙子变成母老虎, 事情不就能解决了吗!但是年迈的老虎和年轻的老虎把谁变成母老虎呢?学生再次投票, 结果学生们一致同意把年轻的老虎变成母老虎。于是, 便有了后来的“be动词+动词ing”就像山里的两只老虎一样, 一山不容二虎, 为了生存、为了和平相处, 第二只老虎也就是第二个动词需要穿裙子 (加上ing) 。

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因为故事的主线是我提供的, 但是孩子们参与了故事的编排, 比如“如何解决争端”、“把谁变成母老虎”等。学生们热情地参与讨论, 对于最后的结果也是一致认同。更是在轻松的氛围下, 将现在进行时态的公式记住, 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甚至还自己举了一个例子:like cooking是上一个单元学习的词组, 学生能结合我的故事将之前学的词组结合起来。学生说:“like和cook均为老虎,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 第二只新来的老虎cook要穿裙子ing变成母老虎, 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解决了, 还成了大团圆结局。”

今天的课上得格外轻松, 学生积极性也非常高, 连一些平时不爱听课的学困生也积极参与。由此, 我觉得用这个“一山不容二虎”的故事来讲解“现在进行时态”语法知识是可行的。但是, 在进行语法故事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故事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故事人人都爱听, 人人都会讲, 但是是否能让听故事的人爱听就是讲故事人的本事了。特别是课堂上时间宝贵, 任课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进度的同时, 还要给学生讲“故事”。那么教师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方法。

2.故事要贴近生活, 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人或者事。个人认为, 天方夜谭似的故事虽然吸引人, 但是并不能让人记忆长久。或许因为自己从没经历过, 或者与我们的生活太遥远, 我们印象不深刻吧。同理, 我们在给学生讲语法故事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故事的生活化色彩。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当然学习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实例探究 第10篇

动手探究,不只是孩子在科学课上的专利,也是科学教师培训中的宠儿。在第3期“做中学”高级培训中,英国约克大学的科学教育专家安排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带领参训教师们走进科学研究的殿堂,真切地做了一回科学家和工程师……

实例一 稀释胶水

一开始,Gail老师(英国约克的培训教师)让我们思考如何测量不同液体的流动性,设计一种方法来比较这些液体的流动性,并且要求尽量用一种可重复的方法获得定量的数据。大部分老师思考的方法是在一块斜着的平板上滴各种液体,测量液体下滑的快慢或者相同时间内液体走过的距离。有些小组注意到了实验的公平性,尝试了多次来保证不同液体的液滴量相同。Gail老师在各个小组巡视着,注意各小组的实验细节,鼓励没有任何数据的小组尝试可记录的数据,并鼓励我们发现更多的测试方法,如工业中常用的两种测量方法:一是迅速将液体倒入漏斗,测量漏斗下方开始有液体流出的时间;二是使用量筒,在液柱顶端释放一个小玻璃珠,测量小玻璃珠下落的时间。

真正的活动还没有开始,Gail老师神秘地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封信。我们好奇地打开信封,只见里面写到:

尊敬的科学家:

我公司为巧克力制造商生产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他们使用这种胶水将包装纸粘到一起。我们已经发现了做胶水的最好原料——在树干里找到的一种液体。但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这种液体非常黏稠,不能顺畅地通过我们的管道;同时它也非常难以搅拌,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电能来运转我们的搅拌机,这带来了巨大的成本。

您能给我们一些建议,使得我们的胶水能更顺畅地流动吗?希望您能给我们提供尽量多的测量数据。

我们期待能尽快得到您的回复。

简·惠灵顿

“你的黏合剂”公司总经理

哇!短短的几句话让我们相信下面要做的事情真的可以解决一个大问题,真正是工程师需要完成的任务。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孩子们看到这封信时惊讶和喜悦的脸。

赶快动手!别忙,Gail老师提醒我们好好想一想,小组里面讨论一下,要研究什么?观察什么?测量什么?怎么做?嗯!既要保证胶水能粘住纸,又要解决工厂里胶水不能顺利通过管道的问题。小组里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到了我这个小组长发挥作用的时候了。我清了清喉咙“一个一个说,要说出理由……”小组讨论渐渐地聚焦到怎样通过设计公平实验,测量稀释后胶水的流动性,同时判断胶水是否还具有粘住纸的能力这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上。

瞧!这个问题难不倒我们,小组内很快达成共识:将稀释后的胶水涂抹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贴在一张白纸上,待胶水干后,通过小纸片能否粘在白纸上来判断胶水的粘贴性。另一个小组另辟蹊径:用胶水粘住纸带,在纸带下挂盛有水的纸杯,用纸带所能承受的水的质量来表征胶水的粘贴性——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测试方法。

