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学生范文

2024-05-28

高级中学学生范文(精选12篇)

高级中学学生 第1篇

一、田径教学有效教学模式和特征

1. 高级中学田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指导预习、讨论交流。课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内容, 让学生提前去获取行为、感官等方面的田径基本技能框架, 并形成问题, 将问题带到田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共同讨论, 积极思考,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定向思维、实验探究。选择技能内容核心的重点和难点让同学们进行探讨, 积极假设和行动, 分组模拟不同状态下的完成状态。各小组进行相互指正和讨论, 最后教师再对讨论和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脑筋、敢行动、乐行动, 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索的精神。

巩固应用、反思质疑。通过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部分学生田径技能学不好、提高不快等实际问题, 从中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和应用。

课外延伸、自主发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组织的小型田径比赛上, 从中获取分析比赛、评价比赛、组织比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高级中学田径“自主学习”的明显特征

自主性特征。学生不是单一地去接受田径教学内容, 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去体验和领悟田径内容,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帮助解决田径技能学习问题和组织田径比赛等相关活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民主性特征。在田径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号令实施者, 而是帮助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促使学生自我组织和学习田径内容, 学生间、师生间可以讨论教学内容, 发表各自见解,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用性特征。新课标把知识的应用提高到了与学习知识同样重要的地位, 自主学习就要根据田径教学内容帮助学习去解决教学、比赛的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创新性特征。“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均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掌握田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二、田径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1. 教师更新观念, 践行“自主学习”课堂

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 遵从“素质教育”新理念, 成为促进学生田径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主体学生观, 帮助学生自主去构建、完成田径教学内容;教师要建立民主的交流模式,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个体差异, 做到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生相互探讨学习, 实现教学相长。

2. 加强自主学习实践

田径的自主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教师在创造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动力, 并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探知田径知识。教学形式要形成探究式的讨论与实践, 促进学生多动手、动脑, 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田径课程到理性掌握田径知识和技能的转变。

3. 讨论与质疑

田径理论的发展是迅速的, 高级中学学生能够通过物理、生物等知识初步地理解田径技术和知识。教师已不再是权威的发言者, 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问题, 让师生在讨论中去深刻认知技能的形成和掌握, 分析重点和难点,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是高级中学田径课程学习的重要模式。通过自主学习, 能够锻炼学生构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田径课程自主学习模式, 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 创设讨论、质疑、互动协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相互整合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

长乐高级中学学生明星评选方案 第2篇

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经校行政会研究决定,在全校学生中举行“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管理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进步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活动旨在褒扬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激励学生人人争做新时代的合格中学生。评选结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因此,望各班级在做好评选工作的同时,抓住时机,做好各类学生思想工作,进一步优化班风,促进班级工作的健康开展。

一、“文明之星”评选条件及名额分配

条件:在校内外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在生活、学习及班级工作等方面积极,帮助同学而不求名利,处处以自身行为积极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没有违犯校规校纪现象者,均有评选资格。

名额分配:每班2名。

二、“学习之星”评选条件及名额分配

条件: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显著成绩,其成绩在班级居前5名,年段居前50名,均有评选资格。

名额分配:每班3名。

三、“管理之星”评选条件及名额分配

条件:在校纪班规各项承包责任人中,责任感强,责任心重,关系集体,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管理技巧,为班级管理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分配名额:每班2名。(年委学生干部和两委学生干部的评选由年段长和校团委负责,学校另行分配名额。)

四、“进步之星”评选条件及名额分配

条件:学生在品德、纪律、学习等方面有显著进步和转化者,特别是品行有转化者,均有评选资格。

名额分配:每班1名。

五、“艺术之星”评选条件及名额分配

条件:爱好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绘画、声乐、器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者,均有评选资格;虽在艺术方面有特长,但不积极参与者,无资格参加评选。

名额分配:每班1名。

六、“体育之星”评选条件及名额分配

条件:爱好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体育训练与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者,均有评选资格;虽在体育方面有专长,但不听从老师分配,拒不参与或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者,无评选资格。

名额分配:每班1名。

评选要求及奖励办法:

1、评选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充分发挥民主,尊重学生意见。评选前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本方案,然后学生投票。要严把质量关,并将评选结果在班级公布。

2、为了尽量使更多的同学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获得奖项原则不得超过2项。

3、由于严重违反校纪,受到学校各种处分的同学,本学年暂不能评选各类之星。

4、评选时间:每学年一次。每年四、五月份评选。评选后填写好表格上报政教处。

5、奖励办法:发给奖状和奖牌,大会表彰和张榜公布。

长乐高级中学

高级中学学生 第3篇

一、中学作文现状

传统教学中,在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为了完成应试任务,作文训练中,教师就人为地制定了一套作文模式,学生往往生搬硬套。写作时常处于一种机械、被动、单调乃至冷漠厌恶的心态,多数学生作文内容空泛,形式呆板,层次不清,结构紊乱,中心旁落,语言罗嗦不规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文不符合他们的年龄与所处的时代,少有灵气,缺乏自己的个性风采。学生为作文而作文,敷衍搪塞,草草了事,致使学生作文水平长时期徘徊不前。

二、写作本身就是个性化的活动

(一)倡个性写作是写作本身的要求

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创造活动,要能展现自我的魅力,展示自我个性风采。写作是个体劳动,这种个体劳动只能通过自己完成,不能用别人来代替。我们的思想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用语言文字所要描述和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体验、经历以及对世事的看法。在表达思想或传达某种情感时不能重复,既不能重复他人的,更不能重复自己的,要充分展示的是只属于自我的个性风采。写作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如果我们把“文章”看成是一件商品的话,这件商品价值的实现方式是充满个性的。

首先,写作动机的萌芽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的。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受写作动机的驱遣。写作动机往往为外界和作者头脑内部的某种刺激所引发的,是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本身如果没有自身的阅历、体验为依托,外物是很难刺激作者内心,产生心外共通感觉的。作者受到外界刺激往往是瞬时的,作者欲望即写作动机是与作者内心个性切合的。这种写作动机的萌发肯定是富于创新意义的,个性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动机的产生不是随意的,人人共有的,而是瞬时的,充满个性色彩的。

