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媒介范文

2024-05-23

广播媒介范文(精选8篇)

广播媒介 第1篇

1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介发展的特点变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 广播媒介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其一, 受众群体的年轻化和特定化。传统广播媒介受众主要是40 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 而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 这种年龄有向下发展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收听广播。另外, 出租车司机和建筑工人成为最频繁收听广播的人群;其二, 节目内容的本土化。基于受众的固定化和人们审美价值观念的发展, 当前广播节目更加注重本土化, 以更为亲切和熟悉的听觉观感吸引更多的受众;其三, 收听工具多样化。广播不再成为收听广播的唯一途径, 车载收音系统和智能手机中的广播APP成为当前更受到人们欢迎的收听工具。

2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介发展的瓶颈表现

媒介融合背景下, 当前广播媒介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第一, 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传统广播各个频率之间泾渭分明, 内容分别趋向于新闻、音乐、体育、道路交通等等, 而当前, 广播媒介为了吸引听众, 各种类型节目的专业化界限越来越模糊, 内容开始出现同质化, 特点并不鲜明。这样很容易让受众失去收听兴趣

第二, 品牌栏目的缺失。面对着媒介融合的背景, 同为传统媒介之一的电视媒体正在不断做出改变, 各种品牌栏目层出不穷, 既给大众带来了新的娱乐体验, 也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吸引受众。举例来说, 央视《中国成语大会》就是非常优秀的节目。而对于广播媒介来说, 并没有品牌栏目的支撑, 再加上听觉媒介相对于视觉媒介天然的弱势, 很容易让受众疏远。

第三, 创新不足。当前的时代信息技术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各种全新的发明创造都是基于人们的需求和行业的推动来实现的。广播媒体天然的弱点就是不可视化, 而广播媒体人基本上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创新和改革, 广播媒体发展停滞不前也就成为必然。再者, 当前移动互联高速发展, 广播媒介在手机中的适用力度不够也影响着其可持续发展。

3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介的发展模式创新

在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 广播媒介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 应当努力实现创新。笔者认为, 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性改革。

第一, 与新技术融合。上文中提到, 手机APP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尽管也有一些广播类APP的出现, 但是其所占比例仍然不大, 用户仍然有限。实现广播媒体由传统向现代、由单一向综合的方向发展, 是未来广播媒介的唯一出路。未来广播应当达到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查阅、可以回放的综合性媒体。

第二, 重视品牌经营, 走产业化道路。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 其同样适用于广播媒介的发展。未来的广播节目也应当积极经营品牌节目, 用核心结合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同时, 产业化和产业联动也是改革创新的根本, 可以结合与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 走一条共赢的道路。

第三, 重视内容, 用高品质的节目迎合受众需求。形式上的改变只能够图一时新鲜, 而只有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才能够真正让广播媒介立于不败之地。广播媒体应当探索多样化的节目类型, 充分发挥声音传播这一特性, 将其功能和优势最大化;要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结构的受众, 制作个性化的、受众细化的节目。另外, 结合当前“微”时代的特性, 更短、但内容更加丰富的“微广播”可以作为未来广播节目的主打。

4结论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价值就是并不需要消灭或者放弃那些已经与时代发展特征严重不符的传统产业, 而是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以互联网+ 传统产业的模式来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媒介融合就是“互联网+”时代媒体领域的重要尝试, 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彻底打破壁垒, 将所有资源进一步整合的巨大动力。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共存, 新媒体给广播媒体为主的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 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新的发展契机, 如何把握住这种媒介融合的契机, 实现广播媒介的创新发展就成为了中国所有广播人和媒体人应当关注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全球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给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广播等传统媒体就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开始沉寂。“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业较为关注的一个词语, 其也成为解救传统媒介发展瓶颈的好的尝试。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介发展的特点变化切入话题, 分析当前广播媒介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发展策略, 希望能够给广播传媒业带来一些理论上的基础。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告媒介,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崔保国编.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5)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2]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 2007 (1) .

广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浅析 第2篇

关键词:广播媒介多元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84-01

1、前言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广播媒介的传播形态走向多元化,作为广播的对手,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同时也是广播未来发展的新盟友,随着“移动人群”这一概念日渐清晰,曾被认为没落的广播迎来新的发展,其人气开始回升,广播业开始“复兴”这一说法兴起。如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业的兴起将美国广播几乎逼近了悬崖,汽车和干电池带给广播在移动领域的优势,广播得以继续生存下来,到目前为止,只有广播真正可以称之为“无国界媒体”。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广播媒介多元化的传播形态必将给自身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

2、广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形态

2.1传统广播

传统广播形态仍然是主流形态,其特点是:采用无线电传播技术:传播快、成本低廉和接受方便:受众主要是被动地收听,选择性小;听过即逝的不可保留性。

2.2网络广播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广播与网络开始结合,产生了网络广播这种新的传播形态。网络广播是指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传播音频、视频信息的广播。网络广播的产生是以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公司在其网页上提供“音频自选”服务为标志的,之后各大广播公司竞相开始与网络结合。

2.2.1网络广播的类别

按照创办机构,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传统广播媒体与网络结合,主要提供电台机构介绍、节目介绍、广播内容的文字信息、在线音频广播服务,目前我国每一家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都基本具有上述功能;第二类,商业性质的公司和网站同网络结合,一般以电台名义,比如各地电信部门开办的各种频道[3]、腾讯QQ音乐点播,这些商业网站将网络广播电台作为网站提升品牌和增加点击率的一种方式;第三类,业余网络广播电台,由个人或集体投资成立,一般以音频为主要内容,节目贴近生活,也包括各所高校成立的校园网络广播电台。

2.2.2网络广播的特点

广播与网络的结合,使得音频的内容可以结合文字内容,图片甚至图像,缩小了广播和听众之间的距离,视觉上的享受使人的记忆更加深刻;网络广播使得听众可以在预先了解各种广播内容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喜好和要求选择收听内容和时间,不再是以往单纯被动的接收形式和接收时间;网络化使得广播改变了仅停留在收听阶段的局面,网友听众可以通过网络互动,主持人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形成多角度的交流;网络广播传播的范围增大,由于互联网是全球联网,因此网络使得任何一个联网的节目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听众可以利用广播来动态的“了解”世界。

