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信息化分析

2024-06-30

物流行业信息化分析(精选11篇)

物流行业信息化分析 第1篇

1 当前物流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物流管理观念较为落后

当前, 很多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时, 采用的物流管理方式大而全。在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 没有找寻现代经济发展与物流企业发展的契合点, 在进行物流管理时, 没有按照企业具体规模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物流管理方式, 多数物流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基本是生产、供给、营销于一体的管理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物流企业经营者对物流管理并不十分重视, 只是简单的认为物流管理就是做好仓储工作以及物流运输工作, 并没有认识到高效的物流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物流企业成本, 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物流管理观念的落后, 对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一定影响。

1.2 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难以满足需求

物流企业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最重要的就是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但当前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时, 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面临激烈的物流市场竞争, 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需求, 在当前物流管理信息化时, 很多物流信息化人才并不理解物流为何物, 而部分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掌握, 使得物流信息化人才状况不容乐观, 给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造成瓶颈。

1.3 物流信息化技术较为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社会各行各业都已重视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引进和应用,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 信息化物流管理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在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管理中, 物流企业管理并没有完全引进先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手段。特别是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 多数物流信息化管理人员基本是中专、大专学历, 甚至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并不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流信息标准化发展。要想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就必须要重视物流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

1.4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 我国多数物流企业已有的物流信息平台规模较小, 所能实现的物流管理效率低下。国内很多从事物流信息服务的中小型企业, 建立的物流信息平台功能和规模都不够完善, 主要使用的信息技术依然是电话、短信、寻呼台和互联网, 普遍存在着物流信息平台规模较小, 所能实现的物流管理效率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也无法有效实现对用户的优质物流服务。

2 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应用对策

2.1 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

为了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 就必须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首先, 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应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在物流管理过程中, 注重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进行物流管理。其次, 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企业管理层可以建立促进物流管理实现信息化的专门机构, 充分发挥物流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并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化管理诸多事宜, 主要的管理人员要重视与物流信息化管理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 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认识, 不断地更新已有的信息管理观念, 最后, 管理者要重视对物流管理员工的观念转变, 认识到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并根据现代企业发展需求, 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2.2 强化对人才培养和培训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 这就需要物流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和培训对物流企业的重要作用, 打造一支具备计算机技能、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熟悉物流管理环节的队伍, 不断的提高物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首先, 物流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和选用时, 在社会上招聘一批懂技术、熟悉业务的专业型人才, 并在人才招聘后, 根据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 对其进行培训, 逐渐成长为物流企业必须的专业信息人才。其次, 人才招聘和培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一时间很多物流企业都难以找到综合型专业人才, 所以在进行人才管理时, 积极选聘一些国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 只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才能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2.3 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对物流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平台, 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第一, 采集企业各个区域内部物流相关信息, 为生产、销售以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数据参考, 在有了完整、准确的信息后, 做好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物流信息平台对公共物流信息的管理和控制, 从而确保物流信息化水平稳步上升。第二, 通过物流平台的建设, 实现平台与生产、供给、销售等企业物流数据共享, 对企业物流动态做到实时监控, 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让整个物流企业数据变换在物流平台上一览无余, 在确保参考数据正确性的基础上, 做好对企业物流管理的适时动态监测。

2.4 进一步引用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

物流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改进和创新是影响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还需要重视对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应用, 立足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变化, 不断的开发物流信息化管理手段, 以便于在物流管理过程中, 更好的控制和处理各项物流管理信息。在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中, 突出自动化辨识技术的应用包括声音、视觉以及射频等方面的识别, 同时, 不断的更新磁条技术与条码技术, 利用多种信息数据交换技术促使物流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只有不断的改进现有的物流管理方式, 才能创新出越来越多提高物流管理手段的新方式。

3 结语

总而言之, 中国经济要实现良性循环, 持续发展, 就必须重视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发展。为了有效提升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效率, 可以从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强化对人才培养和培训、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及进一步引用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等方面, 做好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使现代物流管理方式不断完善, 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方军.当前郑州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困境分析[J].江苏商论, 2010, (01) :53-55.

[2]杨波, 吴涵.影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子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3, (08) :82-87.

[3]李泓欣, 崔有龙.汽车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分析与测评研究[J].情报科学, 2015, (04) :114-120.

[4]任璇炫.广西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研究[J].商, 2015, (21) :236.

[5]王子睿, 张黎.基于SWOT分析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研究[J].特区经济, 2014, (01) :211-212.

物流行业信息化分析 第2篇

近来,发展RFID标签的产业采用了新的波段,即2.45GHz的波段。这一波段与13.56MHz相比具有更短的波长,因此标签所需的天线更小、更便宜,成本也能相应降低。但是,2.45GHz波段的标签可能干扰使用同一频段的无线局域网装置的工作。

美国物流产业标准制定机构———统一编码委员会和欧洲几个组织正在考虑使用915 MHzUHF 波段。915 MHz 波段的波长较2.45 GHz 的波长更长,对隐埋式标签的读取有更强的能力。

RFID 技术先进性分析

RFID 技术的先进性,在于利用无线电波,非接触式、远距离、动态多目标大批量同时传送识别信息,实现真正的“一物一码”,可快速地进行物品追踪和数据交换。由于 RFID 技术免除了跟踪过程中的人工干预,在节省大量人力的同时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RFID 技术在物流中使用的技术效益分析

由于RFID 标签可以唯一地标识商品,通过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结合,可以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上跟踪货物,实时掌握商品的动态信息。应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如下目标,获得预期的效益:①缩短作业时间。②改善盘点作业质量。③增大配送中心的吞吐量。④降低运转费用。⑤实现可视化管理。⑥信息的传送更加迅速、准确。

RFID 技术在物流行业中应用的技术障碍

当前,制约RFID 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技术标准。现有协议过多过滥,术语不统一,更重要的是,缺乏全球共同遵守的权威统一的标准,RFID 难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多,所以全球性的RFID 技术标准制定工作任重而道远。

此外,RFID 采用频段之争又是一大障碍。要用RFID 技术实现全球物流领域的信息交换,必须有全球统一的物流RFID 频段。但目前美国使用915 MHz,欧洲采用805.8MHz,日本定在960 MHz,而中国还在讨论之中。[next]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投资成本分析

对制造商和零售商来说,支付RFID 读取器和系统整合的一次性投入数额巨大,

普通的消费生产公司将花费130 万美元到230 万美元不等。

以下对两种类型的企业使用该技术的成本支出进行比较:一种是生产大宗低价快速消费品的企业,例如食品和杂货生产商;另一种是生产少量昂贵商品,经常出现商品脱销和数量缩减的企业,一般为药物和普通水平生产商。如果两个企业同样销售50 亿美元的商品,前者要比后者多支付1.55 亿美元的资金预算( 假定每个RFID 标签成本0.15 美元,使用期限为10 年,资金加权平均成本为12%)。因此,销售大量低价格、低毛利、快速消费商品的生产商采用RFID 技术,将会使自己的现金流量受到巨大影响。

另外,RFID 的生产成本难以在短时间内降下来。从成本上考虑,RFID 大规模应用于整箱商品,只有单个标签的价格降到10 美分以下才可行。而单个包装商品,只有降到3 美分以下才可行。况且现在RFID技术还不成熟,RFID 被误读的机率较高,最关键的是购置RFID 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是一笔庞大的投资,中小企业只能望而退步。

