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概述范文

2024-08-04

文献概述范文(精选5篇)

文献概述 第1篇

一、经济思想

在郑观应研究中, 有关其经济思想和经济活动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自20世纪50年代起, 有关郑观应经济思想的研究文章即刊行于各刊物中。

专门对郑观应经济思想加以综述的研究专著数量不多, 但介绍其生平时分析其思想体系的专著相对较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夏东元的作品。夏东元在1981年出版了《郑观应传》, 1996年将该书修订为《郑观应》。另外,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 易惠莉出版了《郑观应评传》, 二者皆深入地分析、研究了郑观应的思想和生平。

关于郑观应经济思想的研究, 以论文形式出现的总论性成果数量很多。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全面分析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如史全生《论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1980) 、汤照连《郑观应学习西方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 (1981) 、孙少艾《试论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1997) 、谢毓洁《评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2002) 、聂好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从〈盛世危言〉看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2006) 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并做出评价。

第二类是并入式研究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即概括研究早期改良派经济思想, 其中包括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如李自茂《早期改良派经济伦理思想概要》 (2005) 。

第三类是总括郑观应诸多思想的研究成果。如倪俊明《郑观应研究综述》 (2003) 和刘桂奇《近年来郑观应思想研究新动向》 (2007) 分析了郑观应思想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总体趋势。

第四类是比较性研究。即将郑观应的经济思想与他人经济思想进行比较及对郑观应本人思想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前者如商鸣臣《郑观应与张弼士经济思想及实业经营管理之比较》 (1997) 、申满秀《从“抑商”到“重商”观念的转变———龚自珍、魏源、王韬、郑观应经济思想个案简析》 (1999) 、陈康衡《郑观应与晚清社会的三个派别》 (2004) 、缐文《郑观应、李斯特经济思想比较初探》 (2008)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郑观应与李斯特经济思想之比较研究》 (2010) 、翰啸《郑观应、康有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 (2010) 等;后者如董淮平《“得风气之先”与“开风气之先”———郑观应早期思想演变与上海》 (1997) 。

以上为郑观应经济思想的总论性研究, 此外, 还有大量对郑观应经济思想某一领域进行的、以论文形式为主的专门性研究, 其中主要是对郑观应商战思想的研究。另外, 对郑观应财政思想、金融思想、企业制度、市场观、农业思想、商业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深入。整体而言, 在郑观应经济思想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

二、爱国思想

赵璐《甲午战后的〈盛世危言〉热与郑观应的爱国思想》 (1995) 认为《盛世危言》顺应了时代潮流, 是作者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郭文深《略论郑观应“振工商以攘外”的爱国思想》 (2000) 认为, 郑观应认识到经济力量制约着国家的军事力量, 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振工商以攘外”, 主张通过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及制度改革, 保护民族工商业、抵制外国侵略。他的爱国思想对国人有启迪的作用。张泽洪《买办郑观应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资本家的本质》 (2001) 认为郑观应的买办生涯反映了其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同时他在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方面的作用不可抹杀。他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之一。

三、国防思想

李彦宏、李柏云《郑观应国防思想略论》 (1999) 认为, 国防思想是郑观应“振工商以攘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改良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包括建立近代化的国防军、海防边防共同发展、寓兵于民和兵战商战相结合等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始终, 号召仿效西方, 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特征。李文娟、陈群雄《试论郑观应的海防思想》 (2000) 认为, 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促使郑观应形成了其特有的海防思想。他认为,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抵抗外来侵略, 传统的重陆轻海观念必须摒弃, 海防和塞防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加强海防的基础上主张建立近代化海军, 实行海陆配合、外洋与海口并重、分区设防、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郑观应的这一海防思想表明, 其国防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谭锐《郑观应国防思想初探》 (2004) 指出, 19世纪以来, 清政府内外交困, 为拯救民族危亡、给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郑观应在诸多方面包括国防建设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其中, 其加强国防的构想响应了时代的号召, 同时也为清末的军事改革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童远忠《郑观应边防思想述论》 (2004) 对郑观应边防思想的研究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的: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评价。

四、妇女观

王志凯《郑观应女权思想述论》 (2007) 研究认为, 作为郑观应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女权思想大体上经历了“劝戒溺女”, “禁止缠足”和兴女学三个阶段。其女权思想虽然存在很多不足, 仍然给后人以极大启迪, 对了解妇女解放历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凌石德《试论郑观应的妇女观》 (2009) 与王志凯有着上述相同的观点。陆文学《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 (2009) 认为, 郑观应倡导废缠足、兴女学, 此女性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同时也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开拓者。郑观应认识到女性对国家、社会、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妇女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 做出了精辟论述:“女学最强者其国最强”。这说明, 郑观应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先驱。

五、教育思想

(一) 一般的教育思想

张至《郑观应的教育思想》 (1983) 认为, 在教育方面郑观应倡议:兴办学校, 普及教育, 造就人才, 挽救中国;中学其本, 西学其末;改革考试制度。其教育思想有很多正确主张。王学明《试论郑观应的教育思想》 (1996) 提出, 郑观应的教育思想是以“富强救国”为出发点展开的。管林《试论郑观应的教育思想》 (1996) 指出, 郑观应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张, 认为应通过发展六方面培养掌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人才:重视学校教育;倡导职业技术教育;设置女学;重视师范教育;进行道德教育;引入西方学校制度。文曙东、盘娟梅《略论郑观应的教育思想》 (2000) 认为, 郑观应在其思想体系中赋予教育救国思想以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倡导教育为立国之本, 通过与科技、生产的结合, 发展西学培养实用人才, 重视女子教育, 改革考试制度。虽然郑观应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其不足。冯雷《浅论郑观应的教育观念》 (2006) 认为, 郑观应对教育提出很多精辟见解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实施, 认为民族要自强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 提倡以西学培养人才进而达到中华复兴的目的。郑世巧《浅析郑观应的教育思想》 (2008) 指出, 郑观应认为学校的功能是“造就人才”、“治天下之大本”, 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关乎国势之盛衰”。在此认识基础上, 他提出创办新式学校的号召, 要求仿效西方设立不同等级学校的办学模式进行教育制度改革, 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二) 职业教育思想