2.3数字广播

数字广播的原理是将各种音频、视频信号数字化,然后进行编码、调制,传递多媒体信号,包括文字,画面、电视节目等各种信息。

2.3.1目前数字广播的几种形式

目前数字广播的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数字声音广播,从信息编码、通道到调制方式完全采用数字化,单频多点网覆盖方式,将宽带通道根据需要分成各个子通道,用来传送不同的业务,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上个世纪末,通过卫星传送数字信息广播的方式开始出现,三颗地球同步卫星和接收机等设备保证了数字声音广播可以向全球播放,覆盖范围大大增大,其缺点是对于有遮挡的地方如树、房子,看不到卫星的地方就收不到:第二种,数字多媒体广播形态,与数字声音广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不仅可以传送声音,还可以传送视频图像等多种节目,技术上是将声音的信号改为可以传送图片、视频等多种内容的信号;第三种,网络数字广播,将数字化的广播节目与网络结合,一方面可以网上提供同步播出,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点播服务。

2.3.2数字广播的特点

数字广播的音效非常好,几乎可与CD相比;收听效果好,即使在汽车上收听广播也没有杂音产生;便于携带、移动收听,为移动的人群提供服务,手机也可以接收广播;数字化广播接收面积大,特别是现在和卫星结合的数字化广播。

3、结束语

在各种媒体技术层出不穷、高速成长的今天,广播“弱势”理论曾一度占据着人们的思维,然而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报刊、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相互融合趋势,使得广播媒介在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多元化的传播形态,除了传统广播外,还有网络广播、数字广播这两大传播形态,通过对这些传播形态的具体阐述表明在充分了解世界广播媒介发展格局和趋势的前提下,从我国广播的现状特征和发展需要出发,广播媒介在新媒体时代将大有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丁俊杰,黄升民,中国广播产业报告——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

[2][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2

[3]高雁l广播经营发展策略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3(1):87-88,

新媒介环境下广播的发展 第3篇

1 传统广播的特点

1) 传播范围广。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向拥有接收工具的广大受众传送节目信号的活动, 传播对象几乎是全民性的。从传播的效果来看, 广传播速度快, 穿透能力强, 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感染力等特点。缺点是传播易受干扰, 有的地方接收效果不稳定。

2) 针对性强。受众的多样性让广播逐渐向多语种、多频道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外语广播和经济调频、交通调频、音乐调频等的细分, 这就增强了广播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缺点是地域性色彩强, 受众基数被削减。

3) 成本低。广播节目相对于电视、报纸和互联网, 传播成本较低。制作广播节目所需的人力、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相对少;广播接收的费用也比购买电视、电脑和订报纸的费用要低得多。也就是说, 受众通过广播获取同样多的信息, 要比电视、报纸、互联网更便宜。这种低成本的传播手段, 使广播在众多媒体中, 保留着一定的竞争力, 这也是广播占领受众市场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缺点是广播节目内容在深度挖掘方面稍逊于电视、报纸和网络。

4) 接收方便。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的, 受众通过耳朵来获取信息, 这一特殊的传播和接收方式, 决定了广播比其他任何媒介接收信息都要简单、方便。人们不需要专门花时间或在一个固定的场所来接收信息, 只要想听就可以打开收音机, 这也是广播不可能被其他媒体所取代的最主要原因。缺点是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播效果。

2 新媒介环境

1) 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网络更深层次地介入大众的生活, 让信息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和快捷, 这给一直以传播速度快、信息接收方便为优势的广播传播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网络科技大潮中找到突破口, 让传统广播实现持续发展, 成为了当前广播传播面临的最大挑战。

2) 机遇。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 让广播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网络广播、微电台和手机app的流行, 让广播突破了地域限制、时间限制、接收终端和传播机制的限制, 在原有受众流失的同时, 跨区域受众、移动终端用户逐渐成为了新的潜在用户。

3 广播如何应对

首先,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的发展目标、正确的传播方向、优质的传播内容、畅通的传播渠道是广播发展的基础。管理者或经营者应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 在强化品牌推广、做强品牌、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等方面下功夫, 让广播获得良好的美誉度, 从而摆脱被遗忘或被替代的危险;积极采取市场策略, 加强经营管理, 做好经营创新和节能增效, 降低运营成本, 探索广播媒体集团网络化道路, 为广播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节目策划上着力, 充分考虑广播特点、受众细分、广告投入等内容, 以节目内容为王牌, 提高受众接触率、广播节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激发广播活力, 由此延伸出更长的产业链, 为广播发展筑牢根基。

其次, 充分发挥优势, 提高节目质量。广播具有传播迅速及时、覆盖性广、语言通俗易懂、受众参与性和互动性强、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广播发展应立足这些优势, 在优化节目生产流程、创新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 细分受众、细化传播时段, 充分考虑节目内容与网络同步直播的适配度, 在广泛传播的同时, 探索专业化、窄播化之路, 大力满足受众对广播内容多样化需求, 以弥补广播传播渠道单一等劣势, 提升传播效果。同时, 应加强广播行业人才培养, 提升作为“互动桥梁”“情感载体”的广播节目主持人素养, 增强节目制作意识, 让节目内容在社会性、生活化、人情味上更上一层楼, 充分体现广播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特点。

最后, 进一步整合资源, 构建多位一体的信息传播网络。只有进一步整合资源, 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探索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广播实际的道路, 广播才能在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中取胜, 这就要求广播经营者采取媒体融合策略, 进行广播技术变革, 既要有效融合电视、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 又要融合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资源, 进一步拓展广播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 强化广播的交互性服务功能, 建立起强大的广播—多媒体交互式网络平台, 让广播节目从听得到逐渐扩展到看得见、能选择、能互动, 即:在广播实现网络同步传播的同时, 在网络上对传播内容进行必要的图文补充, 实现网络存储, 满足受众对定时、寻址、分组等智能化需求, 进一步实现广播的线上、线下互动, 延伸由广播带来的产业链, 推动广播事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凌昊莹.广播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岩, 黄宽宇.广播电视新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0.