“如何配比胶水?测试什么数据?记录什么数据?”这是我们面临的第2组问题。讨论真是一个好助手,很快我们有了决定:取50mL胶水,加入60mL水、80mL水、100mL水……450mL水后,分别将纸片粘在白纸上,在每张小纸片的下面,记录加水的量,记录每次加入水后,一滴胶水稀释液通过漏斗颈的时间。

实验顺利进行着,但似乎所有的纸片都可以粘在白纸上,我们有些失望和着急,我们能得到结果吗?第2天早上,出乎意料,我们惊喜地发现加入240mL水对应的小纸片很轻易地从白纸上脱落了。尽管此次实验未得到最准确的数值,但使我们兴奋的是发现了在胶水的流动性与粘贴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是完全可能的,只要在220mL和240mL水之间进一步实验,必然可以得到最准确的数值。

实例二 冷却热水

实验桌上放着另一个信封,看来新的挑战就藏在里面,我们兴致勃勃地打开信封。

尊敬的科学家:

我相信您的顾问团队能帮助我们解决水管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我已经给您发送了管网的设计。该设计展示了水的流动路径:从Kelty水库取水,经工厂后汇入Kel河。其中存在的问题有:①这个管道锈蚀得厉害,我们需要一些关于修建新管道的材料的建议。②水流通过管道接口时有时会泄漏,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密封材料。⑥当过滤从水库中流进来的水时,我们发现水不够清澈。④在水回到河流前,需要保持水的“中性”,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实现这一处理。

最后,尽管这个问题不是目前面临的,但我们希望您能告诉我们最有效地冷却热液体的方法。我期待不久后能收到您的回复,您的意见对我们将会很有用。

李·汤普森

现场经理

看来汤普森先生遇到的问题还真不少,每个问题都非常吸引我们的眼球。Gail老师微笑着说:“今天的研究问题是:怎样能最有效地使热的液体冷却?”

Gail老师的第1个问题是让每个小组想出1个让热水冷却的方法。我们组想到的方法最直接——往液体里加冰。很快,各组将想法都汇集了起来,大致有这样6种:

①自然散热

②放入装冰的容器中

③在液体中加入冷水

④在液体中加入冰块

⑤向液体吹风

⑥将液体倒入表面积较大的容器。

正好一共有6个小组,很自然每个小组领到1种方法。很巧的是,我们组实验的正好是之前想到的方法——加冰块!相对于隔壁对着热水使劲扇风的小组来说,这个方法实在是太简单了。我们边做边得意,我们的方法不仅简单,而且显然是最有效的。果不其然,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降温最快的就是我们小组,在1分半的时间内,水温下降了30度。

就在我们组洋洋得意的时候,Gail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需要被降温的是一种化学液体,哪些方法就不可取了?冰的降温效果的确很棒,但制造冰的成本太大,能不能只用水来进行降温?如果将液体倒入敞开的大面积容器,如何防止有毒物质的挥发?

有了这些限制条件,我们渐渐将思路聚焦到工业上常用的热交换机上。只要让冷水不停通过浸没在热水箱里的管道,就能使热水降温。这真是一个既能解决问题,又节省资源、低碳的好方法。

但是,跟别的小组做一样的事情,实在不是我们组的style。因此当别的小组都在缠绕塑料管的时候,我们组又想到了不同的方法。如果将塑料管塞进塑料瓶里,流经塑料管里的水量毕竟是比较少的,何不将塑料瓶放在一个装有冷水的大容器里,想办法让容器里的冷水不停循环,最终使塑料瓶里的热水冷却下来呢!

实验往往是想的时候简单,到做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了。我们采用的是虹吸的方法,将容器里的冷水收集到水桶中,等水桶满了再倒回容器里。而虹吸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一会儿水桶里的水就满了,我们又得赶紧将桶里的水再倒回去。就这样手忙脚乱了一阵,“循环冷却流水线”正式形成了。大家你按我倒,他计时她测温,分工合理,安排有序。

一开始降温的效果很是不错,2分钟内热水降低了17度。但是继续测量时就出现问题了,在第5分钟和第8分钟时,水温竟然出现了回升的现象。但由于当时在忙着继续实验,大家也没顾上这奇特的数据变化。10分钟后实验结束时,我们测量的最终水温是39度。我尝试用手摸了一下塑料瓶上方的水,好烫!根本不可能只有39度。哦!这时我们恍然大悟,由于容器里的冷水水位要远远低于塑料瓶里的水位,而水的热传递主要通过对流来实现。因此我们一直都只是在给塑料瓶底部的热水降温,所以降温的速度比较快。而塑料瓶上方的水,温度基本没怎么变。倘若温度计稍微向上伸一点,温度就会升高。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我们又复习了热传导的知识,真是意外的收获呀!

