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知识范文

2024-07-23

疼痛知识范文(精选3篇)

疼痛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外科护士,术后疼痛,知识调查

疼痛是病人的“第五生命体征”[1]。术后疼痛是外科最常见的一种急需处理的急性疼痛[2], 其对病人生理、心理以及术后恢复的不利影响已经得到学者的一致公认[3]。随着人们健康观念转变、生活质量的提高, 病人对术后无痛、舒适恢复的需求日益提高;而随着疼痛控制理念的发展, 缓解手术病人的术后疼痛问题也日益受到医护人员关注。外科护士负责手术病人的全面照护, 在术后疼痛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本调查旨在了解外科护士对术后疼痛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提出外科护士术后疼痛知识培训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SICU、麻醉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以及妇科的护士进行调查。纳入标准: (1) 在手术科室工作满一年及以上; (2) 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注册护士; (3) 知情同意。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根据文献回顾法并结合医院的术后疼痛管理制度,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经有关专家审核修订而成。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与术后疼痛相关知识问答两部分。术后疼痛相关知识问答共36个条目, 总分36分, 包括疼痛的概念、疼痛的评估、镇痛的方法、药物的应用、疼痛的并发症共5个维度。题型包括是非题 (23题) 、选择题包括单选 (4题) 与多选 (9题) , 每题1分, 完全选对得1分, 选错或少选得0分。问卷经2名麻醉专家、3名外科专家和5名外科护理专家评议, 内容效度0.90;经30名护士预调查显示, 问卷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 (Cronbach’sα) 系数为0.82~0.91, 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 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名 (%)

3 讨论

3.1 外科护士对术后疼痛相关知识现状分析

外科护士平均得分较差为46.94分±10.63分。分析原因可能如下。

3.1.1 外科护士学习术后疼痛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不够

本次问卷调查的知识点75%以上在医院的疼痛管理制度中都有相应要求, 属于外科护士日常工作中应该掌握的内容, 但是结果并不理想, 提示护士对术后疼痛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够, 对管理制度的掌握与执行不到位。调查显示, 护士对疼痛评估的重要性、疼痛的主观性认识正确率高于95%;但就何时评估、评估哪些内容其回答正确率不到6%, 说明外科护士虽然认识到了疼痛的主观性和评估的重要性, 但就如何具体落实术后评估与镇痛管理还存在认知偏差。分析原因可能与医院虽然制定了疼痛管理制度, 但是未将其落实纳入日常质量考评;医院与科室层面, 对于护士参加疼痛讲座的到课率缺乏要求, 对疼痛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考核;大部分外科护士满足于被动接受术后疼痛知识培训, 主动学习意识不够等有关。

3.1.2 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张元菊等[5]认为在护理教育课程中, 疼痛是一个被忽略的课题。尽管在学校课程教育中对于疼痛相关知识会有所涉及, 但其所占比例较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床护士的疼痛相关知识水平。有研究认为, 学历是疼痛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6]。本调查证实护士对术后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随着学历的增加有所好转, 这可能与本科及以上护士是经过考试层层选拔的人才, 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及效率有关。

3.1.3 护士术后疼痛相关知识继续教育效果不佳

本次调查的211名护士中, 有139名 (65.88%) 接受过疼痛知识培训, 其对术后疼痛知识掌握率显著优于未培训者, 但其得分仅为48.44分±8.87分, 仍属于较差水平。分析原因可能与目前我院开展的疼痛教育以癌痛相关知识为主, 术后疼痛专项教育频次及相关内容较少有关。国外研究证实, 接受疼痛课程培训是外科护士对术后疼痛相关知识问卷得分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培训后护士的疼痛知识、态度和病人对疼痛治疗的满意度均较培训前有显著改善[7]。因此, 需要加强对外科护士的疼痛知识教育, 教会她们如何进行疼痛评估、如何通过不同的途径对病人进行疼痛评估与治疗[8], 从而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3.1.4 其他

Manworren[9]的研究显示疼痛知识与年龄、工作年限没有关系。而本研究发现职称、职务、年龄、工作年限越高的护士其得分越高, 原因可能是外科护士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接触病人, 照护并解决病人的术后镇痛需求, 不断积累并丰富自己的术后疼痛管理经验, 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术后疼痛相关知识。

3.2 对策

3.2.1 提高外科护士对术后疼痛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态度决定行为, 作为外科护士只有认识到疼痛的重要性, 才能真正激发护士学习术后镇痛知识并参与术后镇痛管理的自觉性。医院和科室应该从制度和管理层面加强对术后疼痛的宣传教育, 通过将疼痛管理纳入质量考核、疼痛知识测试纳入晋职晋级要求等措施, 提高护士对术后疼痛的重视度。