广播媒介 第4篇

关键词:广播,类型化,传承,创新

0 引言

近些年来,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广播这一传统媒介受到很大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希望广播媒介再次焕发青春, 为此我国也正在把传统的广播媒介向类型化广播转化。类型化广播最早来源于美国, 是频道不再分拆时段的去打造不同栏目, 而是全频率的去打造一种概念、传播一种文化、经营一类人群的格式化的广播, 也就是说听众可以在任意时间收听自己喜欢的内容, 不必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来收听节目, 我国在借鉴转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情况。

1 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最早实行类型化广播的电台是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 随后经济之声也开始使用这一模式, 2004年上海建了一个号称国内第一家新闻类型电台的东广新闻台每天15小时滚动新闻版块, 以后武汉、南京等地区也相继实行了这一类型的广播, 逐渐成为了我国广播播出的主流模式, 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收听率排行榜上, 前十位的频率中类型化频率能占据两席左右。

类型化广播的理想的发展转台是以单个频率为基本单位载体, 对听众突出的某一个共同的需求来进行资源配置, 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很容易形成频率不足和细分程度不全面的状况。

类型化广播是按照观众的需求来采编内容的, 利用不同频率交叉覆盖和同一频率提供同质性内容来实现观众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内听取自己想要的广播, 突出频率形象淡化节目和主持人。类型化广播的实现需要一个条件就是需要不同频率交叉覆盖, 但我国电台是按照地区来分的, 每个地区都有固定的频率, 要想实现类型化广播就增加广播频率的个数, 但这是不被国家允许的, 所以实现类型化广播就无从谈起。

类型化广播要求内容同质化, 这点较难做到, 很容易造成两个电台广播内容类似。最早实行类型化广播的音乐之声可以说很成功, 但这是因为音乐之声属于国家电台, 除了本台的记者还有地方台的记者源源不断的把新闻传送过来使得新闻资源丰富, 选择性就比较高, 但地方电台就不同了, 当地新闻根本就不足以滚动播放, 造成很多广播内容雷同。

类型化广播有个要求就是淡化节目淡化主持人, 但这种形式不是固定的, 曾经有一项针对于音乐类内容的调查, 调查显示约有很多人认为主持人说话的内容应该与所播放的音乐介绍有关, 只有很少听众认为应该只放音乐主持人不说话。举个例子, 类型化广播未实施前, 江苏电视台排名南京第一, 2006年实施类型化广播之后仍然是第一, 但到了2009年只位居第9位, 一直到2010年改版适当增加主持人的语言, 突出主持人的风格, 三周内就升到了第三位, 可见, 淡化主持人在我国是不可行的。

因此面对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遇到的种种现状, 应该采取不同的形式, 因地制宜。省台至少要有一套综合频率服务广大农村的听众, 城镇化率高的地区, 则可以按照中国式的类型化播出安排播出节目;一定要区别对待不同题材的广播, 增强与生活的贴近性, 提高收听率, 如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频率实行了类型化播出, 但是收听率是在下滑的, 但是交通之声广播未实行类型化播出, 收听率确是仍然在上升。这说明不是实行了类型化播出收听率就一定高, 而要贴近听众的需求, 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 这才是广播的第一要务, 这也正是类型化播出的初衷

2 类型化广播对传统广播媒介的传承与革新

类型化广播与专业化广播表面上来看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但是两类广播却在运作逻辑与运营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 从受众视角来看, 类型化广播功能本位定位于满足各类听众群体的某一项需求, 而传统的广播媒介只是定位于某类听众群体, 从产品来说类型化广播是单向播出的, 锁定听众的某一需求, 循环播出同质化节目, 而专业化广播是双向播出的针对某类听众群体针对某类听众群体;从编播视角来看专业化广播是大板块节目, 强化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 而类型化广播是格式化、表盘化的竖式编排淡化主持人的作用, 类型化广播在于“需求”, 专业化广播则是先划分大众然后才是满足于大众, 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类型化广播的出现是广播媒介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 各种便携式的收听设备如手机、mp3等已经成为收听广播的重要手段, 人们可以使用越来越多的工具来收听广播, 早已不是原来的单一只能使用收音机来收听广播。

曾经有一项调查是了解听众收听广播时收听工具和收听场所的变化, 调查显示目前仍有约3.8%的人用收音机来收听广播, 这些人大部分是一些老年人, 约有70%以上的人是利用网络、电视、手机、mp3等等工具来收听广播, 对于人们的收听场所则是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 以往的人们收听广播主要是在空闲的时间待在家里收听广播, 但是调查显示约有20%的人是在乘坐公交车或者开车时收听广播, 有7%的人在工作单位收听广播, 大概有30%的人在公共场所收听广播, 在家收听广播的比例仍然是最大的有40%多, 但是同以前比起来这个比例可以说是大幅度下降, 而且很多听广播的人只是把广播作为背景来听的。所有这些改变均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引起的, 人们目前收听广播的时间与地点都向伴随性转变, 而且伴随性也是广播媒介发展到现在的一个特征, 而伴随性也是广播媒介是否能决胜市场的关键。

传统广播更倾向于教导人, 类型化广播是锁定听众的某一需求而出现的, 充分地体现了广播媒介的伴随性, 也就是说广播成为了一种环境背景来“陪伴”听众, 类型化广播颠覆了传统广播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听众在收听广播的时候有55%的人不会收听固定的频率, 也就是说听众的忠诚度比较低, 面对听众各种不同的要求, 传统广播媒介在这方面显得有些无助, 而类型化广播却不同, 它最大化的满足了听众在这方面的要求, 能够网罗了相当数量高学历高收入的重度听众, 忠诚度表现可圈可点。

长期以来我国对广播媒介好坏的评价标准是靠收听率来体现的, 为了提高收听率, 传统的广播媒介是满足于人们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专业化广播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感觉, 听众并不买账, 特别是2003年以后, 这种方法很难在各种广播媒介中保持传统广播媒介想保持的收听率, 面对听众的需求, 高的忠诚度才是目前广播媒介应该追求的, 而类型化广播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 不求有很多的人来收听, 只求某一类人长期收听, 也就是说在某个频率形成一个品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无论是适应受众细分的市场发展还是面对新媒体迅猛崛起的尖锐挑战, 类型化广播都必然作为传统电台的取代者而成为广播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 类型化广播是人们生活需求与社会发展的产物, 回归了广播作为伴随性媒介的本质, 但是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类型化广播要想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欣.类型化广播的发展空间和角色功能[J].新闻爱好者, 2009, 20:160-161.

