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弊病范文

2024-06-02

质量弊病范文(精选7篇)

质量弊病 第1篇

随着建筑行业高速发展, 预制混凝土构件随之诞生, 其工厂化具有减少现场湿作业、降低噪音、装配施工速度快、缩短了施工周期等优点。但人们觉得预制构件只是半成品, 故只重视其安装和结构使用性能, 而忽视了外观质量, 殊不知, 预制构件因受各种因素影响产生的外观质量缺陷, 不仅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 而且威胁到建筑使用的安全性能。

其外观质量的好坏, 也反映了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外观质量良好的混凝土构件拆模后, 整体上应该轮廓分明、线型顺滑、外表平整、光洁、无色差、均匀一致、能给人一种自然朴实、和谐美观的视觉感受, 这是混凝土应该达到的效果。下面主要结合施工现场分析混凝土常见弊病的成因及防治[1]。

2 预制混凝土构件外观弊病分析

2.1 蜂窝麻面[2]

现象:蜂窝即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散, 砂浆少石子多, 其未被水泥砂浆充分填实的石子之间的空洞。麻面即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 形成粗糙面, 星星点点布局在构件表面, 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成因: (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计算不准, 造成石多砂少; (2) 搅拌时间短, 未拌合均匀, 和易性差, 振捣不实; (3) 模板漏浆, 钢筋较密, 塌落度太小; (5) 固模不牢, 板有孔隙, 排气不净, 模板表面粗糙或杂物未清理, 脱模剂涂刷不均, 模板面砂浆量不足; (5) 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 构件表面水分被吸, 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2.2 砂带掉脚

现象:砂带即混凝土构件拆模后混凝土接缝处出现带状的沟槽。掉角即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 不规则, 棱角有缺陷。

成因: (1) 模板缺陷, 加工不精细, 接缝不严实, 浇注过程漏浆; (2) 浇筑后养护不佳, 导致脱水, 强度降低, 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 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3) 搅拌不均, 震捣不实, 边角处是震捣的死角, 组合模表现突出; (4) 模板未涂隔膜剂或涂刷不均, 低温施工时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 或保护不好, 棱角被碰掉。

2.3 孔洞露筋

现象:孔洞即混凝土结构内有空腔, 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露筋即在钢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到位, 保护层垫块没有设置或者固定不牢固, 混凝土坍落度小, 或拆模早, 混凝土硬化前受外力导致剥落而使构件成型后钢筋外露的现象。

成因: (1) 构件截面过小, 钢筋密集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 其下料被搁住, 未振捣或振捣不实; (2)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 振捣器振动不到, 砂浆分离, 石子成堆, 严重跑浆, 形成松散孔洞; (3) 灌筑混凝土时, 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 钢筋紧贴模板而外露; (4) 踩踏钢筋或振捣棒撞击钢筋, 使钢筋位移, 拆模时缺棱、掉角, 导致漏筋。

2.4 错台裂缝

现象:错台即表面有砂无浆, 两块状混凝土表面不在一平面上, 或模板错位而使得两混凝土施工层混凝土表面在模板接合部形成的台阶。裂缝即混凝土表面在无荷载作用下, 在结构表面出现裂纹, 形状不规则且长短不一, 互不连贯, 类似干燥的泥浆面。

成因: (1) 模板间拼接不平整或不牢固, 扣件安装不齐, 支撑松紧不一, 浇砼时引起位移, 施工接缝处理不平整导致其不再同一平面; (2) 模板不统一、不规范, 特别是新旧混凝土连结处的外带强度不够, 刚度不足易变形导致错台; (3) 混凝土内部聚集水化热太快产生膨胀力, 表面水化热又散发太快, 膨胀不一致而同时开裂; (4) 气温过高, 温差太大, 气候干燥, 混凝土失太多, 凝结过快, 都会使其产生温度应力, 引起干缩或裂纹; (5) 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 受风吹日晒, 表皮水分蒸发过快, 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 而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 不能抵抗变形应力而开裂。

3 构件外观质量弊病防治

3.1 原材料选择与控制

混凝土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水泥、砂子、石子以及外加剂, 原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构件外观质量。因此, 要求严格选料、储存和控制其使用。

水:为保证混凝土用水的质量, 使混凝土性能符合技术要求, 不影响外观质量, 混凝土搅拌用水必须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63-2006) 的规定, 并加强用水管理和质量控制。

水泥:同一批预制构件必须选用同一厂家、同一牌子、同一批号出厂水泥, 不允许水泥混用。合理选用水泥标号、进场前严格检验、入场后存储要严格管理, 严禁使用3个月以上过期水泥或受潮结块水泥, 避免影响构件设计强度和外观色泽。

砂子:适宜选用中砂且粒径匀称, 经常检验砂子级配、严格控制其含泥量和有机杂物, 禁止选用山砂或深色河砂以及含泥量大的砂子, 避免出现外观色泽不均匀的弊病。

石子:选择石子严格要求具有规定强度和适宜的粒径, 施工时严格控制材料级配, 避免石子级配变化过大, 使混凝土局部聚集过多石料而砂浆不足, 导致构件外观出现麻面、蜂窝、孔洞、露筋等质量弊病。

外加剂: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 掺用外加剂必须满足《混凝土外加剂》 (GB8076-2008) 的相关规定, 并检验合格后在再使用。粉末状外加剂确保其干燥, 防止受潮, 而导致裂纹等弊病出现。

3.2 施工配合比控制与搅拌

混凝土施工中,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水灰比、塌落度、砂率以及搅拌时间, 改善混凝土和易性, 并安排专人检验、控制混凝土质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标准执行, 既可以防止构件外观出现蜂窝、麻面、气孔、斑点等弊病, 又可以确保预制构件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3.3 模板选择与安装

