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体育专业范文

2024-08-17

本科体育专业范文(精选12篇)

本科体育专业 第1篇

1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2]通过分析研究, 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 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 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3]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 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4]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 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 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 来源单一, 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5]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 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 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 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 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 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 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6]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 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也产生了些许变化, 例如:在选题方向上, 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 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 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 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 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 问卷调查法, 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7]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 缺乏实践性, 针对性不强, 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 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8]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 研究方法单一, 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 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9]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 论文买卖等现象严重, 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 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 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 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 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选题存在陈旧、重复, 缺乏创新等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 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 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10]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 个别选题范围过大, 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11]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 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 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 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12]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13]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 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 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 缺乏创新点, 或是题目太大, 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4 结语

毕业论文是大学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 毕业论文完成质量的优劣也是检测学生大学4年学习成果依据。选题作为完成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 熟话说的好, 题好文一半, 做好本科生毕业选题的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从所查阅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了解到, 毕业论文的撰写存在着不少问题, 而这种问题一直都存在, 并且在不同的专业中均有体现, 例如:选题陈旧, 缺乏创新, 选题研究内容重复或雷同, 研究方法传统等等。许多学者都意识到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弊端日趋严重, 并对此现象都有所研究分析, 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实施地成效并不大, 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例如:毕业论文的撰写与考研、找工作的冲突;学生本身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与科研能力的不足, 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等等。通过中国知网, 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为篇名从所查阅到的文献中, 大部分是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研究, 关于论文选题与论文完成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优化选题和提高论文质量的实际对策的研究相对较少, 之后可以在此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的最终环节, 也是学生大学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 该文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目前在选题和质量现状以及影响论文完成质量的原因的研究较多, 在具体如何优化选题, 提高论文质量等具体实际实施措施方面存在不足。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对比论文 第2篇

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的发展分析研究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反映出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期望以及培养方向。同样,若要有效地研究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第1步必须从培养目标入手,因为培养目标会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发展。同时,对培养目标的分析研究更有助于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我国于1980年、1986年、1991年、和颁布了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教育计划。众所周知,培养目标是要紧密联系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因此,我们先从5套教育计划的培养目标入手,分析其演变规律,发现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走向,并为3所高校培养目标比较研究提供借鉴。由表1可以看出,1980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计划的培养目标中,将管理场地设备的工作能力也归入了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最终目标之中,目标较为模糊但可以看出,较为针对性地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在1986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计划中,其目标则更加清晰和有针对性,即培养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并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次出现在培养目标之中;1991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中,首次将“科研能力”归入其中,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内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是较为迫切的。同时,可以看出,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愈来愈高;19的.培养目标则更加具体,即具体到“体育教育的专门人才”,并且对体育教育人才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科学素养的渴望;在20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人才的渴望不仅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更需要社会生活之中,体育教育人才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服务于社会大众,并将“体育教育专门人才”改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总体来看,培养目标从“掌握三基的专门人才”到“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的复合型人才”的转变路线中看出,我国社会需求由体育教师优秀的“知识、理论、素养”水平到“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转变。

1.23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

程方案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国家、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从“知识、理论、素养”到“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转变,并且更是需要多元化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在各具特色的情况下,也应紧紧围绕国家社会的需求。那么,3所高校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是怎样的呢?由表2可以看出,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都紧密地围绕国家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都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人才。但是,在3所院校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国家社会需求的同时,又各具特色。首先,在运动技能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一强两能”的运动技能要求,而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则对运动技能的要求较为淡化,而更加强调的是“教育技能”;其次,北京体育大学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从事各项体育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北京师范大学对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则是体育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首都体育学院则更加具体,即多能一专的中小学体育师资。

1.33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

程方案培养要求的比较分析各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制定的培养要求是对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解释,也能更清楚地反映该校该专业的培养特色,也使得该校该专业的目标人才更加清晰化。当然,在后期的发展演变中,培养要求改为培养规格,“规格”一词的提出,也是在新时期下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更高要求。在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中,除了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思想品德、英语、计算机水平以及体育教学、训练、科研能力外,更加入了“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锻炼的意识”一条,首次将“健康”一词引入培养规格之中。那么,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又是如何呢?由表3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对政策方针的把握能力、英语与计算机水平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以及科研能力的要求,而北京体育大学则对学生在教学训练所必备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定相关文件的技能与方法方面较为注重,而首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规格中,加入了“拥有健康的意识以及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方法”一条,这也与我国第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我国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培养目标的研究分析中看到,我国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期望在从“知识、理论、素养”水平向“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方面的转变,国家、社会更需求教学、训练以及社会指导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2通过对3所院校课程方案培养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3所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努力围绕国家社会的需求,但在“运动技能”与“教学技能”方面以及最终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是各具特色的。

2.1.3通过对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更加注重学生“健康教育意识、能力”的要求,而对3所院校培养规格的比较中可以看到,3所院校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健康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在基本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育政策方针的把握能力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方面都做出了较高的要求。

2.2建议

2.2.1在对我国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分析中发现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在各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应体现出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指导能力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注重科研能力以及运动技能。

本科体育专业 第3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保健康复;本科教育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民群众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社会对保健与康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而催生了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快速发展。就广西而言,目前已有四五所高校开办类似专业,但由于是新办专业,广西各院校均无成熟的办学经验,在培养目标定位、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在对广西几所高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在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与康复专方向建设中的探索,对民族地区体育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以其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培养目标关系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涉及人才培养的价值层面。体育康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首先应考虑体育保健康复学科的学科特点,即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卫生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次,体育康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还要考虑体育康复专业的行业性,即体育康复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高等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理论教育,而且要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順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需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向综合能力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方面转变。但从对广西相关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得知,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校的培养目标均存在与体育教育专业类似或重复的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细化目标也没有明显的特色,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和医学结合的交叉学科,以体为主,未来主要从事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实际应用工作,因此学生除应掌握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之外,尚需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体、医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有关培养康复体疗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实习比例约为1.6:1,世界理学治疗师联盟教学总时数为2760学时,其中实习为1500学时,占54.3%,但从目前广西开设有该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基础课中大约有3/4学时安排的是体育类相关课程,医学类课程偏少,基础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比重失调,没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三)办学条件不足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很多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和实验的经验,这就要求该专业应配备有较完善的实验条件,但由于受办学经费的制约,几所高校实验室设备总体状况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实验室建筑面积及仪器配备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实验课时也达不到相关要求,比较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实验人员,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任课教师也不多见。此外,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较权威的专业教材还比较缺乏,科研成果也不能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种种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专业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缺乏实习机会

