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自学指导范文

2024-06-05

设计自学指导范文(精选12篇)

设计自学指导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自学指导设计

1 前言

信息技术具有的趣味性强、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趣味性浓等特点, 为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了新动力。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突破了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单一模式, 使其在课堂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且重新定义了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教师等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最大化地发挥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动性, 做到了自主发现及自主探究等。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换成主动学习状态, 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还能面向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本文以人教版《月光曲》为例, 简单论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自学指导。

2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开始上课前, 先播放一曲悠扬悦耳的音乐, 以其幽雅轻盈的曲调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迷人的场景, 让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后, 教师将《月光曲》这一课文引入课堂中。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广阔的平台, 教师能够更生动、形象化地为学生展现课文内容, 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使其更专注于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 促使其好奇心理的滋生, 并在此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 从而间接性地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1]

3 突出文章重点, 生成学习目标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后, 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如何掌握文章重点, 例如, 提示《月光曲》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的?随后, 让学生带着重点问题快速阅读文章并找出答案, 阅读完全文后, 将自己所质疑的部分提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这种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或“一起学”的学习模式, 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从而有效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 当学生将自己置于一个探究者的地位上时, 学习才会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

4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相互学习

当问题由学生提出时, 教师理应让其自己解决。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安排充裕的学习时间, 引导学生登录专题网站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 围绕之前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个性化阅读。之后, 小组就之前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 并将答案汇总, 使其更加全面与完善。倘若学生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或答案不全面, 教师则应积极引导并进行详细解答或补充。

4.1 拓展阅读范围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 若学生能够将学习置于一种全方位且精神生活丰富的背景下,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今, 网络信息技术为此种背景的建设提供了便捷通道。[2]网络犹如一个知识资源的储藏室, 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丰富的阅读平台,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性地搜索相关文章主题资料, 并加以阅读,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例如, 很多学生初次阅读《月光曲》时, 当读到姑娘与自己哥哥的对话时, 会好奇他们所说的曲子叫什么名字, 会对贝多芬的才华产生质疑等, 随后, 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会下意识地点击教师事先所精心设计的超级链接, 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浏览, 解决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4.2 浏览相关图片

摄影是捕捉、留住精彩瞬间的手段之一, 其作品极其贴近自然, 具有一定真实性。因此, 对于课文中“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等自然景观的描写, 教师可先让学生绘画出自己所能想象得到的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实景图片, 感受图片的唯美意境, 最后, 将自己所绘画的场景与实际的自然场景相对比, 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 还能适当有效地培养其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4.3 观赏相关视频

对课本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及掌握后, 教师可以播放由贝多芬本人所弹奏的《月光曲》及《命运交响曲》等曲子给学生听, 并将其与当今音乐家所弹奏的相同曲子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倾听, 之后, 让学生对其进行音乐方面的赏析和简单描述自己听完音乐后的切身感受。精彩的演奏能让学生陶醉不已, 而身临其境的感受能让其深刻领悟到音乐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领略到了贝多芬弹奏技巧的高超。

4.4 学会感情朗读

网络信息技术仅仅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其不能完全代替语文学习中的朗读训练, 更不能完全代替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 因此, 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 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并引导学习进行适量的朗读训练, 通过朗读, 进一步感悟文章内容。[3]

4.5 延伸课外知识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本内容基础上, 教师应适当深化教学内容, 联系课外知识, 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4]例如, 简述音乐的发展历史, 介绍贝多芬的生活、学习以及创作;推荐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其他著名音乐家等。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话, 还可以将课本的情境搬到实际生活中, 建议学生以课本内容为蓝本,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话剧, 同时, 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课堂之外的时间, 学生们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扩展自己的学习范围。

5 结语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课堂中,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下的课堂, 摒弃了传统课堂上的枯燥乏味与单一性,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平等、自由且民主的学习环境, 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其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换为主动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冰霖.情境中读书读书中体验体验中感受——人教版课标本一年级《两只鸟蛋》教学设计[J].新课程 (小学版) , 2006 (4) :67—23.

[2]张菁.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自主学习”模式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5) :56—12.

[3]毕辉, 张丽.劳技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7 (2) :45—02.

设计自学指导 第2篇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应用》是专门研究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理论的研究来指导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服务。考试题型涉及基本概念、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以及案例分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主要题目答题技巧

基本概念,考察的内容一般都是一些比较小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能是某种理论或某种观点的关键词,所以在学习某种理论或解除都某个比较重要的方法等时,要把关键性的词汇抓住,并注意细节问题。

简答题,简述题要求简略地回答出所要求的问题答案,简略的结果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概括来完成,再用自己的话将其加以叙述。不要事无巨细地将教科书或讲义中相关的内容不加整理与概括地全部搬到试卷上。简答题,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更为主要的是考察学生把握和处理知识的能力。

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或设计题,此类题型的要求是用所学的概念或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而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学生所形成的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共同的目的。但是,这里的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不是简单的将所学相关内容套到考试题重的问题上就可以了,而是要用来分析解释问题,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科书以及老师课堂上讲述的观点和看法不同,但要有理有据,即对自己的看法给出实证的和逻辑上的支持。

第二部分 复习重点内容

本课是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第一、二章主要介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三、四、五章主要介绍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或教育领域的设计要求;第六章主要介绍中外著名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设计方案;第七章主要介绍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实施过程中的反思。各章具体自学(复习)要点如下:

第一讲 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的是幼儿园教育中各种类型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广义地说,幼儿园教育活动包括在幼儿园内所发生的一切活动,包括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运动等;狭义地说,幼儿园教育活动主要有游戏和教学活动两大类。

课程是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一个系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或桥梁。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以幼儿为教育对象,要更多地关注个体儿童的发展水平;幼儿园游戏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课程的组成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法、课程评价、课程的教育理念。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活动:理解鲁宾等人提出的儿童游戏行为的标准。

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活动: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构成这种活动的基本成分是教师的传授、儿童的学习和教学所运用的材料。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理解和掌握教学与发展的各种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既要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幼儿的发展纳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性质: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不能简单地区分为“游戏”或“非游戏”;同样幼儿园教育活动简单地归为“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考察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性质主要从是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这两类活动的优势程度,包括它们在教育活动中所占的时间和发生的频率的比例等。(1)从幼儿“纯游戏”到“非游戏”行为的连续体;(2)从幼儿园“纯游戏活动”到“纯教学活动”的连续体。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分类:(1)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分类:无结构活动、低结构化活动、高结构化活动和完全结构化活动;(2)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学科性质(或幼儿学习领域性质)分类:语言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活动;(3)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分类:大组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类型: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

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的最优化结合,关键是处理好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把握好幼儿生成的学习任务与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

第二讲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原理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期盼,是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与幼儿园课程目标相比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取向,反映了该教育活动的基本价值和性质。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较为常见的目标取向有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等,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对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它指向的是在教育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梅杰认为陈述一个行为目标时,必须包含四个因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达成程度。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活动中生成的活动目标。生成性目标反映的是儿童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反映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其本质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把教育活动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的过程。

表现性目标是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他认为在课程中存在有两种不同的活动目标,它们是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教学性目标是预先规定好的,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所应该习得的知识、技能等;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指向的是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景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置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性质,考虑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无结构的纯游戏活动、低结构化的教学活动、高结构化的教学活动、完全结构化的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取向有三种:教育活动的内容即教师教学的材料、教育活动的内容即幼儿的学习活动、教育活动的内容即幼儿的学习经验。

