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经济发展

2024-08-30

能源消费经济发展(精选12篇)

能源消费经济发展 第1篇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高度依赖能源推动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悖的,同时,大量的能源消费已造成了众多资源枯竭城市,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国能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出现减弱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消费量在2011年已达到348002万吨标准煤。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同时能源消费弹性在2008年以后逐年放大,表明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边际贡献率不断下降。

针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将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和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看,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为348002万吨标准煤,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6759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1.94%,工业246441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70.82%,建筑业5872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1.6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8536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8.2%,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7795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2.24%,其他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消费总量的4.36%,生活能源消费占消费总量的10.75%。整体上看,我国的工业部门是我国能耗最大的产业部门。

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上看,我国一次能源品种结构长期不合理,资源禀赋的原因,使煤炭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利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逐渐下降,但这并不能改变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的比重已从建国初期的95%左右下降到2011年的68%,但仍大大高于29.3%的世界平均水平。石油能源方面,随着石油消费的井喷式的增长,石油供需缺口也日益增大。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7%的速度增长,快速的能源消费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我国能源消费品种中,煤炭比重很大,巨大的煤炭消费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与所倡导的绿色GDP理念相悖,这就要求从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两方面解决当前的问题。目前国家推出一系列节能减排,控制碳排放,大力倡导绿色能源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到底能有多大效果,能否会影响经济的增长需要进一步辨析,所以探析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量化关系就更为重要,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具有很高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构造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邓聚龙创立的,是一种研究样本数据少、对信息了解不充分、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一种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实质是一种数学方法,是对两序列变化发展趋势有无关联提供一种量化的度量,适合动态时间序列的分析,该理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母序列和子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别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密切。通过两序列之间曲线走势的相似程度反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大小相反,相似程度与关联度之间成正比关系。

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时,采用的实证方法往往是经典回归分析方法。但回归分析法运用过程中,限定条件较多,往往要求有连续的数据、要求样本服从典型的概率分布,这些要求往往难以满足,如果强行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出现伪回归,导致模型运算结果失去意义,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宏观现象。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则可以不用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关联系数的思维方式来量化变量之间的关系,关联度系数越大,关联程度越大。

考虑参考序列为多指标时间域的集合X0(k)={X01,X02,X03,……,X0m}。记Xi(k)是待评价指标集合,Xi(k)={Xi1,Xi2,Xi3,……,Xin}。时间对X0(k)对指标Xi(k)的指标值记为xij(i=1,2,……,n;j=1,2,……,m)。则称X=(xij)(m+1)*n为参考序列X0(k)对指标集Xi(k)的决策矩阵。

接下来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解决各因素序列由于单位不同而不可公度的问题,通过对参考序列X0(k)={X01,X02,X03,……,X0n}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序列变为:

评价指标集则规范为:

这样决策矩阵X规范为 :

关联系数ξ(Xi)计算公式如下:

关联系数并不是唯一的,关联系数数量与序列包含的指标数量相等,由于计算出的关联系数众多且分散,不便于数据分析,有必要通过算数平均数的方式进行处理,将数列间的关联系数整合成灰色关联度,关联度ri公式如下:

ζ为分辨系数,0<ζ<1,一般取值0.5。

2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本部分选取了2001~2011年10年间的GDP数据和能源消费量数据,重点研究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参考序列为GDP,单位为亿元,比较序列为6类行业,单位为万吨标准煤,X1为农、林、牧、渔、水利业能源消费量,X2为工业能源消费量,X3为建筑业能源消费量,X4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消费量,X5为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能源消费量,X6为生活能源消费能源消费量。

2.1 相关经济数据选取

本文的数据整理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2001~2011年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能源消费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探寻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程度,根据前面的说明,上述所选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是相对而言的,最后计算出的关联系数及关联度分别是6类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关联系数与关联度。

各行业能源消费量用Xi表示,以标准煤计,单位为万吨,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单位为亿元,具体数据见表1。

2.2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

以2011年数据为参考序列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将各数据标准化成介于0~1之间的数据。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如表2。

2.3 关联系数及关联度计算

计算关联系数前,需要先求出各序列与GDP序列之间的差数序列ΔXi=X0(k)-Xi(k),具体结果如下:

从以上数据中,比较这些绝对差,不难发现最大值为0.51,最小值为0,取ρ=0.5,代入公式:

分别计算其关联系数与关联度,其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第13列,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各产业能源消费和生活用能消费中,农、林、牧、渔、水利业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为0.49,属于关联度不显著。其余四大行业和生活用能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5,均属于关联度显著,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能源消费量与对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0.71,其次是建筑业,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工业生产活动的能源消费和生活用能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显著性是最弱的。在图4中可以看出,批、零、住、餐业能源消费量并不大,但其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很大,说明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具有耗能低、效益高的特点,在未来的经济规划中,应大力推动和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反,而工业能源的消费比重高达到70%多,但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不高仅为0.59,从消费量说明了中国的产业消费结构还不合理。

3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本部分是研究能源品种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核风电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参考序列为GDP,单位为亿元,比较序列为4类能源品种,单位为万吨标准煤,X1为煤炭消费量,X2为石油消费量,X3天然气消费量,X4为水电、核电、风电消费量。

以2011年数据为参考序列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并求出各序列与GDP序列之间的差数序列 ,具体结果如下:

从以上数据中,比较这些绝对差,不难发现最大值为0.32,最小值为0,取ρ=0.5,代入公式:

分别计算其关联系数与关联度,其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第13列可以看出能源消费种类中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天然气0.87>水电核能风能0.58>煤炭0.5>石油0.49。天然气之所以成为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最大的能源品种,主要原因是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充分,热值高,与煤炭、石油相比使用安全,几乎不产生硫、粉尘等有害物质,能够很好地缓解空气污染,目前,国家大力推动天然气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也出台了多部文件,大力提倡,使得天然气产业蓬勃发展,广泛应用在工艺生产、化工工业、城市燃气、汽车能源等领域,从整体上看,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

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小,但是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煤炭和石油在我国消费比重很大,占能源总消费量的87%以上,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到能源总消费量的68%,表明煤炭依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的最重要品种,消耗大但是关联度小,说明煤炭石油的使用效率低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将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与经济增长关联度相对较强,一方面因为中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阶梯交界处的水能丰富,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中国水电实地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大力提倡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水电风电核能产业的发展。

4 对策建议

根据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4.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控高耗能产业

通过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对能源的消费量最大,但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却很低,因此加大对能源消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服务类第三产业,逐渐引导产业朝高效低能的方向转变;适当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坚决淘汰高耗低效重污染的工业;同时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能源消耗量少,但其对经济的关联度大,所以要大力发展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新兴的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提高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4.2 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关系 第2篇

(一)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一直是我国能源利用的软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低,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一)我国地大物博,资源、能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存储量丰富致使我国工业发展首先以消耗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二)我国虽然是经济发展大国,但是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对新型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高或者意识不健全,没能充分意识到新型能源的重要性。(三)我国对核电的开发相对落后,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核电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明显滞后,而核能具有非常高的能源消费意义。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逐渐强调协调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出口工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以进口替代政策,实施优先发展经济工业的策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发展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另外国家加强了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外资和控制物品价格来促进工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二、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以上内容和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能源消费形式、耗源类型和能耗比重都与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工业要求运用科技提高工业经济产能,建立自动化的高效生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避免工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在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目的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二次飞跃。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工业能源的消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电能、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能源科技是现代工业经济增长的创新力量,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摆脱过分依赖能源消耗换取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能源的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迅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工业经济增长增加能源消耗需求;传统意义上,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会刺激对工业能源的消耗,例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从而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工业科技和工业技术创新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技术优势,能够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由单一能源消耗到多次能源消费转型,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能源消费的持续稳步发展。

三、总结

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不仅为工业生产提高能源动力、能源产品和能源科技,而且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保障和改革创新,避免工业经济增长对工业能源形成过分依赖。现代工业发展要求工业能源利用创新来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的电气化、机械化和能源的均衡利用是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关键。

能源消费经济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一、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但是人均排名并不高,2009年河南万元GDP能耗值为1.156吨标准煤,高于全国的1.077吨标准煤;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为29.3%,低于全国43.4%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河南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是河南省,河南省的情况基本上与中原经济区的一致,本文借用河南的数据研究中原经济区。

(一)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速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据统计,能源消费由1978年的3353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19751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

