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教学改革

2024-07-13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精选12篇)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 第1篇

1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传统“三理”教学以讲授理论为主, 配合理论设计实验, 单科分割式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设置实验, 即分别观察生理情况 (生理学实验) 、病理状态 (病理生理学实验) 及药物作用下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 (药理学实验)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割断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且由于各高校普遍扩招, 学生不断增多, 原有教学实验室已无法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基本需要。受众多因素影响, 学生独立完成各种动物手术和实验的机会较少, 加上传统“三理”实验教学模式中部分实验内容相互重复, 教学效率低, 既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又不利于对学生动手、分析及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从基础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过渡有较大难度, 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很难满足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需要。

根据“三理”知识相互沟通、具有很强连贯性的特点, 合理地对机能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打破学科和课程间的壁垒, 删减重复性内容, 减少验证性实验, 保留部分“三理”的经典实验, 增加多学科综合性实验和实验设计等,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学生方法学和科研思维的培养, 拓展其知识面, 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科研训练和有效的科研实践, 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刻苦认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1]。

2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 取消单独设置的“三理”实验课, 开设综合性机能实验课。 (1) 基本实验, 约占课程总学时的25%。删除传统“三理”教学中简单重复的验证性实验, 筛选出目前开设的经典实验, 如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等, 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2) 综合实验, 约占课程总学时的60%。将“三理”实验有机结合, 设置集机体各功能系统生理学特征与调节、病理生理学变化指标检测、药物干预为一体的综合实验,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3) 网络与医学文献分析技术及实验设计方法, 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5%。在讲授网络与医学文献分析技术及实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 让学生查阅资料,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制订实验方案。通过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对医学研究的选题和论证、实施及问题解决、结果分析和讨论以及论文撰写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并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心血管活动的生理调节及实验性心力衰竭”实验, 通过夹闭颈总动脉、刺激迷走神经等, 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生理调节;通过给予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等, 观察药物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通过增加右心室的前后负荷、复制急性右心衰竭动物模型, 观察右心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探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措施。又如“失血性休克及活血化瘀方药对微循环的影响”实验融合了各项生理指标、失血性休克病理模型复制、西药药理学治疗抢救措施、针刺水沟穴及活血化瘀方药对失血性休克微循环灌流量影响的观察等多学科内容。通过实验, 学生对机体从生理状态到大失血所致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 整体认识了生命活动规律, 对中西医救治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有了进一步了解。

3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实践性、直观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 是学生接受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课堂,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改革机能实验教学, 可将原来分散于各学科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 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可避免各门机能课程实验内容不必要的重复, 节约教学开支, 优化投资效益;增加单位学时内的教学内容和信息量, 有利于学生完成较为复杂、难度较大的实验, 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从通过被动思维接受知识转化为通过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与科学实验摄取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3];医学文献分析及实验设计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临床实践中, 需要学生对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运用多系统、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 了解多种机能、形态指标的特点及意义, 再做出诊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4]。机能综合实验教学为学生的临床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可促进学生尽快适应临床, 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

4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体会

机能实验涉及多学科的整合, 融合了“三理”知识。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既熟悉“三理”理论, 还得具备相关的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尽量选择比较典型、与临床联系密切、涉及理论比较全面又容易理解的实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5]。还要做好实验准备, 让学生提前学习实验内容, 复习相关知识, 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顺利完成实验。

参考文献

[1]袁秉祥.机能实验学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2]胡浩, 杜克莘, 闫剑群, 等.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4, 3:31~33.

[3]贺忠梅.浅谈机能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3:295~296.

[4]李自英, 马剑峰.改革机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 2003, 2:41~42.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 第2篇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Ⅰ 前言 机能实验学是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为基础,通过对三学科实验教学的优化、融合、重组形成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践课,是以动物实验和人体功能观察为手段,探讨人体机能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综合性实验课程,是机能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基本的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局部手术操作;掌握常用实验溶液的配制方法:学会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处理;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从而提高对功能学科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对科学工作严谨求实的作风,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临床妇产、急救医学、眼耳鼻喉科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医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实验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68学时。四 使用教材:《机能学实验指导》,自编,石京山,4版,2006年。Ⅱ 正文 实验一 概述 一 教学目的

(一)明确机能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每一次实验,在实验中不断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掌握BL-

410、BL-420E和ASB240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操作。

(三)熟悉常用手术器械名称及掌握手术器械的基本使用手法。二

教学要求

(三)掌握BL-

410、BL-420E和ASB240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操作。

(二)熟悉手术器械名称及掌握手术器械的基本使用手法。

(三)熟悉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及要求。

(四)了解实验设计的要求。三 教学内容

(一)仪器的介绍(包括BL-

410、BL-420E和ASB240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手术器械)。

(二)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实验室的常规事项(包括规章制度,机能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办法)。

(四)实验设计的要求。

实验二

刺激强度、频率及肌松剂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

(二)初步掌握电生理仪器的使用。

(三)通过记录腓肠肌的收缩曲线,明确阈下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以及最大刺激的概念。

(四)通过记录腓肠肌的收缩曲线,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力的的影响。

(五)通过记录腓肠肌的收缩曲线,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力的的影响,从而了解 强直收缩的成因。

(六)说明兴奋通过肌接头处的化学传递过程。

教学要求

(一)掌握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

(二)掌握常用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

(三)正确观察实验现象,整理实验结果并加以分析。

(四)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二)标本与仪器的连接。

(三)不同强度刺激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四)不同强度频率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五)肌松剂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实验三 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与局麻药作用观察 一 教学目的

(一)了解电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电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掌握制备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的方法。

(三)观察蛙类坐骨神经干的单相、双相动作电位和测定神经干兴奋的传导速度。

(四)观察分析局麻药对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的影响,以加深对动作电位传导机制和神经传 导特征的理解。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制备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的方法。

(二)熟练掌握电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观察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 加以分析。

(三)观察神经干兴奋的不应期。

(四)计算出神经干兴奋传导的速度。

(五)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蟾蜍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制备。

(二)仪器连接及选定参数。

(三)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观察。

(四)神经干兴奋不应期的测定。

(五)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

(六)观察局部麻醉药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阻断作用与单向动作电位。

实验四 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

(二)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收缩活动的变化,分析产生代偿间歇的机制。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

(二)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收缩活动的变化,分析产生代偿间歇的机制。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在体蛙心的制备。

(二)用带线的蛙心夹在舒张期夹住心尖,将线连至机械—电换能器,再输入微机生理信号 分析仪。

(三)电刺激装置。

(四)观察和描记蟾蜍正常心搏曲线。注意观察曲线的向上部分代表心室收缩,向下部分代

表心室舒张。

(五)用单个阈上刺激分别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刺激心室,观察和描记蟾蜍心搏曲线变化。实验五 影响心脏活动的化学及药物因素 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离体蛙心灌注方法。

(二)观察常见化学因素、体液因素及不同受体阻断剂对心肌活动的影响。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制备离体蛙心及其灌注方法。

(二)观察常见化学因素、体液(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因素对心肌活动的影响,及

不同受体阻断剂对心肌活动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离体蛙心的制备。

(二)装置仪器。

(三)观察细胞外液不同离子浓度对蛙心收缩的影响。

(四)观察拟肾上腺素药的作用及α和β受体阻断剂对蛙心收缩的影响。

(五)观察拟胆碱药的作用及M受体阻断剂对蛙心收缩的影响。

实验六

家兔减压神经传入放电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电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

(二)正确引导记录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并观察其发放特征。

(三)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和动脉血压记录方法。

(四)观察药物引起动脉血压变动与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发放的相互关系,以加深对压力感受 器反射(减压反射)的认识和理解。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和动脉血压记录方法。