教育活动的内容即教师教学的材料的取向,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特别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不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关注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教育活动的内容即幼儿的学习活动的取向,关注的是幼儿做些什么,强调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幼儿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教育活动的内容即幼儿的学习经验,这一取向认定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主要方面是幼儿不是教材,换言之,幼儿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获得活动的内容,主要取决于幼儿已有的心理结构,取决于幼儿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的取向分为目标取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目标取向的教育活动评价强调的是教育活动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采用的是“量的研究”方法。过程取向的教育活动评价强调的是教育活动计划和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在教育活动运行中教师与幼儿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所发生的全部情况,强调评价过程本身的价值,既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也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教育活动评价的主体取向将教育活动评价看作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幼儿等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多元的价值判断的过程,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第三讲

不同结构化程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说明:本讲需关注案例分析。

在设计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时,运用“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组成的连续体”示意图,可以帮助教育活动设计者在对各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活动进行比较的背景下准确地定位和设计教育活动。

“单一科目”教学活动的特征:赫尔姆和凯兹将单一科目教学活动的特征概括为“教师教学,决定内容,单一技能或概念”。单一科目教学活动明显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单一科目”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局限性:价值在于帮助幼儿获得知识的技能;局限性表现在四个方面:(1)这类教育活动难以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2)这类教育活动主要关注的知识和技能,较少顾及情感、态度和人格等;(3)这类教育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设计教育活动,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等难以发挥。(4)这类教育活动难以传递某些知识和技能。

“整合科目”教学活动的特征:整合科目教学活动的特征概括为“教师教学,决定内容,整合技能和概念”

“整合科目”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局限性:其价值和局限性与“单一科目”教学活动基本相同。

“单元教学活动”的特征:单元教学活动的特征概括为“教师教学,决定内容,根据狭窄的专题,统一探索几个方面的内容”。单元教学是一种幼儿园综合性课程,由一系列单元教学活动组成。单元教学活动是将各个学科科目的教学内容综合到一个被称作为“单元”的专题之中。“单元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局限性:价值:单元教学是属于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一类综合性课程,组成课程的教育活动具有相当明显的预设倾向,主要以行为目标为导向的教育活动设计,有较强的计划性、控制性以及可操作性。局限性:这类教育活动不可能给幼儿主动、自主的学习留有太多的空间,也难于真正做到让教育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相符合。

“主题教学活动”的特征:主题教学活动的特征可概括为“教师教学,决定内容,或儿童根据较广专题的学习经验发起活动”。主题教学活动是一种幼儿园综合性课程,由一系列主题教学活动组成。主题教学活动是将各个学科科目的教学内容综合到一个网络状的主题之中。围绕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可由教师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也可由幼儿根据与主题有关的学习经验发起活动。

主题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局限性:教育价值:主题教学活动的性质决定了这类教育活动既能反映幼儿教育的一些基本要求,给幼儿一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励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生成教育活动。局限性:由于主题教学活动可以由幼儿根据较广的学习经验发起活动,这样会使教育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增加,使教育活动的可操作性降低;对 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方案教学活动的特征:方案教学活动的特征可概括为“由儿童或教师发起深层次探索活动,旨在答复儿童提出的问题,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方案教学是一种幼儿园综合性课程,这种课程的结构化比一般主题教学更低。组成方案教学课程的一系列方案教学活动,组合成一个主题网络,这个主题网络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更大。

方案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局限:教育价值:教育活动能够在不同水平上适合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统整性,与幼儿整体学习的特征比较符合。局限性:活动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和游离性,会使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出现比较随意的倾向;教育活动内容整合性较强,导致知识和技能的逻辑性不强;对幼儿园教师要求较高。

活动区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是由儿童发起的探索活动,旨在满足儿童的需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类相当低结构化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这类教育活动的主要成分是幼儿游戏。活动区活动指的是将幼儿园活动室划分成若干活动区域,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并与材料和人互动的方式,组织和实施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教师在活动区活动中的作用:在活动区中,教师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幼儿活动的玩伴、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幼儿活动的启发者、幼儿成功的分享者,等等。

第四讲

幼儿园各学习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儿童健康和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健康是人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并与外界环境取得动态平衡的完满状态。世卫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关于健康教育,世卫组织指出“健康教育和一般教育一样,关系到人们认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一般说来,它致力于引导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健康教育有众多的理论,合成教育在儿童健康教育中常被运用。合成教育强调情感领域和认知领域的整合,要求教师接受儿童是一个有情感的整体的人,并认识到其情感直接影响认知的发展。

对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理性思考: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二是个人卫生习惯;三是环境卫生教育;四是生活方式教育;五是心理卫生教育;六是性教育;七是安全教育。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可以有单一科目教学活动、主题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和活动区等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

幼儿语言和语言教育的有关理论:乔姆斯基的先天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理性思考: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词汇、口语表达、讲述与朗诵儿童文学作品。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可以有单一科目教学活动、主题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和活动区活动等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幼儿数学和数学教育的有关理论:(1)数学是一种训练;(2)数学是知识的建构;(3)数学教学;(4)社会交往和数学学习。

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理性思考: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数和数的运算;量、量的比较和自然测量;形和数形结合。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可以有单一科目教学活动、主题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和活动区活动等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幼儿科学和科学教育的有关理论:(1)科学是一个知识系统;(2)科学是一个研究过程;(3)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观点。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理性思考: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自然资源,特别是动植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科技产品。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可以有单一科目教学活动、主题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和活动区活动等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五、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儿童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有关理论: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古德伊娜芙等人的儿童美术的认知理论;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的儿童美术的心理分析理论;阿恩海姆的儿童美术的知觉理论。

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理性思考: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绘画、手工、美术欣赏。幼儿园课程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可以有单一科目教学、主题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和活动区活动等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六、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儿童音乐和儿童音乐教育的有关思想和实践:(1)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2)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3)达尔克洛兹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4)综合音乐感教育实践。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理性思考: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唱歌、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主要有单一科目教学活动、主题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和活动区活动等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七、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

儿童社会学习和社会领域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首先是让儿童学习自己,然后学习他人、学习世界上人类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的复杂性等。在幼儿教育机构中,当今的社会领域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关注点:整合性、学习有意义、儿童感兴趣。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理性思考: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历史、地理、经济。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主要有单一科目的教学活动、主题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和活动区活动等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五讲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选择和组合

一、幼儿园各种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的选择和组合 幼儿园各种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之间的平衡

幼儿园各种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的选择和组合:幼儿园每日教育活动在结构化程度上的平衡: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合和安排,应符合幼儿园每日教育、保育的基本要求,在幼儿园每日活动中应有游戏和教学两类教育活动,并要根据课程的性质确定这两类教育活动在时间上的比例,在组合上的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幼儿园每周、每学期或每学年教育活动在结构化程度上的平衡。

二、幼儿园各教育、教学科目教育活动的选择和组合 幼儿园各教育、教学科目(学习领域)之间的平衡

幼儿园各教育、教学科目教育活动选择和组合的方式:(1)分门别类地选择和组织幼儿园各科目教育活动:利弊、遵循原则。(2)相互渗透或整合地选择和组织幼儿园各科目教育活动:利弊、遵循原则。