3.2.2 开展术后疼痛相关继续教育培训

目前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医护人员在职教育的重要途径, 建议组织相关知识的学习班, 采用安排麻醉专家讲授疼痛管理新进展为主的专题讲座、发放术后疼痛管理宣传手册、定期考核护士对疼痛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开展疼痛护理管理经验的互动分享等形式, 来提高护士的疼痛及镇痛认知水平, 从而提高其参与术后疼痛管理, 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围术期疼痛管理。杨玫[10]等认为对于年轻、受教育程度低的护士, 更需要接受疼痛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另外, 建议医生与护士同步进行疼痛知识与相关理念的培训, 可能对疼痛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11]。

3.2.3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检查与考核一直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要手段。将考核结果与疼痛管理质量纳入临床护理质量考核指标, 为满足临床需求, 无形中就会提高护士学习术后疼痛知识的潜能。因此, 建议在加强疼痛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 应注意组织相应的培训质量考核, 将培训学习的内容、次数及成绩纳入护士的个人业绩考核, 以此督促护士提高自身的术后疼痛认知、态度与行为, 从而为围术期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术后镇痛服务。

4 小结

疼痛知识 第2篇

外科护理学

一、A1

1、①急性疼痛对机体的影响,下列正确的是

A、心率血压降低

B、活动减少,耗能减少

C、低血糖

D、机体水钠潴留

E、胃肠道功能亢进

2、①术后疼痛对于病人的影响不包括

A、肺通气功能增加,二氧化碳排出过多

B、血压升高,心动过速

C、胃肠道蠕动能力下降

D、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E、产生不良情绪

答案部分

基础知识-第八章 疼痛病人的护理

一、A1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疼痛会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疼痛时骨骼肌活动增加,机体耗能增加;应激反应使高血糖素升高导致高血糖;疼痛导致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增高,致使机体水钠潴留;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道功能,故D正确。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八章 疼痛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4986】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术后疼痛除造成病人痛苦外,重者还可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使病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胃肠道蠕动能力下降,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同时还对病人的心理造成影响。使其产生不良情绪。但术后疼痛不会使肺通气功能增加、二氧化碳排出过多。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八章 疼痛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344637】

疼痛知识 第3篇

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 1936 年, 美国麻醉学教授EA Rovenstine在纽约创办“Pain Clinic”;1973 年,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成立; 自2004 年开始, 每年10 月11 日为国际镇痛日。随着对疼痛研究的进展, 自控镇痛、局部神经阻滞、膝关节腔内注药、超前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等多种镇痛方式不断问世[3], 但国外文献[4] 报道仍有50%~70% 的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有调查结果表明, 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占总人口的30%, 在美国有1/2 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 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镇痛措施[5,6]。赵继军[7]对5000 多例门诊患者进行疼痛现状调查, 结果发现40% 的患者有疼痛症状, 其中50% 以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 虽然相当数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镇痛措施, 但仍有50% 以上的患者承受着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扰,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268 例住院患者的调查中还发现, 80% 的患者疼痛知识缺乏, 88% 的患者遭受着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认为, 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 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 而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 要从以医生和麻醉师为主体的疼痛控制, 转变为以护理为基础, 以医生和麻醉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有调查表明, 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认识不足, 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过实施疼痛管理, 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和治疗态度。

为此, 本科自2014 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KA) 围手术期对护理人员实施了疼痛控制的组织管理,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3 月12 日-2014 年8 月30 日就职于本院骨科的护理人员25 名, 参与疼痛控制管理实施, 护理人员资料统计于2014 年3 月。护理人员年龄18~41 岁, 平均 (24.00±7.23) 岁;年龄:≤20 岁4 名, 21~30 岁13 名, 31~40 岁6 名, ≥ 41 岁2 名;学历:中专10 名, 大专6 名, 本科以上学历9 名;职称:护士13 名, 护师7 名, 主管护师以上5 名;护龄:≤ 5 年11 名, 6~10 年8 名, 11~15 年3 名, ≥ 16 年3 名。

1.2 组织管理及实施

1.2.1 组织形式 成立以骨科医生、麻醉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及患者共同参与的疼痛控制小组, 制订针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疼痛管理计划。

1.2.2 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能力及需求的不同, 确定培训内容, 制定培训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见原因、影响因素、病理生理、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围手术期镇痛新观念;疼痛的评估方法;手术前疼痛宣教内容;规范的疼痛记录;常用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拮抗反应、用药剂量及用药途径等。还选派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到国外或上级医院参加疼痛管理的培训学习;责任护士按时参加护理部疼痛护理学组定期组织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学习。

