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范文

2024-07-20

投资者范文(精选12篇)

投资者 第1篇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投资者保护,公司绩效

引言

近年来, 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研究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现代的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国家, 公司的控制权呈现集中的趋势, 并落在公司高层管理者身上, 高层管理者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会有动机对外部投资者进行利益的“掠夺”, 侵占了投资者的权益, 这就引起了投资者与管理层的利益冲突。除此之外, 对公司治理的利益冲突还表现在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对立:控股股东为了追求控制权的私人收益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可见, 如何防止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 成为了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模型

本模型的构建参照了李善民等 (2009) 与LLSV (2002) 的模型。模型假定上市公司同时具有控股股东、大股东、机构投资者与中小股东。假设该公司只存在一期, 在期末公司价值未被侵占时为V, 设定控股股东的持股份额为α (0<α<50%) , 大股东的持股份额为β (0<β<α<1, 且0<α+β<1) , 而s (0≤s<β<1) 为控股股东转移公司利润的比例系数, 在一般情况下, 控股股东转移利润利润系数s小于该公司大股东持股份额β, 其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为了监督控股股东转移利润的行为而付出的成本系数为C (s, λ) , 其中λ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并满足:cs>0, 此处说明大股东监督控股股东转移利润所支出的边际成本是正的;cλ>0, 表示机构投资者发挥作为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督加强, 会使得监督的边际成本上升;且有其总成本C (s, λ) =C (s) +C (λ) , C (s) 表示大股东监督所支付的成本, C (λ) 表示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监督所付出的成本。css>0, 说明大股东监督控股股东转移利润所支付的边际成本递增, csλ>0;表示机构投资者完善较好的监督机制, 所监督控股股东转移利润的边际支出成本越高。

假定转移利润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是p, 控股股东转移利润被发现后, 由于该转移利润行为的曝光从而影响该上市公司的股价的下跌, 引起市场对公司的股东进行的一种“处罚”。其处罚函数为f (s) , f (s) 满足f′ (s) >0;f″ (s) >0。

同时, 我们假定机构投资者 (一般指基金公司) 参与到公司治理, 并且发现控股股东转移公司利润。也就是说, 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不完善, 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有两种:

第一种, 当机构投资者发现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时, 并且认为该公司由于治理结构严重的不完善从而影响该公司的良好的成长性时, 此时, 采取“用脚投票”, 公司价值增值为0, 机构投资者退出上市公司抛售股票所导致价格下降的损失假定为:b*V, (b>0.其中b为损失系数, 即损失占V的比例) 。

第二种, 当机构投资者发现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时, 并认为该公司可以通过监督改善治理结构, 从而对该公司的成长性不存在较大的影响时, 也由于采取“用脚投票”时会导致机构投资者面临更大的损失, 故机构投资者采取积极态度, 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对控股股东的行为进行监督, 并付出监督成本C (λ) , 并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了h*V。 (公司治理再完善的公司价值增值为h*V, h为增值系数, 即:增值占公司期末价值的比例)

最后, 我们假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概率为r, 当控股股东转移利润以概率p被发现时, 其大股东的利润函数为:

当转移利润以概率p被发现时, 机构投资者的利润函数:, 其中表示:当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概率r时, 机构投资者采取积极的态度获得的所有者收益。表示:机构投资者采取“用脚投票”时的净利。

当控股股东转移利润未被发现, 则大股东的利润期望函数为:

当控股股东转移利润未被发现, 而机构投资者的利润期望函数为:

在期末, 为了实现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的总收益最大化, 这就要求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使得控股股东的利润转移度最低。而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的总期望收益为:

对一阶求导为: (2) 二阶条件是: (3)

满足最大化条件, 可以求出最低的转移利润水平为:

命题1: (1) 大股东的持股份额增加, 从而实行有效的内部监督, 则控股股东选择的转移利润水平将下降:

(2)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 从而加强内部的监督作用, 则控股股东会降低其转移利润水平:

(3) 控股股东转移利润被发现的概率越高, 则控股股东的转移利润水平下降:

由于监督效率会影响到公司的价值, 而本文采用的是Tobin’Q值来衡量公司的价值。从而可以度量控股股东转移利润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故, 从外部投资者来看, 公司的价值为:, 再由;故可得:

命题2: (1) 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上升, 会提高公司的价值:;

(2) 法律制度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增强, 公司的价值会提高:;

命题2中的第一个不等式表示大股东, 即相对于控股股东还有其他的大股东来说, 持有的股份增持时, 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他们会实行有效的内部监督, 从而使得控股股东转移利润的动机减低, 最终提高公司的价值。第二个不等式说明, 机构投资者增持该上市公司份额, 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督, 从而增加公司的价值。第三个不等式表明, 由于法律制度的完善, 控股股东转移利润被发现的概率上升了, 作为一个理性的控股股东, 为了避免被处罚的风险, 从而减低利润的转移, 促进公司的价值上升。

命题3:根据LLSV (2002) 中的函数设定形式, 可假设成本函数为:, 处罚函数为:则有:

(1) 法律保护程度越高, 机构投资者持股份额对公司价值的边际影响越会降低:

(2) 法律保护程度越高, 大股东的持股份额对公司价值的边际影响也越会降低。

由上述的命题2可知, 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上升, 会提高公司的价值。而命题3的第一个不等式表明:在公司价值保持不变, 并该公司所处的地区具有更好的法律保护的法治环境的前提下, 会使得依赖机构投资者持股份额上升对公司价值的边际效应降低。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是要花费成本的, 当上市公司治理的环境较好时, 即使机构投资者不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其获得较高收益的可能性仍较大, 有搭便车的动机。命题3的第二个结论表示法律保护程度越高, 依赖于大股东的持股份额上升对公司价值的边际效应越会降低。

二、结论

由上述模型推导出的结论如下: (1) 大股东的持股份额增持, 有助于提升公司的价值。 (2) 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上升, 会提高公司的价值。 (3) 法律制度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增强, 公司的价值会提高。 (4) 法律保护程度越高, 机构投资者持股份额对公司价值的边际影响越会降低。 (5) 法律保护程度越高, 大股东的持股份额对公司价值的边际影响也越会降低。

参考文献

[1]李善民, 王彩萍.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决策的模型分析[J].管理学报, 2009, (4) :458-463.

[2]La Porta, R., F.Lopez-de-silanes, A.Shleifer&R.W.Vishny.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ournal of fiance Economics, 2000, 58:3-27.

中小投资者投资指南 第2篇

这时,黑暗的中小投资界出现了曙光:当社会步入了由计划到市场、由短缺到过剩的转型期时,全社会的转型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对外脑行业的巨大的市场需求。然而,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市场需求,社会却呈现出非常尴尬的局面:本应提供外脑服务的传统的科研机构与学术部门,却大多数都难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形成了“学”与“术”两极分化,各执一端的局面。这一局面造成了:我国拥有近20万的大中型企业,近3000万的中小企业都有着生存危机的苦恼,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当局者迷,不是讳疾忌医就是病急乱投医,仅有9%的企业聘请策划公司咨询策划;而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企业都不同程度的策划咨询服务,这就是为什么国外企业到中国来蜻蜓点水式的投资便家喻户晓,而中国的企业每年有 800亿营销资金打了水漂。这里,孕育这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策划!

世界上,咨询业的产值平均水平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发达国家达到2―3%。,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咨询业务公司有13300余家,管理咨询业约占15%左右,即约2000家。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89000亿元,咨询业的营业额却只有近100亿元,咨询业占的比例仅有0.11%,而且这100亿元中还包括移民咨询、广告设计等方面的收入,真正面对企业战略、管理咨询的营业额不超过10亿元,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万分之一。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咨询业的营业额已突破300亿美元。业内专家介绍,20中国咨询行业的有效需求总额约1亿美元。在未来里,中国咨询业的需求将以每年10倍的速度递增,到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有效需求将达100亿美元。末,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及生产单位有800万个,如果按1/3企业需要咨询来计算,我国就有42万个国有企业需要管理咨询;我国民营企业约有300万家,按6%的民营企业需要管理咨询计算,就会有18万家民营企业加入到管理咨询的需求行列,

全部加起来60多万个企业,就会有60亿元管理咨询的收入。这里,孕育这一个巨大的商机市场――策划!

2-3人的工作+3-15万元的启动资金+15-20天的准备期限+50-100平米的办公环境=?1.5-15万元的月纯利润!

这就是中国策划市场的无限投资光芒!相信过去不少的中小投资者不是没看到这里的商机,但是他们至今仍然在彷徨,因为策划的障碍不是资金,而是新颖的创意、先进的理念与丰富的经验。现在,机遇来了!

是这样一个的机遇:

一个借助美国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管理咨询集团,一个年营业额在超过了167亿美元的麦肯国际咨询集团的先进理念,北大和清华等高校专家和教授背景资源的国内前沿理论水平,国内如联想、海尔、哈药、统一、麦当劳、安利等高级管理人员资源,拥有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体资源,曾为300 多家企业进行过整合营销传播策划和新产品上市及全国招商策划丰富经验的公司来提供这样的商机

――◎不是零风险,而是把风险尽可能的降低;◎不是零成本,而是把成本尽可能的压缩;

◎不是暴利,而是让利润尽可能的提高;◎更必担心没机会,200个区域代理商的虚席,期待着敢于每一个品尝螃蟹鲜美的人的加盟!无需特别有策划经验, 无需拥有特别雄厚的资金实力,便可成就梦想中的事业!