写作动机萌发,则预示着作者思维指向的确定,正如猎人在森林活动中突然发现目标一样,作者的思维摆脱了盲目性,增强了目的性与自觉性。作者开始在自己经验世界中重新审视已有经验,丰富自己的素材,把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网罗出来,选寻具有特定意义的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经验和素材。在自己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开始丰富个性化的联想,使材料更加丰富和具代表性。这种经验的自我从新审视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劳动,体现着个性特点,而选材也是受个性动机支配、控制的。

作者将自己的思维的触角指向自己心灵的世界,深挖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掘深刻的个性主题、思想。因为作文的主题思想牢牢控制着作文的构思全过程和行文的全过程。主题的开掘也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主题的确立过程,也是作者心灵与经验无数次撞击的过程。写作动机萌发以后,并不意味着主题就能随之产生。主题的产生也许要经过作者长时间的经验内省去发掘。运用作者个性思维,审视自我。作者捕捉到了生活素材,但不一定就能去表达它,因为不能从更深意义上去发现他,我们所感触到的,发现到的只是表层的不足为道的共有的旨意,没有创作意义,我们所要表达的主旨应是个性的深刻的。

行文过程更具个性。每人在行文结构安排上都尽可能展现自我风格特性。写作这一行为的全过程都是个性化的,所以才形成了不同作家的属于自己的不同风格,个性特征。

写作这一行为过程是个性化的,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它的创作主体是充满自我个性特征的人。不同的主体产生不同的创作个性。千人千般思,万人万般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社会阅历、知识储备,人生经验、文化素养,受其制约和影响,其接受信息,思考问题,运用心思的方式及语言的生成和表达等习惯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同一环境中同一生活中,由于我们创作主体个体的主观个性特征不同,出于不同人之手的文章,其思想、风格和情趣也是会截然不同的。

(二)提倡个性写作也是时代的呼声,个性写作也是时代进步发展的趋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时代要求展现自我个性。当今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再也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时代了。五彩缤纷的社会造就了色彩斑斓的焦点、热点。展示自我个性,抒写心灵应是写作的任务。我们的学生需要运用创造心理写出自己的文章,张扬自我个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引导他们,而决不是“拼死阻守”恐怕“出什么乱子”。我们应使个性写作这只大船航行得更远。

提倡个性写作是写作自身的特点,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是中学生作文发展的未来。

三、探讨

(一)分析学生的创作心理

学生并不是没有自我个性,更不是不想展示自我个性风采,而是长期以来我们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

1.学生对作文心理的自由有了强烈的渴求。渴求无羁无绊、标新立异的进行作文,反对教师命题,附加各种规定限制创造空间的作文。

2.渴求作文价值的实现。作文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而且也是为了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学生渴求自己的作文价值得到全方位的实现和满足。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不仅仅限于老师。学生希望能得到交流,从而有作文成就感。在作文交流中更能反馈自我缺陷,给予及时改正。

3.渴求找到作文成功的捷径。这也是那些所谓“宝典”“诀窍”得以风行,扼杀学生创作个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学生将目光盯在那些名家名作上,竟相效仿,或结构,或语言、或体式、一心希望寻求捷径。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抹杀创作个性,一定要加以引导。

(二)加强引导与训练

1.宽容,实行开放式作文。命题的宽容。学生要展示自我,渴求自由。我们在命题时要尽量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钻到学生心理出题”,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再者命题应多出些给材料,给范围,给文章等限制中有开放,开放中有限制的题目,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兴奋写作,才会有个性有创新。写作的宽容。培养学生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学生根据自我需求写作,“有感而发”。教师要注意学生写作思想情绪。尤其是偏激灰暗的思想给予理解关心。“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统观方向,细心引导,自由创作。批评的宽容。注意肯定学生,尊重学生创造,培养学生创作热情,多站在学生角度评价,尽可能发掘闪光点。注意指导用语,采取鼓励方式,探讨方式。

2.大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取长补短,而且更能够满足学生心理交流渴求的需求。

3.鼓励。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加强指导训练,让学生首先说真话、说实话,真实的展现自我,反对学生用套话、套式。用学生自己的手抒写自己的人生。鼓励学生做真诚之文。再者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的话。在作文时尽少运用别人的语言,只有自己的语言才能真实表达自我,体现个性。最后,要引导学生整理加工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用文学语言表达自我。因为我们的作文是文章,不是流水账,是文章就要有文章特色。在训练中我们的学生定会写出出色的文章作品。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提倡个性写作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更好更充实地展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才能,使学生个个能成为作文高手,从此不再畏惧作文、厌恶作文,让我们的中学生作文插上个性飞翔的翅膀。

高级中学学生 第4篇

一、中学作文现状

传统教学中, 在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指挥下, 为了完成应试任务, 作文训练中, 教师就人为地制定了一套作文模式, 学生往往生搬硬套。写作时常处于一种机械、被动、单调乃至冷漠厌恶的心态, 多数学生作文内容空泛, 形式呆板, 层次不清, 结构紊乱, 中心旁落, 语言罗嗦不规范,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文不符合他们的年龄与所处的时代, 少有灵气, 缺乏自己的个性风采。学生为作文而作文, 敷衍搪塞, 草草了事, 致使学生作文水平长时期徘徊不前。

二、写作本身就是个性化的活动

(一) 倡个性写作是写作本身的要求

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创造活动, 要能展现自我的魅力, 展示自我个性风采。写作是个体劳动, 这种个体劳动只能通过自己完成, 不能用别人来代替。我们的思想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用语言文字所要描述和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体验、经历以及对世事的看法。在表达思想或传达某种情感时不能重复, 既不能重复他人的, 更不能重复自己的, 要充分展示的是只属于自我的个性风采。写作不是静态的, 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如果我们把“文章”看成是一件商品的话, 这件商品价值的实现方式是充满个性的。

首先, 写作动机的萌芽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的。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行为, 这种行为的发生受写作动机的驱遣。写作动机往往为外界和作者头脑内部的某种刺激所引发的, 是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本身如果没有自身的阅历、体验为依托, 外物是很难刺激作者内心, 产生心外共通感觉的。作者受到外界刺激往往是瞬时的, 作者欲望即写作动机是与作者内心个性切合的。这种写作动机的萌发肯定是富于创新意义的, 个性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动机的产生不是随意的, 人人共有的, 而是瞬时的, 充满个性色彩的。