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00年之前基本上呈线性增长的状态,2000年以后增速明显加快。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能源供应的较大压力,中原经济区能源自给率逐渐下降,部分能源品种净流入量急剧增加,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图1是2003—2009年中原经济区一次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最大,而且基本上变化不大;石油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且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其他较为清洁的能源所占的比重较低,基本上较为稳定,增长缓慢。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煤炭开采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开采方式还易造成对生态和地下水的破坏,相比其他能源,煤炭在燃烧和使用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提高其他能源品种所占比重有重要的意义。

(三)能源利用效率低

中原经济区能源效率低,主要表现在能源强度高,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依赖较大。2009年中原经济区万元GDP能耗为1.156吨标准煤,同全国平均水平1.077吨标准煤以及周边部分省份安徽、山东的1.017吨标准煤、1.072吨标准煤相比,能源消耗依然较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转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工业生产能耗高以及能源管理水平低等。

(四)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状况

中原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9480.46亿元(按当年价格),年均实际增长率约为10%,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2.9%的速度。

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2003—2009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稳步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缓慢增加,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步降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且略有增加,而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以及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等诸多问题。

二、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选择1978—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经济增长数据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用E表示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GDP表示中原经济区区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1978—2009年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如下:

E=0.98GDP-4249

R2=0.81,F=100,DW=1.64

从上述的回归结果来看,从可决系数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81%可由GDP增长得到解释。能源消费与GDP的关系分析可得出GDP每提高1亿元,能源消费增长0.98万吨标准煤。说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能源消费,即经济增长存在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GDP的增长会引起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是以高耗能为代价的。

三、中原经济区促进节能减排的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发展缓慢,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依赖较大。当前要想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实验区的战略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坚定不移地发展第二产业。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取得巨大成就,与其独特的工业密不可分,中原经济区在诸多行业具有独特优势,为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是遏制第二产业,相反应该坚定不移地发展第二产业。

其次,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由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特点等原因,不同产业生产同等产值所需的能源消耗是不相同的,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以及吸纳就业多的诸多特点,因此,最优的产业结构应该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尽量大(美国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就是要让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量超过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量,从而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不是否定现有产业,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综合来讲,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传统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只有做到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彼此衔接,可持续发展能力才会显著增强。

(二)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中原经济区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资源回收以及节能建材等低碳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与推广,注重高效率的能源传输和转换技术的开发,注重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技术的研发。这些技术中原经济区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当务之急是把与这些技术关联的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完善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对于抢占未来我国乃至世界低碳改造市场至关重要。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应属于先进制造业,而且先进制造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加大国土绿化工作力度,有利于增强“碳汇”能力,还可以发展新型的碳捕捉、碳转化产业,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提升传统产业,一般来说,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排放强度较大,应加大传统产业和落后产能技术改造、升级以及淘汰力度,通过技术升级实现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快速下降。要积极试点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从中央的各种文件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试点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其目的在于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定价,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引导市场自觉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建设中原经济区伟大战略,必须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试点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①李华丽. 能源利用效率的文献研究综述[J]. 市场论坛,2009(10):62—65

②刘润生.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研究动态[J].经济论坛,2009(4):35—36

③马远鑫. 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3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能源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B703);河南省教育厅项目“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均衡下河南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0A630037)阶段性成果〕

(梁广华,1982年生,河南新蔡人,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管理系统工程)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第4篇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同时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区域,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可以说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最基本的驱动力之一。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水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先进程度。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经历了长期以柴薪为能源的时代。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使用使得人们对能源的消费转向煤炭,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提供了物质基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为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在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出现和大规模的应用无疑是最大的推动因素,在这其中,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的开展,能源消费量迅速扩大。因此,清楚地认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间的变动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能源消费相关经济理论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主要有三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的诞生及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的时代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如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有限的能源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能源需求的矛盾等等。因此,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其负面影响的传统经济理论已不足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下面对两种新型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地介绍。

(一)低碳经济理论

当前,中国地区生产总值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但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为全球第一。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实现资源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提出由英国政府在2003的能源白皮书,主要面对人类的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压力。低碳经济是典型的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产生废弃物少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说,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

1.大力开发低碳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以低碳技术作为动力支撑,积极开发“三低”的新型能源。因此,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使得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低碳能源。

2.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脱钩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变量的增长率呈现分离状态甚至是相反方向的变动。将脱钩理论运用到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当中,就可理解成能源资源的脱钩。如下图所示:

图1 资源与经济、环境“脱钩”的两种情形

3.低碳经济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之上赋予时代的特色后发展起来的,不是对传统模式的替代而是进一步的发展和升级。它的发展并不是摒弃了一些传统的产业,而是运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将传统的“三高”产业发展成“三低”产业。通过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行业转变成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上的保障。

(二)循环经济增长理论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该理论体系建立的最主要的原因和目的就在于当今社会面临的资源短缺的问题,导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环境破坏程度的加剧以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也迫使人们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探索,循环经济便应运而生。

循环经济主要是考虑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及周期环境之间的关系,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求生产的清洁化;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废物综合利用,将两方面融合到一起,使得经济系统的投入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最终达到一种“非物质化”的状态。综合来看,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如下图所示:

图2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三、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长期以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尤其是经过几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消费,开始作为一个新的变量被众多的学者纳入到古典的生产函数当中,作为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而被人们广泛地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下面分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历年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纵观能源发展过程,每一次世界经济腾飞的背后无一不是以能源革命作为支撑,这种能源的变革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从能源消费总量上来看,通过比较各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出,二者的变化方向几乎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明能源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其次从能源结构上来看,为适应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不同能源的需求的不同,各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人类使用的能源从柴薪到原煤,到石油,到电力,再到新能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种能源结构的变化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是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能源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动力支持,极大地扩充了经济规模。18世纪,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带动了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为此,煤炭被更好、更有效地利用。19世纪中期,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伴随着石油资源的发现而开启,这一重大发现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世纪末期,电力开始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当时最基本的动力源泉,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现阶段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的创造和利用更是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个经济体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投入的要素的多少,能源作为必备条件,它的供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因此,能源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循环中,从而使得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能源消费带动技术进步,同时也使劳动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从几次能源革命中可以看出,能源不同的消费需求伴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如蒸汽机、电动机的发明。由此可见,对于能源的不同需求促使人们对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从而有了一系列的新发明和新创造,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使得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第三,人们生活的质量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能源不仅为社会的生产提供源动力,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交通、运输、建筑等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行业同样需要能源的支撑,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下,能源深加工产品如药物、衣物等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能源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会伴随着负面效果的产生,如资源枯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我们必须清晰地认清事情的本质,才能使得能源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因此,在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

伴随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副产品随之产生。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物质容易破坏臭氧层,并且形成酸雨,而过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废水会严重污染地球的水循环系统。固体废弃物会严重破坏耕地,造成地表环境的污染。总之,一方面能源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其副产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能源要素投入,导致能源需求的增加,扩大了能源产业市场。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作为保障,所以对能源的需求将继续增加。能源作为一种商品,同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市场需求较大而供给不足时,该行业就会有利润空间,从而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能源产业市场得到扩大,供给增多,以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另外,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提高上,更表现在对于能源质量的更高要求,如清洁煤、核电、天然气等高品质能源的运用。同时,促进了能源产业的结构升级。

第二,经济增长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支撑。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和相关技术层出不穷,加速了主导能源的更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普及使人们提高了对能源开采、利用的认识水平,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了能源产品的深加工。

第三,经济增长为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有效的市场需求。不管是能源的开采还是能源的深加工,还有新能源的研制,都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浩大工程,并且建设周期长,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作为保障,能源就不会得到永续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下,能源及其相关产业才能有人、财、物及技术的投入的保障。

四、结论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能源消费能给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地促进作用,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则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投入要素才能使得社会化生产持续展开;另外一方面,伴随着能源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附带产物会给外界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冲减了能源消费带动的经济增长。因此,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就显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克国.低碳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刘敏.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北方经济,2011(6)

[3]周宏春.低碳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杨志,刘丹萍.低碳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5]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6]张瑞,郝传波.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7]刘志雄,刘覃波.广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3(1)

[8]Asafu-Adjaye,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GDP: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lawi[J].Energy Economics,2009(10)

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范本(精选) 第5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工作,为电厂生产经营、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提供决策依据,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是****公司能源资源统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公司内部各个部室。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三条 公司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由公司节能工作办公室统一管理,设置部室、各值、班组三级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网络。