这就是麦肯光华的加盟商享受的天赐良机!

以前,最重要的是机遇,中国有无数的投资者为之徒劳奔忙。现在,最重要的是选择,在前途无限的策划舞台上,那些雄心壮志身怀绝技但至今一事无成的投资者们大可一展雄风,尽情的抒放:使用着本土化的国际品牌从事客户的推广开发;

使用先进理念与丰富的经验催创意的灵感火花;使用媒体资源宣传营销浇灌事业的生根发芽;

就是这样的选择,名与利的结合,完美无瑕!会当凌绝顶,亦非高处不胜寒。成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麦肯光华照亮了成功的光明大道:沿着国际化与本土化中西合璧的成功实战阶梯,踏着理论与实务完美结合的先行者拓出的通向策划颠峰之路,不畏艰难,不言放弃,最终,一览众山小,风光无限好!

投资者 第3篇

投资者与分析师预判相左

2011年9月的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与上月基本持平,保持中性偏乐观,其中,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为65,环比小幅下降3%;券商分析师信心指数为63,环比下降了13%;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59,环比上涨了4%。从受访主体分类指数看,投资者指数变动不大,基本延续上月判断,券商分析师指数较上月乐观情绪下降。

预计2011年9月上证综指将上涨的全部投资者加权比例为74%,较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机构投资者看涨比例为83%,较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但依然是受访主体中最乐观的;个人投资者的看涨比例为82%,较上月上升7个百分点;券商分析师的看涨比例为50%,较上月大幅下降45个百分点。投资者与券商分析师对9月市场判断截然相反。预计未来6个月上证综指将上涨的全部投资者加权比例为86%,较上月进一步上涨3个百分点,其中,券商分析师为90%,较上月下降8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为85%,较上月上涨2个百分点;个人投资者为85%,较上月上涨10个百分点。这显示出全体受访者对2011年四季度持偏乐观判断。

个人对估值认可度提升

对当前股票价格和价值拟合程度的判断结果显示,投资者认为当前股票价格低于真实合理的投资价值或基本一致的投资者加权比例为61%,较上月上升7个百分点。其中,券商分析师为90%,较上月下降了6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为67%,与上月持平;个人投资者为43%,较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个人投资者对当前市场估值认可度有所提升。

投资者 第4篇

关键词:投资者,市场经济,股票,理性投资

国内外对投资者关系的研究很多, 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及影响因素能够使资本市场稳定, 因为资本市场受到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而将产生变动, 同时, 投资者的决策是公司发展的主要动力, 公司发展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 三者呈现出相互制约、相互获利的关系。如何获得更多的投资者的投资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 对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

原有对投资者行为的理论假设性认为, 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 投资者完全有能力对投资信息进行客观评价、准确投资, 投资无偏差, 属于完全理想型的理性投资。而现实的投资过程十分复杂, 对信息的评价不够具体, 理想化的理性投资无法真正实现, 假设性不能成立。投资者的决策通常包含两种层面, 即理性投资和非理性投资。目前, 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研究愈加丰富, 更过的投资行为被发现。

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 投资者的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既包括自身的情绪、性格等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也包括外界制度、文化等客观方面的环境影响, 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最终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过程, 干预投资者的最终选择。国外研究理论认为, 投资者在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投资, 也可能由于自身对外界因素的理解不完整、信息判断不准确等受到影响 [1]。每个投资者的决策与判断的思想活动均是建立在人的情感、需求和投资经验的基础上, 并不是完全建立在计算和逻辑基础之上, 这是由于投资者的能力有限, 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理解、存储及计算等能力, 另外, 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一大重要因素, 投资者获得市场的信息可能是虚假的、不完整的或滞后的, 这与投资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产生偏差, 投资者的信息是影响最终决策的关键。国外学者Kahneman提出了投资者的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与以往的理性投资理论的决策框架不同, 前景理论的框架具有表征性、描述性的决策特点, 前景理论中能够充分展示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影响因素, 这正符合了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的真实想法。同时, 理论中还提出, 投资者在判断投资时通常会使用启发法, 启发法的不足之处是会造成对投资的认知偏差, 在现实投资中, 投资者的行为偏差是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这些偏差更多体现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这也是传统假设性投资中无法解释的一种观点。

二、对投资者行为的国内外研究

本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投资者行为决策过程的国内外研究

国外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研究使用了BSV模型进行研究。专家Barberis使用BSV模型来解释投资者投资决策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导致了市场价格偏离。模型中体现,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出现的偏差属于保守性偏差, BSV模型以保守型偏差作为基础, 对如何影响市场价格作出了分析。Daniel利用DHS模型对投资者行为作出分析, 解释了市场股票回报率的短期连续和长期反转情况 [2]。模型中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对信息的掌握有两种, 有信息和无信息。有信息的投资者在判断中出现的偏差是自身对信息的掌握不够全面, 无信息的投资者在判断中出现偏差是对自身的过度自信和缺少自我归因, 过度自信使投资者对股票的价值产生错误性判断, 降低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缺少自我归因会使投资者低估市场信息对股价的影响。针对以上两种研究模型, Hong提出了HS模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投资者的投资机制上, 模型中将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和动量交易两类。由于以上三种模型都假设投资者提出预测时是非理性的决策, 因此投资者出现的偏差可以看做是投资者的直觉偏差。

(二) 投资者行为与类型的国内外研究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到投资目的的影响, 投资目的的不同将市场中投资者分为三类 :一般投资者、社会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三种 [3]。一般投资者和社会投资者在理论上更倾向于个人回报, 将社会利益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而后者理性投资者则更倾向于根据市场投资理论中寻找合理的市场回报性投资。上述三种投资者类型在投资决策时都将依据市场中的信息来做决定, 而一般投资者和社会投资者更注重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他各类非财务信息, 理性投资者更注重有关于市场价格、公司财务等方面的财务信息。在长期的研究中表明,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在非财务信息方面的重视逐渐增多, 这类信息对投资者长期、稳定的回报有积极的作用 [4]。

(三) 投资者行为对市场影响的研究

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渠道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此来看, 市场波动与公司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 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影响市场波动的一大重要因素, 这三种角色相互制约、相互获利。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市场影响中来看, 投资者的股票购买能力是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主要因素, 可以看出, 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较, 机构投资者具有更高的投资能力, 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会扩大股价的波动力度 ;从投资者行为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中来看, 投资者认为通过以往价格和收益能够预测市场效率, 而这种预测通常是投资者过分自信导致的一个心理倾向, 对市场效率的错误预测会损害市场效率 ;从投资者行为对股市的稳定性影响中来看, 投资者频繁的买卖股票使股票的变化偏离正常波动区间, 这势必将会引起股市的波动, 从而影响股市的稳定性。

三、投资者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

投资者内部影响因素可分为投资者的情绪、过度自信、风险规避程度、自身偏好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中, 投资者通常以主观理解来作出投资决策, 以自己的想当然为基础, 对市场波动、变化趋势等做出的主观预测和心理评价。主观预测是通过投资者与环境之间产生的互动结果, 这一过程不但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 还会受到投资者与市场双重理念方面的影响 [5]。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很多种选择时, 以投资动机来看,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又将倾向于自身的感情、机遇、兴趣等方面。可见,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一) 情绪影响

情绪影响已经被归类为一种情绪上的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也是长期对公司绩效期望的一种偏差。在投资市场中来看, 投资者情绪将会影响回报率, 投资者情绪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代表性启发, 代表性启发是指投资者倾向根据以往投资来出现的判断概率 ;第二保守性, 保守性是指投资者未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来及时修改已增加的危险性因素, 这造成了投资者的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6]。

此外, 情绪还会影响投资者对资产的客观评价, 当市场回落时, 投资者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及市场变化也产生悲观情绪, 从而放弃投资或低估公司的盈利能力 ;但当市场活跃时, 投资者的情绪高涨, 会对市场及公司的未来发展呈乐观状态, 从而以自身能力积极介入市场中, 并以高涨的情绪评估公司股价。情绪影响下的投资决策不是一种理性投资。

(二)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将不确定的事件以“自以为”的形式给予评估, 这种评估过于自信, 通常是每个投资者的共性, 只是自信的程度不同而已。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程度与其面对的投资决策难度存有较大的关联性, 难度越大, 自信程度越高 [7]。对于过度自信, 投资者更愿意主动承担以此造成的风险, 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投资者的过度交易, 交易过多或频繁操作容易使投资绩效降低。

(三) 风险规避程度

投资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和对风险的认识能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定。投资风险中可以将投资者分为三类 :风险厌恶者、风险追求者和风险中立者。

风险厌恶者是指当出现风险时, 投资者首先呈现厌烦心理, 及时风险有益也不愿承担风险结果 ;风险追求者是指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较为倾向于存在风险的投资, 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大;风险中立者认为投资中的风险必不可少, 不用过度回避也不去积极争取, 呈中立的态度面对投资的回报, 并且在投资选择时, 可能会尽量选择风险小的投资 [8]。

(四) 自身偏好及自身能力

经研究显示, 大部分投资者会将投资资金投给国内证券, 投资者的投资更倾向于文化、语言、距离与自身相符的公司, 这种偏好的产生会降低投资者对利益的重视, 从而影响投资行为。另外, 投资者的自身能力也将影响投资行为, 投资者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是影响投资行为的因素,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 大部分愿意选择金融分析师, 依赖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投资经验。而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 专业性及能力均有限, 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也将大大降低。

四、结论

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会影响市场波动和效率性, 如果从单一公司个体来看, 投资者对股票的交易会对公司发展产生冲击, 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是减少公司及市场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理论入手, 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分析, 只有充分的了解投资者的行为及心理需求, 才能够更好的帮助投资, 最终实现减少投资者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萌萌.基于中小股东保护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工业大学, 2013.

