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统整范文

2024-07-25

教材统整范文(精选4篇)

教材统整 第1篇

一、依托教材统整增大信息量,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材, 还是技能型教材都需要学生首先学会对信息的判断、分析、选择能力, 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进而对数学问题进行评断, 解决。所以,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如有这么一道没有设问的试题: 生产一队有40 名工人, 生产二队的人数是一队的3 倍还多5 人。这题没有设计到底回答是什么,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 如“问生二队有多少人?”“生产一队比生产二队少多少人?”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 进而形成严密的推理数学思维习惯, 但严密的推理能力并不能靠向学生输一些法则, 然后让学生通过死搬硬套的模仿 ( 尽管模仿是必须的) 法则而得到培养。而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解读数学信息, 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验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淀,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 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 我们根据汽车行驶的时间及路程关系图来推导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如果我们直接告知学生只要汽车保持一定的速度, 时间在增加, 路程也在增加这时的路程与时间就是正比例关系, 这样学生不是在自我提炼信息基础上形成的概念, 也不明白这一结论如何推到得出的, 学习效果不理想。相反, 我们利用图标关系, 让学生自己提出信息, 自己得出速度是一定的, 从而得出二者正比例的关系, 学生既学会了处理信息, 又明白了推理过程。

二、依托教材统整优化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数学素养

教材统整最大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学内容的整合, 而具体整合过程中不仅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激发学生兴趣, 让教学变得更加顺畅, 还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 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素养。

例如, 统整后的《面积和面积单位》内容, 即有原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多边形的面积”“公顷和平方千米”等知识整合到一起, 在整合中, 我们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引导, 如家里住房面积多少, 怎么计算的, 平常用什么表示面积的单位, 这些作为学生课前的准备, 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测试, 进而教师抛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我们实现了教材一个横、纵向的整合基础上, 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素养, 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还让学生养成了习惯, 增加信心, 学会了学习方法。

三、依托教材统整揭示数学本质, 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学习数学知识的素养

学习数学关键的一点,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 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是数学课堂的灵魂。

例如, 我们在统整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 力图体现这一精髓。在经过推导得出, 路程/时间= 速度 ( 定值) 时,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速度 × 时间= 路程 ( 定值) 时,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从这里要让学生抓住认识正比例与反比例关键的因素, 即要揭露本质, 是比值一定, 还是积一定; 接下来再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比例关系中的变量及不变量, 这也就是数学中的概念符号化的过程, 如在正比例关系中, 将x和y表示变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 得出, 正比例关系的符号化表示为: y/x = k ( 定值) , 同理反比例为x × y = k ( 定值) 。这样的表示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四、依托教材统整强化实践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素养

教材统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化将学生学习数学技能的训练提升到运用这些数学方法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此, 我们依托教材统整的契机, 在日常教学中将生活中的问题, 或者难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并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数学思维、方法等去解决数学问题或日常问题。

例如, 针对问题, 我们将“人民币”和“千克、克”等知识整合成实践中的“菜场买菜”实践活动问题, 一斤黄瓜7 角, 西红柿1 元5角, 这样如果学生拿10 元钱去买黄瓜和西红柿, 个能买多少? 还能剩余多少钱? 这样的问题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需要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过程,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并能形成对自己的数学实践的反思意识, 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

总之, 小学数学教材统整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契机, 依托这一契机, 让学生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 ( 信息处理的素养) 。通过教材内容的整合, 提升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素养 ( 即兴趣得到激发, 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 并形成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的素养, 提升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统整, 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契机, 依托这一契机, 让学生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 (信息处理的素养) 。利用教材统整的机会, 从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数学思维、数学实践等方面提升学生小学数学素养的实践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统整,数学素养,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统整文本,有效施教 第2篇

一、科学统整,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1.增补主教材不足,添效减负

对教材进行统整必须是因为主教材确实在某方面或某知识点上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借用辅助教材中的有利资源对主教材进行补充或调整。在过去的初三中考复习时,我发现学生对过去进行时概念模糊,使用不当,尤其分不清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的区别。于是,就需要在《牛津英语》教材某处运用统整策略补充过去进行时。在反复研究《牛津英语》教材后,我发现8A U nit3课文中多处出现过去进行时的表述,于是决定在此处增补该时态的学习,将该章节的Language知识目标作了较大的调整,由原先的一般过去时调整为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的比较。

