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播范文

2024-05-25

飞播范文(精选8篇)

飞播 第1篇

栾川县自1979年以来进行了大面积的油松飞播造林, 目前已成林面积达20 069 hm2, 成为我省最大的油松飞播林区。这些林分现在大部分已进入中龄林阶段,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几乎没有进行过抚育间伐。据调查, 上述林分平均蓄积量仅为54 m3/hm2, 平均株数达4 605株/hm2, 其中幼树1 530株, 占33.2%。林木分化严重, 自然竞争激烈, 树冠窄小, 生长受阻, 枯立木、病腐木逐年增多, 森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2008年首先在冷水、三川、叫河3乡镇实施油松飞播林抚育间伐722 hm2,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抚育间伐的目的

抚育间伐的目的是调整林分结构, 增加林木营养空间, 改善林地卫生状况, 促进林木生长, 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 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

2 抚育间伐的种类

抚育间伐的种类主要有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和卫生伐4种。根据该县油松飞播林林分现状, 确定油松飞播林抚育间伐应采取疏伐的方式进行。

3 抚育间伐的对象

凡符合以下条件的油松飞播林应及时进行抚育间伐:

山体坡度小于25度、土层深厚、立地条件好, 密度过大, 竞争激烈, 林木分化明显, 生长发育不良, 幼龄林郁闭度在0.8以上, 中龄林郁闭度在0.7以上的林分。

以下林分一般情况下不要进行抚育间伐:

山体坡度在36°以上或土层厚度小于10 cm, 岩石裸露, 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林分。

4 抚育间伐的原则

在选定抚育间伐的林分后, 首先要按照3级分类法对林木进行分类, 然后再根据分类结果确定采伐木和保留木。

抚育间伐的原则是: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弯留直、分布均匀、疏密适度。具体来说就是要伐除上述林木分类中的砍伐木, 保留优良木和辅助木。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注重树种配置的原则, 保留林分中不影响主要树种生长的乔、灌、草, 保护林分中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保留林中空地和林窗的自然植被, 保留天然次生树种, 不得将混交林伐为油松纯林。

5 抚育间伐次数、间隔期和时间安排

根据油松的间伐年龄、培育材种规格、林木分化程度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由于栾川县油松飞播林林分密度过大, 间伐起步晚, 间伐次数可适当增加, 间隔期可适当缩短。自林龄20年算起, 间伐次数可定在3~5次, 间隔期可定为5年, 直至主伐前的定株间伐。

抚育间伐的时间宜安排在冬末春初。

6 抚育间伐的强度和每公顷保留株数

6.1 抚育间伐强度的确定方法

对拟进行抚育间伐的林分, 首先要对其进行小班区划, 然后在每个小班有代表性的地段布设3块典型标准地, 进行标准地调查, 对标准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 调查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健康状然后根据小班内典型样地来确定小班的间伐强度。每个标准地面积为667 m2。

6.2 抚育间伐强度和每公顷保留株数的确定

根据样地调查结果, 用3个样地的平均值来确定小班的每公顷保留株数和抚育间伐强度。依据该县油松飞播林林分的现状, 1次疏伐的强度按蓄积应控制在15%~20%, 按株数应控制在20%~50%, 每公顷保留株数在1 200~2 800株之间, 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6~0.7之间。因目前该县油松飞播林中无蓄积幼树的株数占林分总株数的1/3左右, 因此在间伐强度的确定上应以株数计算方式为主。

7 抚育间伐的施工技术措施

7.1 按照作业设计确定的各小班每公顷保留株数和

间伐强度, 组织技术人员逐小班确定采伐木, 并作标记。因飞播林的密度分布不均匀, 在确定保留木时要根据地形、林木的疏密程度等灵活掌握, 忌死搬硬套。一定要注意保留林缘木、边界木和孤立木。根据栾川县油松飞播林林分现状, 保留木的株行距宜控制在2 m× (2~3) m左右。

7.2 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标记采伐林木, 对采伐无标记林木的, 要按乱砍滥伐林木处理。

7.3 要按照由山下向山上的顺序进行间伐作业。

伐桩高度不得超过5 cm, 对伐根要进行覆土处理。不得损伤保留木。

7.4 对伐出的成材树要按规定标准造材, 并运到林外归楞。

对间伐剩余物要及时进行清理, 保持间伐迹地清洁整齐。对伐出的病腐、虫害木要运出林外, 集中焚烧。

8 抚育间伐工作流程标准的执行

抚育间伐的工作流程是:调查评价—作业设计—查验审批—施工监理 (监理反馈) —检查验收等。在油松飞播林抚育间伐全过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执行这个工作流程标准[2]。

8.1 调查评价

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拟进行抚育间伐的林分进行初步调查, 根据抚育间伐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 初步选定出需要抚育间伐的林分的界限范围, 绘在1∶25 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上。

8.2 作业设计与查验审批

调查评价结束后, 聘请有资质的林业勘查设计单位进行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后报上木采伐管理程序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经批准的作业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作业。

8.3 施工监理

8.3.1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各级责任

县乡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加强对油松飞播林抚育间伐工程的管理。对该工程实行属地管理, 抚育间伐作业区所在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该项工程的第一责任人, 与施工区行政村签订施工责任书, 将施工责任和任务分解到村、组, 落实到山头地块。

8.3.2 切实搞好技术培训

施工前组织县、乡、村3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及施工专业队技术骨干进行现场培训, 使他们明确抚育伐间的各项技术要求,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8.3.3 组建专业施工队伍

抚育间伐作业区每个村选用年轻力壮、责任心强、富有抚育经验的农民组成1支专业施工队, 每个专业队宜控制在30~40人左右。抚育间伐施工必须由专业队完成, 不能让林木所有者自己去施工。

8.3.4 加强施工监管, 严防乱砍滥伐

抚育间伐区所在乡镇采取领导包村、乡镇干部包组、天保站护林员进驻施工现场的方式加强监管, 县林政执法和森林公安人员鼎力协助各乡镇加强对作业区施工的日常监管, 严防违章作业和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

8.3.5 加强技术指导, 确保施工质量

县林业局派出技术人员深入施工区, 严格按照年度作业施工设计对抚育间伐工程进行技术指导, 施工区所在乡镇在施工期间派出林业技术人员现场带工, 直至工程完工为止。

8.4 检查验收

抚育间伐施工结束后, 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检查验收办法》 (试行) 组织检查验收, 对按设计要求完成施工任务的, 及时兑现工程补助款, 对不合质量要求的, 责令返工。同时要把标准地调查、作业设计方案、施工监理、检查验收等技术资料编号登记, 立档归案。

参考文献

[1]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飞播 第2篇

连续07、两个秋季,先后在安康市的岚皋县、紫阳县和汉滨区,利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飞播造林设计.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飞播造林设计的新路子,使飞播造林设计更加程序化、规范化,既防止了设计中的`差、错、漏出现,又提高了外业工作效率,以期将飞插造林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碾阶段.