第四条 部室为第一级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网络,各部室要各指定一名能源资源统计网员;运行部各值为第二级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网络,各值要指定一名能源资源统计网员;班组为第三级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网络,各班组要指定一名能源资源统计网员。此种人员一律实行兼职,但要责任到人。

第三章 工作职责

第五条 能源资源统计三级网员,应在每月的最后一天填写《****公司能源资源消费月调度表》(表号:ZN—7)一式两份,经车间主任签字、车间盖章后,一份留存,另一份上报到第二级能源

第九条 能源资源统计是一项综合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节能量等约束性指标是否完成,各单位应配备具备一定统计技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员为网员。

第十条 各单位要保持能源资源统计工作网络的相对稳定,网员发生变动时,原网员必须将所有相关资料转交新任网员,并负责新任网员的业务培训,直到新任网员能熟练地独立完成工作业务。

第十一条 能源资源统计网员必须如实填报各项数据,避免错报、漏报,严禁虚报、伪造数据,严禁自行对外提供统计数据。

第十二条 能源资源统计网员必须保证数据惟一性,对表格中的每一项数据,统一采用外报数据,做到数出有源,有问必答。

第十三条 必须保证能源资源统计数据时效性,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任何理由推迟报送时间,否则,视为节能量指标未完成,将根据《****公司节能目标考核办法》予以一票否决。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制度附表为:《****公司能源资源消费月调度表》(表号:ZN—

1、ZN—

2、ZN—

3、ZN—

4、ZN—

5、ZN—

6、ZN—7)。

能源消费经济发展 第6篇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节能降耗是否会付出经济增长的成本,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存在由经济增长向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如果存在能源消费向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或者双向的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将会付出经济增长成本,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本文将对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利用协整理论来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分析长期与短期的影响程度,同时对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各产业能源消费与增加值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次利用主成分回归法来分析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出两者关系的量化结构。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协整性分析

(一)分析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目前在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计量经济方法——协整理论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这一问题。之所以采用协整理论,是因为时间序列都很有可能是非平稳性的序列,非平稳的序列不能用平稳时间序列的统计方法,否则分析时会出现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现象,以此做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

协整关系(Co-integration)基本思想在于,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协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

根据格兰杰(Granger)定理,如果若干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必然有误差修正模型(ECM)表达式存在,反之也成立。对变量进行单整性检验来检验序列平稳性后,然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关系,如果存在协整关系的话,则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将长期关系与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在一个模型中,利用该模型来分析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协整关系。关于协整理论的检验和估计有许多方法,如E-G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法等,本文采用E-G两步法。

选取1980-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数据,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产业与其能源消费的关系,选取1980-2008年的各产业的增加值与所消费的能源数据来进行分析。

(二)分析结果及启示

通过协整性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GDP每增长1%,能源消费增长0.5571%,能源消费弹性相对比较高。

2、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进而发现,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当能源消费短期偏离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将能源消费向长期均衡状态收敛。

3、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是能源消费变化的原因。

4、从三次产业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有所不同,第一产业增加值是第一产业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如下启示: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而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是建立节能型工业、节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关键所在。

2、从能源消费对各产业的影响来看,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使产业发展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主成分回归分析

(一)分析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一部分分析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未能明确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数量关系,即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由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各因变量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关系,建立普通回归模型就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造成模型的失真,不能很好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间的影响程度,所以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主成分回归法来进行分析。

选取1980-2008年各产业增加值与各能源品种消费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部分数据无法获得,我们利用插补的方法进行补齐。

(二)分析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知,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存在着强相关性,并且各个结构对各自总量影响也比较大,其影响结构图如下:

从图1-1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相关程度达到0.987,经济结构与标准化能源消费总量相关程度达到0.988,同时标准化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程度达到0.993。各产业增加值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这说明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影响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标准化的能源消费总量相关程度达到0.985,其次是第二产业,相关程度达到0.983,最小的是第一产业,相关程度达到0.973。各类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对清洁能源消费的依赖性最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如下启示:

1、从整体来看,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有比较大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但是目前我国是能源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单向因果关系,要实现节能降耗,将会付出经济增长成本,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该逐渐改变这种高能源消费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源消费高产出的产业,使我国能源消费的产出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2、从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来看,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有着比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更加趋向于合理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费关系最紧密,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而这也符合节能降耗的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提高能源消费的利用效率。

能源消费经济发展 第7篇

“十一五”时期, 是山西经济发展史非常重要的五年。我省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迎难而上,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城乡居民收入得到了较快增长, 呈现出了一片宽松的发展环境。

1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1.1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高耗能工业明显下降

2005年, 全省生产总值为4 230.5亿元, 而2 0 0 6和2 0 0 7年的G D P增速分别达到12.8%, 15.9%, 创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水平, 居中部各省之首。2008年和2009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 全省经济增速下降至8.5%和5.4%, 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在国家“保增长”超常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 2010年山西经济增速达到13.9%,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达到9 088.1亿元, 比2009年增加1 729.8亿元, 增量创历史之最。人均GDP不断跃上新台阶。2005年, 山西人均GDP为12 647元, 2008年突破2万元, 达到21 506元;2010年为26 385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 2006~2010年, 山西人均G D P折合美元分别为1 819, 2 342, 3 097, 3151和3 900美元, 这标志着我省经济建设迈出了一大步。“十一五”时期, 我省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2005年为6.2:55.7:38.1, 而2010年为6.2:56.8:37.0, 第二、三产业在交替中出现过此消彼长的情况, 但总体来讲较为平稳。山西经济以工业为主导, 工业结构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山西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十一五”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山西工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规模以上工业中, 建材、化工、有色、电力、钢铁和炼焦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下降了20%, 可以看到高耗能行业增长明显放缓。取而代之的是医药、材料工业、煤化工、食品、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等优势行业增加值由900.8亿元扩大到了3 211.4亿元, 所占比重由原来的49.6%上升到了72.2%, 增幅较为明显。可以看到我省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一枝独大转向多元化发展, 由原来的粗放、单一、低效、高耗的线性发展, 向集约、多元、高效、低碳、循环发展转变。

1.2 工业生产大幅提升, 企业规模集中度扩大, 原煤产量过7亿t

2006~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为18.3%, 21.0%。2010年在全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的带动下, 全省工业经济迅速上升,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 446.3亿元, 是2005年的2.5倍, 5年年均增速为14%。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12家工业企业, 占全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7%, 超大型企业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作为山西最大支柱产业的煤炭工业, “十一五”时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煤矿兼并重组过程以及资源整合。2010年有一半以上的矿井被重组, 全省矿井减少到1 053座, 同时年产在30万t以下小型煤矿则全部被淘汰, 而保留下来的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2010年底, 诞生了4个煤炭产量亿吨级超大型煤炭集团。整合兼并后我省煤炭工业的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我省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煤炭产能得到充分释放, 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7.4亿t, 五年原煤产量累计超过32亿t, 是“十五”时期的1.5倍。

1.3 投资规模持续扩张, 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

“十一五”期间, 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投资规模五年间跨越了5个台阶, 由2005年的1 859.4亿元攀升到2010年的6 352.6亿元, 这一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十五”时期6 00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五年间, 全省累计完成投资达到20 269.9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3.4倍, 年均完成投资4 054亿元, 年平均增速27.2%, 增幅比“十五”时期上升4。6个百分点。随着山西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 投资率逐年提高,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时期, 山西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是“十五”时期的近2倍, 为GDP总量实现翻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五年中投资率始终在50%以上, 且稳中趋升, 屡创新高。“十一五”时期, 山西的投资率是历史上最高时期, 由此表明, 投资是拉动山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贡献突出。

1.4 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66%, 节能减排成效卓著

“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是国务院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国际承诺。为完成这一神圣职责, 山西省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工作力度空前, 各种高耗能及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十一五”前4年, 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8.28%, 完成“十一五”规定目标的81.2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6.34%, 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定目标。到2010年, 万元GDP能耗下降5.36%,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

2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合理增长的建议

2.1 强化目标责任, 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2.1.1 建立能源消费, 总量分解落实机制

科学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方法, 把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区。

2.1.2 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

实行严格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 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 按照年度考核与进度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细化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2.1.3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2.1.4 严格节能评估审查

将固定自查您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控制的重要抓手, 实行严格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