收益分析

采用RFID 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还可以解决商品断货和损耗这两大零售业难题。通过使用RFID 技术,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83.5 亿美元,同时可挽回因盗窃而损失的20 多亿美元。

根据科尔尼的分析和总结,零售商采用RFID 技术的收益将来自3方面:①由于库存减少,一次性节省现金额约合总库存额的5%。②每年减少仓储和仓库劳动力成本7.5%。③断货脱销商品减少。由于 RFID 所带来的业务流程的再造,零售商的年度销售中,每10 亿美元将产生连续性收益70 万美元。

目前,零售商采用RFID 技术的成本,约为40 万美元/ 配送中心、10 万美元/ 零售店,另外还需3 500 万~4 000 万美元用于整个组织的系统整合。

社会效益分析

电子信息行业分析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通信设备;战略;出口;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38-02

2010年以来,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低位平缓增长。2010年前三个季度,我国通信设备行业受电信业投资下降影响,仅增长15%,低于2009年同期17.5个百分点。同时,通信设备行业继续保持低位增长,前9个月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增长10.1%和11.6%,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6.5和17.4个百分点。

2010年1-11月,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速继续处于负增长状态。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对三网融合、工业信息化、物联网、电子政务等领域的支持,对于通信设备行业是一个比较大的利好,未来几年通信设备行业需求空间将得到放大。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即国家战略转型第一年,信息化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必将成为投资重点。2011年投资的增长将来自运营商光通信网络投资的持续增加,同时无线通信投资规模将同比小幅上升,以及广电开始进行光网络建设。从投资重点来看,2011年运营商投资重点将在光通信领域,另外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覆盖及网络优化投资将明显增加;运营商节能减排投资将逐步开始。那么,在当前通信设备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我国通信设备企业该如何分析当前发展形势、把握未来市场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并根据行业趋势制定发展战略呢?

一、由于电信运营业的持续繁荣,刺激通信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国内通信产品市场稳中有扩

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电信运营业在前一段改革重组的基础上,深化改革,破除垄断,开展竞争,市场开发能力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正是由于运营业的持续繁荣兴旺,为通信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多种因素影响,出口增速减缓

三、我国通信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重复生产,产品趋同,规模经济效益不很高;科研开发投资少,基础研究工作重视不够。

2.我国虽然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业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强国。

3.我国移动通信设备的元器件与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率还比较低,尤其是核心芯片(包括基带芯片与RF芯片)尚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

4.技术基础薄弱。

5.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6出口下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信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四、政策措施

1.落实扩大内需措施。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电下乡、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

2.加大国家投入。

3.加强政策扶持。紧跟政策,抓紧研究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4.完善投融资环境。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

5.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6.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强化出口信贷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支持。

7.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五、对通信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为了加快我国通信制造业的发展,使之能够满足迅速发展中的我国通信运营业的要求,并使我国尽快完成由一个通信设备制造大国向真正的移动设备制造强国的转变,在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重。

2.花大力气掌握通信产品的核心技术。

3.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通信产品配套元器件各建设开发项目的实施,迅速加大通信设备的元器件、零部件本地化的配套能力。

4.充分利用我国移动通信运营业发展迅猛的优势,实施技贸结合、产用结合的方针,为国产设备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要求运营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以促进国内通信制造业的发展。

5.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区通信制造业,支持中西部地区有特色的通信制造业。

6.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为保护刚刚成长起来的国内移动通信产业和市场,有关部委要进一步做好反走私工作,并运用法律、经济手段规范市场行为。

7.落实出口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为企业出口通信产品创造良好的环境。

8.创造良好创业环境,培养一流的企业家队伍。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在分配制度上大胆探索,调动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留住高素质人才。

[1]《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动态》2010年第8期.

[2]《21世纪经济报道》2月12号刊.

作者简介:

何聪(1990.02—)男,四川成都人,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方向。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第4篇

1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总体架构

烟草行业“数字烟草”工程建设总体架构遵循国家局的《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由一个门户、两大保障体系、三大应用体系、三大平台构成。

1.1 一个门户

一个门户即企业信息门户, 它是所有用户访问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入口, 实现了所有信息应用在人机交互层面的一体化整合, 且实现了统一用户授权、统一身份证、统一集成界面、统一内容管理和统一沟通协作。

1.2 两大保障体系

两大保障即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技术治理体系。这两大体系可确保全区信息化组织保障有力、推进机制有效、风险防范可靠。

1.3 三大应用

三大应用即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管理决策。其直接支撑着企业的管理和运营, 釆用组件化模式搭建, 提高了应用随需应变的能力。电子商务由卷烟营销、烟叶生产、物流管理三个应用域构成, 电子政务由专卖管理、综合监管、协同办公等应用域构成, 管理决策由决策支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应用域构成, 每一个应用域由多个个松散亲和的应用组件构成。

1.4 三大平台

三大平台即基础设施平台、应用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其可为三大应用提供统一、共享的运行环境和支撑。以下具体分析三大平台:①基础设施平台。该平台为三大应用的运行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包括机房环境、网络通信、统一计算和存储等。②应用集成平台。该平台具体实现了三大应用体系的互联互通, 具体由管理支撑平台、流程集成平台这两部分构成。③数据中心。该中心为企业信息资源提供了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包括数据交换、数据管理以及数据挖掘三部分内容。

2 应用架构

烟草行业应用架构釆用组件化的模式搭建, 对应业务组件模型 (CBM) 可形成如图1所示的应用体系。

2.1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对应业务架构中卷烟营销、烟叶生产、现代物流三个业务域, 由卷烟营销管理、烟叶生产经营管理、物流管理三大应用域组成。

2.2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应用体系主要包含专卖管理、综合监管、协同办公、法律法规、一站式客户服务中心五个应用域。

2.3 管理决策

管理决策应用体系采用了烟草行业基本的管理模式, 涵盖了企业决策和内部管理的内容, 是实现烟草行业“卷烟上水平”目标的根本保障。管理决策应用体系分为企业决策与企业综合管理两方面。其中, 企业决策包含目标管理、辅助决策、指挥调度中心三个应用域, 企业综合管理包含财务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维管理、综合管理五个应用域。

2.4 数据架构

数据资源是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产, 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实现烟草“卷烟上水平”的关键。构建一个科学的企业数据架构是确保企业数据资源质量的根本, 从而为信息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数据架构的构建重点有3个:①从企业总体业务架构的角度出发, 构建企业级数据模型, 识别企业关键的数据实体;②总体规划企业数据资源的层次架构和物理分布, 使复杂的企业数据资源具有明确的分布框架;③构建完备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确保企业数据资源的质量和安全。

2.5 信息资源标准管理

2.5.1 主数据管理

主数据管理可对全区范围内跨系统、跨部门共享的核心业务对象 (主要包括零售客户、卷烟、组织机构、员工、价格、工业企业等) 的信息进行集成、整合、控制、优化和共享, 从而提高基础信息的质量。同时, 应建设统一的主数据管理平台, 并通过该平台实现统一的主数据准入控制、同步协调、责任审计、权限控制、质量评估和优化。