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如何彰显优势 第5篇

一、广播媒介功能的回归

“珠江模式”[1]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无论是载体、内容还是形式, 广播媒介都要与时俱进, 但这种“进化”或者变化, 是以不丧失甚至能够放大广播媒介与其他媒介质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如果变来变去把广播媒介的特性丢失了, 或者变成了别的媒介, 那就失去了变化的意义。社会也不欢迎这种同质化、同类化、同构化的变化。

近年来, 广播媒介经常自称弱势媒介。其实这是比较而言的。无论是单台还是整体, 今天的广播媒介在覆盖率、收听人口、经济实力和技术手段上, 都是几十年前处于黄金时代的广播媒介不可比拟的。即便是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情况下, 广播媒介的优势也是不可替代的。比如说, 广播媒介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使用成本最低的, 也是携带最方便的媒介;广播媒介还是媒介种族中使用时惟一的非排他性媒介 (听广播不误做其他事) , 也是使用时副作用最小的健康媒介 (看电视、看报纸时间长了, 视力会下降;上网久了, 视力也会下降, 屏幕辐射和手机辐射一样, 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广播媒介还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发展因素, 那就是政府和社会监管的环境比较宽松。竞争要讲究辩证法, 有时候, 劣势就是优势, 追兵就是救兵, 压力就是动力, 退路就是出路。比如, 和电视相比, 广播没有画面, 这似乎是劣势。但是, 也正因为没有画面的要求或者不需要画面的佐证, 广播媒介可以把全世界的信息尽收囊中。和报纸相比, 广播节目不便于保存, 但是, 其瞬间即到的时效性也非报纸所能望其项背。和新媒体相比, 广播媒介固然不那么丰富多彩, 但是, 其便利性、本土性等特点也非网络媒体可比。只要人类的听觉没有丧失, 广播媒介就不会消灭。因此, 在纷纷扰扰的市场竞争中, 广播媒介的竞争之道首要的不是突破, 而是功能的到位和回归:

——广播媒介要知道自己的主要听众在哪里, 并把那里作为市场开拓的重点。本土市场是任何地方媒介应守、必守的主要市场。当然, 本土市场也是不断变化而且需要细分的。就当前中国的广播市场而言, 一方面常规广播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 城市的流动人口和有车一族已成为新的日趋稳定而且不断扩大的听众群体。广播媒介开播任何一个新节目、新栏目, 都不要忘了最基础的听众市场。广播媒介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频率专业化、对象化的优势, 为一些特殊的听众群体做好贴身服务。

——广播媒介要提供其他媒介提供不了或者不能及时、全面提供的最适宜自己的内容。广播既然是一种听觉媒介, 就应当在话语上做文章, 在声音上下功夫。广播也是语言的艺术, 声音的艺术, 想象的艺术。因此, 内容的回归首先应在三个基础种类节目上下功夫:

一是做好新闻。新闻节目应当成为广播媒介的立身之本。从理论上说, 既然拥有不受内容版权限制 (至少现在还不受) 、画面限制、空间限制 (全球性取材选料) 和成本限制 (一般情况下很低) 四大优势, 广播媒介可以将天下新闻 (包括报纸、电视、网络新闻) 一网打尽, 从而成为新闻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传播媒介。

二是讲好故事。男女老少, 几乎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一些卫视近年来不约而同地定位在“故事”上, 而且在提升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两个方面迅速见效。但是, 把“故事”转化为画面, 成本是非常高的, 而且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转化成画面。相比而言, 广播电台要想办一个故事频率或栏目, 易如反掌, 成本小得多。故事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在主体上可以分为:人物故事, 动物故事, 家庭故事;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古代故事, 现代故事;在空间上可以分为:中国故事, 外国故事;在真实性上可以分为:真实故事, 神话故事, 文学故事;在受众对象上可以分为:民间故事, 民族故事;在内容上可以分为:新闻故事, 法制故事, 情感故事, 励志故事, 等等。从故事的属性和传播效果来看, 故事的外延还可以延伸到一切以人为中心、以情节为纽带、以娱乐为诉求、以“说”见长的其他艺术或节目种类, 如喜剧、小品、笑话、曲艺、评书等。在具体操作上, 故事可以和某个活动结合起来, 活动可以和服务结合起来, 服务可以和娱乐结合起来, 娱乐可以和本土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可以说, 讲好故事, 广播媒介就有市场;讲不好故事, 就等于自废武功, 资源浪费。

三是放好音乐。广播是听的艺术, 但不能光听说话。美国有一万三千多座广播电台, 大约有九千座是音乐台。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广播媒介的娱乐功能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节目体现的。异军突起的交通广播, 如果仅仅是播放路况信息而没有新闻、音乐或其他故事, 是不可能持久兴盛的。因此, 中国的广播媒介应该在音乐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播放更多、更好、更个性化的音乐节目。

——广播媒介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使命和公益性特点, 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中国目前媒体产业的所有制结构非常单一, 多属国营性质, 按理说, 社会责任应当始终放在第一位。但实际上, 国内的各类媒体、大小媒体无不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 很多媒体的社会责任仅仅是挂在嘴边或书面, 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成为经营管理者的“圣经”。这也应验了“都是都不是”的社会规律。中国没有西方国家意义上的公共媒介, 几千座电视台、几千座电台不分大小、级别高低, 按照同样的游戏规则, 同场竞技, 全部播放广告。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法制和社会机制健全的国家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甚至是不可想象的。商业媒介追逐经济效益天经地义, 但是, 一个国家所有的媒介都去追金逐银的时候, 就十分恐怖了。

二、广播媒介功能的开拓与创新

对广播媒介而言, 所谓的生存空间显然是指所在城市或地区市场, 或者传统的听众市场, 或者传统的广告业务市场。所谓的发展空间则是指所在城市或地区之外的市场, 或者潜在的听众市场, 或者传统业务的延伸市场, 或者新媒体市场。如果说, 在自己的生存空间内, 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作用, 广播媒介只需要经营到位、正常发挥, 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 要想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则必须具有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了。

创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 而不是一种工作的常态, 尤其不是每个人、每个企业的常态。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 创新的成功几率平均只有5%, 只有少数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可以承担。美国尚且如此, 中国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更是应当把跟进、补齐和到位而不是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如果盲目创新, 很可能像大跃进一样, 连老本都亏掉。然而, 事物都是辩证的。创新的成本、条件和风险虽然很高, 但是创新一旦成功, 效益也非同寻常, 这符合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规律。从竞争的角度来说, 最有效的竞争就是创新性竞争。对广播媒介而言, 由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创新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欧美国家在媒介的创新方面已先行一步, 如数字传播技术、媒介形态创新 (可视广播、多媒体广播) 、节目形态创新、节目生产模式创新等。国内的广播媒介创新其实就是跟进、到位, 向国际看齐。

三、广播媒介创新需要新观念、新对策

新媒体时代, 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 传统广电媒介的影响力被稀释、被淡化。这是必然的, 但是, 如果被边缘化, 恐怕就不是传统媒体特别是广电媒体所能接受的了。这个“如果”并非没有“现实”的可能。要破解这个“如果”, 按照古训“解铃还须系铃人”, 还得从新媒体身上找出“破绽”, 批亢捣虚。

