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麻醉范文

2024-08-02

围手术麻醉范文(精选10篇)

围手术麻醉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34岁~70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2例,有哮喘病史者1例,感冒未愈1例,6例均为全麻后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

麻醉方法:诱导药为阿托品0.5 mg,地塞米松5 mg,芬太尼2 mg,咪唑安定2 mg,丙泊酚2 mg,琥珀胆碱1~2 mg,麻醉维持用丙泊酚、芬太尼、琥珀胆碱复合液。

支气管痉挛发生时间:气管插管后2例,术中3例,吸痰时1例。

支气管痉挛的处理方法:其中2例因麻醉浅插管过深,经加深麻醉,退管1 cm~3 cm后,呼吸道阻力和哮鸣音消失。1例加用氯胺酮1 mg/kg,氢化可的松100~200 mg,异丙嗪25 mg好转。1例有哮喘史患者插管后气道阻力异常增高,SpO2降为65%,拔出气管导管,面罩加压吸氧;静注氨茶碱、氢化可的松后症状全部消失,改用喉罩,肌松药换为维库溴胺并吸入异氟醚完成手术。

2 讨论

围麻醉期中发生支气管痉挛的诱因多种多样,包括迷走神经兴奋、机械或化学刺激、组胺释放等,但基本病因是在气道反应性的基础上,由外界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或炎症递质释放而产生支气管平滑肌的反应性收缩。本组患者有4例分别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感冒病史,其呼吸道黏膜在反复的炎症刺激下对各种外来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在受到刺激时较常人更易于发生痉挛性收缩。在浅麻醉下气管内导管对气道黏膜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琥珀胆碱的组胺释放作用恰好促成了支气管痉挛的发生。还有1例吸痰时引发支气管痉挛是直接刺激气道黏膜反射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所致。

麻醉过程中支气管痉挛的处理:首先查明原因,及时消除刺激源和对症治疗。由麻醉药引起或药物过敏者,应立即停药;麻醉过浅引起者应加深麻醉;插管过深者纠正导管的位置,而不是乱用支气管扩张药。而当诱因排除后,支气管痉挛仍不能缓解时,则应按药理特性及时选用支气管扩张药,氨茶碱扩张支气管作用迅速,应为首选。激素类药物有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抗炎、抗过敏、直接扩张气管平滑肌[2]等作用,对稳定疗效有重要作用。呼吸道炎症会使气道黏膜水肿,管径缩小,这类患者平滑肌稍微收缩即可使呼吸道阻力明显上升,因此大多数医师把激素药作为预防和治疗支气管痉挛的一线药物。有报道加用小剂量氯胺酮静注对顽固性支气管痉挛特别有效[3]。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良好的呼吸管理至关重要,有报道称当气道压力升至60 cm H2O时,用麻醉呼吸机每次约有0.5 L气体未进入患者体内[4],且SpO2呈逐渐下降之势。为保证有效的潮气量和通气量,应调整呼吸参数,必要时手法控制呼吸。症状缓解指征:哮鸣音、湿音消失,气道压力小于2.0 kPa, SpO2大于96%,呼吸平稳,心率、血压在正常范围。

防止支气管痉挛的急性发作,最重要的原则是在气管插管前对气道进行充分的局部麻醉,正确选用麻醉药物,如应用异丙酚、氯胺酮和吸入麻醉药诱导及维持,但如有过敏性体质者慎用异丙酚,禁用吗啡、硫喷妥钠、琥珀胆碱等。尽量选用不释放组胺的肌松药,慎用卡肌宁。插管前静注麻醉性镇痛药及利多卡因(1.5~2.0 mg/kg)可减轻气道反应性,插管不宜过深,全麻要维持足够的深度,吸痰及拔管时保持一定的麻醉深度,也可在持续滴注利多卡因下拔管。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18~1019

[2]白春学, 方晓惠, 钮善福, 等.地塞米松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5, 11 (3) :403~405

[3]李成田.氯胺酮治疗麻醉诱发严重支气管痉挛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8) :2458

术后尿潴留麻醉和围手术期考量 第2篇

【关键词】尿潴留;麻醉;手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5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97-021排尿机制的探讨

众所周知,膀胱的排尿是间歇地进行的。尿液在膀胱内贮存并达到一定量时,才能引起反射行排尿动作将尿液经尿道排放于体外。排尿动作由膀胱逼尿肌和膀胱括約肌共同协作完成。

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由2-4骶髓发出的盆神经中含副交感神经纤维,它的兴奋可使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松驰,促进排尿。交感神经纤维是由腰髓发出,经腹下神经到达膀胱。它的兴奋则使逼尿肌松驰、内括约肌收缩,阻抑尿的排放。但在排尿活动中交感神经的作用比较次要。膀胱外括约肌受阴部神经(由骶髓发出的躯体神经)支配,它的兴奋可使外括约肌收缩。这一作用受意识控制。至于外括约肌的松驰,则是阴部神经活动的反射性抑制所造成的。

这两套系统同时由脊柱反射的两个脑桥脑干中心来控制,它们分别是脑桥存储中心和脑桥排尿中心。膀胱的自动控制在婴儿出生的前几年就已经完全发展成熟,涉及到大脑皮层、脑桥中心、脊椎之间的相互协作来影响膀胱的控制。在排尿期间,可分为存储和排空两个阶段。当膀胱的容量达到150ml的时候,人体将有排尿的感觉。膀胱壁内的张力受体在尿液达到300毫升的时候被激活,使人有尿液充满的感觉。激活的张力受体通过A和C纤维来传播信号,信号通过盆腔感觉神经传播到脊髓,在那里副交感神经元被激活。被激活的副交感神经元刺激盆腔神经的传出,这一刺激传出导致逼尿肌的收缩。逼尿肌的收缩只持续几秒钟,但实质上增加了膀胱内的压力,压力值从静息压力的40毫米水柱到几百毫米水柱。当膀胱内压达到排泄门槛的时候,逼尿肌收缩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增加。这就创建了一个完全的和同步的逼尿肌收缩,这一收缩可以使膀胱快速而且有效地排空尿液。