三、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单元。依据幼儿教育目的和幼儿园课程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有计划的幼儿一日活动,幼儿园课程得以编制和实施。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成: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运动、其他活动。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合和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组合和安排的教育、保育要求;幼儿园一日活动组合和安排的制度化。

第六讲

中外著名学前教育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西方国家著名学前教育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

福禄贝尔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福禄贝尔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教育机构,专收3——7岁的儿童,这一机构命名为幼儿园。福禄贝尔强调教育游戏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基础,他设计的“恩物”是由特定材料组成的游戏活动材料,具有象征意义。

蒙台梭利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儿童教育家,创办“儿童之家”招收3——6岁儿童。蒙台梭利认为,生命力不仅通过自发活动呈现和发展,还表现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在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中,教育活动由四个方面组成:日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和初步知识的学习。

直接教学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1)BE直接教学模式;(2)DI直接教学模式

方案教学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案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可包括3个步骤:方案教学的起始阶段、方案教学的展开阶段、方案教学的总结阶段。

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1)凯米与德弗里斯的早期教育方案:凯米与德弗里斯的早期教育方案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社会情感目标。该方案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理论。(2)韦卡特的海伊斯科普课程:海伊斯科普课程强调儿童是知识的建构者。课程的总目标是认知性。他们认为“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他们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中的计划制定和评价的指标。在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中,一日教育活动的安排设计要考虑三个方面的事情:包含“订计划——做——回忆”这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能给儿童提供不同的经验。

福门等人的建构游戏课程:福门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了建构游戏课程所特别关注的那些发生在真实活动情景中的学习冲突。福门所谓的学习冲突接线员的是儿童在瞬息中所面对的物质世界或社会的特殊方面,在一个特别的活动中,建构主义者经常会关注的是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学习冲突。福门将一致性和转换性看作是学习冲突的两个方面。

瑞吉欧教育方案中教育活动的设计:瑞吉欧·艾米里亚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儿童保教体系,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创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学校的管理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想法,这个有机的整体,称之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体系,它被称为欧洲教育改革的典范,并在当今对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方案活动是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地位;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

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

二、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

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活教育”理论体系是“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即以“做人,做我国人,做现代我国人”为目标,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行为课程系单元教学。

第七讲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是将经由编制的幼儿园课程和经由设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付诸于教育实践的过程。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执行、调整和进一步开发教育活动的操作者。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幼儿园实施的教育活动所达成的教育效能,“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和“教师有意义的教学”,这是思考和评定幼儿园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两个基本着眼点。

“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和“教师有意义的教学”:“幼儿有意义的学习”会更多关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所能得到的价值,以及该教育活动在实施中的状态和实施后的主观满意度。“教师有意义的教学”会更多关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赋予的价值,以及该教育活动在实施中的状态和实施后的目标达成度。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有效性的因素:(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本身;(2)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教师;(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对象——幼儿;(4)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有效性的评估: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有效性的评估,关注的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教育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所期望获得的东西是否具有意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取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大致可分为四个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和得过且过取向。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忠实取向将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看作是忠实执行教育、教学计划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将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看作是教育活动设计者与实施者之间通过协商而相互适应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创生取向将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看作是活动实施自身创造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得过且过取向将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看作是无所作为的过程。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取向的权衡:权衡教育活动实施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影响活动实施的生态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达成最佳的有效性,这是选择教育活动实施取向的基本出发点。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有效性与反思性教学实践

纪录——鼓励和创造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工具:(1)纪录不是传统意义的观察和记录;(2)诠释学视角中的“纪录”;(3)从展示到纪录;(4)纪录是一个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的过程;(5)纪录是一个让教师的教学看得见的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有效性的根本保证:(1)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范式的转变;(2)培养“研究者”的教师专业成长范式,基于行动的幼儿园园本教研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三、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反思和改进

设计自学指导 第3篇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以前的“满堂灌”逐渐走出来,并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我意外地发现,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学生学会自学的最有效的路径。怎样让学生爱好自学,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中总结出几点:(1)要教会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2)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要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恒心和毅力。(4)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要耐得住寂寞。

那又怎样来指导学生自学呢?方法成百上千的,比如:指导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小组。指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学内容,指导学生用好、用足自学课时,指导学生养成优良自学习惯,认真组织自主学习相关活动,健全完善自主学习过程资料等,关键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有效地、高效地去实施。

比如“教师现身说法”。指教师总结自己的自学经验并形成案例形式以引领学生自学。事实证明,教师身先士卒,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模仿与借鉴,日久天长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学学习品质。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示范引领也永远是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利用“教师现身说法”法,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书的兴趣,为此,我结合自身的读书经历特地写了“我与阅读”的故事,介紹老师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回答阅读试题技巧等的方法,以作一种榜样示范。在我的示范引领下,许多同学已经将自己的阅读当成了一种习惯!

经过长期实践,我和我的学生形成了一套自主写作模式,即作文写生一日记(搜集材料)一提纲—作文—修改(自己、同学、家人、教师修改相结合)—抄写一师生共评一总结,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如今,每逢双休日,我的学生都会主动与我交流——用在线语言交流、心灵交流、学习方法交流、作文交流等!近几年。由我任教的班级语文成绩始终列在学校同年级前茅。我指导的学生在各级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了20多篇习作,在全国、市级、县级、校级获奖达30余人次。其中,2009年我指导的我班学生在参加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我的祖国”读书征文活动中一人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一人获得国家级三等奖。2010年我指导的一位学生参加“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室)”项目读书征文活动荣获国家级三等奖,一名学生参加“我心中的低碳生活”重庆市学生征文大赛获得市级二等奖,直接晋级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笔者也先后荣获辅导教师国家级二等奖、市级二等奖、县级一等奖等殊荣,收获颇丰。

当然,自学指导还有许许多多的模式,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摸索总结,相信只要我们认定“自学指导法”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就一定会找到切实自己学生的最佳策略与模式。当然自学指导只是教学方法中的“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们不要一味地采用这种方法,我们要将它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的有效化和高效化。

浅谈指导自学 第4篇

语文课堂教学更应提倡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指导自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 指导和自学在这个过程中是有机的整合, 而非“焊接”, 更不能割裂, 在这个过程中也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现就语文课堂指导自学谈几点认识。

一、指导自学的意义

指导自学的意义有大小两个方面。大的方面,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大致是:由模仿性学习到独立性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 由被动地学习到主动地学习再到积极探索, 由不会学到会学, 即掌握了学习方法, 形成了学习的能力, 养成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正是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规律和方法方面予以指导, 在理想意志方面予以磨练的结果。小的方面, “指导自学”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四环”中的第一环, 是基础的一环, 这一环如果做得不好或没有这一环, 第二环“交流展示”就无精彩可言或根本就无法进行, 那么第三环“拓展提高”、第四环“巩固检测”的情况就无需再提了。

二、指导自学的时机

1. 自学前, 即学生自学之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予以指导, 主要从学习的思路、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予以指导。

2. 自学中,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随时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三、指导自学的方式

1. 课程传授, 即以上课的方式较系统的向学生传授自学的方法, 这种方式对刚进入初中的新生很重要, 但这种方式容易与实际脱节, 给学生空洞说教的感觉, 因此不宜多用。

2. 过程渗透, 即把自学指导渗透到学生的自学过程之中, 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指导, 看得见, 摸得着。