作 者:杨实海 吴世仑 陈书斌 作者单位:杨实海,吴世仑(陕西省紫阳县林业局,陕西紫阳,725300)

陈书斌(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西安,710082)

浅析飞播造林播前地面处理 第3篇

飞播造林是根据森林植被自然演替规律, 以树种天然下种更新原理为理论基础, 综合树种生态学、生物学特性, 人工模拟天然下种, 利用飞机把林木种子播撒在一定地段上, 集飞、封、补、管等综合营林作业措施为一体, 以恢复、改善和扩大地表植被为目的的营林技术措施。通过飞机播种, 为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疏林地补充适量种源, 并辅以适当的人工措施, 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其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 以提高森林植被率的目的。加快森林植被正向演替进程, 改善和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坡, 北踞华山, 南依蟒岭, 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是一个川塬皆具, 中低山为主体的山区县。境内地貌多为浅山丘陵, 沟谷纵壑。土壤以红黄棕壤为主。海拔670~2646m, 年平均气温11.0℃, 年降水量728mm, 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 一般春、夏干旱, 秋季多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飞播造林的最佳区域。

洛南县是陕西省飞播造林成效面积最好的县区之一, 飞播造林始于1975年, 截止2013年8月底, 全县飞播造林总面积80.4万亩, 成林面积64.2万亩。主要树种为当地优良传统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为主, 间杂有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和漆树 (Rhus L.) 。通过飞播造林的实施为洛南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飞播造林成苗地段分析

在对以往的飞播造林地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笔者发现洛南县的灵口镇北沟播区三星村、石坡镇甘西沟播区甘西沟村、保安镇杜排沟播区涧底村、灵口镇柏庵岭播区黄塬村出苗和保存情况为历年之最。上述地段在播前均实施了不同方式的地面处理措施。经过播前地面处理的地段, 在山的顶部出苗情况为7~9株/m2, 且苗木生长健壮。未经地面处理的部分地段及阴坡下部出苗情况也不如上部, 有些区域大部分地方一株也没有。

3 影响飞播造林成苗的因素

飞播造林要成林, 必先成苗。影响成苗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播区的选择、播期的选择、树种的选择、天气、种子、飞行质量以及播区的植被条件。飞播造林的播区植被条件对出苗至关重要, 植被情况是对飞播造林成苗成效影响较为明显。植被盖度在洛南县历年来好的播区一般以0.3~0.6较好, 这个盖度大小有利于防止种子位移流失, 而且可为飞播幼苗提供遮阴条件;如果盖度过小, 不仅影响种子固定, 而且小幼苗也易遭受春夏伏旱和日灼危害而导致死亡;如果盖度过大, 枯落物层过厚, 既影响飞播种子触土、发芽, 也会使飞播幼苗发育不良、生长纤弱甚至被压死亡。

洛南县飞播造林的历年出苗较好地段, 植被盖度为荒山0.3~0.6, 灌丛地0.3~0.5。而近年来, 随着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封山育林、封山禁牧以及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 使得植被恢复和增长很快, 所选播区的大部分地段植被盖度过大或灌木地段突出。大部分地段盖度在0.7以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飞播种子的触土、发芽和出苗, 从而影响飞播造林成效。因此, 为飞播种子创造良好触土和发芽环境条件, 在飞播造林之前开展播区地面处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对于种子是否触土有着重要的作用。

4 飞播造林播前地面处理方式

飞播造林地块的播前处理方式有:炼山、砍灌和简易整地。按照飞播造林和封山 (沙) 育林技术规程 (Aerial seeding afforestation and forest (SHA) technology for afforestation) 国家标准GB/T15162~2005要求, 结合该县历年来开展的播区地面处理实际, 主要进行砍灌和简易整地为主。

4.1 砍灌

4.1.1 砍灌的对象及技术要求

砍灌是对于播区内灌木覆盖度在0.6以上, 高度大于1.5m, 枯枝落叶层厚, 影响种子触土出苗生长的小班, 沿等高线方向砍灌2m, 留灌2m进行处理。砍伐的灌木及枯枝落叶必须彻底清除, 注意保护有培养前途的乔木树种及经济价值高的灌木种类。

4.1.2 砍灌的时间

砍灌务必于飞播造林作业前15d完成。

4.1.3 砍灌的工具准备

主要工具有:斧头、砍刀、割灌机和手锯等。

4.1.4 优点

对减少地表植被盖度过大, 增加种子触土发芽有一定作用。通过实地观测, 进行砍灌的地段比未实施地块的苗木出苗增加30%以上。砍灌在保证盖度适宜的情况下, 砍除病、幼株, 对飞播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目前, 砍灌每亩需投资100元, 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飞播造林每亩投资只有130元, 其中国家投资每亩仅120元。

4.1.5 缺点

飞播造林的播区面积较大, 一般的播区都在1万亩以上, 大的2万亩左右。适合开展砍灌地段一般也在4000~5000亩左右。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开展砍灌难度很大, 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一般的砍灌设计很难完成。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农村边远地区, 特别是山区人口较少, 劳力组织困难。砍伐的灌木及枯落物在林内积压, 难以清理出播区。有的砍了上层, 下层的枯枝落叶杂草依然很厚种子仍不能充分触土发芽。砍灌后的地表暴露在外, 往往因遮阴不够而影响种子发芽。

