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

2024-05-15

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精选12篇)

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 第1篇

一、从狠挖教师自身潜力着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习起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对某一学科是否感兴趣, 虽然原因很多,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 那就是与该课任教师有很大关系。很难想象, 学生会对自己讨厌的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教师的兴趣就决定了对该学科的兴趣。那么, 什么样的教师是学生感兴趣的呢?有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受欢迎的老师:教学方法好;耐心温和, 容易接近;实事求是, 严格要求;热爱、尊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负责守信用;说到做到等。不受欢迎的老师:对学生不同情;经常责骂学生, 讨厌学生;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偏爱、不公正;上课爱拖堂, 下课不理学生;只听班干部反映情况;不同学生打成一片;布置作业太多太难;向家长告状等。针对这份调查报告, 我对比自己的做法, 查缺补漏, 狠挖自身潜力, 要求自己绝对做到上课不拖堂, 不搞题海战术, 不歧视侮辱学生, 尽量做到对学生温和、有耐心, 负责守信, 说到做到,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 学生都愿意与我交流思想、看法, 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提高。

二、为每位学生制定奋斗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成功欲

“每个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很多失败, 往往是因为自己缺乏自信而导致的。可以这样说, 一个人能否成功, 很多时候取决于他本人是否有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功欲。如果有, 也就等于有了强大的驱动力。所以, 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刺激学生的神经, 使他们始终信心百倍。

1. 经常用名人名言去激励学生。

经常搜集一些名人名言, 如“天生我材必有用”“百折不挠, 坚持到底”“成功是属于奋斗者的”“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我不成功, 谁能成功”等, 告诫学生应该时刻充满信心, 要不轻言放弃。

2. 为学生制订可行的奋斗目标。

每次考试结束后, 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指明得失, 并依此制订下一次奋斗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当学生实现目标时, 教师应该加以表扬,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并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倘若没有实现, 教师就要安慰他们, 鼓励他们再次发起冲锋, 而不应该半途而废。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功欲, 又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学生就会像上紧了发条的钟一样, 马不停蹄地去奋斗。

三、求新求变,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再喜欢吃的菜天天吃, 也会让人倒胃口。同样, 天天一种腔调、一个模式, 怎能让生性好动的学生喜欢呢?我们也应该要有“学生是上帝”的思想, 学习、揣摩他们的心理。学生需要什么, 我们就投其所好。学生喜欢新奇, 我们的教法就应该求新求变。比如导入, 就不应该千篇一律, 节节课都从板书课题开始, 而应尝试多种方法。如讲授《米洛斯的维纳斯》就可用设疑法, “为什么人们偏偏喜欢断了臂的维纳斯的残缺美, 而不喜欢修复了原形的维纳斯的完整美?残缺的价值在哪里?”这样一问, 学生就会思考, 然后就切入了文章的主题。再如《荷塘月色》可用设置情境法, 先放一段情境与课文内容相符的背景音乐, 就能很快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此外, 用讨论法、实验法、背诵法等方式导入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朗读也不应该天天齐读, 或专挑那几名好的学生读, 而可以多样化, 可用“开火车式”, 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由小号到大号地依次朗读, 甚至可用“翻页码”的方式随机抽人朗读。这样多少能给学生一些刺激, 比起那种呆板的齐读效果要好得多。

培养乡土情感激发写作兴趣 第2篇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素质教育的提倡,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为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新的挑战。笔者作为中学语文课教师,亦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作出相应的教学方法的调整,在语文课尤其是作文教学上有新的教学思维导向。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地方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还十分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确是苦事一桩。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还不知道。以往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学生越写越怕写。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言之有情。以往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山区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垣的水泥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放牛坡如今成了披红挂绿的“花果山”,昔日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作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一、拟题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二、指导写作指导是选材布局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好的拟题,还应有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熟视无睹,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黄榄来派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黄榄!”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黄榄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黄榄”为话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3、评讲

评讲是作文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又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适时把握,也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实现写作能力再提升。作文评讲应着重肯定学生写作成果,再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写家乡风景的作文,一位同学写了篇《山村风景独好》,文中他以饱含热情的笔调对山村四野风光进行大量描绘。其中写到一群村童在榕树底下以一块大青石为凳进行晨读,别有情趣。教师在评讲时充分肯定了该同学的成功之处:“通过工笔描绘山村早晨这一特定时间内的自然景色,文字流畅,富有诗意,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同时又提醒全班同学:“这位同学写山村美景是成功的,但家乡可爱之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之美,作者如能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村童晨读”这一图面上,写出山村虽然落后(以天地为教室,大青石为台凳),但山村的人不甘落后,有着奋发图强的新一代,这才是山村最美的一道风景。这样构思文章的主题会更深刻,现实意义会更强。”听了这段评讲,同学们豁然开朗,在这基础上教师由组织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说出家乡最美的风景:一家有难百家帮的动人场面,赶集路上衣着一新的村民,披红挂绿的致富果园,……他们都能从家乡某一角度的美景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从中看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上的作文教学法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实践的结果表明,这些教法切合学生实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无定法,笔者将紧随教学改革的发展足迹,在教学道路上继续探索。培养乡土情感,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乡土情感激发写作兴趣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 第3篇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得有意义、有趣味,可以在课堂上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