(二)掌握分离减压神经的方法,引导并记录其传入放电。

(三)观察药物引起动脉血压变动与减压神经传入冲动发放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四)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麻醉、固定。

(二)家兔颈部手术(气管插管术、分离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插管术。)

(三)仪器调试。

(四)记录正常血压曲线、心电节律和减压神经冲动发放。

(五)观察拟肾上腺素药去甲肾上腺素及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β肾上腺素能 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对血压、心率、减压神经冲动发放的影响。

(六)观察拟胆碱药乙酰胆碱及M受体阻滞剂阿托品对血压、心率、减压神经冲动发放的影响。

实验七

动脉血压的生理性调节及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和动脉血压记录方法。

(二)观察神经(减压神经、迷走神经)和体液(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因素对动脉 血压的调节作用,以及不同受体阻断剂对血压调节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和动脉血压记录方法。

(二)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和不同受体阻断剂对血压的影响及其机制。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麻醉、固定。

(二)家兔颈部手术(气管插管术、分离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插管术。)

(三)仪器调试。

(四)观察并记录正常血压、心率及心跳节律的变化。

(五)用动脉夹夹闭右颈总动脉,阻断血流15s,观察血压、心率及心跳节律的变化。放开 动脉夹结果又如何?

(六)观察拟肾上腺素药的作用。

(七)α受体作用分析。

(八)β受体作用分析。

(九)观察拟胆碱药的作用。

(十)M受体作用分析。

(十一)结扎右侧减压神经,用中等强度的电刺激分别刺激其外周端和中枢端,观察血压和

心率有何不同的变化。

实验八 急性右心衰竭 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复制急性右心衰竭动物实验模型的方法。

(二)观察急性右心衰竭时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改变。

(三)初步分析急性右心衰竭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外静脉插管术、颈总动脉插管术、呼吸描记的方法。

(二)掌握复制急性右心衰竭动物实验模型。

(三)观察急性右心衰竭时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改变,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四)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麻醉、固定。

(二)家兔手术(颈外静脉插管术、颈总动脉插管术。)

(三)记录正常家兔呼吸、中心静脉压和血压。

(四)复制急性右心衰竭动物实验模型,观察家兔呼吸、中心静脉压和血压的变化。

(五)观察气管内有无分泌物溢出,观察有无胸、腹水及其量,观察心脏各腔体积、肺脏外 观和切面的变化,肠系膜血管充血情况以及肠壁水肿,肝脏体积和外观的变化等。实验九

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及胸内负压的测定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哺乳动物呼吸运动的描记方法。

(二)初步分析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其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学习胸内负压的测量方法。

(四)观察胸膜腔负压的存在及其变化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气管插管术、迷走神经的分离及呼吸运动描记的方法、胸膜腔穿刺术。

(二)记录各种刺激因素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三)通过胸壁直接穿刺造成一侧开放性气胸,观察呼吸运动变化,揭示胸腔负压的作用。

(四)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麻醉、固定。

(二)家兔手术(气管插管术、分离左右两侧迷走神经)。

(三)描记正常的呼吸曲线,注意上升支和下降支与呼吸相之间的关系。

(四)胸内压测量。

(五)吸入气中CO浓度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2(六)吸入气中氧浓度降低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七)增大无效腔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八)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九)分别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十)气胸对呼吸运动及胸膜腔内压的影响。

实验十

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及药物作用的观察 一 教学目的

(一)掌握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方法。

(二)观察离子成分、酸碱度、温度、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药物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的 作用。

(三)观察并分析平滑肌活动的某些生理特性与理化环境改变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

(一)掌握离体小肠平滑肌制备的方法。

(二)分析理化因素及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药物对平滑肌作用的机制。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准备工作。

(二)标本制备。

(三)仪器连接与设置。

(四)描记一段离体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曲线,注意观察其节律性收缩及张力水平。

(五)观察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对肠段收缩的影响及阻断剂的作用。

(六)观察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对肠段收缩的影响及阻断剂的作用。

(七)观察钙离子对肠段收缩的影响。

(八)观察温度变化对肠段收缩的影响。

(九)观察酸碱度变化对肠段收缩的影响。实验十一

不同类型缺氧动物模型制备

教学目的

(一)学习复制不同类型缺氧动物模型的方法,了解缺氧的分类。

(二)观察不同类型缺氧中机体的变化。

(三)掌握不同类型缺氧的概念、发生机制及特点。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复制不同类型缺氧动物模型的方法

(二)掌握不同类型缺氧的概念、发生机制及特点。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复制小鼠几种类型缺氧的动物模型。

(二)观察正常小鼠的各项指标。

(三)观察乏氧性缺氧小鼠的各项指标。

(四)观察血液性缺氧小鼠的各项指标。

(五)观察组织中毒性缺氧小鼠的各项指标。

实验十二

家兔心电图及实验性高血钾症 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复制高钾血症的动物模型方法。

(二)观察高钾血症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三)掌握高钾血症心电图变化的特征。

(四)熟悉高钾血症的抢救及治疗方案。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复制急性高钾血症动物模型。

(二)正确判断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机制。三 教学内容

(一)动物称重后仰卧固定。

(二)开机并启动实验系统。

(三)描记一段正常心电图,认识正常心电图的主要波形。

(四)用7.5%KCl溶液复制急性高血钾症动物模型,观察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特征性变化。

(五)暴露心脏,继续注射7.5%KCl溶液,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直到心脏停搏。

实验十三

肾泌尿功能与急性肾功能不全 一

教学目的

(一)通过改变肾血流量、血浆晶体渗透压及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尿 生成的影响。

(二)学习用HgC

1复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动物模型的方法。

2(三)观察急性肾衰时肾脏泌尿功能的变化和肾脏大体形态学的改变,分析致病因素导致急 性肾衰的可能发病机制。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输尿管导尿法。

(二)观察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理。

(三)掌握肾衰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并分析其机制。

(四)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建立实验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取体重相近的2只家兔,分别为对照兔和实验

兔。实验兔

实验前48

小时肌肉注射1%HgCl(lml/kg),注射后多喂蔬菜。对照兔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二)麻醉、固定。

(三)耳缘静脉输液。

(四)家兔手术(颈动脉插管术、输尿管插管术)。

(五)对照兔:分别静脉注入

37℃生理盐水、50%葡萄糖溶液、0.01%去甲肾上腺素溶液、0.1%呋噻米溶液,观察并记录血压及尿量的变化。

(六)两组家兔分别测定酚红排泄试验(PSP试验)、血液肌酐测定、尿蛋白定性试验(磺柳酸 法),然后进行比较。

(七)两组家兔肾脏形态学变化的观察。

实验十四

氨中毒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建立实验性氨中毒动物模型的方法。

(二)观察肝性脑病时机体的典型表现及血氨水平的变化。

(三)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建立实验性氨中毒动物模型的方法。

(二)掌握氯化铵中毒引起肝性脑病的症状和发病机制。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建立实验性氨中毒动物模型,取体重相近的3只家兔,分两组进行实验。

甲兔 肝叶大部切除 + 输注复方氯化铵溶液。

乙兔 肝叶假手术 + 输注复方氯化铵溶液。

(二)观察家兔呼吸运动,角膜反射,瞳孔大小,对刺激的反应及抽搐等。

(三)氯化铵用量以及从输注氯化铵到出现症状的时间。

(四)家兔血氨和血尿素浓度的测定。实验十五

对循环、呼吸、泌尿功能影响的综合观察 一 教学目的(一)掌握哺乳类动物手术操作。

(二)加深理解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作为整体进行的。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气管插管术、颈总动脉插管术、膀胱插管术及分离迷走神经的方法。

