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2024-08-05

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精选12篇)

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第1篇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传染性腔上囊病, 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3~6周龄仔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 引起被感染鸡的死亡或发生免疫抑制而导致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马立克氏病、禽流感、禽脑脊髓炎和大肠杆菌病等多种疫病的发生, 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6、7、8月份常见, 由于鸡群密度大小和免疫状况的差别, 以及传入鸡群毒株致病性的强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可表现为散发性、地方流行性和爆发性等方式。病程一般为5~7 d, 长的可达21 d。近几年来, 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以往疾病多发生于高热潮湿的季节, 如今无季节界限;无以往死亡曲线, 死亡率不高, 呈零星死亡, 发病时间长, 混合感染多, 反复发作;抗体注射没有原来效果好;临床症状不明显, 胸腿肌肉无出血;死亡呈两极趋势:2周龄前, 小日龄发病;5周龄后, 大日龄发病。

1.1 临床症状

在易感鸡群中,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 潜伏期短, 感染后2~3 d出现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之一是出现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现象。发病后, 病鸡下痢, 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 腹泻物中常会有尿酸盐, 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沾污泥土。随着病程的发展, 饮食欲减退, 并逐渐消瘦、畏寒, 颈部躯干震颤, 步态不稳, 行走摇摆, 精神萎顿, 头下垂, 眼睑闭合, 羽毛无光泽, 蓬松脱水, 眼窝凹陷, 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亡。

1.2 临床病理变化

法氏囊病发生特征性病变, 法氏囊呈黄色胶冻样水肿, 质硬, 黏膜覆盖有奶油色纤维性渗出物, 有时在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淤血性出血, 偶尔见弥漫性出血。脾脏轻度肿大, 表面有弥散性灰白的小点坏死灶, 肌胃和腺胃交界处黏膜出血。病鸡表现脱水, 腿和胸部肌肉带有出血, 颜色暗红。肾肿胀, 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

2 预防与控制

2.1 严格消毒

孵化场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尤其是种蛋入孵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同时, 养鸡场也应加强管理, 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防止从外边把病毒带入鸡场。一旦发病, 及时处理病鸡, 并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可选用以下药物和方法:喷洒0.2%过氧乙酸, 或2%氯酸钠, 5%漂白粉等。门前消毒池宜用2%戊二醛溶液, 每2~3周换1次。

2.2 合理免疫

合理的免疫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一种有效措施。养鸡场应根据鸡群特点和本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套严格合理的免疫程序, 严格按疫苗瓶签说明操作。低毒力株弱毒活疫苗, 用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鸡早期免疫。可点眼、滴鼻、饮水免疫, 中等毒力弱毒活疫苗, 供各种有母源抗体的鸡使用, 点眼、口服或饮水银川市。用法氏囊活苗免疫的同时皮下注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灭活疫苗, 免疫效果更好, 保护力更高。

2.3 发病时的处理措施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第2篇

幼儿园认真贯彻方针政策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法》,成立幼儿园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控制计划和方案,规范幼儿园传染病防治工作,确保传染病防治措施在校内实施。

一、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1.规定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保证传染病发病信息获取渠道通畅。

2.幼儿园班主任老师承担疫情责任报告人,主要负责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收集、核实、登记、报告和分析工作。

3.幼儿园发生的各类传染病应及时填写报告,在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内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教育局。.建立幼儿园传染病登记专册,做好传染病病例的登记工作。

5.禁止瞒报、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二、加强幼儿健康情况检查工作

开展每日幼儿晨午检工作,掌握幼儿传染病发病信息,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做好每日晨午检记录并执行相关工作制度。

三、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并严格掌握患病返园幼儿传染病的隔离期限,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和必要的干预措施,严格控制传染病在园内传播。

2.按照上级要求,健全和执行幼儿园消毒管理制度,实施预防性消毒和传染病终末消毒工作。

四、卫生健康教育

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

五、严格幼儿预防接种凭证入学制

呼吸道传染病特点及预防与控制 第3篇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特点;预防控制;易感人群;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27-02

呼吸道感染指的是病原体经过人体的咽腔、鼻腔、支气管、器官等器官侵入人体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热传染性强、难以控制等特点,是对人类生活具有较大威胁的传染病类型。上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都对水痘、肺结核等传染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我国也在非典后做出相应的隔离防护标准,使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所成效,但是随着不同类型呼吸道疾病的逐渐发生和发展,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始终不能放弃。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传染特点,及其有效临床预防和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确诊为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1-72岁,平均(5314±2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头痛、流涕、咳嗽、水痘、风疹等。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症状、用药情况等有效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系统研究[1]。主要针对患者的发病特点、传播途径等进行,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特点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总结有效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

13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χ±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表现为呼吸道传染病、阴性传染源、动物等,经临床对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31 感染源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十分复杂,种类繁多,主要表现为病毒、细菌和衣原体等,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2]。呼吸道传染患者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水痘、麻疹、百日咳等不具备携带病原状态的传染病,携带病毒的患者是其主要传染源。其次,健康带菌人群和隐性感染也是传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感染源。此外,禽鸟类等动物也会携带较多病毒或细菌,是导致人类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

32 传播途径 猩红热、麻疹、肺结核、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尘埃、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其中飞沫传播方式只是在患者与传染源距离很近或接触时才能被传染,在无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只要与感染源之间的距离保持>2厘米就能绝对防治感染[3];此外,部分呼吸道传染病也可以经过间接接触传播。

3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儿童、婴幼儿、来年人等,其中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冬季和春季比较多发,主要原因表现为季节性的门窗进步,房屋内空气不流通,气候变化大等。

4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由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较为广泛,且不易治疗,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是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具体的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41 隔离 隔离带有感染病菌的患者是治疗呼吸道传染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传染病患者是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感染源,有效的将病毒携带者、传染病患者等隔离治疗可以从根本上减小健康群体感染传染病的几率。

42 追踪接触者 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人群会携带细菌、病毒等,根据消息的监测信息确定影响其影响人群和范围,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新病例,并及时予以相应的治疗。

43 带菌患者用药治疗 对携带喜剧行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疫情发生时可以给予敏感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44 保护易感人群 季节交替是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冬春季节应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疫情爆发时要对老年人或儿童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群进行急性接种或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4]。