4.2 简易整地

4.2.1 简易整地的对象

对飞播造林播区范围内的荒山或荒草地段, 土层深厚, 土壤表层板结或荒草盖度0.7以上的缓坡区域, 以草本植物为优势种, 采用简易整地方式。

4.2.2 简易整地的时间

简易整地务必于飞播造林作业前15d完成。

4.2.3 简易整地的工具准备

主要工具有:镢头等。

4.2.4 具体做法

采用穴状破土进行, 用镢头一镢头一个穴状炕, 随走随刨, 每平方米一个, 每亩不低于667个接种炕。规格:长×宽=0.1m×0.2m, 方式为反坡式。

4.2.5 优点

通过简易整地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增加种子的触土机会, 对于提高出苗和成活效果显著。经观测实施简易整地的地块是未实施地块的成活率的一倍。减少雨水对种子的冲刷位移。改变土壤的局部坡向, 截留水分, 提高造林地段的土壤水分含量, 增加出苗机会。使土壤变得疏松, 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

4.2.6 缺点

该县播区设计内的荒山荒地较多, 进行的主要播前地面处理方式为简易整地。简易整地只在坡度较小, 作业难度较小的阴坡地段进行, 一般的阳坡及坡度较大地段考虑人员安全难以实施。播区所在的农村边远地区, 特别是山区人口较少, 劳力组织困难。随着物价上涨, 劳力成本增加, 能实施的面积有限, 不能按照设计要求全面铺开, 影响成苗、成效。目前, 简易整地每亩需投资80元, 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飞播造林每亩投资只有130元, 其中国家投资每亩仅120元。资金的缺口仍然较大

5 结语

多年的生产实践和观测表明, 砍灌对于飞播造林的种子出苗效果明显。如果把砍灌的时间设计在飞播作业以后的5~10d, 经过人工的砍灌施工, 对播区的地面进行踩踏, 把撒播的种子踩踏进土里, 会增加种子出苗的机会, 提高飞播造林成效。

同样, 把简易整地的时间安排在飞播作业以后, 经过人为活动, 使架落在杂草上的种子与地面土壤充分接触, 利于种子的发芽。有些播区, 地下的枯落物较厚, 种子落下厚于地面土壤难以接触, 时间一长, 种子会发霉、腐烂, 影响出苗。如果播后进行地面处理, 人为的活动将大大增加种子的触土机会, 提高飞播质量。

飞播造林的地面处理工作在飞播造林中有一定作用, 应积极加以实施, 但在实施的时间上建议放在飞播结束后的一周内进行, 可以大幅提高飞播造林区的苗木成活率, 为飞播造林地块的播后成效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分析了洛南县历年的飞播造林播前地面处理, 指出了目前飞播造林播前地面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播前地面处理在提高飞播成效中的作用, 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飞播造林,地面处理,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飞播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63-200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2]张斌.飞播造林施工质量监控技术简介[J].陕西林业, 2004 (5) :44.

[3]关延生.提高飞播成效的几项措施[J].陕西林业, 2006 (5) :40.

[4]关延生, 刘建军.强化质量管理巩固飞播成果飞[J].陕西林业, 2006 (3) :18.

[5]陈书斌, 楚金强.飞播造林应重点做好几项工作[J].陕西林业, 2007 (5) :28.

飞播治沙造林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第4篇

一、播区选择对飞播成效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治理荒沙方面, 普遍采取持续大规模地营造沙柳、沙蒿等沙生植物种的营造工作, 成效甚微。为了尽快绿化荒沙, 改变沙地林分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 开始选择更适应优势的花棒、踏榔、沙蒿、沙打旺等沙生灌木树种进行飞播, 从而为全面治理荒沙和建设沙漠绿洲奠定了基础。但流动沙地环境因素复杂多变, 大部分荒沙植被盖度为3%~10%, 沙丘密度为0.6~0.8, 多为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格状沙丘等, 沙区内气象条件多变, 风向不定。根据1993年、1995年两年的飞播调查情况来看, 在搞飞播作业规划设计时, 应尽量把播区选择在地下水位高、植被盖度大于5%、沙丘密度小 (在0.7以下) 、地形开阔的“近沙”、“缓沙”地段。这样, 既有利于播后种子在播区内均匀分布, 易覆沙且不易发生位移, 风蚀沙埋程度小, 又增大播区有效面积。对那些植被稀疏、沙丘高大密集 (沙丘高12m以上, 密度在0.75以上) 的“牛眼睛”沙等, 暂且不宜飞播。但应在进行缓沙地飞播的同时, 对那些飞播难度大的沙区进行人工技术处理, 几年后再做飞播安排。

二、适时播种对飞播成效的影响

人工植播造林后遇到适宜的降水, 种子就会发芽生长, 而飞播在播种后, 种子还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覆盖, 这就要求飞播造林后, 要有自然覆盖沙埋的条件和时间, 要遇到及时适宜的降水, 持续的时间以及降水强度大小都直接影响着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在风沙区内, 飞播后如遇不到适时的有效降水, 对种子会造成三害。尤其是花棒、踏榔。一是易遭鸟类、跳鼠的危害。二是干旱时无雨易形成大风天气, 造成种子深埋。三是种子长期放在高温干旱的干沙层表面, 使种子长期处于生理性干旱, 导致大幅度降低种子的生存率和生命力, 甚至失去生命力。所以, 要提高飞播成效, 无论任何地区, 飞播什么植物种都应根据当地实际气象情况, 安排好作业时间。

三、飞播种子质量对飞播成效的影响

同一树种在作业条件、气象情况和播种时间完全相同的条件下, 种子的项质量指标高低对飞播成效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见表2。