[2]林炳灿.基于投资者情绪的网络舆论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统计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3.

[3]田惠子.审计意见信息含量对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1.

[4]赵紫英.基于关系稳定的基金客户动态市场细分与营销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2.

[5]宋海旭.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6]郭璐.融资偏好视角下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与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3.

[7]王义华.我国农林上市公司的治理、价值与机构投资者行为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2.

外国投资者增资、再投资外汇操作 第5篇

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所得利润境内再投资、增资

法规依据

1.《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变动若干问题的通知》([96]汇资函第188号)2.《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新企业财务制度的补充规定》(财工字 <03>第474号)3.《关于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外国投资者投资者税后利润再投资问题的批复》(汇复[2004]第464号)注意:外方所得利润可以汇出境外,可以对本企业增资,也可以再新设或并购境内公司进行再投资。

4.《关于进一步明确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提交税务证明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9]52号)注意:完税凭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几乎处处需要完税凭证。我想这是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3%降低到25%后税收收入不降反增的依靠之一吧,那就是扩大税源。审核材料

1.产生利润的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利润产生企业”,包括投资性公司)提交的书面申请;注意:提交材料都是产生利润的外商投资企业,并不是外方股东。

2.利润产生企业外汇登记IC卡;

3.利润产生企业董事会利润分配决议及外国投资者对所分得利润进行再投资(增资)的确认书;注意:外方处置所得利润的前提是公司已经决定分配利润,如果公司董事会压根没有分配利润的董事会决议,那么,外方也就不能得到利润。4.利润产生企业最近一期的财务审计报告(附相应的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报告);注意:提供这份材料的目的在于查看利润来源以及分配是否真实、合规,如是否存在可分配利润、资本公益金是否已经按比例提取、是否完成缴税、外汇收支情况是否合规等。如果不合规,外汇局会先处理违规行为,待违规行为处理完毕后再办理增资、再投资的核准手续。

5.与再投资(增资)利润有关的企业所得税完税或免税证明文件;注意:你看,这就是汇发[2009]52号所要求的,用利润增资、再投资的前提是外方必须已经完成了缴税义务——企业所得税,是否已经取得了税务局出具的完税凭证、税票等。

6.拟再投资(增资)企业的商务(或行业)主管部门批复文件、批准证书;注意:外方所得利润无论是增资还是再投资,都需要商务局的审批。只有拿到商务局的批复和批准证书后,才能到外汇局办理增资、再投资的外汇核准手续。7.利润产生企业最近一期的验资报告;注意,要验资报告的目的就是要查验公司的出资是否已经全部到位,如果出资还没有全部缴清,问题是外方如果出资还没有全部缴清而又获得了利润,那外方能不能用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填补出资、再投资呢?而外方如果能够分取利润,是按照认缴出资还是按照实缴出资分取利润呢?10号文约束的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要求是按照实缴出资享有收益,但是如果新设是不是就可以按照认缴比例分取利润了呢?67881451/7审批部。经咨询亦庄开发区,在外方尚未缴足其出资的情况下,外方所得的利润可以用来补缴其出资,可以用来境内再投资,但不能用于增资本企业,因为你以前的出资还没有缴清呢。外方用所取得的利润补缴其尚未缴足的出资,需要公司内部线做出决议,修改合资合同、章程,因为这意味着外方的出资方式发生了变化,然后,公司需要到商务局审批,再经过外汇局的核准。8.针对前述材料应当提供的补充说明材料。

审核原则及要素

1.通过有关材料审核投资方基本情况、利润产生企业的基本情况、利润分配情况、投资方对分得利润的处置方案、拟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等。2.通过系统查询被投资企业的外汇登记或变更情况。

3.外国投资者用于再投资(增资)的利润必须是已分配、已完税收益。注意:用于增资、再投资的利润必须是利润产生企业已经决定分配的税收利润,如果没有完税或者完税后董事会决定不分配利润的,都不能用于增资、再投资。4.对于外国投资者未缴足资本的企业,该企业拟以其利润补缴外国投资者未缴足资本或增资的,应审查商务主管部门批复文件是否明确认可。若商务主管部门文件未认可,则不予办理。注意:对于外方未缴足出资的情况下,可以用外方所得利润进行补缴出资,但必须首先获得商务局的审批,只有看到商务局的批复和批准证书后,外汇局才会予以办理核准手续。

5.通过系统查询利润产生企业外国投资者出资、转股款到位情况的真实性、合规性。注意:外方出资的真实、合规审查意味着对外方出资是否已经经过验资,是否已经按期缴资,所以,外汇局会要求提供最近一期的验资报告以及经过批准的合资合同、公司章程。

6.审核企业是否按规定提取“三项基金”。注意:中外合资公司可以而非必须从税后利润提取储备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企业发展基金,是否提取以及提取的比例完全取决于董事会,也就是由公司董事会自行决定。但是,对外外商独资公司,则是必须提取储备基金和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不要求提取企业发展基金。而且,储备基金的提取比例不得低于税后利润的10%,当累计提取金额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就可以不再提取了。而对于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的提取比例由外资企业自行确定,也可以提取0%,也就是不提取职工奖励与福利基金。授权范围 1.分局(外汇管理部)按企业属地(注册地)原则办理办理,各分局可依据自身业务情况将相关管理权限授权辖内相应的中心支局或支局办理。

2.外国投资者所得利润境内再投资核准件由境内利润产生企业注册地外汇局出具。投资性公司从所投资企业获得该类权益再投资核准件,也应当由该类权益产生企业注册地外汇局出具。投资性公司境外母公司以其来自于投资性公司的经营性利润再投资,由投资性公司注册地外汇局核准。注意:用利润再投资的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件原则上由利润产生企业注册地外汇局出具,而不是由拟投资企业注册地外汇局出具。

注意事项

1.审核无误后,外汇局出具“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件”。

2.涉及境内外汇划转的,应同时出具境内外汇划转核准件,其上注明核准境内划转的金额。

3.如外汇收支情况表披露企业存在重大违规情形、或外国投资者出资虚假、违规,应移交外汇检查部门处理。

4.外国投资者仅就其实际已到位出资、已支付转股对价的范围内享有权益。注意:这是否意味着外方在尚未缴足出资的情况下,其表决权、利润分配比例都要按照实缴出资比例进行?

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储备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和企业发展基金的提取比例由公司董事会决定,没有法定比例限制。外商独资企业,必须按照不低于税后利润10%的比例提取储备基金,其他两项基金的提取比例由公司董事会决定;当“三项基金”累计提取金额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注意:这就是《关于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外国投资者投资者税后利润再投资问题的批复》的核心内容啊,明确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关于三项基金是否提取、提取比例、决议机构等问题。

6.此类业务中,被投资企业应首先办理外汇登记或变更手续,而后办理有关的再投资、增资核准手续。外商投资企业将属于外国投资者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以及企业已登记外债(可含利息)等转增本企业资本 法规依据

1.《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以发展基金和储备基金转为注册资本增资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汇复[2000]30号)

2.《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 3.《企业会计制度》

4.《关于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汇发[2003]30号)

5.《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储备基金转增资及外国投资者股东出资超出其认缴注册资本部分转增资有关问题的批复》(汇复[2004]31号)

6.《关于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外国投资者投资者税后利润再投资问题的批复》(汇复[2004]第464号)

审核材料

1.外商投资企业提交的书面申请; 2.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IC卡; 3.企业董事会关于资本变动的决议;

4.商务(或行业)主管部门同意企业资本变动的批复文件(以已登记外债转增企业资本的,须经商务主管部门相关批复文件明确确认);

5.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和最近一期的财务审计报告,(附相应的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报告);

6.企业未分配利润转增资的,另须提交相应的完税或免税证明文件;

7.企业外国投资者已登记外债及其当期利息转增资的,另需提交拟债权转股权的该笔外债签约表、外债变动反馈表和债权人同意债权转股权的证明文件; 8.针对前述材料应当提供的补充说明材料。

审核原则及要素

1.通过有关材料审核投资方基本情况、增资企业的基本情况、转增资本情况等,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应审核该部分未分配利润是否已通过银行汇出。2.通过系统查询增资企业的外汇登记变更情况。3.未分配利润未完税的,不得用于转增资本。

4.企业接受的非现金资产的捐赠形成的资本公积,在相关资产处置前,不得用于转增资本。

5.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被投资单位由于接受捐赠等原因增加的资本公积,企业按其投资比例计算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在相关资产处置前,不得用于转增资本。

6.以已登记债务转增资的,应相应核减企业外债数据。对核减后外债余额为零的,应注销企业外债登记,同时注销相应的外债专户和还本付息专户。

7.对于外国投资者未缴足资本的企业,该企业实现的利润及形成的公积金不能用于补缴外国投资者未缴足的资本(增资除外)