调查显示,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几所高校,授课方式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没能很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还不能全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潜能,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此外,调查的几所高校还比较缺乏运行规范成效突出的实践基地,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到医院或实践基地进行见习,毕业实习大多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而且实习时间也过短,实习地点也多以学校或体育健身场所为主,地点较单一,没有体现出保健和康复交叉融合的专业特色,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学生专业思维的形成和对职业的理解,从而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择业动机和就业取向。

(五)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毕业生通过学习应能胜任中小学《生理卫生课》《健康教育课》和《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能当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在健身、健美、康复、娱乐机构和星级宾馆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能在医院、疗养院、福利院、厂矿企业、体育运动队以及有关科研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但从就业调查结果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能到上述对口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的毕业生较少,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即出现转行现象,即使是毕业时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毕业后半年或一年内跳槽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反映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够牢固,或不能完全胜任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工作。

二、发展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型专业,因此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时应有其自身的特色,在人才的专业培养方面,既要掌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人体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医学和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充分反映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还应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和人文等特点,充分运用当地合理有效的资源,以服务当地为基点,准确定位,实现人才的高效培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的发展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能否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体育保健与康复的专业教师,应了解并掌握该行业相应专业的应用技术动态,通过专业教学,应能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改良和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各培养高校应利用现有条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输送教师外出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大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资源

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蕴含着较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资源,各民族高校应善于挖掘和整理易于开展、健身价值高、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项目,并将其引入大学课堂,形成有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这样既可以保护当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丰富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课程内容。

(四)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又应对自身体力、能力、智力、兴趣有充分的认识。但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职业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难以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进而导致就业后的跳槽现象较频繁。这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学生对未来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而且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学校应在大一阶段即应设置相关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并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培养学生对职业生涯系统而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的业内成功人士或毕业的师兄师姐到校开办讲座或举行座谈,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或分享他们对专业的感悟和心得体会。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帮助大学生完成他们的职业规范和指导择业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强化实践教学

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对于加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实战经验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体育保健与康复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强调的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娴熟的身体示范能力,这也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就应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因此高质量的见习和实习就成为培养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优秀毕业生的重要保证,各高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如医院康复科、健身健美俱乐部、康复治疗中心、社区保健康复门诊、推拿按摩中心等,为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提供实践的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并掌握一定的与人交流的技巧,为毕业后的就业或自主创业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次农,倪超.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93-94.

[2]唐进昌.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2010,(6):30-31.

[3]晏绍文.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与前景[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83.

本科体育专业 第4篇

双语教学课程,不是“大学英语”课,也不是“专业英语”课。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仍处于起步和不成熟阶段。有些学校对双语教学还认识不清,他们错误的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说外语就算是双语教学了。老师用英语表达的往往只是“Could you 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 ”、“Turn to page 20 please!”而在体育课上的双语教学就是运用一些简单的口语如: dress right、 at ease、attention、make a group、good boy(girl)、Do you understand? well done、take it easy等一些日常用语。这些简单的口语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了。而在内容讲解传授专业知识中都是用汉语。这算不上是双语教学。只有正确理解双语教学才能更好的运用到田径课中。

1 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涵义

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涵义很有必要。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的定义: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双语教育并不是通过语言课程来到达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其它的科目来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外语的学习不是在外语课堂上获取,而是在教学的其他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获得耳濡目染学习效果。

2 国外开展双语教学情况

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坚持使用外语。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解答问题,教师都用外语进行。这样做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信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外语,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外语。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这种目的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容易产生和持久[1]。从而达到提高英语听说与实用的能力。在新加坡以及我国港澳地区较为普遍使用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过渡型双语教学。

从表1中可见,虽然各国双语教学的目的和特点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他们基本在于:多元文化的认同;教育机会的平等;语言水平的提高。国外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为了培养双语人才,追求共同语言,而且大多源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等社会和政治需要,甚至基于民族和谐共处、避免国家分裂的考虑[2]。

3 我国高校开设双语教学情况

2004年12月17日,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研讨会在浙大召开。会议讨论了双语教学工作协作组草拟的《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与《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工作协作组2005年工作计划》,并决定由浙大牵头建设全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资源中心网,构建双语教学的公共平台……就双语教学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课程设置进行探讨,交流教学经验……。全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协作组正式成立于今年8月,有成员学校35所,制定双语教学课程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双语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每年在各高校设立共100门本科课程作为双语教学项目……(资料来源:浙江大学教务处)。

4 田径教学中合理运用双语教学

2001年8月28,教高[2001]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10%的双语课程。教育部要求高校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特别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田径运动作为一门国际性学科,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中,田径被例为重点课程,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学习英语的专业术语,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田径运动的教学和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学习国外先进的田径教学方法,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

4.1 由于体育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教师直接用英语授课是不切合实际的

用循序渐进渗入法,即:教师使用的英语按照它们的功能,根据学生的英语理解水平,在课堂上将英语分不同层次逐一使用。

4.1.1 教师先使用组织课堂、准备活动、放松运动等常用的用语

如:You are working in a group排成小组、Jog tow times for warm up慢跑两圈热身、stretching exercises伸展运动、Crtch-hip stretch侧压腿、cross-stride交叉步、cover the distance全程跑、comfortable running放松跑、conditional exercise素质练习、cross-country race越野跑…….这些课堂用语大多是田径课的常用语,将这些用语迁移到专业课中,给学生一个自然的过渡。让学生适应专业教师所讲英语的语音、语调,使他们熟悉教师的英语风格,为学生理解专业学科英语打下一定基础。

4.1.2 在学生熟悉了课堂常用语后,教师对田径课中使用的各种场地器械专用语,分别用英、中文来解说

如:throwing field投掷区、starting block起跑器、jumping stand跳高架、jumping pit沙池、jumping board跳板、infield田赛场地、inside edge跑道线、inside lane内侧跑道、javelin shaft标枪杆、head of javelin枪头、日常天久学生逐渐地熟悉了这些场地器械的英语名称。由于使用了实物进行教学,因此不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困难。这也为学生能听懂教师用英语讲解学科内容打下了一定的学科基础。

