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2024-09-17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精选12篇)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第1篇

公路选线、定线时, 应注意路线及其结构物的所有设计要素, 要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 土石方的开采量要尽量做到最少, 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 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 如风景旅游点、温泉疗养区、文物保护区等。对生态景观空间 (河流、小溪、森林、沼泽地) 和视觉观空间 (村落、集镇等建筑群体) , 要避免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 如果无法避免, 也应在设计时, 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注意保护沿线的自然风貌, 花草种植, 其它协调措施应符合通视、导向、协调和绿化四项景观基本要求。

近年来, 由于高速公路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人们才意识到用美学原理设计和铺设路线的重要性。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开拓路外景观, 积极营造新的绿化景观, 尽量利用路前、路旁有趣而多样的景致, 并有计划地提供一些视轴、视点和诱导视线的景物。

由于公路大规模的施工已经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根本的破坏, 所以在绿化设计时应考虑怎样设计才能通过人工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态环境。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要进行研究, 不但要形成公路绿化模式, 还要研究周围的生态环境。在设计前, 应充分了解所在地区的地理状况、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植被;也要对环境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是否有山地景观、田园风光、沼泽风光、水域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等。

2 交叉口绿化景观设计

任何情况下, 交叉口造型都不能影响交叉口的明显性。但是, 如果交叉口布置合理并适当绿化, 反而可以提高对交叉口的识别能力。为节约用地和获得良好的地面结构造型效果, 优化交叉口 (包括匝道、升坡和匝道内的面积) 的造型对创造交叉口视觉景观意义重大。

交叉口绿化植物不宜种植高大的乔木, 以免遮挡行车和行人视线, 多数以草皮、色块和球类植物为主, 也可设计成盆景式的绿化景观小品。

3 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设计

中央分隔带的主要目的是按不同的行驶方向分隔车道, 防止车灯眩光干扰, 减轻对开车辆接近时司机心理上的危险感, 或因行车引起的精神疲劳;另外, 还有引导视线和改善景观的作用。中央分隔带的设计一般以常绿灌木的规则式整形设计为主, 有时配合落叶花灌木的自由式设计, 地表一般用矮草覆盖。在增强交通功能并能够持久稳定方面, 主要通过常绿灌木实现, 选择时应重点考虑耐尾气污染、生长健壮、慢生、耐修剪的灌木。

分隔带绿化通常以色块和球类植物为主, 可适当增加一些小乔木, 但要控制树冠不能太大并修剪整齐, 注意搭配有季节变化和色彩变化的植物。

4 道路两侧绿化景观设计

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栽植花灌木, 在树木光影不影响行车的情况下, 可采用乔灌结合, 形成垂直方向上郁闭的植物景观, 空间围合较好, 绿量大, 改善生态环境效果好, 这种形式应为主要设计方式。具体的工程项目, 应根据沿线的环境特点进行设计, 如路两侧有自然的山林景观、田园景观、湿地景观、水体景观等, 可在适当的路段栽植低矮的灌木, 视线相对通透, 使司乘人员能够领略上述自然风光, 使公路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边坡的种植设计除应达到景观美化效果外, 还应与工程防护相结合, 起到固坡、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对于较矮的土质边坡, 可结合路基栽植低矮的花灌木、种植草坪或栽植匍匐类植物。较高的土质边坡可用三维网种植草坪。对于石质边坡, 可用地锦类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挖方边坡一般在坡角和第一级平台砌种植池, 栽植攀缘植物、花灌木及垂挂植物。

5 步行街绿化景观设计

步行道路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生机, 其景观特性为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亲切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可管理性等。其景观设计在考虑上述几种情况之外, 应格外强调个性化、人性化、趣味性、亲切性的特征, 要充分注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与环境各方面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商业步行街的繁华特点, 不宜采用高大的树木, 而且种植密度要适中, 不影响两边的建筑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展现其商业氛围。在行人休息、停留的小广场或道路局部放大出种植一些遮荫树, 这对夏季较为炎热的城市能够起到较好的降温作用。

6 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 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 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 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 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 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责任编辑荷初)

摘要:城市道路除了交通作用外, 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 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本文分析了城市道路的环境因素与中央分隔带的绿化景观设计。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第2篇

摘 要:文章前半部分阐述美和审美本质与特征、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后半部分以城市美学和景观设计的思路为主体,重点介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美学;美;审美;现代园林

一.美与审美

1.1 美与美的概念

1.1.1 美的认识

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今天,创生了无数美的事物,美的文化。人们都谈论美、知道美、追求美,但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在“美”这个维度上却存在问题:“美”日渐变得单一、绝对、普遍,缺少个性的丰富,缺少差异性,美的丰富内涵被削弱,也失落了其真实的意义。其原因在于美学和艺术的理论和生活中的美相互脱离,人们在美的理论中找不到美的要求;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片面的审美教育;各色审美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感性生命的压制,从而导致美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带给人的愉悦、丰富的感觉没有了。

1.1.2 美与审美的关系

人对于“美”如何理解,他也就如何进行审美。审美何以作为人性丰富与完善的根据,为什么要用“审美”去审视人的发展与完善?原因应该在于审美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能够使人超越有限并给人以自由。接着,提出审美观是怎么样的,决定了人如何去完善自身,如何去创造生活。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崇拜型”的审美观,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神”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崇拜,是对人性的压制;在人的独立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感受型”的审美观,是一种“物化”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人为的、对人为之物的感受。人要对自身的发展有所超越,要向着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迈进,就要形成真正能够 满足人性的生成和完善的审美观,。

二.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

2.1 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表现

2.1.1 对称与均衡

处于中心轴两侧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称作对称。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

我国的古建筑造型形式中常用对称的构图。例如北京故宫的房屋、大殿、天安门城楼及金水桥均采用对称的形式。对称是我国建筑和民居布置中传统的手法。

对称形式包括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四种。

均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保持平衡关系,它在视觉上产生形态的安定感。

2.2.2 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三.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

3.1 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

3.1.1当代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的目标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进行。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

3.1.2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

3.1.4城市设计的规律

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

四. 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思路

4.1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1.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需求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4.1.2 城市园林景观的空间与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五.结束语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园林不仅依靠形式上的美,还必须具备艺术美,才能从根本具备审美的要求。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4期

[2] 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1

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都是为了建设出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的环境。如果仅有建筑设计,那么这个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一个完整的城市还要包括它的景观与环境。因此景观设计在在城市规划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研究,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对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城市规划确定城市的规模和性质之后,景观设计就要反映城市的性质。城市规划是为了对城市和城市周围的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休憩和交通环境。

(一)城市规划的目的与意义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主要是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对各个区域的划分,来满足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需求,并指导城市景观设计的进行。城市规划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状况,在满足国家制定的各项标准的情况下,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与计划。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经过人为地设计对自然景观加以保护和改造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注重这个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二)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是通过对空间的调整,运用各种设计手段建立起的一种新的关系,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城市规划几乎涵盖了城市研究的各个方面,也为城市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的手段创造出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其次就是因地制宜,因为不同的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文化背景,所以通过这些独特的特点来打造出独具内涵的城市;最后就是要注重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一座城市的建立是要一直流传下去的,因此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构成了城市的美。但是城市的美,不仅仅是指城市中的一个个美丽的公园和一些优美的公共建筑,而是整个城市乃至每一个细部都是美的。因此景观设计除了要满足使用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符合美学标准。把一个个美的画面组合成一个崭新的城市景观。原有的城市景观也不应该忽略,自然的水域或者山丘,应该在原有的景观之上进行景观设计,而不是一味的去破坏。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景观设计是人们发展的产物,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来创造合理的景观空间,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居住环境,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