8.通过系统查询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出资、转股款到位情况的真实性、合规性。

9.审核企业是否按规定提取“三项基金”。授权范围

1.分局(外汇管理部)按企业属地(注册地)原则办理办理,各分局可依据自身业务情况将相关管理权限授权辖内相应的中心支局或支局办理。

2.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国投资者权益转增资本由该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地外汇局核准。投资性公司从所投资企业获得该类权益再投资核准件,也应当由该类权益产生企业注册地外汇局出具。注意事项

1.审核无误后,外汇局出具“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件”。

2.外商投资企业将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转增本企业资本的,外汇局仅就其中外方比例部分办理有关增资核准。

3.如外汇收支情况表披露企业存在重大违规情形、或外国投资者出资虚假、违规,应移交外汇检查部门处理。

4.外国投资者仅就其实际已到位出资、已支付转股对价的范围内享有权益。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其储备基金与发展基金转增资的,所余储备基金和发展基金的总额不得低于增资前注册资本的25%;外商独资企业以其储备基金转增资的,所余储备基金的总额不得低于其注册资本的25%。

6.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股东出资超出其认缴注册资本的部分应当记入企业资本公积。外国投资者从其已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因先行回收投资、清算、股权转让、减资等所得的财产在境内再投资 法规依据

1.《关于外商以人民币再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汇复[2000]129号)2.《关于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汇发[2003]30号)3.《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减资、合并、分立的验资询证业务有关问题的批复》(汇复[2004]272号)

4.《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分立的验资询证有关问题的批复》(汇复[2005]180号)

审核材料

1.产生所得企业提交的书面申请; 2.原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IC卡;

3.原企业关于先行回收投资、清算、股权转让、减资或合并、分立等事项的董事会决议及有关财产处置分配方案或协议; 4.外国投资者将所得财产进行再投资的确认书;

5.原企业与外国投资者所得财产有关的交易的商务(或行业)主管部门批复文件; 6.原企业最近一期验资报告和最近一期财务审计报告(附相应的外汇收支情况表审核报告);

7.涉及先行回收投资的,另需提交原企业合作合同、财政部门批复、担保函等材料;

8.涉及清算的,另需提交企业清算(审计)报告和注销税务登记证明; 9.涉及股权转让的,另需提交转股协议、与转股后收益方应得收入有关的完税或免税证明文件;

10.涉及减资的,另需提交原企业减资变更后的工商营业执照; 11.针对前述材料应当提供的补充说明材料。

审核原则及要素 1.通过有关材料审核投资方基本情况、再投资企业的基本情况、所得财产涉及的有关交易情况及再投资情况等。

2.通过系统查询拟再投资企业的外汇登记或变更情况。3.未完税收入不得用于再投资。

4.该资金确系外国投资者因先行回收投资、清算、转股、减资等所得,且资本真实到位,资本变动程序合规。

5.清算再投资的,到期清算可提供企业到期应清算的证明文件以替代材料5; 6.再投资退税款用于再投资(或增资)的,企业只需提供审核材料中的1至4项材料和相应的退税证明,外汇局应同时通过系统查询与退税款相对应的再投资的外汇局核准情况。

7.通过系统查询原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出资、转股款到位情况的真实性、合规性。

授权范围

1.分局(外汇管理部)按企业属地(注册地)原则办理办理,各分局可依据自身业务情况将相关管理权限授权辖内相应的中心支局或支局办理。

2.外国投资者所得财产境内再投资由原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地外汇局核准。投资性公司从所投资企业获得该类权益再投资核准件,也应当由该类权益产生企业注册地外汇局出具。

注意事项

1.审核无误后,外汇局出具“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件”,再投资财产为实物的,应注明“本核准件所记载金额系该项再投资财产的账面金额,不说明其市场价值”的字样。

2.涉及境内外汇划转的,应同时出具一份核准境内外汇划转的核准件,其上注明核准境内划转的金额。

3.若为人民币资金再投资,经外汇局核准后可享受与外汇出资同等待遇。4.外商投资企业减资用于减少账面亏损或调减外国投资者尚未投入的资本,则相应减资部分外汇局不得批准外国投资者用于再投资。企业工商营业执照未进行变更的,减资款不得办理再投资手续。

5.未办理验资询证的出资,不得办理相应的减资再投资手续。

6.外国投资者仅就其实际已到位出资、已支付转股对价的范围内享有权益。7.如外汇收支情况表披露企业存在重大违规情形、或外国投资者出资虚假、违规,应移交外汇检查部门处理。

投资者 第6篇

其中,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为64,券商分析师信心指数为49,二者均基本与上月保持一致;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68,较上月大幅增长33.3%。11月分类投资者信心指数显示,全部投资者信心明显回升,且超过6成投资者认为当前股票价格已接近真实合理的投资价值。

预计2013年11月上证综指将上涨的全部投资者加权比例为72%,较上月上涨36个百分点。其中,券商分析师的看涨比例为69%;机构投资者看涨比例为60%;个人投资者的看涨比例为78%,是上月指数的2.6倍。对于11月行情,投资者和券商分析师继续保持乐观,个人信心指数由保守转为乐观。

投资者 第7篇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投资者保护问题

其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应用经济理论,该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假定市场参与者具有所有关于交易商品和价格的全部信息。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张维迎,1996)。由于决策的有限理性和认知的局限性,人们掌握的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也各不相同,并且总是存在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交易双方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决定其交易行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往往可能利用这一优势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行为。逆向选择是指当双方掌握的情况有差异时,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即在交易前隐瞒自己掌握的信息,甚至扭曲信息或制造虚假消息,利用对方不知情来做出有利于自己选择的行为。如阿克洛夫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著名模型“柠檬市场”,描述了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的商品将会驱逐高质量的商品,从而产生一个“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最终将导致帕累托低效率和市场失败。道德风险,又称败德行为,指交易之后信息不对称而发生的问题,信息优势一方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行为的同时,损害了信息劣势一方或其他人利益的行为。如在保险市场中,当被保险的一方的行为(不采取防范措施)影响到赔偿事件的可能性或程度时,就可以认为发生了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不只会使保险公司遭受损失,同时从整个社会经济角度来看,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

其二,投资者保护问题根源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在既定的宏观社会,经济、法律环境下,研究投资者保护问题可以从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两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入手。从证券市场看,投资者保护问题源于证券交易中的两种信息不对称;一是“庄家”操纵过程中存在的庄家与一般股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它事实上是交易信息本身的不对称,需要通过交易监管加以解决;二是内幕交易过程中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它既包含公司信息的不对称(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侵害外部投资者),又有交易信息的不对称。对于内幕交易,既要加强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也要对交易本身进行监管。当然,不少时候,证券市场上的庄家和内部人是合二为一的。从公司层面来讲,投资者保护问题最主要源于上市公司(即内部人包括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等)与外部人(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证券发行者)对公司内部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风险水平、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比一般投资者理解得更为详细、全面和准确。而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对外公开的各种报表、研究分析预测报告等资料,这些信息往往难以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基于此,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最普遍、最显著、最难控制的,同时能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影响,它的存在可产生严重的投资者保护问题,具体表现有:

(1)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弱化投资者保护程度。投资者是上市公司的股东,他们可以是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或公司法人等,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权所有者往往选择将公司交给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经理人来管理。所有者不可能有效地直接监督经营者的日常工作以及经营业绩,更不可能洞悉公司的未来前景。经营者的某些行为(如奢侈的在职消费、豪华的办公室等)只是促使其个人经济效用最大化,而并非促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投资者价值没有得到好的保护(Jenstn, Meekling.1976)。

(2)上市公司拥有内部信息,使他们有获得超额报酬的机会,会使其他外部投资者遭到损失。对于投资者来讲,当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被隐瞒起来时,信息不对称使他们难以区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真假,所以投资者对不同的股票可能支付其期望的平均价格,这样有可能使价值高的好公司被资本市场淘汰。这样,投资者很可能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形成错误的资产定价和投资决策,从而遭到损失。他们一旦遭到损失就会上市公司抵触态度,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和融资成本。

基于上述两种信息不对称情形,上市公司有动力通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向市场传递有关信息,向投资者表明企业的真实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投资者关系管理可以理解为公司战略沟通的重要核心部分,它可以减少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起到信号传递作用,向投资者展示公司的良好形象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相信能够从资本投资中增加他们的财富,投资者利益能够得到强有力的保护。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提高投资者保护的重要途径

2003年7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推动上市公司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通知”,2005年7月,为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降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与此同时,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制定并披露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规定或规范改进公司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开展属于投资者关系范畴的工作。投资者关系管理在我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据国际投资者关系协会,投资者管理(Investo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RM或简称投资者关系,Investor Relationship, IR)是指公司战略管理职能,运用金融沟通和市场营销学的学习方法,向公司现有的投资者以及潜在的投资者详尽的展示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这一定义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促使投资者充分详细了解上市公司方方面面的情况。而根据“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工作的指引”第二条,其更为具体地指出投资者工作是指公司通过信息披露与交流,加强与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由以上两者定义可以看出,投资者关系管理肩负着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任,在上市公司实施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能提升投资者的保护水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中的作用机理:上市公司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加强与投资者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水平和质量,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投资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权益资本成本,降低上市公司价值被低估的风险,最大化上市公司价值,进而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