2.5.2 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管理可对全区业务元数据和技术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其负责建立企业数据资源的基本标准、数据元素的规范定义, 并对全区现有数据资源的分布、结构和“血缘关系”进行准确描述, 从而构建一个关于企业数据资源的完备的知识系统, 帮助人们更好地规范数据、理解数据和使用数据。此外, 还需要建设全区统一的元数据管理平台, 从业务角度统一规范数据资源的定义, 从技术角度建立全区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 理清数据资源之间的“血缘关系”, 从而为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深度开发奠定基础。

3 技术架构

集成平台实现了全区信息系统在人机交互、数据资源和业务流程层面的一体化整合, 从而使所有信息系统形成有机整体。集成平台具体分为门户集成平台、流程集成平台、管理支撑平台和数据集成平台四部分。

3.1 门户集成平台

企业门户是一个复合型的网站群。门户是信息发布的渠道, 是烟草公司信息系统集成整合的容器, 是部门间交流信息、发布资料、共享知识财富的桥梁, 是个人业务信息、业务操作汇集的工作平台。

企业门户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管理决策三大应用体系为主要载体, 以数据中心数据共享、应用集成为基础, 建设了内部一站式的协同办公平台和一体化的信息展示门户, 实现了统一用户授权、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集成界面和统一内容管理以及与行业CA体系的无缝集成。

3.2 流程集成平台

流程管理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 实现了业务流程跨部门、跨系统和跨产业链的一体化集成整合。该平台按照系统组件化、组件服务化、服务平台化的思路构建, 实现了统一工作流程、统一服务管理、统一业务规则、统一公共服务、统一领导审批, 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集成性和柔性。

3.3 数据集成平台

数据集成平台可实现全区在数据层面跨部门、跨系统, 甚至跨企业的无缝集成, 从而使全区数据资源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该平台主要由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两部分构成。其中, 数据交换平台支持基ETL、MQ、数据复制、WEB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换, 并可对全区所有数据交换进行统一管理;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主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等部分。

3.4 管理支撑平台

管理支撑平台为三大应用的运行提供了公共的、基础的应用支撑技术服务。这些服务通过标准、规范、统一、共享的方式被应用, 进而被划分为统一沟通服务、基础管理服务、数据信息服务、知识管理服务和物联感知服务五大类。

4 安全架构

4.1 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是对全区信息安全目标和工作原则的规定, 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 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运维工作的目标和依据, 是从单位领导者的角度审视和评估企业信息安全现状, 确定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对各种变化所要实现的安全目标及调整企业信息化战略的规划。

4.2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主要由以下6部分组成:①安全管理机构。目前, 烟草行业已经制定了相关制度, 因此, 需要加强制度的落实。②安全管理制度。烟草行业应根据应用系统的实际情况, 制订和发布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政策, 明确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方针、原则和责任, 并定期进行评审和修订。③人员安全管理。具体包括人员入职管理、人员在职管理、人员离职管理和第三方人员安全管理四个方面。④系统建设管理。目前, 烟草行业已经完成了系统定级、系统备案工作, 因此, 只需要定期进行定级评估工作。⑤安全运维管理。应通过内部管理人员的维护与专业安全厂商的安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安全运维管理。⑥安全服务。考虑到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应开展漏洞扫描服务、风险评估服务和安全培训服务。

5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成熟, 各行各业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改革, 烟草行业同样如此。本文介绍了烟草行业信息化改革的构架及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但如何将其逐步应用于实践还需要更多的相关专家、学者参与进来, 进一步总结和分析该问题。笔者相信, 在不久的未来, 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取得巨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方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2]吴宪忠.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技术选择与建设方向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分析报告 第5篇

1、概述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基础性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安全稳定和充足的电力供应,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电力行业在我国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自2002年底起,国家全面推行电力体制改革,国家电监会、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相继成立,实现了“厂网分开”和“政企分开”的现代电力经营管理模式,形成了“有序、规范、竞争”的电力行业局面。因此,电力行业信息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信息应用、资产、数量等急剧增长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已涉及到电力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信息化在其中的各个子系统(子应用)、模块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电力信息化的整体来看,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在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初始时期。主要应用在电力实验数字计算、工程设计科技计算、发电厂自动监测、变电站所自动监测等方面。这一时期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是计算机应用初期发展时期,计算机主体是国产DJS系列小型机,主要应用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上。

第二阶段,为专项业务应用阶段。计算机系统在电力的广大业务领域得到应用,电力行业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如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负荷控制预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电力仿

真系统等。同时,企业开始注意开发建设管理信息的单项应用系统。

第三阶段,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电力行业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3、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网络系统初步形成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建网原则,公司的通信网、数据传输网和信息网络系统初步形成。电力专用通信网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微波、载波、卫星、光纤、无线移动通信等多种类、功能齐全的通信手段,通信范围已基本覆盖了全国36个省公司。国家电力公司调度系统数据网络,国家电力公司信息网、电话会议网已基本建成。

3.2 信息化应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基础条件提升,(1)信息化推动电网管理水平提高;(2)发电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3)电力规划设计实现数字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基础性设施日趋完善;(5)电力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电力行业服务水平。

4、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信息化建设在电力行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应当看到,目前的信息化建设仅仅是开了个好头,以后的任务还很重,信息化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4.1 信息系统管理的相对落后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控制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更是国际领先。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

发电企业不仅需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需要把管理信息系统和自控系统整合在一起。但如何把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整合在一起,目前还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电厂的MIS可以直接从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MIS系统和自控系统之间还应建立CIS系统,CIS系统先从各个零散的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再提取部分数据进入MIS系统。

4.2 标准制定的相对落后

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空白也是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的重要原因。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既无法实现不同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也培养不出一流的软件公司;反过来,如果没有一流的软件公司,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得不到大幅度提升。

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网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

电力行业很多单位都在搞标准,但谁都说了不算的根源在于用户需求不足。电力企业不像制造类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联系那么紧密,葛洲坝水电站和小浪底水电站之间没有遵守同一数据标准的要求和愿望。

4.3 市场竞争混乱

标准的缺失不仅导致电力企业之间难以信息共享,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力信息化市场竞争的无序。据说,在一些区域市场,三个人成立一家软件公司,就能揽到电力信息化项目。

从整个电力信息化市场来看,需求比较旺盛的是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因为从乡镇供电所到省供电公司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受本次体制改革的冲击相对较小,效益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改革还没有尘埃落定。虽然发电企业和发电集团之间的资产划拨已经完成,但还没有实现从行政隶属关系向投资和被投资关系的

转变。发电企业从省供电公司划拨到发电集团后,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等各不相同,各发电集团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模式。不管哪个企业,业务流程可以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但管理思想必须相对稳定,否则管理信息化根本无从谈起。电力调度信息化市场也在缓慢启动之中,国电公司分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后,区域网公司和省网公司之间的关系还不明朗。

4.4 组织机构困境

虽然电力信息化市场仍在蠕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益显现,不少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目前电力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却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任务。

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分别由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承担,只有极个别电力企业把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合并在一起统一推进信息化建设。把信息中心和自动化处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扩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需求从个别业务部门的需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需要,大多数企业现行的信息化部门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与实施。

4.5 信息中心面临重重困难

这几年的信息化经验表明,当前信息部门自身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果这些困难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解决,那么对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将会有极大的损害。

