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2024-07-11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精选12篇)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1篇

新媒体, 学术界暂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 视为新媒体。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了解和认识新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给新媒体的定义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 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 (电视、广播、报纸、通信) 之间的边界, 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 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等等”。由上面的一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所谓新媒体, 就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和手段, 通过它, 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

二、新媒体的特征

1.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不同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是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整个信息网络的一个节点,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发布者。网络空间、移动平台等的存在改变了传统媒体以往的那种仅仅存在一个或者少数传播主体的信息发布模式, 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2. 传播方式的平等性。

传统媒体基本上是点对多点的传播, 单项的点对多点的传播。而像互联网、移动通讯平台等典型的新媒体形式, 都是点对点的传播, 直接的由传播源到受众一点对一点的传播, 进而由这种一点对一点的传播转化成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3. 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快捷性。传统媒体模式下, 一条信息从接收、筛选到制作并传播出去, 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固有周期, 而新媒体条件下, 信息的传播跨过了很多传统媒体所不能跨越的固有壁障, 大大缩短了传播周期。

4. 传播过程的互动性。

新媒体可以在传播的过程当中, 接受体和信息源产生互动, 我们登陆网站、论坛, 一边浏览、一边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一边拿手机看视频、读新闻, 还可以同时发送信息;我们直接进网络社区去讨论同一个新闻、同一个内容, 新媒体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 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1) 新媒体使个体不断完善,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内涵丰富的自我。新媒体以其广阔的空间, 丰富的信息资源, 向大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自由的空间。做为其最典型代表的互联网, 由于其上没有国界, 没有政府, 没有中心, 正好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能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由于网络的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影响面广, 传递快速, 意识观念开放, 气氛轻松自由等特点, 它满足了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学习网络知识和掌握网络技能的愿望。网络的便利性使其认识、了解了更多更广阔的新事物、新知识, 开阔其认知视野, 激发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 思维得到活跃和拓展, 促进了心智潜能的开发。 (2) 新媒体为大学生情感宣泄提供了场所, 有助于心理健康。通过上网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以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为要素的广义的人类之爱, 是一种潜藏在大学生网民内心深处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通过与网友的交往可以使他们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对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 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感。这给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此方式, 他们可以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 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 让他们从日常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 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3) 新媒体的平等性为大学生实现自我提供了广阔空间。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互联, 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分享国际信息, 而且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世界、思考世界, 形成全球性的思维。因此,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比传统时代的大学生, 从整体上说, 眼界要开阔些, 思想要开放些, 行动要迅速些。他们现在考虑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 而是全球多个国家的事, 纵横交错, 多元比较, 全球性思维视角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 普通大学生也能够参与, 做世界人。

2. 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

(1) 新媒体上信息的丰富性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迷惘。在新媒体上, 由于文化信息的多向贯通和舆论的多元表达, 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长时间浸泡在杂乱的信息中, 其兴奋点和注意力也被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 并随着信息的漂浮不定而千变万化。面对太多的信息, 一些大学生表现出了无从选择、束手无策的状态。网络信息生产量的急剧上涨与信息流速的逐渐加快, 已经超出了大学生个人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接受信息方面, 许多人还没来得及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 选择性地接受之前就已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或面对太多的信息而无从选择, 导致大学生心理焦虑、精神疲惫。在网上, 人们的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可以隐藏和篡改。大学生如若没有相当的是非鉴别力和道德约束力, 面对网上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 其道德素质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从而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建立。 (2)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反差和碰撞。青年大学生理想远大, 志存高远, 是积极向上的表现, 但青年人各方面毕竟尚未完全成熟, 所以, 在现实社会中青年人的理想往往与生活有明显的脱离倾向。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倒置与冲突本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必经考验, 但青年人却往往难以摆脱这种失意的痛苦, 从而产生一种典型的“成长中的苦恼”的心理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 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可以迅速得以掩盖, 青年大学生甚至可将性别、身份隐匿, 进行自我形象的重塑, 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与梦想, 这对处于自我意识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言, 虚拟世界只能暂时缓解这种矛盾, 现实的问题仍然要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得以解决。因此, 大学生们在网络的迷雾中沉醉, 难以清醒面对现实的人生。 (3)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虚拟世界的自由性与隐蔽性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弱化。在虚拟世界中, 没有国家和地域的限制, 社会角色、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相貌、身体都成了身外之物, 出现了角色认同的危机。网民可以完全隐去真实的社会身份,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在网上说任何话, 做什么事都不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 甚至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在这里, 人们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 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总之, 虚拟世界高度自由和虚拟性很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年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 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淡薄甚至消解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

新媒体已经慢慢取代传统媒体, 成为人们日常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媒介, 而大学生因其年龄特征和思想特征对新媒体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 由此产生了多种典型的心理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 开展工作时必须首先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独特的心理特点。本文从研究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入手, 着重分析了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冲击, 以期对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积极影响占主要地位, 绝大多数大学生可以正确使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 并把它当作一种获得知识和休闲娱乐的有效工具。至于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文针对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只是一种尝试、一个开端, 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产生的, 是正常的,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 以及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的深入, 我相信, 思政教育工作者会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 1999, (2) .

[2]郭洁敏.信息文化: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走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0, (3) .

[3]张成岗.网络文化及其哲学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 2000, (11) .