1.营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把严肃化为亲切。传统的教学氛围里,教师总是严厉的,而学生总是听从教师的。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常常是那些乖学生,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对教师厌烦和恐惧。有些学生,因此放弃了学习该门学科。然而,营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的身心在课堂上完全放松下来。教师的言谈举止不再严厉,而是微笑着面对学生,与学生是朋友的融洽关系。

2.营造动手学习的氛围。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把知识简单地教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虽然也可以学习到知识,但并不透彻,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利于学生深刻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采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师生互换角色法”等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

兴趣就像催化剂,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带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数学,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洋溢着无限热情和乐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3.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要经历许多“问题”。问题能让知识具体化。因此,在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将知识教授给学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教师将新知识用提问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眼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多彩的问题空间这一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从而更透彻地学习和接纳新知识。

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将问题提出,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足够的兴趣,并能够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想象。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可层层递进,这样可以将知识慢慢地渗透给学生,这一过程,也是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想象的过程。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4.借助多媒体创造情境激发兴趣。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凭借黑板和书本传授知识。这样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因此,借助多媒体为提出问题创造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教师可通过在提出问题前将多媒体放映出来,学生通过预习功课之后,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多媒体所放映出来的事物产生共鸣。

二、以丰富的活动和及时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取得成功的信念,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有利于培养自信心的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能力发挥最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自信心就比较强。

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培养自信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易增强学习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直接受到抽象概括能力的制约。抽象概括能力差的同学,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够牢固,很难正确地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就容易失去自信,因此,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给予学生思考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课堂活动则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时,将每小组安排五名左右的同学,让同学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各个角度,然后进行加法运算。同学们经过自己测量以及小组之间的讨论,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新知识更加熟悉,通过小组讨论这一活动方式,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想象,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正确地使用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个性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在数学上的闪光点,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发,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切实地感到学习数学的愉快,找到学好数学的突破口。口头评价是数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中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一种评价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的成败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进行积极有效的激励性评价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三、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成功心理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的状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是否存在疑问,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疑问时,应主动讲解,以免影响下面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整个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心理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功的心理体验,为他们量身定做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数学学科有其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方法、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实用价值,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遵循学习数学的规律,善于挖掘,持之以恒,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把学生从“苦学”的数学大洋中带入“乐学”数学的世界里。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2008.

[2]罗召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照本宣科》[J].教书育人.2010.

论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4篇

一.兴趣是学好外语的保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不同性质的学习动机、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效果。那么, 何谓兴趣, 即指兴致, 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在谈及语言学习时, 乔姆斯基教授 (N.Chom sky) 曾作出总结:“99%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使学生对所学材料感兴趣, 剩下的1%才与教学法有关。只要想学, 不论方法多糟都能学好。”布朗教授 (H.D ouglas Brown) 在其《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一书中也强调了其重要性, 并详细介绍了期待奖励理论、激发内在动机理论与自信心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 尤其在外语教学中, 这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教师上课时, 不可忽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达到此种目的的方法很多, 不过如果教师能做到以下几点, 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得到增进与提高。

1. 用英语上课, 且多提问题

学习语言, 离不开学习环境。然而, 我们是在中国这个环境下进行英语教学的, 这就产生了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的矛盾, 这就决定了学习英语的习惯与实践主要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用大量的汉语来授课, 这对英语学习极为不利, 学生也会感到索然乏味。美国著名学者鲁伯特.W.布莱 (R obert W Blair) 曾指出, 只要学习外语的人沉浸在丰富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外语环境中, 而且能有办法理解语言的内容, 并去接受这些语言, 那就会达到最有效的外语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尽量用英语上课。这样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真实的语言情境中, 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多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启发下, 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从而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克服的困难愈多、愈大, 他的学习愈加积极, 兴趣也会更高。

2. 教师在课堂上应自如流畅, 幽默风趣

如果一个教师能在课堂上做到流畅自如, 教学方法得心应手, 一定深受学生欢迎。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 驾驭教材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的辛勤耕耘, 需要不断地学习, 用新的知识去充实完善自己。教师的幽默风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诙谐的话语, 抑扬顿挫的语调, 以姿势助说话, 这些都会对教学效果, 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失时机地讲一个笑话, 能使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 以更佳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如果一位老师能以他的幽默感去平息学生的紧张心理状态, 课堂气氛就会融洽, 学生不怕出错, 敢于尝试, 进步就大, 学生对你的课也就更感兴趣。