(二)观察并记录各项结果,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实验准备。

(二)麻醉、固定。

(三)家兔手术(气管插管术、颈总动脉插管术、分离迷走神经、膀胱插管术)。

(四)记录呼吸运动。

(五)耳缘静脉输液。

(六)仪器的调节和参数。

(七)观察并记录正常的血压、呼吸和尿量。

(八)夹闭右侧颈总动脉15~20s,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九)牵拉左侧颈总动脉15~20s,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十)增加吸入气体中CO浓度,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2(十一)增加无效腔,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十二)静脉快速注射37℃生理盐水20ml,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十三)静脉注入50%葡萄糖溶液(2ml/kg),(注射前以及尿量增多后做尿糖定性实验),观察并记录血压和尿量变化。

(十四)静脉注入0.01%去甲肾上腺素0.5ml,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十五)静脉注入0.1%呋噻米溶液(2ml/kg),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

(十六)静脉注入0.01%乙酰胆碱0.3ml,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变化。(十七)结扎并剪断右侧迷走神经,注意呼吸、血压的变化。

(十八)中等强度间断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1min,观察并记录血压、呼吸和尿量的 变化。

实验十六 家兔血浆中水杨酸钠浓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 一 教学目的

(一)以水杨酸钠为例了解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时量关系。

(二)了解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临床意义。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总动脉插管术。

(二)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意义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实验准备。

(二)麻醉、固定。

(三)家兔手术(颈动脉插管术)。

(四)取血、给药。

(五)制备血浆、比色。

(六)计算血浆药物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绘制浓度一—时间曲线。

实验十七

有机磷酸酯类物质的急性中毒及解救 一 教学目的(一)观察有机磷酸酯类物质中毒后出现的症状。

(二)根据阿托品和解磷定对有机磷酸酯类物质中毒的解救效果,比较并分析两药解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原理。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有机磷酸酯类物质中毒后出现的症状。

(二)比较并分析阿托品和解磷定对有机磷酸酯类物质中毒的解毒作用特点和作用原理。

(三)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一)取家兔两只,称其体重,分别观察并记录下列指标:活动情况、呼吸(频率、幅度、节律是否均匀)、瞳孔大小、唾液分泌、大小便、肌张力及有无肌震颤等。

(二)两兔同样给予有机磷酸酯类物质,密切注意给药后家兔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加以记 录。

(三)有机磷酸酯类物质中毒的解救。注意甲兔和乙兔的区别。实验十八 实验设计 一 教学目的 旨在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和掌握的机能实验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 教学要求

(一)指导教师提前给学生讲解自行设计实验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二)实验设计。以实验小组(3 ~ 5人)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自行选择实验题目,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设定实验动物模型,确定实验步骤、方法及观测指标。

(三)讨论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设计。每个实验小组将自己的实验设计制成幻灯进行报告,通过讨论,从中选出一份最好的设计或综合一个实验设计,大家提意见使该设计尽可能完善。

(四)实验实施。将每个实验室优选出或综合一个最佳实验设计,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实施,并按《遵义医学院学报》科研论文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三

教学内容

分两次实验完成:

(一)第一次:讨论实验设计。(4学时)

(二)第二次:实验实施。(4学时)。

教学组织和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基础医学院机能学实验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实验分组(3~4/组),学生分工自主实践操作。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方法,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2.教学地点:在实验楼三、四层机能学实验室教学,承担教师由生理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和药理教研室委派。3.辅导形式:实验中答疑和指导、实验报告讲解、课后讨论等。四 考核办法:由四个部分构成,平时实验表现10%,实验报告30%,实验操作考核30%,实验设计30%,总评成绩为四部分成绩综合评定。旷课累加三次以上(含三次)者,或实验报告不交累计四次以上(含四次)者,总考核成绩计以零分。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序号 实验内容 教学时数 实验类型 概述 1.仪器的介绍(包括BL-

410、BL-420E和ASB240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手术器械)2.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1 4 基础型 3.实验室的常规事项(包括规章制度,实验成绩的考核办法)4.实验设计的要求 刺激强度、频率及肌松剂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 4 验证型 1.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与局麻药作用观察 3 4 综合型 2.示教(录像):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急性右心衰竭 4 4 综合型

医学机能实验学的分阶段教学 第3篇

医学机能实验学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的有机整合,主要探索正常或患病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机制[1]。现今大多数高校该课程的开设,与相关理论课上课的时间配套,依照先生理实验,再病生及药理实验这样的顺序开课,虽然会有综合实验,但还是存在学生自身对实验设计过程生疏,创新能力偏低,自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现象。可通过分阶段教学,将一学年的机能实验学分为基础实验阶段,设计性实验阶段以及创新性实验阶段,增强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熟知,创新能力的提高,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基础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开设的都是生理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在这个阶段都可以熟练掌握各类动物操作以及相关的基本仪器器械的使用。在这个阶段实验教学,配合生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师主要是采取讲授式教学,课堂上重点讲解相关实验步骤,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已经设计好的实验步骤严格进行实验,并且记录好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束以后,要求每个小组对自己的实验结果相互之间进行讨论,验证理论课学习的相关理论。在这个阶段,学生课学会基本实验操作仪器器械使用,以及小组团队分工合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

设计性实验阶段

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学期的时间熟练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操作,且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熟悉了分工合作过程,到了这个阶段都是病理生理以及药理学相关实验,相对生理实验而言,操作相对较简单。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这阶段的教学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2]。

变验证为设计阶段。这阶段可将验证性实验中间某个几个关键步骤或者条件隐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补充缺失的实验步骤或条件,再通过实验验证实验原理[2]。虽然实验目的与原理都是一样的,但是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层次不一样,使得其选取的实验方法不一样。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真正体会到为何要这样设计实验步骤,了解到每个实验步骤具备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开始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肝性脑病发病机制”实验为例子,可将实验组的设定隐藏,让学生自己去定夺要几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动物分别怎么进行处理,如要加大难度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观察指标,观察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教师命题设计阶段。这阶段需要教师确定实验题目,要求实验题目设定需要学生能力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又能达到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这需要增加实验课时,学生需要在课堂查阅资料,每组学生分配好任务,依靠前阶段的获得知识,讨论设计好实验。如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兔动脉血压调节”这个实验后,开设“药物对兔胆汁分泌的影响”,这个实验药物的种类剂量,实验步骤以及观察指标需要学生自己设定,实验中还要求学生要自行学会胆总管插管,实验结果出来以后还需要分析不同药物对胆汁分泌是如何影响的。这样一个过程即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逐渐熟悉了要设计实验的基本步骤:即查询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观察记录结果,分析实验数据,为下一步创新性实验阶段打下基础。

创新性实验阶段

学生学习《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等相关基础理论课,并且已经学会了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即可进入这一阶段了。

教师首先要总结设计性实验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并详细且系统的为学生讲解如何自行设定一个创新性课题:选题方面要新颖可行,这时期的工作量很大,要查询大量资料,看选题是否符合要求;实验设定中要严格遵守对照重复等原则,实验组的设定要严格遵守对照原则,且实验结果必须重复出现三次以上才有效;观察指标设定要合理精确,需要客观能观察到的,且区分度很高的一些指标;实验结果的相关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3]。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书写课题,如立项,则就需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得到实验结果,最终达到实验目的。等实验结束后,教师还需指导学生书写论文,学生论文发表,书写结题报告,顺利结题,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才算结束。在这一阶段,教师逐渐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创新能力,将学生书写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提前演练,为学生后期临床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机能实验学教学中这种分阶段教学法逐步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阅整理资料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验报告书写论文撰写能力。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在整个实验教学中,还能利用虚拟实验室的模拟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验前在模拟实验平台上预习并熟悉实验步骤[1];或以微课或者慕课形式展开课程的讲授,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以及自学能力;更可以开展机能实验大赛,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