4.1 3 将田径所使用的专业术语逐步介绍给学生

术语本身的意义可以先让学生用汉语学习、理解。术语的英语名称可以先让学生逐渐熟悉起来。这是实施双语教学最关键的一步。这些专业术语大多属于半专业和专业性质。例如sequence of movement动作顺序、delivery stride投掷步、projection velocity投掷速度exchange交接棒、straddle jump俯卧式跳高、Fosbury flop背越式跳高、float style、straight 直道跑、curve race弯道跑、competitivewalking竞走、standing broad jump立定跳远、rate of speed速率、rate of stride步频、recovery leg baidong摆动腿、preliminary swing预摆、push蹬伸、pick-up speed起跑加速、interval栏间距、opposite leg异侧腿、opposite arm异侧臂等等。

从上表中可见,4所名校对双语教学无论是开设的课程还是资金的投入,都在逐年扩大。共同的特点是学生在选择学科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进程和选择任课教师等方面有更大的主动性。从表中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进行了上述三个方面教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渐加大使用英语讲解本学科内容的量。讲解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在使用英语进行讲解同时用40-50%汉语讲解。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第三步的教学中熟悉这些话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那么学生就基本理解30-40%的课堂内容了。笔者曾经在外语系旁听外籍教师的课,外籍教师全英文讲解,开始时基本听不懂。学期前期外籍教师讲解的速度较慢,同时用简单的熟悉的单词解释。通过反复不断的听和说,熟悉教师的口音语调后,英语水平大有进展。半个学期下来基本能听懂60-70%的课。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尽量缩短上述三个教学过渡的阶段,使学生能逐渐进入使用英语进行田径教学的阶段。同时教师一定要谨慎和实事求是,不要急于求成。当然运用双语教学肯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备课,将不必要的内容精简。

5 小结

1. 由于体育专业课程的特点,技术课一般分20人左右为一个班。开设田径双语教学时,应根据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基础,开设全中文和中、英文两种并行课程,由学生和老师自由选择。

2. 推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等工作量大大超于母语教学的工作量,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因此,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双语教学课程开设的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

3. 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效果,是完成双语教学的核心。专业教师具备了教授本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但缺乏英语教学的能力,缺乏学科专业英语知识。专业教师所表现出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质量。因此,双语教师成为重要的培训对象。选派有良好英语基础,愿意承担双语教学重任的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培训时应重点提高专业术语、语音和语调。同时注意正确的词汇、语法和语篇。教师在授课时所使用的概念、定义、原理等必须是规范。双语教师的自信心是完成教学的关键。

摘要:双语教学是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在高校的部分国际性通用专业课程运用双语教学,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又提高授课教师的英语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利用英语语言来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英语的思维、求知和交流。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涵义,合理的将双语教学运用到田径课程中使其达到其教学目的。

关键词:田径课程,双语教学,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文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Olympic Complete Words English–Chinese.Classified Pictures.Chief Editor Bu Chunying.Printed in“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Hong Kong)ISBN7-5630-0006-2/G.6.1988.4.

[4]Della summers.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4th)Published by Longman Group UK ISBN/0582529786.June,1992.

[5]李同艳.浅谈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6]赵小雅.双语,并不孤独的实验[J].中国教育报,2004,4.

本科体育专业 第5篇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大学与社会的衔接阶段,体育教育实习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环节。为了使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得到更好的实践,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体育教师,本文做了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现状调查,可以了解体育教育实习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现状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研究很多,范围很广。有关于北京市,河北省,陕西省等的研究。而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只有一少部分,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殷鼎和刘军的《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里面运用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的实习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然而此研究已距今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体育教育实习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变,所以说本现状调查对于现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

1.2.2问卷调查法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有关问卷进行调查

1.2.3访谈法

通过对学校和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来得到相应结果

1.2.4数理分析法

运用SPSS通过统计结果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

四、研究内容

1.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模式

1.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基地

1.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时间

1.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评价方式

1.5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过程的感受和建议

五、参考文献

[1]张云.北京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研究[J].中国知网,2005

[2]高治,王兵,陈兴胜.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优化研究[J].中国知网,2009

[3]余纯璐.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模式研究[J].中国知网,2002

[4]卢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研究[J].中国知网,2012

[5]殷鼎,刘军.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本科体育专业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 体育专业 本科生 英语能力

英语作为与国际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之一,基于此英语的重要性为社会所重视。虽然国家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的选取等各个方面尽可能的实现普适性,但专业间的差距很难得到应有的照顾,体育专业正处于该群体领域之中。其原因在于体育的专业特点以及招生形式,决定了其生源文化课的薄弱,反映到英语上同样如此。对照普系大学生标准,体育专业学生在英语平均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以及四六级过关率的提高,对其自身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现实状况却并不乐观,因此围绕英语四六级考试,从外界的英语教学到内部的自我学习,关注其问题与影响因素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现状

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教育学门类下设体育学类,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等。其中报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等专业的考生,除了参加文化课考试外,一般还要参加所在省(市、区)组织的体育类专业考试;报考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考生,可参加单独招生考试。本研究所指体育专业学生为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等或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其特点是招生过程中体育成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相对而言文化成绩的要求就有所降低,体育类本科文化分数线与普通本科分数线差距往往在百分以上;單招文化分数线也往往较低。体育生的文化学习要么是存在偏科严重,要么是普遍较弱,该群体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普遍较低且差异较大的现状,对四六级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二、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体育专业本科生发展的影响

英语四六级考试在现有的高校教育中除了作为判定学生英语能力的工具,同时也与本科生的切身利益相关。评定奖学金、保送研究生以及找工作都离不开四六级证书作为保障。结合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能力现状,这一点显现的更为突出,本身该群体学生能够达到英语四六级水平的人就较少,因此对该群体学生而言,通过四六级往往代表了更多的收获。

三、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

通过阅读现有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基于四六级考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的确以四六级考试为风向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与四六级考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针对特殊专业如体育类专业,却很少有研究关注其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其结果是该领域的英语教学现状令人担忧。英语教师在教授该领域学生之前就已有所定位,主观认为该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其结果是教学要求的放松,殊不知这种做法导致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一步退化;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在进行四级课时时其教授内容还没有达到四级,且最高教授级别往往为英语三级水平,可想而知,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四六级过关率低就显现的有情可原。

四、体育专业本科生英语能力提升存在问题及对策

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能力较弱,四六级过关率低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结合该群体的实际,围绕教学进行改革。

1.从实际出发,弥补不足。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弱是既定的事实,学生自身与授课教师都不应该放松要求自己;学生应该认清自身实际,不能好高骛远,教师应当为该专业学生量身定做教学计划,从基础抓起,并注重区别对待。

2.深入分析考试结构,注重方法教学。师生应当根据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变化,深入探讨教学安排与计划,交给学生学习与作答方法。

3.营造浓厚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体育专业学生的转专业特色决定了英语等公共理论学习的忽视,院系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加强英语重要性教育与宣传,并为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提供途径。

4.确保成绩真实性,杜绝投机取巧心理。院系不应该仅仅注重考证的结果,应当注重英语学习的参与过程,应该注重成绩的真实性;通过规章制度杜绝学生投机取巧心理。

结语

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要面向国际化必须提升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验证英语学习能力的途径,注重英语教学的正对特殊专业的教学改革,加强体育专业学生自身以及学院对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认识,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应有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危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08.

