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水体景观设计

2024-07-14

住宅水体景观设计(精选10篇)

住宅水体景观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污染控制

一、景观水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景观水体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它为小区内的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水质恶化和由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华现象在景观水体中普遍存在。这不但破坏了景观水体的景观效果, 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水体恶臭现象, 使之成为新的污染源。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住宅小区内的景观水体普遍为静止的封闭水体, 而且受小区面积和环境的限制, 一般水体面积较小, 环境容量有限, 水体自净能力较低。

2.不少小区内的景观水体水源采用的是自来水, 使得景观水体中缺少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因而自净能力较低。虽然有的水景观采用天然河道或湖泊引水, 但由于目前城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再加上部分生活污水的排入等, 也容易造成景观水体中氮、磷含量偏高, 富营养化程度严重。

3. 外来污染物的进入。大气中的颗粒态和溶解态污染物质, 如尘土、氮磷等随大气降尘落入水体;地表积聚物和土壤中的土粒、化肥农药残留物、营养盐等污染物质经降雨冲刷随径流进人景观水体。

由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使得目前不少住宅小区内的景观水体水质状况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保持景观水体的水质, 成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

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主要是控制水体中COD、BOD5、TN、TP等污染物的含量来保持水体的清澈、洁净。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引水换水、循环过滤、截污、疏浚底泥、增氧曝气和机械除藻等。

引水换水:当景观水体中悬浮物增多, 水体的透明度下降, 水质发浑时, 通过调水的方法, 稀释水中的杂质水浓度和含量。这种方法需要更换大量的水, 因此, 它一般只适用于中小型景观水体, 对于规模较大的水体, 不仅需要有充足的清净水源作保证, 而且经费和动力消耗也很大。

循环过滤:过滤可降低水的浊度, 同时水中的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也都随浊度的降低而被去除[1]。这种方法如果水体面积大, 必将延长循环过滤的周期, 设备与投资也要相应增加。

截污:无论是人工湖还是自然湖泊, 截污都是湖水水质控制技术的关键。从源头上对于污染源加以控制, 不但能够有利于污水的收集处理, 同时能够减轻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疏浚底泥:定期对景观水体的底泥进行疏浚, 排出长期沉积的污泥。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 底泥中的氮磷等元素的不定期释放会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的丰富, 加快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腐败污泥上浮会导致水体浊度增加, 影响水体功能。

增氧曝气:水体曝气充氧是指对水体进行人工曝气复氧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使其保持好氧状态防止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曝气还能增加水底的溶解氧, 钝化底泥, 阻止磷的释放。景观水体曝气充氧的方式有瀑布、跌水、喷水等[1]。

机械除藻:该方法利用机械收藻设备 (由收藻船、吸水泵、储存装置、脱水装置、自动清洗过滤器、进出水管路、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 收集水面浮藻, 经泵输送到旋转筛过滤器进行初步脱水, 浓缩藻浆入集藻槽内存储, 达到从水体中分离藻的目的。

2. 化学方法

目前用于景观水体水质保持的化学方法有混凝沉淀法、气浮法、投加杀藻剂等。

混凝沉淀法:混凝沉淀法的处理对象是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杂质, 可以达到除藻的目的。混凝沉淀法具有投资少、操作和维修方便、效果好等特点, 可用于含大量悬浮物、藻类水的处理, 对受污染的水体可取得较好的净化效果[1]。

气浮法:按照微细气泡产生的方式, 可将气浮净水工艺分为分散空气气浮法、电解凝聚气浮法和溶气气浮法 (真空式气浮法和压力溶气气浮法) 。气浮法除藻, 除藻率一般在70%左右, 是目前国内外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工艺[1]。

投加杀藻剂:用杀藻剂灭活藻类, 这是最简便的解决方法。目前已合成和筛选出的杀藻剂有松香胺类、三连氮衍生物、有机酸、醛、酮以及季胺化合物等有机物;铜盐 (硫酸铜、氧化铜) 、高锰酸钾、磷的沉淀剂等无机物。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硫酸铜。

化学法虽然可以立竿见影地去除污染物、杀死藻类, 使水质变清, 且成本较低, 但久而久之, 水中污染物不断累积, 易出现耐药的藻类, 化学药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 投药的间隔需逐渐缩短, 而投药量也会越来越大, 常需频繁更换药剂品种, 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会不断增加。

3. 生物方法

非生物的理化措施治理景观水体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但忽视了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虽然效果短期内明显, 但修复过程常常反复, 费用升高, 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而生物方法与当今世界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谋而合, 也成为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的热点。生物方法包括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

(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 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 成为无毒害和毒害较小的物质。

当水质恶化时, 投加适量的微生物 (各类菌种) , 可以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 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 主要有投菌法和生物激活剂法。两者均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前者通过投加能有效降解污染物的菌种, 来促进水体净化。后者通过刺激水体中原有的土著微生物群落, 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但用微生物处理水质, 必须定期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培育、保存、复壮等一系列专业处理, 否则难以保证景观水体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2) 生态技术

生态技术利用生态学观点, 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出发, 借鉴天然湖泊自净原理, 模拟建造一个正常的生物循环或生态平衡, 提高人工湖的自净容量, 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并建立良好、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目前生态技术主要是构筑正常的生态循环系统, 开发能够应用于人工湖生态循环的技术, 如生态基、人工湿地、人工浮岛等技术。

生态基是一种经过处理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床”, 也就是一种新型生物载体 (填料) 。生态基一旦放置于水中, 立即会吸附水中各种水生生物到其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基表面会附着生长微生物和藻类, 这些微生物和藻类对于富营养化水体起到生物过滤和生物转换的关键作用。附着在生态基上的微生物相非常丰富, 主要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微生物体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分解水中的有机物, 生态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可吸附水体中的富营养成分, 如氮、磷、硫、碳 (N、P、S、C) 等物质, 并将这些富营养成分富集, 通过不同的微生物作用, 转化成为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的物质, 这些物质成为水生动物的食物。从而夺取了蓝绿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抑制了蓝绿藻的滋生, 水质逐渐得到改善。生态基法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大量的食物, 可减少饲料的投加量。生态基法操作方便, 成本较低, 维护简单, 无二次污染[2]。

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 与沼泽地类似的处理系统, 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废水的净化。成熟的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生长着生物相较为丰富的生物膜。废水流经湿地床时, 大量的悬浮固体被填料和植物根系截留, 其它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生物降解与植物的吸收等作用而被去除。湿地床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植物茎、根系对氧的输送和传递, 使根系周围的水环境中依次呈好氧、缺氧及厌氧状态, 即具有有机物、氮磷去除所需的环境。通过对湿地床中填料的定期更换或栽种植物的收割, 而最终使污染物从系统中去除[3]。

人工浮岛是一种水生生态系统, 它是一种象筏子的人工浮体, 在上边栽培一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 漂浮在水面。利用人工浮岛中的水生植物, 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 吸附、截留 (藻类等) 悬浮物, 浮岛中的水生植物根基网络样的微生态小环境具有典型的活性生物膜功能, 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能力, 对多种污染物有很强的吸收、分解、富集能力。人工浮岛与湖泊沿岸种植植物相比, 具有附着生物多、水中直接吸收N、P等特点, 在对植物性浮游生物的抑制、提高水的透视度等方面的效果也较为显著。

此外, 在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生态循环系统时, 要注意生态系统的合理配置:岸坡植物配置、湖底植物配置、湖面植物配置、适时投放有益微生物、适当放养水生动物等措施结合使用。

三、结论

住宅小区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全盘考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无论是从污染水体的治理出发, 还是新建一个景观水体, 水体可接近性的关键是优良生境的可持续维持, 核心问题就是构建一个系统化的, 集外源污染控制系统、稳定性内源控制水生态系统、可控的强制外循环系统一体的、协同的、管理完善的综合体系。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在工程实施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选择、优化、组合, 才能获得满意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文华, 芮旻, 徐斌.城市景观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环境保护科学, 2006, 32 (2) :11-14.

[2]杨凯, 王向得.生态基法治理住宅小区人工湖的研究.净水技术, 2006, 25 (4) :51-53.

[3]沈耀良, 王宝贞.人工湿地系统的除污机理.江苏环境科技, 1997, 3:1-6.

景观水体生态设计模式探究 第2篇

水体作为景观的主要构成元素,以其多变的形式和功能成为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面对目前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水体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论文以天津海河教育园景观水体生态设计模式为例,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设计形式,技术手段,以及植物选择来探索景观水体设计的新方法。

概论

1.相关概念

(1) 水坏境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水环境包括地球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库以及埋在土壤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水环境系统由给水子系统、排水子系统、污水处理子系统、雨水子系统和景观用水子系统组成。

(2)生态设计

生态一般与环境等其他词组合出现,荆其敏先生在《世界传统民居》中指出“生态是人的生存所离不开的自然环境”。然而对生态一词的理解,设计领域趋于多样化,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作为名词方面的理解有“生态”是一种和谐,是自然界(包括人类)的和谐;是一种环境,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环境;是一种系统,是多组分共同作用的系统;作为动词的理解有“生态”是一种适应,是自然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发展,是一种持续变化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生态设计是人类依据自然界既定的原则和规律,而对人类生存空间做出的设计。该观点认为生态设计是人类为了寻找一种既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又不对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生活态度。

由上可知,水环境的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将对自然环境的补偿纳入水环境的设计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维持良好的水循环系统。其至少应包含以下四点内容:

①顺应自然生态过程,符合生态学原理;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③尽量减少对水环境的干扰,利于水环境的自身恢复;④符合审美标准、文化性强、满足人们身心需求。

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水是大自然最壮观、最活泼的景观要素,水景往往赋予环境以独特的神韵,使环境更具生命力,使大自然产生亲和力。大面积的水域具有吸热、吸尘、降低噪音等作用,对提高空气湿度,改善环境十分有利。本文以天津海河教育园的景观水体设计为例,剖析其透过生态学去科学的对水体设计模式进行探究。