写作动机萌发, 则预示着作者思维指向的确定, 正如猎人在森林活动中突然发现目标一样, 作者的思维摆脱了盲目性, 增强了目的性与自觉性。作者开始在自己经验世界中重新审视已有经验, 丰富自己的素材, 把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网罗出来, 选寻具有特定意义的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经验和素材。在自己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开始丰富个性化的联想, 使材料更加丰富和具代表性。这种经验的自我从新审视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劳动, 体现着个性特点, 而选材也是受个性动机支配、控制的。

作者将自己的思维的触角指向自己心灵的世界, 深挖自己的心灵世界, 开掘深刻的个性主题、思想。因为作文的主题思想牢牢控制着作文的构思全过程和行文的全过程。主题的开掘也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主题的确立过程, 也是作者心灵与经验无数次撞击的过程。写作动机萌发以后, 并不意味着主题就能随之产生。主题的产生也许要经过作者长时间的经验内省去发掘。运用作者个性思维, 审视自我。作者捕捉到了生活素材, 但不一定就能去表达它, 因为不能从更深意义上去发现他, 我们所感触到的, 发现到的只是表层的不足为道的共有的旨意, 没有创作意义, 我们所要表达的主旨应是个性的深刻的。

行文过程更具个性。每人在行文结构安排上都尽可能展现自我风格特性。写作这一行为的全过程都是个性化的, 所以才形成了不同作家的属于自己的不同风格, 个性特征。

写作这一行为过程是个性化的, 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它的创作主体是充满自我个性特征的人。不同的主体产生不同的创作个性。千人千般思, 万人万般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社会阅历、知识储备, 人生经验、文化素养, 受其制约和影响, 其接受信息, 思考问题, 运用心思的方式及语言的生成和表达等习惯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同一环境中同一生活中, 由于我们创作主体个体的主观个性特征不同, 出于不同人之手的文章, 其思想、风格和情趣也是会截然不同的。

(二) 提倡个性写作也是时代的呼声, 个性写作也是时代进步发展的趋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我们的时代要求展现自我个性。当今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 再也不是“振臂一呼, 应者云集”的时代了。五彩缤纷的社会造就了色彩斑斓的焦点、热点。展示自我个性, 抒写心灵应是写作的任务。我们的学生需要运用创造心理写出自己的文章, 张扬自我个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引导他们, 而决不是“拼死阻守”恐怕“出什么乱子”。我们应使个性写作这只大船航行得更远。

提倡个性写作是写作自身的特点, 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是中学生作文发展的未来。

三、探讨

(一) 分析学生的创作心理

学生并不是没有自我个性, 更不是不想展示自我个性风采, 而是长期以来我们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

1.学生对作文心理的自由有了强烈的渴求。渴求无羁无绊、标新立异的进行作文, 反对教师命题, 附加各种规定限制创造空间的作文。

2.渴求作文价值的实现。作文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 而且也是为了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学生渴求自己的作文价值得到全方位的实现和满足。希望有更多的读者, 不仅仅限于老师。学生希望能得到交流, 从而有作文成就感。在作文交流中更能反馈自我缺陷, 给予及时改正。

3.渴求找到作文成功的捷径。这也是那些所谓“宝典”“诀窍”得以风行, 扼杀学生创作个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学生将目光盯在那些名家名作上, 竟相效仿, 或结构, 或语言、或体式、一心希望寻求捷径。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抹杀创作个性, 一定要加以引导。

(二) 加强引导与训练

1.宽容, 实行开放式作文。命题的宽容。学生要展示自我, 渴求自由。我们在命题时要尽量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 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 “钻到学生心理出题”, 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再者命题应多出些给材料, 给范围, 给文章等限制中有开放, 开放中有限制的题目, 拨动学生心弦, 使学生兴奋写作, 才会有个性有创新。写作的宽容。培养学生创新,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学生根据自我需求写作, “有感而发”。教师要注意学生写作思想情绪。尤其是偏激灰暗的思想给予理解关心。“海阔任鱼跃, 天高任鸟飞”统观方向, 细心引导, 自由创作。批评的宽容。注意肯定学生, 尊重学生创造, 培养学生创作热情, 多站在学生角度评价, 尽可能发掘闪光点。注意指导用语, 采取鼓励方式, 探讨方式。

2.大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不足, 取长补短, 而且更能够满足学生心理交流渴求的需求。

3.鼓励。鼓励学生说真话, 说实话, 说自己想说的话。加强指导训练, 让学生首先说真话、说实话, 真实的展现自我, 反对学生用套话、套式。用学生自己的手抒写自己的人生。鼓励学生做真诚之文。再者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说自己的话。在作文时尽少运用别人的语言, 只有自己的语言才能真实表达自我, 体现个性。最后, 要引导学生整理加工自己的语言, 尽可能用文学语言表达自我。因为我们的作文是文章, 不是流水账, 是文章就要有文章特色。在训练中我们的学生定会写出出色的文章作品。

高级中学学生 第5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早已在我国普及开来,许多家长也给孩子们配上了手机,学生使用手机本也无可厚非,它给家长带来了许多方便。可是,当手机在给学生以及家长等带来许多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我们始料不及的不和谐的现象。

第一,学生在校期间带手机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一旦将手机带入教室便会有意无意地玩弄手机、打游戏、吸引周围同学观赏、玩耍,甚至起哄;如不关机,难免自习、课堂上手机铃声不断,干扰课堂秩序;

第二,一些学生在上课、上晚自习的时候频频使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抬头(用手机)拍照等,上课不听讲,影响学生的听课和学业;

第三,携带手机有损于学生健康成长,过多地使用手机对学生的大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有些学生订阅低俗不良乃至黄色短信或者到网上去下载笑话,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成长和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段,它不仅是为高中学习做准备,更重要的是树立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手机仍属较高档次消费,况且学生还未能赚钱,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尽管许多学校和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明知手机进校园弊大于利,但由于没有相关规定做依照,只能建议而不敢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因此,特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第五,有些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考试作弊,严重影响了考场纪律,养成学生不诚实的习惯;

第六,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与校外不良人员交往,还有些学生发短信谈恋爱;