IT技术发展太快。IT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都无法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中有关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存储、安全等方面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信息化呈无序性发展。规划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业务部门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某些应用(模块)无论在规划、设计、建设,还是在运行、控制过程中,信息部门的权威作用无法得到体现,造成了平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信息部门自身的问题。一方面,信息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机构、人力资源配备不到位,信息系统架构的分散导致人力资源不集中,信息战线拉得太长;另一方面,信息部门现有人员自身的基本技能、责任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运维能力低下,系统监控不到位。领导的支持。IT近几年在电力部门是一个大发展期,IT规模、资产等急剧膨胀;然而IT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使得领导对IT的投入产生怀疑。因此,在后续系统运行维护人力和平台的升级、质保等财力方面不能得到保障。规模扩大了,人没有增加;资产增加了,后续的资金保证没有落实。信息部门作为电力企业的一个非主要专业,面对当前电力行业信息化现状,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5、电力信息化建设将要面临的任务

国电公司正在实行改革,组建了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以及几个发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控股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国家电网的企业集团,承担着负责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和调度,建设和经营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作为国家电力市场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发电企业和广大用户服务的任务。在未来市场化的电力运行环境下,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国家电网公司将要加强企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应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全面提高企业产业水平,以新的姿态迎接环境变化的新挑战。为此,电力公司在电力信息化建设方面,将主要做以下几项工程:

1.开发建设符合电力企业需求的、实用的企业信息管理平台。2.加快建设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网络,特别是建成以光纤通信为主的现代化电力通信传输干线网络。形成高速宽带数据传输网,构建电力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平台。

3.加快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包括建设以企业财务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全国联网运行。

4.加快企业信息标准建设。

5.加强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确保企业稳定安全发展。6.加快电力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建设,推进企业国际化。7.建立电力企业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

8.服务正在成为现代信息行业的核心业务和运营理念。同时,IT行业

各公司应把IT服务作为本公司的经济增长点。

6、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途径

电力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革新、业务流程优化、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系统选型.实施、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在新的电力行业格局下,对于信息化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根据其特定阶段与水平进行科学规划、理性建设。对于信息化程度较低或新组建的电力集团,应在总体规划方面狠下功夫,包括对现有业务流程与管理的诊断分析、对业务流 程的梳理与优化。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规划: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电力企业,应对各信息系统实施整合与集成,并进行科学的运行维护管理、绩效评估、持续改进,保证信息化价值的实现。

其中,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是由各方面建设内容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架构。该架构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企业的业务需求出发,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结合同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最佳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以构建,包括应用功能架构、信息资源架构、应用系统架构、系统平台架构.网络与基础设施架构、信息安全架构、信息化组织架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从”七大架构”着手:

1、功能架构:从业务运作与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分析功能需求。建立企业信息化的功能模型。

2.信息资源架构:对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涉及的信息进行分析、规划,抽象提炼出信息分类体系.提供使用、共享、集成和管理信息的策略。

3.应用系统架构:基于应用功能架构构建实现信息化功能的应用系统及其相互集成的模型。

4.平台架构:即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框架。

5、网络与基础设施架构:规划选择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网络与设施,保证信息系统高效.稳定、安全 运行。

6.安全架构:构建从网络设备层、系统层到应用层的系统安全和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

7.信息化组织架构:在企业发展战略和IT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组织体系。通过信息化架构分析与构建,可以为电力企业构建从网络与基础设施、数据平台、系统平台到应用系统、系 统功能和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化组织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等的综合系统体系。

7、电力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信息化观念由重视生产自动化向重视管理信息化转变。表现为由“硬”到“软”;

第二、应用模式由管控分离向信息一体化转变,即实现生产实时信息与管理信息的集成;

第三、应用架构由分散应用向整合应用转变,即从部门级单项应用到企业级涵盖生产、营销及财务、人事、设备等环节的整体应用;

第四、数据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形成信息共享、增值的机制;

第五、系统模式由C/S架构向A/S+C/S架构转变,适应企业业务处理和经营运作快捷化、实时化的要求;

第六、实施模式由用户一供应商”模式向用户一咨询/监理商一供应商”模式转变。保证企业信息化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风险。

7、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建议

优化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应对市场化竞争的基础,整合应用是电力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支持,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化架构是电力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加强信息化的绩效管理,IT服务管理是信息化价值实现的保障。

目前电力企业在综合管理系统应用方面的滞后状态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与竞争力的提高,电力企业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加强生产控制自动化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结合,实现信息一体化。电力企业需要应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我国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部门不重视的局面,建立与健全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需要围绕面向资源管理和面向项目管理方面,对信息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补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电力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管理制度,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管理。基于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电力企业信息化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以专业化的规划为指导,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蓝图; 第二、大型电力集团以信息化整合产业链的资源,增强整体价值链的综合竞争优势。

第三、中小型电力企业以信息化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和速度;

第四、电力企业应树立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意识,建立相应的体制。保证信息化价值的最大发挥。

物流行业信息化分析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国内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分析

引言:所谓的企业物流信息化,就是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信息化,其中包括对信息的采集、分类等一系列处理,能够实现对物流活动的过程全控制,最终达到一个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益的效果。但是,观察我国目前的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新时期国内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程度

(一)整个物流业市场受到限制。相对于国际性的物流企业的发展进程,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只能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行业的规模仍然较小。之所以我国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市场的限制。具体剖析发现我国大量的物流活动大部分都只是由企业自身创建的服务系统支撑,只有小部分的物流服务是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支持,并且由于信息化水平程度不高,借助信息技术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也就出现了企业对物流活动不够重视的情况,也就出现了低水平低程度的物流管理。

(二)整个物流业自动化水平不高。实现物流业的自动化水平,中间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能够减少大量的企业运营成本。想要实现物流业的自动化,并不只是各种机械化的使用,更多的是与信息技术结合。然而观察我过的企业物流作业,大部分仍然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搬运、分拣等程序,大大降低了效率。总体而言,我国物流自动化水平不高,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物流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第二是物流实物的自动化,第三是其决策能力还未达到一定水平。

(三)物流业前瞻性不强协调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的企业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整个物流活动的高效运转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整个物流活动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并且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导致双方的物流活動不能高效。

二、新时期提高国内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整体提高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企业想要整体上提高其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水平,首先需要做的是从认识上进行加强[1]。而这一点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并且付诸于行动当中,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在此基础之上,就需要提高其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企业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内部进行资源的整合,将企业物流的流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对物流信息进行采集与交换,这个就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的高效交流与利用,保证企业内部的信息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减少中间因为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的工作重复的现象。第二建立一个与客户即时、快捷的交流方式,通过了解客户的信息系统,掌握客户的需求,通过供应链的基础之上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换,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信息化建设做到真正实现高效,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三充分挖掘信息中的隐藏价值,将其转换成为知识,帮助企业提升其决策能力。

(二)参考国外成功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模式。 我国企业在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可以借助国外成功的案例缩短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时间[2]。可以发现成功的案例中存在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甚至是依靠卫星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其中的数据中心、供应链管理等形成了一个十分完善的物流网络平台,各种信息在系统中十分明显,既不会出现差错有能够保证其高效性。