3. 把英语游戏引进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 英语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好方法。青少年大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如果教师把具有比赛性质的英语游戏引进课堂教学, 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配合, 抢答问题。因此, 教师要利用学生所学内容, 如词汇、语法现象等编写或查找一些形式多样的英语游戏, 这样, 寓学于乐, 既培养了学生开口说的习惯和能力, 巩固了所学知识, 还缓和了课堂上的紧张气氛, 消除了学生的疲劳, 从而增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 利用多媒体进行外语教学

利用多媒体机的绘画、挎贝影像画面、视频、发声等功能, 可以向学生展现全新的视听效果。在英语教学中, 使用多媒体软件中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声音, 使学习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 使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 寓教于乐得以落到实处, 学习的成功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5. 注意文化的输入

外语教学不只是语言教学, 外语学习不只是语法词汇的输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在教学中能有丰富的文化内容, 一定会引起学生对异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所以,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适当地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以及风土人情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报刊杂志更多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这样, 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势必会极大地提高。

二.自信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大量调查验证, 外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常是自信的学生, 也可以这样说, 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所谓自信心, 就是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肯定的评价, 其原理强调“我能行”与自我尊重。克拉申认为, 自信心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之一。在外语学习中, 自信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举个最为常见的例子, 不管出于好奇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初学英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挺高。然而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 面对枯燥的词汇, 复杂的语法现象, 一些学生就丧失了信心, 他们不再积极地去进取。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需要培养这些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感到通过自己的努力, 最终能够成功。所以说, 在外语教学中,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十分关键的一环。对如何实现这种愿望的方式, 笔者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 用以下方式会行之有效。

1.多鼓励、少苛求

教师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 但不能高不可反而使学生丧失信心。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不可能像运用母语那样自如, 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他们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理解, 不要忘记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 对学生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苛求, 帮助学生拆除心理屏障, 克服焦虑心情, 建立自信心。正如克拉申所说, 学生的感情障碍能导致低能少得。举例说来, 低年级学生常用汉语结构套英语, 对此教师不应一律加以否定, 最好采用英汉对比的方式, 帮助学生去领会和掌握英语。对待那些差生, 更应该多肯定他们的长处, 避免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使他们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注意调整教师自身的情绪

教师, 作为家庭、社会的一名成员, 难免会遇到这种或那种烦心的事, 但是千万要注意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进课堂。在这方面, 很多教师都会深有感触。有段时间, 有位很优秀的老师, 由于某种原因, 心情不佳, 无形中把这种心态带进了教室, 自己的情绪感染了学生, 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如果更有甚者, 自己有气没地方出, 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到学生的身上, 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 那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就成为泡影。教师应当知道, 教室就是舞台, 为了达到舞台的效果, 教师在某种场合下应该是演员。所以在上课之前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以饱满的情绪走进教室。不仅如此, 在课堂上, 还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与兴奋。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状态去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用微笑去温暖学生, 用亲切的目光去鼓励学生。如果教师毫无生气, 乏味无比, 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信。

3.满足学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证明, 人都有受人尊重和被人承认的需要。就这一点来说, 没有比学习上的成功更使学生感到满意。如果他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而获得成功, 他的成就感和自尊心就会得到满足, 从而更增强他的自信。那么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自己的成绩与能力所在。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每个学生的优点, 在适当的场合肯定他们, 使学生感到被人接受, 从而使自尊感得到满足。为此,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学外语的学生, 在初级和中级阶段, 不会像运用母语那样自如, 但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他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 这样就给了每一个人表现自己的机会, 他们会从中发现自己的潜力。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这种需求, 需要不同的方法。如对待程度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让他们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并对其优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 让他感悟到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 如果自己更加发奋学习, 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对那些格外担心失败的学生, 可以分散难点, 各个击破, 并及时提供学习反馈, 保证学习上的成功, 使他们尝到甜头。总之, 满足学生成功需要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 作为教师, 要满足学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使他们更加充满自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文章就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与自信心的重要性及其方式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当然, 方法远不止这些, 这方面还有待于教师辛勤的努力与不懈的探索。总而言之, 在外语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影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 才能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教学质量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Stephen D 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rega-mon Press, 1982.

[2]N.Chomsky, “心智与语言习得”, 枉为编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9年第2期.

[3]Brown H.D.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4]伍棠棣、李伯忝、吴福元, “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5]王初明, “外语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要”, 《外语界》, 1991年第4期.