2.细化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的学情是制定教学目标前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运用统整策略要先分析学生的学情,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运用统整策略提高教学实效。在制定需要学生达到的预期目标时,我对学能较高(A层)和较低(B层)的同学分别制定了不同的预期目标。A层学生此基础上还要能在情境交流中正确恰当地运用两个时态,并恰当运用于写作中,能准确生动地记叙过去发生的事件,提高语言驾驭能力;B层学生需熟练掌握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的表达进行造句,了解两个时态的区别。

二、优化教材,合理构建教学程序

1.整合章节教时数,循序渐进推进

教师要充分把握每一節课的教与学的时间。为提高效率,教师在考虑增补辅助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时,对主教材中的不足部分也要大胆地进行调整和删减,使各教时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重新规划出循序渐进、有实效的章节教时安排。本章的课后提高阅读的文章难度较低,于是我把这一内容调整为听力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填写表格,捕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描述、结果,然后以此导入课文学习,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并找出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一调整使得课堂教学节奏更自然流畅,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节约了一个课时。

2.开掘主教材资源价值,做到充分利用

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充分利用主教材的资源适当利用辅助教材的有利资源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入研究主教材,开发出更多的利用价值,借助辅助教材中的有利资源,使学生感觉是课文学习的延续,维持了延续性。在反复研读和分析本篇课文后我是这样操作的:我以问答的形式展现课文中的4句过去进行时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去观察并自行归纳出谓语动词在该时态中的表达形式,引出主题——过去进行时,学生感到自己也可以是知识的积极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从而营造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了解新知识的欲望。在对该时态进行造句和情境操练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利用大量图片和情境进行造句、表达;学生观看本校学生午休时的录像后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回忆“What were the students doing at noon yesterday?”;让学生猜测另一位他们熟悉的教师那时在干什么“What was Mr. Xia doing at that time?”;让学生模仿范例两人合作作一个短小的对话练习“I couldn’t fall asleep last night”,引导学生将过去进行时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努力设计出具有生活性、时代性的丰富的语言交际机会和练习,要求全员参与,争取达成预期目标。

三、科学评价,及时反馈

教材统整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同行间的课堂教学交流,一致认同可以开展一定程度的评价和诊断。除此以外,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他们的评价和想法也是诊断教学设计的一个参考因素。因此,对于运用统整策略对主教材进行了较大调整的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自评”表,让学生在课后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趣味性和知识点的落实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自觉地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善和提高。附:学生自评:我这节课发言了多少次;在该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比较有趣;我觉得不太明白老师的要求;我觉得帮助我消除紧张情绪。3.我(A.清楚 B.有点清楚 C.不清楚)过去进行时的基本用法。4.我(A.清楚 B.有点清楚 C.不清楚)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的区别5.我认为老师的教学值得肯定的地方:6.我认为老师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笔者认为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统整,并在统整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总结,让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真正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点,这样,课堂教学效益一定能够有效提升。

教材统整 第3篇

唐晓勇

个人简介: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特聘专家、全球创新教师大赛第三名获得者(2009巴西)。长期致力于技术支持的学习变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独立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撰写7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开发的MOOC课程《思维导图支持的学习创新》、《数字时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创新》、《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在多家在线平台上线,深受欢迎。同时关注儿童阅读、教师阅读、项目型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访谈者:唐校好!今年4月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你们展示了学校统整项目课程的一节教学示范课《我爱购物》,三位不同学科的老师来同堂上课。观课者感觉这节课“很有趣”“很特别”“耳目一新”。这节课之所以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这背后支撑是什么?

唐晓勇:“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一节课也是同理的。这节40分钟的课,已经超越了学时、学科和学科教师的概念,不再拘于常规课堂老师上某篇课文或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是以某个综合的学习主题为中心,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有效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节示范课《我爱购物》,是我校“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改革—统整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其中的一种形态,即“基于主题的跨学科教学”。这是我们教学改革所呈现的课堂面貌,也是统整项目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全新体验。

访谈者:这节课给我个人最大的视角冲击就是一个课堂三位老师,这是我第一次所见。

唐晓勇:应该说这是鲜有的,非常规的教师团队合作教学方式。统整项目课程悄悄改变着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科教师同“台”合作,学生可以在一个时间得到不同教师的学习支持。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科教师基于某个学习主题进行合作协同上课,每个学科按照本学科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完成学科目标,其核心是聚焦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这需要教师间跨学科的合作,需要教师团队的分工与智慧,需要教师之间建立开放的、融洽的工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在做课程的“统整”,首先就得把教师队伍给统整起来。

访谈者:教师是教学的重要支撑。就这节示范课而言,从选题、备课到上课甚至后面的总结评价,教师之间是怎么协同工作的?