3. 个别指导, 即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可以是多方面的, 不单单是学习方法上的, 兴趣、动力、心理等方面都可以给予指导。

四、指导自学的方法

1. 讲授。

许多知识、规律、方法, 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 指导分段, 有按时间为序分段法、按空间为序分段法、按事务类别为序分段法及分段标准的规律等, 向学生具体介绍, 指导学生在分段心理训练中, 对号入座, 逐步形成技能。

2. 示范。

有的情况, 只讲授解决不了, 教师一定要做出示范, 学生才能模仿。例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关速度、停顿、语气等朗读方法, 教师在讲授的基础上示范, 让学生模仿训练。

3. 提示。

有的方法,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提示, 学生便能抓住要领, 迎刃而解。例如, 归纳文章的内容, 要抓住人、地、时、事、感悟即可。

4. 口诀。

对于史、地、化、数等学科, 要求记忆的内容较多, 可以借助口诀、顺口溜予以编排。口诀、顺口溜节奏鲜明, 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化繁为简, 变乱为序, 便于记忆。编排时要达到简洁、有序、押韵, 否则, 就失去了效果, 反而影响记忆。

5. 矫正。

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方法不当, 出现错误结果, 教师发现这种情况, 要及时引导学生找原因, 帮助矫正方法。

6. 比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思维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 启发学生回顾、比较、辨析, 从而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7. 设疑。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实际, 提出一些连锁性的问题, 揭示一个完整性的认识过程, 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思索事情的结果, 探索事情的本质, 学生从问题的联系中得到启发思维, 明确方法, 因而能连锁思考下去, 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提出问题, 经师生归纳, 再要求学生从文章中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五、指导自学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有针对性不要盲目, 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情况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等有的放矢地指导。

2. 要有系统性不要散乱, 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方法知识传授, 对自学的全过程进行指导。

3. 要配合协调不要各自为战, 学校与班级、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注重对学生的自学予以指导。

三年级语文自学指导 第5篇

总体安排:

7月1日(1)写26课预习笔记,查字典,质疑。

(2)读26课课文3遍,家长签字。

7月2日(1)写26课生字和书后词.(2)默写本课生字。

7月3日(1)看老师的讲课笔记自学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做26课语训。

(3)背第二自然段。(可自愿默写)

7月4日(1)写27课练习

(2)写27课预习笔记,查字典质疑。

(3)读27课

7月7日(1)看老师的讲课笔记,自学课文,理解三首古诗,并背诵。7月8日(1)写28课预习笔记,查字典质疑。

(2)读28课。

(3)写28课生字。

7月9日(1)写28课词。

(2)看老师的讲课笔记,自学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7月10日(1)写28课语训。

(2)学习29课。

7月11日(1)学习30课。

(2)做练习6(语训),做第六单元试卷。

阶段学习:26大海的歌

7月1日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写预习笔记,查字典,质疑。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注意易写错的字。

“港”右下半部分是“巳”。

“卸”左边最后两笔是竖和提。

“邀”共16笔。

“驶”右边不要多写一横。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瞭读(liào)不读(liáo)

烁读(shuò),不读(yuâ)

四、作业:

1、写26课生字和词。

第二课时

7月2日

学习重点:了解大海的美丽,海港的繁忙,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产生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言:大海会唱歌吗?它怎样唱歌?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朗读思考:按照观察顺序,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哪儿?(码头、海港、大海)

三、细读课文:思考:在不同地方分别看到什么?划在书上。

1、第一自然段:(1)我们在码头看到了什么?(蓝天、白云、碧绿的海和朝阳)

(2)我们的心情怎样?(高兴)

(3)有语气地读读。

2、第二自然段:(1)在海港我们又看到了什么?(海港兴旺、繁忙、壮观的景象)

(2)比较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海港两岸,高大的装卸吊车很多,吊杆很灵活,海轮也很多。

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犹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麻麻的排列在码头两边。

3、第三自然段:(1)轻声读思考,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2)为什么说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联系一、二自然段内容来谈谈对“欢乐的歌”一句的理解。(这句话是作者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又听到浪花飞溅的声音,联想到刚才看到的繁忙的海港,这时候的心情是兴奋、欢乐的,因此觉得浪花在唱着“欢乐的歌”,是作者感情的流露于表达。)

4、第四、五自然段:(1)默读思考,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我们来

到了大海中,看到了石油钻探船在工作。)

(2)石油钻探船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从那看出来的?轻声读读。

(3)为什么说“那是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4)“我仿佛听到大海正在昌着一首新歌。”这句话什么意思?(作者看见了

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石油钻探船,在自己的领海钻探我国自己的石油,所以心中充满激情,发出由衷的赞叹。)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6)比较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那是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四、总结全文

1、读课文,想一想,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2、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

7月3日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可以抄一遍)

二、仿照第一段的写法,说一段话。(说给家长听或打电话给小组同学。)

三、造句:

1、闪烁—晴朗的夜空中有无数星星在闪烁。

2、猛烈—战斗打响了,我军向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

四、形近字组词。

架()帜()优()城()保()坐()列()篮()

驾()织()犹()诚()堡()座()烈()蓝()

争()摇()油()嘹()

筝()遥()轴()瞭()

睁()鹞()抽()缭()

五、作业:做课训。古诗三首

7月4日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写预习笔记,查字典,质疑。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形:“陵”和“猿”右上角都是“土”。

2、字音:鹂 读(lí)

四、作业:

1、写生字。

2、读书三遍,家长签字。

7月5日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掌握诗句内容,看注解,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重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以前咱们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今天咱们再学习三首

古诗。

二、学习古诗:

1、第一首诗《小池》

(1)诗的作者是谁?(杨万里)

(2)这首诗几行几句?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3)小池是什么意思?(小池塘)

(4)看注释想想每句话什么意思,然后说说。(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悄地流出来,好象泉眼爱惜水流,不肯让它们多流一点。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象喜爱晴天里这柔美的风光。嫩荷叶尖尖的角,刚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

(5)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看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的景色。)

(6)试背《小池》

2学习第二首诗《早发白帝城》

(1)读诗,看注解,理解诗的意思。

(2)全诗意思:早晨从彩云之间白帝城出发,一天就可以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江

两岸的山谷中猴子的叫声没有中断,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万重山。

(3)画出诗中表明小船速度很快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千里、一日)试背《早发白帝城》

3学习第三首诗〈绝句〉

(1)自学、带着课后作业4去学,然后向小组同学或家长汇报。

(2)全诗意思: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3)背诵〈绝句〉

三作业:

背诵三首古诗。

第三课时

学习目的:巩固练习

学习过程:

1背诵古诗(家长检查)

2读古诗,想想诗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3你还读过这三位诗人的哪些诗?选择一首读给小组同学或家长听。

4作业:做课训,默写三首诗,预习28课课文。鹅

7月8日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二、学生字

注意以下字:“昂”下面是4笔。“窝”上面是“穴”。“惑”上面是“或”。

三、作业:

1写生字和词。2读三遍课文。

7月9日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学习课文,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勇敢、可爱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只大白鹅什么样?