王令云《郑观应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探》 (2004) 认为, 郑观应就职业技术教育提出:要采取“务实”、“戒虚”的态度;要以“体”、“用”兼备的观点对待西学;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和贫民教育。刘振宇《郑观应职业教育思想简论》 (2007) 阐述了郑观应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变革的教师观、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措施等方面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认为其职业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对近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极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并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刘振宇《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刍议》 (2008) 认为, 为解决近代中国企业中人才需求问题, 郑观应对职业教育进行了诸多成功的具体实践。郑观应重视职业教育并将其视为国家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也对当前发展职业教育有极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余龙生、王楠《薛福成与郑观应近代职业教育思想之比较》 (2008) 比较了薛福成与郑观应在职业教育诸多方面如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的观点和认识, 指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同之处只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不同角度加以勾画。彭干梓、夏金星《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与实业教育思想》 (2011) 指出, 郑观应第一个辩证分析了“商”与“格致之学”的关系问题, 认为科技、教育的发展要依靠对“商”的重视, 并对欧美和日本实业教育进行了系统介绍。王琳《郑观应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 (2011) 从郑观应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入手, 指出郑观应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兴经世致用之学、“体”、“用”兼备对待西学、建立职业教育制度。并认为, 郑观应在寻求国家振兴之路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 女子教育思想

周冬梅《郑观应的女子教育观———兼与孙中山的女子教育观比较》 (2004) 比较了郑观应的女子教育观和孙中山的女教观, 更深一步分析前者的观点, 总结其对女子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并客观分析其思想观点中存在的局限性。王丹《浅评郑观应的女子教育观》 (2008) 认为, 郑观应对女子教育的认识既存在一定的进步性, 如他对溺女、裹足持强烈反对意见, 呼吁男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 主张女子教育等等, 同时又没有摆脱传统封建观念认识的影响和羁绊, 其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认为女子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仍是扮演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傅蕴《郑观应女子教育观述评》 (2009) 认为, 在女子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方面, 郑观应的观点最初是“佐子相夫”, 后来其观点转向“执业以自养”;教育内容要采用中体西用;强烈要求规范教育制度。

(四) 考试观

欧德良《试论郑观应改革科举的思想》 (2009) 认为, 郑观应强烈反对并猛烈抨击科举制, 认识到科举改革的必要性, 提出了科举改革的思想, 主张引入西学, 中西之学二者兼顾。其考试观站在历史前沿, 但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六、近代福利思想 (慈善观)

刘正刚《郑观应关注弱势群体言行探析》 (2003) 认为, 为实现富强救国, 郑观应给予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注。为解决其生计问题, 他号召关心女性成长, 建立各种福利性社会保障机构。陈国威《试论郑观应的慈善观》 (2005) 认为, 郑观应的慈善观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善恶报应观、救济与保障并行、仿效西方慈善事业、关心女性成长。其慈善观意义深远。余新明《郑观应救助弱势群体的策略分析》 (2006) 认为郑观应提出了救助弱势群体的具体措施:教育与培训;设置各种救济和保障机构;充分利用报纸的舆论;关注“狱囚”和“贩奴”。

七、救荒思想

张大伟《郑观应防灾备荒思想探析》 (2007) 认为, 郑观应认识到, 社会原因造成了晚清时期灾荒的不断爆发, 在此认识基础上, 他提出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治理水旱灾害、建立银行保险机关、提高社会抗灾能力等防灾备荒的具体策略和措施。王超《浅议郑观应的救荒思想》 (2008) 认为, 郑观应荒政思想中官府公赈与民间义赈相结合、养教兼施的救助思想、以工代赈思想与同时代人之比具有先进之处。艾新军《郑观应防治水旱灾害思想探析》 (2010) 认为, 郑观应认为战争等人为因素对晚清时期灾荒的不断爆发影响极为巨大。郑观应提出应采用筹巨款、采西法、选治河之官等举措迎击水灾;采用开沟洫、使用水粪浇灌、多种树木的方法迎击旱灾, 既沿用传统方法又借鉴西方方法力图标本兼治。其防治水旱灾害思想未能够对其所处的国内环境和制度给予足够的考虑, 因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应用。

八、军事思想

夏东元《论郑观应的军事思想》 (1990) 提出, 为抗击外国侵略, 郑观应对军事问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施渡桥《与时代同步的郑观应军事论述》 (2006) 认为, 郑观应提出的军事观与时代发展同步, 其具体内容包括: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实现以战止战、加强海防边防建设、建立军校、留学外域培养军事人才等。

九、吏治思想

朱作鑫《论郑观应的监察吏治思想》 (2007) 指出, 郑观应提出了关于整饬吏治的监察思想, 认为整饬吏治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危亡。该思想在同时代的各种监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人才观

祝彦《郑观应的人才观》 (1995) 认为, 郑观应人才思想体系既有理论基础, 又有实践的检验。他反对、抨击科举, 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积极倡导并创办学校, 促进教育发展。其人才观意义深远。黄振位《郑观应人才观论略》 (2002) 提出, 郑观应从人才的重要性、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方面入手并进行深刻剖析, 进而提出了他的人才观。由于时代的限制, 其人才观不免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薛金莲《浅析郑观应的人才观》 (2003) 指出, 在认识到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郑观应提出了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为实现富强救国的努力与探索:废除科举制度、兴建新式学校、倡导西学、唯才是用。胡惠芳《试析郑观应的实学人才观———读〈盛世危言〉》 (2003) 认为, 为实现国强民富, 郑观应极力寻求培养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实学人才的途径, 提出了设学堂、废科举、授西学、重考核的建议和主张。其人才理论兼顾政治改良与开通民智、人才兴盛, 因而相对完整。