[4]殷晓蓉.挑战与应战:互联网的发展和我国主流文化[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1, (3) .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2篇

摘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普遍应用到实践中。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生动的新媒体形象取代了枯躁乏味的教学内容。新媒体创新了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国家日渐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方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0003-000137-01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从某种层面上说,新媒体充当了信息世界的媒介,可定性为一个平台,这也表明,新媒体可应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拓宽上。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单一化,是在教室的小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传递交流和沟通。然而,新媒体时代下,可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思想症状教育工作融入新媒体中。通俗地说,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可将传统课程搬到网络新媒体中。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收集、查阅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及态掌握时事政治,同时,学生可借助新媒体,更加便捷地开展学术交流和学习总结。新媒体时代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转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贴近社会、专业、生活,完善内容结构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充分,无论是内容结构安排,还是语言结构描述均存在生搬硬套、晦涩难懂的地方,脱离实际。所以,后续内容优化一定要贴近社会现实。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严重问题就是教育内容和经济发展体制相背离,远远落后于国内外形式变化。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人们之间不再有障碍,人和经济发展的距离日益缩小,人和世界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在上述基础之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创新,紧密关注网络热点及社会现实问题,短期内找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符的内容,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将注意力投放到现实中,以正确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理性客观地审视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凭借自身聪明才智找寻问题的答案。其次,满足专业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知识的泛化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同专业知识及技能等同起来,割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其余学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低。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传播大量的信息,其中,多数信息和学生专业有关,也即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有益。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密切关注学科和专业教育间的互融关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专业理论及技能,对大学生择业有益,提升学习及素养。再次,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新媒体时代下,学生信息采集十分全面,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感到反感,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知识,学科内容还应涉及有关人们身心健康、道德文化养成,风俗习惯传承及社会焦点热点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开展创新思想教育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教育内容,以新的知识武装学生,让学生切实获得帮助。还需结合学生生活,学生一半是社会人,处于人生成长最为重要的时期,成长过程必要经过质的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提升学生现实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他们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鼓励他们探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强化人文意识及全球意识;关注虚拟世界生活质量及现实世界生活质量,捍卫人类尊严,逐步完善道德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同时培养高校学生的国际观念及意识,服务全球,具备融入国际合作及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能力。只有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可得到学生认可及接受,方能于实践中获得实效。

(二)提高媒介素养,建设集复合型和专家型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媒介素养包含公众接触及使用媒介的素质、修养,涵盖了三个过程:接触媒介、信息的获取、媒介的解读及媒介信息的批判、接受,以媒介生活工作和学习,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心声,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混乱,价值朝向多元发展,媒介素养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单单是信息“说服”及“传递”能力的提升,最为突出的是分析、筛选及评价能力的提升。以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满足新的工作要求。首先,不断学习及提升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坚定自己人生信念,把握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的规律。第二,熟练掌握传播学,接触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及新知识媒体的有关应用知识,抓住新媒体特征,合理使用新媒体。再者,娴熟地使用新媒体,采用实时天系统、电子邮件,开辟社交板块,如“微信”、“微博”等,和大学生展开思想上的沟通及交流,逐步向复合型及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

三、结语

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主观意识;生活;视觉;文化;校园教育

众所周知,手機媒体的交互性和便携性以及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使它成为使用量最大的移动媒体。在此中,大学生就是典型的代表,手机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从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娱乐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探索相互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意见。

一、新媒体诞生

(一)手机诞生于我们的生活中,原本是人们用来远距离沟通交流的工具。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现在的手机已经变成了非常重要的大众媒体,这就是我们开始研究的手机媒体。

(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3年为止,中国手机用户规模达到中国人口的1/3,年增长率也高达19.1%。在这个庞大的使用人群中,大学生的群体数量更是不可小觑,我们项目的研究也就锁定了大学生为对象。

二、新媒体渗入校园群体

(一)在现代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手机这个大众媒体的发展走向的是不确定性。在日益渐深的影响之下视觉垃圾使得手机对于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个高科技的产品,而只是一个简单的娱乐工具。相关文献分析报告指出,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率是100%,并且对于手机的充分依赖也在日益渐增。甚至于当手机没有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时候会产生出一种紧张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会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坐立不安。手机媒体所含正确的用途基本是很难被正确的利用,手机媒体带来的是丰富的资源,用各种软件系统满足着我们生活的需求。

(二)手机媒体提供最多给我们的就是社交软件的铺天盖地,让我们相互之间多了一种交流不尴尬的方式,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方面的自我展示,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异性,增进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感,成为虚有的现实。在满足自我存在感的同时,也在增进整个朋友圈的互动性。当我们进入大学之后,受到各方面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视觉文化载体中所传播的信息和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面腐蚀着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和趣味性。媒体视觉麻木了大学生的直观感受,没有经受视觉冲击的能力,如韩剧在中国卖的火热,韩剧中的明星成为了中国大学生致死效仿的首位对象。我们不会集中利用时间来学习,更多的是集中在了娱乐休闲上面。正是这种没有营养的生活方式,给了手机媒体偌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三、影响大学生日常

(一)人与人沟通之间显示出的现实距离,是我们想通过手机媒体本身来解决的问题之一。调查得知,网络成瘾综合征可以概括为幸福欠缺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之间从根源的交流方式上存在着问题。生理因素的刺激,也是我们对于手机依赖的重要原因。我们也会在心理上出现抗拒现实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塑造一个完全完美的形象,不需要任何的付出就可以达到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差距非常大。在这种虚拟环境中肆意塑造得到的满足,让我们很难接受现实中的自己往常的形象,否认自己的缺点,否认自己的成长。长期以往对现实就会产生厌恶、失望,在时间的投入上也就越来越多,如此看来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及其深刻的。

(二)视觉文化发展到了当代其普及发展相当迅速,大学生是走在视觉文化前沿的一类社会群体,因为我们现在大学的这种教学模式给了大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到视觉文化提供的海量信息,且考虑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难免造成心理和健康的伤害。,因而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认为应该融入视觉文化这一重要文化素养课程,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和视觉文化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更好的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自己的学习以及生活的能力。