由调查数据可以得出, 在同等环境因素下种子各项质量指标越高, 播区内有株数就越高, 成苗率越高, 保存率也越高。因此, 要求各飞播用种单位, 在收购调运种子时, 一定要严把种子质量关, 收购或调运那些粒大、饱满、色泽正常而又无病虫害的优良种子, 坚决杜绝使用低质劣质种子。一般来说, 花棒种子的各项质量指标应是, 净度在95%以上, 发芽率在70%以上, 千粒重在30g以上;踏榔种子净度在95%以上, 发芽率在50%以上, 千粒重在17g以上。也就是说, 用于飞播造林的树种, 种子质量必须达到2级, 严禁用3级和等外种子。

四、大风、干旱对飞播成效的影响

风沙区影响飞播成效、植株生长及保存率的另一个因素就是高温干旱, 风蚀沙埋。风沙区常年盛行西北风, 年平均大于5m/s的起风达100~146次, 50~60天, 最大风力可达10级, 年平均沙暴日12天, 就风蚀度而言, 年平均11.6~17cm之间, 最大风蚀度在20.5~33cm之间。而飞播抗风蚀最强的植物种花棒、踏榔一年生幼苗, 其抗风蚀临界深度不超过20cm, 如遇特大风暴, 就会使植株倒伏, 根部裸露或连根拔起, 另外, 在飞播的后覆盖期间, 如遇大风会将种子深埋, 至使种子无能力破土萌发生长。如1988年刀免南沙播区, 飞播后当日遇8~10m/s的大风, 使种子全部深埋, 厚度达10~15cm, 当年飞播失败。1996年再次飞播, 播后调查有苗率达70%。因此, 在实际飞播工作中, 为了有效防止风蚀沙埋, 除选用适生优势的植物种以及采取各植物种间不同配置方式外, 应把飞播设置在植被度大, 沙粒流动小的地块上, 还应在迎风坡、风蚀口等地段搭设沙障, 以提高飞播造林成效。

五、提高飞播治沙造林成效的对策

目前乃至今后治理荒沙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且多数为大沙、远沙, 人工治理难度大, 仍需依靠飞播来治理。为此, 在今后的飞播工作中, 除做好以上提到影响飞播成效的几个因素的研究探讨外, 还要做好播前准备、规划设计、施工和管护等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播区踏查、相应地段的地面技术处理、种子加工及处理、播区封禁、管护及抚育工作。在飞播时, 为了防止重播漏播, 还应采取GPS导航和人工导航相结合的办法。同时应先安排那些群众积极性高、对飞播工作有一定认识, 对播区管护措施得力的村镇, 突出飞播成果, 带动和加快飞播治沙的步伐, 不断完善飞播造林技术, 进一步提高飞播成效, 充分发挥飞播造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近年来飞播工作成效显著, 但在实际工作中飞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 笔者对影响沙区飞播造林成效的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 对今后进一步提高飞播造林成效, 发挥飞播造林优势提供了有力依据。

播期飞播造林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篇

关键词:植树造林,飞播造林,成效播种

植物生长季节一般在3~11月之间, 且根据气候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生长趋势, 这就要求在飞播造林中要有计划、有成效进行播种期的确定。根据春末秋初雨水较多, 且春、秋时期气候较温暖, 适合植物的生长, 因此飞播造林的最佳有效时期应选在春秋2个季节。但是, 在每1年实际的飞播造林中要根据当年的雨水情况、气候情况和造林地区的立地条件以及以往飞播造林情况, 来确定成效造林的最佳时期, 以保证飞播造林的出苗率、存活率。

1 飞播造林技术要求

飞播造林是模拟天然造林的一种方法, 播种前不耕地, 播种时不浇水, 播种后不翻土, 但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飞播造林技术要求的具体分析。

首先, 飞播造林前期要对播种数量、播种区域和播种时期进行确定。要想保证飞播造林的质量, 在播种前必须通过风选、筛选等方法对植被种子进行净种处理, 达到飞播造林种子2级以上的要求, 然后根据树种的发芽率, 确定播种的密度;为了使播种区林草等植被得到明显恢复, 土地沙化、空气污染等得到有效的控制, 播种前应进行地面处理, 便于种子落到地面后能发芽生根;同时, 观察当年的气候变化, 以及对往年飞播造林的成效进行分析, 确定播种期及播种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播种后期对播种区域进行维护的措施。

其次, 飞播造林要针对播种区域和植被种子进行选择。众所周知, 飞播造林就像植物的种植, 需要适合的土壤、适合的湿热条件等自然立地条件。因此, 飞播造林应该选择具有集中连片、适宜林木生长的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 且其面积不得少于飞机飞行1次的作业面积。同时, 要根据播种区的自然条件, 遵循森林植被正向演替的规律, 确定适宜本地区生长的苗木。

再次, 飞播造林要对飞机进行飞行设计。飞机在进行飞播造林前对机场进行修理, 达到飞行标准后再进行起飞。同时, 按照播种当天的气候、风向进行飞行海拔的选择, 确保飞机机身无误后再进行播种。

最后, 对飞播造林后期播种区域的管理。飞播造林后期对播种区域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能保证种子的发芽率, 还能对飞播造林过程中出现的遗漏区进行及时补播。同时, 应做好对播种区的封禁保护, 在播种区内设置醒目的标牌, 注明播种植被的名称、播种日期、播种单位、飞播面积等等, 起到警示作用。

2 飞播造林播期的影响因素

根据往年飞播造林的成效分析, 影响飞播造林播期的主要因素有:播种区域的地形、人为因素和播种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播种区域病虫灾害等。以下是对这4方面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2.1 播种区域的地形的影响

依据往年飞播造林树种成活率可知, 影响飞播造林成效的最主要因素是播种区域的选择。飞播造林一般选择春、秋2个季节, 主要因为这2个季节降水丰富、气候适宜植物的生长, 而在飞播造林的播种区域选择上必须根据当地绿化面积进行, 不能哪里适合植被生长在哪里种植。因此, 播种区域的地形对飞播造林成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干旱河谷两岸岩石裸露、土层较薄, 且日照时间长, 水分流失较快, 要是选择此地作为飞播造林的播种区, 植被的成活率一定很低;而如果播种区选择在植被覆盖较多灌木丛林中, 则会由于地面枯叶积聚过多, 飞播造林后植被种子根本接触不到土壤, 使土壤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造成飞播造林成效低下。因此, 在播种区的选择上, 一定要注意该区域的土壤结构;确定播种区后进行人为的改良, 然后进行飞播造林, 保证植被种子的成活率。