景观从一开始的视觉美的效应,到现在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应,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态系统,也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种反映,不同的景观有着不同的含义。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景观设计主要从人的感受及要求出发,利用人的行为和活动等规律,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居住、休憩环境。

(二)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的要素主要是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等

路;在一个城市中有各种道路,主干道、次干道、快速路等,一条一条的道路组成了这个城市的道路网,道路的主要特性是连续性和方向性。

区;是一个城市中较大的范围;一个城市是由几个不同的区组成的,比如居住区、商业区等,不同的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但是有的时候它们的性质也会有混合的部分。

边缘,是指一个区与另一个区的边界交汇处,有的区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过渡到另一个区,有的时候自然水域和山丘也可以作为区与区的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让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标志有大有小,比如天津之眼就是天津的地标性建筑物,再就是一些小的标志,比如喷泉、雕塑小品等。标志是形成城市图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

中心点;可以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中心点主要是指人们活动的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空间中各种景观小品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像的形成能力。

三、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包含着城市景观,在上文中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景观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还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的發展过程中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要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规划中对城市景观设计进行了指导以及限制,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和实施。景观设计对城市的整体乃至细部都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不仅仅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还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之前,应该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和格局进行把控,优秀的景观设计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因此,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整体的布局的设计,而景观设计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的规划,而景观设计是对城市的细部进行优化,它通过各种景观的布置以及对人的心理的把控,来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四、总结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城市规划引导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有反应了城市的性质与规模。优秀的景观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其中还包括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指定的计划与目标,市民的参与,以及设计者的精心设计。因此,在实际的实施中必须把握好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环境优美的城市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生态设计”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第4篇

根据我国国策, 我们依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投入到我们城市建设和规划中, 实行生态建设为主的建设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也随着应用到建设城市的环境问题上。各种设计与创作方法得到了大力的利用, 生态美学, 生态经济产业的利用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认可。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实现环境的生态建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分析。

一、生态环境设计的起源发展

在人类对社会的利用面临危险时生态建设就被提出,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对人类的贡献。建筑设计提出生态设计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 如西蒙斯提出“大地景观”;布兰达提出“绿色建筑”等等。绿色建筑的提出使得世人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关注。以美国“绿色建筑运动”为例子, 实行有效地绿色建筑设计为基础成为美国建设思想的一大组成部分。在美国副总统A.戈尔提出“人类已达成了共识, 减少对社会与世界损害的事件我们将了解到我们生存的社会也就形成了危险”。

以环保绿色为主题的建筑设计思想在全世界得到了发展, 并且根据思维方式提出我们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对未来的建设生活都要以环保和绿色为主题。一系列的建筑思想全部涌现, 如太阳能建筑、自循环建筑、节能建筑等都建筑形式不断提出。

二、城市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生态建设思想在中国还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所以在建设生态的过程中还依然面临着学术上和社会上问题。

首先, 认识上不够明确, 在很多建筑的设计工作上还处于传统的园林环境规划思维,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认识不足, 导致在实践中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化”环境设计在我国建筑中还是一个新名词, 这也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点所在, 他注重的知识面积的多少, 而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它主要根据的是生态环境以及整体的构建方式, 只有对各种环境吻合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意义。

其次, 局部操作也实际的规划有所差距, 利益出现冲突。只要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绿化只是对一部分局部的, 而生态设计指的是全面的发展和考虑, 要融合自然、城乡、地区的城市建筑, 是一较为复杂的系统。生态环境设计建设注重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重要利益,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呈现于具体的利益群体, 成为局部利益, 与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

最后, 实际操作与理论建设相脱节。生态建设是需求对各学科的结合, 但是只有理论建设框架是远远不够的, 只会想不会做是没有效果可言的, 所以可操作性在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原则。

三、在城市中生态建设的规划方法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来看, 建设绿色环保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建设的总规划、绿色系统规划、环境设计规划。只有按照这三种方式进行对生态建设的规划才能提出优质的方案。

1. 确定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总规划, 要想要好的建设发展必

须要求对城市的整个规划体系有个详细的了解, 对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化程度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的特色与重点来确定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制定总目标, 时间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有可操作性。

2. 对城市人民生活的发展水平进行预测, 以及根据人们对公

共性服务设施的需求进行调查问卷, 统计出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探索人们在城市中流动的空间系统, 分析他们的休闲时间以及设施的要求。

3. 对城市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查, 在建筑建设的用地占多

少, 实现的空间规模如何, 视线要求等反面的详细调查, 最后统计出绿化所要的空间。对城市中人群交流的场所, 如:广场、公园、运动、交通等做出具体的功能项目分析。

4. 对城市特色的规划, 主要是针对的是城市的空间与文化主

题的构建, 充分考虑城市特色的优势, 利用自然的环境来支持城市旅游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5. 在进行绿化的同时要注重空间指标的有效控制, 基于本地

的建设条件, 设备功能, 城市空间以及生态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规划。主要包括, 绿化的比例、绿化在城市中的覆盖率占多少。

6.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城市与郊区的建设关系是目前

城市建设的重点, 所以我们要注重城市与郊区绿化面积的比例协调。并且对城市中的噪音进行详细的分析, 主要实施环境保护的方式, 促进城市生态的规划设计的完成。

四、对城市生态环境设计的操作方式分析

1. 对城市层面, 城市的总体环境进行调查, 把他制定成项目

式的文本, 去政府把这个项目的建设进行制作与审批, 协调好城市的内部化境的优化工作。注重把城市与自然、舒适、阳光等外部环境相结合相适应的状态, 统计各项设施的配置作用。

2. 区段层面的分析, 这是根据城市的总体建设规划而言, 解

决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矛盾, 为构成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最为最终目的。

总言之, 只有遵循集约型建设, 重返自然, 尊重自然以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节约型的创作思维并且追求高效的空间设计要求, 保证城市的健康运行, 达到建设生态环境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

结束语

总言之, 在现代社会城市,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环境生态化的过程中充满着挑战, 环保与健康也成为我们建设城市的主要意义, 只有在调查和规划的基础上展开对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才是最好的选择, 把我们城市打造为生态、整洁、舒适的新型环境面孔。从而提高我们现代城市的面貌, 实现重返自然城市建设效果, 这就是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生态设计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武星宽江伟贤.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李效军陈翔.建筑学报, 2009.

浅析公路景观设计与环境的协调 第5篇

公路景观设计在公路设计中的.意义日异重要,是公路建设和环境协调的必要步骤.首先简要介绍了公路景观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公路景观设计中路线及绿化与所处环境的协调问题.