培养创业兴趣,激发创业欲望 第5篇

文章题目:培养创业兴趣,激发创业欲望

作者名称:詹洁雯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理工学校

联系方式:广东省中山市东凤理工学校

邮政编码:528425

培养创业兴趣,激发创业欲望

摘要:创业者一旦产生创业的兴趣,就会对创业实践活动予以关注,进而热爱和追求,并由此走上创业实践之路。兴趣是创业者创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兴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创业者才能,帮助创业成功。转变学生观念,激发创业欲望;组织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创业兴趣;强化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模拟企业,创设创业场景;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创业兴趣。

关键词:创业兴趣 创业观念 校园创业文化 创业情景

全文:

据报导,美国曾对两千多位著名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由于谋生的目的而工作,他们大多是出于个人对某一领域问题的强烈兴趣而孜孜以求,不计名利报酬,忘我地工作,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的兴趣相联系着的。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创业兴趣是指人们对创业具有特殊的爱好,直接影响着人们工作的成功与否,它具有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等特点。人一旦对创业产生兴趣,就会对创业实践活动予以关注,进而热爱和追求,并由此走上创业实践之路。

一、创业兴趣的功能

1.兴趣是创业者创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教授说:“兴趣比天才重要”。兴趣可以使人自觉的集中精力刻苦地钻研自己所喜欢的职业知识,启迪智慧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业兴趣更是创业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它能发挥创业者整个身心的积极性,将其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其长期专注于某一方向,做出艰苦的努力,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

2.兴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才能,帮助创业成功

有人进行过研究:如果你从事感兴趣的职业,则能发挥你的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如果对所从事工作没有兴趣,只能发挥你全部才能的20—30%,工作的效率低并很容易疲劳。创业兴趣则能调动创业者的全部精力,使其以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深刻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投入工作,促进能力的发挥,遇到挫折也能积极面对,创业过程对他来说是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工作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二、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创业兴趣

1.转变学生观念,激发创业欲望。观念制约行动,理论认识指导实践。由于中职生一般认为自己技术水平有限,知识面不够宽,在创业的问题上普遍表现比较自卑,认为自主创业对自己来说只是天方夜谭。要消除学生这些自卑心理,最好的办法是转变学生的观念,引导他们树立自主创业可以带来较高收入和发展机遇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可以创造辉煌人生价值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例如: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返校作报告,收集大量中职毕业生创业成功的典型事例,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学生,激发他们去思考,从“想都不敢想”到产生“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的观念,进而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强化创业意识和欲望。

2.组织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职业兴趣。

组织适应个体自主创业的兴趣小组,如家电维修、电工、制冷维修、商业营销活动、物流配送、计算机网络设计及维护、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学校有计划地利用节假日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到镇的敬老院做义工,为老人们维修电器、检查线路、购买商品等;利用学校开设的家用电器维修部为群众服务,为镇上有需要的单位设计程序等等,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职业激情和创业欲望。

3.强化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1)加强创业宣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作为中职学校应积极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如宣传栏、校园刊物、班级板报、校友交流会、专题讲座、校园网、学生会组织等,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知识的宣传,使学生全面、系统、详细地了解创业;同时加强对著名创业者的宣传,尤其注意宣传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历程,弘扬创业精神,使创业者成为学生所敬慕的社会角色,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2)组织各类竞赛,培养创业能力。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与学生创业有关的各类比赛,推动学生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观念,提高学生进行创业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创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个人名片设计”、“商务活动策划书”、“我爱我的专业征文”、“身边的诚信征文”、“计算机网页设计”、“东凤镇市场调查报告”等比赛。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能力和资源,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在体验中产生成功的愉悦,对创业逐渐地产生兴趣。由于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艰苦的磨炼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懂得团队协作和责任感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

4.模拟企业,创设创业场景。

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校园,他们极少有机会接触到市场,所以在校园创设创业场景,在校园内开设“模拟小企业”,在老师的指导,由学生来充当小企业的小老板,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经营活动,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开拓眼界,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创业情感。譬如:学校营销、计算机、家电专业特 点,在校内开设“小小士多店”、“网上购书城”、“家电维修店”和“电子零件加工厂”等。又如,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期间,学校开展“商业一条街活动”。即将校园划分成若干区域,有小食街、小商品街、游艺乐园、录像室等,让学生以投标形式租借学校的场所和设备,选择一个项目,开展经营活动。在活动中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这些“企业家”学会进行市场调查、寻找经营地点、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撰写投标书、参与拍租、申办工商营业执照(税务证、卫生许可证等)、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经营(包括招聘、岗上培训、进货、销售、记帐、盘存、服务等)、交税等一系列商业知识。开展这样的活动,老师必须是指导者,学生则成了老板、企业策划者、雇员、设计师、推销员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在活动中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展示自已的才干。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自然而然地对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了培养,并形成坚定的创业信念。当然,不可能所有的经营都是成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自觉地锤炼自己的创业心理品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创业的乐趣,体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模拟的创业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5.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业兴趣。