四、校园教育

视觉文化在新媒体的带动下改变了大学生接受通俗思政教育的空间,这是一个社会性的责任。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应对视觉媒体的冲击带来的消极影响,利用积极的一面给自己带来发展和进步。视觉素养的培养相当重要,大学生自身的视觉素养必须有待提高。当今世界环境之下,视觉媒体的丰富程度是很难想象的,大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积极提升自己的视觉素养不被视觉媒体冲击被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坚决打造符合自己主观意识的审美很必要,给大学生创造出平台,提供便利的条件,使大学生容易接受到关于审美知识的事物和信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我价值。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综合生存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这对大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了解社会发展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应该关注这份责任,为我们的将来创造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马歇尔·迈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

[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牛江伟(1993—),男,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本科在读,学校: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张煜笛(1982-),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广告设计。

新媒体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4篇

1.1 新媒体介绍

新媒体这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年, 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的技术研究所所长在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中提出的, 之后这一新词在美国广为流传并且渐渐地扩展到世界。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形态。

1.2 新媒体特点

新媒体作为主流的传播媒介, 快速地替代传统媒体, 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本身具有以下特点: (1) 发展快。新媒体门槛低、入手快、操作便捷, 造就更多的人选择新媒体。大多数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和一台电脑, 都拥有QQ、微信、微博、旺信等交流工具。加上新媒体的普及出现的线上购物, 都在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被越来越多的人应用, 09年我国网购用户就高达1.08亿人次, 销售额就高达2630亿。 (2) 融合度高。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调性, 在各方面融合, 使其性能越来越强大。如微信从单纯的聊天工具到增加支付功能, QQ从传统文字输入发展到现在的语音、视频通讯。新媒体的不断融合,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这也是新媒体迅速普及的原因之一。 (3) 自主性强。在新媒体覆盖下, 人们发表言论、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使用新媒体, 就能及时了解时事新闻。人们能更自由地发表意见看法, 实现各种想法的碰撞。新媒体已成为自主言论的重要平台。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

2.1 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在消费方面, 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群体的一部分, 他们在接触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时, 由于对其中所负载的广告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不同, 形成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方式也不同, 加上大学阶段还属于人格发展过程中, 因此新媒体使用行为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者社会化”的影响更是长远和稳定。

2.2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作为特殊消费群体的大学生, 有着属于这一群体的显著特点, 根据研究显示, 大学生主要有理性消费、兼具时尚前卫、追求自我、彰显个性、易被媒体诱导冲动性购买、趋同、模仿社会消费等消费心理。新媒体在引导时, 针对这些消费心理, 向大学生灌输产品的价值和品位, 促进大学生的消费。

2.3 新媒体下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趋势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再满足于一日三餐和衣帽裤袜, 在旅游、人情、通讯等方面的消费也占有一定比重, 其中新媒体的影响不容小觑。新媒体下的消费呈现网络化的趋势, 如网上购物、网上订票等。大学生消费的方方面面都与新媒体息息相关。

但同时新媒体下的消费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各类新媒体信息使大学生眼花缭乱, 盲目消费。网络购物监管法律的不健全, 也使诈骗行为层出不穷。总而言之, 大学生消费趋势还是呈现多样化和网络化。

2.4 新媒体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

(1) 消费喜好。消费喜好往往由其性格、爱好等因素相关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其对大学生消费偏好的影响日益凸显。不管是在游戏界面上穿插信息、微信推送还是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 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大学生的消费偏好。往往每部剧的热播都带动了剧中商品的热销, 前段时间随着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 一瞬间星星同款商品成了热搜词汇, 其同款商品席卷各大购物网站。商品往往给消费者强烈的代入感, 所以其销量总呈直线上升, 而追剧的主力军正是在校大学生, 往往更易被诱导冲动性购买。

(2) 消费技巧。新媒体下的购物可以使消费者全面了解商品性能, 进行价格比较。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更为便捷的网上购物。网上购物的普及在某一方面上也增加大学生的消费技巧, 新媒体能使其轻易获取消费咨询, 购物时可以查看物品的属性, 同时也可以查看他人对商品的评价。这种购物更方便货比三家, 也更方便大学生做出选择。

(3) 消费态度。新媒体的普及对大学生购物时的消费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媒体状态下的消费呈现的形式更加多样, 不管是画面感还是其他效果对大学生有着吸引力, 再者新媒体下消费的便捷性和开放性、互动性使大学生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都对消费态度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3 在新媒体背景下引导大学生消费对策

3.1 新媒体的角度

社会媒体有其社会教育责任, 如果一味地宣扬高消费, 宣扬提前消费、宣扬奢侈消费, 这必然会对在校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 在社会层面上, 媒体应多宣传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市场等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新媒体给予正面影响,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

3.2 大学生角度

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需理智消费, 杜绝盲目消费, 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根据自身情况理性消费, 培养好理财能力, 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做好收入支出账户。同时, 要提高消费质量, 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要同等重视。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 2008 (6) .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5篇

高职院校传统的学生管理都是通过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摆事实、讲道理或者个别谈心来进行交流,这种管理方式直接具体,针对性强,但是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受教育的对象针对面较小,有时无法针对所有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模式也比较单调。学生管理由于是人工管理,不可避免的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的特点,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以手机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却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

1.2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

新媒体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一些网络上不良的信息很容易冲击高职学生的思想,造成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在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坚定的信念和自律能力,就很容易被互联网上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侵蚀,从而让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1.3老师利用新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能力不足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创业

当前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均开始重视在强大互联网环境下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转型。本文不仅仅将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支持措施贯穿到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其作为一种影响因子在大学生创业方方面面研究视角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创业良性机制的构建。