第七,手机属贵重物品,容易丢失和成为不良人员抢劫、敲诈的目标。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第八,手机进入学校除了会造成学生间的攀比现象,虽然很多家庭有购买能力,但虚荣心会使孩子盲目跟风、攀比,每月几十到几百元的话费,也加重了家庭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我们对部分学生家长做过调查,90%以上的学生家长认为手机进校园弊大于利;从家长发回来的200份回执单中可以看出,几乎没有家长对“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提出异议。

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使用手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重要手段,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渐渐成为了人们联络感情、互通信息的必需品。中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也悄然走进校园,成为了中学生的喜爱品。但是也引发了一些列的问题如家庭、学校、身心健康等。

一、使用手机对学生的危害。

1.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近年来各类考试学生用手机作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增强,利用手机作弊现象日益增多。而且做得越来越巧妙,如将耳机绑在袖子里,考试时将手靠近耳机佯装思考,实质在听通过手机传来的答案。女生则更方便了,有的干脆将耳机戴在耳朵上再用长发遮住,监考老师很难发现。此外,学生打手机说谎也是司空见惯的事。特别是部分厌学的学生,明明在网吧玩游戏,他却谎称在学校复习功课。有的学生还以短信方式捉弄老师同学等。无论是作弊、说谎还是发虚假短信都是不诚信的表现,如不及时制止和加以正确引导,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带来严重危害。

2.手机短信的不良信息危害学生心理健康

继网络之后,近两年在中学生中又出现一个新宠——手机短信。手机短信,是通讯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情感提供了快捷而简便的现代手段。然而,这又是一个缺乏行为规范且隐秘性很高的“灰色地带”,人们在享受自由交流的同时,私欲放纵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点也由此显露,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

3.扰乱课堂纪律

课堂上经常会有手机铃声响起,学生发短信,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信息,打乱课堂秩序的现象已不偶然。

4.手机辐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手机长期的辐射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也不利。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其实,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要脆弱,所以更容易受辐射影响。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达到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

5.引发安全问题。

由于手机品牌众多,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辩别,再加上使用不当(雷雨天使用,长时间玩电游等),手机爆炸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在一些地方,不法分子利用学生防范意识弱,反抗能力较小,专抢学生的手机。

6.手机费用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具有关统计表明,学生使用手机的费用每年最低也在500元以上。

二、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呢?

1、与孩子约定联络时间

父母为孩子购买手机从家长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与孩子联络,家长要与孩子约定好联络时间,由家长打给孩子或者说要求孩子给家长打电话报平安。家长与孩子的联络有了规律,这样就免去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另外孩子可选择时间开机,如中午休息时间,家长有事尽量在这个时间段内与孩子联络,以免联系不上孩子自生烦恼。

2、尊重孩子使用手机的隐私权。

利用手机发短信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家长容易犯翻看孩子短信的错误,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影响感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避免犯这样的错误,尊重孩子使用手机的隐私权,最好的方法是做个聪明的家长,勤观察孩子的状况,多与老师联络通过交流、沟通来掌握孩子的成长状况。另外家长应提醒孩子在未征得主人同意以前,不应随意把玩他人手机;即使征得主人同意,也不得翻看他人手机上的个人信息,如通信录、短信。

3、家长应丰富手机语言

手机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家长应注意与孩子通话时的语言。即使孩子的表现让您很生气、很着急,但是您也要注意语言艺术,让孩子知道您对他的关心。比如孩子忘了与您联络,到了约定的时间没收到孩子的电话您很着急,但是当您拨通孩子的电话时,您也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您可以用缓和的语气对孩子这样说:“对不起孩子,我是不是打扰你了,因为到这个时间我没有收到你的电话很着急所以我就打给你了„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吗„记着下次要主动打给我,这是咱们约定的,说话要算数呀?”我不知道各位家长听到这样的问话您有什么感想,我想作为孩子这时会对他的家长另眼看待,至少会认为“我的老妈很亲切”。

4、家长应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记忆问题初探 第6篇

结合中学的化学教学,我们应如何增强学生的记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因素,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我是这样做的:

(一)上好起始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起始课的成败对以后的教学效果将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起始课必须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例如在讲高一化学时,第一堂课是向学生展示化学学科发展的广阔前景,介绍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有趣的化学史等。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掌握这门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在讲授每节课前,可以生动具体地提出每节课的目的和要求,以此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及时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成败;明白解答问题时的正确与错误;知道学习成绩的好与坏等。以此为信息来调整学习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的反馈可以通过当堂提问或讨论、争辩、复述作业和小结等方式来进行。此外,平时的测验也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手段,但不宜过多,要适量,否则会使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使素质教育成为空话。

(四)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称赞和表扬等阳性诱因要比斥责和惩罚等阴性诱因的效果好。因此,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形式,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学习中,适当地训斥虽然也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多。因为过多的训斥容易助长学生惧怕学习、逃避学习的情绪产生。教师对学生的评语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当然,评价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年龄段和性别差异,注意环境与场合。

对青少年的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与指责。一般地说,平时比较拘谨、缺乏社交能力的内向型学生,对表扬的反应比较强烈;而活泼外向型的学生,也能够有效地接受善意的批评。女生易受表扬的影响,而斥责对男生效果更佳,对高中生可通过集体舆论进行表扬或批评,效果会更好。

二、直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黑板图、实验、形象的语言以及多媒体教育手段来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方式同时获取知识,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接受。在教学中,正确地组织和运用最合适的直观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走近路”,“走直路”,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从而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中要选用逻辑性强、新颖、有趣的内容和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采用“先讲述、后实验”,“先实验、后讲述”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用脑、用眼中不断获取新知识,使之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有时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诗词、谚语知识、顺口溜等,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合理设计板书

合理的板书设计可以将教材内容化繁为简,便于讲清基本原理,同时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并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例如,讲述铁的化合物时,我列出了铁的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相互转变关系。

“铁三角”板书设计

[1]I2、S、H2、H+、Cu2+等

[2]Br2、Cl2、O2、HNO3(稀)、H2SO4(浓)、KMnO4

[3]Zn、Fe、Cu、H2S、S2-、HI、I-等

[4]O2、Cl2、Br2、H2O2、HNO3、KMnO4

[5]Al、Zn、H2、CO等

[6]Al、Zn、H2、CO等

(练)写出Fe、Fe2+、Fe3+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评)对所写方程式进行简评。