模板尽量选用钢模板, 并保持其清洁、模内无杂物, 拼装牢固, 板缝控制在2mm以下, 涂刷脱模剂要均匀防止漏刷, 浇筑前模板充分湿润。严格控制模板质量可避免砂带、错台、麻面、裂缝等弊病出现, 若在高温环境施工时, 向模板外洒水降温也可减少气泡的产生。

3.4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浇筑时混凝土摊铺四周高中间低, 振捣时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 注意保护层垫块处的振捣, 振捣器要快插慢拔, 不欠振、不漏振、不过振, 并实行二次振捣, 由专人负责振捣, 避免产生皱纹、蜂窝、孔洞、气泡等外观缺陷, 浇筑过程中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3.5 养护与修整

混凝土浇完毕, 为使有适宜的硬化条件、强度不断增大, 防止产生裂纹等弊病, 需用草帘、麻袋覆盖并洒水养护不低于7d时间。

混凝土难免会有蜂窝麻面、砂带掉脚、错台裂缝、孔洞露筋等弊病产生, 但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 利用水泥砂浆修补方法进行修整, 使构件强度不变, 外观质量达标。

4 结束语

预制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不仅体现了整个工程内在质量, 而且也反应出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预制混凝土构件施工, 必须坚持以质量第一、防治为主的方针政策, 以控制施工工艺为主导, 并采用多种控制手段相结合, 保证构件外观质量优良。在混凝土构件施工中, 只有组织精心设计, 严格控制关键工序, 科学管理施工, 才能制造出精品预制构件。

参考文献

[1]周永明.混凝土外观质量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 2009 (4) :207.

质量弊病 第2篇

一、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有些高校古籍室, 由于历史的原因 (比如学校历史不久, 或虽然历史颇久, 但经过院校及馆藏调整, 或经过兵火风雨之灾) , 原先馆藏线装书并不算多, 也没有多少珍本、善本, 有的只是些普通本子, 多数为清末、民国间石印本、排印本, 存世量较大, 既缺乏特别的版本价值, 也没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更重要的是, 古籍室整体藏书结构不完善, 时常有门类残缺, 甚至某小类的书, 一本都没有收藏, 而不少常见书, 复本却达五六种乃至十多种之多。所以古籍室虽号称总册数过多少万, 但实际种类却不多。而且许多小丛书, 即使馆里有收藏, 也多有缺本, 或缺其中某一种或多种, 或某种书缺其中某卷。另一方面有些古籍虽尚为完帙, 但久经岁月, 已经是书破线散, 纸脆字蚀, 无法借阅。遗憾的是, 个别高校古籍室, 尚未能认识到其馆藏古籍的局限性, 进而设法改进, 而是故步自封, 总以为自己馆藏已经比较丰富, 所以不需要再更新, 不愿意再投入大笔资金去购进新印古籍, 以至于年年岁岁书依旧, 隔年去看, 还是这么些书。长此以往, 读者每次来借阅, 都找不到需要的书籍, 也渐越来越少, 渐渐无怪乎门可罗雀。而馆里又以读者很少为由, 拒绝添置新书。长此以往, 恶性循环, 书依旧, 人渐少, 古籍室便名存实亡。作为管理者, 必须意识到, 单凭这些原有线装书, 是不能满足学校师生教学、科研需要的。只有大量购进、补充新影印或排印古籍, 才能逐步完善藏书的结构, 使得门类齐全, 又能照顾特色, 满足师生的需要。事实上, 即使是珍本、善本收藏较丰富的单位, 平时使用率最高的, 也多是新印古籍, 而不是原藏线装书。

二、束之高阁, 拱若至宝:

有些高校古籍室总认为自己馆藏的某些古籍, 历史较久、存世较少, 是珍本、善本, 是馆里的镇馆之宝, 因此缃缥紧裹、锁钥高束, 拱若至宝, 秘不示人。读者前往借阅, 辄以“这是善本, 是文物, 按照规定, 不能借阅”来搪塞。收藏者不希望珍、善本因过多借阅而受损的心理, 其实读者都能理解。不过关于古籍“藏”与“用”的关系, 学术界已经讨论很久, 早有一致观点:古籍藏而不用, 便形同废纸。因为作为特殊收藏品的古籍, 其主要价值还是书中的文献内容, 其次才是古籍实物本身。如果因为某书是珍本、善本, 就将其当宝贝一般藏着, 不见天日, 不让人借阅, 不让人研究, 不让人整理, 其实这是对此书最大的不尊重, 也是最大的浪费。同时, 一旦遇到不可预知的灾难, 如火灾地震之类, 造成了损失, 那就无法弥补了。既要提供给读者阅读、研究, 又不想对古籍造成伤害, 有什么好办法呢?愚以为科技在进步, 现在完全可以将善本通过数码拍照等方式, 将善本数字化, 或存入电脑, 或刻成光盘, 或将照片打印, 制成复制品, 以供读者阅读、研究, 这样既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也无碍于珍本、善本的收藏与保护。当然, 最好的办法, 是购置到某些善本的新影印件, 让读者阅读和研究;对于馆藏的孤本, 馆里如果能够以广阔的胸襟, 同意影印出版, 则可化身亿万, 更好地达到保护目的。

三、漠然置之, 弃如敝屦:

某些高校的领导包括图书馆领导, 认为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 知识爆炸的时代, 是信息社会, 经济社会, 一切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包括开设专业, 凡是脱离现实的, 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专业, 比如传统的“三古”专业, 已经越来越没有出路了, 应该尽量少开设, 少招生。正因有此观点, 学校在资金上也自然会减少支持, 在建设上自然会不加重视。在他们心目中, 收藏着那么多破烂老古董的古籍室, 纸质发黄, 积灰盈寸, 平时也少有读者问津, 其价值也就自然无足轻重, 不如让其自生自灭算了。于是没有一个领导去关心其收藏和研究情况, 数年也不见下拨专项保护资金与购书资金, 古籍室真的在发展大潮中自生自灭了。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传统文化研究悄然升温, 许多地方都在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 对古籍整理、地方文献研究等越来越重视。而开展好古籍整理、地方文献研究的前提就是拥有较完备的文献资料, 以及由这些文献资料锻炼出来的“三古”人才。高等学校平时不重视古籍室, 不加大藏书建设和保护、研究力度, 最终只会自食苦果。君不见, 有些地方和高校原本古籍整理基础薄弱, 偏要跟风而上上项目, 结果整理的地方文献出版了, 却讹火满纸, 灾梨祸枣, 唐突先贤。倘若平时注重古籍的保护、研究与利用, 注重培养人才, 便不愁古籍研究与整理后继乏人了。

四、管理混乱, 散失颇多:

有些高校图书馆古籍室, 明明藏书目录或电脑检索中有此书, 但前往借阅时, 无论怎么找, 就是找不到。究其原因, 无非有三, 一是此书尚在馆, 但因收藏、编目、排架混乱, 虽有索书号之类, 但书不在其位, 难以找到。二是此书被借出馆外, 一时难以追回。虽然馆里有规定, 古籍不能借出, 但面对有些资深教授时, 碍于情面, 只得借出。借出后, 却迁延不还, 他人再想借阅, 就很为难了。三是此书已成私人收藏。此前管理不严, 有些古籍便经多种渠道散失在外, 或成为少数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私有, 或成为某些老师的珍爱, 所以虽然早期的书目上赫然著录, 但如今挖地三尺, 也难觅其踪。所以某些高校, 有必要严格制度, 改进方法, 加强管理, 堵住漏洞, 使珍藏多年的古籍保藏完好, 继续发挥作用。

五、馆藏分散, 各自为政:

有的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由于历史原因, 分藏于几个单位, 如学校图书馆有几个校区, 都有部分古籍, 中文系、历史系也有部分古籍, 某些教研室也有一点收藏, 而新购进的影印古籍, 比如四库系列的大部头丛书等, 因为各部门出资等问题, 收藏更是散乱, 往往影印《四库全书》收藏在古籍室, 《续修四库全书》收藏在文学院,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藏在特藏部, 《四库禁毁丛书》收藏在历史系, 《四库未收书辑刊》又收藏在工具书室……读者要研究某些个问题, 有时几乎得将所有部门跑遍, 费时伤神兼劳力。而若是需要用某书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校, 不巧又分藏两地, 再加上两书都禁止复印, 就更无计可施了。如果相关部门协调一下, 将相关书籍归拢一处, 管理和借阅都会方便许多的。

六、管理乏人, 借阅困难:

也许是认为古籍室利用率不高, 也许的确是编制有限, 腾不出人手, 某些高校图书馆古籍室或院系资料室没有专人管理, 只由其他阅览室兼管, 有人借阅时, 临时开一下门。或者虽设了专人管理, 但又有其他兼职。因平时来借阅的人较少, 主要精力基本用在兼职上, 兼职反成为主业。这种情况下, 读者前往借阅时, 往往管理人员不在其岗。好容易辛苦找到, 却告以“对不起, 我正忙他其事, 没空接待, 请改天再来”, 读者便枉自空跑一趟。正因无专职管理人员, 造成读者借阅不便, 不愿前往借阅。而管理方因为借阅率低, 也不愿意设立专职管理人员, 如此恶性循环, 最终古籍室形同虚设, 虽有若无。

七、借机收费, 狮子开口:

有些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室, 规定不对校外借阅, 美其名曰:“以减少频繁借阅对古籍的损害。”往往有读者至此碰了闭门羹, 便扫兴而去。但是稍知内情者, 如果愿意付上不菲的资料费, 比如拍照每页几元, 乃至十几元、几十元, 待遇就不相同, 甚至你想全部复制也并非不可能, 这也有美名:“适当有偿服务, 以补充经费的不足”。甚至个别地方, 如果请馆领导或者管理员吃一顿饭, 将古籍借出馆去复制, 也有可能。这样的松散管理, 一方面容易中饱私囊, 造成腐败, 另一方面也易使古籍馆外受损或散失, 后果显然非常严重。作为管理方, 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 制度规则:哪些馆藏不对外开放, 哪些馆藏校外人员, 可凭介绍信借阅, 哪些馆藏可复制, 哪些不可复制, 都必须有明确可参照执行的规定。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 不得发生擅自借出的现象, 以保证馆藏的安全。

新闻语言常见的弊病 第3篇

程式化、公文化, 受众意识淡漠

有些党报的新闻总是板着面孔, 从标题到内容, 八股套话连篇, “硬”、“空”, “宣传味”、“说教味”浓, 居高临下, 让受众敬而远之。

把新闻写“软”写“活”, 既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难题, 也是增强报纸新闻可读性的具体要求。写得“软”, 文章才活泼有趣, 读者阅读兴趣才高;写得“活”, 报道的可读性才强。笔似刀斧爱雕琢, 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个性、没有特点的新闻作品, 味同嚼蜡, 是谈不上有可读性的。要克服新闻语言的俗套化现象, 使广大读者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 必须善于运用独特的新闻语言。首先要在力求新闻语言通俗化的基础上, 追求形象、生动、有表现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 使新闻作品生动有趣, 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再次要积极探索创造富有活力的新语言。