兴趣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更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就越深厚。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创业没有认识,就不会对创业产生情感,当然也不会产生兴趣了。因此,中职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认识到个人品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创业品质和人格魅力;才能亲身观察和体会到创业者的乐趣和艰辛,对创业有更深的了解,进而产生创业的兴趣。例如: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企参观考察;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市场参观考察,使学生在考察中进一步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加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对创业者的创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又例如: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学校与企业联系,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场所;或与社会取得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开辟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利用周六、周日和节假日时间,通过勤工助学的形式了解社会,锻炼能力。

爱因斯坦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创业兴趣是学生在创业上积极工作并获得成就的原动力。对于从事某种职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善于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创业兴趣,并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帮助学生发掘确切可行的创业目标。参考文献:

1、刘素婷《论高职生的创业教育》

2、马莹 《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年8月

3、黄炜 《中职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

4、尤建国

《培养中职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年第1期

5、王国强等 《创业知识读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4 月

6、陈国明

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自信 第6篇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和目的是学习动机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而儿童恰恰有表现自己的愿望,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总在努力地表达着自己,都想把自己的文章表达得更美。因此,在日常的写作指导中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写作热情,避免使学生产生“不行”的想法,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多从学生习作中捕捉美的音符,这样才会扬起写作的兴趣之帆。此外,要真正使学生乐于写作,必须降低那些过多、过高的对写作技巧和形式上的要求。

为了增加他们观察的情趣,我在后黑板上开辟了“我发现了”专栏,让学生轮流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客观事物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写到后黑板上去,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果写不好,大家帮助他们写具体、生动、形象。原来学生只会写“春天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我就引导他“你怎么知道小河的冰融化了?”经过进一步仔细观察,在大家的帮助下,该学生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我迈上小沟,刺溜,差点儿把我滑倒,原来是天气转暖,冻土化了,离水两尺高的沟壁变成了褐色,我鞋底也沾满了泥,小沟中冰的表面也开始融化,上面覆盖着浅浅的一层水。”多么仔细的观察,老师的指点如春风化雨,点点滴入学生心田,使他们受益匪浅。

二、遵循小学生的写作心理,多角度、多形式地设计作文教学

调查表明,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兴趣、消极定势、紧张恐惧。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在于:作文技巧提得过高、过多、过早;命题脱离学生的需要,缺乏新意;教师对学生作文修改过多,批评、责难多。所以,小学作文教学应尽可能设计一些形式新颖、饶有兴趣、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习作形式和内容,倡导写“放胆文”,多写“想象文”,让学生在主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写作。

首先,降低作文要求,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自信心。

在作文课上,传统的做法常常是老师带着学生明确作文要求,回忆课文或短文中的写作方法,归纳出几条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逐条对照完成习作。有的老师还不厌其烦地讲解:怎样审题,怎样选材,怎样写具体;还有的在学生未写之前,教师喜欢给学生念范文或下水文。结果讲得学生没有了兴致,失去了信心:作文怎么这样难!这样的指导课,除了要求过高,还要求过全,指导过细。我认为传统的作文指导模式必须打破,要建立开放型、发展式的教学模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动性,激励学生想说想写,鼓励学生爱说爱写,帮助学生会写。

例如:人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习作是介绍一种家乡的水果。我在让学生习作之前先组织学生谈话,我说老师刚来这不久对这里的水果不了解,你们能向我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向我介绍,有的发现同学介绍得不具体还给他补充。还有很多学生模仿《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介绍得也非常详细。当他们介绍完后,我告诉他们刚才大家实际上是在完成单元作文,快动手写下来。学生一片哗然,学困生也跃跃欲试。

其次,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是很有道理的。写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最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它要求作者享有充分的自由权利,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学生自主习作最反感这样那样的束缚,过多的形式和技巧上的要求有时是一副很重的枷锁。尤其对于八九岁的学生来说,刚刚学写作文,如果强调形式,告诉学生怎样好、怎样不好等,无疑给学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感到作文的可怕,并丧失对写作的信心和乐趣。这样造成的内伤是很难愈合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注重过程,加强赞赏、建议性的评价

自信是通往成功的重要因素,树立学生的写作自信要善于赞赏。所以,在进行作文评价时我们要注重过程,努力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就感;还要注意多采用赞赏、建议性评价的方式,在指出长处,鼓励、表扬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唤醒学生作文的潜能,获得写作能力的发展。