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初级中枢起调控作用,给予易化和抑制行影响。根据具体情况,促进排尿活抑制排尿。如当环境条件不许可排尿时,传入刺激从膀胱的牵张感受器和从尿道、阴茎、阴道、会阴直肠、肛门括约肌的本体觉传入纤维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尿道外括约肌运动神经元,同时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最终的效果是通过括约肌的收缩和逼尿肌的舒张来阻止排尿。进一步从大脑皮层和脑桥中心的大脑输入来协助阻止副交感神经元和激活交感神经通路。2术后尿潴留的诊断

有三种方法来确诊术后尿潴留:它们分别是①病史和身体检查;②膀胱导尿术;③超声波检查法。

2.1临床体检下腹部有不适或疼痛的感觉是术后尿潴留的常规指标,但这些症状在局麻术后、脊柱损伤、中风及服用镇静药物的患者身上无法表现,常出现漏诊。耻骨上的触诊和叩诊是一种临床体检中常见的诊断术后尿潴留的方法,膀胱叩诊浊音界到脐时,大约需要至少500毫升的尿液,但是从浊音界到脐以上时,尿量最多可以达到1000毫升。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够准确测量膀胱残尿量,存在一定缺陷。

2.2膀胱导尿术导尿术是住院病人大手术中一种常见的步骤,它可以帮助医生监测尿量、指导容量复苏、是血流动力学的替代标志。膀胱导尿术即是作为术后尿潴留的诊断工具,同时又是其有效治疗手段。术后阶段的不能排尿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围手术期液体的不足等。因此有必要在诊断术后尿潴留之前和插管之前,评估引起术后尿潴留的主要原因。插管属于侵入性操作,有可能造成包括导管相关感染、尿道损伤、前列腺炎、患者不舒服等并发症的出现。

2.3超声波检验评估近几十年来,超声波检查作为一种显像模式来评估膀胱的功能,确诊术后尿潴留的手段在临床中越来越多被应用开来。一些实验研究表明膀胱导尿的方法和超声波检测的方法对于尿液容量的测量有着很好的相关性。就女性患者来说超声检测有可能低估膀胱容量。当超声波检验和导尿术是由一名医生完成的时候,两种方式对于尿液容量测量的差距非常小,这表明检查需要由同一名医生完成的重要性。3术后尿潴留的围手术期风险因素

3.1年龄和性别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五十岁以上的病人风险增加2.4倍以上。同时研究表明男患者性发生的几率明显要高于女性患者。、

3.2并存病现今的神经性疾病如中风、小儿麻痹症、脑性瘫痪、多发性硬化、脊髓病变、酒精中毒性神经病变是尿潴留形成的发病诱因。

3.3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和拟交感神经药等在围手术期的使用会影响到膀胱的机能。碳酸胆碱和氨甲酰甲胆碱等M胆碱激动药可引起膀胱内的压力升高,导致逼尿肌的高度活跃。4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治疗

术后尿潴留的预防主要是解除患者忧虑,术前在床上训练排尿动作。发生尿潴留后可用听流水音、针灸、下腹部热敷、嘱患者站立或坐位排尿等法。术后6-8h如仍不奏效,需实施导尿术。尿潴留时间过长,膀胱膨胀使逼尿肌收缩力减退,同时尿道括约肌持续痉挛,逼尿肌收缩功能难于短期回复,可造成尿管依赖状态。对此种情况,可酌情应用促进逼尿肌收缩药物,或中医中药治疗。对于血块梗阻所致的尿潴留,首先应于术后严密观察尿色,如尿色变浓,应及时增加输液量或应用利尿剂增加尿量,稀释尿中血液防止形成血凝块引起梗阻。如此方法效果不佳,可放入三腔尿管进行膀胱持续冲洗。如已经发生血块梗阻膀胱颈,应尽快放入较粗尿管甚至金属导尿管加压冲洗吸出血块,否则血块收缩形成较大的坚韧凝块时,只有切开膀胱加以清除。参考文献

麻醉与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 第3篇

关键词:麻醉,禁食,穿刺,护理,电刀

1 术前准备

术前1d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去病房访视第2天的手术病人, 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及检查报告, 并在访视单上做好记录。与患者交谈时态度要热情、和蔼, 向患者介绍自己是手术及麻醉的护士, 讲解禁食及取下身上物品的重要性, 放松心态及体位配合的关键性, 介绍所使用的麻醉方式以及需要患者如何配合, 使患者对麻醉有初步认识, 做到心中有数, 减轻患者因焦虑造成的麻醉前血压、心律的波动。

2 麻醉前配合

2.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患者入手术室后, 护士与麻醉师应亲切接待, 一起再次核对患者, 根据病史及腕带仔细核对病人的详细资料, 检查病人的手术签字单、麻醉签字单及所有的化验单及片子、术中用品是否齐全。

2.2 调整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

手术室护士应根据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适当的调节, 使手术室的温度保持22~25℃, 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 如病人有口唇干燥应以棉签擦拭生理盐水, 使用保湿毯或保温垫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2.3 麻醉前用药

常用鲁米钠、阿托品、冬眠灵等药物, 以达到镇静、降低基础代谢、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及神经反射的应激性, 减少麻醉药用量, 预防和对抗某些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中毒。因此, 麻醉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情况。

2.4 建立静脉通道

通畅的静脉通道是麻醉机手术输血补液及给药的生命线。

将术中的一切补液及冲洗液分别放置好, 做好麻醉前的充分准备。

3 麻醉配合

(1) 根据麻醉方法不同, 协助麻醉摆好患者体位, 调节光源, 有利于各种麻醉顺利进行, 麻醉操作过程中护士要守护在患者身边, 同时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合作; (2) 经胸经腹的手术, 麻醉师将进行颈内、颈外静脉穿刺及桡动脉的穿刺, 协助麻醉师消毒皮肤, 及时提供麻醉器具和药品, 接好三通管方便麻醉推药; (3) 需全麻插管的病人, 应及时固定病人四肢, 保持病人的头后仰, 利于插管的顺利进行, 并应熟悉全麻常用药的性质、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推注诱导药物时剂量准确, 并严格核对接好输液泵。

