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育专业学生

2024-07-20

非体育专业学生(精选12篇)

非体育专业学生 第1篇

态度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与人们所形成的各种态度一样, 都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由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习得的, 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态度的构成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 体育运动态度的构成也同样包含着这三个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它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例如, 锻炼能够增进身心健康的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它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如对某体育活动的喜爱或厌恶等。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 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关于体育态度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 大多是从运动心理和锻炼心理入手做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态度是其基本教学目标之一, 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石。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民办高校公体课中大一学生的体育态度的调查分析, 希望能够为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关注并引导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进一步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州培正学院等4所高校大一学生共1200人, 每个学校300人, 其中男女生各150人。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调查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的形式, 共发试卷1300份, 收回1200份, 回收率92.31%。

3.3 对所有有效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处理

4 结果及其分析

统计结果如表1:

4.1 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的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形成的过程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而形成之后绝大部分是比较稳固和持久的, 且会对某体育项目或活动的需求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反应倾向, 成为习惯性的反应。大一学生的体育态度还未进入稳定期, 态度成分的结构未固定化, 在此期间引进新经验, 容易改变态度, 逐步转变学生对待动作学习的态度。广东省民办高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的体育态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有98%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人生有价值, 有97%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90%的大学生认为掌握运动动作时, 老师的引导帮助是有必要的, 有80%的大学生认为掌握一项新运动技术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等。从以上数据中也可看出男女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性别差异对学习效果的不同影响要加以重视, 并采取积极措施给予解决。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常常利用体育运动来培养社会成员或未来社会成员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而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不仅仅会有健康的体魄, 更主要的是容易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上数据表明, 在大多数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过程中, 认知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

4.2 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外在因素

1) 体育教师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来源之地。老师是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其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公体课的体育教师, 其作用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是缺乏体育锻炼的, 而这些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几乎都与体育无关。长此以往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怎能提高?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如何改善它?首先,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讲解的精炼性, 示范的肢体美,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张弛有度来活跃课堂气氛, 多应用表扬法、鼓励法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身心的愉悦。再次, 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只有教师具备了以上这三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喜爱运动, 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达到终生体育的目的。调查显示, 课前受到老师表扬会激发79%的学生学习动作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有65%的学生对动作细节不明确的地方会向老师请教, 有11%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时受到老师批评会使他们对学习这个动作丧失信心。此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应该不断地帮助学生从消极的学习态度向积极的学习态度转变, 最终达到理想的稳定、积极的学习态度。

2) 环境因素

调查显示, 有70%的学生认为运动场所的环境是否良好对他们运动动作的学习有影响, 有63%的学生在观众多时, 让其独自完成某项动作, 他会自信地完成。这表明环境的好坏也影响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

3) 所接触的周围人物的影响

学生的体育态度也受到所接触的周围人物如老师、家长、同学、体育明星等的影响。调查显示, 有45%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态度会对其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有76%的大一学生更愿意与动作技术强于自己的同学一起运动, 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不仅受家庭的影响, 而且受周围同学的影响。

4) 同学意外伤害的影响

个体的体育态度与自己所属的群体有很大关系,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常常受其他个体的影响。因此在运动动作学习过程中, 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27%的大学生在较危险的运动动作学习过程中, 同学的意外受伤不会使他们产生胆怯心理。有50%的学生会产生胆怯心理, 有23%的学生有时会产生胆怯心理。数据显示, 女生胆怯大于男生, 此时老师应正视学生心理, 及时实施如加强保护、帮助等相应的措施, 以调整学生的心态。

4.2.2 内在因素

1) 挫折感的影响

挫折感是一种消极的感觉, 会给人的行为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体育运动对人的思想和情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体育运动以它固有的方式, 鼓励个性的正常发展, 并加强群体力量。它可以调节个人的情感, 和谐社会的气氛, 维护人的尊严, 加强人对社会以至对整个世界的依赖感和责任感, 使人的感情更加丰富、高尚和平衡, 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情感方式。调查表明, 有30%的大学生在不能完成某个运动动作时会产生挫折感, 有50%的大学生不确定是否会产生挫折感, 只有20%的大学生不会产生这种情感。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及时对产生了挫折感的学生进行不断的鼓励, 多给他们创造在同学面前表现的机会, 或及时做一个正确优美的示范, 来调解学生的消极情绪感, 培养他们顽强上进的品质,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2) 成就感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 克服自卑感, 提升对成功的渴望。调查显示, 有80%的大学生掌握一门新运动技术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的时机, 如变换练习规则、改变动作的方向、幅度、力量、速度、节奏和操练次数, 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 使学生能获得成功体验, 不仅可以消除他们消极对抗的不良心理, 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有助于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逐步提升其心理品质和运动水平。因此, 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并注意在练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参与后的成功心理, 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使其良好的体验态度趋于稳定。

5 结论与建议

态度是信念与情感的结合, 它决定着人们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 态度是习得的, 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包含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构成成分。据spss统计法计算, 其中, 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相关性较大, 其配对样本的相关系数为0.818。体育态度的构成也同样包含着这三种成分, 也有同样的相关性。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过程中, 认知因素起着关键作用, 情感和行为起促进作用, 情感成分是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作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 树立良好的体育态度是其拥有健康体魄的基石。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态度变化,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在课余时间中多安排各种比赛, 同时要兼顾男女生的性别差异, 多角度考虑, 要引导学生将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使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还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总之, 就是要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态度, 进而使其形成相对稳定的个人体育价值观, 并由此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只有让大学生明确体育为自身带来的价值, 他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更好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 才能更好地培养个体终身体育段练的动机, 才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民办高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的体育态度现状进行了调查, 对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师在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课教学中如何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态度,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唐征宇.体育运动态度对体育运动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 2000, (3) :29-32.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3]王小平.从调整心态入手, 调动体育后进生锻练的积极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50-51.

[4]王景亮.对女大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 2000, (2) :32-34.

非体育专业学生 第2篇

宜春学院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时宜春学院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了解宜春学院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的消费动机、特点、水平及因素,以便引导其正确认识和参与体育消费,为促进高校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对策和依据.