众所周知, 新媒体有几个十分了得的优势, 如可以提供海量信息和个性化服务, 互动性强, 可以自主、自由传播信息, 等等。毫无疑问, 新媒体的上述优点, 包括广电媒体在内的所有传统媒体都不具备。一些广电媒体一直试图通过增加频道、频率或者开通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多让公众参与节目制作以及开发数字化机顶盒等等各种手段来弥补上述缺陷, 也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 应当承认, 无论怎么努力, 传统媒体都不可能完全具备新媒体的某些特点或优点, 否则, 新旧媒体就没有界限和差异了。如果一味地沿着上述思路去和新媒体抗衡, 那正好“中”了新媒体的“圈套”了。差异, 不一定就是差距。差异可以产生价值。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寻求与新媒体竞争的时候, 首先要承认彼此的差异, 其次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东西, 再次是要针对新媒体的“优点”寻求对策:

——不拼个性拼特性。新媒体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对生产标准化、传播点对面的传统媒介来说, 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但是, “个性”其实是隐藏在“共性”或者“共享”之中的。任何个体, 输入同样的关键词, 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或服务, 并非独享。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生产制作的大量信息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己拥有版权的“独”“特”产品, 完全可以成为网站的上游内容提供商, 直接为用户服务。

——不拼海量拼质量。应当看到, 新媒体海量信息的背后也有“难言之隐”。首先, 信息海量, 用户的时间有限, 需求有限;其次, 所谓的“海量”信息其实有多半是重复的、粗制滥造的甚至是无用的垃圾信息。正因此,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应当在内容的“少而精”上大做文章, 争取以少胜多, 以精搏杂, 以质取胜。

——不拼互动拼沟通。认真分析新媒体的互动主体和互动内容, 不难发现, 虽然也有一部分内容属于公共领域的话题, 但是, 大部分是私人之间或者陌生人之间的私密性聊天, 有的甚至是黄赌毒的内容, 基本上不了台面见不了天。这实际上和以大众传播为宗旨的传统媒体并不构成直接的竞争关系。更多掌握政府信息资源的传统媒体完全可以通过对更多重大新闻的采制和发布引领社会舆论的风向和潮流, 成为沟通社会各界的桥梁和工具。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媒体发展策略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广播媒体,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的广播媒体行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开始逐渐转变其过去传统的发展方式;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广播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新的发展出路。所以在不断融合发展的媒体时代,要善于通过利用对方的优势弥补自身发展过程的不足,并不断突破困境,走出更好的广播发展之路,从而促进广播传播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1 媒介融合时代的广播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广播发展过程中的交流相对被动且互动方式单一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受众群体逐渐改变了对广播媒体这种传播方式的需求,并对其的节目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众希望其广播媒体信息更加多元化和独特化,但如今,大部分广播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且部分广播媒体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在思想理念上相对保守和滞后,使很多发展理念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很好地权衡节目发展的各个因素,使受众无法积极而充分地参与其中。另外,广播电台的发展模式中依然还存在以电话热线参与来支撑整个节目进行互动的平台模式,这种电话参与的互动模式过于被动和单一化。而当时代的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应用,使微信、微博开始广泛受到大众的青睐,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所以听众逐渐对广播的这种互动单一化的模式失去了关注力和吸引力。另外,广播媒体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微信、微博平台的交流互动的应用还较为贫乏。

1.2 受众改变应对相对缓慢

当前,我国的广播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雄厚的技术支持,这种新的发展环境和新技术支撑逐渐改变了受众过去的需求和使用方式。使广播电台媒体的发展所面对的群体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广播媒体发展的方向还是处于较为粗放的专业化发展上,没有充分关注到其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群体对象的改变,继续按照原定的专业类型发展,且节目在目标受众的定位上缺乏改变和创新,年轻群体的个性化差异显著,且他们这类群体对广播媒体发展的需求逐渐突显出时尚性和实用性。同时,移动听众开始成为广播媒体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受众来源,尤其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私家车成为人与社会发展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相对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汽车类节目发展不足,处于起步阶段,单一阶段,发展的速度相对迟缓。

1.3 传统经营的模式太过于单一化

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广播接触率还不够高,所以在媒介融合时代,广播媒体发展还有巨大的挖掘开发空间。广播的受众即是不同类型广告的目标受众。随着媒体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媒体也在快速发展和转型,年轻受众也逐渐转变了过去对广播媒体应用的需求,尤其是当前汽车市场给广播事业所带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但实际上,我国目前广播经营模式还是比较落后,很多广告的投放模式也比较墨守成规,如选择在一些节目中进行固定式的插播,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节目的整体节奏,并影响了受众对广告的接受,这就必然对受众的收听效果造成了影响,最终导致渐渐流失了大量听众。

2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媒体发展的有效策略

2.1 采取广播发展的多元高效式的采编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给我国传统广播的单一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改革创新的发展转机,并提供了新型的传播模式。我国过去传统的广播发展主要是围绕自我来进行媒体信息的传播,而在当前信息化的影响发展下,多元化和开放化的传播理念开始引领广播媒体发展走向更新的发展之路,并传达出以服务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念。新的媒介环境,要求广播媒介要积极将宣传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媒体发展与为用户服务的协调统一。新的媒介环境,为了增强广播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首先是提高已经不合时宜的广播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开展媒体的实践活动,强化所有人员的传播意识。传统广播在过去发展占据一定的优势时,最大的特质是单一的线性传播。但在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受众的需求和参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表现为注重互动性。而媒介融合时代则为大众提供了非常公开、公平的信息掌握权,使广播新闻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更多的传播机会。这样受众可通过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来接收信息和观点,让媒介成为受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丰富广播媒体的发展模式,从而为受众带来全新的媒介接触理念。

2.2 增加广播媒体可听可视立体传播的效果

当前,任何一部电影的上映都会配有高清视频画面及非常震撼人心的环绕立体声,带给人非常好的视听效果。尤其是在进入到媒介融合时代之后,广播形成视听一体化的传播方式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媒介融合可实现让广播有着更加可视化的效果,并在可视化的技术支持下,让广播的呈现更加立体和生动具象化。所以作为广播主持播音的人员,也开始更加注重整体外包装和行为表现,以更好地体现广播的呈现状态,且能够在这样的广播可视的立体传播过程中反映和表现出广播信息传播的真实可信性。