45 環境处理 生活环境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结合传染病的感染源、污染范围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必要的环境处理,保证生活环境的清洁、空气流畅,并给予必要的消毒处理。

46 健康教育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于发展与患者对其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关系密切,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将抗教育,使之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告知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小雁衢州市44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11,18(07):109-110

[2] 于亚军各地要做好冬春季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2,13(04):198-199

[3]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波又到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N]保健时报,2012,15(14):106-107

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第4篇

1 发病情况

1.1 沙门氏菌胚胎病

受鸡白痢和副伤寒沙门氏杆菌感染的公禽, 其生殖器带菌, 患本病的母鸡卵巢和输卵管也带菌。鸡白痢沙门氏杆菌主要在蛋黄中大量繁殖和存在, 因此, 胚胎发育早期蛋黄即发生变性和凝结, 使胚胎发育明显受阻。胚胎在孵化后期常发生大量死亡, 在19 d时死亡达到高峰。死胚的肝、脾肿大, 其心、肺、肝、脾等器官有许多细小的点状坏死病灶, 从这些器官容易分离出沙门氏杆菌可作出确诊。此外, 在卵黄囊、胚体和蛋黄膜上常有尿酸盐沉积, 输尿管、肾、直肠和泄殖腔则更为多见。多数病胚可出壳, 在7日龄内陆续发病, 出现卵黄囊炎, 病鸡腹部膨胀, 卵黄囊软而大, 内容物呈黄绿色稀糊状。有的雏鸡表现脐炎, 脐部肿胀, 脐孔呈蓝紫色或破溃污秽。有的病雏精神不振, 羽毛逆立、缩颈、泻白色粘稠粪便, 糊肛使肛门闭塞, 粪便无法排出造成鸡只死亡, 而且这些病鸡成为重要的传染源。2007年以前胚胎性鸡沙门氏菌病在吴忠市属于常发病, 通过现场采访调查和采集死亡鸡及对鸡胚进行病原菌分离, 调查结果表明, 平均每年孵化雏鸡235万只左右的孵化户胚胎性鸡沙门氏病的平均感染率为7.47%。

1.2 大肠杆菌胚胎病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水源、土壤和空气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禽类生殖器官疾病, 可经蛋传递, 使大批禽胚和出壳幼雏死亡含大肠杆菌的粪便和垫料常污染蛋壳而进入蛋内。胚体各器官发生广泛的坏死灶, 蛋黄和蛋白变稀。死于孵化后5 d的胚胎可见皮肤广泛充血, 羊膜腔出血和肝脏坏死, 能继续发育的胚胎, 常孵出病雏, 体重轻, 蛋黄吸收不良。死亡雏鸡中约有1/3有典型的特征性纤维素性肝周炎和纤维素性心包炎的病理变化。

1.3 鸡败血性霉形体胚胎病

感染鸡败血性霉形体胚胎病种禽的输卵管及精液中均带菌, 可经蛋传递引起胚胎病。胚胎发育不良, 关节发炎、肿大, 关节腔积液。孵化末期的死胚, 其气囊、肺和气管均受感染。在第18~19日龄的鸡胚有明显的气囊炎。已啄壳的幼雏常见有肺炎, 气囊膜增厚, 并伴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呼吸道有干酪样物, 常造成气管堵塞, 使幼雏于啄壳时窒息死亡, 即使孵出1日龄的幼雏, 也会立即出现呼吸道症状, 如呼吸困难, 声音嘶哑等。

2 实验室诊断

2.1 鸡沙门氏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净化

试剂与器材:鸡沙门氏菌多价染色平板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十二孔凹形有机玻璃板或普通玻板、加液器或滴管、酒精灯、1次性人用耳尖血笔式刺针、棉球、记号笔、鸡笼、用铁丝自制内径为7~8 mm封闭式丝环、冬季需自制保温箱。试验方法:用记号笔将凹孔反应板或玻板划格编号, 吸液器吸取30 mL抗原加入每个凹孔内, 1次加3~6孔既可, 过多容易造成抗原干燥和被检鸡混淆。用1次性人医用刺针刺破翅静脉, 用已消毒的铁丝环蘸取一环血与加好的抗原搅拌混匀摊开至直径约1.5 cm, 静置2 min判定结果, 如混合物出现片状或较大明显的凝集颗粒为阳性, 不出现凝结颗粒或出现均匀一致的微细颗粒, 或在边缘处出现细絮状物, 均判为阴性。混合物愈清亮, 阳性越强。每次检测均先做阴、阳性血清对照。

2.2 大肠杆菌病细菌培养试验

从发病鸡群选择新鲜病死鸡进行剖检, 对出现典型大肠杆菌病病变: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气囊炎的病料无菌采取, 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营养琼脂培养基20 h, 挑取麦康凯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砖红色菌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高敏药物对病鸡群用药。

2.3 鸡败血支原体快速血清凝集试验

加1滴血清于白瓷板、玻璃板或人造树脂板上与1滴有色的抗原混合, 混合后涂成直径约为2 cm的一个斑点, 轻轻转动平板, 2 min后判定结果。同时设立阴性及阳性对照, 在混悬物的液面出现蓝紫色块, 可判为阳性, 如仅在液滴边缘部分出现蓝紫色带, 或超过2 min在边缘部分出现轻微颗粒状物, 判为疑似;超过2 min液滴无变化者, 判为阴性。

3 防制措施

(1) 胚胎性沙门氏菌病。

从2008年开始, 种鸡养殖 (场) 逐步形成对种鸡进行鸡沙门氏菌病净化的防范意识。在种鸡60日龄和130日龄左右进行2次全血凝集试验, 检测阳性率最高的鸡群达13.4%, 最低达5.1%。对检测阳性的鸡进行淘汰处理, 同时对种鸡群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防止外源性感染。

(2) 胚胎性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 应从饲养管理入手, 对有发病史的养殖户排除发病诱因, 采取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保证育雏温度的适宜和相对稳定等措施减少应激, 防止种蛋被粪便污染, 孵化中严格消毒器具, 阻止经卵传递, 对严重发病的鸡场和养殖场 (户) 选择血清型弱毒苗进行免疫。根据发病场 (户)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通过制定和采取不同的综合措施, 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发病鸡群采集病料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和药物敏感试验, 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取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3) 胚胎性败血性霉形体病。