作 者:张月华 ZHANG Yue-hua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31(4) 分类号:G80R7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   男大学生   体育消费  

非体育专业学生 第3篇

摘 要 体育游戏教学法是一种集趣味性、参与性以及锻炼性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基本活动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的精神。本文从运动项目游戏化的涵义出发,分析了“运动项目游戏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而对如何在高校实行“运动项目游戏化”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教学 非体育专业 运动项目游戏化

一、运动项目游戏化的涵义

游戏是一项组织性强,开展形式多样,带有竞技性质的一种集体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形式,因其具有多样性、竞技性、趣味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被广泛运动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它以发展学生身心为目的,以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锻炼学生身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运动项目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安排在教学中,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辅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称作为运动项目游戏化。运动项目游戏化倡导“快乐体育”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相吻合。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课的本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制,以运动项目游戏化的形式开展体育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学习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技能游戏化实施的三大要素

(一)选编原则

游戏是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运动项目游戏化过程时必须在遵循教学性、安全性、合作性、趣味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编排,在准备活动时选用的能让身体预热,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在基本部分的游戏选择要能对传授的技术动作起到引导学习的效果,在结束部分的运动项目游戏的选择要能帮助学生放松身心。

由于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运用游戏法的目的与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时明显不同,游戏的选编原则的侧重点也不同,除了遵循趣味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和注意安全性原则外,还要体现科学性原则,准备活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性,预热身体,为教学做好思想上和生理上的准备;整理和放松运动是放松身心、促进机体机能的恢复,在选用游戏时,对游戏的内容没有特别的要求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

(二)运用时机和运动负荷

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动作的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在新授课时学生处于运动技能的泛化阶段,对动作技术的要领理解不深刻,适合运用一些诱导式的游戏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帮助学生过渡到分化阶段;在分化阶段,由于学生的动作没有完全定型,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大量的采用游戏化教学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但可以采取对技术环节有帮助的竞技游戏辅助练习;当学生技术动作来到自动化阶段时,可采用加大游戏难度,帮助学生巩固已学技术动作。运动项目游戏化过程要注意运动负荷的考虑,不可喧宾夺主亦不可轻描淡写,负荷量过大,学生的精力体力大部分被消耗在此部分,会造成对其他教学环节的影响,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教学与规则

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相比较,无疑运动项目游戏化教学方式会给任课教学带来更多的工作量。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好在教学过程中能用到的器材设施、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讲解游戏规则要简单明确、确定分组形式、游戏过程中的队形变化是否合理等。

三、运动项目游戏化的作用

(一)趣味性

运动项目游戏化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与授课内容组织编排的游戏,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技术动作。

(二)竞技性

竞技性是体育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种。授课人群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充满斗志,通过游戏的胜负关系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取胜的心态,通过体育游戏让学生表现出能克服困难、坚强的意志、协调组织能力、和运动的协调能力,体验到集体协作取得成功的乐趣。

(三)教育性

由于游戏本身的竞技性,需要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游戏必须根据学生体力与智力特点,选择适合学生体力、智力和运动水平的游戏内容,并要结合所学内容,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在游戏中要充分发挥教育性特征,培养学生参加练习的兴趣,启发他们为适应国家现代化要求的标准而积极锻炼,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敢于拼博的竞争精神。在实施游戏过程中,要结合游戏内容和特点,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一些教育性要求。如强调遵守游戏规则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在集体性游戏活动中,注意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要培养大学生尊重裁判、认真对待胜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四、运动项目游戏化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动项目游戏化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準备活动在体育课中又称热身运动,顾名思义是让学生身体各关节“热”起来,为提高运动强度、预防伤害事故做准备,此外一个好的准备活动还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投入到课堂当中,为基本部分的开展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可以选择一些几种注意力游戏达到既能热身又能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比如:喊数抱团、报数、反口令练习、拉网捕鱼等。

(二)运动项目游戏化在基本教育部分的应用

运动技能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动作的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运动技能的复杂性要求学习者要有一个两个的身体状态和心里状况。运动技能游戏化可把传统枯燥的学习技能的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在此变化中强化技术动作。比如:篮球教学中“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投篮晋级”等游戏将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教学方法灵活化,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更有利于掌握动作技能。田径教学中弯道跑技术、除了在准备活动中进行圆形跑的“人贴人”游戏活动, 为弯道跑技术教学打基础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一些弧形跑、圆形跑的游戏、巩固提高弯道跑技术等。

(三)运动技能游戏化在结束部分的应用

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是让学生通过一些运动项目的练习达到身体平静的一个过程,适当的游戏对学生身体技能和心理的放松有独特的效果,以轻松愉快的方式结束一节体育课,转移大脑皮层运动神经的兴奋性,较好的恢复学生的身心状态。比如“组字”“摆图”等,游戏既简单又方便组织。

参考文献:

[1] 程松.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才智.2012(09).

非体育专业学生 第4篇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次数。心率作为了解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最简单易行的指标,在运动员医务监督和训练监控中得到普遍应用,对于监控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能量代谢状况、训练强度以及训练后身体机能恢复程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运动中的心率随代谢需要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反映运动的强度和机体的代谢水平。本文针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之间的教学差异,通过心率来分析学生身体机能,观察不同专业学生在运动前后的心率,探讨不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率变化影响,找出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通过分析同样可以得知其他专业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在身体机能方面的差异,对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提出合理的健身方案。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井冈山大学体育专业组学生10名,非体育专业组学生10名。

2.2 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受试者基本情况如年龄、体重和身高。测试前两天告知测试者测试方法、程序及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练,熟悉整个测试步骤。测试前一周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不服任何药物。

2.3 测试方法

Polar610i 型心率遥测表法:让受试者踏自行车功率计带上心率遥测表,心率遥测表能准确记录安静和运动状态下的及时心率并通过相关软件做出快速统计分析,监测训练瞬间心理变化。

2.4 测试步骤

首先,测安静时心率;其次,让受试者以150瓦的功率,60转/分的速度踏车6分钟;再次,提高功率到180瓦,再运动2分钟,并记录8分钟后即刻心率。

2.5 统计方法

通过以上步骤测得数据,数据经过用平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 测试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本研究显示体育专业的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年龄、体重和身高上无显著差异。

3.2 不同专业组心率的比较

*表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显示不同专业组教学对学生安静时心率、运动前后心率的差值及运动后即刻心率非体育专业专业显著高于体育专业专业。

