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2024-06-17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精选5篇)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第1篇

1 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概况

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杭州湾北岸, 浙江省平湖市境内, 滨海而踞, 紧傍乍浦古镇。其系浙西天目山余脉, 共有大小24座山头, 其中主要有汤山、陈山、高公山等九座山, “九龙山”因此得名。九龙山区域面积396hm2, 最高山峰海拔161.1m,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热而湿润, 盛行东南风;冬季受极地冷风气团控制, 晴冷干燥, 以西北风为主。历年平均气温15.7℃, 极端最高温度38.1℃ (1957年) , 极端最低温度-10.6℃ (1977年) 。年平均降雨量为1197.6mm, 相对湿度82%;年日照时数2052.8h, 日照百分率46%, 辐射总量109.4cal/cm2。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 地理条件适宜茶花生长。

2 茶花的植物属性

2.1 茶花的形态特征

茶花 (Camellia japonica) , 又名山茶花、耐冬、曼佗罗, 是杜鹃花目山茶属山茶科植物, 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其树干平滑无毛, 嫩枝、嫩叶具细柔毛。单叶互生, 叶卵形或椭圆形, 先端短尖或钝尖, 基部楔形, 边缘有细锯齿, 革质, 表面亮绿色, 下面无毛或微有毛。花色千变万化, 除了蓝色之外, 其它的颜色几乎都有。花期因品种不同而不同, 从10月~翌年4月间都有花开放。

2.2 茶花的生态习性

茶花性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 不耐高温, 属半荫植物。茶花生长最适温度在15~25℃, 夏季强日照对茶花生长不利, 35℃时, 易产生焦灼现象。茶花喜酸性土壤, 露地栽培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 排水性好的混合土栽培。

3 茶花在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栽植

3.1 种植规模

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从1971年开始种植培育茶花。为更好地满足公园绿化及养护补植需求, 在开展珍贵树种花木引购同时, 公园自设苗圃, 进行苗木培育。苗圃中, 除香樟、罗汉松、海桐、龙柏、木荷、紫薇等常用树种外, 以培育茶花为主。公园内现有茶花达千余株, 10多个品种, 主要有单瓣类的美人茶、金心大红等;半重瓣类的四面景、绯爪芙蓉、小松子、东洋茶、茶梅等;重瓣类的依栏娇、白十八学士、粉十八学士、红十八学士、赤丹、花鹤翎、鸳鸯凤冠等, 其中, 2株四面景、依栏娇被列为古树名木。

3.2 栽培管理

公园内的茶花, 除第一批苗木引进外, 其余均由苗圃管理人员进行扦插繁殖, 扦插时选择微酸性、肥沃、排水良好的混合土。同时, 搭建暖房, 夏季为避免天气过热产生日灼现象, 冬季保护不受冻伤。对已成型的茶花苗木, 少量多次施肥, 春夏多施加氮肥, 秋冬多施磷、钾肥或有机肥。修剪时, 删去过密、弱枝、病虫枝等。同时, 在花蕾开始膨大时进行疏蕾, 培育在苗圃中的茶花留大蕾、疏小蕾, 栽植于公园内的茶花考虑到需景观观赏, 在适当预留些许小蕾的前提下, 留大蕾、疏小蕾。

4 茶花在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应用

茶花因其冠形优美, 自然冠型有直立开张型、摇曳多姿型, 还有垂柳型、葡匐型。叶形多种多样, 有椭圆形、披针形、倒卵形,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形状。品种繁多, 根据花瓣形状分为单瓣类、半重瓣类 (包括半重瓣型、五星型、荷花型、松球型) 、重瓣类3类。花色多样, 有白、红、粉、橙、黄、紫、绿、复色 (一花多色) , 可作观花、观叶、观形植物,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1 绿地配植

在绿地配植中, 运用的最多的是丛植, 主要是让人欣赏组合美、整体美。南湾景区是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人文景观最为丰富的景区之一, 占地66.67hm2, 除必要的硬件设施 (道路、停车场、休息处等) 外, 其余均为森林景观, 是天然大氧吧。因此, 在种植的时候较多采用茶花组景或与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罗汉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 Sweet) 、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 Linn.) 、白玉兰 (Magnolia denudata) 、海桐 (Pittosporum tobira (Thunb.) Ait.)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inn.) 等植物组景。