总之,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内容的广泛,最终目的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和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各个实验学科教学的老师不断进行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方式。

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体会 第4篇

1 主要措施和成效

1.1 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明确教改方向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突出“创新”二字,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信息的摄取与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技能运用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1.2 健全教研室的组织机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运作模式

机能实验学教研室领导都是兼职的,任课教师由3个教研室派出,如何组织本门课程的教学及教改值得探索。健全教研室的组织是关键,应选拔有丰富学识、有组织管理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热心教改、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组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紧密依靠上级正确领导,取得兄弟教研室密切配合,对教改与实践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加强集体备课、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反思、逐步提高。

1.3 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界限,对3门实验课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实现学科间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渗透,创建成“实验生理科学”课程。这是一门必修课,教学时数为72学时,分三个阶段进行:①基本知识与技能实验阶段;②综合性实验阶段;③探索性实验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占总学时的20%,50%及30%。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并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们认为教学时数以90-100学时为宜,最好安排在本科班第三学年上学期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同步上课[1]。

1.4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实验教学目的的转变

机能实验学打破了传统的机能学科实验教学显示现象、验证理论的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独立开课,独立考核,以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人人动手做实验。本门课程以综合性实验及探索性实验并重的模式,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实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实验的历程中探索。我们的教学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摄取知识转化。

1.5 加强教材建设,出版创新教材

我们主编的“机能实验学教程”已于2005年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内容丰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该教材按实验学的角度编写,既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又有6个系列共37项实验,每一系列实验先有概述,后为具体实验。最后还设“探索性实验的设置与实施”一章指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1.6 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学生自选题目,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开题报告,进行试验,完成论文写作,进行论文答辩。从头到尾经历了一次初步科学研究的实践。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情景中,直至取得实验成功,激发了其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使其智力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1.7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机能实验学是一门以实验内容为主的课程,不与理论课同步开课,因此推行创新教育时在教学方法上应作不断地创新与改进。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本门课程与理论课不同步上课,因此,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摄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上课前认真预习实验讲义及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进入机能实验室网站,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模拟实验,以拓宽知识面。在探索实验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一次初步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摄取知识。

加强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本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动手实验操作是考核方式之一。因此,学生都能自觉主动进行实验,基本实验可以人人动手操作,学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包括假日)进行实验。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这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学生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敢于怀疑、勇于探索,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向教师挑战。学生在探索性实验过程中遇到许多新奇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与怀疑是一种诱惑力与推动力,也是孕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土壤,因而能激发学生求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经过思考、质疑,设置探索方案,进行科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从过去的通过被动思维接受知识向通过主动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与科学实验去摄取知识转化。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我们废除了单纯传授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正确观察与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推理、归纳,最后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使其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揭示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对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去伪存真,以求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析。我们还引导学生把实验结果与临床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倍增,思维活跃,视野开阔[2]。

多种媒体教学手段的密切配合:采用投影、闭路电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仪器设备的设计原理与使用规程,演示实验方法及标本制作,使实验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对于指导学生应用仪器进行实验很有帮助,对学生了解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与药物作用原理亦很有帮助。

1.8 创建网络信息化机能教学实验室

要推行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与技术水平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在国内率先创建的网络信息机能教学实验室功能日趋完善,并在学校数字化平台的配合下,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能实时记录与分析实验中的生物信号,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能进行模拟性实验;能进行网络多媒体播放、远程监控、遥控指导,并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组织小组讨论、信息交流,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可从宿舍电脑查阅各种信息资料,进行自学。网络信息化机能实验室的创建使我们实验技术水平与教学手段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 进一步健全成绩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

评价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为:①笔试:占30%。②探索性实验:占40%。③实验操作考试:占20%。④平时成绩:占10%。我们制定了各种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与细则,使教师有章可循。通过本评价模式既能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的表现最能反映其综合素质与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故给以高分(40%),以突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我们从四种不同考核方式、不同侧面、多个层次考核学生,它改变了传统的机能学科实验考试只做某个简单实验、一战定江山的模式,在教学全过程中考核学生,体现过程评价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能够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成绩。

2 体会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探索,实验室的各项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实验教学和学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2.1 体制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

体制改革涉及一个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是对传统体制的挑战,会使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因此也是改革的难点。改革前机能学的三个教研室分别有自己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上采用的是校、系、室三级管理,即实验室是为某一专业理论教学服务的,改革后由机能学的三个教研室分别管理的实验室合而为一,从教研室分离出来,采用了院、系二级管理,从而使实验室的服务范围扩大,面向整个机能学科或其相关学科服务,甚至还可为社会服务。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实验室的管理权、服务范围都扩大了。在此基础上运行的结果是,促使实验室集中精力抓管理,集中经费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也许有人会说教研室管理也可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很难办到的,其一教研室既抓学科建设,又抓实验室建设,精力上难以得到保障;其二有限的教学经费分散在各学科,一是不能办大事,稍微好的设备无法购进,二是重复建设多,资源浪费多,三是教学质量上不去,只能在低层次进行实验教学。几年来,我院机能学实验室通过改革,硬件及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成绩,当然要从传统体制下完全解脱出来还需要一个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和探索过程,只有全体教师有了统一的认识,这种探索过程才会缩短,成效会更显著。

2.2 提高全体老师对实验教学改革的认识是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

教研室有自己的实验室,尽管“穷”(设备简陋),老师都觉得很好,因为使用时很方便,当要失去实验室时老师都不习惯,都不愿接受这种改革,消极对待甚至持反对态度。教师是学校的主力,没有教师的支持、参与,实验室的改革是不能顺利进行的,也是无法成功的。几年的改革实践,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提高全体老师对实验室改革的认识是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我院在这一点做的比较好,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兄弟院校的改革经验,学习有关文件,使大部分教师的认识都得到了提高,我们的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

2.3 健全实验教学的机构,是实验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有效保证

校院(系)二级管理的体制确定,意味着实验室的独立建设、独立管理工作的开始,如果没有好的组织保证,也只是形同虚设,实验室的改革依然不会成功,甚至较旧模式更糟。我院在确定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同时,加强了实验室的组织建设,如聘任了实验室主任、实验专业人员及实验室教学人员,并明确了其各自的职责,确保了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转;健全实验室机构,对实验室顺利开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几年来改革工作中的体会之一。

2.4 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和素质

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如何挖掘这种潜力,一靠政策,二靠个人素质。政策的制定主要体现在合理性上,即不能有对实验人员轻视或歧视的政策,不能把实验室的工作看成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应将其作为提高整个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来对待,使实验室工作人员觉得自己的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性。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等良好的工作人员,在合理的政策下,会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点探索,如根据个人的特点和能力调整工作,工作分配上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定期交换意见,大力提倡奉献和协作精神,即既分工又合作,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我们室的老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是较高的。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改革,如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等。

2.5 明确目标,合理规划

根据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制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既要根据资金的多少,又要考虑长远目标,如我院机能学实验室,是从原有大专层次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底子薄,建设任务大,一下子想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只能按近期建设目标和远期建设目标的思路进行建设,在近期我们主要解决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的常用仪器设备(如生物信号记录系统等常规仪器),同时建立了几个现代技术的检测平台(如细胞培养室、生化指标检测室、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测室等),通过3-5年的努力,逐步使这些平台进一步完善,最后达到远期建设目标,使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现代化技术含量逐年提高,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开放型的方向发展。

2.6 加强管理,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

实验室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须是各种资源共享(人、财、物),必须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达到此目的,我们认为除了上述工作外,还必须加强管理。几年来我们实行了人、财、物的统一管理,避免了“小而全”的建设,提高了实验用房、仪器设备使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速了实验室的建设步伐[3]。

3 结语

经过4年的研究与探索,我校原来创建的跨学科、多层次的“机能实验学”教改取得更大进展。本门课程教学目的明确,独立开课,独立考核。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突出创新二字。它既有理论体系又有系列实验,学科间的教学内容相互交叉渗透。教学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简单的经典实验入手,到更多的、较复杂的综合性实验,直至开展探索性实验,阶段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容易实施,最后对学生成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本门课程框架结构已经确定,理论体系已经建立,教学内容得到优化与重组,先进的网络信息化实验室已经建成,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系列改革,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一套全面、客观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也已成形,锻炼了一支勇于探索的教师队伍,创建了一套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跨学科、多层次的机能实验学教学模式。

我们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思想指引下,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在“机能实验学”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促进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知识孜孜不倦地追求,锲而不舍地探索,刻苦地钻研,反复地实践,经历科研工作的体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刻苦的学风、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乐观进取的品质、团结互助的美德、联系公关的能力亦产生良好的影响,学生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刘宏,熊梦辉,徐小元,等.机能学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4(3):101-103.