一、新媒体技术应用现状

“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提出,它被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式。本文认为,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移动技术为支撑,以电脑、手机、电视为终端,以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等为主要传播形式,进行高效、直接和全覆盖的信息传播形式和媒体形态。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局限于报刊、广播和电视,这些媒介传播信息量有限,更新速度与传播速度慢。新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可以融图片、文字和视频于一体,传播途径多样,可以实现手机电脑及时进行信息获取。其次是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统媒体发布信息会有一定的周期,而新媒体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信息的实时发送和推广,这一点在自媒体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再次是传播主体的互动性。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是点对面式,新媒体信息传播时代可以实现点对点式,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更具灵活性、互动性和反馈性。

因此,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最为明显的新媒体,也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

1.新媒体创新了大学生创业的途径

新媒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平台。创业团队可以应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实现客户寻找网络覆盖、产品信息及时推广、在线销售方便快捷、客户关系及时维护;也可以应用互联网论坛等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换和发布。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宣传往往需要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而新媒体的应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节约成本,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方式将商业信息分享给消费者。

2.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创业的自主性

新媒体的特点还体现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与环境。新媒体技术不仅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还使得大学生表达思想的意愿增强,实践思想的平台开放,在网络环境下不断催生具有创新性的创业点子和创业思路,同时也令创业实践更加频繁与多样化。

3.新媒体优化了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离不开许多外部环境的支持。政府和高校的创业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初始的资金、完善的销售网络、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服务支持引领,如:某些地方政府对于在电子商务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大学生,可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表现出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作为蕴含巨大商机的网络营销平台和消费者市场,很多大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互联网创业”或者“网络创业”的概念上,在淘宝上开设网店,在微信上买卖商品就认为是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业了,不能在技术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充分实践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业。究其原因,是因为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业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入,不能全面理解新媒体对于创业的技术支撑和观念支撑,对于传统的网络媒体营销模式,也只是一味的追随与模仿。

2.新媒体环境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新媒体环境自身存在的缺陷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如信息来源复杂、信息价值多重让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无法完成信息的甄别与筛选;新媒体的过度使用让很多大学生缺失了与客户线下交流的能力与热情;新媒体营造的自我意识增强让很多大学生以维护私人利益为己任,经营管理中出现营销道德和管理道德的缺失。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业平台构建

(一)依托新媒体创建高校教育体系

高校应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教育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将新媒体技术合理应用到创业教育中来。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上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全面渗透,在教学体系上实现创业教育的例行化和系统化;在创业教育师资配套方面,通过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搭建一个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创业服务指导平台来实现创业教育效能的提高;在实践上,建立新媒体创业园或者创建新媒体创业社团。

(二)依托新媒体搭建社会服务体系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应为大学生创业给予合理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例如构建官方的创业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全面且正确引导大学生关注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方针和措施;构建法律在线咨询平台,为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创办程序和法律纠纷等问题;构建经验交流平台,帮助政府和个人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交流与分享,整合全社会资源。

(三)依托新媒体提升学生能力体系

利用高校和社会提供的创业平台,以新媒体为依托,大学生也可以进行创业能力自主提升。如利用创业平台获取创业知识与资源,将个人能力兴趣与创业能力匹配,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加强师生互动,获得专业性的指点,建立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依托新媒体创新构建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高校教育体系和学生能力体系,能为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效引导、扶持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促使大学生创业就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最终让大学生创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荡.当代大学生创业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J].赤峰学院学报,2014

[2]汤金坤.新媒体经济下的大学生创业探索——以河北省大学生创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

[3]理阳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机制[J].新闻战线,2015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 第7篇

一、大学生应用新媒体现状分析

通过对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走访调查, 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接触、使用情况:

上网时间:受访学生平均每天网上在线时间超过三个小时, 其中最低的半小时, 如果网络顺畅, 部分学生全天二十四小时在线。

上网目的:当前网络最大的消费群是大学生,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 使其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最近几年, QQ、飞信、微信等逐渐兴起, 大学生通过电视、报纸获取新闻的使用率越来越低。新媒体扩大其新闻板块, 使用户群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获取新闻。在大学生群体中, 新媒体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聊天工具, 使用人数所占比例为40%。大学生可以比较方便地利用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即时聊天, 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此外, 上网购物、查阅文献、娱乐也是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几项, 分别占69%、74%、70%。

上网影响:80%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 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影响很小。通过调查, 60%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的积极影响高于消极影响, 尤其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 新媒体的使用在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当中几乎是必不可缺的。

综上所述, 新媒体正日益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改变着他们的学习、交往、娱乐等方式。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 新媒体平等、自由的特点可以促使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与现实相比较, 新媒体为使用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 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世界, 有助于使用者自主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发展。学生们可以通过相对比较自由、平等的环境进行交际, 也可以自主地浏览感兴趣的网页、选择学习内容,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改变了过去仅靠老师传授的学习方式。新媒体工具的多样性, 使得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心仪的网站, 在网络中, 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不受其他人观点的制约, 新媒体传播的“无障碍性和自由性”, 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和个性的培养。

(2)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开放性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创新。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 能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创新意识强。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开放性、及时性和自由性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交流看法和思想, 甚至可以设计网页把自己的想法“推销”出去。他们摆脱了固有思想的限制和约束, 随时随地探索世界, 接触新事物、吸收新观点, 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 新媒体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有效平台。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的探索时期。新媒体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是大学生对网上各种信息进行区别与鉴定, 有利于他们提高分辨、分析事实与现象的能力, 提高与净化他们的善恶与是非观。二是大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实现了与他人随时、随地的便捷式交流, 在网上通过互动, 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人对信息要求, 表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同时, 在提供帮助的时候, 也会得到他人反馈给自己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样, 就可通过网络以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二) 消极影响