项目背景

1.项目概况

海河教育园区位于海河中游南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周边紧邻津南新城、八里台镇、天嘉湖、双港镇、大寺镇、军粮城镇。总用地面积37.0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2.36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处于一期规划,其范围:东至津岐路延长线西侧道路红线、经四路东侧道路红线,南至经五路南侧道路红线,西至经五路西侧道路红线,北至规划的蓟汕高速联络线后退25米和天津大道道路红线,总用地面积为10.05平方公里。

其中水体湿地面积1.1163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6.96%。园区内一条环形的宽窄不一的景观河构成中央绿廊的休闲游憩带,每座校园景观轴延伸线上,都设有一个人工湖,水面开阔,作为校园景观轴的收束点,也是中央绿廊景观河道上的重要景观节点。环湖设大面积的疏林草地和活动场地作为亲水场所和校园展示空间。

2.景观空间构成

海河教育园区整体形成“一廊两翼”的空间结构。一廊是指贯穿于海河教育园区中部的一个中央生态廊道。由北至南依次形成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和商业中心。两翼是指分布于东西两侧的院校、科研机构、居住及配套建设区。可让所有院校和配套建设区直接面向中心生态绿廊,享受生态宜人景观。大型公建安排在中央绿带公园之中。各居住区通过社区中心绿地及道路绿带连接,构成连续开放的空间。

设计连续的景观河道和湿地带,串联校园景观湖,形成集生态雨水收集、湿地景观营造、休闲游憩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带。河道湿地带两侧,为连续的密林带,高大葱郁,遮挡城市道路方向的噪音,将建筑掩映在绿树之中。

每个校园景观中轴延伸入景观绿廊,以人工湖为景观收束点。人工湖湖面开阔,周边水草生机勃勃,草地舒展,点缀树形优美的乔木,背景为高大茂密的林地。为师生提供读书、休憩的优美舒适的环境。

3.景观水系构成

水体构成:

两套水系:过境河道(卫津河、幸福河、南白排河、胜利河)和景观水系(护校河及校园景观水体、央绿廊景观水体、防护绿地景观水体)自成系统,互不干扰。

四种水体:过境河水、雨水、地下水、再生水,相互调剂。

在海河园一期范围内主要流经有如下几条河流:卫津河、幸福河、南白排河(双洋渠)、月牙河和胜利河5条河道。其中卫津河、幸福河、南白排河、月牙河均为二级河道,主要承担排沥功能,胜利河是月牙河和卫津河的支流。

海河教育园水体生态设计模式

1.绿廊景观水系

(1)校园人工湖

每座校园景观轴延伸线上,都设有一个人工湖,水面开阔,作为校园景观轴的收束点,也是中央绿廊景观河道上的重要景观节点;环湖设大面积的疏林草地和活动场地;作为亲水场所和校园展示空间。在邻城市道路的一侧种植密林,隔离外界干扰,从而创造一种幽静自然的空间。设置高台,丰富空间感受。

(2) 景观河道

自然生态的堤岸形式,沿线种植湿地植物,形成湿地植物带,作用是净化水体和过滤雨水径流。河渠周围景观与农田肌理紧密结合,树阵、沟渠、农田相互交错布置。在开敞区域设置林下休闲广场。河中绿岛、河边的堤岸成为人们平时游玩观景的好去处。

(3)生态湿地景观模式

包括雨水净化湿地和再生水净化湿地;其中大量种植的湿生植物(芦苇、菖蒲等);在岸边设置栈道和亲水平台,让人们能够获得很好的亲水空间。同时可以展示区域会展示水净化流程,使其具有一定的科普作用。

恢复、营建水上植物群落,将原有被人为因素干扰的基地恢复成一个生境修复力强、生物多样的生态湿地环境。

2. 雨水的收集及利用

雨洪调蓄运行机制

核心理念是 “蓄水”和“用水”,收集园区内的雨水,留作为景观用水。区内规划雨水泵站7座。该系统一期预计设置雨水净化湿地区两处(一处位于体育场北部南白排河西部,一处位于中央廊道卫津河与津沽公路交叉北部方向),即收集主干环形道路内的所有雨水,通过敷设在道路下面的雨水管道有组织收集,结合校园景观设置等设施分散式排放,使雨水最大限度地自然排入景观水体内,经过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处理后,通过自流或经泵站提升排入卫津河、大沽排水河、先锋排水河、幸福河等邻近水体。

3.构建水体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水生动植物的保护对于水体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研究表明,将漂浮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配置在同一水体空间中,不仅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可以形成观赏期长、层次丰富的水生植物景观。

(1)海河园区水生植物的选择

海河园现有水体水质较差,现有水体中经统计已有物种有芦苇、菖蒲、荷花、睡莲、青苔和一些原有藻类,在保留以上物种的同时,浮水植物如睡莲、莼菜、小荇菜、萍蓬草、水金英、菱角等。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苦菜、水蕴草等。

选择相互搭配种植的植物,提高去污性和观赏性。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可提高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可将根系泌氧性强与泌氧性弱的植物混合栽种,构成复合式植物床,创造出有氧微区和缺氧微区共同存在的环境。

(2)海河园区水生动物的选择

在海河园水体动物的选择上也侧重地域特点,参考天津水上公园已有的物种可以在校园人工湖中进行引入。鱼类如鲫鱼、金鱼等;甲壳类如虾、蟹等;爬行类有龟、鳖等。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水禽类点缀于水体,如鸳鸯、鸭等。

构建动物群落根据草--鱼、藻--鱼、草藻--碎屑--螺、碎屑--微生物等生态关系,逐步引种各种食性的鱼类(草食性鱼、肉食性鱼、滤食性鱼等)、底栖生物(螺、蚌及水生昆虫等)通过食物链(网)调控,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逐步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水体生态系统。

结语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景观生态水体设计手法从单一的形式朝着科学,多样化的方向进行着探索。海河教育园中的水体设计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在设计形式,科学技术,植物选择上做出了先进范例,对景观水体生态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技术及设计手法的创新,水体景观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呈现出更广阔的空间。

园林水体景观设计探讨 第3篇

1.1 水在常温下是种液体

本身并无固定的形状, 其观赏的效果决定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周围的环境, 水的各种形状、水姿都和盛器相关。盛器设计好了, 所要达到的水姿就出来了, 当然这也和水本身的质地有关。水要求是透明、无色、无味的, 各种水体用途不同, 对水质要求也不尽相同, 但是污染的水就不是这样, 它是景观的反面。个别的时候, 也有人为了观赏需要, 把水染色, 又当别论。水体周围环境的风、温度、光线等自然因素, 也会影响水体观赏效果。

1.2 园林水体赖以依靠的盛器

有2种主要的分别:一是自然状态下的水体, 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 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二是人工状态下的水体, 如喷水池、游泳池等, 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虽然大多数人都很容易区别不同的水体, 叫得出这种水体的名称, 观鱼池、第一泉、彩色音乐喷泉……, 但这是“说文解字”。何况上面所举例子, 也不是绝对的, 城市广场的喷水池是人工构筑的, 但日内瓦的100m喷泉却是在湖中的。在设计实践中, 如何处置这个“盛器”却极易混淆, 常有争论不休的时候, 尤其是自然式园林中。例如, 一段在高级办公楼外的溪流, 或一段在高层住宅区内的河水, 究竟是做钢筋混凝土的底和驳, 还是自然坡、泥底, 就会让开发商颇费周折。过去有人在公园的自然河底铺砌混凝土板, 以防众人践踏混水, 作游泳池的构想。最近某城市把河流岸底封闭以治理环境污染, 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但都不甚成功, 甚至适得其反。

2园林水景设计要点分析

一个好的水景计必然是在优秀的艺术效果设计的基础上, 结合各专业系统的完美产物, 其设计要点如下:

2.1 造型设计及喷头选择

水景的总体设计应先分析环境氛围, 再分析各种水景形式, 分列不同的组合方案, 绘制效果图, 从中选优。水景形态有静水、流水、落水、喷水等几种形态, 又可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变化形式, 特别是由于喷头技术的发展, 喷水姿态更是变化万千。有了这些素材, 再通过专业人员的艺术设计, 即可以勾画出优美的水艺景观。另外, 不同的景观形式适合不同的应用场景, 比如, 音乐喷泉一般适用广场等集会场所, 它是以音乐、水形、灯光的有机组合来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 同时喷泉与广场又融为一体, 形成了建筑的一部分。而住宅区的楼宇间更适合设计溪流环绕, 以体现静谧悠然的氛围, 给人以平缓、松驰的视觉享受, 从而营造宜人的生活休息空间。

喷泉设计中喷头的选择很重要, 在水景中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喷头, 以生成形态各异的水形。目前, 国内生产的喷头在质量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 其中最大的问题不仅是外观, 而是存在于设汁质量之中。比如, 某厂家提供的喷头使用参数, 就与实际运行数值相去甚远。水景观工程对喷头的最大要求是水形美观, 射流平滑稳定。但是国内多数产品的射流不是发散强烈就是毛剃横发, 即使同是一批产品, 其水形质量也极不稳定。除了国产喷头由于小规模生产机械加工精度不足的原因以外, 根本问题是水景观专用喷头设计中没有完善的设计理论和设计依据。因此, 建议国家专业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使我国的水景喷泉行业更加规范地进一步发展。

在实际使用中应注意各种喷头的特性。一般水膜喷头的抗风性较差, 不宜在室外有风的场合使用, 而射吸式喷头, 如雪松或涌泉对水位变化较为敏感, 使用时不但要注意水位变化, 还要在池体设计上有相应抑制波浪的措施, 如设置较长的溢流堰或水下挡浪墙。但也有利于波浪共振这一水力现象建成脉动喷泉的, 由规律的波浪涌动使水流喷射有规律地跳跃、高低变化。目前, 也有许多高技术喷泉设备, 也可以用于水体景观中。大型音乐喷泉中所使用的各种高技术喷头和水下运型音乐喷泉中所使用的各种高技术喷头和水下运动机械及控制部件, 也是种类繁多, 可供广泛选择。