[2]孙洁琼.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调整及其意义[J].现代阅读, 2013(11):8.

本科体育专业 第7篇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落实,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以及与前沿科技领域及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得到迅速发展,促使高校本科专业不断得到优化与调整。近年来华东区高校近五年体育专业及相关方向专业增幅较大,专业领域得到迅速拓展,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揭示华东区体育本科专业增设的规律,以便于其它地区进行借鉴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2007~2011年经教育部备案设置的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通过网络和文献资料查阅经教育部备案设置的本科院校名单,对近五年各高校增设专业的信息进行统计处理;通过文献资料法搜集本科专业设置的相关资料并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五年华东区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增设概况

近5年华东区不同性质的高校分别增设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产业管理、表演、体育装备工程、舞蹈编导、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共计12种专业及专业方向,增加专业点43个。其中社会体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三个基本专业依然是华东区高校增设专业的主体,新兴专业如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产业管理和表演近5年增设势头较强劲。社会体育专业已牢牢占据增设首位,5年比体育教育多近一倍半,两专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井喷”式的发展,这与高校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高校办学层次升级、专业增设的非控制性不无关系。此外,按方向招生的体育表演与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都有增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休闲体育、体育装备工程等复合型、学科交叉类专业几乎每年都有增加,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类专业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新增体育本科专业的学科类属特征

华东区近5年增设的43个体育专业涉及文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和理学五大学科门类,其中教育学学科门类专业布点数29个占总量的67.44%,包含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以及体闲体育。其次排第二位的是文学类专业6项次占总量的13.95%,包括表演、舞蹈编导、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按方向培养的专业,且多集中在体育专业院校。可见,体育专业的增设主要集中教育学领域,这与其先天出身不好,后天又遭遇营养不良、改造不利,没能较早地成为生产力的直接推进者有关。此外,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理学、工学、管理学门类的专业虽然增幅不高,但呈积极发展态势,使我们在黎明前看到了一线曙光(如图1)。

3.3 新增体育本科专业的专业性质

华东区近五年增设的43个体育专业涉及非控制性专业、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目录内控制专业。其中,目录内专业为28个占总量的65.12%;目录内控制设置专业为7个占16.28%。目录外专业仅局限于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15个占34.88%,包括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产业管理、体闲体育、体育装备工程。这类专业除运动康复与健康可依托体育相关专业组织建设外,其它专业需借助经济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体系,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可见,目录外及试办专业更适合在综合性院校设置(如图2)。

从新颁布的专业目录看,在少数高校试办专业皆归为专业目录,只有运动康复与健康、休闲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加上原目录设置的体育装备工程专业,也只有区区四种,应用性强的跨学科交叉类专业资源较少,离基本目录专业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提高此类专业的建设水平任重而道远。

3.4 新增体育本科专业院校办学性质特征

华东区近5年所布点体育专业高校的办学性质涉及了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体育类、医药类、政法类和综合类,其中师范类院校和体育类院校最多,均12个占总数的27.91%,师范类院校专业包括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体育,体育类院校专业包括表演、运动康复与健康、休闲体育、体育产业管理、舞蹈编导、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综合类9个占总数的20.93%,包括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体育装备工程、体育产业管理;理工类4个占9.30%,包括社会体育、休闲体育;医药类3个占6.98%,包括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财经类2个为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管理;政法类1个为社会体育(如图3)。

通过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师范类、体育类以及综合类高校是近五年华东地区布点体育专业的主体,师范类院校主要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线,着重发展传统专业,而体育类院校传统专业发展相对成熟,近五年以探索发展新兴专业为主。综合类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高,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学科和条件资源,能较为容易地承担交叉性应用性专业的建设任务,较其它性质的高校办学难度小、快捷灵活、效率高,较容易形成专业优势与特色,近五年发展形势大好,有可能在今后一个时期独领风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体育专业发展新潮。

4 结论

(1)华东区体育学本科专业涉及到文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和理学,设置领域得到拓展。(2)体育院校继续引领体育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其学科门类齐全,较早地涉足其它学科门类专业并开创性地增设了学科方向专业。(3)2007~2011华东区高校新增专业及专业方向达到12种,面点数达到43种,近5年体育专业布点相对稳定。(4)师范类、体育类和综合类院校是华东区布点体育专业的主体,试办专业及多学科交叉类体育专业在综合类大学开办优势明显,在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在专业建设领域独领风骚。(5)专业领域的拓展、专业结构的调适与优化、基本专业的升级改造、应用性强的学科交叉类专业的增设将是体育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2007~2011年经教育部备案设置的体育本科专业进行统计整理,对华东区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的增设概况、学科类属、专业性质及高校的办学性质等方面进行系统考察,揭示近五年华东区高校体育专业增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学科类属,专业性质,办学性质

参考文献

[1]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09.

[2]董国永,鲁长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0,17(4):63-66.

[3]张勤.20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3,23(3):1-12.

[4]左成,蔡青青,蔡芳川.体育院校专业设置和办学体制的回顾与前瞻[J].福建体育科技,2001,20(5):26-31.