2.1.5 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继续推进资源型价格产品价格改革, 理顺煤, 电、油、气、水和矿产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关系, 完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i和资源性产业退出机制。

2.1.6 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和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对各地区, 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的跟踪监测, 及时监测分析各地区, 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能源消费状况, 及时预警, 合理调控, 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能, 无节制用能的现象。

2.1.7 加强能力体系建设, 加强基础政策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

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工作职责, 建立省、市、县三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管理, 检查和服务机构, 充实人员, 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 中介结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

2.2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2.2.1 坚决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

严格产业政策准入, 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2.2.2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继续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改善能源利用条件, 提高整体用能水平。

2.2.3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继续依法淘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 将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 各责任企业。

2.2.4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 生物制药, 电子信息, 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2.5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仓储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居民服务业、节能环保、市政公共、其他服务业、体育业和娱乐业等16个服务行业, 继续加大投资引导, 深化服务业项目建设。

2.2.6 优化能源密集型产业布局

合理调整各市能源资源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分工, 支持煤炭主产区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非煤炭主产区的市, 县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

2.3 推动能源生产方式变革, 提高能源生产效率

2.3.1 大力发展非常规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

加快煤层气, 矿井抽放瓦斯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 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不断加大新能源开发帝都, 提高非化石能源占全身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不断优化能源生产结构。

2.3.2 不断提高化石能源开发转化效率

积极推进煤炭企业资源回收利用与综合利用, 不断提高资源回采率与伴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2.3.3 加快发展分布式能源

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能系统, 鼓励在城市建筑中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摘要:文章从山西省经济现状和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出发, 全面研究了我省能源的消费现状以及能源消费总量分解的基本原则, 战略性地提出了控制能源消费和保证总量合理增长的几点建议, 对我省的经济能源控制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现状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07.

[2]张蒙, 贾文毓, 李建华.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 (3) :20-21.

能源消费经济发展 第8篇

1952年以来内蒙古生产总值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以资源型发展为主, 根据生产总值指数的翻一番特点划分以下七个区间:

第一区间:1952年-1969年。该阶段共经历18年, 平均增长率为5.35%。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进入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 伴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内蒙古资源型产业应运而生。1958年生产总值指数达到242.6, 较1952年完成翻一番, 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因素1969年重新回到1958年的指数242.6。

第二区间:1969年-1980年。该阶段共经历11年, 平均增长率为6.88%。198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04.6, 较1969年完成翻一番。该阶段属于“文化大革命”的后半段和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 内蒙古经济已进入崭新的环境。

第三区间:1980年-1986年。该阶段共经历6年, 平均增长率为12.95%。198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48.0, 较1980年完成翻一番。本期发展速度几乎是上期发展速度的双倍。

第四区间:1986年-1994年。该阶段共经历8年, 平均增长率为8.76%。199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051.2, 较1986年完成翻一番。本期属于中国市场经济初步形成阶段, 同时也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第五区间:1994年-2001年。该阶段共经历7年, 平均增长率为10.88%。200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225.8, 较1994年完成翻一番。

第六区间:2001年-2006年。该阶段共经历5年, 平均增长率为18.84%。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014.6, 较2001年完成翻一番。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全面带动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

第七区间:2006年-2011年。该阶段共经历5年, 平均增长率为16.65%。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1632.2, 较2011年完成翻一番。本期属于国家“十一五”时期, 也是固定资产投资疯狂增长时期。

第八区间:2011年至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跌至一位数, 进入全新的新常态宏观经济环境。根据上述8个区间的发展2006年前内蒙古的发展基本与全国平均较一致, 但2006年至2011年内蒙古依靠以煤为主的能源型经济的膨胀式发展使得其发展速度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 能源采掘行业以及和能源采掘行业相配套的前后产业为该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从能源釆掘行业取得的丰厚利润并没有真正留在这座城市, 大量的资产用于从经济发达地区购买房地产、豪华汽车等奢侈品, 这种消费形式使得资金被转移出去而没有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一旦资源枯竭经济存在很大风险。

2 内蒙古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能源采掘行业是一个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暴利的产业, 正是由于内蒙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发展滞后经济薄弱, 当能源采掘行业携带丰厚经济利润出现的时候, 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被吸引到该行业。

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与能源总量及全国数据对比见表1。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内蒙古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从上表可以看出, 2005年至2013年全国万元GDP平均能源生产指标为0.75吨 (标煤) , 内蒙古万元GDP能源生产指标为4.09吨 (标煤) , 即内蒙古万元GDP能源生产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指标5.44倍。2005年至2013年全国万元GDP能源平均消费指标为0.83吨 (标煤) , 内蒙古万元GDP能源消费指标为1.70吨 (标煤) , 即内蒙古万元GDP能源生产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指标2.05倍。从全国范围看能源生产小于能源消费, 即供不应求, 这主要是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近几年在50%以上, 但内蒙古能源生产远大于能源消费, 并以原煤采矿出省为主, 另外原煤深加工并不到位, 只是简单的洗煤-焦化等初级产品, 因此无论能源生产还是能源消费所带来的地区生产总值很低。

3 内蒙古能源结构分析

内蒙古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特别是能源生产过度呈现出“一煤独大”的结构性问题。煤炭作为一种非清洁且不可再生的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过高, 而内蒙古同样储量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却没有得到合理开发。伴随着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合理的是内蒙古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内蒙古能源结构性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资源禀赋具有多煤、少油、少气的特点,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高碳化特征显著。长期以来, 内蒙古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 煤炭占比一直居高不下;二是石油对外依存度高,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2005-2013年期间, 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从19082.3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62261.61亿吨标准煤, 其中原煤的占比从95.86%降到91.58%;原油占比有所下降, 从1.10%下降到0.44%;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的占比分别从2.69%、0.36%提高到5.78%、2.20%。同期, 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从10788.3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2657.49亿吨标准煤, 其中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90.44%下降至87.63%, 石油消费占比从8.60%下降到7.74%, 天然气和水电、核电、风电消费占比分别从0.78%、0.17%提高到2.46%、2.17%;三是煤炭消费结构产业分布不均衡。2013年第一产业煤炭消费占比最高, 为33814.58万吨, 占88.2%, 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比次之, 为4043.67万吨, 占10.6%;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占比最低, 仅为462.6万吨, 占1.2%。

4 内蒙古能源弹性分析

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来反应变量之间的变动的敏感程度。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得出我国及内蒙古能源生产和消费弹性系数制作出以下三个图。

2000年-2013年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图中, 内蒙古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整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2002年差值最高, 为2.46。内蒙古2000年、2005年、2006年以及2012年和2013年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 说明这几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慢于能源生产速度;内蒙古2001年至2004年和2007年至2011年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大于1, 说明这几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于能源生产速度。

2000年-201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图中, 内蒙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2001年差值最高, 为0.84。内蒙古2000年、2006年至2013年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 说明这几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慢于能源消费速度;内蒙古2001年至2005年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大于1, 说明这几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于能源消费速度。

2000年-2013年内蒙古能源弹性系数图中, 内蒙古能源生产弹性系数高于能源消费系数, 2001年至2005年间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和消费弹性系数都大于1, 说明这几年内蒙古能源生产与消费相对合理;但2006年以来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大于1、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 说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过度开采, 未带来高速的经济发展, 并能源消费已达到峰值。2012年受煤炭价格因素的影响能源生产弹性出现了负值, 说明煤炭开采严重过剩。

5 结论

5.1 经济发展要依赖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从内蒙古能源结构中不难看出, 内蒙古煤炭生产和消费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其他能源发展严重落后, 虽然煤炭的集中开采和初级加工会带来短期的效益, 难以可持续发展。建议不易高强度集中开采和初级加工, 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原则整合、升级煤炭行业。

5.2 加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通过能源弹性分析得出2005年前内蒙古能源生产与消费量相对合理, 但2006年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的过度开采, 未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0年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内蒙古成为新世纪我国的能源基地。国家有针对性的扶持了内蒙古的能源采掘行业以及和能源釆掘行业相配套的前后产业, 而对其他产业扶持的力度较弱。因此内蒙古的能源采掘行业以及和能源采掘行业相配套的前后产业并不是市场发展的结构, 而是一种新形势下计划经济的产物。这就形成了内蒙古畸形的产业结构:在第二产业内部, 能源采掘行业以及和能源采掘行业相配套的前后产业其关联度极大, 形成严密的产业链并成为第二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而与能源采掘行业关联度小的产业则很难获得发展的空间, 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极低。这使得内蒙古自治区内一些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对能源产业存在高度的依赖性。

摘要:能源短缺与高能耗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 以及由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环保影响, 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 内蒙古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同时伴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耗,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 不利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内蒙古的能源总量、能源消费的品种结构、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以及能源生产、消费弹性来研究, 内蒙古能源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 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内蒙古,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参考文献

[1]于乐海.内蒙古能源生产_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年华东理工大学, 2013.