2.2 土建池体设计

一般常见的景观水池深度均为0.6~0.8m, 这样作法的原因是要保证吸水口的淹没深度, 并且池底为整体的平面, 也便于池内管路设备的安装施工和维护。只有在为体现亲水特点的浅蝶形池体设计时, 才采用吸水坑或泵坑。0.6~0.8m的水深实际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安全性, 同样, 在儿童戏水池设计中, 一般采用的深度为0.3~0.6m, 一旦幼儿落入景观池中将是十分危险的, 认为较为适宜的水深以0.2~0.4m为宜。这样做的另一优点是, 当水质浊度略高的, 给人的感觉仍然清澈见底。池壁顶面应可供游人坐下休息, 池壁顶面距地面高度一般为0.30~0.45m, 除人工湖外, 水面以高于地面为宜。若水面水位较低, 便会有如临深潭的感觉。从亲水的角度出发, 较为合适的尺度是水面距池壁顶面为0.2m较为合理。潜水泵坑或水泵吸水口则只需局部加深以满足吸水条件, 泵坑表面可设置篦子, 即可遮蔽设备, 又可作为格栅以阻止大颗粒杂质吸入。从美观的角度出发, 池表面应尽量减少外露的管道设备, 尤其是垂直设置的溢流管口, 它会在水面上升时产生很大的排水吸气声。

2.3 管道材质选择

较早的工程一般采用热镀锌钢管, 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钢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表面锈蚀, 影响美观, 且使用寿命较混凝土结构短1倍以上。较好的管材是铜管和不锈钢管, 但造价较高, UPVC管材可避免锈蚀, 但存在耐候性差, 且光直接照射加速变色老化等问题。若将其暗埋在池底板下 (北方使用时注意布设坡度并在低端设放空阀, 冬季需排水防冻) , 而在裸露部分采用铜或不锈钢管材, 是较为合理经济的解决办法。

2.4 水泵形式选择

目前, 许多水景工程为节省建筑面积或降低工程造价, 采用无需泵房的潜水泵作水力提升设备。但是, 目前我国 (包括国外的一些潜水泵) 可靠性均大大低于干式离心泵。因个别潜水泵损坏带来的后果:一是水景经常产生局部缺陷, 造型不完整;二是一旦水泵绝缘破坏将导致水体带电, 国内已有若干起因景观潜水泵漏电而造成人员伤亡事件。若采用离心泵, 则使管道长度增大, 需设置泵房, 使水景观造价增加许多。所以, 研制高可靠性潜水泵是降低水景工程造价的一大关键。在维护条件方面, 离心泵也有着潜水泵无法比拟的优势, 若要保持水景观长期可靠运行, 应首选离心泵。在使用离心泵时必须设置漏电保护开关, 同时水泵应设可靠重复接地, 池体钢筋网应等电位接地, 严格遵守建筑电气及施工规范设计。

2.5 灯光照明及电气设计

水下照明灯具是水景中常用设备, 尤其是在喷泉中广泛使用。目前, 国内使用较多的是塑料支架的飞利浦水下灯, 它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结构强度差, 在喷泉池水波动强烈或受其它外力作用时极易损坏, 灯具密封设计可靠性差, 塑料在日照下老化迅速等。一旦灯具损坏或密封失效便会漏电使水体带电, 成为水景安全的最大隐患。特别是当前一般水景喷泉的设计均是由专业喷泉厂家一手包办, 加之国家规范在水景方面不甚健全, 安全防范问题漏洞很多。因此, 国产设计施工规范在水景用电安全方面应进行详细的研究, 制订出严密且可行的规范标准, 确保人身安全。

2.6 水位控制

对于水景水位的控制有时是极为重要的。例如, 采用雪松喷头, 涌泉等射吸式喷头, 均对水位的变化十分敏感。水位稍有升降, 喷泉高度及水形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为此, 应有可靠的自动补水装置和溢流管路, 较好的作法是采用独立的水位平衡水池和液压式水位控制阀, 并采用足够直径的联通管与水景水池连接。若放在室外, 应对水位平衡井进行伪装, 如外形做成大树根或假石山等, 北方地区还应充分考虑防冻问题。溢流管路应设置在水位平衡井中, 由于平衡井一般加顶盖, 也可屏蔽溢流和补水噪音。

摘要:近年来, 水景的应用技术发展很快, 许多技术已大量应用于实践中, 水体能够在景观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水体景观已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工程分支, 但在工程设计实践中系统的指导理论尚不完善。对园林水体景观设计工作的要点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水体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呙世强.景观设计概论[M].冲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 董晓华.园林规划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苏州地区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改造 第4篇

关键词:苏州;水体;环境;河道景观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60-02

水,是生命之源,而对于苏州来说,是城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水,造就了苏州这样一个典型的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自古时起,人们就逐水而迁、旁水而居,房屋也就因此依水而建,由此形成了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作为一个水网城市,苏州拥有三横四直的城内水道,环城河道和大运河,建筑也就因此依傍河水而建。这些河道景观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规模上,都是最为突出的。

一、苏州地区的地理环境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部、太湖之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湖州等地,西有太湖与无锡相连。其前身为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命扩城所建的都城,周长四十七里,又被称为“胥城”。并且伍子胥在苏州城内所建的8座城门均为水陆两用,而这种结构的城门却仅此苏州一地,足见苏州水域众多、水运发达。苏州也是地处长江下游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但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苏州也跟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大规模的拆迁与重建。在这些变迁之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水体环境的整治改造和河道景观的改造。

(一)水体环境的历史及现状

苏州地处江南水网地区,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素有“东方水城”之称。全市水域面积约36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5%。主要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此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从北面横贯而过。境内大小河道达21 454条,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总长1457.18公里,构成一个完整的河网湖荡系统。苏州市区主要入境河流有京杭运河、胥江和元和塘,集中在城西和城北,河流的水量和水位主要受太湖、长江及京杭运河的影响,并与降水、农时用水相关。市区河道坡降小、补水量少,流速缓慢,外城河及内城河经常处于滞流状态。水环境是苏州的灵气之源,也是与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环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苏州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口数量迅猛增长,水环境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地表水环境受上游来水、本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源影响,局部水域达不到标准要求。“水质型缺水”已成为苏州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1]。

(二)河道景观的历史及现状

从秦汉时期开始到现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域单元在江南逐渐形成。江南地区素来享有“江南水乡”的美誉,但由于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在因为经济利益,在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水景观的重要性却没有得到重视,滨水地区水系污染、文化缺失、空间破碎等问题不断产生。随之融于这些空间、界面、景观的水文化日渐消逝,水景观建设迫在眉睫[2]。

(三)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的联系

河道景观是随着水体环境所形成起来,并且根据水体而进行建造,使之在整体的城市环境中协调一致。规划上,河道景观是河岸和河底相同的石料进行建造,尤其是在岸边的民居更是直接用此石料来建造墙体,除此之外,其他的建筑材质也是围绕着水与石所选取的。最出名的便是苏州的太湖石,无论是作为景观观赏还是建筑材料,都很好的体现出了与水体沿河而修建,随着河道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苏州地区在近几十年的河道改造中,也在根据水体对河道景观进行了重新规划,使二者更好的协调来推动区域的发展。颜色上,苏州的建筑多为粉墙黛瓦,尤其是水体附近的河道景观。白、灰两色则是对水体颜色的归纳和总结。人们还采用与水体较接近的颜色进行外部装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墙体因潮湿阴雨的天气而形成的霉斑,不仅不破坏美感,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水体颜色相呼应。

通过了解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的发展来研究其改造过程,这样不难发现改造的理念都离不开正确处理山、水、人、文化等相互关系,以水为主题,从各方面塑造出具有江南特色的古镇人性化、生态化、个性化水系景观[3]。

二、近年的水体改善和河道景观改造

类似于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平江历史街区几乎是苏州现存的唯一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城市传统民居聚集区域。平江河与山塘河是此水网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一部分,因此就通过两地区改造的具体实况来诠释城市规划中水体环境对河道景观的影响。

(一)平江地区改造实例

1.历史现状

平江历史街区以平江路为主脉,街区内的道路按路网结构、路幅宽度和交通量的大小,分为街、巷、弄三级。建筑或沿河而建,由石板平桥或拱形石桥连接道路和河道,构成一个步行与水运相结合的交通网络[4]。

平江历史街区基本保留了平江图中的“街巷、河道”的情景,纵向的内城河、平江河和横向的胡厢使河、柳枝河、新桥河、悬桥河,组成了“两纵四横”的河网[5]。在平江路的街头,“街依水生、河街并行”的布局依然随处可见。其主要街巷南北向有平江路、仓街,东西向有胡厢使巷、丁香巷、大柳枝巷、大新桥巷、混堂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等。道路线形一般不取直,有曲有折,有宽有窄,形成曲直对比和收放对比空间形态[6]。

2.改造详情

政府在2003年开始对平江路地区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保护和改造。对平江河的水体进行了净化改造处理,排污清淤,并据此对河岸周边的部分建筑进行了规划和改造。在这些河道景观中,多为常年需要修理的老式民居,而现代建筑与旧式建筑的处理关系就成了该地区规划的难点。因此,政府这种新旧相融的做法是配合河水改造的需要来使河道景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也是在保障城区规划合理性与协调性。比如现代的类似于咖啡店的商铺,都将自己的门面装点地与周围水体环境相和谐,并且带有自身的特点。这种改造是既延续了古镇风貌又不乏特色,是将水体环境与周围建筑的关系运用到改造上的具体体现。而传统民居大都依水而建,主要就是为了人们日常起居用水以及水路出行的便利。平江河的水质改造虽然不能像先前那样供人们洗衣做饭,但是它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建筑环境,有利于旅游业的开发,因此这样也将水路这一方式更好的发挥。

历史遗迹是苏州地区河道景观的重点改造对象,其开发与保护涉及的是对苏州文化形象的发展。由于历史悠久加上苏州多雨潮湿的天气,使得这些古迹的建筑实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在改造中对此进行修建扩建,但基本上保持了古迹的原貌。

关于平江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老建筑对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7]。老建筑以“特殊的形态”为人们提供对于城市的记忆,建筑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城市记忆的某种“记忆的符号”[8]。