十一、外交思想

汪菁华《郑观应外交思想述论》 (2001) 认为, 郑观应外交思想迎合时代发展, 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其内容包括:为维护国家主权, 应对不平等条约采用协商进行修改;争端的解决采用和平的外交方式;以夷制夷;派遣使节, 就驻外使臣遴选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提出自己的观点。徐松荣《郑观应外交思想论略》 (2004) 认为, 在外交方面, 郑观应提出要知己知彼, 对西方要有足够的了解并借鉴学习, 便于交涉处理及抵御侵略;就外交斗争提出系列主张;强调遵守国际公法, 反对不平等外交;积极倡导派遣使节和领事, 保护华侨。其理论和主张促进了近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焦会琦、雷桂贤《浅论郑观应的外交思想》 (2007) 认为, 郑观应的外交思想体现在国家主权、国际法与条约、外交策略、使节制度与外交人员四个方面, 并认为其外交思想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罗红希、李苏琼《试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缘起》 (2010) 认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形成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外关系变化、经世思潮、长期的洋务活动、外交生涯及地缘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其思想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十二、议会观

培兰《郑观应论设议院》 (1994) 认为, 郑观应提出了仿效西方资产阶级立宪制度、呼吁在中国实行议会政治、进行政治改革的思想, 并强调设议院是治理国家的关键。王兆元《略论郑观应的议会观》 (1999) 指出, 郑观应在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认真探索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变中国封建专制政体、设立议院的主张, 反映了其寻求富民强国之路在政治方面的积极探索。

十三、科技思想

梁诸英《郑观应对中国科技在近代落伍原因的思考———以〈盛世危言〉为例》 (2008) 指出, 郑观应认为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原因在于:科举考试内容;统治者重视八股取士;忽视近代科学内在规律研究;缺少科技创新激励制度。

十四、藏书思想

秦聪立《郑观应藏书思想述评》 (2000) 指出, 为富强救国, 郑观应提出了以藏书培育人才的藏书思想。他认为, 为消除“私而不公”使藏书难以流传的弊端, 他建议增加书院的开立、大量购买藏书、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购买藏书。程焕文《论郑观应的藏书楼思想》 (2004) 认为, 郑观应在指出中国传统藏书的弊端基础上, 对图书馆的重要性加以强调, 提出倡议, 号召广泛设立图书馆并借鉴学习西方图书馆经验。其藏书楼思想对中国图书馆业发展影响较大。刘应芳《郑观应的现代图书馆思想》 (2005) 认为, 为富国强兵, 在反对中国古代的藏书楼的基础上, 郑观应提出要借鉴、仿效英国图书馆进行图书馆建设, 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体系, 促进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郑观应的此思想为中国现代图书馆思想的产生、发展垫下基础。

十五、法律思想

田玉才《试论郑观应的国际法思想》 (2000) 指出, 郑观应的较为系统的国际法思想主张中国与世界各国广泛联系, 在外交等方面与世界接轨, 处理国与国关系遵循万国公法, 并就变法维新、改革中国政治制度从国际法角度进行了诠释。田涛《郑观应对国际法的认识》 (2001) 认为, 郑观应客观评价了公法, 一方面充分肯定国际法的理性精神和道德价值, 另一方面认识到近代国际法具有的强权性质。他认为, 要使中国在世界上获得平等地位, 只能依靠变法自强。此认识表明, 郑观应对国际法有了极深入的认识。乔素玲《郑观应与中国法律观念近代化》 (2003) 指出, 为了国强民富、抵御外侮, 郑观应借鉴、仿效西方法律, 提出改良传统政治法律制度。该举措对清末法律改制做了前期开拓。马跃峰、吕倩娜《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 (2005) 指出郑观应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人。龙天贵《郑观应法律思想述评》 (2005) 认为郑观应的法律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倡导民权、设立议院、仿效西方法律, 高标准遴选法律从业者及人道主义对待犯人等, 既具有进步性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刘倩《从〈盛世危言〉看郑观应的法律思想》 (2008) 从分析郑观应的宪法思想、国际法思想、刑事法思想入手, 对其法律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剖析, 认为其法律思想位于其所处年代的前沿, 同时对当今法律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孟红《郑观应法律思想简论———以〈盛世危言〉为研究对象》 (2006) 通过对郑观应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思想内容的分析, 认为郑观应丰富的法律思想促进了清末修律, 具有进步性。

十六、日报观、新闻思想

敦煌文献概述 第2篇

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

汉 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瓜沙二州离得不远。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行政单位叫归义军。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不光指莫高窟。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河对岸就是三危山。(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

莫高窟740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16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米左右。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八国联军进北京。8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出了敦煌,分两路。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很有异域特色。敦煌萧条是因为西夏的占领。不让你往外运了。宋以后的丝路就断了。元明就更不行了,管都不管了,算外国了,控制不了就把边界把里收,到清朝,才往外开。但也没开到唐朝的范围。现在的疆域规模基本上是清朝奠定的。)

王道士,没什么文化,认几个字。修缮洞窟,积功德,把老壁画泥上再画上新的,岂有此理,他不懂老的壁画有多值钱。他还把很多个洞窟打通了。我们现在去看是有云梯的。开通通道破坏了很多壁画。不是他一个人干,还有两个小喇嘛,你看,他们这小团队也是多元的。(此处有笑声)。

(张大千去临摹。国民政府按照于右任建议,设立敦煌研究院,但那会国内战事不断,没心思没钱关注这边。敦煌学真正热起来是建国后。这几十年的事。)

王道士怎么发现的?一共有三条原始材料:

第一条:《王道士荐疏》1944年,在王道士用过的木柜中发现的。可能找人写的,他本人不识字。这封“催款函”是王圆箓留下的惟一一件文字材料,名叫《催养经款草丹》,有学者又称之为《王道士荐疏》,现存于敦煌研究院。

“道末湖北麻城县人,现敦煌千佛洞住持王圆箓敬叩天恩**宝台座下: 敬禀者,兹有甘肃省敦煌古郡,迤郡东南方距城四十里,旧有千佛洞,古名皇庆寺。其洞在石山之侧,内有石佛、石洞、泥塑佛像,俱有万万之像、惟先朝唐宋重修碑迹为证。至本朝光绪皇帝年间,因贫道游方至敦,参拜佛宇,近视洞像破毁不堪,系先年贼匪烧损,贫道誓愿募化补修为念。至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清晨,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烈一缝。贫道同工人用锄挖之,欣出闪佛洞一所,內有石碑一个,上刻大中五年国号,上载“大德悟真”名讳,系三教之尊大法师。内藏古经数万卷,上注翻译经中印度经《莲花经》、《涅槃经》、《多心经》,其经名种颇多。于三十三、四年,有法国游历学士贝大人讳希和、又有阴国教育大臣司大人讳代诺二公至敦煌,亲至千佛洞,请去佛经万卷。冀日复蒙天恩赐赐银壹万两。近闻其名而来得其款。以将佛工不能成就,区区小县,屡年募化,至今剙修寺院以及补塑佛像、重修楼殿等项费用,过银贰万有余。缘为经款,叩恳青天佛祖电鉴,特修草丹上达,肃此。谨禀”