4 术中配合

(1) 麻醉完毕, 护士、医生、麻醉师三方合作放置手术体位, 放置时保持病人的肢体功能位, 避免神经及肌肉损伤, 防止骨隆突位受压, 防止麻醉输液管的扭曲和挤压, 保证心电监护仪线路顺畅, 同时放置好电刀电极板。 (2) 手术开始后在麻醉师的指导下及时更换所需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血容量稳定, 对小儿、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和肺叶切除病人, 必须在麻醉师的指导下严格控制入量。糖尿病人应每瓶补液后监测血糖。 (3) 洗手护士及时记下标本的时间及术中失血情况, 如遇到大出血时, 配合麻醉师及时输血。严格核对遵守三查七对制度, 双方在血型单上签字后加温。输血前使用地米防止过敏, 必要时建立2条静脉通路或使用输液泵, 保证快速输液输血, 密切观察输血反应。 (4) 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情况, 如不及时处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后果。手术室护士必须掌握各种抢救技术, 及时观察和识别不同的病情, 遇事忙而不乱, 紧张有序, 积极主动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去。熟悉常用监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熟悉抢救用药和抢救物品, 随时执行口头用药并准确记录。 (5) 术中使用的一切输液袋、血袋安瓿予以保留以便随时核对, 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 观察尿量, 吸引瓶内出血量及腹水量 (扣除冲洗液量) , 计算纱布的吸血量, 协助麻醉师做好应入量的统计。

5 麻醉后护理

(1) 手术结束后将病人体位恢复, 动作轻柔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保证呼吸循环稳定。 (2) 严密观察和监测。手术虽已结束但麻醉对手术病人的生理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 并且在麻醉恢复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术后麻醉恢复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意识状态、引流管及渗液等情况, 并根据所得的各种数据给予补液、药物应用等。 (3) 硬膜外麻醉不置镇痛泵时, 协助麻醉师拔管。全身麻醉后苏醒期的病人协助麻醉师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误吸, 看好病人, 防止坠床及拔管。 (4) 待病人神志清醒, 有定向力, 能正确回答问题, 呼吸平稳, 能咳嗽, 血压脉搏稳定, 心电图无异常, 动脉血气无异常, 麻醉复苏完好后, 与麻醉师一同护送病人回病房, 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 (5) 术后第3天与麻醉师一起去病房, 做好手术病人的回访工作, 询问病人的镇痛情况及术中护理的满意度及建议, 并做好访视记录。

6 小结

围手术麻醉 第4篇

【关键词】围手术麻醉期;支气管痉挛;原因;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03-01

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麻醉的患者5628例,其中并发支氣管痉挛者28例,占手术麻醉比例的0.50%,对所有并发支气管痉挛的患者进行相关原因调查,并针对性地实施处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2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麻醉的患者5628例,其中并发支气管痉挛者2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5.25±10.58)岁;术前肌注安定、异丙秦、地塞米松者19例。术前3例哮喘持续状态者加用氨茶碱、异丙嗪、地塞米松。手术种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例,子宫切除术7例,直肠癌根治术6例,其它5例。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用药均为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肌内注射,术前1例有术中支气管痉挛史患者使用3 d氨茶碱、激素。所有患者均使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所用药物为地塞米松10 mg、咪唑安定1~2 mg、芬太尼1~2μg/kg、丙泊酚1—2.5 mg/kg;琥珀胆碱1~1.2 mg/kg(9例)或曲库铵0.6 mg/kg(9例)或维库溴铵0.1 mg/kg(10例)。麻醉维持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琥珀胆碱(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全部患者均为骤然起病,听诊肺部布满哮鸣音,局部、一侧甚至全部呼吸音消失(4例患者伴有湿罗音)[1]。

2 结果

2.1 诱发支气管痉挛的原因 在本文28例患者中术前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史4例,具有长期吸咽史者5例,肺炎2例,1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病史并接受治疗6例,氯胺酮麻醉后诱发6例,吸痰拔除气管导管后诱发4例。

2.2 支气管痉挛处理方法 明确诊断后即行手法控制呼吸,呼吸囊压力不超过30cm水柱为宜,大部分患者使用氨茶碱0.125~0.25 g、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40mg、继以甲强龙40~80 mg静脉点滴维持。有3例加用了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用生理盐水稀释到5 ml后气管导管内注射。3例患者加用喘定静脉滴注后缓解;1例加用氯胺酮2 mg/kg。2例严重痉挛患者加用肾上腺素0.1 mg~0.2 mg稀释后静注或气管内给药后改善;6例患者加用喘康速喷雾吸入后缓解。1例气胸患者诱导时发生了一次支气管痉挛,术中单肺通气时再次发生,经氨茶碱、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在10一15 min左右缓解,1例拔管后患者经甲强龙、多索茶碱静脉用药、特布他林和普米克雾化吸入,60 min后完全缓解。1例原发性脾亢、溶血性贫血患者插管后气道阻力异常增高,SpO2降低为75%,拔出气管导管,面罩加压吸氧,静注氨茶碱、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 min后缓解。其余患者缓解后,继续在全麻下完成手术,直至手术结束,都未再次发生支气管痉挛。

2.3 处理结局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全部治愈。。

3 讨论

支气管痉挛是围手术麻醉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8%~0.6%[2];其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气管插管不当、麻醉深度不够、药物选择不当、分泌物对气道的刺激、手术刺激、拔管过早等,上述这些因素均可诱发呼吸道痉挛,其临床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通气阻力增加,呼气性呼吸困难。如何预防和处理围术期支气管痉挛是一个临床重点[3、4]。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麻醉的患者5628例,其中并发支气管痉挛者28例,占手术麻醉比例的0.50%,对所有并发支气管痉挛的患者进行相关原因调查,并针对性地实施处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本文28例患者中术前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史4例,具有长期吸咽史者5例,肺炎2例,1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病史并接受治疗6例,氯胺酮麻醉后诱发6例,吸痰拔除气管导管后诱发4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术前做好麻醉危险因素的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用药、严格掌握拔管指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术中并发支气管痉挛发生率的重要措施,能有效提高围术期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德勇.围手术麻醉期支气管痉挛的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2):1038-1039.

[2]梁建文,郝志华.围手术麻醉期支气管痉挛的预防[J].首都医药,2012,3(6):32.

[3]钱卫,温文钊,黄冰,等.围手术麻醉期并发支气管痉挛的分析[J].广西医学,2002,24(11):1832-1834.