在这些改造中遵循了水体环境的布局,同时也对相连接内部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改善,将古迹与河道相连接,既便于排水又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平江路地区改造是河道景观改造的典型范例,政府通过对河道进行整改、排污节流和水体整治等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而在另一方面,古建筑的重新规划与翻新改造也与水体环境交相呼应,也将建筑对水体的污染降到了最低。现在走在平江路上,人们可以感受到水体与河道景观的相协调一致,也能充分感受到苏州特色的流水小镇。

(二)山塘地区改造实例

1.历史现状

另一个改造范例就是苏州的旅游景点——山塘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之一,它位于苏州虎丘山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山塘街呈现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是苏州古城风貌最精华所在,也是苏州水巷的典型代表[9]。

山塘历史街区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它早已从往日的繁荣逐渐走向衰败。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巨大冲击和差异渐渐反映在现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上。除此之外,社会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在不断影响着老街区的居住和使用,并面临着各种危险。

山塘街区是苏州总体规划确定的5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历史积淀很深,其中有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虎丘),2处省级文保单位(五人墓、葛成墓),7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控制性保护古建筑以及11处古迹遗址和大量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水巷和街市等[10]。从2002年6月开始,“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在苏州启动,严格遵守“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有机更新”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并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整体风貌整治、历史文化挖掘、重要节点修复等工作。除此之外,政府对山塘历史街区开展了接连三阶段的改造,这一改造取得的整治成果十分可观。

2.改造详情

与平江路相比,山塘街主要是为旅游提供服务,重点体现出了其商业价值。在山塘街的改造中,着重将河道建筑与水体进行紧密结合来更好服务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河道的改道与整治是改造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当地对于乘船游览的需要。与同里、周庄、西塘等古镇相似,山塘街通过改造成为了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景点,也成为其他水乡古镇改造的典范。

在改造中强调要将山塘传统历史街区恢复成原有的水街格局。山塘历史街区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粉墙黛瓦,河路平行,前街后河,小桥流水。

山塘街区道路,水系的整治在保留原有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传统格局的基础上,道路适当的加宽,开辟了若干新的支路,并重视对水系的规划整治:水质治理。只解决污水截流问题,水源治理另解决。在空间结构上,重点保留山塘街区原有的八种水街关系及其尺度。河驳岸整修,对山塘河上原有驳岸码头,原则上都保留,不新建,只维修。个别地段修旧如旧,并修复、增加水埠头、水墙门、石台阶、栏杆等[10]。

在现今,通过改造后的山塘历史街区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古城苏州的西区,这里重现了曾经的盛世山塘的风貌,为历史文化名城新的胜迹之一。

三、结语

河流水系见证了小城镇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是小城镇中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蕴含和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在空间实体层面是具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场所,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是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11]。

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苏州地区的古建筑更是与水体的变迁改造紧密相连。在一系列的河道改造中,水体环境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城市的规划设计。通过对苏州地区水体环境和河道景观的研究,可以对今后的城市规划改造起到指导性作用,也可以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化形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EB/OL].http://www.cnemc.n/publish/totalWebSite/news/news_35773.html,[2013-05-20].

[2]吴增明,周银波,王瑞林.水·文化·印象——江南小城镇水文景观建设之我见[J].生态经济,2012,(1).

[3]陈杰.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2003,(9).

[4]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

[5]董寿琪.从“双棋盘”说到平江历史街区[J].苏州杂志,2004,(3).

[6]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4.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70.

[8]王汀.融入民居环境的商业空间——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改造和保护的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9]王苑,邓峰.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0]袁泉,张炯.历史街区分阶段整体性保护更新研究—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8,(8).

浅析居住小区水体景观设计 第5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功能,环境

水是自然界生物的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就与人的栖居环境息息相关。人类所有工作、生活活动与水密切相关,水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渴望接近大自然的人们,总是会在自己的居住环境中营造各种各样的水体景观,增添居住区景观层次,以求得环境与生活的和谐。

1 居住区水景的主要功能

1.1 水景的景观功能

水是环境中给人以强烈感受的因素,它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心理上的恬适,使不同的环境与之产生不同的环境美学观[1]。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通常可以通过水体景观进行组织与营造。

居住小区内比较常见的水景有:小溪与河流、水池与人工湖、喷泉、瀑布和跌水、湿地五大类。

1.2 水景的文化功能

居住区环境中,水景不仅是提供一种观赏娱乐,生活的物质景观,更有传情表意的综合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这就是水景的文化功能。水景使居住者从一般的赏景升华到意境的高度,不只是在观赏某一具体的景观环境,而且感受到水景特定的精神文化功能。

1.3 水景的生态功能

水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成分,具有净化空气、吸尘降噪、调节温湿度、有效调节居住区生态环境、改善环境内小气候的生态功能。居住区的水体景观,应成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纽带,在发挥其景观功能的同时,有利于发挥生态环境的效益,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同时,水景与植物相结合,对吸尘降噪、净化空气有利。有水的地方就容易生长各类植物,水景常常与植物相伴而生。绿色植物以它巨大的叶片面积,浓密的枝干,阻滞、过滤、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同时还能起到滞留,分散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4]。水体的这些功能,使住宅小区空气得到净化,从而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

2 水景设计中应该把握的几个关系

2.1 与环境的关系

2.1.1 借远处的景致

充分地利用地形条件中现有的水景资源。要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小区之外的水景纳入观赏之中,把远处的水体景观借为己用。同时,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分析,要找出有观赏性、可以用的景观加以充分利用,确定不利因素,尽量避而远之。重庆近几年开盘的沿江楼盘,大都体现了这一设计手法。如龙湖房地产开发的龙门浩(观山水)小区,设计中利用小区西北部远处的大面积江面作为景观的主题,在户型设计中也力争尽可能多的户型朝向江面水体景观,充分利用了地块自身的滨临自然水景的优势(见图1)。

2.1.2 顺应地形走势

住宅居住水体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建筑组群总体布局和远观效果的表现,追求依山就势和亲和力的创造。重视突出自然景色的特点,使水体景观的“态势”融于基地原有的自然“态势”当中[5]。尤其在山地居住区环境营造中,应仔细分析地形地貌特点,根据现有地形的走势,落差的大小,使水体景观顺应地形走势,结合地形特点布置,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充分发挥水景的功能效用。

2.1.3 与轴线的呼应

轴线是景观环境的骨架和脉络,是景观设计中强有力的构景要素,它有控制和综合其他景观的特征,在水景设计中也是一样,应根据不同的用地情况、周边环境、主题等而判定。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地形的特征、所处的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等,确定轴线的方向、形状。

2.1.4 均衡的把握

视觉的均衡对所有的建筑与环境设计而言,都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非对称布局是更巧妙的、偶然的、有趣的和富有人情味的,在水景设计中更加广泛地被运用[6]。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地形特点来选择对称或不对称布局,对称布局给人以稳重,静止的感受;不对称布局则富有动态感,使外部空间环境更有朝气与活力。不管哪一种布局,最终都要实现水体景观的均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均衡的设置主要从水体景观的位置、大小和方向来把握,另外还要结合其他环境要素,如绿化、铺地、雕塑、小品等综合考虑,合理搭配水体与其他元素,达到整体空间环境的和谐。

2.2 与建筑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水体应该和住宅建筑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通过对岸线的曲折变化处理,以及对过渡空间的场地与景观设计,使水体景观栩栩如生、摇曳生辉。同时,也可以利用住宅底层有较高的架空层布置水体,在保证较好的防潮防水处理前提下,水体也可以在建筑底层空间自由穿流,用自然或规则的水体形式来与不同风格定位的建筑环境相协调,这样,建筑与水体浑然天成,软化了建筑空间。

重庆鲁能星城小区的人工湖水面上,用凌空的柱子支撑水平的廊桥;同时,将会所的底层架空,与旁边的游泳池相呼应。这样,水体与建筑相互穿插,交映成辉。

2.3 与入口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入口包含两个方面:1)与小区整体环境的入口关系;2)与住宅入口的关系。

在居住区环境中,水景是构成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是吸引人们视线的焦点。位于入口处的动态水体景观,可以与环境中的其他静态景观设施一起,共同构成识别性强、充满活力、能体现建筑与环境空间个性的标志性景观。如重庆的东方王榭传统人文小区,在小区入口轴线上设置了水池与喷泉,水景与花钵、石栏杆、钢结构的雨篷共同构成幽雅别致的入口景观(见图2)。

而对于住宅入口处的水景则需要表达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入口处紧临着居住空间,这里的空间需要的是静谧、宜人的氛围,因此布置在这里的水体景观就不能过于嘈杂,噪声大的喷泉就不适宜设置在住宅入口处,可以采用涌泉、水池等噪声较小的水体景观来美化入口环境。

2.4 与道路的关系

道路是小区动态的景观流线,是人们欣赏景观的必经之处。道路系统作为小区重要的硬质铺面,与由绿化、水体所形成的软质铺面相辅相成,所以在环境景观设计中一定要考虑水景与道路的关系。道路可能沿水景的一边布置也可能将水景环抱。路面与水体通常有一定高差,这个高差应比较适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落差小了,水就可能淹没路面;大了又有失亲切感,因为人本身具有亲水性,喜欢在水边嬉戏玩耍。

2.5 与人的关系

水景的设计与其他环境景观的设计一样,首先需要对人的行为学,心理学进行研究,要做到人性化设计。另外也要对各地的风俗,生活习惯进行了解。可以采用当地喜闻乐见的一些主题,保证水体景观设施更能为居民所接受,为居民所喜爱。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居住环境中的水体景观设计而言,要深刻了解水体景观的各种功能,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作用;要注意把握水景与建筑、环境、入口等协调关系,使水体景观融入环境,融入自然,融入生活;同时,还要注重利用水体景观维护水体自身的生态平衡和整个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最后,通过对水体景观文化的艺术追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美化意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体景观设计在绿色与生态的人居空间环境中将成为更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萧鸣,王啉.美化家园[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8.

[2]王其享.水体景观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32.

[3]韩秀琪,杨军.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2001(7):51-52.

[4]李佩成.论景观水资源[J].水科学进展,1995(4):336-340.

[5]沈从荣.诗经中的泉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M].北京:科技出版社,1981:11-12.