二、读书,标自然段。

三、分析课文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大白鹅?(美丽的、勇敢的、可爱的)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读书,用笔画出来。

3填空:它(),()的双脚和()的嘴,像()白玉上一样。再读一读,体会出这是一只漂亮的大白鹅。

4大白鹅和鸭的显著区别是什么?(额头有突兀)

5读句子,想一想:当它昂首挺胸,引颈高歌的时候,更显出一副昂扬雄健的姿态,这句话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它引颈高歌会唱些什么?展开合理想象,再说一说。

6这是一只机灵的大白鹅。

A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书,用笔画出来。

B读句子,想想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我心里真比三伏天吃凉西瓜还高兴。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

7这是一只勇敢的大白鹅。

A从哪儿看出它是勇敢的?画出来,读。

B读句子,想一想:在它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展开合理的想像。

C读最后一段

D读全文思考:你喜欢这只大白鹅吗?为什么?

(大白鹅是个漂亮、勇敢、可爱的小动物,我们都很喜爱它)

7月9日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二、做语训。

三、作业:1复习本单元。2默写本单元词。3做第六单元练习(语训)。

29* 笋 芽 儿

7月10日

学习29课笋 芽 儿

一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竹笋的生长过程吗?它是怎样长大的呢?请你先说一说。

二 读书:

1咱们看看笋芽儿是怎样长大的,标出自然段.(共有13个自然段)笋芽儿在谁的帮助下长大的?它为什么自豪地喊:“我长大啦!”

(小笋芽儿在春雨姑姑,雷公公,小草弟弟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困难终于长大了,她非常高兴。)

4读全文。

(1)有感情地读春雨,雷,小草对笋芽说的话及笋芽的表现。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同

时知道了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

作业:

做语文期末试卷(A)

7月11日

一、导入:同学们,现代通讯技术经历了无数次变革,现在已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工具,现在咱们看看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二、读书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默读,一边读,一边想,不同时代人们各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画出有关词语。(烽火、马传递、写信、电报、电话、E-MAIL)

3读一读,各种传递方法的句子。

4如果你要告诉远方亲戚朋友一些事,你会采用哪些方法,想好后,说给家长或小组同学听一听。

作业:

指导“自学研究”,培养多种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自学研究课堂结构教与学培养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在改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对指导学生“自学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讨,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认识。

一、“自学研究”教学法的实质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又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自学研究”教学法的实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自学研究”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二、“自学研究”教学法的课堂结构

“自学研究”教学法的主要环节是:

1.启发诱导。教师在启发诱导前必须吃透两头,即一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趣因素和文化艺术魅力;二要吃透学生,掌握学情。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确立好导学提纲、预习重点,才能对学生启发诱导,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阅读思考。指导学生自学时,应结合学情,先给学生写出自学提纲,要抓住重点,突出“双基”,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自学时,教师应巡回指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捕捉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时的疑点和难点,给学生适时点拨。当学生还不习惯阅读时,要帮助学生过好阅读关,指导学生由粗读、细读至精读,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总结归纳和高度概括能力。

3.讨论发言。学生自学后,可根据自学提纲让学生讨论、发言。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讲评总结。讲评总结的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理解解题思路,进一步突出重点和难点。要结合学生发言的实际多表扬、多鼓励,肯定其成绩和进步,矫正错误。

5.指导练习。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践,进一步深化认识。练习的题目要体现分层次教学的原则,要有一定梯度,既要有检查学生“双基”知识掌握程度的题目,还要有检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深化认识的题目。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深化认识。

这种教学方法,不一定每节课五个环节都循环一次,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三、“自学研究”教学法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的含义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要把教学工作搞好,必须充分发挥好教(教师的活动)和学(学生的认知过程)两方面的积极性。著名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指出:“教授乏力,仅为诱导之具,而自动之力,实为成功之基。”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诱导,在于知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自己活动、主动进取,才是成功之基础。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自学研究”教学法根据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只有作用于学才能有效果的原理来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联系教学的主线是思维,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培养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善于激思、导思,使学生能多思、乐思。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把激发思维、引导思维放在教学的首位。这种教学法并不忽视讲的作用。正相反,它要求提高讲述的质量,以讲激思、以讲导思、以讲解疑、以讲教法,着重讲点(重点、难点)、讲线(知识的内在联系)、讲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力求少、精、活,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去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采取只提问不讲解、先研究后讲解的方法,有效克服先讲后练、把学生局限在教师思维定式之下的单纯模仿性学习,跳出固有框框,让学生先阅读、思考、讨论、发现,而后教师再进行归纳讲评。让学生充分进行创造性思维。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持有积极的、向善的、信赖的态度。

“自学研究”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上,把课堂绝大多数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进取。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多,教学形式就要多样化,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积极性才会高。课堂中,学生不仅要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想、用手来做,还要用口来说、来辩论。特别是讨论发言(有时是辩论)中,学生能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相互学习,平等交流,乐在其中。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设计自学指导 第7篇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平时教师需要讲几十分钟的内容, 学生自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了。课堂上学生往往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 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 基本上就能掌握了。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知识, 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大的肯定。

二、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本

1. 领读阶段。

此阶段可采用逐句领读加解释的方法串读、串讲, 并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使学生通过诵读找到问题的答案。一些定义、法则等, 教师往往不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 而是让学生拿着笔读书并在书上画。这样, 复习的时候学生知道到哪里去找知识。

2. 出示自学提纲导读阶段。

此阶段首先教会学生阅读。学生在“读”时往往抓不住中心, 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领会不深。有些学生贪多求快, 走马观花, 急于做练习, 个别学生还偷懒不读。因此,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非常重要。要使学生学会“三读”, 即“粗读、细读、精读”。自学提纲的出示要因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而定, 不是所有的课型都一定适合设置自学提纲, 如例题的教学,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先不讲, 让学生尝试着做, 最后再看书对照。读例题时要侧重和自己做的进行比较, 重点圈出自己漏掉的步骤和错误的地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如分式自学目标: (1) 能说出分式的意义; (2) 能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 会正确区分整式与分式; (3) 能说出一个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组织学生自学的每个阶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如在学生独立自学阶段, 对于概念较多、知识比较零散的内容也可以用出示自学提纲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达到离开拐棍自己走的程度, 其学习能力往往是惊人的, 许多学生能够超前自学, 全班学生的学习都可以自定步调, 快者快学, 慢者慢学, 学得好的可以帮助学得差的, 更好的进行“兵教兵”。课堂上可以使学到的知识深化、系统化。

加强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第8篇

一、提高认识

传统的预习要求一般为:阅读教材内容, 画出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有很多学生并不会阅读, 表现在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等, 使预习流于形式,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 对预习环节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重视预习, 从良好习惯的培养入手,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叶圣陶先生说过, 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 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 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提高自学能力, 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 上课时教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是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 必须增强学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 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 由不自觉到自觉, 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给方法

笛卡尔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 在预习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好的方法, 让学生课前动脑想想, 动口读读, 动手写写, 找出疑难问题, 调动多种感官, 发展多种思维,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 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读一读

首先要阅读“导读和预习”。这些“导读和预习”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本单元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本课学习要求, 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 把要点提出, 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这对我们阅读全文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这一步, 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要读通读懂课文。要求学生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读, 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等, 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读通课文, 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对课文留下了总体印象, 就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此外, 课文的精妙处还要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 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 老舍先生《草原》一文, 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 文笔优美, 意境开阔。预习时, 这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 想象草原的美景图, 直至成诵。