围手术麻醉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研究方便选取曾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不同疾病患者120例为对象。在这些患者中共有70例男性, 女性患者人数为50例, 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76岁, 年龄最小患者为1岁, 这些患者年龄大小平均数为 (56.8±2.8) 岁。在所有患者中有22例行泌尿系统微创手术, 有22例患者行脊柱手术, 有25例患者行胸腹部手术, 有23例患者行四肢手术, 有28例行颅脑手术。所有患者均在自愿情况配合治疗, 并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麻醉方式、手术部分及年龄与性别等相关内容进行记录, 并且对患者所出现应激反应进行观察, 同时观察患者在围麻醉期所出现的并发症。

1.3 统计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相关计量数据, 以n表示相关计数资料, 并且分别以t及χ2检验对结果数据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手术过程中所出现应激反应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显示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为70.8%, 其具体情况如下表1。

3 讨论

3.1 手术麻醉应激反应及麻醉期并发症

通过该文研究发现, 脊柱手术患者、泌尿系统手术患者、胸腹部手术患者以及颅脑手术与四肢手术患者, 其应激反应及并发症例数分别为15、16、18、18、19例, 这与高珊等人[3]研究结果类似, 这表示对于不同手术部位及不同手术方式而言, 在机体应激反应方面手术麻醉所产生影响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心胸及上腹部手术患者而言, 在大部分研究人员看来, 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患者, 其所出现应激反应最轻, 然而当前对于全麻与硬膜外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而言, 哪种方式应激方式相对较轻目前仍无较明确观点。对于全麻方式而言, 其能够使很多手术需求得到满足, 然而其仅仅能够对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产生抑制, 也能够抑制下丘脑对于大脑皮层投射系统, 可对自主神经系统反应产生一定抑制作用, 然而对于手术部位所产生刺激传导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却无法有效阻断, 并且该麻醉方式在手术之后, 其作用会很快消失, 机体会较早感知疼痛, 并且疼痛比较剧烈, 对于拔管期所出现的高血压、心动过速及反常呼吸等相关危害很难进行控制, 对患者十分不利。

除全麻方式之外, 手术过程中常用麻醉方式还有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麻醉, 常用局部麻醉药物主要包括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及罗哌卡因等, 如果在过敏体质患者中运用, 或者运用失当, 则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药物过敏反应发生, 甚至会有不良反应出现。由于患者自身身体素质以及药物因素影响, 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麻醉应激反应出现, 还可能会引发并发症, 在现代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应激反应及并发症主要包括低血压、心率失常及寒战等。所以, 在手术之前应当准备好麻黄碱及阿托品等常规药物, 从而保证在需要时能够随时使用。当患者出现寒战时应当对其加强保暖, 并且应当给予患者曲马多及地塞米松等相关药物, 可得到较好临床效果。在手术过程中, 对于应用的液体药物应当适当进行加温, 从而使寒战反应的发生能够得以有效减少。另外, 返流及误吸也属于围麻醉期常见并发症, 导致其发生的常见因素主要包括饱食之后麻醉, 在麻醉之后造成胃肠道功能发生紊乱, 其张力有所降低, 机体内胃液过多。在各种麻醉应激反应及并发症中, 比较严重的主要包括手术后出血、肺部感染以及呼吸循环衰竭, 这些并发症通常情况下预后都比较差, 在临床上有很高病死率。因此,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积极防治围麻醉期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4]。

3.2 围麻醉期并发症防治有效措施

(1) 在手术前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准备。对于手术麻醉应激反应及围麻醉期并发症而言, 很多都是由于手术前相关准备工作不够完善而导致的, 因此手术前进一步完善相关准备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措施。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而言, 其身体状况通常都比较差, 很多患者均并发多种内科疾病, 并且很多重要脏器功能均发生衰退, 这对麻醉及手术安全会造成十分严重威胁。在该文研究过程中, 手术后用由于并发症较严重而死亡患者共有4例, 实际情况显示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基础疾病存在, 所以, 在手术进行之前充分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是对手术及麻醉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的重要依据。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因此在手术前应当对患者血压进行较好控制, 尽可能使患者血压保持稳定, 对机体水电解质失衡情况进行纠正;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手术及麻醉应当在尿酮体阴性之后。总而言之,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应当依据不同患者并发症情况, 合理选择针对性手术方案及麻醉方案。

(2) 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应当依据患者自身特点, 对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进行谨慎合理选择。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而言。特别是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及其它肺部疾病而导致呼吸功能比较差的患者, 若选择椎管内麻醉方式很容易造成抑制呼吸功能及循环功能, 若选择面罩辅助呼吸, 则很难防止出现返流误吸情况, 因此应当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对麻醉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在选择麻醉药物时应当慎重, 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均衰老退化, 麻醉药物分解比较缓慢。在临床手术过程中, 应当对麻醉药物用量进行适当调整, 防止过多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物, 使机体循环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 对于老年患者全麻而言, 其所选择的主要就是静吸复合麻醉, 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吸入麻醉, 在吸入麻醉药物之后, 药物在机体内代谢分解相对而言比较少, 大多数都能够经肺部排出体外, 在手术之后患者能够较快清醒, 并且对机体内其它器官所产生影响相对而言比较小[5,6]。

(3) 手术中及手术后合理防治。通常情况下, 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对以下几点加强注意, 从而对麻醉应激反应及围麻醉期并发症进行较好防治, 以降低其发生几率。①维持循环功能稳定性, 避免在手术及麻醉过程中出现心率失常情况, 在手术前后以及在围麻醉期, 由于药物所具备的抑制作用, 患者心肌收缩力及代偿能力相对而言均比较低, 对于失血情况其耐受性相对而言比较差, 因而很容易有低血压情况发生, 特别是对于创面较大、出血量较多及时间较长手术而言, 比如胃癌手术等, 因此, 在手术过程中对于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应当加强监测, 对于机体失血量应当准确进行评估, 适当对患者进行输血, 从而使患者机体血液量得到补充;②在手术过程中积极维持患者呼吸功能, 在麻醉期间应当对患者两肺呼吸音充分监听, 对于所出现分泌物应当及时将其清除, 从而使患者呼吸道能够保持顺畅, 防止出现缺氧情况, 也能够避免二氧化碳蓄积, 在手术之后应当对抗生素合理运用, 从而防止出现肺部感染情况, 同时应当与雾化吸入相配合进行祛痰治疗;对于全麻患者而言, 在手术之后对于拔管时机应当充分把握, 特别是在对喉罩进行运用时, 对于睡眠程度较深患者, 不可将其喉罩轻易移动, 以防止出现喉痉挛情况, 也可防止喉罩移位而导致气道受阻, 从而使手术及麻醉安全性能够得到较好保证, 防治麻醉应激反应及围麻醉期并发症[7,8]。