4.2 花坛配植

公园景区内设有多处圆形花坛、长方形花坛、三角形花坛等不同形状的花坛。不同的花坛形式, 有不同的植物配植, 形成不同的搭配效果。比如, 景区入口处的圆形花坛, 坛基四周以红白相间的条纹瓷砖增加色彩感, 坛中以“月中有客曾分种, 世上无花敢斗香”的桂花为中心, 四周种植“茶花一树早桃红, 绿树彤云丹砂红”的茶花, 再在周围配以小叶女贞 (Ligustrumquihoui Carr.) , 修剪造型, 错落有致, 一年四季均可观景、赏花、闻香。

4.3 道路配植

茶花的道路配植并不只有单一树种, 更多的是与其它乔木相搭配。比如, 茶花配植高大乔木榉树 (Zelkova serrata (Thunb.) Makino) 、广玉兰 (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 等形成层次感强的植物景观, 或与夏季开花的紫薇、秋季飘香的桂花, 以果命名的罗汉松等间植, 紫薇与茶花不同花期的衔接, 桂花与茶花闻香、赏花, 罗汉松与茶花观果、赏花, 不同的间植形式保证了道路两旁不同的花期及色彩效果。大量运用茶花与这些植物配植, 不仅打破了空间的单调性, 又在色调上有了变化, 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5 体会与建议

第一, 茶花品种繁多, 在景区景观中展现不多。可在现有苗圃基础上, 建立茶花专类园。在集中培育常见品种同时, 适当引进培育一些稀有品种, 并将培育品种应用于景观绿化中。

第二, 近年在公园中茶花种植虽逐渐增多, 但应用形式比较单一, 远没发挥出山茶的景观优势。山茶花树形优美, 绿叶四季常青, 花朵绚丽多彩, 是优良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可根据森林公园分区布局,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景区景观规划设计。因地制宜, 选用不同的茶花品种, 综合运用孤植、列植、片植 (或丛植) 、群植、花篱 (花墙) 式种植、行道树种植、盆栽等多种栽植方式, 进行合理配置, 营造兼具山、海、树、花特色的滨海国家森林公园。

第三, 发挥茶花资源优势, 倡导茶花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茶花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观赏植物, 具备形态、意境、文化、生态、健身等多方面的功能, 可以充分利用茶花、茶花文化、旅游等资源, 开发出多种茶花文化旅游产品。如建立茶花专类园, 展示不同茶花品种的魅力;制作茶花类的工艺品、花茶、香囊、盆景等,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行游山、看海、观景、赏花和购花。既丰富了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内容, 也提高了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茶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 在园林绿化中种植较普遍, 为优化美化环境起到良好作用。本文结合当地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茶花种植应用情况分析, 就进一步扩大茶花种植应用, 以打造独特的滨海森林公园, 提出建议。

关键词:茶花,森林公园,应用

参考文献

[1]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2]田晔林, 刘克旺.湖南省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园林应用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2 (4)

[3]章丹峰.杭州地区 (杭州植物园) 山茶花的引种栽培及其园林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5)

[4]高继银, 陈绍云, 徐碧玉, 世界名贵茶花[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龙山公园作文 第2篇

进了大门向右走大约两公里,我们就来到了公园里的芙蓉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古典的房屋,房前一盆艳丽的三角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旁边还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些盆栽,真是美不胜收!

这里的小动物们:小狗和大公鸡在相互追逐嬉戏着;小鸟在树枝上唱着快乐的歌曲;草丛中有两只家兔津津有味地吃着青草;蝴蝶姊妹们也在花丛中忙着来忙去.

吃过午饭后,我们开始了游走,杜鹃鸟叽叽喳喳的叫着,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一路上的枇杷林结着一簇簇的果实,那金黄色的笑脸上好似在对我们说欢迎欢迎,边走边看,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花的植物在竞相开放。

春来江水绿如蓝,清澈的湖水在夏季里也越发的碧绿,似一块翡翠镶嵌在这个公园里。一眼望去,水面上还停了许许的小游船,这是专供游人在船上游玩看风景的,有鸭子形的,鱼形的.特别吸引很多的小朋友去坐船。

我们也不例外,很快便来了一个小鸭子形的游船上,开始了湖中行。随着我们的行驶,水时而急,时而缓,时而快,时而慢!湖两岸的美景也尽收眼底。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和风暖阳中感觉一切都如梦如幻。