投资者关系管理能提升价值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那么,上市公司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投资这关系管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明确投资者关系管理属于公司战略这样一个理念。因为从本质上讲,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由于双方的需求而产生的,既然双方都相互需求,所以双方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护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建立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主导方上市公司就应该满足或超越投资者的期望,对投资者所面临的问题给予关注和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在战略视角下,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创造和提升关系价值,进而提高投资者保护程度。其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更加注重自愿性信息披露。上市公司理应透明公开、公平对待所有投资者,这需要公司在信息披露上下功夫。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保证投资者关系工作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几率。信息披露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强制性信息披露,这必须严格执行,可以作为良好投资者关系的保健因素。二是自愿性披露,作为投资者关系的激励因素,首先要对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各个环节进行补充和深化,以提高强制信息的可信度和完整性,提高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其次,出于公司形象,以突出公司“核心竞争力”目标,全方位、系统化披露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环境保护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如在报刊上和网站上公布公司管理层信息、研发信息、未来前景预测信息、顾客满意度分析信息、慈善事业捐赠等信息。最后,加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沟通。投资者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沟通。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公布股民咨询电话并派专人回答股民提问,给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邮寄信息,对分析师的报告提供反馈和交流,与个别公司或机构投资者进行会面,路演等方式,把公司良好形象、真实价值传递给投资者,使投资者对公司作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陈晓、秦跃红:《“庄家”与信息披露的质量》, 《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2]魏明海、陈胜蓝、黎文婧:《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 《中国会计评论》2007年第5卷第1期。

[3]王晓梅、姜付秀:《投资者利益保护效果评价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5期。

[4]马连福、赵颖:《基于公司治理的投资者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9期。

[5]李心丹、肖斌卿、张兵、朱洪亮:《投资者关系管理能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调查的实证研究》, 《管理世界》2007第9期。

[6]程书芹:《信息不对称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于管理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 2008年第4期。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投资者 第8篇

关键词:投资者,上司公司,会计信息,需求

会计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综合反映, 以满足特定使用者的需要为目标, 是投资者获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主要方式。据中国证监会统计, 个体投资者构成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需求。个体投资者人数众多、力量分散, 在资本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其有效需求往往不能得到充分表达。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会计信息供给角度讨论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者众多, 而从投资者角度考察信息需求者甚少。很少专门研究为数众多的个体投资者的需求, 或者虽然研究了个体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 缺少实证数据支撑, 而且分析方法单一。简单的统计描述, 既无法说明样本的代表性, 也不能准确揭示数据反映的需求状况。本文选取个体投资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划类选点的方法抽取统计样本, 综合运用方差分析、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知识, 在合理置信区间下对个体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客观反映个体投资者在列报时间、列报形式、列报内容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 并通过与当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定的比较, 找出需求和供给的差距, 为上市公司会计报告体系的改革、完善提出建议。为了保证样本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作者采用划类选点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样本数据。作者于2010年在南宁、深圳、上海、武汉、兰州等地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324份, 其中有效问卷266份, 有效率82.09%。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严格的信度、效度分析, 保证了数据可靠性和代表性的基础上, 综合使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从时间、形式、内容三个方面揭示样本对象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情况。

二、调查与统计

(一) 调查对象的学历构成

本次调查对象的学历构成及全国股民学历分布对比情况, 如 (表1) 所示。由 (表1) 数据可知, 样本除高中组外, 其它各组学历构成与全国开户股民学历构成总体一致, 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 不同学历调查对象对列报时间、形式、内容的需求

(1) 不同学历对象对列报时间的需求。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在失去其决策价值之前为信息使用者所使用。也就是说, 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以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设计了三个问题, 分别调查个体投资者对现行列报时间的态度、投资者认为合理的列报时间、投资者对实时会计报告的看法, 以了解个体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及时性这一质量特征的需求。初中、高中、本科学历的个体投资者需求情况基本趋同,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比较长”, 极少数认为“过短”;而硕士学历的受访者则对报表的时间有着较高要求, 认为“太长”的占到78.57%, 如 (图1) 所示:

鉴于现行年报报出时间的供求矛盾, 进一步询问了个体投资者认为合理的报出时间, 初中组、硕士组分别有64.00%和78.57%的个体投资者认为“次年1月”是比较合理的时间, 显示出个体投资者对年报报出时间较高的及时性需求;而高中和本科组多在二月、三月间做出选择。值得注意的是, 四个学历层次的个体均没有认为报出时间可以是5月及以后, 结果如 (图2) 所示:

调查分析发现, 实时财务报告成为讨论的热点。除了硕士的众数是“一般”外, 初中、高中和本科学历的众数都是“比较有用”。值得注意的是, 选择“非常有用”的个体在各学历层都很少, 选择都集中于“比较有用”和“一般”。个体对实时报告的评价如 (图3) 所示:

(2) 不同学历调查对象对列报形式的需求。各种新列报形式在不同学历中的支持率不尽相同, 接受新形式的态度受到学历的影响。各学历都没有对新形式表示否定态度。如 (表2) 所示:

(3) 不同学历调查对象对列报内容的需求。个体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提供比较信息的评价与要求。随着学历的提升, 人们对上市公司过去一年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评价逐渐降低, 但普遍持认可态度, 如 (图4) 所示。大多数个体投资者需要三年及以上的历史比较信息, 以满足自己的决策需求, 如 (图5) 所示。个体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提供预测信息的需求。各学历层对于上市公司提供未来预测信息均有很高的支持率, 如 (图6) 所示。预测信息的时间要求上, 各学历层均不满足一年以内的预测信息, 1年以上的选择差异很大, 如 (图7) 所示。个体投资者对不同会计指标的需求。受访者对于会计指标的需求呈现了多样性的特点, 值得提出的是, 初中组对于股利支付率和主要股东持股情况变动有所偏好, 高中、本科和硕士则对各种会计信息偏好平均。两道题的其他选项都得到不少的青睐, 表明了需求的多样性。如 (表3) 所示:个体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选择五种较为典型的会计信息调查当个体投资者面对众多会计信息时如何衡量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并做出选择: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明细表;人力资源的信息;与企业价值有关的其他信息 (企业商标价值、研究与开发项目的价值、客户和员工满意程度等) ;关联方的经营情况的信息和管理部门的分析预测信息。为比较不同学历受访者对上述五种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 给不同的选项赋予不同的分值:“非常需要”赋值5, “比较需要”赋值4, “一般”赋值3, “不太需要”赋值2, “完全不需要”赋值1。因样本的学历构成不同, 对每个学历的总分进行加权平均处理, 得到平均值表。为比较不同学历信息需求程度之间的差距, 再将上述数据进行极值标准化, 以更方便比较不同学历对于不同会计信息需求程度的差异。本科对所述五种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相对较高, 接近“比较需要”的水平, 而硕士学历的调查人群则需求程度较低, 接近“一般”的水平。固定资产明细表、人力资源信息、其他信息、关联方信息和管理部门内部分析信息的需求程度最高的分别是本科、初中、本科、初中和硕士。如 (表4) 、 (图8) 所示: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个体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多样化的。无论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等综合反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四张主表”, 还是报表中的具体项目, 不同个体投资者的需求均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不同个体投资者在资金规模、投资目的、期望收益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个体投资者需求亦有明显不同。个体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历史财务信息。历史财务信息是企业对过去交易、事项的记录, 反映企业现时权利和义务, 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内容, 是投资者判断企业价值, 并根据长期趋势做出经济决策的基础;预测信息。对投资者而言, 相对于企业现时价值, 其更关心企业未来发展潜力, 以及能给投资带来的回报, 更愿意知道“企业将来会怎样, 而不是现在是什么样”; (3) 决策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财务报告提供以货币记量的信息为主, 但决定一个企业发展及盈利能力的因素还包括大量不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信息, 如人力资源,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 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2) 不同学历个体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存在差别。不同学历的投资者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 对对列报时间、形式、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学历较低的投资者更关注反映结果的会计信息, 更倾向于简单明了的列报形式, 而对涉及复杂计算的比率类指标、对会计信息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计量属性的选择等内容表现出较少的兴趣;相反, 学历较高的投资者对生成会计信息的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 更看重会计信息的实质, 而对列报方式等形式上改进未置可否。同时, 在对投资决策理性程度的考量上, 二者也表现出明显不同。

(3) 合理的列报时间、列报形式、列报内容。投资者普遍认为“年度财务报告应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的时间规定过长, 并认为合理的时限应该是年度终了后3个月。而对列报形式进行调查, 大多数个体投资者赞成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图表等形式。但对于是否可以采用非货币方式计量, 有将近一半的投资者明确表示反对。除了时间、形式的需求, 投资者对财务报告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个体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提供过去一年比较信息给予积极的评价, 并期望能够获得过去三年和未来两年的预测信息, 以利于做出投资决策。而对主要报表项目的需求中, 关联交易信息、主要股东持股情况变动、各类明细表和速动比率、EPS等财务指标得到较多投资者的偏爱。

(二) 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论,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加深研究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财务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综合表现, 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会计报告都以服务特定使用者为目标。资本市场产生以后, 虽然会计服务范围扩大, 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依然是财务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所以加深研究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 按需供给, 才能更好的实现会计“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目标。

(2) 重视个体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来说, 机构投资者为数不多, 专业投资团队还有待培育和发展。社会公众股股东中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或者小股东。所以, 重视个体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提供满足要求的高质量会计信息, 保护个本投资的利益, 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 关注不同层次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投资者对同一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需求。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要求信息的供给方提供差异化财务报告, 此差异主要体现在:广度方面为不同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组合, 深度方面为不同信息使用者提供明细程度的不同选择。如何根据投资者的个性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财务信息, 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4) 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在失去其决策价值之前为信息使用者所使用。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以利于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然而, 如何在及时性和可靠性间取得平衡, 既保证信息供给的及时性又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5) 增加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可理解性又“明晰性”和“可读性”, 是指企业财务报告应当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利用。调查发现, 大多数投资者对使用图表等方式增加会计报告的可理解性表示赞同, 而对采用非货币计量持谨慎态度。所有如何适应投资者的需求, 增加更多易于理解的表现方式以及适度引入非货币属性以全面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情况, 是另一个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5]陆正飞、刘桂进:《中国公众投资者信息需求之探索性研究》, 《经济研究》2002年4期。

[6]IASC, Framework for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Financial Statement, 1989.