综上所述, 手术麻醉很容易导致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出现, 对患者疾病预后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加强监护, 并且应当通过在手术前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准备, 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 手术中及手术后合理防治等措施有效防治麻醉应激反应及围麻醉期并发症, 使患者预后得到较好改善。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麻醉所产生的应急反应及围麻醉期并发症, 并提出围麻醉期并发症防治对策。方法 方便选择2015年3月—2016年8月曾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不同疾病患者120例, 分析这些患者所出现的应激反应及围麻醉期所出现并发症。结果 脊柱手术患者、泌尿系统手术患者、胸腹部手术患者以及颅脑手术与四肢手术患者, 其应激反应及并发症例数分别为15、16、18、18、19例, 对于不同手术部位, 其所出现的应激反应及并发症也有所差异。结论手术麻醉很容易导致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出现,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加强监护, 并且应用积极防治围麻醉期并发症, 以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手术麻醉,应激反应,并发症,防治

参考文献

[1]田春, 李敏, 王中林, 等.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人术中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5 (6) :845-847.

[2]张健, 谭君梅, 彭文涛.全麻手术患者围麻醉期舒适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5 (14) :1262-1265.

[3]高珊, 李伟彦.手术应激反应的监测与调控[J].医学综述, 2014, 20 (11) :2011-2013.

[4]刘莉, 蒋奕红.围麻醉期应激反应的非药物调控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 2014, 35 (5) :783-785.

[5]王涛.老年患者单纯全身麻醉应激反应的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4) :5-6.

[6]李静.手术室围麻醉期护理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6) :50.

[7]杨颐罡.老年急症病人的围麻醉期管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29) :72-73.

静脉麻醉无痛人流围手术期的护理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早孕妇女637例, 自愿选择无痛人工流产术, 年龄18~46岁, 停经时间41~63d, 无内科合并症, 无人工流产禁忌证,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

1.2 给药方法和监测

首次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1、丙泊酚0.6mg·kg-1, 1min后再次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1, 待孕妇深睡或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术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

1.3 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主动配合手术, 无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平均手术时间3.8min, 平均苏醒时间10.6min, 所有患者苏醒后反应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术前与患者接触交谈, 嘱患者勿戴过紧的胸罩, 以免影响呼吸, 勿涂口红、指甲油, 以免影响仪器正常工作及观察口唇指端色泽。嘱患者术前6h必须常规禁食水, 排空膀胱。询问患者有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哮喘史及呼吸道炎症、心脏病等, 同时向患者解释丙泊酚与氟比洛芬酯的药理特性, 但其最大缺点是对呼吸、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告诉患者丙泊酚静脉注入显效快, 手术是在无痛的情况下, 由技术熟练的医生操作, 让患者有安全感和信赖感, 从而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 以良好的心境接受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的治疗和操作, 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1]。 (2) 医患沟通:通过医患沟通达到相互知情、共识, 履行签字手续。 (3) 急救用品及用药的准备:备好吸引器、加压吸氧面罩、多功能监护仪, 检查机器性能, 保持良好的工作备用状态。并备好常用的急救药品, 如阿托品等。 (4) 生命体征观察:术前常规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如有发热、血压过高或过低、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应报告手术及麻醉医生。 (5)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选择前臂或肘静脉穿刺, 并用生理盐水引路, 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否则药物外渗对局部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 将导致局部疼痛及肿胀。

2.2 术中护理

(1) 体位准备:取去截石位, 头偏向一侧且稍后仰, 使气道伸直, 以减少气道阻力。约束带固定双臂、双腿, 若有轻微躁动, 要扶好其肢体, 避免影响操作及损伤发生。 (2) 生命体征的监测: 因丙泊酚对呼吸、循环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 静脉注射丙泊酚后呼吸抑制多发生在给药开始且持续30s左右自行恢复[2]。 故麻醉期间对患者进行常规监测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自主呼吸, 一旦出现异常, 应立刻停止操作并进行抢救。如有鼾声可能有呼吸道梗阻。呼吸道梗阻常见的原因是舌根后坠和咽喉部分泌物过多而且黏稠, 抬颈提拉下颌和吸除分泌物后即可缓解。在麻醉恢复期只有极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道梗阻, 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发生呕吐、误吸。

2.3 术后护理

停药后患者仍处于睡眠状态, 个别受术者会出现兴奋、躁动、乱语等, 必须有专人守护, 待患者清醒休息2h后帮患者穿好衣裤, 并告知手术结束。应注意预防患者坠床。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若有异常, 随时通知医生。

2.4 离院指导

嘱患者由家属护送回家, 防止意外发生。回家后充分卧床休息, 避免从事高空作业或精细操作如开车等。术后两周到医院复诊。禁止性生活及盆浴1个月。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每日用温开水清洁外阴并勤换内裤。加强营养, 增强机体抵抗力。做好计划生育的指导工作, 根据受术者个人情况选择恰当的避孕方式。

参考文献

[1]应雅娟.未婚先孕人工流产者的心理分折及护理[J].天津护理, 2004, 12 (4) :219.