(三)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高效交流。结合上文,建立一个物流信息平台就显得十分重要,才是真正实现了其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想各个物流企业形成一种联盟的状态,能够实时进行信息发布,能够随时了解订单的数量、到达的地址等。同时为客户提供一个全面的物流服务,客户能够随时知晓自身订单的具体位置。另外,对于一些微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就可以以注册的形式分享该物流信息平台的资源,这样既保证了微小企业正常的物流服务,又能够减少其中的物流成本。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整个市场、全国性质的交流与参与,为我国整个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结语

从当下的经济角度而言,一个企业能够实现物流信息化,就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够推动我国整个物流信息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岑磊.物流信息化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J].物流技术,2014,21(09):206.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分析 第7篇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 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 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 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

二、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近年来零售连锁化进程比较快, 尤其是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和便利店。

1.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特点

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既有一般零售物流的特点, 同时又符合连锁经营的原则, 呈现出如下特点:

(1) 变价快, 即商品的进货价格变动快:通常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的快速消费品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会有较快的变化, 同时生产商或零售商的促销频繁也经常引起变价。

(2) 订单频繁:连锁零售企业店铺多, 订单频率高, 同时有时间要求。其中有些小型的连锁零售企业, 如:便利店, 甚至要求一天送货两次。

(3) 拆零:供应商大包装供货, 物流中心需要按照各连锁店的订货要求进行拆零、分拣。

(4) 退货:物流中心还需要处理诸如赠品、退货 (正品、残次品) 等问题, 物流工作量大。

(5) 更换:商品新增汰换的频率也很高——增新品, 汰换滞销品。

(6) 保质期:连锁零售企业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 且每种商品通常都有不同的保质期, 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保质管理。

简言之, 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呈现了商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化、高配送频率、多配送点、快速配送要求, 这些都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支撑。

2.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是其发展的内在需要。

(1) 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由于连锁零售企业规模都比较大, 卖场多且分布广, 各卖场的销售状况不同, 要保证各个卖场能得到全面、及时的商品供应, 满足顾客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就必须使卖场的情况能快速、准确的反馈到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中心或者仓库, 及时反应。

(2) 降低成本的需要。目前, 连锁零售企业市场竞争激烈, 在商品的种类方面差异较小,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就必然在价格和服务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利用物流信息化, 使物流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传递, 使作业效率和速度大大提高, 同时作业准确性也得到很大提高;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 还可以进行并行作业, 减少人力投入;同时, 物流信息化可以减少在物流方面的一些不必要的步骤, 减少费用, 降低成本。

(3) 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需要。“顾客是上帝”, 连锁零售企业的服务是以顾客为中心的。连锁零售企业成功经营的一个关键是让顾客满意。顾客需要的处理的速度是顾客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物流信息化建设能使顾客的需要及时反馈给服务中心, 由服务中心安排最合适的物流方式, 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同时, 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以此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培养忠诚顾客。

三、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 转变物流信息化建设理念。

转变传统物流管理理念, 主要指充分认识信息化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 用自己所需, 并自主创新

2. 合理应用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连锁零售企业应因地制宜的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交叉学科技术提升其综合管理水平。

3. 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是要解决整个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公共信息平台是向各类用户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 如物流信息的发布与共享, 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企业单独承担, 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连锁零售企业要更新旧观念, 开放必要的信息,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通讯技术等将各个企业收集到的信息公布在公物流共信息平台上, 实现连锁零售企业供应链内以及连锁零售企业之间的高度共享。

4. 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在连锁零售企业的供应链中推广标准化的物流信息, 使其在供应链中能最大程度的快速化、准确的传递, 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这就要求各连锁零售企业联合起来, 使用标准的物流信息化信息, 具体包括: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基础模块等方面的标准化;合同、单据、标签、管理报告的标准化;业务统计指标、关键绩效衡量指标的标准化;客户开发、供应商选择、成本结算等业务流程规范化;采购、运输、储存、终端销售等操作流程与作业行为规范化等。

5. 加强物流信息相关人才的培养。

要解决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 主要的办法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培养中, 一要加强物流企业与各高校的合作, 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二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 以便形成一支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和物流经营骨干队伍;三要重视所有员工的基础培训、业务培训和观念培训, 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这三种方式, 可以为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的提供所需人才, 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速度。

参考文献

[1]宋泽源: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出路探讨.商场现代化, 2008 (8)

我国物流信息平台分析 第8篇

1 物流业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物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我国物流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特别是一些影响物流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 经营管理粗放、信息化程度低、经营人员素质低、提供的服务有限等等问题。

1.1 经济总量与物流总量发展成正比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社会物流需求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 社会物流总额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已经达到89.9万亿元, 同比增长19.5%。这一速度明显快于“十五”时期增长的水平, 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 也必然促进物流产业的迅速壮大

1.2 信息化程度低, 投入少

2008年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中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现状和趋势调查显示, 国内企业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 但是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企业每年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不高。根据对北京地区个主要货运市场的调研, 仅有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

1.3 多种物流方式混合发展, 发展水平参次不齐

2.3 结论

根据期望损失最小决策:雇佣45个人。

3结语

(1) 物流配送中劳动力的确定问题, 中位数和决策论的应用可以考虑到机会损失问题, 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2) 物流配送中劳动力的确定问题, 中位数和决策论的应用可以考虑到机会损失问题, 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两种方法确定的劳动力数量可以作为企业雇佣合同人数的参考值, 而在实际的工作中, 尤其是旺季时, 可以在这个值的基础上增加临时工的雇佣数量, 从而减少企业的机会损失, 而且临时工的工资总是低于合同工的工资, 故而这样做是合理的。

(3) 在一般的风险型决策问题中, 都将益损值用实际的收益或者损失值表示, 在更注重企业文化和服务质量的今天, 一些无形的东西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该例中我们将这种影响用机会损

根据60年《中国物流年鉴》调研资料显示, 初级简单的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及刚刚兴起的第四方物流在国内物流市场同时存在是中国物流市场的一大特色。第三方物流在大中城市发展比例高, 但也存在很多简单粗放的第一方、第二方物流经营形式, 在不发达的中西部尤其明显, 占有以上。第四方物流则是刚刚萌芽发展阶段, 市场还需要长期培育发展。

2物流业信用信息建设现状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在信用信息建设发展过程中, 并没有从社会信用信息体系中独立出来, 尤其国内物流, 目前依然主要依附于社会综合信用体系之下。因此, 行业信用信息的建设不仅要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 更需要整个宏观环境的努力, 需要统一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信用评估体系来规范行业。目前, 国内也建立了一些物流信用信息平台, 但是这些平台并没有将信用信息服务作为它的核心服务产品。即便如此也仅有不到的企业使用国际信用业务产品, 而内贸型的企业更是很少使用信用产品服务或交易中没有信用意识, 物流企业也不例外。

3 物流信息技术

信息化物流在降低成本的同时, 保证了供货速度的可获得性以及良好的服务品质, 增加了客户满意度, 提高了商品销售额,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代物流必须完成商品的流动和信息的流动。商品的流动要达到准确、快速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离不开前期的信息流动, 而且通过信息流动可以实现企业与企业、社会的信息共享和传递。

失值表示出来, 由于每个劳动力都会创造利润, 所以这个机会损失值可以用每个劳动力创造的经济价值表示出来, 而这个值一定是大于每个劳动力的工资的。比如该例中, 配送中心每年的总收入除以总人数得出的人均收入就可以认为是机会损失值, 而这个结果也是比较容易计算出来的, 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劳动力而带来的无形影响无疑是比这个值还要大一些的。

(4) 本文更多的从成本角度上解决问题, 当然也可以从利润角度去考虑, 比如决策表中的益损值用利润和机会损失的总和表示。

参考文献

[1]董肇君.系统工程与运筹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235~236, 02.[2]梁迪.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贾俊平等.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 .[4]袁卫等.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1~32, 02.