启发学生总结出铁遇到较强的氧化剂时,显示出“+3价”;遇到较弱的氧化剂时,显示出“+2价”;Fe2+遇到较强氧化剂时可转化为Fe3+;Fe3+遇到适当还原剂时可转化为Fe2+;Fe2+、Fe3+遇到适当还原剂时可转化为Fe。

五、把新知识放进旧知识的系统中去

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讲,这样就能使新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

六、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适时地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记忆内容,可防止记忆的盲目性,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具体的措施是进行每堂课的小结,复述要点,组织复习,发放复习提纲等。

七、授予学生记忆的方法

科学的记忆方法有助于学生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对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成绩是大有益处的,记忆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加强理解,理解后记忆的效果比机械记忆的效果好。

2、赋予记忆的知识,形象化材料。

3、协同记忆,就是调动多种器官来参加记忆。如看、听、动手写等。

4、尝试记忆,如读一遍,先回忆一次,如果回忆不出,再读。

5、经常复习,因为用150%的时间去记忆,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不要把相似的东西放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记,也不要长时间连续记同一事物,最好分开去记。如用一天的八小时去记某个内容,效果倒不如用四天,每天用两小时去记。

高级中学学生 第7篇

在农村高中多年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进入高中后,学生普遍存在不适应高中生物教学, 学习上普遍存在吃力的现象,学习策略欠缺,学习盲目,最后导致不爱学,不愿学生物。即便是一些将来读理科的学生也普遍反映,虽然上课很用功,而且老师讲的都听得懂,课本内容都看懂,但是一做题目却都不会。这与高中生物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有关。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直被喻为理科中的“文科”,需要大量记忆,而且必须牢记,对学生自学、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农村中小学重成绩轻能力。农村中学教师职称与学生学习成绩挂钩,职校工资与成绩排名挂钩,所以每年的统考排名、学校校排名、区排名、末位淘汰制导致教师不敢大意。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学生安排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越来越少,加上迫于升学率,中考试题越来越简单,难度越来越小,导致初中教学中简单、机械的重复内容越来越多,课堂中讲得多,有的教师几乎是嚼碎了知识喂给学生,导致学生养成了不需要理解,被动去接受、再现知识的学习方法与习惯。高中课程较多, 侧重在理解基础知识的水平上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策略不适应高中。高中学习无法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逐渐对生物学科丧失学习兴趣,最终产生畏惧心理。

以下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生物的“三步”学习策略,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一、课前预习策略

预习在学习整个过程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惑”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惑”从何而来呢?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理清已知与未知,并标出或者记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然,这个习惯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假以时日,绝非一朝一夕之力, 但是一旦养成受益匪浅。这需要高一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可布置预习作业,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注意的是预习作业的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所以设置能诱发引起学生预习的动机, 对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能“跳一跳,摘桃子”的,不要简单的课堂习题再现。比如:在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课中, 我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是:请同学小组合作,根据课本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用显微镜观察至少一种细胞,并记录观察中碰到的问题,供上课交流。当然,上课之前我会对学生进行分组,把学习较好学生与较差学生搭配。同时上课之前把先上班级和上届学生的相关预习反馈,较典型的作业链接到课件中,供学生参考,并引起注意。课后,定时开放实验室并每个班级放置一台显微镜及制作玻片标本的仪器,由专人管理,供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使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下节课上课之前,全班评议,给各个小组加上不等分数并积累。有了完成的条件和完善的评价机制, 既让学生体验课前预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促进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验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课中“三听”“三记”学习策略

所谓“三听”,是指听“重点”、“难点”、“听不懂之处”。“三记”指的是记“记重点”、“记生疏点”、“记规律”。

许多学生上课听课力求一字不落,但关键内容还是落下,埋头苦记一节课最后只是一大堆笔记,还是清处自清,惑处还惑。研究表明,一个人注意力及注意时间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30分钟,而且因人而异。如果一节课都全神贯注听课最后当然会累,而且效率不高。所以课堂中学会“三听”、“三记”,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重点”、“难点”在哪? 每节课所涉及的问题涵括本节的重点难点,课前预习中自己不会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课后“三勤”的学习策略

“三勤”即“勤复习”、“勤整理 ”、“勤练习”。

1.“勤复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日常记忆是这样形成的:输入的信息如果有注意才能形成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复习才能形成长期记忆, 否则就会被遗忘。只有不断回顾,才能温故知新。 (1)每天作业之前先复习,可以巩固和较强记忆已经学过的知识,提高作业效率,一边翻书一边做题,虽然做题正确率很高,但不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经常做完作业后发现原来书上不记得的知识还是不记得,所以作业之前先复习,高效又省时。 (2)章末复习,明确每章知识的主干线,掌握其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找出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系统。既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又学到方法,提高能力。 (3)考试之前先复习,记忆力再好的学生考试前也要把知识复习一下。

一些学生学习生物存在听懂看懂不会做问题的现象,原因在于对知识只停留在表面,不完全理解,当然就无法应用,对于这种情况只能依靠多做题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做一些典型题目,以增强对课本重难点的理解应用能力,定期复习总结“勤练习”。

2.“勤整理”。课后勤整理笔记 ,上课时来不及记得课本有的可简单做标记,课后进行认真整理便于日后查看。衡水中学学生的笔记一目了然,条理清楚,简直就是一本教材。单元速完成之后进行书面整理小结,促进知识条理网络化,考后整理纠错本,每次考后整理一下纠错本,不要让自己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学习策略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虽然刚开始会比较累,但在对高一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 实验班与对照班级的学习能力和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强于对照班,特别是高二高三。实验班的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强于对照班,良好的学习策略才能更好地学好高中生物。

摘要:在农村高中多年生物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盲目学习,不会学,导致不爱学,不愿学生物。本文针对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课程目标要求及农村中学高一新生的学生策略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适合高一学生学习生物的策略,从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习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高级中学学生 第8篇