4 分析与讨论

4.1 安静时心率比较分析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由表1可知无论体育专业组还是非体育专业组在年龄、身高和体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由图1可知体育专业组安静的心率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组。体育专业组安静时的心率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组,这与Fox及多数学者[1]的结论相一致,Fox认为,训练使安静时的心率和亚极量运动时心率减小,极量运动时减少或不变,心输出量安静时和亚极量不变或减少,极量运动时增加。由此说明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的每搏量增加。安静时体育专业学生每分心输出量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无明显差异,但非体育专业学生以较高的心率和较低的每搏输出量来保证机体供血,而体育专业学生则以较低的心率和较高的每搏输出量来保证供血,这一方面降低了能量消耗,同时为提高心力贮备提供了可能。因而体育专业学生的心机能更有效的利用能量,可以在安静时用较低的心率来满足机体代谢的基本需要。安静时心率的大小与运动训练有关,运动训练可以引起安静时心率和定量负荷心率降低这可以得到广泛的认可。体育专业学生安静时会出现心搏徐缓,尤其是耐力项目的学生经过长期训练所导致的心动过缓的原因除了有心博量的增加的原因以外,支配心脏的神经张力发生了变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窦房结作用的比例是25/50,而经过训练可使这种比例关系改变为15/45,也就是说,训练可使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都有所下降,而以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更为明显,从而使心率降低。

体育专业组安静时心率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可能是运动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下降和迷走神经张力提高的结果,也可能是运动训练直接减慢窦房结固有心率的结果[2]。 运动员心动过缓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长期系统训练导致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心脏窦房结的控制、支配心脏的神经敏感性的改变以及心脏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有关[3]。训练使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都有所下降,但以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更为明显,从而使运动员心率降低。此外,研究还显示,系统训练后心肌对迷走神经冲动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心肌较高的迷走神经敏感性和迷走张力共同导致了运动性心动过缓的发生,属长期运动训练后机体的适应性反应。

4.2 运动后心率比较分析

由图可知体育专业组运动后即刻心率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体育专业组与非体育专业组在完成定量负荷后即刻心率都较安静时升高,而对于体育专业组其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从其升高幅度来判断, 体育专业组整体心率适当增加, 其恢复也较快。非体育专业组在负荷后心率增加也较为明显,从其结果分析对于非体育专业组的这种反应属于紧张性增高反应, 这一反应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心脏和肺等脏器功能负担的加重[4],而引起运动机体能力的下降乃至出现运动性伤病[5], 所以说这一反应对机体所进行的运动锻炼是不利的。从整体来看, 长期进行的系统专项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心脏的每搏输出量, 以此来增加心脏的供血功能, 与长期未进行训练的人们相比, 依靠增加心率来增加供血量的情况是有优势的。

4.3 运动前后心率变化规律及机制

运动前后心率变化差值大小反映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运动项目不同,比赛规模不同,运动员赛前状态不同,运动前心率增加亦不同。运动时心率随机体代谢水平的提高而加快,心率变化主要决定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在相同运动负荷时运动员心率上升愈慢提示运动员机能状况愈好[6]。由表2可知在完成定量负荷测试时体育专业组心率变化较小,与非体育专业组成显著差异,表现在心率提高幅度较小,但每搏输出量增加较多,这表明体育专业学生较非体育专业学生有较高的泵血效率。由此可知体育专业的学生机能状况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教学对学生机能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始运动时,心率有一个速增阶段,这主要是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实现的。首先是抑制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使交感神经紧张性加强。其次,运动中大量来自活动肌肉和关节感受器的向心冲动和机械感受反射,以及其他外周神经的向心冲动,使心率反射性加快。另外,交感肾上腺素系统使心搏加速,血流的重新分配和循环血量的增加又引起回心血量的增加,使心房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同时也牵拉窦房结使心率进一步加快[7,8]。

5 结论与建议

由测试可知,体育专业组安静时的心率,运动前后心率变化差值及运动后即刻心率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通过研究可得出长期系统的训练能使体育专业学生机体机能对运动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与一般人相比,表现在安静状态机能水平较低,开始运动时机能动员较快;定量运动负荷时机能变化幅度较小,最大运动负荷时机能水平较高以及运动后机能恢复较快等。

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导非体育专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使他们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付诸实际行动,贯穿于人的一生,以真正达到增进和保持健康的目的,同样要加强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孟昭琴,王卫星,季丽萍,等.身体应变:少年男篮运动员与一般男少年的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46-57.

[2]郑军,张立藩,王兴邦,等.有氧锻炼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2):154-157.

[3]常芸.运动心脏的实验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50-79.

[5]胡宗海.高原环境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机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25(2):130-132.

[6]周文军,金宏伟,李坚.心率在运动训练监测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体育学报,2007,(9).

[7]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30-257.

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用能力 第5篇

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然而,当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语用能力低下,交际能力薄弱.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

作 者:李娅娟 钱秀芸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3)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用能力   外语教学   文化输入  

非体育专业学生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锻炼态度;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改正措施。锻炼态度直接影响人们的锻炼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正确的锻炼态度,让学生对锻炼有新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名湖州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学院图书馆的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体育锻炼态度量表》,包括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等八个维度。该模型概括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态度-行为的定性论述和实验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14年4月初,共发放问卷200份,总共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收集、整理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采用Windows Excel、SPASS11.5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 >0.05为差异不具有显著性,0.01<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二、结果与分析

1.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不同性别的锻炼态度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的锻炼态度的平均分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02<0.01)。这说明男女生对于锻炼得态度普遍还是积极的,只是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会表现得更明显些。在八个维度中,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主观标准的性别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的性别之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均为(P=0<0.01),行为控制感的性别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0.05)。不难看出态度、认知都是思维上的,而习惯、体验等是属于行动上的。可以得出,男女生在锻炼态度的认知上基本相同,但在实际行动上男生的积极性要明显高于女生。这有可能是因为:(1)男生在性格上要比女生好动些,喜欢运动;(2)在锻炼时遇到困难,女生会因为怕苦,比较容易选择放弃;(3)女生锻炼往往是因为其他因素,而男生是因为本身喜欢等。

2.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不同专业的锻炼态度比较分析

对于不同专业的锻炼态度调查发现,文理科学生的锻炼态度的平均分差异存在显著性(P=0.045<0.05)。这就表明专业性质的不同可能会导致锻炼态度的差异。在八个维度中,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主观标准的专业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行为习惯和情感体验的专业差异具有显著性,而行为控制感的专业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8<0.01)。同样的,文理科学生在锻炼态度的认知方面不具有差异性,而在行为的控制上存在的高度显著性差异。文理科学生在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上存在差异。