数据自动采集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根据论文研究的侧重点, 我们这里只就、无限射频技术和GPS等作相关论述。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是指按照协议, 对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经济信息, 经数据通信网络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数据通信是实现的基础, 数据标准化是实现的保证, 计算机应用则是实现的条件, 三者相辅相成。

电子物流技术。电子物流是指利用电子化的手段, 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 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

4 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

网站仅仅是平台外在的体现形式, 通过网站实现平台部分的功能, 因此, 在对以上物流信息网站分析后, 可以发现信息平台可以通过网站实现以下基本功能。

4.1 客户端管理软件

作为类网站, 客户需要对自己的客户进行有效的管理, 方便客户操作。如媒婆婆全国物流网的媒婆婆助手、中华物流网的中华物流通、锦程物流网的信誉通。客户端软件可以提高平台操作的便捷性, 提高客户的粘性。

4.2 特色的网站模块是网站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

物流信息平台提供的服务是差异化较小, 因此竞争的关键在于服务差异化和完善化。能提供差异化、完善化的服务将是网站重要的发展趋势。

4.3 移动手机业务逐步被重视

国内手机用户达到亿人, 广泛的用户群体使手机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办公工具之一。移动手机办公以其方便、快捷、及时的服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司重视。

4.4 信用信息服务日益被重视

大多数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都看到了信息信用服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网站所涉及到的信用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 并不是真正的信用服务, 只是初级的注册证件认证, 信用服务的可靠度不高, 都尚未建立起全面的信用信息评级等服务。

5 当前物流信息平台问题分析

5.1 陆运网站市场没有市场领导者

通过对当前的网站分析, 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网站提供的服务目标市场是对货主企业和专线运输企业物流公司, 大部分网站基本把货主、运输企业和司机作为目标市场的服务对象。但各大网站

6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6.1 准确定位, 明确商业模式

一个信息平台的成功与否, 在于这个平台的定位, 要搞清楚这个平台是为谁服务的, 是公益型的平台还是商业性的、或者是由公益型平台向商业性平台转变。公益性平台, 主要是政府出资建立, 服务于企业, 对用户不收取任何费用;商业性平台, 初期政府可能也会给一些资金支持, 但最终是要走向市场的, 是需要去赚钱, 去盈利的。

6.2 选好模式, 发挥优势

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人是决定一个平台成功与否的关键。前几年, 国内的大多数物流信息平台都是“由上而下”建立, 即由政府或物流协会或政府支持的某个企业来运作, 这种平台政府的影子比较浓重, 这些物流平台也大多脱离市场, 最后也大多数失败。另外一种是“由下而上”建立的平台, 2003年成立的浙江物流网, 2006年浙江省物流办已把它作为浙江省物流的信息发布平台, 和其合办, 把它改造成浙江省综合性物流公共新型平台。

6.3 市场化运作, 引入有实力的运作主体

一个物流信息平台的成功, 关键要看平台的运作主体。国内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营主体一般有以下几种:政府或政府下属的物流协会、社会物流企业、第三方中介结构。

6.4 细化功能, 明确客户群体

物流信息平台, 不仅仅是政府的及时掌握物流发展动态的监控平台, 更主要是社会物流发展的服务平台。这个服务平台主要是为物流产业服务, 不仅是政府的物流信息发布平台, 也是链接物流企业、工商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和物流消费这的应用平台和接口。

6.5 长远规划, 内接外联

物流信息平台应实施长远规划, 内接外联, 不仅仅要和省内或行业内各政府物流相关机构平台、服务平台、重点物流企业建立内部接口和紧密联系关系, 而且要和经济和物流发达省份的物流信息平台进功能对接和业务联合, 扩大平台的辐射范围和服务功能。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的物流公司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了物流网络, 降低了物流成本。而中国物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基于国内外物流发展趋势的研究和总结, 通过对国内目前己建立的物流信息平台市场、技术应用分析, 在国内物流企业信息化尚未普及的条件下, 国内物流信息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姜大利, 王丰, 张剑芳, 等.行业物流管理[J].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5.

[2]邹小亢.国内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 2006.

物流信息化发展问题的分析及讨论 第9篇

1 现阶段物流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信息化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虽然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更没有察觉到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还有一些企业过度依赖信息化建设,认为只有信息化建设才能改善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思想变革的情况相脱节

物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关键问题并不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变革的有机结合,从而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很多物流企业都存在这样的误区,他们认为只要将信息技术建设起来就可以,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

1.3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很多企业应用新技术如GIS、GPS等的比例都非常低。而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强化,以及改进客户服务方式的比例都也不高。不难看出,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企业形象宣传,因此,物流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1.4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

现阶段,很多物流作业的操作非常繁琐、复杂,物流信息量非常大,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给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物流企业属于人才密集型产业,但很多企业没有深入认识物流信息化的运作规律,没有招聘相应的高素质专业物流人才。

2 发展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措施

2.1 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应重组物流流程,合理开发和利用物流信息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之一,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阶段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其次,完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作为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石和基础,应为企业信息系统创建综合数据环境,从而使物流过程中的数据具有高度的可存取性、可视性。这就加深了管理者对物流信息的理解,加快信息传递的进程,提升物流决策效率。

2.2 积极构建共享物流信息的平台

2.2.1 运用新型技术形式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方向,应实现物流信息的革新化。现阶段,已经成熟的XML(可扩展标记语言)已经为EDI提供了解决方案,并能够满足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效果尤为明显。XML主要指的是和HTML相关、功能也比较强大的编程以及数据库工具的变速器,作为一种通用的表示法,它不仅能使数据的内容、结构和原来一样,还能使商业规则顺利从数据中解脱出来。

2.2.2 优化物理信息网络结构

物流信息网络的研究重点强调的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物流运动。可以说,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正从简单自动化的物流流程向着信息技术物流程序的方向转变。物流信息网络化的机构、交易层次主要分为三层:微观、中观、宏观。首先,微观层次主要指的是企业内部交易物流信息的网络化,也就是企业经过Internert进行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中观层次主要指的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信息网络化。通过Internet来实现网络数据的交换,能够顺利完成订购、出货、收集物流信息的工作。最后,宏观层次主要指的是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网络化,也就是企业通过EDI来进行物流信息的交换,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量的信息管理。

2.3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积极制订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完善物流网络体系,从而实现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整体性提升,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技术氛围。此外,政府应制定科学的人才教育政策,培养专业的物流信息化人才,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现政府、人事、劳动等部门的有机结合。首先,应积极制订物流人才的培养计划,通过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培养渠道,保障高级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行。其次,鼓励学校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物流课程。最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引进外国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3 结语

通过对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深入分析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转变工作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就能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促进物流行业高效、长久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信息化技术得以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信息化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但是,现阶段在物流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物流信息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物流信息化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见解,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路径

参考文献

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第10篇

一、满足中小物流企业的基础信息化需求:

我国物流信息化目前的需求仍是以底层的基础信息化为主, 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收集的成功案例中, 属于这个层次的大约占8 0%。因此, 需要制作一些“短、平、快”的产品, 解决局部环节的简单作业, 满足广大中小物流企业的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实现对现有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和重构。一些基础性的技术, 如条形码、扫描技术和互联网等, 就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内部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和顾客服务, 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绩效。

二、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统一标准, 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统一标准, 有利于使物流系统与社会生产大系统之间更好的磨合, 发挥协同的作用。《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已经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等八个部门联合颁布, 《规划》在统一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基础上提出了300多项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落实的具体制修订标准。这标志着由原来部门分割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得到了统一管理, 工作模式开始减少对行政体系的依赖。一批重要的基础标准开始研制和修订, 例如《物流术语》、《物流成本》, 还有关于联运平托盘、RFID技术与应用的标准等。另外, 于2002年9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的《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 (G B/T18768-2002) 对不同仓储企业之间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交换、名词内涵、数据基础、系统功能质量等方面作了统一的规定。在这些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 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热诚, 并成为重要的生力军。企业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 整合离不开标准。

加强统一规划, 增强政府宏观控制。针对目前全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形成的大小“烟囱”林立的局面, 政府主管物流部门或通过行业协会要统一规划, 采取联网的方式, 进行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信息资源重组, 按照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互利、低价的原则, 打造全国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 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 对现有“一家一产”封闭运行的所谓各种“信息中心”进行改造, 消除“信息孤岛”。

三、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过去, 在物流行业流行的“大而全”思维已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概念, 单纯依靠扩大基础设施诸如仓储和运输规模来赢得市场的想法将被市场所淘汰。而如何利用新技术, 为企业发展抢占先机成为众多物流企业面临的一道难题。在这方面, 一些企业已经走到了前列。例如, 在海尔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中, 使用无线网络和相关软件管理系统, 工作人员只需扫描物料周转箱上的条形码, 就可以轻松完成收货程序;而如果物料不在定单范围内, 信息终端就会自动报警, 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库存增加。

这种使用无线网络进行的业务操作和原有网络管理功能的延伸, 使仓库的任务不再是用来储存物资, 而是过站物流的一个点, 它只是暂时存放各种原材料和半成品, 然后由计算机进行配套, 把配置好的零部件直接送到生产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无线网络技术使仓库成为一条流动的“河”, 提高了仓库的利用率, 使企业趋向“零库存”。

另外, 沃尔玛宣布将采用RFID技术最终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 按计划, 该公司最大的100个供应商应从2005年1月开始在供应的货物包装箱 (盘) 上粘贴RFID标签, 并逐渐扩大到单件商品。尽管RFID在国内距离物流的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这些新技术趋势是物流行业必须要关注的。

四、强化培训和人才培养

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使用及维护管理都需要专业人才, 而随着物流企业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 物流从业人员的组织水平和技能水平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出了紧迫要求。因此,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使彻底改变物流领域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关键。鉴于目前最需要的既精通物流业又熟悉IT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由物流从业人员培训掌握IT知识和IT从业人员培养掌握物流业知识均不失为有效途径, 但经验表明, 前者的培训较为有利、便捷、有效。当然, 政府应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 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大专院校开展各方面、各层次的培训工作, 并突出和加快培养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

结束语

物流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我国物流资源的强势联合, 提高应对WTO的竞争的能力。加入WTO以后, 由于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扩大, 必将使中国的物流产业融入全球性物流产业跨国化、大型化和互联网经济化的潮流之中。物流体系中的信息化建设, 形成了统一调度、集中运用的全国性物流体系, 从而造就了与国际世界级物流企业相抗的态势。

物流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国内物流企业立足中国、进军世界。物流现代化是带动经济增长的热点, 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企业的竞争就是核心竞争里的竞争。物流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进中国国内物流企业联合, 做强做大, 为与世界一流企业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给现代物流注入了新的血液。物流信息利用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及处理的根本目的, 使信息产生增值, 产生信息的放大作用, 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本文主要探讨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系统,RFID

参考文献

[1]、琚春华、蒋长兵、彭扬.《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5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物流,国际物流信息化,面临问题,策略

1 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众多企业正在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进入国际市场。其中, 国际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 是目前国际上物流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 也是国际物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对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和分析, 深刻剖析国际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作用以及发展趋势。探索当今企业应当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下迫使公司对内要持续压缩成本, 对外要增加销售商品、服务的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实现国际物流信息化积极有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2 国际物流现状

2.1 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

国际物流的概念最近才得到人们的重视, 国际物流活动也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是从1950年到1980年。在这个过程中, 物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广泛运用电脑进行人员管理, 主要表现为立体无人管理仓库, 有一部分国家还建立了自己的物流标准系统等等。但物流国际的发展趋势还没有得到各企业的高度重视。

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频繁交易, 物流国际化发展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初至今。这一阶段各国家都开始普遍性的接受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全球贸易伙伴的不断增加带来了物流的国际化, 它包括物流服务的国际化、物流运输的国际化、物流设施的国际化、货物技术的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国际间的物流合作的广泛开展,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2.2 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

(1) 交通运输设施不完善。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水平直接决定物流的流转速度和效率。以前, 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投资的“欠账”太多, 交通运输设施能力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后来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 全球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 初步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全面紧张状况。但与满足国际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相比, 交通运输总体规模目前仍然不高, 交通运输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2) 国际物流节点的功能混乱。

物流节点是指所有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 包括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公路枢纽、大型公共仓库及现代物流 (配送) 中心、物流园区等。跟随现代国际物流地发展, 形成很多类型的国际物流节点, 不同的国际物流节点对国际物流系统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目前, 各地规划的国际物流节点类型缺乏统一标准, 造成国际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园区等名词大量混用, 导致国际物流节点层次关系及其功能界定等的混乱。因此出现了某些国际物流中心的布置紧邻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或者公路枢纽, 并且周围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有些国际物流园区完全建在市中心地区, 且周边交通条件不好, 有些又建在远离市区的公路交汇处, 造成了园区在短时间内很难吸引各种类型的企业入驻等错误理念。

(3) 国际多式联运的非标准化操作。

国际多式联运 (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 是一种利用集装箱进行联运的新的运输组织方式。它一般是以集装箱为媒介, 在国际运输中灵活合理运用海、陆、空等单一运输方式, 综合组织成一种国际间的最有效和最适合的连贯运输。在国际运输方面, 目前集装箱普遍应用于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 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内的运输使用了大量非标准集装箱和装载工具。再者, 由于历史的原因, 各个国家对于发展运输业存在着不同的态度, 因而导致了整个国际范围内的分散的运输系统, 包括不同的技术标准、运价系统等。UNCTAD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 指出, 当运输中出现货损、延误等纠纷时, 可能会在法律责任方面出现混乱, 由于各国法律不同, 使得所规定的联运人责任的联运单证及其背面条款存在差异, 加之国际上尚无一个可为各国通用的、统一规范的标准联运单证, 造成联运单证纷繁杂乱的状态。加上法律对运输责任的规定和划分不严格, 对国际多式联运的推广起着阻碍作用。