作 者:李智文  作者单位: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珠海,51900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13) 分类号:U412 关键词:公路景观设计   地域环境   绿化  

电场环境绿化与景观设计探讨 第6篇

[关键词]电场;景观

电场的绿化及景观是企业形象在公共场所的视觉再现,是一种公开化、有特色的群体设计和标志着企业面貌特征系统。在设计上借助企业周围的环境,突出和强调企业识别标志,并贯穿于周围环境当中,充分体现企业形象统一的标准化、正规化和企业形象的坚定性,以便使观者在眼花缭乱的都市中一瞥便获得认知和好感。它主要包括建筑造型、庭院美化、企业门面等。与其他城市空间相比,电厂厂区在空间特性上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简单复制很多在城市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采用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相反,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企业自身特性来思考和完成电厂绿化与景观的设计。下面谈谈自己对电厂绿化与景观的设计的一些粗浅认识。

1熟悉项目概况

厂区是企业建设的生产基地,是企业实施拓展战略的开始,其生产厂区的景观设计对提升企业形象、弘扬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在某地区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从环境角度看,电场厂区对景观的营造由于地形原因可能形成较大的局限。譬如:分区布局如果较为分散,必然给景观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厂区若被市政道路强行分隔为两个区域,就会打破厂区的地块完整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解决厂区的交通合理性以及分区之间的景观协调与统一。

由于目前国内电厂设计大多千篇一律,建筑形象趋于雷同,特色不明显,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尤其是与国外大型火电厂建筑进行比较,在视觉享受、造型处理、空间组织、与环境的呼应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都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和公众对电厂建筑要与环境相协调的呼声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业主也要求电厂建筑在全面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下,充分考虑电厂建筑的特点和可利用的因素,创立电厂建筑的独特形象。

2确定设计目标

2.1展现企业精神风貌。厂区景观是展示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设计开始之前应对工厂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进行了深入地调研和思考。要展现多样性、独特性,要求建筑、环境景观形象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塑造具有独特形象的电厂建筑,充分反映出企业文化内涵、精神风貌和工艺水平。

2.2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多年来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一,作为企业发展的生产中心,企业的环境景观也必须对此有充分的重视。生产工业产品也是创造文化,把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应提升到最高的顶点。企业要运用血缘、人缘、地源等诸多有利条件,进行和谐的人本管理,重视园林式厂区环境的建设,把园林艺术引入电场,通过有形的景观意象来体现整洁、明朗、规范的企业风格。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员工受企业精神的指引,就会自觉地去从事各自的工作而不再成为单纯提高生产率的工具。

2.3倡导“俭以养企”的经营理念。“俭以养企”应是企业核心的经营理念。环境景观是一个面子工程,必须有切合企业的独特风格,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一致。在打造景观个性和风格过程中必须坚持经济性原则,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应通过深入地测算,用尽量简约的建材和景观要素,通过精细、合理地搭配,来营造简洁、精致的景观环境。

2.4考虑分区之间的景观协调。企业根据设计方案确定的厂区功能分区主要包括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3大片区。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厂区交通的合理组织问题。分区景观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也是设计过程中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环境景观也要分区建设。

3把握设计要点

除现场学习观摩优秀企业的经验和设计理念外,在工厂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把握以下3点:

3.1切合企业实际

3.1.1要明确企业与其他非经营性组织的差异。二者相比,企业的最大特性是对利润的追求。这个特性体现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这里的投入是指景观建设的成本,而产出包括通过景观建设来打造企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营造一个可对员工进行有效暗示的环境从而提高劳动效率等。

3.1.2要明确工业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以生产各种工业产品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内部运转的流程等与其他企业有很大的差异。在景观风格的定位更应该重视秩序、顺畅等相对刚性的要素。

3.1.3要明确不同生产性企业之间的差异。如: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企业就必须强调规整、秩序的景观风格,以暗示严谨、规范的劳动纪律,以保证生产安全和劳动效率。而发电企业的整体风格则可相对轻松、舒缓。

3.2符合场地要求。电场厂区用地面积一般都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自成一体。总体布局根据厂区规划设计要求和环境景观设计原则,必须考虑不同分区、不同生产环节的环境特点,合理安排各种景观要素的布局。

3.3体现经济原则。在工业企业厂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建设成本的控制。但是,对建设成本的控制并不是指以最低价进行建设,而应在分析景观建设所能创造的效益的基础上进行控制。景观建设所能创造的是一些无形的效益,包括打造企业形象、改善工作环境等。良好的景观效果可以提升企业品位、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就应适当加大投入,这不但不是浪费,而是经济性原则的最好体现。

浅谈城市与城市景观 第7篇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和人工修建而构成的集约型的人类经济、生活、政治的综合性的生活境域,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物质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断成长发展的生命有机体,是一个巨大的综合体。城市是城市居民居住生活的场所,它是由多个社区和许多私密性的分段秩序所构成。城市是成千上万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教养、不同个性、职业、习惯、爱好的城市人共同工作、生活、创造和享受的事物(空间),是一个巨大的人工综合系统。在城市建筑师眼中,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空间,是他们巨大的实验室,也是众多建设者出于不同原因、不断建设、改造的结果,城市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局部的控制只作用它的形态,并无最终结果。城市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化现象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社会经济和空间变化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不断获得“城市特质”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体现。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地域景观的变化,也就是城市从二维向三维的转变,自然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以城市为界面,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城市是地球上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

道路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骨架、交通动脉,是城市主要的外部空间,是城市中连接各个区域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人公共活动的舞台,是城市整体赖以组织的有效手段。城市由一系列的有组织的道路系统构成,道路中那种连续的运动方式和动态感,赋予城市以生命力。道路不但作为城市一个“独立元素”的特定形式意象,还是一种有方向性的、有地形关系的、有间断或连续性的网络。按照道路在城市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可将其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区间道、居民生活区道和宅前道等,它们宽度不一(见表1)。

道路景观是展示在道路使用者视野中的道路线性、构造物和周围环境的组合体,是城市现代景观的带状空间,是城市面貌形态的明显意象。道路景观是人们从道路上所看到的一切,景观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自然要素,如山水、土地、植物等和人工景观要素,如路面(材质、尺度)、建筑物(商店、桥梁、设施)、小品、广告、公共车站、车、人等实体。道路景观是城市人与外来人识别和解读城市的重要舞台、场所,是城市的景观视觉廊道。道路是城市的各种“流”的流动、传递、转送的通道,人文活动使之具有生命活力,是城市灵魂的体现。

根据道路的交通特征可将城市道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和人行道、车行道等。前者连接着城市不同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产业区、社区等),满足它们之间的人流物流能量流等空间转移要求,通常具备交通运输、环境生态和景观形象3方面功能,也就是说,广义的交通道路景观应该是包括视觉景观及交通、环保、周边土地开发、经济发展、历史文脉、旅游资源等因素,它是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之本。而狭义的交通道路景观只是给人以行车为主的最直接的走马观花似的景观视觉观赏,是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之“表”,而城市生活性街道是为城市各功能的人流、物流、能量流等移动提供交通和服务的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工作活动的主要场所。人流集中地区是人行混行街,功能活动比较复杂,有商业、交通、办公、居住等尺度大小不一,环境生态组成主要有人、店面、人行道(有或无)、道路、绿化、餐饮、电影院、书店等等。居民出行方式比较复杂,包括公交车、各种型号机动车、自行车、人力三轮车、摩托车及漫步等,交通组织难度大,人车安全便捷是设计主要目标。景观特征应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上。