一、利用“校园短剧”展评活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是青少年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指标, 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这一精神的指导下, 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为扎实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对学生进行自主教育。校团委利用校园广播、校刊、板报、橱窗、标语对“八荣八耻”进行了宣传和阐释。各支部书记组织召开了主题团活动课, 学习“八荣八耻”, 并把“八荣八耻”与“校园短剧”结合, 制订本支部的活动方案。方案制订好以后, 各支部收集素材, 进入剧本创作阶段。各支部的小记者们此时都活跃起来, 调查、采访、整理资料, 把在学校发现的文明行为、不文明行为都记录下来。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 由编剧执笔, 把来源于身边的生活素材, 编写成表现校园生活中“知荣明耻, 从我做起”主题的精彩剧本。同学们创作短剧的过程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判断的过程。明确哪些行为和思想应该发扬光大, 哪些行为和思想应该摈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各支部选送的作品涉及面很广, 思想性很强, 教育意义深远。如:高二·三班《文明在哪里》, 揭示了校园中有部分学生不讲究卫生、乱扔垃圾、抽烟等不文明现象的存在, 用学生的实际行动唤醒同学们的荣辱心;高二·六班《寻找太阳》是表现高中生逆境中不屈奋斗的主题。还有许多优秀作品, 也都张扬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文明和环保生态理念。

剧本获奖的各支部又优选了导演、演员和其他短剧工作人员进行了短剧的排演。排演过程中, 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 牺牲了休息时间进行排演。他们学习编演短剧的各方面知识, 自己制作道具, 下载音乐。在剧中都起到创设渲染情境的艺术效果。同学们在不畏劳苦努力地创作和排练短剧的过程中, 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方方面面的知识, 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文学素养,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增强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作品完成之后, 校团委组织把排演好的作品都进行了录制, 然后把录制好的作品编辑成集发到校园网中。教师和同学们通过校园网对作品进行了投票选评。经过选评, 选出十二个精彩短剧。2007年12月9日, 在学校多功能会议室进行了两场汇报演出。12月13日, 在家长学校、家长会上也进行了展示演出。县关工委、教育局关工委、龙江剧团的领导和老师也观看了他们的汇报演出, 而且对这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宝清电视台还为他们的活动制作了专题片, 在全县播出。

汇报演出后, 社会反响非常好。很多家长打电话来说自己的孩子当演员了、当编剧了、当导演了, 感谢学校给他们的机会。更重要的是, 有的家长到校来说, 自己的孩子, 从学校进行“短剧”活动后变了, 比以前懂事了, 对父母尊敬了, 知道好好学习了, 考大学的目标更明确了!同学们也纷纷表示, 通过这次活动对校园中的文明行为、不文明行为, 文明现象不文明现象认识得更深刻了, 能自觉约束自己了。他们进行的校园短剧展评活动, 能够广泛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智慧。在活动促使同学们剧本创作、导演、舞台灯光、音响、化妆、道具、配音等方面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个人素质, 提升了同学们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参与管理的意识, 使他们真正清醒地认识到“知荣明耻, 从我做起”的重要性。这样的活动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 提高了同学们的做人品位, 锻炼了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明确了人生目标, 达到了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的教育目的。

二、利用《校园晨光》校刊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校刊是2005年创办的。学校充分信任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积极参与, 放手实践, 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 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的校刊编辑部是一个充满活力、永远积极向上的学生组织。编辑部下设:办公室、责任编辑部、美排部、记者部、审校部、外联部、摄影部。创办校刊主要是对学生开展“自我设计”的教育。“自我设计”, 就是要学生明确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目标、动机、能力、知识、交际水平等的认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设计, 让学生认识自我, 构建自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育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要防止自卑、消极的心态, 反对自暴自弃。学校中有一些同学经常出入网吧, 上网聊天, 不爱学习。编辑部便把这部分同学吸纳到组织中, 发挥他们打字快的优势, 为校刊打稿。在工作过程中, 兴趣浓厚, 不只字打得快, 打得好, 还主动学习排版。他们通过打稿件, 从同学们那积极向上的文章中受到教育启发, 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有了学习的目标。再也不去网吧聊天、玩游戏了。成绩也日渐提高。原高三的盛子健同学的家长曾到学校说:“我的孩子去年进了校刊编辑部, 我还担心会不会影响他的学习。没想到这一年来他的成绩稳步提高, 编辑排版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学的, 怎样学的。他父亲单位的大型材料都得他给排版呢!他现在还有了想考入大学, 学习电脑设计专业的目标。真的是很感谢学校给他这样的机会, 为我儿子的人生铺了一条五彩路!”

外联部的负责同学工作难度是最大的!他们需要到商家去游说, 争取商家的资助, 为校刊筹集资金。为酬谢各商家的大力支持, 校刊特增添了彩页, 为商家登了广告。徐维同学原来在班级不太喜欢说话, 但自从进了外联部, 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 说话有条有理。记者部的同学也发挥了特长, 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记者;摄影部的同学在学校金海老师的指导下拍摄了很多精美的照片, 为校刊增色之外, 他们的作品参加市摄影书画展评还获了奖!《校园晨光》校刊有很多栏目。“校园风”包括校内新闻, 学校近期的各项活动, 学校团委的活动通知、活动评比结果, 学校的重大决策等内容;“直击高考”中有全国高考政策风向标、高三学生的心理调试、高考答题技巧、各重点大学的简介和招生计划、考场小知识等内容;“知识天地”中有名人故事、科技博览、国内外重大新闻等内容;“诗词鉴赏”中是优选名诗篇详细赏析;“文化书架”是名著简介的内容;“万叶集”中有精美散文、感悟小语、生活小百科、校园幽默等内容;“学生佳作”是优选同学们“生活随笔”、“人生感悟”、“文学试笔”、“学生世界”、“同题作文”、“诗路花雨”等几方面的作品。此外还有学校教师的“明师档案”、学生的“明星档案”, 学生的漫画作品、摄影作品等等。同学们通过阅读校刊可以丰富知识, 净化思想, 提高认知能力。每出一期校刊, 下发到各支部,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阅读!可以说《校园晨光》校刊是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籍的首选。宝清二高校刊的创办对于优秀的学生,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使这些优秀的学生有了积极进取的天地。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为他们创造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充分肯定他们, 从而使他们发现自我, 肯定自我, 增强从头学习和生活中的主动性。总之, 校刊真的是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锻炼了同学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使同学们步入大学、走入社会后仍能游刃有余!可以说这是对同学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