目前控制胚胎性败血性霉形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鸡群净化、药物防治和疫苗免疫3个方面。鸡霉形体净化措施可以从鸡场中彻底清除疾病, 效果比较好, 但是成本高, 而且受饲养规模、饲养管理水平、环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实施难度大, 取得的成果难以保持。药物防治效果较好, 缺点是不能阻止鸡霉形体的垂直传播, 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存在成本高和药物残留等问题。免疫接种已成为本病防治的主要措施。目前市场上可供使用的疫苗包括灭活苗和活苗两类。灭活苗的优点是免疫其毒株后不会扩散, 而且可以和其他疫苗制成多联疫苗使用, 缺点是免疫效果比较差, 需要大剂量多次接种, 成本高。活疫苗F株是一种冻干苗, 免疫效果好, 能有效的刺激鸡产生免疫力, 对血清阳性和阴性鸡群都可免疫, 使用方便, 可进行喷雾或点眼, 不足之处是有残留的毒性, 毒株有一定的垂直和水平传播, 不适合净化程序使用, 并且对其他活疫苗有干扰, 在免疫前后7 d内不宜使用其他呼吸道疫苗。蛋鸡免疫可以在25~28日龄用”霉克灵”1头份点眼, 或者在35日龄时F36株冻干苗1头份点眼, 同时用灭活疫苗1头份注射。

4 防制效果

(1) 一年来, 通过对胚胎性沙门氏菌病的净化, 今年春季孵化雏鸡胚胎性鸡白痢病发病率下降, 对前来就诊的雏鸡和孵化户进行现场走访和电话调查, 结果表明:进行过净化的鸡群白痢病的胚胎后期平均死亡率为2.14%, 孵化雏鸡7日龄死亡率为1.07%, 比净化前平均死亡率下降6.4%。

对胚胎性鸡白痢的净化, 仅靠种鸡养殖场的检测不足以达到全面净化,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将当地所有种鸡场和孵化户纳入监管范围, 对鸡白痢检疫净化情况要定期检查验收, 对拒不净化和净化不达标的要取缔种鸡饲养和孵化资格。

中学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应急预案 第5篇

2、报告程序:

⑴学校领导。

⑵根据事件需要,经学校校长同意报告当地和上级卫生防疫部门。

⑶经学校校长同意后报告当地党委、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

3、处置措施

(1)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流感、非典、风疹、流脑、麻疹、肝炎、严重皮肤病等传染性疾病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进行隔离室休息。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要立即送往指定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及时通知其家长,前往指定医院按照要求监护管理学生。如果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立即到指定医院进行诊断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出现疫情,学校领导要亲临现场指挥,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加强预控工作。

(4)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6)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7)如传染病烈性感染,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做到:

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县的处理意见。如校长已隔离,分别由副校长、工会、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安全办公室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③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8)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4、注意事项:

(1)一旦发生疫情,学校各班级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向学校校长申请变动教学时间,待批准后及时调整工作时间、工作内容。

(2)为防止传染病病毒的传播,学校将按照有关要求,停办或延办大型集会等活动。

(3)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疫情发展情况请示上级,做出是否停课、局部停课、全部停课的决定。

(4)正确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做到信息准确、公开、透明,确保校园稳定。

(5)一旦发现疑似病人或传染病病例,学校要在执行正常上报制度的同时,随时发现随时报告,不得放松警惕,杜绝侥幸思想。学校要随时将病例发展情况及时上报,做到不瞒报、缓报、漏报。

(6)疫情期间实行每天“0”报告制度。

(7)教职工生病被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主动报告学校。

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第6篇

【关键词】传染病分析;信息化;GIS技术应用

1、GIS技术简介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空间信息的管理系统。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包括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它将对某一个地理空间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并将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显示。它是应用一定的地理数学模型,随时准确的提供各种相关的地理信息,从而为研究以及决策部门提供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信息技术系统。

人们周围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与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相联系。众所周知,地图是描述地理位置信息以及研究空间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得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最早加拿大的Roger F1 Tomlinson和美国的Duane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在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能应用于实践过程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诞生,即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应用,随后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都开始研究自己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取得成果。

地理信息系统是是由计算机硬、软件系统以及各种相关的数据库组成。其中硬件、软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硬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设备、显示打印以及扫描等设备,而软件是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和分析的程序系统。而数据库是其中尤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GIS技术用于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GIS技术已经在医学上开始使用。早在1992年,以色列就建立了自己的基于GIS的关于疟疾与媒介按蚊繁殖场所的全国性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国内近年来也纷纷建立很多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在2003年SARS疫情爆发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根据研究报道,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系统等互相结合渗透,其综合的结果是使其管理、处理、分析等能力更加强大,从而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3、基于GIS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地理空间位置信息与传染病的种类、性质、强弱等以及人口密度、分布等的数据库。所以地理信息系统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中数据库数量、质量等。GIS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据库一般包含两个,即地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地理空间位置数据就比如是地图(当然,现在的空间信息数据库所包含的量要比地图大很多),它是描述真实地理空间坐标、几何形状、方向等,一般是由点、线、面组成,例如地图、卫星遥感影像等。还有一类是属性数据库,该数据库一般包括描述一定空间现象的特征,比如某地区的温度变化、湿度、降雨量、人口密度与分布以及其他一些公共设施分布的坐标等。

所以要建立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系统我们首先要具备能实现该能力的计算机硬、软件系统,在此我们认为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我们已经具备而且能力完全足够。图1是该系统的逻辑结构图。

由图1可知,为了构建这一系统,需要建立很多相关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即由GIS技術来实现。通过GIS强大地理空间信息采集、管理与分析能力,实时采集当地居民生活状况、传染病人的病情资料、医疗机构资料并建立实时数据库。与此同时还应该有一份非常详细的地图(假定相关部门可以提供),之后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建立各个数据库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就比如基础地形数据库的建立。我们需要医疗机构分布状况图(主要包括医院、诊所、药店等;传染病人的分布),居民居住地图(各类大小居民的空间位置坐标),交通网络分布图,环境状况分布图(水源、污染物的位置等),各类生活设施分布图(学校,政府部门,娱乐场所等)。以此类推建立各个需要的数据库,这样就能用建立的数学模型与数据库寻找规律,进而来控制、预防传染病。