[2]荣昶,赵向阳,蔡惠萍,等.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3(1):12-14.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 第5篇

戴淑芳1 孙艺平1* 孔英2 刘佳2 周万春2

(1大连医科大学机能室2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 大连116044)

[摘要]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很难满足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医学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在机能实验教学中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并融合了多媒体及PBL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以真正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医学机能实验;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PBL教学 评价一种教学模式,不在于它的来源及其所采取的新颖教学形式,而在于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优秀的被社会所需要的高等医学人才[1]。结合我校实际,以本科医疗专业五年制学生机能实验教学内容为基本框架(机能学基础实验→机能学综合实验→机能学创新实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传统媒体如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等进行教学的过程[2]。为了夯实基础,在低年级,机能学实验入门阶段及小专业(医学检验、药学、临床药学、卫生管理、法学)的学生主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老师把总结出的无数的宝贵经验通过语音、表情、肢体语言等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快掌握机能实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采用活体动物示教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实验仪器及手术器械的使用、生命信息的检测及记录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反映,及时作相应的调整。

(一)举例讲授法

在部分综合实验我们也常运用举例讲授法,突出重点、难点。例如:“磺胺类药物药动学参数测定实验”,用比色法测定血中磺胺嘧啶钠浓度,内容枯燥,时间长,将临床病例引入本次实验——两名所谓“顽固性”心房纤颤病人,服用常用量地高辛后(血清地高辛浓度的正常范围0.80~2.00ng/ml),心室率仍不能减慢,经测定血药浓度发现,一人血药浓度达2.90ng/ml,已达中毒水平;另一人血药浓度仅为0.70ng/ml,低于有效治疗浓度,故后一患者增加用量,结果心室率逐渐被控制,而没有出现中毒症状,这说明此患者并非“顽固”,而是用药未个体之缘故。这个例子不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

(一)BL420E+ 四道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该系统包括几乎所有的生理学及大部分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项目, 预设置了包括八大类32个实验模块。当选中其中一个实验模块后, 计算机会自动设置所需参数, 并启动数据采样, 直接进入实验记录状态, 方便快捷, 完全替代了以往的生物信号观测系统[3]。BL420E+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在机能学实验中的应用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8,31(2):78-79.[4]邢 嵘, 王冬梅, 张彩华,等.改进机能学实验教学手段,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 2009, 25(11):2269-2270.[5] Wikie K, Burnls L.Problem based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nurses[M].London: Palgrave Macmilian, 2003.14.[6] Derek C Macallan,Andrew Kent,Sandra C Holmes,eta1.A model of clinic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clinical attachments in medicine[J].MEDICAL EDUCATION 2009;43:799—807.

[7]孙艺平,邹原.医学机能实验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何春燕, 武军驻, 商 亮,等.病例讨论课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64-65.[9]于述伟, 王玉孝 LBL、PBL、T BL 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J].中国高等医学教

p001 育,2011(5):100-102.[作者简介]戴淑芳(1964fang1 , SUN Yi-ping 1 , KONG Ying 2, LIU Jia 2,ZHOU Wan-chun 2

(1.Function Laboratory,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2.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hina)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 第6篇

【关键词】机能实验 实验教学 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21-01

机能实验学随着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建立起来的。在医学基础课程实验中,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以及药理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联系紧密并交叉互融。因此,许多高校将生理学实验室、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和药理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为机能实验室,并将三科实验整合成综合性实验,更加突出了各科实验的连续性与关联性。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于2006年合并建立了机能实验室。通过近年的实验教学,发现机能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对本学科的知识较为熟悉,对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有所缺乏,不能满足综合性实验教师对师资整体素质的要求[1]。

在实验教学中,缺乏专职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往往由理论课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师大多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对自身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要求不高,且没有经过系统的、综合性的培养,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好。

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薄弱,同时对机能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在实验课之前未能提前预习,不熟悉实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不能在一定时间内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学生在实验中重结果轻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因怕动物、怕脏、怕手术等原因,实验课不动手,看其他同学操作,不是做实验而是看实验,实验结束后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有部分实验操作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极其依赖实验指导老师。这样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缺失,从而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2]。

三、学时安排上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教学部门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对医学基础课程不重视,逐步压缩医学基础课程学时,同时减少实验学时。机能实验中涉及多学科或多系统的综合实验项目占总机能实验项目的40%。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多,时间长,操作难度大,完成一次实验课耗时长。但由于实验学时压缩,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实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且因实验教学班级多,实验室工作量大,也严重影响实验效果[3]。

四、实验条件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受到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机能学实验常利用实验动物来完成,以及在实验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实验耗材。若鼓励学生进行预实验,则将大大增加实验动物和实验物品的消耗,加大实验教学的财务负担。且学生进行预实验过程中也将增加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压力。若学校能投入资金安装虚拟实验系统,使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登陆校园网络进行实验预习,让学生熟悉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完成实验的成功率。可使学校能在在改善实验效果的同时降低实验消耗。

五、实验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机能学实验尚无全国统编教材。各校使用的教材均为学校实验室根据自身条件编订,甚至有些学校的教材只是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实验生硬糅合,教材合而内容不合。这些教材未能将机能学实验的知识综合体现出来。机能实验学的教材编写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机能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起点,先让学生熟悉一些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起对实验课的兴趣后再进入综合性实验的学习。若抛开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直接进行综合性实验操作,学生将手足无措,实验不得要领,结果不尽人意。

六、考核力度不够

实验教学中,考核评价的常规方法就是实验报告的书写,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缺乏。教学中应对实验教学考核或考试的方式进行改进,让考核多样化。除了对实验报告的考核之外还应该考核学生对实验项目的预习情况、实验的操作技能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掌握各种实验方法并提高学生对机能实验的重视。

机能实验虽已开展多年,但仍然存在多种不足。在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管理的同时,学校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机能实验室的教学投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逐步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机能实验教学模式,才能提升机能学实验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冯伟平,郭平.高等中医药院校机能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医教育ECM,2013,32(5):19.

[2] 刘会芳,刘新霞,赵燕燕等.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111.

[3] 李燕燕,何黎.高职高专机能综合实验教学的思考.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10.7(5):538.