(1) 新媒体内容的多样性造成大学生认知的浅薄化。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使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有了一些改变, 出现了浅薄化的趋势。新媒体内容丰富, 他们可以轻轻点击鼠标, 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得到自己所需,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但是, 他们接收、处理信息, 很少去审视或者思考信息背后隐含的深层含义。他们只是囫囵吞枣式的信息接收, 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求知方式使大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想象能力变得越来越迟钝。

(2) 过度使用新媒体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疾病, 造成精神空虚。过度使用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 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网络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使自制力差的人不可自拔, 给他们的精神、心理带来不良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机, 而且高校网络技术的覆盖,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网络的便捷, 在宿舍、食堂甚至课堂上漫无边际地在网上“漫步”, 最后养成无法摆脱的习惯。他们认为自己已无法控制自己的双手, 即使没事可做, 也要不停地搜索、搜索……如果断网几天, 学生就会焦躁不安、萎靡不振, 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重要信息, 甚至严重些, 会出现精神恍惚、丧失自控能力等精神障碍。

(3) 新媒体的虚拟环境容易形成大学生网络双重人格。网络双重人格是个体在网络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 两者在情感、态度、直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2]大学生在现实中可能是消极、攻击、杂乱无章的人格, 而在新媒体这个虚拟环境中, 可能是积极、友好、有规可循的人格。[2]他们用QQ、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交流时, 总要对自己进行“包装”和“加工”, 并在和网友进行交流时, 不断调整和修正自我。可以说, 在虚拟网上世界, 人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生活, 有时候“虚拟自我”固定下来, 使现实人格也无法觉察另一个“他”的存在。

三、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引导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途径

显而易见, 新媒体的出现, 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利用新媒体, 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思想良性发展。

第一,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善于利用新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当前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中, 既有内容真实、经得起事实检验的事件, 又有低级趣味的内容。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尚浅。因此, 学校应该建立起发现和监控系统, 对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信息安全的重点问题, 严加检测, 认真管理, 积极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2014年相继曝光的“厦大领导人包养女学生”、“四川美院副教授骚扰女学生”事件在网上披露之后, 引起一些学生的强烈愤怒情绪, 各种偏激的甚至是极端的言论出现。例如, “丧心病狂”、“变态”、“败类”等, 在这样的氛围中, 大学生对教师队伍有种莫名的消极、抵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教育管理者采取逐步引导的宣传策略,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态度。在学校官网、微信群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理性分析, 这种现象只是高校队伍中极少数教师的行为, 多数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学问的, 对学生是极其负责的, 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是好的, 并及时在网站上发表优秀教师的事迹, 从一个普通高校教师的角度看待这一事件, 逐步扭转了一些学生的偏激情绪和观点, 利用新媒体起到了良好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 高校教师应该利用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接触新观点的渠道日益增多, 他们不再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去理解和领会教育内容, 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3]因此, 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 不能空洞地“灌输”。必须把课堂上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新媒体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 有机结合, 共同发挥思想教育作用。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将当下新媒体网络中讨论的热点、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引进教学内容, 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 既对大学生灌输了积极健康的信息, 又对消极有害的信息予以理性分析、批判。例如, 在心理健康课堂上, 教师可以将《开讲啦》引进课堂, 通过视频教学,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通过聆听嘉宾的经历, 对自己以后的成长带来什么启示, 通过这种方式, 增强了思想教育的感染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 高校辅导员应利用即时通讯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新媒体具有方便、实用、高效的特点。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直接、交往相对密切的群体, 也要积极利用这些即时通讯媒体和大学生建立广泛的联系, 提高思想教育接受的程度。利用即时通讯功能, 建立“班级群”、“学生干部群”等, 如每年的毕业季, 学生的思想处于起伏动荡时期, 山西农业大学都会在校园加大保安、辅导员的巡逻力度。除此之外, 还通过“班级群”、“学生干部群”等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某学院一辅导员在微信中发现一女生连续几天发表一些消极、无助的“状态”, 及时与该生沟通交流, 发现学生毕业前无助、对前途没有信心, 心里有太多压力得不到缓解。该辅导员了解情况后, 在“群”里与学生互动交流, 解决学生的困惑, 并现身说法, 聊了自己毕业时的心理和找工作的经验。通过这种互动有助于教育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 让思想教育变得更亲切, 更有效果。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工作中, 既要通过利用新媒体本身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又要自觉抵制新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虹, 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3.

[2]陶国富, 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48, 52.

新媒体使用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8篇

一、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

(一)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

调查累计实地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80份,回收率96.67%,其中男生48.45%,女生51.55%,调查涵盖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兼顾到不同学科门类学生。调查统计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情况,结果显示:28.45%的大学生表示了解和清楚,55.69%的大学生表示不是很清楚,13.10%的大学生只知道一点,只有2.76%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

(二)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新媒体

由于大学生自身经济和家庭条件不同,以及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具体情况如下:62.93%的大学生使用手机,32.07%的大学生使用电脑,5%的大学生使用其他新媒体设备。在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中打电话占28.62%,发短信占13.97%,使用手机上网占46.03%,娱乐占11.38%。

(三)大学生主要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

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74.49%的大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获取信息,通过电视、广播、书籍、报纸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大学生只有17.59%,从老师和其他同学处获得信息的占5.52%,也有2.41%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在使用新媒体的主要原因或目的的调查中,为获取信息与外界沟通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占35%,以学习、增长知识为目的只占18.93%,休闲娱乐为目的占24.89%,消磨时间为目的占10.48%,没办法避免的占5.71%,其他占5%。