[7]H.Kent Baker&John A.Haslem.Information Needs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73.

投资者 第9篇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事实上, 并不是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愿意并有能力发挥监督作用,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由于自身特点和投资理念的差异, 其投资偏好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可能不同。合理区分机构投资者类型是进一步检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效果研究的基础 (伊志宏等, 2010) 。Brickley et al (1988) 开创了机构投资者分类研究的先河, 把机构投资者按与被投资公司是否存在或潜在的商业关系将机构投资者分为压力敏感型与压力不敏感型, 得出结论:压力不敏感型机构股东会在反接管提案中积极使用其投票权。Almazan et al (2005) 根据监督成本的高低将机构股东分为潜在的积极的投资者和消极的机构投资者, 认为潜在的积极的投资者由于拥有监督成本的优势, 会采取“用手投票”的方法积极参与公司治理。Chen et al (2007) 从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和持股比例两方面划分机构投资者, 研究表明:只有持股比例高并进行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才能对公司实施有效监督, 缓解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和市场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李维安、李滨, 2008) 。也有学者从成本收益原则出发建立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论证了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究竟扮演了有效监督者还是利益攫取者要视其持股比例情况而定 (许绍双、田昆儒, 2009) 。现有文献多是从单维度或双维度来划分机构投资者, 没有从更广泛的维度细分机构投资者, 但现实情况是一个机构投资者可能会因其同时具备几方面的特点而被归于不同类别。因此, 本文从四个维度来划分机构投资者类型并提出假设:

假设1: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效率正相关;

假设2: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与公司治理效率正相关;

假设3:潜在的积极型机构股东更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假设4:压力不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更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二) 变量选取

公司治理效率的评价是综合性评估项目, 而且其评估及计算过程较复杂。目前的评价体系是由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即中国公司治理指数CCGINK) 。但其公司治理指标值及排名并未完全公开, 因此表征公司治理效率的综合指标值数据尚无法获得。而公司治理指数的高低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公司治理指数高的上市公司其业绩平均值一般来说也比较高。 (李维安, 2003) 。鉴于治理指标值的无法获得及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本文拟用公司经营绩效作为公司治理效率的替代。考虑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股本的扩张能力等因素, 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销售净利率、以及营业收入增长率四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绩效。

注:** (***) 表示在5% (1%) 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结果显著, 即两组样本的均值比较是有意义的。下同。

注:此处的一般法人为除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专业投资机构后一般企业法人 (实业公司) 。其高持股比例也正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相互持股的现象。

注:***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结果显著, 即两组样本的均值比较是有意义的。

(三)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年至2009年在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的1288家公司, 在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被ST的公司以及2007年1月1日之后才上市的公司后得到1046个样本 (数据来源于巨灵金融数据库) 。在分组中, 机构投资者的分类如表 (1) 所示, 巨灵金融数据库中将中国上市公司的机构股东分为:基金、券商、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银行、政府事业机构、一般法人和投资咨询公司共11类。本文根据2007年至2009年公布的数据, 计算出其平均持股比例。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重新分类 (见表2) , 并通过分组对比找出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类型。并对各类别的机构投资者类型, 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逐一两两配对检验。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 持股比例高低对被投资企绩效影响

持股比例高低会影响机构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 因此选取在机构股东中占重要位置的投资基金作为研究对象, 考察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如表 (3) 所示, 四项绩效指标表明持股比例高的投资基金公司绩效显著高于持股比例低的投资基金公司, 这与理论预期相符, 验证假设1。事实证明, 持股比例高的机构股东宁愿被其他投资者搭便车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用手投票”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 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从而创造更好的公司业绩, 进而享受更多的由良好业绩为股东带来的利益。

(二) 持股时间长短对被投资企业绩效影响

投资策略的不同也会影响机构股东的治理行为, 选择长期投资的机构股东, 注重的是企业的营运情况及企业价值的提高。反之, 进行短期投资的机构股东, 投机的成份更多一些, 通过频繁的交易赚取差价收益, 特别是当被投资企业出现管理漏洞、业绩下滑时表现更甚。为进一步研究控制投股比例的影响, 从高持股比例的766家投资基金公司中分离出长期投资 (持股时间超过3年) 和短期投资 (持股时间小于3年) 两类机构股东, 以比较研究企业绩效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表 (4) 所示, 虽然同样是持股比例较高的投资基金, 但由于采取的是短期投资的策略, 其所持股单位的绩效指标显著低于股票被长期持有的公司。可以看出, 就净资产收益率而言, 长期持股型大约是短期持有型的2倍, 这得益于实施长期投资策略的机构股东对被投资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视, 通过积极参与公司治理而发挥的正面效应, 假设2得到验证。

(三) 积极投资者与消极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绩效影响

参与公司治理需支付一定的成本, 而机构投资者由于所面临的法律约束、监管限制、竞争环境和投资策略的不同导致其监督成本的差异。如表 (5) 所示, 把11类机机构投资者按监督成本高低, 重新分为两大类, 并从每一大类中选取平均持股比例最高的作为典型代表:投资基金 (7.1%) 代表积极型投资者, 而一般法人 (26.24%) 则作为消极型投资者。分析积极型投资者与消极型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消除持股比例和持股时间长短的差异, 从一般法人机构股东中, 剔除持股比例低于第5大股东且持股时间低于3年的公司得到246个样本。如表 (6) 所示, 从2007-2009年上市公司的平均表现来看, 机构股东为积极型投资者的公司, 在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销售净利率及营业收入增长率四项绩效指标上均显著优于消极投资者型, 验证了假设3, 这也与有关文献中的研究结论一致。因为像投资咨询公司这类的积极投资者拥有更多的技术员工, 便于信息的收集, 在投资方面受到的法律约束较少, 由于监督成本低而积极投入到公司治理中去, 为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而有所作为。即使一般法人的平均持股比例 (26.24%) 远大于投资基金公司 (7.1%) , 但由于其收集信息等监督成本过高, 而不愿花费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在被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上。

注:** (***) 表示在5% (1%) 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结果显著, 即两组样本的均值比较是有意义的。

(四) 压力敏感程度对被投资企业绩效影响

机构投资者与被投资公司是否存在商业关系往往影响其监督效力, Brickley et al. (1988) 据此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那些与上市公司只存在投资关系的机构投资者, 即压力不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另一类是那些对公司业务存在依赖关系的机构投资者, 即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笔者沿用表 (5) 中的分类, 从同为积极投资者的机构股东中选出投资基金和投资咨询公司作对比分析。为增强两组样本的可比性, 控制持股比例和持股时间长短的影响, 笔者从投资咨询公司中, 剔除了持股比例低于第5大股东且持股时间低于3年的公司得到49个样本。如表 (7) 所示, 除了营业收入增长率不显著之外, 压力不敏感型投资者的其他三项绩效指标均显著高于压力敏感型投资者所持股的公司, 验证了假设4。这是因为压力不敏感型机构股东与被投资公司不存在商业关系和业务往来, 能够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 不受短期目标影响, 能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有效监督管理层, 并最终从参与公司治理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压力敏感型股东出于维持与被投资公司商业关系的压力, 并不想破坏与被投资公司的关系, 往往采取中庸或支持公司决策的态度。

三、结论

本文在借鉴吸收经典文献有关机构投资者分类标准成果的基础上, 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运用分组检验, 比较了四组不同类型机构股东对被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效率并得出如下结论:持股比例高的机构股东更倾向于参与公司治理;采取长期投资策略的机构股东更注重公司绩效的提高;监督成本低的积极投资型机构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更强劲;压力不敏感型的机构股东有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各分析层次的关系, 如图 (1) 所示, 持股比例高且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型机构投资者与被投资公司不存在商业关系时, 能有效地监督被投资公司的公司治理并积极参与其中, 促进被投资公司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创造良好的公司绩效。本文寻找到一种更明确的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它需要具备多维度的优势, 如持股比例, 持股时间, 与被投资公司独立等。事实证明, 同时具有这些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运用反映公司绩效指标替代公司治理效率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 若能获得上市公司各自公司治理指数CCGINK, 则可得到更严谨的结论。

摘要: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差异是否明显?本文基于对机构投资者类型的划分和对比, 通过对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分组检验寻找到一种更明确的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机构投资者类型, 即持股比例高且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型的独立机构投资者, 这类股东能有效的监督被投资公司的公司治理情况从而提升公司业绩。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分组检验

参考文献

[1]朱雪华:《公司治理不能指望机构投资者》, 《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2]张纯、吕伟:《机构投资者、终极产权与融资约束》, 《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3]许绍双、田昆儒:《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角色的识别:一个基于持股比例的博弈分析》, 《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5期。

[4]宁冬林、张迹:《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纵横》2002年第5期。

[5]田中禾、张捷华、苗永菁:《全流通时期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理模型与分析》, 《开发研究》2008年第2期。

[6]唐正清、顾慈阳:《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理论分析、经验总结与对策建议》, 《江淮论坛》2005年第3期。

[7]伊志宏、李艳丽、高伟:《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国外文献综述》, 《商业研究》2010年第3期。

[8]石子印:《论机构投资者对我国公司治理的无效性——兼论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思路》, 《企业经济》2007年第6期。

[9]BrickleyJ., Lease R.Smith C.Ownership structure and voting on anti-takeover amendmen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

[10]Almazan A., Hartzell J.Starks L.Active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and cost of monitoring:evidence from executive compensation.Financial Management, 2005.