[6]何均发.城市景观与环境艺术[J].世界建筑,1998(101):78-82.

建筑水体景观优化设计探究 第6篇

建筑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 使建筑物在满足最基本功能时更加使人赏心悦目, 目的是使建筑物更能适于人类的居住、办公、观光等等, 在人们日益提高生活品质及美学意义的今天迅速发展。

1 建筑水体景观研究概况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水体景观仍然是景观设计重要的表现手法, 与水体相关的设计手法在设计中被乐此不疲地使用着:喷泉、早喷、人工溪流与湖泊、跌水等等。一方面, 它可以改善小范围的的气候状况, 调节温度、湿度等;同时又可以活跃空间氛围, 增添空间情趣。建筑水体景分为建筑外环境水景设计和室内水景设计。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物质之一。水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尘埃, 增加空气湿度, 降低空气温度。引进水体, 无论何种形式, 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制冷的效果。作为建筑外环境的基面之一, 水面能有效分隔空间, 是建筑外环境和室内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建筑水体景观在建筑外环境运用中的重要性建筑外环境中的水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

静水、流水、落水、喷泉。静水的设计是关于水体、周围环境和水体池岸三者的设计。由于静水水面较大, 水面平衡容易形成倒影, 因此其位置、大小、形状的设计与主要倒影的物体关系密切。如泰姬陵前一大片水池, 将泰姬陵的形象作了一个翻版。游客驻足池前, 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建筑和一个虚幻的丽影, 情景交融, 水为建筑添色, 建筑为水增光。流水主要指自然溪流、河水和人工水渠、水道等。流水是一种以动态水流为观赏对象的水景, 除了控制水量、水深、水宽的大小来设计流水的效果外, 还可以通过水渠的形状和在水渠中设置主景石来引起景致的变化。近年来, 随着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更多的喷泉设计成让人亲近, 甚至可以参与其中。比如, 有些城市广场中设置的旱喷喷泉, 间歇性喷发, 增加亲水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这种与人共乐的形式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有些喷泉在原来的水池喷泉上进行改良, 变成喊泉或舞泉, 也让人们欣赏起来更有趣味。

1.2 建筑水体景观在建筑室内环境运用中的重要性水体在室内空间中具有增强室内意境的作用。

静水给人以平和宁静之感, 蜿蜒的小溪气氛欢快, 千姿百态的喷泉造型有强烈的感染力。水体具有扩大空间、分隔空间、美化空间的作用。静止的水面通过反映周围的景物, 既扩大了空间又使空间增加了层次。室内水渠、小溪、喷泉为分隔空间起到一定的作用。水体的动态以及它的造型和室内静态空间的硬性线条的对比给室内环境增加了活力和美感, 尤其是现代水体与灯光、音响、雕塑相结合。音乐喷泉、彩光水池为室内环境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同样, 水体、山石、绿化及其它小品常常构成有机的整体, 在室内环境中创造出多种形式的景观。室内水景设计时要注意主景和背景, 主景是特别能引人注目的景点, 一般放在室内最显眼的位置, 往往也比较大, 色彩丰富, 较多的设计为瀑布、喷泉等, 因为其形态自然多变, 柔和多姿, 富有动感, 最能吸引眼球。背景是为了衬托主景, 一般是在主景背后, 使主景内容能丰富, 最常见的是一副风景画。

2 建筑水体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2.1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曾参加国家大剧院竞标的意大利设计师Vittorio Giegotti说:

“中国现在是一个急于摆脱过去, 不愿意提起过去的时代。他们急于要让世界和国人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可见建造者因为过于重视建筑的表象作用而忽视了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 并由此产生了对于当代建筑要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吁。

中国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之后, 特别是在设计观念上,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渐变、意境等人文文性的概念, 并对这些概念进行现代意义下的转换, 可以理解为: (1) 整合—即现代景观设计上, 空间形态的有机的连接方式; (2) 渐变—即设计对象—景与物之间的人文顺序关系; (3) 意境—即现代景观设计通过形态—媒介携带的内在精神性。风水作为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的传统学问, 在当代被很多人看作迷信和糟粕, 因而长期未受重视。然而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了解, 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农业时代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 (即风水) 、不同尺度上的建筑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 都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遗产, 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说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现今遍布全国各地的古村落, 无论在村落选址、宅院布局, 还是园林构景、居室设置等方面, 无一处不讲究风水形局、环境宜忌, 因此有人认为风水相当于我国古代的景观设计学, 它探求的是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协调关系。建筑水体景观与传统文化尤其是风水理论的结合是今后再展的必然趋势。

2.2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水是人体宝贵的资源, 随着现代工业的

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体受到了污染, 人们可用的淡水资源也日益减少, 建筑景观设计需用大量的水, 如何有效的利用雨水来进行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各国景观设计师的重视。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的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和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这样的城市, 终年雨水充沛, 景观设计师在这些地方经常运用“雨水花园”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在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环境中, 这种“雨水花园”能够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水体景观设计是“雨水花园”, 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雨水花园”位于波特兰, 紧邻俄勒冈会议中心。它由梅尔·里德景观设计事务所负责设计, 主要收集5.5英亩 (约合2.2公顷) 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蜿蜒流入一些石砌浅水池中, 仿佛山间潺潺的溪流一般。“雨水花园”几乎吸纳了会议中心屋顶上所有的雨水—堪称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富有创造力的景观设计师已经发现雨水所蕴含的艺术潜能。关键是表达出雨水在整个设计中的独特动感之美。景观设计师史蒂夫·科赫为波特兰的一座公寓设计的庭院景观就是一个典范。科赫的设计将屋顶雨水收集起来, 水流在高低错落的水道中欢快地跳跃着, 最后注入岩石围筑的水池。水池下是一个用于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利用现代技术, 融入灯光、音乐, 利用电脑控制, 会产生更独特、梦幻般的效果。

2.3 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安全要素的结合水景欣赏可以使人沉醉

其中, 但当人的行为参与其中时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碰撞点—安全因素。这是所有的设计元素之中所不能回避的因子:作为安全性措施的形式与内容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在美学意义与生态学意义之中, 对其带给人的未知的安全因素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形成水体景观中所不应出现的安全盲区, 从而产生一系列因水体景观及其周边区域设计不当所引发的严重后果, 给人的行为甚至生命造成伤害。所以, 在考虑其美学意义及生态学意义的同时, 我们更加应当注意其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安全要素的设计, 并且应当和环境美学能够有效地予以结合, 使得水景观环境的艺术、技术与安全因素达到完美的统一。

3 结束语

无论景观设计学说如何发展, 它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 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人文的关怀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到现代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都是延续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美好憧憬。中国建筑设计要赢得竞争, 就应熟悉本土文化、拥有这个优势。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在现代科学探索中发挥和即将发挥的重要价值, 对于祖先留下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现代科技学说分析传统建筑风水理论, 将其与现代景观设计学说进行映照, 思辨其中的内在联系, 可以发掘更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谢浩.建筑水体景观设计要点.工程技术.2007.38~40.

[2]贾衡, 冯义.人与建筑环境.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3]萧默.《“关于中国建筑的反思”》.艺术科学通讯.2007.3.36~37.

住宅水体景观设计 第7篇

关键词:龙湖公园,水体,生态设计

1 引言

吉安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由于人的亲水性, 形成了无水不成园的现象。而目前吉安市公园设计中普遍存在水体设计与治理缺少同步考虑的问题, 公园水体的生态系统脆弱, 自净能力不及污染负荷, 导致公园中的水体逐渐出现富营养化趋势, 严重影响公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价值。因此, 本文以吉安县龙湖公园为例, 探讨吉安市公园中景观水体如何应用生态设计手法保持水质清洁, 以期对同类景观设计提供指导, 同时为加快吉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2 基本概念

生态是一种自然的非人为控制的环境, 具有适应性、综合性与动态性[1]。而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和目的而产生的人类活动[2]。

生态设计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生态学家斯图亚特·考恩和西蒙·范德瑞恩提出:“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称为生态设计”[3]。其以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随着生态设计概念的引入, 其定义众说纷纭, 主要涵盖四方面内容:设计顺应了生态过程;设计要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和节约资源;设计的出发点是保护或修复环境;设计应满足功能要求, 兼具美感与文化性。

3 水体生态设计手法在龙湖公园中应用

龙湖公园位于吉安县, 毗邻君山水库, 周边主要以居住小区为主, 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游览场所, 对吉安县“生态示范县”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扭转公园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 设计者利用生态法对其水体进行了改造, 涉及到公园的规划、设计及管理三方面。

3.1 整体规划

3.1.1 内外水系贯通, 体现生物多样性

为保持公园水体的清洁, 公园在规划层面让水体流动, 通过涵洞与周边水系连通。为体现生物多样性, 设计者将水系分为水生动植物、表面流人工湿地、生态浮床三个区域, 选取了荷花 (Nelumbo nucifera) 、睡莲 (Nymphaea alba) 、水葫芦 (Eichhornia crassipes) 、菹草 (Potamogeton crispus) 、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狐尾藻 (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等具有吸附或降解水中富营养物质的水生植物, 以及鲢鱼、河蚌、田螺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动物, 如图1所示。

3.1.2 雨水利用及水质的控制

吉安县常年雨量充沛, 为了利用雨水设计者采用下凹式绿地的设计将道路广场中的雨水收集于绿地中, 通过绿地及生态护岸的净化最终流入湖泊中。为了保持公园水质的清洁, 在水体入口处采用了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处理模式, 从源头上保持水体清洁。该类型人工湿地设施简单, 只需要土壤与水生植物, 主要靠植物根系及根部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附降解来净化水体, 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在植物的选择方面兼具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