围手术麻醉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本组76例, 年龄60~89岁。入院时空腹血糖均在10 mmol/L以上, 平均12.5 mmol/L, 尿糖++~+++。入院前经内科明确诊断有糖尿病病史者61例, 34例正在接受正规治疗, 术前未知糖尿病者15例, 于术前检查时发现。其中合并高血压病31例, 冠心病21例, 慢性支气管、肺气肿6例, 低蛋白血症8例, 贫血2例。 (2) 妇科病种有:宫颈癌Ⅱa 9例, 子宫内膜癌Ⅰa~Ⅱa 14例, 卵巢癌8例, 卵巢良性肿瘤和子宫肌瘤各16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 子宫脱垂6例。全部病例术后均有病理学的诊断。

1.2 围手术期处理完善各项检查

做好围术期处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处理、术后处理, 积极防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围术期感染。合并糖尿病的中老年妇科在实施手术时, 将更具风险性。手术医师及麻醉科医师术前对患者的疾病及麻醉、以及手术风险必须有充分的客观评估, 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制定最安全有效的手术及麻醉方式, 确保患者治疗效果。

1.2.1 术前评估

麻醉风险与手术患者相关疾病的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针对麻醉医师主要关注的是术前评估和对治疗的了解, 以保证患者围手术期条件在最佳状态, 做到否正确判断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 (1) 生理变化:特别是绝经期对胰岛素的感受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生理上应激能力与免疫功能都逐渐下降, 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 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肾小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 也多合并其他内科基础病, 这些病变常使患者在麻醉及手术时出现严重后果, 甚至死亡。 (2) 病程:了解判断有无糖尿病并发症, 以及糖尿病病程、控制血糖方法。

1.2.2 术前准备

(1) 入院后行常规查体及术前检查, 包括空腹血糖、尿糖、尿酮体、电解质、肌酐等。根据患者人院时血糖水平及既往用药情况, 患者术前3 d停服降糖药, 改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 使血糖控制在11.1 mmol/L以下。及时发现和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控制血糖不能过高和过低而要相对稳定。术前常规给予抗生素。 (2) 麻醉与麻药的选择:要求尽量减少麻醉对血糖的影响, 又要考虑到满足手术需要的麻醉的效果, 全身麻醉对血糖的影响最大, 硬膜外麻醉影响较小, 局部麻醉几乎无影响。但若患者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似乎全麻更为安全。常用麻醉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咪唑安定:咪唑安定术中用于镇静时, 可使明显受损的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依托咪酯:患者在注射依托咪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会增加糖尿病患者麻醉诱导时的风险。七氟醚:糖尿病患者在复合七氟醚麻醉时, 手术过程需要减少肌松药使用量和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2]。非去极化肌松药:维库溴铵在糖尿病患者肌松显效时间延长。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后, 应延长观察时间, 慎重拔管。椎管内麻醉对内分泌的影响小于全身麻醉。

1.2.3 术中处理

术中除应继续监测血糖变化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动态变化之外, 做好麻醉药物的选择和补液。 (1) 妇科手术操作大多局限于盆腔, 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患者机体缺氧及糖代谢影响较小, 本组76例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65例。术中输液以复方氯化钠、生理盐水为主, 防引起或加重酮症酸中毒, 一般不滴注乳酸钠林格液。胶体液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适于任何手术的治疗, 在扩容、改善微循环的同时并不增高血糖。液体治疗的总量最好在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下进行输液。 (2) 术中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深度应适宜, 操作轻,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麻醉过程中, 每小时1次测定血糖、血气分析、电解质分析更为必要。加强呼吸管理。 (3) 防止低血糖发生:手术麻醉期间若发现患者心动过速、出汗、意识障碍, 应考虑出现低血糖的可能, 应立即测定血糖, 及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本组术中2例发生低血糖休克, 经积极治疗而好转。 (4) 防止高凝: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凝血-纤溶系统异常等四个因素密切相关。多有血栓形成倾向。 (5) 术中麻醉医师应积极配合手术医师, 在确保妇科疾病治疗的前提下, 尽量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手术刺激, 从而降低应激反应。

1.2.4 术后处理

(1) 及时应用胰岛素积极防治并发症:目前认为胰岛素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可靠方法,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胰岛素制剂诺和灵可应用于围手术期糖尿病的治疗可降低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能进食者应鼓励进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适量应用蛋白质, 保证足够营养。术后24 h内密切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的变化, 如果血糖下降不理想, 应该静脉输注胰岛素[3]。在胰岛素治疗及抗感染、补液治疗同时, 注意肢体的护理, 早期下床活动, 亦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2) 预防感染:为避免术后发生感染, 保持伤口的干燥, 并密切观察伤口处有无红肿及疼痛, 及时发现感染征象, 应加强易感染部位护理, 避免感染诱发因素。及早做细菌抗生素药敏试验。做好围手术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及积极预防其合并症, 使患者平稳顺利度过围手上期显得尤为重要。本组76患者均在术前、术中都应用足量、强效的广谱抗生素。

2 结果

76例患者术后妇科疾病均获得临床治疗, 其中术中2例发生低血糖休克, 经积极治疗而好转。1例术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过应用改善循环的药物, 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处理, 于术后6周肿胀逐渐消退而治愈出院。本组发生3例腹部切口感染, 3例肺部感染, 尿道感染6例。与围手术期血糖过高控制不稳定、患者高龄等均有关;均经积极治疗而痊愈。无其他部位感染发生, 全部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稳定于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

3 总结

提高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安全性。完善术前准备是提高手术耐受力的不可忽视要点之一。术前详细了解病史及其治疗情况, 准备完善, 尽可能控制血糖于安全范围内, 尿糖阴性或弱阳性。术前拟定切实可行的麻醉方案,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及麻醉方式术术中严密监测术中血糖变化[4]。麻醉选择顺序为:局麻、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 尽量避免全麻。围手术期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促进切口愈合, 亦可以使患者平稳地渡过围麻醉期。本组76例糖尿病患者实施妇科手术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648.

[2]阳志宁.糖尿病与妇科手术[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0, 16 (6) :312.

[3]张国楼.麻醉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132.