2.2 飞播造林人为因素的影响

飞播造林中人为因素是影响植被成活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飞播造林前期必须人为地对播种区域进行地面清理, 对土壤稀薄的地方补充土壤或者对灌木丛中的枯叶进行清理等;另外, 在飞播造林后期要对播种区域进行保护, 有关数据显示, 飞播造林后期因人为因素对播种区域飞播苗木的损坏, 如:在播种区域放牧牛羊、开山取石、恢复耕地以及用火等原因是植被死亡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播种区域气候条件的影响

植被最适合生长的气候条件是3~11月, 即春、夏、秋3个季节, 因此在进行飞播造林时, 一般要选择在春季, 以保证有充足的降水和适宜的温度供植被生长发芽。因此, 播种区域的气候条件对植被能否存活有很大影响。如:某地常年干旱, 地表龟裂严重, 在此地进行飞播造林后, 植被种子会因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而无法发芽生长或者在发芽后因干旱持续时间长使苗木因土壤缺水而枯萎;或者如果某地常年降水, 飞播造林将植被种子洒向当地, 种子会因为此地常年湿涝而发霉, 即使有种子能发芽长成幼苗, 也会因此地雨水过多造成烂根的现象。

2.4 播种区域病虫灾害对飞播造林成效的影响

飞播造林后期, 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外, 病虫灾害的影响也是植被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在飞播造林后期, 注重播种区域病虫灾害的防护是保证飞播造林成效的一个重要措施。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自然灾害频发, 这给飞播造林同样造成了巨大威胁。由于飞播造林区域一般选择在土地裸露的地带, 这些地区气候条件恶劣, 同时病、虫等灾害常常发生, 使植被生长面临威胁。如:近年来, 有一种“立枯病”对飞播苗木影响非常严重, 这种疾病多发生在飞播造林后1~3年内, 正是苗木生长、定形的黄金时期, 而此种病害却使入秋、入冬的苗木发红变黑, 根部腐烂, 造成大量苗木死亡。

3 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保证飞播造林成效, 必须在加强飞播造林技术的前提下, 针对飞播造林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预防, 如有发现及时处理, 才能保证苗木的成活率, 使我国的沙漠化严重问题和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章国华, 张怀玉, 程继先.飞播造林成效播期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11)

[2] 于晓光, 王小昆, 蒋爱军, 胡继平, 于世勇.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营造林成效监测应用中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2012 (5)

[3] 贾凤桐.影响干旱山区飞播造林成效因素的剖析[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19)

陕西省飞播造林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 第6篇

从陕西省多年飞播的实践经验和成效调查结果分析来看, 存在以下问题:阴坡多, 阳坡少;块状多, 连片少;弱苗多, 壮苗少;当年多, 翌年少;设计全, 管护少。

1 影响陕西省飞播造林成苗的主要因素

1.1 气候差异较大影响飞播造林成苗率

陕西省横跨3 个气候带, 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 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 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具有中温带气候特色。其总特点:春暖干燥, 降水较少, 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 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 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 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 气温低, 雨雪稀少。由于前几年春季的连续干旱, 在汉中和安康春播后, 降雨量稀少, 种子落地难以及时发芽, 严重影响出苗;而在宝鸡、咸阳、延安和榆林的夏播也是因为持续干旱、少量降雨, 出苗高峰期已过, 出的少量苗遇到伏旱、高温, 使幼苗因缺乏必要的水分供给而枯死, 造成了当年出苗率高、翌年保存率低的状况。在榆林的沙区播区中, 由于大的风沙会移动沙丘和深度掩盖草籽, 严重影响播区出苗和成效。在渭南和商洛的秋播中, 由于秋季的连阴雨过多, 出苗时已接近秋冬, 苗木生长慢, 不能充分木质化, 难以抵挡早寒, 也严重影响翌年的苗木保存率。

1.2 地貌复杂影响播区植被处理

陕西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 个地貌区, 其中高原面积926 万hm2, 山地面积741 万hm2, 平原面积391 万hm2, 主要山脉有秦岭和巴山等。秦巴山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 个市和西安、宝鸡、渭南3 个市的南部, 为陕西省飞播造林的主战场。秦巴山区的低山植被以灌木和草本为主, 盖度适中;高山区以次生灌木和栎类等阔杂林为主, 盖度较大。对于播区内植被盖度大于0.6、高度大于1.5 m的密灌进行处理, 砍3 m留3 m, 并对树高5 m以上有培养前途的乔木进行保留。由于占总投资20%的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 加之有些播区路途遥远, 地势陡峭, 组织砍灌的作业难度较大, 甚至有些地方砍灌后杂灌无法运出播区, 堆积如山, 种子难以着地。有的砍了上层, 下层灌木依然很厚, 种子依然很难着地发芽。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渭北高原的播区, 以破土为主, 由于地表植被盖度太小, 土壤裸露, 加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水分流失较快, 种子触土容易但是出苗率低。只有在阴坡含水量相对较高的地方出苗率才有保证, 而在阳坡因日照时间长, 水土流失严重, 出苗率较低, 甚至无苗。

1.3 地势有异加大施工播区难度

陕西省地域狭长,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地势呈由西向东倾斜, 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全省南北长约870 km, 东西宽200~500 km。在秦巴山区播区中, 大多数地方山峰林立, 山脉相连, 地形陡峭, 山高坡陡, 山脊走势起伏较大, 海拔差异显著, 许多播区的落差在100~500 m。近几年来, 飞行部门加强了飞行安全管理, 飞播高度偏高, 飞机在山脊以上的500~1 000 m作业, 撒种后受风力影响, 种子会漂移较远, 容易成堆或呈带状, 出苗块状多, 连片少, 严重影响飞播造林质量, 达不到预期效果。