新闻语言首先应该是生活化的语言。要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而不是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法官、律师使用的语言。新闻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向受众传递信息, 因此, 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是制约新闻语言的唯一标准。唯有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语言表达才是符合全体受众要求的。新闻语言要具备生活化的色彩, 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到社会人群中去, 通过交流沟通, 了解百姓在想什么, 关注什么, 对什么感兴趣, 想要了解什么, 真正做到以受众为本, 想受众之所想, 体现受众的心声。需要的时候, 还应该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 多想想“假如我是受众, 我会怎样来告诉我的朋友、家人此时发生的新闻”这样的问题。换位思考能够最大限度地拉近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受者之间的距离, 让新闻传播者时刻保持与受众平等的心态, 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递他们需要的信息, 而不是以一副新闻霸权者的姿态, 一味追求自己工作的便利, 不管不顾受众的感受和实际需要。

冗长乏味, 可读性差

要用“唯一”的词语。这个词语一定要最真实、最准确地体现报道事实, 换作其他词语就会造成受众理解的困难或者对事实的曲解。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不论一个作家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 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 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 直到找到了这个动词和形容词, 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 决不要利用蒙混手法, 即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千万不要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词语, 不要以为好像意思表达了就行了, 而要看这个词语是否真实、准确无误地报道了事实。语言丰富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但并不等于写出的文章语言就美, 还须精心炼字炼句。

有些新闻洋洋千言, 内容冗长繁琐, 语言枯燥乏味, 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要选择恰当的句子表达形式。能用短句的, 决不用长句;能用简单句的, 决不用复杂句, 尤其是冗长拗口的复合长句更是新闻语言的大忌。过多的从句和修饰成分, 会大大妨碍受众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 使他们无法一口气读完并快速理解需要不断回头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对句子作分析才能获取全部信息, 这样的新闻语言是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具有可读性的语言的。新闻应该简洁平实而富有文采, 读起来朗朗上口, 耐人寻味, 具有感染力。对新闻事实的准确理解和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克服新闻语言冗长乏味的基础。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 决不用第二个字, 要有惜墨如金的心理、以一当十的愿望、删繁就简的功夫、标新立异的诉求, 以给读者打下深刻的思想烙印, 让读者一看就懂。

要用个性化的语言。改进新闻写作的语言, 首先是要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写作。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平时说话的语气、表述方式及所用词汇是相同的。既然如此, 为什么一写文章大家都说一样的话呢?因为有的人一写文章就被一只无形的手牵住了笔, 这只无形的手就是已经见报的话、文件上的话、领导讲的话。只要都按自己的语言写作, 是可以一个人一个风格的。要相信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愈是属于你自己的, 愈是你最熟悉的, 对别人而言愈是陌生的, 因而也愈是新鲜的。

简洁的思路是写作的关键。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 必须问自己至少五个问题:我试图说什么?什么样的词语能表达它?什么样的形象能表达得更清楚?这个形象是否很新鲜, 是否足以产生某种效果?我能否再把这句话写得更短一些?”

新闻语言跟绘画或制造机器是一个道理。绘画不需要一条多余的线条, 机器不需要一个多余的部件, 而写作不需要一个多余的字、多余的句子、多余的段落。简洁不是来自压缩, 而是来自选择。因此, 记者采访得越仔细彻底, 收集的素材越丰富, 选择余地越大, 写得就会越好。

要永远给你的稿件和文字一股清新的春风, 避免陈腐、低劣的传统新闻问题。这就给编辑和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和记者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为受众服务的愿望, 还必须掌握文字表达技巧, 准确把握读者心理, 灵活运用语言艺术手段, 才能制作出新闻精品, 更好地发挥新闻反映社会现实、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提高传递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希光:《新闻学核心》,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

语文优质课存在的弊病 第4篇

优质课评比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优质课评比存在的弊病也是毋庸讳言的。综合起来分析, 优质课评比为人们诟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弊病之一:评比的功利化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人或学校团体身上。优质课应是促进学校教学水平发展、教师能力全面提高、探索教研教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 而不应成为提升学校名声、教师评职称、评优评先等荣誉的硬性条件之一。纵观现今的优质课评比, 其评价功能越来越弱, 功利性却越来越强。学校为了打造名师, 举全校教研组之力为授课教师进行研讨、听课、评课活动, 并邀请专家学者、省市教研员做智囊团, 对授课教师进行指点。许多授课教师为了获奖, 一课成名, 不惜花大量的财力、物力, 请专业人士制作多媒体课件, 请专家帮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再反复进行排练。这样的课早已不能代表参赛者个人的水平, 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失去了评价该教师能力的真实性。

而且, 少数教师甚至在一课成名之后不思进取, 对平时的教学教研懒于钻研、学习, 对琐碎、繁重而无名利的日常工作不屑一顾, 只对公开课、优质课感兴趣, 只重名利而淡忘本职工作。这固然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所造成的, 但不可否认优质课的功利化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弊病之二:教与学的关系本末倒置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体现“教”服务于“学”的课改精神。而当下的优质课何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何曾体现了“教”服务于“学”的精神?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执教者在讲台上激情飞扬, 评委们在台下如痴如醉, 学生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这些看似“完美”的优质课堂, 实际上却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 “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 学生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也丧失了。不少授课教师为了博得评委及听课教师的喝彩, 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让自己唱“主角”, 学生充当了“配角”。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把学生看成是为了配合好教师教学的工具。课上得成功, 是“学生配合得好”;课上得不好, 是“学生没有配合好”。他们认为, 学生在课堂上应该配合教师的教学, 答问题要按照老师的设想作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严格地遵循课前的教学设计, 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的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由授课教师导演的电影剧本一样, 什么时候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 甚至谁回答问题都有安排 (七下的课文《心声》也反映了这样的现实) 。他们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服务于“教”的过程, 可他们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教”与“学”到底谁该为谁服务?我们努力创设的课堂情境到底是为谁服务的?是为领导、专家, 还是为我们的学生?学生和老师到底应该谁配合谁?这种课上得再精彩、再热闹, 也是违背课改精神———“教”服务于“学”的, 也是以牺牲学生的主体精神为代价的。