浅谈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 第7篇

机能实验学是一门研究生理机能、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功能代谢变化和药物作用规律的实验科学[1]。

传统实验教学是依附于相应学科的单一模式,限制了实验教学内容的发挥,不利于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主动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推行创新教育,机能学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1 教学方法改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很多是以示教的方式或者学生按教师拟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改革后,机能学实验课与理论课不同步上课,因此,要求学生上课前认真预习实验讲义及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模拟实验,以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一次初步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探索,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摄取知识。

在实验课教学中,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验中以指导为主,尽量少参与,应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及时与学生交流,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实验中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2 教学内容改革—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在医学实验教学中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学生的分析、综合、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改变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师收集信息,开设综合性、设计行实验,并逐渐加大其所占比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

如机能学实验室主编的《生理科学实验教程》打破了过去按系统纯验证课堂理论的老框框,而是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的综合型与创造型新人才的要求编写,大大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占70%),减少了基础性实验的比例(占30%)。在实验课中,减少验证性实验课的学时,安排了设计性实验内容,由教师给出命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而后教师给予可行性分析或点评,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全面、大力开放实验室,为全院医学类的师生提供了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基地。截止目前,来开放性实验室的学生达1200多人次,取得突出成果的如:08级本科临床6班侯文亭的“酒精对胆汁分泌的影响”、李若苗的“动脉血压实验麻醉药物的选用与比较”等实验,荣获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机能学实验室计划在2011年启动网上预约方式,网上回答问题,充分发挥网络联系方便、及时的作用。通过这些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对机能学实验课的浓厚兴趣。

3 教学手段改革—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机能学实验室自2003年即开始尝试多媒体教学,以改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录音、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片,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强了教学效果。机能学实验室的老师积极开发教学课件,并将多媒体与内容体系改革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2010年罗怀青讲师主持的《机能实验学课件》获得全国高校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和湖南省高校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机能学实验室建立了两个网站,一个校内网,一个校外网。校内网站包括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材教案、实验研究、实验预习、实验技术以及在线测试等项目;校外网站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录像、课程资料、教学改革与研究、获奖情况以及课程互动等项目,所有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

比如课程录像,学生课后在校园网络上随时可以再现教学内容,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还建立了虚拟网络实验系统,提供了完整的虚拟实验室体系构架。虚拟实验室采取人机交互的方式实施实验,具有智能性、仿真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应用机能实验学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反复操作练习,熟悉实验理论过程,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这样既增加了实际操作的成功率,同时还节省了动物,减少了器材损耗,节约成本。

4 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突出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现行的评价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为:(1)笔试:占20%。(2)设计性实验:占40%。(3)实验操作考试:占30%。(4)平时成绩:占10%。同时制定了各种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与细则,使教师有章可循。通过本评价模式既能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学生在设计性实验中的表现最能反映其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故给以高分(40%),以突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机能学实验室教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表明,我校探索建立的机能学实验室教学体制,是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医学实验教学特点与规律的,有助于提高医学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洪敏,王义和,晋玉章等.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3):313-315.

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第8篇

1 整合教学内容

将机能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 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基础性实验, 包括机能学实验总论和机能学实验基本操作, 共6学时;第二类是验证性实验, 共6学时;第三类是综合性实验, 包括神经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综合实验, 共40学时;第四类是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并在课外完成。基础性实验及验证性实验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而且验证了理论知识, 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设置实验内容可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使教学循序渐进, 更趋合理。

1.1 基础性及验证性实验内容的选择应突出专业特色

基础性及验证性实验内容的选择应突出专业特色, 即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选择与其将来临床工作相关性较大的实验内容。高护专业选择性开设人体机能实验, 如人体动脉血压测定、人体心电图描记、人体心音的听诊等, 有助于提高高护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检验专业则选择性开设血液实验, 如ABO血型的鉴定、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等。

1.2 开设学科内综合性实验及学科间综合性实验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医学实验被人为地按系统、学科分割成条块, 这是不能满足高素质医药卫生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的[2]。因此, 我们开设一些跨系统的学科内综合性实验及打破学科界限的学科间综合性实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全局观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内综合性实验开设了神经肌肉系统综合实验, 在同一个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和心肌收缩的影响, 使学生对骨骼肌和心肌的生理特性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3]。学科间综合性实验开设了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以及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影响、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复制及抢救等。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设,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不同系统、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 发生、发展机制及其药物治疗机制;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外科操作技能。

2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为“学导式”教学模式, 即教师提出实验预习问题, 指导学生预习;实验课前提问学生以检验预习效果, 讲解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实验难点、注意事项等;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操作;实验结束后进行课堂讨论, 首先由学生小结, 针对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课堂讨论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学导式”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积极参加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1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通过机能实验学教学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 如实验动物的编号、捉拿与固定,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给药方法、急救措施及处死方法等。另外, 更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例如切口、缝合及打结, 神经和血管的分离, 气管插管术, 动静脉插管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专业特色, 即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增加专项训练, 如对护理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静脉穿刺的方法、注意事项, 如何保持

蒉蒉蒉

静脉给药通道的通畅及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要点等;对麻醉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麻醉给药的方法、注意事项, 麻醉意外的抢救及气管切开的方法等, 通过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后期的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加强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

开设人体机能实验如人体心音的听诊、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心电图的描记等能够使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操作。实验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规范的临床操作技能, 如听诊器的使用方法、测血压时袖带缠绕的位置、听诊器所放位置、充气及放气时的速度、心电图各导联的安放位置等, 并增加生理反射的检查如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盲点测定、视野测定、视力测定等。通过人体实验的开设,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训练了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目的除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 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为此, 我们制订了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核指标:平时考核 (占20%) 、操作技能考核 (占60%) 及实验理论考核 (占20%) 。其中, 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实验出勤率、课堂纪律、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时间等方面综合打分;操作技能考核在教师监考下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 主要考查学生操作是否正确和熟练;实验理论考核主要根据实验报告及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打分。这种综合考核方法反映了学生对实验掌握的真实情况,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实验课的主体。

4 举办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与学生处合作,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技能竞赛, 由教师担任竞赛评委, 对学生竞赛结果进行点评。竞赛寓教于乐,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周末或暑假进行社会实践, 带领学生义务听诊心音、鉴定血型或测量血压等。通过实践, 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更透彻, 对操作技能掌握得更熟练, 对临床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 增强了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机能实验学教学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红.关于医学机能学教学与实验中心机构建制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5:29~30.

[2]方定志, 万学红.医学教学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汝海龙, 刘传飞, 林国华, 等.机能实验学课程内容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健康教育, 2010, 30 (4) :318~321.

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体会 第9篇

1 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方法

1.1 对象

应选择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 开设学期为第7学期, 每班人数限为30人左右, 随机分成5组, 每组6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机能设计性实验。在几年的探索中发现, 由于三年制的专科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动手能力, 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查阅相关文献的能力有限, 因此, 笔者认为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不适合在专科学生中开设。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安排在第7学期开课, 是因为此时的学生已系统地完成了所有的医学基础学科及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和医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有了相关的临床疾病知识背景, 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具备这些条件后再开设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课可使教学效果更好。实验人数控制在30人, 小组人数控制在6人, 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便于教师的指导。

1.2 实施的方法

课时共34学时, 分6步实施: (1) 准备阶段:安排4学时, 由教师介绍实验设计的目的、意义、基本要素、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方法, 文献检索的方法, 数据资料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实验设计书及论文的撰写等;安排2学时介绍实验室现有的条件, 常用仪器的使用及用途, 课后安排时间让学生熟悉仪器的操作。 (2) 动物实验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安排8学时, 4学时/次, 包括给药、麻醉、切开、止血、分离、结扎、插管术 (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输尿管插管) 、离体标本制备、灌流术等。 (3) 实验设计: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和实验室的条件提出若干问题, 启发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主要围绕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 按照选题的原则, 即创新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精确性原则和简约性原则[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 完成实验方案设计。 (4) 开题报告:安排4学时,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开题报告, 小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报告结束后进行答辩, 先由其他组的学生提出疑问和看法, 最后由教师组成的评委围绕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做出评价,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完善设计并上交指导教师批改, 批改后选择可行性的设计进入下一阶段。 (5) 完成实验:安排12学时,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利用开放实验室, 自己独立完成实验, 将原始数据整理成表, 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 按照研究论文的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6) 论文答辩:安排4学时, 由专业教师组成评委, 每个实验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论文报告, 教师和其他组学生提问, 实验组的学生进行答辩, 教师根据各组答辩的综合情况给出评分。