在病房大厅张贴疼痛知识相关宣传资料, 发放疼痛教育手册和疼痛教育温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内完成首次疼痛教育, 责任护士了解患者及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体验经历及需求, 并进行相应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内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镇痛的必要性;超前镇痛、规律镇痛、保护性镇痛等新的疼痛治疗理念;疼痛药物的使用等, 以期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1.2.3实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 首先由医生及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其次, 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基本评估, 测评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的认知程度, 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疼痛教育, 使其了解镇痛方案、各种疼痛知识, 并基本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 能够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过程;然后, 按照职责分工要求, 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疼痛干预, 骨科医师及麻醉医师共同完成围手术期按时镇痛。护士在患者康复治疗前半小时口服常规镇痛药, 降低患者康复训练时的疼痛, 提高其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围手术期疼痛情况由护士指导患者自行评估, 确定疼痛程度。疼痛评估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评估-处置-再评估;不仅评估患者静息时的疼痛, 还要评估活动时、功能锻炼后的疼痛。护士参照VAS评分量表酌情处理患者疼痛情况, 当疼痛评分≥5分时, 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 在评分≤4分时, 则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运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 如冷敷、体位改变、按摩、活动肢体、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理疗等。

在疼痛干预后, 及时观察患者的依从性, 评价镇痛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疼痛控制情况, 根据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 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评价指标 本院自2014 年3 月13 日起实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以本科25 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调查问卷25 份, 回收25 分, 回收率为100%。护理人员于3 月12 日首次填写Abdalrahim等[9]设计的“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 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前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2014 年8 月30 日再次填写调查问卷, 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后对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该项问卷内含21 项问题, 主要对疼痛认定、疼痛控制、镇痛药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答题正确率的统计, 量化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与疼痛控制态度的把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理人员疼痛知识需求情况 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 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 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 见表1。

2.2护理人员实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认知情况比较 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 (16.08±4.12) 分, 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 (9.68±3.8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 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均明显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a] 同意, [d] 不同意

3 讨论

调查发现, 相当一部分的护士主要通过临床工作实践获取疼痛知识, 其次为学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或自学等途径。一方面, 通过临床工作或自学疼痛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护士在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疼痛知识非常有限, 工作后参加系统的疼痛知识继续教育机会又不多, 因此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比较匮乏。本研究显示:64% 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 但不全面;64% 和32% 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 只有8% 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疼痛管理, 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 提高其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 使其良好地把握镇痛药物剂量, 并能进行适当的疼痛评估与选择合适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为国外骨科的常规制度已施行多年, 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 通过进行疼痛的相关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的知识、改善护理人员对待疼痛的态度, 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疼痛控制。Hanley[11]则指出护理人员具有的疼痛相关知识和疼痛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着其进行疼痛管理的质量。我国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 发展较慢。目前国内大多数护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足够的理念和知识, 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 Caffery设计的《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表》对374 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证实, 国内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相当缺乏, 平均答对率仅38.9%, 明显低于Mc Caffery等[13,14]报道的72% 的标准。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设计的《老年人疼痛知识调查量表》对621 名护理人员的研究也证实, 疼痛知识问卷平均分仅为41.17 分, 远远低于80% 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护士长为团队的主导, 加强了整个组织管理的权威性, 一方面保证了各个方案的实施, 另一方面, 增加患者对于疼痛干预的信心;由骨科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 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医生- 护士- 病患模式转变, 在该模式中护理人员成为疼痛控制的主体, 这与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当医生与患者桥梁的作用相适应: (1) 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 对患者进行教育并实施疼痛干预, 确保了对患者教育的落实及镇痛干预措施的及时执行; (2) 护理人员能更及时地对疼痛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及观察[16]; (3) 护理人员能够更及时地将疼痛干预的情况向医生反馈, 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更改干预措施;在管理方面, 护理人员内部分层次管理, 各司其职, 形成一个一体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这不仅保证了疼痛干预的顺利进行, 还有助于进行持续的质量控制;动态评估及评估- 干预- 再评估的模式, 使得疼痛评估成为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 这一方面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整个疼痛变化,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疼痛干预措施的及时调整, 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 缩短了疼痛管理过程。经本研究证实, 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及患者对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总之, 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合理而有效的镇痛管理, 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知识的掌握及正确的态度认识。该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建立“疼痛管理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疼痛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及态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5名参与人工膝关节置换护理工作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在围手术期实施疼痛管理, 评价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疼痛知识的掌握及对疼痛的态度。结果: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在实施疼痛管理前学习过疼痛知识, 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 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 (16.08±4.12) 分, 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 (9.68±3.8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实施疼痛管理后, 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 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均明显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知, 确保疼痛控制的质量, 值得推广及应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疼痛知识】相关文章:

乳房疼痛05-24

疼痛效果06-22

疼痛防治06-26

术后疼痛07-09

减轻疼痛08-25

癌症疼痛研究05-15

术后疼痛水肿06-29

局部肿胀疼痛07-14

骨科慢性疼痛08-18

腰背部疼痛08-23

上一篇:Web数据库安全防护下一篇:青少年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