城市公示语英译实例探究及翻译原则 第11篇

公示语为一种文字或图形信息,面向公众,对其衣食住行、娱乐游购活动起到提示、警醒作用。公示语语言简洁干练、语气恰当,其译文也应遵从公示语语言特点,尽量译得地道,清晰明了。

二、城市公示语翻译现状举例研究

1.语法错误。

(1)英文拼写失误。南阳动物园介绍引言部分:动物园位于公园景区东面。其英语译文为“Zoo is the East of People’sPark sencery area.”文中,“sencery”应为“scenery”。

(2)词性使用错误。南阳市区鸿德步行街译为Hong DeWalking Street.译文中,walking作为现在分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意为to move along;将walking看做整体,意为the activity of going for walks。为避免错误,可译为HongDe Road。

2.语用错误。

(1)直译现象严重。商场中“总服务台”常被字字对译为“General Service Desk”,但这种译法并不能准确传递出服务台提供接待、各类信息服务的性质,因此,建议译为“Reception & Information Desk”。

(2)使用中式英语。公共场合随处可见“当心火灾”标示牌,译为“Caution Fire”。汉语偏向意合,而英文是形合的语言,英语国家看到此公示语则会认为建筑内正在着火,进入建筑需小心。我们想要传达小心不要发生火灾这一信息,译为“Watch For Fire”更合适。

除此之外,市区各类公共设施上,也发现了类似的中式英语翻译,例如:

3.其它错误。

(1)直接译为拼音。公园草坪“请勿踩踏,爱护小草”牌子其下方直接写“ai hu xiao cao” 拼音注音,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让很多外国人不得其解。

(2)忽略翻译的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在交际时主要依靠语言,因此,人们要遵从语言使用习惯,依照社会文化习俗。某些公示语翻译过于“归化”,如,健身设施上有如下提示语:“70岁以上老人、孕妇请勿使用”英语译文为“Not in Service for Pregnant womenand over 70 people”。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老人在中国是智慧的象征;而外国人却不愿透漏自己的私人信息。

三、城市公示语翻译原则及策略

1.“效果效用”原则。城市双语公示语是为方便与各国友人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而设,所以公示语英译首先要考虑外国人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即能否起到公示语警示、号召的作用,可采用如下策略:

(1)直接借用。“危难时刻,迅速报警”的文字对应译文为“Being urgent, call 110 quickly”。这种翻译方法无法体现公示语的特殊号召功能,不如直接借用外国说法,译为“Dial 110 When in Trouble”更抢眼,更突出。

(2)套用创新。公示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无形中起着一种规范协调、保障稳定的作用,因此公示语也就有着约定俗成的文风格式。

2.“读者中心”原则。

(1)符合译入语文化。中西文化千差万别,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差异。

(2)译出真正含义。汉语中一些独有词语在英译时需考虑其实际表意,如“白河”译为“White River”,“独山”译为“Single Mountain”,“烩面”译为“Hui Noodle”等,这类英译容易引起歧义。前两者“白河”、 “独山”为地名,建议译为“Bai He River”, “Du Shan Mountain”更为恰当。“烩面”是南阳方城县特产,译为“Hui Mian Noodle”比较合适。

四、结语

诚然,由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必然使公示语英译受到影响和牵制。但译者不负责任的态度却难免其究,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缺乏背景知识,出现拼音混杂,拼写、语法等错误。因此,译者要有高度责任心,认真思考,不断提升自我知识水平。此外,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是提升公示语翻译质量的有效手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公示语则起到中外交流纽带的重要作用。准确恰当译出各类公示语,展现土文化目标,突出译语文化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摘要:正确有效的双语公示语有利于传递信息,便利生活生产活动,大力提升我国国际形象;而错译公示语则不利于中国对外交流、文化传播。本文调查收集了南阳市区公示语的翻译,举例指出了语法、语用、文化因素等典型错误,提出“效用优先”,“读者中心”的翻译原则和改进策略,期望促使南阳市城市公示语成为南阳对外交流的亮丽窗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实例探究】相关文章:

小空间,大学问——实例探究迷你户型设计09-11

建设实例05-17

油田实例05-23

配置实例06-01

实例说明06-28

实例对比07-09

复习实例08-14

项目实例08-24

实例结合09-19

Excel实例05-11

上一篇:民间精神下一篇:PCR检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