2.3 积极通过全媒体对重大事件的呈现诠释,从而提升广播影响力

广播媒体发展过程中,其最重要的有效策略是对广播影响力的打造,尤其是作为新闻媒体,当发生社会重大新闻事件时,必须充分体现其传播的新闻价值,并在这种新闻事件中让受众认可和接收,所以就必须重视通过借助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的参与和联动进行全媒体的多方位报道。尤其是在部分重大事件和大型活动的新闻报道过程中,广播媒体必须协同其他全媒体进行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影响力的构建,在具体实施中,广播媒体以直播为主,同时与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合作,并积极对当前各种平台包括微信、微博及各种门户网站来进行宣传和合作,实现广播媒体发展的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资源共享,实现采访的全媒体多方位报道。

2.4 增强广播媒体新闻的叙事多元化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新信息化技术的产生逐渐催生出了“全民记者”,新闻所呈现出来的时效性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对传统广播媒介组织的相关人员,时效性则就是新闻传播最关键的落实点,非常巧妙地把某一事件与某一主流观点进行有机结合。传统的单点新闻叙事是逐渐向外延伸的过程。而随着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的作用,使新闻叙事方式可以进行有效重组,把最为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并随着其重要性逐渐递减,主要目的是让受众及时掌握重点。而在当前的这种信息泛滥的时代背景下,过于冗长的信息内容只会造成版面媒介资源的浪费,也让读者有了信息接收的负担。所以在当前融媒体时代,要求记者要有全面综合性的技能,实现记者媒体化格局,并通过相互连通的各类平台有效分布信息、整合信息。

3 结语

媒介融合时代的广播媒体发展,其有效为广播的多元化节目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技术支持下,广播的各种增值服务得到了开发,并积极对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有了更加积极的应用,更好地丰富了节目本身的内容,并让广播形式更加有趣和丰富,使媒介平台得到更好的展现和开发,扩大增值服务的空间,将广告收入分成,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郭佳琳.媒体融合时代广播节目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6).

网络环境下的广播媒介形态变化 第7篇

媒介形态变化是美国学者费德勒提出的关于传播媒介技术进化的一种思考方式。它不是孤立地研究每一种媒介形式,而是鼓励人们考察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各个成员的所有形式,去注意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互关系。目前,传统广播媒介形态在互联网大规模发展环境下已呈现出共同演进、技术汇聚、进化适应等特点。

广播与网络的共同演进

一切形式的传播都是紧紧交织于人类传播系统的结构之中,而不能在我们的文化中分别存在。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时候,它就会程度不同地影响一切其他形式的发展。当广播遭遇新媒体的强大挑战时,广播选择了与新媒体结合,实现网络传播,不仅使广播可以扬长避短,在媒体竞争中保持优势,而且为广播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广阔的生存空间。很多广播节目都实现了网络实时播出,达到互联网与无线网同步直播的效果。

菲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说”最显著特点是:“它不是孤立地研究每一种形式,而是鼓励我们考察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各个成员的所有形式,去注意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新出现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互关系。通过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传播系统,我们将看到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一一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的。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罗杰·菲德勒,2000,P19)广播与网络的结合证明了媒介发展是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和取代。如果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都导致一种旧媒介的同时死亡,那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丰富多彩的传播技术就不可能存在。其实,各种具体的媒介形式就像物种一样,它们的消亡往往取决于各自的生命周期,即使消亡,它们的主要特征也将成为媒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在网络环境下的形态变化同样体现了广播与网络的特征相互传递、共同演进。

(1)与传统广播电台相比,新媒体时代电台增加了更多的互动和参与性。

(2)网络环境下的广播打破了地域性限制。借助互联网,电台规模不论大小,行政隶属不论中央或地方,其听众理论上可以分布在全球任何一个互联网可以到达的角落。比如,北京广播网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官方网站,2009年,在国外浏览北京广播网的网民达到2188万人次,占全网浏览总量的2.5%,其中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为海外访问量的主要来源地。如果没有互联网,一个省市级电台无法到达如此传播效果。

(3)从“弥补弱点”到“台网融合”。过去,传统的广播的传播是一次性的,不具有可保存性和反复收听功能。由于网络可以实现电台节目的点播服务,因此听众可以在任意时间选择收听经过专业制造的音频节目,弥补了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

广播在互联网上的发展不是在替代传统电台,这两者应该是一个相互丰富的过程,将网络也作为一种广播传播手段,可以收到1+1>2的结果。这种共同演进既是技术进步的成果也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扬。

广播技术与网络技术高度汇聚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观点曾经引起理论界很大争议,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证实了他所提出的“媒介:人的延伸”理论。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广播新媒介,对于报纸旧媒介来说,广播用听觉的声音传播补足视觉的文字传播。30年代中期出现的电视新媒介,对于报纸、广播旧媒介来说,电视用视觉的声象传播补足视觉的文字传播、单一听觉的声音传播。而互联网更是从互动性、及时性、非线性、海量链接等多个方面补足了旧媒介的传播方式。这样一来,人类的“体外信息系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展。

当我们对新的延伸尺度有新要求的时候,就可能更容易培养起一种媒介技术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快更自觉地采用、推广新技术,结果既推动技术变革,又推动社会进步。在广播技术与网络技术汇聚的过程中,很多广播新功能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上普及。

实时广播→广播回放→音频专辑

实时广播

在线广播服务是广播电台与互联网结合的基础模式,它打破了广播传播的地域限制,扩大了听众群体。以北京广播网为例,目前包括9套开路广播、7套有线广播的共16套广播节目均可在网上播出,“实时广播”频道也是网站较受关注的频道。

广播回放

在实时广播的基础上,很多电台网站开发了“广播回放”功能。北京广播网“广播回放”频道可全天候收录16路广播的节目,之后按照节目时间表进行切割、命名、上传,并整合了“断点续传”、“失败后自动重传”等功能,在每个节目结束后的15分钟之内,就可以将节目上传到网站以供用户点击收听。

音频专辑

有了“广播回放”的技术平台以及其收集的大量音频节目,北京广播网还建立了“听吧”频道。该频道是一个拥有浓郁文化韵味的网络音频社区,充分利用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资源,将各个专业广播的优秀作品以及电台的库存资料按照内容进行整理,划分为小说、文学、戏剧、教育、笑话、曲艺、健康、人物、经管、音乐、综合等11个大类,很多作品在这里以《专辑》形式出现。