3.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是否愿意一个人锻炼的态度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是否愿意一个人锻炼的平均分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01)。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愿意一个人进行锻炼的在锻炼态度上属于积极性较高的,自主性也较强。在八个维度中,除了行为认知和主观标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之外,其他的六个维度,包括了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的差异都存在着高度的显著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之间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主观标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这与男女生,文理科的一些本质差别有很大关系。普遍存在着男生的锻炼态度要高于女生,理科学生的锻炼态度要高于文科学生的情况。

(2)对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在是否愿意一人锻炼的锻炼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这就说明态度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为,我们要更加注重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和自主锻炼的习惯。

2.建议

(1)注重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多地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学生可以更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从而培养学习乐趣,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2)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养成正确的锻炼态度,丰富课余生活,做到学习与锻炼两者合理安排。

(3)学校要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进行考核。

(4)课余时间运动场地免费开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锻炼。

参考文献:

[1]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非体育专业学生 第7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铜仁学院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目前铜仁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调查问卷, 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80份, 有效问卷375份, 有效问卷收回率98.7%。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对调查和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

2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2.1 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学生的自我身体健康状况分析

400名被调查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处于良好占被调查人数的66%, 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不太好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5%, 身体健康状况处于比较差占被调查人数的19%。由此看来,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健康不是很好, 甚至有近34%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和比较差, 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所以, 铜仁学院在狠抓文化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 教师要加强引导, 注重体育技能与健康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了解身体健康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是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以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 完成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阶段的任务,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

从 (表1) 可见, 问卷所列的7个可供选择的锻炼项目中, 选择列前的是跑步和球类, 男女锻炼项目性别差异不甚明显, 表现出了一定的集中趋势。排序在前4位的项目中男女共选项目有3项:跑步、篮球和羽毛球, 但其位次不尽一致。男生更多地参与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 而女生主要参与其他、羽毛球有一定活动量的、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跑步作为一项简单易行、锻炼价值高的运动项目, 受到了铜仁学院29.1%的学生欢迎, 在所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中是最受欢迎的。值得注意的是, 女生选择其他项目活动的偏多。这说明铜仁学院开设的体育锻炼项目较少, 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这将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2.3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

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指每周锻炼的次数, 是反映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每周锻炼1~2次, 占41%;其次是每周锻炼3~4次, 占31%;再次是每周锻炼5~7次, 占16%, 即大部分学生锻炼的频率保持在每周1~2次的范围之内。但还有12%的学生每周锻炼的频率为零, 其中女生占10%。由此可见, 他们每周锻炼的次数比较少, 没有真正达到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 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余体育锻炼手段, 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和教育力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直接参与意识, 激发他们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2) 。

2.4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由表3可以看出,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控制在少于30分钟的学生占29%, 男女无明显差异;在30~60分钟之间的学生占41%, 男生高于女生;在1小时的学生占22%, 男生高于女生;在2小时以上的学生占8%, 男女无明显差异。早在2004年举行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叫响的口号“每天锻炼1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课余锻炼持续时间方面明显不足, 学院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表3) 。

2.5 课余体育锻炼的强度

统计结果表明,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在大运动量的占24%, 中等运动量的占25%, 小运动量的占41%, 轻微运动的占10%。由此可见, 小运动量的比例最高, 这说明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还很低, 大约有51%的学生达不到锻炼效果。因此, 铜仁学院的体育教学应通过体育理论课的讲解, 让学生理解锻炼强度与锻炼效果的因果关系, 进而使学生达到相应的锻炼强度, 取得相应的锻炼效果 (表4) 。

2.6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

从表5可见,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根据个人爱好和强身健体。男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一致, 他们的动机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层次的, 对体育有较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排列在前的是个人爱好、强身健体、减肥和与更多人交流等项目, 其中前三项成为大学生3种主要的目的, 但女生也有近12.6%选择减肥, 为的是保持自己的体型, 使自己变得更靓丽, 而有一部分是为了与更多人交流, 结识志趣相同的朋友, 男女无明显差异 (表5) 。

3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3.1 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情况的调查中, 16%的学生反映很重视, 67%的学生反映一般重视, 17%的学生反映不重视。有学者认为, 与经费因素、物质因素、师资数量质量等相比, 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 无疑是导致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工作措施不力、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 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

3.2 场地器材的配置和体育项目的开展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载体, 调查结果表明:有56%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设施一般, 有30%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设施较差, 20.1%的学生认为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说明铜仁学院的场地设施和开设的体育项目并不能满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

3.3 自身体育素质的影响

体育素质指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和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性, 掌握的体育技能水平高低不同, 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体育技能。体育技能在学生课余锻炼中有着显著的影响, 部分学生由于体育技能太差而放弃了课余锻炼, 此时应鼓励学生采用一些简单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 比如徒步, 爬山等户外活动同样能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 更能充实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体育理论知识在课余锻炼的过程中也起到了明显的影响, 部分学生生由于惧怕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和运动中的损伤而远离体育锻炼, 这证明缺少必备的体育理论知识, 特别是运动损伤的防治, 这就需要加大体育课程的相关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 并举办各类体育方面的讲座, 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好处和运动损伤的防治。

3.4 课余锻炼时间

通过调查分析反映学业过于繁重未能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占9.8%。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 大部分学生为了在就业过程中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不得不应付名目繁多的各类取证考试, 有部分同学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而选择了考研, 造成学业过于繁重而减少了可支配课余锻炼的时间。

3.5 同伴关系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缺少锻炼同伴和自身懒惰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6.5%和10.8%, 这也是影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说明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锻炼意识比较差, 具备自我锻炼和习惯的能力比较弱。

4 结语与建议

4.1 结语

(1)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有近34%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和比较差。

(2) 铜仁学院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以球类为主, 其中男生首选项目是跑步, 其次是篮球、足球和羽毛球, 女生是跑步、其他、羽毛球和篮球, 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多数选择对抗性较强的球类运动项目, 女生则相反。

(3)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频度低, 不锻炼和锻炼1~2次的人数占53%, 而持续不足1小时锻炼的学生占70%。

(4)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有着明确的健身指向, 有37.1%的学生是根据个人爱好进行体育锻炼, 他们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欲望比较强。

(5) 影响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关键因素是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体育氛围, 缺乏锻炼场地器材和体育项目, 学业过于繁重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2 建议

(1)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承担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师应积极的投入到学生课余锻炼中去, 对在课余锻炼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技术指导, 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提高学生的课余锻炼的积极性。

(2) 学院应加大体育场馆器材经费的投入, 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配套设施的作用, 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新兴运动项目, 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内容。

(3) 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和学院社团的积极性, 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 切实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指导性, 促进课余体育锻炼有序地进行。

(4)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体育竞赛、开展室外拓展项目和举办有关体育锻炼的演讲辩论赛, 动员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加, 培养课余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韩志霞, 樊少波.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97 (1) :32~33.