4、基于GIS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系统的应用

传染病,这个让人们为之胆寒的词,是因为在早期,人们的科学技术有限,缺少与之相关信息获取、管理、处理以及分析工具,因而很难对传染病进行及时的预测与监测。然而近年以来地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分析方法为传染病的疫情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绝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与其周围的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人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该地区的环境以及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揭示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危害及流行强度等。如果将多种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叠加综合分析,就能从中找到对该传染病流行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而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控制。如果通过相关的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就能得出各种因素与该种传染病发生、传播的之间的关系,从而就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控制、预防。

通过GIS系统,可以预测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播范围、流性强度等,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以及治疗提供强有效的科学依据。当然通过系统的分析,使得人们能很好的了解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以及流性的时空规律和诱发因素等,这样一来就能提前做出判断,对有可能发生疫情的地区的人群接种疫苗,或是对已发生的地区进行隔离控制等措施。针对已经获取的资源,在疫情发生时能非常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总之目的就是要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真正发挥其作用。

总而言之,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系统能合理有效的利用、配置有限的资源,在该系统科学的指导下,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从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杜娟,关泽群.GIS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691-369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预防与诊治 第7篇

1 发病原因

1.1 环境和饮食与发病有直接关系

笔者于2014年9月做了简单试验, 9月10日从市场购买了20只1月龄健康雏鸡, 与同样鸡龄的自产雏鸡混养, 在同样环境饮食, 同样的放养2周后, 引进的鸡群中马上有1~2只出现出咳嗽症状, 再过4~5d陆续4~5只出现同样症状, 发病时间越长的鸡, 其体质和羽毛与正常鸡群光亮度明显差别, 而本地自产鸡群没有发生上述特征, 说明感染疾病的鸡苗与环境因素有直接因果关系。

1.2 接种疫苗具有散毒风险

为防止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疾病发生, 笔者对所有应免鸡群进行免疫接种, 分别使用了H5N1灭活疫苗, 新城疫灭活疫苗, 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滴眼等预防措施, 但是接种疫苗还存一些不足, 免疫后该病毒会在鸡群潜伏, 免疫对抗体差的鸡明显较差, 体质弱的鸡群在2~3d内出现少食、活动能量明显下降情况, 2~3周后个别鸡群开始出现明显病症。

2 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性疾病潜伏期一般6~12d。根据感染毒力, 感染的部位不同, 其临床症状不同, 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慢热型, 其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黄白色粪便, 产蛋率下降, 流鼻涕, 结膜炎, 个别鸡眶下窦肿胀, 此型病率死亡率低, 也容易治愈;另一种是急性型, 其主要症状为病鸡喉充血严重, 体温升高, 鸡冠肉髯变紫, 逐渐绝食, 慢慢消瘦, 最终衰竭死亡。此类型死亡率较高。

3 病理变化

温和型病鸡可见眼结膜及窦内上皮充血, 水肿, 溃疡等;急性型病鸡可见喉头及气管黏膜均充血、出血、肿胀, 气管内有含血液的渗出物附着于管壁上, 严重者可见喉气管内附着物堵塞喉头, 肺充血, 甚至腺胃出血。产蛋鸡卵巢及卵泡发育异常, 卵泡出血、变软、变性等。

4 流行特点

该病的流行特点只发生于鸡, 不同周龄的鸡都成为感染对象, 以雏鸡最为严重, 抗育成鸡次之, 产蛋鸡较容易治愈, 病鸡是主要传播媒体, 康复后的个体鸡没有对其他鸡群造成威胁;该病能在同一群鸡中迅速传播, 如果病鸡与易感鸡同群同舍饲养, 在2d左右就可出现症状。一般发生该病, 小鸡死亡率25~50%, 育成鸡死亡率15~30%, 大鸡死亡率10%左右。

5 治疗

5.1 搞好日常饲养管理

(1) 平时经常注意观察鸡群动态, 发现鸡群中有异常的个体鸡应马上进行隔离, 最好的措施就是将其淘汰; (2) 注意鸡舍环境卫生, 保持通风, 不能过于潮湿和寒冷, 避免鸡群过度拥挤; (3) 提高鸡群的营养水平, 多喂含VA、VE含量多的饲料, 以提高鸡群机体免疫力,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4) 重视鸡舍的防疫工作, 按时做好鸡舍和周边环境定期消毒工作, 防止该病的传入。

5.2 药物防治

目前该病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 治疗该病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煎水饮服。西药治疗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人工饲喂, 发病初期:即鸡群中发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刚发生时间段, 对所有易感鸡群每只每天人工饲喂1~2粒炎毒王, 喂水伴服, 连续3d。

5.3 疫苗接种

鸡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8篇

关键词:鸡疾病,预防,控制

1 鸡疾病预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东省清远市的肉鸡养殖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肉鸡养殖企业的年产量也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相关的疾病预防工作却一直存在问题。

1.1 肉鸡养殖企业防疫监督体系不完善

当前清远市的养鸡产业存在着卫生防疫差、组织结构需优化、组织管理需加强、兽药监督体系和动物防疫监督体系有待建立,同时肉鸡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缺乏技术监督等问题,应引起防疫监督体系管理不严格的企业的高度重视。由于管理部门没有真正地负起责任,对疾病防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没有严格遵守肉鸡养殖质量防疫监督法律法规;没有高度重视对肉鸡养殖生产过程、鸡肉产品加工过程的检疫检验力度,同时没有严格控制进入系统的物品消毒、灭菌工作;许多中小企业缺少技术精良的检疫、检验设备,没有严格控制生产工序的全过程,不利于提升肉鸡养殖业的产品质量,阻碍着肉鸡养殖企业的发展和壮大[1]。

1.2 养殖厂区人员卫生防疫工作有待完善

一些企业忽视对养殖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对饲养人员没有做到定期健康检查。在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不够认真负责,一些消毒不到位、留死角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是阴暗潮湿地段的污物清理与消毒处理不到位。兽药安全教育和信息服务有待加强,各个环节的合作不够顺畅,没有最大限度地避免兽药残留和超标情况;对生产者和经营者教育和法律手段的规范有待加强,兽药安全教育、信息服务不完善,乱用和滥用药物情况经常发生,对于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没有得以贯彻落实。厂区中缺乏对工作人员关于相应的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标准操作规程及安全注意事项的长期培训,没有及时做好仪器设备的运行记录和使用登记;同时,仪器的设备保养、检修规程和计划有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2 鸡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完善防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首先,完善省级防疫检查站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兽药监督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加快建设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使其达到省级实验室检疫要求的标准;加大对检疫、消毒和无害化处理设备的资金投入,更换不合格和陈旧的基础设施,加大对设施设备的检验力度。根据各地检验机构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应人数的检疫组织队伍,对检疫人员严格进行考察,定期进行测试,保证检验人员拥有高水平的检验能力。