[5]周占军.高师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其优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本科体育专业 第8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保健康复,本科教育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民群众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 社会对保健与康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因而催生了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快速发展。就广西而言, 目前已有四五所高校开办类似专业, 但由于是新办专业, 广西各院校均无成熟的办学经验, 在培养目标定位、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 在对广西几所高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本院在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与康复专方向建设中的探索, 对民族地区体育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 以其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教育现状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培养目标关系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问题, 涉及人才培养的价值层面。体育康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 首先应考虑体育保健康复学科的学科特点, 即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卫生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次, 体育康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还要考虑体育康复专业的行业性, 即体育康复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 高等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理论教育, 而且要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顺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调整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适应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向综合能力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方面转变。但从对广西相关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得知,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校的培养目标均存在与体育教育专业类似或重复的现象, 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细化目标也没有明显的特色, 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和医学结合的交叉学科, 以体为主, 未来主要从事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实际应用工作, 因此学生除应掌握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之外, 尚需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 课程设置应体现体、医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有关培养康复体疗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实习比例约为1.6:1, 世界理学治疗师联盟教学总时数为2760学时, 其中实习为1500学时, 占54.3%, 但从目前广西开设有该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 专业基础课中大约有3/4学时安排的是体育类相关课程, 医学类课程偏少, 基础理论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比重失调, 没能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三) 办学条件不足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 很多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和实验的经验, 这就要求该专业应配备有较完善的实验条件, 但由于受办学经费的制约, 几所高校实验室设备总体状况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实验室建筑面积及仪器配备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实验课时也达不到相关要求, 比较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实验人员, 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任课教师也不多见。此外, 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较权威的专业教材还比较缺乏, 科研成果也不能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 种种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专业的健康发展。

(四) 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缺乏实习机会

调查显示, 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几所高校, 授课方式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多没能很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还不能全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潜能, 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此外, 调查的几所高校还比较缺乏运行规范成效突出的实践基地, 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到医院或实践基地进行见习, 毕业实习大多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而且实习时间也过短, 实习地点也多以学校或体育健身场所为主, 地点较单一, 没有体现出保健和康复交叉融合的专业特色,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学生专业思维的形成和对职业的理解, 从而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择业动机和就业取向。

(五) 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毕业生通过学习应能胜任中小学《生理卫生课》《健康教育课》和《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能当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在健身、健美、康复、娱乐机构和星级宾馆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能在医院、疗养院、福利院、厂矿企业、体育运动队以及有关科研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 但从就业调查结果来看,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能到上述对口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工作的毕业生较少, 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即出现转行现象, 即使是毕业时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毕业后半年或一年内跳槽的现象也比较常见, 反映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够牢固, 或不能完全胜任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工作。

二、发展对策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型专业, 因此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时应有其自身的特色, 在人才的专业培养方面, 既要掌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人体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医学和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又要充分反映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还应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和人文等特点, 充分运用当地合理有效的资源, 以服务当地为基点, 准确定位, 实现人才的高效培养。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科的发展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是能否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体育保健与康复的专业教师, 应了解并掌握该行业相应专业的应用技术动态, 通过专业教学, 应能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改良和创新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因此, 各培养高校应利用现有条件, 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输送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 大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资源

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蕴含着较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资源, 各民族高校应善于挖掘和整理易于开展、健身价值高、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项目, 并将其引入大学课堂, 形成有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 这样既可以保护当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可以丰富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课程内容。

(四) 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 又应对自身体力、能力、智力、兴趣有充分的认识。但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和不足, 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职业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难以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 进而导致就业后的跳槽现象较频繁。这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是学生对未来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 而且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学校应在大一阶段即应设置相关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 并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 培养学生对职业生涯系统而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的业内成功人士或毕业的师兄师姐到校开办讲座或举行座谈, 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或分享他们对专业的感悟和心得体会。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帮助大学生完成他们的职业规范和指导择业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 强化实践教学

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 对于加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实战经验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体育保健与康复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强调的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娴熟的身体示范能力, 这也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就应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因此高质量的见习和实习就成为培养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优秀毕业生的重要保证, 各高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 走校企联合的模式, 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 如医院康复科、健身健美俱乐部、康复治疗中心、社区保健康复门诊、推拿按摩中心等, 为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提供实践的场所, 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并掌握一定的与人交流的技巧, 为毕业后的就业或自主创业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次农, 倪超.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 (6) :93-94.

[2]唐进昌.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 2010, (6) :30-31.

[3]晏绍文.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与前景[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5 (3) :83.

本科体育专业 第9篇

本文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经过将我国其他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 并对本科独立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现在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建议, 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及更多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更好的发展此专业起到推动作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书籍及中国知网的资源, 对开设体育教育专业学校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 获得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2、访谈法

对我校体育学院的教师、以及学院领导、同学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本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看法和建议。

2.3、逻辑分析法

将所获得与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社会反馈情况, 进行综合比较以及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因素分析

(1) 教育是体育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

将体育纳入教育之中这是教育的需要, 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的基本方式有“言传”和“身教”, 是体育得以传承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对体育的传承主要表现在继承和延续方面。不同时期和不同方式的教育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2) 科学技术推动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入, 推动了体育教育专业的飞速发展, 人类伴随科技的发展, 体育的教育与其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以不同方式进去体育, 不同程度的变化给了体育教育专业扩大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手段的创新改变, 为体育教育增添了乐趣, 节约了时间, 并且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这些手段,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更直观清晰明白这中流程,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它的发展必定伴随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但无论正面与负面的效应都将或多或少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3.2、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开展情况

经过本研究的实地情况的调查反映,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体育工作者, 现在我校开设了体育教育的相关课程, 力求培养能力全面的具有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能在学校及社会的相关体育领域中, 发挥个人能力。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其课程体系、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尚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自从体育学院成立以来, 课程设置之上, 考虑到理论问技能课并重的管娘,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就业规划, 对调整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具有深远的意义。本调查以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现状进行调查思考, 以期待高校体育专业发展定位, 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4、结论

4.1、师资不足, 影响发展

我校属于本科独立院校, 由于学校特点所致, 外聘教师较多, 近几年, 我校共有体育学院学生600多人。招生人数在增加, 但是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 专职教师还是相对较少, 虽然作为一个独立学院的二级学院, 人数虽少, 但是“五脏俱全”, 所开课程齐全, 因此, 倍感师资压力较大, 其中专业理论师资不足表现尤为突出。

师资力量体系现状通过调查显示, 一方面, 绝大多数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资, 很多都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 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使得面对本专业教材质量较差的现状之下, 很多教师没有能力对教材的欠缺进行弥补, 因而其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突破体育教育专业的框架,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4.2、教学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一个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 是完成教学的基础, 经过调查发现, 我校基本的场馆较为齐全, 有体育综合馆, 标准田径场, 但是对于体育教育来说, 每个学生应该具备教学能力, 这样才能符合一个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基本条件。同时, 个人技术专业知识是重中之重, 我校设置有室内羽毛球场、网球场、体操房、篮球场、排球场, 数量相对上课的人数来说, 严重欠缺, 几十人拥挤在一块网球场地, 像武术专业的学生没有固定的场地, 只能与其他场地共同使用。90%以上的老师同学认为只能满足基本要求。