[2]翁丽菊.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研究[J].內江科技, 2009 (12) :45.

[3]葛艳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2009 (12) :8.

[4]杨春艳.河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时空, 2009 (7) :170.

[5]邢晓虎, 林进, 王建良.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7, 9 (3) :99~105.

[6]周云超.对湖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J].体育科技献通报2007 (2) :7~9.

非体育专业学生 第8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共300名,每个年级,100名,男、女生各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文献资料与数据记载,了解江西省高职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锻炼现况。

1.2.2 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其中大一94份,男生44份,女生50份;大二102份,男生53份,女生49份;大三91份,男生45份,女生4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7%。

1.2.3 调研数据统计

最后对所获得的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的调研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

目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长在不断下滑,并且不论哪个年级,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人数都要多于女生。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大一、大二时,学校将体育设为了必修课程,强制性地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大三时,大多数学生都要忙着毕业找工作或者是专升本,导致没有太多的时间能够参加体育锻炼。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学生会更加堕于锻炼,更加喜欢宅在寝室中或是与自己朋友同伴一同出去,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缩短。男生对体育的热爱程度一直都要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要更加热爱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他们不怕受伤,并且能在体育锻炼中收获友谊,这成为男女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差距的原因之一。根据上述分析,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大二、大三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鼓励他们多多进行体育锻炼,并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2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

表1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参加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做了一个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男生比较喜欢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有篮球、羽毛球与网球,而健美操、瑜伽与游泳则更受女生的喜爱,不论男女都比较喜欢参加团体运动。但是男生跟女生相比,还更加喜欢选择有一定对抗性的体育项目,这是因为男生较为好强,不服输,并且他们认为自己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带领整个团队击败对手,从中获得胜利的喜悦。而女生选择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就表现出了女生的性格特点与思想特点,她们认为女生应该要文静且优雅,不应该参加负荷过大的体育运动,她们认为足球与篮球就是属于男生的体育运动,女生就应该参加瑜伽与健美操这些运动量不大又能塑造形体美的体育运动。针对这个问题,学院的体育工作者就需要纠正男生与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观点,调整他们所参加的体育项目。

2.3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根据表2的信息可以得知,不论男女,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都是强身健体与保持身材,这表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健康意识都比较强。兴趣也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一大原因之一,同时他们也都认为体育锻炼能够使身心得到放松,说明他们对体育锻炼都有了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但是有较多的女生之所以会参加体育锻炼完全是为了应付学校的体育考试,这需要引起体育教育者的重视。

2.4 影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

根据调查分析得出影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学校没有很好的体育设施与场所来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第二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太大,没有太多的时间能够参加体育锻炼。有很多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准备考各种资格证,还要为毕业后的工作所努力,不利于体育锻炼的开展;第三是很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度,并且没有同伴的陪同也使得他们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

3 结语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并不是很好,在体育项目中,男生比较喜欢篮球与羽毛球,女生则喜欢健美操与瑜伽。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与保持身材。而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学习太忙、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以及兴趣度不高等原因。针对以上问题,主要有以下解决意见:第一点,学校应该要加大对体育场地与设备的建设投资,并将这些资源完全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多多使用学校的体育器材,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并且还可以配备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让他们对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提出专业性的指导意见,帮助他们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二点,根据男女生所喜欢体育项目的不同,因材施教,让他们在自己所喜欢的项目中进行锻炼,获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第三点,大力宣传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丰富体育锻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们暂时放下繁重的学业,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摘要:该文针对江西省目前的体育锻炼现状,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一步了解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具体情况,但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学生的总体体育锻炼情况并不乐观。该文通过对学院非体育专业的男生、女生所参与的体育锻炼进行研究,分析了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与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给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李丽.体育锻炼对促进人体发展的科学依据[J].体育与科学,2011(6):18-20.

[2]张宝荣,李广宇.华北三所高校大学生运动行为的知识、态度、信念、行为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25-27.

[3]蔡理.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基于心理控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非体育专业学生 第9篇

关键词: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测评,分析

体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是健康的基础,是目前各国医学和体育科学等多学科领域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体质研究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状况,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性现实意义。

从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研究很多,由于体育类院校传统专业的学生是通过体育加试,在文化考试和体育考试成绩合格的前提下录取入校的本科学生,一直不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因此,体育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研究报道十分少见。随着近几年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体育院校的非体育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有十几个本科非体育专业。因此,本文试图对西安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测试,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科学开展学校体育,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安体育学院10个非体育专业的1-4年级本科学生,其中女生498人、男生625人、共计1123人,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的在校本科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查阅国内外关于体质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网络电子信息,查询近年来与本课题相关的论著,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1.2.2 测试法

测试指标七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握力(男生)和坐位体前屈(女生)。符合《健康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所有测试方法均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成绩评定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价指标共五项,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指数、立定跳远、握力(男)、坐位体前屈(女)。其中身高标准体重的权系数为0.10、肺活量体重0.20、台阶测验指数0.30、立定跳远0.20、握力体重指数或坐位体前屈0.20。

等级评定: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方法,首先计算各个测试指标成绩对应的标准得分,然后乘以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加总五项指标的加权分为总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运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系统软件,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处理,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安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总分不及格的人数占总体12.7%,其中男生的不及格率为20.7%明显比女生的6.4%高。表明非体育专业的男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女生,而且没有处于优秀水平的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报道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辽宁科技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处于优秀的学生比不及格水平的要多,而且在逐年增长[4]。而西安体育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不符合正态分布,没有优秀等级的学生,是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评价共五项指标,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进行,不同指标的重要性不同。因此,全面分析不同评价指标的现状,找出影响因素,对今后有针对性的改善学校体育具有重要意义。