围手术麻醉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的52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次研究的52例高血压患者当中男性21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7-74之间,平均年龄(34±2.4)岁;,病程在3-21年之间,平均病程(11±5.2)年;原始性高血压患者27例,占51.92%。1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进行过抗压治疗,血压范围在20-18/12-10k Pa。冠心病患者11例,糖尿病4例。进行过脑外科手术患者3例,妇科手术患者4例,肠胃手术7例。平均手术时间(1.6-5.4)h。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每天定时测量患者血压,全面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尽量避免和缓解患者心理紧张情绪,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病房环境。患者进行手术前30分钟左右,相关医疗人员需给与患者术前药物[2]。如果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前血压>21/12k Pa,需给患者适量抗压药物,选择合适的药剂、药量,严格把握麻醉药和抗血压药间的作用,准确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在选用抗压药物时最好不要选择中枢性抗压药,以免影响手术效果。抗压药物可以一直给患者使用至患者手术,以免患者手术的血压变化波动大,影响手术进行。待患者血压降至正常值时,立即进行硬膜外穿刺和麻醉。

1.2.2 麻醉方法

在手术进行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紧密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根据患者手术中的出血情况及排尿情况及时调节输液、输血速度。本次分析的52例患者均采取10%左右的葡萄糖和乳酸林格氏,以此保证患者的尿量稳定、血容量正常。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应当保证患者心脏无负荷。患者间断性吸入浓度在2.5%-3.0%的异氟醚、咪唑安定或舒芬太尼加强麻醉效果。根据不同患者的手术强度及手术部位采取不同的麻醉处理方法,13例患者使用10mg硝苯吡啶,用法为舌下含化。9例患者使用10mg硝酸甘油,以鼻腔滴入使用。其他患者注射尼卡地平,将患者血压下降至正常数值。手术进行过程中,由于探查肿瘤和牵拉反应,11例患者有血压升高情况,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措施,给患者追加使用加地西泮或杜冷丁,及时降低患者血压在正常范围。

2 结果

本次对52例采取不同的降压措施获取的满意的效果,患者用药前后血流变化见表1。全部患者在用药10-15分钟内血压降至手术前水平或低于手术前水平。全部患者未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状。

3 讨论

高血压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很多高血压患者在患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精神极度紧张或是过度劳累之后才会发生血压上升情况,一般患者在适当休息过后血压就会恢复正常。然而随着患者患病时间延长,患者的血压会呈持续走高状态,逐渐就会发生各种临床症状。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高血压患者及其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等情况,尤其是在急症高血压患者中,由于心肌梗死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的死亡更不在少数[3]。

尼卡地平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这种药物静脉制剂多用于围术期高血压患者,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治疗效果显著,见效时间短,还可降低花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硝苯吡啶直接用于患者血管平滑肌,舌下含化的方式可一定程度上预防患者发生心绞痛情况,也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功效。硝酸甘油除了扩张血管、降压效果之外,还具有增加患者心悸供氧的效果,可多次反复使用,安全有效。

高血压是当今社会上比较常见且多发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及饮食规律的变化,高血压患病人群逐年上升。随着高血压人数增多,手术人群也明显增多,因此在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内进行科学合理的麻醉处理工作极为重要。在选择麻醉药物时需注意,不可选择可能升高患者血压的药物,也不能选择可能会造成患者心脏负荷的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强度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麻醉药物。保证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期间血压稳定,避免和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俊山.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58-3759.

[2]胡承志,张泓,程立顺,等.合肥地区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对EMSS资源利用现状调查[J].安徽医药,2011,15(10):1236-1238.

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探讨 第9篇

建立术前信任关系,做好心理疏导。

生活习惯指导:①饮食习惯:术前加强营养,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促进和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②适应性训练: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部分患者术前要教会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训练床上大小便等。

基础准备:①配血为术中及术后输血做准备,做药物过敏试验为用药做准备。②胃肠道准备:术前1~2天流质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有的手术尚须清洁肠道如术前2~3天口服链霉素粉、甘露醇清肠等。

器官功能的改善:术前3~4周心力衰竭得到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个月后才能手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21.3/13.1kPa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5.6~11.2mmol/L;改善呼吸功能障碍,术前控制感染、控制咳嗽等;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时改善肝肾功能。

完善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术前签字:严格按程序做好术前签字,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术后的基本要求:①体位:术后选择患者舒适及利于活动且不影响手术效果的体位,全麻术后而患者尚未清醒时应去枕平卧,头转向一侧。蛛网膜下腔麻醉应平卧12小时,以防脑脊液外渗致头痛。休克患者以平卧位或下肢抬高20°,腹部术后常用半卧位以减小腹壁张力。②保持各种管道畅通及掌握引流物拔出的时间:留置的各种引流管应保持引流通畅,避免管道扭曲,阻塞,并妥善固定于床边,站立时应将固定的引流管松开,并用别针别在患者上衣下缘或裤子上,并注意观察引流的量、性质,准确记录。引流物拔出时间:乳胶片术后1~2天,烟卷术后2~5天,引流管根据引流液多少而决定时间如T管留置≥14天等。③术后饮食时间:局麻手术如无特殊不适,手术后可进饮食;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术后肛门排气后,可进饮,如无不适可进流质、正常饮食。全麻患者清醒后胃肠反应消失即可进食。而胃肠手术患者一般需禁食24~48小时,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逐步恢复饮食,一般术后5~6天进半流质,7~9天恢复普通饮食。但避免使用奶类及糖类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腹胀,术后的合理进食,对手术创伤的恢复极为重要,可提高病人的抵抗力,有利于患者康复。④及早下床活动:在病情、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时及早下床活动,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防止发生肠梗阻及肠黏连;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减少下肢静脉炎,促进身体康复。

术后正常生理反应:①疼痛:术后24小时内最为剧烈,2~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尽量不使用止痛药。②发热:术后3天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升高幅度在1.0℃左右,一般≤38℃。③胃肠反应:恶心、呕吐、呃逆多为麻醉反应,或术中刺激所致。④腹胀:术后短期内肠蠕动末恢复所致,若病情允许,可及早进行翻身、活动下肢等,及早下床活动。⑤尿潴留:可采取听流水声,轻轻按摩下腹部,热敷下腹部等方法,刺激膀胱括约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病情允许时,可坐起或站立排尿,如术后6~8小时尚未排尿,应留置尿管1~2天。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切口感染:原因有无菌技术不严、操作技巧不当如止血不彻底或渗出物污染。判断:术后3~4天切口疼痛加重或减轻后加重,伴有体温升高,可见切口红肿或破动感。处理:加强切口护理,必要时拆除缝线,通畅引流。