1.4 机场设施简陋, 飞机作业难度大

陕西省飞播造林的主要机场有商洛丹凤商镇机场、安康民航机场、汉中民航机场、宝鸡陵园机场、咸阳淳化蒋家山机场、西安户县航校机场、延安黄陵侯庄林业专用机场、榆林神木大保垱机场、横山波罗机场、靖边万亩林机场、定边机场。有些是民航机场, 受民航航班的干扰;有些是军用机场, 受军事空管限制;有些是临时机场。有些机场的跑道为沙土结构, 设施简陋, 一遇到下雨就不能起飞, 天晴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晾晒才能飞行。有些播区离机场距离较远, 飞播往返需要经过秦岭和大巴山山脉, 航路气流较大, 干扰多, 播时长,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更重要的是延误了播区的最佳播种时期。

1.5 播后管护制度不到位

飞播造林“一分造、九分管”, 播是基础, 管是关键。飞播造林有三难:成苗难、保存难、成林难。究其原因, 除受自然因素影响之外, 主要是没有采取严格的管护制度, 没有切实落实管护责任。播区内砍柴、放牧等人畜活动时有发生, 从而损坏幼苗。加之宣传不到位, 群众对营造、护林的意识和自觉性不够, 虽然安排了专职的护林员, 但对播区的巡护和管护不能按设计的要求做到位。

2 提高陕西省飞播造林成效的措施

2.1 全面踏查, 系统规划播区

飞播造林作为扩大和改善森林植被的重要手段, 50 多年来为陕西省各地的生态和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不断实施, 飞播造林技术规程的不断修订和完善, 播区的设计也尤为重要。全面踏查就是对全省有飞播任务的县 (区) 内所有符合飞播造林的宜林地块进行摸底调查, 组织专业队伍根据自然情况全面考虑, 统筹安排。踏查需带1∶5 万地形图和GPS定位仪, 采用路线调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播区踏查。利用1∶5 万的地形图站在一区域的制高点上观察和目测适合飞播的地类, 来计算宜播面积的比例, 了解土地权属, 框划播区范围。以外业踏查收集的各种资料为依据, 结合每个县 (区) 的实际情况, 全面系统的内业汇总, 在框划的播区内把农田、河流、村庄、林地等无效面积、难利用面积和需要植被处理的面积, 以及低效林和残败次生林明确界定划分出来。对非宜播地类只调查地类和面积;对宜播各地类详细调查地形、地势、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因子, 并进行详细记录, 并复核所勾划播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最终汇总出所踏查播区的数量、面积。播区按面积的大小可以分为666.67 hm2以下、666.67~1 333.33 hm2、1 333.33~2 666.67 hm2、2 666.67 hm2以上, 以便统筹考虑, 搭配安排, 并做好全省年度实施计划。

2.2 抓住时机, 适时播种

根据全省飞播造林的经验和长期以来的气候特征选择适宜播种的时机。安康和汉中选择在3 月中旬前后春播, 此时气候温和, 春雨多, 种子着地后易发芽, 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 苗木快速生长, 大幅度地提高了飞播成苗率。商洛和渭南选择在8 月中旬前后秋播, 此时降雨量多, 展开低山河谷地区的飞播造林, 抓住了降水量的有用时期, 促使种子及时发芽, 减少种子的自然损失, 提高出苗效果, 经过秋季和第2 年春季生长, 苗木木质化强度大, 对翌年夏季高温和伏旱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宝鸡、咸阳、延安和榆林选择在7月左右进行夏播, 此时雷雨天气多, 降水充足。关中平原、渭北高原和黄土高原相对地势平坦, 种子容易着地, 出苗速度快, 在适温下易木质化, 可以抵御初冬的早寒, 提高苗木保存率。具体的调机时间应与当地气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确定好天气情况, 及时调机, 抓住有利时机, 尽快播种。

2.3 认真落实地面植被处理

在飞播造林中, 植被的种类、盖度和生长状况等因子直接影响种子的触土、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对于秦巴山区, 通过每年的飞播设计对植被处理的要求, 给县 (区) 进一步细致地进行植被处理规划, 设计到小班, 面积落实到个人, 要求播区乡镇将飞播造林设计打成正式设计文件报批各县 (区) 林业局审核。对没有按照设计要求的, 限期整改到合格为止, 在实施播前植被处理规划设计中, 严格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实效”的原则, 对于荒草较多、又无保留价值林木的地块要进行全面的炼山处理, 以达到充分露土的目的, 同时又增加了土壤肥力, 有利于种子触土发芽。对于盖度低于0.7的灌木林地块, 按照设计的株行距实行砍灌处理。在禾本科的毛竹生长茂密的地方要全面进行整地, 要求挖1 m×1 m的接种坑, 确保种子充分触土。对于关中平原、渭北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播区植被处理, 多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规格为30 cm×30 cm×20 cm, 不少于3 000 穴/hm2。

2.4 科学选择树种, 实行不同树种的混播

按照“适地、适树、适种源”的综合原则, 在秦巴山区多选择纯播和混播, 即油松、侧柏、马尾松的纯播, 油松+漆树、侧柏+漆树、马尾松+漆树、油松+黄连木、侧柏+黄连木、马尾松+黄连木等, 在配种比例上进一步探索, 寻找最佳配比效果, 提高林分的抗逆性和稳定性[1]。在陕北沙区多见于灌草混交林, 即沙打旺、沙蒿、踏郎、花棒等。据陕西省治沙研究所飞播治沙的效果调查表明:沙区飞播造林3 年后, 播区内75.2%的流动沙丘变成固定沙地, 24.8%变成半固定沙地, 沙丘高度平均降低30%~50%, 近地表风速降低64.8%~72.1%, 沙丘年平均移动速度由5~7 m降低1.68 m以下, 沙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2,3]。