2.2 身体形态测试结果分析

身高是反映人体纵向发育的指标,体重是反映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身高标准体重是通过身高与体重一定的比例关系,反映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的密度,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及身体匀称度的一个综合指标。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得分较低的是营养不良,过高就是肥胖。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女生处于较低体重的比例要远远的大于男生,而男生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的。这可能是造成男生体质整体不如女生的一个原因,这个结果在其他学校的测试数据中也有类似体现。总体来看,我校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部分处于正常标准范围之内,而处于肥胖男生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影响大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差异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受生活环境、遗传的直接影响外,后天的体育锻炼、生活质量和饮食习惯、学习压力等都是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原因;尤其,现代女大学生追求形体美,在生活上比较注意饮食营养,但是过分的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而男生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等因素都会造成肥胖。这可能是造成男生形态学指标较女生差的因素之一。因此可见,对西安体育学院学生特别是男生,加强科学健身和合理营养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3 身体机能测试结果分析

身体机能是指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工作效率。身体机能测试指标包括肺活量和台阶试验。我过多使用肺活量体重指数和台阶指数评价学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肺活量能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呼吸肌力量、胸廓和肺的伸展性,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肺活量的大小受到身高、体重、胸围的影响,同时也与出生地、生活环境有关。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我校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处于及格和良好的比例要高些,男生略低于女生,也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台阶试验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试验,多年来世界很多国家一直用于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

学生的台阶指数测试结果(见表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台阶测验得分处于不及格的占总体的11.4%,男生的不及格率明显大于女生的。女生的优秀率为9.0%,明显大于男生。这也可能是造成男生总的身体机能水平不如女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男生体质健康总分低于女生的因素之一。通过两项指标都可以看出男生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和女生的相比要差一些。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而导致没有尽其全力,再有就是我们的男生的耐力素质相对要差一些,针对这种现状,说明我校的男生特别要注意在活动中多进行一些有氧练习来改善自己的心血管机能。

2.4 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在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我校选测了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女生)、握力(男生)三项评价指标,以评定学生在下肢的爆发力、力量、柔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

立定跳远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爆发力,它不仅取决于力量,而且还取决于力量和速度的结合,同时也反映一个人的身体协调性。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男生的优良率略高于女生的,而男、女生处于不及格的比例都非常的高。这说明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男女生的爆发力相对的都比较差,这与很多关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及大学的学生的爆发力普遍下降的报道是一致的,这应该是造成体质健康总体水平没有优秀的主要原因。

握力反映学生的综合力量素质。坐位体前屈反映人体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它对更好地发挥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提高各项体育技能,防止运动创伤有积极的作用。这两个测试项目是同一类选测内容,因此我们选测了握力(男生)、坐位体前屈(女生)。

从表6和表7我们可以看出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握力(男生)处于不及格的占总体的6.6%,而优良率占46%,这说明我校非体育专业男生力量素质相对良好。坐位体前屈(女生)处于不及格占总体的1.0%,而优良率占88.8%,说明我校非体育专业女生的柔韧素质接近优秀。

3 结论

1.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测试,表明总体水平男生要低于女生,而且没有优秀等级的学生。这种现状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必须引起学院的重视。

2.身体形态测试结果表明,男生肥胖的比例要高于女生,而女生处于较低体重的比例要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影响男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女生的一个因素。由此可见,体育院校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应该注重饮食营养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改善身体形态上的不均衡状况。

3.身体机能测试结果表明,男女学生的肺活量机能基本情况与全国水平差距不大。但是台阶指数测试结果发现男生的不及格率远远大于女生。这是造成男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不如女生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有氧的运动,重视改善心血管的机能的体育锻炼。

4.身体素质发现测验结果表明,体育院校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处于不及格的比例非常的大,这可能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缺少优秀等级人数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重视学校体育,加强科学锻炼对体育院校非体育专业大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和国家教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体艺[2002]12号.

[2]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EB/OL].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网,www.csb.edu.cn,2007.

[3]张文英.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4).

[4]姜千秋.辽宁科技大学05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31(2).

[5]李宁,高善芬,孙君志.成都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现状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2).

[6]姚广军,刘欣,李慧.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3).

非体育专业学生 第10篇

目前, 对我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大学生曾尝试吸烟的人群占总人群的百分比为37%, 而中度吸烟的人群占总人群的16.3%, 严重吸烟人群占总人群的0.8%, 且多数是在13岁时就开始吸烟的;大学生每年发生酗酒闹事的发生率高达总人群的26.7%。有看过有关性方面的音像资料的人群占总人群的70%以上, 婚前有过性行为的人群占总人的14.9%;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达总人群的17.3%, 由于大学生在休闲时间内不合理的放松方式促使其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不仅造成学业荒废, 还使10~30%的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疾病或心理障碍等问题, 其中出现神经症的患者高达3~4%。80年代中期中国学生心理障碍问题上升近3个百分点, 5年间8所重点院校大学生自杀人数达39人, 在对中国师范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中发现, 发生中度以上心理疾病的学生占到了15.2%。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上数字应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的健康状况的高度关注。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代表, 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国民体质的状况。因此, 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对于提高全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及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 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以期为进一步寻找出影响其健康状况的因素, 为促进大学生健康和制定相应的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整群选取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各1200名为研究对象, 非体育专业包括文科、理科、工科, 其中专业是按年级分层, 并以班为抽取单位。以比较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2、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有关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因素研究方面以及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期刊, 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躯体健康状况, 主要包括身高、体重、及疾病情况;二是大学生人格调查, 该量表是由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修订完成的信度和效度均较高的健康调查表 (UPI) , 该量表包括三部分内容, 受试对象的基本情况、受试者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助题;三是睡眠质量调查, 包括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 所有条目总分越高, 其睡眠质量就表示越差, 相反, 则表示睡眠质量越好。该问卷统计印好后, 由经过专门培训过的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如在填写过程中有提出疑问的, 由专业人员当场进行指导, 问卷的填写不记名。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特对问卷进行三次预试验, 在确保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后, 再进行大面积的调查。

(3) 数理统计法:在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时, 对问卷填写不完整或是数据录入不全的进行剔除, 然后对有效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并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包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各1200名, 体育专业大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为1083份, 有效问卷率为90.3%;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填写的有效问卷为1107份, 有效问卷率为92.2%, 其中文科学生为387人, 理科学生为362人, 工科学生为358人。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学历以上的占73.6%,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父母学历在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7.4%, 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2、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1) 大学生的躯体健康状况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躯体健康状况的对比中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体重指数高于24kg/m2的人数占总人群的31.3%, 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重指数高于24kg/m2的人数占总人群的53.6%;在对两者发生慢性疾病的调查中还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患各种慢性疾病的百分比分别为呼吸道疾病33.4%、神经科疾病64.1%、消化性疾病65.3%、关节性疾病33.4%、贫血45.7%、心血管疾病21.2%、肝炎21%、肺结核17.4%、急性胃肠炎25.9%;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患各种慢性疾病的百分比分别为呼吸道疾病28.7%、神经科疾病54.7%、消化性疾病54.6%、关节性疾病28.1%、贫血44.3%、心血管疾病19.1%、肝炎20.4%、肺结核12.3%、急性胃肠炎19.7%。