(四)大学生平均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使用新媒体

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人数占19.83%,2小时到5小时之间的最多,占55.34%,花费5小时以上的占17.76%,几乎不上网的学生只有7.07%。大学生平均10分钟看一次手机的人数占15.52%,10~30分钟的占37.24%,1小时的占27.59%,1~2小时的占10.86%,2~4小时的占6.03%,4小时以上的占2.76%。可见大学生看手机的频率较高,对手机较为依赖。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传统的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大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获取大量教育资源,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习兴趣都有积极的帮助(史春红,2013),改变了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拓宽了视野;使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塑造了大学生平等交流与主动参与的主体地位;新媒体的跨时空性、即时性等特点既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又拉近了受众与传播者的“距离”(应蓉珊,2010),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互动和弘扬榜样精神。

(二)消极影响

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资源方便快捷,大学生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感,思维弱化;当前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表现在沉迷网络,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出现身体素质下降、精神不振等问题,课堂上浏览网页、聊天,成了“拇指族”,无法专业听课,影响学业;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忽视伦理、道德等约束,在网上传播有失大学生角色的不文明语言(史春红,2013),导致大学生情感迷失和人际关系冷漠。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2]史春红.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3]钱学彬.浅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6):21-24.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9篇

1 新媒体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1.1 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

在新媒体背景下, 大学生们的核心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借助新媒体的各种平台, 我国大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 不可避免地对价值取向用多样视角进行审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上的浮躁功利等思想也渗透进了高校, 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取向不断的呈现出多元性。再加上, 当代大学生大多追求个性张扬, 故单一的价值追求已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们的价值需要。

1.2 价值主体趋向自我化

当前, 大学生虽然能时时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但他们已不愿对他人的言论、权威盲目地从众, 而是根据自己的梦想和信仰进行评判和取舍。大学生身上呈现出的价值主体自我化趋势, 虽然是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体现, 但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大学生不愿意选择从事得不到丰厚利益的基层服务等岗位, 而是希望从事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薪岗位。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2.1 新媒体是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

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 如形象化、及时性、裂变性、互动性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特定思想信息的传播和宣传工作, 新媒体已毫无争议地成为其新载体, 发挥着开放性、参与性等特点, 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及认知方式, 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巨大的作用。

2.2 新媒体使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无障碍性”传播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通过多样及先进的传播渠道, 无障碍性地直接面对全国大学生进行教育。例如, 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先进人物事迹的信息, 可以进行实时互动, 利用针对先进事迹的点赞及评论的时刻传播, 形成新一轮的传播热潮。新媒体背景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 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参与性, 有效改变大学生价值主体日益自我化的趋势。

2.3 新媒体使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大大提高

新媒体技术综合图像、文字、声音等于一体, 这些形式活泼多样, 尤其是那些虚拟仿真的技术, 常常让人有置身其中的感受, 改变了传统媒体形式较单一, 在形成有效合力方面不足的缺点。利用各种新媒体可以实现对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度的、全方位的传播, 可以实现大大地激发起大学生们的求知欲, 去积极、自主地选择学习信息发布者传播的各种素材, 在很直观及形象的情境中感知教育内容,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在潜移默化中使思想得到升华。

3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3.1 更新教学观念

高校要利用新媒体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找准与大学生们的思想共鸣点, 通过形象生动的模范学生等先进事迹, 唤起大学生心底的良知和善良,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促使大学生心甘情愿的将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主动行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适应大学生们的新特点, 将新媒体的各种技能灵活、充分的运用进课程教学,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3.2 优化教学内容

在新媒体背景下,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优化教学内容。一是及时的发现、并回应各种时代话题。大学教育教学必须利用新媒体掌握话语主动权, 主动地发布权威资讯, 引领新媒体背景下的话语方向并纠正发现的话语偏差。二讲好“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故事”。用来源于大学生的声音营造正向的舆论氛围, 把互联网空间打造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阵地。三是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形式, 进行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制作成大学生在喜闻乐见动画、微电影等, 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3.3 加强新媒体监管机制建设

在新媒体背景下, 信息传递的主要问题是过于自由而出现无序, 最突出的问题是真假信息陈杂, 鱼龙混杂。对于那些不良言论和违规的言论, 必须加以治理, 削弱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为正能量的传播扫清障碍。高校需建立网络巡视员制度, 并全面推进实名认证机制建设, 经常筛查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不良信息, 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净化网络内容。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和自我化趋势。新媒体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必须更新观念, 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新媒体监管机制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燕.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4.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10篇

新媒体, 主要指微博和微信等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媒体, 刚一面世便深受年轻学子、年轻创业者的喜爱和追捧。截至2016年6月,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 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微信朋友圈、QQ空间是以即时通信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 使用率分别为78.7%、67.4%。微博用户规模为2.42亿, 逐渐回升, 使用率为34%, 手机微信用户已达到5.40亿。微博、微信、QQ空间等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营销手段。

以QQ空间为代表的社交类网站, 用户主要用它来上传照片、发布更新状态、发布日志/评论;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 用户主要用它来聊天或者是关注朋友圈, 这两类应用主要是用来沟通、交流, 维系当前的熟人关系;微博, 相当于一个自媒体, 可以用来发布各种活动信息, 微博也可以是关注新闻热点话题和关注感兴趣的人。QQ空间、微博、微信都属于社交媒体。

一、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主要出现两类问题, 一是资金不够, 二是不知道如何寻找客户, 而利用新媒体, 就很容易解决上述问题。新媒体的QQ空间、微博、微信都是不需要钱的, 却可以用来发布产品信息和活动信息, 找寻客户、维系客户关系, 构筑一个全方位的营销网络。

二、新媒体对网络营销策略的影响

1. 产品策略

采用信息化和可视化的策略。首先要给产品拍照, 录入产品基本信息, 接下来可在网站上发布产品信息, 也可在QQ空间传入产品照片、视频等信息。使客户能多角度选择查看产品信息, 满足客户的全方位体验。