弊病之三:架空文本, 追求形式, 华而不实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曾在全国初中教育校长论坛上提出, “赛课之风”成就了一批教师, 耽误了一批学生。他认为, 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着形式主义蔓延的风险, 用于“赛课”的公开课是脱离教学常态的, 能讲好这样一节精心准备的课, 并不意味着也能讲好日常的每一节课;不少教师“靠一节课一举成名”, 这是“造星”, 不能培养出真正的名师。他指出, 现在很多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丰富多彩, 学生的参与也很充分, 但可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肤浅的, 很多老师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教, 却没真正研究透教学内容。

陶会长的讲话指出了优质课评比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风气。的确, 优质课评比中确实存在着架空文本, 追求形式, 华而不实的问题。

语文教学主要是文选教学, 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文章构成了语文课程的主体,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的熏陶, 都离不开文本的学习。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应该说是建立在对文本学习的平台上。因此, 师生共同认真地研读文本, 学习文本, 应是语文课堂的根本。学生通过学习文本, 去学习语言的运用, 去鉴赏和评价语言运用之妙。没有对语言形式的学习与品析, 语文课势必会被架空。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等各种新课程理念的幌子下, 文本的“逃逸”现象在课堂上时有出现。

在关注文本的基础上讲究一定的形式, 并无不可。新颖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创造某种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 过分追求形式, 不深入文本, 就会显得华而不实。因为, 归根究底, 形式是要为内容服务的。

有些优质课上, 教师过分追求形式多样, 一味求新求异, 走马灯似的变换形式, 学生当主持人、导游、记者, 当导演、演员;播放影片、视频……把语文优质课上成教学方法展示课、戏剧表演课、综艺节目, 大大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施。如, 有位教师执教《春》一课, 花大量时间让学生看春天自然风光的录像;朗读有关春的古诗;听有关春天的音乐……形式是多样了, 可是, 却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体味, 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多, 把语文课变成了联欢会。这些活动使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 但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 教学目标达到了吗?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不得而知。

弊病之四:教学过程的“泛情感化”

为了营造现场气氛, 打动观众, 赚取眼泪, 很多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常用的一招就是:煽情。如今, 这一招也被我们的语文教师引进了课堂。优质课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煽情情景, 并且招数繁多, 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泛情感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提法突破了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 把学生当作知识承载容器的做法, 让学生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去发展自己。这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也更接近教育的实质。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课堂上关于“情感熏陶”的教学环节开始层出不穷。《目送》里, 为了体现“我”目送儿子长大、目送老父亲衰老直至去世的情感, 授课老师一直持有的低沉悲调语言使整节课的氛围都处于一种压抑中, 这不是本课应有的气氛。我们并不否认从课本中引申、升华出某种情感, 用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思想教育的合理性, 关键是这种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 否则孩子们只能以虚伪的说辞或逆反的心理对待之。另外,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主要不是指课文所反映的人文内容, 而是指语文本身的人文本质。‘人的语文性’‘人的符号智慧’‘语言的获得’‘言说的欲望’就是语文课的人文性之所在”。许多教师把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放在课文所反映的人文内容上, 这就出现了问题。语文教学只有结合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 适时有机地渗透情感、道德、价值观以及做人道理, 才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根本。一切教学上的泛情感化, 并不能真正唤起学生心底的感动, 泛泛地谈情感, 只能导致课堂上情感教育的最终缺失。

弊病之五:作秀让课堂失去活力

优质课中有没有存在作秀的成分?答案是肯定的。优质课存在着一定的表演成分。剧本是现成的, 课堂教学过程是多次演练了的, 教学环节是设计好了的。因此, 优质课上, 授课教师是按照预设和演练的情形进行的一场作秀, 许多老师不敢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 不敢让课堂在生成中构建它的光彩、美丽。即使有教师给学生发纸条,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 也只是做做样子, 收回的纸条, 问题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或者只是作参考, 教师仍然按照他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提问。尽管学生对文本有着个性化的解读, 对问题有着不同的解答, 有些教师表面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实际上老师还是把学生的思考引向自己准备好的答案。这样, 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没有自己的思想, 也展现不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个性。作秀, 让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 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总之, 语文优质课评比的功与过, 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我们需一分为二地看待, 既不能过分吹捧, 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优质课评比也是如此。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才是正确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李海林《语文学习》2005年第4期

[2]《对语文优质课评比的几点反思》饶艳

[3]《优质课的三大误区》张际元《学校管理》2008年第2期

建筑外墙保温的做法和弊病 第5篇

外墙保温的一般做法

由于内保温使建筑结构处于保温层中保护中, 使建筑结构所处温度环境稳定, 有利于建筑结构的保护, 增强耐久性。另外, 外保温将建筑在外面包裹, 保温的面积大, 更有利于保温节能。关于外墙保温存在墙体开裂的问题, 可以通过在外保温材料及施工方法等方面的改进, 使之达到规定的施工质量。具体方法如下:

现施工建筑中, 保温材料的使用以挤密苯板、聚苯板、聚苯颗粒保温、酚醛泡沫保温板等材料为主。挤密板具有密度大, 导热系数小等优点, 它的导热系数为0.029W (Mk) , 而抗裂砂浆的导热系数为0.93W (Mk, 两种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差32倍, 而聚苯板的导热系数为0.042W (Mk) 同抗裂砂浆相差22倍, 挤密苯板与聚苯板相比, 抗裂能力弱于聚苯板。一聚苯颗粒为主要原料的保温隔热材料由胶粉料和胶粉聚苯颗粒做成, 胶粉材料作为胶苯颗粒的粘结材料一般采用熟石灰-粉煤灰-硅粉-水泥为主要成分的无机胶凝体系, 该类材料的导热系数一般为0.06W (Mk) , 与抗裂砂浆相比相差16倍。该种材料与挤密苯板和聚苯板相比, 导热系数要小得多, 因而能够缓解热量在抗裂层的积聚, 使体系受温度骤然变化产生的热负荷和应力得到较快释放, 提高抗裂的耐久性。酚醛泡沫:聚氨酯和聚苯等有机保温材料, 燃烧后, 会产生浓烟和剧毒, 容易造成人员窒息, 同时也增加灭火难度。而酚醛泡沫遇火不燃, 燃烧性能最高达A级, 最高使用温度为180℃ (允许瞬时250℃) 100mm厚的酚醛泡沫抗火焰能力可达1小时以上而不被穿透。在火焰的直接作用下具有结碳、无滴落物、无卷曲、无熔化现象, 火焰燃烧后表面形成一层“石墨泡沫”层, 有效保护层内的泡沫结构。导热系数低 (≤0.026W/m.K, 为聚苯的2倍多, 与聚氨酯相近) , 为保温、隔热的优良材料。几乎能够所有无机酸、有机酸、有机溶剂的侵蚀。长期暴露于阳光下, 无明显老化现象, 因然而具有较好的耐老性;密度为80kg/m3以下, 可达到50kg/m3左右。可减轻建筑物的自重, 降低建筑物的荷载, 减少结构造价, 且施工施工简便、快捷, 可提高工效, 具有优良的吸声性能, 开孔型的泡沫结构更有利吸声。

加强网的选择:玻纤网格布作为抗裂保护层软弱进得关键增强材料在外墙外保温技术中的应用得以快速发展, 一方面由于能有效散应力, 将原本可以产生的宽裂缝分散成许多较细裂缝, 从而形成抗裂作用, 另一方面它能有效的增加保护层的拉伸强度。由于保护层的外保护开裂砂浆为碱性, 玻纤网格布的长期耐碱性对抗裂碱性对抗裂缝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从耐久性上分析, 高耐碱纤维网格布要比无碱网格布的耐久性好得多, 至少能够满足25年的使用要求, 在增加网选择上, 建议使用高耐碱的网格布。

保护层材料的选择:由于水泥砂浆的强度高、收缩大、柔韧性、直接作用保护层上, 耐久性差, 而引起开裂。采用专用外墙水泥胶来满足质量要求。

产生男西服结构弊病的因素分析 第6篇

1 男西服翻领与驳领结构与工艺常见的弊病问题分析与设计

男西服领结构设计优劣直接影响西服的整体, 男西服翻领经常会出现领里反吐, 翻领里与翻领面起链, 与人体颈部不服帖, 缺嘴大小不一致, 左右不对称, 不平服, 驳头宽窄不一致, 串口不平顺, 整体造型不服贴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翻领与驳领的结构设计

翻领与驳领的结构设计根据款式要求不同, 其相应领缺嘴, 领驳头的规格尺寸也应随之变化一致。

领驳头与领缺嘴一般搭配规格, 也可以变化其规格造型, 但是翻领的领窝规格 (翻领下口弧线长) 是根据人体脖颈的围度而来的, 且要与衣片的领圈弧线长一致。为了在绱领时, 不会出现因衣片和翻领的规格不一致而导致衣片起皱, 翻领丝绺不顺, 翻折不服贴等弊端。通常情况下, 我们在结构设计时, 翻领下口弧线比领圈弧线长0.5~0.8cm。

1.2 翻领与驳领工艺处理问题

翻领里在面料采用上一般用斜料法兰绒。法兰绒具有收缩性, 做领比较平服。另外翻领里与领面的规格搭配也要求相当严格, 如图1为领里规格裁配, 图2为领面规格裁配。

从图中可以看出, 翻领面和里规格完全按要求搭配好了, 但是在缝制时仍然会出现翻领面里不服贴, 领面外口弧线长不顺服, 变形等弊病。其主要原因是对翻领面里归拔不到位导致的。同时为解决领面横料不易归拢, 领面的净样处理在外口弯势要比领里大1~1.5cm, 使里层和外层都能达到平服, 如图3、图4所示主要在领里和面翻折线处归缩, 归缩量1cm左右。也可在领里翻折线下0.3cm处拉一条0.8cm宽的直料粘合牵带, 使翻领部分沿翻折线翻下底领部分相贴 (如图4所示) 。

归缩领里, 领面的翻折线处, 是翻领工艺的技巧所在。归缩合理, 才能保证领子符合人体颈部向前倾斜的特征, 同时也使领面从领子最外层平服地过度到最里层, 而且不起皱。