唐晓勇:《我爱购物》这个主题,对于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有相应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选择“购物”这个内容,能将孩子真实的生活与语文、数学、英语多学科学习内容相结合,实现课程的学习目标。确定了这个主题后,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按照购物的真实生活流程,在课堂上模拟设置一个立体购物情景,包括商品、价格、手推车、售货员、小票等,让学生在共同协作中完成购物活动。在购物活动中,不同学科教师取舍不同的学科任务,如语文的口语表达、写作与阅读,英语的词汇积累与口语交际,数学的计算与统计等,学科教师有所侧重、有所分工,不同学科在不同情境中交替进行。

各学科都从本学科的学习视角进行备课,完整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每位学科教师不仅仅聚焦本学科目标,需要“偶尔”兼顾其他学科。在备课过程中,三个学科老师都需要熟悉其他两位老师的“知识点”,大家需要共同备课、共同教学,研究好课堂的任务分工和教学流程。当然,三位老师在整个学习中并非平均用力,会安排一位老师作为“主教师”统一协调各学科的教学,完成学习任务。课后各学科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关注点是学科知识目标如何达成、学科教师之间如何配合、学科知识之间如何关联等。总之,教师合作的融洽度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访谈者: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是一所一两年发展起来的新学校,像新生儿一般。为实施统整项目课程,你们对教师团队如何定位?或者做了一个什么样的蓝图?

唐晓勇:教师团队的建设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更是促发学校创新发展的基础。新学校最大的优势是无需背负历史负担,可以大胆改革,创新构建课程。对于一所高起点的学校,我们对教师的定位也很高,学校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开放精神、国际视野、课程意识、创新精神、团队协作、信息素养、关爱精神等,这些应该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我们希望通过高起点的教师队伍建设,能构建一支创新的学习型教师团队,既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与国际同步,把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融入到每一天的日常教学中。

访谈者:怎么让不同的老师磨合并认同统整项目课程?

唐晓勇:有经验的老师都曾实践过类似的课程,没有经验的新岗教师因为没有前期经验干扰,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新课程理念。因此,面对这样的新课程,大家有共识、共鸣的地方会很多,比较容易接受“统整项目课程”的理念。但要想更深入地理解并有效去实施课程,我们还需要建立一支更大更强的教师团队。在实践中,我们试图将已有团队的思想、理念、愿景、方法都“统整”,逐步达成思路一致,通过在实践中的磨合、培训、对话等,有效整合不同知识背景和经验的教师优势,从而构建一支能理解并实施“统整项目课程”全新的教师团队。

访谈者:你们怎么在已有的团队基础上去选择新教师?

唐晓勇:我们在组织公开招聘时,特别关注对教师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教师,我们有三个基本标准:开放精神、终身学习习惯、课程价值的认同感。因为,具有开放精神的教师才能接受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养成了终身学习习惯的教师才能顺应时代和课程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对统整项目课程价值的认同感才能让大家携手同行。

访谈者:如何培养新教师?

唐晓勇:由于新教师间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有所差异,大家对统整项目课程的理解深度和广度难以建立在一个层面上。如何让专业素养有差异的老师成长为满足统整课程教学的实践者,在坚持我们的教师选择的标准前提下,我们“相信每一位教师”,通过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让他们都有安全感,在具有安全感的氛围中大家才能全情投入大胆创造,教师的潜能才能得以释放;然后是采取“教师合作制”,让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教师通过合作的方式,协同完成统整课程教学。统整课程本身就需要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学习理解,统整课程教学实践的方法很多,但我们选择“相信每一位教师”“教师合作制”作为培养合格统整教学实践者的最重要的途径。

访谈者:你们日常怎么实施教师团队管理?