道士,还自称主持,哈哈; 天炮响震,哈哈,哪来的天炮;

对伯希和怪尊敬的,哈哈,请去。。太愚昧;

电鉴,王道士搞完这个东西后在佛祖面前念一遍,希望能像发电报一样发过去,哈哈。目的是得款。

第二条材料:《重修千佛洞三层楼功德碑记》

鄂省羽流圆禄„„旋睹迤北佛洞寂寥,多为流沙所掩没,因设愿披沙开洞。庚子孟夏,新开洞壁偏北,复掘得一洞,内藏释典充宇,铜佛盈座。侧有碑云唐大中五年洪辩立”。

第三条材料:王道士的墓碑《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 “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孔,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此光绪廿五年五月廿五日事也”

藏经洞封闭的原因,两种说法,没有定论:一,废弃说,斯坦因提出来的,神圣的,不能乱处理。方广锠,敦煌学者,进一步阐释废弃说。传统的“敬惜字纸”,里边还出了很多废纸片,废画像。二,避难说,敌人要来了。异教徒要来了。伯希和提出来的。他说西夏1035年占领敦煌时。支持这一观点是荣新江。敦煌学者。

三、敦煌文献的流散

敦煌知县汪中翰向叶昌炽有责任,时任甘肃学政。向甘肃领导汇报,甘肃负责人考虑到路途遥远,今天大客车还得跑两天呢?通知汪中翰封起来。叶昌炽是有责任的。他本人就是金石学家,《语石》就是金石学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别人不重视也就罢了,你叶昌炽还是个专家。。王道士时不时拿出来送给重要人物。是中国人最先发现的。

光绪33年(光绪26年发现),斯坦因来了。是从商人那里得知的。王道士初不相信斯坦,斯坦因中文也不行,请了一个中国师爷。给马蹄银套近乎。渐渐关系好了。斯坦因骗他说是从印度来的,说这些经典都是从印度传来的。渐渐拿出一些卷子看。后来,让其自己挑。斯坦因不懂中文,画拿得多。斯坦因挑了文书24箱,艺术品5大箱,拿走了,给了一些银子。里面有全世界有纪年的最早的印刷品,《金刚经》。

第二年,伯希和就来了。也是跟着考察队。精通汉语。每天看一千卷。担心哪天王道士不让看了。数万卷的东西都翻了一遍。伯希和有几个原则,要有年代、大藏经以外的、非汉文的,五百两银子,六千余卷东西。宣统元年,去受命到北京采购图书,把在敦煌淘到的宝贝给北京的朋友看。罗振玉董康都来了。告诉罗,那里还有很多东西,赶紧去弄。1910年,即宣统二年,学部委托新疆巡(何彥升)抚将藏经洞剩下的经卷运送北京。一路又丢了不少送人不少。到北京后,何彥升儿子,他的亲家李盛铎,又挑了。这样,数量不是少了嘛,于是就把一卷撕成两卷。

1912年,日本探险队来了,从王道士手中买了四百多卷。1914,斯坦因第三次来,又买了五百多卷。1914至1915俄国人奥登堡来了。弄走的一万二千余件。俄国人拿走的是藏经洞里巴掌大的纸片。量很大。俄国人拿走的都这玩意。长卷也有,但不值钱。藏经洞里大部分是佛经,而这些佛经在大藏经里基本都有。从学术上讲不值钱。纸片大多数是文书,如契约。这些是哪都没有的史料,最珍贵。藏经洞出来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晚的那件东西是不是最重要啊,因为这牵扯到藏经洞是什么时候封存的。最晚的那件就在俄国人的这批小纸片里。1924美国人华尔纳来了,确实啥都没有了。他可恶的地方是,他用胶布把敦煌壁画粘走了。一小块一小块粘,编号,回去再复原。还拿走了些塑像,花了七十两银子。今人总结散布各地的敦煌遗书:英国最多,法国最精,俄国最杂,日本最隐最秘,中国最散最乱。换种角度来看,如果不是这些人拿走,并很好的收藏,继续留在我国情况会怎样?

藏于国图的敦煌遗书,陈垣曾编《敦煌劫余录》。大史学家。陈垣写书爱找陈寅恪写序。陈寅恪不爱给他写,因为陈垣与中共合作了嘛。陈寅恪跑到广州去,离中共越远越好。没去台湾,也看不上国民党。当年北京被共军包围,胡适陈寅恪都是被国民党飞机接出来的。他曾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藏经洞发现,流失就这么一个过程。

四、敦煌遗书研究

下来就是研究了,第一部《敦煌劫余录》六册。目录书。国图藏。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王重(轻重的重)民《伯希和劫经录》、孟列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四大馆藏地都有了。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非文书,非佛经的部分的四部要籍部分。汉学界最关心的部分。

《敦煌学大辞典》最好的工具书。

五、敦煌文献的内容与价值

1、宗教学文献最多,90%以上都是佛经。另一个特征就是:重复最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800余件,《妙法莲华经》数百个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大乘无量寿经》重复最多。历代大藏经都有,所以这些东西研究价值不高。可贵的是,世间失传的部分,也就是大藏经以外的内容,192种。这些是最重要的。

2、儒家经籍

有周易王弼注,易陆德明释文,古文尚书、尚书陆德明释文,毛诗正义,毛诗诂训传,礼记,春秋经传集解,春秋谷梁传集解。论语集解,论语疏,尔雅注。

《论语》梁皇侃疏,我国已经亡佚,日本有传本,《四库全书》收入,清鲍廷博刻入《知不足斋丛书》,流传遂广。敦煌遗书中有《论语》皇侃单疏本(单疏即仅有疏文,正文不全。解释哪段正文就录哪段。)残卷,取校鲍本,颇有出入。《八佾》有一句名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敦煌的皇侃疏与《论语》本义合。敦煌的本子出来了,能解决一些问题。