2.3 信息化程度偏低

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最主要标志就是针对物流活动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使用大量信息技术支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目前, 国际上的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物流供应链系统是供应链管理 (SCM) , 部分企业由于对物流的需求只局限于仓储、或者对物流需求比较有限, 则会选择使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 (VMI) 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 (ERP) 中的物流管理部分。SCM、VMI及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国际物流企业中的实施尚不足十分之一, 其中制造企业应用情况略好于流通企业, 流通企业中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比例目前则仅为3%左右。

2.4 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现代国际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 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 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 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目前国际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物流业发展, 造成现代国际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

目前国际物流行业最为缺乏的人才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现在国际物流企业需要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不是仅仅会管理仓库或者懂得某种运输方式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人才, 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的, 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但目前还没有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机制来培养符合现代国际物流需求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5 国际物流信息化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 人们对国际物流的认识薄弱, 企业从上到下就缺乏必要的国际物流意识, 对国际物流概念的认识普遍相对落后, 各级管理人员对现代国际物流在新经济时代对于生产经营的巨大支撑作用和“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在能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并且严重的把国际物流和其他管理分开, 同时还对国际物流信息化的理解也不深, 在国际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 标准化工作发展缓慢, 同时, 国际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未来发展也缺乏规划, 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 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寥寥无几。

3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综合应用, 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 并且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

3.1 物流信息技术构成要素

从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要素上看, 它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质上属于信息技术的范围。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 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 但是其基本要素同现代信息技术仍然还是一样的。它可以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物流信息基础技术, 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 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第二层次为物流信息系统技术, 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得、传送、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 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 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第三层次为物流信息应用技术, 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 (MIS) 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 (AGV) 、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 (WMS) 、运输管理系统 (TMS) 、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等。

第四层次为物流信息安全技术, 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 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3.2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业的应用状况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业应用的总体水平不高, 首先是信息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数据库、编码和接口等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造成信息系统复杂化、多元化和多平台化。其次是系统协调性差。国际物流作业过程中存在多部门多头管理的情况, 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平台往往自成一体, 信息技术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应用。最后由于信息技术和国际物流技术﹑国际物流运作全过程没有紧密结合, 从而国际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数字化、整个运行环节信息网络化的应用也受到影响。

4 信息化对国际物流业的影响

4.1 信息化能推动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特征, 随着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国际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主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从而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优化管理和集成化管理, 更好的利用信息, 提高物流质量和物流运行效率, 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最终促进国际物流业快速的发展。

4.2 信息化能显著提高国际物流业运行水平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而拥有信息和信息技术是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国际物流信息化可以通过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带动管理、提高物流相关技术和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而提高国际物流业流通速度、降低成本, 同时国际物流业水平也会显著提高。

4.3 信息化加速国际物流市场流通

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 而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效益。通过信息化管理, 使对客户的供货期逐渐缩短。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 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 从而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国际物流系统。把提高效率视为国际物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增加了投入, 国际物流成本也可能会增大, 但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提升了竞争力, 扩大了市场份额, 加速了国际物流市场的流通。

4.4 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内含是管理创新。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工具, 在实施国际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 删除多余的环节, 建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 再以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并在运作中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换言之, 要用国际物流信息化去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 体现先进的运作流程, 而不是用信息化去维持现有流程甚至是落后的流程。因此, 国际物流的信息化是与管理的现代化密不可分的。

5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

5.1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突破点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Public Logistic Information Platform PLIP) :是指为国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需求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国际物流信息服务的公共的商业性平台。其本质是为国际物流生产提供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和保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 能实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现代社会经济是一个服务经济的社会。建立客户快速反应系统是国际物流企业更好的服务客户的基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 能加强同合作单位的协作。

5.2 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将日益被重视

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技术, 在享受网络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 也时刻饱受着可能遭受的安全危机, 例如网络黑客无孔不入地恶意攻击、病毒的肆掠、信息的泄密等等。应用安全防范技术, 保障国际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安全、稳定地运行是国际物流企业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5.3 信息网络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最佳平台

连接全球的互联网从科技领域进入商业领域后,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互联网以其简便、快捷、灵活、互动的方式, 全天候地传送全球各地间的信息, 跨越时空限制, “天涯若比邻”, 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上信息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交换成本空前降低, 商务、政务及个人事务都可以把信息搭载在互联网上传送。互联网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担负起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

6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建议

6.1 加强国际物流信息化的服务意识

国际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国际工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 更成为国际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 因此, 很多企业都是以满足客户服务需求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出发点, 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特别是国际物流企业, 更是将为客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而大多数企业往往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为出发点建设国际物流信息系统, 忽视了对客户物流信息服务的建设, 这种差距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和实施效果。因此, 必须将服务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 围绕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来改进国际物流管理模式与运作流程, 并以此为业务需求来建设合格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

6.2 改进国际物流信息技术

国际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物流业务中。首先, 广泛应用互联网搭建物流信息平台, 互联网的发展和规范管理, 特别是安全软件和技术设备的发展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 将优化的物流运作流程融入软件,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物流与供应链软件产品, 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再次, 加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采用 应用服务 (ASP) 模式降低信息化成本创造了条件。为物流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 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是推进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6.3 加强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高级国际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 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 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第一:学科设置规范, 设置专门的物流专业, 第二:重视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 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素质, 第三:推广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工作经验等确定等级和可以从事的工作。除此之外, 还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加强对各层国际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国际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 最直接的国际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不同情况进行, 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 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种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 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种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 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种为物流操作人员, 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6.4 加强国际物流信息的网络化

将现代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相连接形成网络信息系统, 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的综合优势, 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 也避免了人工信息传递时的时间延误、人工浪费和不准确性。随着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逐步完善, 电子商务正在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并且将成为国际物流信息化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从而开辟市场经济的新天地。由于国际物流信息交换速度的提高, 致使成本下降, 为电子商务提供了通畅环境;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尤其是数据库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研制, 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市场、订货、支付和运送等各个物流环节都可以通过电子购物和贸易在网上实现和运行。全球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这场信息化浪潮, 不仅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也在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科学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展开, 加快国际物流信息化步伐已经成为国际物流领域刻不容缓的工作。利用国际物流信息化促进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和国际物流水平的提高,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增强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

6.5 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和合作伙伴

根据目前的情况, 无论是国际物流企业自己开发信息系统, 还是与IT公司合作开发, 这两种方法不是费用太高就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并且服务质量还得不到保证。所以选择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的分析人员大多是国际物流企业的优秀主管或经理, 他们了解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及信息系统要求, 加上专业的IT人员的研发, 开发出的系统一般比较适用。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的业务分析人员会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 并提出咨询意见, 这样的专业管理咨询意见对于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选择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应是在国际物流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企业声誉, 最重要的是要拥有国际物流管理专业分析咨询人员, 并且价格要适当, 不能太高。国际物流企业只有认真分析自身的条件,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开发合作伙伴, 构建属于自己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 才能更好地提高核心竞争力, 促进国际物流信息化更好地发展。

7 结语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的形成, 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 国际物流业必须改进服务、降低成本、对快速而多变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这新的竞争环境下找到立足之地, 国际物流企业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必须把国际物流信息化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

参考文献

[1]王志乐.走向世界的物流企业[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109.

[2]陈琳.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外贸企业信息化的思考[J].北方经贸, 2004, (8) :107-108.

上一篇:英语定冠词下一篇:企业项目投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