3.2 具体设计

3.2.1 生态浮岛的设计

生态浮岛, 即人工生物浮床, 指根据无土栽培原理, 将水生植物栽植于由无机非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组成的浮床中, 投放于受污染的水体, 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将水体净化[4]。大量研究表明生态浮岛对改变水体富营养化具有显著作用, 龙湖公园选用了一些具有较高净化作用及观赏价值的挺水植物, 例如水生美人蕉 (Canna indica) 、黄菖蒲 (Iris pseudacorus L.) 、梭鱼草 (Pontederia cordata L.) 、鸢尾 (Iris tectorum Maxim) 、风车草 (Cyperus alternifolius L.) ;具有去除氮、磷及造氧作用的沉水型植狐尾藻;高效吸收氮、磷、钾及重金属离子的浮水型植物水葫芦[5]。生态浮床布局及形态如图3左部所示, 根据所放位置的不同, 分别有矩形、六边形、圆形、弧形及组合型, 植物栽植方式如图3右下方所示, 为了更加有效净化去除水中富营养物质, 在种植花篮下悬挂压缩成饼状的微生物填料。

3.2.2 生态护岸的设计

为了让湖水参与到整个公园的水循环系统, 在驳岸的设计上采用粗骨料混泥土缓坡护岸及山石护岸, 其断面图如图4、图5所示。该类驳岸不仅继承了传统浆砌混凝土驳岸的岸线稳定性, 还克服了传统驳岸的缺点, 打破了水陆生态系统相分离的格局, 防止了环境的恶化。岸边耐水性植被的种植丰富了岸线, 美化了景观。

3.3 管理

水体自净能力的保持需要后期的养护管理, 因此公园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1) 植物的非生长期一般为11月至翌年4月, 此时植物几乎没有水体净化作用, 相反其残体富含氮磷等物质, 其在水中降解后会形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因此, 每年应定期对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的残体进行打捞。

(2) 沉水植物黒藻等容易造成人工湿地进出水口的堵塞, 需要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

(3) 植物生长初期不具备与杂草的竞争的能力, 需要养护人员的精心的养护管理才利于其生长。

4 实施效果

表1显示的为公园改造前后的三个监测点水质检测对比, 从表中我们可知以上生态设计手法的应用, 对水体中总氮含量的影响最大, 平均降低了约79%, 对氨氮含量的影响相对小, 减少了约15%的含量。对水中CODMn、CODMn、总磷的含量影响类似, 分别降低了约61%、63%和59%, 水体溶解氧的能力提高了将近8%。

5 结语

目前, 吉安市对公园水体生态设计方面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 龙湖公园水体的生态设计对吉安市总体规划中提倡的三色之一“绿色”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怎样落实水体的生态设计, 还需更多的探讨和试验。在今后的公园设计中应借鉴国内其他城市优秀水体生态设计案例, 多方面应用水体生态设计手法来营造生态、优美的公园水体景观。

参考文献

[1]安增军, 陆莉莉.论生态旅游业与生态城市建设[J].科技和产业, 2013 (3) :32~35.

[2]朱媛.回归设计的起点——工业设计概念与意义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7.

[3]Clark D E, Novotny V, Griffin R, et al.Willingness to pay and ecological risk reduction in an urban watershed[J].Water Science&Technology, 2002, 45 (9) :235~242.

[4]邱竞真, 廖晓玲, 胡云康.人工生物浮床床体材料的研究现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 11 (6) :56~64.

住宅水体景观设计 第8篇

景观设计在我国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中以皇家园林最为典型。时异事异, 伴随着社会演进、人类向着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型, 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中, 也兴起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以及风景区的景观设计等, 其不仅能够改善人们在城市的生活环境, 提供宜人的田园风情, 同时也使得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而且在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或地区, 景观设计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文风情, 提升了城市品质, 发展了旅游文化,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在改善着区域文化。本文就以西安作为案例, 结合这方面的经验, 对此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2 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在景观设计中, 通过对地形、地势、地貌的合理应用, 加上与周遭环境的联合、布局, 能够灵活的形成某种和谐关系, 减少生硬的体量感, 降低压抑感, 从而实现自然风景方面的人为平衡, 以达到和谐状态, 比如, 筑台、错层、跌落、架空这些有效形式的应用, 就可以更好的达到这种目的。

以西安为例, 它利用古老的地址遗迹, 按照历史传承的方法论, 对该区域进行了合理的地形勘察、测量、分析, 然后利用地形方面的优势, 从经济、合理、科学的角度出发, 将土丘、平台、高地、低洼进行统一规划, 利用此地形、地势、地貌, 形成高低层次错落的景区规划, 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合理利用。

再如, 西安市的大雁塔景区, 在景观设计中, 就很好的利用了地形优势, 在景区附近的公园景观中, 利用高台、土丘、低洼, 引入水体、栽植各种植物, 形成了以地形为基础的园林景观, 畅游其中, 人们会感受到那种层次感、自然感、以及上下有形、前后有景的感受;另一方面, 在其中通过这些不同地形、地貌、地势的合理布局与空间设置, 使人们在不同的地形之中, 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风景, 因而总体上看, 这种利用地形的景观设计的优点是简便、成本低、效率高、造景自然, 且能够体现出人类与自然共存, 合理利用自然、美化自然的功效。

3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首先, 植物主要是覆盖, 但是景观设计中, 植物以不同种类、不同体量大小, 按照集群、类型、高矮等进行布局, 重点突出融入感、自然而然的样子, 因而植物在景观设计中, 会通过空间来达到突显。

其次, 通过植物达到造景的目的, 在这方面主要是以景观设计艺术为主, 通过对四季气候、植物生长规律、色彩变换、景观整体需要、景观文化特征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来进行人为塑造。比如, 在中国, 对植物的利用多以自然生长为主, 取其自然之势进行配合, 以达到自然状态的表现, 而在西方则主要是通过人为的工作利用裁剪来实现一种审美需求。具体来看, 西方的重点在于对几何知识的运用, 突显人为的景观, 即人为之美;而东方则主要是突显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 以人工来实现自然之美。总体上看在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应用, 西方注重“天人分离”, 东方注重“天人合一”, 因此, 从这方面来看,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想要达到生态的持续、景观的可持续、设计的自然化, 就需要以后者作为设计理念, 从而实现植物功能的最大效用, 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之美。

比如, 在西安的环城公园景观设计方面, 就很好地利用了乔木、灌木、冬青以及各品类的树木, 以西门附近为例, 就栽植有石榴、核桃、银杏, 而且在护城河之上的边际, 则以槐树为准, 其中掺以灌木等, 效果非常好, 而且在不同的季节, 随着这些树木的开花、挂果、叶变等, 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即能与季节相宜, 又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 且与自然植物的生长相适宜, 真切的体验到四季的更迭、万物的变化以及在城市生活的节奏等。

4 水体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 是景观设计之本。首先, 在现代化的景观设计中, 动态性主要通过水来完成, 但是这种动态性不仅体现在流动上, 还体现在喷泉、涌流、静淌, 有细有粗、有急有缓、有静有动;另一方面, 动态性需要通过对不同地形的利用来实现, 还可以透过对植物的布局来达到。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 水是一种动静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 并非看起来的固定于地表, 仅供人们欣赏。

其次, 在景观设计中, 水体的作用较多, 如净化、联合、感染、浸润等。水体可以为植被提供营养, 可以在地形中实现地形的勾联。以西安为例, 在其南湖景区中, 一方面, 利用了大量的水体, 另一方面, 在高低不同的地形方面, 利用这种水体的从上到下的流动, 从宽到窄的变化实现了地形的自然过渡;另外, 对于不同的植被通过水流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小风景, 可以说水体运用得当, 使大景中留有小景, 使小景融于大景之中。

第三, 从典型性来看, 大雁塔的喷泉就是对水体的最好表现, 它与大雁塔在一条轴线之上, 而从下到上, 一直是一个上升的阶梯式布局, 且在喷泉景的尽头又以浮雕墙体进行阻隔, 上面是看台, 再往南就到达塔体。这种布局, 在水体进行自由表达之时, 随着音乐, 可以更好的唤起人们对于古老长安的回忆, 宛如时空遥响, 穿透了时间的间隔, 与历史融合了起来, 使人们置身其中, 可以更好的体会到这种景观设计, 其不仅仅利用了水, 更是通过水体实现了感觉上的突破, 达到了某种文化上的连接。所以, 水体在景观设计中非常关键, 另外, 在西安的护城河, 它通过自身的宽大、固定与流淌, 总是形式上给人以阻隔之感, 让游人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 感知到那种水体的隔绝似乎是一种保卫之力, 而且, 在现代化的改造之后, 南门已经有船可供游客观光, 畅游于这种水体之中, 似乎能够在威严的古老城墙之下, 通过水来完成历史的穿越等。

整体上看, 地形、植物、水体三者之间是联动的, 缺少任何一个都不会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景观。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 这三者是其构成的基本要素, 而且地形的错落与分散, 需要透过水体来达到某种无人工之力的衔接, 而透过植物来实现地形功能的突显, 在空间上进行填充, 并通过风景带来实现地形的功能;而植物与水体之间既是生死相依, 息息相关的关系, 又是一种植物与水体共生的关联, 因为, 微生物、植被需要靠水体来维持生存, 而水体则需要靠不断的流动于植物之间, 利用地形之势来完成自身的回转, 这种息息相关、互联互动, 才能构成景观, 才能真正形成一种自然之美的审美形而上学。也正是由于这种联动, 本文所讨论的西安才得到了更好的风景现造, 保持了自身的独特之美。

5 结语

在景观设计之中, 地形、植物、水体等的关联性非常密切, 缺失其中的任何一种都略显不足。而实际上的这种景观设计主要是以大自然为蓝本, 按照我国古老的传统与现代景观设计经验来看, 我国有着独特的园林景观设计思维与方法, 除了皇家的假山假水之外, 更多的是讲究“天人合一”, 并通过对自然的各种要素的人为搬运、组合, 来实现对自然的审美形而上学布局, 并通过这些设计来美化自然、美化生活, 营造生存的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汤珏, 包志毅.植物专类园的类别与应用[J].风景园林, 2015 (4) .

[2]柳骅.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其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3.

[3]赵艺源.硬质景观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4]吴丽.形态构成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5]陈晓晴.羌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6]李晓庆.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 2013.

[7]郑永莉.平面构成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5.

[8]闻觅真.校园文化艺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07.