浅议能源消费优化对经济的促进 第9篇

关键词:能源,消费,优化

1 能源消费优化对策

能源消费的优化对策, 我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来概括:

(1)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巨大而又漫长的一个发展过程, 要对能源利用技术与能源供需形势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思考, 应该根据常规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原则进行深入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一方面是要提高常规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如: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 现阶段提高能源效率的最现实选择就是应该对能源技术的清洁进行大力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不断的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风能的利用与开发, 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水电的强化, 这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的最根本方法。

(2) 推动各环节能源利用的技术创新以及再生能源技术, 推动清洁能源的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 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技术的进步, 所以要继续支持和鼓励特别是能源技术领域的技术发明创造。

(3) 单纯的提高第三产业并不能从根本上将我国的能源效率提高, 所以必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1) 第二产业的比重要降低, 继续阻止高耗能产业增长的过快。 (2)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不断提高, 要对第三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和发展。

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四大组成部分是水电、石油、煤炭和天然气, 由于相对较高的石油价格与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条件,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以煤炭为主, 而我国对重视与发展大力扶持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也预示着将会提高这些日常生活能源在以后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地位。因此能源的消费对经济有着巨大影响。

2 能源消费优化与经济发展

能源消费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大幅度地增长, 这揭示着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 逐年走高, 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提高, 这说明了在一定经济增长水平上, 对更高能源的直接需求, 同时也反映了经济的发展与能源消费增长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能源工业既是一项基础产业, 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之一, 在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就拿近几年来说, 能源消费总量都是一年一个增长的趋势, 所以, 必须加大力度增强对能源产业的宏观管理, 从资源有限和不可再生的的角度为出发点, 来提高对能源工作的重视。在体制上进一步对能源工业的管理和政策扶持加强, 积极组建和整合大型的能源集团, 帮助能源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 通过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同行业重组以及市场的广泛联盟, 从而提高企业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击风险能力。对能源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给予配套政策, 从企业自身应该从内部加强管理, 加强对现有生产装备的技术改造, 并以改进能源生产的科技进步为核心, 通过对科技含量的加大投入来提高工艺水平, 并由此来改变因为能源生产技术的落后而导致的能源效率低下等问题。

3 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

技术的进步一直以来都是降低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 都是节能减耗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先进的技术可以减少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 从而降低能源投入成本, 技术的进步从两个方面可以直接影响能源消耗:一个方面是通过研发新的节能产品以及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第二个方面是开发替代性资源能源, 从而降低现有能源的压力。通过技术进步开发洁净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技术的进步可以把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年限延长, 可是不再生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想从根本上来来解决能源的问题, 还得通过技术进步开发出洁净的新能源以及可再生的能源。

4 结语

为了保证经济与社会能够快速稳定的持续发展, 人们总是会对能源的生产产生过分的依赖。但由于国家资源有限以及会增加导致环境污染的等方面的约束, 如果要想让我国在今后十几年内能源供应量增加一两倍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 我们就必须实现能耗的低增长, 也就是说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尽量使能源消耗的增长减少。如此一来, 虽然经济增加了, 但是却减少了我们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数量, 从而会使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下降。因此, 要实现能源消耗的低增长, 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依靠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德敏, 于彦梅.资源全球化对我国资源安全的冲击及其法律保护[J].重庆社会科学, 2004, (02) .

[2]左建兵, 陈远生.北京市工业用水定额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01) .

能源消费经济发展 第10篇

本文利用多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研究1990—2011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我们构建了两个多变量模型:一个是需求模型, 另一个是供给模型。需求模型中的变量包括能源消费、GDP、能源价格;供给模型中的变量包括能源消费、GDP、资本和劳动。本文拟对这两个模型进行分析以研究因果关系是否有所不同。

一、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模型中的变量包括:能源消费量 (E) 、能源价格 (P) 、实际GDP (Y) 、投资 (I) 和劳动 (L) 。能源消费量 (E) 、能源价格指数 (P) 、资本 (K) 和劳动 (L) 的数据可直接从统计资料中获得, 实际GDP可通过计算名义GDP与同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比获得。所有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和WIND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

(一) 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应先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平稳性检验的一般方法是单位根检验。利用ADF (Augmented Dicky Fuller) 方法对各个变量进行单根检验的结果列于表1中。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的变量的水平值都是非平稳的, 但其一阶差分值却是平稳的, 即各变量均为I (1) 过程。

注:*和**分别表示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二) 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经济计量学建模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有助于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目前对协整关系的检验有许多技术模型, 我们采用Johansen和Juselius (1990) 提出的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检验, 因为一般认为这是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最佳方法。

水平值的VAR模型为:

方程 (1) 可改写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

上式中X=[E, Y, P或Y, E, K, L], Γi=-I+∏1+...+∏i, i=1, 2, ..., k-1, ∏=I-∏1-...-∏k。Δ是一阶差分算子, ν是常数项, εt是白噪音随机扰动项。

我们采用Schwartz信息法则 (SIC) 来确定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长度。由表2可知, 需求模型和供给模型的最优滞后长度都为1期。

在最优滞后阶数为1的情况下, 我们对两个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表3给出了协整检验的结果。在表3中, T*和C*分别是不具有线性趋势的原假设H*的统计检验值和临界值, T和C分别是具有线性趋势的原假设H的统计检验值和临界值。r表示协整向量的个数。

根据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 需求模型和供给模型均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这一结果意味着需求模型中的三个变量E、Y和P以及供给模型中的四个变量E、Y、K和L均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

(三) 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协整关系存在, 我们估计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而不是VAR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的分析集中于能源消费 (E) 和经济增长 (Y) 的关系, 因此根据Granger定理, 方程 (2) 中的需求模型可以重写为:

方程 (2) 中的需求模型可以重写为:

上式中的ECT表示误差修正项。

表4给出了需求模型与供给模型中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需求模型的检验结果与供给模型基本相同。首先, 无论是需求模型还是供给模型, GDP方程中能源消费滞后项与能源消费方程中GDP滞后项的系数都不显著。这说明短期中这两个变量不存在因果关系。其次, 两个模型中ECT项和相互作用项的系数在GDP方程都不显著, 但在能源消费方程中是显著的。这说明两个模型都存在着长期中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但不存在从能源消费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长期中的原因都来自于向量误差修正项ECT。

注:所有的统计量都是F统计量;*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

中国GDP和能源消费之间短期因果关系的缺失与Yu和Jin (1992) 以及Masih (1996) 对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所做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长期中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结论与Cheng和Lai (1997) 对台湾所做的实证分析结果相同, 但是与Glasure和Lee (1998) 对韩国以及Masih (1996) 对巴基斯坦所做的实证研究结论不同。Stern (1993) 对美国所做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结论。

三、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构建了两个多变量模型而不是用两变量时间序列模型来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两个多变量模型分别是包含能源消费、GDP和能源价格变量的需求模型与包含GDP、能源消费、资本和劳动的供给模型。在实证分析过程中由于我们发现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因此我们使用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而不是VAR模型。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在协整关系存在的情况下, 多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对于从长期的动态中分辨出短期的关系是有效的。我们发现短期中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长期中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r原因。这说明在短期和长期中能源节约政策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这一政策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在其他的要素即资本和劳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能源投入的减少并不一定带来产出的下降, 尽管产出的的增加 (下降) 会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 (下降) 。如果资本和 (或) 劳动投入增加但能源投入下降, 则产出可能会降低。这三种要素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取决于他们之间关系的性质, 即取决于这三种要素是互补性还是替代性。

长期中不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也意味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而减少碳排放的长期发展战略是可行的。另外, 由于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所以当经济快速增长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碳排放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 2003, (11) .

[2]赵进文, 范继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8) .

[3]于全辉, 孟卫东.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 2008, (6) .

[4]Cheng, B.S., &Lai, T.W (.1997) .An investigation of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in Taiwan.Energy Economics, 19, 435-444.