城市步行街及商业街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街道形式,步行商业街是城市美观又具魅力的商业环境,其功能活动主要是商业、文化娱乐和节假日休闲等,而其它的步行道指城市公园、滨江景观及小区内的步行道和各类街心人行广场等,其景观尺度小巧玲珑与一些景观小品及雕塑、广告、电话亭、绿化及铺路或水景配合,文化特征显现,形态美丽,景观环境安全、美观、舒适。

城市生活性街道是指位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区域(空间)内,如居住区、文教区、商业区内的线性空间和交通道路或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动、转送、疏导的通道。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广州的巷、长沙的街或巷等,属人车混杂道路景观。道路宽窄不一,一般在1m~6m不等。道路结构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南方特别是两广、福建,由于雨季长,日晒时间长,常设有带雨棚的人行长廊步道,但大部分街巷无人行道并较窄,最窄的要数上海同里镇的石皮弄,最窄处不到1m,是居民生活出入通道。城市街巷中人群混杂、人流多少不一、出入车辆主要为私家小车、小三轮、摩托车、自行车等,步行是大部分居民主要行走方式。城市的街巷集中反映了所在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气候、特征,城市的鲜明形象、面貌、风采和神韵,它承接着城市居民的观念、习惯、风俗和个性,反映出城市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也显示出城市的特征、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景观学科专业角度看,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的含义实际上是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营造实际上就是建造城市,建造作为人类庇护所的城市和聚落,城市作为景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它包含着视觉景象的含义、地理区域含义、内在人(城市人、游客)的生活体验,是人类在茫茫大地嘈杂社会中的栖居之所,作为城市意象、作为系统、作为人类科学解读的对象、作为符号、城市是人类的历史现状理想,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在大地上的烙印,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系统的书。

城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就是城市对居民有何影响,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及秩序的社会科学,研究城市对人们关于自我,他人规范价值等概念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人们如何解读城市及其空间的利用问题、城市问题及环境问题等。高科技化对现代社会的冲突使任何环境之间的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城市问题已显得突出,它不只是局限于物质环境矛盾,还应注意其形成、变化的社会和经济要求,满足城市居住活动安全需求,并成为良好人类居住区和人类居住区秩序的基本内容、过程和模式及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组织和管理,提高城市人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依据。

2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生态学认为,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以聚集人类为主体、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水平叠加,是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多个实体的统一、多个系统复合的综合系统。城市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它独特的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通过物质和能量代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质供应和废物处理、资源再生利用等过程,形成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的统一体。不同城市均具有上述共性,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它们典型的重复的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出现,这就是城市景观。城市景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过程的时间“切片”中包含着诸多影响因素。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是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这也是最初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景观具有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和景观破碎性三个特点。人类活动影响着城市景观的自然水文地质气象地表结构动植物区系等。城市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的期望。由于城市景观对人类的高度依赖性,使城市的自然生态过程被大大的简化和割裂,使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变得脆弱,城市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贯穿并将城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斑块,由于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城市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人与人之间能量和物质流通率高,对城市景观的自然生态过程造成干扰破坏。

城市景观的结构成分和组成要素具有如下特点:

(1)斑块:指城市景观中不同功能和属性的地段和空间实体,按生态属性分为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小片林地。按生态文化功能,城市景观特征基础是景观区域,可分为标志性景观区、特色景观区、历史风貌区等。如居住区、工业区、产业区、风景区就属特色景区。

(2)廊道:城市景观中的线形带状景观元素,其中尤以交通线路构成的网络为主,河流、沟渠、林带等对生态学属性更具影响,电视、电话、传真等为信息通道,这些廊道是城市景观中物质能量信息和生物多样性集中汇集地方,对维护城市景观功能有特殊作用。

(3)本底:是城市景观的主体,是指各类建成区、各种功能用途形状性质不同的建筑物、使城市景观明显区别于其他景观。

从景观生态学专业角度看,在社会发展史中人类的景观活动历程是从最初出自于原始生活生存本能的觅食、择居、选择满意景观到设计城市、到当前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规划设计,首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得到实现。城市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两部分,其景观组成由软质景观要素,阳光、天空、风雨、水体、树木及硬质景观要素,建筑、道路、土地等组成。城市现代景观包括社区景观、居住区景观、街道景观、道路景观、城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城市广场及空中花园景观等。城市景观存在着五个生态层次。第一是城市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即城市与郊区,其中阳光、风、土地、水体、动植物起很大作用。第二是城市中各区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水平生态关系等等。第三是各景观元素(区域或斑块),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为垂直生态关系。第四种生态关系存在于生命与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和能量关系,由于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及其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心理因素等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城市景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城市景观中各种要素通过人口流、物种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维持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3 结语

当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导致了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进入21世纪,世界的焦点集聚到气候变化与城市化。作为人居环境的载体,走向低碳的社会生活方式,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以“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摘要: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了解城市、了解城市景观的组成对于城市的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高效低碳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市,景观,人居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许峰,陈天.创造丰富、人性的城市空间——步行街设计中的心理、行为因素探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2(3):17-18.

[3]陈波.解谈校园景观[J].合肥:安徽农业科学,2010,32.

[4]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波.建筑与屋顶花园[J].重庆: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2):48-52.

[6]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7]陈波.城市建筑屋顶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太原:山西建筑.2009,35(3):73-74.

环境问题与城市环境设计的简述 第8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城市环境,城市设计

1 环境的含义

广义上的环境, 就是指人类生存以及活动过程中密不可分的场地, 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依存, 因此环境向人类供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资源。在我国法律规定下的环境被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其实这就是对环境比较精确而科学的概括, 这种界定主要包括大气, 水, 海洋, 土地, 矿藏, 森林, 草原, 城市和乡村等等。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人们存在于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它决定着人们日常的生活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 但是, 这里所说的环境却又不是指所有的自然物质与社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全部, 除了地球以外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特列。所以, 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 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第二层含义, 无非就是第一层含义以外的界定, 虽然现阶段虽然没有把宇宙环境划定为人类概念意识里的环境,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对科学的深入研究, 人类已经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 那么, 在不久的将来, 人类很可能将宇宙的环境也列为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地理位置等因素产生的。比方说: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等等, 这些常常都被我们称之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甚至一些自然资源分布不够均匀, 导致一些地方性的常见病的发生。

另一类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环境的污染。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 各种污染物必然进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生活垃圾与污染只在挑战者大自然的承受极限。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领导下,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发展势头更是迅猛。城市建设, 新农村改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料, 国家的一些能源面临匮乏甚至枯竭的危险, 而发展的同时, 有产生了大量的垃圾, 对自然环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空气污染, 臭氧层空洞, 冰川融化, 白色垃圾泛滥, 土地沙漠化严重, 母亲河断流等等, 都在考验着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 一系列人类生存的问题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地球的肺--刻不容缓”“别让你的眼泪成为世界最后的一滴水”“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 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种种口号的提出, 人们环保思想意识的觉醒都告诫着生活在地球村里的每一个人, 我们的家需要我们自己来保护。环境问题之所以会出现, 甚至会日益严重, 主要是因为人类文明日益发展的产物, 终结原因应该概括为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衍生品, 具体分析可以简要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 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其次, 伴随人类的生产, 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再次, 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还有, 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 如军事活动, 旅游活动等, 造成的人文遗迹, 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的破坏, 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3 环境治理和保护