略论公共艺术与水体的一体化设计 第9篇

本文在经典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水的不同特性开展水体与公共艺术一体化设计的不同方式,为中国公共艺术建设如何更好地与水景工程结合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关键词:

水体 公共艺术 一体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1-0128-02

水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很早就进入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在人工城市环境中设计喷泉等水景,特别是仿照天然水景形式的小瀑布、溪流、人工湖、泉涌等,可以看作是对自然景观的利用和再现,能够有效提升环境宜居程度。虽然水景在很多情况下与雕塑艺术联系紧密,但总体来看两者还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随着20世纪末公共艺术概念的成型,以及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理念的不断涌现,艺术家开始将水的形态和特性从其自然属性中抽离出来,大胆进行公共艺术与水体的一体化设计,有效活跃空间氛围,成功改善城市品质。本文从水的特性人手,对与水体一体化设计的公共艺术类型进行归纳总结,结合世界范围内的知名案例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视角分析水体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以有助于该领域内中国公共艺术建设水平的提高。

1 利用水体完善情境的公共艺术品设计

水在传统雕塑上已经得到广泛采用。但是在传统的具象雕塑中,水体被用于完善雕塑自身情景效果,而不是成为造型的有机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水在这些雕塑中扮演的就是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本来角色。贝尼尼的四河喷泉和凡尔赛宫中的喷泉就是代表。即使在公共艺术时代也不乏这种形式的追随者,如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拉斯科列纳斯( Las Colinas)镇威廉姆斯广场的《野马》群像,不但利用硬质广场上长约130米的静水象征野马迁徒过程中遇到的河流,而且还通过马蹄下设置的喷嘴表现马蹄飞溅起的水花,极大提升了雕塑作品的真实性与表现性。(见图1)

2 基于静水特性的公共艺术设计

在公共艺术时代,水和传统的黏土、钢铁一样可以发挥重要的造型意义。但是要熟练地把握水体这种能动要素,设计者就不能再因袭传统,而必须对技术细节了然于胸,基于静水、动水两者的不同特性开展与公共艺术造型的一体化设计,并与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本着由简到繁的原则,首先论述公共艺术与静水的一体化设计,其主要出发点是利用水的遮蔽特征和反射特性完善设计,技术难度相对较低:

2.1 基于静水的遮蔽性

水体通过扭曲和吸收光线具有天然的遮蔽性,可以用来隐藏公共艺术作品底部,隐藏安装基座、电缆、水泵及形体不完善之处。在这方面知名度最高的案例当属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旁由尼基,德圣法尔( Nikide Saint Phalle)和让廷盖里(Jean Tinguely)联手设计的作品。这是一组由多个不同形态、主题的艺术品组合而成的大型公共艺术。前者以色彩鲜艳、形态夸张的人物或动物造型见长,善于营造幽默、狂欢的艺术效果。后者则善于利用废旧金属拼接,以表现机械文明终结的主题。这两位艺术风格相去甚远的艺术家联手形成了一明一暗、一动一静、一张扬一内敛的强烈对比效果。大多数作品在设计中都安排了喷头,不停喷水以营造动感,整体洋溢着狂欢般的喜庆气氛,与代表“高技术派”建筑风格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形成了绝妙的搭配,具有鲜明的欧洲艺术原创风格。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后添加到原有设施中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能够喷水的雕塑的电缆、管路无法埋入池底,这样一来,利用水的遮蔽性隐藏这些管线以保持视觉美感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从这一案例可见,相较于从一开始就与水体一体化设计的公共艺术而言,改造原有喷泉而来的公共艺术要在设计中考虑并妥善解决更多的材料、工艺和安全性问题,以在展现美观的同时实现可靠性与安全性。(见图2)

2.2 基于静水的反射性

水能够折射光线,利用水的反射特性可以形成镜像效果,辅助表现艺术品主体,丰富视觉效果。在世界范围内,这一类型的公共艺术大多以高度抛光的不锈钢为主要材质,强化反射特性。如巴黎北部拉维莱特花园由阿德里安.凡西贝尔(Adrien Fainsilber)设计的《水之星》,就采用高度抛光的不锈钢材质与水体结合,通过反射产生灵动感和升腾感,视觉变化极为丰富,从而更好地与周边建筑相协调以融入环境。同时要看到,《水之星》既利用了水的反射性,也利用了水的遮蔽性,由于功能(球幕电影院)和技术等原因,其不能实现完整的球体,为此设计师巧妙地将基座部分浸入水中,使观众的视知觉感受到球体的完形,因此成为一件在水体与公共艺术一体化设计方面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见图3)

3 基于动水特性的公共艺术设计

基于动水特性开展设计是更高级的一体化设计方式,设计师通过创意思维的灵活运用,根据水的特性和其在公共艺术作品中作用机制的不同,将水流作为一种动态的视觉形式传达出来,并使之保持可控的状态,以成为公共艺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还要兼顾人体工程学以提供游乐、休息等实际功能。以下就对四种类型分别加以论述:

3.1 基于动水的流动性

水在重力作用下具有流动特性。在灵活利用这一特性方面,日本艺术家饭田善国在东京都芹谷公园的《喷水洗澡雕塑》就是一件成功案例。作品借鉴了传统水车的基本结构,将水通过中心柱体内部管路吸到顶端,然后引入扇叶结构上的凹槽,利用水的流动性使扇叶自身转动,变换形态的同时还能为游人带来欢乐,充分活跃了环境。(见图4)

3.2 基于动水的指向性

水具有指向性,即喷出后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原有方向。这就使艺术家能够利用水的这一特性,结合先进合理的喷头设计,通过平滑稳定的射流营造出富于神秘感的水幕结构。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日本“物派”艺术创始人关根伸夫于1991创作并落成于东京都厅舍广场的《水的神殿》。作品初看上去类似立体的门的造型,但实际上,深谙日本传统艺术精髓的关根伸夫运用了日本传统的“鸟居”造型,这是一种形似中国牌坊的建筑,位于通往神社的大道上,象征神域的入口。《水的神殿》打破了传统景观与公共艺术间泾渭分明的状况,将公共艺术的手法运用于传统景观艺术的提升。但其给人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四面黑色花岗岩石柱喷出的细密水幕汇合于中央白色圆椎形石柱上的神奇视觉效果。从这些水柱的排列方式明显可以看到线构成的影响,符合重复、对比等形式美法则,赋予了作品经久不息的强烈动感,可谓将水的指向特性发挥到极致的优秀公共艺术品。[1]灯光照明的加入,使这些喷流的水柱成为了某种具有透光性的“固体”,令作品夜景比白天的视觉效果更为突出强烈。(见图5)

nlc202309012256

3.3 基于动水的重力性

水具有重力性,以一定角度喷出的水流经过特定距离,会在重力作用下呈现天然的抛物线形,而垂直喷出的水柱则会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回落。日裔美籍艺术家野口勇为底特律哈特广场设计的核心公共艺术喷泉“Horace E.Dodge”(也有译为《水火环》),就是利用水的重力性作为设计出发点的代表性作品。

《水火环》由一个圆形花岗岩水池和经过高度抛光的不锈钢、铝结构组成,水柱在电脑程序控制下从水池中咆哮而出,穿过金属环,直插天际,时而又如水雾一般弥漫缥缈,变幻不已。20世纪70年代正是美国社会探索宇宙的高峰,这件作品宛如高科技的交响乐,奏响了向未知社会进发的最强音。在这件作品中,野口勇成功实现了艺术与科技在较高层面的结合,如果不是设计者很好地掌握了水的特性,这件作品的主要视觉效果就完全无法呈现出来。(见图6)

3.4 基于动水的遮蔽性

与静水折射光线造成的遮蔽性不同,动水的遮蔽性主要是喷出的水流会掺杂气泡从而遮挡视线,使观众无从观察水流内部的支撑结构和管道等设施。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还出自对水体特性有深入洞察的野口勇,早在为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设计的喷泉公共艺术中,他就成功利用动水的遮蔽性特征,营造出这样一件看似“反重力”的作品。这件作品一反传统喷泉向上喷出水柱的特点,将水吸至平台后向下喷出,奔涌的白色水流遮蔽内部管路,使立方体宛如飘浮在空中,又好似正在发射起飞,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震撼,获得了极大成功。[2](见图7)由于这一设计思路新颖、幽默且易于仿效,因此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很多同类作品。(见图8)

4 与水体一体化设计公共艺术的技术问题

需要看到,与水体一体化设计的公共艺术包含了复杂的艺术与技术问题。首先,包括土建池体、管道阀门系统、动力水泵系统和灯光照明系统等传统喷泉面临的技术问题,在此类公共艺术作品中依然存在,需要妥善解决。[3]

其次,在结合水体的公共艺术设计中,艺术家既然利用能动的水体作为造型元素和表现手段,就必须像使用画笔和其他表现工具一样充分掌握调节喷水效果的技术。一般来说,水柱的变化可以通过编程或音乐控制,具体的调节手段有水泵调速、电磁阀门开启度,在大型公共艺术中还可以通过多台水泵的组合变化调整来达到预定艺术效果。总体而言,不论是技术设备的选择还是造型、材料的选择,都应紧紧围绕设计思路中基于水的何种特性展开。

最后,与水体一体化设计的公共艺术还需要考虑艺术和技术之外的一些问题,如水质问题,在日照充足的地区,喷泉中往往藻类滋生,因此在大型水景公共艺术中需要运用化学沉淀法与水过滤循环系统结合保持水质。安全性也是与水体一体化设计的公共艺术需要格外注意的,还以蓬皮杜艺术中心水景公共艺术为例,由于池中电缆布线较凌乱且裸露在池底,已经不适宜游人下水嬉戏,为此设计师特别在混凝土池壁上加上了—整圈不锈钢座椅,既能够向游客提供充分的休息空间,将椅背设计得较高且没有留缺口就是为了起到阻止游人入池的作用。对于中国公共艺术界来说,在水体的运用上,还需要重点考虑中国国情。比如中国北方冬季较长和中国作为—个缺水国的基本国情可能会制约利用水体遮蔽性开展的设计,中国生产的部分技术设备质量也可能暂时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相对不利因素都对中国设计师充分发挥创意思维和灵活运用系统工程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与水体一体化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依靠水的不同特性大幅提升自身艺术表现力,成为世界公共艺术大家族中的亮点。通过借鉴海外经典作品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水的不同特性及实现艺术效果所必需的技术细节,将有助于中国设计师提升这一领域的设计与施工水平。早日在中国出现与水体一体化设计的公共艺术知名案例,将是中国公共艺术实践跟上甚至进而引领世界潮流的象征,更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可行路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JCZH164);