投资者 第10篇

一、有限理性行为偏差以及在我国股票市场的表现

1、处置效应 (Deposition Effect)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 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 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 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以锁定利润, 轻易不愿卖出亏损股票实现损失的现象等。

要判断投资者是否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 持有亏损股, 简单的办法就是统计一下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与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为了排除市场涨跌的影响, 一般采用盈利实现比例 (PGR) 与亏损实现比例 (PLR) 两个指标:盈利实现比例 (PGR) =实现盈利/ (实现盈利+账面盈利) , 亏损实现比例 (PLR) =实现亏损/ (实现亏损+账面亏损) 。

对我国投资者大量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PGR/PLR的均值接近2, 卖出盈利股的概率是卖出亏损股概率的2倍, 而美国的比率仅为1.5倍。说明我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明显。

2、羊群行为 (Herd Behavior)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 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相互模仿, 对同种证券采取相同的投资交易策略即不同的投资者同时买入或卖出同种证券。

如果金融市场中存在羊群行为, 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看法趋向于市场舆论, 那么, 羊群行为显著时, 个股的收益率将不会太偏离市场的收益率, 据此可用分散化指标 (即各股收益率对于资产组合平均收益率的标准差) 来度量羊群行为。研究表明:相对于美国, 我国证券市场的偏差较大, 我国的羊群行为更大, 而且在下跌行情中的羊群行为要比上涨行情更加明显些, 说明我国投资者的理性意识还不健全, 跟风等非理性行为严重。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削弱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效果将极为有限。

3、过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 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 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 一旦投资成功, 又将之归功于自己的能力, 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 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分自信。这种偏差会导致投资者主动承担更大风险、从而偏离行为理性的轨道。这种理性行为的偏离结果就是, 即使投资者知道股价是随机游走的, 他们仍然认为股价是非随机而是有规律的, 而且认为自己对规律的把握更胜于其他投资者。投资者过度自信的主要表现就是证券市场上无信息交易导致的巨大成交量。研究表明:我国投资者的确存在过度交易的倾向, 个人投资者的收益普遍未能跑赢大势, 交易频率最低的投资者却获得最高的投资收益, 交易频率越高, 其投资收益越低。

4、过度反应 (Over-reaction) 和反应不足 (Under-reaction)

过度反应是指某一重大事件引起股票价格产生剧烈变动, 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 超涨或者超跌, 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至其应有价位上的现象。其内涵包括两方面:股价波动后, 会出现价格反向运动;波动越大, 反向修正调整幅度越大。

反应不足是指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 股价波动平平, 而一些较大的波动却出现在没有什么消息的口子里。反应不足常见的是市场对刚公布的消息没有足够的反应力度, 随后才逐步修正的现象。反应不足源于对于新趋势, 新变化反应迟钝, 从而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

二、原因分析

1、处置效应的心理原因

(1) 锚定心理 (Anchoring) 。即倾向于把一件事 (无论它是否真的与决策有关) 作为自己作决定的一个参照依据。投资者会去确定一个用于决策时比较的“锚”。正是这种锚定心理的存在使得有时人们会把赢当作输。例如, 在牛市时, 某投资者赢利15%, 但他发现许多股票都上涨25%以上, 出于参考点的锚定心理, 15%的收益不但不会令他满意, 反而会使他卖掉手中表现“不佳”的股票, 寻找其它可能会有更好表现的股票。

(2) 损失厌恶心理。Tversky曾说“投资者并不害怕风险 (不确定性) , 他们害怕的只是损失”。投资者会倾向于冒险赌博, 即继续持亏损股票, 不愿意实现损失。

(3) 后悔心理。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其自大心理, 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 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 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2、羊群行为的心理原因

(1) 信息引致的羊群行为。羊群行为的产生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有密切联系。事件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更关心其他人的信息而不是基本面的信息。在只有少部分人拥有基础面信息, 大部分人只能基于“观察”的单向沟通方式来进行投资决策时, 后者只能从先行者的行为中部分的推断出他们的信息, 由于投资者不准确探知他人的私人信息, 就会产生盲从的现象。

(2) 基于名誉和基于报酬的羊群行为。基金管理人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带来的名誉风险, 基金管理人有模仿其他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行为的动机, 特别是对于风险厌恶的经理, 没有足够的动力刺激他“逆大势”去作独立判断。因为基金经理模仿他人可以免受因独立决策失败而招致声誉损失或降低报酬甚至失业的风险。这种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无效率、有限理性的, 但从代理人的角度却是理性的。

3、过度自信的心理原因

(1) 自我服务归因偏差是对自身能力和成功期望有过高的估计, 并会随着成功次数的增加, 遵循心理学的归因理论, 将偶然的成功归因于技术水平高, 而将失败归因于外界条件的不利, 结果只会变得更加过度自信。Tversky通过统计检验证明许多成功是由于意外或幸运而发生的, 并非当事人自身能力超群。然而, 许多人都不愿意接受统计数据上的冷酷事实。

(2) 投资者在过滤信息时, 更重视那些可能增加他们自信的信息。心理学家用认知失调、保守主义等术语来描述这种行为。人们倾向于忽略或低估那些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他们自我评价的信息。即投资者更重视那些支持过去投资决策的信息, 而忽略那些表明其投资失误的信息。

4、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心理原因

(1) 代表性偏差。即投资者过于草率的总结已发生事件的类型和趋势, 投资者往往将当前的情况与以前相似的情况相比, 并根据自己的对比做出决策。当事件的代表性帮助人们组织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料的时候, 就会引起投资者对新的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

(2) 期望影响。指对追求的风险、不确定性及潜在收益发自内心的快速、直觉反应所产生的情绪和感觉状态。假设在一段可预测的未来有一个预知的利好或利空消息, 那么随着时间的临近, 投资者的情绪就会越发高涨, 并对股票价格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压力。这样当消息出来后, 就造成了反应不足, 甚至反向反应。因为价格已经涨了一段时间, 提前消化了消息正 (负) 面影。如果消息与预期的不同, 由于失望, 又容易造成反应过度。

三、矫正措施

股票市场是涉及政府、上市公司、券商、证券交易所、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等不同利益主体间多方博弈的复杂系统, 只有各主体的行为相对规范和防调, 证券市场才能处于稳定和均衡的状态。因此, 矫正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对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有着重大意义。

从大量心理研究的结果看, 人的认知偏差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是可以得到有效纠正的, 个体投资者作为弱小的群体, 在资金、信息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 惟有更加注重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和分析思辨能力, 方能有效减少自身有限理性所带来的危害。

1、注重客观分析, 避免凭印象或感觉投资

对某些股票过于偏好, 而对另一些股票过于憎恨;对使自己赚过钱的股票有感情, 憎恨使自己赔钱的股票。这都是有限理性的表现。

2、独立判断

在“人云亦云”的时局中, 尤其是大涨大跌时, 保持独立和创新精神, 当市场极端不稳定, 信息极端不确定时, 更要保持清醒头脑, 不要盲从媒体或分析家的观点, 避免羊群行为的产生。

3、适当的行为控制策略

针对人性易于贪婪和恐惧的特点, 利用强制或规则来约束自我, 对于自己的弱点建立一套纪律规范, 如针对自己的侥幸心理设立严格的止损标准等, 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

4、掌握一定的投资策略和技巧

如果自身确实不具备这些条件, 最好不要自己投资股票, 可以委托基金管理公司, 由基金经理帮助理财, 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保证投资收益。

5、加强投资者教育

管理机构应根据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 针对那些对市场影响最大的认知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 制定出综合性的教育计划, 更有效的提高投资者的素质, 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Shefrin, Statman:The disposition to sell winners too early and ride losers too long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 1985.

[2]DeLong, Shleifer, J.Summers, Waldmann.Overconfidence, ar-bitrage and equilibrium asset pricing[J].Journal of Finance, 2001 (53) .

[3]张圣平、熊德华、张峥、刘力:现代经典金融学的困境与行为金融学的崛起[J].金融研究, 2003 (5) .

[4]吴卫星、梁衡义:过度自信、流动性和资产定价[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5) .