[5]Glasure, Y.U., &Lee, A (.1998) .Cointegration, error-cor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nergy:The case of South Koreaand Singapore.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 17-25.

[6]Johansen, S., &Juselius, K (.1990) .Maximum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money.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52, 169-210,

[7]Masih, A.M.M., &Masih, R (.1996) .Energy consumption, 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Results from a multi-country study based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ing techniques.Energy Economics, 18, 165-183.

[8]Oh, W., &Lee, K. (2004)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revisited:The case of Korea 1970-1999.EnergyEconomics, 26 (1) , 51-59.

[9]Stern, D.I (.1993) .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Energy Economics, 15, 137-150.

[10]Stern, D.I. (2000)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energy in the US macroeconomy.Energy Economics, 22, 267-283.

能源消费经济发展 第11篇

海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增加值和能耗都有着较快速的增长。

一、能源消费

制造业是海南省的主要耗能部门之一,2005年至2012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能耗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5-40%。“十一五”期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能耗年均增速为8.1%;“十二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7.9%;2012年与2005年相比,制造业能耗已翻了将近一番。

目前,海南省能耗较高的9个制造业子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外,其余8个行业均为海南省支柱产业(见表1)。值得说明的是,自2012年开始,海南省的统计数据采用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但为了保持数据序列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本研究将201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处理,仍沿用了2005—2011年统计数据所采用的行业分类。

近年来,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4大高耗能行业产能的扩张,对制造业乃至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生铁和粗钢产能的全面停产,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则又起到了一定的中和作用,空余出约50万吨标准煤的增长空间。

二、行业增加值

从制造业分行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来看,海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由不到16%升至17.3%(见表2)。

“十一五”期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32.1%;“十二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3.0%;2012年制造业增加值是2005年水平的4.6倍。

由于海南省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因此,个别大项目的上马会导致相应子行业的增加值和能耗都产生跳跃性的增长。例如,“十一五”期间投产的炼油项目,导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400%以上,行业综合能耗增长300%以上。但放大至整个制造业部门和全省GDP来看,这种跳跃的幅度则有所缓和。

三、万元增加值能耗

“十一五”期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等措施的全面实施,海南省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年均下降率为15.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降幅明显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然而,由于几个造纸和化工等高耗能项目的上马,“十二五”前两年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反而有所上升,年均增长3.9%。(见表3)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末期,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都已降至1tce以下。海南省制造业目前的水平是1.426tce,说明依靠制造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万元增加值能耗还具备较大的下降潜力。

四、单位产品能耗

经过“十一五”时期大力度的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海南省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均已远远低于全国2010年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但与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部分产品的单耗可能还具备一定的下降空间。例如天然气合成氨技术,海南省目前的吨氨综合能耗是1.2tce以上,而美国水平已低于1tce,说明海南省还具有一定的技术节能潜力。(见表4)

五、能源结构

由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都属于能源消耗 型,使用的能源品种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技术,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可替代性不强,因此,从统计数据来看,整个制造业部门的能源结构变化的规律性不强。2005年至2012年之间,一个相对而言最优的能源结构出现在2008年,煤炭占比低于18%,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合计接近70%。

六、资源禀赋

根据《海南省十二五新型工业发展规划》,海南省具有优势矿产资源和独特的气候资源。现已探明列入资源储量统计的矿产有57种,其中,列入国家统计一级的有铁、钛、石灰石、石英砂、石油和天然气,且富矿比例大(品位高)、开采条件好。海南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独特的热带林木、果蔬、热带作物和水产品等农产品资源,林木生长快,轮伐期较短。海南优势资源为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药、食品和热带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该规划也充分考虑了海南省制造业资源来源的区位优势。海南地处我国最南端,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的交汇点,位于北部湾经济圈重点发展区域。面向东南亚和南海,地处国际主航道中心位置,是全国承接国际航道咽喉马六甲海峡最近的物流中转区。所辖岛屿和海域毗邻港、澳、珠三角地区和东南亚,海空交通运输便捷,临北部湾地区聚集海南最重要的港口群(洋浦港、海口港、八所港等),良好的区位和港口条件,可辐射整个华南、华东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发展出口型工业。

七、结论和建议

海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虽然制造业增加值和能耗都有着较快速的增长,但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到18%,远低于国内外许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水平。

经过“十一五”时期大力度的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海南省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均已远远低于全国2010年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海南省具有较好的发展制造业的本地资源禀赋和交通运输的区位优势,再考虑到“十一五”时期的节能工作成效和基础,海南省可以在实现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的同时,合理兼顾制造业的发展,以相对较低的能耗增长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走出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低碳工业化道路。

(佟庆,1977年生,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研究。王宇,1977年生,博士,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讲师,长期从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研究。秦旭映,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工程师)endprint

海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增加值和能耗都有着较快速的增长。

一、能源消费

制造业是海南省的主要耗能部门之一,2005年至2012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能耗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5-40%。“十一五”期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能耗年均增速为8.1%;“十二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7.9%;2012年与2005年相比,制造业能耗已翻了将近一番。

目前,海南省能耗较高的9个制造业子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外,其余8个行业均为海南省支柱产业(见表1)。值得说明的是,自2012年开始,海南省的统计数据采用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但为了保持数据序列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本研究将201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处理,仍沿用了2005—2011年统计数据所采用的行业分类。

近年来,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4大高耗能行业产能的扩张,对制造业乃至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生铁和粗钢产能的全面停产,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则又起到了一定的中和作用,空余出约50万吨标准煤的增长空间。

二、行业增加值

从制造业分行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来看,海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由不到16%升至17.3%(见表2)。

“十一五”期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32.1%;“十二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3.0%;2012年制造业增加值是2005年水平的4.6倍。

由于海南省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因此,个别大项目的上马会导致相应子行业的增加值和能耗都产生跳跃性的增长。例如,“十一五”期间投产的炼油项目,导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400%以上,行业综合能耗增长300%以上。但放大至整个制造业部门和全省GDP来看,这种跳跃的幅度则有所缓和。

三、万元增加值能耗

“十一五”期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等措施的全面实施,海南省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年均下降率为15.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降幅明显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然而,由于几个造纸和化工等高耗能项目的上马,“十二五”前两年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反而有所上升,年均增长3.9%。(见表3)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末期,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都已降至1tce以下。海南省制造业目前的水平是1.426tce,说明依靠制造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万元增加值能耗还具备较大的下降潜力。

四、单位产品能耗

经过“十一五”时期大力度的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海南省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均已远远低于全国2010年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但与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部分产品的单耗可能还具备一定的下降空间。例如天然气合成氨技术,海南省目前的吨氨综合能耗是1.2tce以上,而美国水平已低于1tce,说明海南省还具有一定的技术节能潜力。(见表4)

五、能源结构

由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都属于能源消耗 型,使用的能源品种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技术,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可替代性不强,因此,从统计数据来看,整个制造业部门的能源结构变化的规律性不强。2005年至2012年之间,一个相对而言最优的能源结构出现在2008年,煤炭占比低于18%,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合计接近70%。

六、资源禀赋

根据《海南省十二五新型工业发展规划》,海南省具有优势矿产资源和独特的气候资源。现已探明列入资源储量统计的矿产有57种,其中,列入国家统计一级的有铁、钛、石灰石、石英砂、石油和天然气,且富矿比例大(品位高)、开采条件好。海南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独特的热带林木、果蔬、热带作物和水产品等农产品资源,林木生长快,轮伐期较短。海南优势资源为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药、食品和热带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该规划也充分考虑了海南省制造业资源来源的区位优势。海南地处我国最南端,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的交汇点,位于北部湾经济圈重点发展区域。面向东南亚和南海,地处国际主航道中心位置,是全国承接国际航道咽喉马六甲海峡最近的物流中转区。所辖岛屿和海域毗邻港、澳、珠三角地区和东南亚,海空交通运输便捷,临北部湾地区聚集海南最重要的港口群(洋浦港、海口港、八所港等),良好的区位和港口条件,可辐射整个华南、华东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发展出口型工业。

七、结论和建议

海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虽然制造业增加值和能耗都有着较快速的增长,但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到18%,远低于国内外许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水平。

经过“十一五”时期大力度的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海南省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均已远远低于全国2010年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海南省具有较好的发展制造业的本地资源禀赋和交通运输的区位优势,再考虑到“十一五”时期的节能工作成效和基础,海南省可以在实现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的同时,合理兼顾制造业的发展,以相对较低的能耗增长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走出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低碳工业化道路。