1.3 翻领面与里的工艺处理的技术关键

翻领面与里做好后, 要把领面与里的缝份烫转到位, 领面两边领缺嘴缝头也要折转烫平并做好装领的对档标记, 如图5。

为使装领后, 领缺嘴更加平服、服贴。在实践中, 我们经常在领里领缺嘴上缉一块夹里, 然后封领缺嘴或领面放2cm缝份向领里缺嘴包转缲牢即可。

1.4 翻领与驳领对位工艺

从里襟格起针, 各对位眼刀标记对准两肩胛位领面略放层势, 注意层势均匀。在分烫串口时, 注意在衣身转角处剪一眼刀, 这样有利于领面与挂面缝份同衣身缝份烫平, 串口才能分烫平服, 驳领服帖, 如图6所示。

2 男西服袖的结构与工艺常见弊病问题分析与设计

男西服袖要求装袖圆顺, 吃势均匀, 前圆后登, 袖子前后位置适宜, 即袖子自然下垂正好遮去大袋口的1/2, 无涟形, 无吊紧, 袖口平服, 左右对称。

但是男西服袖经常会出现袖子向前或向后跑, 袖窿紧, 袖山不饱满。

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袖山结构设计问题

正确的袖山高计算方法是根据袖斜线公式AH/2+0.3 (AH是袖窿弧线总长) 的值来确定的, 但是实践中, 根据人体胖瘦的差异性, 要适当进行加减其袖山高的数值, 约为±0.3~0.8cm, 同时袖山弧线长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正, 约为±1~2cm, 同时袖山弧线要比袖窿弧线长1.0~1.5cm。

2.2 袖子工艺弊病处理问题

2.2.1 要使袖子符合手臂的弯势形状, 使袖子做好后能摆平, 不仅取决于结构设计, 工艺处理也是关键:一定要做好装袖前的工作。

归拔大小袖片如图7和图8所示。

2.2.1.1将前袖缝朝自己摆放, 把前袖缝袖肘线处凹势拔烫, 注意拔烫同时把袖肘线处的吸势归向偏袖线, 切记熨斗不要超过偏袖线。

2.2.1. 2 前袖缝、袖山深线向下8cm处略归烫。

2.2.1. 3 袖口贴边在偏袖线处扒开。

2.2.1. 4 后袖缝中段归拢。

2.2.2 使袖子装好后不前后偏离, 前圆后登, 自然平服, 袖子丝绺顺直与大身丝绺对应, 袖山头横、直丝绺应不紧不吊, 要做到以下几点。

2.2.2.1大小袖片袖缝缉合好后, 要收袖山吃势, 从前袖缝经袖山至后袖缝以下小袖片横丝处, 单线或双线密纳一道或两道, 吃势要圆顺, 经纬丝绺平整, 抽线吃势约4cm左右, 一般吃势分布情况如图9所示。

2.2.2.2适当调整, 抽好吃势后, 为防止袖山吃势移动, 用熨斗进行归烫, 归烫时熨斗尖不要超过1cm将吃势烫缩烫匀, 使袖山头成型饱满、圆顺, 产生1.2cm左右的球冠状厚度。

2.2.2.3做好袖山弧线和袖窿弧线对位、对档标记如图10所示。

为了能准确地把袖片和衣片的对档眼刀对好, 可以在机缝前先用手缝针把前后袖缝和袖窿的对档刀位暂时大针码固定下。

2.2.2.4为了使袖山头外观更饱满、圆顺, 袖子装好后, 要装袖山垫条, 垫条宽4cm左右, 从前袖缝装到后袖缝向下2cm处, 长约28cm左右, 垫条外口平齐肩缝, 垫条与袖片相贴, 缉线时垫条略微紧些, 使之形成里外匀, 缉线与后袖窿缉线重叠, 不可偏进。如图11所示。

3 结语

通过以上图例和理论的探讨, 分析了男西服结构与工艺常见弊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针对男西服的整体造型与翻领、驳领、袖等常见弊病问题, 结合男西服结构设计和工艺操作技巧, 阐述了如何避免这些弊病的产生和其主要解决方案。只有把握住男西服结构设计变化的实质和造型特征, 及其工艺操作要领, 才能准确完美地表现出男西服在技术上的细腻、内在和规范。

摘要:针对男西服常见的结构设计与工艺弊病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控制男西服结构造型的主要因素与解决方法。

关键词:男西服整体造型,翻领,驳领,袖片

参考文献

[1]谢良.服装结构设计研究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3]戴建国.男装结构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浅析北方寒冷地区“平改坡”的弊病 第7篇

关键词:平改坡,寒冷,安全隐患

所谓“平改坡”就是指为了改善原有平屋顶建筑物屋面容易漏水, 立面造形单调的缺陷, 在原建筑物的顶层另行加设一个坡屋面, 以达到防雨、美观和节能的功效。由于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各大中城市建设发展较快, 建设了大量的平屋顶住宅及其它建筑, 因其平屋顶施工简便, 造价低, 在当时我国经济还相对于目前不是很发达的阶段, 平屋顶被大量使用。经过近30年的使用和风吹日晒, 这些老建筑物的屋顶已经暴露出了许多弊病, 最为突出的就是由于屋面比较平, 容易积水, 而老式住宅等往往都是传统的“三毡四油”的防水构造作法, 历经风雨加上排水不畅极易渗漏。其次就是顶层房间由于平屋顶直接与外界接触, 冬冷夏热, 影响室内居住的舒适度。第三点就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都非常注重城市形象建设, 而这些老旧的平屋顶建筑物就成为政府改造的对象, 对其进行“平改坡”美化, 改造其原来单调的外观立面, 对城市的美化确实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这些背景条件下, 我国各大城市都纷纷推出了各自地区的“平改坡”措施。国家建设部也相应颁布了“平改坡”的国家标准图集。最早实施“平改坡”工程的当属我国的东部沿海城市上海, 改造后反响较好, 随后其它各大城市逐渐开始推行实施, 逐渐在我国东西南北各地发展起来。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 南北气候差异大, 城市气候分布共跨越了5个分布区, 分别是:严寒地区A区;严寒地区B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分处于这5个气候分布区的城市在其建筑物的设计要求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近年来, 部分处于严寒地区的北方城市也纷纷开始参照或搬照东部沿海城市“平改坡”的成功经验, 在本地大量推广实施。笔者作为一名生活在北方城市的建筑设计师, 曾亲身参与和体验了“平改坡”在北方严寒地区的实施和使用, 认为目前还存在诸多弊病,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坡屋面材料单一, 整体造型不谐调