2. 画一画

要求学生预习时, 手不离笔, 随时勾画。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 文中的生字词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或较难写的字用红墨水的笔写三遍;需要重点理解的词句用“[]”标明;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优美句段用“~~”;自然段前面用序号“1、2、3……”等。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熟悉使用统一的阅读符号后, 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查一查

查课文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课前查找背景资料, 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知识面,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能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随着电脑的普及, 我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 从网上下载资料。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 我是这样设置预习环节: (1) 搜集长征和陈庚有关图片或音像资料; (2) 看有关长征和陈庚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学生在预习时, 或翻看图书或查阅资料, 或请教他人。由于学生预习准备充分, 课堂学得主动轻松。这样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型, 由教师演独角戏向学生全面活动转轨。

4. 想一想

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特点的基础上, 思考课后的问题以及老师根据班级实际提出的预习题, 思考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的。

5. 写一写

在预习中要知道每一个自然段讲什么并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摘抄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优美的段落;还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把自己的感想或体会用简洁文字注在文中的空白处。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 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样既提高了预习能力, 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6. 问一问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而会提出问题, 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难。阅读时, 应从何处质疑, 怎样质疑呢?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例如从重点字词句段处质疑、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微妙处质疑、从修辞写法的精彩处质疑等。

三、检验预习成果, 享受成功体验

美国著名专家赫伯特·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 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 对学生预习作出一定的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预习检查的方式可以灵活掌握。可在课堂交流检查, 也可在讲课过程中检查, 或是抽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反馈贵在及时, 最好当堂、当天给予评价, 这时学生的记忆最鲜明, 希望知道的心情最迫切, 趁热打铁, 容易奏效。下面, 我就介绍在课内交流的方式:教师请学生汇报在预习中读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以及弄不明白的问题。汇报中要求声音响亮, 汇报交流的内容要讲清楚, 还要做到言之有序。还规定别人做汇报, 要善于倾听, 认真思考, 从中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和不懂的内容, 准备好自己要补充的意见。听别人发言时, 还要有礼貌, 不打断别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预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以评价促预习, 以评价导习惯, 从而达到不会到会、不懂到懂的转化。在汇报预习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给予点评, 不断地肯定、赞扬, 使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民主气氛,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古人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只要我们从预习入手,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师生配合,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必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设计自学指导 第9篇

一、详细考查,合理分层

在实施“自学探究,分层指导”教学模式之前,首先一定要将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数据资料进行详细考查,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 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取。

二、分层备课,目标分层

改变过去“一锅煮”的做法,对学困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 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新课标的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

三、面向全体,分层施教

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 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

1.分层质疑、启发思考。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探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2.分层辅导、培优补差。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学困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 差错超前抑制,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3.查漏补缺、分层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 实行分类考查。根据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时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4.形式多样、分层评价。考查之后,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拼搏。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效果一定能好起来。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阅读,数学教材,自学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结构和数学能力的基础上, 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 而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是构成自学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所以, 自学能力首先体现在阅读能力上.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今后进入高一阶段学习或终生学习都影响深远, 将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本文以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为例, 从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角度, 谈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在阅读中培养预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 每一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学习内化所需时间各不相同.但是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而且固定的, 课堂上无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探索时间, 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课前预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困难,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 教学新课之前, 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好预习提纲, 让学生借助预习提纲, 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教材, 知道将要学习什么, 理解学习内容, 整理摘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投入学习, 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课的预习提纲:

1. 预习例1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2. 预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 预习方法:

(1) 复习长方形的计算面积公式;

(2)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 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4) 想一想, 有什么疑问, 请准备课堂提问.

有了预习提纲, 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阅读数学教材, 带着具体的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时有了明确的方向.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长期坚持,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二、在阅读中强化操作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 重视动手操作, 是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有位教育家说过:“智慧出自手指尖.”可见, 操作是一种能对数学方法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并有促进强化作用的自学方法.现行的国标苏教版数学教材, 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探究, 教材中有许多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所以, 操作探究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 教师要重视操作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材图:

根据教材的要求, 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试一试,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进行尝试之后进行交流, 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再平移后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梯形, 平移后拼成长方形.这时老师要抓住问题:都是沿什么剪的?通过操作, 学生都明白了:要沿着高剪开.

再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材图:

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教材, 根据教材的提示和要求, 动手剪一剪, 拼一拼, 填一填.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 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 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 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 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操作与填表, 借助表格中的数据, 能够很快地找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很顺利地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在阅读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人们联系外界事物与大脑思维的桥梁.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 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 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 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评估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重要依据, 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这说明要提高学生的能力,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

小组讨论:

(1) 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在学习了例2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 和例3 (探索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之后, 经历了实践操作和思考归纳的过程, 已经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来龙去脉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这时, 需要在直观的基础上, 让学生脱离实物的支撑, 抽取提炼, 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的表象, 进一步深化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的一段话, 让学生尝试脱离学具, 按教材语言提示, 用完整的语言归纳表达推导过程.学生通过自言自语、或同桌互说、或组内说等形式, 对所学的知识经过大脑思考、梳理、转述成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不但学会了所学的知识, 还敢说会说, 语言简练, 有理有据, 在用说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阅读中培养质疑能力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疑”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 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没有疑问, 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木之本.爱因斯坦也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 质疑应成为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质疑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思维更深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比如,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课的教学, 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后, 根据预习提纲 (4) 的要求,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提问.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也学会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让我们再来认真读一读教材, 看看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再次阅读数学教材, 读完以后有学生发问:为什么一定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不能转化成其他的图形呢?教师笑而不语, 稍等片刻, 有学生不同意了:如果转化成其他的图形, 你会求它的面积吗?教师含笑点头, 暂时不作语言评价.又有学生发表意见:如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正方形, 不就可以了吗?此时, 教师点拔:在什么情况下,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正方形呢?一句话给学生以启迪, 激活学生的思维.鉴于问题有一点难度, 我安排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解决.学生又开始了新的探究.验证的结果, 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的时候, 转化成正方形, 也可以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伴随着一个个的疑问, 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了, 视野开阔了, 思维活跃了, 思考深刻了……

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三个层面 第11篇

一、指导学生依据教材,找到“我学的语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据,指导学生自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教材。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的最大不同在于,学习内容隐匿于一篇篇的文章中,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即使通读几遍课文,可能收获也是了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语文教材呢?