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解决各种问题, 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 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 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 物质生活被满足的同时,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趋提上日程, 特别是一些城市环境的优化问题与环境问题自身成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 全世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也把他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建设自然地被提上了日程, 而作为城市环境建设一部分的城市生态设计又显得不可或缺了, 也恰恰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口号的一个切实的反馈。从观念的转变到理论的形成再到设计的落实,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此设计过程中, 许许多多被命名“生态”的词出现在各个行业中, 比如说:“生态经济”, “生态产业”, “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等, 自然地, 我们的环境设计中同样引入了“生态设计”的字眼儿, 但是做起来总比说的时候难, 城市环境生态设计并不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工作。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总是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那么城市总体规划就是他的基本法则, 但是他又是比较独立的规划系统。从宏观到微观基本上可分为如下几点:

(1)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 绿化水平, 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 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 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 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 心理需求, 文化取向;人口规模, 人口特征 (年龄, 职业, 性别, 消费层次等等) ;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 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 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 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 空间规模, 空间序列组织, 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 形成“点, 带, 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 主要步行街道, 城市滨水地带, 公共绿地, 居住小区绿地, 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 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 活动利用类型 (游憩, 娱乐, 运动, 集会, 展示, 分隔, 交通……) , 人群交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 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 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 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 能够很好的解决一个地区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如此能更好的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刘昌寿.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 2006.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与节水 第9篇

由于多年的城市开发建设和持续的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了城市周围环境地质和水文过程的改变。在城市中,由于大面积地面硬质铺装地、排水管道的普及,使得具有良好透水性的自然地表被改变,城市水文循环状况发生了变化。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这种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城市绿地灌溉用水量也与日俱增,消耗着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城市园林绿地灌溉用水、城市生态环境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有必要在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中采取有效的设计手段与措施,维护降雨、渗透、蒸腾、蒸发的自然循环过程,促进自然水循环系统的良性循环,减少人为的干预,同时在绿地设计中通过一系列生态设计手法的运用而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开源与节流并施,通过绿地的生态化设计实现城市节水。

2 城市绿地道路设计与节水

2.1 城市绿地步行道路设计与节水

现行公园、小区中园路的标高大多比绿地的标高要低,原来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解决排水问题,其结果是使得雨水很快的流向硬地排入下水道中,污染了硬地,同时淤塞了下水道,道路排走了雨水,这就加重了绿地植物灌溉的负担,使得植物大多依靠地下水浇灌,现状是绿地设计没有涵养降雨,反而消耗了珍贵的地下水资源。

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应该使得园路标高高于草坪,使得硬地的地表水流入绿地中,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绿化浇灌所用的地下水资源,同时也减少了清洁的工作量。同时通过植物、土壤对地表径流的过滤、吸附,去除了雨水中的污染物,使得返还地下的水质得到了保证。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尽可能减少硬地的面积,发挥绿地植物的蓄水、过滤功能。

园路路面标高高于绿地标高,使得雨水能排入绿地中,而通过绿地土壤蓄积雨水,发挥植物较强的蓄水功能,尽可能少的减少地表径流,返还地表水到地下水。

园路路面与绿地处于同一高程时,在路缘石与路面之间设置排水孔,使得雨水排入绿地中,通过景观绿地蓄积雨水。

2.2 城市机动车道的设计与节水

传统的市区内机动车道路设计初期就在道路两侧设置了地下排水沟,在降雨时期,大量的雨水涌入地下排水沟,通过地下排水管道排出城市外围河流,大量的水资源不能返还地下,造成城市地下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同时地表径流夹杂着的重金属元素(包括铅、锌和铜)、碳氢化合物,氮和磷等,这些元素来自于汽车尾气,泄漏的汽油等,对城市河道及水体造成很大的污染。

2005年10月,笔者受灞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对河滨河公园景观带工程进行规划设计,使绿地高程低于道路高程,这也就为机动车道路排水排入绿地创造了可能,通过植物的吸附、过滤,一方面阻隔了污染物,提高了水质,另一方面使大量的雨水资源返还到城区地下水。

2.3 城市绿地硬地透水性铺装与节水

2.3.1 硬化路面的危害

硬化路面虽然整齐耐用,但其最大缺点就是不透水。路面不透水,使得降雨时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完全被阻断,在依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城市,会使下降的地下水位难以回升;相反,雨水从路面流失到排水管道排泄,使城市变为地表干燥的缺水地区,加重城市扬尘污染,还会因地表干燥而给城市绿化带来很大困难。另外,雨水横流时会溶入大量城市污染物,如汽车排放的重金属、轮胎的磨损物、生活垃圾,建筑工地上的粉尘和化学物、城市草地喷洒的农药等等,这些雨水经管道直接排放到当地河流中,会进一步造成水污染。

硬化路面吸收、储存并反射太阳的热量,可使地面平均温度升高几度。这会增加城市夏季的炎热,减少城市生活的舒适感,同时增加城市生活中为降温付出的能源消耗及水的消耗。

硬化路面还会引起诸多环境和生态负效应,如使路面的空气交换和空气湿度降低,与城市中日益加重的空气污染相结合,有助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对本地植物和动物的生态十分有害,因而会影响到由这些植物、动物组成的地面生态系统和生物活动;硬化路面使一些相互依赖而生长的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生态空间被分离开来,这对保护城市中的小生态(生态小岛)极为不利。

2.3.2 国内外城市透水性铺装运用

日本为解决“因抽取地下水而引起地基下沉”等问题,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推行“雨水渗透计划”,采取了“雨水的地下还原对策”,先后开发应用了透水性沥青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铺装。

我国关于透水性铺装的运用还处于初期阶段,特别是在内地的应用。一般建议尽可能减少硬质铺装地面,保留天然种植土,利用植物涵养水土的能力来减小地表径流。

1)可渗透的强力草皮或空心铺装格:由混凝土或工程塑料制成,开孔率可以达到20%~50%,格内填有表层土或粒料,也可植草。它除了有渗透雨水的作用,还可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2)疏松的粒料、经防腐处理的木板铺地或石材铺地(多用于人行步道):这类材料往往材质疏松,有很强的渗透性。3)多孔沥青和多孔混凝土路面。4)透水透气的路面铺装。西安最近两年才逐步出现舒布洛克透水砖及相关其他种类的透水砖,该种类产品的透水性、保水性非常强,透水速率可以达到5 mm/s以上,其保水性达到12 L/m2以上。由于其良好的透水性、保水性,下雨时雨水会自动渗透到砖底下直到地表,还有一部分水保留在砖里面。雨水不会像在水泥路面上一样四处横流,最后通过下水道完全流入江河。天晴时,渗入砖底下或保留在砖里面的水会蒸发到大气中,起到调节空气湿度、降低大气温度、消除城市“热岛”的作用。