(佟庆,1977年生,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研究。王宇,1977年生,博士,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讲师,长期从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研究。秦旭映,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工程师)endprint

海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增加值和能耗都有着较快速的增长。

一、能源消费

制造业是海南省的主要耗能部门之一,2005年至2012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能耗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5-40%。“十一五”期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能耗年均增速为8.1%;“十二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7.9%;2012年与2005年相比,制造业能耗已翻了将近一番。

目前,海南省能耗较高的9个制造业子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外,其余8个行业均为海南省支柱产业(见表1)。值得说明的是,自2012年开始,海南省的统计数据采用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但为了保持数据序列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本研究将201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处理,仍沿用了2005—2011年统计数据所采用的行业分类。

近年来,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4大高耗能行业产能的扩张,对制造业乃至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生铁和粗钢产能的全面停产,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则又起到了一定的中和作用,空余出约50万吨标准煤的增长空间。

二、行业增加值

从制造业分行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来看,海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由不到16%升至17.3%(见表2)。

“十一五”期间,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32.1%;“十二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3.0%;2012年制造业增加值是2005年水平的4.6倍。

由于海南省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因此,个别大项目的上马会导致相应子行业的增加值和能耗都产生跳跃性的增长。例如,“十一五”期间投产的炼油项目,导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400%以上,行业综合能耗增长300%以上。但放大至整个制造业部门和全省GDP来看,这种跳跃的幅度则有所缓和。

三、万元增加值能耗

“十一五”期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等措施的全面实施,海南省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年均下降率为15.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降幅明显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然而,由于几个造纸和化工等高耗能项目的上马,“十二五”前两年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反而有所上升,年均增长3.9%。(见表3)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末期,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都已降至1tce以下。海南省制造业目前的水平是1.426tce,说明依靠制造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万元增加值能耗还具备较大的下降潜力。

四、单位产品能耗

经过“十一五”时期大力度的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海南省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均已远远低于全国2010年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但与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部分产品的单耗可能还具备一定的下降空间。例如天然气合成氨技术,海南省目前的吨氨综合能耗是1.2tce以上,而美国水平已低于1tce,说明海南省还具有一定的技术节能潜力。(见表4)

五、能源结构

由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都属于能源消耗 型,使用的能源品种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技术,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可替代性不强,因此,从统计数据来看,整个制造业部门的能源结构变化的规律性不强。2005年至2012年之间,一个相对而言最优的能源结构出现在2008年,煤炭占比低于18%,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合计接近70%。

六、资源禀赋

根据《海南省十二五新型工业发展规划》,海南省具有优势矿产资源和独特的气候资源。现已探明列入资源储量统计的矿产有57种,其中,列入国家统计一级的有铁、钛、石灰石、石英砂、石油和天然气,且富矿比例大(品位高)、开采条件好。海南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独特的热带林木、果蔬、热带作物和水产品等农产品资源,林木生长快,轮伐期较短。海南优势资源为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药、食品和热带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该规划也充分考虑了海南省制造业资源来源的区位优势。海南地处我国最南端,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的交汇点,位于北部湾经济圈重点发展区域。面向东南亚和南海,地处国际主航道中心位置,是全国承接国际航道咽喉马六甲海峡最近的物流中转区。所辖岛屿和海域毗邻港、澳、珠三角地区和东南亚,海空交通运输便捷,临北部湾地区聚集海南最重要的港口群(洋浦港、海口港、八所港等),良好的区位和港口条件,可辐射整个华南、华东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发展出口型工业。

七、结论和建议

海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虽然制造业增加值和能耗都有着较快速的增长,但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到18%,远低于国内外许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水平。

经过“十一五”时期大力度的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海南省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均已远远低于全国2010年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海南省具有较好的发展制造业的本地资源禀赋和交通运输的区位优势,再考虑到“十一五”时期的节能工作成效和基础,海南省可以在实现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的同时,合理兼顾制造业的发展,以相对较低的能耗增长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走出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低碳工业化道路。

能源消费经济发展 第12篇

Logistic模型又称阻滞增长模型, 不需要严格假设条件, 能刻画包含战争、技术进步和重大事件影响因素在内的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和环境影响的反馈机制, 已经在人口预测、疾病控制、种群繁殖等众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实际运用。目前, 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利用Logistic模型对能源消费领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和预测, 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1 - 2]。

本文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 建立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法国和世界的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函数, 通过对能源消费预测曲线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 给出未来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对策。

1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情况简介

BP统计数据结果显示[3], 2011 年一次能源消费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俄罗斯联邦、印度、日本、加拿大、德国、巴西、韩国和法国, 占全部统计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5. 3% 。

除世界能源消费外, 我们从中选取了中国、美国、日本、巴西和法国的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情况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两个能源消费国, 2011 年的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额的39. 8%[3]。中美两国的能源消费趋势对未来世界能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 其能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 但是其能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前列, 具有现代发达国家的典型能源消费特征。巴西作为拉丁美洲国家, 与中国同属 “金砖四国”, 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国家之一。法国是欧盟的核心成员之一, 具有欧盟能源消费的典型特征。

因此, 中国、美国、日本、巴西和法国等国家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 覆盖了亚洲、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等主要能源消费区域, 其能源消费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基本可以表征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发展方向。图1 是采用BP公司1965—2010 年的统计数据绘制得到的中国、美国、日本、巴西和法国等国家能源消费曲线。

2 建立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函数

2. 1 Logistic模型简介

能源消费Logistic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1]:

其中, N为因变量, 表示国家能源年度消费量, N0为基准年国家能源消费量; t为自变量, 表示时间; K为常数, 表示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极限值。r为国家能源消费固有增长率;

这是一类典型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 解出N表达式, 进行线性代换,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结果进行算法优化和线性拟合[2]。

2. 2 国家能源年度消费函数和世界能源年度消费函数的建立

根据BP官方网站发布的1965—2010 年度世界能源数据统计年鉴里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统计数据[4], 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 经过算法优化后, 建立了中国、美国、日本、巴西和法国等国家和世界的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函数, 其分别如下:

单位: Mtoe

鉴于各国经济发展形态各有不同和数值模拟过程中的数据优化选择, 模型建立过程中使用的样本数据略有不同。其中, 中国样本数据采用2001—2010 年数据, 其他国家样本数据都采用1965—2010年数据。从公式 ( 2) ~ 公式 ( 7) 可以得知, 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法国和世界的能源年度消费总量极值分别为3 200mtoe、2 910mtoe、570mtoe、306mtoe、295mtoe、19 300mtoe。

图2 是公式 ( 2) ~ 公式 ( 7) 数值模拟得到的世界及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法国等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预测趋势图。

图 2 中国 ( a) 、美国 ( b) 、日本 ( c) 、巴西 ( d) 、法国 ( e) 等国家及世界 ( f) 能源年度消费 Logistic 预测曲线图

2. 3 国家能源年度消费预测函数模拟误差分析

公式 ( 2) ~ 公式 ( 7) 建立的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预测函数在不同年度得到的预测值与实际统计值之间的误差如图3 所示。总体上来看, 除了少数误差数据超过10% 之外, 绝大部分模拟误差基本控制在 ± 10% 以内。从1970—2010 年, 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模拟误差都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之内, 且均围绕中心线期望值 ( 0% ) 波动。这充分说明了本文所建立的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预测函数对历史数据具有一定可再现能力, 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 4 2011 年能源消费预测误差分析

基于公式 ( 2) ~ 公式 ( 7) , 我们预测了2011年的各国能源消费总量。具体如表1 所示。表1 同时列出了各国公布的2011 年实际能源消费总量。对比模拟预测值和实际报道值可以发现, 预测误差基本处于5% ~ 12% 区间, 这与图3 非常相符。这说明本文所建立的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Logistic预测函数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

3 世界及各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趋势预测分析

3. 1 经济危机对国家能源年度消费的影响

各国能源年度消费总量Logistic模拟曲线与实际曲线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吻合度较高。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 Logistic模拟曲线为平滑 “S” 型曲线, 而实际能源消费曲线在总体递增的基础上, 也出现了若干次明显的下挫, 这主要是源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或有影响力的局部战争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 导致能源消费的短时降低, 如三次石油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次贷危机等。在经过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调整和恢复后, 各国能源消费历经 “V”型反转后, 仍统一回归到类Logistic曲线的发展轨道。