4.3、学生就业有待重视

我校体育学院专业是体育教育, 主要培养类型是体育教师。依据现在的国情, 经过对其他高校的资料的收集, 毕业生毕业后, 大都从事了其它工作, 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岗位, 需求量并不是很多, 教师岗位并不能满足求职者的需求, 经济上得不到较好的保证。我校教育专业开设现有四年, 即将送出第一批毕业生, 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予以重视。毕业生, 要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心理, 树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竞争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以及艰苦创业的精神等, 可以转换思想观念, 把就业的方向扩大, 把自己体育教育专业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施展自己的能力。

5、建议

5.1、建设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团队

我校应重视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 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 使其接受素质教育的观念, 认识其重要性, 其次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最后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另外, 在教学改革中也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要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 不断地进行教师高尚道德素质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顺利地实施素质教育。采取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养转型、引进或外聘高职称、高学历教师, 尽快建立起全面、合理的专业教师团队以保障教学正常运行。应着重加大现有教师培养力度, 鼓励专业理论基础好, 职称、学历高的教师担任主要教学任务、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素质选修课要全面利用本校资源, 聘用其他院校老师教学, 增加我校专职教师数量, 减小专业课师资不足的压力, 同时要把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5.2、合理定位, 充分利用资源, 走特色方向

我校是本科独立院校, 可以根据本校特点, 需求体育学院自己的特色发展方向, 利用自己学校独特的资源, 建立区别与其他院校体育学院的培养模式, 例如, 在学校及体育学院开设一些较为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项目以及特色突出的项目, 健身气功、武术、民族健身操等, 这些项目具有特点, 并且能彰显我校的学生特色。

5.3、增加投入, 建设需要专业设施

加强场地器材管理运动场地和器材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物资保障, 对于场地器材不足这一因素, 一方面对应有的场地器材设施进行科学管理, 尽量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 如延长开放时间、控制外来人员等;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本校在周边的影响, 从而达到为社区体育服务, 体现体育社会功能的目的。在对场地器材管理时应积极向学生和教师进行教育, 使其更加爱惜场地器材, 从而延长场地器材的寿命。我校应努力争取各方面经费支持, 在原有体育设施基础上加大专业实验室、体验场馆建设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只有这样,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才有保障。

5.4、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提前为学生打算

打破传统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在考核与评价中要打破过去的统一标准, 对素质差、起点低的同学, 应按其本人的进步幅度来进行评价与考核, 使其从中找回自信、体验成功;其次要打破过去的统一项目, 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考核项目。

我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实习基地,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进而为学生就业做准备。要有忧患意识, 使所开专业真正为社会所需。所培养的学生真正能为人民大众、为发展群众体育服务。这样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就业时不会只是考虑教师方向, 可以着眼于社会, 体现所学对社会的意义所在, 才能在社会中寻得自己价值的释放点。

参考文献

[1]姚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0) .

[2]刘善云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

本科体育专业 第10篇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简称《课程方案》)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指导性文件。其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课程方案制定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高低。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其培养目标是指培养本专业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课程设置主要是必修课(1126学时、60学分,占56.1%)包括必修课和一般必修课,选修课程(880学时,50学分,占43.9%)主要包括方向选修课(约530学时,31学分)、任意选修课(不少于350学时,19学分),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周,其中见习l~2周、实习8~10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其中教育实践是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环节。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为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但是《课程方案》却没有对教师的核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做特殊的、具体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对教师教学能力重视。很明显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因此,各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应考虑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

从课程设置看,教育部很注重体育基础学科,忽视人文学科课程和教育类课程,而且理论选修课较少、技术选修课较多。

从教学实践环节看,学生实习时间太短(只有10周),这一点与国外教师教育明显不同,比如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实践课,其课时量远超过200课时,同时通过微格课程的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法国的教师教育业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习,其教学实践达到486学时。

2 对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由于西安体育学院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唯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其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时间长、规模大、人数多,是体育教育人才主要培养基地。所以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2004年教学计划中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例对陕西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进行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以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包括公共课(636学时、占23.9%)、专业基础课(548学识、占20.6%)和专业课(648学时、占24.4%)。选修课(828学时、占31.1%)和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学实习10周)。

西安体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2003年《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保持了高度一致,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同的是西安体育学院强调了人才的专业性,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等,体现出为中小学培养人才的特点。必修课划分更为具体,但是课程设置只是强调了体育基础学科,忽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选修课也缺乏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转换时没能突出为中小学培养教师人才的特点,课程设置脱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忽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缺乏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专门课程的开设以及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专题课程的开设。教学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前的培训主要是常规口令练习和中学校园集体舞练习,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和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培训。西安体育学院新修订的08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与以前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是教学实习时间的规定、实习前培训以及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专门性课程仍没有得到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陕西省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2003年《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都定位高度一致,都为复合型人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育类课程设置较少,缺乏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课程。(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转换时没能突出为中小学培养教师人才的特点。(3)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人才培养规格有时滞后于社会需求,缺乏灵活机动的调整机制。

3.2 建议

(1)各地方院校在制定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在照国家颁布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外,应考虑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特征,并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适宜调整,使人才培养的过程真正的成为双向过程,减少不必要的人才资源浪费。(2)正确处理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同时要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对教师人才的需求特征,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前期给学生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

摘要:陕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与2003年《课程方案》保持高度一致,能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向课程设置转换过程中忽视了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习时间短,并且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训不够重视。人才培养规格稍滞后于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期望。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王建著,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及改革[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教体艺[2003]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

直击2010本科新专业(二) 第11篇

上一期,笔者为大家介绍了“纳米材料与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从这几个专业的就业领域来看,已经形成高度的市场化。本期,就让我们继续走近高科技专业。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十世纪计算机科学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目前。网络功能再强大,网络世界再丰富,也终究是虚拟的,它与人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隔离开来的。在网络中,很难感知现实世界,时代呼唤着新的网络技术。传感网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网络技术。从目前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来看,不难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传感网络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传感网,指的是将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是不是听上去有点似曾相识?没错,传感网又可以被叫做“物联网”。而传感网技术,正是物联网涉及的各项技术中最为关键的一项。