3、史籍地志

史书:史记,汉书,国语,晋书,三国志的残卷都有。关于归义军的资料,方志:《沙州都督府图经》敦煌都督府地方志,我国最早的地方志。被外国人拿走了。还有《大唐西域记》残卷。举例“王,窣利种也,有智略,性勇烈,威慑邻境,统十余国。”这部书研究西域印度的历史,太重要了。下面有个校勘记:

校记:“原本窣利作刹利,今从敦甲本(即S2659残卷)、石本(日本石山寺藏古写本)、中本(日本松本初子所藏中尊寺金银泥经本)改。向达云‘慧超《往五天竺传》罽宾国条云:此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突厥,衣着言音饮食与吐火罗国大同少异。’按罽宾即迦毕试,七世纪末始为突厥所灭,慧超云其国土人是胡,则《西域记》敦煌本及日本古本谓‘其王窣利种也’,作‘窣利’,不作‘刹利’,的有所本也。按上文‘素叶城’条云‘自素叶城至羯霜那国,地名窣利,人亦谓焉’,此处作‘窣利’是。若作‘刹利’,乃印度四族姓之一‘刹帝利’之旧译,与此不侔矣,今正。《慈恩传》亦误作‘刹利’。”

4、子部的书

有孔了家语,说苑,刘子新论,六韬,列子。举《列子》一例:

敦煌发现残卷多件。斯坦因774号,保存了《杨朱》十八行。《杨朱》是列子中最重要的篇章。里边不避讳“民”字,应是唐前写本。这十八行与传世版本不同者有8处,其中一处关系重大。因为这一处,传世本掉了十四个字。敦煌本却有这十四个字。是不是重要。我们看传世本原文:

“有其物,有其身,是横私天下之身,横私天下之物,其唯圣人乎?”《列子》横私:任意据为私有。占有天下的东西,这是圣人的作法吗?我们看湛的注:“知身不可私,物不可有者,唯圣人可也。”张湛的这种解释,与原文意思不是反了吗?我们再看敦煌本《列子》“有其物,有其身。是横私天下之身,横私天下之物。不横私天下之身,不横私天下之物者,其唯圣人乎!”过去的列子都缺这十四个字,杨伯峻《列子集释》把它补上了。一字千金啊。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很好。

敦煌石室:因为是在鸣沙山断崖上,敦煌写经:都是抄写本。敦煌卷子:都是卷轴装

一、敦煌文献的内容与价值

伯希和两周时间,全翻了一遍。亢奋啊。说斯坦因与伯希和是偷啊抢啊都不合适,没有破门而入。骗,更准确一点。

(一)敦煌文献的内容:总数六万多件

1、佛教典籍,九成;

2、道教典籍,几百件;

3、除这两教以外还有基督教,摩尼教,景教;

4、宗教以外的内容,占一成左右。

(二)敦煌文献的时限,指书写抄写的年代。不是指内容的时代。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文献。最早的敦煌文书,后梁《维摩诘经》,藏在上海博物馆。最晚的1002年,时间跨度六百多年。二十世纪四大发现,甲骨,汉简,明清大库档案,敦煌文书。敦煌是最大的发现。没有之一。

(三)敦煌文书的文字形态

以汉文为主,也保存了不少其他少数民族文字。

1、吐蕃文,也就是古藏文。公元786一848管辖敦煌。推行吐蕃制度,语言。8000多件,对研究吐蕃史,敦煌史,当时的民族变动有重要研究价值。这部分内容研究还很不够。懂古藏文的人太少太少。藏族人不太重视。汉族学生,学现代藏文都很难。别说再学古藏文了。

2,回鹘文,50多件。又称回纥文,在唐宋时期,回鹘人曾在敦煌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安史之乱,回鹘人出了不少力,平定安史之乱。回鹘西迁。50多件。书信,帐目,佛教文献。

3、于阗文,是居住新疆和田地区的称作“塞人”的民族使用的文字。因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发现于新疆和田而得名。五代至宋,控制敦煌的曹氏归义军(张议潮之后,另一个大族)政权和于阗王家有姻亲关系,两地交往密切,因此敦煌地区积累了一批于阗语文献。30多件,医药,佛教,帐簿,文学作品,使臣文书。这个材料研究文化交流最好。

4、粟特文。粟特人使用的文字。粟特人居住在今中亚地区,也善于经商著称。两汉以来,有大批的粟特人往来于敦煌及其它丝绸之路上的城镇。现在有种泛粟特化倾向,说曹氏归义军是粟特人,说安禄山也是粟特人。西域九姓,比如曹,安,史也是。20多件粟特文献,典籍和佛经。

文献概述 第3篇

【关键词】中医医案;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52-02

一.关于中医医案发展历史及其价值的认识

中医医案,又称诊籍、脉案、方案、病案,是中医临床医师实施辨证论治的文字记录, 是保存、查核、考评乃至研究具体诊疗活动的档案资料[1]。中医医案源远流长,追溯至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某人患某病或愈或不愈的记载,或可勉强称为原始医案。在成书于周代或春秋早期的《周礼.天官冢宰》中关于医师一章中有"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的记载,其医事就是指医案记录,可惜未能保存下来[2]。之后的《左传》,《吕氏春秋》等书中更是可见明确的少量医案记载。故刘权之在《杏轩医案》序文中提出"医案之作,谓与《灵枢》,《素问》并传可也。"的观点是确有根据的。但这些只是医案的雏形。而现存最早的正式医案是《史记.仓公列传》中淳于意的二十五"诊籍"。医案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而逐渐成熟。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是第一部医案专著。简而言之,医案起始于秦汉,发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3]。