其次,对厂区厂长、技术人员、工作人员进行兽药安全教育、信息服务教育,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消毒人员要做到认真负责污物清理与消毒处理的工作,对生产环节加强疫情监督,实施准入管理与源头治理。建立消毒人员责任制,要把责任落实到人,消毒人员要认真负责消毒到位,不留死角,养殖过程中的垃圾处理工作及时按肉鸡养殖业污染物防治技术规范执行。检疫人员要严格按照说明书配置消毒液,以达到对病原菌具有最大杀伤力。对所有物品都应进行登记,严格登记产品类型、原料标签,加强产品的登记管理,加大饲料标签的检查力度,建立进入库出库制度,定期检查。物品存放应分类、分区摆放。对于易燃、易爆和腐蚀的免疫危险品应放置危险物品区,定期培训员工以此保证其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2]。

2.2 提升技术创新实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养殖方法仍是传统的笼圈喂养,这样就造成养殖过程不能达到高水平的卫生监管效果,为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所以,养殖企业要重视引进免疫、先进生产、污染物处理技术,购买肉鸡养殖、产品加工、免疫设备设施,在硬件上提高养殖条件,更换我国技术落后的旧设备,引进先进的设备,改变旧的设施。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科研推广体系,推广新技术,推进产品数量与品质的大幅度提高,形成以专业技术为主的事业型推广网络,加快肉鸡养殖业向生态肉鸡养殖业的转型步伐。

2.3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上述两点都是从养鸡产业内部进行控制的,其养殖环境的问题经常被养殖者所忽略。但是,养殖环境对于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所以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淘汰落后的设备。政府要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同时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法处理环境破坏的企业和肉鸡养殖者。对于环境危害可以补救的企业进行罚款处理,责令其采取补救措施;对环境破坏大的企业,要依法停止企业运营,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处理,使其改变自己的环境破坏式养殖方式。

总之,要从肉鸡的养殖、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环保处理工作,肉鸡养殖采取生态化养殖方式,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肉鸡养殖场的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取消水冲式处理废弃物的方式。建立粪便处理基地,对废弃物进行利用,建立沼气池,将粪尿进行发酵,变废为宝,一举两得,提高禽类养殖的经济利益、环境利益、生态效益,走环境友好型道路[3]。对于没有能力自己处理粪便的小企业,则提倡采取良性生态循环的养殖方式,从源头清空废弃物。

3 结语

通过了解养鸡业存在的疾病预防问题,立足当前肉鸡养殖管理的现状,针对清远市肉鸡养殖企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了科学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庄好文.肉鸡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预防[J].中国动物保健,2016(6):31-32.

[2]柯云锋.肉鸡养殖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5):150,154.

秋冬季鸡痘的预防与控制 第9篇

1. 流行病学

鸡痘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 秋冬季节易流行, 尤其潮湿环境下, 蚊子较多, 会加速该病的传染, 因此, 多雨的秋季应该注意该病的提前预防。

2. 传染途径

鸡痘病毒的传染途径, 主要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侵入体内, 有些情况下, 断喙也会成为鸡痘发病的起因。有些吸血昆虫, 特别是蚊子能够传播病毒, 是秋季鸡痘流行的一个重要传染媒介, 蚊虫体内带毒时间可以维持10~30 d。

3. 症状和病变

鸡痘的潜伏期大约4~10 d, 根据症状和病变的部位, 可以分为皮肤型和白喉型两种, 一般秋季易发生皮肤型, 冬季白喉型较多。

(1) 皮肤型鸡痘

病变发生在无毛和少毛区, 如鸡冠, 肉垂, 脸部, 鼻孔和眼周等处, 生成一种疣状的痘子。病鸡最初是在皮肤上产生一种灰白色的小结节, 结节迅速增大并呈黄色, 与邻近的结节互相融合, 形成干燥、粗糙、棕褐色的大结痂, 突出在皮肤表面。如果把结痂剥掉, 皮肤上就露出一个出血的病灶。结痂的数量多少不一, 多的时候可以满布整个鸡头的无毛部分。结痂可以存在3—4周之久, 以后就逐渐脱落, 留下一个平滑的灰白色疤痕。皮肤型鸡痘一般无全身性症状, 但在严重的病鸡 (尤其是幼鸡) , 可见精神萎靡, 食欲消失, 甚至引起死亡。若痘长在眼上, 则眼流泪, 怕光, 眼睑粘连甚至失明。

(2) 白喉型鸡痘

病变发生在口腔, 咽喉, 气管黏膜上。先是黏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小结节, 以后小结节迅速扩大和互相融合在一起, 就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 覆盖在黏膜表面, 所以称做鸡白喉。如果把这层假膜撕去, 下面即露出红色的出血溃疡病灶。病鸡的呼吸和吞咽运动都有障碍, 往往作张口呼吸, 由于采食困难, 体重迅速减轻, 出现生长不良, 个别鸡会因为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

鸡痘的诊断比较简单, 根据病鸡的冠、肉髯和其他无毛部位的结痂病灶, 以及口腔和咽喉部分的白喉样假膜, 就可以作出确定诊断。

4. 预防

(1) 鸡痘的预防最好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目前应用的鸡痘疫苗安全有效, 适用于幼雏和不同年龄的鸡, 临用时将疫苗稀释50倍, 用洁净的钢笔尖或大号缝纫针蘸取疫苗, 刺种在鸡的翅膀内侧皮下, 每只鸡刺1次。可以在幼雏接种鸡新城疫Ⅱ系或Ⅳ系疫苗时, 同时刺种鸡痘疫苗。通常接种后第4日接种部位出现肿起的痘疹, 第9日形成痘斑, 否则, 免疫失败, 须重新接种。一般在25日龄左右和80日龄左右各刺种1次, 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2) 利用鸡痘疫苗翼膜刺种