视频直播→视频回放→移动终端

视频直播

互联网为多媒体传输提供了技术条件,广播仅仅在互联网上提供音频资源显然有些“大材小用”,因此,近些年来电台网站也纷纷涉足视频业务,在中国广播网、北京广播网等网站中,音视频同步直播的技术平台均已比较成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自2004年开始尝试广播视频,并于同年实现网络音视频直播,目前已在北京广播网上建立“视频直播”频道,作为北京电台音视频共做的固定展示空间,即从各个专业广播的日常节目中,选取带嘉宾的谈话类、音乐类及娱乐类节目进行视频拍摄,在广播节目直播的同时通过北京广播网进行视频直播。

视频回放

广播音频节目实现点播服务后,网友对广播视频节目也提出了反复收看的需求,并希望将节目中的精彩片段与他人分享。为此,北京广播网将一些精品节目经过加工之后再次展现,并为广大网友提供了视频上传服务,于2008年3月10日搭建了以视频分享为主的“播播视频”频道,频道采用了业界主流的FLV视频技术,视频码流为340Kbps,视频画幅为480×360,符合Web2.0的视频展现方式,并且支持视频上传功能,目前“播播视频”依其专业的制作水平及大众化的娱乐服务内容,成为有特色的视频分享网站。

移动终端

经过5年的广播视频拍摄锻炼,北京广播网在直播间画面构图、视频元素运用、后期包装剪辑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每天的视频节目可达到拍摄10小时、网上直播10小时、网络回放4小时(20余段)、浏览人次近5万。基于以上数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进一步扩大广播视频节目的影响力,计划于2010年在DAB (数字广播)中增加电台原创的一套视频节目,每日首播5小时,全天播出18小时。

信息收集→资讯发布→专题互动

信息收集

大多数广播电台的网络都有母体官网的成分,因此,广播电台的记者队伍即为网站的采访队伍。美国学者布雷德利曾经测算得出: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广播的采访成本仅为电视的50%,如果广播采制的节目使用于互联网,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资讯发布

母体电台提供给电台网站的内容大多是独家内容,这些独家内容带有明显的广播特色:时效性强、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这些特质十分适于互联网传播,因此,电台网站往往会将这些内容放置于网站的显著位置。北京广播网于2008年6月进行了建网7年以来的最大规模改版,新增设的“独家报道”为网站首页的一大亮点,该版块每天更新20余条电台独家或首发的消息、专题、评论、访谈、活动等内容,其中的音视频独家报道最受网友青睐。

专题互动

网站在推广电台节目时,已经不满足于将广播节目中即将播出或者已经播出的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在互联网发布。近年来,传统媒体网站开始借鉴商业网站的内容模式,以网络专题的形式全面展现广播栏目或者广播节目,此方法能全面、立体地反映主题,延伸广播节目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节目对听众和网友的粘着度,增加听众与电台在节目之外的互动。

●“预热追踪型”

北京广播网与北京音乐广播合作的“宋祖英音乐日”、与交通广播合作的“关爱小剑锋”、与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合作的“市民对话一把手”等专题。此类专题的特点是:以广播节目中的精彩内容为主,辅以广播节目预告以及收集、广播网补充相关内容组成专题。预热追踪型专题考验的是编辑对系列台节目与活动的了解程度以及反应速度。有些专题是在节目播出前一两周就在网上预热、有些专题在节目播出当天同步推出,为维持话题热度起到了良好作用。

●“互动延伸型”

如与音乐广播制作的“开心逗豆碰”专题,针对该节目受众群体为90后这一特性,建议节目组将“人气评价”的环节以及豆豆们交流的内容在广播网完成,专题提供了自建博客、博客圈子、在线投票和活动公告等丰富的服务手段,这些内容满足了该节目用户的现场及非现场交流需求,增进了主持人和观众及观众之间的互动效果,既为广播节目宣传,也为节目提供了一些可供筛选的内容,此类专题考验了网台衔接环节的设计能力。

●“征集评选型”

网上投票和征集已经成为众多社会活动采用的评选方式,北京广播网制作的“听众喜爱的主持人评选”、“春节短信征集”、“网络歌曲征集”以及“文艺广播吉祥物征集”等专题均属此类。这一类型比较直接地体现了不同介质媒体的互补关系,它比较考验网站的技术设计能力以及编辑的内容维护能力,此类专题是从浩瀚的上传信息中进行筛选和编辑,因此对编辑的文字功底、内容把握和政策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通过在专题制作方面的创新,众多广播频率的主创人员逐步体验到网络宣传对节目传播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加乐于同广播网合作。

广播网站在形态变化中的原则把握

最大化传播原则

广播网站的最大化传播力量来自于资源整合。传媒机构在发展母体的横向宣传功能的同时,已经注意了影响方式的转型,依靠其有强势内容传统媒体,由新媒体主动按照受众的生活形态进行设计,线上传播、线下活动、话题互动、论坛交流、小群体形成……因此造就了网络媒体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的整合,并且通过整合创造出比单一传播形式多出上万倍的信息接触点,成为有影响力的媒体。

无论是作为宣传性网站还是独立经营网站,达到媒体集团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才是建立传统媒体网站的根本目的。例如,美国三大广播公司ABC、NBC和CBA的官方网站首页无一例外都以各自的王牌肥皂剧、真人秀节目及以此为基础的衍生内容为主打,而不是铺天盖地的新闻、节目报道。“利用网站改善与提高自己的节目和创立某种营利性因特网服务是传统媒体网站开发的两种方式”,传统媒体网站首先应该研究的是母体媒体的核心资源优势,然后根据条件和机会成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定位,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内容、产品、服务的多样化,甚或是网站本身的盈利性。在我国,地方媒体在报道资源、资金支持、人员储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所主导的网络开发一方面是数字化时代媒体生存壮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准确地选择自身网站定位,以达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地域性特色原则

网络虽无国界,但固定登陆某网站的人群怀有故乡情结,作为地方媒体的网站,很多是千网一面、泯然众人,如此模式化的发展根本无法从中国200多万家网站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地域性特色发展上,北京广播网一直进行着积极尝试,该网站一方面承载着将北京电台的声音传播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重任,另一方面,它也成为北京人的网上家园。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北京电台策划了2008—2009跨年度大型系列纪实报道活动——寻找“他乡北京人”,举全台之力,制作了60集广播人物专题,来讲述“他乡北京人”的奋斗历程,展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怀,作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北京广播网作为该活动的官方网站,承担了线索征集、信息展示、网上评选及节目播放工作,制作了包含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同名专题,并与各专业广播同步征集线索。在历时半年的线索征集过程中,有近十万人访问了《寻找他乡北京人》专题栏目,地域遍及北京、广东、河北、山东、湖北、浙江、江苏、上海等20多个省市,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两千多人通过北京广播网的报名系统进行报名。经过认真筛选,有60人通过了初选,其中有下乡插队的老知青,有支援内地建设的工程师;有在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创业的老板,有在西藏山区默默耕耘的文化工作者;有劳苦功高的离休干部,有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这些在平凡或者特殊的岗位上实现着人生价值的北京人,都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写在了北京广播网,也随着北京电台的统一部署而进入下一步遴选阶段,并在2009年2月至6月之间逐步走入了纪实报道中。