1.3 评价

实验课程结束后, 以抽签的形式对所有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以2005级临床医学本科为例, 开设班级1个班, 共30人, 其中, 熟练完成20人, 占66.7%;基本完成8人, 占26.7%;不能完成2人, 占6.6%。同时针对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以获取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态度和看法。结果表明, 100%的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能提高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90%以上的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另外, 指导教师针对各实验小组的实验设计、开题报告、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论文的质量、论文答辩的情况给予综合评价。

2 开设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存在的问题和体会

2.1 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 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生由于缺乏科研知识, 着手进行设计性实验时比较盲目, 部分学生查阅和筛选文献的能力较差, 主要依赖教师的指导。 (2) 由于实验课学时有限, 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时往往立即求助于教师, 以求尽快完成实验, 教师也因时间问题而有求必应, 而未引导学生从理解实验原理入手去积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使学生遇到问题完全依赖教师解决, 失去了使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的作用。 (3) 部分学生团队精神差, 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遇到困难就退缩, 使部分小组开始设计得很好, 但结果不理想。 (4) 仪器设备尤其是先进的仪器装置明显不足。 (5) 由于没有书写科研论文的经验, 虽然指导教师讲过科研论文的书写格式, 但学生论文的水平仍不高。

2.2 体会

针对以上问题, 谈几点体会: (1) 学生方面:学生是机能设计性实验的主体, 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增强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 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 要求学生重视课堂的学习, 针对教师给出的问题, 要积极思考, 敢于发表意见, 敢于说不。另一方面, 邀请学生参加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各科科研、学术活动, 了解相关科研、学术的最新进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使学生在理论及技能上对科研活动的过程有清晰而具体的认识[2]。 (2) 教师方面: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实施机能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保障。因此, 要创造条件为指导教师和实验准备人员提供培训、学术交流的机会, 以提高带教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 建立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 促使教师认真对待, 避免流于形式。另外,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避免“一言堂”, 要多问为什么。多采用PBL教学法,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 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培养, 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 培养学生科研的能力。 (3) 教学安排方面:要合理设计教学程序, 在实验设计前, 应安排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对常规仪器的熟悉, 还要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向学生介绍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论文的书写及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程序等相关知识。指导教师应加强设计性实验指导和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 包括实验方案的讨论和批改、实验过程中的启发和答疑、实验室的管理、实验的总结, 既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做, 也要加强督促检查, 避免出现脱离理论指导、学生低水平低效率地蛮干和少数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3]。 (4) 评价体系方面:对学生本门课程的评价从操作技能考试加论文的模式改为多样化、多层次、贯穿整个实验设计的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操作技能考试、论文质量、课堂表现、开题与实验阶段及结题过程中小组及个人的表现, 重过程, 轻结果, 在评价过程中, 注意学生个体的发展及在小组中的进步, 多鼓励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科研的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开设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课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4]。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要有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将课程的有序、合理安排与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相结合, 才能使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不流于形式, 使学生始终带着兴趣去设计它, 去完成它, 在享受设计性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

摘要: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一门学科。通过对近几年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总结, 从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的实践过程、实验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医学机能学,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本松, 王志生.设计临床科研试验的主要原则[J].实用医技, 2006, 13 (7) :1046~1047.

[2]范彬, 舒青.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科学思维[J].医学教育, 1995, 9:25~27.

[3]刘重斌, 杜有爱, 龚永生, 等.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6:79~80.

生理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第10篇

1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教员授课质量,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组织生理机能实验课带教教师首先集体备课,解读课程标准,讨论、分析和优化实验的教学内容,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无论老教员还是新教员在每学期初,必须参加教研室组织的预实验并书写实验报告,由教学组长进行批改后,将结果反馈给每位教员。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为熟悉生理机能实验的基本器材和仪器设备要求必须参加实验准备。预实验结束后,教研室组织新教员进行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评比,确保每位实验课带教教师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各项生理机能实验技术和吃透基本理论知识,为能够顺利的、高质量的完成机能实验课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生理学机能实验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刚开始学习生理学知识的学生,几乎没有做过动物实验,动手能力一般比较差。这一缺陷使学生在实验中往往手忙脚乱,不能正确使用各种手术器械。由于对实验动物的解剖学特征不熟悉,实验课中实验动物大出血等意外事故时常出现,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实验初期把重点放在实验基本原理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时间约为15个学时。在这期间安排了一些简单实验,如刺激与骨骼肌的收缩关系、神经干动作电位、蛙心灌注等。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生理学机能实验中常用手术器械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逐步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此外,这一阶段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结果、认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1]。机能实验课程后半期,安排一些综合性实验,如血压与呼吸运动调节、血压与尿生成等,随着实验难度的增加,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积极开展自行实验设计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生理学机能实验教学仍然从属于生理学理论课,实验目的多为演示生理学现象、验证生理学理论,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能实验几乎变成了按照实验指导“照葫芦画瓢”的手工操作,只要重复出预定的实验结果就算达到了实验目的[2]。这种实验的训练方法很难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需求的医学人才。为了培养创新型的医学人才,在生理学自行实验设计开始前,先向学生简要介绍生理学领域中的一些研究热点、常规科研方法以及能够利用的药品仪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选题过大过复杂,引导学生在正确合理的思路上进行科学实验设计。

同时,开展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生从教研室4个研究方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并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资历的教师进行带教,实行导师负责制。利用导师负责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①开展实验的专题讲座,参观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科研方法和技术,加深和扩展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②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开展课外阅读和组织讨论,开阔视野;③在广泛阅读研究论文后练习论文摘要的写作;④聆听多种学术讲座;⑤参加导师的研究小组,做一些相对简单的实验研究,练习查阅文献和综述写作,对于优秀的实验设计和综述可以公开交流或以论文形式发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某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学生对这些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对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最后,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报告中应写明课题名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参考文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设备和预期结果等,并进行现场答辩。整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尽力指导学生实验设计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经过自行设计实验阶段的训练,多数学生对生理学的科研过程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初步掌握科研课题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3 实施网络化实验教学,促进学员自主性学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化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在计算机网络化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首先,将原有的4个计算机机能实验室增加到5个,引进了由成都仪器厂生产的RM6240型多道生物信号采集处理实验系统36套,并全部升级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相互连接成计算机局域网,可以同时容纳约150名学生进行实验课。其次,在原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网络技术,以校园网为主干网,提供生理机能实验的教学课件、实验录像、实验教学插图、科研服务、网上讨论等,使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讨论的园地。作为机能实验教学的延伸,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3]。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理机能虚拟实验室,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补充。在虚拟实验室中模拟仪器性能、实验条件和环境,从而达到真实实验的效果。学生可以自由地、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上机操作,完成各种分析测试任务,让学生接触和掌握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

4 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准确地评估学生对机能实验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考核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建立了细致的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从平时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书写、自行实验设计和期末实验技能测试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把考核成绩计入生理学总评分中。通过考核,在客观上可以促进学生对机能实验课的重视,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以上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对生理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被动上课变为主动学习。围绕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努力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探、求新的作风。通过生理机能实验课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技术,在导师的鼓励、资助和引导下由浅入深地进行课题设计,利用互联网络查询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实践性,以及目前研究的动态。这一训练过程,对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开展生理学机能实验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海伟,黎海蒂,吴旋,等.生理学自行实验设计对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J].医学教育,2003(1):34-35.