在接种工作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接种疫苗必须用于健康鸡群; (2) 同一天免疫所有鸡, 若用于紧急接种, 应从离发病鸡群最远的鸡群开始, 直至发病群; (3) 使用疫苗要充分摇匀, 且一次用完; (4) 在秋季或夏秋之际进的雏鸡免疫应该提前到15 d内, 其他季节可以推迟到30~40 d; (5) 免疫应该和断喙错开3 d以上, 否则容易诱导发病; (6) 工作完成后, 要消毒双手并处理 (燃烧或煮沸) 残液。

5. 治疗

大群鸡用吗啉胍按照0.1%的量拌料, 连用3~5 d, 为防继发感染, 饲料内应加入0.2%土霉素, 配以中药鸡痘散疗效更好。配方:龙胆草90 g, 板兰根60 g, 升麻50 g, 野菊花80 g, 甘草20 g, 将上述中药加工成粉, 每只成鸡2 g/d, 均匀拌料, 分上下午集中喂服, 一般连用3~5 d即愈。

对病重鸡, 皮肤型可用镊子剥离痘痂, 伤口涂抹碘酊或紫药水;白喉型可用镊子将黏膜假膜剥离取出, 然后再撒上少许“喉症散”或“六神丸”粉, 1次/d, 连用3 d即可。

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第10篇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新特点

1.1 IBD发病的季节特点

每年夏、秋季多发, 特别是5~11月份, 麦收前后最为多见。今年北方温度高, 前期干旱, 后期多雨, 球虫病多发, 鸡群往往在未进行IBD免疫之前就已经发生球虫病, 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 从而影响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此外, 鸡群住白细胞原虫的感染也可以降低IBD的免疫效果。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 除了球虫病和住白细胞原虫病影响外, 每年秋天使用刚刚收获的玉米做饲料, 由于玉米含水量高, 引起饲料潮湿、发霉, 产生黄曲霉毒素, 采食后会影响IBD免疫效果。

1.2 免疫鸡群仍然发生IBD

通过对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养鸡场调查发现, 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有的是由于养鸡场管理不善, 鸡舍内外消毒措施不力造成的;有的是由于疫苗选择和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造成的;但也有个别管理规范、免疫程序也较合理的养鸡场发生该病, 分析其发病原因, 可能与IBDV发生变异或出现超强毒力IBDV (vvIBDV) 有关。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IBDV有两个血清型:即对鸡有致病性的血清型I型和对火鸡有致病性的血清型II型。过去一直认为I型IBDV无抗原性差异, 但是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分离出IBDV变异株 (或称为亚型) , 其致病特性以出现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 没有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 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 感染鸡群死亡率不高, 但可引起肝脏坏死和明显的脾脏肿大, 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 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这是当前某些地区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突出特点。

1.3 发病日龄呈现两极化趋势

IBD多发生于3~6周龄鸡群, 近年以来IBD发病日龄呈现两极化趋势。有十几日龄鸡群甚至几日龄雏鸡发生本病的报道, 笔者在山东、河南等地就曾遇见过3~7日龄雏鸡发生典型IBD的病例;也有100~200日龄鸡群发生IBD的案例。

1.4 饮水免疫较滴口免疫的鸡群多发

有些养殖户 (场) 为了减轻劳动量, 习惯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雏鸡的IBD免疫, 由于受母源抗体的影响, 结果使得免疫鸡群产生抗体水平低且不均匀, 造成发病。还有一些养殖场 (户) 采用IBD一次免疫, 同样由于母源抗体水平的影响, 鸡群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或鸡群整体抗体水平较低, 造成鸡群后期IBD散发。

1.5 使用单价苗免疫比多价苗的鸡群多发

由于IBDV变异毒株、超强毒株的出现, 使得应用单价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不如IBD多价苗, 笔者调查发现, 凡是使用IBD多价苗免疫的鸡群很少发生IBD。

1.6 IBD继发症增多, 间接损失增大

IBDV可以造成法氏囊组织破坏, 影响机体体液免疫应答, 导致免疫抑制。发病鸡日龄越早, 免疫抑制越严重, 如果鸡群18日龄以前发生IBD会造成终身免疫抑制, 从而降低了机体对其他疾病的抵御能力, 发病鸡群极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 如大肠杆菌病、鸡新城疫等, 所造成的间接损失往往超过IBD发病本身的直接损失。

1.7 使用毒力过强的活疫苗易发

许多养殖户对不同厂家、不同种类IBD活疫苗毒株的毒力不甚了解, 故进行IBD活疫苗免疫时往往由于选择疫苗不当, 过早使用毒力较强的IBD活疫苗免疫, 引起免疫抑制甚至诱发IBD发生。

1.8 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母源抗体可以保护雏鸡免遭IBDV早期侵袭, 但是另一方面, 母源抗体也可以中和活疫苗抗原, 而阻断活疫苗诱导的主动免疫应答。如果一个鸡群母源抗体水平均匀度好, 适时一次接种就可获得成功的免疫。然而, 在生产实践中, 大多数鸡群的IBD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一次接种活疫苗是不可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的。为了实现鸡群完全免疫, 需要多次进行IBD疫苗接种, 其目的就是让IBD疫苗毒株成为鸡群中的优势病毒群体, 进而提高机体IBD保护性抗体水平, 成功免疫鸡群中的每一只母鸡。

从目前的养殖状况来看, 许多小型种鸡场往往不使用IBD油乳剂灭活疫苗, 造成雏鸡IBD母源抗体水平相当低, 而且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不力, 饲养环境中IBDV野毒大量存在。造成虽然按照常规的免疫程序免疫, 却不能有效地预防IBD, 往往未免疫即发病或免疫后即发病。

1.9 IBD症状及剖检变化新特点

减食, 渴欲增加, 拉水样、蛋清样粪便, 脱水明显。剖检见法氏囊水肿、出血, 浆膜黄蜡样, 法氏囊黏膜肥厚, 内有蛋清样、血样分泌物;发病后5~8天, 法氏囊萎缩, 内有干酪样分泌物;肌肉出血, 胸肌、腹肌、腿肌斑状出血;肾脏肿大, 苍白, 有尿酸盐沉积;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

2 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对策

2.1 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优质全价饲料, 创造良好的通风、温度、湿度、密度、光照等饲养条件, 减小鸡群应激, 增强机体体质,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2 加强环境消毒