医案不仅是中医临床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也是历代医家的实践经验的结晶,更是中医继承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对中医理论及实践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可以开拓思路,提供借鉴,反映规律[4]。因此长期以来解读医案、学习医案一直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故秦伯末曾说: "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为医案。"章太炎亦谓:"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因此,随着医案的不断出现,医案的研究亦层出不穷,其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均有不同的特点。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在医案的研究对象上逐渐从单个医家,数个医案等小规模研究分析上,转向多时代,多医家,多医案(数千乃至上万)的大规模整理分析。研究方法也从个人领悟,简单频数分析发展至应用多元统计、数据挖掘技术等先进的科研技术方法上。本文通过复习近十年国内关于中医医案的分析文献,选取其中综合性分析文献,尝试从医案研究方法这个角度概述其研究特点。

二.按研究方法不同划分

2.1 个人领悟法:即作者通过对医案的阅读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研读医案的体会和领悟。"医者,意也",中医历来注重学习过程中个人领悟,加之中医医案多夹叙夹议,研读过程中自然会对医家的理法方药有了个人的领会。另外由于不需要借助其他一些,例如统计学知识等,随时随地均可进行。因此,这类文章在医案研究文献中占较大比例,大约占75%。多采取的是一些辩证思维的方法[5]。

如宋氏[6]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便秘医案的学习,归纳出叶天士在治疗便秘等内伤杂病时重视中焦,在脾胃分治中又尤重于胃的通降的特点。何氏[7]通过对吴鞠通和叶天士的医案进行比较,得出没有《临证指南医案》就没有《温病条辨》的结论。

2.2 频数分析法:这是利用比较简单的统计方法,对医案进行频数分析,从而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对疾病的发病规律,包括患者性别比例、季节、病因、病程、常见舌脉[8],证型、用药规律 [9]以及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分类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医案较多,分析内容广泛的常使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后再进行统计分析[10]。如刘氏[11]对《名医类案》中的使用方药进行的计算机频数分析。

2.3 多元统计方法:多元统计,即多因素分析,是定量分析事物复杂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由于它研究的因素较多,所以具有不易遗漏信息,便于控制干扰因素可能对结果造成的影响的优点, 因此对于因素较多的研究问题来说,多因素分析方法的结果较单因素或二因素分析更为全面。目前,人们在中医药研究中运用的多元分析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聚类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12]。这些方法运用在中医药研究的多个方面。

其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就是聚类分析法,这是研究"物以类聚"的数理统计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本法主要用在中药材的真伪鉴定、中药组方的分析与评定、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体质研究等各个方面[12]。在医案研究方面,周氏[13]采用R 型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统计了明清时期26部现存医案中的津液亏损病案573 例,得出每个亚型的辨证用药规律。麻氏[14]收集近20年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有关胆道感染、胆石症病案共739例, 采用系统聚类法对胆病临床症状进行聚類研究, 客观揭示了胆病的症状学规律, 与中医的证候理论基本吻合。

回归分析法在医案研究中也有应用,其中以张启明等人[15]- [26]的脏腑辨证用药Logistic回归分析系列研究,以及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中医五脏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最具有系统性和代表性。他们通过总结中医历史上著名医家的医案22459条, 建立大型数据库,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P < 0.05),统计筛选出肝心脾(胃)肺肾五脏病的常见临床证候, 与某一证候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 并定量地表达了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及用药对该证候的重要性,从而一系列重要结论。

其他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在医案研究中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2.4 数据挖掘法: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 )、数据挖掘(Data Mining, DM , 又称数据开采) ,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 将人工智能、统计、计算机及数据库等技术相结合, 旨在从数据中提取并总结出新信息的一种新兴的信息处理技术。在KDD96 国际会议上, KDD被定义为:对数据库中蕴涵的、未知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非平凡的模式的提取。而数据挖掘则是知识发现中的一个特定步骤。二者的目的都是从数据中发现知识, 它们的区别可以这样来理解: KDD = 数据预处理十DM 十解释评价。 由于预处理和解释评价研究较为成熟,DM成为KDD中最关键和复杂的步骤。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所能发现的典型知识主要包括关联规则,分类,聚类等。 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所面对的数据一般来自数据库, 同时, 它采用了一系列方法来多角度地分析数据, 试图从数据中提取模式, 形成知识[27,28]。目前, DM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金融、商业、工程与科学研究、过程控制、医疗、司法等。

由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大量的中医药学知识,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挖掘。 而且在中医药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定性描述以及着相当多的模糊概念,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这些复杂的定性描述进行知识发现,揭示其规律并实现标准化[29]。

近年来在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在中医理论,中医脉象研究,中药指纹图谱,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证候的规范化,中医文献研究等各个方面,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医案研究方面也有应用。薛氏等[30]通过整理314个医案作为训练样本,使用了三种分类器,分别进行中医辨证模拟。摸索出一套对中医文献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的方法。顾氏等[31]通过基于隐马可尔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信息抽取技术,运用样本训练的方法,从中医的病案文本中挖掘所隐含的知识。尚氏[32]等采用对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半夏泻心汤医案资料进行挖掘试验,从药味加减和主治病证方面探讨半夏泻心汤方剂配伍规律。叶氏等[33]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实现对病案的分析,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通过研究中医医案,形成专家知识,对BP网络进行训练,从而使网络获得一定的学习能力,将训练所"学习"而来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病症判断中,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获取。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案研究中虽刚刚起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引进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将极大提高中医文献(包括中医医案)研究工作的水平,提高中医药文献利用的效率,进而能提高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医医案研究上众多医学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研究,有助于了解前辈医家的学术渊源,继承和掌握前辈医家的学术思想,总结或汲取前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而开拓思路指导临床。

在医案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观到客观的演变,在传统的个人领悟,简单频数分析仍占主流的情况下,利用多元统计,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客观,深入,多方面的研究医案中各位医家的理法方药的特点和成就,对现今中医药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现代化阐述,都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和发扬的工作方兴未艾,其中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就是医案的整理,希望通过对十年来医案研究的概述, 为名老中医医案的深入整理发掘工作提供一定研究方法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笑民.中医病案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2)

[2]陶广正.中医医案学的历史及成就[J].中医文献杂志,2004,4(50)