传感网技术。主要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三部分构成,具有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等功能。凭借这种技术,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各种环境、设施及内部运行机理等成为可能。如何理解“实时”一词,是弄清传感网技术概念的关键。举个简单的例子:手机、电脑等设备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地图、天气等资料,前提是这些资料必须已经存在于你所访问的服务器上。而传感网不同。如果你身处火灾现场,传感技术会通过周围已经布好的传感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迅速为你制定出一条最佳逃生路线(这些可不是能事先能准备好的数据)。借助传感技术,消防员也不必挨个房间寻找被困的人,从而能更高效地灭火、施救。正因为这种特点,传感网技术被美国《技术评论》评为未来改变世界十大技术之首,并指出信息时代将从“网络就是计算机时代”进入到“网络就是传感器时代”。

在无线传感技术方面,我国的研究几乎与发达国家是同步启动的,并且侧重方向也有所不同。本世纪初以来,国内的许多高校也掀起了无线传感网络的研究热潮。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了有关无线传感网络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因此,同学们大可不必因担心传感网技术这个新专业课程太难或者太新而不敢填报。

其实,教育部开设传感网技术专业。除了响应国家政策以及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我国在传感网络这一块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模仿式应用为主体,应用效果体现不足;基础技术研究不足,标准制定进程缓慢……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未来几年内出现的传感网技术专業人才来解决。

在民用方面(这也是同学们未来主要的就业阵地),传感网涉及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环境监控等领域。国内从事传感可应用的大企业目前为数不多,小企业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这里不——细说。只列举几家,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在专业学习中有所侧重,从而在将来就业时能更有优势。

1.北京鼎天软件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已经承担扬州电子政务和扬州应急指挥系统;2.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智能交通方面的工程,已经承担上海市内、外环智能交通工程;3.嘉兴中科无线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在数字航道、城市应急系统、机场监控等方面有较好的技术背景。另外,沈阳东软、北大青鸟、亿阳信通等企业也传感网应用方面有所涉足,当前主要在电子政务方面,同时也在向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拓展。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海洋的重要性是始终如一的。尤其在世界面临资源缺乏的压力下,海洋产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核心技术,在整个海洋技术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发展迅猛,各种配套技术和装备呈日新月异变化态势,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开发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拓展。

新设立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内容包括:海洋水产养殖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海底采矿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化学、药物资源开发技术。由此可见,这个新专业的综合性非常强,它涉及的内容似乎是将以往的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药学等诸多学科整合到一起。

难道这又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万金油”专业?我想,第一次看到的同学都会有这种想法。其实不然,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首先,这个专业的课程不是简单拼凑在一起的(海洋资源,确实包含着方方面面)。每个方向都可以单独存在,并且有对应的就业市场;其次,我们更应该关注以往的海洋相关专业没有的新内容。如海洋油气、海底采矿、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等,这些方向在国外已经是热门行业,有着相当不错的就业前景。

海洋油气开发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其产值已占世界海洋经济的60%。特别是当前的海上油气开发已经向深海延伸,更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撑:1.油气勘探技术;2.深水海面采油技术;3.水下作业技术。我国海洋油气产业10年中约增长18倍,2010年熔盛重工建造的亚洲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1”顺利出坞。也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海洋油气时代。

海底采矿大洋底散布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其中,太平洋的储量约1.7万亿吨。锰、镍、铜、钴的储量分别为陆地的52、83、9、359倍。而且使大洋采矿成为一种产业,业界专家认为至少还需要20年,其发展潜力可见一斑。

海水淡化海水占地球上水量总体的97.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世界缺少淡水的压力越来越大,而通过淡化海水取得淡水是人类的一个自然选择。

海洋能开发海水运动和温度、盐度的差异分布。蕴蓄着巨大的能量,温度差、盐度差、潮汐、海流均可被利用来发电。如今,潮汐能的开发已经达到了工业应用水平,而海流、盐度差等作为能源利用,由于技术问题仍未达到实用化、商业化水平。

开发海洋对工程技术有高度的依赖性。辽阔的海洋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无疑为海洋工程技术(其中又以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导)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实践证明,

没有海洋工程技术的创新或高技术的突破,就没有海洋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就不能充分开发海洋,也就不能实现海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是海洋大国,但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许多关键技术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依赖进口,以致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深海技术装备制造业、深海采矿业等深海高技术领域,我们还有许多技术难以突破。一旦有所突破,势必带来巨大的产能。而实现突破的机会,就可能产生在你手里。同学们,如果你热爱海洋,并乐于奉献,那就赶快加入其中吧!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除了上表中的5所学校,长春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也获准开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随着我国自然环境承载力下降与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需求和外贸出口迅速增长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支撑。目前,我国每年消耗的矿产资源总量已达60亿吨,对重要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已导致我国在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领域对外依存度超过50%,使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制于国际市场。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刘强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利用再生资源与原生资源相比,由于省去了矿山开采、烧结、冶炼等能耗大、污染重的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显著。可见。要改变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状况,就要充分重视对于废旧物资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主要包含两类:一是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括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二是再生资源利用,主要包括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前一类综合利用工作在我国已开展多年。利用量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面临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第二类,伴随消费升级而来的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如此看来,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也算是“产业升级催生新兴专业”的典型之一。该专业的诞生。旨在为社会培养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等领域的急需人才,满足“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的需要。

目前,美国的再生产业规模目前己达5000亿美元,超过汽车行业,成为美国最大、就业人数最多的支柱产业。2008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超过8000亿元。然而,发展中也面临诸多问题:规模化利用程度不高;再生利用技术水平低,关键技术急需突破等。其中,技术水平的局限是关键。

本科体育专业 第12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 2013、2014、2015级的学生抽取100名。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及中国知网等相关学术期刊文献资料, 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做出扎实的基础。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有目的性的对学生选择自身专项的动机选择和专项课程现状进行设置, 对2013、2014、2015级中100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共发放100份问卷, 回收96份, 其中有效问卷95份, 有效问卷率95%。

(3) 访谈法。

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专项课程的老师进行访谈和了解课程开设的现状、学生学习的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自身专项课程的认识和选择时的想法。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项选择的现状