IBD疫苗产生的抗体是有限的, 鸡舍中大量的IBDV强毒比疫苗毒株能更容易突破母源抗体的防线, 损伤法氏囊。在这种情况下, 再有效的IBD疫苗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保护效力;此外, IBDV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 一般的消毒措施不容易使IBDV失活。因此, 如何有效清除饲养环境中的IBDV强毒成为控制本病的关键。我们只有在做好常规消毒工作的同时, 长期坚持喷雾消毒和饮水消毒, 使鸡舍内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感染力降低到最小程度, 严格控制和切断该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制定科学、严格的卫生和管理措施, 才能保证IBD疫苗有效地抵抗IBDV野毒的侵袭, 从而有效地预防IBD的发生。实践证明, 对预防IBD发生具有良好效果的措施有:全进全出, 彻底消毒;在疫苗接种前后一直到产生抗体的一段“空白期”内, 必须认真、彻底消毒, 以防早期感染;无害化处理病死鸡和鸡粪等排泄物。值得一提的是带鸡消毒所使用的消毒剂除考虑消毒效果外, 还要考虑消毒剂对鸡是否产生应激, 是否无毒、无味、无刺激性、无腐蚀性。可选用以下药物和方法, 喷洒0.2%过氧乙酸, 或2%次氯酸钠、5%漂白粉、5%福尔马林、1︰128杀特灵, 也可用福尔马林熏蒸。门前消毒池宜用2%的戌二醛溶液, 每2~3周换一次, 也可用1/60的菌毒净, 每周换一次。

2.3 科学免疫

低毒力株弱毒活疫苗, 用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鸡早期免疫, 可点眼、滴鼻、肌肉注射或饮水免疫。中等毒力株弱毒活疫苗, 供各种有母源抗体的鸡使用, 可点眼、口服、注射, 饮水免疫, 剂量应加倍。灭活疫苗, 使用时应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苗配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效果受免疫方法、免疫时间、疫苗选择、母源抗体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母源抗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条件的鸡场应依次测定母源抗体水平的结果, 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正确的免疫接种是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把疫苗均匀地接种到鸡群的每一只鸡, 也不能期望将来有好的免疫力。

现介绍两种免疫程序供参考。无母源抗体或低母源抗体的雏鸡, 出生后用弱毒疫苗或用1/2~1/3中等毒力疫苗进行免疫, 滴鼻、点眼两滴 (约0.05毫升) ;肌肉注射0.2毫升;饮水按需要量稀释, 2~3周时, 用中等毒力疫苗加强免疫。有母源抗体的雏鸡, 14~21日龄用弱毒疫苗或中等毒力疫苗首次免疫, 必要时2~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商品鸡用上述程序免疫即可。种鸡则在10~12周龄用中等毒力疫苗免疫一次, 18~20周龄用灭活苗注射免疫。

3 免疫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做好免疫鸡群的的接种 (油苗乳剂灭活苗)

做好免疫鸡群的的接种, 使雏鸡具有较高的抗体;雏鸡阶段用两次疫苗接种, 根据母源抗体的高低, 决定首免的时间;病鸡可用高免的蛋白黄浆注射, 能降低饲喂, 加强消毒和隔离, 饲养密度要适当。如果经常发生病, 建议换地方饲养, 要注意经常消毒。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不能仅依靠免疫接种。还必须确保鸡场有正确、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即确保有良好的进出场控制措施, 尤其是对单日龄鸡场。而对于多龄鸡混养场则应确保IBD不会从一个鸡群传播到另一个鸡群;确保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后留有足够的空舍期并通过完善的清洁消毒程序, 尽可能将IBDV清除出鸡场。

3.2 注意对父母代鸡群以IBDV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其目的是使其子代获得高滴度且一致的抗体水平。因此应注意种鸡的抗体水平, 确保正确无误地做好油乳剂疫苗的免疫;确保种鸡有高滴度且一致的抗体, 因为这是确保其子代有良好母源抗体滴度的唯一途径。高母源抗体滴度可以保护两周龄以下雏鸡免受IBDV的感染, 因为最初的两周对雏鸡的法氏囊来说极为关键;高滴度且一致的母源抗体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用来预测最适的免疫日龄。

3.3 选用合适的疫苗, 以适应疾病感染压力

中等毒力疫苗株非常适用于控制IBDV强毒感染。换句话说, 这类疫苗适用于控制发生于肉鸡饲养后期的IBDV感染或者产蛋鸡饲养后期的IBDV感染。而中等偏强毒力疫苗则是控制vvIBDV的首选疫苗。

3.4 把握免疫接种的时机

只有当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 即低到不会干扰IBDV疫苗时才可以进行IBDV活疫苗的免疫。对于中等毒力疫苗, 只需母抗VN滴度下降到6即可进行免疫接种。而对于中等偏强毒力疫苗, 则要求母抗VN滴度下降到8再进行免疫。需要注意的是, 与肉鸡相比, 产蛋鸡的母源抗体下降较慢, 因此适用于肉鸡的免疫程序并不一定适用于商品蛋鸡, 反之亦然。

3.5 了解感染压力

鸡传染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第11篇

关键词:鸡;传染性肝炎;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30-01

近年来在山东、安徽、河南发生了一种新的鸡病—鸡传染性肝炎,据报道,该病主要危害肉鸡、麻鸡、三黄鸡。该病发病急,病程短,解剖病变以心包积液、肝坏死、肾脏出血肿大为主要特征。现将其诊断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在4 d以内,发病鸡群在精神状态、采食量上没有明显变化,一般发病后3~7 d出现死亡高峰,病鸡会出现精神沉郁、缩头呆立,羽毛蓬乱,曲腿蹲立。少数病鸡呈现黄疸症状。4~10周龄的青年鸡,临死前有的发出呜叫声,并出现头背反弓等神经症状,倒地双腿划动,呈游泳状。病初排白色黏液性稀便,中后期排黏液性黄绿色粪便,一般出现症状12~36h后倒地死亡,发病率5%~60%,死亡率90%以上,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病死鸡表现为脱水,皮下和肌肉干枯,极少数有腿部肌肉有出血病变,心包积液严重,心肌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色坏死点或者条纹,心耳高度扩张;肝脏前期严重於血、水肿、膨大,边缘有灰白色坏死灶;中后期表现肝脏坏死,硬化,肝脏容易折断,部分有出血点或者红黄相间,胆囊有胆汁淤积,肝门静脉怒张,有柱状血凝块;脾脏於血肿大,呈紫褐色;肾脏出血肿大,色泽淡黄色或者黄色,有少量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萎缩,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肺脏没有明显变化,没有见到明显於血水肿发生。