我主张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实际出发, 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认识真理、接受真理、实践真理。学生一旦把做“四有”新人看作是自己真正的需要, 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去拼搏, 去攀登, 去自我完善。它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自我教育是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期望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的活动,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9篇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概述

(一) 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 这个变革活动是指包括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1]。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从高考历史试题发现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题目的比重不断加大, 特别是主观题。 例如, 让学生写小论文, 根据材料解决当今现实性问题, 或从历史史实中得到启示, 评价历史事件, 这些都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进步之处。

历史课的地位在学生和家长心中仍然比不上语文和数学课, 加上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够, 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 导致学生对历史课没有兴趣。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拼命赶课, 让学生习题训练, 学校为了升学率只强调考试的分数。 学生受到高考的压力只知道拼命地做题, 这样就使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都是为了考试。 此外, 思维定势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构成极大障碍。 这些都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巨大作用。 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归纳, 总结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历史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提高。

第一, 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历史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面, 就只能照本宣科地讲课, 不能游刃有余地拿捏各个知识点, 讲课就不生动, 学生自然就提不起兴趣,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例如, 在讲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剩余价值这些知识点时, 如果没有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 是不容易把历史课的相关内容讲透彻的。 历史教师应该多了解一些与现实相关的问题, 这样在讲课时才能把历史与生活实际更好地相结合。 此外, 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应该每年定期举行历史教师的培训,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 历史教师不仅要把课讲好,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这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授课能力的提高, 授课中得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反过来又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历史教师应时常关注史学的前沿问题, 这样对教材的处理会有比以往更大的提升。 例如在讲开垦荒地时以往都是强调其经济作用, 没有注意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就是生态史观的引入。 还有一些问题是当今人们研究正在争论的问题, 这类问题不能像以往那样下结论, 可以把最新动态和学生分享, 也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讲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第三, 学校应努力改变教学设施配备的现状, 使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影视资源及图片等资源的利用会使历史课堂更生动形象直观, 更有感染力, 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最好在新课讲授的导入环节就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跃学生思维,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但历史教学要注意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取舍, 适当运用, 否则会造成审美疲劳, 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 现在有些课堂还是 “师道尊严”, 课堂氛围十分严肃, 学生即使有想法也不敢提出来, 对教师有畏惧感, 这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应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学生有什么想法和观点可以大胆说出来, 历史教师不能把这些观点全盘否定, 而是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不敢发言的学生要多给予关心和帮助, 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使这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踊跃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考虑到青少年的一些不成熟的心理, 在交流中要特别注意措辞, 多用婉转幽默的话语, 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 同时不失课堂教学的有序。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 注重过程性评价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历史教学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 忽视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三位一体所进行的评价, 但并意味着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2]。 当前历史学科中的学生评价, 把考试分数当做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方法的培养, 忽视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培养的, 因此应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评价、 课堂提问的评价及作业的评价。 首先, 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 督促学生在历史课前预习, 使学生对历史教师要讲的知识点有了解并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想法, 这样在历史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有更大发挥空间, 就更容易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其次, 在课堂提问评价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角度可能比较片面, 但经过历史教师的指点就可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 要注重对历史作业的评价。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需要不断反复的, 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强, 如果没有把历史知识弄懂弄透彻, 则是谈不上创新能力的。 在对历史作业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基础知识的掌握, 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这就要求作业的设置不仅要巩固基础知识, 还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究性。 例如, 可以把历史小制作、历史小话剧布置成历史作业, 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及在历史教师对作业的评价中更好地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 例如, 在讲到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节课的时候, 历史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应的实物图片及影视资料, 还可以把中外相应的发明时间进行对比,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第二, 使用对比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 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教师可以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中让学生对比, 分析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进步飞快, 而中国却没有。 使用对比法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第三, 使用活动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到“百家争鸣”这节课的时候可以编排一个历史小短剧, 让几组学生分别扮演儒家、道家、法家, 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事件分别发表言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把教材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历史教师可以就一些有争议的话题组织辩论赛及演讲比赛, 使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取长补短, 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 此外, 在讲重难点、揭示规律、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 从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要处理好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不能一味地强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 因为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其次, 历史教师切不可问些不着边际的对历史无关紧要的发散性问题。 例如,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法国搜查人员的介入, 所以由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历史教师问“如果游船不能转移的话, 还可以转移到哪里开会”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最后, 在创新时要坚持以科学的唯物主义为指导。 例如在评价毛泽东时, 有些学生指出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从而否定毛泽东。 这时历史教师就要对学生加以引导, 指出虽然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很大的损失, 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3:19.

中学生英语课堂中学习情感的培养 第10篇

一、情感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1.语言具有情感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 语言具有认识性、实效性和情感功能。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 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加深情感, 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因此, 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2.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 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 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 更加迅速。克拉申也对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他认为, 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也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 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 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 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 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 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 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 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 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

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 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 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 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 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 要以情达理, 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 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应处处以学生为本, 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二、情感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

1.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在创新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此, 我在英语教学中, 十分注意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 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 创建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 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 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

2.开发情感资源,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

(1)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功能, 巧妙地组织教学, 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以往的英语教学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都过多地关注英语学科的“知识性”, 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情感变化更是少有问津。《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要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 注意从情感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织, 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力求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 教学A Birthday Party一课时, 为了导入新课, 我提问学生:Is today your birthday?whose birthday is today?过了一会儿, 一位男生很腼腆地站了起来。我对他说:Great!Happy Birthday!Here’s a little present for you. (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小礼品) 他说, Thank you.接着我对同学们说:Boys and girls, what can we do for him now?有的同学建议搞一个party, 有的同学提议为他唱生日歌。我表示赞同, 说Good idea Let’s si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于是, 师生唱起了生日歌。此时学生情绪高涨, 我也自然导入了新课:Today is also Tom’s birthday.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ry to find out what’s happening at his birthday party.相信那位过生日的学生一定会永远记住这节特别的英语课。

(2) 利用情感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提高学习质量, 获得成功的巨大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强化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乐学”。例如, 在课堂上讲到be going to do这个结构时, 我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be in the future?这个句式让学生自由交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一边纷纷表达自己的理想, 一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他们中有的要成为教师, 有的要当侦探, 有的想当宇航员, 探索宇宙的奥秘。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与关爱。我也给学生激励、鞭策、指导和建议, 努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到“我爱学”。