北京广播网为远在他乡的北京游子提供了接触北京媒体的渠道,为他们搭建了参与北京电台活动的平台。通过类似的征集和评选活动,北京广播网逐渐成长为地域性的专属网络家园,将北京的文化气息扩散到各地,成为联系北京文化的纽带。

嵌入式互动原则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营销学术语叫做“嵌入受众生活”,越来越多的媒介人士也开始把这个概念运用到传媒运作中。简单的说,“嵌入”就是把媒体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链条中去,成为辅助人们生活、消费、经营的不可回避的环节。

对于地域性媒体而言,在嵌入目标受众生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地方媒体获取的信息与所在地受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包括文娱演出、餐饮家装、房产汽车、购物休闲等大量社会生活信息资源。地方媒体已有资源网络与互联网的传播互动、技术特性相结合,打造台网一体的多维立体网络,就有可能更进一步融入受众日常生活网一—嵌入受众生活。

结束语

传统意义的媒体信仰“内容为王、资源为后”,但现在和未来更多的是“传播为王”,信息需要的不仅是上天,更要落地,更要传播。在网络和移动通信时代,知识的产生固然重要,但信息能否及时、有效、方便、快速的传播开来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绩效和长期生命力。

广播媒介 第8篇

80年代后期, 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为传媒领域的明星, 并迅速取代了广播的传媒优势地位, 广播媒体成为弱势媒体。自此以后, 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 迅速占领传媒市场, 这些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面广, 而且收听方便、与受众互动性比较强, 打破了媒介传媒的神秘性, 人人都成为新闻的受众, 同时也是新闻的发布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看新闻、用手机浏览资讯, 传媒的数字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面对此情形, 广播必须找到突破口, 迅速抓住机遇, 赢得传媒市场中的一席之地。

广播媒体融合的模式

1.广电媒体融合

这种形态顾名思义就是广播电台与电视的融合, 广播的特点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这种独特的传播途径使其发展面临着局限性。随着受众对新闻资讯要求的不断提高, 不可视的广播将不再受青睐。早在30年前, 一些媒体已经尝试将广播节目搬上电视荧屏, 实现了将广播与电视结合, 让广播不仅可听、而且可见, 这也是图文广播的开始。例如抚顺广播电台在2008年开播图文广播, 不仅涉及到交通、新闻等栏目, 也涉及到音乐、评书等, 这些图文信息贴近百姓生活, 具有较强的服务性、娱乐性, 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之后, 抚顺电台趁热打铁, 迅速推出了《音乐自驾游》《司机, 你好》等几档图文节目, 这是广播电台与电视融合的很好尝试。这种形式成本较低、收听方便, 观众打开电视就可以直接看到图文节目, 拓展了收听人群。而且相比于传统的电台广播, 电视使得新闻资讯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但是这种形式下往往画面质量不高、比较单调, 主持人的镜头表现也远远不如电视媒体, 无法很好的吸引受众。

2.台网媒体融合

这种形态顾名思义就是广播电台与网络的融合。电脑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使得受众从网络上获得新闻资讯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此台网媒体融合也成为数字时代, 广播电台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目前, 全国很多广播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打造全媒体广播网站。根据统计显示, 目前全国已经有将近400家广播电视网站, 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2012的两会期间, 就以“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为平台, 与新浪微博以及苹果手机杂志等新媒介合作, 进行了大量的关于“十二五”的新闻主题报道, 充分显示了广播媒介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近年来, 在台网融合中出现的新趋向是微博与电台的融合, 微博的迅速兴趣是新媒介发展中标志性事件, 随着微博的广受欢迎, 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纷纷建立微博平台, 展现出巨大的传播能量。目前, 微博用户已经高达2亿多, 过去网站在新闻传播中主要是以网站为中心, 以点对面的形式进行传播。微博出现后, 每个人都是新闻资讯发布者, 新闻传播模式成为网状模式。对于广播媒体而言, 也要迅速迎合微博发展的需求, 开辟自己的官方微博, 不仅可以增加广播的知名度、拓展受众群体, 还可以及时与受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拉进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在节目制作中进行参考和改进。例如在2011年, 上海东方广播公司就与腾讯微博进行了战略合作, 该公司中上百名知名节目主持人都在腾讯开通自己的微博, 所有的广播直接节目以及线下活动都独家在腾讯微博中进行播出, 与受众进行互动, 这极大的提高了上海东方广播公司的受众群体和知名度。微博的火爆也催生出微电台这样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最早的微电台是新浪微博与广播电台合作的产物, 网友在浏览新浪微博时, 可以边看内容边收听自己喜欢的电台, 在收听节目的同时可以与主持人进行微博互动, 与节目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用户还可以将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通过微博平台发私信的方式, 给节目制作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 极大的丰富了新闻资源。

3.移动媒体广播

在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 手机与广播的结合能最大限度发挥手机的便携性优势和广播的伴随性优势。手机广播收听模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过手机内嵌的FM广播协调器, 这是传统手机广播普遍采取的方式;另一种是随着GPRS、3G、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或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 依托于移动通讯互联网, 用手机上网收听网络广播节目。手机广播的节目可以利用广播电台现有的广播资源、音频资料库资源, 或者经过二次加工创作形成。特别是手机微信平台的出现, 为广播媒体与手机的结合提供了新的热点,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是利用互联网、手机的发展而拓展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手机用户只要通过微信订阅号搜索广播栏目, 并加关注就可以成为广播微信平台用户。听众成为微信公共平台的用户以后每天可看到最新的新闻资讯、生活提示信息、气象信息、活动信息等, 还可以发送文字、图片、音视频与栏目进行互动, 在平台上进行新闻爆料、问题投诉、消费投诉, 或者反映一些及时的路况。也可以发送一些互动的指令获取栏目相关的信息, 同时广播媒体也可以制作微刊发给用户, 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有价值、有用的信息, 这样可以把广播的传播途径更加广阔, 内容、资讯更加丰富。

结语

上一篇:历史教学人物评价问题下一篇:安全维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