[3]阎琪 历代医案钩玄[J]. 吉林中医药,1996,(3):42-43

[4]苏礼 古今医案文献及其临床应用[J],1995,4(4):9-11

[5]李园白,崔蒙.关于中医医案的综合性分析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13(2):91-93

[6]宋起佳,苏云放.从《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辨治便秘的特色[J].中医药学刊,2006,24(5):912-913

[7]何斌,《温病条辨》与《临证指南医案》方证源流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2001,(3)

[8]李朝平,刘新.生化汤证证治规律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2):19-21

[9]袁志兴,吕湘宾.眩晕的辨证施治规律研究——清代眩晕医案207例统计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19-20

[10]苏小惠,戴舜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理分类与中医证型的关系--附60 例临床资料分析[J].福建中医药,1999,30(6):6-7

[11]刘惠玲,童光东.《名医类案》方药的计算机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2):59-60

[12]呂光耀,周铭心.多元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新疆中医药, 2002,20(3):75-77

[13]周德生.明清时期津液亏损病案573例辨证用药统计分析[J].中医药研究 ,1998,14(4):12-14

[14]麻晓慧,王泓午,何裕民.胆病症状学聚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59-61

[15]丛华,张启明.肺病辨证用药的Log istic 回归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5):322-327

[16]张启明,田欣.脏腑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1)——脾(胃)病篇[J]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1):22-25

[17]张启明 脏腑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2)——胃病篇[J].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2):95-97

[18]张启明 脏腑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3)——肺病篇[J].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3):183-185

[19]张启明 脏腑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4)——心病篇[J].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4):261-262

[20]张启明.脏腑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5)——肝病篇[J].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5):353-355

[21]张启明,李可建.脏腑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6)——肾病篇[J].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6):447-449

[22]张启明 中医肝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7):530-531

[23]张启明 中医肾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 (8):634-635

[24]张启明 中医肺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9):713-714

[25]张连才 张启明 中医心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 2003,30(12):1000-1001

[26]张启明 张惠珍.中医脾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4,31(1):22-23

[27]薛禾生.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J].中国医院统计,2000,7(3):164-165

[28]赵丹群.数据挖掘: 原理、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2006,(6):41-44

[29]秦雪君 施诚.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6,19(5)

[30]薛景 施诚.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J].中医药信息,2005,22(5):6-7

[31]顾铮 顾平 信息抽取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5,18(9):28-31

[32]尚景盛 胡立胜 牛欣等 半夏泻心汤配伍应用的数据挖掘试验[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5,19(4):227-229

敦煌遗书抗衰老方剂文献学研究概述 第4篇

马继兴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 是较早系统整理研究敦煌遗书医学文献的专著。该书全面收录了现存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八十余种, 将其分十一类。其中的医方类与佛家、道家医方类医书载录抗衰老方剂二十余种。计为:《唐人选方第一种》甲卷 (PT.2565) 中的四时常服方 (二方) 、 秘泄精液方;《唐人选方第一种》乙卷 (P.2662) 中的面药方、服槐子方;《不知名医方第六种》 (P.2882) 中的四时常服三等丸方;《不知名医方第九种》 (P.3596) 四时常服三等丸方;《不知名医方第十一种》 (S.6052) 中的柏子膏、方名缺 (五方) 、服槐子法、服楮实法、服黄莲法、松脂丸、方名缺 (三方) 等[4];《佛家方第一种》 (S.5598) 中所载神妙补心丸方;《道家医方》 (P.4083) 中的十二方 [5] 。该书对这些方剂的整理主要是对其加以校注与按语。校注主要是对难释的字与词做简要的训诂;对方剂中的假借字、讹误字、衍文、缺文、补文、某些注文及朱文在注语中加以说明;对少见的病名、药名及其它专有术语均作诠释。按语主要包括处方方义的简释、本草药性的功用主治、方药炮炙的补充解说以及有关该段文字的总括或分析等补充发挥与阐述性内容。

丛春雨等编辑的《敦煌中医药全书》一书, 收录88种敦煌古医书卷子。根据所录医书的内容与性质, 分为医理、古藏医药、针炙、诊法、本草、医方、道医、佛医、医事杂论等九类。该书对其所辑录的每种医书按照“书名”、“提要”、“原文”、“校注”、“按语”及“备考”六项进行叙述。该书文献学研究精详, 诸如卷子的形制、出处、成书年代、撰者、抄写年代及文字校注等翔实可靠, 而且对收录的每种医书的主要内容、方药功用、主治、方义都有简要论述, 并将其与其它古文献资料对照和阐发, 概述了敦煌医药文献的学术价值。对于医方类卷子中方剂数量较多者, 均另补“药方目录”, 以便学者参阅。其中医方类与道医、佛医类医书中包括一些涉及抗衰老方剂的医书, 如《服食养生方》 (S.6052) 、道家养生方 (P.4038) 、《绝谷仙方》 (S.2438) 、《残辟谷方》 (S.5795) 、《佛家养生方》 (P.3244) 、《佛家神妙补心丸》 (S.5598) 等。书中, 作者对这些抗衰老方剂文献进行了细致整理与初步研究。首先, 由于年代久远和出土搬运途中的残损, 这些医书写卷缺损较为严重, 没有书名标题, 作者根据内容对其进行了命名。如英国编号为S.6052的医书卷子未见书名标题, 作者认为该卷所存十三方, 即柏子方一首、缺名方五首、服槐子方一首、服楮实法方一首、服黄莲法方一首、松脂丸方一首、缺名方三首, “皆属服食养生之方, 因而命其名为《服食养生方》”;如通过对P.3244卷子的研究, 作者认为该卷子“其内容实质就是佛家用来修身养性, 以期延年益寿的药方, 故暂名为‘佛家养生方’”。[6]其次, 作者对这些医书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阐述, 主要包括:原卷的保存情况、出处、成书年代及作者的考证、该卷医书敦煌抄本的抄写年代考证、该卷医书书名标题的厘定及其缘由、该卷医书的基本内容及学术特点等。如作者通过研究, 充分肯定了《服食养生方》的医学价值, 认为“在这些养生方中, 其组方多较简单, 但对其药剂的制作方法及服用方法则有详细论述。这些对后世抗衰老方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7]再次, 作者对这些医书的原文进行了厘定, 主要是对该卷子医书进行断句、标点, 将原文中的假借、讹误字改为本字, 并附加注释等, 然后再对其进行校注, 最后是对该卷医书所作的按语, 主要是剖析该卷子医书的学术价值与史学价值, 提出敦煌卷书对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的贡献所在;诠释、研究该卷子中的处方方义、本草药性、用药法则等, 为其临床运用做原则导向等。此后, 丛春雨又出版了《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一书, 该书中的“方剂篇”收录各种方剂280种, 其中包括一些抗衰老方剂。该书对这些抗衰老方剂的原文进行了校正, 对其来源进行了说明, 并做了比较详细的方解, 但该书中所收的抗衰老方剂均见录于《敦煌中医药全书》[8]。