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第7篇

一、提供学生创新能力的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在培养学生的时候, 千万不要限制了学生的才能。在数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和谐的学习气氛才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 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 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如“七巧板”一课, 可以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学生亲自动手剪出不同的几何图形, 靠自己的聪明才智, 拼出不同有创意的图案, 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 把一堂以往只是写写做做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绘画的课。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 寓教于乐, 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 把愉快教育融入贯穿课堂, 学生学有兴趣, 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 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数学教育的唯一目的, 目的是结合所学的知识, 培养其创作能力、想象力、表现力、审美能力等方面, 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二、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因此, 若能对数学问题巧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 多角度思考, 广泛联想,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 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 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像“平面图形的镶嵌”一课, 并不是任何多边形放在一起就可以镶嵌的, 想让他们知道有哪些多边形能密铺, 可以先展示生活中用图形镶嵌的美丽画面, 创设教学情境, 然后假设他们是公司的老板, 让他们为顾客设计几种地板图样,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多边形去试着创作, 把学生的思维自然的转变成“我想拼”“我要拼”“我一定能拼好”。然后把个人作品组合成完整的合作品, 既可相互学习又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课堂气氛和谐,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出发, 提出有趣味性或启发性的问题, 或出一些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或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比如“轴对称”一课, 我就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法, 在柔和的轻音乐中欣赏春天放飞的风筝、秋天火红的枫叶、故宫等一幅幅美丽的轴对称图片, 印在学生脑海后,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一开始就愿意参与, 愿意动脑。

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过内容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愉快教学, 才可以激发学生重温的兴趣,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比如, 为了让学生掌握几种特殊四边形所具有的性质, 我精心设计“巧拼图形”活动课, 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用学过的的几何图形, 拼出每组合作设计的图案, 之后要让每组对自己的作品做以创意的解释。福娃、中国结……一副副用几何图形拼就的图案展现出来, 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 表现欲非常强, 而且在操作中达到了温习旧知的目的,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又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第8篇

一、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语言技能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而语言技能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通过大量阅读来实现.要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材中的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按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根据国内外对阅读试验的测算,教材中的泛读材料的量大大不够,还需选择补充大量材料.根据这一要求,必须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开发阅读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利用新的传播媒体_互联网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材料的难度需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相符.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曾指出,语言输入在学习者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一点新的东西,但又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理解水平,这样的输入材料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才会有利.教师除鼓励小组成员之间或全班同学之间阅读资源共享外,还可以题材广泛(如人物类、体育类、文化教育类、时事新闻类等)、内容丰富(涉及环保、娱乐、体育、历史等)、篇幅较短(300~800词)、难度适中(难度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生词率控制在3%~5%之内)、材料新颖有时效、针对性强等标准精选各种课外阅读材料,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法要求阅读者集中注意力于整体篇章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阅读篇章开头的某些关键性词语时,应立刻预测篇章内容;接着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部分词语的辨认而不断证实、扩展开始时的预测,最后达到对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通过“整体阅读”训练,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很快,在对篇章内容的把握方面进步尤为显著.

2. 区别阅读

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面式读法.

面式读法是为了对文章的框架结构、作者的思路走向等进行初步的了解,从而为深入理解文章的隐含信息打下基础.这是为掌握文章的大意梗概而使用的方法.

(2)点式读法.

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3)线式读法.

线式读法即详细地阅读,是在基本对文章表层信息、细节难点、深层内涵剖析思考后,站在新的高度上再读课文,从而对文章的主题、事件的背景和结局、主要人物的评析、作者的观点意图等形成较深刻的认识.

三、掌握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技巧

1. 抓要点

这是阅读训练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在阅读过程中,不要期望什么都看懂,这是不必要的,要克服每个词平均分配注意力的错误心理.要求学生第一遍采用快速阅读,即记下起止时间,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利用眼睛的扫视来提高阅读速度,对于个别生词跳过去,而着重于对全篇意思的理解.第二遍,仔细阅读全文,并体会精彩的语句.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扩充词汇、增强语感、丰富知识,一举多得.

2. 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推断能力是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在理解语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训练学生根据语言材料进行猜测,根据材料中人物身份、地点进行猜测的能力,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整体阅读就是通过整句、整段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来推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利用上下文猜词,利用构词法、同位语、宾语从句准确理解句子含义.

3.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习惯,他们往往先将材料译成中文,用汉语进行思维理解,缺乏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不能做到边阅读、边理解、边记忆.要训练学生将理解的信息联系起来,形成连贯的记忆,并将全文要点通过一定的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

4. 做好阅读后期活动

(1)写出阅读文章的要点,概括人物简历,事情简介.

(2)缩写或改写课文.除了反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能训练学生概括、综合知识的能力.

(3)复述课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及交际能力.