问问一些学生,学了某册课本之后,你学到了什么。很多学生非常茫然,甚至连学了哪几篇文章也记不起来了。为什么学生不能像数理化那样清楚地说出自己所学的内容?除了语文学科大多是缄默知识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之初,教师与学生都并不清楚一本语文课本的语文内涵,虽然,忙忙碌碌地一节课一节课地学习过了,可是由于没有把课本中的语文因素鲜明地突显出来,作为学习个体并没有通过语文学习把课本内容变为自己的语文素养。针对这种情况,有些专家认为,语文学习内容不必明确化,语文营养就在这些文章中,读熟了这些文章,营养自在其中。我认为,这是一种妥协行为,解决不了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老大难问题。既然是学习,就应该追求学习的料学性,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许有助于指导学生较好地自学语文。

1.建立“我学的语文”的观念。把一本语文课本变成只属于这个学生的课本,也就是说,把一本没有进入学习过程的教材变成融入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教材,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结果。为此,我们需要下大力气给学生建立起这样一个观念:这是我学的语文。具体来说,经过一个完整学段的学习,一个学生可以凭着一本教材而清晰地讲出这本教材给他带来的语文学习的收获,这种收获是个性化的,而不是记下了多少教师的讲课笔记。这就要求学生时时从“我”的角度,用语文的眼光审视教材。具体包括,首先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语文,列出自己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再思考自己的目标与这本教材有何关联,哪些教材内容是我最感兴趣的,哪些是最有价值的,建立起自己的语文学习路线图。然后把教材文本视为我的朋友或自己本身,试着用自己的方式与教材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到教材中找到我所想要的语文。当这样结束学习过程的时候,每一个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这是我学到的语文。

2.指导学生形成若干语文学习的成功案例。自学是非常辛苦的,当然,因其付出与收获,所以能得到更大的快乐。但往往由于缺少更深一步的反思,一些自学活动只是停留在基本的过程阶段,一些重要的学习成果没有发挥更大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建立自学的成功案例,是非常重要的自学环节。学习案例的基本形态是对自学过程的简单梳理、总结走出自学困境的方法及其启示、描述形成知识的结果形态等。

3.梳理语文视野下的学习方式与结果。自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梳理与归纳。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一些陈述性知识是容易归纳的,比如多音字、易混成语、文言虚词的用法、句式特点等等,虽然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这一部分是不能代替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对于程序性知识来讲,语文学科本身并没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没有,并不能说明其不重要,只能说明我们的学科建设落后。如何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是等待专家学者给我们描绘这一复杂的蓝图吗?那要等到何年何月。其实,语文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源头在学生那里,只要我们的目光往这儿挪一挪。给学生自己总结表述语文学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权力与空间。学生总以为这些知识存放在教师那里,非常渴望从你的手里不费力气地拿走这些知识,实际情况是教师手里并没有这些知识。因此,我们只有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凭着对语文的天然感受建立现实中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其实,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权力与空间,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语文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构建能力并不差。比如,我们翻来覆去弄不明白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目中倒未必多么复杂。虽然学生总结的一些知识未免肤浅与简单,但所有的高深与复杂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何读散文,如何读文言文等,如果让学生动脑思考思考,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其次,把建立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当作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学习。现在大多数的课堂被教师占用为给学生灌输自己认为最有用的知识,实际上这些知识并不成体系,也未经论证,而学生呢,常常被动地理解这些所谓的知识,因而,学习过程本身是对一些非常不确定的知识的再理解,这就决定了我们语文学习品质不会太高。转换一下思维,把怎样理解教材、怎样学等交给学生去完成,这就是他要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且这个内容还需要他自己建构。他不能像数理科那样直接从教材上获取,而是要对教材进行多次的重复加工,一旦当他在这方面有些切实的收获后,语文的这层窗户纸就算挑破了。也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实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

二、引导学生建立课程,创造“我的语文”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真正的语文自学能力的提升应该依赖于课程知识的落实。令人感叹的是,课程的真正意义既没有在教师的知识架构中出现,更没有在学生的知识构架中出现。语文设科以来,总是以一本书为课程的,这使语文的学习总也难以跳出局促狭小的圈子。他们离开语文课本,不知道语文在哪儿。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语文课本知识与其他学习活动的隔离。语文学科是最基本的工具学科,它是打开其他学科的钥匙,可是,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头头是道,可面对一段历史教科书的文段,却弄不清楚表达意向;一些学生读不懂一段题干文字,不能从语段阅读的角度分析理解。总是把语文拘束在语文课本上,换一本书,他就认为不是语文了。语文能力与实际需要错位。

我曾经组织学生讨论所学的科目哪一科最有用,经过一节课的激烈争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语文。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往往会发现,语文是与生活脱节的。比如,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与语文学习几乎无关,应试写作的那一套根本在生活中无法运用,也不能运用。甚至包括阅读,从中考到高考的阅读训练与生活中的阅读根本没有关联,因为生活中的阅读有谁会时时思考这儿用了什么修辞,那儿作了什么照应等这些问题呢?语文远离了生活,这不能不说是语文的悲剧,进一步讲,更是语文学习者的悲剧。

要使语文学习具有活力,就必须真正打通语文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的壁垒,切实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为此,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课程,创造我的语文。

所谓“我的语文”,就是个性化的语文。其实,语文学科的真正成功者,大都是极具个性的自主学习者,可以说,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程建设。这一点对于我们指导学生自学极具启发意义。

具体来讲,就是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束缚而从更广阔的范畴构建自己的语文学科。把语文学科渗透进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在每一个学科中都具有解读文本的价值,都具有推动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比如,利用政治、数理等学科教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逻辑与严密,利用历史等人文学科,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阅读不仅要读人物传记、随笔小品,一些国策、奏章、经济也要纳入阅读视野,语文课中所总结的各种知识在这些阅读中都具有工具性作用。

2.进一步开阔视野,把语文放到体系化、个性化的阅读中落实。比如,一个学生可以专读史铁生,也可以专读科普读物,总之,要有自己的阅读专题。通过专题阅读建立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这种阅读知识可能是肤浅的,但比现在非常流行的各种阅读答题技巧更有价值。其实,许多依靠专一的阅读而成为大家的事例无不在昭示我们,语文课程在自己特殊的阅读体系里。

目前,我校建立了“专题阅读室”,计划设立百位国内外知名作家专柜。通过开设阅读课,把阅读课程化;通过每学期读一位作家的专题阅读活动,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对一位作家的了解;通过成立专题阅读社团,部分学生成为某些作家作品的专门研究者。这项工程的实施将为深化阅读、指导学生自我阅读探索一条道路。

三、立足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我即语文”

一切学习皆是为了使用。语文,是一门使用最为广泛的基础学科。指导学生自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体现语文,进而有一种鲜明的感觉:我就是语文。

福建名师陈日亮先生出版了一部专著,书名是《我即语文》。这儿的“我即语文”,用钱理群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语文’即是他的信仰、信念”。陈老师的信仰、信念是什么呢?就是要具有大关怀、大承担的语文精神。这是令人敬佩的一个语文老师的语文境界。学生不同于老师,但对语文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与老师应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而,做一个具有语文的信仰与信念的人也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高追求。

具体说来,具有语文信仰与信念的学生应该具有这样的表现:具备语文技能,享受语文生活,拥有语文情怀。

语文情怀不仅是一种热爱语文的意识,还应该是一种散发浓郁语文气息的生命态度和精神品质。

语文生活则表现为语文素养内含在他的生活之中,语文,成为他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语文技能贯穿在学习、工作过程的始终,极有力地影响一个人学习、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为达成这一目标,仅仅靠纸质文本的阅读写作、课堂上的学习操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学习的最终结果只能为其提供把语文转化为生活的前提。那么,语文知识与生活现实之间那遥远的距离该如何搭连?

这需要我们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语文活动是对各种语文知识的最好的落实与运用,也是使语文生活化的最佳途径。爱因斯坦有一句众人皆知的话:“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忘掉,剩下的便是教育。”这句话并不是说学校里学的知识不重要,要把它抛弃掉,而是说只有当把这些知识融化在实践活动中,不再体现为知识形态的时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果。试想,当一个人背诵着演讲知识走上演讲台的时候,他能演讲好吗?