2.4 城市绿地雨水的景观化处理

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收集雨水用于景观用水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绿地中间开挖雨水收集池,在绿地中央设置水景景观等措施,能很好地提高绿地的观赏效果,同时也做到了节水的目的。春晓华庭小区位于咸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东临崇文路,西倚里仁路,位于“西咸一体化”大都市圈的主轴线世纪大道的南侧。一期总建筑面积为10.2万m2,在一期中心广场设计中,景观水池外围广场停留空间向水池设计5%的坡度,有效地把雨水收集到景观水池中,整个小区主干道路、步行道排水均排入绿地当中。

利用植物及物力吸附手段过滤雨水,使之用于景观用水。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2.5 城市绿地灌溉与节水

现行的城市绿地灌溉方式普遍采用人工漫灌,而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的运用很少。灌溉用水大多来自地下水,受管网的限制,还很少用中水灌溉。在城市郊区绿地开发建设中,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在居住区、企事业单位绿地等小的绿地范围内,鼓励运用处理过的中水进行绿化灌溉,节约水资源,净化了水体。这也就限制了中水直接汇入城市河道、水体,造成对城市水资源的污染。

3 结语

把城市节水与风景园林设计相结合,从城市绿地包括城市近郊绿地步行道路设计与节水、透水铺装的运用、灌溉系统与节水等硬质景观部分研究了节水的措施与生态设计手法,能为城市绿地节水性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同时本文将为中国大部分水资源紧缺的城市近郊区绿地建设提供借鉴。

摘要:针对我国城市水资源紧缺、城市园林绿地灌溉用水量逐年增加、城市生态环境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提出园林绿地景观建设的生态化设计与节水,同时以西安城市为例,研究了绿地生态设计与节水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从而完善城市绿地节水性景观设计。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生态设计,节水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陈芳清,王祥荣.从植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以宝钢为例[J].中国园林,2000(5):43-44.

[4]吴为廉.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2001(4):19-20.

城市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 第10篇

(1) 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融入生态特色理念。

城市小区绿化和景观设计过程中, 坚持以生态理念为设计原则。生态理念设计思想构成小区设计的重要因素, 使城市小区居住环境形成一个完善融合的生态环境体系。马潇指出, 居住小区是起着一定作用的系统, 其整体功能是创造一个宜居环境, 而居住小区景观这个大系统又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 比如说绿地, 道路, 建筑, 设施等。只有当这些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发挥出大系统的功能;坚持生态设计理念, 改变设计过程中对物质空间环境的过度追求, 实现向居住生态环境的整体构建;注重人工生态环境设计向自然生态绿化环境的过渡;设计过程中, 既要追求舒适的居住环境, 也要追求如诗如画的生态美学环境, 提高绿色生态观, 重视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的动态化效果。

(2) 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满足绿化格致要求。

保护小区绿地面积建设, 满足小区绿化设计的层次感要求, 实现绿化植物的合理配置原则。在树种选择上, 避免单一化, 采用多种类的植物绿化, 设计中主义搭配的丰盈感和层次感, 在位置根据审美需要审计不同种类的植物, 一定范围内植物种类和数目要达到一定要求;坚持多元化植物种类配置原则, 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搭配错落有致, 建构良好的植物生态园林群落。郑小兰指出居住小区的绿地规划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居住小区各类绿地要进行系统规划, 合理布局。如在宅旁绿地, 植物的配置不能影响低层住户的采光、通风;植物的配置要发挥绿化在卫生防护等方面的作用。

(3) 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要求。

城市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 最终目标满足人的参与性, 增强居民的生活的舒适性, 提高生活质量是最终目标。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影响自然发展, 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要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要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设计过程要按照生态学, 社会学, 美学等发展要求, 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郭洪波指出小区内部的环境要力求构筑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氛围, 实现城市大环境到人户小环境的自然、流畅、协调的过渡与对接。这就使得居者的室内外环境互相对接, 彼此沟通, 容为一体, 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处轻松、安逸、环境优美的舒适场所。

2城市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

(1) 城市小区道路设计。

城市小区道路设计应该坚持舒适和美观的原则, 曲, 直, 窄, 宽等设计合理有度, 既不能完全按照构图目标, 也不能完全脱离“以人为本”, 舒适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张楠等指出小区入口道路两侧采用成片种植草花和花灌木的手法, 用草花和花灌木起到点缀、烘托作用。在每栋建筑入口处种植特色树种, 在软化建筑轮廓的同时突出各个单体建筑的个性。在重要地段适当点植大树, 形成点景, 保证小区绿化成型、成景快的目的。

(2) 城市小区广场设计。

城市小区广场设计的基本功能是为了满足小区居民娱乐和休闲的需要, 具有适合老人散步, 晨练, 儿童游乐, 居民健身等功能。城市小区设计应该坚持以功能开发为首要考虑因素, 为城市小区居民的生活和娱乐提供方便性, 以及娱乐的空间, 因此设计过程中, 城市小区广场设计应该尽量避免建设大型的集中式广场, 在土地建设面积充足的情况小, 尽量将大型广场分散建设, 高档社区范围考虑不建设广场, 特别是别墅区域, 本身会所比较多, 这样避免尺度过大和浪费。城市小区设计构图, 采用灵活不规则的原则, 广场外面避免过度生硬化, 采用虚实相互掩护的形式, 与周边景观相互结合。

(3) 城市小区点状景观设计。

城市小区景观与公园景观设计不同之出, 公园景观设计在增强审美能力, 人们出游的目的也是寻找景观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小区景观设计是在坚持实用性和居住性的前提要求下, 满足居民审美要求, 实现园林设计。在小区点状景观适当设计, 能增加小区居民多样化生活内容, 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 点景布置能丰富小区景观内部, 增强小区建设的尺度观。城市小区点景设计中, 适合采用小和特色的原则, 不以大规模, 平常化;点景设计细致化, 精致化, 粗糙的点景影响整体布局, 精致的设计起到画龙点睛功能, 其立体化和动态化的视觉效果, 直接增强了小区环境吸引力;在小区居住楼出口处和转角处设置点状景观, 建设低矮的灌木花丛带, 形成明显的错落有致格局。点状景观设计增强小品区位, 按照居民生活特点, 设计贴近城市居民生活特色。

摘要:城市小区绿化与景观合理设计, 提高了现代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小区道路设计、小区广场设计和小区点状景观设计中, 要融入生态特色理念, 满足绿化格致要求, 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要求。

关键词:城市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和谐统一,生态特色

参考文献

[1]马潇.居住小区景观功能化设计研究初探[J].山西林业, 2006, (1) :31-34.

[2]郑小兰.浅谈住宅小区园林规划与设计[J].科技信息, 2007, (11) :472-473.

[3]张楠, 伊飞, 马鑫.浅谈小区环境景观风格定位与具体设计的结合—以北辰科技园生活配套区景观绿化工程为例[J].城市, 2010, (4) :40-41.