王淑民著《敦煌石窟秘藏医方》一书著录了较为完整的敦煌医方共475首, 并按主治疾病分类编排, 分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黄胆病方、反胃方、呕吐方、消渴方、蒸病方、霍乱方、诸痢方、内药方、头风方、房中方、妇人方、小儿方、诸风方、淋病方、头风方、养生方、美容方、熏衣香方、疗服石方等65类, 每类医方前多有题解, 介绍此类疾病的症状、古文献对此病的相关记载及方剂源流等情况;每方后加有注释和按语, 注解原方脱、致病原因衍、讹误及难懂字词, 解释方中用药机理。其养生方18首, 收录有常服补益方、四常服方、秘泄精液方 (PT.2565) 、绝仙方 (S.2438) 、吃草方 (P2637) 、八公神散 (P.4038) 、柏子膏 (S.6052) 、神仙粥 (P.3801) 等具有抗衰老作用的医方[9] 。

上述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王淑民《敦煌石窟秘藏医方》、丛雨春《敦煌医粹》及《敦煌中医药全方》四部著作的面世, 基本完成了敦煌古医方文献系统整理, 奠定了敦煌医学及敦煌抗衰老方剂深入研究的文献学基础。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对敦煌医学抗衰考方剂进行了文献学的考辨与研究。谭真《敦煌古药方〈神仙粥〉分析》一文, 对敦煌遗书P.3810《呼吸静功妙诀》文后所附的养生神仙粥食方进行了研究, 对其卷文进行了剖析, 并从中医营养学的角度对其益气延年的医学药理进行了探讨。 [10]王进玉《敦煌藏经洞“神仙粥”及其食疗价值》一文, 对敦煌遗书P.3810《呼吸静功妙诀》文后所附的养生神仙粥食方的食疗价值进行了考辨, 考证了“神仙粥”出现的年代, 对其“有裨羸老”的食疗价值进行了分析, 并对山药粥在中医学史中的出现与发展进行了梳理。 [11]辛宝《敦煌遗书中抗衰老方剂研究》一文, 根据马继兴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 对敦煌遗书抗衰老方剂进行了整理研究, 将敦煌遗书中20首抗衰老方剂划分为三类, 即:凡原文主治或用法等处明确载有益智延年的为一类方剂;凡原文强调长期服用补益健身类方为二类方剂;凡对虽未涉及以上内容, 而主治病证确有明显“衰老”表现的为三类方剂, 并对抗衰老组方思路与理论进行了整理分析, 认为补肾健脾法是其抗衰老的基本原则, 涤痰调心是其抗衰老的重要方法。[12]李应存、史正刚、魏迎春等《敦煌佛书P.3777〈五辛文书〉中之修身养生方录释》一文, 通过对较为完整的P.3777 修身养生方的原文录注及释要及结合中医理论的阐发, 来揭示敦煌卷子P.3777 中佛教修身养生方的养生价值及其它方面的意义。[13]李应存、 李金田、 史正刚等《敦煌医学中之佛道养生康复方概要》一文指出, 佛道养生康复方认为敦煌医学中的佛家、道家养生康复方的内容丰富, 如以佛教义理组成药方用于康复心神顽疾, 佛教咒语配合香药洗浴用于洁身保健, 调息与食粥结合用于条畅气血、补益脏器, 某些道家养生方可用于延年益寿等, 文章对这些养生康复方做了简要介绍。[14]

文献概述 第5篇

含义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关键词:城市化

新型

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1、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2、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3、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具有“能创业”的特点。

5、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

6、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比较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 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我国自 2004 年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 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以来,农民培训工作正逐步由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向提升农业劳动者的从 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 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是 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流动性、科技素 质的强约束性、经营管理的开放性等特征。

一、国外经验 根据各国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状况、人口相对密度状况以 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东 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东亚模式是指适应于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 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 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 次、多方向和多目标教育培训的农民培训模式。主要代表国家为 日本和韩国。西欧模式是指适应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特点,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及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 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种模式对农民进 行教育培训。主要代表国家为英国、法国和德国。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 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 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 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主要代表国家为美国。

1.深刻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紧迫性

1.1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加以落实。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关键在于激发农民自身活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1.2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类型及内涵特征。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2.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2.1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各试点县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当地农业劳动力状况,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对象,根据不同类型新 4 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坚持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农业系统培训或实施农科职业教育,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要尊重农民意愿、顺应务农农民的学习规律,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等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要围绕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办法。要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各地要着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确经常性培训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培训机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相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

2.2积极探索农业后继者培养途径。

在做好对现有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各地还要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开展农业后继者培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各试点县要把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

3.1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统筹培养和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落实支持扶持政策;有利于实施动态管理,开展经常性培训和跟踪服务,帮助其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引导其更好地履行责任义务。各试点县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研究制定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认定管理和信息档案建立工作。

3.2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基本原则。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原则。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发布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管理的职能部门。二是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和限制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认定,主要通过政策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动态管理原则。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退出机制,对已不再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及程序予以退出,并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四是与扶持政策挂钩原则。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必须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4.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4.1加强扶持政策研究。

主要研究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要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涉及宏观或需要更高层次出台的扶持政策,应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4.2落实扶持政策。

各试点县要将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种粮务农不吃亏、得实惠。要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落实教育培训经费,试点县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转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2] 叶俊焘,米松华.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4,(4)

上一篇:激光治疗设备下一篇:纺织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