(4)做书后有关相应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5)归纳、总结.阅读时不能只注意语言文字知识,也不能断章阅读,要把握整体,临时储存重要信息,继而对作者意图观点、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作出归纳总结.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并能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提高阅读能力,除了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发展非语言的其他智力或非智力因素,英语阅读是一个自我因素作用的过程,英语阅读是个人持之以恒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阅读教学实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积累各种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杜学增.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2(6)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科技意识 第9篇

一、课堂生活化,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中学生获取物理知识主要途径是通过物理课堂教学, 培养科技意识的主要途径也必然是物理课堂教学, 所以物理教师传播物理知识、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物理课堂教学做起,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一) 利用知识的实用性, 引发学生潜意识中的科技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 它来源于日常生活, 又与工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基本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故对于初学物理的中学生而言, 没有生活和生产的实例加以充实和佐证, 学生的学习会显得枯燥、沉闷。通过物理学知识的介绍, 生活、生产实例的剖析,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更加相信科学, 热爱科学, 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

(二) 介绍物理发展史, 引导学生研究学习物理的方法,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物理学的发展史, 是人类进步的发展史。通过物理学发展史的教学, 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 而且使学生了解现在工业的发展史。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 如“阿基米德对浮力的探究”、“牛顿对光的研究”、“奥斯特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 等等,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 在实际教学中,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二弹一星”的成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航天航空领域和其它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 强化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技习惯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基础。根据自己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改变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看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上台做实验,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台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2. 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

对学生实验, 教师要求学生按“先预习, 后实验”, “先观察记录, 后分析讨论”, 最后得到结论的形式进行,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 分析失败的原因,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 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 主要采

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知识实践化, 积极组织开展有益的物理课外活动

积极组积物理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物理课堂教学相比, 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学生更愿意参加。

(一) 精心设计趣味课外活动

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为基础, 精心设计课外趣味物理实验, 如让学生来完成“活煮金鱼”、“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硬币跳高”等。通过这些实验, 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精心指导科技小制作

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物理教研组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及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 并组织展评, 及时奖励和表扬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科技活动的开展, 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 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用心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教师要用心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 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 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四) 定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举办科技讲座时, 要认真选择材料, 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 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 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 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 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 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 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

(五) 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 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 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 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 并提出改进意见, 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 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积累能力 第10篇

作文是学生最发愁、最头疼的一件事, 学生的作文十有八九是空洞无物的。在我们的作文课上, 常听学生讲:“作文作文, 难死个人。”作文就真的这么可怕吗?细打听, 原来学生们一上作文课就感到没什么可写。的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 学生缺乏人身感受, 不会发现美、欣赏美。正值花季的萌动着青春气息的学生们, 鲜活蓬勃的思想被压抑、禁锢, 完全成了学习的机器, 在题山文海中超负荷运转, 使得他们没有了生活, 资源接近干涸。面对这种情形, 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从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体验人生、陶冶情操, 阅读就成为这一切的基础。

一、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最为便捷的方法就是先引导他们喜欢上课本上的范文、熟悉课本的范文, 从范文开始阅读, 开始积累, 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 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 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阶段的塑造, 正是让学生深入地潜入阅读的宝库寻求宝藏的过程, 也是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塑造的一个过程,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对阅读越来越有兴趣, 并品尝到阅读的快乐。教师应把奖励当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低年级的学生对讲故事如痴如醉,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 让学生大量地讲故事, 对讲故事的人给予表扬或鼓励。学生要想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 就必须在课后认真地阅读, 这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写了那么多作文, 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 就对他们加以赞赏。学生们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 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 有一种成功的快乐,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二、培养积累能力

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只有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地积累, 才有创新的可能。积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累。

1. 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生活当中充满了可以写作的素材, 只有通过走出教室多亲自实践体会、多观察才能写出深入实际的好作文出来。比如,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去野炊、郊游、组织活动, 深入生活, 走入实际积累素材, 带领学生深入现场实地观察, 看月亮、看星星、看美丽的夜空, 体会公园的安适静谧等, 从而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学生进入中年级后, 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 分两大类积累素材。第一类专记自己的, 总题目是《随记》;第二类专记他人的, 总题目可为《大海拾贝》。这类记录不要求学生写完整的短文, 只简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 定期检查, 交换浏览。这个小小的素材仓库里, 东西积累多了, 学生写作文时就可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了。

3. 向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集素材

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读很多书, 有时学生自己还去网上浏览很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只是用眼看不用手记或者不回想, 那么对所看过的东西其记忆就不会很深刻。如果, 要求学生在看过这些信息之后并将所看过的人物和情节再大概描述出来, 那么其效果就会与众不同, 也就不是单纯地用眼去看, 而是用脑子去读了。

4. 学生应多读、多诵好文章

要想作文写得好, 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 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说:“让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是一种负担, 一遍一遍读来入调, 一遍一遍地体会观察, 就是要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多次呼吁:“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诵好文章。”

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 第11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终身受益。

1.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教师应在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要学的内容,并给出预习任务,这样学生就会对要学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以便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听。

2.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

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阵地,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听课。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在备课上下功夫,尽量使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当然了,对于个别不在状态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关注,不能放弃他们。