2.1、选择盲目跟风, 一拥而上

据相关统计分析开始进行专项选取的时候会分为三类人, 一类是准备充分、一类是纯粹的兴趣爱好、一类是看风向选取专项。而体育院校体育教育在专项课程选择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处于第三类和第二类的同学为多。从众心理人皆有之, 但是盲目的跟从也只会导致让自己得不偿失。在专项课程选项开始之后, 许多同学并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 只是一味的跟在同学后面报名选取专项。虽然多人选取的专项不管是在未来就业还是项目本身具有的吸引力都会比其他专项强, 但是这也并非意味着就能够适合每一个同学。因此, 往往这一批盲目跟风的同学, 到最后都是因为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而调剂到一个自己更加不喜欢和不愿意参加的专项项目。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项课程为例, 一个年级80名学生, 在篮球、足球和田径专项报名的人数就超过半数人口乃至三分之二。一般一个专项班级所能够承受的人数是在12人, 专项班的老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做出跟进和学习调整。

2.2、政策出台、一改项目选取的方向

体育教育本科生专项技能的选取往往会在就业时得到直接的影响, 虽然同是体育教育师范生人口, 虽然学院培养的方向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 而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求也是一专多能, 但是毕竟涉及到项目对口问题。因此, 学生专项技能的选取也会直接影响到自身在毕业训中工作时的成功率。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4级、2015级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自从2014年出台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后, 原本属于冷门项目的足球专项, 在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直接爆满, 报名人数直接超越了一直领先的篮球、羽毛球和田径项目。由此也可以看出, 学生在选取专项课程时, 除了一拥而上之外, 政策出台更加能够左右学生们对自身专项的选取, 甚至有些不喜欢, 也不懂足球运动的学生也慢慢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

2.3、自我充分准备、理性选择

与国外相关对比, 学生在进行自我专业课程选择时, 他们一般都会以自身兴趣为主, 并根据自身情况条件去选取合适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课程。可是相比之下, 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选择时就显得没有那么理性合理的去分析课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与上文谈到的, 准备充分、纯粹的兴趣爱好、看风向选取专项的三类人当中以准备充分, 并结合自身条件进行专项课程选取的学生比列是占到最低的。

3、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项选择的因素

3.1、社会因素, 就业为主导

就业的发展和目标是体现出一个学生专项素质的标准, 是学生选取专项课程的重要取向, 同样是学生选取专项课程中的最核心因素。近几年来, 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 并且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面临就业形势严峻的条件下, 就业方向面并不广, 基本以教师岗位为主。并且根据调查了解, 特别是体育教师招聘岗位上会特定要求篮球、足球或者田径专项类, 这样一来就直接限制了许多专项同学的报名资格。

3.2、学生自身因素, 个人兴趣爱好

学生除了在就业方面进行考虑意外, 同样在自身因素方面也会进行思考, 兴趣爱好是最大的老师, 专业课程的乐趣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如果单纯的只是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话, 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通过了解发现, 在选取专项课程后, 如该专项课程会经常性的参加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或者是能够利用自身专项课程可以到社会上得以展示的专项课程往往是最得学生们喜爱和选取的。

3.3、专业因素, 特长发挥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从高考体育过来的, 并且高考体育考试的时候, 有专项考试的省市, 学生多数拿自己的特长项目作自己的专项来参加考试, 通过自己刻苦的长期的训练, , 在这一项目的优势越来越突出, 这可能会使学生对此项目有浓厚的兴趣, 尽管高中时候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专项少和单一, 这部分学生会坚持自己的原专项。也有部分学生, 高中的时, 学生的特长和教练有能力训练的项目不一样, 所以只好放弃自己的特长项目, 比如, 有的学生有体操特长, 可教练没有教学经验, 学生就不得不练其它教练有能力辅导的项目, 进入华南师范大学后, 会考虑选择自己有特长的项目。

3.4、环境因素, 场地器材

体育运动是一项科学的投入量高的项目, 场地环境的因素直接可以影响该项运动项目成绩好坏。因此, 良好的环境和场地器材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项选择的对策分析

4.1、综合自身发展需求, 理性选择

学生在选择专项课程时应该要以全面发展为前提, 不能盲目的跟风、一拥而上, 也不能够只看到就业政策的方向和落实。就业需要的还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并且在选择专项课程时要有自身的思考和衡量, 不适合自己的不必过于强求, 觉得适合自己的要努力的提前做好准备和了解, 毕竟好的专项课程的竞争力还是很大的。同时, 在大一阶段没有选取专项课程时, 可以组成兴趣小组, 邀请高年级的师兄师姐进行专项技能教学, 多了解, 多学习, 即使不适合, 也可以做到一专多能。

4.2、善于吸纳他们意见,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合理选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校的师兄师姐都是经历过这样抉择的人, 多虚心向师兄师姐请教, 尽可能多的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得到相关的专项课程信息, 信息量要广, 除了项目的趣味性, 可学性以外, 还要了解该专项课程的专项导师, 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等等。同时, 学生自己要对师兄师姐的意见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 不能一味的接受,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把合理的意见吸取过来进行选择。

4.3、专业学习应体现“一专多能”

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项课程选取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专项发展和自身发展出发, 不断思考自身未来走向的目标和定位。自己选取专项的目的、意义, 选取之后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这一系列能够清晰的思考之后, 则会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走向更加的准确。同时学生自身也要体现体育专业的特点“一专多能”体现“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 并且着重强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能力。专项课程选择固然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专项课上的技能水平转变为工作技能, 以满足工作岗位的就业要求。

5、小结

(1)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项课程选择时主要受社会市场化和社会需求两者的影响比较大, 其次是师兄师姐的建议和同学们的拉动;

(2)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项课程选择时的功利性和满足自身需求的欲望比较强烈, 少部分同学可以理性的进行选择和结合自身情况去判断专项课程对自身的发展;

(3) 学生在进行专项课程选择时应理性对待, 不应该盲目的跟风, 也不应该以功利性和满足自身需求的欲望为主, 专项课程的选择关系到自身大学四年能否好好的学习, 也关系到大学毕业后能否很好的寻找到工作, 社会需求和社会市场化固然是影响我们的重要因素, 但是中小学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专多能, 我们应该学习好自身专项的同时也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这样才是最好的选择。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发现学生在选择专项的过程中, 总会出现一拥而上和盲目跟从的现象, 很少有学生能够理性的思考, 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项项目。通过问题总结出现这样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建强.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考试增加专项测试的必要性[D].重庆大学, 2012.

[2]孙冬冬.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手段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4.

[3]刘健.江西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 2014.

[4]聂志国.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 2015.

[5]黄彩虹.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6.

[6]赵琼.对重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专项技能状况的调查与分析[D].重庆大学, 2013.

上一篇:相似实验下一篇:电视演播室设计