2 诊断

2.1 肝功能检测

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发病鸡谷丙转氨酶是健康鸡的8.4倍,谷草转氨酶是健康鸡的7.3倍,碱性磷酸酯酶不到健康鸡的30%,总蛋白含量比健康鸡低6.16%,白蛋白低10.3%,球蛋白区别不大,总胆红素发病鸡比健康鸡高9.5%,直接胆红素为健康鸡的1.74倍。

2.2 病原分离血凝性试验

无菌条件取发病鸡肝脏、脾脏、肾脏接种7日龄鸡胚,未发生鸡胚致死,盲传3代,用鸡胚和尿囊液做血凝试验,未见血凝阳性。

2.3 琼脂扩散试验

(1)传染性法氏囊琼脂扩散试验。由于该病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方面与变异性法氏囊非常相像,为了便于区分,用发病死亡鸡肝脏、法氏囊、肾脏研磨按1∶5稀释,与法氏囊高免抗体做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没有见到明显的沉淀线,但发现病料可以干扰法氏囊抗体扩散,抗体扩散呈不规则形状。

(2)琼脂扩散试验。采集病死鸡的肝脏制备成组织灭活苗,免疫健康鸡,连续免疫2次,免疫后21d取血清,56℃灭活30min,用肝脏研磨悬浮液做琼脂扩散试验可以见到明显沉淀线,将免疫血清作为阳性血清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

2.4 包涵体检查

用肝脏切面印片或者心包积液涂片,用苏木紫伊红染色,肝细胞内包涵体或者心包积液的脱落细胞内可以看到存在嗜碱性包涵体存在。

3 防治措施

(1)法氏囊高免卵黄注射。发病初期,该病与变异性法氏囊病变差不多,对发病鸡群注射法氏囊高免卵黄抗体,注射后4~7d不出现死亡鸡或者死亡大幅度减少,但5~7 d会可能再次出现死亡,再次注射配合提高免疫力、抗病毒和甘草颗粒,可以有效的控制。

(2)中药颗粒剂疗法。根据发病死亡鸡病变和肝功能测定,临床用石家庄永昌公司的抵抗(芪板青颗粒)提高免疫力、茵栀解毒颗粒(疏肝解圣)抗肝炎病毒、用肾支立克通肾,同时配合强心补液制剂,一般3~5 d可以完全控制病情发展。

(3)自拟复方中药散剂疗法。根据该病的发病机理,自拟了保肝通肾散,主要成分是茵陈、栀子、大黄、虎杖 白头翁、甘草等13味中药,粉碎后按1只鸡1.5~3.0 g,水煮以后,药水让鸡饮水,药渣拌料集中饮服,配合口服补液盐饮水,一般3~5 d完全可以控制病情,使鸡群康复。

(4)高免抗体的治疗。由于该病尚没有特效药物,用鸡肝脏制备组织灭活疫苗,对临床健康的产蛋鸡进行几次免疫后制备鸡卵黄高免抗体,对发病鸡进行注射治疗,剂量按照每千克体重注射2 mL,同时配合中药拌料治疗,3 d可以控制病情发展,一般5 d鸡群即可康复。

4 小结

(1)该病在临床症状与解剖病变方面与变异性传染性法氏囊非常相近,所以单从症状和剖检病变来区分较易误诊,要确诊该病临床比较实用的办法就是肝功能检测,包涵体检查,琼脂扩散试验。

(2)放血试验证明,发病鸡总血量减少,血液循环量明显减少,是造成肌肉脱水病变的主要原因,造成这个情况的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肝功能检测发现,发病鸡谷丙转氨酶是健康鸡的8.4倍,谷草转氨酶是健康鸡的7.3倍,总蛋白发病鸡比健康鸡低6.16%,白蛋白低10.3%,球蛋白区别不大,总胆红素发病鸡比健康鸡高9.5%,直接胆红素高1.74倍,说明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碱性磷酸酯酶发病鸡比健康鸡低3.35倍,说明肾脏功能严重伤失,由于肝脏损伤,肝脏的解毒功能降低,很多有害物质直接进入血液造成坏血,这个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怎样预防与控制禽群发生传染病 第12篇

1 防止引种带来疫病实行全进全出制

禁止从有病的禽场引种或引蛋, 引前要详细了解该场有无疫情;禁止从不同的禽场引进不同的禽种或雏禽, 否则带病的可能性会更大。实行全进全出制, 可有效防止因批次多而造成疫病传染的机会。

2 严把疾病传播途径

从各方面防止疫病传出传入, 这是确保养禽业健康的重要一环。要防止来往人员传播疫病, 谢绝进场参观访问, 各禽舍人员也不要相互串舍, 工作人员进场、进舍要更衣换鞋消毒;要防止各种鸟兽传播疫病, 因此, 要严防犬、猫、兔等动物进入禽舍, 还要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也要防止其它鸟类进入禽舍;要防止昆虫传播疫病, 做好灭蝇灭蚊工作;要防止饲料、用具等传播疫病, 饲料、垫料、饮水、蛋箱、运雏笼 (栏) 、箱、车辆以及清扫工具等都可成为传播疫病的媒介, 因而切防相互借用, 并且要定期进行消毒。

3 搞好禽舍卫生严格做好消毒工作

要按饲养标准设计饲料配方, 或购入不同时期的颗粒料, 增强禽的体质, 防止发生营养缺乏症;要使禽舍的温度、湿度、通风换气、饲养密度等符合要求。注意清扫, 保持禽舍的清洁卫生。禽群全部出栏后, 把垫草、垃圾剩料、粪便等清理出去, 打扫墙壁、门窗、换气孔、地面, 洗刷笼架、食槽、水槽, 彻底清扫并进行消毒 (如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可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8 m L、高锰酸钾14 g、水14 m L, 熏蒸时间为24 h) , 消毒后, 禽舍最好关闭2周以上, 这样才比较理想。

4 按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有计划地添加抗病药物

要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适时地进行预防接种, 这对控制家禽疫病流行尤为重要, 有了好的疫苗, 若免疫程序不合理, 也不会收到好的免疫效果。同时, 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 可以防止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上一篇:鉴定安全问题下一篇:学习型班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