唐晓勇: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的是,我们学校的“课程图谱”由“国家基础课程、统整项目课程、氛围浸润课程”这三种形态的课程组成。在实施不同的课程时,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等是不一样的,那么教师管理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实施“国家基础课程”时,教师主要是基于学科教材教学,这一阶段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主要是以“个体”为主,而在实施“统整项目课程”时,需要教师间进行紧密的合作,备课方式、教与学方式、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时间安排等变化很大,这样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也会改变。因此,我校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决定性因素取决于课程的形态。从学校层面讲,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共同完成一个课程主题,这主要由学校层面组织实施,由学校教学科研中心统一管理,管理相对严谨有序;从教师个体层面讲,每位教师每学期自主进行跨学科学习,教师之间的合作相对开放松散,学校的管理也相对简单,这主要是激活教师的创新能力。

访谈者:采用什么方式或途径激活教师专业成长和团队建设?

唐晓勇:我们对教师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从制度建设和资金等方面确保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首先是成立“教学科研中心”,把教学、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统整起来,有专人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组织和管理。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然后是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努力从年龄结构、专业搭配、学科素养均衡等方面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其次是建立新岗教师导师及成长跟踪机制,为每一位新岗教师规划专业发展路径,以确保每一位新岗教师能在2-3年间成长为熟手教师;另外,我们还通过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推动教师阅读工程、推进教师个性化定制学习、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等多项举措,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而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师资队伍。

访谈者:两年来的坚持,作为分管学校课程教学的管理者,您觉得教师团队最骄傲的地方是什么?

统整项目课程的阅读路径 第4篇

阅读的意义和内涵很丰富,从知识获取的视角看,阅读是知识与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从脑科学的视角看,需要召集大脑相关区域协同才能完成阅读任务。在阅读文字时,并不单纯只有视觉上的刺激,它还包含文字的音、形、义等相关信息,只有让这些信息彼此连结我们才能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同时,阅读理解还需要建立在大量链接的基础上:文本与真实生活之间的链接、文本与多感官体验之间的链接、“听说读写绘”之间的链接、多学科知识间的链接……因此,我们必须为儿童创造多样化的阅读链接,让阅读与实践之间、阅读与真实世界之间产生深度关联。

“统整项目课程”是链接真实生活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中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把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学科阅读与跨学科阅读、数字阅读与纸媒阅读、预设阅读与生成阅读、个体阅读与小组合作阅读等有效统整,采用“教师合作制”的方式让阅读有效融入课程的整个过程。下面,我主要从基于学科统整和基于主题统整两个视角分享我们统整项目课程中的阅读。

在基于学科的统整中,主要是以学科内容为阅读切入点,让学生浸润到海量的文本中去理解去感悟,聚焦学科素养的提升。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多学科元素的融入,相机进行跨学科阅读。以语文学科“春天主题单元”教学为例,首先进行课文教学,在常规教学的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篇描写春天的相似文本,以“一篇带多篇”的模式进行群文阅读。然后是围绕语文主题单元教学需求,开展主题式阅读,为学生推荐大量的春天主题的书籍,如《遇见春天》《14只老鼠去春游》《春天什么时候来》等绘本,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不同视角的春天。随着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融入,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开展跨学科阅读。例如,科学课中阅读绘本版《昆虫记》,以科学的角度探索春天的昆虫;美术课中,结合阅读进行“自然笔记”创作,凸显跨学科的阅读理解。

在基于主题的统整中,主题阅读贯穿整个课程,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相关“主题”,让学生具备更多的阅读经验,为后续探究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绿色STEAM项目:全球六大生态探索”主题统整课程为例,教师首先为学生推荐大量介绍六大生态系统的文本和书籍,如“第一次发现”丛书中的《沙漠》《草原》《热带雨林》等,让学生通过主题阅读了解六大生态相关知识。在接下来的主题学习中,教师再根据学习进程,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主题文本和书籍,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促进理解,提升主题探究质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材统整】相关文章:

【初中家长学校教材体会】读《初中家长学校教材》有感09-05

汉语教材05-07

听力教材05-07

主体教材05-15

用教材05-16

幼儿教材05-22

教材实践05-25

改编教材05-27

会计教材05-30

教材优化06-03

上一篇:大气激光通信下一篇:网络通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