2.5 科技支撑, 加强管护, 提高成效

一是严格种子检验, 把好种子质量关。二是进行种子处理, 播前24 h采取多效抗旱驱鼠剂对种子进行药物处理, 最大可能采取新技术处理种子, 除对过去试验成果的应用外, 在种子处理的过程中加入杀伤力较强的杀鼠剂生根粉、促长剂等。飞播使用的药剂要不断地更新和研究, 尽量增长药效的保持时间, 以减少老鼠和野兔的危害, 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三是在飞播作业和施工时, 采用GPS定位仪导航飞行高度和航迹, 保证飞播的准确性, 提高飞播质量。四是建立健全管护制度。种子落地, 管护上山, 真正落实“一分造, 九分管”, 明确权、责、利, 落实管理责任, 严格奖惩,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过硬的封禁措施, 做到有章可循。五是建立一支常年巡山护林员队伍, 加大毁林犯罪的打击力度, 封山禁牧。六是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 提高飞播档案管理制度[4]。

摘要:陕西省飞播造林受气候、地形地貌、地势、飞播机场设施和播后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通过系统规划播区、选择适宜播种时间和树种、科学处理地面植被、加强播后管理等措施, 可有效提高飞播造林成效。

关键词:飞播造林,影响因素,成效,措施,陕西省

参考文献

[1]吴青山, 王霞.试论提高秦巴山区飞播造林成效的主要措施[J].陕西林业, 2008 (增刊) :33-34.

[2]李国雷, 刘勇, 郭蓓, 等.我国飞播造林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 2006 (19) :45-48.

[3]张广才, 黄利江, 于卫平, 等.沙地飞播造林植被变化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 :127-130.

飞播 第7篇

1 调查区自然条件

调查区总土地面积5 342.2km2, 属典型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300mm左右, 多集中在7~9月, 且年际变化较大, 年蒸发量2 100mm, 年平均气温7.6℃, ≥10℃年积温3 000~3 200℃, 无霜期164d, 平均风速2.8m/s, 年均大风日21d, 沙尘暴日数达30d, 干旱、风沙、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2 飞播造林治沙作业概况

飞播立地条件为地形开阔便于作业, 最小面积一般在333hm2以上, 土壤理化性质适合所选树 (草) 种生长。选择抗风蚀、耐沙埋和天然再生能力强的花棒、杨柴等树种, 并混播沙蒿、沙打旺、沙米等草本植物。飞播前, 树 (草) 种必须净化, 同时对小、轻的种子进行“大粒化”处理。例如, 花棒种子净化后, 将其倒入按1∶100的比例配制成的榆皮面溶液中, 浸泡3~5min, 捞出后再与黏土搅拌 (种子与黏土的比例是11.6~1.8) , 制成丸衣种子。采用穿梭式复播或混播, 根据播种面积、播种量等, 确定每次作业装种量;地面信号队及时检查落种量, 防止漏播, 力求飞播种子落地均匀。播后确定护林员, 明确职责, 固定报酬, 确保飞播造林效果。1992年飞播造林治沙推广2 667hm2, 1993年推广4 000hm2, 1994年推广3 333hm2, 1995年推广2 667hm2, 截至2002年总计推广4.53万公顷。

飞播造林治沙推广措施为:成立组织, 实地调查, 科学选择飞播造林地块, 确保飞播造林顺利进行;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精心安排, 编写规划设计书和飞行作业的相关技术材料, 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根据气象预报, 抓住时机, 全力抢播, 确保任务完成;落实护林人员, 做到播后及时管理, 确保飞播造林成效。

3 调查方法

采用固定样方和临时样方2种方法, 固定样方是在播后立即设置的, 面积2m×2m, 一般设置5个, 分布均匀。临时样方采用点线布设和辐射状布设两种:点线布设, 调查线垂直于播带, 每隔500m或1 000m设置1条。在调查线上每隔50 m设置1个2m×2m的样方;辐射状布设, 在播区内机械布设或随机布设, 代表不同土壤类型的1级样方5~10个, 然后在1级样方上, 随机向四周辐射4条调查线, 在4条线上, 每隔50m选1个样方调查, 每条线连续抽10个样方, 四周共辐射抽取40个样方, 每个样方2m×2m, 每年7月、8月、9月各调查1次。

计算公式为:

式中:P-有效面积成数, He-飞播对象样方数, H-总样方数。

式中:q-有效面积平均幼苗株数 (株/hm2) , y-飞播对象样地幼苗平均株数 (株) 。

式中:Q-有效面积苗数 (苗/hm2) , Ho-苗样方数, yi-第1样方幼苗数。

式中:p (%) -播区有苗面积占播区有效播种面积成数 (%)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1。飞播造林治沙, 所播树 (草) 种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包括饲草料产量和种子产量。调查统计累计新增牧草9.11万吨, 按0.6元/kg计算, 收入5 466万元。平均每年采收花棒、杨柴种子300t, 按10元/kg计算, 收入300万元, 总计5 766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 共飞播4.53万公顷, 使2 667 hm2的流动沙、半流动沙丘基本得到治理, 植被有了较大恢复, 植被盖度增加30%~40%, 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 由于植被恢复, 播区境内风速降低15%~35%。飞播造林10年来共投入种子及处理费、飞行作业费、机场维修费、管理费等共计340万元。总投资收益率=累计总纯收益/投入= (576 6-340) /340=15.96。

5 结论

在降水量为250~300mm的毛乌素沙地, 沙丘相对高度在5m以下, 植被盖度为10%~25%的立地条件, 是飞播造林成功的前提。适宜的飞播日期, 一般在5月中下旬或6月上旬。树 (草) 种选择应以花棒、杨柴为主, 混播沙蒿、沙打旺等草本植物。播前对小、轻的种子必须进行“大粒化”处理, 这样既能减少飞播种子移位情况的发生, 又能防止鸟、鼠害。此外, 加强播后的管护, 是飞播造林成功的重要保证。

注:效果评定根据林业部与民航总局颁发的飞播造林规程划分效果的高低。

摘要:经过多年造林治沙推广调查分析得出:适宜的立地条件是飞播造林成功的前提;恰当的飞播时间是飞播成败的重要环节;合适的树种及大粒化处理是飞播造林成败的关键;严格的管理制度是飞播造林成败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飞播造林,治沙,效益,宁夏东部风沙区

参考文献

[1]哈斯宝力道, 吕伟, 李亚英, 等.提高浑善达克沙地飞播治沙造林成效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6 (2) :7-10.