(2) 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睡眠状况的对比中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大于等于8分以上的人数占总人群的31.2%, 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大于等于8分以上的人数占总人群的51.2%, 两者之间率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小于等于3分以上的人数占总人群的62.4%, 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小于等于3分以上的人数占总人群的24.7%, 两者之间率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比研究发现, 相对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整体健康较差, 在对两者之间的躯体健康对比分析发现, 非体育专业学生躯体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体育专业大学生, 且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对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格状况的对比中发现,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得分在25分以上的人群百分比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睡眠状况的对比中发现,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大于等于8分以上的人群百分比与体育专业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躯体健康不容乐观, 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 日常睡眠质量较差, 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 经常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 也对大学生的体质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肥胖程度、及患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均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且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体育运动有对减肥有一定效果, 且对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格得分在25分以上的人数百分比较高, 且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 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睡眠质量得分大于等于8分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明显较高, 且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经常参加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米环.基于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同肥胖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J].广东医学, 2012, 9.

[2]严中华, 林昭文.普通教育合作学习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 2003, 6.

体育老师兼职非体育专业辅导员研究 第11篇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进一步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教育于各学科的教学中。教育部第24号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辅导员岗。辅导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展思想教育及学生工作的主要一线人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辅导员都是以专职为主,极少有兼职情况。而根据当下尤其强调提高素质教育的新时期,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而且还要处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体育老师在高校中的角色特点,提出体育老师兼职非体育专业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探索。以此提出构建一个专兼职结合的更加合理的高校辅导员团队,满足当下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急切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师;辅导员;德育

一、辅导员工作特点及现状

(一)辅导员工作特点

首先,高等学校辅导员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管理和服务,同时协助学院或各系开展教学工作。他们是将学生和学校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辅导员制度是以开展思想教育为目的而制定的,所以有着丰富的政治特色。

其次,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呈现出年轻化,缺乏工作经验,学历还不高的特点,大多数为本科和专科学历。其中大多数辅导员都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因此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处理新时期下出现的各种相关复杂问题,比如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够合理等。

最后,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除了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许多的具体事务(比如早操,早晚自习,课间操,检查卫生,考勤等),组织引导学生的课外文体活动,以及组织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这些事务性质零散,任务繁重,占用辅导员大量工作时间,因此没有足够时间对每位学生进行了解和思想政治教育。

(二)辅导员面临学生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快速发展,大学体制和校园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学校规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特别是当今的90后大学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1)独立意识强,单独立能力弱;(2)知识层次高,阅历少,缺乏实践;(3)生活条件较好,但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不用影响;(4)受互联网影响的一代人,盲目追求自由主义,赶潮流,功利化,个性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5)过早接触社会舆论信息,心智不够成熟不具备完全的分析辨辩证、甄别是非的能力;(6)有抱负,有信念,但是不够坚定;想做事但又缺乏行动和恒心,害怕失败。不能够将仰望心空,脚踏实地很好的结合。因此,面对大学生这些新变化、新问题、新特点,辅导员要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对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及工作上都要进行引导干预,关心和帮助学生。目前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如下:

1、学生群体特殊性

高校大学生是还未真正走向社会的年龄18到22岁的青年群体,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心智不成熟,正是塑造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一方面,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追求刺激新鲜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求新求变,不安于现状。二方面,他们不大关心政治和国家发展情况,责任感不强;追求独立,但没有经济独立,缺乏独立能力。三方面,他们心里承受力弱,害怕失败,出丑,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2、辅导员工作内容繁琐复杂

辅导员工作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纪律行为教育、卫生、心理健康疏导、配合团委工作、班级建设、出勤考核、奖助学金等等。范围极广相当繁琐复杂。

3、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性和延展性

辅导员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渗透在日常的具体事务当中,比如从卫生、出勤等等活动中学做事,学做人。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实践活动发展延伸。所以辅导员思想教育活动是具体的、有内容的、具有目的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同时每个年龄段大学生思想形态不断变化,相应教育方式内容也要有所变化,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也必须在具体实践中丰富发展延伸,不断改进完善适应发展变化需要。

4、辅导员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不同,具有特殊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首先,它的内容不是专业学科内的具体知识,而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次,它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很难通过具体考试做题检验出来,却有其特有的效果,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怎么做,如何做,应该做什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最后,它还具有时效性,就是辅导员工作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潜意识的,缓慢的,需要一定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5、辅导员工作价值无限特性

辅导员的工作成果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按照课时进行量化,其劳动的价值也不能用尺子去衡量。它的价值体现形式应该是它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政治上:首先,它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前提;其次,它是为我国发展建设培养接班人的基地,要适应国家现实需要。社会价值:一是它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等,甚至使学生受益终生;二是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所以辅导员的价值体现在它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在它的工作过程中的光荣、伟大、神圣和崇高。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相关

(一)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推剂。同时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而且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每学期举办体育文化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高校“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提供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校园体育之德育教育价值

学生德育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许多人都认为现今中国的大学校园变得浮躁、媚俗、功利,缺乏诚信、缺乏人文关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格调和品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富有社会竞争力的群体。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三)体育老师兼职学生辅导员优势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外显性、多样性、即时性,其教育效果是一般教室内讲课式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体育老师在高校中具有其特殊功能。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同时也配合学校学生处、团委和学生会举办学校体育活动周(运动会)以及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等各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他们与学生们有教学关系而且熟悉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体育老师具有管理学、心理学、生理学、运动医学等知识,这些都是体育老师的优势才能。

其次,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长开展丰富的体育趣味活动,同时在体育课教学中就更加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等。各院系之间在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师带领下还可进行交叉互访,友谊竞赛,丰富校园生活。体育老师可以利用学校场地设施及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的课余闲暇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无声的力量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潜移默化地加以熏陶,感染每一位学生。

非体育专业学生 第12篇

1. 研究对象

临沂大学2015 级、2016 级的480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2. 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潍坊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共查阅论文资料60 余篇。

( 2) 访谈法。通过与专业的教师和教练交流获得相关资料。

( 3)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统计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 4) 逻辑分析推理法。运用多种逻辑分析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的结论。