3. 2 当前中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增长率过大

中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函数的增长率 ( r =0. 2201) 明显大于其他国家, 表现为中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态势非常迅猛。2011 年的中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相对于2000 年净增加了158. 6% 。在约十年时间内, 中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能源年度消费总量的比例已经由2010 年的10. 8% 增长到2011 年的21. 3% 。过高的中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增长率对中国的能源供给、能源安全影响巨大。

3. 3 未来10 年中国国家能源遭遇供给瓶颈

中国于2011 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 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 上升至2012 年的57% , 突破了50% 的警戒线[5]。从图2 ( a) 中可以看出, 中国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在 “十三五”末即2020年左右就基本达到了饱和状态, 能源年度消费极限值仅为3200mtoe。相对于2011 年, 后续9 年的中国能源年度消费极限增量约为587mtoe, 仅相当于2008- 2011 年4 年的增量值。但是, 按照我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到2020 年, 国民生产总值将相对于2010 年翻一番。基于当前中国国家能源消费的增长趋势, 有限的能源供给增量如何满足我国 “十二五”和 “十三五”的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将是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单位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为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淘汰落后产能,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 势在必行。

3. 4 未来国际和国内能源竞争形势依然严峻

对比图2 中各国能源年度消费预测曲线可以发现, 美国和世界约在2080 年达到能源年度消费饱和状态, 而日本、法国、巴西约在2040 年达到饱和状态, 分别滞后中国约60 年和20 年。同时可以看出, 相对于2011 年, 2020 年世界能源年度消费增量为825mtoe, 其中71% ( 约587mtoe) 为中国的能源年度消费增量。随着岩页气等新兴开采技术的引入, 世界能源可开采量正逐年增加,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自给率逐步提高, 短时间内无需为能源供给增长过分担忧, 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当缓解未来10年国际能源竞争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压力。

但是从上述数据来看, 我国的能源增长需求过于旺盛, 在当前国际能源定价机制环境下, 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需要我国在稳定现有能源供给渠道的基础上, 扩大能源供给量, 不断增强世界能源定价话语权, 并积极开拓新的能源供给区域和实施更加优化灵活的能源组合方式。

同时, 相对于未来10 年国际能源竞争态势相对趋缓的状况, 面对我国可以获得的有限能源资源, 国内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单位之间的内部能源消费竞争将更为激烈, 更值得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决策咨询人员关注。为建立内部竞争有序、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消费环境, 有必要建立健全能源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能源规划和行之有效的行政政策, 统筹兼顾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 优化能源资源配置, 同时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行业和企业适当倾斜, 引领国家能源消费的总体发展方向。

3. 5 巴西国家能源年度消费的特点

Logistic模型是典型的阻滞增长模型, 有固有增长率和容纳量参数, 随着经济的增长, 理想能源年度消费会从初始增长阶段到指数增长阶段再到稳定生长阶段, 呈现典型的 “S”型曲线。在经历了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 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从20 世纪60 年代起就已经步入了快速、成熟的增长轨道, 与之相适应的是, 世界、美国、日本、法国从1965 年起的国家能源年度消费Logistic预测曲线并没有出现初始增长阶段, 而是直接呈现为指数增长阶段。与实际情况同样相符的是, 21 世纪前10 年中国的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曲线同样处于Logistic预测曲线的指数增长阶段。

只有巴西的国家能源年度消费Logistic预测曲线在包含快速增长阶段之外, 还呈现了局部的初始增长阶段 ( 实为初始增长阶段的末期) 。这与巴西的能源结构和发展密切相关。20 世纪中期, 受限于当时的探测和开采技术, 巴西一直被认为是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家[6], 只能从国外进口常规的一次能源。在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机两年后, 巴西政府执行了乙醇计划, 目的是降低对世界能源的依赖程度, 巴西能源消费出现了初步的增长。近些年来, 巴西乙醇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 /3, 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总量的50%[7]。巴西自从2006 年首次发现了盐下油气以来, 先后至少发现了5 块油气田[7]。2008 年12 月, 巴西的石油平均日产量已经达到了188 万桶, 位居拉美第三位。巴西的已探明石油资源达到98. 91 亿吨, 排名世界第14 位; 天然气资源量为6 万亿m3, 排名世界第18 位。根据EPE的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上油气资源投入开发, 2006 年到2022 年巴西国内石油产量将继续保持超出国内石油消费量。预计到2022 年, 巴西国内的石油产量将达到300 万桶/日[8]。巴西的能源消费潜力被逐步激发出来, 步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随着巴西的能源已探明存量和供给量大幅提高, 巴西的能源年度消费极值 ( K) 也会出现一定增长, 其国家能源年度消费Logistic预测曲线也会有相应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 巴西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在21 世纪前10 年的增长率有了明显的增大, 已经出现了偏离原有预测曲线的发展态势。

但是以巴西为代表的中南美国家的能源年度消费量和年度消费增量在未来10 年的变化都非常有限, 对全球能源消费影响不大。因此, 中南美洲区域巨大的潜在石油储量和开采量, 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未来10 年能源供给增量巨大的紧张局势。拓展我国在中南美洲区域的能源供给, 应是我国未来能源国际布局的重点方向之一。

4 中国国家能源发展政策建议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经济地位又决定了国家的世界地位, 因此, 世界各国对能源都极其重视。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期, 要充分做好未来国家能源规划和政策制定,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稳步推进。现给出如下能源政策建议:

( 1) 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虽然已探明的传统石化能源可开采量在逐年缓慢增加, 但是不可逆转的是, 地球上的石化能源正逐渐在不可再生地被消耗掉。并且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世界能源竞争, 我国目前的 “低效率”能源消费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此, 我国能源政策的首要措施应该是, 下定决心淘汰落后产能, 限制高能耗产能, 积极推广节能技术, 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降低单位GDP能耗, 为2020 年国民经济再翻一番夯实基础。

( 2) 准确预期全球能源竞争形势, 洞悉各国能源战略, 确保能源供给安全。不同国家面临各自的能源需求压力, 会制定不同的国家能源政策, 但是稳定能源供给的目标是一致的。公共海域划分的争端, 密集进行北极科考等, 都暗含着能源争夺战进一步升温。我国在稳定现有能源供给量的基础上, 应利用多种贸易方式, 与包括中南美洲国家在内的众多国家开展广泛的国际能源合作, 拓宽能源供给渠道, 增大能源供给容量, 分散能源采购风险。同时, 积极采用新型能源勘探和开采技术, 提高国内石化能源的开采效率和开采量, 并从政策上和经济上激励新能源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推动, 直接或间接的增大能源供给总量。

( 3) 科学制定国家层面的能源法规体系和政策。建立健全能源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能源规划和行之有效的行政政策, 统筹兼顾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 优化国内能源资源配置, 同时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行业和企业适当倾斜, 引领国家能源消费的总体发展方向。

摘要:基于Logistic模型, 利用1965—2010年度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历史统计数据, 数值优化并建立世界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和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法国等国家能源年度消费总量函数, 绘制至2120年的相应能源年度消费总量预测曲线。模拟数据表明, 在当前能源资源禀赋下, 中国、美国、日本、巴西、法国和世界的能源年度消费总量极值分别为3200mtoe、2910mtoe、570mtoe、306mtoe、295mtoe、19300mtoe。面对我国当前和未来中长期的能源消费紧迫形势, 结合世界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能源消费发展趋势, 针对我国的能源消费特点和具体国情, 提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Logistic模型,预测,政策

参考文献

[1]付娟, 金菊良, 魏一鸣, 等.基于遗传算法的中国清洁能源需求Logistic预测模型[J].水电能源科学, 2010 (9) :175-178

[2]杨波, 谭章禄.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预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12) :45-48, 58

[3]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DB/OL]. (2013-06) [2013-03-20].http://bp.com/statisticalreview

[4]BP, Historical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65-2011[DB/OL]. (2012) [2013-3-20].http://bp.com/statisticalreview

[5]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政策 (2012) [DB/OL]. (2012-10-24) [2013-03-20].http://www.gov.cn/jrzg/2012-10/24/content_2250372.htm

[6]王宇丹, 宋媛.世界石油版图中心或转西半球[J].决策与信心, 2012 (2) :21-22

上一篇:重症骨盆骨折下一篇:类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