一场辩论赛,可能比讲十节辩论知识课的效果要好;一场读书报告会,也许会开启许多人的另一种生涯;一次书法比赛,也许能改变很多人书写差的状态。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无意识地锻炼了自学能力,这才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

当然,仅止于这种实践活动,还不足以把语文的自学能力固定下来,因为,从其学习过程的本质看,语文实践活动介于语文技能与语文生活之间,是用语文技能打造语文生活的实习过程,因而,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生活。其次,从其学习特点看,语文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时效性,还不足以使其内化为语文情怀。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自砺塑造自己的语文情怀呢?

生活,除了生活,还是生活。生活是培养语文情怀的最佳教科书。

我们要把语文实践活动植入生活之中,让它带有生活的原始气息。比如,举行多年的大专辩论会,语锋甚为激烈,使众人鼓掌的往往是一些语言文字的游戏,但鼓掌过后,却不能震撼人心,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缺乏生活的现实性,与人们的心灵关联不大,这样的训练是练不出真正的语文情怀的。如果我们以现实中的实践案例设题,也许情形完全不同。因此,把语文实践活动,变成语文实践,进而把语文实践,推广到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之中去,由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敏感度,对肩负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进而形成习惯,渐成素养,使语文学习意识融入生活,变成无意识的自觉行为。语文即为生活,生活即为语文,真正实现科勒斯涅克的那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陈日亮老师、王栋生老师在这方面都有极好的实践经验,比如,王栋生老师在《语文学习》和《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大都是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实践;陈日亮老师在答学生的短信中列举了他一天中看报时积累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话、看电视时积累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袁世凯这人特不是一条筋”的话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指点学生如何化生活为语文的好方法。

当学生能用语文的技巧学习、工作,用语文的方式享受生活,用语文的情怀关注人生的时候,在别人跟里,他就是语文,而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则我就是语文。这就是我们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至高境界。

如何利用学案指导学生的自学 第12篇

如何指导学生的自学?我们学校在两年前开始要求每位教师尝试使用学案指导学生自学, 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起步阶段, 学案编写得很简单, 只有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过程。比如, 我所教的思想品德初一下册第十五课第二框《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的学案如下:

15.2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

3.提高道德修养, 增强法制观念, 防微杜渐, 自觉遵纪守法, 预防犯罪。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过程:

1. 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2. 为什么说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3. 青少年怎样预防犯罪?

这份学案, 只是关注了学习的目标、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自学任务和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 我发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那么学案如何编写才能更加有助于指导学生的自学,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不仅仅是学习目标明确与否的问题, 还有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问题以及教师对他们是否真心的关怀与激励的问题, 他们之间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 缺少任何一个条件, 都会影响学习的质量。我想, 利用学案指导学生自学时, 是否在让学生明确自学的目标、重难点之余, 还要让他们明确采取什么方法、以什么态度自学?要养成什么样的自学习惯?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无时无刻的关怀与激励?也就是说学案中是否还要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指导?是否还要体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与激励?

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 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 我逐渐注意到了对以上问题的处理。还是拿《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这一课题来举例:

15.2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自学目标: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

3. 提高道德修养, 增强法制观念, 防微杜渐, 自觉遵纪守法, 预防犯罪。

●课前准备: (查一查) 阅读有关法规, 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实施哪8种犯罪会受到刑事制裁, 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自学重点:目标2

●自学指导: (自学时间:请用20分钟的时间完成下面问题。)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58页~61页内容, 对照学案上的问题, 大字部分精读, 小字部分速读, 自己不会的问题, 上课时同桌或学习小组可讨论, 找出相关答案, 并用铅笔做好标记或记录。

说明:可用直线 (———) 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 (﹏) 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 (·) 表示关键性的词语;问号 (?) 表示自己不会的问题或者对课本的质疑。

上课前, 课代表收齐, 交给老师, 老师会检查自学情况。

●学习过程:

1.阅读教材P57~58材料, 思考以下问题: (温馨提示:只要你认真用心去读,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就会有所收获!永远都要坚信自己才是最棒的!)

(1) 魏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2) 上述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2.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温馨提示:遇到困难想办法克服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1) 什么是法律?

◆ (2) 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自学提示:区别可参考58页相关链接, 在阅读此相关链接内容时, 还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

(1) 区别

(2) 联系:

◆ (3) 请你认真思考:为什么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4) 试一试:请你举例说明,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3. 遵纪守法, 防微杜渐 (温馨提示:请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相信你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努力!)

(1) 看一看教材P59漫画材料说一说:

(1) 若遇到漫画中的这些情况, 自己会怎么办?

(2) 有人说“偶尔做一次也没有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要预防违法犯罪, 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阅读教材P60相关链接, 了解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3) (在教材60页做好记录)

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同学身上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议一议: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

做一做:自己打算怎样帮助他 (她) ?

◆ (4) 请你思考:青少年应该怎样预防犯罪?

4. 理解记忆带特殊符号◆的问题 (温馨提示: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得到!加油!)

这份学案和以前的学案一样体现了对学习目标、重难点的指导,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以下几各方面的指导:

第一, 增加了学习态度的指导。比如, 学案中“认真”“努力”“不怕苦难”等词语的运用, 都属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指导, 能够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培养仔细认真、勤奋努力、不怕苦难的学习态度;“自学时间:20分钟”, 能够培养学生珍惜时间, 提高效率的态度。中国足球队前教练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 聪明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不同, 看似方法的差异, 实则是学习态度的不同。学习态度影响着学习效果, 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增加了学习习惯的指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积千累万, 不如养个好习惯”, 我给学生编写的学案都是提前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上课前完成。最初, 学案发到学生手里, 有的学生也不根据学案自学, 甚至个别学生把学案弄丢。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保质完成学案, 培养自学的习惯, 我在学案中增加了“上课前, 课代表收齐, 交给老师, 老师会检查自学情况”这一要求, 来督促他们按时自学。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 也能够令我讲课时知道哪些该讲, 哪些不该讲, 做到有的放矢。没有自学习惯的同学, 我总是每一个都要单独再叮咛, 提醒他按时自学, 并且叫他把完成的学案亲自交给我。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过:“习惯是在生活过程中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做事没有常性, 缺乏稳定性, 所以对他们来说, 只有严格要求, 反复强化, 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 才能形成一贯性、稳定性的习惯。我们的学生的才会主动地去自学, 在自学过程中按照老师的要求, 培养仔细认真、勤奋努力、不怕困难、讲求效率的好习惯。

第三, 增加了学习方法的指导。“默读”“大字部分精读, 小字部分速读”“自己不会的问题, 上课时同桌或学习小组可讨论, 找出相关答案, 并用铅笔做好标记或记录”“可用直线 (——) 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 (﹏) 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 () 表示关键性的词语;问号 (?) 表示自己不会的问题或者对课本的质疑”这些都属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就赢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就可以逐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取知识。

第四, 增加了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费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用激励性语言能够有效地给学生以勇气和自信, 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自身潜能。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当然包括学生的课前预习, 在编写学案时, 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学生利用学案自学的每一个阶段我都增加了温馨提示语, 也就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比如:“遇到困难想办法克服才是生活中的强者!”“请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相信你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努力!”等等。采用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尝试中自学, 在尝试中体验成功, 由成功的喜悦所引发的激励机制会促使学生具有更强烈的自学动机, 产生更大的自学兴趣, 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的自学效果。

上一篇:胫骨骨折外科治疗体会下一篇:电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