天气渐渐晚了下来,我们立刻调头开始返航,一路上欢歌笑话,流连忘返。

龙山公园猕猴皮肤病治愈启示 第3篇

两个月过后, 奇迹出现了, 猕猴持续多年不愈的皮肤病顽疾都好了, 秃毛严重的猕猴身上也长出新毛, 大片因脱毛而裸露的灰紫色带结痂的皮肤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健康发亮的浓密被毛, 这在以前是从没有的。以往上秋是猕猴掉毛最严重的时候, 怀疑是疥螨虫引起的皮肤病, 每年我园都要挨个抓猴, 注射伊维菌素等治疗药, 但效果一直不太明显。现在猕猴的皮肤病不治而愈, 竟是每天坚持让猕猴吃上新鲜青绿植物作用, 这是多么大启示!

大自然中的绿色无毒植物既有营养又有药用价值, 祖先自神农遍尝百草而形成医药学, 经受住了5000年的考验。现代人对中医药治病的研究, 从分析营养成分微量元素, 到机体与元素的相互关系上得出新理念:任何机体生病都是由于缺乏某种营养元素, 元素平衡的机体不会得病。由此可以推断:猕猴患皮肤病, 一定是其身体缺乏某种必要的元素, 导致元素不平衡, 元素从饮食中得, 那么猕猴患的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至于缺乏哪种元素物质可以让猕猴得皮肤病, 已被前人总结了, 主要有三种物质缺乏可导致机体出现皮肤病症状。

1 三种物质缺乏可导致机体出现皮肤病症状

⑴不饱和脂肪酸缺乏病

症状:脱毛、爱打架、被毛灰暗干燥、易拔掉、肘部、背部、体侧大面积皮肤秃毛。

不饱和脂肪酸是机体必需的脂肪酸, 分单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 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 两种。机体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 必须从食物中补充。人工饲养的猕猴饲料中由于缺乏油脂, 导致发生不饱和脂肪酸缺乏病。饲喂花生能让猕猴皮肤病现象减轻, 就是因为花生中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亚麻酸, 并含有多种维生素, 卵磷脂、蛋白质等。同样, 植物的种子大都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

⑵泛酸维生素缺乏病

缺乏症状:被毛褪色, 皮肤脱屑, 秃毛及神经系统机能破坏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泛酸也叫B5, 属水溶性维生素, 分布广, 具有制造抗体的功能, 在对抗压力、维护毛发、皮肤及血液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叶酸一同运作产生抗体, 能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等病原体作战, 保护机体健康。含泛酸数量多的是酵母菌, 泛酸缺乏病是比较多的, 常见的复杂皮肤病, 因为它只存在于天然的食物中。

近代医学研究, 绿色野生植物中维生素B (B5) 的含量远远高于普通食物, 泛酸不参与组织构成, 也不提供能量, 但具有特殊生理功能。

⑶维生素H缺乏病

缺乏症状:表皮角化, 被毛卷曲及脱毛溃疡, 造成机体换毛障碍, 在背和其侧面被毛脱落, 这些区域变成几乎无毛, 残存的稀毛露出灰蓝色表皮, 新毛生长缓慢。维生素H又称生物素B7, 对机体的作用:

(1) 预防白发和脱发, 可以有助于治疗秃毛。

(2) 减轻湿疹、皮炎症状, 促进皮肤、汗腺、神经组织、骨髓及毛发的正常运作和生长。

(3) 有助于机体某些生化反应的进行, 可以帮助脂肪的新陈代谢等。

维生素H来源于肝、蛋、瘦肉、乳品、啤酒、糙米、小麦、草莓、柚子、葡萄等。龙山公园笼养的猕猴食谱中, 从来没有上述食物, 而且长期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易使维生素H缺乏。两年前龙山公园动物曾因饮用水的不清洁, 需经常加抗生素和磺胺类药对动物进行疾病预防, 猕猴常年患皮肤病的根源由此可见了。

综上所述, 龙山公园猕猴的皮肤病症状与缺乏上述三种物质症状一样, 可以确定猕猴是患营养代谢疾病。

2 三种植物的功效和成份分析

下面就采摘的三种主要青绿植物进行成份分析和药用价值总结。实践证明这三种天然绿色植物的饲喂、满足了猕猴对上述三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从而根本上治愈了多年不治的皮肤病顽疾, 见前页附表。