2. 定价策略

由于QQ空间和微博、微信都是免费的, 因此可以采用低价定价策略。网络营销可以采用直销方式, 直接从厂家进货, 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接下来要着力降低运营中的成本, 多利用新媒体营销和促销, 这样就能保持低价的优势。创业初期宜采用低价策略, 以便打开市场。待市场稳定和客户稳定后, 逐步提高产品的价格。

3. 渠道策略

网络营销可以采用直销方式, 直接从厂家进货, 直接面向客户, 与客户直接沟通交流, 获取客户信息。客户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直接通过微信反馈。创业者可随时根据客户反馈的意见进行改进。这样对市场的反应才会加快。

4. 促销策略

创业者可通过QQ空间、微博、微信发布促销信息, 并直接观察市场反应。信息发布的范围广, 时间可长可短, 可随时更新。促销的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发布, 消费者更易接受。可随时与客户沟通, 尽快达成交易。

5. 客户策略

大学生创业者可通过微博、微信大力发展客户, 顾客只要扫描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成为客户, 创业公司从供应链、点餐、下单、排队、支付都可基于微信, 大大方便了客户, 有利于维系长期的客户关系。

三、利用新媒体构筑全方位的营销网络

1.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

新媒体营销具有体验性 (experience) 、交互性 (interaction) 、差异性 (variation) 、创造性 (creativity) 、关联性 (relation) 等特点。体验性特点是指新媒体要满足客户的全方位体验。可以采用照片、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等。交互性是指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和客户互动。差异性是指个性化地满足客户需求。创造性要求独创、有创意的活动或营销。关联性是指系统地展现一个主题。

2. 利用新媒体打造全方位的营销网络

由于新媒体的以上特点, 创业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打造全方位的营销网络。

(1) 产品展示可以利用QQ空间。 (1) QQ空间的设计。QQ空间相当于一个个人博客, 文字和图片要吸引人注意, 色调要和谐, 给人的感觉一定要大方简洁, 突出重点。 (2) QQ空间的日志。日志主要写产品的故事、工作的趣事、个人的感悟, 要以情动人, 要简洁、幽默、感染人。 (3) QQ空间的相册。QQ空间的相册首先要分类, 并做好标签和说明。照片可以是产品图片, 也可以是工作瞬间。视频可以是产品宣传, 工作片段或综合宣传片。

(2) 品牌传播和广告宣传可以采用微博。微博的主要功能有: (1) 发表微博。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内容要图文并茂, 要经常发起话题或活动, 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关注。类型可以是有奖活动、促销信息、广告宣传等。 (2) 评论、转发、收藏微博。可以对微博进行评论, 也可转发、收藏别人发表的微博及评论。多与粉丝互动交流, 达到人际传播和推广的效果。 (3) 关注、粉丝。访问别人的微博并进行关注, 关注后成为该用户的粉丝。企业微博也要多关注自己的粉丝, 以形成更大的网络影响力, 乃至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 发表私信。可以通过私信功能查看好友发送给自己的信息, 也可以给自己的粉丝发送信息。 (5) @别人。如果你想对某人说话, 或想将某人的微博推荐给朋友, 都可以在用户名之前加@。

(3) 维护客户关系可以采用微信。微信主要有下列几个功能可以应用: (1) 标签。标签是方便我们给客户打上一些印记, 并对用户做一些分类。例如做化妆品的除了基本的信息之后, 你可以在跟客户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客户是供应商还是销售商, 是否某个公司, 你可以打上一些分类的标签。 (2) 群聊。群聊相当于发手机短信一样, 可以给客户群发信息, 同时也可以精准地给客户发。这里可以通过标签和前面的信息收集分组给特定群体群发不同的内容。 (3) 朋友圈。朋友圈有点类似于店铺页面的广告促销界面一样, 我们可以定期的做一些互动和打折促销, 还可结合可见范围和提醒谁看来进行, 例如把同一个时间段购买的或者买过同一产品的客户做一个分组, 然后发一个只有他们可以看到的促销广告信息。 (4) 提醒谁看。可以@好友看信息。可以在信息里采用多种符号, 提高客户的愉悦感。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新媒体对网络营销策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客户策略的改变上, 达到既省钱又快速传播的效果。创业公司利用新媒体可以打造全方位的营销网络, 轻而易举成为互联网公司, 并以“互联网+”的形象扎根于消费者心中。

摘要:新媒体, 主要指微博和微信等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媒体, 刚一面世便深受年轻学子、年轻创业者的喜爱和追捧。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网络营销策略的改进方法;通过分析新媒体的特性, 提出了利用新媒体打造全方位的营销网络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新媒体,网络营销策略,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68-02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新”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才能称为“新”,主要用于当时的信息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新媒体技术广泛依赖于当前通信技术,主要承载方式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主,给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当今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积极应对新媒体所带来挑战,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大学生能从中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继承好和发挥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充分挖掘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主动接受挑战,在挑战中寻找发展机遇,引导到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任何时代都会有它主流新媒体。现在的新媒体包括博客、微博、微信、QQ、贴吧等。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取而代之是一种交互性强、高效及时、集成度高与内容充实的新媒体。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丰富、资源共享、互动性好。

1.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元化手段。

新媒体是当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以手机为载体接入互联网,极大地普及了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并呈现出超地域、跨文化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构建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有效载体,如主题网站、微博、微信、贴吧、QQ 等数字化校园平台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2.新媒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由于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电脑、手机终端等电子设备促进了电脑网络与手机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了信息多元化呈现方式的现象,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大大得到了提升,以新媒体为媒介让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覆盖、全面渗透。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有兴趣的学生还能通过新媒体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新闻热点,时事政治,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3.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虚拟性可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博客、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信息传播更具有实时交互性,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每个人都扮演了信息获得者、信息传播者、信息发布者,参与者自主地与他人进行交流。通过主客体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新媒体极大地促进沟通、平等对话、相互影响、相互理解。从受教育者向参与者转化,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从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互动交流。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大学生交流更加自由和自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交流,这使得参与者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新媒体及时了解和收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学生的真实想法,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反应。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信息难以把控。