二、篮球意识的含义以及表现

1. 定义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

2. 篮球意识的表现

( 1) 运动感知的正确性。人体对外界的感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在篮球运动中视觉感知最为重要, 听觉感知和触觉感知次之。视觉感知的正确性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对场上情况分析判断的正确性, 并最终表现为做出相应动作的准确性。

( 2) 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在运动场上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包含: ①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②技术动作的隐蔽性; ③队员间配合的默契性; ④攻防时机的把握性; ⑤技战术运用的灵活性。

( 3) 团队配合性。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 要求运动员在场上不仅自己要运用正确的技术和动作, 还要时刻观察队友的情况, 在防守和进攻的过程中要与队友进行密切的配合,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 4) 技战术的实效性。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在赛程上所进行的各种技术动作都是围绕本队赛前所设定的技战术进行的。在比赛中为保证本队技战术的顺利进行, 要求场上队员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合理做出自己所要做出的技术动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以下是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篮球意识现状调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

( 1) 动作的目的性。在篮球比赛中, 运动员所做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技术动作是配合整体战术的重要手段。因此运动员不仅要高质量地完成技术动作, 同时还要保证技术动作在赛场上的合理利用, 力求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战术目标去进行。从表中看来, 目前在校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动作的目的性上表现还是不错的。

( 2) 判断的准确性。在篮球运动中动作的合理性源于正确的判断, 判断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技战术、技术动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从表中可以看出, 目前在校大学生在判断的正确性上还有待提高。

( 3) 战术的合理性。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技战术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 因此必须要求运动员根据赛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技战术。篮球技战术的设定、运用都离不开时间、空间和人。因此合理地运用技战术来掌控比赛, 是取得胜利的关键。通过表我们可以看出, 在校大学生在战术的合理运用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 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 4) 整体的配合性。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 为保证赢得比赛就要求在场的每名队员都要与同伴进行有效的战术配合, 使个人技术恰当地融入到集体技战术中, 保证整体技战术的顺利进行。目前在校大学生整体作战意识较差, 在赛场中基本都是单打独斗, 不能很好地与队友配合, 技战术的整体性很难保证。

四、大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

1. 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

( 1) 理论知识的学习。篮球意识的养成是以掌握篮球基本知识为基础的。通过相应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历史及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 掌握基础的技术动作要领, 理解篮球意识的概念及形成, 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是养成篮球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

( 2) 篮球规则的学习。在比赛中合理地利用规则也是取胜的必要手段之一, 如本队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利用24 秒的进攻时间拖延比赛, 减少对手的进攻时间。同时也要及时关注篮球规则的变化情况, 如新规则掷底线界外球, 限制区内的进攻队员无3 秒违秒。进攻队员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则在篮下强攻, 而防守队员就必须加强对篮下对方队员的防守。

2. 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篮球运动中, 篮球运动员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源于对场上信息的观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在运球、传球、进攻、防守等各种技术环节中抬头观察场上情况的习惯。

3.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比赛的过程也是双方队员心理自控能力较量的过程, 在比赛中有效地控制自我的心理变化是取胜的关键。如在本方不利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 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比赛, 克服困难, 并赢得最终的比赛, 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设定相应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去适应这种环境, 使学生适应并掌握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

4.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对于大学生来说, 掌握正确、扎实的基本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篮球战术意识的体现是通过娴熟的、扎实的篮球技术表现出来的, 因此在日常的篮球教学中篮球基本技术的练习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在进行基本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也应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相应的战术意识, 把技战术训练和战术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意识。

5. 注重战术思维的培养

战术思维的灵活性, 是培养战术意识的中心环节。要求学生在日常的训练、比赛中学会用脑去思考, 在练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所要学习和练习的技术动作, 如何快捷合理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 在比赛中要认真分析教练员的战术意图及场上的情况, 灵活地运用战术, 取得比赛的胜利。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 从而使战术思维与战术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培育篮球意识的目的。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 1) 从篮球意识的作用来看, 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必不可少的主导因素。学生篮球意识的养成是长期、系统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篮球意识作为教学训练的重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 2) 从篮球运动本身来看, 篮球意识是保证篮球比赛顺利进行的前提。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 要求运动员在保证整体利益的前提下, 发挥自己的个人特点。所有的这些都要求篮球选手具备灵活的判断能力、快速的思维分析能力、果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篮球意识的养成与日常的训练密不可分。

( 3) 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篮球意识的培养是可能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基本发展成熟, 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针对在篮球学习中遇到的部分问题他们也能自我解决。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篮球运动接触相对较少, 进入大学阶段他们的篮球水平还处于篮球运动的初级阶段, 因此大学体育课篮球教学内容也基本都是基础性教学。目前的篮球课堂基础教学与学生目前的思维能力不相匹配, 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 体育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性动作的练习, 同时要加强技战术的教学训练, 并在相应的课堂比赛中加以运用。

( 4) 在进行战术训练时, 无论是局部的二人配合还是全队的配合, 都要求场上的每名队员明确自己的跑动线路、所要进行的配合形式、自己的职责等。另外通过教师的战术技术分析, 加强学生对战术意识的深层次理解, 从而提高他们的战术思维能力; 通过加强比赛的难度与训练的强度, 提高他们在困难条件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战术意识的实效性;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性的意识动作, 如在防守的过程中每名队员的位置跑动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队员防守自己位置的对手, 还要随时观察其他队员的情况, 做好协同防守。

2. 建议

( 1) 提高观察能力。篮球场上的运动员通过对场上情况的观察做出相应的判断与正确的反应是篮球比赛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训练, 如在运球练习时要让学生抬起头来运球, 同时观察场上别的队友的情况。

( 2) 规范化的技战术练习。对于每名学生来讲, 扎实的技战术基础是打好篮球的保证。在课堂练习中, 体育教师在进行基本的技战术训练时要把战术意识贯穿其中, 把技战术训练与培养战术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技战术的运用能力。

战术意识是篮球意识的核心。战术意识对学生的另一项要求是灵活的思维能力, 即要求提高学生在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理论为指导, 以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为基础,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篮球意识为目的,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不断的练习、实战和总结, 达到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守恒, 张全宁.关于“篮球意识”的理论探讨[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 .

[2]王大中, 范素香.略论篮球运动员比赛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2OO3, (5) .

[3]陈章云.篮球意识研究 (综述)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6, (5) .

上一篇:光伏产业政策下一篇:虚拟研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