城市环境与景观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73-1

1 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城市的主体。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都对空间选择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群的不同需求,反映各种不同理念,为广大市民提供最佳服务。好的道路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从宏观到微观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2 尊重历史的原则

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现在中国很多城市街路绿化盲目模仿与借鉴其他城市的风格与经验,导致如今中国大多数城市街路看起来没有风格,都是一个类型,体现不了当地的特色,这就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3 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道路景观设计主要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目的,各种设施、设备及相关配置均应符合人性化,以最大程度地成为适合、适宜地设计,发挥景观的最大效能。经济原则是指合理地利用费用、空间。在费用上,合理花费,使用当地现有材料,因地制宜,比如植物可以使用当地、当季植物,这样价格会便宜许多。另外,对于不同品质、不同价格的建材多加比较、衡量。合理而充分地利用空间,可以考虑选择能节省空间的材料,如立体绿化的藤蔓植物或用草地,以充分利用空间。景观设计的美多偏重于视觉上的美观。具体设计时往往会优先考虑社会性、群众性以及经济实用性而后再论及美。这种美有时又是抽象的,对美的感受因人而异。景观设计方式应在统一中求变化,且表现出设计的独特风格。

在如今高度密集型的时代,信息以及物流传递的速度使适应现代潮流的大城市中心和一般城市中心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因而全国各地一些现代化城市和城镇正失去自身的个性,看上去都很相似,有一种城市建设标准化的趋势。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量保留城市10年以上的大树,重点保护30年以上有历史的老房子,重新开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让这些城市的痕迹得到保护并保留。

4 道路设施的设计

快速路的立交桥和匝道会产生大量的“失落空间”。利用这些空间可以在城市有限的绿化空间内配以相应的乔木、灌木栽植与快速路自身的线型交织在一起,形成大尺度景观的和谐。做成高密度的植物群落,可以降低机动车对城市产生的噪声污染,尾气污染,热岛效应。

现在有些城市为了加速机动车的发展取消了非机动车行车专用路线,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一方面提倡节能减排,一方面取消非机动车的使用,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对于公路建设项目而言,重要的是充分考虑道路沿线景观和视觉效果。保护原始景观,尊重河流、小溪及自然排水系统,充分认识到边界、护栏、树木形成的线条,尊重历史形成的小路,认识远山的景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及地平线。保护原始地貌,创造良好的视野。

道路设施的配置及设计尽量搭配清晰可辨识度并且位置明显的交通标志,可以配合景观起到醒目的作用。

一板二带的植物配植。这是最常见的绿化类型。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种植行道树(各栽一行乔木)。一板二带在城市内三级街道居多,和生活区接近,为了美化市容,净化环境,增强防护效益,一板二带的植物配置应考虑行人和行车的遮阴要求,还要不影响交通和路灯照明,这类街道一般人、车混用。由于街道狭窄,光线不足,要选择半耐阴树种,以形成和谐相称的绿色通道。在两株乔木间,可适当配置耐阴花木或宿根花卉,不经常通机动车的街道可设置花径,以丰富道路景观。住宅小区的街道两侧,可选用开花或叶色富于变化的亚乔木,为街道增色。城市小巷最好栽植落叶树种,以免在葱郁的树冠覆盖下,冬天得不到阳光照射,一般只宜在南北向街道上适当配置常绿树种。临街围墙和围栅要适当栽植些爬藤植物。

二板三带的绿化植物配置。二板三带就是除在街道两侧人行道上配置人行道绿带外,中间用一条绿化带分隔,把车道分成上下行驶的两条车道,这种形式仅在市区二级街道,机动车流量不太大的情况下适用。在二板三带绿化的条件下,一般路面都比较宽,且人行道一般是在两侧绿带中,因此边带绿化多根据路面宽度栽植1~2行乔木,两行树间有2~3m的人行道。如南北走向道路边带靠近马路一侧可选择观花、观果或观叶的亚乔木,靠近两边建筑物的一侧可栽植高大阴浓的乔木。这样,有较强的层次感。在亚乔木间(即靠近路边的一颗树间)可栽花灌木或剪形的灌木,外侧一行可间栽常绿针叶树,以增强冬季的防护效果。东西向马路南侧,要尽量选项择较耐阴的树种。为了不影响南侧靠近边一行树的生长,两行树木应插空交错栽植。为了美化市容,丰富街景,上层林冠乔木树种要栽得疏些,尽量配置成乔、灌、草复合形式,在绿化带较宽的条件下,尽量配植绿篱,显得街道绿化规整,有层次,对消减噪声、滞尘和吸收有害气体均为有利。中间分车绿带,尽量栽植叶大阴浓的树种。要尽量选择树形整齐的,如桧柏、云杉、冷杉等,间栽灌木、剪形灌木或花丛,以免影响交通视线,减小噪声和吸滞灰尘,还要适当配置绿篱,例如:行道树有黄槐、厚皮香;灌木有女贞球、女贞、叶子花、紫薇、竹子、塔柏、花柏、鹅掌木、黄金叶、天竹葵。

城市环境景观美学价值与规划导向 第12篇

任何一个国家, 自古以来都是把城市景观作为一个门面呈现给世人, 显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当今世界, 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景观更显得重要。

任何一个城市里的空间, 都不能忽略它对行为的重要意义, 常常可以找到许许多多无意识构成的大大小小的空间, 我们很少注意它的存在, 而它们时时刻刻都在塑造居民的行为。不是好、便是坏, 它们常常给生活其中的居民打下永世难忘的烙印。

就城市建设方面来说, 习惯于西方的一套方式去设计, 见物不见人, 过分追求表面的装饰效果, 只不过显露浮华而已, 文化价值却被掩盖。应该把生活实实在在地融于城市环境之中, 对居民的精神追求和传统文化意识很少考虑, 有些设计者根本就没意识到这些非物质的存在。这些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完全被窒息。只要我们看看周围新建起来的街区, 公共建筑群, 不难发现, 人们的精神追求完全被置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外。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 这是一种虚荣的社会意识所造成的苦果。设计者之所以这样, 一是习惯势力的影响, 二是缺乏社会责任感, 屈从于社会的压力。

要搞好一个城市的环境生态, 城市功能的数据只是规划设计的依据, 而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需要明确的理论基础, 片面近视功能的要求将走向功利主义的歧途。忽视城市整体功能的生态关系, 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是不够的, 我们应从多方位去观察事物, 解剖塑造环境的核心问题。

二、景观的美学价值

美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景观的美学标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所谓景观只不过是环境给人的一个印象而已, 当然景观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美学规律, 这种所谓的规律也是人的思维哲理和历史文化的积淀所给予它的烙印。

(一) 直观的审美价值。

我们所谈的直观是指人的直接感受, 是人对大自然、人对生活环境、人对城市环境的一种直接评价。既然是人, 当然也就离不开人的意识。具体一点说, 就是环境空间的一切对象包括空间、建筑、绿化、各种陈设实物, 以及活动其中的人在内, 所构成的美学效果, 它是一种立体构成的美, 是一种表象的美, 是人对环境景观的直觉。

(二) 固有观念的审美价值。

固有观念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 这种观念指导着人类的行为和生活, 它往往恒常不变或改变得非常缓慢。每个地区、每个民族, 由于历史、地理、生活的不同, 导致固有观念的各不相同, 这些不同的观念奠定了他们的审美意识, 他们对环境对象的评价和判断并非纯客观的, 而是带有几分传统意识的审美情趣, 对色彩、形象、空间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