目前“平改坡”工程屋面瓦主要为沥青瓦和块瓦形彩色压型钢板瓦。在北方, 由于雨水相对较少, 风沙大, 坡屋顶极易积尘, 由于缺少雨水的冲刷, 天长日久沥青瓦表面失色和被灰尘覆盖, 反而看上去又脏又旧, 影响观瞻。笔者所在城市由于项目资金紧张, 甲方最后将屋面瓦换成了本应用于工业厂房、仓库的彩色压型钢板, 且颜色均为大红, 整个居民小区从室内向外望去红彤彤的屋顶十分刺眼, 甚至影响到了居民的情绪, 看上去就象一排排的临时简易房。另外有的平改坡工程仅仅简单粗暴的加一个坡屋顶在原建筑之上, 新加的坡屋顶与原有的旧建筑无论从风格、形式、年代上都相差甚远, 整个立面风格完全不搭调, 很不协调。

2 顶层室内结露、发霉, 结构锈蚀

平改坡施工时, 需要将原建筑物平屋面保温层及防水层拆除, 之后在原建筑物的梁 (圈梁) 或承重墙、柱处加设卧梁、钢柱等构件后与原建筑物连接, 并支撑新设的坡屋面体系。由于这些卧梁及钢柱的设置, 在顶层楼板处形成了众多的“冷桥”, 即使重新铺设保温材料这些冷桥依然存在。每到冬季, 由于住宅顶层隔气层不好, 包括卫生间及厨房排气道排出的废气往往就滞留在坡屋顶内。虽然坡屋顶设置了用于通风换气的老虎窗, 但是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这些废气会有大量的水份和其它腐蚀性气体聚集在坡屋顶下部的屋面梁、柱上, 凝结成了水滴, 最后汇集在顶层楼板之上, 通过冷桥的渗透作用, 造成屋面结露、霉变、漏水等现象, 同时由于通风不畅, 这些具有腐蚀性的水滴附着在钢梁、柱上几年时间就会对钢构件造成严重的锈蚀现象, 极大的影响了结构安全。

3 漏雨、漏水, 不好防治

北方城市搞“平改坡”时往往将原来平屋顶自由排水改为有组织排水, 反而适得其反。由于北方春冬交际之时, 白天气温高, 雪水融化, 晚上气温低, 重又结冰, 最终雨水管内往往被冰所填实, 无法排水。当白天雪水融化时排不下来, 就会汇集在檐口处的檐沟内, 最后造成檐沟内的雪水渗漏倒灌至室内, 一旦发生这种渗漏基本上无法防治。久而久之渗入至承重墙内就会造成墙体粉化, 强度下降等结构隐患。

4 过于注重美观, 忽视功能

平屋顶的一些楼板, 原本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热水器, 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也是我国推行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平改坡后由于后来的坡屋面体系“不堪重负”, 无法在其上设置太阳能热水器, 所以太阳能被“禁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过于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了原来重要的功能部分。另外某些“平改坡”工程往往追求立面造型的效果, 将坡度做的很大, 老虎窗造型也做的很高, 由于过去的老房子楼间距都比较小, 日照时间本就不足, 经过这样的改造后, 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5 落冰落雪, 存在安全隐患

在北方, 由于冬季漫长, 坡屋顶上往往都积了厚厚的积雪, 有些积雪也会逐渐被冻结在一起形成冰块, 每当开春之时, 气温升高, 坡屋顶积雪与下部彩板之间会出现融层, 屋面的冰雪由于重力作用失稳而滑落, 类似于“雪崩”, 从高处滑落的冰雪极易伤人伤车, 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笔者所在的城市, 每当这个季节, 各“平改坡”的小区工作人员都严阵以待, 将楼体附近2米内拉上警戒线, 防止人车靠近, 并有专人进行执勤检查, 以防意外发生。

6 施工不规范, 质量有隐患

由于“平改坡”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 往往由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而并无任何利润效益, 因此资金投入往往不足。正常的平改坡工程资金概算下来约450元/平方米, 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往往最后经过施工招标后, 最终的中标价会更低。本人参与设计的工程最后施工单位的中标价格为190元/平方米。由于中标价过低, 根本无法保证规范操作, 按图纸施工, 存在很大的质量问题。我想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平改坡”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工程项目,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犹如一根“鸡肋”-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但是为了响应城市建设的号召还得操作, 最后只能花最少的钱来把事情办成, 可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资金投入的多少和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平改坡”的问题, 在北方地区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这些相关专业人员去总结、去解决, 任何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好与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探索, 发挥其好的一面, 摒弃其坏的部分, 让“平改坡”工程真正的能为那些老建筑物恢复活力, 焕发青春!

参考文献

[1]王文艳.平屋面改坡屋面建筑构造[M].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版.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05年版)

上一篇:喉癌切除术护理下一篇:专利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