3 从猕猴皮肤病治愈中得到启示

⑴中国传统医学主张“药食同源”, 治病草也。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治疗各种疾病的健康食品, 而且食补无毒、无害、无不良反应, 特别是身边的野生绿色植物能治病, 让动物机体元素平衡。乱用抗生素的现象应该逐渐减少, 以至停止。

⑵“吃对”才健康, 生命机体缺乏或过量某种营养素, 就会发生相应疾病, 喂给青绿的自然植物饲料, 可以达到营养元素平衡, 因为很多绿色植物含有一种特殊的生长活性成分, 不仅能杀死各种癌细胞, 还能通过一种新的生长调节机制抑制癌细胞, 让机体不生病, 若用法得当, 相信一棵小小的植物可治百病。

⑶大自然中绿色植物有某种调节失衡元素平衡的力量, 使很多种慢性病的治疗迎刃而解。猕猴本是以植物为食的灵长类动物, 长期的人工饲养, 脱离了大自然。龙山公园今后的猕猴食谱中应增加饲喂青绿无毒植物, 野菜、树叶等, 满足猕猴其对均衡天然营养的需求。

龙山公园作文 第4篇

我们来到跃龙山,只见一棵棵绿树郁郁葱葱,长得枝繁叶茂,一阵风吹来,叶子东摇西摆,好象在翩翩起舞。走进公园大门,我们来到跃龙山的游乐场,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大型玩具,有骑马、有摩天轮、有碰碰车、有弯月飞车、有飞机、有火车、还有轨道车。

我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飞快地奔向轨道车;可惜,要坐车的人太多了,我只好耐心的等待。轮到我啦,我又惊又喜,赶忙坐上车。开车啦!车子上坡时,慢得就象蜗牛在爬动。正在我闷闷不乐的时候,车子马上下坡了。哇……好快哦!我既害怕,又慌张。突然,我的身体往旁边一滑,手臂碰到车门了,痛得我直咬牙。

天渐渐暗下来,夜幕降临了,一路上我们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欢乐的笑声陪伴着我们回到家。

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 第5篇

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始于东魏, 历经北齐、隋、唐、五代等几个朝代, 前后延续了有四个半世纪之久, 反映了至隋唐五代石窟艺术的发展过程, 以娴熟的雕刻技法、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气息闻名于世, 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遗憾的是, 天龙山石窟遭到多次破坏, 20世纪20年代左右, 天龙山石窟遭到严重盗窃, 大部分洞窟的头像凿盗一空, 甚至有的造像被整身盗往国外。留下的残缺的身体有的也遭到人为破坏, 令人惋惜。这严重制约了对天龙山石窟艺术价值的研究与利用。

天龙山石窟的艺术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来分别探讨:

一、北魏末至东魏时期:秀骨清像的清秀飘逸风格

第一期开凿于北魏末至东魏时期, (528年~546年) , 即东峰第下层2、3窟, 这是一个窟窟型, 东西相邻, 大小相同, 形制一致, 每窟约六平方米, 窟门为圆拱形, 门两侧雕有八角门柱, 柱头雕凤鸟。窟内平面呈方形, 覆斗顶。北东西三壁各开一龛, 每龛塑一佛, 龛外两侧坛基上各塑一胁侍菩萨。这些造像遭到极大破坏, 但依稀可辨北魏晚期风格, 佛像面相清瘦, 微溜双肩, 身材单薄瘦弱, 里“内着掩腋式的僧服, 外着褒衣博带的服饰, 双带由衣服中引出作结下垂, 显得凝重洒脱。衣褶疏展, 裙裾遮坐, 略显厚重”。菩萨头束高髻, 眉清目秀, 身材修长。第2、3窟的窟顶顶心饰有大莲花, 四披原来各塑一身飞天, 飞天头扎双髻, 面目清瘦, 身上衣帛随风向后飘去, 上身微直, 下身曲腿后扬, 姿态优美, 犹如在空中飞舞, 身下绘有祥云烘托。造像清秀, 神态生动自然, 表现手法以线刻为多, 突出了衣纹的飘逸感。