(三) 生活情趣的审美价值。

生活情趣是一种精神世界, 它有赖于为人类的文明去塑造, 它同样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它通过人类的意识交流和环境生态体现出来。所谓触景生情, 看到一个富于意境的景, 油然生情, 这是中国造园的一条法则。对待城市环境, 如何运用一个法则在塑造城市里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空间, 把中国人那些富于感染力的生活事物融于每一个环境之中。

三、环境景观的形态和思维取向

作为环境景观它具有多重性, 它不是单一的形体, 它是城市中众多物体的有机组合。城市景观与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不同, 它更富于生活气息, 它从小空间到大空间, 从静态到动态, 从观赏到参与, 从三维到四围。

(一) 居住环境景观。

居住环境景观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城市的面貌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但这一重要事实往往被忽略, 多数城镇把注意力集中在街道景观的塑造上, 孰不知居民生活空间更富于生气, 更为丰富多彩, 更生动活泼, 更能引人入胜。试想, 在一处葡萄架下, 一方小桌, 几只石凳, 加上几位老人在对弈, 几个儿童在一旁嬉戏, 该是怎样一幅情趣盎然的生活居住园景。

近年来, 也有在街道的一角或较宽一点的场地点缀绿化, 为居民开辟一块休息空间, 为单调的街道平添一点生气。鳞次栉比的店面, 同样反映城市小街区的特色, 构成城市的环境景观, 大部分的店面都是自发形成的, 难于控制。但就城市环境规划而言, 不能任其自然, 急需总体考虑, 纳入市容环境整治之列, 加以有效地诱导。从生活出发, 结合休息要求, 创造优美的市景环境。适当保留几处空地, 辟为绿化小广场, 打破一条街的直线空间造型。

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取决于住宅楼的空间组合, 小区的规划过程往往从居住密度入手, 户外生活的安排和小区的空间造型常处于从属地位, 居住建筑布局决定住宅小区的空间造型, 只考虑功能很难塑造一个新颖别致的居住景观。对于居住者而言, 总希望生活在一个优美独特的环境里, 这个环境不仅优美, 而且识别性要强, 便于居民——尤其是儿童和老人易于寻找自己的家。

(二) 公共场地的环境景观。

公共场地是一个模糊概念, 凡城市群众聚集的户外场地都可以纳入这个范围, 因此它所涉及的范围较广, 对城市面貌的影响也较大。作为主体的大型广场, 它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广场的一方面有赖于它的自身设计, 另一方面与广场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一个纪念性的广场与一处群众文娱休息的广场是两种不同的氛围, 前者要求肃穆, 后者要求活泼, 故二者的造型是完全不同的。现实中有许多城市中心广场缺乏个性。中心广场与外围的建筑布局和和造型直接影响它的形象。最好是统一规划, 从长远考虑。附属于大型公共建筑的广场, 一般规模都比较小, 用以衬托主体建筑, 广场的装饰不宜过多, 以防喧宾夺主。至于那些街心绿化广场和滨江临湖的林荫应以绿化为主, 突出自然风光, 借助时空的变换, 朝观霞, 晚赏月, 求得诗话的境界。

(三) 城区主干道的环境景观。

主干道的景观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面貌, 故常倍受大家关注, 城市主管部门把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主干道上, 为的是表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大城市如此, 中小城市也不例外。为了追求经济上的最大效益, 投资者和建设部门寸土必争, 很少顾及干道的环境, 建筑鳞次栉比, 临街排列而立, 不论其造型优劣, 对城市整体效果很少考虑, 城市干道的规划和环境设计应当为居民创造优美的活动空间。在干道两侧保留适当的绿地, 开辟来往行人的休息空间, 在较长的道路上局部扩大宽度, 形成各种形式的广场也是必要的, 这将丰富干道的空间造型, 增加景观上的变化。

四、环境景观的规划导向

导向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 它既有行政管理的职能, 又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决策性”, 因其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设计导向要以科学合理, 美观适用为依据。在城市环境景观的设计和艺术处理上, 不同的建筑师会有不同的构想, 不同的规划管理人员也会做出不同的设计导向, 即使是已经完成的建筑大师的作品也不会异口同声, 众口一词, 因为建筑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创作, 不会有同一模式。不同的文化层次, 不同爱好的人们对同一建筑会有不同的评价, 但城市的建设最终要造成一种艺术境界, 因而, 我们要以美的观念去创造美的城市。

凯及林奇在《城市的形象》一书中说:“城市与建筑一样, 都是空间结构, 但尺度巨大需要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使人们感受。因此, 城市设计是与时间有关的艺术”。这就为我们的城市设计与创造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在空间序列流程上满足环境功能、经济的要求, 达到与艺术美的统一, 而且要在不同的时间序列中联系过去和未来, 以城市历史的某些特征与现代功能要求的美学价值相结合, 把人们的传统生活意识和时代的审美意识溶于环境之中。

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提到:“因为城市设计是以安排各种素材为对象的, 所以它也是造型艺术”。同绘画、雕塑一样是三度空间的实体结构, 以自身的实体物质为手段, 具体或抽象地再现或表现形象。城市设计这一造型艺术与其它艺术不同的是, 它包括美与功能两个方面的问题。人是城市的主人, 城市的建设发展应立足于人, 做到以人为本, 和谐共生, 社会、生活的需要就是它的功能。城市的美, 必须同城市的功能一样, 在我们的设计中予以考虑。

(一) 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传统文化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凡与城市居民相适应的生活空间, 自然会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意识。现实生活是踏着传统文化的足迹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不断地演变, 无疑对生活环境会提出新的要求。塑造城市环境, 不单纯是功能规划和景物造型, 它应当通过物象的造型把人们的传统生活意识和时代的审美意识融化于环境之中。

传统文化赋予传统的生活方式, 外来文化和时代文明对生活会带来一定影响, 促使生活慢慢改变。人们跨出户门, 从院落走向街道, 迈向公共场地, 寻找集体活动, 中国现代社会正从以家庭为主的生活模式演进到集体活动的模式。为此, 我们现代的城市规划必须立足当前社会生活, 以群众的社会活动需要安排集体活动空间, 去创造符合各种活动的环境。

(二) 时间与空间交融。

空间是城市的主体, 城市的面貌通过城市的空间去体现, 人们从城市的一个空间进入到另一个空间, 获得城市的环境印象, 这些印象是每一个空间造型的反映。造型是与时间紧密相连的, 空间随着时间的演绎, 会不停地变化。中国人对美的欣赏具有时间性, 强调意境的追求, “月来满地水, 云气一天山”, 把月色和祥云纳入境界。筑路建桥都讲究对景, 如北京八景中有“西山晴雪”一景, 选择后海建银锭桥, 名曰“银锭观山”。只有站在银锭桥上, 在晴空万里的时候才能欣赏西山的白雪。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也只有在八月中秋之际, 皓月当空之时才勾画出月色的美。当然, 一座城市的景观, 需要全面考虑, 把时间因素纳入造型之列, 会增加景观情趣, 是符合中国固有传统审美意识的。

上一篇:渠道促销的策略分析下一篇:网络与计算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