切口裂开:原因有感染;营养不良,组织生长力差;缝合技术有缺陷如组织对合不全;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等。判断:切口裂开常发生在术后2~14天。患者感觉切口疼痛和突然松开,可见肠管或网膜脱出,大量粉红色液体从切口流出。处理:切口完全裂开应立即进行减张缝合术。预防在于掌握缝合技巧,控制腹压如止咳、及时处理腹胀等。

应激性溃疡:原因有创伤、手术致胃黏膜缺血性损伤;判断:术后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处理:抗休克、纠正低血容量和低氧血症;有效的胃肠减压;药物控制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21℃的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洗胃等;其他如三腔二囊管压迫、胃镜止血、电灼止血等;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术后出血:原因有术中止血不彻底、结扎线脱落、凝血机制障碍等;切口敷料被血液渗湿应打开敷料,必要时拆除缝线检查切口,查找出血点。术后急性大出血的判断: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大量呕血、便血、引流管中不断有大量鲜血流出、尿量每小时<25ml、中心静脉压<0.49kPa等时排除凝血机制障碍后应立即二次手术,查找出血原因,彻底治疗。

肺不张:原因有老年人长期吸烟,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判断:术后早期发热、呼吸、心率加快和典型的肺部体征。处理: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的术前准备十分重要。

术后重症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心搏骤停:原因有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严重的低血钾、心脏因素等。判断:心跳停止。处理:争分夺秒进行复苏术。

急性肝功能衰竭:原因有肝脏缺血、胆红素负荷增加、腹腔内感染、膈下感染、严重肝损伤(含肝切除)等。判断:黄疸、神智异常、出血、腹水、80%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靠对症支持治疗。

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有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缺氧的因素;阻塞肾小管的因素如肌红蛋白大量增加、脂肪栓塞等。判断:术后患者每小时尿量<17ml或24小时尿量<400ml或补足血容量3小时以后仍每小时尿量<17ml,甚至24小时尿量<100ml。处理:禁止使用损害肾功能的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护心肺功能,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透析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原因有任何促进凝血或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因素。判断:呼吸困难、休克、多系统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处理: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避免使用缩血管药物和促血小板凝集药物;肝肾功能维护;抗凝药物应用如肝素、潘生丁等;补充凝血因子;溶栓治疗。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原因有脓毒血症、缺氧等。判断:有诱发病因,进行性呼吸困难不能用原发病解释,常规氧疗缺氧症状不缓解,排除急、慢性肺部疾患和左心衰竭;辅助检查有明确的体征。处理:控制感染,消除肺间质水肿,早期应用大量激素,维持循环稳定,必要时机械通气。

外科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仅注重手术过程是远不够的,围手术期管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探讨围手术期的内容发现,围手术期管理极为复杂,需要医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建立和重视围手术期理论体系,保证手术成功,促进外科患者康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主编.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3 阎汉荣,主编.普通外科临床借鉴.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围手术麻醉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12月间我院收治的70例颈丛麻醉甲状腺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为对象, 随机分为协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 协同组包括男性19例和女性16例, 年龄24~66岁, 平均 (40.2±4.9) 岁;对照组包括男性17例和女性18例, 年龄24~61岁, 平均 (40.4±4.6)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且排除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相关药物过敏以及妊娠期者, 在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术前患者常规禁食禁饮, 在进入手术室后采取平卧位建立静脉通道, 常规检测SBP、DBP、HR、RR以及Sp O2等体征变化, 以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为穿刺部位, 常规消毒之后用22G穿刺针由标记点进入, 保持缓速进针直至针尖触及C4横突, 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后, 即注入1%利多卡因及0.4%罗哌卡因10 m L, 之后行患侧C4浅丛神经阻滞及对侧C4浅丛神经阻滞各注射7 m L, C3~C4区域皮肤刺激无痛则视为阻滞成功。协同组在麻醉前1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ug/kg静脉滴注, 给药时间不低于10 min, 术前30 min停药;对照组则在同时段给予生理盐水输注作为安慰剂。

1.3 观察指标

将手术分为五个时间点:T1-麻醉前;T2-切皮时;T3-分离腺体;T4-腺体切除;T5-切口缝合, 对这五个时间点时两组患者的SBP、DBP、HR、RR以及Sp O2等体征变化进行统计对比, 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录入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 的均数形式表现数据, 组内对比用t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术前相比对照组的SBP、DBP、HR均有所升高, 差异显著 (P<0.05) , 协同组的SBP及DBP在手术开始出现升高, 但在手术过程中和HR一起持续下降直至保持术前水平, 手术结束后与术前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体数据统计见附表。从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来看, 协同组有3例患者发生肢体活动、恶心、呕吐现象, 发生率8.57%;对照组则有23例患者发生肢体活动、恶心及呕吐现象, 发生率65.71%, 协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右美托咪定作为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一种, 具有显著的抗交感、镇静镇痛作用, 同时选择性较强, 仅仅针对于α2受体起效, 而对于α1受体的作用较小, 通过激动突触前膜α2受体, 抑制了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并终止了疼痛信号的传导:通过激动突触后膜受体, 抑制了交感神经活性从而引起血压和心率的下降:与脊髓内的α2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时, 可导致镇静及焦虑缓解。在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的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稳定患者的循环系统, 有文献指出在动物实验中[2], 10~300 mg/kg药量的右美托咪定仅会对α2受体具有影响, 而只有剂量>1000 mg/kg才会影响到α1受体。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几个方面考虑而言, 一是要考虑患者的精神状态;二是病变的性质和手术影响范围;三是甲状腺的功能状态;四是是否会对患者的气管、声带以及通气功能造成影响;五是是否会导致患者出现就全身性症状[3]。从以上几点而言颈丛麻醉有一定的优点, 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使患者术中具有舒适性和高配合度, 同时保证反射始终存在, 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 颈丛麻醉联合右美托咪定协同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具有安全性高、镇静镇痛效果显著、可控性好的特点, 能够有效控制甲状腺手术中的心血管反应, 避免了对呼吸及循环系统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笑彬, 刘永勤.七氟醚吸入麻醉对喉返神经监控下甲状腺手术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3 (2) :205-206.

[2]Sakurai Y, Obata T, Odaka A.Buccal administration ofdexmedetomidine as a preanesthetic in children[J].J Anesth, 2010, 15 (4) :84-86.

上一篇:礼品行业下一篇:“十二五”节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