[2]金叶华.生理实验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丽水学院学报,2007,29(2):112-114.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机能实验学; TBL教学模式;应用

G642;R-4

TBL教学模式最早是美国Oka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教授在2002年提出来的。他是在问题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革,该方法对人的创造性给予关注,有助于学生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它具备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医学教学中,该方法就是指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并以团队为基础,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当前该方法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广泛推广,而国内对于此方法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就TBL教学方法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特选取2014级我校护理专业二个班级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对于观察组采取TBL教学模式,对于对照组则采取普通的教学模式。对两组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个班级所用教材不存在差异,同时,每一组的学生均由一位教师进行全程负责,期间不对教师进行调换,且学生考试过程中的理论和实操考试内容相同。

2.方法

(1)分组及课前准备

对于观察组依据学生的前期成绩进行分组,将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次分到各组中,并由组内的成员共同选出组长一名,对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进行组织协调。而对于对照组则进行随机搭配。观察组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于一周前将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布置,例如高钾血症。随后学生将采用团队的形式对即将进行的课程进行知识的预习、更新、以及拓展,而对于对照组则只是提前告知实验内容,其他的不做具体要求。

(2)课堂应用

当实验课程正式开始后,对于对照组则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而对于观察组的所实施的教学步骤如下:首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进行评估测验。由不参与授课的教师依据教学的目标拟5—10道选择题,对于实验相关的基本内容进行测试,时间为5分钟。随后教师发放另外一份试卷,让学生以团队讨论的形式对所选取的高钾血症的病例展开论述,并完成卷面内容,时间为20分钟。最后教师针对团队答案不理想的题目以及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进行强化,对重点内容进行巩固。

(3)课后讨论

当课程结束后,学生要以团队的形式对课堂内容撰写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应该包括本次TBL实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此实验的结果展开讨论。

3.观察指标

對接受不同教学方式的两组学生的试验教学满意度、成绩考核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统计学处理

试验中所得数据均使用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过数据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通过对两组学生的试验教学满意度、和成绩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后可以得知,观察组学生的试验满意度以及成绩考核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将以表1进行呈现。

三、讨论

所谓的团队学习是指以一个单位作为主体进行集体性的学习,此单位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成员在试验满意度以及成绩考核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测验、课中讨论、总结以及课后撰写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不但加强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愿意将课外的时间花费到课内的学习过程中来,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TBL教学方法将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实施TBL教学中,主要采取“主动协作式”教学的方式,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学生自己依靠团队的形式完成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而小组内部的讨论、各抒己见。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医学机能实验学作为基础与临床时间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可以较好的进行培养,因此,将TBL教学方式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来,对于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将具有较好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将TBL教学方式应用到学生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之中,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将其应用到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之中是可行的、有效的、也是值得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及应用的,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涛,易光辉,陈凯,等.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04):280—283.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机能实验教学发展 第12篇

1 实验教学设置体系的优化

实验教学的设置旨在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理论知识的补充理解, 目前的实验课设置都倾向于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的结合。实验课时间毕竟有限, 仅仅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即要培训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完成联系课堂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应用, 还要培养科研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设计实验能力是不现实的。实验课即使成为一门课程, 其目的也是更好地为理论知识服务, 而不应将其复杂化、独立化。优化课程设置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大量增加学时, 延长实验操作时间, 增加讨论实验内容、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时间, 合理安排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 教学效果可能会提高, 但是多数学校无法为机能实验课提供大量学时;二是将部分实验从必修的实验课内容中分离出来, 保留验证性实验和一般综合性实验, 而将自主设计实验和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移入第二课堂或开放实验室, 大力发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这样既保证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又能让真正有能力、需要汲取更多知识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2 实验教学开放体系的优化

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实验方式的创新, 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的预见性,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又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1]。开放实验室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发挥创新能力、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最好平台。但目前实验室的开放没有统一管理, 开放力度和范围不足, 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实验仪器利用深度不够, 教师值班、指导和报酬机制不完善, 都成为了实验开放教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开放实验室制度, 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教师值班制度、教师课时分配制度等, 保证开放实验室的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利用率、实验仪器使用率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优化, 最大限度发挥机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2.1 自主设计实验

目前自主设计性实验还占用着必修课的学时, 更多的院校仍在常规实验课程中增加自主设计实验比例, 但实验课时有限, 而自主设计性实验正是需要大量的时间, 因此无论比例如何增加, 都不可能满足自主设计实验的学时要求。因此应该将其从必修课中分离出来, 放入开放实验室中, 依靠开放实验室设备充足、时间充裕等特点, 真正发挥自主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此外自主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式也应进一步优化, 应以限定选题为主, 教师提供多种实验项目, 要求学生在实验项目范围内选择题目、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及分析讨论, 这种形式完全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也可自主选题, 由学生自选题目, 根据选题查找资料、分析可行性、设计准备实验及完成实验[2], 这种选题形式经实践证明, 只有极少数的选题成功率、可行性和实验完成率, 因此只能作为少数学生提高能力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自主选题设计性实验如果合理且实验结果稳定, 可以在下一轮实验中归入到综合实验或限定选题的自主设计性实验当中。

2.2 虚拟实验

虚拟实验是利用电脑运行虚拟实验操作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包括操作仿真、实验录像和习题测试等几部分。虚拟实验操作系统可以模拟真实实验, 依靠学生与虚拟实验操作系统的直接对话, 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整个的实验操作过程, 在学生的实验预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操作整个过程, 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内很好地完成实验操作[3]。因此虚拟实验室的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完全开放, 以弥补实验课学时少的、成本高、动手机会少等不足, 实验结束后学生也可进入虚拟实验系统, 重新回顾实验课中的整个实验操作过程, 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虚拟实验系统习题测试部分, 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试, 提交答案后给出相关的正误判断, 对学生的期末复习也有较好的效果。开放虚拟实验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适应了现代化网络教学的需要。

3 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

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能动性, 也能够促进师资队伍的不断发展, 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的评价体系过于简单, 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不够, 无法反应学生的真正能力水平。因此评价体系优化的重点是分散考核和阶段性考核, 建立科学、完善的机能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将最终成绩覆盖到各个方面, 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和操作能力[4]。考核内容包括:卷面考核成绩 (占50%) , 可从医学机能学考试题库或虚拟实验系统测试部分中选取, 笔试考核内容包括理论部分知识和实验操作知识;实验操作成绩 (占20%) , 分为平时操作和期末操作考核两部分, 平时操作考核根据学生平时的实验操作手法、自主性、能动性、准确率、成功率等进行记录并汇总, 期末操作考核形式是将完整的实验操作内容分解, 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 随机抽取实验题目, 小组中每名学生再随机抽取该实验题目中的部分实验操作项目, 现场进行考核;实验报告成绩 (占20%) , 根据每次实验报告的书写质量、分析讨论深度和范围、结论准确性等进行考评;设计性实验成绩 (占10%) , 根据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完整性、全面性、综合性等方面进行考察。这种分散考核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课程复习程度、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

医学机能学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是依靠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来保证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能力和理论知识理解能力;依靠开放实验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深入了解进行医学机能学以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训练基本实验技能为基础, 以系统的综合实验为核心, 以自主设计实验为重点, 以模拟实验为辅助, 以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为指导, 不断促进机能实验教学的发展。

摘要:机能实验教学在实验整合后对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已经初见成效, 但远没有收到真正令人满意的效果, 机能实验教学只停留在简单的课程整合和实验综合, 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 完善实验室开放, 优化机能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才能促进机能实验教学真正发展。

关键词:优化课程,机能实验,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慧.高校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研讨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5) :172-174.

[2]任安经, 胡志红, 林丽, 等.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J) .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3) :506-507.

[3]安英, 沈楠, 赵丽晶, 等.全面改革提高机能实验教学层次 (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3) :114-115.

上一篇:英语汉语下一篇:培养识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