网贷投资者投资行为解读 第11篇

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网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多是综合考虑平台的各种情况,从多个角度判断平台是否可靠。同时,尚未参与但是考虑投资网贷的潜在投资者与已经参与过网贷的投资者相比,其在判断平台时与已投资者显示出同样的专业性,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投资者教育,投资者已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并形成对P2P网贷的基本判断。

投资依据

从潜在投资者和实际已参与网贷的投资者判断平台可靠性及选择投资的依据上来看,平台的背景、团队经营能力成为投资者选择平台的主要依据,也是重点考核因素,如图1~图3所示。进一步研究网贷投资者实际投资时的决定性因素,以上判断依据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平台的综合实力、规模、行业排名等,成为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最重要因素,而平台标的的完善程度、行业口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是否投资。另外,平台管理层在行业的权威性、话语权,也是影响投资者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调研中,几乎没有投资者将高收益作为投资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反映出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网贷投资者也越来越趋于理性,不再一味追求高收益,而是对风险有了相应认识。

投资渠道

网贷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主要渠道是移动端APP,如图4所示。这与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相符合,也是大多数网贷平台将竞争重点转向移动端的主要原因。选择直接在平台网站进行投资的投资者也不在少数,这里面包含了PC端和移动端网站。这一类用户占比较大,说明用户在投资前已经通过媒体、网络等信息渠道,知道并对平台有较多了解,从而直接到平台进行投资。而在此次调研中,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投资的用户较少,这一方面说明投资者对搜索引擎推荐的网贷平台并不完全相信;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者风险意识加强,在投资前,会对平台做全面的了解,然后选择可靠的投资渠道进行投资。

续投标准

从投资者续投情况来看,大多数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某一平台之后,就会选择信任平台,并逐步跟进,继续进行投资,如图5所示。到期自动退出的投资者较少,这说明随着行业越发展的越来越规范,问题平台被清理,“羊毛党”也在逐渐减少,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

网贷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满意程度整体上较高,但同时,也有一些投资者对平台的服务较为不满,主要是平台信息披露不及时等原因造成。而通过对投资者需求的调研情况分析来看,平台的网络安全、信息披露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服务,投资理财咨询和提供更多交流机会也是投资者对平台的进一步要求,如图6所示。

综合投资者调研情况,课题组对网贷平台未来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平台网络建设,增加网络安全投入,提高平台网络安全性。

二是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让投资者对平台有更多了解,能随时掌握平台的动向,增加投资者对平台的信任度,让投资者与平台之间能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信任关系。

三是创新平台业务类型,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资产配置服务。

四是充分借助专业投资理财媒体、网络平台,开展形式丰富、种类多样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流平台,同时也使投资者更加了解平台,增强对平台的黏性。

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分析 第12篇

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直接动因。高效的投资政策是指在已有的财务约束下, 能识别和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项目, 而否决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只有高效的投资政策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及利润, 才能为股东创造财富, 但是由于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 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了非效率投资, 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非效率投资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不利于股东财富创造。对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因素, 国内外的学者多是从公司治理结构, 财务信息质量等角度进行研究, 关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的研究非常少。而机构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 其对上市公司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西方成熟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占股票市场的80%左右, 是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欧美市场的经验表明, 机构投资者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保护股东利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 机构投资者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 十几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持股市值不断提高, 类型日益丰富, 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举足轻重的力量。

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业绩有积极作用。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 机构投资者的队伍及规模越来越壮大, 对上市公司, 特别是中小上市公司的影响越来越大, 甚至入驻其董事会, 参与公司战略决策。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机构, 其专业性、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企业进行博弈的能力都是中小散户投资者所不能及的, 其能对企业进行监督, 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机构投资者对投资效率的具体影响, 对提高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保护股东权益, 增加企业价值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主要集中在代理冲突、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在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影响方面, Almazan et al. (2005) 发现潜在的积极机构投资者对监督管理层有积极作用。Chenet al. (2007) 发现持股比例高并长期持有的机构投资者能对公司实施监督和影响。杨忠诚和王宗军 (2008) 的研究表明, 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上市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对董事会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在公司治理对投资效率影响方面, Richardson (2003) 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少非效率投资。Pindado (2004) 发现存在较高股权制衡度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的抑制控股股东通过非效率投资获得私有收益。魏明海和柳建华 (2007) 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过度投资之间呈倒“U”型关系。

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 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 而良好的公司治理对抑制非效率投资有积极作用, 但目前关于机构投资者与投资效率关系的研究较少。黎曦 (2012) 研究发现, 超过某一临界值后,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投资效率有正相关关系;证券投资基金对投资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而社保基金则有负面作用。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中最主要的力量, 其庞大的规模和受托责任, 使其有能力也有动力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 但目前在上市公司中基金总体持股比例并不高。参考现有的研究, 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基金持股比例与企业投资效率正相关

Bushee (1998) 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三种类型:短期型——偏好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和较为频繁地交易操作;长期型——偏好均衡投资、不轻易变动投资组合;准指数型——偏好多样化的投资, 但相对不轻易变动投资组合。Almazan et al. (2005) 根据监督成本的不同, 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潜在的积极的机构投资者 (如独立的投资咨询公司和投资公司) 和潜在的消极的机构投资者 (如信托银行和保险公司) 。参考Almazan et al. (2005) 的分类, 本文将持股比例较高且持股时间较长的机构投资者 (下文将给出具体定义) 视为潜在的积极机构投资者, 并提出本文的假设:

H2:潜在的积极机构投资者对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有积极作用。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深市中小板2011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由于期望投资的计算滞后一期, 实际上是选取了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数据。剔除以下公司:没有基金持股;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5%;十大股东中没有机构投资者;ST公司、金融类公司和数据缺失或异常的公司。最后共得到181个样本。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聚源数据库及巨潮资讯网, 使用Excel、SPSS19.0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 变量定义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投资效率。参考Richardson (2006) 的投资期望模型来衡量投资效率, 利用模型计算出残差, 以残差衡量投资效率。若残差大于零, 则表明投资过度, 若残差小于零, 则表明投资不足, 取绝对值, 以INVε表示, 越小则表示投资效率越高。模型如下:

其中, Inv是本年实际投资额, 等于当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与期初总资产之比;Growth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Cash是现金持有量, 等于期初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之和与总资产之比;Size是企业规模, 等于期初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ev是资产负债率;Age是上市年龄;Ret是股票收益率, 等于每股股利与每股净资产之比;Invt-1是上年实际投资额;Industry和Year是行业和年度控制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基金持股比例 (Ins) 和机构投资者类型 (Tyle) 。将前三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合计超过5%, 且持股时间超过1年且增减变动不超过10%的上市公司视为存在潜在的积极机构投资者, 赋值为0, 否则为1。另外, 加入以下控制变量:股权集中度 (Top1) , 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股权制衡度 (Top10) , 以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管理费用率 (Mfee) , 衡量代理成本, 等于管理费用与营业总收入之比;大股东占款 (Occupy) , 等于其他应收款与总资产之比;高管薪酬 (Pay) , 前三位高管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行业虚拟变量 (Industry) 。

(四) 模型构建 建立以下两个模型分别衡量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类型对投资效率影响: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1为理查德森模型和本文回归模型中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在样本公司中, 基金持股比例最低为0.54%, 最高为19.74%, 平均为7.45%, 处于较低水平。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达到35.73%, “一股独大”现象较为严重。

(二) 回归分析 限于篇幅, 本文不报告理查德森模型的回归结果, 该模型中, 除了股票收益率 (Ret) 与因变量 (Inv) 不显著外, 其余变量均与因变显著相关。表2为模型 (1) 的回归结果, 结果表明, 基金持股比例与因变量显著负相关, 即与投资效率正相关, H1得到验证。此外, 管理费用率和大股东占款均与因变量显著正相关, 与预期一致, 说明过高的管理费用率和大股东占款对投资效率有不利影响。其它变量均不显著。

表3是模型 (2) 的回归结果, 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类型与因变量的关系不显著, 即符合本文定义的潜在的积极机构投资者并不能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H2没有得到验证。原因可能如下:定义潜在积极机构投资者的方法在样本中不适用;机构投资者并有没有积极参与样本公司的治理, 而H1成立的原因可能是机构投资者的“用脚投票”, 即机构投资者凭借其专业分析能力投资于那些投资效率较高的企业。此外, 同模型 (1) 一样, 管理费用率和大股东占款均与因变量显著正相关。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深市中小板2011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借鉴Richardson (2006) 的投资期望模型来衡量投资效率, 分别从持股和类型两个方面探讨机构投资者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 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企业投资效率显著正相关;而持股比例较高、持股时间较长且增减变动较小的潜在的积极机构投资者对投资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原因可能是在样本公司中, 机构投资者并没有积极参与公司的治理, 而是通过“用脚投票”投资于质地较好的公司。因此, 我国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 应注重引导其发挥作用, 使其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 以达到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Almazan, A.Hartzell, J.Starks, L.Active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and cost of monitoring:evidence from executive compens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 2005, (34) :5-34.

[2]Cheung, Rau, Stouraitis.Tunneling, Propping and Expropri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2) :343-386

[3]Richardson, Scott Anthony.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over-investment of surplus cash.Dissertation of Michigan University, 2003:76-91

[4]Pindado, Torre.A complementary approach to the financial and strategy views of capital structure: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ownership structure.Working Paper, 2005:32-56.

[5]杨忠诚、王宗军:《基于机构投资者的董事会效率变化研究》, 《管理学报》2008年第2期。

[6]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 《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上一篇: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什么下一篇:学生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