参考文献

[1]徐佳和关根伸父:用艺术的力量让行人感到幸福[N]东方早报,2011-12-05(C04)

[2]王鹤.街头游击——公共艺术设计专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3]娄华姿,苏振纲浅谈小喷泉设计[J]环境与设计,2003(2)

校园景观水体与生态驳岸 第10篇

关键词:校园,景观水体,生态驳岸

在打造校园景观时,人工湖的布局显得尤为重要:水是生命之源,水给校园带来灵气,校园绿地、园林、建筑小品多以人工湖为中心,人工湖是现代化校园的重要基础设施,往往起画龙点睛作用。在校园水景观建设中,要充分围绕“露水、亲水、净水、活水”进行。通过蓄水净化、清淤理污、砌坎驳岸、栽树植绿达到预期目的。将河道、岸地、植物、园路、灯光、建筑等整体布局,建设与校区整体景观相和谐的滨水公园、戏水平台、亲水广场,营造一个碧水绿岸、亲近自然、天人合一、放飞心境的校园活动空间。但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这样看来,雨水就是校园景观水体的理想水源。

故校园雨水的积蓄与利用是一个重要课题。校园的雨水利用有兴利除害的双重功能,一些发达国家重视中水利用,以减少自来水的浪费。校园景观用水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措施就地吸收和利用降雨后产生的水流,减少雨水流失量,同时进行净化与调节。校园雨水利用系统是指对校区降雨进行收集、处理、储蓄、利用的一套系统。

1 景观水体成为人们的热点需求

1)景观水体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自然是源于水本身的特性。水是极有灵气的造景元素,往往能起画龙点睛和妙笔生花的作用,同时能充分体现出其秀美而活泼的特性。亲水是人们的天性,水体的开发利用能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的意境。

2)扬州职业大学是现代大学城水环境设计的成功范例之一。该项目占地面积540 000余平方米,一期10 000余平方米的人工湖贯穿其中。校区内空气清新,创设了一个以水为主角的主题生态校区。水景设计方面注重利用水景、植物等多种造景元素,通过不同的水景处理方式诠释“天人合一”理念,更着力打造生态驳岸水景,做到诸多环境要素和谐共生。水景设计注重美学感受营造,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氛围。校园景观作为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心灵,丰富着学生的情趣和审美能力。校园景观设计要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亲水型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大学校园的热点需求,水景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补充水源、处理成本、后期管理等方面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人工湖的治理和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 景观水体设计理念和原则

水景设计的要点一为水质,二为水形。校园景观水体建设应以体现校园特色、反映校园文化及体现时代精神作为规划设计的出发点,立足创造具有时代感的、生态的和文化的景观。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应把握四大原则。

2.1 坚持生态化原则

把握人与自然的设计主题,体现人与自然和谐融合。

2.2 坚持自然化原则

要依地就势,突出生态主题。既要考虑到施工的可操作性,又要考虑景观和生态的要求。

2.3 坚持整体性原则

把景观水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阶段相互衔接并呼应,各具特色,浑然天成。要使景观水体周边空间成为最引人入胜的空间。提倡生态型驳岸设计,推荐种植以池杉、水杉、相思或垂柳、灰柳为代表的湿地树木类,以菖蒲、毛茛、薄荷、慈姑为代表的湿生植物类,以芡实、白睡莲、菱角、金银莲花为代表的浮叶植物类和以穗花狐尾藻、黑藻、大茨藻为代表的沉水植物类,充分利用各类植物稳固土壤。

2.4 设计岸线曲线时要注重满足水流平稳运动的要求,以构建稳定的生态型水体驳岸

1)构建生态水景,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体自净作用。

2)做好技术经济分析工作,在水景要求和绿色环保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3)打造生态驳岸,力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传统的护坡和护岸结构往往采用生硬的护坡结构,隔绝了生物特别是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致使水体天然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加之水流不畅,水体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

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主要有3条途径:a.打造生态驳岸。b.向水体投放优势菌种和特种水生生物来提高水体的自净容量。c.适时从水体中取出过多的水生动植物,以保持水体中各种群数量均衡。

三条途径相辅相成。第一种途径为先天优势,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水处理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无需过滤,降低设备的运行费用和设备的维修保养费;无需专人管理;整个水体自身调节能力增加,水质可通过自身生态作用进行调整。

3 景观水体处理现状

传统硬质驳岸弊端太多,故不要再大量使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板、浆砌石等阻断水和空气交换的硬质护坡材料,改用干砌石、卵石笼、大块石等更为通透的材料来防止水流的冲刷,并可在这些材料之间和表面覆土,促进植物的生长。单一使用物理、化学法处理景观水体,往往治标不治本。过不了多久,则又会出现“死水一潭”,这会让人们惟恐避之不及,哪有景观可言。因此,在打造景观水体的同时,更要注重不断对水的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未雨绸缪,才能真正做到“绿色”与“生态”。

4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打造绿色生态景观水体

1)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形成人工湿地。

2)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驳岸的接触,提高含氧量。

3)注重缓坡入水,掌握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的构造原理、技术要点和植被选择要点,特别重视利用“土工格室”“植物生长砌块”“火山岩植生材料”等新型材料。

a.土工格室伸缩自如,运输时可缩叠起来,使用时张开并可填充土石或混凝土料,构成具有强大侧向限制和大刚度的结构体。它可铺设在坡面上构成坡面防护结构,施工也很方便。b.土工格室的特性:材质轻、耐磨损,化学性能稳定、耐光、耐氧、抗老化、耐酸碱,适用于不同土质条件;较高的侧向限制和防变形作用;改变土工格室高度、焊距等几何尺寸可满足不同的工程需要;伸缩自如,运输体积小;连接方便、施工速度快;抗拉强度高、抗老化性能好、与土料融合性好。c.土工格室的应用:用于水体治理三面立体方格加强填方的力量,防止水土流失及加载重力,可以减少施工成本并允许过水体的设计符合各种土质条件;用于支撑管路及雨水道可使管道的基础更加坚固,施工简便,减少开挖,不必铺设过量的石块,可长期防止局部塌方。

4)注重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并可掘井促其上下循环。

5)注重采用植物护坡,可采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的护岸形式,或在坡面分层栽种柳条等植物,形成以植物为主的护坡法。明代治河名臣刘天和创立的“治河六柳法”,即卧柳、低柳、编柳、深柳、漫柳、高柳方法,就很值得借鉴。可选定合理水面标高,用开挖水渠及缓坡的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

6)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集成河,并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7)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有效利用雨水是绿色生态的重要标志,更是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课题之一。

8)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滨水绿地空间的设计往往要兼顾周边空间景观和水面景观。竖向设计要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高低起伏变化,利用地形堆叠和植被配置的变化,在景观上构成优美多变的林冠线和天际线;在横向上,需要在不同的高程安排临水、亲水空间,滨水空间的断面处理要综合考虑水位、水流、潮汛、交通、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要求。各层空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竖向联系,构成立体空间体系。

滨水绿地陆域空间和水域空间通常存在较大高差,由于景观和生态的需要,临水空间可采用以下4种断面形式进行处理:

a.自然缓坡型:适用于较宽阔的滨水空间,水陆之间通过自然缓坡地形,形成自然生态,开阔舒适的滨水空间。b.台地型:对于水陆高差较大,绿地空间又不很开阔的区域,可采用台地式弱化空间的高差感,形成内向型临水空间。c.挑出型:对于开阔的水面,通过设计临水或水上平台、栈道满足人们亲水、远眺观赏的要求。d.引入型:水体引入绿地内部,结合地势高差关系组织动态水景,构建景观节点。

9)校园雨水的调蓄利用是校园节水的方向之一。

校园道路、广场和停车场是良好的雨水收集面,雨后自然产生径流。只要修建一些简单的雨水收集和蓄存工程,就可以将雨水资源化用于维持校园的水体景观,也可以在集蓄水池基础上进行装饰,建设美观的喷泉,可解决喷泉用水和绿地用水的矛盾。

实行雨污分流制分流后的雨水经排水管道流出,排入排泄点,如人工湖、蓄水池等。用于保持和改善校园的生态环境。

5 勇于实践,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技术普及服务平台课题建设

1)扬州职业大学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施工,高质态运作”要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有10 000余平方米人工湖。该校师生有多人积极参与现场施工与管理,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该校主要考虑将雨水处理后作为景观补给水。课题《校园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技术研究》为已立项的江苏省扬州市节能减排技术普及服务平台课题的子课题。

2)利用雨水的循环途径打造流动水体景观。在利用雨水打造校园水体景观时,要充分利用水体循环的自然规律,利用雨水循环的自然排水系统,规划场地时首先要考虑不破坏雨水渗流的自然条件,建设项目应与原有的生态环境相融,在新环境条件下尽快达到新的生态平衡,设法解决水景常见问题。围绕“建筑节能减排”,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力争发明创新,为了节约能源、资源,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攻关,大力推广应用成熟的发明成果。打造生态驳岸、生物浮岛,广泛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种植水生植物,形成类似自然天成的人工湿地生态环境。

3)该项目的研究,将有利于推进扬州市节能减排技术普及服务平台建设,其社会效益尤其是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参考文献

[1]郭怀成,王金凤,刘永,等.城市水系功能治理方法及应用[J].地理研究,2006,25(4):596-605.

[2]蔡强,宋鸣笛.诗意、画意、情意——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04(3):10-12.

[3]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10):63-68.

[4]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2003(1):35-36.

[5]程晓山.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型驳岸设计——以佛山中央公园为例[J].广东园林,2006(1):20-22.

[6]付军.论中国城市滨河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4):18-20.

上一篇:BIM技术建筑节能设计下一篇:运动性疲劳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