[2]付文娟.人工种草是沙地治理的一项重要生物措施[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0 (4) :70-71.

[3]刘瑞萍, 钱华垦, 周健.鄱阳湖畔沙山造林的对策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7) :101-102.

飞播 第8篇

关键词:飞播造林,影响因素,技术措施,河北邯郸,太行山区

飞播造林是一种模拟天然下种成林的造林方法, 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以及便于在不易人工造林的深远山区大面积造林的优点。邯郸市太行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西部山地山高岭多, 沟深坡陡, 海拔一般为500~1 500 m, 裸岩遍布, 造林难度大。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邯郸市林业局在武安、涉县、磁县等太行山西部山地实施飞播造林, 累计作业面积14.8 万hm2, 平均成苗率达到25%, 飞播直接成林及促进成林面积约为4 万hm2, 显著改善了太行山区生态环境, 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1 影响飞播造林成效的主要因素

1.1 海拔

不同海拔有不同的适宜造林树种, 同一树种在不同海拔, 其生长情况也不同。邯郸市多年来飞播以油松为主, 成林多在海拔700 m及以上区域。如涉县杨家庄播区、雪寺播区、武安市的道沟播区、七步沟播区, 海拔均在800 m以上, 油松成林效果较好。而涉县桃城播区平均海拔不足700 m, 油松成林较差。

1.2 植被盖度

适当的植被盖度不仅使种子不易被暴雨冲失, 还能起到减少鸟兽危害、避荫和防寒的作用, 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成苗[1]。调查结果显示, 植被盖度在0.8 以上时, 种子不易着土, 成苗率很低;植被盖度为0.3~0.7 时, 种子着土容易, 幼苗避荫较好, 有苗率较高, 植被盖度在0.2 以下时, 有苗率虽然较高, 因避荫不好, 幼苗死亡较多, 保存株数明显下降。

1.3 坡向

坡向决定土层厚度、土壤湿度、日照强弱和蒸发量大小, 直接影响飞播成苗效果。调查结果显示, 阴坡、半阴坡土层较厚, 土壤湿度较大, 日照较弱, 蒸发量较小, 成林较好;反之, 阳坡条件较差, 基本无成林迹象[2,3]。

1.4 树种

邯郸市实施飞播造林以来, 主要树种为油松、侧柏、臭椿和野皂角。以上树种均为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病虫害少的当地适生树种, 弥补了山区冬春寒冷干旱、立地条件差的不足, 早年播区多形成油松纯林或以油松为主的针阔、针灌混交林。

1.5 降水

降水量和降雨时机直接影响造林成败。飞播造林后, 种子需要及时适宜的降水才能正常发芽、扎根生长发育, 如播后每隔3~5 d连降小到中雨 (15 mm左右) 2~3 次, 飞播造林出苗率较好;如播后1 个月久旱无雨, 种子难以发芽。此外, 降雨时机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降雨较晚, 种子在7 月下旬才发芽出土成苗, 入冬前达不到足够的生长期, 木质化程度不够, 就难以越冬存活[4]。

1.6 人畜活动

播前, 人为砍灌、炼山、简易整地等措施, 可以促进种子触土, 提高出苗率。飞播造林后期要对播种区域进行保护, 有关数据显示, 飞播造林后期因人为因素对播种区域飞播苗木的损坏, 幼苗生长期, 家畜践踏、采食、破坏等活动对飞播造林出苗率、保存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明显[5]。

2 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技术措施

2.1 精细化分播区

为提高飞播成效, 可采用单次载重量小、飞行灵活的直升飞机, 精细化分播区, 以一架山、一面坡为单位设计小播区群, 根据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灵活选择树种, 确定播种量, 降低成本, 提高有效面积的比例。

2.2 精准实施作业

为适应播区小型化的需要, 将GPS定位与直升飞机播种相结合, 做好地面与飞机作业的密切配合, 减少漏播、重播, 达到飞播均匀。

2.3 科学选择树种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 根据播区立地条件, 选择发芽快、抗逆性强、易成活、天然更新能力强的乡土树种, 以油松为主, 搭配侧柏、臭椿、野皂角混播, 辅以连翘、黄栌、五角枫等彩色树种形成互生互利、增绿提美的效果。同时, 采取鸟鼠驱避剂、种子粘胶剂、生根粉、保水剂等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 能够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

2.4 适时播种

邯郸市西部山区年均降水量为530 mm, 雨量多集中在7—8 月, 初霜冻来临时间是10 月中旬。因此, 以油松、侧柏等为主要飞播树种的播期, 应确定为6 月中下旬至7 月上旬。播种前必须与气象部门联系分析雨情, 选择播前有透雨、播后有均匀降雨的时期作为最佳播期。

2.5 强化播后管护

实施飞播造林后, 播区即划为封育区, 全封3~5 年。封禁期间严禁开垦、放牧、割草、砍柴等人为活动, 为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第2 年出苗后, 辅助人工措施进行抚育, 幼苗达到5 cm以上及时调整密度, 割灌除草, 保证幼苗正常生长。

3 结语

近年来, 随着造林绿化力度不断加大, 邯郸市浅山丘陵区和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逐渐减少, 宜林荒山荒地主要集中在生态区位重要, 且人工造林难以实施或造林成本过高的深远山区, 适宜大面积实施飞播造林。经过对邯郸太行山区近30 年飞播成效的分析, 加上对提高成效措施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从播区踏查、设计编制、种子选择、播期确定、播后管护等飞播造林各阶段的关键技术措施, 对降低造林成本, 提高飞播成效, 加快全市荒山造林进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登社, 石俊玲.不同立地条件与飞播造林的关系[J].现代种业, 2005 (5) :7-8.

[2]潘明哲, 张昌, 李业清.浅谈阳坡造林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1) :206.

[3]肖金艳.干旱阳坡抗旱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5) :180.

[4]章国华, 张怀玉, 程继先.飞播造林成效播期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11) :92-9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飞播】相关文章:

上一篇:传承体系下一篇:定格生活中的美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