BLOG、E-mail、MSN等新媒体以其无国界、超地域、跨文化的开放式的特点传播着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新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远超自身价值。受到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势力的青睐,少数西方国家通过新媒体例如网页图片文字、微博、微信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偏激思想和生活方式呈现到大学生眼前。大学生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事物正确判断能力尚在形成中,长期沉浸在这些不良信息之中,容易导致人生价值取向发生扭曲、法制道德意识弱化,对大学生影响巨大。

2.新媒体容易引发部分大学生出现交际困难。

新媒体具有隐蔽性,给予参与者更多的思考空间,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潜力进行充分挖掘。但是在虚拟环境下容易沉溺于其中,容易诱发现实的社交困难,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如利用新媒体发布假消息、散布谣言、煽动大学生引发偏激行为。

3.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新媒体信息传播有着很强的随意性,海量信息交互增加了相关部门对信息筛选审核的难度。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正确辨别是非。部分新媒体充斥着快餐文化毫无营养、传播低俗文化,甚至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这种信息干扰着大学生对人生理想追求。新媒体传播的这些负面信息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同时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1.坚持科学的思想教育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多元文化社会,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他们思想复杂多变,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宗旨的一致性。只有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才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坚持开放的思想教育原则。

新媒体传播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以新媒体的运用也更加广泛和灵活多变。并且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和使用,学生所获得信息渠道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这迫使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掌握大局,正确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纠正不良信息错误舆论导向。

3.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正确、积极和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利用新媒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注重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学习。避免思想教育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应该把一些近期发生的能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以及道德产生思考的事件作为典型,并与大学生围绕事件的看法展开讨论,从而可以进行师生互动,使大学生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4.科学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手段。

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力不强,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的复杂多样性,大学生难免受到负面消极信息以及无用的信息的干扰,对新媒体信息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影响自身的思想以及行为。大学生应该对各种新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在对单个信息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信息的整体把握,对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这样才能对新媒体信息做出理性的选择,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利弊共存,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了教育手段,转变了教育模式,同时又冲击了教育主客体的思想,增加了教育的难度,改变了教育模式。这就需要高校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双刃剑”作用,充分发挥利用其优势,合理有效采取措施减少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12篇

( 1) 新媒体的 “去主体性”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具有 “去主体性”的特点,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区别于以往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方式, 削弱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新媒体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通过传播主体对传播客体信息的单项输出模式, 变为互动的交流模式, 接收信息的客体也具有发出观点并传播信息的权利, 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手机媒体更多地参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 信息已经可以被任何人发布并且传播, 同时被传播的主体也可以进二次传播, 这样就使得传统传播媒体的主体被泛化。新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信息的多样化以及传播信息的海量化, 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被淡化, 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冲击, 削弱了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 从而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2) 新媒体的 “隐蔽性”导致传播价值观规范的缺失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社会是一种虚拟的交流平台, 并且在传播方式上具有匿名特点, 这就使得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们都是在一种隐蔽的环境下进行交流, 缺少了现实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许多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 没有身份、地位和职业的差别, 增大了交流的开放程度, 让民众都有自己的话语权。由于当代大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受到了很多的约束和纪律的规范, 而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里没有了身份的限制, 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 不能够正确地用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还有些人利用新媒体的 “隐蔽性”在网络上发表传播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观点, 甚至还传播网络谣言蛊惑人心, 很多信息分辨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的、负面的、消极的意识形态蛊惑从而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3) 新媒体 “商业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交流的日益增多,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上的利己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和利益驱动导致 “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越来越多的在社会上蔓延, 同时新媒体作为社会新生事物具有 “商业化”的本质越来越突出。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本应静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和抱负, 然而在新媒体 “商业化”的宣传下不断的产生浮躁的心理, 扭曲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产生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 1) 借助新媒体平台, 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

鉴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高效快捷性,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 借助新媒体平台, 通过微信、微博、QQ以及论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通过技术优势, 把富有教育意义、人生哲理的视频和新闻等以崭新的方式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打造一批制作精良、意蕴深刻、感情丰富的校园文化平台。把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正能量的行为进行深刻的报道, 是同学们不断耳濡目染, 在熏陶中不断地学习进步。这不仅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而且也能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更好地传播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 加强对新媒体监管力度, 净化校园舆论环境

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部分内容信息良莠不齐, 宣传暴力、淫秽等内容的信息充斥其中, 这也说明我国在新媒体信息监督机制方面还有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真正意义上形成, 建立一个良好的新媒体宣传环境显得尤为迫切。努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健全新媒体监督管理机制、协调教育部门改善舆论环境、增强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 确保高校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的新媒体舆论环境。

( 3) 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 纠正错误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排头兵, 在价值观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 有责任也有义务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在第一时间纠正错误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优良作风, 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新媒体使用技能, 对大学生积极引导, 并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 4) 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增强大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 在泥沙俱下的信息面前提高自我约束, 自我防范的意识。开设对大学生相关的新媒体专业知识的讲座, 使同学们发自内心地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 懂得不盲从、不跟风、不造谣传谣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意识,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摘要: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 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优势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的价值观状况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这就对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建欣.借力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研究, 2015.09.

[2]王典.基于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思考.学子论坛, 2015.03.

[3]冉勇.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03.

[4]颜小燕.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5.02.

[5]王双群.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湖北社会科学, 2014.11.

上一篇: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研究下一篇:底板灰岩承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