三、情感教学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是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英语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我首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激发其学习动机, 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 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我组织学生以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相互交流, 资源共享, 共同增加词汇量和语言信息量,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中, 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初学者往往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又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尝试。此时, 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声由衷的赞许, 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 并将老师的真切期望和热情鼓励转化为自爱、自尊、自信。我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帮助他们设法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同时, 注意结合含有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的课文进行情感教育。如有关Albert Einstein, Edison等伟人、名人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让学生学习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和善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及顽强拼搏的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教学中, 我还注意选用含有情感态度内容的英语例句, 如一些英语名言、谚语、习语等, 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A.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B.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C.Don’t give up and try your best. I believe every dog has its day. (不要放弃, 继续努力。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时候。)

D.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 学到老。)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11篇

一、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插图

1.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运用什么方法在一上课时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导入艺术,尽可能做到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语”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看《圆明园遗址》图,并告诉学生:白色的建筑,显示着曾经的威严,但破败的断壁残垣,却昭示了历史的沧桑。之后我问:“谁知道这个建筑的名称?它何时被烧毁的?”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了,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

2. 利用插图,能非常轻松地记住学习重点,从而使学生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

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主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中,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们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将“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找区别: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凸出,而山顶洞人的前额、眉骨、鼻子、嘴巴与现代人差别不大。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北京人距今遥远,所以保留着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稍近,所以与现代人有相近的地方。最后,点出关键: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从面貌上看,已经显示出来了,而在这缓慢的进步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的观察、分析及教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很快就掌握了,学习兴趣也就产生了。

二、运用比喻、歌曲、民谣、歇后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民谣和歇后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教学《19世纪英德战争》时,我讲到:“德国,作为帝国主义宴席上的迟到者,根本不会满足于只享受一些残羹冷炙,它像一只喂不饱的狼,盯上英国殖民者手中的大盘子。”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幽默风趣地揭露了英德之间的尖锐矛盾。在讲解工农红军初上井冈山时,引用“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光”的歌谣,反映出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仍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到三国历史中的魏国攻打蜀国时,我说:“当时蜀国还有一定的实力,而后主刘禅却决定投降,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让,这真是‘阿斗的江山——自送。”这诙谐幽默的歇后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了解了阿斗的昏庸无能。在讲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我给学生播放了《长征》这首雄壮优美的歌曲,让学生集体朗诵并仔细品味歌词大意,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使学生系统地、完整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历史知识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克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等弊端。因此,我特别注意对比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常把历史人物等进行对比,因为教育的真谛是教人做人,历史能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有的遗臭万年,有的千古流芳。前者有秦桧、袁世凯、蒋介石;后者有岳飞、杨家将、孙中山,以及千千万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生可以看到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真善美,能够明白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或如何做。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对比,学生学习很有兴趣。除此之外,我还常把同类历史事件、不同时间的历史概念、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对比,使学生能把零碎、杂乱、孤立的历史知识在短时间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新奇思想

以往的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之中,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其求异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新奇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在实施情境教学时,可由学生主动探索获得。哪怕我们只有“一杯水”,我们也要学会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一、构建激励机制, 激发创新兴趣

青少年应该具有不墨守成规, 不囿于现有历史结论的探索积极性, 但探索是有风险的, 也不是可以任意而为的。作为学生, 因循守旧, 死读教材, 固然会获得较好的成绩, 而标新立异则有可能成绩暂不如人。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和创新精神, 不让他们在平时的考试分数上“吃亏”, 学校和教师应创建一种激励机制来调动、激发、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宜对下列情况予以表扬鼓励。

1.对课堂上积极思考、创造性回答老师提问的同学予以表扬鼓励, 并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表》中, 作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小考、期中、期末考试, 可出一些带有创新思维的试题, 拟定答案时给予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评卷时对那些有特色、有创新的答卷予以奖分。

3.对在学生社会调查、历史小论文征文、向报纸杂志社投稿中取得成绩的学生公开表扬奖励。

4.设立各科“创新标兵”、“创新能手”等称号, 增强学生的荣誉感。

5.建立学生创新档案, 如实记录他们在中学时代的创新成果, 做为向上一级学校和社会推荐的重要材料。

二、注重课堂教学, 搞好创新教育

历史创新教育可以延展到社会各个层面, 但关键在于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改进教学模式, 引进创新活动。为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就要尽力创设创新情境, 设立创新问题, 引入创新手段, 充分运用历史文物资料、历史题材文本、多媒体课件等辅助资料, 让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 探讨问题, 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深入钻研教材, 涉猎课外知识, 积极开展讨论, 让历史科代表总结概括, 教师最后予以评价指导。

2.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发掘隐性知识, 注重历史现象的客观作用。现行教材很注意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 在教材中表述时, 往往采用折中式的表述和评价。为此教师可从另一个侧面, 组织学生全面公正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客观积极作用。例如, 世界历史教材“美国南北战争”中, 在分析《宅地法》时只肯定了它调动了黑人奴隶革命的积极性, 在日常教学中, 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它与西进运动的关系, 指出它推动了西进运动, 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利用教材注解, 解读史学界不同观点。新编中学历史教材很注重引用史学界不同观点,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存异”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自选观点, 自主分组查阅资料, 进行课堂论辩, 组织学生“裁判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拟好较宽松的“评价细则”, 对学生论辩进行评价。

4.联系社会现实, 反思历史现象。在历史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古为今用”的思想, 反思历史, 联系现实, 吸取教训, 学习经验。如学习中国农业发展史, 在传授历史知识 (包括各个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相关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农业发展的特点) 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农业是以传统农耕经济为主, 以不断地垦荒种地为特色, 但不太重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忽视农业水土保持和土地改良, 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我们的家园, 就必须退耕还林, 垦田还湖, 发展高科技农业, 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再造秀美山川。

5.布置创新习题, 组织创新实践。学习历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社会现实服务。在日常教学中, 要布置一些带有创新思维的习题,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舒展独立的个性, 让思维的骏马在学术的原野上驰骋。如, 在学习“预备立宪”一节时, 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查找相关资料, 展开激烈的讨论, 鼓励他们以审视的眼光、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

上一篇:学案下一篇: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