二、北齐时期:人体健壮的写实手法

第二期开凿于北齐时期, (550年~557年) , 即东峰第1窟, 西峰第10、16窟。北齐石窟前后室方形窟为主, 三壁三龛, 造像题材为倚坐弥勒、释迦多宝和三身结跏跌坐佛。与东魏时期“秀骨清像”风格不同, 这三个窟的造像体态丰满, 身体健壮, 更加注重人体结构立体感的表现, 造像的写实感加强。佛像肉髻地平, 面向浑圆, 身体丰满。佛像发饰采用螺发样式, 服装多采用袒右式袈裟。菩萨脸庞丰满宽厚, 上身裸露, 腹部微凸, 显得十分健硕。16窟是天龙山最完备的一个石窟, 更具代表性, 窟口为圆拱形, 拱端有凤鸟, 左右岩上分别雕有一力士, 体态端庄。在洞口外侧, 雕有前廊, 廊侧的两根八角柱上覆大斗, 下有莲瓣柱基, 柱子瘦长。在窟外侧一石壁上雕有带螭首的碑形。这些特点都反映了北齐时期石窟造像的风格。

三、隋开皇时期:少有变化, 拘谨刻板

第三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 (584年) , 天龙山仅有的隋代石窟:东峰第8窟。

第8窟是隋炀帝在晋阳执政期间开凿的, 由洞外左壁上的碑文可以明确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及开凿原因, 开凿缘由是为隋文帝、皇后和太子祈福, 并且明确落款时间为隋开皇584年。

第8窟的窟型为前后室中心柱窟, 前室沿用了上一时期仿木构式前廊, 廊下雕有四根圆形立柱, 主室平面呈方形, 覆斗顶。窟内正中是一个四面开龛的方柱体, 象征了寺院中的佛塔, 所以将这种形制的洞窟称为中心柱窟或塔庙窟。窟内三壁三龛, 龛内各塑一尊佛像, 龛外两侧为两弟子, 或两弟子两胁侍菩萨。隋代造像承接了北齐时期的风格, 佛像肉髻低平, 脸型圆润, 肩膀宽阔, 体型硕壮。菩萨像面短肩宽, 站姿多笔直, 少有扭曲姿态, 略显刻板。总体来看, 隋代塑像承接了北齐风格, 无太多变化。

四、唐代:华丽的写实风格

第四时期的石窟开凿年代都为唐代 (673年~704年) , 天龙山石窟在唐代的开凿达到顶峰, 一共有19窟, 即东峰下层的4、5、6、7窟, 和上层的四个窟, 西峰第9、11、12、13、14、15、17、18、19、20、21窟。其中第9窟为摩崖大龛, 其余的石窟形制分为平面方形前后室、平面椭圆形前后室和平面圆形单室, 窟顶多为穹隆顶, 少数为覆斗顶。一般前后室石窟的前室, 做仿木结构, 主室为三壁三龛, 龛的形制为尖拱形。

唐代的造像手法细腻, 技艺娴熟,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佛头多为水波或漩涡纹发髻, 面相浑圆丰满, 宽肩细腰, 胸部和肢体丰满健美但并不显臃肿, 清新自然, 富于曲线美感。服饰的刻画圆润有致, 把布料的柔软质地完美的表现出来。其中, 西峰第9窟的摩崖大佛则反映了天龙山唐代时期的恢宏大气。窟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弥勒大佛, 下层中间为十一面观音, 左右为驾着狮、象的文殊和普贤。佛像呈跏跌坐, 慈祥朴实, 三尊菩萨服饰华丽, 肌肉健美, 观音佩戴华美的璎珞, 衣褶写实, 刻画流畅, 站姿优雅, 显现了自信洒脱的气质美, 从中也能看出唐代雍容华贵的夫人形象。

五、结语

天龙山石窟以其丰富的风格造像, 独具魅力, 虽然规模不大, 但经历了四个朝代的开凿。东魏时期秀骨清像, 风格清秀飘逸;北齐时期开始出现写实风格, 着重表现造像的健壮和立体感;隋代继承北齐时期的风格特点, 头型长方, 衣纹简洁;唐代造像华丽精美, 雍容华贵, 表现了其强盛的国力。虽然天龙山石窟曾遭遇灭顶之灾, 但其依然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向世人展现了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裕群《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J].文物.1991年1月

[2]连颖俊《天龙山石窟雕塑艺术》[J].文物世界.2005年第1期

[3]连颖俊《天龙山石窟》[J].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1月

[4]于毫谢枫《从天龙山碑文看天龙山石窟艺术的历史沿革》[J].文物世界.2012年第2期

上一篇:法律问题探讨下一篇:依据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