3.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上课老师讲到重点的地方,学生无动于衷。我所任教的班上就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于是,针对他们的懒毛病,我会在课前让他们准备出笔来,课上随时根据老师的要求把笔记记在书上或笔记本上,慢慢地引导他们把做笔记当成一种习惯。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因为好习惯不是一两天能够养成的,加上学生的层次不同,一开始需要老师的督促。只要我们坚持,学生就会慢慢地培养出记笔记的好习惯。

4.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现在的学生往往不注重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巩固,一味地把自己泡在题海中,虽然学得很辛苦,但成效并不大。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做作业前一定要先复习学过的内容,而且要经常对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养成反复复习的习惯,否则,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只熟悉最后一个单元的知识。

5.指导学生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

有的学生不喜欢总结归纳,认为那样做是浪费时间,不如多做题。实际上,学生通过总结归纳会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知识漏洞,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对学过的知识做到了融会贯通。

6.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背诵的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叶蜚声先生说过:“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而且历来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我们生活在非英语语言环境中,只有背诵才能让我们真正掌握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李阳的疯狂英语让我们看到了背诵的强大魅力,而在平时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害怕背诵,也懒得背诵,即便背也背得不够彻底,结果,背得快,忘得也快,甚至错误百出。因此,我建议学生每天“彻底背诵”五个句子!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后,我再将背诵提升为一个段落或篇章。

7.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读书治学的良师,而现在的学生不太善于查字典,遇到不会的单词或短语就匆匆而过,根本不求甚解。辅导的时候经常有学生问我单词或词组的意思,我通常都鼓励他们查阅工具书,而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结果。慢慢地他们也就不问我这样的问题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把这种兴趣上升为求知欲,学好英语将不再是天方夜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教师应转变观念和课堂角色。

新课改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转变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看来,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与爱好,才能使学生最终喜欢上英语学科。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俗话说“爱屋及乌”。学生只有喜欢这位老师,才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尤其是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关心。另外,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的良好关系。

3.积极地评价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对于答得比较好的同学,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答得不好或答不上的,老师也不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学生,更不能恶语伤害他们,应该鼓励他们多进行思考,争取下次机会。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才能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培养自信。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第12篇

一、创设形象, 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掌握阅读技巧。

1.联想阅读。

一是接近联想。如读郦道元的《三峡》, 联想到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眼前呈现出“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景。二是相似联想。如读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联想到人的坚韧品质, 不屈精神, 顽强斗志。三是对比联想。如读欧阳修的《秋声赋》, 从萧条凄凉的秋联想到峻青《秋色赋》中所描写的丰收的秋。四是因果联想。如读鲁迅的《孔乙己》, 可根据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及他自身等因素, 联想到孔乙己的结局。

2.类比阅读。

同一景物, 在不同作家笔下, 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表现同一主题的小说, 故事情节却可以完全不同;同一类人物在不同作家笔下显示出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可以把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进行类比阅读, 因为二者都是人物传记, 仿史传体例而又不拘泥, 介绍极特异的小人物身世, 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 有许多可类比之处。

3.比较阅读。

阅读作品时将作家的原稿和定稿加以比较, 就会领悟作家修改的用意, 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郭沫若在话剧《屈原》原稿中有一句婵娟痛斥宋玉的话:“宋玉, 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来, 他将“是”改为“这”, 变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一字之差, 就将婵娟对宋玉的愤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拓展空间, 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如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去思考。可以说玛蒂尔德很虚荣, 追求享乐;但用“人本”理论去分析, 就可以看到她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坚强、纯真、质朴、讲信用、吃苦耐劳、对命运努力抗争等。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杂, 构成了艺术典型。在作文中, 许多题目都能运用求异思维, 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旁观者”未必清》《“开卷”并非有益》《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 都是培养求异思维的好题目。

三、驰骋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一是发挥丰富想象, 再造作品境界。如读《孤独的收割人》, 边读边展开想象, 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图画:一望无垠的高原, 白云在蓝天上缓缓移动, 成熟的庄稼泛起金色的光芒。这时, 传来阵阵凄凉的歌声, 循声而望, 是位姑娘。她“又割又捆”, “边干活儿边唱歌”。自己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 在感染、共鸣、激动中不能自已。二是发挥丰富的想象, 再造人物。《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 诗中仅写到她的唱歌与收割, 至于其他情况没有涉及。阅读此诗可根据姑娘唱歌和收割的情况, 对她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再造一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物形象,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甚至“与之共语”。三是发挥丰富想象, 去填补艺术空白。如《孤独的收割人》中的姑娘家世如何?经历如何?她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歌声为何这般凄凉哀伤?都可发挥想象, 去填补这些艺术空白。

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挖掘学生读学过程中的思维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季节工管理下一篇:现代化煤矿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